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49738U - 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 - Google Patents
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2549738U CN202549738U CN2012200888391U CN201220088839U CN202549738U CN 202549738 U CN202549738 U CN 202549738U CN 2012200888391 U CN2012200888391 U CN 2012200888391U CN 201220088839 U CN201220088839 U CN 201220088839U CN 202549738 U CN202549738 U CN 2025497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movable contact
- movable
- fixed
- electromagnet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c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接点装置包括:多个固定接点;在与多个固定接点抵接的第一位置与离开多个固定接点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可动触头;用于使可动触头移动的可动轴;对可动触头向第一位置侧弹性施力的压接弹簧;设置于第一以及第二位置的周围的壁部;以及比可动触头的周缘更向壁部侧突出的弹性部件。电磁开闭器包含接点装置、以及用于经由可动轴移动可动触头的电磁铁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点装置以及具备该接点装置的电磁开闭器。
背景技术
图1表示现有的电磁开闭器的一个例子。另外,作为与此种电磁开闭器类似的装置,存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7-287525(以下称为“文献1”)所公开的电磁开闭装置。图1的例子所示的电磁开闭器具备接点装置A、电磁铁装置B、以及外壳5。接点装置A具有多个(例如两个)固定端子11、和可动触头20。多个固定端子11包含分别设置于这些多个固定端子11的前端的多个(例如两个)固定接点11A。电磁铁装置B构成为,利用电磁力移动可动触头20以使可动触头20与多个固定接点11A接触或者与多个固定接点11A分离。接点装置A以及电磁铁装置B收纳在外壳5内。
接点装置A构成为,将多个固定端子11的前端部分和可动触头20,收纳在一面开口的矩形箱形的密封容器10内。可动触头20由铜或者铜合金形成为长条的矩形平板状。在可动触头2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贯通有插通孔20A,在该插通孔20A中插通有可动轴21的端部(第一端部)。在可动轴21的第一端部的前端(图1中的上端)设置有直径比插通孔20A大的外凸缘21A。该外凸缘21A防止可动触头20从可动轴21脱落。此外,有时也利用铜以及铜合金以外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可动触头20。
密封容器10由陶瓷之类的耐热性材料形成为一面开口的箱状,一对固定端子11的前端部分从密封容器10的底部插通。可动触头20在密封容器10内与一对固定接点11A对置,并且被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压接弹簧22向靠近固定接点11A的方向(图1中的上方向)弹性施力。
固定铁芯30由磁性材料形成为近似圆柱状。在固定铁芯30的中央部的插通孔30A中插通有可动轴21。另外,固定铁芯30在从具有贯通孔34A的平状的固定板34的第一面侧(上表面侧)插入并固定于该固定板34的同时,插入到与固定板34的第二面(下表面)接合的具有底部的圆筒部件33内。
另外,在可动轴21的第二端部(图1中的下端部)设置有可动铁芯31,其插入到比固定铁芯30更靠圆筒部件33的内侧的位置。可动铁芯31由磁性材料形成为近似圆柱状。可动轴21插通于可动铁芯31的中央部的插通孔31A,且可动铁芯31固定于可动轴21。另外,可动铁芯31被插通有可动轴21且被收纳在固定铁芯30的插通孔30A内的复位弹簧32向远离固定铁芯30的方向(图1中的下方向)弹性施力。
密封容器10与固定板34均与由金属材料形成为近似圆筒状的接合部件35气密地接合。即,接合部件35的一端部(图1中的上端部)与密封容器10的开口端部气密接合,另一方面,接合部件35的另一端部(图1中的下端部)与固定板34的第一面气密接合。这样,接合部件35与密封容器10以及固定板34气密接合,从而形成用于收纳固定接点11A以及可动触头20、固定铁芯30、可动铁芯31的气密空间,并在该气密空间内气密密封以氢气为主体的气体。
另一方面,电磁铁装置B具备:绝缘材料制的线圈绕线管40、卷绕于线圈绕线管40的线圈41、和包围线圈绕线管40以及线圈41的周围的轭铁42。轭铁42与固定铁芯30以及可动铁芯31、固定板34共同形成磁路。
外壳5由基座50和罩部51构成,其中,基座50是用于放置接点装置A以及电磁铁装置B的近似平板状的部件,罩部51形成为一面开口的箱状并盖在基座50上以便覆盖接点装置A以及电磁铁装置B。一对线圈端子43和一对外部端子12从基座50向外部突出。一对线圈端子43的第一端与线圈41的两端连接,一对线圈端子43的第二端与外部电源连接。另外,一对外部端子12第一端分别与一对固定端子11连接,一对外部端子12的第二端与外部电路(未图示)连接。
以下,对上述的现有例子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电磁铁装置B尚未励磁时,可动触头20因复位弹簧32的弹力而从固定接点11A离开规定距离(接点间隙),电磁开闭器处于关闭状态。若从外部电源向线圈端子43通电来对电磁铁装置B励磁,则电磁力(磁吸引力)作用于固定铁芯30与可动铁芯31之间,从而可动铁芯31向靠近固定铁芯30的方向(图1中的上方向)移动。若可动轴21伴随着可动铁芯31的移动而移动,则由压接弹簧22的弹力引起可动触头20与可动轴21一起移动而与一对固定接点11A抵接。其结果,一对固定端子11彼此经由可动触头20导通,由此电磁开闭器变成接通状态。若停止从外部电源向线圈端子43通电来使电磁铁装置B变成非励磁,则主要由复位弹簧32的弹力引起可动触头20以及可动轴21、可动铁芯31向反方向(图1中的下方向)移动,而使可动触头20离开固定接点11A,由此电磁开闭器变成关闭状态。
然而,在密封容器10的外侧配置有电弧消弧用部件6。电弧消弧用部件6由分别配置于在密封容器10的宽度方向上对置的侧壁的外侧的一对永久磁铁61、和将这一对永久磁铁61磁耦合的磁轭60构成。而且,在可动触头20离开固定接点11A时产生了电弧的情况下,电弧消弧用部件6能够利用形成于密封容器10内的磁场的作用拉伸电弧来进行消弧。
然而,通常当接点间导通时,在固定接点11A的表面和与固定接点11A对置的可动触头20的表面上流过彼此相反方向的电流,因此在可动触头20与固定接点11A之间产生电磁排斥力。可动触头20并未固定于可动轴21,而只是通过压接弹簧22的弹力与可动轴21连结。因此,有时会因从压接弹簧22的端部受到不均匀的按压力而导致可动触头20倾斜,从而可动触头20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从固定接点11A的中心偏离地接触。在这样的接触状态下,上述电磁排斥力作为旋转扭矩作用于可动触头20。并且存在以下问题,当过大的电流流过一对固定端子11之间、或者在一对固定端子11之间流过的电流的大小急剧地变化时,由于上述旋转转矩的作用,可动触头20以与可动轴21的连结部位为支点摆动,并因该摆动而产生异响。
为了抑制所述的异响的产生而提出了分别设置三个固定接点以及三个可动触头,并利用三点支承可动触头的现有例(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10-257923(以下称为“文献2”))。即,相比于利用两点支承可动触头的情况,利用三点支承可动触头的情况能够抑制可动触头的摆动,因此能够抑制该可动触头的摆动引起的异响的产生。
然而,在文献1、文献2所记载的现有例中,在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压接弹簧压缩以及伸长时,分别有反方向的旋转力作用于可动触头。因此,有时会产生可动触头绕压接弹簧旋转而接触到密封容器的内壁等情况。并且存在以下问题,若可动触头以接触到密封容器的内壁等的状态与固定接点抵接,则固定接点的接触压力降低,很难抑制可动触头的摆动,从而无法抑制异响的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可动触头的摆动引起的异响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的接点装置具备:多个固定接点(11A);可动触头(20),其在与上述多个固定接点(11A)抵接的第一位置与离开上述多个固定接点(11A)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可动轴(21),其用于使上述可动触头(20)移动;压接弹簧(22),其对上述可动触头(21)向上述第一位置侧弹性施力;壁部(10A),其设置于上述第一以及第二位置的周围;以及弹性部件(7),其比上述可动触头(20)的周边更向上述壁部(10A)侧突出。
优选弹性部件形成为比上述可动触头薄。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部件(7)与上述壁部(10A)接触。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弹性部件与上述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部件从上述壁部离开上述间隙的距离,以使上述可动触头在以上述可动轴侧为支点摆动时与上述壁部接触。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部件(7)固定于上述可动触头(20)。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部件(7)具备:固定于上述可动触头(20)的固定部(70);和从上述固定部(70)的两端分别突出设置的多个突部(71)。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可动触头为矩形状。上述固定部包含分别固定于上述可动触头的长边方向或者短边方向的两端的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上述多个突部包含分别与上述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以及第二突部。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可动触头为矩形状。上述固定部沿着上述可动触头的长边方向或者短边方向形成而固定。上述多个突部包含分别在上述固定部的两端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以及第二突部。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部件铆接固定于上述可动触头。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部件由金属板形成。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部件夹设于上述可动触头与上述压接弹簧之间。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弹性部件与上述可动触头一体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开闭器具备:上述任何一个接点装置;和电磁铁装置,其构成为利用电磁力移动上述可动轴,以使上述可动触头在上述第一位置与上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具有能够抑制可动触头的摆动引起的异响产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例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的剖视图。
图3是图2的接点装置的简要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2的接点装置中的可动触头和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述弹性部件的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一修正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一修正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一修正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一修正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一修正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一修正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12A~图12C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2的接点装置中的可动触头和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图12的弹性部件的其他例子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参照以下的详细描述以及附图可更加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以及优点。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图2~4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其中,因为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A以及电磁开闭器B的基本结构与图1所示的现有例共通,所以即使存在一些形状等的差异,也对具有与现有例相同的功能的结构元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A与图1的现有例相同,包括:多个(例如两个)固定接点11A(参照后述的图6);可动触头20,其在与多个固定接点11A抵接的第一位置与离开多个固定接点11A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可动轴21,其用于使可动触头20移动;以及压接弹簧22,其对可动触头20向第一位置侧弹性施力。
电磁开闭器B与图1的现有例相同,构成为利用电磁力移动可动轴21,以使可动触头20在上述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可动轴21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方向(图2中为上下方向)称为第一方向。另外,将第一方向上的第一位置侧(图2中为上侧)以及第二位置侧(图2中为下侧)分别称为第一方向的第一侧以及第二侧。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A的特征在于,具备比可动触头20的周缘更向壁部10A(密封容器10的内周侧壁)突出的弹性部件7。优选弹性部件7形成为比可动触头20薄。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10A设置于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的周围,并且,弹性部件7以与壁部10A接触的方式固定于可动触头20。该弹性部件7具有:固定于可动触头20的固定部70;和分别从固定部70的两端突出设置的多个突部71,并且通过对具有弹性的矩形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但是,形成弹性部件7的材料并不局限于金属板,例如也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等耐热温度比较高的合成树脂。
在图3以及4的例子中,可动触头20为矩形状,并且在与多个(图中为两个)固定接点11A面对的位置分别具有多个(两个)可动接点20B。固定部70包括分别固定于可动触头20的短边方向(宽度方向)的(图中为中央部的)两端的第一固定部70以及第二固定部70。另外,多个突部71包括分别与第一固定部70以及第二固定部70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71以及第二突部71。此外,并不局限于该结构,弹性部件7也可以如图5所示的例子那样形成。在图5的例子中,固定部70沿着可动触头20的短边方向形成而固定。并且,多个突部71包括分别与该固定部70的两端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71以及第二突部71。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7铆接固定于可动触头20。在图4的例子中,弹性部件7的固定部70铆接固定于可动触头20的长边方向中央部的两端侧的第一面(上表面)。此外,固定部70并不局限于铆接固定于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的可动触头20的第一面,也可以铆接固定于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的可动触头20的第二面(下表面)。此外,固定部70的固定方法并不局限于铆接固定,也可以利用焊接、粘合等其他固定方法。在图2以及图3的例子中,弹性部件7的两个突部71从可动触头2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倾斜(斜下方向)突出。而且,弹性部件7的各突部71能够以固定于可动触头20的固定部70为支点,使前端向靠近可动触头20的方向弯曲。
如图2~4(特别是图3)所示,在可动触头20收纳于密封容器10内的状态下,弹性部件7的突部71配置于可动触头20的宽度方向的各端与壁部10A之间的空间。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开闭器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电磁铁装置B尚未励磁时,电磁开闭器处于关闭状态。然后,若对电磁铁装置B励磁,可动铁芯31向靠近固定铁芯30的方向亦即第一方向的第一侧(上侧)移动,则可动触头20因压接弹簧22的弹力而与可动轴21一起移动,并与一对固定接点11A抵接。此时,在如现有技术中说明的那样从压接弹簧22向可动触头20施加旋转力而使可动触头20旋转的情况下,在可动触头20与壁部10A接触之前,弹性部件7的突部71与壁部10A接触。而且,若接触到壁部10A的突部71弯曲,则由突部71的弹力向可动触头20施加相反方向的旋转力。即,与压接弹簧22施加的旋转力反方向的旋转力,从一对弹性部件7作用于可动触头20,因此与现有例相比,可动触头20很难与壁部10A接触。其结果,很难产生可动触头20以与壁部10A接触的状态与固定接点11A抵接,以使固定接点11A的接触压力降低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可动触头20的摆动,从而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另外,相比于使可动触头20的周缘与壁部10A直接接触的情况,能够使可动触头20向第一方向顺畅地移动。并且,相比于将可动触头20整体形成为比突部71薄的情况,能够使可动触头20自身保持与以往相同的厚度,因此能够防止固定接点间的电阻因可动触头的厚度减薄而增大。
此处,如果弹性部件7由金属板形成,则发生由电弧等引起的热量导致的变形、变质的可能性较低,从而能够使弹性部件7的弹性稳定。另外,如上述图5的例子所示,在第一突部71以及第二突部71分别与固定部70的两端中的一端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固定部70相对于可动触头20的固定位置减少,因此存在能够简化弹性部件7相对于可动触头20的固定操作的优点。
如图6所示,在一修正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7的固定部包括分别固定于可动触头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第一固定部70以及第二固定部70。弹性部件7的多个突部包含分别与第一固定部70以及第二固定部70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71以及第二突部71。
在图6的其他例子中,弹性部件7固定(例如铆接固定)于可动触头20的第二面(下表面)。在该例子中,弹性部件7的固定部70沿着可动触头20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形成而固定。弹性部件7的多个突部包含分别与该固定部70的两端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71以及第二突部71。
如图7所示,在一修正实施方式中,接点装置包含三个固定接点11A、和可动触头20,可动触头20在与三个固定接点11A面对的位置分别具备三个可动接点20B。另外,弹性部件7的固定部包含分别固定于可动触头20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图7中为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第一固定部70以及第二固定部70。弹性部件7的多个突部包含分别与第一固定部70以及第二固定部70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71以及第二突部71。
如图8所示,在一修正实施方式中,在弹性部件7与壁部10A之间设置有间隙C。除此之外,优选弹性部件7从壁部10A离开间隙C的距离,以使可动触头20在以可动轴21侧为支点摆动时与壁部10A接触。
如图9所示,在一修正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7夹设于可动触头20与压接弹簧22之间。弹性部件7的固定部70沿着可动触头20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图9的例子中为宽度方向)形成,并被可动触头20与压接弹簧22固定。弹性部件7的多个突部包含分别与固定部70的两端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71以及第二突部71。优选弹性部件7具有供可动轴21插入的贯通孔。
如图10所示,在一修正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7与可动触头20一体形成。例如,弹性部件7包含分别从可动触头20的长度方向或者宽度方向(图10中为宽度方向)的两端突出的第一突部71以及第二突部71。
如图11所示,在一修正实施方式中,可动触头20不具有供可动轴21插入的插通孔20A,而经由可动轴21和保持部件66被电磁铁装置B驱动。即,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还包含与可动触头20的第一面(上表面)对置配置的第一磁轭63、与可动触头20的第二面(下表面)对置配置的第二磁轭64、以及保持第一磁轭63的C状的保持部件66。保持部件66的开口侧配置于第一方向的第一侧(上侧),第一磁轭63夹持于保持部件66的开口侧。另一方面,第二磁轭64能沿第一方向移动地配置于保持部件66内,并且,被夹设于自身(第二磁轭64)与保持部件66的中间部(第一方向的第二侧(下侧)的部分)之间的压接弹簧22,向第一方向的第一侧(上侧)施力。可动轴21连结于保持部件66的中间部的外表面。在该结构中,弹性部件7的固定部包含分别固定于可动触头2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第一固定部70以及第二固定部70,弹性部件7的多个突部包含分别与第一固定部70以及第二固定部70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71以及第二突部71。
(实施方式2)
参照图12以及13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接点装置A2以及电磁开闭器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接点装置A2与实施方式1的接点装置A(但是图7除外)的不同点在于固定接点与可动接点在三点抵接(接触)。
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开闭器构成为,将接点装置A2以及电磁铁装置B2收纳于外壳100。
接点装置A2由两个固定接点板110、120、可动触头130、以及压接弹簧140等构成。两个固定接点板110、120固定于外壳100,在固定接点板110、120中向外壳100的外部突出的部分,分别形成固定端子111、121。在一方的固定接点板110,第一固定接点112在被收纳于外壳100内的前端部被铆接固定。并且,在另一方的固定接点板120,两个第二固定接点122在被收纳于外壳100内的前端部被铆接固定。其中,第一固定接点112与两个第二固定接点122各自的中心配置在相当于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位置(参照图12B)。
在外壳100内,在与第一固定接点112以及第二固定接点122对置的位置配置有可动触头130。可动触头130由铜或者铜合金形成为平板状。但是,可动触头20也可以由铜以及铜合金以外的导电性材料形成。另外,与第一固定接点112抵接或分离地设置的一个第一可动接点131、和与两个第二固定接点122分别抵接或分离地设置的两个第二可动接点132固定(例如铆接固定)于可动触头130。并且,可动触头130被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压接弹簧140向靠近固定接点板110、120的方向亦即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图12A中为下侧)弹性施力。
电磁铁装置B2由线圈200、线圈端子201、固定铁芯202、可动铁芯203、轭铁(未图示),复位弹簧205、板206、以及可动轴207等构成。线圈200构成为将线圈绕组卷绕在线圈绕线管上,并且在线圈绕组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线圈端子201。轭铁配置于线圈200的周围。固定铁芯202固定于线圈200内的一端部(图12中为下端部)。在线圈200内,在与固定铁芯202对置的位置经由板206安装有可动铁芯203。可动铁芯203以使可动轴207贯通其中心的方式固定于棒状的可动轴207,并且能够与可动轴207一体地在线圈200内沿第一方向(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在固定铁芯202与可动铁芯203之间,以压缩状态收纳有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复位弹簧205,由于复位弹簧205的弹力,可动铁芯203向远离固定铁芯202的方向亦即第一方向的第二侧(上侧)被弹性施力。圆柱形状的连结部件208固定于可动轴207的前端部(上端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电磁开闭器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在电磁铁装置B2尚未励磁的状态下,可动铁芯203、可动轴207如图12A所示被复位弹簧205的弹力向第一方向的第二侧(上侧)推压。而且,如果可动轴207向上侧移动,则被按压于连结部件208的可动触头130克服压接弹簧140的弹力而向上侧移动,固定接点112、122与可动接点131、132分离而变成关闭状态。另一方面,若向线圈端子201施加电压来对电磁铁装置B2励磁,则可动铁芯203被固定铁芯202吸引,因此可动轴207与连结部件208向第一方向的第一侧(图12A中为下侧)移动。若可动轴207向下侧移动,则可动触头130因压接弹簧140的弹力而向下侧移动,因此固定接点112、122与可动接点131、132抵接而变成接通状态。此外,在接通状态下,连结部件208的前端离开可动触头130。
此处,在接通状态下三个固定接点112、122和三个可动接点131、132接触导通,因此相对于两个固定接点板110、120可利用三点支承可动触头130。
另一方面,若停止向线圈端子201施加电压以使电磁铁装置B2变成非励磁,则可动铁芯203不被固定铁芯202吸引,因此由于复位弹簧205的弹力,可动轴207和连结部件208向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图12A中为上侧)移动。如果可动轴207向上侧移动,则被按压于连结部件208的可动触头130克服压接弹簧140的弹力而向上侧移动,固定接点112、122与可动接点131、132分离而恢复关闭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设置有比可动触头130的周缘更向壁部101侧突出的弹性部件150。优选弹性部件150形成为比可动触头130薄。该弹性部件150具有:如图13所示那样固定于可动触头130的固定部151、和分别从固定部151的两端突出设置的多个突部152,并且通过对具有弹性的矩形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但是,形成弹性部件150的材料并不局限于金属板,例如也可以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等耐热温度比较高的合成树脂。
在图13的例子中,弹性部件150的固定部包含分别固定于可动触头130的宽度方向的(图中为中央部的)两端的第一固定部151以及第二固定部151。另外,弹性部件150的多个突部包含分别与第一固定部151以及第二固定部151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152以及第二突部152。此外,并不局限于该结构,弹性部件150也可以如图14所示的例子那样形成。在图14的例子中,固定部151沿着可动触头130的宽度方向形成而固定。并且,多个突部152包含分别与该固定部151的两端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152以及第二突部152。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150铆接固定于可动触头130。在图13的例子中,弹性部件150的固定部151铆接固定于可动触头130的长度方向中央部的两端侧的第一面(图12A的例子中为下表面,图13的例子中为上表面)。此外,固定部70并不局限于铆接固定于第一方向的第一侧的可动触头130的第一面,也可以铆接固定于第一方向的第二侧的可动触头130的第二面(图12A的例子中为上表面)。此外,固定部151的固定方法并不局限于铆接固定,也可以利用焊接、粘合等其他固定方法。在图13的例子中,弹性部件150的两个突部152从可动触头13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第一方向的第二侧倾斜(在图13的例子中向斜下方向)突出。而且,弹性部件150的各突部152能够以固定于可动触头130的固定部151为支点使前端向靠近可动触头130的方向弯曲。
壁部101设置于外壳100内的接点装置A2的收纳空间,并分别配置于隔着可动触头130的移动路径而在第二方向(图12A中为前后方向)上对置的位置。该第二方向与上述第一方向正交。
而且,在电磁开闭器从关闭状态向接通状态切换时,在可动触头130与壁部101接触之前,弹性部件150的突部152与壁部101接触而弯曲,突部152的弹力向可动触头130施加旋转力。即,如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一对弹性部件150向可动触头130施加与压接弹簧140施加的旋转力反方向的旋转力,因此与现有例相比,可动触头130很难与壁部101接触。其结果,很难出现在可动触头130与壁部101接触的状态下,可动接点131、132与固定接点112、122抵接而降低接触压力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可动触头130的摆动,从而能够抑制异响的产生。但是,如果构成为外壳100的内壁与突部152接触并使之弯曲,则无需在外壳100内设置壁部101。
此处,如果弹性部件150由金属板形成,则发生由电弧等引起的热量导致的变形、变质的可能性较低,能够使弹性部件150的弹性稳定。另外,如上述图14的例子所示,在第一突部152以及第二突部152分别与一个固定部151的两端中的一端一体形成的情况下,固定部151相对于可动触头130的固定位置减少,因此存在能够简化弹性部件150相对于可动触头130的固定操作的优点。
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几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叙述,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有的宗旨以及范围、即权利要求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修正以及变形。
Claims (23)
1.一种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固定接点;
可动触头,其在抵接于所述多个固定接点的第一位置和离开所述多个固定接点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可动轴,其用于使所述可动触头移动;
压接弹簧,其对所述可动触头向所述第一位置侧弹性施力;
壁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的周围;以及
弹性部件,其比所述可动触头的周缘更向所述壁部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壁部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从所述壁部离开所述间隙的距离,以使所述可动触头在以所述可动轴侧为支点摆动时与所述壁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固定于所述可动触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具备:
固定于所述可动触头的固定部;和
从所述固定部的两端分别突出设置的多个突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头为矩形状,
所述固定部包括分别固定于所述可动触头的长边方向或者短边方向的两端的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
所述多个突部包括分别在所述第一固定部以及第二固定部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以及第二突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触头为矩形状,
所述固定部沿着所述可动触头的长边方向或者短边方向形成且固定,
所述多个突部包括分别在所述固定部的两端一体形成的第一突部以及第二突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铆接固定于所述可动触头。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由金属板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设于所述可动触头与所述压接弹簧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与所述可动触头一体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部件形成得比所述可动触头薄。
14.一种电磁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点装置;和
电磁铁装置,该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利用电磁力使所述可动轴动作,以使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5.一种电磁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5所记载的接点装置;和
电磁铁装置,该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利用电磁力使所述可动轴动作,以使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6.一种电磁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接点装置;和
电磁铁装置,该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利用电磁力使所述可动轴动作,以使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7.一种电磁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7所记载的接点装置;和
电磁铁装置,该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利用电磁力使所述可动轴动作,以使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8.一种电磁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8所记载的接点装置;和
电磁铁装置,该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利用电磁力使所述可动轴动作,以使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19.一种电磁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9所记载的接点装置;和
电磁铁装置,该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利用电磁力使所述可动轴动作,以使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0.一种电磁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0所记载的接点装置;和
电磁铁装置,该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利用电磁力使所述可动轴动作,以使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1.一种电磁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所记载的接点装置;和
电磁铁装置,该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利用电磁力使所述可动轴动作,以使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2.一种电磁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2所记载的接点装置;和
电磁铁装置,该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利用电磁力使所述可动轴动作,以使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23.一种电磁开闭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3所记载的接点装置;和
电磁铁装置,该电磁铁装置构成为:利用电磁力使所述可动轴动作,以使所述可动触头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63259 | 2011-03-22 | ||
JP2011063259 | 2011-03-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2549738U true CN202549738U (zh) | 2012-11-21 |
Family
ID=47170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20088839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549738U (zh) | 2011-03-22 | 2012-03-09 | 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12212668A (zh) |
CN (1) | CN20254973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11537A (zh) * | 2018-08-09 | 2018-10-26 | 苏州安来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直流接触器的动触点结构及动触点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18730B2 (ja) | 2014-03-14 | 2018-05-09 | 富士電機機器制御株式会社 | 電磁接触器 |
JP6743834B2 (ja) * | 2018-01-31 | 2020-08-19 | アンデ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DE102022104711A1 (de) | 2022-02-28 | 2023-08-31 | Tdk Electronics Ag | Schaltvorrichtung |
JP2023074800A (ja) * | 2021-11-18 | 2023-05-3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026183A (ja) * | 2003-07-02 | 2005-01-27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電磁開閉装置 |
JP4039335B2 (ja) * | 2003-07-15 | 2008-01-30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封止接点装置 |
-
2012
- 2012-03-09 CN CN2012200888391U patent/CN202549738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3-19 JP JP2012062620A patent/JP2012212668A/ja not_active Ceas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11537A (zh) * | 2018-08-09 | 2018-10-26 | 苏州安来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直流接触器的动触点结构及动触点系统 |
CN108711537B (zh) * | 2018-08-09 | 2024-03-19 | 苏州安来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直流接触器的动触点结构及动触点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2212668A (ja) | 2012-11-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53453B2 (ja) |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 |
CN202549738U (zh) | 接点装置以及电磁开闭器 | |
CN103258689B (zh) | 接点装置 | |
CN103038851B (zh) | 触点装置 | |
CN1969355B (zh) | 接触装置 | |
CN106057586A (zh) | 触点装置以及电磁继电器 | |
US20080231974A1 (en) | Lens Driving Motor and Elastic Member of the Same | |
CN104412353A (zh) | 触点装置以及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 |
CN102903575B (zh) | 接触器件和包括该接触器件的电磁继电器 | |
CN101620951A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04704598B (zh) | 电磁接触器 | |
US11830694B2 (en) | Direct current relay | |
JP2014130771A (ja) | 接点装置および当該接点装置を搭載した電磁継電器 | |
CN203480109U (zh) | 透镜驱动装置 | |
JP2012199117A (ja) | 接点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開閉装置 | |
CN110970266A (zh) | 电磁继电器 | |
JP4645659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2009199894A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2014112482A (ja) | 電磁接触器 | |
JP2004319128A (ja) | スタータ用電磁スイッチ | |
WO2018190209A1 (ja) | 接点装置、及び電磁継電器 | |
JP6945171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11164721A (zh) | 触点装置和搭载有该触点装置的电磁继电器 | |
JP2014203784A (ja) | 接点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リレー | |
JP2012199142A (ja) | 接点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磁開閉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121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