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83276B - 电梯门开闭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门开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83276B
CN103183276B CN201210544581.6A CN201210544581A CN103183276B CN 103183276 B CN103183276 B CN 103183276B CN 201210544581 A CN201210544581 A CN 201210544581A CN 103183276 B CN103183276 B CN 1031832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acket
upper frame
drive motor
rom drive
bo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4458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83276A (zh
Inventor
柏仓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e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e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83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32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832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832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使驱动马达的卸下操作性良好且安全的电梯门开闭装置。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在轿厢的出入口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有厢门,在该厢门经由传递机构连结有驱动马达,而该驱动马达经由托架安装于在轿厢的出入口的上方设置的上部框架,所述托架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在所述上部框架,其中,所述电梯门开闭装置具备卡止单元,所述卡止单元用于在解除基于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托架的固定时,为了防止驱动马达从所述上部框架向下方脱落,使所述托架卡止在所述上部框架,并且,在使所述托架向规定方向移动时,解除所述托架的卡止。

Description

电梯门开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对设置于电梯轿厢的厢门进行开闭的电梯门开闭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6所示,电梯的结构如下:在建筑物内设有升降通道1,在该升降通道1的期望高度位置设有出入口2,面对该出入口2而设有乘降处3,在该出入口2设有层门4,另外,升降通道1内通过驱动装置(未图示)升降自如地设有轿厢6,在该轿厢6设有出入口7,在该出入口7设有厢门8。此外,一般的电梯具有如下结构:突出于层门4侧在厢门8设有卡合部9的同时,突出于厢门8侧在层门4设有被卡合部5,从而轿厢6到达乘降处3的位置时,卡合部9和被卡合部5相卡合,当通过设在轿厢6侧的门开闭装置而开闭厢门8时,与此相伴地层门4也一起开闭。
如图17所示,这种门开闭装置具备:驱动马达30,其安装于在轿厢6的出入口7的横宽方向(图17的左右方向)延伸的上部框架10的上面;减速皮带轮32,其安装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的一端侧,且其直径大于安装在驱动马达30的驱动轴的马达皮带轮31;驱动皮带轮33,其以与该减速皮带轮32同轴且一体的方式设置;从动皮带轮34,其设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的另一端侧;减速传送带35,其由卷绕于马达皮带轮31和减速皮带轮32间的无接头环形带形成;驱动传送带36,其由卷绕于驱动皮带轮33和从动皮带轮34间的无接头环形带形成。
另外,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安装有门导轨11,安装在门吊架12的一对滚轮13、13置于门导轨11上,由此使厢门8通过门吊架(doorhanger)12悬挂于门导轨11,在该状态下,厢门8通过门吊架12和安装在该门吊架12的连结件37而连结于所述门开闭装置的驱动传送带36。
因此,如果通过驱动马达30马达皮带轮31进行转动,则经由减速传送带35向减速皮带轮32传递转动,从而使驱动皮带轮33与减速皮带轮32一起进行转动,与此相伴地,驱动传送带36进行循环,厢门8经由连结件37和门吊架12沿着门导轨11进行往复运动,由此对厢门8进行开闭。此外,图17所示的电梯呈如下结构:在驱动传送带36的一边侧连结有一侧的厢门8,在驱动传送带36的另一边侧连结着另一侧的厢门8,因此一对厢门8、8互相向相反方向移动。即,图17所示的电梯是轿厢6的出入口7从中央打开的,具有所谓的中分式(centeropentype)的门形式的电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02-375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的门开闭装置中,驱动马达30安装在上部框架10的上面,因此存在轿厢6整体的高度尺寸变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以不会从上部框架10的上面再向上方突出的方式配置驱动马达30,具体而言,极其有效的方法是,将驱动马达30通过例如托架安装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由此将驱动马达30配置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侧的方法。
然而,可以预料该方法会带来新的问题。那就是,从上部框架卸下驱动马达时的问题。
通常,托架从上部框架向正面侧延伸。驱动马达安装于延伸的托架,由此托架能够确保安装于驱动马达的驱动轴的驱动皮带轮和上部框架的正面之间的距离。驱动马达通过使用螺栓安装于以平板状(板状体)形成的托架的一面,从而安装在上部框架。
相反地,从上部框架卸下驱动马达时,通过卸下连结驱动马达和托架的螺栓,从上部框架卸下驱动马达。或者,通过卸下连结托架和上部框架的螺栓,从上部框架卸下安装于托架的驱动马达。
然而,若仅仅是卸下结合托架和驱动马达的螺栓,驱动马达有可能从托架脱离而掉下。另外,只是卸下结合托架和上部框架的螺栓时,同样地也有可能导致驱动马达与托架一起从上部框架脱离而掉下。
因此,可以考虑到,在不使驱动马达掉下而对其支撑的状态下,卸下连结驱动马达和托架的螺栓。或者,可以考虑到,在不使驱动马达掉下而对其支撑的状态下,卸下连结托架和上部框架的螺栓。此时,操作员必须以不舒服的姿势支撑有重量的驱动马达,操作员的操作性非常恶劣,也存在安全上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该问题而提出的,提供一种能使卸下驱动马达的操作性优良,且能安全使用的电梯门开闭装置。
【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如下:一种电梯门开闭装置,在轿厢的出入口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有厢门,在该厢门经由传递机构连结有驱动马达,而该驱动马达经由托架安装于在轿厢的出入口的上方设置的上部框架,所述托架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在所述上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门开闭装置具备卡止单元,所述卡止单元用于在解除基于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托架的固定时,为了防止驱动马达从所述上部框架向下方脱落,使所述托架卡止在所述上部框架,并且,在使所述托架向规定方向移动时,解除所述托架的卡止。
根据该结构,即使在驱动马达安装于上部框架的状态下,解除基于固定构件的固定,也可以维持托架经由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托架从上部框架脱离的现象,进而能够防止驱动马达从上部框架脱落的现象。
通过使托架向规定方向移动,解除基于卡止单元的上部框架和托架的卡止。由此,托架从基于卡止单元的卡止解放,从而能够从上部框架卸下驱动马达。因此,能使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卡止单元具备:槽部,其形成在所述托架并具有规定宽度和规定长度;孔部,其与该槽部相对应地形成于所述上部框架;螺栓,其插通于所述槽部和所述孔部;螺母,其与该螺栓进行螺纹结合,并且,所述螺栓插通在所述槽部和所述孔部而与所述螺母进行螺纹结合,由此使所述托架卡止在所述上部框架,所述螺栓具备:轴部,其直径小于所述槽部的宽度且小于所述孔部的直径,并与螺母进行螺纹结合;头部,其直径大于所述槽部的宽度且大于所述孔部直径,并形成于该轴部的一端部,所述槽部的局部以开放状构成,以使当所述托架向规定方向移动时,从该槽部卸下所述螺栓的轴部。
根据该结构,螺栓通过轴部插通在槽部和孔部,所述轴部的直径小于槽部的宽度且小于孔部的直径,并与螺母进行螺纹结合。另外,螺栓通过头部卡止在托架的表面,所述头部的直径大于槽部的宽度且大于孔部的直径,并形成于轴部的一端部。并且,通过使轴部与螺母进行螺纹结合,托架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和螺母而卡止在上部框架。因此,即使解除基于固定构件的固定,也能防止驱动马达从上部框架脱落。
通过使托架向规定方向移动,托架从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和螺母卡止在上部框架的卡止状态解放,从而能够从上部框架卸下驱动马达。因此,能使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上部框架具备大于所述驱动马达的规定宽度的开口部,以使所述驱动马达贯通该上部框架而配置,该开口部以上方开放的形状构成,以使通过向上方移动所述驱动马达来从所述上部框架卸下该驱动马达,所述托架具备:基部,为了决定所述驱动马达的安装位置,其配置在所述开口部内而用于安装所述驱动马达;延伸部,其从所述基部向规定方向延伸,所述槽部设在所述延伸部。
根据该结构,在驱动马达安装于基部的状态下,贯通上部框架而配置在开口部。一方面,延伸部从基部向规定方向突出,由此可以卡止在上部框架。因此,即使解除基于固定构件的固定,也能够防止驱动马达从上部框架脱落的现象。
并且,托架沿着设在延伸部的槽部的方向移动,由此托架从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和螺母卡止在上部框架的卡止状态解放。并且,开口部以上方开放的形状构成,因此能够将驱动马达通过向上方移动来从上部框架卸下。因此,能使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槽部沿着与所述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延伸的规定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形成。
根据该结构,通过沿着槽部的方向移动托架,使驱动马达也相同地沿着槽部的方向移动。由此,如上所述,能够防止驱动马达从上部框架脱落的现象。并且,驱动马达不接触开口部的缘部,因此能进一步使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卡止单元具备:孔部,其形成于所述托架;孔部,其与该孔部相对应地形成于所述上部框架;螺栓,其插通在所述托架的孔部和所述上部框架的孔部;螺母,其与该螺栓进行螺纹结合,所述螺栓具备轴部和形成于该轴部的一端部的头部,所述托架的孔部具备:第一孔部,其直径大于所述螺栓的轴部直径且小于所述螺栓的头部直径;第二孔部,其直径大于螺栓的头部直径且与该第一孔部一体形成。
根据该结构,第一孔部的直径大于螺栓的轴部的直径且小于螺栓的头部的直径,因此卡止插通有轴部的螺栓的头部。并且,通过使轴部与螺母进行螺纹结合,托架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和螺母卡止在上部框架。因此,即使解除通过固定构件的固定,也能防止驱动马达从上部框架脱落的现象。
通过使托架向规定方向移动,使螺栓的头部位于与第一孔部一体形成且大于螺栓头部的第二孔部。并且,通过使托架进一步向规定方向移动,从第二孔部卸下螺栓的头部。由此,托架从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和螺母卡止在上部框架的卡止状态解放,从而能从上部框架卸下驱动马达。因此,能使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上部框架具备大于所述驱动马达的规定宽度的开口部,以使所述驱动马达贯通该上部框架而配置,该开口部以上方开放的形状构成,以使通过向上方移动所述驱动马达来从所述上部框架卸下该驱动马达,所述托架是具有大于所述开口部的宽度的规定长度的板状体,所述卡止单元具备:所述托架的长尺寸方向的端部;用于使该托架的端部抵接的所述上部框架的抵接部。
根据该结构,具有大于开口部的宽度的规定长度的板状体的托架端部,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上部框架的抵接部卡止在上部框架,因此即使解除基于固定构件的固定,也能够防止驱动马达从上部框架脱落的现象。
通过使驱动马达向上方移动,托架从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抵接部卡止在上部框架的卡止状态释放,从而能从上部框架卸下驱动马达。因此,能使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
另外,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可以是如下结构。在所述上部框架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托架的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具备具有规定宽度和规定长度的槽部,所述托架具备与所述槽部相对应而形成的孔部,所述固定构件具备用于插通在所述槽部和所述孔部的螺栓和与该螺栓进行螺纹结合的螺母,所述卡止单元具备所述槽部、所述孔部、以及作为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螺栓和所述螺母,且所述螺栓插通在所述槽部和所述孔部,并与所述螺母进行螺纹结合,由此使所述托架卡止在所述上部框架,所述螺栓具有:轴部,其直径小于所述槽部的宽度且小于所述孔部的直径,并与所述螺母进行螺纹结合;头部,其直径大于所述槽部的宽度且大于所述孔部直径,并形成于该轴部的一端部,所述槽部的局部以开放状构成,以使当所述托架向规定方向移动时,从该槽部卸下所述螺栓的轴部。
根据该结构,螺栓通过轴部插通在槽部和孔部,所述轴部的直径小于槽部的宽度且小于孔部的直径,且与螺母进行螺纹结合。另外,螺栓通过头部卡止在托架的表面,所述头部的直径大于槽部的宽度且大于孔部的直径,并形成于轴部的一端部。并且,通过使轴部与螺母进行螺纹结合,托架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和螺母而卡止在支撑构件。因此,即使解除基于固定构件的固定,也能防止驱动马达从上部框架脱落。
通过使托架向规定方向移动,托架从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和螺母卡止在上部框架的卡止状态释放,从而能够从上部框架卸下驱动马达。因此,能使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若根据本发明,则能使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梯轿厢的主视图,表示厢门闭合的状态。
图2表示上述轿厢的正面侧的侧视图。
图3是上述轿厢的主视图,表示厢门打开的状态。
图4表示上述门开闭装置的已安装驱动马达的状态图。
图5表示上述门开闭装置的托架,图5(a)表示托架的俯视图,图5(b)表示托架的侧视图。
图6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中已安装驱动马达的状态图。
图7表示上述门开闭装置的托架,图7(a)表示托架的俯视图,图7(b)是托架的侧视图。
图8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中已安装驱动马达的状态图。
图9表示上述门开闭装置的托架,图9(a)是托架的俯视图,图9(b)是托架的侧视图。
图10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中已安装驱动马达的状态图。
图11表示上述门开闭装置的托架,图11(a)是托架的俯视图,图11(b)是托架的侧视图。
图12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的托架,图12(a)是托架的俯视图,图12(b)是托架的侧视图。
图13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中驱动马达的主视图,图13(a)表示卸下的驱动马达的主视图,图13(b)表示驱动马达的安装状态图。
图14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中已安装驱动马达的状态的图。
图15表示上述门开闭装置的托架和支撑构件,图15(a)是托架和支撑构件的一侧主视图,图15(b)表示托架和支撑构件的另一侧主视图,图15(c)表示托架和支撑构件的侧视图。
图16表示现有电梯的剖面俯视图。
图17表示上述电梯轿厢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升降通道,2...出入口,3...乘降处,
4...层门,5...被卡合部,6...轿厢,
7...出入口,8...厢门,9...卡合部,
10...上部框架,10a...第一垂直部,10b...水平部,
10c...第二垂直部,11...门导轨,12...门吊架,
13...滚轮,14...托架,15...杠杆,
16...减速皮带轮,17...减速传送带,18...托架,
19...导块,20...轿厢门槛,30...驱动马达,
31...螺栓,33...驱动皮带轮,34...从动皮带轮,
36...驱动传送带,37、38...连结件,39...托架,
39a...基部,39b...延伸部(第一延伸部),
39c...延伸部(第二延伸部),43...螺栓(固定单元),
43a...头部,43b...轴部,44...螺母(固定单元),
45...螺栓(卡止单元),45a...头部,45b...轴部,
46...螺母(卡止单元),48、49、50、60、61...贯通孔,
51...槽部,62...开口部,52,64...孔部,
55...第一孔部,56...第二孔部,63...支撑构件,
63a...基部,63b...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案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对与图16和图17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或相应的结构赋予相同附图标记。
首先,参照图1-图3对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概要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梯是从轿厢6的出入口7的一端打开,即所谓的侧开式(sideopentype)的电梯。即,本实施方式的电梯的结构如下,一对厢门8、8向相同方向移动,但一侧的厢门8比另一侧的厢门8移动更多的距离。一侧的厢门8的移动量大,即,移动速度快,因此一般称为“快门(fastdoor)”。另一侧的厢门8移动量少,即,移动速度慢,因此一般称为“慢门(slowdoor)”。以下,为了方便说明,对于快门的结构赋予附图标记“f”,对于慢门的结构赋予附图标记“s”。
安装于门吊架12f的一对滚轮13f、13f置于门导轨11f上,由此厢门8f通过门吊架12f悬挂于门导轨11f。另外,安装于门吊架12s的一对滚轮13s、13s置于门导轨11s上,厢门8s通过门吊架12s悬挂于门导轨11s。门导轨11s直接安装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一方面,门导轨11f通过托架14安装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因此,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首先配置有门导轨11s,其次,配置有门导轨11f。因此,厢门8f配置在比厢门8s更向正面侧偏移(offset)的位置。因此,如果厢门8f、8s打开,厢门8f以覆盖厢门8s的方式使两者重叠。
与中分式相同地,厢门8f通过门吊架12f和安装在该门吊架12f的连结件37,连结于门开闭装置的驱动传送带36。一方面,厢门8s通过减速机构连结于厢门8f。
减速机构是沿着轿厢6的出入口7的横宽方向延伸的杠杆15,其具备:杠杆15,其安装在厢门8s的门吊架12s;一对减速皮带轮16、16,其安装在该杠杆15的一端侧和另一端侧;减速钢丝17,其由卷绕于该一对减速皮带轮16、16间的环形钢丝构成;托架18,为了在上部框架10固定该减速钢丝17的一部分,而安装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并且,厢门8f通过门吊架12f和安装于该门吊架12f的连结件38而连结于减速机构的减速钢丝17。
因此,若通过驱动马达30驱动传送带36进行循环,则厢门8f经由门吊架12f沿着门导轨11f移动,此时,减速钢丝17进行循环,与此相伴地,厢门8s经由杠杆15和门吊架12s沿着门导轨11s且以厢门8f的一半速度进行移动,由此厢门8f、8s进行开闭。
此外,在厢门8f、8s的下端均设有导块19。该导块19嵌入于在轿厢门槛(轿厢地面)20形成的槽,随着厢门8f、8s的开闭可以在槽内滑动。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具备:驱动马达30,其配置于上部框架10的正面的一端侧;驱动皮带轮33,其安装在该驱动马达30的驱动轴;从动皮带轮34,其安装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的另一端侧;驱动传送带36,其由卷绕于驱动皮带轮33和从动皮带轮34间的无接头环形带构成。
如图4所示,驱动马达30通过托架39安装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因此,相比于驱动马达30安装在上部框架10的上面的上述现有的门开闭装置,能够减小轿厢6整体的高度尺寸。
另外,驱动马达30壳体形成为大致圆形并在其驱动轴直接连结有驱动皮带轮33,即采用所谓的直接驱动。因此,可以省略上述现有的门开闭装置的马达皮带轮31、减速皮带轮32以及减速传送带35的各结构,能够提高维护性,并且能减少部件数量而实现减少工时和减少成本。
图4、图5(a)以及图5(b)所示,上部框架10具备沿着轿厢6的出入口7的横宽方向(图17的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一垂直部10a、从第一垂直部10a弯曲而延伸的水平部10b以及从水平部10b弯曲而延伸的第二垂直部10c。第一垂直部10a呈板状并设置成与安装在上部框架10的驱动马达30的驱动轴相对置。水平部10b呈板状,其基端(以垂直相交的方式)连接在第一垂直部10a的顶端。第二垂直部10c也呈板状,其基端(以垂直相交的方式)连接在水平部10b的顶端。
托架39呈平板状,形成为俯视图呈长方形。托架39的一端部侧固定在水平部10b,在另一端部侧安装有驱动马达30。在托架39的一端部侧形成有作为卡止单元的槽部51,在另一端部侧和中间部形成有适当的贯通孔48、49。在另一端部侧的贯通孔48插入螺栓31从而使螺栓31与在驱动马达30的安装面30a设置的螺纹孔进行螺纹结合,由此驱动马达30安装于托架39。另外,托架39的背面53b,在使贯通孔49和设置于水平部10b的贯通孔50重合的状态下,置于水平部10b的表面54a上。并且,将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栓43插入于设在托架39的中间部的贯通孔49和设在水平部10b的贯通孔50,在螺栓43的轴部43b拧紧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母44,由此,托架39通过固定构件43、44安装于水平部10b的表面54a。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托架39的另一端部侧以圆形状形成有多个贯通孔48,在托架39的中间部,在托架39的宽度方向上以规定间隔形成有两个贯通孔49、49。使用两个贯通孔49、49,通过固定构件43、44固定托架39和上部框架10。
在此,解除了通过固定构件43、44的固定时,防止驱动马达30从上部框架10向下方脱落的现象,并且进而设有使托架39卡止在上部框架10的卡止单元。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单元具备形成于托架39的具有规定宽度和规定长度的前述槽部51、对应于槽部51而在上部框架10形成的孔部52、插通于槽部51和孔部52的螺栓45以及与螺栓45进行螺纹结合的螺母46。
在托架39一端部,槽部51局部以开放状构成。具体而言,槽部51沿着托架39的长尺寸方向设置成长尺寸状,在一端部51a堵塞,在另一端部51b开放。即,槽部51形成为在托架39的长尺寸方向上延伸且俯视图呈凹状,在设置于托架39的中间部的一端部51a堵塞,在设置于托架39的一端部侧端缘47的另一端部51b开放。并且,槽部51以如下方式构成:在托架39的一端部具有规定间隔而设置两个,可以在各槽部51中插通螺栓45的轴部45b。
孔部52设在贯通孔50和第二垂直部10c之间。通过使托架39和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重叠,孔部52在上下方向上与槽部51的位置一致。
螺栓45具备:轴部45b,其直径小于槽部51的宽度并小于孔部52的直径;头部45a,形成于轴部45b的一端部且其宽度大于槽部51的宽度,且大于孔部52。若要将托架39安装在上部框架10,则托架39的背面53b要和上部框架10的表面54a重叠。并且,在托架39的贯通孔49和上部框架10的贯通孔50重合的状态下,轴部45b从托架39的上方插通于槽部51和孔部52。如果轴部45b插通于槽部51和孔部52,则头部45a对托架39的表面53a进行卡止。在该状态下,螺母46与螺栓45的轴部45b进行螺纹结合,由此托架39卡止在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
并且,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时,首先,解除通过固定构件43、44的固定。更详细地讲,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母44变松弛,而从螺栓43卸下,从设在托架39的中间部的贯通孔49卸下螺栓43,由此解除通过固定构件43、44的固定。在该状态下,托架39被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45和螺母46卡止在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因此托架39被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10。因此,托架39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即,即使在解除通过固定构件43、44的托架39对上部框架10的固定的情况下,驱动马达30也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
之后,为了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而松弛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母46。即使在该状态下,由于驱动马达30的重力,托架39的另一端部也会向下方移动而略微倾斜,但沿着托架39的槽部51的表面53a被螺栓45的头部45a卡止。另外,螺母46对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的背面54b进行卡止。因此,驱动马达30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
若使驱动马达30向远离上部框架10的第一垂直部10a的方向移动,则托架39也随着驱动马达30的移动而发生移动。并且,螺栓45的头部45a相对于槽部51向托架39的一端部侧移动。并且,如果使驱动马达30向充分远离上部框架10的第一垂直部10a的方向移动,则螺栓45的轴部45b,通过槽部51的另一端部51b而从槽部51卸下。由此,解除通过卡止单元的托架39对上部框架10的卡止,从而能够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即使解除基于固定构件43、44的托架39的固定,由于托架39被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10,因此驱动马达30也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另外,在松弛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45和螺母46的状态下,仅仅使驱动马达30向远离上部框架10的方向移动,便能够容易地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因此,能使操作员的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30。
其次,参照图6和图7对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出现的结构中,对与图16和图17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或相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除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9和卡止单元以外的结构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本实施方式中对其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9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固定在托架39的上部框架10的一侧的端部延伸,而且端部被弯曲而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39具备安装有驱动马达30和固定构件43、44的基部39a和从基部39a弯曲而延伸的延伸部39b。
基部39a为平板状,且俯视图呈长方形,并延伸至超过水平部10b的顶端的位置。延伸部39b为平板状,其基端(以垂直相交的方式)连接于基部39a的顶端。另外,延伸部39b的顶端向下方延伸。由此,托架39形成为侧视图呈L字形状。
延伸部39b用于在上部框架10固定托架39时的位置对准。即,托架39置于上部框架10之后,通过使延伸部39b的侧面53c抵接于上部框架10的第二垂直部10c的侧面54c,由此对准驱动马达30相对上部框架10的正面的位置。另外,通过使延伸部39b抵接于第二垂直部10c,对准插通固定构件43、44的托架39的贯通孔49和上部框架10的贯通孔50的位置。由此,能够改善在上部框架10固定托架39时的操作性。
另外,如图7(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9,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托架39的槽部51,而具备设置于托架39的一端侧的第一孔部55和在第一孔部55一体形成的第二孔部56。
在基部39a中,第一孔部55设置于比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栓43被插入的贯通孔49更靠延伸部39b侧的位置。另外,第一孔部55沿着基部39a的长尺寸方向以长尺寸状形成。第一孔部55的宽度W大于螺栓45的轴部45b,且小于螺栓45的头部45a。第一孔部55在基部39a的一端部55a堵塞,在另一端侧55b开放。在基部39a的宽度方向上以规定间隔设有两个第一孔部55。并且,通过第一孔部55的另一端部55b连接于第二孔部56,第一孔部55与第二孔部56一体形成。
第二孔部56形成为俯视图呈大致圆形状,在基部39a的宽度方向上以规定间隔设有两个第二孔部56。第二孔部56的直径大于第一孔部55的宽度W、且大于螺栓45的头部45a的直径。并且,通过第二孔部56连接于第一孔部55的另一端侧55b,第二孔部56与第一孔部55一体形成。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卡止单元包括形成于托架39的第一孔部55和第二孔部56、设在水平部10b的孔部52、插通于第一孔部55和孔部52的螺栓45、以及与螺栓45进行螺纹结合的螺母46。
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45具备具有小于第一孔部55的宽度且小于孔部52的直径的轴部45b,和形成在轴部45b的一端部并具有大于孔部52的直径的头部45a。若要在上部框架10安装托架39,则要重叠托架39的背面53b和上部框架10的表面54a。并且,在托架39的贯通孔49和上部框架10的贯通孔50相重合的状态下,轴部45b从托架39的上方插通于第一孔部55和孔部52。如果轴部45b插通于第一孔部55和孔部52,则头部45a对托架39的表面53a进行卡止。在该状态下,螺母46与螺栓45的轴部45b进行螺纹结合,由此托架39卡止在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
并且,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时,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解除基于固定构件43、44的固定。在该状态下,托架39的基部39a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45和螺母46而卡止在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因此托架39通过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10。因此,托架39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即,即使在解除基于固定构件43、44的托架39对上部框架10的固定的情况下,驱动马达30也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
之后,为了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松弛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母46。即使在该状态下,由于驱动马达30的重力,托架39的另一端部也会向下方移动并略微倾斜,但沿着托架39的第一孔部55的表面53a被螺栓45的头部45a卡止。另外,螺母46对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的背面54b进行卡止。因此,驱动马达30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
如果使驱动马达30向接近上部框架10的第一垂直部10a的方向移动,则托架39也随着驱动马达30的移动而移动。还有,螺栓45的头部45a相对第一孔部55向第二孔部56侧移动。还有,使托架39向更接近第一垂直部10a的方向移动,由此螺栓45的头部45a与第二孔部56重叠。第二孔部56的直径大于螺栓45的头部45a的直径,因此如果在该状态下使托架39向上方移动,则会从上部框架10卸下托架39。以这种方式,解除基于卡止单元的托架39对上部框架10的卡止,从而能够卸下驱动马达30。此外,通过使驱动马达30向接近上部框架10的第一垂直部10a的方向移动,驱动马达30的驱动轴能够与上部框架10接触。因此,可以在上部框架10的第一垂直部10a和水平部10b形成上方开放状的开口部。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即使解除基于固定构件43、44的托架39的固定,托架39被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10,因此驱动马达30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另外,在松弛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45和螺母46的状态下,仅仅使驱动马达30向接近上部框架10的方向移动,并为了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第二孔部56从螺栓45的头部45a卸下托架39,而使驱动马达30向上方移动,便能容易地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因此,能使操作员的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30。另外,通过使延伸部39b的侧面53c抵接于第二垂直部10c的侧面54c,能够对准驱动马达30的位置。由此,能够改善将驱动马达30安装于上部框架10的安装操作的操作性,并能够提高驱动马达30对于上部框架10的正面的位置精度。
其次,参照图8和9对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中,对与图16和图17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或相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除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9以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本实施方式中对其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9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延伸部39b的顶端被进一步弯曲而延伸。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托架39具备用于安装驱动马达30的基部39a、从基部39a弯曲而延伸的第一延伸部39b、以及从第一延伸部39b弯曲而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9c。此外,基部39a和第一延伸部39b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基部39a和延伸部39b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第二延伸部39c为平板状,其基端(以垂直相交的方式)连接于第一延伸部39b的顶端。另外,其顶端与基部39a平行,并以向基部39a折回的方向延伸。由此托架39形成为侧视呈“コ”字状。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卡止单元的基础上,第二延伸部39c也作为卡止单元而被利用。即,本实施方式的卡止单元由第二实施方式的卡止单元的第一卡止单元,和包括第二延伸部39c的第二卡止单元构成。第一卡止单元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卡止单元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第二卡止单元的由从第一延伸部39b延伸的第二延伸部39c,和卡止第二延伸部39c的第二垂直部10c的端部54d构成。
在卸下固定构件43、44并松弛螺母46时第二延伸部39c用作第二卡止单元。在该状态下,由于驱动马达30的重力,托架39的另一端部向下方移动而略微倾斜,而在对置于基部39a的面53d中,第二延伸部39c抵接于作为第二卡止单元的端部54d。由此,第二延伸部39c卡止在作为第二卡止部的端部54d。因此,驱动马达30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即使解除基于固定构件43、44的托架39的固定,由于通过第二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10,所以驱动马达30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另外,在松弛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45和螺母46的状态下,仅仅使驱动马达30向接近上部框架10的方向移动,并为了通过作为第一卡止单元的第二孔部56从螺栓45的头部45a卸下托架39而使驱动马达30向上方移动,便能容易地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因此,能使操作员的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30。
其次,参照图10和图11对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对与图16和图17所示现有技术相同或相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除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9、卡止单元以及上部框架10以外的结构均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本实施方式中对其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马达30设在不同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马达30的位置。驱动马达30以位于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的下方侧的方式安装。驱动马达30的驱动轴和驱动皮带轮33的位置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轴和驱动皮带轮33的位置一致。因此,在上部框架10的第一垂直部10a以如下方式设有规定宽度的开口部62:至少驱动轴和驱动皮带轮33越过上部框架10的第一垂直部10a,配置在上部框架10的正面侧。换言之,在上部框架10的第一垂直部10b,以使驱动马达30贯通上部框架10而配置的方式,设有大于驱动马达30(的壳体)的规定宽度的开口部62。开口部62以上方开放的形状构成,以使通过向上方移动驱动马达30来卸下驱动马达30。
托架39具备配置在开口部62内而安装有驱动马达30的基部39a,和从基部39a向规定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9b。换言之,托架39具备配置在开口部62内而安装有驱动马达30的基部39a,和弯曲基部39a的端部而延伸的延伸部39b。基部39a为平板状且形成为俯视图呈长方形,其在规定位置具有用于安装驱动马达30的贯通孔48。并且,螺栓31插通于该贯通孔48,从而与在驱动马达30的安装面30a设置的螺纹孔进行螺纹结合,由此驱动马达30安装于托架39的基部39a。在上部框架10安装托架39的状态下,基部39a朝向下方。
延伸部39b为平板状,其基端(以垂直相交的方式)连接在基部39a的顶端。另外,其顶端与上方框架10的水平部10b平行,向从动皮带轮34的方向延伸。由此,托架39形成为侧视图呈L字形状。
如图11所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托架39相同地,在延伸部39b形成有贯通孔49和槽部51。在此,贯通孔49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贯通孔49相同,因此省略本实施方式中对其的说明。
槽部51沿着延伸部39b的延伸方向X设置为长尺寸状,在一端部51a堵塞,在另一端部51b开放。即,槽部51形成为在延伸部39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俯视图呈凹状,在设置于延伸部39b的中间部的一端部51a堵塞,在设置于延伸部39b的顶端侧端缘47的另一端部51b开放。因此,槽部51局部以开放状构成。并且,在托架39的一端部以规定间隔设有两个槽部51,各槽部51均以可插通螺栓45的轴部45b的方式构成。
为了在上部框架10安装托架39,在使贯通孔49与设在水平部10b的贯通孔50重合的状态下,使延伸部39b的背面53c置于水平部10b的表面54a。并且,将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栓43插入于贯通孔49、50,在螺栓43的轴部43b拧入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母并进行连结,由此托架39通过固定构件43、44安装于水平部10b的表面54a。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卡止单元具备:上述的槽部51;孔部52,其对应槽部51而形成于上部框架10;螺栓45,其插通在槽部51和孔部52;螺母46,其与螺栓45进行螺纹结合。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时,解除通过由固定构件43、44的固定。在该状态下,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45和螺母46,托架39的延伸部39b卡止在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因此托架39通过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10。因此,托架39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即,即使在解除通过固定构件43、44的托架39对上部框架10的固定的情况下,驱动马达30也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
之后,为了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松弛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母46。即使在该状态下,由于驱动马达30的重力,托架39的基部39a的另一端侧也会向下方移动而略微倾斜,沿着托架39的槽部51的表面53a被螺栓45的头部45a卡止。另外,螺母46卡止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的背面54b。因此,驱动马达30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
如果使驱动马达30向远离从动皮带轮34的方向移动,则托架39也随着驱动马达30的移动而移动。还有,螺栓45的头部45a相对于槽部51向延伸部39b的顶端侧移动。还有,驱动马达30向着充分远离驱动皮带轮34的方向移动,螺栓45的轴部45b经过槽部51的另一端部51b而卸下。由此,解除通过卡止单元的托架39对上部框架10的卡止被解除,从而能够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
以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即使解除通过固定构件43、44的固定,由于托架39通过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10,因此驱动马达30也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另外,在松弛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45和螺母46的状态下,仅仅使驱动马达30向着远离从动皮带轮34的方向移动,便能容易地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因此,能使操作员的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30。
其次,参照图12对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对与图16和图17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或相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除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9以外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本实施方式中对其的说明。
与第四实施方式相比,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9的不同点在于,从槽部51的一端部51a朝向另一端部51b的方向和贯通孔49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延伸部39b的延延伸方向X上以规定间隔设有两个贯通孔49。
即,槽部51沿着与延伸部39b从基部39a延伸的规定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形成。更具体而言,包括与延伸部39b从基部39a延伸的规定延伸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槽部51沿着几乎垂直相交的方向形成。如图12(a)所示,槽部51以向延伸部39b的宽度方向Y端部局部开放的形状构成。具体而言,槽部51沿着延伸部39b的宽度方向Y设置为长尺寸状,在一端部51a堵塞且在另一端部51b开放。即,槽部51形成为在延伸部39b的宽度方向Y延伸的俯视呈凹状的形状,在设置于延伸部39b的中间部的一端部51a堵塞,在设置于延伸部39b的宽度方向端缘47的另一端部51b开放。并且,在延伸部39b的宽度方向Y上以规定间隔设有两个槽部51,且槽部51在各槽部51可插通螺栓45的轴部45b。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托架39安装在上部框架10,则一端部51a和另一端部51b分别位于乘降处3侧和轿厢6侧。
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地,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时,解除基于固定构件43、44的固定。在该状态下,托架39的延伸部39b通过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45和螺母46卡止在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因此,托架39通过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10。因此,托架39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即,即使在解除基于固定构件43、44的托架39在上部框架10上的固定的情况下,驱动马达30也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
之后,为了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松弛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母46。即使在该状态下,由于驱动马达30的重力,托架39的基部39a也会向下方移动而略微倾斜,但是沿着托架39的槽部51的表面53a被螺栓45的头部45a所卡止。另外,螺母46卡止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的背面54b。因此,驱动马达30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
如果使驱动马达30向槽部51的另一端侧51b方向(即,乘降处3方向)移动,托架39也随着驱动马达30的移动而移动。并且,螺栓45的头部45a相对于槽部51向槽部51的开口部51b侧移动。并且,如果使驱动马达30充分地向槽部51的另一端侧51b方向移动,则螺栓45的轴部45b经过槽部51的另一端部51b而被卸下。由此,解除基于卡止单元的托架39和上部框架10的卡止,能从托架39卸下驱动马达30。
以上,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即使解除基于固定构件43、44的固定,由于托架39通过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10,因此驱动马达30也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另外,在松弛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45和螺母46的状态下,仅仅使驱动马达30向乘降处3侧移动,便能容易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因此,能使操作员的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30。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就驱动马达30的卸下而言,暂且,驱动马达30向乘降处3侧移动。并且,驱动马达30从开口部62向上部框架10的上方卸下,因此能够抑制驱动马达30和开口部62的缘部之间的接触。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中能进一步改善操作性。
其次,参照图13(a)和图13(b)对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对与图16和图17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或相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除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9和开口部62以外的结构与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对其的说明。
开口部62的以上方开放的形状构成,以使可通过向上方移动驱动马达30来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因此,开口部62的宽度W1大于驱动马达30的壳体的宽度W2。
托架39为平板状且俯视图呈长方形,并在规定位置具有多个用于安装驱动马达30的贯通孔48。并且,在该贯通孔48插通螺栓31,从而与设置于驱动马达30的安装面30a的螺纹孔进行螺纹结合,由此驱动马达30安装在托架39的长尺寸方向中央部。并且,托架39大于开口部62的宽度。因此,驱动马达30安装在上部框架10时,驱动马达30配置在开口部62内,并且托架39的两端部的背面53b搭载在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的表面54a。
在托架39的两端部分别设有插通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栓43的贯通孔49。并且,在该贯通孔49、和还设置于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的贯通孔50插通螺栓43,从而螺栓43的轴部43b被螺母44拧紧,由此驱动马达30固定在上部框架10。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卡止单元的结构包括:托架39的两端部的背面53b;和在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的表面54a中,抵接托架39的两端部的抵接部54e。在本实施方式中,抵接部54e以面状形成,作为抵接面54e。此外,如第一-第五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中不使用作为卡止单元的螺栓45和螺母46。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时,解除基于固定构件43、44的固定。在该状态下,作为卡止单元的托架39的背面53b,以置于同样作为卡止单元的上部框架10的抵接面54e的状态被卡止。因此,托架39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即,驱动马达30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
之后,为了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若使驱动马达30向上方移动,则托架39也随着驱动马达30的移动而移动。并且,托架39的背面53b从上部框架10的抵接面53e脱离。由此,解除通过卡止单元的托架39对上部框架10的卡止,从而能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
以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即使解除通过固定构件43、44的固定,由于托架39通过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10,因此驱动马达30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另外,仅仅使驱动马达30从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向上方移动,便能容易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因此,能使操作员的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30。另外,无需作为卡止单元而使用螺栓45和螺母46,因此能减少部件数量而降低部件成本,并能够提高操作效率。
其次,参照图14和图15(a)-(c)对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对与图16和图17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或相应的结构,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另外,除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9和支撑构件63以外的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本实施方式中对其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上部框架10安装有用于支撑托架39的支撑构件63。支撑构件63具备固定在上部框架10的支撑构件63的基部63a,和从支撑构件63的基部63a弯曲而延伸的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支撑构件63的基部63a为平板状且俯视图呈长方形。在基部63a适当地设有多个贯通孔60,所述贯通孔60用于使用螺栓58和螺母59而固定在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的表面54a。因此,将螺栓58插入于这些贯通孔60,并将螺栓58的轴部58b进而插入于在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也设置的贯通孔61,在轴部58b拧入螺母59,由此支撑构件63安装在上部框架10的水平部10b的表面54a。
如图15所示,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也是平板状且俯视呈长方形。延伸部63b的基端(以垂直相交的方式)连接在支撑构件63的基部63a的顶端。另外,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的顶端向上方延伸。由此,支撑构件63形成为侧视呈L字形状。并且,在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形成有局部开放的槽部51。
槽部51沿着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的延伸方向设置为长尺寸状,其在一端部51a堵塞,在另一端部51b开放。即,槽部51形成为在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的延伸方向延伸的俯视呈凹状的形状,其在设置于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的中间部的一端部51a堵塞,在设置于延伸部63b的顶端侧端缘47的另一端部51b开放。因此,槽部51局部以开放状构成。并且,在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的顶端侧端部以规定间隔设有两个槽部51,且各槽部51以可在其中插通螺栓45的轴部45b的方式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托架39具备安装有驱动马达30的托架39的基部39a、和从托架39的基部39a弯曲而延伸的托架39的延伸部39b。托架39的基部39a为平板状,并适当设有多个用于安装驱动马达30的贯通孔48。因此,通过将螺栓31插入这些贯通孔48,并将其拧入于在驱动马达30的托架39的安装面30a形成的螺纹孔,将驱动马达30安装在托架39的基部39a。
托架39的延伸部39b也呈平板状,其基端(以垂直相交的方式)连接在托架39的基部39a的顶端。另外,托架39的延伸部39b的顶端向上方延伸。由此,托架39以侧视呈L字的形状形成。并且,在托架39的延伸部39b设有孔部64,该孔部64与在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形成的槽部51相对应而形成。在此,螺栓43具备:轴部43b,其直径小于槽部51的宽度且小于孔部64的直径;头部43a,其形成在轴部43b的一端部,其直径大于槽部51的宽度且大于孔部64的直径。因此,在使托架39的延伸部39b的侧面53c、和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的侧面57d相重叠后,在孔部64和槽部51插通螺栓43的轴部43b,从而在轴部43b拧入螺母44并进行连结,由此托架39通过固定构件43、44固定在支撑构件63。即,驱动马达30固定在上部框架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卡止单元的结构包括:还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栓43和螺母44;槽部51的一端部51a,其在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形成;孔部64,其在托架39的延伸部39b形成。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时,松弛安装在螺栓43的螺母44,由此解除通过固定构件43、44的固定。在此,将螺母44松弛为不会从螺栓43脱落的程度。此时,由于驱动马达30和托架39的重量,托架39从固定位置向下方移动。并且,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栓43的轴部43b抵接于在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形成的槽部51的一端部51a。在该状态下,螺栓43和螺母44对在支撑构件63的延伸部63b形成的槽部51的一端部51a、和在托架39的延伸部39b形成的孔部64进行卡止。因此,托架39不会从支撑构件63脱落。即,驱动马达30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
之后,如果为了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而向上方抬起驱动马达30,则托架39也随着驱动马达30的移动而移动。并且,螺栓43的轴部43b相对于槽部51向槽部51的另一端部51b侧移动。并且,如果使驱动马达30向上方充分移动,则螺栓43的轴部43b经过槽部51的另一端部51b而卸下。由此,解除基于卡止单元的托架39和支撑构件63的卡止,从而能够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门开闭装置,即使固定构件43、44松弛而解除固定,由于托架39通过卡止单元卡止在上部框架10,因此驱动马达30不会从上部框架10脱落。另外,在松弛作为固定构件的螺栓43和螺母44的状态下,仅仅使驱动马达30从上部框架10向上方移动,便容易从上部框架10卸下驱动马达30。因此,能使操作员的操作性良好且安全地卸下驱动马达30。
此外,本发明的电梯门开闭装置不能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固定单元43、44说明了螺栓43和螺母44,作为卡止单元说明了螺栓45和螺母46,但也可以是将上部框架10的贯通孔50,51作为螺纹孔而拧紧螺栓43、45的结构。由此,即使在上部框架10的贯通孔50,51的周围无法确保与螺母44,46的尺寸相对应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对上部框架10和托架39进行固定以及卡止。

Claims (7)

1.一种电梯门开闭装置,在轿厢的出入口以开闭自如的方式设有厢门,在该厢门经由传递机构连结有驱动马达,而该驱动马达经由托架安装于在轿厢的出入口的上方设置的上部框架,所述托架通过固定构件固定在所述上部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框架具备呈板状的水平部,所述托架通过所述固定构件固定在所述上部框架的呈板状的水平部,
所述电梯门开闭装置具备卡止单元,所述卡止单元用于在解除基于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托架的固定时,为了防止所述驱动马达从所述上部框架向下方脱落,使所述托架卡止在所述上部框架,并且,在使所述托架向规定方向移动时,解除所述托架的卡止。
2.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单元具备:槽部,其形成在所述托架并具有规定宽度和规定长度;孔部,其与该槽部相对应地形成于所述上部框架;螺栓,其插通于所述槽部和所述孔部;螺母,其与该螺栓进行螺纹结合,并且,所述螺栓插通在所述槽部和所述孔部而与所述螺母进行螺纹结合,由此使所述托架卡止在所述上部框架,
所述螺栓具备:轴部,其直径小于所述槽部的宽度且小于所述孔部的直径,并与螺母进行螺纹结合;头部,其直径大于所述槽部的宽度且大于所述孔部直径,并形成于该轴部的一端部,
所述槽部的局部以开放状构成,以使当所述托架向规定方向移动时,从该槽部卸下所述螺栓的轴部。
3.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框架具备大于所述驱动马达的规定宽度的开口部,以使所述驱动马达贯通该上部框架而配置,
该开口部以上方开放的形状构成,以使通过向上方移动所述驱动马达来从所述上部框架卸下该驱动马达,
所述托架具备:基部,为了决定所述驱动马达的安装位置,其配置在所述开口部内而用于安装所述驱动马达;延伸部,其从所述基部向规定方向延伸,
所述槽部设在所述延伸部。
4.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槽部沿着与所述延伸部从所述基部延伸的规定延伸方向相交叉的方向形成。
5.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单元具备:孔部,其形成于所述托架;孔部,其与该孔部相对应地形成于所述上部框架;螺栓,其插通在所述托架的孔部和所述上部框架的孔部;螺母,其与该螺栓进行螺纹结合,
所述螺栓具备轴部和形成于该轴部的一端部的头部,
所述托架的孔部具备:第一孔部,其直径大于所述螺栓的轴部直径且小于所述螺栓的头部直径;第二孔部,其直径大于螺栓的头部直径且与该第一孔部一体形成。
6.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框架具备大于所述驱动马达的规定宽度的开口部,以使所述驱动马达贯通该上部框架而配置,
该开口部以上方开放的形状构成,以使通过向上方移动所述驱动马达来从所述上部框架卸下该驱动马达,
所述托架是具有大于所述开口部的宽度的规定长度的板状体,
所述卡止单元具备:所述托架的长尺寸方向的端部;用于使该托架的端部抵接的所述上部框架的抵接部。
7.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门开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部框架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托架的支撑构件,
该支撑构件具备具有规定宽度和规定长度的槽部,
所述托架具备与所述槽部相对应而形成的孔部,
所述固定构件具备用于插通在所述槽部和所述孔部的螺栓和与该螺栓进行螺纹结合的螺母,
所述卡止单元具备所述槽部、所述孔部、以及作为所述固定构件的所述螺栓和所述螺母,且所述螺栓插通在所述槽部和所述孔部,并与所述螺母进行螺纹结合,由此使所述托架卡止在所述上部框架,
所述螺栓具有:轴部,其直径小于所述槽部的宽度且小于所述孔部的直径,并与所述螺母进行螺纹结合;头部,其直径大于所述槽部的宽度且大于所述孔部直径,并形成于该轴部的一端部,
所述槽部的局部以开放状构成,以使当所述托架向规定方向移动时,从该槽部卸下所述螺栓的轴部。
CN201210544581.6A 2011-12-27 2012-12-14 电梯门开闭装置 Active CN1031832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86082A JP5574245B2 (ja) 2011-12-27 2011-12-27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開閉装置
JP2011-286082 2011-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83276A CN103183276A (zh) 2013-07-03
CN103183276B true CN103183276B (zh) 2015-12-23

Family

ID=486747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44581.6A Active CN103183276B (zh) 2011-12-27 2012-12-14 电梯门开闭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574245B2 (zh)
CN (1) CN103183276B (zh)
HK (1) HK11823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1183B1 (ja) 2021-02-22 2022-0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モータ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のドア装置
JP7205790B1 (ja) * 2022-09-28 2023-01-17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モータ取付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8978U (ja) * 1991-08-28 1993-03-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灰皿の取付装置
JPH06329375A (ja) * 1993-05-20 1994-11-29 Toshiba Corp かごドア駆動装置
JP3636226B2 (ja) * 1995-06-14 2005-04-06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感光体
JP2005320121A (ja) * 2004-05-10 2005-1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乗場ドア装置
JP2010173768A (ja) * 2009-01-28 2010-08-1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ドア用ドア装置
JP2011057346A (ja) * 2009-09-08 2011-03-24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駆動装置
JP2011105486A (ja) * 2009-11-19 2011-06-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エレベータの敷居支持治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エレベータの敷居の設置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574245B2 (ja) 2014-08-20
CN103183276A (zh) 2013-07-03
JP2013133209A (ja) 2013-07-08
HK1182370A1 (zh) 2013-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82562B1 (ja)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US8196732B2 (en) Buffered storage and transport device for tool utilization
EP1944251B1 (en) Automated warehous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tacker crane in automated warehouse
KR102155617B1 (ko) 물품 수납 설비
US7789019B2 (en) Overhead traveling vehicle syste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buffer in the system
JP5103354B2 (ja) プラットホームの扉開閉装置
US20100172728A1 (en) Storage and retrieval machine
CN103183276B (zh) 电梯门开闭装置
KR102466930B1 (ko) 물품 반송차
JP4549286B2 (ja) 搬送台車
JP4013991B1 (ja)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JP4013990B1 (ja) スタッカクレーン
EP2716577B1 (en) Drawer device and storage device
JPH10159239A (ja) 開閉式可動屋根の台車
TWI478269B (zh) Transfer device
JP2010013214A (ja) エレベータのドア装置
JP4526887B2 (ja) 物流用棚装置
JP4837551B2 (ja) 貨物自動車用荷台昇降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貨物自動車
CN111620063B (zh) 搬送车
JP5330848B2 (ja) 両開き式吊り戸の開閉装置
JP5123653B2 (ja) エレベータ式駐車装置およびそのパレットロック装置
KR20050029138A (ko) 디스플레이 제품용 카세트 반송이재 장치
JP5134905B2 (ja) フォーク式立体駐車装置
KR101584443B1 (ko) 차량용 화물 고정장치
KR100746949B1 (ko) 오버헤드 행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8237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8237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