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34263B - 表面保护膜 - Google Patents

表面保护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34263B
CN102834263B CN201180017733.0A CN201180017733A CN102834263B CN 102834263 B CN102834263 B CN 102834263B CN 201180017733 A CN201180017733 A CN 201180017733A CN 102834263 B CN102834263 B CN 1028342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layer
resin
adhesive layer
back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1773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34263A (zh
Inventor
长荣克和
佐藤淳也
德丸美之
今井史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42394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275892B/zh
Publication of CN1028342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42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342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3426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 B32B27/2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using fillers, pigments, thixotroping ag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romatic vinyl (co)polymers, e.g. styren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32B27/3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vinyl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comprising acrylic (co)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3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polyolef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50/00Layers arrangement
    • B32B2250/033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0/00Resin or rubber layer containing a blend of at least two different polym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2/00Resin or rubber layer comprising scrap, waste or recycling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74/00Thermoplastic elastomer materia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5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
    • B32B2307/538Roughn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2Dens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46Slipping, anti-blocking, low fri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48Releasabi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B32B2457/20Displays, e.g. liquid crystal displays, plasma display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Structurally defined web or sheet [e.g., overall dimension, etc.]
    • Y10T428/24355Continuous and nonuniform or irregular surface on layer or component [e.g., roofing, etc.]
    • Y10T428/24372Particulate matter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表面保护膜,其即便对表面为粗糙面的被粘物也具有适当的粘合特性,并且,背面的滑动性优异,耐粘连性、放卷特性(减少放卷张力,在与被粘物贴合时也不会起皱、或划伤,可容易且高速地贴合加工)也优异。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包括由粘合层、中间层和背面层形成的3层复合形态,该粘合层由35~90重量%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5~50重量%苯乙烯类弹性体和15重量%以下赋粘剂形成,该中间层主要由丙烯类树脂形成,该背面层主要由形成该中间层的丙烯类树脂和/或不同的丙烯类树脂形成,并且,该背面层的表面粗糙度以十点平均粗糙度(Rz)计为3μm以上。

Description

表面保护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防止对被粘物表面的污渍附着、或划伤的表面保护膜。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即便对以尤其是光学用领域中使用的扩散板、或扩散膜等为首的、表面为比较粗糙的面的被粘物也具有适当的粘合特性,并且,背面的滑动性优异,耐粘连性、放卷特性等处理性也优异的表面保护膜。
背景技术
在合成树脂板、金属板、包覆涂装钢板、各种标牌等的加工时和搬运时,为了防止污渍附着或划伤这些产品的表面,使用表面保护膜。
尤其是,近年来,液晶显示器等超薄显示器常被用作个人电脑、电视机等显示装置,该超薄显示器由包含合成树脂的多个光学膜、或光学用树脂板构成。这样的光学膜、或光学用树脂板由于需要极力减少光学变形等缺点,因而为了在加工时和搬运时防止上述产品的表面的污渍、或划伤,广泛使用表面保护膜。
作为这样的表面保护膜,使用在由热塑性树脂形成的基材层的一面将粘合层层合一体化而成的膜,在使用时通过该粘合层与被粘物表面粘贴,在不需要时被剥离除去,因此,要求具有用于粘贴到被粘物表面的适当的粘合特性,同时在剥离时容易剥离,而且不污染被粘物表面等。
此外,这些表面保护膜通常被卷成辊状而成为卷绕体,这些卷绕体具有如下问题:由于基材层与粘合层被较强的粘合力压接,因而膜之间易粘连,在使用时放卷表面保护膜时,难以进行揭下之类的操作。尤其是,在被粘物表面为表面粗糙度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计为0.2μm、以十点平均粗糙度(Rz)计为3.0μm以上的粗糙面且要求更高粘合特性的扩散膜等中使用时,成为更显著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为了减少用于放卷表面保护膜所必需的力(以下,称为“放卷力”),通常对与粘合层相反一侧的层(以下,称为“背面层”)实施脱模处理。作为这样的脱模处理,以往使用对背面层预先涂布脱模剂的方法,但难以实现使脱模剂与背面层牢固粘接、且使其与粘合层适当地容易分离,因此,使用底涂特殊的脱模剂、或在涂布脱模剂之前对背面层进行电晕处理的方法。但具有如下问题:这样的脱模处理的涂布工序变复杂,进而成品率降低、且成本提高。
另一方面,考虑到作业环境,为了维持基材层与粘合层的密合性并实现粘合层的无溶剂化,提出了通过共挤出法形成基材层和粘合层、并同时层合的方法(专利文献1)。
但是,在共挤出法中也必须对基材层背面进行一些脱模处理,可是无法预先脱模处理,处理的时机受到制约。于是,提出了用辊、布等对经共挤出法得到的层合体的基材层背面进行摩擦处理的方法(专利文献2)。但是,摩擦处理的效果因基材层的配合而有好有坏,有时无法将放卷力减小直至满意,此外有时基材表面因摩擦而削薄,在膜中卷入异物,在膜中产生缺陷。
对于这样的问题,还提出了如下方法:将在烯烃类树脂中添加·配合硅类微粒得到的树脂层(背面层)与粘合层直接或间接地层合一体化的方法(专利文献3)。但是,这样的方法中,一部分硅类微粒因粘合层的粘合特性而被粘合层捕获,存在导致被粘物污染、或粘合力降低的问题。
另外,对于通过共挤出法形成基材层和粘合层、并同时进行层合的方法,以上述专利文献为代表提出了多个方案,其中,还提出了一种层合膜,该层合膜作为具有用于粘贴到被粘物表面上的适当的粘合性、且在剥离时容易剥离、而且不污染被粘物表面的粘合层构成,由包括苯乙烯和二烯类烃的无规共聚物形成(专利文献4、专利文献5),但难以避免上述的放卷时的粘连导致的放卷困难的问题,具有与上述共同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本申请人提出了将粘合层与背面层的两表面均进行粗糙面化的方案(专利文献6),但在欲得到更高粘合力时,有时效果不充分。
此外,还提出了背面层由氟类树脂或有机硅类树脂和聚烯烃构成的方案(专利文献7),但仅使用氟类树脂等则得不到充分的效果,不仅如此,尤其是当在高温下保管时等,有时粘合层与背面层容易粘连。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1-10397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2-25277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34512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24196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0-176145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7-253435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8-815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表面保护膜,所述表面保护膜即便对表面为粗糙面的被粘物也具有适当的粘合特性,并且,背面的滑动性优异,耐粘连性、放卷特性(减少放卷力,在与被粘物贴合时也不会起皱、划伤,可容易且高速地进行贴合加工)也优异。
本发明为了解决这样的技术问题,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即,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粘合层、中间层和背面层形成的3层复合形态,该粘合层由35~90重量%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5~50重量%苯乙烯类弹性体和0~15重量%赋粘剂形成,该中间层主要由丙烯类树脂形成,该背面层主要由形成该中间层的丙烯类树脂和/或不同的丙烯类树脂形成,并且,该背面层的表面粗糙度以十点平均粗糙度(Rz)计为3μm以上。
进而,其特征在于,上述背面层含有0.5重量%~10重量%具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含氟化合物。
此外,其特征在于,上述背面层至少由0.1~10重量%平均粒径为1~20μm的无机颗粒和含有具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含氟化合物的丙烯类树脂形成。
此外,更优选为,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层由丙烯类树脂、上述粘合层构成树脂和上述背面层构成树脂形成。
根据本发明,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可再现性良好地提供下述表面保护膜,所述表面保护膜对表面比较粗糙的被粘物、尤其是液晶显示器中使用的扩散膜等具有适当的粘合特性,并且,背面的滑动性优异,耐粘连性、放卷特性也优异(减少放卷张力,在与被粘物贴合时也不会起皱、或划伤,此外,可容易且高速地进行贴合加工),在与被粘物贴合后,高温下加工或保管时也不会产生从被粘物浮起的缺点、或剥离(剥下)的缺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针对上述技术问题、即即便对表面为比较粗糙的面的(尤其是,表面粗糙度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计为0.2μm、以十点平均粗糙度(Rz)计为3.0μm以上)被粘物也具有适当的粘合特性,且,背面的滑动性优异,耐粘连性、放卷特性(减少放卷张力,在与被粘物贴合时也不会起皱、或划伤,可容易且高速地进行贴合加工)也优异的表面保护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通过制成由特定树脂组成形成的粘合层、由特定树脂组成形成的中间层和由特定树脂组成形成的背面层的3层复合形态,并且,更优选为该背面层中含有特定的含氟化合物并将背面层粗糙面化,从而一举解决了这样的技术问题。
首先,本发明的粘合层的必要条件如下。
作为主要构成本发明的粘合层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可列举将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等作为共聚单体与乙烯共聚而成的低密度聚乙烯,其中优选己烯共聚聚乙烯。
这样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在190℃下的MFR优选3~30g/10分钟的范围。该MFR更优选5~20g/10分钟的范围,尤其优选该MFR为10~20g/10分钟。尤其是,从与苯乙烯类弹性体成分混合并熔融挤出时不易产生厚度不均、或条纹不均等缺点出发,尤其优选该MFR为10~20g/10分钟的范围、或、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的MFR大于后述的苯乙烯类弹性体的该MFR。
需要说明的是,可使用该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87~0.935g/cm3的物质。尤其是,密度为0.91~0.93g/cm3的范围的物质容易控制为了得到相应于各种被粘物表面粗糙度等的不同的最适粘合特性的粘合力,因而更优选。
本发明的粘合层由35~90重量%上述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和5~50重量%苯乙烯类弹性体作为主要成分构成,作为这样的苯乙烯类弹性体,优选使用选自如下物质中1种以上的苯乙烯类弹性体:苯乙烯类聚合物嵌段与烯烃类聚合物嵌段的嵌段共聚物、苯乙烯类聚合物嵌段与苯乙烯类单体和烯烃类单体的无规共聚物嵌段的嵌段共聚物或者苯乙烯与烯烃的无规共聚物、它们的加氢物。苯乙烯类弹性体具有源自烯烃的不饱和双键时,从提高耐热性的观点出发,该不饱和双键优选根据需要加氢。
其中,优选苯乙烯类聚合物嵌段与苯乙烯类单体和烯烃类单体的无规共聚物嵌段的嵌段共聚物、或者苯乙烯与烯烃的无规共聚物,更优选苯乙烯含量为5~30重量%且丁二烯含量为95~70重量%。
使用的这样的苯乙烯类弹性体的重均分子量为10万~60万、更优选为20万~50万左右。
对于上述苯乙烯含量,较多时则对被粘物的粘合性不足,此外较少时则作为粘合层的凝聚力降低,且剥离时产生残胶,有可能污染被粘物,因此,优选5~30重量%的范围、更优选8~20重量%的范围。
另一方面,上述丁二烯含量与上述相反,较多时则作为粘合层的凝聚力降低,且剥离时产生残胶、污染被粘物,此外较少时则对被粘物的粘合性不足,因此,优选为95~70重量%,更优选为92~80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该苯乙烯类弹性体在230℃下的MFR为1~20g/10分钟的范围,该MFR为3~15g/10分钟的范围则在与上述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混合并熔融挤出时,不易产生厚度不均或条纹状不均,因此是尤其优选的。
本发明的粘合层的构成成分之一即赋粘剂未必是必要成分,为了得到最适的粘合特性,可在上述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与苯乙烯类弹性体成分中配合赋粘剂使赋粘剂为0~15重量%。作为该赋粘剂,可列举玻璃化温度为30~100℃、软化温度为30~150℃的聚萜烯等。作为聚萜烯的结构单元,有α-蒎烯、β-蒎烯、二聚戊烯,此外,有加氢化物(加氢萜烯树脂)。作为改性物,有萜烯苯乙烯树脂、萜烯酚醛树脂。此外,作为松香类,可列举松香、聚合松香、加氢松香、松香改性物、作为衍生物的松香或者加氢松香的丙三醇酯、季戊四醇酯。其中,从与苯乙烯类弹性体的均匀混合性的观点出发,优选萜烯酚醛树脂。
需要说明的是,这样的赋粘剂在粘合层中比例为0~15重量%,在根据被粘物的表面粗糙度而与该被粘物贴合时,可根据容易随时间推移而产生浮起等状况来适当调节其含量。赋粘剂的含量优选为1~8重量%。其含量超过15重量%时,存在如下问题:污染被粘物,或在与被粘物贴合后,在50℃以上的高温下保管时等粘合力增大(粘合亢进)。
通过由上述3成分构成粘合层,即便对以液晶显示器中使用的扩散膜为首的表面比较粗糙的光学膜等也可具有适当的粘合特性,作为一般的表示粘合力的方法,可将对实施了#320拉丝(hairline)加工处理的SUS304板(以表面粗糙度计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3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3.6μm)的初始粘合力保持为0.05N/25mm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在这样的本发明的粘合层中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苯乙烯类弹性体和赋粘剂的配合比例,可根据所适用的被粘物、尤其是各种扩散膜等的表面粗糙度程度来适当选择,优选为了得到所期望的粘合特性而在上述范围内确定。
接着,本发明的中间层主要由丙烯类树脂构成,作为这样的丙烯类树脂,可列举均聚丙烯、丙烯-乙烯共聚物(无规共聚物和或嵌段共聚物)、丙烯-α-烯烃共聚物,它们可单独使用,此外,混合2种以上使用也无妨。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α-烯烃,只要可与丙烯共聚则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例如,1-丁烯、1-己烯、4-甲基-1-戊烯、1-辛烯、1-戊烯、1-庚烯等。其中,更优选可得到高刚性的均聚丙烯树脂。
在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中,上述中间层也可在上述丙烯类树脂中添加粘合层构成树脂和/或后述的背面层构成树脂并混合来使用。此时的添加·混合量以两构成树脂的总量计优选不足40重量%。通常在通过熔融共挤出法制膜时,端部的厚度不均匀的部分通过切割工序等被切割、除去,将这样的部分用于中间层则可降低使用原料的量,是优选的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中间层中在不阻碍其物性的范围内可适当添加滑石、硬脂酰胺、硬脂酸钙等填充剂、润滑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颜料、防静电剂、或成核剂等。此外,上述物质可单独添加进行使用,或添加2种以上进行并用。
接着,本发明的背面层的必要条件如下。
本发明的背面层主要由丙烯类树脂构成,若主要由含有0.5重量%~10重量%同时具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含氟化合物的丙烯类树脂构成,则可将放卷力控制得更低,故更优选。
作为这样的丙烯类树脂,可以是与形成上述中间层的丙烯类树脂相同的树脂,也可以是与其不同的树脂,在后述的该背面层的表面粗糙度以Rz计为3.0μm以上则粗糙面化方面,优选至少含有20重量%以上丙烯与乙烯和/或α-烯烃的共聚物。丙烯类聚合物为与乙烯和/或α-烯烃的共聚物时,共聚单体含量越多,则越可使该共聚物的熔点降低,从共挤出的容易程度、可低温挤出出发,作为共聚单体含量更优选3~7重量%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欲对背面层赋予耐热性时,还可减小上述共聚单体含量并为了得到所期望的耐热性而适当选择含量。
此外,上述丙烯类树脂在230℃下的MFR优选3~40g/10分钟的范围。尤其是,MFR为10~40g/10分钟的范围则可低温挤出,并且,通过与低密度聚乙烯组合而容易将背面层粗糙面化,故更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将背面层粗糙面化,优选至少含有4重量%相容性差的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
进而此外,上述背面层优选由丙烯类树脂形成,该丙烯类树脂含有0.5重量%~10重量%同时含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含氟化合物,所述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含氟化合物可以如下得到:例如作为单体(a)可以举出具有碳原子数为1~18的全氟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将单体(a)与后述的单体(b)、(c)即具有聚氧亚乙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等共聚而得到。
作为上述单体(a)的全氟烷基,优选碳原子数为1~18、尤其更优选1~6。这样的全氟烷基为直链状和支链状中任一者均无妨。它们可仅单独使用1种,也可组合使用2种以上。
具有上述全氟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由共荣社化学(株)等市售,或者还可以以市售的含氟化合物为原料通过已知的方法合成。
作为含有聚氧亚乙基的单体(b),优选具有链接有1~30个氧亚乙基单元(-CH2-CH2-O-)的结构,尤其是更优选该单元为1~20个。需要说明的是,该链接中可含有氧亚丙基单元(-CH2-CH(CH3)-O-)。作为优选的例子,可例示氧亚乙基单元为8个的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等。单体(b)可仅单独为1种,或还可组合2种以上。
此外,作为含有聚氧亚乙基的另一其它单体(c),可例示具有链接有1~30个氧亚乙基单元的结构且在两末端具有双键的二(甲基)丙烯酸酯,作为优选的具体例子,可例示链接数为8的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所述单体(c)可单独仅使用1种,或也可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所述单体(a)、(b)、(c)各自的比例,优选单体(a)为1~80重量%、单体(b)为1~80重量%、单体(c)为1~50重量%。
需要说明的是,对上述具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含氟化合物,除了上述3种单体以外,也可共聚不足50重量%范围的能与这些单体共聚的单体。作为这样的单体,可列举亚甲基(methylene)、乙酸乙烯酯、氯乙烯、氟代乙烯、卤代乙烯、苯乙烯、甲基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及其酯、(甲基)丙烯酰胺单体、(甲基)烯丙基单体等。
用于使用上述单体得到上述具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含氟化合物的聚合方式可以是本体聚合、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中的任一种,除了热聚合以外还可采用光聚合、能量射线聚合。
作为聚合引发剂,可使用已有的有机偶氮化合物、过氧化物、过硫酸盐等。
本发明中使用的该含氟化合物的分子量优选1,000~100,000,尤其优选5,000~20,000。分子量的调节可通过硫醇(thiol)、硫醇(mercaptan)、α-甲基苯乙烯等聚合链转移剂来调节。
此外,本发明的背面层中的该含氟化合物的比例优选0.5重量%~10重量%。不足0.5重量%则易产生与粘合层的粘连,有时难以得到所期望的卷回力。此外,含有10重量%以上时,对树脂的溶解度低,因此,难以均匀混合,且在熔融挤出时背面层构成用的丙烯类树脂受到该含氟化合物的影响,有时在挤出螺杆部打滑,难以均匀吐出。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背面层除了这样的含氟化合物以外更优选同时含有0.1重量%~10重量%平均粒径为1~20μm的无机颗粒。这样的无机颗粒的平均粒径为3~15μm这样比较大的粒径从滑动性和粘连性的观点出发是尤其优选的。
作为这样的无机颗粒,除了二氧化硅以外,还可列举碳酸钙、碳酸镁、氧化钛、粘土、滑石、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沸石等,其中更优选二氧化硅。
通过上述含氟化合物、无机颗粒与后述的背面层的表面粗糙度的协同效果,从而不易粘连,容易得到所期望的放卷力为0.5N/25mm以下。
本发明的背面层的表面粗糙度优选以十点平均粗糙度(Rz)计为3μm以上。Rz不足3μm时,在保护膜的制造工序中卷成辊状时易发生起皱,使品质劣化。这样的表面粗糙度可通过在作为主体的丙烯类树脂中少量混合添加如上所述的相容性差的乙烯类树脂的方法等来实现。
接着,本发明的3层层合复合形态如下。
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由3层层合膜的复合结构构成,该3层层合膜在上述粘合层与背面层之间具有主要由丙烯类树脂形成的中间层。
以下,对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的制造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作为优选的方式,可列举例如如下方法等:将背面层构成树脂、粘合层构成树脂和中间层构成树脂分别从各自的挤出机熔融挤出,并使其在喷嘴内层合一体化,在通过所谓的3层共挤出将背面层、中间层与粘合层层合一体化而成型后,卷成辊状,从而制造表面保护膜的方法;在将上述背面层、中间层、粘合层分别各自熔融挤出后,通过层压法将上述粘合层与背面层和/或中间层层合一体化的方法,其中,
作为背面层构成树脂,为混合60~95.4重量%丙烯类树脂、0.5重量%~10重量%同时具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含氟化合物、和0.1~10重量%粒径为1~20μm的二氧化硅、以及4重量%~20重量%粘度较高的低密度聚乙烯而成的混合树脂组合物;作为粘合层构成树脂,例如为由35~95重量%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5~50重量%加氢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共聚物和0~15重量%赋粘剂形成的混合树脂组合物;作为中间层构成树脂,为主要由丙烯类树脂形成的树脂组合物。需要说明的是,前者的方法中,使用吹胀法、T模法等公知的方法;后者的方法中,可使用干式层压或基于T模的熔融挤出法或者挤出涂覆法,从厚度精度优异和表面形状的控制方面出发,基于T模法的热熔融共挤出法在品质上、经济上方面是优选的。
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的厚度因被粘物的厚度和被粘物的要求品质水平而不同,通常从成型性、使用容易性的观点出发可在20~100μm的范围适当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记载,粘合层、中间层、背面层、各个层的厚度也根据要求水平来适当调节即可,本发明的3层层合膜中,背面层调节至2~10μm,中间层调节至14~80μm,粘合剂层调节至4~10μm。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更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比较例的“份”和“%”只要没有特别限定则为质量基准。此外,以下示出各种物性值的测定方法和评价方法。
(1)试样样品的粘贴
作为被粘物使用厚度为2mm的实施了#320拉丝加工处理的(株)渡边义一制的SUS304板(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计为0.3μm、十点平均粗糙度(Rz)为3.6μm)以及具有各种表面粗糙度的被粘物即扩散膜,使用辊压机((株)安田精机制作所制的特殊压接圆筒),以粘贴压力9,100N/m、粘贴速度为300cm/分钟粘贴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的条件下保管·调节24小时得到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试样样品。然后,在温度23℃、相对湿度50%条件下保管24小时后,用于各测定和评价。
(2)粘合力
使用拉伸试验机(ORIENTEC Co.,Ltd.“Tensilon”万能试验机),在拉伸速度300mm/分钟、剥离角度180°下测定粘合力。
(3)密合性
在温度23℃、50℃下分别保管一定时间后,肉眼观察上述SUS304板和作为被粘物的各种扩散膜与试样样品的密合状态,并进行如下判定。
A:完全密合
B:仅一小部分密合不良、且一部分试样膜(面积比30%以内)浮起
C:在面积比为70%以上的部分,膜从被粘物浮起。
(4)放卷力
在将膜卷成辊状后,在23℃、相对湿度50%RH下保管24小时后,从辊的最外层起向内侧10层的位置,同时取2层沿宽度方向在3个位置取样试验片。试验片的尺寸为宽25mm、长100mm以上。
稍微用手揭开该2层试验片的端部(至能用卡盘夹住程度的长度),将各端部夹在拉伸试验机(ORIENTEC Co.,Ltd.“Tensilon”万能试验机)的卡盘部分,在宽度方向3点处测定以200mm/分钟的速度剥离时的剥离力,将其平均值作为放卷力。
(5)表面粗糙度
对于背面层的表面粗糙度,使用(株)小坂研究所制的高精度微小形状测定器(SURFCORDER ET4000A),基于JIS B0601-1994,在膜宽度方向间隔2mm、长度方向(机器方向)间隔10μm测定21次并进行3维分析,分别求出算术平均粗糙度(Ra)和十点平均粗糙度(Rz)(单元为μm)。需要说明的是,使用触针尖端半径为2.0μm的金刚石针,在测定力100μN、截止值(cutoff)0.8mm下测定。
(6)污染性
在温度23℃、50℃下分别保管一定时间后,肉眼观察对作为被粘物使用的上述SUS304板和作为被粘物使用的各种扩散膜的污染性,并进行如下判定。
A:完全看不到污染
B:看到仅一部分污染
C:明显看到污染。
(实施例1)
如下准备各层的构成树脂。
粘合层树脂:用亨舍尔混合机均匀混合由如下物质组成的树脂组合物:密度0.91kg/m3且190℃下MFR为15g/10分钟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70重量%;含有10重量%苯乙烯成分的、230℃下MFR为10g/10分钟的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共聚物25重量%;和作为赋粘剂的加氢萜烯苯酚为40重量%的母粒(masterpellet)5重量%。
这里,该加氢萜烯苯酚为40重量%的母粒使用预先用双螺杆挤出机将上述萜烯苯酚40重量%和上述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60重量%母粒化所得的物质。
背面层树脂:用亨舍尔混合机均匀混合230℃下MFR为5g/10分钟的均聚丙烯45重量%、230℃下MFR为35g/10分钟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24重量%(乙烯含量5重量%)、190℃下MFR为2g/10分钟的密度为0.92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6重量%,及预先作为母料准备的下述混合组合物25重量%,所述混合组合物是在上述均聚丙烯90重量%中加入平均粒径11μm的二氧化硅4重量%、具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含氟化合物6重量%形成的。
这里,具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含氟化合物使用如下得到的物质:以作为单体(a)的C6F13的全氟烷基丙烯酸酯(CH2=CHCOOC2H4C6F13)为25重量%、作为单体(b)的8个氧亚乙基重复单元的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CH2=CHCOO(CH2CH2O)8H}为50重量%、和作为单体(c)的8个氧亚乙基重复单元的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CH2=C(CH3)COO(CH2CH2O)8COC(CH3)=CH2}为25重量%的比例,溶剂使用三氟甲苯,作为聚合引发剂使用2,2’-偶氮双(2,4-二甲基戊腈)、且作为链转移剂使用月桂硫醇,在氮气气流下边搅拌边在60℃下聚合5小时,然后,在甲醇中沉淀·过滤后,减压干燥而成。
中间层树脂:使用与背面层中使用的物质相同的均聚丙烯。
接着,使用上述准备的各层用树脂,使用具有包括(粘合层用)、(背面层用)和(中间层用)这3台挤出机的喷嘴宽度为2400mm的T模型复合制膜机,将上述准备的树脂组合物导入到各自的挤出机,调节各挤出机的吐出量使粘合层厚度比率为15%,背面层厚度比率为8%,中间层厚度比率为77%,在挤出温度200℃下从复合T模挤出,制作膜厚度40μm的3层层合膜,暂时卷成辊状。
接着,将卷成辊状的膜放在切割机上,切成宽1600mm、长2000m的尺寸,得到卷成辊状的膜样品。
这样得到的实施例1的膜在通过切割机得到规定宽度的产品时,也可无任何阻碍地容易送向切割机(放卷),完全看不到粘连。若产生粘连,则在粘合层与背面层剥离时,有咯吱咯吱这样的较大噪音,但也没有剥离声,确认到非常顺畅地放卷。
为了评价所得实施例1的膜的特性,在23℃、相对湿度50%RH下保管24小时后,即便为了采样而将膜卷回,也与上述同样完全看不到粘连,可顺畅地卷回,可得到采集的样品。
然后,使用该试样样品,在表1中示出评价各种特性的结果以及各层的构成树脂组成。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被粘物,使用厚度为2mm的实施了#320拉丝加工处理的SUS304板(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计为0.3μm、以十点平均粗糙度(Rz)计为3.6μm)和具有表面粗糙度(Ra)0.6μm、(Rz)6.9μm的表面粗糙度的聚碳酸酯制扩散膜A。
此外,将上述保管辊卷回至卷芯部,但没有粘连,可顺畅地卷回。
(实施例2)
作为粘合层树脂,用亨舍尔混合机均匀混合由如下物质组成的树脂组合物:密度0.91kg/m3且190℃下MFR为15g/10分钟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60重量%;和含有10重量%苯乙烯成分的、230℃下MFR为10g/10分钟的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共聚物40重量%。
此外,作为背面层树脂,组成为:230℃下MFR为5g/10分钟的均聚丙烯50重量%;230℃下MFR为35g/10分钟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40重量%(乙烯含量5重量%);和190℃下MFR为2g/10分钟的密度为0.92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重量10重量%。中间层与实施例1同样操作,分别通过共挤出制造40μm层合膜,卷成辊状。
进而,为了切成规定宽度而放在切割机上卷成产品辊,可顺畅地得到试样膜。所得膜的各特性示于表1。
(比较例1)
作为背面层树脂,使用实施例2的230℃下MFR为5g/10分钟的均聚丙烯98重量%以及190℃下MFR为2g/10分钟的密度为0.92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操作,分别通过共挤出制造与实施例2同样的40μm层合膜,卷成辊状。
然后,在为了放在切割机上而将暂时卷成的膜放卷时,比较例1的膜的粘合层和背面层密合·粘连,难以放卷,剥离声咯吱咯吱很严重,该膜难以进行卷回作业。所得膜的各特性示于表2。
(实施例3)
作为实施例3的粘合层树脂,将配合比例改为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物质相同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75重量%、同样的(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意义相同)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共聚物10重量%、和同样的加氢萜烯苯酚为40重量%的母粒15重量%,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分别通过共挤出制造40μm层合膜,卷成辊状。
然后,为了切成规定宽度而放在切割机上卷成产品辊,均可顺畅地得到试样膜。所得膜的各特性示于表1。
(实施例4、5)
作为实施例4的粘合层树脂,使用用亨舍尔混合机均匀混合由如下物质组成的树脂组合物而得到的产物:实施例1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45重量%;含有苯乙烯成分15重量%的、230℃下MFR为3.5g/10分钟的苯乙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的三嵌段共聚物(加氢聚合物)40重量%;和实施例1中使用的加氢萜烯苯酚为40重量%的母粒15重量%。除此以外,制成与实施例1同样的树脂构成。
实施例5中作为粘合层树脂,使用用亨舍尔混合机均匀混合由如下物质组成的树脂组合物而得到的产物:实施例1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40重量%;230℃下MFR为10g/10分钟的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共聚物50重量%(苯乙烯成分10重量%);和实施例1的加氢萜烯苯酚为40重量%的母粒10重量%。除此以外,制成与实施例1同样的树脂构成。
如上所述改变粘合层的树脂构成,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实施例4、5的膜。
实施例4、5均为了切成规定宽度而放在切割机上卷成产品辊,均可顺畅地得到试样膜。所得膜的各特性示于表1。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实施例4、5的被粘物,使用具有表面粗糙度(Ra)1.8μm、(Rz)15.0μm的表面粗糙度的聚碳酸酯制扩散膜B。
(实施例6)
作为粘合层树脂,使用由实施例1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40重量%、230℃下MFR为10g/10分钟的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共聚物50重量%(苯乙烯成分10重量%)、和实施例1中使用的加氢萜烯苯酚为40重量%的母粒10重量%形成的树脂组合物;作为中间层树脂,使用230℃下MFR为6g/10分钟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乙烯含量4重量%)60重量%,以及将实施例1中切割时剩下的边角料部分回收得到的回收颗粒40重量%;作为背面层树脂,使用预先作为母料准备的下述混合组合物,所述混合组合物是在230℃下MFR为35g/10分钟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66重量%(乙烯含量5重量%)、190℃下MFR为2g/10分钟的密度为0.92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18重量%中加入平均粒径11μm的二氧化硅4重量%、相同平均粒径11μm的滑石4重量%、和通过如下方法聚合而成的具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含氟化合物8重量%形成的。
这里,作为含氟化合物,采用作为单体(a)的全氟烷基丙烯酸酯的CH2=CHCOOC2H4C8F17为10重量%、作为单体(b)的氧基聚乙二醇单丙烯酸酯的CH2=CHCOO(CH2CH2O)8H为80重量%、和作为单体(c)的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CH2=C(CH3)COO(CH2CH2O)8COC(CH3)=CH2为10重量%的比例,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聚合得到目标的含氟化合物。
然后,与实施例1同样,将上述准备的树脂组合物导入各挤出机,制成厚40μm的膜(粘合层厚度比率15%、背面层厚度比率8%、中间层厚度比率77%的3层层合膜),卷成辊状。
接着,为了切成规定宽度而放在切割机上卷成产品辊,均可顺畅地得到试样膜。所得膜的各特性示于表1。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被粘物,与实施例4、5同样,使用具有表面粗糙度(Ra)1.8μm、(Rz)15.0μm的表面粗糙度的聚碳酸酯制扩散膜B。
(比较例2)
作为粘合层树脂,使用用亨舍尔混合机均匀混合由如下物质组成的树脂组合物而得到的产物:230℃下MFR为10g/10分钟的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共聚物60重量%(苯乙烯成分10重量%);密度为0.922kg/m3且190℃下MFR为3g/10分钟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25重量%;和作为赋粘剂,预先将加氢萜烯苯酚40重量%和上述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60重量%进行母粒化得到的物质15重量%。作为背面层树脂,使用230℃下MFR为5g/10分钟的均聚丙烯98重量%和190℃下MFR为2g/10分钟的密度为0.92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2重量%。除此以外,与实施例4同样操作,分别通过共挤出制造40μm层合膜,卷成辊状。
然后,在为了放在切割机上而将暂时卷成的膜放卷时,比较例2的膜的粘合层与背面层牢固密合·粘连,无法在宽幅的状态下顺畅地卷回。为了评价膜的特性,强制部分取样,在测定评价中进行评价。所得膜的各特性示于表2。比较例2的膜在制膜时看到了若干条纹不均。
(比较例3、4)
作为比较例3的粘合层树脂,使用用亨舍尔混合机均匀混合由如下物质组成的树脂组合物而得到的产物: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92.5重量%、230℃下MFR为10g/10分钟的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共聚物5重量%(苯乙烯成分10重量%)、和实施例1中使用的加氢萜烯苯酚40重量%母粒2.5重量%。除此以外,制成与实施例1同样的树脂构成。
比较例4中,作为粘合层树脂,使用用亨舍尔混合机均匀混合由如下物质组成的树脂组合物而得到的物质: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73重量%、230℃下MFR为10g/10分钟的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共聚物2重量%(苯乙烯成分10重量%)、和加氢萜烯苯酚为40重量%的母粒25重量%。除此以外,制成与实施例1同样的树脂构成。
如上所述改变粘合层的树脂构成,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比较例3、4的膜。
比较例3、4均为了切成规定宽度而放在切割机上卷成产品辊,均可顺畅地得到试样膜,用所得膜测定粘合力,任一被粘物也均不粘接。所得膜的各特性示于表2。
(比较例5)
作为粘合层树脂,使用用亨舍尔混合机均匀混合由如下物质组成的树脂组合物而得到的产物: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己烯共聚聚乙烯)20重量%、230℃下MFR为10g/10分钟的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共聚物30重量%(苯乙烯成分10重量%)、和实施例1中使用的加氢萜烯苯酚为40重量%的母粒50重量%。除此以外,制成与实施例1同样的树脂构成。
如上所述改变粘合层的树脂构成,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比较例5的膜。
为了将所得膜切成规定宽度而放在切割机上卷成产品辊,均可顺畅地得到试样膜。但,所得膜的污染性不良。所得膜的各特性示于表2。
(比较例6)
粘合层树脂:使用用亨舍尔混合机均匀混合由如下物质组成的树脂组合物:230℃下MFR为10g/10分钟的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共聚物60重量%(苯乙烯成分10重量%)、230℃下MFR为35g/10分钟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32重量%(乙烯含量5重量%)、和190℃下MFR为2g/10分钟的密度为0.92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8重量%。
背面层树脂:预先作为母料准备由如下物质组成的混合组合物来使用:230℃下MFR为35g/10分钟的丙烯-乙烯·无规共聚物80重量%(乙烯含量5重量%)、190℃下MFR为2g/10分钟的密度为0.92g/cm3的低密度聚乙烯20重量%。
中间层树脂:使用230℃下MFR为5g/10分钟的均聚丙烯。
如上所述改变树脂构成,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比较例6的膜。
为了将所得膜切成规定宽度而放在切割机上卷成产品辊,均可顺畅地得到试样膜。但是,用所得膜测定粘合力在密合性上也不良。所得膜的各特性示于表2。
[表1]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表面保护膜不仅防止了合成树脂板、金属板、包覆涂装钢板、各种标牌等的加工时和搬运时的污渍附着、防止划伤,而且防止了近年来多用于液晶显示器等超薄显示器所使用的由合成树脂形成的各种光学膜、或光学用树脂板的加工时和搬运时的表面污渍、或划伤,因此,可优选用作表面保护膜。

Claims (3)

1.一种表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粘合层、中间层和背面层形成的3层复合形态,所述粘合层由35~90重量%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5~50重量%苯乙烯类弹性体和15重量%以下赋粘剂形成,所述中间层主要由丙烯类树脂构成,所述背面层主要由形成所述中间层的丙烯类树脂和/或不同的丙烯类树脂形成,并且,所述背面层的表面粗糙度以十点平均粗糙度(Rz)计为3μm以上,且所述背面层含有0.5重量%~10重量%具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分子量为1,000~100,000的含氟化合物,所述含氟化合物由共聚物形成,所述共聚物为具有碳原子数为1~18的全氟烷基的(甲基)丙烯酸酯与具有链接有1~30个氧亚乙基单元的(甲基)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层至少由0.1~10重量%平均粒径为1~20μm的无机颗粒和含有具有多氟烃基和聚氧亚乙基的含氟化合物的丙烯类树脂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由丙烯类树脂、所述粘合层构成树脂和所述背面层构成树脂形成。
CN201180017733.0A 2010-03-31 2011-03-10 表面保护膜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426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23946.9A CN104275892B (zh) 2010-03-31 2011-03-10 表面保护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80448 2010-03-31
JP2010080448 2010-03-31
PCT/JP2011/055626 WO2011122288A1 (ja) 2010-03-31 2011-03-10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23946.9A Division CN104275892B (zh) 2010-03-31 2011-03-10 表面保护膜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34263A CN102834263A (zh) 2012-12-19
CN102834263B true CN102834263B (zh) 2014-10-08

Family

ID=4471201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2394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75892B (zh) 2010-03-31 2011-03-10 表面保护膜
CN20118001773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34263B (zh) 2010-03-31 2011-03-10 表面保护膜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2394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275892B (zh) 2010-03-31 2011-03-10 表面保护膜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11614A1 (zh)
EP (1) EP2554376A4 (zh)
JP (1) JP5682011B2 (zh)
KR (1) KR101750357B1 (zh)
CN (2) CN104275892B (zh)
TW (1) TWI510368B (zh)
WO (1) WO20111222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220548A (zh) * 2012-04-10 2014-12-17 东洋纺株式会社 自粘合性表面保护薄膜
WO2014054701A1 (ja) * 2012-10-05 2014-04-10 東洋紡株式会社 自己粘着性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CN106103089B (zh) * 2014-02-28 2018-10-16 东丽薄膜先端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加热工序用表面保护膜
JP6397644B2 (ja) * 2014-03-28 2018-09-26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6565907B2 (ja) * 2014-05-30 2019-08-28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複層フィルム及び巻回体
JP2016091022A (ja) * 2014-10-31 2016-05-2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異方性フィルム及び光学異方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KR102041739B1 (ko) 2015-09-09 2019-11-06 아사히 가세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필름
WO2017169451A1 (ja) * 2016-03-31 2017-10-05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6965554B2 (ja) * 2017-04-25 2021-11-10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保護フィルム
JPWO2018199172A1 (ja) * 2017-04-25 2020-02-27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保護フィルム
CN109422952B (zh) * 2017-07-07 2022-09-2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树脂组合物和表面保护膜
TWI797180B (zh) 2017-10-31 2023-04-01 日商東麗薄膜先端加工股份有限公司 積層薄膜
JP7477262B2 (ja) * 2018-03-20 2024-05-01 旭化成株式会社 ブロック共重合体組成物及び粘接着剤組成物
JP7016059B2 (ja) * 2018-07-31 2022-02-21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19022985A (ja) * 2018-09-03 2019-02-14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EP3851486A4 (en) * 2018-09-11 2022-06-08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RUBBER AND TIRE COMPOSITION
CN109605885A (zh) * 2018-11-15 2019-04-12 永新股份(黄山)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玻璃自粘性保护膜及其生产方法
CN109605886A (zh) * 2018-11-15 2019-04-12 永新股份(黄山)包装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纳米级自粘性光学保护膜及其生产方法
CN109554137B (zh) * 2018-12-04 2021-08-17 宁波激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粘保护膜及其制备方法
BR112021011661A2 (pt) * 2018-12-18 2021-09-08 Tredegar Surface Protection, Llc Película de mascaramento para proteger substratos sensíveis
JP7292884B2 (ja) * 2019-01-18 2023-06-19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KR20220039713A (ko) * 2019-07-31 2022-03-29 니폰 제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복층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권회체
CN116348282A (zh) * 2020-10-22 2023-06-27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反射型偏振膜用表面保护膜以及层叠体
EP4306317A1 (en) * 2021-03-12 2024-01-17 Toray Advanced Film Co., Ltd. Laminated film and film roll
WO2023106187A1 (ja) * 2021-12-09 2023-06-15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9100A1 (en) * 2002-09-06 2004-10-21 Marko I.R.D.C. Inc. Protective masking fil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6410B2 (ja) 1984-10-27 1995-12-1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用接着フィルム
US4564561A (en) * 1985-03-27 1986-01-14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Fluorine-containing polymer compositions and their preparation
JP2647189B2 (ja) 1989-03-27 1997-08-27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粘着テープもしくはシート
US5286781A (en) * 1991-04-18 1994-02-15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composition and pressure sensitive adhesive tape or sheet making use of the same
JP3103190B2 (ja) * 1992-02-25 2000-10-23 東レ合成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イルム
JP2974530B2 (ja) * 1993-02-16 1999-11-10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H07156355A (ja) * 1993-12-06 1995-06-20 Sekisui Chem Co Ltd 表面保護シート
JPH07241960A (ja) 1994-03-08 1995-09-19 Nichiban Co Ltd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H10176145A (ja) * 1996-12-17 1998-06-30 Sekisui Chem Co Ltd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00345125A (ja) 1999-06-08 2000-12-12 Sekisui Chem Co Ltd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AU2002227223A1 (en) * 2000-11-06 2002-05-15 A. Schulman, Inc. Polyolefin film for use as a non-staining masking film
JP2002285116A (ja) * 2001-03-26 2002-10-03 Nitto Denko Corp 表面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88573B2 (ja) * 2005-08-04 2010-12-01 王子タック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貼着性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積層シート
JP4882312B2 (ja) * 2005-08-25 2012-02-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フッ素樹脂被覆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07063298A (ja) * 2005-08-29 2007-03-15 Nippon Carbide Ind Co Inc 粘着剤溶液組成物及び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4941908B2 (ja) * 2006-03-23 2012-05-30 東レフィルム加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5060095B2 (ja) 2006-09-27 2012-10-31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9100A1 (en) * 2002-09-06 2004-10-21 Marko I.R.D.C. Inc. Protective masking film

Non-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7-253435A 2007.10.04
JP特开平10-176145A 1998.06.30
JP特开平5-229080A 1993.09.07
JP特开平6-240215A 1994.08.30
丁浩.二、防粘连剂.《塑料工业实用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
唐晓庭.用于感光材料的有机氟防粘连剂.《影像材料》.1983,(第5期),
用于感光材料的有机氟防粘连剂;唐晓庭;《影像材料》;19830531(第5期);第21页左栏第1,2,4段,第22页右栏"3.有机氟化合物和羧化物作为防粘连剂,实例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122288A1 (ja) 2011-10-06
CN104275892B (zh) 2016-06-22
JP5682011B2 (ja) 2015-03-11
EP2554376A4 (en) 2014-01-01
US20130011614A1 (en) 2013-01-10
CN104275892A (zh) 2015-01-14
TWI510368B (zh) 2015-12-01
TW201202037A (en) 2012-01-16
KR101750357B1 (ko) 2017-07-03
KR20120136384A (ko) 2012-12-18
CN102834263A (zh) 2012-12-19
EP2554376A1 (en) 2013-02-06
JPWO2011122288A1 (ja) 2013-07-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4263B (zh) 表面保护膜
CN102844392B (zh) 表面保护膜
TWI480158B (zh) 表面保護薄膜
KR100985152B1 (ko) 적층 필름 또는 시트 및 표면 보호 필름 또는 시트
TWI720949B (zh) 積層體
JPH08323942A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6508383B2 (ja) 自己粘着性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17132995A (ja) 積層体
JP2018001620A (ja) 積層フィルム
JP2017066395A (ja) 積層体
WO2011096351A1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TWI665276B (zh) 組成物及積層體
JP5687022B2 (ja)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CN103930500A (zh) 压敏型粘合膜或片材、表面保护膜或片材、以及使用压敏型粘合膜或片材用于保护物品表面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0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