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3209B - 透镜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镜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3209B
CN107533209B CN201680024811.2A CN201680024811A CN107533209B CN 107533209 B CN107533209 B CN 107533209B CN 201680024811 A CN201680024811 A CN 201680024811A CN 107533209 B CN107533209 B CN 10753320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holding member
driving device
coil
conductive adhe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48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3209A (zh
Inventor
长田宽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32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320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32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320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减小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的透镜驱动装置。透镜驱动装置(101)具备:能够保持透镜体的透镜保持构件(2)、将透镜保持构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板簧(6)、供板簧固定的固定侧构件、以及使透镜保持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的驱动机构(MK),驱动机构的线圈(3)具有卷绕部(13)以及与卷绕部的端部连接的延伸部(33),该卷绕部通过将导电性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构件的外周而形成,在透镜保持构件的一端部具有与板簧的内侧部分(26c)分离且对置的对置部(82、82s)、以及保持延伸部的一部分的保持部(72),在对置部与内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将延伸部与内侧部分电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CA)。

Description

透镜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带相机的便携式设备中搭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以便携式电话为代表的便携式设备中搭载相机机构的情况逐渐普及。而且,作为在该小型的便携式设备中搭载的相机机构的主要部件的透镜驱动装置除小型化的要求以外,高精度地驱动透镜体(镜筒)的要求逐渐提高。作为满足这两个要求的透镜驱动装置,已知在透镜保持架的四周设置有用于驱动对透镜体进行保持的透镜保持架(透镜保持构件)的磁路的装置。
作为这种透镜驱动装置,在专利文献1(以往例)中,提出了如图16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901。图16是对以往例的透镜驱动装置901进行说明的图,图16的(a)是从下方侧观察透镜驱动装置901时的分解立体图,图16的(b)是对线圈的端部(第一线圈931的线圈端部934)与板簧(像侧弹簧构件914x)的电连接方法进行说明的工序图。
图16的(a)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901构成为具备:保持透镜且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的移动体903(透镜保持架937以及套筒913)、沿光轴方向驱动移动体903的磁驱动机构905(第一线圈931、第二线圈932、四个磁体917以及轭918)、供磁驱动机构905以及移动体903等搭载的支承体902(弹簧支承构件911、轭918以及保持架919)、以及连接支承体902与移动体903的像侧弹簧构件914x及被摄物侧弹簧构件914y。而且,透镜驱动装置901使规定的电流经由像侧弹簧构件914x流向线圈(第一线圈931以及第二线圈932),利用由磁驱动机构905产生电磁力而使移动体903沿光轴方向移动。
另外,在以往例的透镜驱动装置901中,通过如图16的(b)所示的连接方法,将线圈的端部(在图16的(b)中为第一线圈931的线圈端部934)与板簧(像侧弹簧构件914x)电连接。具体而言,首先,在最初的工序B1中,形成将缠绕销915在压入等的方向上由套筒913保持的状态。接下来,在下一工序B2中,将第一线圈931的开始卷绕的线圈端部934绕缠绕销915卷装例如7匝至9匝左右(在图16的(b)中为9匝)。接下来,在下一工序B3中,向缠绕销915的前端照射激光,从线圈端部934的表面除去绝缘覆膜层,并且使缠绕销915的前端熔融变形。其结果是,在缠绕销915的前端形成导电性的膨胀部分951。接下来,在套筒913的端部安装像侧弹簧构件914x。然后,最终在最后的工序B4中,通过导电性粘接剂955等将第一线圈931的线圈端部934(膨胀部分951)与像侧弹簧构件914x连接。这样,将线圈的端部与板簧电连接。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865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以往例的结构中,导电性粘接剂955等设置为,将供线圈端部934(线圈的端部)卷绕的缠绕销915的侧面侧与像侧弹簧构件914x(板簧)的面之间、即呈L字状配置的构件之间连接。而且,为了可靠地进行线圈的端部与板簧的电连接,提高缠绕销915的高度,从而更长地卷装线圈端部934(7匝至9匝左右)。因此,存在透镜保持构件(透镜保持架937)的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变大,进而无法实现减小透镜驱动装置的高度尺寸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课题,提供能够减小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的透镜驱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该课题,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具备:筒状的透镜保持构件,其能够保持透镜体;板簧,其具有内侧部分以及外侧部分,所述内侧部分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所述板簧将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固定侧构件,其供所述板簧的所述外侧部分固定;以及驱动机构,其构成为至少具有磁铁以及线圈,且使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板簧的所述内侧部分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光轴方向的一端部,所述线圈具有卷绕部以及与所述卷绕部的端部连接的延伸部,所述卷绕部通过将导电性的线材卷绕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光轴方向的所述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外周而形成,在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所述一端部设置有在光轴方向上与所述内侧部分分离且对置的对置部、以及保持所述延伸部的一部分的保持部,在所述对置部与所述内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将所述延伸部与所述内侧部分电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
由此,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无需设置用于更长地卷装线圈的端部从而确保电连接的缠绕部,或者无需增高缠绕部的突出高度。由此,能够减小透镜保持构件的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进而能够减小透镜驱动装置的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
另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具有在所述对置部与所述板簧的所述内侧部分之间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埋设于所述导电性粘接剂。
由此,连接部在对置部与内侧部分之间埋设于导电性粘接剂,因此能够通过该连接部使线圈的延伸部与板簧的内侧部分可靠地导通连接。另外,在对置部与内侧部分之间使线圈的延伸部与板簧的内侧部分导通连接,因此即使在将保持部作为供延伸部缠绕的突出的缠绕部的情况下,也无需增大保持部的突出尺寸。因此,能够减小透镜保持构件的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进而能够减小透镜驱动装置的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
另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对置部设置有由向所述内侧部分侧突出的突堤部形成的收容部,在所述收容部中填充有埋设所述连接部的所述导电性粘接剂。
由此,在填充导电性粘接剂时,能够将具有流动性的导电性粘接剂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收容部)。因此,能够将在对置部与内侧部分之间延伸的连接部配设于该收容部,从而将连接部可靠地埋设于导电性粘接剂。由此,能够使线圈的延伸部与板簧的内侧部分更加可靠地导通连接。
另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突堤部具有设置于所述收容部的周围的壁部,在所述突堤部的一侧设置有所述保持部,在与所述保持部分离的所述突堤部的另一侧形成有将所述壁部切除而成的开放部,所述延伸部穿过所述开放部。
由此,能够使线圈的延伸部穿过开放部,从而即使设置由突堤部包围的收容部,也能够避免突堤部与延伸部干涉。因此,能够将透镜保持构件的对置部与板簧的内侧部分之间隔确保为较窄。由此,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在光轴方向上增大。另外,延伸部穿过开放部,因此能够使填充于收容部的导电性粘接剂不易经由开放部流出。
另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开放部对置的位置的所述内侧部分设置有贯通部,该贯通部防止所述导电性粘接剂向远离所述保持部的方向移动。
由此,即使假设导电性粘接剂想要向远离保持部的方向移动并从开放部流出,也能够通过构成贯通部的端缘部阻止进一步的流出。
另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由突出部构成,该突出部在与所述收容部相邻的位置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所述一端部向与所述突堤部相同的方向突出,所述延伸部具有向所述突出部卷装的卷装部,在所述卷装部与所述内侧部分之间设置有所述导电性粘接剂。
由此,能够将线圈的延伸部卷装于突出部(保持部),从而容易地保持延伸部的卷装部。并且,在线圈的卷装部与板簧的内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导电性粘接剂,从而除连接部以外,通过该卷装部也能够使线圈与板簧导通连接。由此,能够增大与导电性粘接剂接触的延伸部的面积,能够可靠地导通连接,并且能够减小板簧与线圈的导通电阻。
另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内侧部分具有与所述收容部对置的一面以及作为所述一面的相反侧的面的另一面,所述突出部以其前端位于所述另一面侧的方式从所述内侧部分突出,并且所述卷装部设置为,与同所述收容部对置地配置的所述内侧部分的端面具有间隙地对置,所述导电性粘接剂从所述间隙露出。
另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与所述收容部对置地配置的所述内侧部分形成有使所述导电性粘接剂露出的切口部。
另外,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部形成在位于所述端面侧的所述内侧部分,并且所述切口部的所述卷装部侧开放。
由此,导电性粘接剂还与切口部的端面接触,从而可靠地进行板簧的粘接。另外,在向收容部填充导电性粘接剂,之后将板簧安装于透镜保持构件的情况下,即使导电性粘接剂的填充量存在偏差,也能够吸收该量的偏差。换句话说,在导电性粘接剂多的情况下,能够使导电性粘接剂从切口部向板簧的内侧部分的另一面侧流出。此外,能够借助切口部来确认是否适当地设置了导电性粘接剂。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透镜驱动装置无需设置用于更长地卷装线圈的端部从而确保电连接的缠绕部,或者无需增高缠绕部的突出高度。由此,能够减小透镜保持构件的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进而能够减小透镜驱动装置的光轴方向上的高度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2的(a)是上方立体图,图2的(b)是从图2的(a)所示的Y2侧观察时的主视图。
图3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3的(a)是从图2所示的Z1侧观察时的俯视图,图3的(b)是从图2所示的Z2侧观察时的仰视图。
图4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4的(a)是省略了图2的(a)所示的轭的上方立体图,图4的(b)是省略了图2的(b)所示的轭的主视图。
图5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5的(a)是透镜保持构件的上方立体图,图5的(b)是示出图5的(a)的透镜保持构件上卷绕有线圈的状态的上方立体图。
图6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6的(a)是透镜保持构件的下方立体图,图6的(b)是示出图6的(a)的透镜保持构件上卷绕有线圈的状态的下方立体图。
图7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所涉及的透镜保持构件进行说明的图,图7的(a)是从图5的(a)所示的X2侧观察时的透镜保持构件的侧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所示的R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7的(c)是从下方侧观察图7的(b)时的下方立体图。
图8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8的(a)是从X2侧观察图6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构件时的下方立体图,图8的(b)是示出图8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构件上卷绕有线圈的状态的下方立体图。
图9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所涉及的透镜保持构件进行说明的图,图9的(a)是图8的(b)所示的Q部分的放大下方立体图,图9的(b)是图6的(b)所示的P部分的放大下方立体图。
图10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10的(a)是省略了端子以及基座构件的仰视图,图10的(b)是在图10的(a)中进一步省略了下侧板簧以及透镜保持构件的仰视图。
图11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板簧进行说明的图,图11的(a)是上侧板簧的俯视图,图11的(b)是下侧板簧的俯视图。
图12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板簧与线圈的连接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12的(a)是图10的(a)所示的S部分的放大仰视图,图12的(b)是从X2侧观察图10的(a)所示的S部分时的板簧、线圈以及透镜保持构件的放大侧视图。
图13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固定侧构件进行说明的图,图13的(a)是基座构件的上方立体图,图13的(b)是将下侧板簧组装于基座构件后的上方立体图。
图14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图14的(a)是变形例1以及变形例2的示意图,图14的(b)是变形例3以及变形例4的示意图,图14的(c)是变形例5以及变形例6的示意图。
图15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是变形例7以及变形例8的示意图。
图16是对以往例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图16的(a)是从下方侧观察透镜驱动装置时的分解立体图,图16的(b)是对线圈的端部(第一线圈的线圈端部)与板簧(像侧弹簧构件)的电连接方法进行说明的工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进行说明的分解立体图。图2的(a)是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上方立体图,图2的(b)是从图2的(a)所示的Y2侧观察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主视图。图3的(a)是从图2所示的Z1侧观察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俯视图,图3的(b)是从图2所示的Z2侧观察时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仰视图。图4的(a)是省略图2的(a)所示的轭4的上方立体图,图4的(b)是省略了图2的(b)所示的轭4的主视图。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呈图2以及图3所示的长方体形状的外观,如图1以及图4所示,构成为具备:能够保持未图示的透镜体的透镜保持构件2、使透镜保持构件2沿光轴方向JD(图2所示的Z方向)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MK、将透镜保持构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的板簧6、以及供板簧6固定的固定侧构件RG。此外,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具有与外部电连接的端子7。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如图1所示,驱动机构MK构成为具备:卷绕成八边形的环状的线圈3、呈矩形状且兼作箱状的外侧壳体的轭4、以及与线圈3的四边对置地配设的四个磁铁5。另外,如图1所示,板簧6包括配设于透镜保持构件2与轭4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设于透镜保持构件2与基座构件18之间的两个下侧板簧(26A、26B)。另外,固定侧构件RG主要由图1所示的埋入有端子7的基座构件18构成。
在该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保持透镜的透镜体(未图示)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2,安装在组装有未图示的拍摄元件的基板上。而且,透镜驱动装置101通过来自基板的电源向线圈3通电,利用由驱动机构MK产生的电磁力,而使配置于拍摄元件的上方的透镜保持构件2沿着透镜的光轴方向JD(图2所示的Z方向)移动。换句话说,透镜驱动装置101能够使透镜体的透镜向远离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微距拍摄,且能够使透镜体的透镜向接近拍摄元件的方向移动而进行无限远拍摄。需要说明的是,光轴方向JD是沿着呈筒状的透镜体(透镜筒)的中心轴线方向的方向。
接下来,使用附图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各构成构件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对透镜保持构件2和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图5的(a)是透镜保持构件2的上方立体图,图5的(b)是示出在图5的(a)的透镜保持构件2上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上方立体图。图6的(a)是透镜保持构件2的下方立体图,图6的(b)是示出在图6的(a)的透镜保持构件2上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下方立体图。图7的(a)是从图5的(a)所示的X2侧观察时的透镜保持构件2的侧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所示的R部分的放大侧视图,图7的(c)是从下方侧观察图7的(b)时的下方立体图。图8的(a)是从X2侧观察图6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构件2时的下方立体图,图8的(b)是示出在图8的(a)所示的透镜保持构件2上卷绕有线圈3的状态的下方立体图。图9的(a)是图8的(b)所示的Q部分的放大下方立体图,图9的(b)是图6的(b)所示的P部分的放大下方立体图。图10的(a)是省略了端子7(还包括后述的连接构件57)以及基座构件18的仰视图,图10的(b)是在图10的(a)中进一步省略了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以及透镜保持构件2的仰视图。
首先,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透镜保持构件2进行说明。透镜保持构件2使用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等合成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制作,如图5以及图6所示,形成为筒状,主要包括呈圆形且具有内周面和外周面的筒部12、以及在作为光轴方向JD的一端部侧的下部侧(图7的(a)所示的Z2方向侧)形成的凸缘部52。
首先,如图5所示,透镜保持构件2的筒部12在内周面设置有螺纹槽,供未图示的透镜体卡合并安装。另外,在筒部12的位于其上部的另一端部侧(图5所示的Z1方向侧即上端侧)的两个部位对置地设置有两个具有凹状的凹陷的台座部12d(图5所示的X方向的两个部位)。如图4的(a)所示,在该台座部12d载置有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具体而言后述的第一部分16a)。
另外,如图5所示,在筒部12的外周面,四周均匀地在四个部位设置有从内侧支承线圈3的线圈支承部12j。另外,如图5所示,在该线圈支承部12j的上端侧,在四个部位形成有与凸缘部52对置且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檐部12h(参照图7的(a))。而且,如图5的(b)所示,线圈3(具体而言,后述的卷绕部13)以被线圈支承部12j支承且由檐部12h以及凸缘部52夹持的方式,呈八边形状地卷绕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外周面侧。
接下来,透镜保持构件2的凸缘部52从位于筒部12的下部的一端部侧(图6所示的Z2方向侧即下端侧)的外周(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而形成。而且,如上述那样,在凸缘部52的一面侧(上表面侧)配设有线圈3。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凸缘部52的两个部位对置地形成有以贯通凸缘部52的一面侧(图5所示的Z1方向侧)和另一面侧(图5所示的Z2方向侧)的方式被切除而成的切口部52k。如图6的(b)以及图8的(b)所示,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和卷绕结束侧的部分(具体而言,后述的延伸部33的穿过部33k)穿过该切口部52k。
另外,如图7以及图8所示,在凸缘部52设置有形成为堵塞切口部52k的一部分的弹性变形部62,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弹性变形部62与凸缘部52一体地形成。由此,在通过注射成形来形成透镜保持构件2时,不使用其他部件而能够同时地形成弹性变形部62,因此能够容易地制作弹性变形部62。
如图7的(b)以及图7的(c)所示,弹性变形部62包括形成为厚度比凸缘部52薄的薄壁部62q、以及随着趋向凸缘部52而壁厚尺寸变厚的连结部62r,该连结部62r设置为位于邻接且相互交叉的二边,与薄壁部62q的二边连接,并且与凸缘部52连接。由此,能够可靠地支承形成为薄壁的薄壁部62q。
如图6以及图8所示,在凸缘部52的另一面侧(下表面侧)设置有从其另一面(下表面)向光轴方向JD(下方向)突出的角形凸状的两个保持部(突出部)72;圆形凸状的六个突设部2t;以及由三方的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形成的突堤部82。
如图6的(b)以及图8的(b)所示,保持部72与线圈3的卷绕开始以及卷绕结束对应地设置有两个,在保持部72缠绕并保持有线圈3(延伸部33)的两端侧的一部分(参照图9)。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0的(b)所示,以下将在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保持线圈3的一部分的保持部72设为保持部72A,将在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保持线圈3的一部分的保持部72设为保持部72B来进行说明。
如图10的(a)所示,突设部2t与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各自对应地分别设置有三个,在突设部2t安装并固定有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具体而言,后述的第三部分26c)。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对突设部2t进行热铆接来进行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的固定,因此在图6至图9以及图10的(a)中,突设部2t以热铆接后的前端变形了的状态图示。
突堤部82设置在与板簧6(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在光轴方向JD上分离且对置的对置部(参照后述的图12),如图9所示,包括位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中心侧的内侧壁部82u、与内侧壁部82u对置且位于外侧的外侧壁部82v、以及在设置有保持部72的一侧位于内侧壁部82u与外侧壁部82v之间的侧壁部82w。另外,突堤部82的与保持部72分离的另一侧形成为将壁部切除而成的开放部82z。而且,由三方的壁部(内侧壁部82u、外侧壁部82v、侧壁部82w)包围而成的空间成为收容部82s。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突堤部82形成在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因此优选将保持部72的侧壁用作突堤部82的侧壁部82w。因此,在与保持部72相邻的位置,以邻接的状态设置有由突堤部82形成的收容部82s。
接下来,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驱动机构MK进行说明。如图10的(b)所示,驱动机构MK构成为具备:具有八边形的角度且卷绕成环状的线圈3、兼作外侧壳体的矩形状且箱状的轭4、以及与线圈3的四边对置地配设的四个磁铁5。而且,驱动机构MK通过在线圈3中流动的电流和由磁铁5产生的磁场而产生驱动力(推力),使透镜保持构件2沿光轴方向JD上下移动。
首先,对驱动机构MK的线圈3进行说明。如图5的(b)所示,线圈3通过将导电性的线材卷绕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光轴方向JD(图2所示的Z方向)上的一端部(下端部)与另一端部(上端部)之间的外周而形成,如图1所示,构成为具有:以具有八边形的角度的方式卷绕形成的卷绕部13、以及与卷绕部13的两侧的端部连接的延伸部33。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图1以及图5的(b)为代表的线圈3中,有时导电性的线材通过绝缘构件覆盖表面,以省略卷绕部13中的导电性的线材的详细的卷绕状态的方式示出。
接下来,对于线圈3的各构成要素,穿插向透镜保持构件2卷绕线圈3的线材方法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如图10的(b)所示,以下将在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内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连接的延伸部33设为延伸部33A,将在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与位于卷绕部13的外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连接的延伸部33设为延伸部33B来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9所示,线圈3的延伸部33(33A、33B)构成为具有:卷装于保持部(突出部)72(72A、72B)的卷装部33m、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部)对置地延伸的连接部33c、以及穿过切口部52k在凸缘部52的一面侧和另一面侧延伸的穿过部33k。
而且,首先在开始卷绕线圈3的线材时,将线圈3的延伸部33A缠绕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保持部72A。在图9的(a)所示的例子中,将线圈3的线材的一部分向保持部72A卷装3匝。由此,卷装部33m形成于保持部72A,延伸部33A的一部分由保持部72A保持。
接下来,从缠绕有线材的卷装部33m引出线材,并向透镜保持构件2的外周卷绕线材。此时,如图9的(a)所示,从卷装部33m引出的线材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部)对置,并且穿过壁部被切除的开放部82z。此外,线材从凸缘部52的另一面侧经由凸缘部52的切口部52k向凸缘部52的一面侧(线圈3的卷绕部13侧)延伸。由此,与突堤部82(对置部)以及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部)对置的部分成为延伸部33A的连接部33c,穿过切口部52k的部分成为延伸部33A的穿过部33k。
另外,延伸部33A的穿过部33k构成为,在向线圈3的卷绕部13侧延伸时,如图9的(a)所示,与透镜保持构件2的弹性变形部62抵接。由此,在因掉落等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较强的冲击时,线圈3的延伸部33A被按压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弹性变形部62。因此,该弹性变形部62弹性变形从而吸收施加于延伸部33A的冲击。由此,能够使延伸部33A不易被切口部52k的边缘切断,能够提供线圈3不易断线的透镜驱动装置101。
此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与弹性变形部62抵接的方式设置的延伸部33A与位于卷绕部13的内周侧的卷绕部13的端部连接,因此与位于卷绕部13的外周侧的另一方的延伸部33B(与线圈3的卷绕结束侧连接的延伸部33B)的情况相比,切口部52k的边缘部分处的弯曲角度变小。因此,线圈3的卷绕开始侧的延伸部33A与切口部52k的边缘部分抵接的力变得更强,因此通过在该部分设置弹性变形部62,能够更加有效地缓和从切口部52k的边缘部分对延伸部33A施加的力。由此,即使在因掉落等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有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延伸部33A更不易被切口部52k的边缘切断。
另外,如上述那样,如图9的(a)所示,弹性变形部62的薄壁部62q通过在邻接且相互交叉的二边的位置形成的连结部62r而与凸缘部52连接,因此即使因掉落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有较强的冲击,使线圈3的延伸部33A强力地被按压于弹性变形部62,也能够通过二边(连结部62r)支承该薄壁部62q并接受冲击。由此,能够防止弹性变形部62的薄壁部62q从凸缘部52断裂并脱落。特别是,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随着趋向凸缘部52侧而壁厚尺寸变厚的连结部62r将薄壁部62q与凸缘部52连接,因此与壁厚的尺寸急剧地变化的方式相比,在施加有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施加于薄壁部62q的根部的应力被分散,从而薄壁部62q更加不易断裂。
接下来,如图5的(b)所示,在透镜保持构件2的外周卷绕的线圈3的卷绕部13配设于将透镜保持构件2的筒部12的周围包围的位置,在由线圈支承部12j(参照图5的(a))从内侧支承的状态下,以线圈3的一部分被檐部12h与凸缘部52夹持的方式固定于凸缘部52的一面侧(上表面侧)。而且,线圈3的卷绕部13的内周面由于被线圈支承部12j各向同性且平衡性良好地支承,因此以线圈3的中心轴与透镜保持构件2的中心轴一致的状态由透镜保持构件2保持。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由透镜保持构件2保持的透镜体的透镜的光轴与透镜保持构件2的中心轴一致。
最后,在线材向透镜保持构件2的外周的卷绕结束后,如图9的(b)所示,线圈3的线材(与卷绕部13的卷绕结束侧的端部连接的延伸部33B)从凸缘部52的一面侧经由凸缘部52的切口部52k向凸缘部52的另一面侧引出。而且,延伸部33B(线材)穿过突堤部82的开放部82z,并且与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部)对置地延伸,并缠绕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保持部72B。在图9的(b)所示的例子中,向保持部72B卷装3匝。由此,穿过切口部52k的部分成为延伸部33B的穿过部33k,与突堤部82(对置部)以及收容部82s的内底面(对置部)对置的部分成为延伸部33B的连接部33c。另外,卷装部33m形成于保持部72B,延伸部33B的一部分由保持部72B保持。
在按以上方式构成的透镜保持构件2和线圈3中,在与保持部72(72A、72B)分离的另一侧,形成有突堤部82的壁部被切除而成的开放部82z,线圈3的延伸部33(连接部33c)穿过该开放部82z。因此,即使设置由突堤部82包围的收容部82s,也能够避免突堤部82与延伸部33干涉,能够将透镜保持构件2的对置部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之间的间隔确保为较窄。由此,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101在光轴方向JD上增大。
接下来,对驱动机构MK的轭4进行说明。轭4通过对铁等软磁性体材料的板材实施冲裁加工、拉深加工而制作,如图1所示,外形形成为具有收纳部4s的箱状。而且,轭4构成为具有:呈矩形状的环状且形成在外侧的外轭4A、与外轭4A的上端(图1所示的Z1侧)连续地设置的平板状的上表面部4B、以及从上表面部4B的一部分向下方(图1所示的Z2方向)延伸设置的四个内轭4C。另外,在形成有内轭4C的四角设置有位于比上表面部4B靠下方的位置的台阶部4D。如图10的(b)所示,这样构成的轭4将线圈3以及磁铁5收容于收纳部4s,且如图2所示,与基座构件18卡合,与基座构件18一起构成外形。
如图3的(a)以及图10的(b)所示,轭4的内轭4C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圆弧状,以与外轭4A的四个角部对置的方式等间隔地配设。另外,虽然未进行详细的图示,但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时,内轭4C分别沿着透镜保持构件2的筒部12的外周配设,并且与线圈3的内周面对置地配设。此外,如图10的(b)所示,内轭4C分别配设在隔着线圈3与各个磁铁5对置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通过拉深加工来制作轭4时,轭4的内轭4C呈圆弧状,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拉深加工。因此,能够提高轭4的内轭4C的形状以及配设的位置的精度。
最后,对驱动机构MK的磁铁5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磁铁5的横剖面形状呈梯形形状,且形成为平板状的外形,如图10的(b)所示,四个磁铁5位于线圈3的外侧,并且等分地配设于轭4的四角。另外,磁铁5的梯形形状中的倾斜的两个外侧面形成为沿着外轭4A的形状。因此,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时,能够将外轭4A按压于该两个外侧面而进行配置,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磁铁5的定位。而且,虽然未图示,但磁铁5以在其与轭4的台阶部4D之间夹持板簧6(上侧板簧16)的一部分的方式通过粘接剂固定于轭4。
接下来,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板簧6以及固定侧构件RG进行说明。图11是对板簧6进行说明的图,图11的(a)是上侧板簧16的俯视图,图11的(b)是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俯视图。图12是对板簧6(下侧板簧26A)与线圈3的连接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12的(a)是图10的(a)所示的S部分的放大仰视图,图12的(b)是从X2侧观察图10的(a)所示的S部分时的板簧6(下侧板簧26A)、线圈3以及透镜保持构件2的放大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2中通过交叉剖面线示出导电性粘接剂CA。图13是对固定侧构件RG的基座构件18进行说明的图,图13的(a)是基座构件18的上方立体图,图13的(b)是将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组装于基座构件18后的上方立体图。
首先,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板簧6由以铜合金为主要材质的金属板制作,如图1所示,包括配设于透镜保持构件2与轭4之间的上侧板簧16、以及配置于透镜保持构件2与基座构件18之间的两个下侧板簧(26A、26B)。而且,透镜保持构件2与板簧6(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分别卡合,以透镜保持构件2能够沿光轴方向JD(图2所示的Z方向)移动的方式,在空中支承透镜保持构件2。需要说明的是,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与线圈3的两端侧分别电连接,因此也用作向线圈3供电的供电构件。
首先,如图11的(a)所示,板簧6的上侧板簧16呈大致矩形,构成为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内侧部分、固定于固定侧构件RG的外侧部分、以及位于内侧部分与外侧部分之间的四个弹性臂部16g。具体而言,内侧部分在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两处,并且在各个内侧部分具有两处第一部分16a(合计四处第一部分16a),该第一部分16a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光轴方向JD上的另一端部侧(上端部侧)。另外,外侧部分具有被轭4与磁铁5夹持而固定的四处第二部分16b、以及将四处第二部分16b彼此连接的框部16r。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轭4以及磁铁5作为固定侧构件RG而发挥功能。
而且,在将上侧板簧16向透镜驱动装置101组装时,如图4的(a)所示,第一部分16a载置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台座部12d,通过粘接剂将第一部分16a与台座部12d固定,从而上侧板簧16的内侧部分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2。另外,如图4的(b)所示,第二部分16b与磁铁5的上表面抵接,虽然未图示,但被夹持在磁铁5与轭4之间,从而将上侧板簧16的外侧部分固定。
另外,如图11的(a)所示,上侧板簧16构成为大致线对称的形状,在第一部分16a的两处均衡的位置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2,并且在第二部分16b的四处均衡的位置固定于与基座构件18一体化的轭4。由此,上侧板簧16能够在空中平衡性良好地支承透镜保持构件2。
接下来,如图11的(b)所示,板簧6的下侧板簧(26A、26B)各自的内侧形状为半圆形状,且构成为具有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光轴方向JD的一端部(下端部)的内侧部分、固定于固定侧构件RG的外侧部分、以及位于内侧部分与外侧部分之间的四处弹性臂部26g。
另外,如图11的(b)所示,下侧板簧(26A、26B)的内侧部分构成为具有与透镜保持构件2卡合的六处第三部分26c、将三处第三部分26c之间连接的四个第一连结部26p、以及与线圈3的延伸部33对置的连接板部26h(参照图12)。
而且,在将该下侧板簧(26A、26B)向透镜驱动装置101组装时,图6以及图8所示的透镜保持构件2的六个突设部2t穿过图11的(b)所示的在下侧板簧(26A、26B)的第三部分26c设置的圆形的贯通孔并与其嵌合。由此,将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定位于透镜保持构件2,并且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2。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对透镜保持构件2的突设部2t实施热铆接,从而更加可靠地将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固定于透镜保持构件2。
另外,如图12所示,下侧板簧(26A、26B)的内侧部分的连接板部26h在组装透镜驱动装置101时与透镜保持构件2的突堤部82(对置部)对置。由此,内侧部分的连接板部26h的一面(上表面)(图12的(b)所示的Z1方向侧的面)与由突堤部82形成的收容部82s对置,并且线圈3的延伸部33的连接部33c在板簧6(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内侧部分的一面与透镜保持构件2的对置部(突堤部82以及收容部82s的内底面)之间延伸。
而且,如图12的(a)所示,在内侧部分的连接板部26h的与突堤部82的开放部82z对置的位置设置有从两侧切除而成的贯通部26t,并且在与线圈3的卷装部33m具有间隙的端面侧设置有卷装部33m侧开放的U字形状(半圆形状)的切口部26k。需要说明的是,贯通部26t设置在俯视观察时面对突堤部82的内侧壁部82u以及外侧壁部82v的端缘部的位置,构成贯通部26t的壁端面26e设置为与该端缘部重叠。另外,切口部26k以面对收容部82s的方式形成为与该收容部82s对置。
另外,在将下侧板簧(26A、26B)向透镜保持构件2组装时,如图12的(b)所示,构成保持部72的突出部以其前端位于下侧板簧(26A、26B)的连接板部26h(内侧部分)的下表面即另一面(与收容部82s对置的一面的相反侧的面)侧的方式,从内侧部分向下方(图12的(b)所示的Z2方向)突出。此外,卷装于突出部的卷装部33m的一部分也位于比内侧部分靠下方(图12的(b)所示的Z2方向)的位置。
按以上方式构成的板簧6的下侧板簧(26A、26B)与线圈3的延伸部33通过在合成树脂中分散有银粒子等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粘接剂CA电连接。具体的方法为,在将下侧板簧(26A、26B)向透镜保持构件2组装前,首先,向透镜保持构件2的由突堤部82包围的收容部82s填充导电性粘接剂CA,之后,将下侧板簧(26A、26B)安装于透镜保持构件2。然后,对透镜保持构件2的突设部2t进行热铆接,并且使导电性粘接剂CA热固化。向收容部82s填充该导电性粘接剂CA的填充工序以及导电性粘接剂CA的热固化工序在以保持部72(突出部)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将透镜保持构件2倒转的状态下进行。由此,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对置部具有突堤部82,因此在将导电性粘接剂CA向收容部82s上填充时,能够将具有流动性的导电性粘接剂CA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收容部82s)。由此,将在透镜保持构件2的对置部与下侧板簧(26A、26B)的内侧部分之间延伸的连接部33c配设于该收容部82s,能够可靠地将连接部33c埋设于导电性粘接剂CA。需要说明的是,导电性粘接剂CA不限于热固化型,也可以为紫外线固化型。
由此,并不如以往例那样在卷绕有线圈端部934(线圈的端部)的缠绕销915的侧面与像侧弹簧构件914x(相当于板簧6)的面之间配置导电性粘接剂955等,而是在透镜保持构件2的对置部与板簧6(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之间,设置将线圈3的延伸部33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电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CA。因此,无需设置用于更长地卷装线圈3的端部从而确保电连接的缠绕部(缠绕销915),或者无需增高缠绕部(保持部72)的突出高度。由此,能够减小透镜保持构件2的光轴方向JD上的高度尺寸,进而能够减小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光轴方向JD上的高度尺寸。
另外,在对置配置的透镜保持构件2的对置部与板簧6(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导电性粘接剂CA而将它们连接,因此即使在因掉落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有较强的冲击使板簧6(下侧板簧26A、下侧板簧26B)变形时,也能够使导电性粘接剂CA不易剥离。换句话说,在如以往例那样的结构中,若导电性粘接剂955等呈L字状地配置在卷绕有线圈端部934(线圈的端部)的缠绕销915的侧面与像侧弹簧构件914x(板簧6)的面之间,则在因掉落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901施加有较强的冲击使像侧弹簧构件914x变形时,作用有使两个构件(线圈的端部与板簧6)的角度变大这样的力,导电性粘接剂955等容易从线圈端部934或者像侧弹簧构件914x剥离。针对这种课题,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不易作用有使导电性粘接剂CA从板簧6等剥离这样的垂直方向(图2所示的Z方向)上的力,因此能够防止该剥离,从而能够可靠地确保线圈3与板簧6的电连接。
此外,延伸部33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通过在合成树脂中分散有导电性填料的导电性粘接剂CA而电连接,因此与通过钎料牢固地固定并连接的情况相比,连接部分的导电性粘接剂CA层的弹性高,因此允许板簧6的内侧部分(连接板部26h)的微小的运动。因此,在内侧部分作用有拉力时,能够通过内侧部分的运动来缓和该拉力。由此,即使在因掉落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有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内侧部分剥离,从而能够更加可靠地确保线圈3与板簧6的连接。此外,连接部分的导电性粘接剂CA层的弹性高,因此还允许延伸部33的微小的运动。因此,在延伸部33作用有拉力时,能够通过延伸部33的运动来缓和该拉力。由此,即使在因掉落等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有较强的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延伸部33更加不易被切口部52k的边缘切断。
另外,延伸部33的连接部33c在透镜保持构件2的对置部(收容部82s的内底面)与下侧板簧(26A、26B)的内侧部分(连接板部26h)之间埋设于导电性粘接剂CA,因此能够通过该连接部33c使线圈3的延伸部33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可靠地导通连接。
另外,具有由突出部构成的保持部72,该突出部与突堤部82邻接且从透镜保持构件2的一端部向与突堤部82相同的方向突出,线圈3的延伸部33卷绕于该突出部,因此能够容易地保持延伸部33的卷装部33m。并且,在线圈3的卷装部33m与板簧6(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内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导电性粘接剂CA,因此除线圈3的连接部33c以外,通过该卷装部33m也能够使线圈3与板簧6导通连接。由此,能够增大与导电性粘接剂CA接触的延伸部33的面积,能够可靠地导通连接,并且能够减小板簧6与线圈3的导通电阻。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在板簧6的连接板部26h形成有面对由突堤部82形成的收容部82s的切口部26k,导电性粘接剂CA从该切口部26k露出。因此,导电性粘接剂CA还与切口部26k的端面接触,从而可靠地进行板簧6的内侧部分与线圈3的延伸部33的电连接。
另外,在向收容部82s填充导电性粘接剂CA,之后将板簧6(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安装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情况下,即使导电性粘接剂CA的填充量存在偏差,也能够通过该切口部26k来吸收该量的偏差。换句话说,在导电性粘接剂CA多的情况下,能够使导电性粘接剂CA从切口部26k向板簧6的内侧部分(连接板部26h)的另一面侧流出。此外,通过确认切口部26k的部分,能够确认是否适当地设置了导电性粘接剂CA。
此外,在如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切口部26k位于保持部72(侧壁部82w)侧且与卷装部33m相邻的情况下,通过将导电性粘接剂CA设置至或者使其流出至板簧6的内侧部分(连接板部26h)的另一面侧,能够更加可靠地使线圈3的延伸部33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导通连接。此外,能够进一步增大与导电性粘接剂CA接触的延伸部33的面积,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小板簧6与线圈3的延伸部33的导通电阻。
此外,在向收容部82s填充导电性粘接剂CA,之后将板簧6(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配置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情况下,朝向卷装部33m侧开放的切口部26k形成在内侧部分(连接板部26h),因此导电性粘接剂CA向卷装部33m侧被挤出,因而能够在内侧部分的端面(包括切口部26k的端面)与卷装部33m之间可靠地设置导电性粘接剂CA,能够降低板簧6的内侧部分与线圈3的延伸部33的导通电阻从而更加可靠地进行电连接。
另外,突堤部82形成为,开放部82z侧的另一侧的内侧壁部82u与外侧壁部82v之间的间隔比保持部72(72A、72B)侧的一侧的内侧壁部82u与外侧壁部82v之间的间隔窄。因此,能够将更多的导电性粘接剂CA设置于卷装部33m侧,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线圈3与板簧6间的导通电阻。并且,开放部82z侧形成为较窄,延伸部33(连接部33c)穿过开放部82z,因此填充于收容部82s的导电性粘接剂CA不易经由开放部82z流出。
另外,如图12的(a)所示,在与开放部82z(参照图9的(a))对置的位置的内侧部分设置有贯通部26t,因此即使假设导电性粘接剂CA想要向远离保持部72的方向移动并从开放部82z流出,也能够通过构成贯通部26t的壁端面26e阻止进一步的流出。
另一方面,如图11的(b)所示,下侧板簧(26A、26B)的外侧部分构成为具有与基座构件18卡合的四处第四部分26d、以及将两处第四部分26d彼此连接的两个第二连结部26q。需要说明的是,无需言及,如图10的(a)所示,下侧板簧(26A、26B)的外侧部分与内侧部分相比距透镜保持构件2的中心的距离更大,位于内侧部分的外侧。
而且,后述的在基座构件18的上表面设置的六个突设部18t(参照图13)穿过在下侧板簧(26A、26B)的第四部分26d设置的六个贯通孔并与它们嵌合。由此,将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的外侧部分定位于基座构件18,并且固定于固定侧构件RG即基座构件18。
另外,如图11的(b)所示,下侧板簧26A与下侧板簧26B构成为大致线对称的形状,在第三部分26c的四处对称的位置与透镜保持构件2连接,并且在第四部分26d的四处均衡的位置与基座构件18连接。由此,能够在空中平衡性良好地支承透镜保持构件2。因此,通过按以上方式构成的板簧6(上侧板簧16、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将透镜保持构件2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JD移动。
最后,对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固定侧构件RG进行说明。
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固定侧构件RG构成为具有对上侧板簧16的第二部分16b进行固定的轭4及磁铁5、以及对下侧板簧(26A、26B)的第四部分26d进行固定的基座构件18。在此,对于上侧板簧16的固定侧构件RG,在也作为驱动机构MK的轭4以及磁铁5的内容中已经叙述因此省略说明,仅对下侧板簧(26A、26B)的固定侧构件RG进行说明。
固定侧构件RG的基座构件18使用液晶聚合物(LCP)等合成树脂通过注射成形而制作,如图1以及图13所示,外形构成为矩形的板状形状,在中央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8k。另外,在基座构件18的上表面的四角设置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六个突设部18t。而且,在基座构件18的上表面设置的突设部18t穿过在下侧板簧(26A、26B)的第四部分26d设置的贯通孔,贯通孔与突设部18t嵌合。需要说明的是,此时,对基座构件18的突设部18t实施热铆接,从而更加可靠地将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固定于基座构件18。
如图1以及图13所示,在基座构件18中通过嵌入成形埋入有端子7,该端子7由使用以铜、铁或它们双方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材质的金属板构成。而且,电绝缘的两个端子7(端子7A以及端子7B)分别与安装有未图示的拍摄元件的基板电连接,能够从该两个端子7供给电力。而且,端子7的一方的端子7A与下侧板簧26A电连接,并且端子7的另一方的端子7B与下侧板簧26B电连接,能够从该端子7A以及端子7B经由下侧板簧26A以及下侧板簧26B使电流流向线圈3。
另外,虽然未进行详细图示,但在基座构件18中与端子7同样地通过嵌入成形埋入有连接构件57,该连接构件57也由使用以铜、铁或者它们双方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等材质的金属板构成,如图2所示,连接构件57的一部分在轭4的四角露出。而且,在将轭4的外轭4A的内壁与基座构件18的外周侧面组合并定位后,对基座构件18的连接构件57与轭4的四角的接缝部分在四个部位进行焊接,从而将轭4固定于基座构件18。
以下对按以上方式构成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效果进行汇总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下侧板簧(26A、26B)相当于本发明的“板簧”,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板簧6”是指“下侧板簧(26A、26B)”。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101中,在透镜保持构件2的对置部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将线圈3的延伸部33与内侧部分电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CA,因此无需设置用于更长地卷装线圈3的端部从而确保电连接的缠绕部(缠绕销915),或者无需增高缠绕部的突出高度。由此,能够减小透镜保持构件2的光轴方向JD上的高度尺寸,进而能够减小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光轴方向JD上的高度尺寸。另外,在以对置状态配置的透镜保持构件2的对置部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导电性粘接剂CA而使它们连接,因此即使因掉落等而对透镜驱动装置101施加有较强的冲击,也能够使导电性粘接剂CA不易剥离。
另外,连接部33c在对置部与内侧部分之间埋设于导电性粘接剂CA,因此能够通过该连接部33c使线圈3的延伸部33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可靠地导通连接。另外,在对置部与内侧部分之间使线圈3的延伸部33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导通连接,因此即使在将保持部72作为供延伸部33缠绕的突出的缠绕部的情况下,也无需增大保持部72的突出尺寸。因此,能够减小透镜保持构件2的光轴方向JD上的高度尺寸,进而能够减小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光轴方向JD上的高度尺寸。
另外,埋设连接部33c的导电性粘接剂CA填充于由突堤部82形成的收容部82s,因此在填充导电性粘接剂CA时,能够将具有流动性的导电性粘接剂CA保持在所希望的位置(收容部82s)。因此,能够将在透镜保持构件2的对置部与内侧部分的连接板部26h之间延伸的连接部33c配设于该收容部82s,从而将连接部33c可靠地埋设于导电性粘接剂CA。由此,能够使线圈3的延伸部33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连接板部26h)更加可靠地导通连接。
另外,在突堤部82的与设置于一侧的保持部72分离的另一侧,形成有将突堤部82的壁部切除而成的开放部82z,因此能够使线圈3的延伸部33穿过该开放部82z。因此,即使设置由突堤部82包围的收容部82s,也能够避免突堤部82与延伸部33干涉,能够将透镜保持构件2的对置部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之间的间隔确保为较窄。由此,能够抑制透镜驱动装置101在光轴方向JD上增大。另外,延伸部33穿过开放部82z,因此能够使填充于收容部82s的导电性粘接剂CA不易经由开放部82z流出。
另外,在与开放部82z对置的位置的内侧部分设置有贯通部26t,因此即使假设导电性粘接剂CA想要向远离保持部72的方向移动并从开放部82z流出,也能够通过构成贯通部26t的端缘部阻止进一步的流出。
另外,具有由突出部构成的保持部72,该突出部从透镜保持构件2的一端部向与突堤部82相同的方向突出,线圈3的延伸部33卷装于该突出部,因此能够容易地保持延伸部33的卷装部33m。并且,在线圈3的卷装部33m与板簧6的内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导电性粘接剂CA,从而除连接部33c以外,通过该卷装部33m也能够使线圈3与板簧6导通连接。由此,能够增大与导电性粘接剂CA接触的延伸部33的面积,能够可靠地导通连接,并且能够减小板簧6与线圈3的导通电阻。
另外,在板簧6的连接板部26h形成有面对由突堤部82形成的收容部82s的切口部26k,导电性粘接剂CA从该切口部26k露出,因此导电性粘接剂CA还与切口部26k的端面接触,从而可靠地进行板簧6的内侧部分与线圈3的延伸部33的电连接。另外,在向收容部82s填充导电性粘接剂CA,之后将板簧6安装于透镜保持构件2的情况下,即使导电性粘接剂CA的填充量存在偏差,也能够通过该切口部26k来吸收该量的偏差。换句话说,在导电性粘接剂CA多的情况下,能够使导电性粘接剂CA从切口部26k向板簧6的内侧部分(连接板部26h)的另一面侧流出。此外,通过确认切口部26k的部分,能够确认是否适当地设置了导电性粘接剂CA。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如下方式变形而实施,这些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图14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图14的(a)是变形例1以及变形例2的示意图,图14的(b)是变形例3以及变形例4的示意图,图14的(c)是变形例5以及变形例6的示意图。图15是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101的变形例进行说明的图,是变形例7以及变形例8的示意图。
<变形例1>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透镜保持构件2的突堤部82的形状设为开放部82z侧变窄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设为如图14的(a)所示的矩形状的突堤部C82。此时,优选在开放部C82z侧设置新的侧壁部C82w,通过在该侧壁部C82w切口,从而设置开口较窄的开放部C82z。
<变形例2>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透镜保持构件2的突堤部82的侧壁部82w,优选使用了保持部72(72A、72B)的侧壁,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4的(a)所示,在保持部72侧设置新的侧壁部C82x,将保持部72也设置在与侧壁部C82x分离的位置(变形例2)。
<变形例3>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收容部82s构成为大致矩形(俯视观察时)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如图14的(b)所示的由曲面状的突堤部D82包围的大致圆形状(椭圆形状)的收容部D82s。
<变形例4>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与大致矩形的收容部82s邻接地配置保持部72(72A、72B),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4的(b)所示,将保持部D72配置为一部分进入收容部D82s侧。此时,在收容部D82s形成有凹状部,可以说形成为具有凹状部的收容部D82s与保持部D72邻接的状态。
<变形例5>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与壁部被切除而成的开放部82z邻接的收容部82s,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4的(c)所示,采用被形成为环状的突堤部E82包围的收容部E82s。
<变形例6>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与大致矩形状的收容部82s邻接地配置保持部72(72A、72B),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4的(c)所示,将保持部E72配置于收容部E82s内。在这种方式中,保持部E72与收容部E82s的内侧邻接,因此也包含于本发明的保持部E72与收容部E82s设置在相邻的位置这一概念。
<变形例7>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下侧板簧(26A、26B)的连接板部26h的切口部26k的形状设为半圆形状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如图15所示的矩形状的切口部C26k。
<变形例8>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下侧板簧(26A、26B)的连接板部26h的贯通部26t设为从两侧切除的形状,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如图15所示的矩形的孔形状的贯通部C26t。
<变形例9>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保持部72由从透镜保持构件2(凸缘部52)的一端部向光轴方向JD突出的突出部构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向侧方突出的突出部,也可以为不突出的钩部。
<变形例10>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将下侧板簧(26A、26B)分割为两部分而形成一对,并与线圈3的延伸部33(33A、33B)分别电连接,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带有手抖补正功能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也可以将上侧板簧分割为两部分,并通过导电性粘接剂CA与线圈3的延伸部33(33A、33B)分别电连接。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2 透镜保持构件;3 线圈;52 凸缘部;52k 切口部;62 弹性变形部;62q 薄壁部;62r 连结部;72、72A、72B、D72、D72 保持部;82、C82、D82、E82 突堤部;82s 收容部;82z 开放部;13 卷绕部;33、33A、33B 延伸部;33c 连接部;33m 卷装部;4 轭;5 磁铁;6 板簧(26A、26B 下侧板簧);26c 第三部分(内侧部分);26d 第四部分(外侧部分);26h 连接板部(内侧部分);26k、C26k 切口部;26t、C26t 贯通部;MK 驱动机构;RG 固定侧构件;CA 导电性粘接剂;JD 光轴方向;101透镜驱动装置。

Claims (8)

1.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备:
筒状的透镜保持构件,其能够保持透镜体;
板簧,其具有内侧部分以及外侧部分,所述内侧部分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所述板簧将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支承为能够沿光轴方向移动;
固定侧构件,其供所述板簧的所述外侧部分固定;以及
驱动机构,其构成为至少具有磁铁以及线圈,且使所述透镜保持构件沿光轴方向移动,
所述线圈具有卷绕部以及与所述卷绕部的端部连接的延伸部,所述卷绕部通过将导电性的线材卷绕而形成,
该透镜驱动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的所述内侧部分固定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光轴方向的一端部,
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所述一端部具有在光轴方向上与所述内侧部分分离且对置的对置部、以及保持所述延伸部的一部分的保持部,
所述延伸部具有在所述对置部与所述板簧的所述内侧部分之间延伸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卷绕部与卷装部之间,所述卷绕部配置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光轴方向的所述一端部与另一端部之间的外周面,所述卷装部卷装于所述保持部,
在所述对置部与所述内侧部分之间设置有将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内侧部分电连接的导电性粘接剂,所述连接部埋设于所述导电性粘接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对置部设置有由向所述内侧部分侧突出的突堤部形成的收容部,在所述收容部中填充有埋设所述连接部的所述导电性粘接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堤部具有设置于所述收容部的周围的壁部,
在所述突堤部的一侧设置有所述保持部,
在与所述保持部分离的所述突堤部的另一侧形成有将所述壁部切除而成的开放部,
所述延伸部穿过所述开放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开放部对置的位置的所述内侧部分设置有贯通部,该贯通部防止所述导电性粘接剂向远离所述保持部的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由突出部构成,该突出部在与所述收容部相邻的位置从所述透镜保持构件的所述一端部向与所述突堤部相同的方向突出,
在所述卷装部与所述内侧部分之间设置有所述导电性粘接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部分具有与所述收容部对置的一面以及作为所述一面的相反侧的面的另一面,
所述突出部以其前端位于所述另一面侧的方式从所述内侧部分突出,并且所述卷装部设置为,与同所述收容部对置地配置的所述内侧部分的端面具有间隙地对置,
所述导电性粘接剂从所述间隙露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收容部对置地配置的所述内侧部分形成有使所述导电性粘接剂露出的切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部形成在位于所述端面侧的所述内侧部分,并且所述切口部的所述卷装部侧开放。
CN201680024811.2A 2015-04-30 2016-04-26 透镜驱动装置 Active CN1075332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2543 2015-04-30
JP2015-092543 2015-04-30
PCT/JP2016/063079 WO2016175210A1 (ja) 2015-04-30 2016-04-26 レンズ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3209A CN107533209A (zh) 2018-01-02
CN107533209B true CN107533209B (zh) 2020-06-19

Family

ID=57198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4811.2A Active CN107533209B (zh) 2015-04-30 2016-04-26 透镜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29581B2 (zh)
CN (1) CN107533209B (zh)
WO (1) WO20161752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96813B2 (ja) * 2016-03-31 2020-05-2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付きユニットおよび磁気駆動装置、ならびに配線基板付きユニットの配線接続方法
JP7019376B2 (ja) * 2017-10-31 2022-02-15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9082641A (ja) * 2017-10-31 2019-05-30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TWI706210B (zh) 2018-09-17 2020-10-01 大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以及電子裝置
JP7441759B2 (ja) * 2020-09-01 2024-03-01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06354B2 (ja) * 2004-09-09 2008-06-25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JP2006155838A (ja) * 2004-12-01 2006-06-15 Sony Corp 光ディスクの製造方法、光ディスク、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製造用スタンパ
JP2009080217A (ja) * 2007-09-26 2009-04-16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携帯電話
JP2009086548A (ja) * 2007-10-02 2009-04-23 Nidec Sankyo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350895B2 (ja) * 2009-06-09 2013-11-2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1085682A (ja) * 2009-10-14 2011-04-28 Micro Uintekku Kk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2034073A (ja) * 2010-07-29 2012-02-1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レンズユニット、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携帯端末
JP2012068275A (ja) * 2010-09-21 2012-04-05 Shicoh Engineering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及びカメラ付きモバイル端末
JP6177630B2 (ja) * 2013-08-30 2017-08-0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3187257U (ja) * 2013-09-06 2013-11-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6004253A (ja) * 2014-06-19 2016-01-12 岩谷産業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6392698B2 (ja) * 2015-04-30 2018-09-19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75210A1 (ja) 2016-11-03
JPWO2016175210A1 (ja) 2018-01-25
CN107533209A (zh) 2018-01-02
JP6529581B2 (ja) 2019-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392698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11809014B2 (en) Voice coil motor
CN107533209B (zh) 透镜驱动装置
CN110832833B (zh) 相机模块
CN114326263B (zh)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装置模块以及光学设备
CN107222081B (zh) 音圈电动机
US20140256379A1 (en) Lens holding device
KR100963661B1 (ko) 소형 카메라모듈
JP701937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9082641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6826212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11108424B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1095064B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4174917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相机模块
JP6641415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WO2020100601A1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20130125473A (ko)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CN111045180A (zh) 透镜驱动装置、照相机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2020046537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