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65204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65204B
CN109565204B CN201780049461.XA CN201780049461A CN109565204B CN 109565204 B CN109565204 B CN 109565204B CN 201780049461 A CN201780049461 A CN 201780049461A CN 109565204 B CN109565204 B CN 1095652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lead
lead wire
support member
wire support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94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65204A (zh
Inventor
儿玉光生
村上俊辅
新子刚央
斋藤裕也
福本慎吾
小林千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5652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52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652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652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8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around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05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for large machine windings, e.g. bar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6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leads, i.e. conducting wire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其具有: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具有多个线圈;保持架,其由导电性的材料构成,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部;以及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的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贯通部,具有供从多个所述线圈分别延伸的多个线圈引出线通过的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具有:基座部;以及嵌合部,其从所述基座部向下侧延伸,周向或径向的至少一方的长度比所述基座部短,在所述基座部和所述嵌合部上设置有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供所述线圈引出线通过。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一种马达,其中,当利用线圈线将马达和控制基板连接时,在对轴承进行保持的壳体的上表面配置对线圈线进行支承的密封部件。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5-144507号公报中公开了这种具有密封部件的马达。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马达中,未进行壳体的侧面与线圈线的绝缘处理,因此会担心壳体侧面与线圈线接触而发生短路。
另外,在密封部件的成型时,有时产生收缩或弯曲等变形,由此担心出现线圈线难以通过密封部件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例示的第1发明是马达,其具有: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具有多个线圈;轴承,其支承所述轴;保持架,其由导电性的材料构成,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部;以及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的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其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贯通部,具有供从多个所述线圈分别延伸的多个线圈引出线通过的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具有:基座部;以及嵌合部,其从所述基座部向下侧延伸,周向或径向的至少一方的长度比所述基座部短,在所述基座部和所述嵌合部上设置有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供所述线圈引出线通过。
根据上述本发明例示的第1发明,通过设置嵌合部,能够使保持架与线圈引出线不容易发生短路。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马达的剖视图。
图3是从马达除去保持架筒部和保持架底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马达除去保持架筒部、保持架底部以及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马达除去保持架筒部、保持架底部、保持架上部以及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上侧观察除去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的状态的保持架上部的俯视图。
图7是从上侧观察保持架上部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下侧观察保持架上部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上侧观察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下侧观察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的剖面的侧视图。
图12是从上侧观察变形例的保持架上部的俯视图。
图13是从下侧观察变形例的保持架上部的俯视图。
图14是从上侧观察从变形例的保持架上部除去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和固定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5是从上侧观察变形例的保持架上表面的俯视图。
图16是从上侧观察从变形例的保持架上表面除去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7是从上侧观察变形例的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8是从下侧观察变形例的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的立体图。
图19是变形例的保持架上部的贯通部附近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仅为本发明的一例,并不限制性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在各附图中,在相同的结构要素标记相同的标号,有时省略其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马达中的转子的旋转的中心轴线作为C。将中心轴线C延伸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但是,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是仅用于说明的术语,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或方向。即,重力方向不必为下方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马达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马达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马达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严格沿轴向延伸的状态以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度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同样地,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除了严格沿径向延伸的状态以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度的范围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状态。
<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马达1的剖视图。图3是将保持架筒部和保持架底部除去的状态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将保持架筒部、保持架底部以及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除去的状态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将保持架筒部、保持架底部、保持架上部以及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除去的状态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在图1中,为了容易观察马达的结构要素,省略了保持架筒部21的上侧的一部分的显示。
如图1~图5所示,马达1具有保持架20、转子30、定子40、上侧轴承51、下侧轴承52、汇流条支承部件60、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固定部件78、汇流条80以及控制部10。从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引出线圈引出线91U、91V、91W、92U、92V以及92W(以下,有时称为“线圈引出线91U~91W”或“线圈引出线90”。
保持架20具有沿上下方向呈筒状延伸的保持架筒部21以及位于保持架筒部21的下侧的保持架底部23。保持架20由金属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保持架20对转子30和定子40等进行收纳。保持架20在上侧具有开口部20a。保持架筒部21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在保持架筒部21内配置有保持架上部50。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上部50是大致圆板状。保持架筒部21的内周面20b与保持架上部50的外周面50b以及定子40的外周面接触。保持架筒部21固定于保持架上部50和定子40。在保持架20的内侧,在比保持架上部50靠上侧的位置配置有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控制部10。更详细而言,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下侧的一部分进入至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部53a和53b(后述)。
另外,保持架筒部21的形状可以不必是圆筒状,只要是能够在内周面对定子40和保持架上部50进行固定的形状,则也可以为箱形等任意的形状。另外,保持架筒部21也可以是将圆筒形和箱形等其他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保持架筒部21的内周面20b可以不在整周范围内与定子40和保持架上部50接触,可以是内周面20b的一部分与定子40和保持架上部50接触。
保持架底部23配置于定子40的下侧,具有对下侧轴承52进行支承的下侧轴承支承部23a以及沿轴向贯通保持架底部23的输出轴孔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筒部21和保持架底部23是单个的部件,保持架上部50是分体部件。但是,也可以是,保持架筒部21和保持架上部50是单个部件,保持架底部23是分体部件。另外,也可以是,保持架筒部21、保持架底部23以及保持架上部50分别是分体部件。
图6是从上侧观察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架上部50的俯视图。图7是从上侧观察保持架上部50的立体图。图8是从下侧观察保持架上部50的立体图。在图7和图8中,在保持架上部50安装有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固定部件78。
如图4和图6~图8所示,保持架上部50是具有贯通部53a和53b的圆板状。如图2所示,保持架上部50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保持架上部50在中心轴线C的周围具有开口部50a。开口部50a是沿轴向贯通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孔。轴3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开口部50a的内侧。保持架上部50对上侧轴承51进行支承。保持架上部50的外周面50b与保持架筒部21的内周面20b接触,保持架上部50固定于保持架筒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架上部50通过收缩调整而固定于保持架筒部21。另外,保持架上部50也可以通过压入等其他方法而固定于保持架筒部21。
如图3和图6所示,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部53a和53b呈从保持架上部50的外周面侧朝向径向内侧切口且沿周向延伸的形状。另外,保持架上部50的“外周面”是指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的外周部分,不包含贯通部53a和53b与保持架筒部21对置的面。如图3、图7和图8所示,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配置于贯通部53a和53b的位置。在贯通部53a和53b内,线圈引出线91U~92W支承于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同时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保持架上部50具有从上侧朝向下侧凹陷的凹部54。保持架上部50具有多个固定用贯通孔56。
另外,贯通部53a和53b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缺口形状,只要是供线圈引出线91U~92W中的至少一条从保持架上部50的下侧通向上侧的缺口形状即可。另外,贯通部53a和53b只要是供线圈引出线91U~92W中的至少一条从保持架上部50的下侧通向上侧的缺口即可,可以不必使所有线圈引出线91U~92W通过。在该情况下,不通过贯通部53a或53b的线圈引出线91U~92W可以通过与贯通部53a或53b分开形成于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孔。
另外,贯通部可以代替缺口形状而是贯通保持架上部50的贯通孔。在该情况下,在贯通孔内配置有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在贯通孔内,线圈引出线91U~92W支承于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同时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51和下侧轴承52是球轴承。上侧轴承51和下侧轴承52将轴31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在周向上旋转。上侧轴承51被保持架上部50的上侧轴承支承部50c支承。下侧轴承52被保持架底部23的下侧轴承支承部23a支承。另外,上侧轴承51和下侧轴承52也可以是球轴承以外的其他种类的轴承。
转子30具有轴31。在本实施方式中,轴31是大致圆柱状。轴31沿着中心轴线C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轴31可以不是实心的,可以是中空的。
如图2~图5所示,定子40配置于保持架20的内侧且转子30的径向外侧。换言之,定子40在周向上包围转子30。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件42以及线圈43。定子铁芯41通过在轴向上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41是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环状。在定子铁芯41的内侧面配置有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41a。齿41a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于定子铁芯的内侧面。绝缘件42由树脂等绝缘体形成,安装于各齿41a。线圈43由隔着绝缘件42而卷绕于各齿41a的导线构成,配置于各齿41a。如已经说明的那样,定子40的外周面固定于保持架20的内周面20b。定子40具有分别从在周向上整列配置的线圈43延伸的导线。这些导线有时也称为线圈引出线,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与贯通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线圈引出线91U~92W相区别,简称为导线。
汇流条支承部件60对汇流条80进行支承。汇流条80是将从线圈43导出的导线在所需的部位电连接的导电部件。汇流条支承部件60是绝缘性的树脂部件,能够防止汇流条80与配置于周围的导电性部件接触而发生短路。
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配置于保持架上部50的上侧,覆盖贯通部53a和53b。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插入至贯通部53a和53b内。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例如绝缘性的橡胶材料等)构成,能够防止线圈引出线91U~92W相互接触而发生短路以及与其他导电性部件接触而发生短路。如图9和图10所示,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具有从下侧朝向上侧的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U、71V、71W、72U、72V以及72W(以下有时称为“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U~72W”或“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
图11是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局部剖视图。如图7~图11所示,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具有突起部73、基座部70a、嵌合部70b以及凸部75。突起部73是突起部73U~74W的统称。突起部73U、73V、73W、74U、74V以及74W(有时称为“突起部73U~74W”)从基座部70a向上侧突出。
嵌合部70b在基座部70a的下侧配置有两个,包含底面部70c和壁部70d。如图8和图10所示,在俯视时,嵌合部70b的周向或径向的至少一方的长度比基座部70a短。即,在轴向上,嵌合部70b的投影面积小于基座部70a的投影面积。
如图8所示,嵌合部70b的外侧的面与贯通部53a和53b的内侧的面接触。由此,能够将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固定于保持架上部50。另外,嵌合部70b的外侧的面可以在整周范围内与贯通部53a和53b的内侧的面接触,也可以在一部分与贯通部53a和53b的内侧的面接触。壁部70d是从底面部70c的外侧的面朝向下侧延伸的筒状(参照图8、图10、图11)。如图11所示,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从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底面部70c通过嵌合部70b和基座部70a而贯通至突起部73的上端。
另外,嵌合部70b可以是代替壁部70d或与壁部70d一起具有向下侧突出而供线圈引出线通过的贯通孔的凸状的形状。
凸部75从基座部70a朝向下侧突出。如图6所示,保持架上部50在与凸部75对置的上侧的位置具有凹部54。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凸部75与保持架上部50的凹部54在上下方向上嵌合。凸部75例如通过轻压入等固定于凹部54内。由此,将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保持架上部50相互固定。另外,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具有两个凸部75,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保持架上部50固定。另外,保持架上部50也可以代替凹部54而具有与凸部75嵌合的孔部。另外,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可以具有三个以上的凸部75。
如图1~图3所示,在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U~72W中,线圈引出线91U~92W分别从保持架上部50的下侧朝向上侧通过。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U~72W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同心圆弧状在周向上整列配置。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具有嵌合部70b,因此能够防止线圈引出线91U~92W与保持架20接触而发生短路,在形成时,可抑制基座部70a产生收缩等变形。另外,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具有基座部70a,因此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从保持架上部50脱离。由此,在马达的制造时,作业者等能够容易使线圈引出线91U~92W通过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U至72W,能够削减马达的制造中的工序。
另外,嵌合部70b呈具有底面部70c和壁部70d的中空状,因此与使嵌合部70b为不呈中空状的凸状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形成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材料。另外,在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中,与使嵌合部70b不呈中空状的形状相比,能够使嵌合部70b的壁厚变薄,因此能够抑制基座部70a在成型时的收缩等变形。
另外,在马达1中,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具有突起部73,因此能够实现线圈引出线91U~92W与控制部10的电绝缘,并且能够对线圈引出线91U~92W进行支承。
另外,在马达1中,嵌合部70b的外侧的面与贯通部53a和53b的内侧的面接触,因此能够进行保持架上部50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绝缘。
另外,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具有一个基座部70a和两个嵌合部70b,因此能够将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保持架上部50牢固地固定。另外,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也可以相对于一个基座部70a具有三个以上的嵌合部70b。特别是,在贯通部和嵌合部的数量增加的情况下,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更不容易从保持架上部50脱离。
固定部件78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如图5和图8所示,俯视时,固定部件78是大致圆弧状。固定部件78配置于保持架上部50的下侧。固定部件78具有朝向上侧突出的固定用突起79。固定用突起79从下侧向上侧贯通保持架上部50的固定用贯通孔56,插入至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下侧的凹部77,例如通过热焊接等进行固定。另外,凹部77可以是贯通孔。
固定部件78夹着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保持架上部50。即,例如树脂的固定部件78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夹着金属的保持架上部50。由此,通过热焊接等将树脂的固定部件78和树脂性的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牢固地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78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由相同的树脂材料构成。因此,即使在从马达的内部产生的热等传递至固定部件78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情况下,也可抑制由于热膨胀系数的差异的影响而使固定部件78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变形或破裂。
线圈引出线90(91U~92W)是从线圈43的导线引出的导线。如图2所示,线圈引出线90(91U~92W)从定子40引出,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汇流条支承部件60的贯通孔61(参照图4)以及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U~72W。另外,线圈引出线90(91U~92W)利用焊接等方法与控制部10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是具有两组U相、V相和W相的组的双系统的结构。在马达驱动时,在第1系统中的构成U相、V相和W相的各相的线圈引出线91U~91W中分别流通电流,在第2系统中的构成U相、V相和W相的各相的线圈引出线92U~92W中也分别流通电流。根据上述结构,即使在马达驱动时例如由于逆变器的故障等而停止对一个系统的线圈通电的情况下,也能够对另一系统中的线圈通电,因此能够使马达旋转。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采用具有两组U相、V相和W相的组的双系统的结构,但对于该系统数量,可以任意设计。即,在马达1中,也可以采用单系统的结构,也可以采用3系统或4系统以上的结构。
如图11所示,线圈引出线90通过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如图11所示,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的上侧的内径在至少一部分变小。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的内侧的线圈引出线90在比内径变窄的突起部73内的边界A靠下的位置具有绝缘部90b,该绝缘部90b具有绝缘皮膜,在比边界A靠上的位置具有剥离了绝缘皮膜的导电部90a。因此,在比边界A靠下的位置,线圈引出线90的内径变大。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在边界A的位置内径变得比绝缘部90b小,在边界A,线圈引出线90与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的内侧接触。即,绝缘部90b的外径大于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的内径。因此,在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内,通过轻压入对绝缘部90b进行保持。
在突起部73的内侧的比边界A靠上的位置,线圈引出线90的表面成为导电体,因此与在线圈引出线90的表面存在绝缘皮膜而成为绝缘体的情况相比,线圈引出线90的摩擦系数变小。因此,在马达的制造时,作业者等能够使线圈引出线90容易通过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另外,线圈引出线90的表面是导电体,因此在使用粘接剂的情况下,能够使线圈引出线90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连接牢固等。另外,在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内,通过轻压入对绝缘部90b进行保持,因此能够抑制线圈引出线90从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内脱离。
控制部10配置于保持架20的内侧且保持架上部50的上侧。控制部10是搭载有开关元件等各种电子部件的电路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例如是刚性基板。控制部10例如是矩形状,在四边具有端部。外部电源等(省略图示)经由控制部10而对各个线圈引出线91U~92W供给所需的驱动电力。在控制部10搭载有对马达1进行驱动的逆变器电路等。如上所述,线圈引出线91U~92W通过位于保持架上部50的径向外侧的贯通部53a和53b而引出至上侧。因此,当控制部10配置于保持架20的内侧时,能够在控制部10的端部附近将线圈引出线91U~92W电连接。其结果是,在控制部10上,能够确保配置布线或电子部件的空间较宽。另外,经由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和缺口而引出线圈引出线,因此能够缩小引出线圈引出线的空间,能够使马达小型化。
另外,控制部10可以不必配置于保持架20的内侧,而配置于保持架20的外侧。例如,控制部10可以配置于保持架上部50的上侧且比保持架20的内侧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使这样配置控制部10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控制部10的端部附近将线圈引出线91U~92W电连接,能够确保控制部10的配置空间比较宽等。
<2.变形例>
马达1并不限于上述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能够由上述实施方式想到的各种方式。例如,马达1可以是以下那样的变形例的结构。另外,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标记相同的名称或参照标号,有时省略了其说明。
<2-1.变形例1>
图12~图14是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变形例的图。图12是从上侧观察本变形例的保持架上部50d的俯视图。图13是从下侧观察保持架上部50d的俯视图。图14是从上侧观察从保持架上部50d取下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e和固定部件78a的状态的图。在图12和图13中,在保持架上部50d安装有固定部件78a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e。
如图12所示,在保持架上部50d的上侧配置有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e。在保持架上部50d的下侧配置有固定部件78a。保持架上部50d被固定部件78a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e在上下方向上夹着。
如图12所示,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e具有多个作为贯通孔的孔部77a。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e具有朝向下侧突出的凸部75。固定部件78a具有多个朝向上侧突出的固定用突起79a。如图14所示,保持架上部50d具有两个贯通部53c和53d、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为圆形状的孔部50e、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剖面为长圆形状的孔部50f、以及多个固定用贯通孔56a。孔部50f是沿径向延伸的剖面。另外,孔部50f的剖面形状只要是沿径向延伸的形状即可,可以是椭圆形状或长方形状等。
固定部件78a的固定用突起79a向上侧贯通保持架上部50d的固定用贯通孔56a,插入嵌合至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e的孔部77a。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凸部75中的一个插入至保持架上部50d的孔部50e,另一个插入至保持架上部50d的孔部50f。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凸部75均为圆筒状,插入至剖面为圆形状的孔部50e的凸部75的整个外周面与孔部50e的内周面接触而嵌合。另一方面,插入至剖面为长圆形状且沿径向延伸的孔部50f的凸部7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孔部50f的内周面接触而嵌合。由此,在马达的制造时,能够通过孔部50e进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e的径向的位置调整,能够通过孔部50f进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e的周向的位置调整。另外,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凸部75的剖面可以不必是圆形状,也可以是多边形状等其他形状。另外,对于供凸部75插入的孔部50e和50f的剖面形状,同样地可以是多边形状等其他形状。
<2-2.变形例2>
图15~图18是关于本发明的一个变形例的图。图15和图16是从上侧观察本变形例的保持架上部50h的俯视图,在图16中,将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f取下。图17是从上侧观察本变形例的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f的立体图。图18是从下侧观察本变形例的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f的立体图。
如图15和图16所示,保持架上部50h具有两个贯通部53d,在其周向的两侧分别具有孔部50g。
如图17和图18所示,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f与实施方式不同,呈如下的形状:具有三个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U~71W,能够一边支承三条线圈引出线90一边供三条线圈引出线90通过。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f在两端部具有向下侧突出的凸部75a。凸部75a各两个成组。凸部75a是能够在周向或径向上弹性变形的部位。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f插入至保持架上部50h的贯通部53c或53d,并且凸部75一边弹性变形一边插入于孔部50g。由此,关于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f,不仅嵌合部70b与贯通部53c或53d嵌合,而且凸部75对孔部50g的内部进行按压,因此可更牢固地固定于保持架上部50h。
另外,在固定部件78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夹着保持架上部50的情况下,需要在基座部设置贯通孔。但是,在图17和图18所示的构造中,无需在基座部设置该贯通孔,从而能够削减在基座部形成贯通孔的部分的树脂材料,另外能够使成型出基座部的模具的形状简易。
<2-3.变形例3>
图19是本发明的一个变形例的保持架上部50i的贯通部53附近的放大俯视图。更详细而言,图19是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与贯通部53嵌合时的剖视图。本变形例的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在周向上具有凸部76。保持架上部50i在与凸部76对置的周向的位置具有凹部55。在本变形例中,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凸部76与保持架上部50i的凹部55在周向上嵌合。由此,可将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保持架上部50i相互牢固地固定。
根据上述马达1,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具有凸部76,保持架上部50i具有与凸部76嵌合的凹部55,因此能够将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保持架上部50相互牢固地固定。另外,能够容易进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保持架上部50i的定位。
<3.其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在上述说明中,仅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该一个实施方式,可宽泛地解释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把握的范围。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可以相互组合并实施。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用等车载所搭载的马达、泵、压缩机等。

Claims (12)

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具有:
转子,其具有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具有多个线圈;
保持架,其由导电性的材料构成,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贯通部;以及
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其由绝缘性的材料构成,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贯通部,具有供从多个所述线圈分别延伸的多个线圈引出线通过的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
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具有:
基座部;以及
嵌合部,其从所述基座部向下侧延伸,周向或径向的至少一方的长度比所述基座部短,
在所述基座部和所述嵌合部上设置有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供所述线圈引出线通过,
所述马达具有与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一起夹着所述保持架的固定部件,
所述保持架具有固定用贯通孔,
所述固定部件具有从下侧向上侧贯通所述固定用贯通孔而与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连结的固定用突起,
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被热焊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具有配置于所述基座部的下侧的底面部和从所述底面部的外周部向下侧延伸的壁部,
在所述底面部上配置有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具有从所述基座部向上侧突出的突起部,
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贯通所述基座部、所述嵌合部以及所述突起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的内周面的上侧的内径在至少一部分变小,
位于所述突起部内的线圈引出线具有表面是导电体的导电部,
所述导电部配置于在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的内周面的上侧内径变小的部分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位于所述突起部内的线圈引出线具有表面是绝缘体的绝缘部,
所述绝缘部配置于比在所述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的内周面的上侧内径变小的部分靠下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的外侧的面与所述贯通部的内侧的面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在所述嵌合部的侧面具有凸部或凹部,
所述保持架在与所述嵌合部的所述凸部或凹部对置的位置具有凹部或凸部,
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嵌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具有从所述基座部向下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保持架在与所述凸部对置的位置具有凹部或孔部,
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或所述孔部嵌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具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凸部,
所述保持架在与两个以上的所述凸部分别对置的位置具有两个以上的所述凹部或所述孔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以上的所述凹部或所述孔部具有剖面为圆形状的凹部或孔部以及剖面为椭圆形状或长圆形状的凹部或孔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具有一个所述基座部和两个以上的所述嵌合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和所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由相同的树脂材料构成。
CN201780049461.XA 2016-08-12 2017-08-09 马达 Active CN1095652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58339 2016-08-12
JP2016-158339 2016-08-12
PCT/JP2017/028977 WO2018030480A1 (ja) 2016-08-12 2017-08-09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65204A CN109565204A (zh) 2019-04-02
CN109565204B true CN109565204B (zh) 2021-06-01

Family

ID=61162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9461.XA Active CN109565204B (zh) 2016-08-12 2017-08-09 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0924B2 (zh)
JP (1) JP6973395B2 (zh)
CN (1) CN109565204B (zh)
DE (1) DE112017004062T5 (zh)
WO (1) WO201803048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96710A1 (ja) * 2016-11-23 2018-05-31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199628B2 (ja) * 2018-09-20 2023-01-06 マーレ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ゲゼルシャフト ミット ベシュ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電動モータ
JP2020054208A (ja) * 2018-09-28 2020-04-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081429B2 (ja) * 2018-09-28 2022-06-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7437148B2 (ja) * 2019-12-19 2024-02-2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DE102020000232A1 (de) * 2020-01-16 2021-07-22 Wieland-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ontakteinrichtung eines Stators, Stator und elektrische Maschine
CN115152132A (zh) * 2020-02-24 2022-10-04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马达
CN214674605U (zh) * 2021-02-02 2021-11-09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电机
DE102021201962A1 (de) 2021-03-02 2022-09-08 Robert Bosch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Zentriervorrichtung zur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einer mehrachsmaschine und einer ansteuervorrichtung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solchen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5368A (ja) * 2002-12-27 2004-07-29 Tokyo R & D Co Ltd モータ
CN102780322A (zh) * 2011-05-11 2012-11-14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单元
CN103797691A (zh) * 2011-09-12 2014-05-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式驱动装置
CN205249013U (zh) * 2014-12-03 2016-05-18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0439B2 (ja) * 2000-06-27 2008-07-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交流発電機
JP5602214B2 (ja) * 2012-12-04 2014-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JP2014204528A (ja) * 2013-04-03 2014-10-2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ユニット
JP6011557B2 (ja) 2014-01-31 2016-10-1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駆動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15368A (ja) * 2002-12-27 2004-07-29 Tokyo R & D Co Ltd モータ
CN102780322A (zh) * 2011-05-11 2012-11-14 株式会社电装 驱动单元
CN103797691A (zh) * 2011-09-12 2014-05-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式驱动装置
CN205249013U (zh) * 2014-12-03 2016-05-18 日本电产高科电机株式会社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10924B2 (en) 2021-02-02
JPWO2018030480A1 (ja) 2019-06-13
US20200195097A1 (en) 2020-06-18
JP6973395B2 (ja) 2021-11-24
DE112017004062T5 (de) 2019-04-25
CN109565204A (zh) 2019-04-02
WO2018030480A1 (ja) 2018-02-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65204B (zh) 马达
CN109964391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6962324B2 (ja) モータ
CN109546785B (zh) 电动马达和用于制造该电动马达的方法
CN109565212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JP5935788B2 (ja) 駆動装置
US11715986B2 (en) Motor including winding including inner bent portion and outer bent porti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otor
CN111699614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9792182B (zh) 马达
CN109792184B (zh) 马达
CN109643926B (zh) 绕组固定结构体和电动机
CN109309425B (zh) 马达
CN108886295B (zh)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WO2019065141A1 (ja) ステータ、モータ、圧縮機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0622396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12805904A (zh) 马达
JP6969393B2 (ja) モータ
JP6720589B2 (ja) モータ
JP2017108528A (ja) ステ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