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58689A - 接点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接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258689A
CN103258689A CN2013101564187A CN201310156418A CN103258689A CN 103258689 A CN103258689 A CN 103258689A CN 2013101564187 A CN2013101564187 A CN 2013101564187A CN 201310156418 A CN201310156418 A CN 201310156418A CN 103258689 A CN103258689 A CN 1032586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entioned
protuberance
substrate
travel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5641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258689B (zh
Inventor
伊东督裕
山本律
久保基治
西村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7225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753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722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84038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722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60049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722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70238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258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86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258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2586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18Movable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s, e.g. armature
    • H01H50/30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e.g. by balancing of armature
    • H01H50/305Mechanical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ng or damping vibration or shock, e.g. by balancing of armature damping vibration due to functional movement of arm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46Contact arrangements for contactors having bridging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34Stationary parts for restricting or subdividing the arc, e.g. barrier plat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9/00Details of switching device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1H1/00 - H01H7/00
    • H01H9/30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 H01H9/44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 H01H9/443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arc between current-carrying parts using blow-out magnet using permanen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23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 H01H2050/025Details concerning sealing, e.g. sealing casing with resin containing inert or dielectric gasses, e.g. SF6, for arc prevention or arc extinction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接点装置。密封容器(20)具有外壳(21)、筒体(22)和闭塞板(23)。密封容器(20)收纳固定接点(31)、可动接点(40)和电弧保护部(60)。电弧保护部(60)具有周壁部(61)与底部(62)。周壁部(61)隐蔽外壳(21)与筒体(22)的接合部分以使该接合部分不接触固定接点(31)和可动接点(40)双方。底部(62)位于可动接点(40)和闭塞板(23)之间。另外,在密封容器(20)中收纳使可动接点(40)接触固定接点(31)的接触压力赋予弹簧(51)。接触压力赋予弹簧(51)配置在可动接点(40)和底部(62)之间,以便不论可动接点(40)的位置如何均弹性地接触可动接点(40)和底部(62)双方。

Description

接点装置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09年03月16日、申请号为200980109519.0(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09/055054)、发明名称为“接点装置”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点装置,尤其涉及适用于功率负荷用继电器或电磁开闭器等的接点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25(a)所示,现有的接点装置1000具备密封容器1100(参照日本公开特许公报10-326530)。下面,将图25(a)中上方向规定为接点装置1000的前方向,将图1中的下方向规定为接点装置1000的后方向。
密封容器1100具有电气绝缘材料制的接点外壳1110、金属制的筒体1120与闭塞板1130。接点外壳1110在后壁部具有开口1111。筒体1120的前端气密地接合于接点外壳1110的开口1111的周围。闭塞板1130气密地接合于筒体1120的后端。在密封容器1100中收纳固定接点1200和可动接点1300。
另外,接点装置1000具备具有轴1400的驱动装置1500。轴1400的前端部具备保持外壳1600。保持外壳1600前后可移动地保持可动接点1300。另外,在保持外壳1600中收纳接触压力赋予弹簧1700。接触压力赋予弹簧1700为了使可动接点1300以期望的接触压力来接触固定接点1200,对可动接点1300向前方施力。驱动装置1500利用电磁铁,使轴1400前后移动。若轴1400向后方移动,则可动接点1300离开固定接点1200,若向前方移动,则可动接点1300接触固定接点1200。
另外,密封容器1100内收纳电弧保护部1140。如图25(b)所示,电弧保护部1140具有筒状的周壁部1141和凸缘部1142。周壁部1141隐蔽接点外壳1110与筒体1120的接合部分以使该接合部分不接触固定接点1200和可动接点1300。电弧保护部1140被压紧弹簧1150向前方施力,以便凸缘部1142接触筒体1120。由此,将电弧保护部1140保持在密封容器1100内的规定位置上。
这样,在现有的接点装置1000中,为了保持电弧保护部1140,必需压紧弹簧115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点装置,可减少保持电弧保护部所需的部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本发明涉及的接点装置具备收纳固定接点、可动接点和电弧保护部的密封容器。另外,上述接点装置具备使上述可动接点在接通位置和断开位置之间移动的驱动部。上述接通位置是上述可动接点接触上述固定接点的位置。上述断开位置是上述可动接点离开上述固定接点的位置。上述密封容器具有电气绝缘材料制的外壳、金属制的筒体和闭塞板。上述外壳在第1壁部具有开口。上述筒体的轴向的第1端气密地接合于上述外壳的上述开口的周围。上述闭塞板气密地接合于上述筒体的轴向的第2端。上述固定接点安装在上述外壳的与上述第1壁部相反侧的第2壁部。上述可动接点配置在上述固定接点和上述闭塞板之间。上述电弧保护部具有周壁部,隐蔽上述外壳和上述筒体的接合部分以使上述接合部分不接触上述固定接点和上述可动接点。另外,上述电弧保护部具有位于上述可动接点和上述闭塞板之间的底部。上述驱动部具有使上述可动接点与上述固定接点接触的接触压力赋予部。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配置在上述可动接点与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之间,以便无论上述可动接点的位置如何,均弹性地接触上述可动接点和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双方。
根据本发明,利用使上述可动接点接触上述固定接点的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将上述电弧保护部按压于上述闭塞板。因此,上述电弧保护部被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保持。因此,不需要如现有例那样的用于保持上述电弧保护部的压紧弹簧。结果,可减少保持电弧保护部所需的部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优选上述驱动部具有轴和致动器。上述轴配置成贯通上述可动接点、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和上述闭塞板。上述密封容器内的上述轴的第1端部具有接触上述可动接点中的靠上述固定接点侧的面的卡止部。上述密封容器外的上述轴的第2端部结合于上述致动器。上述致动器构成为使上述轴沿其轴向在上述卡止部从上述固定接点拉离上述可动接点的位置和上述卡止部使上述可动接点接触上述固定接点的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密封容器内收纳有防尘部,该防尘部覆盖在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形成的上述轴用贯通孔周缘与上述轴的间隙。上述防尘部具有介于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与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之间的凸缘部。
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异物通过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插通孔。另外,由于能够通过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来保持防尘部,所以不必追加上述防尘部保持用的部件。上述异物是伴随上述固定接点与上述可动接点接触离开而产生的消耗粉等。
优选上述闭塞板与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的任一方具有定位用凸部。上述闭塞板与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的另一方具有与上述定位用凸部凹凸嵌合的定位用凹部。
此时,在上述接点装置组装时可容易配设上述电弧保护部。
优选上述驱动部具备轴,并且具备致动器,该致动器具有贯通上述闭塞板的固定铁芯、可动铁芯和电磁铁装置。上述轴配置成贯通上述可动接点、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和上述固定铁芯。上述密封容器内的上述轴的第1端部具有接触上述可动接点中的靠上述固定接点侧的面的卡止部。上述密封容器外的上述轴的第2端部结合于上述可动铁芯。上述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在上述固定铁芯与上述可动铁芯之间产生磁性吸引力。上述致动器构成为利用上述电磁铁装置,使上述轴沿其轴向在上述卡止部从上述固定接点拉离上述可动接点的位置和上述卡止部使上述可动接点接触上述固定接点的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闭塞板中的与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相对的面,设置将上述固定铁芯固定在上述闭塞板上的帽。上述帽与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的任一方具有定位用凸部。上述帽与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的另一方具有与上述定位用凸部凹凸嵌合的定位用凹部。
在该情况下,在上述接点装置组装时可容易配设上述电弧保护部。
更优选设置多个上述定位用凸部。与上述多个定位用凸部分别对应地设置多个上述定位用凹部。
在该情况下,能够在防止上述电弧保护部旋转的同时进行定位。因此,不必边调整因上述电弧保护部的旋转而引起的错位边进行配设。因此,可简单地进行上述接点装置的组装。另外,可降低制造成本。
优选上述驱动部具备轴,并且具备致动器,该致动器具有贯通上述闭塞板的固定铁芯、可动铁芯和电磁铁装置。上述轴配置成贯通上述可动接点、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和上述固定铁芯。上述密封容器内的上述轴的第1端部具有接触上述可动接点中的靠上述固定接点侧的面的卡止部。上述密封容器外的上述轴的第2端部结合于上述可动铁芯。上述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在上述固定铁芯和上述可动铁芯之间产生磁性吸引力。上述致动器构成为利用上述电磁铁装置,使上述轴沿其轴向在上述卡止部从上述固定接点拉离上述可动接点的位置与上述卡止部使上述可动接点接触上述固定接点的位置之间移动。在上述闭塞板中的与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相对的面,设置有将上述固定铁芯固定于上述闭塞板的帽。上述闭塞板具有定位用第1凸部。上述帽具有定位用第2凸部。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具有与上述第1凸部凹凸嵌合的定位用第1凹部、和与上述第2凸部凹凸嵌合的定位用第2凹部。
在该情况下,能够在防止上述电弧保护部旋转的同时进行定位。因此,不必边调整因上述电弧保护部的旋转而引起的错位边进行配设。因此,可简单地进行上述接点装置的组装。另外,可降低制造成本。
优选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具有包围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的定位部。
此时,可将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容易地安装在上述电弧保护部上。
优选上述定位部的内侧面是越离开上述底部则距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的距离越远的倾斜面。
此时,上述定位部的内侧面将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导入上述定位部的内侧。因此,可更容易地将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安装在上述电弧保护部上。
优选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是螺旋弹簧。上述电弧保护部的上述底部具有进入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内侧的定位部。
此时,可将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容易地安装在上述电弧保护部上。
优选上述定位部的外侧面是越离开上述底部则距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的距离越远的倾斜面。
在该情况下,上述定位部的外侧面将上述定位部引导到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的内侧。因此,可更容易地将上述接触压力赋予部安装在上述电弧保护部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2(a)是上图接点装置的分解立体图,(b)是上图的罩的立体图。
图3是上图的电弧保护部的截面图。
图4是上图接点装置中电弧保护部与闭塞板的说明图。
图5是上图中防尘部的立体图。
图6表示上图中的冲击吸收部,(a)是截面图,(b)是底面图。
图7是表示将上图的冲击吸收部安装在固定铁芯上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8是上图中电弧保护部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图9表示上图中的消弧部,(a)是前面图,(b)是左侧视图。
图10表示上图中的基底,(a)是上面图,(b)是A-A’截面图。
图11是表示上图中接点机构部与基底的右侧视图。
图12是将上图中的消弧部安装到基底的说明图。
图13表示取下上图接点装置的罩的状态,(a)是右侧视图,(b)是前面图。
图14是上图接点装置变形例的主要部分截面图。
图15是上图接点装置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6表示上图接点装置中冲击吸收部的变形例,(a)、(c)、(e)是后面图,(b)、(d)、(f)是立体图。
图17表示上图接点装置中冲击吸收部的变形例,(a)是截面图,(b)是前面图,(c)是后面图,(d)是表示安装在固定铁芯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8表示上图接点装置中冲击吸收部的变形例,(a)是截面图,(b)是前面图,(c)是后面图。
图19表示上图接点装置中冲击吸收部的变形例,(a)是截面图,(b)是前面图,(c)是后面图,(d)是表示安装在固定铁芯上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20表示上图接点装置的变形例,(a)是示意图,(b)是放大图。
图21是将上图接点装置中外部连接端子安装到固定端子的安装方法说明图。
图22(a)-(c)是将上图接点装置变形例中外部连接端子安装到固定端子的安装方法说明图,(d)是外部连接端子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3是上图中外部连接端子的变形例的部分平面图。
图24(a)-(b)是将上图接点装置变形例中外部连接端子安装到固定端子的安装方法说明图,(c)是外部连接端子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25(a)是现有接点装置的截面图,(b)是上图中电弧保护部和压紧弹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10是所谓的密封接点装置(也称为静音接点装置)。接点装置10如图2(a)、(b)所示,具备接点机构部11、消弧部12、和收纳接点机构部11和消弧部12的壳体13。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图1中的上方向规定为接点装置10的前方向,将图1中的下方向规定为接点装置10的后方向,将图1中的左方向规定为接点装置10的左方向,将图1中的右方向规定为接点装置10的右方向。另外,将图2(a)中的上方向规定为接点装置10的上方向,将图2(a)中的下方向规定为接点装置10的下方向。
接点机构部11如图1所示,具备收纳固定接点31、可动接点40、和电弧保护部60的密封容器20;和驱动部50。
驱动部50使可动接点40在接通位置与断开位置之间移动。所述接通位置是可动接点40接触固定接点31的位置。所述断开位置是可动接点40离开固定接点31的位置。这种驱动部50具有接触压力弹簧(接触压力赋予部)51、固定铁芯52、轴53、可动铁芯54、恢复弹簧55和电磁铁装置56。驱动部50中,固定铁芯52、可动铁芯54与电磁铁装置56构成使轴53沿其轴向移动的致动器。
密封容器20具有电气绝缘材料制的外壳(接点外壳)21、金属制的筒体22和闭塞板23。
在外壳21的后壁部(第1壁部)形成开口211。在外壳21的前壁部(与第1壁部相反侧的第2壁部)的左右两个部位,形成固定端子30用的贯通孔212。优选外壳21所使用的电气绝缘材料是具有耐热性的陶瓷。
筒体22是接合外壳21与闭塞板23的接合部件。筒体22形成为圆筒状。筒体22在轴向中央部整个周向弯曲,使前端侧的开口比后端侧的开口窄。
闭塞板23利用铁等磁性金属材料形成为矩形状。闭塞板23的大小是可闭塞筒体22后端侧开口的大小。闭塞板23的前面中央形成凹处231。在该凹处231的底面中央,形成固定铁芯52用的贯通孔232。另外,在闭塞板23上安装有帽24和铁芯外壳25。
密封容器20中,筒体22的前端(轴向第1端)气密地接合于外壳21的后壁部开口211的周围。另外,筒体22的后端(轴向第2端)气密地接合于闭塞板23。在该密封容器20内,封入消弧气体(例如氢气)。
在密封容器20的前壁部安装有固定端子30。固定端子30由金属材料(例如铜类材料等)形成为圆柱状。固定端子30的后端部(第1端部)具有固定接点31。即,固定接点31利用固定端子30安装到密封容器20的前壁部。固定端子30的前端部(第2端部)具有凸缘部32和螺纹孔33。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与固定端子30不同的部件来形成固定接点31,但也可将固定端子30的一部分作为固定接点31。
固定端子30的前端部从贯通孔211突出到密封容器20的外侧。即,固定端子30安装在密封容器20上,分别使后端部位于密封容器20的内侧,前端部位于密封容器20的外侧。此时,固定端子30的凸缘部32利用钎焊等气密地接合于外壳21的前壁部。固定端子30的螺纹孔33用于通过螺纹固定将外部连接端子34(参照图2)固定在固定端子30上。外部连接端子34用于连接固定接点31与外部电路(例如安装接点装置10的安装基板的电路)。
可动接点40由金属材料(例如铜类材料等)形成为平板状。可动接点40的大小是可与左右两侧固定接点31双方接触的大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接点40的左右部位分别构成为与固定接点31的接点部41。另外,在可动接点40的中央部,沿厚度方向贯通设置轴用贯通孔4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可动接点40的一部分用作接点部41,但也可另外以与可动接点40不同的部件来形成接点部41。
电弧保护部60如图3(a)、(b)所示,具有筒状的周壁部61与底部62。周壁部61构成为隐藏外壳21与筒体22的接合部分以使该接合部分不接触固定接点31和可动接点40。底部62构成为闭塞周壁部61后端侧的开口。底部62介于可动接点40与闭塞板23之间。在底部62的中央,形成有轴53用的贯通孔63。
接触压力赋予弹簧(下面简称为‘弹簧’)51是螺旋弹簧。弹簧51介于电弧保护部60的底部62与可动接点40之间。这里,弹簧51的自然长度是无论可动接点40的位置如何均始终压缩弹簧51的长度。即,弹簧51配置在可动接点40与底部62之间,无论可动接点40的位置如何,均弹性地接触可动接点40与底部62双方。弹簧51不限于螺旋弹簧,也可以是板簧。另外,也可使用橡胶等弹性体来代替弹簧51。
如图4所示,底部62的后面(底部62中的与闭塞板23相对的面)具有定位用凹部64。凹部64形成于底部62的后面,当电弧保护部60位于相对闭塞板23的规定位置时,与后述的帽24的夹持部241凹凸嵌合。
另一方面,底部62的前面(底部62中的与可动接点40相对的面)具有弹簧51用的定位部65。定位部65形成为包围弹簧51后端部(弹簧51中的与底部62接触的端部)的圆筒状。另外,定位部65的内侧面是越离开底部62(越靠前端侧)、则距弹簧51的距离越远的倾斜面。即,定位部65具有将弹簧51的另一端部导入定位部65内侧的锥度。另外,定位部65并不是一定要为筒状,也可以是配置成包围弹簧51后端部形状的多个突起。
在定位部65的内侧配置有防尘部26。防尘部26构成为覆盖电弧保护部60的贯通孔63的周缘与轴53的间隙。防尘部26由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等弹性体)形成。防尘部26如图5所示,具有圆筒状的筒部261。筒部261的内径比贯通孔63的内径稍大。防尘部26具有闭塞筒部261前端侧开口的前壁部262。在前壁部262的中央形成有孔部263。孔部263的内径比轴53的外径稍小。由此,孔部263的内周面紧贴于轴53的外周面。另外,前壁部262形成为孔部263的周缘部厚度比外缘部的厚度厚。由此,实现孔部263的内周面与轴53外周面的紧贴性的提高。另外,防尘部26具有凸缘部264。凸缘部264从筒部261的后端部向外突出。凸缘部264如图3(b)所示,介于弹簧51的后端部与底部62之间。即,防尘部26的凸缘部264被弹簧51和底部62夹持。由此,将防尘部26固定在电弧保护部60上。
固定铁芯52由磁性材料形成为筒状(例如圆筒状)。固定铁芯52的前端部具有卡止于闭塞板23的贯通孔232的周缘部的凸缘部521。
当将固定铁芯52固定在闭塞板23上时,使用上述的帽24。帽24具有与闭塞板23一起夹持固定铁芯52的凸缘部521的平板状夹持部241。夹持部241构成与电弧保护部60的凹部64对应的定位用凸部。在夹持部241后面的左右两端部分别设置固定部242。帽24通过将固定部242的后面接合于闭塞板23的前面,固定在闭塞板23上。另外,在夹持部241中形成轴53用的贯通孔243。贯通孔243的内径比固定铁芯52的内径小。
在固定铁芯52的前端部覆盖冲击吸收部58。冲击吸收部58例如由弹性材料(例如硅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冲击吸收部58如图6(a)、(b)所示,具有第1弹性部581和第2弹性部582。第1弹性部581介于固定铁芯52的凸缘部521与帽24的夹持部241之间。第2弹性部582介于固定铁芯52的凸缘部521与闭塞板23之间。第1弹性部581与第2弹性部582双方均形成为圆盘状。在第1弹性部581的中央贯通设置轴53用的贯通孔583。在第2弹性部582的中央贯通设置固定铁芯52用的贯通孔584。
并且,冲击吸收部58具有一体连结第1弹性部581外侧缘部和第2弹性部582外侧缘部的连结部585。另外,第1弹性部581的后面与第2弹性部582前面的距离等于固定铁芯52的凸缘部521的厚度。
将冲击吸收部58如下安装到固定铁芯52上。即,如图7(a)、(b)所示,将固定铁芯52的凸缘部521从贯通孔584插入冲击吸收部58内。在该安装时,使第2弹性部582弹性变形,以便贯通孔584的内径比凸缘部521的外径大。
即便在现有接点装置中,冲击吸收部58也具有第1弹性部581与第2弹性部582。但是,现有接点装置中,第1弹性部581与第2弹性部582分离。因此,当将冲击吸收部58安装到固定铁芯52上时,必需进行将第1弹性部581安装到凸缘部521前面侧的作业和将第2弹性部582安装到凸缘部521后面侧的作业。另外,第1弹性部581和第2弹性部582难以分别抓住。因此,不能容易地将冲击吸收部58安装到固定铁芯52上。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10中,冲击吸收部58具有一体连结第1弹性部581与第2弹性部582的连结部585。因此,不必将第1弹性部581与第2弹性部582分别安装到固定铁芯52上。另外,可容易地抓住冲击吸收部58。因此,可将冲击吸收部58容易地安装到固定铁芯52上。
铁芯外壳25在前端侧收纳固定铁芯52,在后端侧收纳可动铁芯54。铁芯外壳25具有圆筒状的侧壁部251。侧壁部251的内径与闭塞板23的贯通孔232的内径基本相等。另外,铁芯外壳25具有闭塞侧壁部251的后面开口的底壁部252。并且,铁芯外壳25具有形成于侧壁部251的前端侧的圆形状凸缘部253。铁芯外壳25通过将凸缘部253的前面气密地接合于闭塞板23的后面来安装到闭塞板23上。另外,铁芯外壳25的侧壁部251的中心与闭塞板23的贯通孔232的中心一致。
轴53形成为圆棒状。轴53插入可动接点40的贯通孔42、电弧保护部60的贯通孔63和固定铁芯52的内侧。即,轴53配置成贯通可动接点40、电弧保护部60和固定铁芯52。轴53的前端部(第1端部)位于密封容器20内,轴53的后端部(第2端部)位于密封容器20外。
轴53的前端部具有圆盘状的卡止部531。卡止部531的外径比可动接点40的贯通孔42的内径大。因此,卡止部531接触可动接点40的前面(可动接点40中的靠固定接点31侧的面)。因此,若轴53向后侧移动,则可动接点40也与轴53一起向后侧移动。即,卡止部541卡止可动接点40,以便可动接点40不会因弹簧51的弹性而移动到固定接点31侧。
可动铁芯54由磁性材料形成为圆柱状。可动铁芯54具有沿轴向贯通可动铁芯54的孔部541。孔部541中插入轴53的后端部。由此,将可动铁芯54结合于轴53的后端部。可动铁芯54收纳于固定铁芯52的后端面与铁芯外壳25的底壁部252之间。考虑固定接点31与接点部41的距离(接点缝隙)来设定固定铁芯52的后端面与铁芯外壳25的底壁部252的前面的距离。
在可动铁芯54与固定铁芯52之间设有缓冲部571。缓冲部571吸收可动铁芯54碰触固定铁芯52时的冲击。同样地,在可动铁芯54与铁芯外壳25的底壁部252之间设有缓冲部572。缓冲部572吸收可动铁芯54碰触底壁部252时的冲击。缓冲部571、572由弹性材料(橡胶等弹性体)形成为圆环状。
恢复弹簧(下面简称为“弹簧”)55是螺旋弹簧。弹簧55介于帽24与可动铁芯54之间。弹簧55的弹簧常数比弹簧51的弹簧常数大。因此,弹簧55使可动铁芯54离开固定铁芯52。即,弹簧55将可动铁芯54按压于底壁部252上。在该状态下,轴53将可动接点40拉离固定接点31。即,可动接点40位于上述断开位置。
电磁铁装置56具备线圈561、线圈架562和轭铁部563。线圈架562保持线圈561。线圈架562形成为圆筒状。线圈架562的内径比铁芯外壳25的侧壁部251的外径大。轭铁部563由磁性材料形成为包围线圈架562后侧和左右两侧的大致U字状。电磁铁装置56在将铁芯外壳25插入线圈架562内的状态下安装到闭塞板23的后面侧。在接点装置10中,由固定铁芯52、可动铁芯54、轭铁部563和闭塞板23形成磁性电路。另外,线圈561的两端部分别如图11所示,电连接于线圈端子564上。
若向线圈561通电,则在固定铁芯52与可动铁芯54之间产生磁性吸引力。由此,可动铁芯54抵抗弹簧55的弹性力,向固定铁芯52侧移动。即,电磁铁装置56使固定铁芯52与可动铁芯54之间产生磁性吸引力,使可动铁芯54向固定铁芯52侧移动。若可动铁芯54向固定铁芯52侧移动,则轴53向前方移动。结果,卡止部531向比固定接点31更靠前方的位置移动。此时,由于弹簧51的弹性力,可动接点40以规定的接触压力接触固定接点31。
在接点装置10中,在未向线圈561通电期间,弹簧55将可动接点40保持在上述断开位置。另一方面,在向线圈561通电期间,电磁铁装置56将可动接点40保持在上述接通位置。弹簧51配置在可动接点40与底部62之间,以便不受可动接点40的位置的影响而弹性接触可动接点40与底部62双方。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10中,弹簧51保持电弧保护部60。即,将使可动接点40接触固定接点31的弹簧51用作电弧保护部60的保持部件。因此,根据接点装置10,不需要图25所示的压紧弹簧1150。结果,可减少保持电弧保护部60所需的部件数量,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电弧保护部60的凹部63与帽24的夹持部241凹凸嵌合。因此,电弧保护部60相对于闭塞板23被定位。因此,根据接点装置10,可在组装时容易地配设电弧保护部60。
另外,接点装置10如上所述,具有防尘部26。因此,根据接点装置10,可防止异物通过插通孔63侵入铁芯外壳57内。因此,不会因上述异物而阻碍可动铁芯54的前后移动。上述异物例如是伴随固定接点31与可动接点40接触离开而产生的消耗粉等。另外,根据接点装置10,利用弹簧51将防尘部26固定在电弧保护部60上。因此,不需要追加防尘部26保持用的部件。
另外,电弧保护部60的底部62具有定位部65。因此,根据接点装置10,可将弹簧51容易地安装到电弧保护部60上。尤其是定位部65的内侧面是越离开底部62、则距弹簧51的距离越远的倾斜面。因此,定位部65的内侧面将弹簧51的后端部导入定位部65的内侧。因此,根据接点装置10,可进一步容易地将弹簧51安装到电弧保护部60上。定位部65的内侧面并不是一定要为上述倾斜面,例如图8(a)、(b)所示,也可以是不倾斜的面。
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10如上所述,具备消弧部12。消弧部12如图9(a)、(b)所示,具备一对永久磁铁121和磁轭122。磁轭122保持一对永久磁铁121。磁轭122由磁性金属材料(例如铁等)形成为U字状。磁轭122具有从上下夹入密封容器20的外壳21的一对侧片123。另外,磁轭122具有连结一对侧片123的第1端部(右端部)彼此的连结片124。这样,一对侧片123彼此以右端部连结。因此,通过相对密封容器20使磁轭122从右方滑动到左方,可将密封容器20配置在磁轭122的内侧。各永久磁铁121安装到各侧片123中与密封容器20相对的面上。因此,一对永久磁铁121在与可动接点40同固定接点31接触离开的方向(图2(a)中的左右方向)交叉(在图示例中正交)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夹持外壳21。消弧部12在上下方向上产生磁场,所以可拉伸固定接点31与接点部41之间产生的电弧,在短时间内消弧。
壳体13如图2(a)、(b)所示,具有基底70和罩80。
罩80形成为下面开口的箱状。罩80覆盖在基底70上,以便与基底70之间收纳接点机构部11和消弧部12。在罩80的内面,如图2(b)所示,突设有以从前后夹持消弧部12的连结片124的状态保持的一对保持片81。
在基底70上搭载接点机构部11。基底70如图10(a)、(b)所示,形成为闭塞罩80下面侧开口的大小的矩形板状。在基底70的前端部,沿基底70的厚度方向贯通设置外部连接端子34用的两个插通孔71。在基底70的后端部,沿厚度方向贯通设置线圈端子564用的两个插通孔72。
这里,在磁轭122的下侧(基底70侧)的侧片123上,形成有成为安装凸部的两个爪片125、126。各爪片125、126向比侧片123更靠下侧的位置突出。各爪片125、126形成为矩形板状。另外,各爪片125、126沿侧片123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空开规定间隔排列。
在基底70的上面,形成有彼此平行的一对壁部73。壁部73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一对壁部73间的空间构成槽部74。槽部74构成插入各爪片125、126的安装凹部。若将消弧部12的各爪片125、126插入槽部74,则爪片125、126以由一对壁部73从前后夹持的状态保持。爪片125、126与槽部74构成将消弧部12安装在基底70上的安装部。上述安装部只要由设置在磁轭122与基底70的任一方的安装凸部、和设置在磁轭122与基底132的另一方的供上述安装凸部插入的安装凹部构成即可。
这里,槽部74的右端开放。因此,当将消弧部12安装在基底70中时,可不从上方、而从侧方(右方)将爪片125、126插入槽部74中。即,通过使消弧部12从右方滑动到左方,可将消弧部12安装在基底70中。另外,如上所述,通过使磁轭122从右方滑动到左方,可将密封容器20配置在磁轭122的内侧。由此,如图11所示,即便在将接点机构部11搭载于基底70后,也可将消弧部12安装在基底70上。
另外,在槽部74的底面,形成有用于防止消弧部12脱落的卡止凸部75。卡止凸部75形成为当消弧部12位于相对基底70的规定位置时,卡止凸部75的左侧面与爪片126的右侧面抵接。即,卡止凸部75卡止爪片126,使消弧部12位于上述规定位置。因此,消弧部12在位于规定位置之后,不能向与安装到基底70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消弧部12从基底70取下的方向)移动。
下面,说明将接点机构部11和消弧部12收纳到壳体13的收纳方法。首先,如图11所示,将接点机构部11搭载于基底70上。此时,将外部连接端子34和线圈端子564分别压入基底70的插通孔71、72各个中。接着,如图12所示,使消弧部12沿基底70的宽度方向滑动,将爪片125、126从基底70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右端侧)插入槽部74中。由此,将消弧部12安装在基底70中。在该过程中,爪片126跨过卡止凸部75,被卡止凸部75卡止。之后,如图13(a)、(b)所示,在基底70安装接点机构部11和消弧部12之后,以覆盖接点机构部11和消弧部12的方式将罩80覆盖在基底70上。
这里,现有的接点装置通过在将接点机构部安装在基底上后、将罩覆盖基底来组装。此时,由于消弧部未安装在基底上,所以当使罩覆盖基底时,难以将消弧部的磁轭连结片插入罩的一对保持部之间。因此,不能容易地将消弧部组装到壳体上。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10中,通过将消弧部12的爪片125、126插入基底70的槽部136中,可将消弧部12安装在基底70上。因此,当使罩132覆盖基底70时,将消弧部12定位于基底70。由此,容易将消弧部12的连结片124插入罩80的一对保持片81间。因此,可在组装时容易地将消弧部12组装到壳体13上。在上述实例中,在磁轭122上设置构成安装凸部的爪片125、126,但这种安装凸部也可设置在基底70上。此时,构成安装凹部的槽部74设置在磁轭122上,而不是设置在基底70。即,只要磁轭122与基底70的任一方具有安装凸部,磁轭122与基底70另一方具有插入安装凸部的安装凹部即可。
然而,在卡止凸部75的顶端部形成有倾斜面76。倾斜面76以右端位于比左端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另一方面,在爪片126的顶端部也形成有倾斜面127。倾斜面127以左端位于比右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卡止凸部75的倾斜面76与爪片126的倾斜面127配置成在将消弧部12安装到基底70时彼此抵接(在消弧部12的滑动方向上彼此相对)。因此,当使消弧部12滑动而安装到基底70上时,爪片126容易跨过卡止凸部75。由此,可容易地将消弧部12安装在基底70上。
如上所述,卡止凸部75在消弧部12的滑动方向上与爪片126相对的部位具有倾斜面76。倾斜面76引导爪片126,以便爪片126跨过卡止凸部75。因此,当将消弧部12安装在基底70上时,爪片126容易跨过卡止凸部75。由此,可容易地将消弧部12收纳在壳体13中。
另外,爪片126在消弧部12的滑动方向上与卡止凸部75相对的部位具有倾斜面127。倾斜面127引导卡止凸部75,以便爪片126跨过卡止凸部75。因此,当将消弧部12安装在基底70上时,爪片126容易跨过卡止凸部75。
另外,若在爪片126上设置有倾斜面127,则不需要在卡止凸部75设置倾斜面76。同样地,若在卡止凸部75设置有倾斜面76,则不需要在爪片126上设置倾斜面127。
另外,在槽部74的两内侧面各自的右端部形成有引导面77。引导面77构成为将爪片126引导到槽部74内。引导面77是沿着槽部74的端(右端)、槽部74的宽度变宽地倾斜的倾斜面。引导面77容易将爪片126插入槽部74中。由此,根据接点装置10,可容易地将消弧部12收纳在壳体13中。
图14(a)、(b)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10的变形例。图14(a)、(b)中,定位部65形成为可进入弹簧51内侧的大小的筒状(在图示例中为圆筒状)。即便此时,也可容易地将弹簧51安装到电弧保护部60中。另外,如图14(c)、(d)所示,优选定位部65的外侧面是越离开电弧保护部60的底部62、则距弹簧51的距离越远的倾斜面。换言之,优选定位部65形成为锥状。此时,定位部65的外侧面将定位部65引导到弹簧51的内侧。因此,可更容易地将弹簧51安装到电弧保护部60中。定位部65并不是一定要为筒状,也可由进入弹簧51内侧的多个突起构成。
另外,在接点装置10中,帽24的夹持部241为矩形状。因此,根据接点装置10,可定位成电弧保护部60不旋转。相反地,在现有接点装置1000中,仅使电弧保护部1140的周壁部1141与接点外壳1110的内面抵接。由此,在现有接点装置1000中,必需边调整电弧保护部1140的旋转产生的错位边将电弧保护部1140收纳在密封容器1100中。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10,不需要边调整电弧保护部60的旋转产生的错位边将电弧保护部60收纳在密封容器20中。因此,能够简单地进行接点装置10的组装。结果,能够降低接点装置10的制造成本。
图15(a)~(c)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10的变形例。在图15(a)~(c)中,帽24形成为圆盘状。
在图15(a)所示的变形例中,在闭塞板23的前面形成定位用凸部233。凸部233具有与凹部64凹凸嵌合的形状。凸部233以向前方压出闭塞板23的中央部等方法来形成。在图15(a)所示的变形例中,帽24设置在凸部233的前面。即便在此时,也可通过使凸部233与凹部64凹凸嵌合,相对闭塞板23定位电弧保护部60,使电弧保护部60不旋转。
在图15(b)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帽24A的前面形成两个圆形状的定位用凸部244、245。另一方面,在电弧保护部60的底部62的后面,形成有两个定位用凹部641、642。各凹部641、642对应于各凸部244、245。由此,在图15(b)所示的变形例中,通过分别将凸部244凹凸嵌合于凹部641中,将凸部245凹凸嵌合于凹部642中,相对闭塞板23定位电弧保护部60。虽然凸部244、245均为圆形,但通过设置多个,可防止电弧保护部60旋转。多个定位用凸部也可设置在闭塞板23而非帽24上。
在图15(c)所示的变形例中,闭塞板23在前面具有定位用凸部(定位用第1凸部234)。电弧保护部60的底部62在后面具有与凸部234凹凸嵌合的定位用凹部(定位用第1凹部)643。另外,在图15(c)所示的变形例中,帽24A构成定位用第2凸部。底部62在后面具有与帽24A凹凸嵌合的定位用凹部(定位用第2凹部)644。由此,在图15(c)所示的变形例中,通过分别将凸部234凹凸嵌合于凹部643中,将帽24A凹凸嵌合于凹部644中,相对闭塞板23定位电弧保护部60。帽24A和凸部234均为圆形状,但通过设置多个,可防止电弧保护部60旋转。
与上述实例相反,也可构成为电弧保护部60具有定位用凸部,闭塞板23或帽24具有与定位用凸部凹凸嵌合的定位用凹部。另外,闭塞板23也可具有多个定位用凸部或定位用凹部。
图16~图19分别表示冲击吸收部58的变形例。在图16(a)、(b)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中,第2弹性部582具有与贯通通孔584连通的切口586。切口586是越离开第2弹性部582的中心、则宽度越窄的半椭圆形状。在图16(a)、(b)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中,由于第2弹性部582易变形,所以容易拓宽贯通孔584。因此,更容易地将冲击吸收部58安装到固定铁芯52上。另外,,能够冲击吸收部58的材料使用量相对减少形成切口586的量,降低制造成本。切口586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例。例如图16(c)、(d)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那样,也可将切口586延长设置到第2弹性部582的外缘部。另外,如图16(e)、(f)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那样,也可在第1弹性部581与第2弹性部582同样地形成切口587。此时,使第1弹性部581的切口587与第2弹性部582的切口586彼此连通。
主要是,只要在第1弹性部581与第2弹性部582至少任一方设置与各个贯通孔583、584连通的切口即可。
在图17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中,第1弹性部581在前面具有4个凸部588A。凸部588A形成为圆形状,配置成沿周向4等分第1弹性部581。另外,第2弹性部582在后面具有4个凸部588B。凸部588B形成为圆形状,配置成沿周向4等分第2弹性部582。凸部588A、588B的数量不限于4个。例如,凸部588A、588B的数量可以是1~3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
在图17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中,由于具有凸部588A、588B,所以第1弹性部581与帽24的接触面积和第2弹性部582与闭塞板23的接触面积分别比图6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小。因此,可动铁芯54抵接固定铁芯52时产生的振动难以传递到帽24和闭塞板23。因此,根据具有图17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的接点装置10,可减小传递到外部的振动,进一步减小接点装置10的动作声。
在图18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中,第1弹性部581在前面具有4个凹部589A。凹部589A沿第1弹性部581的径向形成,配置成沿周向4等分第1弹性部581。另外,第2弹性部582在后面具有4个凹部589B。凹部589B沿第2弹性部582的径向形成,配置成沿周向4等分第2弹性部582。凹部589A、589B的数量不限于4个。例如,凹部589A、589B的数量可以是1~3个,也可以是5个以上。
即便在图18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中,也由于具有凹部589A、589B,所以第1弹性部581与帽24的接触面积和第2弹性部582与闭塞板23的接触面积分别比图6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小。因此,根据具有图18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的接点装置10,可进一步减小接点装置10的动作声。
总之,只要第1弹性部581在与帽24相对的面具有凸部588A或凹部589A即可,第2弹性部582在与闭塞板23相对的面中具有凸部588B或凹部589B即可。
在图19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中,第1弹性部581在前面(与帽24相对的面)具有凸部588C,第2弹性部582在后面(与闭塞板23相对的面)具有凸部588D。凸部588C形成为环绕第1弹性部581内缘部一周的圆环状。该凸部588C构成包围贯通孔583的周壁。另外,凸部588D形成为环绕第2弹性部582外缘部一周的圆环状。该凸部588D构成包围贯通孔584的周壁。
总之,只要第1弹性部581具有包围贯通孔583的周壁、第2弹性部582具有包围贯通孔584的周壁即可。
在图19所示的冲击吸收部58中,凸部588C与帽2抵接4,凸部588D与闭塞板23抵接。
因此,可防止异物2000通过贯通孔583、584侵入铁芯外壳25内(尤其是固定铁芯52与可动铁芯54的间隙)。因此,可提高接点装置10的接通断开动作的可靠性。异物2000例如是由于固定接点31与接点部41的接触离开而产生的消耗粉等。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10中,为了将外部连接端子34安装到固定端子30上,在固定端子30上设置有螺纹孔33。因此,必须在固定端子30中形成螺纹孔33的工序。形成螺纹孔33的工序一般费事,增加制造成本。另外,固定端子30的直径尺寸必须设计得比螺纹孔33的直径尺寸(固定螺纹的直径尺寸)大,设计自由度变低。
因此,在图20所示的接点装置10的变形例中,固定端子30的前端部具有变形部35来代替螺纹孔33。另一方面,外部连接端子34具有圆形状的插通孔341。在将外部连接端子34安装到固定端子30上之前,变形部35是外径比插通孔34的内径小的圆柱状凸部。
当将外部连接端子34安装到固定端子30上时,首先如图21(a)所示,将变形部35插通到外部连接端子34的插通孔341中。接着,如图21(b)所示,使变形部35塑性变形,紧贴于插通孔341的内周面。即,利用变形部35与插通孔341,执行旋压敛缝、径向敛缝等敛缝。在图21(b)所示的状态下,变形部35的大部分塑性变形。但是,接触插通孔341内周面的部分未达到塑性变形,仅是弹性变形。因此,变形部35牢固地紧贴于插通孔341的内周面。由此,将外部连接端子34可靠地固定于固定端子30。另外,外部连接端子34与固定端子30之间的接触阻抗也变小,可靠地导通。
如上所述,在图20所示的变形例中,固定端子30的前端部具有变形部35。变形部35通过塑性变形,将外部连接端子34固定于固定端子30。即,固定端子30通过使其一部分塑性变形和弹性变形,紧贴接合于外部连接端子34上。因此,不必将外部连接端子34螺纹固定于固定端子30。由此,根据图20所示的变形例,可节省在固定端子30中设置螺纹孔33的工序,可降低制造成本。另外,由于固定端子30的直径尺寸不被螺纹孔33的直径尺寸所左右,所以可提高固定端子30的设计自由度。
尤其是,变形部35是从固定端子30突出到外部连接端子34侧的凸部。另外,在外部连接端子34中,形成作为插通变形部35的插通部的插通孔341。因此,通过在使变形部35插通于插通孔341中后使变形部35塑性变形,可将外部连接端子34敛缝于固定端子30。由此,可容易地将外部连接端子34固定于固定端子30。
另外,在插通孔341的周缘部中形成有锥面342。锥面342使插通孔341向前侧(与固定铁芯30侧相反的一侧)扩开。因此,当使变形部35塑性变形时,变形部35与锥面342紧贴地变形。通过形成锥面342,可增加外部连接端子34中的与变形部35的接触面积。由此,可防止外部连接端子34将变形部35作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另外,可进一步减小外部连接端子34与固定端子30之间的接触阻抗。另外,并不是一定要在外部连接端子34上形成锥面342(参照图22(a)~(c))。但是,若考虑上述优点,优选形成锥面342。
但是,在图23(d)所示的实例中,固定端子30与外部连接端子34的接合部分对沿插通孔341周向施加的应力弱。这是因为外部连接端子34的插通孔341的内周形状为正圆形状。在图23(d)所示的实例中,若沿插通孔341的周向向外部连接端子34施加应力,则担心外部连接端子34相对固定端子30旋转。
因此,如图23(a)所示,也可将插通孔341的内周形状形成椭圆形状。据此,固定端子30与外部连接端子34的接合部分对绕固定端子30中心轴的力的力矩(沿插通孔341的周向施加的应力)强。因此,可防止外部连接端子34相对固定端子30旋转。
插通孔341或变形部35的形状不限于上述实例。例如图23(b)所示,也可将插通孔341的内周形状形成为四方形状(在图示例中为正方形状)。另外,如图23(c)所示,也可在内周形状为正圆形状的插通孔341的内周面沿周向间隔规定间隔设置多个(图示为4个)切口344。总之,只要插通孔341的内周形状为正圆形状以外的形状,就能够防止外部连接端子34相对固定端子30旋转。
然而,在外部连接端子34中,如图22(d)所示,也可形成切口343来代替插通孔341。切口343在外部连接端子34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与外部连通。即便在该情况下也可利用变形部35与切口343来将外部连接端子34固定于固定端子30。尤其是由于切口343比插通孔341更易使变形部35插通,所以敛缝工序时的作业性提高。
在图24(a)、(b)所示的接点装置10的变形例中,固定端子30在前端部具有两个变形部35。另外,外部连接端子34具有与两个变形部35分别对应的两个插通孔341。
在该情况下,可防止外部连接端子34相对固定端子30旋转。如图24(c)所示,也可形成切口343来代替形成两个插通孔341。此时,也可利用两个变形部35与切口343来将外部连接端子34固定于固定端子30。尤其是由于切口343比插通孔341更易使变形部35插通,所以敛缝工序时的作业性提高。另外,变形部35和插通孔341的数量也可以是3个以上。
上述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10具有如下构成。即,接点装置10具备收纳固定接点31和可动接点40的密封容器20;和驱动部50,该驱动部可使可动接点40在上述接通位置和上述断开位置之间移动。密封容器20具有电气绝缘材料制的外壳21和闭塞板23。在外壳21的后壁部(第1壁部)形成有开口211。闭塞板23气密地接合于外壳21的开口211的周围。固定接点31安装在与外壳21的后壁部相反侧的前壁部(第2壁部)。可动接点40配置在固定接点31和闭塞板23之间。驱动部50具备轴53,并且具备致动器,该致动器具有贯通闭塞板23的固定铁芯52、可动铁芯54和电磁铁装置56。轴53配置成贯通可动接点40和固定铁芯52。密封容器20内的轴53的前端部(第1端部)具有接触可动接点40中的靠固定接点31侧的面的卡止部531。密封容器20外的轴53的后端部(第2端部)结合(固定)于可动铁芯54。电磁铁装置56构成为在固定铁芯52与可动铁芯54之间产生磁性吸引力。上述致动器构成为利用电磁铁装置56,使轴53沿其轴向在卡止部531从固定接点31拉离可动接点40的位置和卡止部531使可动接点54接触固定接点31的位置之间移动。固定铁芯52具有卡止于闭塞板23中的固定铁芯52用贯通孔232周缘部的凸缘部521。在闭塞板23中,设置与闭塞板23夹持固定铁芯52的凸缘部521的帽24。并且,接点装置10具备冲击吸收部58。冲击吸收部58具备第1弹性部581、第2弹性部582和连结部585。第1弹性部581设于固定铁芯52的凸缘部521与帽24之间。第2弹性部582设于固定铁芯52的凸缘部521与闭塞板23之间。连结部585一体连结第1弹性部581的外侧缘部和第2弹性部582的外侧缘部。
因此,根据接点装置10,不需要将第1弹性部581与第2弹性部582单独安装到固定铁芯52上。因此,可容易地将冲击吸收部58安装到固定铁芯52上。另外,由于难以单独抓住的第1弹性部581和第2弹性部582由连结部585连结成一体,所以可容易地抓住冲击吸收部58。
另外,接点装置10具有如下构成。即,接点装置10具备接点机构部11、消弧部12和壳体13。接点机构部11具备收纳固定接点31和可动接点41的密封容器20;和驱动部50,该驱动部可使上述可动接点在上述接通位置与上述断开位置之间移动。消弧部12具备一对永久磁铁121,该一对永久磁铁配置成在与可动接点40同固定接点31接触离开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夹持密封容器20;和保持一对永久磁铁121的磁轭122。壳体13具备搭载接点机构部11的基底70;和以在与基底70之间收纳接点机构部11和消弧部12的方式覆盖在基底70上的罩80。并且,磁轭122与基底70的任一方具有安装凸部。磁轭122与基底70的另一方具有供安装凸部插入的安装凹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地进行组装。
另外,图20所示的接点装置10具有如下构成。即,接点装置10具备具有收纳固定接点31和可动接点40的密封容器20的密封部;和驱动部50,该驱动部可使可动接点40在上述接通位置与上述断开位置之间移动。上述密封部具备贯通密封容器20的壁部(前壁部)的固定端子30、和与外部电路连接用的外部连接端子34。固定端子30在密封容器20内的后端部(第1端部)具有固定接点31。另外,固定端子30在密封容器20外的前端部(第2端部)具有变形部35。变形部35构成为通过使其塑性变形,来将外部连接端子34和固定端子30结合。
因此,根据图20所示的接点装置10,不需要将外部连接端子34螺纹固定在固定端子30上。因此,可节省在固定端子30上设置螺纹孔33的工序,可降低制造成本。另外,固定端子30的直径尺寸不被螺纹孔的直径尺寸所左右。由此,能够提高固定端子30的设计自由度。

Claims (12)

1.一种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接点机构部、消弧部和壳体,
所述接点机构部具备:收纳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的密封容器;和驱动部,该驱动部使所述可动接点在所述可动接点接触所述固定接点的接通位置和所述可动接点离开所述固定接点的断开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消弧部具备:一对永久磁铁,该一对永久磁铁配置成在与所述可动接点同所述固定接点接触离开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夹持所述密封容器;和保持所述一对永久磁铁的磁轭,
所述壳体具备搭载所述接点机构部的基底;和以在与所述基底之间收纳所述接点机构部和所述消弧部的方式覆盖在所述基底上的罩,
所述磁轭与所述基底的任一方具有安装凸部,
所述磁轭与所述基底的另一方具有供所述安装凸部插入的安装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具有搭载所述接点机构部的厚度方向的第一面,
所述磁轭具有与所述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
所述安装凸部设置于所述磁轭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基底的所述第一面的任一方,
所述安装凹部设置于所述磁轭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基底的所述第一面的另一方,
所述安装凹部在所述基底的宽度方向上的一端开放,
通过使所述消弧部沿着所述基底的所述宽度方向滑动将所述安装凸部从所述安装凹部的所述一端插入所述安装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凹部的底面形成有用于防止所述消弧部脱落的卡止凸部,
所述卡止凸部以所述消弧部位于相对所述基底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卡止所述安装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凸部在所述消弧部的滑动方向上与所述安装凸部相对的部位具有引导所述安装凸部以便所述安装凸部跨过所述卡止凸部的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凸部在所述消弧部的滑动方向上与所述卡止凸部相对的部位具有引导所述卡定凸部以便所述安装凸部跨过所述卡止凸部的倾斜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凹部的内侧面的一端形成有将所述安装凸部引导到所述安装凹部内的引导面,
所述引导面是以随着趋向所述安装凹部的一端而所述安装凹部的宽度变宽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
7.一种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密封部,其具有收纳固定接点和可动接点的密封容器;和
驱动部,该驱动部使所述可动接点在所述可动接点接触所述固定接点的接通位置和所述可动接点离开所述固定接点的断开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密封部具备贯通所述密封容器的壁部的固定端子、和与外部电路连接用的外部连接端子,
所述固定端子在所述密封容器内的第1端部具有所述固定接点,
所述固定端子在所述密封容器外的第2端部具有变形部,通过使所述变形部塑性变形,来将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和所述固定端子结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形部是从所述固定端子突出到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侧的凸部,
在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形成有供所述变形部插通的插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通孔的周缘部形成有锥面,
所述锥面使所述插通孔向与所述固定铁芯侧相反的一侧扩开。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通孔的内周形状为正圆形状以外的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通孔的内周面沿周向隔开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切口。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端子具有2个以上的变形部。
CN201310156418.7A 2008-03-19 2009-03-16 接点装置 Active CN1032586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72258 2008-03-19
JP2008072259A JP4775392B2 (ja) 2008-03-19 2008-03-19 接点装置
JP2008-072259 2008-03-19
JP2008072260A JP4840386B2 (ja) 2008-03-19 2008-03-19 接点装置
JP2008-072260 2008-03-19
JP2008072258A JP4600499B2 (ja) 2008-03-19 2008-03-19 接点装置
JP2008072257A JP4702380B2 (ja) 2008-03-19 2008-03-19 接点装置
JP2008-072257 2008-03-19
CN2009801095190A CN101978453B (zh) 2008-03-19 2009-03-16 接点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95190A Division CN101978453B (zh) 2008-03-19 2009-03-16 接点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258689A true CN103258689A (zh) 2013-08-21
CN103258689B CN103258689B (zh) 2015-08-05

Family

ID=4109089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95190A Active CN101978453B (zh) 2008-03-19 2009-03-16 接点装置
CN201310156418.7A Active CN103258689B (zh) 2008-03-19 2009-03-16 接点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95190A Active CN101978453B (zh) 2008-03-19 2009-03-16 接点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395463B2 (zh)
EP (4) EP3385972B1 (zh)
KR (1) KR101190566B1 (zh)
CN (2) CN101978453B (zh)
CA (1) CA2718970C (zh)
WO (1) WO2009116493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0207A (zh) * 2014-01-27 2015-07-29 Ls产电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5556634A (zh) * 2013-09-20 2016-05-04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有源电部件
CN106067406A (zh) * 2015-04-22 2016-11-02 埃伦贝格尔及珀恩斯根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功率继电器
CN106558461A (zh) * 2015-09-30 2017-04-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及其推动机构
CN107077997A (zh) * 2014-10-17 2017-08-18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起动机用磁开关
US10032587B2 (en) 2015-12-30 2018-07-24 Lsis Co., Ltd. Direct current relay
CN109786178A (zh) * 2019-02-21 2019-05-2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负载端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60291B2 (ja) 2010-03-15 2013-12-0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接点開閉装置
WO2012007802A1 (ja) * 2010-07-16 2012-01-19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KR101190853B1 (ko) * 2010-10-15 2012-10-15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밀봉 접점의 제조방법
KR101190854B1 (ko) * 2010-10-15 2012-10-15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밀봉 접점의 제조방법
US8653691B2 (en) * 2011-01-13 2014-02-1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ual bipolar magnetic field for linear high-voltage contactor in automotive lithium-ion battery systems
US8514037B2 (en) 2011-01-14 2013-08-20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ual bipolar magnetic field for rotary high-voltage contactor in automotive lithium-ion battery systems
KR101034371B1 (ko) * 2011-03-10 2011-05-16 주식회사 와이엠텍 고전압 고전류용 접점장치
KR101435349B1 (ko) 2011-03-14 2014-08-27 오므론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전자 계전기
CN103443897B (zh) * 2011-03-22 2015-12-23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接触装置
JP5689741B2 (ja) * 2011-05-19 2015-03-25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接触器
EP2551867A1 (de) * 2011-07-28 2013-01-30 Eaton Industries GmbH Schütz für Gleichstrombetrieb
EP2756511B1 (en) 2011-10-18 2018-08-22 Gigavac LLC Hermetically sealed manual disconnect
JP5945843B2 (ja) * 2011-12-19 2016-07-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6016154B2 (ja) * 2011-12-19 2016-10-2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DE102012201966A1 (de) * 2012-02-09 2013-08-14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Schaltkontaktbaugruppe mit Schaltkontaktbrücke und Kontaktbrückenhalter
JP5914065B2 (ja) * 2012-03-12 2016-05-11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5990028B2 (ja) * 2012-04-13 2016-09-07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開閉器
JP5965197B2 (ja) 2012-04-13 2016-08-03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開閉器
JP5938745B2 (ja) * 2012-07-06 2016-06-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6037709B2 (ja) * 2012-08-07 2016-12-07 ポリ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リレー及びリレー用液晶性樹脂組成物
WO2014030337A1 (ja) * 2012-08-23 2014-02-27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
DE102012222328B4 (de) * 2012-12-05 2021-06-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chaltgerät
JP6064223B2 (ja) * 2012-12-28 2017-01-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JP6064222B2 (ja) * 2012-12-28 2017-01-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CN105359243B (zh) 2013-06-28 2018-06-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触点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CN104576243A (zh) * 2013-10-22 2015-04-29 西门子公司 电磁脱扣器
KR101519784B1 (ko) * 2014-04-18 2015-05-1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배터리 릴레이
CN105097358A (zh) * 2014-05-19 2015-11-25 浙江道为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电源开关
JP6172387B2 (ja) * 2014-05-20 2017-08-02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有極直流電磁石装置及びこれを使用した電磁接触器
DE112015002850T5 (de) * 2014-06-19 2017-03-0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Kontaktvorrichtung, elektromagnetisches Relais, das sie verwendet,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r Kontaktvorrichtung
KR200488063Y1 (ko) * 2014-06-30 2018-12-10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릴레이
JP6528271B2 (ja) * 2015-04-13 2019-06-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KR101943363B1 (ko) * 2015-04-13 2019-04-1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개폐기
JP6590273B2 (ja) * 2015-04-13 2019-10-16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接点装置および電磁継電器
KR101943364B1 (ko) * 2015-04-23 2019-04-17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전자개폐기
CN105023807B (zh) * 2015-06-01 2018-02-16 上海法雷奥汽车电器系统有限公司 电磁开关及使用该电磁开关的起动机
CN105006406A (zh) * 2015-06-24 2015-10-28 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流继电器
JP6681579B2 (ja) * 2015-07-01 2020-04-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石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JP6558571B2 (ja) * 2015-07-01 2019-08-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KR101943365B1 (ko) * 2015-10-14 2019-01-29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JP6536472B2 (ja) * 2016-04-28 2019-07-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ソレノイド
CN107452550B (zh) * 2016-05-31 2019-07-26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
TWI622075B (zh) * 2016-10-04 2018-04-21 台達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適用於電磁繼電器之接觸頭結構
US10141144B2 (en) * 2017-02-08 2018-11-27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Self-powered switch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10541093B2 (en) 2017-02-08 2020-01-21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Control circuits for self-powered switches and related methods of operation
USD848958S1 (en) 2017-02-08 2019-05-21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Toggle for a self-powered wireless switch
EP3462472B1 (en) * 2017-09-29 2022-04-20 Tyco Electronics Componentes Electromecânicos Lda Seal housing for an electrical device and sealed relay using the seal housing
DE102018109389A1 (de) * 2018-04-19 2019-10-24 Tdk Electronics Ag Schaltvorrichtung
US10978266B2 (en) * 2018-04-24 2021-04-13 Te Connectivity Corporation Electromechanical switch having movable contact and dampener
KR20200000311A (ko) * 2018-08-31 2020-01-02 엘에스산전 주식회사 직류 릴레이
KR102324514B1 (ko) * 2018-08-31 2021-11-10 엘에스일렉트릭 (주) 직류 릴레이
KR102652524B1 (ko) * 2018-11-09 2024-03-29 샤먼 홍파 일렉트릭 파워 컨트롤즈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단락전류 방지용 직류 릴레이
JP7451910B2 (ja) * 2019-09-18 2024-03-19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351157B2 (ja) * 2019-09-18 2023-09-27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リレー
JP7067580B2 (ja) * 2020-03-18 2022-05-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電磁継電器の製造方法
KR20230106298A (ko) 2022-01-06 2023-07-13 엘에스일렉트릭(주) 구동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직류 릴레이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098610A (en) * 1978-06-26 1981-03-31 George F. Longmuir Bus bar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JPS5926574Y2 (ja) 1979-08-07 1984-08-02 リコ−計器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におけるプランジヤ用クツシヨン装置
JPS6177312A (ja) 1984-09-25 1986-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ソレノイド
JPH0275424A (ja) 1988-09-13 1990-03-15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焼結部品のかしめ方法
JPH055830Y2 (zh) * 1988-09-21 1993-02-16
JP3383984B2 (ja) 1992-05-14 2003-03-10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電磁継電器
JPH06283087A (ja) * 1993-03-26 1994-10-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リレーの構造
JP3820905B2 (ja) 1993-10-14 2006-09-13 株式会社三洋物産 パチンコ機
JP3321963B2 (ja) * 1994-02-22 2002-09-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プランジャ型電磁継電器
JP3338216B2 (ja) * 1994-12-13 2002-10-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切換スイッチ
US5892194A (en) * 1996-03-26 1999-04-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Sealed contact device with contact gap adjustment capability
JPH09283331A (ja) 1996-04-17 1997-10-31 Hamanako Denso Kk ソレノイド
JP3711698B2 (ja) 1997-05-26 2005-11-0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
JP2001061722A (ja) 1999-08-30 2001-03-13 Toshiba Tec Corp 電気掃除機
DE60019912T2 (de) * 1999-10-14 2006-01-1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Kadoma Kontaktvorrichtung
EP1353348B1 (en) * 2001-11-29 2006-09-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lecromagnetic switching apparatus
US6657150B1 (en) * 2002-06-14 2003-12-02 Eaton Corporation Shorting switch and system to eliminate arcing faults in power distribution equipment
JP2004172036A (ja) * 2002-11-22 2004-06-17 Omron Corp 電磁リレー
JP2005026183A (ja) 2003-07-02 2005-01-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開閉装置
JP4153397B2 (ja) 2003-09-24 2008-09-2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回路遮断装置
JP2005264761A (ja) 2004-03-16 2005-09-29 Fukuju Kogyo Kk エンジンバルブ
JP4697575B2 (ja) 2004-06-07 2011-06-08 ティディエス株式会社 ソレノイド
JP4466421B2 (ja) * 2005-03-18 2010-05-2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封止接点装置
CA2569064C (en) * 2005-03-28 2011-08-02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ontact device
WO2007060945A1 (ja) * 2005-11-25 2007-05-3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電磁開閉装置
JP2007257997A (ja) 2006-03-23 2007-10-04 Tokai Rika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JP2007287526A (ja) * 2006-04-18 2007-11-0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接点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56634A (zh) * 2013-09-20 2016-05-04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有源电部件
CN104810207A (zh) * 2014-01-27 2015-07-29 Ls产电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US9496109B2 (en) 2014-01-27 2016-11-15 Lsis Co., Ltd.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4810207B (zh) * 2014-01-27 2017-04-12 Ls产电株式会社 电磁继电器
CN107077997A (zh) * 2014-10-17 2017-08-18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起动机用磁开关
CN107077997B (zh) * 2014-10-17 2018-11-16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起动机用磁开关
CN106067406A (zh) * 2015-04-22 2016-11-02 埃伦贝格尔及珀恩斯根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功率继电器
CN106558461A (zh) * 2015-09-30 2017-04-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继电器及其推动机构
US10032587B2 (en) 2015-12-30 2018-07-24 Lsis Co., Ltd. Direct current relay
CN109786178A (zh) * 2019-02-21 2019-05-21 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负载端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032059A1 (en) 2011-02-10
EP3089189B1 (en) 2018-06-27
EP3385972A1 (en) 2018-10-10
EP2860747A2 (en) 2015-04-15
CN101978453A (zh) 2011-02-16
KR101190566B1 (ko) 2012-10-16
EP2267746A1 (en) 2010-12-29
CA2718970C (en) 2013-12-10
EP2860747A8 (en) 2015-05-27
WO2009116493A1 (ja) 2009-09-24
EP3089189A3 (en) 2017-01-11
CN103258689B (zh) 2015-08-05
EP3089189A2 (en) 2016-11-02
EP2267746A4 (en) 2014-05-21
EP2860747B1 (en) 2016-11-30
EP2267746B1 (en) 2015-07-08
US8395463B2 (en) 2013-03-12
EP3385972B1 (en) 2019-08-21
KR20100126530A (ko) 2010-12-01
CA2718970A1 (en) 2009-09-24
EP2860747A3 (en) 2015-07-15
CN101978453B (zh) 2013-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58689A (zh) 接点装置
US10185117B2 (en) Voice coil motor
CN102169220B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功能机及附带照相功能的手机
US20080117536A1 (en) Lens driving apparatus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US9793079B2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CN103038851A (zh) 触点装置
US8304954B2 (en) Commutator motor utilizing existing part to restrict radially outward movement of brush holders
EP4096235B1 (en) Electronic device for storing external electronic device
US9906114B2 (en) Voice coil motor
CN203224662U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04284063A (zh) 摄像模块
CN107533209B (zh) 透镜驱动装置
KR20110096405A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202549738U (zh) 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
TW202020911A (zh) 電磁繼電器
JP6481134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EP2775501B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JP2009028642A (ja) 振動発生装置
KR101852963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조립 방법 및 이를 갖는 카메라 모듈
US20200273650A1 (en) Electromagnetic relay
KR101997127B1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106199901A (zh) 照相机用促动器
CN216792649U (zh) 镜头驱动装置
CN109959998B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KR20150108764A (ko) 리드 스위치를 위한 힌지를 가진 리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80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803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