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80322A - 驱动单元 - Google Patents

驱动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80322A
CN102780322A CN2012101448393A CN201210144839A CN102780322A CN 102780322 A CN102780322 A CN 102780322A CN 2012101448393 A CN2012101448393 A CN 2012101448393A CN 201210144839 A CN201210144839 A CN 201210144839A CN 102780322 A CN102780322 A CN 1027803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opening
motor
motor shell
kee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448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80322B (zh
Inventor
安部达也
今井博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803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03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803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8032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驱动单元。在该驱动单元中,马达(30)包括:定子(31),定子具有缠绕在其上的绕组线(34);转子(32);以及轴(33)。马达容纳在马达壳体(20)中,其中马达壳体具有圆筒部(21)和底部(22)。第一端子(301)设置在马达壳体上,并且第一端子的一个端部联接至绕组线的端部(39),使得线(34)穿过底部上的第一开口(25、26)。底部上以可拆除的方式设置有控制器壳体(40)。控制器壳体具有容纳在其中的控制器(100),并具有第二端子(701),第二端子的一个端部电联接于电力模块(53、54),而另一端部与第一端子(301)接合以电联接马达与控制器(100)。端子保持件(81)附接在马达壳体上以保持并支承第一端子。

Description

驱动单元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驱动单元,该驱动单元具有一体的马达和用以控制马达的旋转的控制器。
背景技术
常规地,已知一种使用形成为一体的马达和控制器作为驱动单元的电动转向装置。在日本专利文献No.3,538,944(JP’944)中公开的驱动单元具有一体的马达及其控制单元,并且马达侧端子和控制器侧端子借助于导电构件(即,软导线)通过焊接连接。在驱动单元的这种构型中,马达及其控制器的结合和分离会是困难的。因此,例如当控制器破损时会难以更换控制器。因而,为了修理电动转向装置,可能必须整体更换驱动单元。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实现马达及其控制器的容易的结合和分离的驱动单元。
在本公开的方面中,驱动单元包括马达壳体、马达、控制器壳体、控制器和端子保持件。马达壳体具有圆筒部和底部,底部具有第一开口并用来封闭圆筒部的一个轴向端部。
马达具有:定子,该定子具有缠绕在其上的绕组线;设置在定子内侧的转子;以及设置在转子内侧并联接于转子的轴,该轴用作转子的旋转轴线,使得转子和轴作为一体相对于定子旋转。马达还包括第一端子,该第一端子的一个端部电联接于绕组线的穿过马达壳体的第一开口的一个端部。
控制器壳体以圆筒形状形成,并附接在马达壳体的相对于其底部的相反侧上,其中控制器壳体的轴线基本上与马达壳体的轴线平行。控制器容纳在控制器壳体内,并包括用于切换对马达的绕组线的供电的开关元件。控制器还包括:控制单元,该控制单元用于接通和关断开关元件以对马达的旋转进行控制;以及第二端子,该第二端子电联接于开关元件和第一端子。
端子保持件附接在马达壳体或者控制器壳体上,并保持第一端子或者第二端子,使得第一端子的另一端部能够与第二端子的另一端部接合。
以上述方式,马达壳体和控制器壳体能够附接和能够拆开。另外,马达侧上的第一端子与控制器侧上的第二端子之间的接合提供马达与控制器之间的必要的电联接。因此,当用于分离或者插入(即,结合)的预定力施加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上时,能够容易地分离以及附接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因而,能够容易地将控制器壳体从马达壳体拆除或者将控制器壳体(重新)附接到马达壳体。因而,能够容易地更换破损的控制器而不需要更换马达,反之亦然。
另外,当驱动单元用于车辆的电动转向装置时,通过仅仅更换控制器,能够在马达(即,马达壳体)保持附接在车辆上的情况下修理破损的驱动单元。因此,能够修理车辆而不需要将车辆送到工厂。也就是说,服务站、车辆经销商或类似机构能够解决这种问题,从而为用户节省将车辆送到工厂以及等待修理工作的时间。
另外,在本公开中,马达侧上的第一端子与控制器侧上的第二端子之间的电连接能够仅通过这些端子彼此间的接合来实现。因此,可以单独组装马达和控制器,并且可以例如在组装到车辆上的最后步骤中组装。这样,提高了驱动单元的生产工作的效率。
除了上述构型之外,端子保持件联接于马达壳体的第一开口,并保持第一端子使得第一端子的另一端部能够与第二端子接合。换句话说,本公开提供将端子保持件附连到马达壳体的构型。
除了上述构型之外,端子保持件封闭马达壳体的第一开口。这样,防止了异物通过第一开口落入马达壳体中,其中马达的绕组线的端部通过第一开口被引到马达壳体外部并引入到端子保持件中。
除了上述构型之外,端子保持件具有联接于马达壳体的第一开口的内缘的第一装配部。这样,防止了端子保持件在马达壳体的轴向方向上脱落。
除了上述构型之外,端子保持件具有相对于第一装配部沿相反方向延伸的延伸部。另外,闩锁构件将端子保持件的延伸部保持到马达壳体的底部上。在本公开中,端子保持件的第一装配部与第一开口的内缘接合,并且端子保持件的另一侧上的延伸部由闩锁构件保持。因此,更有效地防止了端子保持件在马达壳体的轴向方向上脱落。
除了上述构型之外,马达壳体的底部还具有与第一开口不同的第二开口。另外,端子保持件具有联接于第二开口的内缘的第二装配部。在本公开中,第一装配部附连于第一开口的内缘,而第二装配部附连于第二开口的内缘。因此,防止了端子保持件在轴向方向上从马达壳体脱落。
附图说明
根据参照附图所进行的以下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截面图;
图2是沿着图1的线II-II的截面图;
图3是本公开的驱动单元的的电路及应用的图示;
图4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公开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马达壳体和端子保持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马达壳体、端子保持件和闩锁构件的俯视图;
图7B是沿着图7A的线B-B的截面图;
图8是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9A、图9B、图9C是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端子保持件和马达壳体的组装前状态的图示;
图10A、图10B、图10C是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端子保持件和马达壳体的组装后状态的图示;以及
图11A、图11B、图11C和图11D是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的第一端子的一个端部与绕组线的端部的连接和焊接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在随后的实施方式中省略相同部件的描述。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驱动单元10设置成用于车辆中的电动转向装置1(图3)。驱动单元10与设置在柱体2上的齿轮箱的齿轮3接合。驱动单元10通过基于各种信号——比如通过控制器区域网络(CAN)接收的车速信号、来自检测转向盘4的转向扭矩的扭矩传感器5的扭矩信号、和类似信号——使马达30旋转而产生用于转向操作的辅助力。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中图1提供为驱动单元10的沿着图2的线I-I的截面,驱动单元10包括马达壳体20、马达30、控制器壳体40、控制器100和端子保持件81、以及其它部件。
马达壳体20具有圆筒部21和底部22,并且可以由金属形成。圆筒部21基本上以圆筒形状形成。底部22形成在圆筒部21的一个端部处以封闭圆筒部21的开口。底部22限定围绕驱动单元10的中心轴线X的轴孔24(即,轴孔24在底部22的厚度方向上限定成穿过底部22)。另外,底部22限定在轴孔24的任一侧上以相同的方式形成为穿过底部22的两个第一开口(即,第一开口25和第一开口26),使得轴孔24基本上位于第一开口25和第一开口26的中间。
圆筒部21还包括框架端部23,框架端部23设置在圆筒部21的相对于底部22的相反端部上。框架端部23布置成封闭圆筒部21的开口。与底部22相似,框架端部23限定围绕中心轴线X的轴孔29(即,轴孔29在框架端部23的板厚度方向上限定),使得轴孔29的中心与轴孔24的中心对齐。
马达30具有定子31、转子32、轴33和第一端子301、以及其它部件。定子31基本上通过堆叠磁性材料片以圆环形状形成。定子31容纳在马达壳体20的圆筒部21的内部,其中定子31的外壁固定于圆筒部21的内壁上。定子31和圆筒部21同轴设置。定子31具有多个缠绕在其上的绕组线34。多个绕组线34的每个端部39穿过第一开口25或者第一开口26至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的相对于圆筒部21的另一侧。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25和第一开口26中的每一个具有三个穿过其中的端部39。另外,开口25、26中的每一个中的三个端部39分别对应于绕组线34的三相(即U相、V相、W相)。
转子32基本上通过堆叠磁性材料片以圆柱形状形成。转子32设置在定子31的内部并与定子31同轴,使得转子32相对于定子31旋转。转子32具有形成在其旋转轴线的位置处的轴向孔35。在转子32的外壁上,多个磁体36以N极和S极交替的交替方式沿圆周方向以一定的间隔等距设置。
轴33基本上以杆形状形成并且可以由金属制成。轴33设置在轴向孔35中并固定于转子32。轴33由设置在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侧上的轴承241支承并且由设置在马达壳体20的框架端部23侧上的轴承291支承。轴承241设置在由底部22围绕轴孔24形成的管部27中,使得轴承241定位在马达壳体20内并沿着与轴孔24相同的轴线对中。轴承291设置在框架端部23上的轴孔29中,使得轴承291定位在框架端部23的外表面上并沿着与轴孔29的相同的轴线对中。因此,轴33与转子32一起作为一体相对于定子31旋转,其中轴33和转子32的旋转轴线大约为中心轴线X。
轴33的一个端部上设置有磁体37。输出端部38形成在轴33的另一端部上。输出端部38与电动转向装置1的齿轮3接合。
第一端子301可以例如基本上以长板形状形成,并且可以由金属——比如铜——制成(图4)。第一端子301设置成使得一个端部通过底部22的第一开口25和第一开口26电联接至绕组线34的每个端部39。换句话说,设置有六个第一端子301,该六个第一端子301分为两组,即,在第一开口25侧上的三个端部39以及在第一开口26侧上的三个端部39。另外,绕组线34的每个端部39和第一端子301通过例如焊接电联接。另外,第一端子301的另一端部以凸状形成。
参照图1、图2和图4,控制器壳体40具有主体41、第一连接件42、第二连接件43、罩44和盖45。主体41基本上以圆筒形状形成并可以由树脂制成。第一连接件42和第二连接件43布置成从主体41沿径向向外方向突出。第一连接件42具有用于供电的电力连接件421以及接收信号的信号连接件422。罩44可以由树脂制成,并且设置成封闭主体41的一个端部(即,主体41的最靠近马达壳体20的端部)。
控制器壳体40以以下方式设置:主体41和马达壳体20的圆筒部21同轴设置,并且罩44抵接于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的表面。换句话说,控制器壳体40(即,主体41)和马达壳体20(即,圆筒部21)布置成其轴线彼此基本上平行地对齐(即,控制器壳体40与马达壳体20的轴线在中心轴线X周围对齐)。在控制器壳体40的罩44的中央处形成有管部441。管部441的内壁抵接于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的管部27的外壁。另外,罩44在对应于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的第一开口25和第一开口26的位置处具有形成在其上的开口442和开口443。开口442、443中的每一个具有绕组线34的穿过其中的三个端部39。
控制器100具有电力单元50和控制单元60。图3中示出了控制器100的电路构型。电力单元50具有第一电容器51、扼流圈52、作为逆变器电路的电力模块53、作为逆变器电路的电力模块54和第二电容器55、以及其它部件。
电力单元50通过第一连接件42的电力连接件421接收来自电源6的电。第一电容器51和扼流圈52形成滤波电路,并且降低与驱动单元10共用电源6的其它设备对驱动单元10产生的噪音,并还降低驱动单元10对同驱动单元10共用电源6的其它设备产生的噪音。另外,扼流圈52串联连接在(i)电源6与电力模块53之间以及(ii)电源6与电力模块54之间,用于减弱供电的波动。
电力模块53是半导体模块,其由诸如树脂之类的密封材料覆盖并可以被称为密封体。电力模块53还包括开关元件501至506、电源继电器507、508和分流电阻509、以及其它部件。
在该实施方式中,开关元件501至506可以提供为场效应晶体管,比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开关元件501至506由栅压控制,用于接通/关断源漏电导。
开关元件501至503中的每一个的漏极联接于电源6。开关元件501至503的源极分别联接于开关元件504至506的漏极。开关元件504至506的源极联接于地面。开关元件501至503与开关元件504至506之间的连接点电联接于马达30。
电源继电器507、508为MOSFET,就像开关元件501至506一样。电源继电器设置在开关元件501至506与扼流圈52之间以防止电流在异常期间通过开关元件朝向马达30侧流动。
分流电阻509电联接于开关元件504至506与地面之间的点。流动至马达30的电流能够通过检测施加于分流电阻509的电压或者电流来检测。
电力模块54具有与上述电力模块53相同的构型。因而省略电力模块54的描述。
第二电容器55联接于导线和地面,使得第二电容器55与开关元件501至506并联联接。第二电容器55通过存储电荷而补充用于开关元件501至506的供电,并吸收由于电流的转换而产生的脉动电流。
控制单元60具有定制IC 61、旋转角度传感器62和控制IC 63、以及其它部件。
定制IC 61是集成半导体电路,其包括稳定器64、旋转角度传感器信号放大器65和检测电压放大器66、以及其它部件。
稳定器64是稳定电路,其稳定来自电源6的电。稳定器64稳定对每个部件的供电。例如,随后将描述的微型计算机67操作于来自稳定器64的例如5V的稳定预定电压。
旋转角度传感器62将信号传递至旋转角度传感器信号放大器65。旋转角度传感器62靠近马达30的轴33的接近磁体37的端部设置(图1和图2)。旋转角度传感器62将作为关于马达30的旋转角度的信号的感测到的磁场传递至旋转角度传感器信号放大器65。旋转角度传感器信号放大器65放大从旋转角度传感器62传递的关于马达30的旋转角度的信号,并将已放大的信号传递至微型计算机67。
检测电压放大器66检测分流电阻509的两个端部之间的电压,并且放大检测到的电压并将检测到的电压传递至微型计算机67。
控制IC是集成半导体电路,其包括微型计算机67、预驱动器68、预驱动器69和类似部件。微型计算机67是小型计算机,其包括作为操作单元的CPU、作为存储单元的ROM和RAM、以及其它部件。在微型计算机67中,CPU根据存储在ROM中的各种程序进行各种类型的处理。
微型计算机67接收各种类型的信息,比如马达30的来自旋转角度传感器信号放大器65的旋转角度、分流电阻509的来自检测电压放大器66的电压、通过第二连接件43来自扭矩传感器5的转向扭矩信号、通过第一连接件42的信号连接件422来自CAN的车速信息、以及类似信息。当提供信号时,微型计算机67通过预驱动器68基于马达30的旋转角度对电力模块53进行控制。更实际地,微型计算机67通过预驱动器68改变开关元件501至506的栅压,其用于接通/关断开关元件501至506,以最终对电力模块53进行控制。
基于分流电阻509的电压(由检测电压放大器66提供),微型计算机67对电力模块53进行控制以向马达30供给呈接近正弦波的形状的电流。另外,微型计算机67通过预驱动器69以与通过预驱动器68对电力模块53进行控制相同的方式对电力模块54进行控制。
基于来自各种传感器——比如旋转角度传感器62、扭矩传感器5、分流电阻509和CAN——的车速信息和类似信息,微型计算机67产生脉冲信号以便辅助转向盘4的转向操作,其中脉冲信号是通过预驱动器68和预驱动器69由脉宽调制(PWM)控制产生的。脉冲信号提供到由电力模块53和电力模块54形成的两个逆变器电路系统,并控制电力模块53、54中的开关元件501至506的开-关切换。这样,马达30的绕组线34的每一个相具有分别不同相位的正弦波电流,由此产生旋转磁场。因此,旋转磁场使转子32和轴33作为一体旋转。因而,当轴33旋转时,驱动力从轴33的输出端部38提供到柱体2上的齿轮3,以便辅助车辆驾驶员操纵转向盘4。
继续参照图1和图2,下面描述控制器100的每个部件的物理布置。控制器100容纳在控制器壳体40(即,主体41)的内部。换句话说,控制器100容纳在由控制器壳体40的主体41、罩44和盖45限定的容置空间中。除了具有上述电力单元50和控制单元60之外,控制器100还具有热沉70、电力板76、控制板77、第二端子701和类似部件。
热沉70可以例如由诸如铝之类的金属形成。热沉70具有第一散热单元71、第二散热单元72和柱状部73。第一散热单元71和第二散热单元72以块状形成,并且以置于其之间的预定距离设置以面向彼此。柱状部73基本上以圆筒形状形成,并设置在第一散热单元71的端部上并且设置在第二散热单元72的两个端部上,就是说,总共设置有三个柱状部73。
螺栓74插入热沉70的在柱状部73的内部(图4)。螺栓74在头部75的另一侧上具有螺纹,并且螺栓74的螺纹旋拧到设置在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上的柱体28中。这样,处于容纳在控制器壳体40中的状态下的热沉70与控制器壳体40一起附接于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
电力板76可以例如为玻璃环氧树脂板的板,并设置在盖45与第一散热单元71和第二散热单元72之间。第一电容器51、扼流圈52和第二电容器55设置在电力板76上,具体设置在电力板76的面向第一散热单元71和第二散热单元72以及马达30的表面上。第一电容器51、扼流圈52和第二电容器55并排布置在形成在第一散热单元71与第二散热单元72之间的空间中。
控制板77可以例如为玻璃环氧树脂板的板,并设置在罩44与第一散热单元71和第二散热单元72之间。定制IC 61和旋转角度传感器62设置在控制板77的表面上,具体设置在面向马达30的表面上。旋转角度传感器62设置在轴33的轴线上。另外,控制IC 63设置在控制板的相反的表面上,具体设置在控制板77的面向盖45的表面上。
电力模块53通过诸如螺钉之类的紧固件以抵接的方式附接于第一散热单元71的表面。电力模块53附接于第一散热单元71的不面向第二电容器55的表面(即,第一散热单元71的与具有第二电容器55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另外,电力模块54通过诸如螺钉之类的紧固件以抵接的方式附接于第二散热单元72的表面。电力模块54附接于第二散热单元72的不面向第二电容器55的表面(即,第二散热单元72的与具有第二电容器55的表面相反的表面)(图1)。
电力模块53具有三个电力侧端子510,三个电力侧端子510联接于开关元件501至503与开关元件504至506之间的相应的连接点,并从电力模块53的密封体突出。密封体的相反侧上的端子——与电力端子510相反——钎焊在电力板76上的印刷线上。另外,电力模块53具有控制侧端子511,控制侧端子55联接于开关元件501至506的相应的栅极上,并从密封体突出。在相反侧上的端子——与控制侧端子511相反——钎焊在形成在控制板77上的印刷线上。这样,电力模块53和控制IC 63(即,微型计算机67)通过印刷线电联接。
电力模块54正如电力模块53一样具有钎焊在电力板76上的印刷线上的电力侧端子510,并且也具有钎焊在控制板77上的印刷线上的控制侧端子511且电联接于控制IC 63。
第二端子710例如由诸如铜之类的金属形成,并且由控制器壳体40的主体41保持。在该实施方式中,总共布置有六个第二端子701,这六个第二端子701对应于电力模块53的三个电力侧端子510和电力模块的三个电力侧端子510。
第二端子701中的每一个的一个端部钎焊在电力板76上的印刷线上,并且电联接于电力模块53、54的电力侧端子510。换句话说,第二端子701的一个端部电联接于开关元件501至506中的每一个。
第二端子701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部以凹状形成。每个第二端子701的另一端部装配至马达30的第一端子301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部(即,呈凸状)。换句话说,第二端子701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部与第一端子301中的每一个的另一端部彼此接合以实现电连接。
端子保持件81可以例如由树脂形成。如上所述,端子保持件81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在两个位置处,具体地,端子保持件81附接于形成在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上的第一开口25和第一开口26。另外,两个端子保持件81分别定位成封闭第一开口25和第一开口26。端子保持件81中的每一个保持第一端子301,第一端子301联接于绕组线34的端部39,端部39穿过第一开口25或者第一开口26。
参照图4,在该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持件81基本上以矩形形状形成,其中端子保持件81的外面811突出为弯曲表面,并且内面812形成为平表面。两个端子保持件81分别设置在第一开口25和第一开口26上,其中外面811面向马达壳体20的径向外侧,而内面812面向马达壳体20的径向内侧。换句话说,端子保持件81的外面811背离轴33,而端子保持件81的内面812面向轴33。
另外,如图5所示,端子保持件81中的每一个在内面811的马达壳体20侧端部上具有第一装配部813。第一装配部813联接于第一开口25的内缘以将第一装配部813与第一开口25的内缘接合。具体地,通过将第一装配部813插入到第一开口25中,然后使端子保持件81沿朝向底部22的外周的方向滑动(即,使端子保持件81滑动离开马达壳体20的中心并朝向马达壳体20的外周边),第一装配部813与第一开口25的内缘接合,并且端子保持件81附接于马达壳体20。以相似的方式,首先通过将第一装配部813插入到第一开口26中然后使端子保持件81沿朝向底部22的外周的方向滑动,第一开口26的内缘与第一装配部813接合以将端子保持件81附接至马达壳体20。
另外,端子保持件81中的每一个具有延伸部814,延伸部814从内面812朝向装配部813的相反侧(即,从内面812的下端延伸并离开外面811)延伸。当第一装配部813与第一开口25或者第一开口26的内缘联接时,延伸部814定位在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的相对于圆筒部21的另一侧上(即,延伸部814定位在底部22的面向罩44的表面上(图4))。另外,端子保持件81稳定地站立(即,安装)在底部22上,其中端子保持件81的延伸部814由底部22和罩44约束(图1)。
另外,端子保持件81限定开口815。开口815允许外面811与内面812之间的连通,或者换句话说,开口815提供外面811与内面812之间的进入孔。
在该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持件81保持以长矩形板形状形成的第一端子301,其中端子301的一个面基本上设定成与内面812平行。通过这种布置,防止第一端子301在端子保持件81的纵向方向上被拉出。
另外,第一端子301的一个端部和绕组线34的端部39例如通过焊接电联接。端子保持件81的开口815形成为工作孔,其用于焊接第一端子301的一个端部和绕组线34的端部39。
如上所述,端子保持件81以允许第一端子301的呈凸状的端部与第二端子701的呈凹状的端部的接合的方式来保持第一端子301。如上所述,端子保持件81中的每一个保持三个第一端子301。
在上述构型中,通过移除螺栓74(图4),容纳控制器100的控制器壳体40在控制器100仍位于控制器壳体40的内部的情况下与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分离。换句话说,控制器壳体40以可附接并且可拆除的方式设置在马达壳体20上。
总之,马达壳体20和控制器壳体40能够彼此附接并且能够彼此拆开。另外,对于马达30上的第一端子301与控制器100侧上的第二端子701之间的电连接,这种连接通过第一端子301与第二端子701的接合来建立。因此,当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701上施加有用于分离或者插入(即,结合)的预定力时,第一端子301和第二端子701能够容易地拆开及附接。因而,当控制器100破损时,能够容易地更换控制器100而不需要更换马达30,或者当马达30破损时,能够容易地更换马达30而不需要更换控制器100。
在将控制器壳体40与马达壳体20分离的过程中,第一端子301与第二端子701之间的接合会沿控制器壳体20的分离方向牵拉第一端子301。然而,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301保持在附接于马达壳体20的端子保持件81中。因此,防止第一端子301被牵拉朝向控制器壳体40侧,由此防止马达30的绕组线34的端部39与第一端子301之间的连接的劣化。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当仅控制器100破损时,能够在马达30(即,马达壳体20)保持成附接(即,未移除)在车辆的电动转向装置1的情况下更换破损的控制器100。因此,能够修理车辆而不需要将车辆送到工厂。就是说,服务站、车辆经销商或者类似机构能够解决这种问题,从而为用户节省将车辆送到工厂以及等待修理工作的时间。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马达30侧上的第一端子301与控制器100侧上的第二端子701之间的电联接能够仅通过这些端子301、701彼此的接合来实现。因此,可以单独组装马达30和控制器100,并且可以在例如组装到车辆上的最后步骤中将马达30和控制器100彼此结合。这样,提高了驱动单元10的生产工作的效率。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两个端子保持件81分别封闭马达壳体20的第一开口25和第一开口26。因此,防止异物通过第一开口25、26落到马达壳体20中,其中马达20的绕组线34的端部39通过第一开口25、26被引向马达壳体20的外部。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两个端子保持件81分别具有第一装配部813以装配在第一开口25的内缘上或者装配在马达壳体20的第一开口26的内缘上。这样,防止端子保持件81在马达壳体20的轴向方向上脱落。
(第二实施方式)
图6和图7A/7B中示出了本公开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10。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持件的形状以及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
参照图6,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持件82基本上以矩形形状形成。端子保持件82的外面821形成为弯曲表面,而端子保持件82的内面822形成为平表面。两个端子保持件82附接在马达壳体20上,其中外面821面向马达壳体20的径向外侧,而内面822面向马达壳体20的径向内侧。换句话说,外面821背离轴33而内面822面向轴33。此外,一个端子保持件82附接在第一开口25处,而一个端子保持件82附接在第一开口26处。另外,端子保持件82分别封闭第一开口25或者第一开口26。
参照图7A、图7B,其中图7B为马达壳体20的沿着图7A的B-B线的截面图,端子保持件82在内面821的马达壳体20侧端部上具有第一装配部823。第一装配部823联接于第一开口25的内缘。通过首先将第一装配部823插入到第一开口25中,然后使端子保持件82朝向马达壳体20的径向外侧滑动(即,使端子保持件821滑动离开马达壳体20的中心并朝向马达壳体20的外周边),这种结构实现第一装配部823与第一开口25、26的内缘的接合,以将端子保持件82附接在马达壳体20上。以相似的方式,第一开口26与端子保持件82联接。
另外,端子保持件82中的每一个具有延伸部824,延伸部824从内面822朝向第一装配部823的相反侧延伸(即,延伸部从内面822沿离开外面821的方向延伸)。当第一装配部823与第一开口25或者第一开口26的内缘接合时,延伸部824定位在马达壳体20的底部的相对于圆筒部21的另一侧上(即,延伸部824定位在底部22上,具体地,定位在底部22的面向控制器100的表面上)。
另外,端子保持件82限定开口825。开口825允许外面821与内面822之间的连通,或者换句话说,开口825提供外面821与内面822之间的进入孔。
在该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持件保持第一端子302,第一端子302以长矩形板形状形成,其中端子302的一个面基本上设定成与内面822平行。通过这种布置,防止第一端子302在端子保持件82的纵向方向上被拉出。
另外,第一端子302的一个端部和绕组线34的端部39例如通过焊接而电联接。更实际地,第一端子302的一个端部折叠成约束端部39并且第一端子302焊接至端部39。端子保持件82的开口825形成为工作孔,其用于焊接第一端子302的一个端部和绕组线34的端部39。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一端子302的另一端部形成为凹状,而控制器100的第二端子702的端部形成为凸状(图6)。在这种结构中,以凹状设置的第一端子302的端部能够与以凸状设置的第二端子702的端部接合,并且端子的这种接合实现端子之间的电联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驱动单元10包括闩锁构件90。闩锁构件90基本上以盘状形成,并可以由金属或者类似材料制成。闩锁构件90在其中央处具有压配合孔91,并且在其外缘上的两个位置处形成有闩锁92。闩锁构件90设置在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上,其中压配合孔91压配合在轴孔24的径向外侧上(即,压配合孔91压配合成围绕底部22的管部27)(图7A/7B)。在这种状态下,闩锁构件90的每个闩锁92将端子保持件82的延伸部824与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连结(图7B)。就是说,端子保持件82通过匹配构件90被闩锁或者联接。因而,防止端子保持件82从马达壳体20脱落。
如上所述,端子保持件82具有延伸部824,延伸部824沿相对于第一装配部823相反的方向延伸。另外,闩锁构件90设置成将端子保持件82的延伸部824保持或者联接到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上(即,闩锁构件90将延伸部824与底部22连结)。在本公开中,端子保持件82的第一装配部823与第一开口25、26的内缘接合,并且在端子保持件82的另一侧上的延伸部824通过闩锁构件90保持或者闩锁。因此,防止端子保持件从马达壳体20脱落。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8至图11描述本公开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驱动单元。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持器的形状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端子的形状不同。
参照图8,第三实施方式的端子保持件823基本上以矩形形状形成,并且第一面831和第二面832分别以弯曲平面形状形成。两个端子保持件83分别布置在第一开口25、26上,使得第一面831面向马达壳体20的径向向外方向,而第二面832面向马达壳体20的径向向内方向。换句话说,第一面831背离轴33而第二面832面向轴33。另外,端子保持件83中的每一个封闭这些开口25和26。
参照图9A至图9C,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开口251和第二开口261沿板厚度方向分别以离第一开口25、26预定距离限定在底部22上。第二开口251和256分别在离第一开口25、26的弧状延伸方向上以预定距离定位。换句话说,第二开口251、261沿圆周方向分别离第一开口25、26预定距离。
端子保持件83在马达壳体20侧端面上具有弧形第一突出部833(图9)。第一突出部833的一侧具有与第一开口25、26的内缘联接的第一装配部836。另外,端子保持件83在离开相反端面的弧状延伸方向上在预定距离处具有第二突出部834,该相反端面与第一突出部833的第一装配部836突出离开的端面相反。在第二突出部834的第一突出部833侧上,形成有第二装配部837,使得第二装配部837与第二开口251或者第二开口261的内缘联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两个端子保持件83首先布置成使第一突出部833放置到第一开口25或者第一开口26中,并且使第二突出部834放置到第二开口251或者第二开口261中(见图9A至图9C),然后两个端子保持件83以可旋转的方式相对于马达壳体20沿圆周方向移动以将第一装配部836与第二开口25或者第一开口26接合并将第二装配部837与第二开口251或者第二开口261接合(见图10A至图10C)。
另外,端子保持件83限定开口835。开口835允许第一面831与第二面832之间的连通,或者,换句话说,开口835提供第一面831与第二面832之间的进入孔。
在该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持件83保持第一端子303,第一端子303以长矩形板形状形成以使端子303的一个表面基本上与面832平行。这样,防止第一端子303从端子保持件83沿纵向方向脱落。
另外,第一端子303的一个端部和绕组线34的端部39例如通过焊接电联接。例如,参照图11A至图11D,图11A提供了当端子保持件83布置成第一突出部833定位在第一开口25中并且第二突出部834定位在第二开口251中时的第一端子303的位置以及绕组线34的端部39的位置。出于说明的目的,仅示出了端子保持件83中的三个第一端子303中的一个。如图11A所示,第一端子303的一个端部的截面基本上以U形形成。
当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端子保持件803相对于马达壳体20在圆周方向上旋转时,第一端子303和绕组线34的端部39彼此更加靠近,以使第一端子303基本上围绕端部39(图11B)。工具7、8插入到开口835中,并且第一端子303的一个端部与端部39一起以预定力被挤压,以将第一端子303的一个端部联接至端部39(图11C和图11D)。另外,如图11D所示,第一端子303的一个端部和端部39通过使用夹具工具7、8来焊接。这样,第一端子303的一个端部和端部39彼此电联接。以相似的方式,在第一开口26侧上的第一端子303的一个端部联接并焊接至端部39。
端子保持件83的开口835如上所述地形成为工作孔,其用于联接以及焊接第一端子303的一个端部和绕组线34的端部39。另外,第一端子303的另一端部在该实施方式中以凹状形成。因此,控制器100的第二端子703的另一端部以凸状形成(见图8)。因而,第二端子703的另一端部以及第一端子303的另一端部能够接合,从而在接合时实现电连接。
总之,在该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的那样在马达壳体20的底部22上形成有与第一开口25和第一开口26不同的第二开口251和第二开口261。两个端子保持件83分别具有第二装配部837以与第二开口251的内缘或者第二开口261的内缘接合。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端子保持件83布置成将第一装配部836与第一开口25的内缘或者第一开口26的内缘接合,并将第二装配部837与第二开口251的内缘或者第二开口261的内缘接合。这种结构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端子保持件83在马达壳体20的轴向方向上脱落。
(其它实施方式)
虽然已经参照附图结合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应当指出的是,各种改变和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变得明显。
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端子保持件附接在马达壳体上,从而保持第一端子,以便第一端子的另一端部与第二端子的另一端部之间的接合。然而,端子保持件可以附接在控制器壳体上,从而保持第二端子,以便第一端子的另一端部与第二端子的另一端部之间的接合。
另外,端子保持件不必完全封闭马达壳体的第一开口,并且端子保持件可以安装在与马达壳体的第一开口不同的其它点处。
另外,在将保持件放置到上述实施方式1和2中的第一开口中之后,端子保持件朝向马达壳体的径向外侧滑动用于第一装配部与第一开口的内缘之间的接合。然而,通过改变第一装配部的位置,在将保持件放置到上述实施方式1和2中的第一开口中之后,端子保持件朝向马达壳体的径向内侧滑动用于第一装配部与第一开口的内缘之间的接合。可替代地,在将端子保持件的一个端部放置到第一开口中之后,端子保持件可以沿马达壳体的圆周方向移动/滑动,用于第一装配部与第一开口的内缘之间的接合。换句话说,本公开的端子保持件通过在保持件被放置到第一开口中之后使保持件沿着垂直于马达壳体的轴线的虚拟平面滑动而将第一装配部与第一开口的内缘接合。
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将第一/第二突部插入到第一/第二开口中之后,端子保持件相对于马达壳体沿圆周方向以可旋转的方式移动用于第一装配部与第一开口的内缘之间的接合以及用于第二装配部与第二开口的内缘之间的接合。然而,通过改变第一装配部和第二装配部的在端子保持件上的位置,在将第一/第二突部插入到第一/第二开口中之后,第一/第二装配部和第一/第二开口之间的接合可以通过端子保持件的相对于马达壳体的扭转移动来实现。
另外,端子保持件可以具有第一/第二装配部和延伸部,并且延伸部可以通过闩锁构件闩锁。换句话说,其它实施方式的构型可以是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构型的组合。
另外,端子保持件可以通过其它机构附接在马达壳体上或者附接在控制器壳体上,而不具有第一/第二装配部。
另外,驱动单元可以用于其它设备或者其它装置,比如用于驱动与电动转向装置不同的、混合车辆或类似车辆的驱动轮的马达。此外,驱动单元可以用来驱动除车辆以外的其它机构中的设备。
这种改变和修改应当理解为处于本发明的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驱动单元(10),包括:
马达(30),所述马达(30)具有定子(31)、转子(32)、轴(33)以及第一端子(301),所述定子(31)具有缠绕在所述定子(31)上的绕组线(34),所述转子(32)设置在所述定子的内部,所述轴(33)设置在所述转子(32)的内部并联接于所述转子(32),所述轴(33)用作所述转子(32)的旋转轴线,所述第一端子(301)电联接于所述绕组线(34)的端部,其中,所述转子(32)和所述轴(33)作为一体相对于所述定子(31)旋转;
马达壳体(20),所述马达壳体(20)用以容纳所述马达(30),并且具有圆筒部(21)和用以封闭所述圆筒部(21)的一个轴向端部的底部(22),所述底部(22)限定第一开口(25、26);
控制器壳体(40),所述控制器壳体(40)基本上呈圆筒形状,并且能够以所述控制器壳体(40)的轴线与所述马达壳体(20)的轴线基本上平行地对齐的方式在所述马达壳体(20)的一个端部上附接于所述马达壳体(20);
控制器(100),所述控制器(100)设置在所述控制器壳体(40)的内部,并且包括开关元件(501-506)、控制单元(60)以及第二端子(701),所述开关元件(501-506)用于切换对所述马达(30)的所述绕组线(34)的供电,所述控制单元(60)用于接通和关断所述开关元件(501-506)以控制所述马达(30)的旋转,所述第二端子(701)在一个端部电联接于所述开关元件(501-506)并在另一端部处电联接于所述第一端子(301);以及
端子保持件(81),所述端子保持件(81)联接于所述马达壳体(20)或所述控制器壳体(40),并且保持所述第一端子(301)或所述第二端子(701)以联接所述第一端子(301)与所述第二端子(7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单元(10),其中
所述端子保持件(81)联接在所述马达壳体(20)的所述第一开口(25、26)上,并且保持所述第一端子(301)使得所述第一端子(301)能够与所述第二端子(701)联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单元(10),其中
所述端子保持件(81)覆盖所述马达壳体(20)的所述第一开口(25、26)。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驱动单元(10),其中
所述端子保持件(81)具有第一装配部(813、823、836),所述第一装配部(813、823、836)联接于所述马达壳体(20)的所述第一开口(25、26)的内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单元(10),还包括:
闩锁构件(90),其中
所述端子保持件(81)具有延伸部(814、824),所述延伸部(814、824)相对于所述第一装配部(813、823、836)沿相反方向延伸,并且
所述闩锁构件(90)将所述端子保持件(81)的所述延伸部(814、824)保持到所述马达壳体(20)的所述底部(22)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驱动单元(10),其中
所述马达壳体(20)的所述底部(22)具有与所述第一开口(25、26)不同的第二开口(251、261),并且
所述端子保持件(81)具有联接于所述第二开口(251、261)的内缘的第二装配部(837)。
CN201210144839.3A 2011-05-11 2012-05-10 驱动单元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803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6362A JP5725343B2 (ja) 2011-05-11 2011-05-11 駆動装置
JP2011-106362 2011-05-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80322A true CN102780322A (zh) 2012-11-14
CN102780322B CN102780322B (zh) 2014-10-29

Family

ID=471251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4483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80322B (zh) 2011-05-11 2012-05-10 驱动单元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71113B2 (zh)
JP (1) JP5725343B2 (zh)
CN (1) CN102780322B (zh)

Cited B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7861A (zh) * 2013-05-17 2014-11-26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4821680A (zh) * 2014-01-31 2015-08-05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设备
CN106660425A (zh) * 2014-07-09 2017-05-10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机电伺服驱动器
CN106688165A (zh) * 2014-09-01 2017-05-1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马达与其控制装置的连接部件和使用该连接部件的电动马达与其控制装置的连接构造、以及使用该连接构造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电动致动器和车辆
CN107005131A (zh) * 2014-11-20 2017-08-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231057A (zh) * 2016-03-24 2017-10-0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机以及用于制造电机的方法
CN108377080A (zh) * 2017-01-31 2018-08-07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9565204A (zh) * 2016-08-12 2019-04-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9643932A (zh) * 2016-08-12 2019-04-1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9792184A (zh) * 2016-09-30 2019-05-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10323887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13991928A (zh) * 2020-07-27 2022-01-28 株式会社电装 致动器和具有致动器的车辆操作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117577B2 (ja) 2013-03-15 2017-04-19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子制御装置
ES2702104T3 (es) 2013-11-13 2019-02-27 Baumueller Nuernberg Gmbh Sistema electromotriz de accionamiento
JP5907152B2 (ja) * 2013-11-29 2016-04-2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JP5999075B2 (ja) 2013-11-29 2016-09-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駆動装置
JP6280773B2 (ja) * 2014-03-13 2018-02-1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の駆動制御装置
JP6123848B2 (ja) * 2014-07-31 2017-05-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160576B2 (ja) * 2014-07-31 2017-07-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837176B1 (ja) * 2014-12-12 2015-12-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DE102015200093A1 (de) * 2015-01-07 2016-07-07 Robert Bosch Gmbh Verschaltungsplatte eines Stators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olchen
JP2016214034A (ja) * 2015-05-13 2016-12-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回転電機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93625B2 (ja) * 2015-05-25 2019-10-2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回転角検出装置
TWI573375B (zh) * 2015-07-01 2017-03-01 周文三 散熱馬達
TWI575853B (zh) * 2015-07-02 2017-03-21 Wen-San Chou 馬達之散熱構造
JP6457920B2 (ja) * 2015-11-26 2019-01-2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電動機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645301B2 (ja) * 2016-03-24 2020-02-14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モータ装置
CN109314453B (zh) * 2016-06-30 2020-07-24 株式会社安川电机 旋转电机和旋转电机的驱动系统
JP6197924B2 (ja) * 2016-07-05 2017-09-20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モータとその制御装置との接続部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モータとその制御装置との接続構造、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車両
JP7124699B2 (ja) 2016-08-12 2022-08-24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6514698A (zh) * 2016-12-15 2017-03-22 深圳市优必选科技有限公司 舵机
JP6408059B2 (ja) * 2017-04-10 2018-10-17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回転電機
CN212130777U (zh) * 2017-08-31 2020-12-11 日本电产东测有限公司 电动油泵
JP6910315B2 (ja) * 2018-02-23 2021-07-28 サンデ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電動圧縮機
JP7231398B2 (ja) * 2018-12-18 2023-03-01 Kyb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WO2021193040A1 (ja) * 2020-03-25 2021-09-3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EP3945663A1 (de) * 2020-07-27 2022-02-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Aktivteileinheit, anbaumodul und dynamoelektrische rotatorische maschine
JP2022138248A (ja) * 2021-03-10 2022-09-2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動圧縮機
DE102021123968A1 (de) 2021-09-16 2023-03-16 Synapticon GmbH Integrierte Motorvorrichtung mit steckverbundener Motoreinheit und Servoantriebseinheit
JP2023082812A (ja) * 2021-12-03 2023-06-15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ロボット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のシリーズ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47363A1 (en) * 1997-06-02 2002-04-25 Kloeppel Klaus D. Snap o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US20020060105A1 (en) * 2000-10-18 2002-05-23 Tsutomu Tominaga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1258067A (zh) * 2005-09-01 2008-09-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转向装置
CN101287638A (zh) * 2005-10-13 2008-10-1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转向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8088A (en) * 1985-12-30 1991-08-06 Arends Gregory E Stepper motor system
JPS6388057A (ja) 1986-09-30 1988-04-19 合資会社 オリエンタル シユレツダ−自動歯組装置
JPS6388057U (zh) * 1986-11-26 1988-06-08
JP2653898B2 (ja) * 1990-05-29 1997-09-17 株式会社テック ステッピングモータ用ヨークおよびそのヨークのインサート成形法
JP2839835B2 (ja) * 1994-03-30 1998-12-16 愛知電機株式会社 誘導電動機の速度検出素子取付装置
US5912541C1 (en) * 1994-11-30 2002-06-11 Animatics Corp Integrated servo motor and controller
JP3538944B2 (ja) 1995-03-24 2004-06-14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H10248199A (ja) * 1997-02-28 1998-09-14 Toshiba Corp インバータユニット付きモータ、モータ取付用インバータユニット並びにインバータユニット取付用モータ
JP2000217310A (ja) * 1999-01-22 2000-08-04 Harmonic Drive Syst Ind Co Ltd ドライバ―一体型モ―タ
JP2002070743A (ja) * 2000-08-29 2002-03-08 Sanden Corp 冷媒圧縮用電動式圧縮機
JP3630416B2 (ja) * 2002-06-27 2005-03-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油圧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90267430A1 (en) 2005-09-01 2009-10-29 Nsk Lt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2008019766A (ja) * 2006-07-12 2008-01-31 Sanden Corp 電動圧縮機
JP5109642B2 (ja) * 2007-12-18 2012-12-26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動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47363A1 (en) * 1997-06-02 2002-04-25 Kloeppel Klaus D. Snap o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connector
US20020060105A1 (en) * 2000-10-18 2002-05-23 Tsutomu Tominaga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1258067A (zh) * 2005-09-01 2008-09-03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转向装置
CN101287638A (zh) * 2005-10-13 2008-10-15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转向设备

Cited B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67861A (zh) * 2013-05-17 2014-11-26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4167861B (zh) * 2013-05-17 2017-08-29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4821680B (zh) * 2014-01-31 2018-09-04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设备
CN104821680A (zh) * 2014-01-31 2015-08-05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设备
CN106660425A (zh) * 2014-07-09 2017-05-10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机电伺服驱动器
CN106660425B (zh) * 2014-07-09 2019-09-06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机电伺服驱动器
CN106688165A (zh) * 2014-09-01 2017-05-17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电动马达与其控制装置的连接部件和使用该连接部件的电动马达与其控制装置的连接构造、以及使用该连接构造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电动致动器和车辆
CN107005131A (zh) * 2014-11-20 2017-08-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7005131B (zh) * 2014-11-20 2019-05-14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KR20170113199A (ko) * 2016-03-24 2017-10-12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전기 기기, 그리고 전기 기기 제조 방법
KR102324900B1 (ko) 2016-03-24 2021-11-12 로베르트 보쉬 게엠베하 전기 기기, 그리고 전기 기기 제조 방법
CN107231057A (zh) * 2016-03-24 2017-10-0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机以及用于制造电机的方法
CN107231057B (zh) * 2016-03-24 2021-05-1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电机以及用于制造电机的方法
CN109565204A (zh) * 2016-08-12 2019-04-02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9643932A (zh) * 2016-08-12 2019-04-16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9565204B (zh) * 2016-08-12 2021-06-0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9792184A (zh) * 2016-09-30 2019-05-21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9792184B (zh) * 2016-09-30 2021-08-10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马达
CN108377080B (zh) * 2017-01-31 2021-04-20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08377080A (zh) * 2017-01-31 2018-08-07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装置
CN110323887A (zh) * 2018-03-30 2019-10-11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电动机
CN113991928A (zh) * 2020-07-27 2022-01-28 株式会社电装 致动器和具有致动器的车辆操作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071113B2 (en) 2015-06-30
CN102780322B (zh) 2014-10-29
JP5725343B2 (ja) 2015-05-27
US20120286604A1 (en) 2012-11-15
JP2012239294A (ja) 2012-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0322B (zh) 驱动单元
CN103066754B (zh) 驱动设备
JP5927836B2 (ja) 駆動装置
US9124160B2 (en) Drive unit
CN103855868B (zh) 驱动装置
CN102223023B (zh) 电动设备
US8963388B2 (en) Drive unit with motor and control unit
EP3611830B1 (en) Electric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10971976B2 (en) Electric drive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03368335B (zh) 驱动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9444310B2 (en) Motor drive apparatus having a motor, rotor, stator and heat sink
JP4623125B2 (ja) 電動パワ−ステアリング用電動モ−タ装置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8304942B2 (en) Drive apparatus adapted to promote heat dissipation from electronic circuit integrated therein
CN102570694B (zh) 驱动装置
US7909130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US6707185B2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N105792577A (zh) 驱动装置
US20130257232A1 (en) Motor drive apparatus
CN105322725A (zh) 驱动单元和包括驱动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2012197051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2161111A (ja) 電動モータユニット
CN116472659A (zh) 马达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29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