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2184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9792184A CN109792184A CN201780059970.0A CN201780059970A CN109792184A CN 109792184 A CN109792184 A CN 109792184A CN 201780059970 A CN201780059970 A CN 201780059970A CN 109792184 A CN109792184 A CN 1097921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verlay film
- coil
- conductive
- retainer
- mo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对置,具有多个线圈;保持架,其由导电性的材料构成,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部;多个线圈引出线,它们从多个所述线圈向上侧延伸;以及支承部件,其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贯通部,具有供所述线圈引出线通过的贯穿插入孔,多个所述线圈引出线的至少一根具有:导电部,其从外部提供电力;具有绝缘性的覆膜的绝缘覆膜部,其覆盖所述导电部的一部分;以及具有导电性的覆膜的导电覆膜部,其位于所述绝缘覆膜部的上侧并覆盖所述导电部的一部分,所述导电覆膜部的下端的周围被所述支承部件覆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在马达所使用的衬套中,存在如下衬套:由弹性体构成的衬套的引线孔的插入口与引线直径大致相等,并成型相对于插入口倾斜的中空的圆锥面。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这样的衬套的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6665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具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衬套的马达中,由于引线的绝缘覆膜被剥离的导线部分露出,因此露出的导线部分有时会氧化或腐蚀。尤其在与控制部等连接的情况下,如果引线氧化或腐蚀,则有可能引起连接不良而无法提供电力。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防止导电部氧化或腐蚀。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例示的第1发明是一种马达,该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对置,具有多个线圈;保持架,其由导电性的材料构成,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部;多个线圈引出线,它们从多个所述线圈向上侧延伸;以及支承部件,其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贯通部,具有供所述线圈引出线通过的贯穿插入孔。多个所述线圈引出线的至少一根具有:导电部,其从外部提供电力;具有绝缘性的覆膜的绝缘覆膜部,其覆盖所述导电部的一部分;以及具有导电性的覆膜的导电覆膜部,其位于所述绝缘覆膜部的上侧并覆盖所述导电部的一部分。所述导电覆膜部的下端的周围被所述支承部件覆盖。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例示的第1发明,能够防止导电部氧化或腐蚀。
附图说明
图1是的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马达的剖视图。
图3是从马达去除保持架筒部和保持架底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马达去除保持架筒部、保持架底部以及支承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马达去除保持架筒部、保持架底部、保持架上部以及支承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上侧观察去除支承部件后的状态的保持架上部的俯视图。
图7是从上侧观察保持架上部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下侧观察保持架上部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上侧观察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下侧观察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支承部件的截面的侧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的支承部件的截面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的一例,并不限定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马达中的转子的旋转的中心轴线设为C。以中心轴线C所延伸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但是,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术语,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即,重力方向并不一定为下方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马达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马达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马达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轴向延伸的状态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同样地,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径向延伸的状态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状态。
<1.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马达1的剖视图。图3是去除保持架筒部和保持架底部后的状态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去除保持架筒部、保持架底部以及支承部件后的状态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去除保持架筒部、保持架底部、保持架上部以及支承部件后的状态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在图1中,为了易于观察马达的构成要素,省略了保持架筒部21的上侧的一部分的图示。
如图1~图5所示,马达1具有保持架20、转子30、定子40、上侧轴承51、下侧轴承52、汇流条支承部件60、支承部件70、固定部件78、汇流条80以及控制部10。从支承部件70引出了线圈引出线91U、91V、91W、92U、92V和92W(以下,有时称作“线圈引出线91U~91W”或者“线圈引出线90”)。
保持架20具有:保持架筒部21,其沿上下方向呈筒状延伸;以及保持架底部23,其位于保持架筒部21的下侧。保持架20由金属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保持架20收纳转子30和定子40等。保持架20在上侧具有开口部20a。保持架筒部21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在保持架筒部21内配置有保持架上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上部50为大致圆板状。保持架筒部21的内周面20b与保持架上部50的外周面50b以及定子40的外周面接触。保持架筒部21固定于保持架上部50和定子40。在保持架20的内侧,在比保持架上部50靠上侧的位置配置有支承部件70和控制部10。更详细而言,支承部件70的下侧的一部分进入到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部53a和53b(后述)中。
另外,保持架筒部21的形状也可以不为圆筒状,只要是能够将定子40和保持架上部50固定于内周面的形状,则也可以是箱形等任意形状。另外,保持架筒部21也可以是组合了圆筒形和箱形等其他形状而成的形状。保持架筒部21的内周面20b也可以不必在整周范围内与定子40和保持架上部50接触,也可以是内周面20b的一部分与定子40和保持架上部50接触。
保持架底部23具有:下侧轴承支承部23a,其配置于定子40的下侧,对下侧轴承52进行支承;以及输出轴孔22,其沿轴向贯穿保持架底部2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筒部21与保持架底部23是一个部件,保持架上部50是分体部件。然而,也可以是,保持架筒部21与保持架上部50是一个部件,保持架底部23是分体部件。另外,也可以是,保持架筒部21、保持架底部23以及保持架上部50分别是分体部件。
图6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架上部50的俯视图。图7是从上侧观察保持架上部50的立体图。图8是从下侧观察保持架上部50的立体图。在图7和图8中,支承部件70和固定部件78安装于保持架上部50。
如图4以及图6~图8所示,保持架上部50为具有贯通部53a和53b的圆板状。如图2所示,保持架上部50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保持架上部50在中心轴线C的周围具有开口部50a。开口部50a是沿轴向贯穿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孔。轴31的至少一部分一部位于开口部50a的内侧。保持架上部50对上侧轴承51进行支承。保持架上部50的外周面50b与保持架筒部21的内周面20b接触,保持架上部50固定于保持架筒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上部50通过热压配合而固定于保持架筒部21。另外,保持架上部50也可以通过压入等其他方法而固定于保持架筒部21。
如图3和图6所示,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部53a和53b从保持架上部50的外周面侧朝向径向内侧被切掉,呈沿周向延伸的形状。另外,保持架上部50的“外周面”是指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的外周部分,不包含贯通部53a和53b与保持架筒部21对置的面。如图3、图7以及图8所示,支承部件70配置在贯通部53a和53b的位置。在贯通部53a和53b内,线圈引出线91U~92W被支承部件70支承,并且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保持架上部50具有从上侧朝向下侧凹陷的凹部54。保持架上部50具有多个固定用贯通孔56。
另外,贯通部53a和53b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缺口形状,只要为供线圈引出线91U~92W的至少一根从保持架上部50的下侧向上侧通过的缺口形状即可。另外,贯通部53a和53b只要为供线圈引出线91U~92W的至少一根从保持架上部50的下侧向上侧通过的缺口即可,也可以不必让所有线圈引出线91U~92W通过。在该情况下,不通过贯通部53a或53b的线圈引出线91U~92W也可以通过与贯通部53a或53b不同的形成于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孔。
另外,贯通部也可以变成缺口形状而成为贯穿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孔。在该情况下,支承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贯通孔内。在贯通孔内,线圈引出线91U~92W被支承部件70支承,并且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51和下侧轴承52是球轴承。上侧轴承51和下侧轴承52将轴31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沿周向旋转。上侧轴承51被保持架上部50的上侧轴承支承部50c支承。下侧轴承52被保持架底部23的下侧轴承支承部23a支承。另外,上侧轴承51和下侧轴承52也可以是球轴承以外的其他种类的轴承。
转子30具有轴31。在本实施方式中,轴31为大致圆柱状。轴31沿中心轴线C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轴31可以不是实心的,也可以是中空的。
如图2~图5所示,定子40位于保持架20的内侧,配置于转子30的径向外侧。换言之,定子40沿周向包围转子30。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件42以及线圈43。定子铁芯41通过层叠钢板形成,该层叠钢板是沿轴向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41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环状。在定子铁芯41的内侧面配置有沿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41a。齿41a在定子铁芯的内侧面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绝缘件42由树脂等绝缘体形成,安装于各齿41a上。线圈43由隔着绝缘件42卷绕于各齿41a上的导线构成,配置于各齿41a上。像已经说明的那样,定子40的外周面固定于保持架20的内周面20b。定子40具有从沿周向排列配置的线圈43分别延伸的导线。这些导线有时被称作“线圈引出线”,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与贯穿支承部件70的线圈引出线91U~92W进行区分,而简称为“导线”。
汇流条支承部件60对汇流条80进行支承。汇流条80是使从线圈43导出的导线在必要的部位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部件。汇流条支承部件60是绝缘性的树脂部件,能够防止汇流条80与配置在周围的导电性部件接触而发生短路
支承部件70配置于保持架上部50的上侧,覆盖贯通部53a和53b。支承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贯通部53a和53b内。支承部件70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例如绝缘性的橡胶材料等)构成,能够防止线圈引出线91U~92W相互接触而短路以及与其他导电性部件接触而短路。如图9和图10所示,支承部件70具有从下侧朝向上侧的贯穿插入孔71U、71V、71W、72U、72V以及72W(以下,有时称为“贯穿插入孔71U~72W”或“贯穿插入孔71”)。
图11是支承部件70的局部剖视图。如图7~图11所示,支承部件70具有突起部73、基座部70a、嵌合部70b以及凸部75。突起部73是突起部73U~74W的总称。突起部73U、73V、73W、74U、74V以及74W(有时称作“突起部73U~74W”)从基座部70a向上侧突出。
如图10所示,嵌合部70b在基座部70a的下侧配置有2个,包含底面部70c和壁部70d。嵌合部70b在俯视时相对于基座部70a周向或径向的至少一方的长度较短。即,在轴向上,嵌合部70b的投影面积小于基座部70a的投影面积。
如图8所示,嵌合部70b的外侧的面与贯通部53a和53b的内侧的面接触。由此,能够将支承部件70固定于保持架上部50。另外,嵌合部70b的外侧的面也可以是在整周范围内与贯通部53a和53b的内侧的面接触,也可以是在一部分与贯通部53a和53b的内侧的面接触。如图8、图10、图11所示,壁部70d为从底面部70c的外侧的面朝向下侧延伸的筒状。如图11所示,贯穿插入孔71从支承部件70的壁部70d通过底面部70c、嵌合部70b以及基座部70a,而贯穿至突起部73的上端。
另外,嵌合部70b也可以代替壁部70d或者与壁部70d一同为向下侧突出并具有供线圈引出线通过的贯通孔的凸状的形状。
凸部75从基座部70a朝向下侧突出。如图6所示,保持架上部50在与凸部75对置的上侧的位置具有凹部54。支承部件70的凸部75与保持架上部50的凹部54在上下方向上嵌合。凸部75例如通过压入等而固定在凹部54内。由此,支承部件70与保持架上部50相互固定。另外,支承部件70具有2个凸部75,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支承部件70和保持架上部50固定。另外,保持架上部50也可以代替凹部54而具有与凸部75嵌合的孔部。另外,支承部件70也可以具有3个以上的凸部75。
如图1~图3所示,线圈引出线91U~92W分别从保持架上部50的下侧朝向上侧通过贯穿插入孔71U~72W。贯穿插入孔71U~72W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同心圆弧状沿周向排列配置。支承部件70具有嵌合部70b,因此能够防止线圈引出线91U~92W与保持架20接触而短路,从而抑制了在形成时在基座部70a产生收缩等变形。另外,由于支承部件70具有基座部70a,因此能够抑制支承部件70从保持架上部50脱落。由此,在制造马达时,作业人员等能够使线圈引出线91U~92W容易从支承部件70的贯穿插入孔71U至72W通过,从而能够减少马达的制造中的工序。
另外,嵌合部70b为具有底面部70c和壁部70d的中空状,因此与使嵌合部70b为不是中空状的凸状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形成支承部件70的材料。另外,在支承部件70中,若与嵌合部70b为不是中空状的形状的情况进行比较,能够使嵌合部70b的壁厚较薄,因此能够抑制基座部70a成型时的收缩等变形。
另外,在马达1中,支承部件70具有突起部73,因此能够实现线圈引出线91U~92W与控制部10的电绝缘,并且对线圈引出线91U~92W进行支承。
另外,在马达1中,嵌合部70b的外侧的面与贯通部53a和53b的内侧的面接触,因此能够进行保持架上部50与支承部件70的绝缘。
另外,支承部件70具有1个基座部70a和2个嵌合部70b,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支承部件70和保持架上部50。另外,支承部件70也可以相对于1个基座部70a而具有3个以上的嵌合部70b。尤其是,在增加贯通部和嵌合部的数量的情况下,支承部件70更不容易从保持架上部50脱落。
固定部件78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如图5和图8所示,在俯视时,固定部件78为大致圆弧状。固定部件78配置于保持架上部50的下侧。固定部件78具有朝向上侧突出的固定用突起79。固定用突起79从下侧至上侧贯穿保持架上部50的固定用贯通孔56,插入于支承部件70的下侧的凹部77,例如通过热熔接等进行固定。另外,凹部77也可以是贯通孔。
固定部件78夹着支承部件70和保持架上部50。即。例如,树脂的固定部件78和支承部件70夹着金属的保持架上部50。由此,树脂的固定部件78与树脂性的支承部件70通过热熔接等而牢固地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78和支承部件70由相同的树脂材料构成。因此,即使在从马达的内部产生的热等传递到固定部件78和支承部件7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固定部件78和支承部件70受到热膨胀系数的差的影响而变形或破裂。
线圈引出线90(91U~92W)包含从线圈43引出的导线。如图2所示,线圈引出线90(91U~92W)从定子40引出,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汇流条支承部件60的贯通孔61(参照图4)以及贯穿插入孔71U~72W。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采用具有2组U相、V相以及W相的组的两个系统的结构。在驱动马达时,在第1系统中的构成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相的线圈引出线91U~91W上分别流动有电流,在第2系统中的构成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相的线圈引出线92U~92W中也分别流动有电流。通过上述结构,在驱动马达时,即使在例如因逆变器的故障等而导致向一个系统的线圈的通电停止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对其他系统中的线圈进行通电,因此能够使马达旋转。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采用具有2组U相、V相以及W相的组的两个系统的结构,但关于该系统数能够任意设计。即,在马达1中,可以采用一个系统的结构,也可以采用三个系统或四个系统以上的结构。
如图11所示,线圈引出线90通过支承部件70的贯穿插入孔71。线圈引出线90具有导电部90a、绝缘覆膜部90b以及导电覆膜部90c。导电部90a是从线圈43引出的导线。导电部90a是铜等电阻比较低的具有导电性的导电线,通过施加电压而使电流流动。导电部90a从外部经由控制部10向线圈43提供电力。绝缘覆膜部90b局部覆盖导电部90a的周围。绝缘覆膜部90b是被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或橡胶等覆膜覆盖的覆膜层。导电覆膜部90c局部覆盖导电部90a的周围。导电覆膜部90c是被具有导电性的焊料覆膜覆盖的覆膜层。在线圈引出线90的上侧的部分中,导电覆膜部90c覆盖导电部90a,因此能够防止导电部90a腐蚀或氧化。另外,在比支承部件70靠上侧的位置,导电部90a不露出而被导电覆膜部90c覆盖。由此,能够在比支承部件70靠上侧的任意部位进行导电覆膜部90c与控制部10的连接。
另外,导电覆膜部90c的覆膜并不一定是焊料覆膜,也可以是具有导电性的其他覆膜。但是,通过使用焊料作为覆膜,能够廉价且容易地形成导电性覆膜。
图11的线圈引出线90在制造工序中的加工前的阶段中,整体被绝缘覆膜部90b覆盖。在制造工序中,从线圈引出线90的上端将绝缘覆膜部90b以规定的长度剥离,使导电部90a露出。并且,通过使焊料附着于露出的导电部90a,从而形成导电覆膜部90c的向导电部90a的焊料的附着,例如可以通过使导电部90a从上端插入到进入了熔化的焊料的焊料槽中等来进行。但是,焊料向导电部90a附着的附着方法可以采用各种方法。
在制造时,作业人员通过压入将线圈引出线90从下侧朝向上侧插入到贯穿插入孔71中。如图11所示,贯穿插入孔71的上侧的内径至少在一部分较小。由于在线圈引出线90的上侧具有被覆膜覆盖的导电覆膜部90c,因此在向插入孔71插入时,线圈引出线90不容易弯曲。另外,插入孔71的下侧的内径比上侧的内径宽。并且,在贯穿插入孔71的内径最小的部分,与导电覆膜部90c接触并且插入有线圈引出线90。在导电覆膜部90c的表面上存在焊料的覆膜,因此与导电部90a相比,表面的摩擦阻力变小而变得平滑。另外,在将绝缘覆膜部90b剥离的工序中,导电部90a的表面可能会受损而产生凹凸。即使假设产生了凹凸,通过利用焊料的覆膜覆盖该凹凸的表面,也能够使导电覆膜部90c的表面比导电部90a的表面平滑。由此,在制造马达时,能够容易将线圈引出线90插入到插入孔71中。
贯穿插入孔71的内周面的内径比线圈引出线90的绝缘覆膜部90b小,与导电覆膜部90c大致相同。从下侧朝向上侧插入于贯穿插入孔71中的线圈引出线90因绝缘覆膜部90b的上端与贯穿插入孔71的内径变小的部分抵接而无法再插入了。由此,线圈引出线90被支承部件70支承而不容易脱落。另外,如图11所示,在比支承部件70靠下侧的位置,导电部90a不露出而被绝缘覆膜部90c覆盖。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线圈引出线90与保持架20绝缘。
在制造工序中,从贯穿插入孔71向上侧突出的导电覆膜部90c通过焊接与控制部1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引出线90中,在绝缘覆膜部90b与导电覆膜部90c之间露出导电部90a的一部分,其结果为,绝缘覆膜部90b的上端与导电覆膜部90c的下端分离。在将控制部10与线圈引出线90电连接时腐蚀和氧化会成为问题的主要是从支承部件70突出的线圈引出线90的上侧的部分。因此,通过使绝缘覆膜部90b的上端与导电覆膜部90c的下端分离,能够解决腐蚀和氧化的课题,并且能够抑制使用的焊料的量。另外,由于绝缘覆膜部90b与导电覆膜部90c不接触,因此在制造工序中,不会为了对绝缘覆膜部90a进行焊料附着而暴露在高热下。绝缘覆膜部90a比较不耐热,因而有可能因热而剥离。因此,通过使绝缘覆膜部90b的上端与导电覆膜部90c的下端分离,能够防止从绝缘覆膜部90a产生覆膜的灰尘等。
但是,绝缘覆膜部90b的上端与导电覆膜部90c的下端并不一定要分离,也可以接触。在该情况下,导电部90a不露出。如果采用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可靠地防止导电部90a腐蚀或氧化,从而能够防止因导电部90a腐蚀或氧化而导致电特性恶化等。
另外,为了调整控制部10和线圈引出线90的高度,有时会切断线圈引出线90的上端。此时,在切断面上,也可以采用导电部90a露出的结构。
控制部10位于保持架20的内侧并且配置于保持架上部50的上侧。控制部10是搭载有开关元件等各种电子部件的电路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例如是刚性基板。控制部10例如为矩形,在四周具有端部。外部电源等(省略图示)经由控制部10向线圈引出线91U~92W分别提供需要的驱动电力。在控制部10搭载有驱动马达1的逆变器电路等。如上所述,线圈引出线91U~92W通过位于保持架上部50的径向外侧的贯通部53a和53b而向上侧引出。因此,若控制部10配置于保持架20的内侧,则能够在控制部10的端部附近将线圈引出线91U~92W电连接。其结果为,在控制部10上,能够将配置布线和电子部件的空间确保得较宽。另外,线圈引出线经由支承部件和缺口而被引出,因此能够减小将线圈引出线引出的空间,从而能够使马达小型化。
另外,控制部10不必配置于保持架20的内侧,也可以配置于保持架20的外侧。例如,控制部10也可以配置于保持架上部50的上侧并且配置在比保持架20的内侧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使在这样配置控制部10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控制部10的端部附近将线圈引出线91U~92W电连接,从而能够将控制部10的配置空间确保得比较宽。
<马达1的制造方法>
在制造马达1时,首先,将绝缘件42安装于定子铁芯41,将导线卷绕于绝缘件42而形成线圈43。接下来,在从线圈43导出的整体被绝缘覆膜部90b覆盖的线圈引出线91U~92W中,从端部剥离规定的长度的绝缘覆膜部90b而使导电部90a露出。接下来,将导电部90a插入到进入了熔化的焊料的焊料槽中,在导电部90a的表面形成作为导电体的导电覆膜部90c的覆膜层。另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导电覆膜部90c向导电部90a的表面的形成。由此,形成了线圈引出线91U~92W,该线圈引出线91U~92W具有:上侧部分,其具有导电覆膜部90c;以及下侧部分,其具有绝缘覆膜部90b。
接下来,将线圈引出线91U~92W各自的前端从下侧朝向上侧插入到汇流条支承部件60的贯通孔61中。接下来,将线圈引出线91U~92W各自的前端从下侧朝向上侧插入到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部53a和53b中。然后,从下侧朝向上侧压入到支承部件70的贯穿插入孔71U~72W中。此时,线圈引出线91U~92W在绝缘覆膜部90b的上端与贯穿插入孔71U~72W的内径变小的部分抵接的位置处无法再插入了。在压入于支承部件后,支承部件70固定于保持架上部。另外,使线圈引出线91U~92W通过贯穿插入孔71U~72W的工序可以在支承部件70固定于保持架上部50之前进行,也可以在支承部件70固定于保持架上部50之后进行。
接下来,将定子40和包含轴31的转子30通过热压配合或压入等方法插入于保持架20,从而将定子40和转子30相对于保持架20固定,其中,该定子通过上述工序而在汇流条支承部件60和支承部件70插入有线圈引出线91U~92W。然后,将具有从支承部件70向上侧伸出的导电覆膜部90c的导电部90a通过焊接等而连接在控制部10的规定的部位。这样,组装出马达1。
<2.实施方式2>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a采用与实施方式1的马达1大致相同的结构,但插入于支承部件70的线圈引出线90中的绝缘覆膜部90b和导电覆膜部90c的位置不同。在以下的说明中,仅对与实施方式1不同的支承部件70与线圈引出线90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省略与实施方式1共同的部分的说明。
图12是插入有线圈引出线90的支承部件70的剖视图。如图12所示,线圈引出线90具有导电部90a、绝缘覆膜部90b以及导电覆膜部90c。绝缘覆膜部90b覆盖导电部90a,直至比支承部件70的贯穿插入孔71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为止。导电部90a在比绝缘覆膜部90b所覆盖的部分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处露出,进而在上侧被导电覆膜部90c覆盖。导电覆膜部90c的下端位于比支承部件70的贯穿插入孔71的上端靠上侧的位置。另外,导电覆膜部90c的下端位于比控制部10的下端靠下侧的位置。在这样的线圈引出线90中,线圈引出线90的上侧的导电部90a被导电覆膜部90c覆盖,因此能够使线圈引出线90不容易弯曲,并且使表面平滑。因此,例如能够使线圈引出线90容易插入于控制部10的贯通孔等。
<马达1的制造方法>
在制造马达1时,首先,将绝缘件42安装于定子铁芯41,将导线卷绕于绝缘件42而形成线圈43。接下来,将从线圈43导出的整体被绝缘覆膜部90b覆盖的线圈引出线91U~92W从下侧朝向上侧插入于汇流条支承部件60的贯通孔61中。接下来,将线圈引出线91U~92W各自的前端从下侧朝向上侧插入于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部53a和53b中。然后,从下侧朝向上侧压入于支承部件70的贯穿插入孔71U~72W中。在压入于支承部件之后,支承部件70固定于保持架上部50。另外,使线圈引出线91U~92W通过贯穿插入孔71U~72W的工序可以在支承部件70固定于保持架上部50之前进行,也可以在支承部件70固定于保持架上部50之后进行。
接下来,从上端部剥离规定的长度的绝缘覆膜部90b而使线圈引出线91U~92W的导电部90a露出。接下来,将导电部90a插入到进入了熔化的焊料的焊料槽中,在导电部90a的表面形成作为导电体的焊料的覆膜层即导电覆膜部90c。另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导电覆膜部90c向导电部90a的表面的形成。由此,形成了线圈引出线90,该线圈引出线90具有:上侧部分,其具有导电覆膜部90c;以及下侧部分,其具有绝缘覆膜部90b。
由于之后的工序与实施方式1的工序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另外,线圈引出线91U~92W的绝缘覆膜部90b的剥离可以在使线圈引出线91U~92W通过支承部件70的贯穿插入孔71U~72W之前进行,也可以在通过汇流条支承部件60的贯通孔61之前进行。
<3.其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在上述说明中,只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该一个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掌握的范围内可以广泛地解释。
本发明的马达尤其适合作为电动助力转向用的马达来应用。但是,本发明的马达除了助力转向用以外也可以应用,例如也能够应用于泵、压缩机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在电动助力转向用等的车载中搭载的马达、泵、压缩机等。
标号说明
1:马达;10:控制部;20:保持架;20a:开口部;20b:内周面;21:保持架筒部;22:输出轴孔;23:保持架底部;23a:下侧轴承支承部;30:转子;31:轴;40:定子;41:定子铁芯;41a:齿;42:绝缘件;43:线圈;50、50d、50h、50i:保持架上部;50a:开口部;50b:外周面;50c:上侧轴承支承部;50e、50f、50g:孔部;51:上侧轴承;52:下侧轴承;53、53a~53d:贯通部;54、55:凹部;56、56a:固定用贯通孔;60:汇流条支承部件;61:贯通孔;70、70e、70f:支承部件;70a:基座部;70b:嵌合部;70c:底面部;70d:壁部;71、71U~72W:贯穿插入孔;73U~74W:突起部;73、73U~74W:突起部;75、75a、76:凸部;77:凹部;77a:孔部;78、78a:固定部件;79、79a:固定用突起;80:汇流条;90、91U~92W:线圈引出线;90a:导电部;90b:绝缘覆膜部;90c:导电覆膜部。
Claims (8)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对置,具有多个线圈;
保持架,其由导电性的材料构成,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贯通部;
多个线圈引出线,它们从多个所述线圈向上侧延伸;以及
支承部件,其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贯通部,具有供所述线圈引出线通过的贯穿插入孔,
多个所述线圈引出线的至少一根具有:
导电部,其从外部提供电力;
具有绝缘性的覆膜的绝缘覆膜部,其覆盖所述导电部的一部分;以及
具有导电性的覆膜的导电覆膜部,其位于所述绝缘覆膜部的上侧并覆盖所述导电部的一部分,
所述导电覆膜部的下端的周围被所述支承部件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绝缘覆膜部的上端的周围被所述支承部件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导电性覆膜是焊料覆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贯穿插入孔的内周面的上侧的内径至少在一部分较小,
所述导电覆膜部与所述贯穿插入孔的内径最小的部分的内周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导电覆膜部的下端与所述绝缘覆膜部的上端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导电覆膜部的下端与所述绝缘覆膜部的上端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还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搭载有电子部件,
所述控制部与所述导电覆膜部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用于电动助力转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94590 | 2016-09-30 | ||
JP2016-194590 | 2016-09-30 | ||
PCT/JP2017/035117 WO2018062351A1 (ja) | 2016-09-30 | 2017-09-28 | モー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92184A true CN109792184A (zh) | 2019-05-21 |
CN109792184B CN109792184B (zh) | 2021-08-10 |
Family
ID=61762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59970.0A Active CN109792184B (zh) | 2016-09-30 | 2017-09-28 | 马达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18062351A1 (zh) |
CN (1) | CN109792184B (zh) |
WO (1) | WO201806235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70167B2 (ja) * | 2018-07-05 | 2022-05-18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モータ |
US11296582B2 (en) | 2018-07-05 | 2022-04-05 | Denso Corporation | Stato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tator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82666U (zh) * | 1987-03-23 | 1988-11-24 | ||
CN102629795A (zh) * | 2011-02-07 | 2012-08-0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主轴马达、盘驱动装置以及主轴马达的制造方法 |
CN102780322A (zh) * | 2011-05-11 | 2012-11-14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单元 |
JP2013207964A (ja) * | 2012-03-29 | 2013-10-07 | Fujitsu General Ltd | アルミ線と銅線の接続方法及びこの接続方法により構成されたモータ |
JP5449498B1 (ja) * | 2012-10-18 | 2014-03-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CN104242526A (zh) * | 2013-06-07 | 2014-12-2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盘片驱动装置用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5161295A (ja) * | 1991-11-29 | 1993-06-25 | Hitachi Ltd |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
DE102015225088A1 (de) * | 2014-12-26 | 2016-06-30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selben |
-
2017
- 2017-09-28 JP JP2018542831A patent/JPWO2018062351A1/ja active Pending
- 2017-09-28 CN CN201780059970.0A patent/CN109792184B/zh active Active
- 2017-09-28 WO PCT/JP2017/035117 patent/WO201806235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82666U (zh) * | 1987-03-23 | 1988-11-24 | ||
CN102629795A (zh) * | 2011-02-07 | 2012-08-08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主轴马达、盘驱动装置以及主轴马达的制造方法 |
CN102780322A (zh) * | 2011-05-11 | 2012-11-14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单元 |
JP2013207964A (ja) * | 2012-03-29 | 2013-10-07 | Fujitsu General Ltd | アルミ線と銅線の接続方法及びこの接続方法により構成されたモータ |
JP5449498B1 (ja) * | 2012-10-18 | 2014-03-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CN104242526A (zh) * | 2013-06-07 | 2014-12-24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盘片驱动装置用主轴马达以及盘片驱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792184B (zh) | 2021-08-10 |
WO2018062351A1 (ja) | 2018-04-05 |
JPWO2018062351A1 (ja) | 2019-07-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33996B2 (ja) | 固定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回転電機 | |
US5548458A (en) | Support flange having electrical contacts to provide electrical continuity upon spindle motor mounting to base | |
WO2018030480A1 (ja) | モータ | |
US20110006625A1 (en) | Motor | |
US9899890B2 (en) | Drive device with heat sink and angled motor terminal | |
US11502575B2 (en) | Motor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US20210320545A1 (en) | Stator and motor | |
US20180205281A1 (en) | Motor | |
US11715986B2 (en) | Motor including winding including inner bent portion and outer bent port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otor | |
CN109792184A (zh) | 马达 | |
US8536467B2 (en) |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electric cables and electric apparatus | |
JP2017085843A (ja) | ステータ、モ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4913538B2 (ja) | 集中配電部品 | |
US20210320548A1 (en) | Stator and motor | |
JP2019221134A (ja) | 圧縮機の駆動装置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
CN107546900B (zh) | 被分段的定子和用于互联所述定子的方法 | |
US20210066987A1 (en) | Wiring member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fixing structure of wiring member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 |
US7414344B2 (en) | Commutator and an armature | |
US10992210B2 (en) | Stator, motor, and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
JP2021111999A (ja) | モータ | |
JP7503378B2 (ja) | モータ | |
CN111342618B (zh) | 定子单元、马达以及定子单元的制造方法 | |
CN113410925B (zh) | 定子及其制造方法 | |
US10790718B2 (en) | Electric motor having stator with solder layer on aluminum exposed portion of terminal wir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ic motor | |
US20240113602A1 (en) | Wiring compon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wiring componen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