CN103998953B -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8953B
CN103998953B CN201280062196.6A CN201280062196A CN103998953B CN 103998953 B CN103998953 B CN 103998953B CN 201280062196 A CN201280062196 A CN 201280062196A CN 103998953 B CN103998953 B CN 1039989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licon dioxide
mentioned
fine particles
antiglare layer
organic f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621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98953A (zh
Inventor
江口淳哉
北村祐
小久见尚郎
小久见尚一郎
古井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989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89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989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89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1Anti-reflection coatings
    • G02B1/118Anti-reflection coatings having sub-optical wavelength surface structures designed to provide an enhanced transmittance, e.g. moth-eye structu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25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 G02B5/3033Polarisers, i.e. arrangements capable of producing a definite output polarisation state from an unpolarised input state in the form of a thin sheet or foil, e.g. Polaroi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2Antiglare, refractive index matching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28Polarise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眩性膜,该防眩性膜能够在维持硬涂性与防眩性的同时进行薄膜化,能够极高水平地抑制面眩光的发生与泛白的发生,能够得到高对比度的优异的显示图像。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为在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具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膜,该防眩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该防眩性膜的特征在于,上述防眩层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凝聚体且在上述防眩层中有疏有密地含有该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在该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分布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附着于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和/或构成上述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中的一部分浸渗到上述有机微粒的内部。

Description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液晶显示屏(LCD)、等离子体显示屏(PDP)、电致发光显示屏(ELD)、电子纸、平板电脑、触摸屏等图像显示装置中,通常在最外表面设有用于防止反射的光学层叠体。
这样的防反射用光学层叠体通过光的散射或干涉而抑制像的映入(映り込み)或使反射率降低。
作为防反射用光学层叠体之一,已知有在透明性基材的表面形成具有凹凸形状防眩层而成的防眩性膜。该防眩性膜利用表面的凹凸形状使外部光发生散射,能够防止外部光的反射或像的映入所致的可见性的降低。此外,由于该光学层叠体通常设置在图像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因而还要求对其赋予硬涂性以使得在处理时不会受伤。
作为现有的防眩性膜,例如已知有在透光性基材的表面涂布含有二氧化硅(silica)等填料的树脂而形成了防眩层的防眩性膜(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2)。
这些防眩性膜有下述类型等:通过凝聚性二氧化硅等粒子的凝聚而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类型;在树脂中添加有机填料而在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类型;或者在层表面层叠具有凹凸的膜并转印凹凸形状的类型等。
但是,这样现有的防眩性膜无论是哪种类型,都要通过防眩层的表面形状的作用来得到光漫射·防眩作用,为了提高防眩性,需要使凹凸形状变粗、变多,但若凹凸变粗、变多,则涂膜的雾度值(浊度值)上升,产生泛白(白ぼけ),具有显示图像的对比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此外,现有类型的防眩性膜还具有下述问题:在膜表面会产生被称为所谓面眩光的闪烁光辉,显示画面的可见性降低。面眩光为下述现象:在点亮图像显示装置时,在来自背面的透过光到达画面时,在画面表面出现细小的亮度不匀,若观察者的观察角度改变,则看上去该亮度不匀的位置也发生变化,该现象即为面眩光;其在全白色显示或全绿色显示时特别显著。
特别是近年来,在家庭中欣赏用于显示电影等高画质的显示屏的机会也在增加,因而对于高对比度的要求正在增长。作为该要求的解决方法,例如已知有分别层叠硬涂层与防眩层而形成的防眩性膜(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在这样的层构成的防反射膜中,利用硬涂层的树脂对防眩层表面的微细凹凸形状进行平滑化,从而使其转换成平滑的、凸部与凸部的间隔增大、凸部高度低于以往的凹凸,能够在维持硬涂性与防眩性的情况下谋求抑制面眩光和泛白发生,但其会变厚,例如膜厚达到10μm以上等,无法充分应对近年来防眩性膜薄膜化的要求。
此外,在单独使用有机微粒或无机微粒在层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情况下,若要谋求防眩性膜的薄膜化,则微粒会过多地存在于防眩层的上部、或者微粒会在高度方向发生凝聚,因而表面凹凸会变高、产生面眩光或泛白。若为了消除该缺点而减小有机微粒或无机微粒的平均粒径、降低表面凹凸的高度,则相反地会使表面凹凸的高度过低,防眩性易丧失,无法稳定得到良好的制品。因此,期望一种具有单层结构防眩层的防眩性膜,该防眩层为具有平滑凹凸表面的防眩层,能够在维持硬涂性与防眩性的同时充分抑制面眩光和明室中的泛白,且暗室中的对比度优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87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201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WO2006/0882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现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防眩性膜、使用该防眩性膜的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该防眩性膜能够在维持硬涂性与防眩性的同时进行薄膜化,能够极高水平地抑制面眩光的发生与泛白的发生,能够得到高对比度的优异的显示图像。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眩性膜,其为在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具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膜,该防眩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该防眩性膜的特征在于,
上述防眩层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
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凝聚体且在上述防眩层中有疏有密地含有该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
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在该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分布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一部分附着于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和/或构成上述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中的一部分浸渗到上述有机微粒的内部。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在上述防眩层中,设表面凹凸的平均间隔为Sm、设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为θa、设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为Ra、设凹凸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Rz时,优选上述Sm、θa、Ra和Rz满足下式。
50μm<Sm<600μm
0.1°<θa<1.5°
0.02μm<Ra<0.25μm
0.30μm<Rz<2.00μm
此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优选上述防眩层的厚度为2.0μm~7.0μm,优选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相对于防眩层的厚度为20%~60%。
此外,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优选被表面处理过,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00nm~1μm。
此外,上述粘合剂树脂优选以分子中不含有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主材料。
此外,上述有机微粒优选为由下述材料构成的微粒,该材料为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聚乙烯树脂、环氧树脂、硅氧烷树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和聚氟化乙烯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此外,上述防眩层优选使用含有有机微粒、二氧化硅微粒、粘合剂树脂单体成分和溶剂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形成。
上述溶剂优选含有异丙醇,上述溶剂中的异丙醇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
此外,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偏振片,其为具备偏振元件而成的偏振片,其特征在于,上述偏振片在偏振元件表面具备上述的防眩性膜。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上述的防眩性膜或者上述的偏振片。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人对于在透光性基材上具备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层的防眩性膜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防眩层中按照呈特定分散状态的方式含有二氧化硅微粒与有机微粒,由此与利用单一微粒(例如,有机微粒)形成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形成更为平滑凹凸形状,其结果,能够在维持硬涂性与防眩性的同时进行薄膜化,可得到面眩光的发生与泛白的发生得以充分抑制的防眩性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在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具有防眩层,该防眩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上述透光性基材优选具备平滑性、耐热性,机械强度优异。作为形成透光性基材的材料的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三乙酸纤维素、二乙酸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醚砜、聚砜、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聚氯乙烯、聚乙烯醇缩醛、聚醚酮、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或者聚氨酯等热塑性树脂。优选可以举出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三乙酸纤维素。
上述透光性基材优选将上述热塑性树脂制成富于柔软性的膜状体来使用,根据要求固化性的使用方式,也能够使用这些热塑性树脂的板,或者也可以使用玻璃板等板状体基材。
此外,作为上述透光性基材,可以举出具有脂环结构的非晶态烯烃聚合物(Cyclo-Olefin-Polymer:COP)膜。其是使用了降冰片烯系聚合物、单环的环状烯烃系聚合物、环状共轭二烯系聚合物、乙烯基脂环式烃类聚合物等的基材,可以举出例如:日本Zeon株式会社制造的ZEONEX、ZEONOR(降冰片烯系树脂);SUMITOMO BAKELITE株式会社制造的SUMILITFS-1700;JSR株式会社制造的ARTON(改性降冰片烯系树脂)、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APEL(环状烯烃共聚物);Ticona社制造的Topas(环状烯烃共聚物);日立化成株式会社制造的OPTOREZOZ-1000系列(脂环式丙烯酸类树脂)等。
此外,作为三乙酰纤维素的代替基材,还优选旭化成化学株式会社制造的FV系列(低双折射率、低光弹性模量膜)。
作为上述透光性基材的厚度,在为膜状体的情况下,优选为20μm~300μm,更优选下限为30μm、上限为200μm。在透光性基材为板状体的情况下,可以为超过上述厚度的厚度。
对于上述透光性基材,在其上形成上述硬涂层等时,为了提高粘接性,除了进行电晕放电处理、氧化处理等物理性或化学性处理之外,还可预先进行锚定剂或被称为底漆的涂料的涂布。
此外,在以三乙酰纤维素(该三乙酰纤维素主要多用作面向LCD的透光性基材)为材料并且以显示屏薄膜化为目的的情况下,作为上述透光性基材的厚度,优选为20μm~65μm。
上述防眩层在上述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形成,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
上述防眩层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表面的凹凸形状由后述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与有机微粒形成。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与由单一微粒(例如,有机微粒等)或单一粒子的凝聚体(例如,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形状相比,在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形状为凸部的倾斜平缓且平滑的形状。据推测,这是由于,如下文所述,在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与有机微粒在防眩层中以特定的状态分布。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凝聚体且在上述防眩层中有疏有密地含有该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通过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防眩层中有疏有密地分布,在该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平滑凹凸形状。
上述“在防眩层中有疏有密地分布”是指,在上述防眩层中存在有多个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的区域和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稀疏分布的区域。即,在上述防眩层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不均匀分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在用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以倍数1万倍的条件观察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的任意断面时,将在1个画面内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2μm见方的观察区域中所占的面积比例为5%以上的区域定义为“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的区域”,将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2μm见方的观察区域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小于1%的区域定义为“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稀疏分布的区域”。
此外,对于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的区域或者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稀疏分布的区域、即利用上述电子显微镜在倍数1万倍的条件下观察的区域,例如可通过在3000倍左右的低倍条件下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防眩层厚度方向断面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分布状态,由此选出这些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分布可通过上述防眩层厚度方向的断面电子显微镜观察而容易地判断。例如,图2是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的断面STEM照片,在图2中,中央附近的深色带状区域为上述防眩层的断面,在该防眩层的断面中,观察为黑色斑点的部分是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能够明确地确认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上述防眩层中不均匀分散。另外,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面积比例例如可以使用图像分析软件算出。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优选进行了表面处理。通过对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进行表面处理,能够适当地控制该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上述防眩层中疏密分布的程度,另外,能够将在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分布的效果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另外,还能够实现二氧化硅微粒本身的耐化学药品性和耐皂化性的提高。
作为上述表面处理,优选为疏水化处理,可以举出例如将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利用具有烷基的硅烷化合物等疏水化剂进行处理的方法等。
作为上述烷基,可以举出例如甲基、乙基、丙基、丁基、己基、辛基等,作为上述具有烷基的硅烷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甲基三氯硅烷、二甲基二氯硅烷、三甲基氯硅烷、三甲基硅烷醇、六甲基二硅氮烷、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乙基三乙氧基硅烷、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丁基三甲氧基硅烷、辛基三甲氧基硅烷等。
此处,通常在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表面存在羟基(硅烷醇基),但通过进行上述表面处理,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表面的羟基变少,能够防止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过度凝聚,发挥出上述的效果。
此外,还优选根据上述疏水化剂的种类来调整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表面的疏水化度、对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进行控制,例如,通过使具有烷基的硅烷化合物的烷基链增长,具有该烷基的硅烷化合物所致的空间位阻的影响增大,其结果,能够降低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表面的疏水化度。
此外,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优选由非晶态二氧化硅构成。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由结晶性二氧化硅构成的情况下,由于其结晶结构中所含有的晶格缺陷,二氧化硅微粒的路易斯酸性变强,有时无法控制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过度凝聚。
作为这样的二氧化硅微粒,其自身容易凝聚,容易形成后述的凝聚体,因而适合使用例如气相法二氧化硅。此处,上述气相法二氧化硅是指利用干式法制作的具有200nm以下的粒径的非晶态二氧化硅,其通过使含有硅的挥发性化合物在气相中反应而得到。具体地说,可以举出例如硅化合物,例如,使SiCl4在氧和氢的火焰中水解所生成的物质等。具体地说,可以举出例如AEROSIL R805(NIPPON AEROSIL社制造)等。
作为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在上述防眩层中优选为0.1质量%~5.0质量%。若小于0.1质量%,则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有时无法充分形成密集的分布,若超过5.0质量%,则凝聚体过度产生,在内部漫射和/或防眩层生成大的表面凹凸,因此有时会产生泛白的问题。更优选的下限为0.5质量%、更优选的上限为3.0质量%。
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优选平均1次粒径为1nm~100nm。若小于1nm,则在有机微粒的周围有时无法充分形成密集的分布;若超过100nm,则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有时无法充分形成密集的分布。更优选的下限为5nm、更优选的上限为50n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平均1次粒径是使用图像处理软件由断面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倍数为5万倍以上)的图像测定得到的值。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上述防眩层中形成了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连结成念珠状(珍珠项链状)的结构。
通过在上述防眩层中形成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连结成念珠状的凝聚体,如后所述,能够适当地使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凹凸形状成为平滑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连结成念珠状的结构可以举出下述任意的结构:例如,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以直线状连续相连的结构(直链结构);该直链结构多个缠绕而成的结构;上述直链结构中具有多个二氧化硅微粒连续形成的1个或2个以上侧链的支化结构;等等。
此外,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优选平均粒径为100nm~1μm。若小于100nm,则无法充分发挥出由后述的固化收缩带来的凝聚体的凹凸形成的缓冲作用;若超过1μm,则不仅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有时无法充分形成密集的分布,而且光被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所漫射、或者由凝聚体生成的表面凹凸过大,从而使用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明室和暗室对比度可能较差。上述凝聚体的平均粒径更优选的下限为200nm、更优选的上限为800nm。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平均粒径为如下得到的粒径:由利用断面电子显微镜的观察(1万~2万倍左右)中选取含有较多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的5μm见方的区域,测定该区域中的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的粒径,对10个最大的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的粒径进行平均,所得到的粒径为上述平均粒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如下测定:利用任意平行的2条直线夹持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断面,此时,测定该2条直线间距离达到最大的2条直线的组合中的直线间距离,将该距离作为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另外,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粒径也可以使用图像解析软件计算出。
此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在上述防眩层中含有有机微粒,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该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所述,由于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上述防眩层中有疏有密地含有,因此,上述防眩层中形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存在于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区域和仅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的区域。例如,图4是实施例2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断面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4所示,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于有机微粒周围的状态可以通过上述防眩层的断面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而容易地确认。
此处,对上述防眩层的断面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时,密集分布于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不仅在穿过有机微粒的中心的断面观察密集分布的状态,而且在偏离该有机微粒的中心的断面也观察密集分布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于有机微粒的周围”是指下述状态:利用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以倍数为2万倍的条件对要观察防眩层厚度方向的上述有机微粒的断面进行显微镜观察时,在距离上述有机微粒200nm外侧的圆周内且扣除了上述有机微粒的区域中,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0%以上。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密集分布于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附着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和/或构成上述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之中的一部分浸渗到内部(需要说明的是,下文中,这样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也被称为在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通过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利用在不同的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的在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之间发挥作用的凝聚力,能够使该不同的有机微粒彼此聚集。因此,即使有机微粒的添加量少,也能够形成具有充分防眩性的凹凸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使有机微粒聚集是指下述情况:有机微粒彼此不是完全密合,而是在对防眩层进行断面观察时最接近的有机微粒间距离小于该颗粒的平均粒径;或者,例如,如在图4所示的中央上方含有的有机微粒和在右侧下方含有的有机微粒那样,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多个连续而将有机微粒间连结。
需要说明的是,图3是对图2所示的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断面显微镜照片进一步放大的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3所示,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可以通过上述防眩层的断面的电子显微镜观察而容易地确认。
作为上述的使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附着在有机微粒的表面的方法,例如可调整二氧化硅微粒与有机微粒的亲水/疏水程度;作为亲水/疏水程度的调整方法,可以举出下述方法:如上所述的二氧化硅微粒的疏水化处理剂的选择或处理程度;构成有机微粒的材料的选择;或者如后所述对有机微粒的表面进行亲水化处理;等等。
此外,作为构成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之中的一部分从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浸渗到内部的方法,可以举出例如:在形成防眩层时,降低有机微粒的交联度的方法;或者在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使用可使有机微粒溶胀的溶剂的方法;等等。
上述有机微粒优选在其大致整个表面均等地具有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附着等。
关于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密集地分布在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中所占的比例,在利用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以倍数2万倍的条件对要观察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的上述有机微粒的断面进行显微镜观察时,在距离上述有机微粒200nm外侧的圆周内且扣除了上述有机微粒的区域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之中,以面积比例计优选为50%以上。若小于50%,则在防眩层中使有机微粒彼此聚集的效果不充分,有时无法形成具有充分的防眩性能的程度的凹凸。
另外,在构成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之中的一部分浸渗到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的情况下,该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优选从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浸渗至500nm。为了使构成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从有机微粒的表面浸渗超过500nm,需要过度地溶胀有机微粒,因此防眩层用组合物的粘度上升或者发生凝胶化,因而有时得不到均匀的涂膜。另外,有时无法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后述的平缓的凹凸形状。
通过以这样的特定状态在防眩层中含有二氧化硅微粒以念珠状相连的凝聚体和有机微粒,与由单一的微粒或其凝聚体形成的凹凸形状相比,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的防眩层的凸部的倾斜变得平缓,形成平滑的形状。其结果,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能够在维持防眩性的同时提高对比度。通过使在上述防眩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形状的凸部的倾斜变得缓和且具有平滑的形状,能够仅使映入到上述防眩层的表面的映像的边缘部分无法鲜明地显现,因此确保了防眩性。进一步地,具有这样的凹凸形状的防眩层能够消除大的漫射,因此能够防止杂散光的发生,同时还能够适度地具有规则透射的部分,因此能够形成具有光辉的映像,并且明室和暗室中的对比度优异。
据推测其是基于如下列举的理由。
即,在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后进行干燥来蒸发溶剂时,若粘度低,则容易成为粘合剂树脂追随有机微粒的形状的状态。进而,粘合剂树脂在固化时体积收缩,但有机微粒并不收缩,因此由于仅粘合剂树脂收缩,在与有机微粒对应的位置的表面形成的凸部容易形成陡峭的倾斜。
但是,通过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地分布在有机微粒的周围,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的有机微粒周围的粘度上升,在溶剂蒸发时,粘合剂树脂难以追随有机微粒的形状,并且该部分的粘合剂(由粘合剂树脂和二氧化硅微粒构成)变得难以固化收缩,进而,二氧化硅微粒为以念珠状相连的凝聚体,因而其由于含有粘合剂树脂而稀疏地凝聚,因此还具有对固化收缩的缓冲作用,因而结果,在与有机微粒对应的位置的表面形成的凸部容易形成平缓的倾斜。
由此可推测出,与由微粒单独形成的凹凸形状(凸部)的倾斜角相比,由上述有机微粒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形状(凸部)的倾斜角平缓。
另外,上述有机微粒优选为主要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凹凸形状的粒径比较一致的微粒,如上所述,优选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防眩层中有疏有密地分布并且是在防眩层中粒径的离散比较大的凝聚体。上述防眩层含有具有这样的粒径关系的2种微粒,由此,在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容易构成在上述防眩层中粒径离散大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进入到粒径一致的有机微粒之间的结构,能够合适地在防眩层表面形成上述平滑凹凸形状。
此处,上述“粒径比较一致的微粒”是指下述情况:在将基于重量平均的微粒的平均粒径设为MV、将累积25%粒径设为d25、将累积75%粒径设为d75时,(d75-d25)/MV为0.25以下;上述“粒径的离散比较大的凝聚体”是指上述(d75-d25)/MV超过0.25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累积25%粒径是指由粒径分布中的粒径小的颗粒计算而达到25质量%时的粒径,累积75%粒径是指同样地进行计算而达到75质量%时的粒径。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基于重量平均的微粒的平均粒径、累积25%粒径和累积75%粒径可通过库尔特计数法以重均粒径进行计测。
此外,在上述防眩层中,上述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优选单粒子状态下的形状为球状。通过使上述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的单粒子为这样的球状,在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应用于图像显示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得到高对比度的显示图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球状”可以举出例如正球状、椭圆球状等,所谓无定形状除外。
上述有机微粒是主要形成防眩层的表面凹凸形状的微粒,是容易控制折射率和粒径的微粒。由于包含这样的有机微粒,在防眩层形成的凹凸形状的尺寸容易控制。并且上述有机微粒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差容易控制,因而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能够控制防眩性并且能够抑制面眩光和泛白的发生。
作为上述有机微粒,优选为由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聚乙烯树脂、环氧树脂、硅氧烷树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和聚氟化乙烯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的材料构成的微粒。其中适于使用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微粒。这是由于,苯乙烯的折射率和疏水性的程度高、丙烯酸的折射率低且亲水性的程度高,因而通过改变苯乙烯与丙烯酸的比例,能够容易地改变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微粒的折射率或亲水/疏水性的程度。
上述有机微粒优选进行了表面亲水化处理。通过对上述有机微粒进行表面亲水化处理,与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亲和性增高,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变得能够容易地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附着等。并且容易使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地分布在有机微粒的周围。
作为上述亲水化处理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公知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在上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共聚具有羧酸基、羟基等官能团的单体的方法等。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进行了表面亲水化处理的有机微粒在防眩层中无法缓慢地聚集,因此无法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充分的凹凸形状,防眩性能差。但是,本发明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凝聚体而在防眩层中有疏有密地含有,进而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因此即使是含有进行了表面亲水化处理的有机微粒的防眩层,也能够形成所期望的凹凸形状。
作为上述有机微粒的含量,在上述防眩层中优选为0.5质量%~10.0质量%。若小于0.5质量%,则防眩性能和有时不充分,若超过10.0质量%,则有时发生泛白的问题,另外,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用于图像显示装置时显示图像的对比度可能较差。更优选的下限为1.0质量%、更优选的上限为8.0质量%。
另外,上述有机微粒的尺寸根据防眩层的厚度等适宜确定,例如,平均粒径优选为0.3μm~5.0μm。若小于0.3μm,则有可能无法控制有机微粒的分散性;若超过5.0μm,则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形状变大,有可能产生面眩光的问题。更优选的下限为1.0μm、更优选的上限为3.0μm。
此外,相对于防眩层的厚度,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0%~60%。若超过60%,则有机微粒在涂膜层最外表面突出,而且由有机微粒产生的凹凸可能变得陡峭。若小于20%,则无法在防眩层表面形成充分的凹凸形状,防眩性能可能不充分。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在单独测定有机微粒时,可以通过库尔特计数法以重均粒径进行计测。另一方面,关于防眩层中的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在防眩层的透射光学显微镜观察中,作为对10个颗粒的最大粒径进行平均的值求出。或者,在该方法不适合的情况下,上述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为下述值:在穿过颗粒中心附近的断面的电子显微镜(优选TEM、STEM等透射型)观察中,选择作为任意的看起来相同种类、粒径大致相同的30个漫射颗粒(由于不确定为颗粒的哪个部位的断面,因而增加了n数),测定其断面的最大粒径,将以其平均值的形式算出的值作为该平均粒径。由于均由图像判断,因而可以用图像分析软件算出。
此外,作为上述防眩层的厚度,优选为2.0μm~7.0μm。若小于2.0μm,则防眩层表面有时容易受伤;若超过7.0μm,则防眩层有时容易破裂。上述防眩层的厚度更优选的范围为2.0μm~5.0μm。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防眩层的厚度可以通过断面显微镜观察来测定。
上述防眩层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和有机微粒分散在粘合剂树脂中。作为上述粘合剂树脂,优选透明性树脂,例如优选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其为可利用紫外线或电子射线固化的树脂)通过紫外线或电子射线的照射进行固化而成的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只要没有特别提及,“树脂”为包括单体、低聚物、聚合物等的概念。
作为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例如可以举出具有丙烯酸酯系等官能团的化合物等具有1个或2个以上的不饱和键的化合物。作为具有1个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乙基己酯、苯乙烯、甲基苯乙烯、N-乙烯基吡咯烷酮等。作为具有2个以上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三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甘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三季戊四醇八(甲基)丙烯酸酯、四季戊四醇十(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三(甲基)丙烯酸酯、异氰脲酸二(甲基)丙烯酸酯、聚酯三(甲基)丙烯酸酯、聚酯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二(甲基)丙烯酸酯、双甘油四(甲基)丙烯酸酯、金刚烷基二(甲基)丙烯酸酯、异冰片基二(甲基)丙烯酸酯、二环戊烷二(甲基)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化合物等。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甲基)丙烯酸酯”是指甲基丙烯酸酯和丙烯酸酯。另外,本发明中,作为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还可以使用通过PO、EO等对上述化合物进行了改性的物质。
除了上述化合物以外,具有不饱和双键的较低分子量的聚酯树脂、聚醚树脂、丙烯酸类树脂、环氧树脂、氨基甲酸酯树脂、醇酸树脂、螺缩醛树脂、聚丁二烯树脂、多硫醇-多烯树脂等也可作为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进行使用。
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还能够与溶剂干燥型树脂(热塑性树脂等仅通过使涂布时为了调整固体成分而添加的溶剂干燥即可形成覆膜的树脂)合用来进行使用。通过合用溶剂干燥型树脂,在形成防眩层时,能够有效地防止涂液的涂布面的覆膜缺陷。
作为能够与上述电离射线固化型树脂合用来进行使用的溶剂干燥型树脂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可使用热塑性树脂。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苯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乙酸乙烯酯系树脂、乙烯基醚系树脂、含卤素的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硅氧烷系树脂以及橡胶或弹性体等。上述热塑性树脂优选为为非结晶性的且可溶于有机溶剂(特别是能够溶解2种以上的聚合物或固化性化合物的共同溶剂)。从制膜性、透明性、耐候性的方面考虑,特别优选苯乙烯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脂环式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纤维素衍生物(纤维素酯类等)等。
此外,上述防眩层也可以含有热固化性树脂。
作为上述热固化性树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酚树脂、脲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胍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氨基醇酸树脂、三聚氰胺-脲醛共缩合树脂、硅树脂、聚硅氧烷树脂等。
此外,作为粘合剂树脂,优选以分子中不含有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为主材料。上述“以分子中不含有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为主材料”是指,在上述粘合剂树脂的原料单体中,分子中不含有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的含量最多。由于上述分子中不含有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为疏水性单体,因此,在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构成上述防眩层的粘合剂树脂优选为疏水性树脂。若粘合剂树脂以具有羟基那样的亲水性树脂为主体,则后述的高极性溶剂(例如异丙醇)变得难以蒸发,上述二氧化硅微粒难以附着于有机微粒和/或浸渗到有机微粒中。因此,其后仅以二氧化硅微粒而进行凝聚,在防眩层的表面可能会形成使面眩光恶化的凸部。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改变分子中不含有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与具有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的比例,也能够调整二氧化硅微粒附着于有机微粒和/或浸渗到有机微粒中的程度。
作为上述分子中不含有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举出例如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HDDA)、一缩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DPGDA)、三丙二醇二丙烯酸酯(TPGDA)、PO改性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三环癸烷二甲醇二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三羟甲基丙烷乙氧基三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DPHA)、季戊四醇乙氧基四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丙烯酸酯等。其中适于使用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
含有上述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的防眩层例如可如下形成:将含有上述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粘合剂树脂单体成分和溶剂的防眩层用组合物涂布在透光性基材上,使其干燥形成涂膜,利用电离射线照射等使所形成的涂膜固化,由此形成该防眩层。
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优选为在该组合物中形成了上述凝聚体但呈均匀分散的状态,优选在使上述涂膜干燥时其有疏有密地分布、进而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这是由于,若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不是均匀分散的状态,则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凝聚过度进行,形成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巨大的凝聚体,无法形成上述具有平滑凹凸形状的防眩层。
此处,上述二氧化硅微粒是能够使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增粘的材料,因此,通过含有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能够抑制防眩层用组合物所含有的有机微粒的沉降。即,推测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具有如下功能:促进形成上述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预定分布的功能,以及提高防眩层用组合物的贮存期的功能。
另外,作为使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在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作为凝聚体而均匀分散、并且在上述涂膜中使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为疏密的状态、以及密集分布于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下述方法:作为添加到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溶剂,含有预定量的极性高且挥发速度快的溶剂。通过含有这样的极性高、挥发速度快的溶剂,能够防止在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过度凝聚。另一方面,在涂布至上述透光性基材上并使其干燥而形成涂膜时,上述极性高、挥发速度快的溶剂比其他溶剂先挥发,因此涂膜形成时的组成性质变化,其结果,在该涂膜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聚集在上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同时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彼此也聚集,能够形成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为疏密的状态以及密集分布于上述有机微粒周围的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高极性溶剂”是指溶解度参数为10[(cal/cm3)1/2]以上的溶剂,“挥发速度快的溶剂”是指相对蒸发速度为150以上的溶剂。因此,上述“极性高且挥发速度快的溶剂”是指满足上述“高极性溶剂”和“挥发速度快的溶剂”这两个条件的溶剂。
本说明书中,上述溶解度参数利用Fedors的方法计算。Fedors的方法记载于例如《SP値基礎·応用と計算方法》(SP值基础/应用和计算方法)(山本秀树著株式会社情报机构发行、2005年)中。在Fedors的方法中,溶解度参数由下式算出。
溶解度参数=[ΣEcoh/ΣV]2
上述式中,Ecoh为内聚能密度,V为摩尔分子体积。基于根据各原子团确定的Ecoh和V,求出作为Ecoh和V的总和的ΣEcoh和ΣV,从而能够计算出溶解度参数。
另外,本说明书中,上述相对蒸发速度是指将正乙酸丁酯的蒸发速度设为100时的相对蒸发速度,为基于ASTM D3539-87测定的蒸发速度,其由下式算出。具体地说,测定25℃、干燥空气下的正乙酸丁酯的蒸发时间和各溶剂的蒸发时间而算出。
相对蒸发速度=(正乙酸丁酯90重量%蒸发所需要的时间)/(测定溶剂的90重量%蒸发所需要的时间)×100
作为上述极性高且挥发速度快的溶剂,可以举出例如乙醇、异丙醇等,其中适于使用异丙醇。
此外,上述溶剂中的异丙醇的含量在全部溶剂中优选为20质量%以上。若小于20质量%,则在防眩层用组合物中有时会生成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上述异丙醇的含量优选为40质量%以下。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使用对极性和挥发速度不同的2种以上溶剂的比例进行改变的混合溶剂,也能够控制凝聚的程度。
作为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所含有的其它溶剂,可示例出例如:酮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等)、醚类(二氧六环、四氢呋喃等)、脂肪族烃类(己烷等)、脂环式烃类(环己烷等)、芳香族烃类(甲苯、二甲苯等)、卤化碳类(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酯类(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醇类(丁醇、环己醇等)、溶纤剂类(甲基溶纤剂、乙基溶纤剂等)、乙酸溶纤剂类、亚砜类(二甲基亚砜等)、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等,也可以为它们的混合物。
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优选进一步含有光聚合引发剂。
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公知的的光聚合引发剂,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米氏苯甲酰苯甲酸酯(Michler’sbenzoylbenzoate)、α-阿米罗基酯(α-amyloxim ester)、噻吨酮类、苯丙酮类、苯偶酰类、苯偶姻类、酰基氧化膦类。另外,优选混合使用光敏剂,作为其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正丁胺、三乙胺、多正丁基膦等。
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在上述粘合剂树脂为具有自由基聚合性不饱和基团的树脂系的情况下,优选单独或混合使用苯乙酮类、二苯甲酮类、噻吨酮类、苯偶姻、苯偶姻甲醚等。另外,在上述粘合剂树脂为具有阳离子聚合性官能团的树脂系的情况下,作为上述光聚合引发剂,优选单独或以混合物的形式使用芳香族重氮盐、芳香族锍盐、芳香族碘鎓盐、茂金属化合物、苯偶姻磺酸酯等。
相对于上述粘合剂树脂100质量份,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上述光聚合引发剂的含量优选为0.5质量份~10.0质量份。若小于0.5质量份,则所形成的防眩层的硬涂性能有时不充分,若超过10.0质量份,相反地还有可能抑制固化,因而不优选。
作为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的原料的含有比例(固体成分)没有特别限定,通常优选为5质量%~70质量%、特别优选为25质量%~60质量%。
根据提高防眩层的硬度、抑制固化收缩、控制折射率等目的,可以在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中添加现有公知的分散剂、表面活性剂、抗静电剂、硅烷偶联剂、增稠剂、防着色剂、着色剂(颜料、染料)、消泡剂、流平剂、阻燃剂、紫外线吸收剂、粘接赋予剂、阻聚剂、抗氧化剂、表面改性剂、增滑剂等。
作为上述流平剂,可以举出例如硅油、氟类表面活性剂等,含有全氟烷基的氟类表面活性剂或者聚醚改性硅氧烷等可以避免防眩层形成贝纳德漩涡结构,因而优选。在涂布含有溶剂的树脂组合物并进行干燥的情况下,在涂膜内涂膜表面与内面会产生表面张力差等,由此在涂膜内引起大量的对流。由该对流所产生的结构被称为贝纳德漩涡结构,在所形成的防眩层中会引起橘皮或涂布缺陷等问题。
另外,上述贝纳德漩涡结构中,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变得过大而泛白,对面眩光产不良影响。若使用上述那样的流平剂,能够防止该对流,因此不仅可以得到不存在缺陷和斑点的凹凸膜,而且凹凸形状的调整也容易。
另外,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还可以混合使用光敏剂,作为其具体例,可以举出例如正丁胺、三乙胺、多正丁基膦等。
作为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只要能够将各成分均匀混合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涂料摇摆器、珠磨机、捏合机、混合器等公知的装置来进行。
作为将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涂布在透光性基材上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举出旋涂法、浸渍法、喷雾法、模涂法、棒涂法、辊涂法、弯月面涂布法、苯胺印刷法、丝网印刷法、液滴涂布法等公知的方法。
在利用上述方法中的任意一种涂布防眩层用组合物后,为了使所形成的涂膜干燥而传送到加热后的区域,利用各种公知的方法使涂膜干燥,蒸发溶剂。在此,通过选择溶剂相对蒸发速度、固体成分浓度、涂布液温度、干燥温度、干燥风的风速、干燥时间、干燥区域的溶剂气氛浓度等,能够调整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分布状态。
特别是,通过选择干燥条件来调整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分布状态的方法因简便而优选。作为具体的干燥温度,优选为30℃~120℃,干燥风速优选为0.2m/s~50m/s,通过进行1次或多次在该范围内适宜调整的干燥处理,能够将有机微粒和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分布状态调整为所期望的状态。
另外,作为使上述干燥后的涂膜固化时的电离射线的照射方法,例如可以举出使用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碳弧灯、黑光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光源的方法。
另外,作为紫外线的波长,能够使用190nm~380nm的波段。作为电子射线源的具体例,可以举出考克罗夫特-瓦尔顿(Cockcroft-Walton)型、范德格里夫特型、共振变压器型、绝缘芯变压器型、或者直线型、地那米(Dynamitixm)型、高频型等各种电子射线加速器。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防眩性膜通过二氧化硅微粒和有机微粒在防眩层的表面形成了凹凸形状,因此能够使该凹凸形状平滑。作为上述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形状,具体地说,设上述防眩层表面的凹凸的平均间隔为Sm、设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为θa、设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为Ra、设凹凸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Rz时,从可得到下述防眩膜的方面考虑,优选Sm、θa、Ra、Rz满足下式,即,在该防眩膜中,通过仅使所映入的映像的边缘部分不鲜明地显现而确保了防眩性,并且在消除大的漫射的同时防止杂散光的发生、同时还适度地具有规则透射部分,从而具有光辉的映像且明室和暗室的对比度优异。θa、Ra、Rz小于下限时,可能无法抑制外部光的映入。并且,θa、Ra、Rz超过上限时,则可能出现以下情况:由于规则透射成分的减少而可能使映像的光辉减少,或者由于外部光的漫射反射的增加而使明室对比度降低或由于来自透过映像光的杂散光的增加而使暗室对比度降低。在本发明的构成中,若使Sm小于下限,则凝聚的控制有可能变得困难。另一方面,若Sm超过上限,则有可能产生如下不良情况,例如,无法再现映像的细腻、形成粗糙的映像等。
50μm<Sm<600μm
0.1°<θa<1.5°
0.02μm<Ra<0.25μm
0.30μm<Rz<2.00μm
此外,从上述方面考虑,更优选上述防眩层的凹凸形状满足下式。
100μm<Sm<400μm
0.1°<θa<1.2°
0.02μm<Ra<0.15μm
0.30μm<Rz<1.20μm
上述防眩层的凹凸形状进一步优选满足下式。
120μm<Sm<300μm
0.1°<θa<0.5°
0.02μm<Ra<0.12μm
0.30μm<Rz<0.80μm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上述Sm、Ra和Rz是利用基于JIS B0601-1994的方法得到的值,θa是根据表面粗糙度测定器:SE-3400操作说明书(1995.07.20修订)(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中记载的定义而得到的值,如图1所示,能够利用基准长度L内存在的凸部高度之和(h1+h2+h3+···+hn)的反正切θa=tan-1{(h1+h2+h3+···+hn)/L}来求出。需要说明的是,本防眩性膜在上述防眩层上具有如后所述的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优选在该低折射率层的表面形成的凹凸形状满足上述的Sm、θa、Ra和Rz的范围。
这样的Sm、θa、Ra、Rz例如可由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造的表面粗糙度测定器:SE-3400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测定来求出。
基准长度(粗糙度曲线的取样长度值λc):2.5mm
评定长度(基准长度(取样长度值λc)×5):12.5mm
触针的进给速度:0.5mm/s
本发明防眩性膜的全光线透过率优选为85%以上。若小于85%,则在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安装到图像显示装置的表面时,有可能损害色彩再现性和可见性。上述全光线透过率更优选为9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1%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全光线透过率可以按照JIS K7361利用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社制造的“HM-150”等进行测定。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优选雾度小于15%。上述防眩层可以具有内部雾度和外部雾度,内部雾度是所含有的微粒引起的内部漫射产生的,外部雾度是最外表面的凹凸形状产生的,内部漫射产生的内部雾度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10%的范围、更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7%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5%的范围。最外表面的外部雾度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5%的范围、更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3%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以上且小于1%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反射和/或透射中,具有1.0度以上且小于2.5度的漫射角下的强度时,上述内部雾度和/或外部雾度最优选为0%。这是由于,若上述防眩层不具有基于表面凹凸的漫射角为1.0度以上的漫射,则无法观察到防眩效果;若不具有内部漫射产生的漫射角为1.0度以上的漫射,则面眩光变强。此处,“具有1.0度以上且小于2.5度的漫射角下的强度时”是指:相对于从漫射角0度至2.4度每隔0.1度测定漫射光强度时的总和,漫射角1.0度至2.4度的漫射光强度的总和为10%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通过使用气相法二氧化硅作为上述二氧化硅微粒,能够各自独立地控制上述防眩层的内部雾度和外部雾度。例如,通过使用气相法二氧化硅,由于该气相法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小,因而内部雾度无法显现,仅能够调整外部雾度。另外,关于内部雾度的调整,可通过控制有机微粒的折射率与粘合剂树脂的折射率之差、或者通过使粘合剂树脂的单体浸渗到有机微粒中而改变有机粒子界面的折射率,从而进行调整。需要说明的是,在使粘合剂树脂的单体浸渗到有机微粒中时,有机微粒界面处的折射率出现梯度,在基于有机微粒的内部漫射中不会产生发散角大的成分、可抑制杂散光的发生,因而更加优选使粘合剂树脂的单体浸渗到有机微粒中。
上述雾度可按照JIS K7136利用村上色彩技术研究所社制造的“HM-150”等进行测定。
此外,上述内部雾度如下求出。
在位于防眩性膜的防眩层的表面的凹凸上,用绕线棒涂布与形成表面凹凸的树脂折射率相等或者折射率差为0.02以下的树脂,使干燥膜厚为8μm(表面的凹凸形状完全消失、表面可变得平坦的膜厚),在70℃下干燥1分钟后,照射100mJ/cm2的紫外线进行固化。由此,位于表面的凹凸被压溃,得到形成了平坦表面的膜。其中,通过在用于形成具有该凹凸形状的防眩层的组合物中加入流平剂等,在涂布于上述防眩层表面的树脂容易排斥且难以润湿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皂化处理(用2mol/L的NaOH(或KOH)溶液在55℃浸渍3分钟后,进行水洗,用Kimwipe(注册商标)等完全除去水滴,之后在50℃烘箱中干燥1分钟)预先对防眩层的表面实施亲水处理。
该表面平坦化的膜不具有表面凹凸,因此形成仅具有内部雾度的状态。基于JISK-7136,利用与雾度同样的方法测定该膜的雾度,由此可以求出内部雾度。
另外,上述外部雾度可以以(雾度-内部雾度)的形式求出。
另外,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中,为了能够更好地防止泛白的发生,优选在上述防眩层上具有低折射率层。
上述低折射率层是在来自外部的光(例如荧光灯、自然光等)在光学层叠体的表面反射时起到降低其反射率的作用的层。作为低折射率层,优选由1)含有二氧化硅、氟化镁等低折射率粒子的树脂、2)作为低折射率树脂的氟类树脂、3)含有二氧化硅或氟化镁的氟类树脂、4)二氧化硅、氟化镁等低折射率物质的薄膜等中的任意一种构成。关于氟类树脂以外的树脂,能够使用与构成上述防眩层的粘合剂树脂同样的树脂。
另外,上述的二氧化硅优选为中空二氧化硅微粒,这样的中空二氧化硅微粒例如能够利用日本特开2005-099778号公报的实施例中记载的制造方法制作。
这些低折射率层优选其折射率为1.45以下、特别优选为1.42以下。
另外,低折射率层的厚度没有限定,通常从30nm~1μm左右的范围内适宜设定即可。
另外,上述低折射率层以单层即可得到效果,但为了调整更低的最低反射率或更高的最低反射率,还能够适当设置2层以上的低折射率层。在设置上述2层以上的低折射率层的情况下,优选对各个低折射率层设置不同的折射率和不同的厚度。
作为上述氟类树脂,能够使用至少分子中包含氟原子的聚合性化合物或其聚合物。作为聚合性化合物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具有利用电离射线固化的官能团、热固化的极性基团等固化反应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另外,也可以是同时兼具这些反应性基团的化合物。相对于该聚合性化合物,聚合物是指完全不具有上述那样的反应性基团等的物质。
作为具有上述利用电离射线固化的官能团的聚合性化合物,能够广泛使用具有烯键式不饱和键的含氟单体。更具体地说,可以示例出氟代烯烃类(例如氟乙烯、偏二氟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全氟丁二烯、全氟-2,2-二甲基-1,3-间二氧杂环戊烯等)。作为具有(甲基)丙烯酰氧基的聚合性化合物,还包括(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2,2,3,3,3-五氟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丁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己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辛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全氟癸基)乙酯、α-三氟甲基丙烯酸甲酯、α-三氟甲基丙烯酸乙酯之类的在分子中具有氟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在分子中具有至少带有3个氟原子的碳原子数为1~14的氟代烷基、氟代环烷基或氟代亚烷基、以及至少2个(甲基)丙烯酰氧基的含氟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等。
作为上述热固化的极性基团,优选为例如羟基、羧基、氨基、环氧基等氢键形成基团。它们不仅与涂膜的密合性优异,而且与二氧化硅等无机超微粒的亲和性也优异。作为具有热固化性极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4-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氟乙烯-烃类乙烯基醚共聚物;环氧、聚氨酯、纤维素、苯酚、聚酰亚胺等各树脂的氟改性物等。
作为兼具上述利用电离射线固化的官能团和热固化的极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可以示例出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的部分和完全氟代烷基酯、链烯基酯、芳基酯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醚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酯类、完全或部分氟化乙烯基酮类等。
另外,作为氟类树脂,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物质。
包含至少一种上述具有电离射线固化性基团的聚合性化合物的含氟(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单体或单体混合物的聚合物;上述含氟(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至少一种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已酯之类的在分子中不含有氟原子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的共聚物;氟乙烯、偏二氟乙烯、三氟乙烯、三氟氯乙烯、3,3,3-三氟丙烯、1,1,2-三氯-3,3,3-三氟丙烯、六氟丙烯之类的含氟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等。还能够使用在这些共聚物中含有硅氧烷成分的含硅氧烷偏二氟乙烯共聚物。作为这种情况下的硅氧烷成分,可以示例出(聚)二甲基硅氧烷、(聚)二乙基硅氧烷、(聚)二苯基硅氧烷、(聚)甲基苯基硅氧烷、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含偶氮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二甲基硅氧烷、苯基甲基硅氧烷、烷基·芳烷基改性硅氧烷、氟硅氧烷、聚醚改性硅氧烷、脂肪酸酯改性硅氧烷、含氢聚甲基硅氧烷、含硅烷醇基硅氧烷、含烷氧基硅氧烷、含苯酚基硅氧烷、甲基丙烯酸改性硅氧烷、丙烯酸改性硅氧烷、氨基改性硅氧烷、羧酸改性硅氧烷、甲醇改性硅氧烷、环氧改性硅氧烷、巯基改性硅氧烷、氟改性硅氧烷、聚醚改性硅氧烷等。其中优选具有二甲基硅氧烷结构的硅氧烷成分。
此外,由下述这样的化合物构成的非聚合物或聚合物也能够用作氟类树脂。即,能够使用使分子中具有至少1个异氰酸酯基的含氟化合物与分子中具有至少1个与异氰酸酯基发生反应的官能团(氨基、羟基、羧基之类)的化合物进行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使含氟聚醚多元醇、含氟烷基多元醇、含氟聚酯多元醇、含氟ε-己内酯改性多元醇之类的含氟多元醇与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进行反应而得到的化合物;等等。
另外,还能够与上述具有氟原子的聚合性化合物或聚合物一起混合上述防眩层中记载的各粘合剂树脂来使用。此外,还能够优选地使用用于使反应性基团等固化的固化剂、用于提高涂布性或者赋予防污性的各种添加剂、溶剂。
在上述低折射率层的形成中,优选使添加低折射率剂和树脂等而成的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的粘度在可得到优选涂布性的0.5mPa·s~5mPa·s(25℃)、优选为0.7mPa·s~3mPa·s(25℃)的范围。能够实现对可见光线优异的抗反射层,并且能够形成均匀且无涂布不均的薄膜,且能够形成密合性特别优异的低折射率层。
树脂的固化手段可以与上述防眩层中说明的手段相同。在为了进行固化处理而利用加热手段的情况下,优选在氟类树脂组合物中添加热聚合引发剂,该热聚合引发剂通过加热而产生例如自由基从而引发聚合性化合物的聚合。
低折射率层的层厚(nm)dA优选满足下式(1):
dA=mλ/(4nA) (1)
(上述式中,
nA表示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
m表示正奇数,优选表示1,
λ为波长,优选为480nm~580nm的范围的值)。
另外,本发明中,从低反射率化的方面考虑,低折射率层优选满足下式(2):
120<nAdA<145 (2)。
另外,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本发明的防眩性膜根据需要还可以适当形成1层或2层以上的其它层(抗静电层、防污层、接合剂层、其他硬涂层等)。其中,优选具有抗静电层和防污层之中的至少一层。这些层还能够采用与公知的防反射用层叠体同样的层。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优选对比度比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若小于80%,则在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安装到显示屏表面的情况下,暗室对比度差,有可能损害可见性。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对比度比是通过下述方法测定的值。即,作为背光单元,使用对冷阴极管光源设置了漫射板的单元,利用两片偏振片(三星社制造AMN-3244TP),将以平行尼科耳状态设置该偏振片时透过的光的亮度Lmax除以以正交尼科耳状态设置时透过的光的亮度Lmin,将所得到的值(Lmax/Lmin)作为对比度,以防眩性膜(透光性基材+防眩层等)的对比度(L1)除以透光性基材的对比度(L2)所得到的值(L1/L2)×100(%)作为对比度比。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亮度的测定在暗室下进行。上述亮度的测定中使用色彩亮度计(TOPCON社制造BM-5A),色彩亮度计的测定角设定为1°,以样品上的视野进行测定。另外,背光源的光量按如下方式进行设置:在不设置样品的状态下,以平行尼科耳状态设置两片偏振片时的亮度为3600cd/m2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能够通过在透光性基材上使用含有例如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粘合剂树脂单体成分和溶剂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形成防眩层来进行制造。
关于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和防眩层的形成方法,可以举出与在上述防眩性膜中作为防眩层的形成方法所说明材料和方法同样的材料、方法。
其中,上述防眩层用组合物和防眩层的形成方法以及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法。
对于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能够通过将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设置于偏振元件的表面,所设置的该防眩性膜面为与防眩层所存在的面相反的面,由此制成偏振片。这样的偏振片也是本发明之一。
作为上述偏振元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经碘等染色并进行了拉伸的聚乙烯醇膜、聚乙烯醇缩甲醛膜、聚乙烯醇缩乙醛膜、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系皂化膜等。在上述偏振元件与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的层叠处理中,优选对透光性基材(三乙酰纤维素膜)进行皂化处理。通过皂化处理,粘接性变好,还可得到抗静电效果。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具备上述防眩性膜或上述偏振片。
上述图像显示装置可以为LCD、PDP、FED、ELD(有机EL、无机EL)、CRT、平板电脑、触摸屏、电子纸等图像显示装置。
作为上述代表例的LCD通过具备透过性显示体以及从背面对上述透过性显示体进行照射的光源装置而成。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为LCD的情况下,是通过在该透过性显示体的表面形成有本发明的防眩性膜或本发明的偏振片而成的。
本发明为具有上述防眩性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光源装置的光源由防眩性膜的下侧进行照射。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在液晶显示元件与偏振片之间插入相位差板。该液晶显示装置的各层间可以根据需要设有接合剂层。
属于上述图像显示装置的PDP通过具备表面玻璃基板(在表面形成电极)和背面玻璃基板(在表面形成电极和微小的槽,在槽内形成有红、绿、蓝的荧光体层)而成,该背面玻璃基板是与该表面玻璃基板对置并在之间封入放电气体而配置的。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为PDP时,其在上述表面玻璃基板的表面或其前面板(玻璃基板或膜基板)上具备上述的防眩性膜。
上述图像显示装置也可以为ELD装置或者CRT等图像显示装置,ELD装置是在玻璃基板上蒸镀施加电压时会发光的硫化锌、二胺类物质即发光体、并控制施加至基板的电压来进行显示的,CRT是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产生人眼可见的图像的图像显示装置。这种情况下,在上述那样的各显示装置的最外表面或其前面板的表面具备上述防眩性膜。
本发明的图像显示装置在任意情况下均可用于电视机、计算机、电子纸、触摸屏、平板电脑等显示器的显示中。特别是可适宜地用于CRT、液晶面板、PDP、ELD、FED、触摸屏等高精细图像用显示器的表面。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由于由上述构成形成,因此能够在维持优异的硬涂性和防眩性的同时充分抑制闪烁和泛白的发生,其结果,能够制成可得到高对比度的显示图像的防眩性膜。
因此,本发明的防眩性膜能够适当地应用于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液晶显示屏(LCD)、等离子体显示屏(PDP)、电致发光显示屏(ELD)、场发射显示屏(FED)、电子纸等中。
【附图说明】
图1是θa的测定方法的说明图。
图2是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的断面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3是图2的放大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4是实施例2的防眩性膜的断面电子显微镜照片。
图5是图4的放大显微镜照片。
图6是图4的缩小显微镜照片。
图7是比较例1的防眩性膜的断面电子显微镜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是并不解释为将本发明的内容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只要没有特別声明,“份”和“%”为质量基准。
(实施例1)
准备透光性基材(厚度60μm三乙酰纤维素树脂膜、富士胶片社制造,TD60UL),在该透光性基材的单面涂布如下所示组成的防眩层用组合物,形成涂膜。接下来,对于所形成的涂膜,以0.2m/s的流速流通70℃的干燥空气15秒,之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流通70℃的干燥空气30秒,使其干燥,由此使涂膜中的溶剂蒸发,照射累积光量为50mJ/cm2的紫外线,使涂膜固化,从而形成4μm厚度(固化时)的防眩层,制作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
(防眩层用组合物)
有机微粒(亲水化处理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平均粒径2.0μm、折射率1.5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3质量份
气相法二氧化硅(辛基硅烷处理;平均粒径12nm、NIPPON AEROSIL社制造)1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60质量份
聚氨酯丙烯酸酯(产品名:UV1700B、日本合成化学社制造)40质量份
Irgacure184(BASF 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氧烷(TSF4460、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 105质量份
异丙醇 30质量份
环己酮 15质量份
需要说明的是,气相法二氧化硅利用具有辛基的硅烷化合物(例如辛基硅烷)将硅烷醇基置换为辛基甲硅烷基而进行了疏水化处理。
(实施例2)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8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2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3)
除了使有机微粒的混合量为1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3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4)
除了使气相法二氧化硅的混合量为2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4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5)
除了使有机微粒为(亲水化处理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平均粒径2.0μm、折射率1.51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5的防眩性膜。
(实施例6)
作为防眩层用组合物,使用如下所示组成的物质,对于干燥条件,以0.2m/s的流速流通50℃的干燥空气60秒、之后进一步以10m/s的流速流通70℃的干燥空气30秒使其干燥,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实施例6的防眩性膜。
(防眩层用组合物)
有机微粒(亲水化处理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平均粒径2.0μm、折射率1.5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3质量份
气相法二氧化硅(甲基处理(硅烷醇基置换为甲基进行疏水化处理);平均粒径12nm、NIPPON AEROSIL社制造)1质量份
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产品名: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60质量份
聚氨酯丙烯酸酯(产品名:UV1700B、日本合成化学社制造)40质量份
Irgacure184(BASF Japan社制造)5质量份
聚醚改性硅氧烷(TSF4460、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社制造)0.025质量份
甲苯 120质量份
异丙醇 20质量份
环己酮 20质量份
(比较例1)
作为气相法二氧化硅使用甲基处理(将硅烷醇基置换为甲基进行疏水化处理)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1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2)
除了不混配气相法二氧化硅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2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3)
不混配气相法二氧化硅;作为有机微粒使用未进行亲水化处理的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平均粒径2.0μm、折射率1.5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8质量份;不使用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而使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产品名:PETIA、Daicel·SciTech社制造);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3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4)
除了不使用有机微粒而使用氧化铝硅酸盐粒子(平均粒径2.0μm、折射率1.50、水泽化学工业社制造)且使混合量为6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4的防眩性膜。
(比较例5)
除了不使用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PETTA)而使用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产品名:PETIA、Daicel·SciTech社制造)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并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比较例5的防眩性膜。
(参考例1)
除了使用(亲水化处理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平均粒径1.0μm、折射率1.5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并使混合量为2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使固化时的防眩层的厚度为1.5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参考例1的防眩性膜。
(参考例2)
除了使用(亲水化处理丙烯酸-苯乙烯共聚物粒子、平均粒径10μm、折射率1.55、积水化成品工业社制造)作为有机微粒并使混合量为8质量份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备防眩层用组合物,使用该防眩层用组合物,使固化时的防眩层的厚度为13μm,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造参考例2的防眩性膜。
对于所得到的实施例、比较例和参考例的防眩性膜进行下述项目的评价。全部结果列于表1。
(凹凸的平均间隔(Sm)、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θa)、十点平均粗糙度(Rz))
按照JIS B0601-1994测定凹凸的平均间隔(Sm)、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以图1所示的方法测定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θa)。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Sm、Ra、θa和Rz的测定中,使用表面粗糙度测定器:SE-3400/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测定。
(1)表面粗糙度检测部的触针:
型号/SE2555N(2μ触针)、株式会社小坂研究所制
(前端曲率半径2μm/顶角:90度/材质:金刚石)
(2)表面粗糙度测定器的测定条件:
基准长度(粗糙度曲线的取样长度值λc):2.5mm
评定长度(基准长度(取样长度值λc)×5):12.5mm
触针的进给速度(送り速さ):0.5mm/s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取样长度值多使用0.8mm,但是,本发明中,将取样长度值设定为2.5mm进行测定。其理由如下:作为本发明的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防眩性膜的优选凹凸形状,如上述所记载,是能够防止基于外部光的反射、进而还可得到图像显示装置为黑显示状态下的优异的亮黑感(画面显示中的具有被润湿样光泽的黑色的再现性)的凹凸形状。即,优选具有大且平缓的凹凸形状,为了测定该凹凸形状,优选将取样长度值设定为2.5mm而进行测定。
(防眩性)
关于所得到的防眩性膜的防眩性,依次粘贴黑亚克力(丙烯酸)板、透明粘着剂、防眩性膜(粘着侧为非涂布面),由15名被测者对其在明室环境下按照下述基准通过目视对未注意到观测者和观测者的背景映入的程度进行评价。未注意到观测者和观测者的背景映入的状态是指,确认到有观测者,但仅其轮廓为不清晰的模糊状态;也可确认到位于背景的物体的存在,但轮廓、边界不清晰的状态。此外,在背景有白墙的情况下,可确认到白墙的存在,但在白色模糊的状态下墙的交界线不清晰的状态。如此,轮廓等的模糊化有效地使观测者不被映入干扰。该防眩性与如现有防眩性那样观测者或背景未完全映入、呈完全模糊、不清晰的状态是不同的。
◎:回答良好的人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为5~9人
×:回答良好的人为4人以下
(泛白评价)
关于所得到的防眩性膜的泛白,依次粘贴黑亚克力(丙烯酸)板、透明粘着、防眩性膜(粘着侧为非涂布面),由15名被测者对其在照度1000Lx的明室环境下在30W的三波长荧光灯下(以45度的角度对样品面进行照射)进行官能评价(对上述荧光灯不映入的部位进行目视观察,荧光灯距离样品50cm左右的上部、位于45度附近,评价是否无泛白、看上去较黑),按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回答良好的人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为5~9人
×:回答良好的人为4人以下
(面眩光评价)
关于所得到的防眩性膜的面眩光,以亮度为1500cd/cm2的灯箱、140ppi的黑底玻璃、防眩性膜的顺序从下方层叠,在该状态下,由15名被测者以30cm左右的距离从上下、左右各种角度进行目视评价。判断是否注意到面眩光,按照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回答良好的人为10人以上
○:回答良好的人为5~9人
×:回答良好的人为4人以下
(对比度比)
在对比度比的测定中,作为背光单元,使用对冷阴极管光源设置了漫射板的单元,利用两片偏振片(三星社制造AMN-3244TP),将以平行尼科耳状态设置该偏振片时透过的光的亮度的Lmax除以以正交尼科耳状态设置时透过的光的亮度Lmin,从而求出在最外表面载置防眩性膜(透光性基材+防眩层)时的对比度(L1)与在最外表面仅载置透光性基材时的对比度(L2),计算出(L1/L2)×100(%),从而计算出对比度比。
需要说明的是,亮度的测定使用色彩亮度计(TOPCON社制造BM-5A),在照度为5Lx以下的暗室环境下进行。色彩亮度计的测定角设定为1°,以样品上的视野进行测定。背光源的光量按如下方式进行设置:在不设置样品的状态下,以平行尼科耳状态设置2片偏振片时的亮度为3600cd/m2
◎:上述对比度比为90%以上
○:上述对比度比为80%以上且小于90%
×:上述对比度比小于80%
(铅笔硬度)
按照JIS K-5400测定所得到的防眩性膜的铅笔硬度(其中负荷为500g),按下述基准进行评价。
○:铅笔硬度为2H以上
×:铅笔硬度小于2H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铅笔硬度的测定中使用的设备,使用铅笔硬度试验机(东洋精机社制造)。关于该铅笔硬度试验,求出在5次铅笔硬度试验之中4次以上未确认到损伤等外观异常时所使用的铅笔的硬度。例如,使用2H的铅笔进行5次试验,若4次不产生外观异常,则该光学层叠体的铅笔硬度为2H。
(裂纹性)
在JIS K5600-5-1的抗弯试验中使用的圆筒型心轴法的芯棒上缠绕所得到的防眩性片材,根据裂纹产生的方式,由以下基准进行评价。
○:即使缠绕到8mm的芯棒上也没有裂纹,良好。
×:缠绕到8mm的芯棒上时产生了裂纹。
【表l】
Sm(μm) Ra(μm) θa(°) Rz(μm) 防眩性 泛白 对比度比 面眩光 铅笔硬度 裂纹性
实施例1 250 0.097 0.21 0.54
实施例2 222 0.143 0.35 0.82
实施例3 402 0.069 0.14 0.35
实施例4 192 0.083 0.20 0.48
实施例5 233 0.110 0.24 0.55
实施例6 516 0.064 0.17 0.39
比较例1 350 0.030 0.08 0.28 ×
比较例2 405 0.025 0.07 0.18 ×
比较例3 244 0.160 0.68 1.06 × ×
比较例4 432 0.130 0.28 0.80 ×
比较例5 632 0.080 0.20 0.57 ×
参考例1 180 0.094 0.18 0.52 ×
参考例2 456 0.112 0.23 0.64 ×
根据表1,实施例的防眩性膜在全部的评价中为良好的结果,与此相对,比较例的防眩性膜并非在全部的评价中为良好的结果。
另外,将所得到的防眩性膜利用包埋树脂包埋后,使用Microtome在该防眩性膜面的垂直方向切断,制作厚度70nm的切片,对于所出现的防眩层断面进行电子显微镜(STEM;S-4800、Hitachi Hitec社制造)观察来确认防眩层中含有的微粒的状态,结果在实施例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中,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念珠状的凝聚体,在防眩层中有疏有密地含有,同时在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此外,对于有机微粒,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附着于表面有机微粒的表面,同时构成该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之中的一部分浸渗到内部,有机微粒彼此不凝聚,以缓慢聚集的状态包含在防眩层中。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示出了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的断面电子显微镜照片,图3中示出了图2的放大显微镜照片,图4中示出了实施例2的防眩性膜的断面电子显微镜照片,图5中示出了图4的放大显微镜照片。并且,为了示出有机微粒彼此缓慢聚集的状态,在图6中示出了图4的缩小显微镜照片。
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防眩性膜中,二氧化硅微粒附着于有机微粒,但是二氧化硅微粒并未以疏密的状态包含在防眩层中,因此经表面亲水化处理的有机微粒彼此不是缓慢地聚集而是分散,在防眩层的表面未充分形成凹凸,防眩性差。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示出了比较例1的防眩性膜的断面电子显微镜照片。比较例2的防眩性膜未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在防眩层中以单分散状分散,凹凸未充分形成,防眩性差。比较例3的防眩性膜未使用二氧化硅微粒,是由有机微粒形成了凹凸的防眩性膜,由于不含有二氧化硅微粒,因而防眩层表面的凹凸(凸部)的倾斜变得陡峭,泛白和对比度比差。比较例4的防眩性膜由于未使用有机微粒,因而粒子的凝聚过度进行,形成大的凸部,面眩光差。比较例5的防眩性膜使用了以亲水性树脂为主的粘合剂树脂,因而二氧化硅并未密集地分布于有机微粒的周围,而是仅由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增大而成的块形成凸部,面眩光差。
另外,参考例1的防眩性膜中,尽管形成了合适的凹凸,但由于防眩层的膜厚过薄,因而铅笔硬度的评价差。参考例2的防眩性膜中,尽管形成了适宜的凹凸,但由于防眩层的膜厚过厚,因而裂纹性的评价差。此外,参考例2的防眩性膜中,与实施例1的防眩性膜相比,泛白的评价差。据认为,这是由于,参考例1的防眩性膜中,相对于防眩层的厚度,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大,该有机微粒的一部分从防眩层的表面突出,因而该突出的有机微粒所产生的漫射光产生了影响。
在实施例中得到的防眩性膜的防眩层表面涂布下述组成的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以使干燥后(40℃×1分钟)的膜厚为0.1μm,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Fusion UV SystemsJapan社制造,光源H灯泡),以辐射剂量100mJ/cm2进行紫外线照射而使其固化,制造低折射率层。具备所得到的低折射率层的防眩性膜防止泛白的效果更优异。
(低折射率层用组合物)
中空二氧化硅微粒(该二氧化硅微粒的固体成分:20质量%、溶液:甲基异丁基酮、平均粒径:50nm)40质量份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Daicel·SciTech社制造)10质量份
聚合引发剂(Irgacure127;BASF Japan社制造)0.35质量份
改性硅油(X22164E;信越化学工业社制造)0.5质量份
MIBK320质量份
PGMEA161质量份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防眩性膜可适合地应用于阴极射线管显示装置(CRT)、液晶显示屏(LCD)、等离子体显示屏(PDP)、电致发光显示屏(ELD)、场发射显示屏(FED)、触摸屏、电子纸、平板电脑等。

Claims (14)

1.一种防眩性膜,其为在透光性基材的一个面上具有防眩层的防眩性膜,该防眩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该防眩性膜的特征在于,
所述防眩层含有二氧化硅微粒、有机微粒和粘合剂树脂;
所述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凝聚体且在所述防眩层中有疏有密地含有该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
所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所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在该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分布的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一部分附着于所述有机微粒的表面,和/或构成所述凝聚体的二氧化硅微粒之中的一部分浸渗到所述有机微粒的内部,
其中,上述“二氧化硅微粒形成凝聚体且在所述防眩层中有疏有密地含有该二氧化硅微粒凝聚体”是指,在该防眩层中存在有多个该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的区域和该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稀疏分布的区域,在利用电子显微镜以倍数1万倍的条件观察防眩层的厚度方向的任意断面时,将在1个画面内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2μm见方的观察区域中所占的面积比例为5%以上的区域定义为“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密集分布的区域”,将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2μm见方的观察区域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小于1%的区域定义为“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稀疏分布的区域”,
上述“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在所述有机微粒的周围密集地分布”是指下述状态:利用电子显微镜以倍数为2万倍的条件对要观察防眩层厚度方向的该有机微粒的断面进行显微镜观察时,在距离该有机微粒200nm外侧的圆周内且扣除了该有机微粒的区域中,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0%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对于防眩层,当设表面凹凸的平均间隔为Sm、设凹凸部的平均倾斜角为θa、设凹凸的算术平均粗糙度为Ra、设凹凸的十点平均粗糙度为Rz时,所述Sm、θa、Ra和Rz满足下式:
50μm<Sm<600μm
0.1°<θa<1.5°
0.02μm<Ra<0.25μm
0.30μm<Rz<2.00μ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防眩层的厚度为2.0μm~7.0μm。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有机微粒的平均粒径相对于防眩层的厚度为20%~60%。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二氧化硅微粒被表面处理过。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二氧化硅微粒的凝聚体的平均粒径为100nm~1μm。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粘合剂树脂以分子中不含有羟基的多官能丙烯酸酯单体作为主材料。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有机微粒为由下述材料构成的微粒,该材料为选自由丙烯酸类树脂、聚苯乙烯树脂、苯乙烯-丙烯酸类共聚物、聚乙烯树脂、环氧树脂、硅氧烷树脂、聚偏二氟乙烯树脂和聚氟化乙烯树脂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有机微粒被表面亲水化处理过。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防眩层使用含有有机微粒、二氧化硅微粒、粘合剂树脂单体成分和溶剂的防眩层用组合物来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溶剂含有异丙醇。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防眩性膜,其中,溶剂中的异丙醇含量为20质量%以上。
13.一种偏振片,其为具备偏振元件而成的偏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片在偏振元件表面具备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或12所述的防眩性膜。
14.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权利要求1、2、3、4、5、6、7、8、9、10、11或12所述的防眩性膜或者具备权利要求13所述的偏振片。
CN201280062196.6A 2011-12-26 2012-12-26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Active CN1039989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4259 2011-12-26
JP2011284259 2011-12-26
PCT/JP2012/083629 WO2013099931A1 (ja) 2011-12-26 2012-12-26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8953A CN103998953A (zh) 2014-08-20
CN103998953B true CN103998953B (zh) 2017-03-08

Family

ID=48697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62196.6A Active CN103998953B (zh) 2011-12-26 2012-12-26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207370B2 (zh)
JP (2) JP5874740B2 (zh)
KR (2) KR102084997B1 (zh)
CN (1) CN103998953B (zh)
TW (1) TWI545338B (zh)
WO (1) WO20130999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751192B1 (ko) * 2013-07-05 2017-06-26 다이니폰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 필름, 편광판, 액정 패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JP6314384B2 (ja) * 2013-08-01 2018-04-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5206837A (ja) * 2014-04-17 2015-11-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405677B2 (ja) * 2014-04-17 2018-10-1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907161B2 (ja) * 2014-04-17 2021-07-2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628457B (zh) * 2014-04-17 2018-07-01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偏光板、液晶面板以及影像顯示裝置
JP6634685B2 (ja) * 2015-03-03 2020-01-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KR102016710B1 (ko) 2016-01-07 2019-09-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KR102120989B1 (ko) * 2016-01-07 2020-06-0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눈부심 방지용 수지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CN105601120B (zh) * 2016-02-23 2018-09-25 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减反射增透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EP3251832B1 (en) 2016-03-09 2020-12-16 LG Chem, Ltd. Anti-reflection film
KR101951864B1 (ko) * 2016-03-14 2019-02-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51863B1 (ko) * 2016-03-14 2019-02-2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948821B1 (ko) 2016-03-14 2019-02-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5859148B (zh) * 2016-03-29 2018-03-20 中科院广州化学有限公司南雄材料生产基地 一种玻璃表面防眩涂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32330B (zh) 2016-07-14 2019-11-01 株式会社Lg化学 防反射膜
US11369935B2 (en) * 2016-09-16 2022-06-28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Hollow particles and use thereof
JPWO2018105213A1 (ja) * 2016-12-06 2019-10-24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光学バリアフィルム、色変換フィルム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KR101988548B1 (ko) 2016-12-12 2019-06-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KR101988549B1 (ko) * 2016-12-12 2019-06-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필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 표시 장치
TWI752199B (zh) * 2017-03-28 2022-01-11 美商康寧公司 具有保留製品強度與抗刮性之硬膜及裂紋減輕複合結構的玻璃基底製品
KR101991928B1 (ko) 2017-04-28 2019-06-21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반사 방지 필름
JP7218876B2 (ja) * 2017-12-05 2023-02-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201965B2 (ja) * 2017-12-05 2023-01-1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7040234B2 (ja) * 2018-04-04 2022-03-23 日本電気硝子株式会社 物品
KR20190119432A (ko) * 2018-04-12 2019-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용 윈도우 및 그 제조 방법과 표시 장치
CN108663732B (zh) * 2018-05-10 2021-09-14 明基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低雾度防眩膜及偏光板
KR102313377B1 (ko) * 2018-05-11 2021-10-14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2018189975A (ja) * 2018-07-10 2018-11-2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液晶パネル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I667303B (zh) * 2018-08-02 2019-08-0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硬塗層光學膜、具有此硬塗層光學膜的偏光板、及含此硬塗層光學膜及/或偏光板的影像顯示裝置
KR102588024B1 (ko) * 2018-08-02 2023-10-12 한국다이요잉크 주식회사 광학기기 렌즈용 스페이서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428883B1 (ko) * 2018-11-15 2022-08-03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적층체,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440277B1 (ko) * 2018-11-15 2022-09-0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광학 적층체,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202033983A (zh) * 2019-01-10 2020-09-16 日商大日本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以及使用其之偏光板、表面板及影像顯示裝置
JP2021148939A (ja) * 2020-03-18 2021-09-2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フレキシブル表示装置
TWI789017B (zh) * 2021-09-17 2023-01-0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霧度防眩膜以及高霧度防眩抗反射膜
CN115505327B (zh) * 2022-11-22 2023-08-15 宁波惠之星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涂料、防眩膜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27036A (ja) * 2001-03-02 2002-11-15 Nissan Chem Ind Ltd 球状複合硬化メラミン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07196421A (ja) * 2006-01-24 2007-08-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材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JP2008026883A (ja) * 2006-06-19 2008-02-07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
JP2008046497A (ja) * 2006-08-18 2008-02-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262190A (ja) * 2007-03-19 2008-10-3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光学積層体
JP2008287072A (ja) * 2007-05-18 2008-11-27 Fujifilm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8706A (ja) 1992-01-24 1994-01-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耐擦傷性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020103A (ja) 1996-07-05 1998-01-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JP4109449B2 (ja) * 2001-12-17 2008-07-02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微粒子集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06070B2 (ja) 2002-11-01 2010-07-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防眩層の形成方法、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及び防眩層形成用のインクジェット装置
TWI409169B (zh) * 2005-02-21 2013-09-2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optical laminate
TW200641387A (en) 2005-02-21 2006-12-01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Anti-glare optical multilayer body
JP2006267412A (ja) * 2005-03-23 2006-10-05 Victor Co Of Japan Ltd アンチグレア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29780B2 (ja) 2006-03-24 2012-05-09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防眩性偏光フィルム積層体
US20070291363A1 (en) * 2006-06-19 2007-12-20 Fujifilm Corporation Optical Film
US8431219B2 (en) 2007-01-22 2013-04-30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ptical layered body including an antiglare layer containing organic particles and nonspherical silica particles
JP2009204728A (ja) * 2008-02-26 2009-09-10 Nof Corp 防眩性積層体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ディスプレイ
KR100963248B1 (ko) * 2008-03-14 2010-06-10 오성엘에스티(주) 대전방지 방현필름의 제조방법
KR20110052541A (ko) * 2008-07-02 2011-05-18 데이진 듀폰 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방현성 적층체
JP2010282023A (ja) 2009-06-04 2010-12-16 Jiroo Corporate Plan:Kk 直下型液晶表示装置用光学シート及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27036A (ja) * 2001-03-02 2002-11-15 Nissan Chem Ind Ltd 球状複合硬化メラミン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07196421A (ja) * 2006-01-24 2007-08-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材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
JP2008026883A (ja) * 2006-06-19 2008-02-07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
JP2008046497A (ja) * 2006-08-18 2008-02-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光学積層体、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8262190A (ja) * 2007-03-19 2008-10-30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光学積層体
JP2008287072A (ja) * 2007-05-18 2008-11-27 Fujifilm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防止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084997B1 (ko) 2020-03-05
TW201339627A (zh) 2013-10-01
TWI545338B (zh) 2016-08-11
KR20190084130A (ko) 2019-07-15
US9207370B2 (en) 2015-12-08
JP5874740B2 (ja) 2016-03-02
US20140340755A1 (en) 2014-11-20
KR20140107379A (ko) 2014-09-04
JP2016103018A (ja) 2016-06-02
WO2013099931A1 (ja) 2013-07-04
JPWO2013099931A1 (ja) 2015-05-11
CN103998953A (zh) 2014-08-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98953B (zh)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6030349A (zh) 层积体的制造方法、层积体、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和图像显示装置的可见性改善方法
CN103308959B (zh) 光学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及图像显示装置
CN105264407B (zh)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KR101775194B1 (ko) 방현성 필름,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CN103376479B (zh) 防眩性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KR101053808B1 (ko) 광학 적층체, 편광판 및 화상 표시 장치
WO2011065446A1 (ja) 光学積層体及び光学積層体の製造方法
CN106886065B (zh) 光学层叠体、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CN103460079A (zh) 防反射膜、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08203835A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CN105005104A (zh) 防眩膜、偏振片、液晶面板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09104076A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4026122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09080256A (ja) 防眩フィルム
CN103245981B (zh) 光学层叠体、偏振片和图像显示装置
JP2013134358A (ja) 防眩層用組成物、防眩層用組成物の調製方法及び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5096069B2 (ja) 光学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140036771A (ko) 광학적층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편광판 및 표시장치
JP2019082726A (ja) 積層体の製造方法、積層体、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9101294A (ja) 光学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