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74790A - 隔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隔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74790A
CN103174790A CN2012105671376A CN201210567137A CN103174790A CN 103174790 A CN103174790 A CN 103174790A CN 2012105671376 A CN2012105671376 A CN 2012105671376A CN 201210567137 A CN201210567137 A CN 201210567137A CN 103174790 A CN103174790 A CN 1031747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tallation component
compression zone
mentioned
axial
external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56713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直树
矶贝康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747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747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4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6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08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 F16F13/1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 F16F13/101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plastics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e.g. the plastics spring not forming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plastics spring form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wall of the fluid chamber of the damper the wall being at least in part formed by a flexible membrane or the like characterised by buffering features or stop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ined Devices Of Dampers And Spring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结构的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以较少零部件数量的简单且轻量的结构一并包括因优异耐载荷性能而发挥有效的限位器作用的限位机构和安装用的外托架。通过使外托架延伸至比第二安装构件靠轴向外方侧位置,在第一安装构件的周围设置与外托架一体的限位部,并且包含使限位部的轴向一方的端部向内周侧延伸出而形成的第一受压部地构成限制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的在轴向的接近位移的弹跳限位机构,并且包含使第一受压部的内周端部向轴向内方侧延伸出且向轴向外方侧折返而形成的双重筒构造的第二受压部地构成限制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的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的轴直限位机构。

Description

隔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例如汽车的发动机架、车体安装部、悬挂构件固定件(member mount)等的隔振装置,特别是涉及包括限位机构和安装用的托架的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隔振装置被人熟知为夹装在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构件间的隔振连结体或隔振支承体的一种,并且在探讨将其应用于例如汽车用的发动机架等。该隔振装置具有如下构造:安装在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一个构件上的第一安装构件和安装在构成振动传递系统的另一个构件上的第二安装构件被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在一起。
但是,在隔振装置中,一般来说,以组装作业性的提高、应对不同安装构造等为目的,第二安装构件上安装外托架,第二安装构件借助该外托架安装于车辆主体等被连结体。
并且,在隔振装置中,为了在有过大的载荷输入时限制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变形量,限制被连结体的相对位移量,有时设有限位机构。作为限位机构,一般来说,采用用于限制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的在轴向的接近位移量的弹跳限位机构、用于限制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量的轴直限位机构。
并且,日本第3846328号专利公报(专利文件1)中,示出了在外托架上设置用于构成限位机构的限位部和限位器配件的构造。即,在外托架(筒型托架112)上设有在与轴线垂直方向扩展的阶梯部,比该阶梯部靠上侧的部分成为位于向上方离开第二安装构件的、与第一安装构件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相对的小径的限位部。而且,在阶梯部上重叠有以コ形截面在周向以规定的长度延伸的独立的限位器配件,其被阶梯部和限位部固定。并且,通过限位器配件的上表面隔着防尘盖抵接于第一安装构件侧的被连结体,构成弹跳限位机构,并且通过限位部的内周面隔着防尘盖抵接于第一安装构件的外周面,构成轴直限位机构。
但是,在这样的专利文件1中记载的构造中,需要将独立的限位器配件通过采用焊接等方式另行固定于外托架,零部件数量增加,并且由于需要焊接工序而导致制造工序数量变多,因此人们需要零部件数量更少的简单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的发明人们也探讨了通过使限位部的上端部分进一步向外周侧弯曲延伸,从而不需要设置限位器配件而构成弹跳限位机构。但是,如果想在利用冲压加工形成的外托架中实现这样的结构,则向外周侧延伸的部分为薄壁,难以确保充分的强度。另一方面,如果想充分地确保向外周侧延伸部分的厚度,则使外托架之外的部分为需要以上的厚壁,产生大幅的重量的增加,因此不现实。
专利文件1:日本第3846328号专利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做成,其解决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新结构的隔振装置,该隔振装置以较少的零部件数量且轻量的结构一并包括安装用的外托架和利用优异的耐载荷性能来发挥有效的限位作用的限位机构。
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为隔振装置,其中,第一安装构件比第二安装构件的筒状部配置得靠轴向一方侧,该第一安装构件和第二安装构件被主体橡胶弹性体弹性连结在一起,并且筒状的外托架外嵌于该第二安装构件的该筒状部,其特征在于,上述外托架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延伸出至比上述第二安装构件靠轴向外方侧位置,从而限位部在上述第一安装构件的周围与该外托架一体形成有环状的限位部,该限位部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向内周侧延伸出,从而形成第一受压部,包含该第一受压部地构成用于限制该第一安装构件和该第二安装构件的在轴向的接近位移的弹跳限位机构,并且该第一受压部的内周端部向轴向内方侧延伸出且向轴向外方侧折返,从而形成双重结构的筒状的第二受压部,包含该第二受压部地构成用于限制该第一安装构件和该第二安装构件的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的轴直限位机构。
根据这样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造的隔振装置,构成弹跳限位机构和轴直限位机构的限位部与外托架一体形成。由此,不需要为了设置弹跳限位机构和轴直限位机构而追加特别的构件,能够以较少零部件数量的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包括该限位机构的隔振装置。
而且,由于构成轴直限位机构的第二受压部通过向轴向外方侧折返而成为双重构造,因此通过将限位部一体形成于外托架,防止了第二受压部的易于成为问题的薄壁化,充分确保了第二受压部的强度。由此,实现对于限位器载荷的优异耐载荷性能,防止限位器载荷的输入导致的限位部的损伤,并且能够有效获得作为目的的限位器作用。
并且,由于第二受压部在轴向内端向轴向外方侧折返,第二受压部的轴向内方侧的端面由弯曲面构成。由此,即使因大载荷的输入导致主体橡胶弹性体发生较大弹性变形而与第二受压部的轴向内方侧的轴直角接触,也能够防止在主体橡胶弹性体中产生龟裂等损伤,实现优异的耐久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记载的隔振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一受压部沿整周连续设置而成为环状。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通过使第一受压部成为环状,外托架的限位部的形成加工变得容易。并且,由于能够使限位部沿整周以恒定的截面形状形成,因此能够不需要外托架相对于第二安装构件的在周向的定位。
在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记载的隔振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在上述外托架上设有环状的阶梯部,上述限位部自该阶梯部的内周端部朝向轴向一方侧突出,并且外嵌于上述第二安装构件的上述筒状部的嵌接部自该阶梯部的外周端部朝向轴向另一方侧突出,而且通过该第二安装构件和该阶梯部的抵接而构成在轴向对该第二安装构件和该外托架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外托架相对于第二安装构件的轴向位置被定位装置限定,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外托架向第二安装构件的安装作业。而且,由于外托架相对于第二安装构件在轴向被定位,因此在弹跳限位机构中,限位器间隙稳定地设定为高精度,并且在轴直限位机构中,高精度地设定第二受压部相对于第一安装构件进行抵接的抵接位置,确保稳定的受压面积。
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中任一者记载的隔振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二受压部的向轴向外方侧的折返部分的端部位于比上述第一受压部的轴向外方侧的面靠轴向内方侧的位置。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在弹跳限位机构中,第一受压部与第一安装构件侧的构件的抵接不被第二受压部的轴向外方侧的端部妨碍,稳定发挥作为目的的限位作用。而且,也防止了第二受压部的轴向外方侧的端部因限位器载荷的作用而损伤,确保了耐久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任一者记载的隔振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中,设有缓冲橡胶,该缓冲橡胶在轴向一方侧覆盖上述第一受压部,并且其介于上述第一安装构件和上述第二受压部的相对面之间。
根据第五实施方式,在弹跳限位机构和轴直限位机构中,第一受压部和第二受压部与第一安装构件侧的构件抵接时,发挥利用缓冲橡胶的冲击缓和作用,降低或防止抵接撞击声。
根据本发明,限位部一体地形成于以对应不同安装构造等为目的而设置的外托架,从而能够以较少零部件数量的简单构造实现包括在弹跳方向和与轴线垂直方向进行限位的限位机构的隔振装置。而且,通过构成端部的第二受压部向轴向内方延伸后向轴向外方折返而成为双重构造,避免了将限位部一体设置于外托架时容易成为问题的端部侧的薄壁化,确保了充分的耐载荷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以安装于车辆的状态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架的纵剖视图,是相当于图2的Ⅰ-Ⅰ截面的图。
图2是图1的Ⅱ-Ⅱ剖视图。
图3是构成图1所示发动机架的外托架的纵剖视图,是相当于图4的Ⅲ-Ⅲ截面的图。
图4是图3所示外托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图2中,作为依据本发明的构造的隔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示出了汽车用的发动机架10。发动机架10包括支架主体12,该支架主体12具有第一安装构件14和第二安装构件16被主体橡胶弹性体18弹性连结在一起的结构。并且,第一安装构件14借助内托架20安装于未图示的动力单元(power unit),并且第二安装构件16借助外托架22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辆主体,由此,该动力单元和车辆主体被隔振连结。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上下方向,原则上指图1中的上下方向。
更详细而言,第一安装构件14为由铁、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其具有小径的大致圆柱形状。而且,在第一安装构件14的轴向中间部分,设有向外周侧突出的环状突出部24,比环状突出部24靠上方的部分与比环状突出部24靠下方的部分相比为大径。而且,在第一安装构件14上,形成有在中心轴线上沿上下延伸且在上表面开口的螺栓孔26,在其内周面形成有螺纹牙。
并且,中间套筒28在径向与该第一安装构件14隔开规定距离地外套于第一安装构件14。中间套筒28是由与第一安装构件14同样的金属材料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其具有薄壁大径的大致圆筒形状。并且,在中间套筒28上,在轴向中间部分设有未图示的阶梯,比阶梯靠上侧的上部环30与比阶梯靠下侧的下部环32相比为大径。并且,在中间套筒28的轴向中间部分,在于径向一方向相对的部分形成有一对窗部34a、34b。窗部34是沿周向以规定的长度延伸的贯通孔,其在轴向跨上部环30和下部环32之间地形成。
并且,第一安装构件14自中间套筒28的上侧开口部与该中间套筒28同轴地被插入,该第一安装构件14和中间套筒28被主体橡胶弹性体18弹性连结在一起。主体橡胶弹性体18具有厚壁大径的大致圆柱形状,在其径向中央部分插入且硫化粘接有第一安装构件14,并且在其外周面重叠且硫化粘接有中间套筒28。总而言之,本实施方式的主体橡胶弹性体18形成为包括第一安装构件14和中间套筒28的一体硫化成形品。
并且,主体橡胶弹性体18上形成有向下方开口的大径凹部36。该大径凹部36呈逆向的大致研钵状(逆向的大致圆锥状),其以未到达第一安装构件14的下表面的深度形成。并且,主体橡胶弹性体18上设有向上方开口的一对缺欠部38、38。缺欠部38形成于在径向一方向相对的部分处,是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8的上表面开口的凹部,其底面呈锥状,从而深度朝向内周侧逐渐变大。
而且,主体橡胶弹性体18上设有一对袋部40a、40b。袋部40是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8的外周面开口的凹部,其在周向以不满半周的长度延伸,并且朝向开口侧(外周侧)在轴向逐渐扩开。并且,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8的一体硫化成形品中,在径向一方向相对的部分形成的一对袋部40a、40b经过形成于中间套筒28的一对窗部34a、34b而向外周侧开放。
并且,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8的一体硫化成形品上,安装有第二安装构件16。第二安装构件16是由与第一安装构件14同样的金属材料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其具有薄壁大径的大致圆筒形状。并且,在第二安装构件16的轴向中间部分设有支承阶梯部42,比支承阶梯部42靠上方的部分为作为筒状部的大径筒部44,并且比支承阶梯部42靠下方的部分为小径筒部46,第二安装构件16整体为具有阶梯的大致圆筒形状。
而且,在第二安装构件16上固定粘接有挠性膜48。挠性膜48是呈薄壁大径的大致圆板形状的橡胶膜,其在上下具有充分的松弛度。并且,挠性膜48的外周端部硫化粘接于第二安装构件16的小径筒部46,第二安装构件16的下侧开口部借助挠性膜48闭塞成流体密封状态。
而且,第二安装构件16的内周面被密封橡胶层50覆盖。密封橡胶层50由薄壁的橡胶弹性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其与挠性膜48一体形成。并且,密封橡胶层50以覆盖粘接于第二安装构件16的支承阶梯部42的上表面和大径筒部44的内周面的方式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橡胶层50未在第二安装构件16的大径筒部44的上端部设置,该第二安装构件16的上端部朝向上方缩径。
并且,第二安装构件16在大径筒部44外套于中间套筒28后,被实施整周缩径等缩径加工,从而外嵌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8的一体硫化成形品。并且,中间套筒28的下表面隔着密封橡胶层50重叠于第二安装构件16的支承阶梯部42,从而中间套筒28和第二安装构件16在轴向被定位。
这样,通过第二安装构件16嵌合粘接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8的一体硫化成形品,设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8的大径凹部36的开口部被挠性膜48覆盖。由此,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8和挠性膜48的轴向相对面之间形成流体室52,在该流体室52中封入有非压缩性流体。
另外,被封入流体室52中的非压缩性流体不特别限定,例如,优选采用水、亚烷基二醇、聚乙二醇、硅油或这些物质的混合液等。而且,为了有效发挥后述的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优选0.1Pa·s以下的低粘性流体。
并且,在流体室52中,收容配置有分隔构件54。分隔构件54为大致圆板形状,具有在分隔构件主体56的上表面重叠了盖构件58的构造。
更具体来说,分隔构件主体56是由金属材料、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硬质构件,具有厚壁的大致圆板形状。而且,在分隔构件主体56的径向中央部分,形成有在上表面开口的俯视呈圆形的收容凹部60,并且形成有在下表面开口的俯视呈圆形的中央凹部62。并且,在分隔构件主体56的外周端部,在外周面开口地形成有以周向不足一周的规定长度延伸的第一周槽64。
盖构件58是与分隔构件主体56同样硬质的构件,其具有薄壁的大致圆板形状。并且,盖构件58重叠于分隔构件主体56的上表面。由此,分隔构件主体56的收容凹部60被盖构件58覆盖,在分隔构件主体56和盖构件58之间形成收容空部66。
在该收容空部66中收容配置有可动膜68。可动膜68为大致圆板形状的橡胶弹性体,在其外周端部沿整周设有厚壁的环状夹持部70。并且,可动膜68被收容在收容空部66中,并以如下状态配设:环状夹持部70被夹持在分隔构件主体56和盖构件58之间,并且该可动膜68的中央部分与该分隔构件主体56和盖构件58间隔开而在上下方向允许微小变形。
而且,在收容空部66的壁部,贯通盖构件58地形成有上侧透孔72,并且贯通分隔构件主体56地形成有下侧透孔74,收容空部66中,比可动膜68靠上侧的区域向上方开放,并且比可动膜68靠下侧的区域向下方开放。
形成为这样构造的分隔构件54被收容在流体室52中,并且利用第二安装构件16支承其外周端部。而且,通过分隔构件54在流体室52内以沿与轴线垂直方向扩展的方式配设,从而流体室52在上下方向隔着分隔构件54被一分为二。即,在隔着分隔构件54的上方,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主体橡胶弹性体18构成、振动输入时产生内压变动的承压室76。另一方面,在隔着分隔构件54的下方,形成有壁部的一部分由挠性膜48构成,容积变化在挠性膜48的变形作用下容易被允许的平衡室78。另外,在该承压室76和平衡室78中,封入有上述的非压缩性流体。
并且,第一周槽64的开口部被第二安装构件16覆盖,形成沿周向延伸的隧道状的流路,并且该隧道状流路的周向两端部与承压室76和平衡室78的各一者相连通。由此,利用第一周槽64形成连通承压室76和平衡室78彼此的第一孔通路80。另外,第一孔通路80通过一边考虑承压室76和平衡室78的壁弹性刚度一边调节通路截面积(A)和通路长度(L)的比(A/L),从而被调谐为与发动机振动(engine shake)相当的10Hz左右的低频率。
并且,承压室76的液压经过上侧透孔72波及到可动膜68的上表面,并且平衡室78的液压经过下侧透孔74波及到可动膜68的下表面,可动膜68在振动输入时基于承压室76和平衡室78的相对的压力变动产生变形。由此,在比第一孔通路80的调谐频率高的频率的振动(例如,与空转振动、行驶时的空腔共鸣噪声(Booming Noise)等相当的振动)输入时,承压室76和平衡室78在可动膜68的微小变形的作用下实质连通,液压在该两室76、78间传递。
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安装构件16嵌合粘接于主体橡胶弹性体18的一体硫化成形品,从而一对窗部34a、34b的开口被第二安装构件16覆盖,利用一对袋部40a、40b形成一对轴直液室82a、82b。另外,在该一对轴直液室82a、82b中,封入有与流体室52同样的非压缩性流体。
并且,在中间套筒28的下部环32和第二安装构件16的大径筒部44的径向相对面之间的区域中配设有孔构件84。如图2所示,孔构件84是沿周向以不足一周的长度延伸且俯视呈大致C字形状的构件,其上形成有在外周面开口的第二周槽86。该第二周槽86形成为例如上下两级,上级在周向以不足一周的长度延伸,并且在上级的周向端部折返延伸的下级以比轴直液室82a的开口部的周向长度短的不到半周的长度在周向延伸。
并且,孔构件84外嵌于中间套筒28的下部环32,被夹持于第二安装构件16和中间套筒28的径向间。而且,形成于孔构件84的第二周槽86的外周侧开口部被第二安装构件16覆盖成流体密封状态,形成沿周向延伸的隧道状的流路。该隧道状流路的两端部与一对轴直液室82a、82b的各一者相连通,从而利用第二周槽86形成连通一对轴直液室82a、82b彼此的第二孔通路88。另外,第二孔通路88的调谐频率设定为与第一孔通路80的调谐频率大致相同,根据要求特性,也可以设定为与第一孔通路80的调谐频率不同的频率。
这样的构造的支架主体12借助内托架20安装于未图示的动力单元,并且借助外托架22安装于未图示的车辆主体,从而安装于车辆。内托架20是沿与轴线垂直方向一方向延伸出的板状或块状的构件,其重叠于第一安装构件14的上表面,并且通过贯穿了螺栓孔90的螺栓92螺纹接合于螺栓孔26,从而该内托架20被固定于第一安装构件14。
外托架22是由例如铁、铝合金等金属材料等形成的高刚性的构件,如图3、图4所示,其包括大致圆筒形状的嵌接部94,且一体形成有自嵌接部94的下端向外周侧突出的凸缘状的安装片96。另外,在安装片96上形成有多个螺栓孔98,外托架22借助贯穿该螺栓孔98的未图示的螺栓固定于车辆主体。并且,在嵌接部94的上端一体形成有向内周侧突出的环状的阶梯部100,嵌接部94设置为自阶梯部100的外周端部向下方突出。
并且,外托架22通过嵌接部94自上方外嵌(压入)于第二安装构件16的大径筒部44而安装于第二安装构件16。并且,通过阶梯部100抵接于中间套筒28的上表面,从而构成在轴向对第二安装构件16和外托架22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另外,阶梯部100也可以通过不经由中间套筒28而直接抵接于第二安装构件16的上表面来构成定位机构。
这里,外托架22上一体地设有环状的限位部102。限位部102自阶梯部100的内周端部向上方突出地一体形成,设置为在比中间套筒28和第二安装构件16靠上方处包围第一安装构件14。更具体而言,限位部102包括自阶梯部100向上方突出的支承部104、自支承部104的上端向内周侧延伸出的第一受压部106、自第一受压部106的内周端向下方(轴向内方)延伸出且在下端向上方(轴向外方)折返的第二受压部108。
支承部104为比嵌接部94小径的大致圆筒形状,其轴向的长度比嵌接部94小。该支承部104自阶梯部100的内周端部向上方突出,设置为包围第一安装构件14的比环状突部24靠上侧的部分。
第一受压部106为大致圆环板形状,为自支承部104的上端朝向内周侧沿整周延伸出的内凸缘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受压部106沿整周连续设置,但也可以例如通过支承部104的突出高度在周向上局部变大,在该突出高度较大的部分形成第一受压部106,从而形成以不足一周的长度延伸的支承部104。
第二受压部108为大致圆筒形状,其包括自第一受压部106的内周端向下方延伸出的外周板部110和自外周板部110的下端朝向上方折返的内周板部112。该外周板部110和内周板部112通过在下端折返而成为在径向重叠的双重构造,并且外周板部110和内周板部112的下端面呈大致半圆形的弯曲截面。并且,朝向上方延伸出的内周板部112的延出端部(上端部)未到达第一受压部106的上表面,位于其下方。
如上所述构造的限位部102设置为在径向隔着规定距离包围第一安装构件14的比环状突部24靠上侧的部分。由此,第一受压部106相对于内托架20的下表面在轴向隔开规定距离地与内托架20相对配置,并且第二受压部108相对于第一安装构件14的外周面在径向隔开规定距离地与第一安装构件14相对配置。
并且,通过第一受压部106和内托架20抵接,构成用于限制第一安装构件14和第二安装构件16在轴向的接近位移量的弹跳限位机构。并且,通过第二受压部108和第一安装构件14的抵接,构成用于限制第一安装构件14和第二安装构件16的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量的轴直限位机构。
另外,在第一安装构件14的比环状突部24靠上侧的部分安装有缓冲橡胶114。该缓冲橡胶114一体地包括外套于第一安装构件14的第一缓冲部116、自第一缓冲部116的上端向外周侧扩展的第二缓冲部118、自第二缓冲部118的外周端向下方延伸出的覆盖外托架22的上端部的外周侧的保护筒部120。并且,第一缓冲部116配置在第一安装构件14和第二受压部108的径向相对面之间,第二缓冲部118覆盖第一受压部106的上方,配置在内托架20和第一受压部106的轴向相对面之间。
这样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造的发动机架10在安装于车辆的状态下,轴向的振动输入时,输入振动为低频大振幅振动的情况下,产生经过第一孔通路80的流体流动,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高衰减效果)。另一方面,输入振动为中频或高频小振幅振动的情况下,在承压室76和平衡室78之间发挥利用可动膜68的微小变形的液压传递作用,能够获得作为目的的隔振效果(低动弹性效果)。
并且,一对轴直液室82a、82b的相对方向即与轴线垂直方向的振动输入时,在一对轴直液室82a、82b之间产生经过第二孔通路88的流体流动,从而有效地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
并且,在发动机架10中,大载荷输入时,发挥用于限制第一安装构件14和第二安装构件16的相对位移的限位器作用。
即,在轴向有大载荷输入,第一安装构件14相对于第二安装构件16在轴向大幅接近位移时,固定于第一安装构件14的内托架20与固定于第二安装构件16的外托架22的第一受压部106抵接。由此,第一安装构件14和第二安装构件16的向轴向接近侧的相对位移量被弹跳限位机构限制,能够防止动力单元与其他的构件接触,或者主体橡胶弹性体18因过大的变形而损伤。
并且,在与轴线垂直方向有大载荷输入,第一安装构件14相对于第二安装构件16在与轴线垂直方向大幅相对位移时,第一安装构件14与固定于第二安装构件16的外托架22的第二受压部108抵接。由此,第一安装构件14和第二安装构件16的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量被轴直限位机构限制,能够避免该第一安装构件14、第二安装构件16的因过大的相对位移引起的损伤等问题。
并且,在弹跳限位机构的第一受压部106和内托架20之间以及在轴直限位机构的第二受压部108和第一安装构件14之间分别设有缓冲橡胶114。因此,利用伴随缓冲橡胶114的弹性变形的内部摩擦等导致的能量衰减来减轻或防止第一受压部106和内托架20的抵接引起的撞击声以及第二受压部108和第一安装构件14的抵接引起的撞击声。
这样的弹跳限位机构和轴直限位机构通过一体形成于外托架22的限位部102实现,防止了因设置该限位机构导致的零部件数量的増加。
而且,因拉伸金属材料形成而易于成为薄壁的第二受压部108为通过在下端的折返而包括外周板部110和内周板部112的双重构造,充分确保了第二受压部108的厚度,能够获得较高强度。
而且,第二受压部108的双重构造通过在下端的折返而实现,从而第二受压部108的下表面为纵截面呈大致半圆形状的弯曲面。由此,即使在回跳方向有大载荷输入而导致主体橡胶弹性体18发生较大弹性变形,主体橡胶弹性体18的上表面与第二受压部108的下表面接触,也避免了在主体橡胶弹性体18中产生因接触导致的龟裂等,确保了耐久性。
并且,由于内周板部112的上端部位于比第一受压部106的上表面靠下方,因此第一安装构件14和第二安装构件16在轴向接近位移时,内周板部112的上端面不与内托架20抵接。由此,有效发挥了利用第一受压部106和内托架20的抵接的限位器作用,能够防止缓冲橡胶114与内周板部112的端部接触而损伤。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受压部106沿整周连续设置而呈环状,限位部102沿整周具有大致恒定的截面形状。因此,制造外托架22时,限位部102的形成加工变得容易,并且外托架22和支架主体12在周向的相对的朝向(相位)也不会被限位机构限制。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具体的记载。例如,在外托架22中,也可以没有设于嵌接部94和限位部102之间的阶梯部100,还可以在嵌接部94的上方直接设置支承部104。
并且,外托架22相对于被连结体(车辆主体等)的安装构造不应被限定性地解释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构造,而是能够采用与被连结体侧的构造相对应的各种构造。
上述实施方式中,缓冲橡胶114由独立的橡胶弹性体形成,且嵌合粘接于第一安装构件14,但也可以例如固定粘接于第一受压部106和内托架20相对的相对面中的至少一者,并且固定粘接于第二受压部108和第一安装构件14相对的相对面中的至少一者。而且,配置于第一受压部106和内托架20相对的相对面间的缓冲橡胶以及配置于第二受压部108和第一安装构件14相对的相对面间的缓冲橡胶可以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一体设置,也可以为彼此独立的单独设置。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架主体12,例示了下述的两方向衰减支架,即相对于轴向和与轴线垂直方向这两个方向的振动输入而言发挥了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隔振效果,但是支架主体构造不特别限定。具体而言,例如,对于日本专利第4228219号公报所示那样的相对于在轴向的振动输入发挥基于流体的流动作用的隔振效果的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日本专利第4135915号公报的图1所示那样的利用基于主体橡胶弹性体的内部摩擦等的衰减作用的隔振装置等中,通过将外托架22外嵌于第二安装构件,也适应于本发明。
本发明的隔振装置的适用范围不限定于发动机架,也能够适用于车体安装部(Body Mount)、悬挂构件固定件、差速器安装部等。并且,本发明的适用范围不限定于汽车用的隔振装置,也适宜适用于机动二轮车、铁路用车辆、工业用车辆等中所使用的隔振装置。
附图标记说明
10、发动机架(隔振装置);14、第一安装构件;16、第二安装构件;18、主体橡胶弹性体;22、外托架;44、大径筒部(筒状部);94、嵌接部;100、阶梯部;102、限位部;106、第一受压部;108、第二受压部;114、缓冲橡胶。

Claims (5)

1.一种隔振装置(10),其中,
第一安装构件(14)比第二安装构件(16)的筒状部(44)配置得靠轴向一方侧,该第一安装构件(14)和第二安装构件(16)被主体橡胶弹性体(18)弹性连结在一起,并且筒状的外托架(22)外嵌于该第二安装构件(16)的该筒状部(44),
其特征在于:上述外托架(22)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延伸出至比上述第二安装构件(16)靠轴向外方侧位置,从而限位部在上述第一安装构件(14)的周围与该外托架(22)一体形成有环状的限位部(102),该限位部(102)的轴向一方侧的端部向内周侧延伸出,从而形成第一受压部(106),包含该第一受压部(106)地构成用于限制该第一安装构件(14)和该第二安装构件(16)的在轴向的接近位移的弹跳限位机构,并且该第一受压部(106)的内周端部向轴向内方侧延伸出且向轴向外方侧折返,从而形成双重结构的筒状的第二受压部(108),包含该第二受压部(108)地构成用于限制该第一安装构件(14)和该第二安装构件(16)的在与轴线垂直方向的相对位移的轴直限位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振装置(10),其中,
上述第一受压部(106)沿整周连续设置而成为环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振装置(10),其中,
在上述外托架(22)上设有环状的阶梯部(100),上述限位部(102)自该阶梯部(100)的内周端部朝向轴向一方侧突出,并且外嵌于上述第二安装构件(16)的上述筒状部(44)的嵌接部(94)自该阶梯部(100)的外周端部朝向轴向另一方侧突出,并且通过该第二安装构件(16)和该阶梯部(100)的抵接而构成在轴向对该第二安装构件(16)和该外托架(22)进行定位的定位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振装置(10),其中,
上述第二受压部(108)的向轴向外方侧折返的折返部分的端部位于比上述第一受压部(106)的轴向外方侧的表面靠轴向内方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隔振装置(10),其中,
设有缓冲橡胶(114),该缓冲橡胶(114)在轴向一方侧覆盖上述第一受压部(106),并且介于上述第一安装构件(14)和上述第二受压部(108)的相对面之间。
CN2012105671376A 2011-12-23 2012-12-24 隔振装置 Pending CN1031747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336,484 US8657269B2 (en) 2011-12-23 2011-12-23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US13/336,484 2011-12-2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74790A true CN103174790A (zh) 2013-06-26

Family

ID=48634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5671376A Pending CN103174790A (zh) 2011-12-23 2012-12-24 隔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57269B2 (zh)
JP (1) JP2013133936A (zh)
CN (1) CN10317479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038995B2 (en) * 2011-07-15 2015-05-26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Vibration isolator
JP5919129B2 (ja) * 2012-08-03 2016-05-1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KR101488327B1 (ko) * 2013-09-06 2015-01-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전기자동차용 모터마운트 구조
JP6253500B2 (ja) * 2014-05-07 2017-12-2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防振装置
JP7386638B2 (ja) * 2019-05-28 2023-11-27 Toyo Tire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KR20210121632A (ko) * 2020-03-31 2021-10-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용 엔진마운트
KR20210125645A (ko) * 2020-04-08 2021-10-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엔진 마운트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436446A1 (de) * 1993-10-14 1995-04-20 Phoenix Ag Elastisches Lager
US5474284A (en) * 1990-10-22 1995-12-12 Firma Carl Freudenberg Single-thrust bearing for a shock absorber
CN1769735A (zh) * 2004-11-04 2006-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US20060220289A1 (en) * 2005-03-30 2006-10-05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2007064352A (ja) * 2005-08-31 2007-03-15 Tokai Rubber Ind Ltd 防振装置
CN101363496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US20100264569A1 (en) * 2007-12-05 2010-10-2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Liquid sealed-in type vibration damper
WO2010119629A1 (ja) * 2009-04-13 2010-10-2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筒型防振マウント
DE102010003795A1 (de) * 2010-04-09 2011-11-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Aggregatlager mit hydraulischer Dämpfung und vorgespannter innerer Elastomerfed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86379B2 (ja) 1990-06-05 1995-09-20 伊東電機株式会社 内接式遊星歯車減速機
JP2964600B2 (ja) 1990-09-28 1999-10-1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H04228219A (ja) 1990-12-27 1992-08-18 Kawasaki Steel Corp 棒材の水切ノズル
JP3362575B2 (ja) 1995-09-29 2003-01-07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マウント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375173B1 (en) 1999-04-15 2002-04-2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Vibration-isolating apparatus and metal stopper therefor
JP2002310220A (ja) * 2001-04-10 2002-10-23 Nok Vibracoustic Kk 液体封入式マウント
US7044455B2 (en) 2001-04-27 2006-05-16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Fluid-fille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3846328B2 (ja) 2002-02-08 2006-11-1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WO2003001078A1 (fr) * 2001-06-22 2003-01-03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Dispositif anti-vibration
JP4135915B2 (ja) 2003-06-30 2008-08-20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ストッパ機構付き防振装置
JP4228219B2 (ja) 2004-03-22 2009-02-25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6064033A (ja) 2004-08-25 2006-03-09 Tokai Rubber Ind Ltd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2007085501A (ja) * 2005-09-26 2007-04-0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倒立式の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2007239883A (ja) * 2006-03-08 2007-09-20 Tokai Rubber Ind Ltd 能動型防振装置用電磁式アクチュエータ
US7637486B2 (en) * 2006-07-19 2009-12-29 The Pullman Company Very high damping body mount, subframe mount or engine mount with bolt-through construction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74284A (en) * 1990-10-22 1995-12-12 Firma Carl Freudenberg Single-thrust bearing for a shock absorber
DE4436446A1 (de) * 1993-10-14 1995-04-20 Phoenix Ag Elastisches Lager
CN1769735A (zh) * 2004-11-04 2006-05-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防振装置
US20060220289A1 (en) * 2005-03-30 2006-10-05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Vibration damping device
JP2007064352A (ja) * 2005-08-31 2007-03-15 Tokai Rubber Ind Ltd 防振装置
CN101363496A (zh) * 2007-08-10 2009-02-11 东海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流体填充式减振装置
US20100264569A1 (en) * 2007-12-05 2010-10-21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Liquid sealed-in type vibration damper
WO2010119629A1 (ja) * 2009-04-13 2010-10-2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筒型防振マウント
DE102010003795A1 (de) * 2010-04-09 2011-11-17 Zf Friedrichshafen Ag Aggregatlager mit hydraulischer Dämpfung und vorgespannter innerer Elastomerfed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33936A (ja) 2013-07-08
US8657269B2 (en) 2014-02-25
US20130161883A1 (en) 201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74790A (zh) 隔振装置
JP5209339B2 (ja) ブラケット付きエンジンマウント
CN102705428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4871890B2 (ja) 流体封入式筒形防振装置
CN102168737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JP5557837B2 (ja) 防振装置
JP4945162B2 (ja) 防振装置
CN104105902B (zh) 流体封入式隔振装置
CN101883932B (zh) 防振装置
JP2015140871A (ja) ブラケット付防振装置
CN101391574A (zh) 减振装置
KR20090129170A (ko) 에어 댐핑 엔진 마운트
JPH0320138A (ja) 流体封入式筒型マウント装置
JP5654843B2 (ja) 防振装置
JP4340911B2 (ja) 防振装置
JP2001234968A (ja) 流体封入式マウント
US10253840B2 (en) Cylinder apparatus
JP5512403B2 (ja) 防振装置、及び、防振装置用ブラケット
JP5689645B2 (ja) 防振装置
JP5653698B2 (ja) 防振装置、及び、防振装置用ブラケット
CN103542034B (zh) 隔振装置
JP2007032745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JP5404207B2 (ja) 防振装置、及び、防振装置用ブラケット
JP4697459B2 (ja) 流体封入式筒型防振装置
JP2008163975A (ja) 流体封入式防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Tokai Rubber Ind 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TO: SUMITOMO RIKO COMPANY LIMITED

C05 Deemed withdrawal (patent law before 199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