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5904A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805904A
CN112805904A CN201980065763.5A CN201980065763A CN112805904A CN 112805904 A CN112805904 A CN 112805904A CN 201980065763 A CN201980065763 A CN 201980065763A CN 112805904 A CN112805904 A CN 1128059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housing
protrusion
axial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657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则兼佑树
三分一浩司
右田贵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805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8059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2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both ends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6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 H02K5/173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 H02K5/1735Means for supporting bearings, e.g. insulating supports or means for fitting bearings in the bearing-shields using bearings with rolling contact, e.g. ball bearings radially supporting the rotary shaft at only one end of the roto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1/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measur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or electric components
    • H02K2211/03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circuit boards, e.g. pcb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马达具有外壳、母线保持件、轴承保持件和盖部,外壳具有从筒状的外壳主体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第一外壳凹部、从第一外壳凹部的底面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外壳突起部、比外壳突起部更靠轴向一侧的台阶部、从开口部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外壳延伸部,轴承保持件具有从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轴承突起部,轴承突起部配置在第一外壳凹部内,并且通过外壳突起部与构成第一外壳凹部的内侧面的铆接而被固定,盖部与台阶部在轴向上接触,外壳延伸部被铆接在盖部上,在盖部与外壳突起部之间,在轴向上构成间隙,在外壳突起部与构成第一外壳凹部的内侧面之间,在周向上构成间隙。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本申请基于2018年10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8-197313和2018年10月1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8-197314。本申请要求上述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到本申请中。
背景技术
以往,马达具有筒状的外壳、保持轴承的轴承保持件、以及覆盖外壳的开口的盖部(例如专利文献1)。轴承保持件为板状,并容纳在外壳的内部。轴承保持件例如通过铆接固定于外壳。盖部为板状,例如通过铆接固定于外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公报2009-148123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如果外壳想要固定轴承保持件以及盖部这两个部件,则外壳与一个部件之间的铆接有可能对外壳与其他部件之间的铆接的固定产生影响。
因此,在外壳等一个部件通过铆接固定其他两个以上的部件的情况下,也要求对铆接的固定不产生影响的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马达具备:转子,其具有沿着中心轴线配置的轴;定子,其配置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外壳,其收纳所述转子及所述定子,并具有在轴向一侧开口的开口部;树脂制的母线保持件,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并堵塞所述第一开口部;轴承保持件,其配置于所述母线保持件的轴向一侧;轴承,其保持于所述轴承保持件;以及盖部,其位于所述轴承保持件的轴向一侧,并覆盖所述轴承保持件,所述外壳具有:筒状的外壳主体,其沿轴向延伸;第一外壳凹部,其从所述外壳主体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凹陷;外壳突起部,其从所述第一外壳凹部的底面向轴向一侧延伸;台阶部,其形成于所述开口部的内部,位于比所述外壳突起部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以及外壳延伸部,其从所述开口部向轴向一侧延伸,所述轴承保持件具有至少一个轴承突起部,其从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轴承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凹部内,且通过所述外壳突起部与构成所述第一外壳凹部的内侧面的铆接而被固定,所述盖部与所述台阶部在轴向上接触,所述外壳延伸部被铆接于所述盖部,在所述盖部与所述外壳突起部之间沿轴向构成间隙,在所述外壳突起部与构成所述第一外壳凹部的内侧面之间沿周向构成间隙。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外壳等一个部件通过铆接固定其他两个以上的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够提供对铆接的固定不产生影响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马达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绝缘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母线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母线保持件和绝缘体的组合状态的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外壳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轴承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轴承保持件和外壳被固定的状态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定子和母线保持件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模制定子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轴承保持件与外壳组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电路基板与马达组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不同。
在各图中示出Z轴。各图中适当示出的中心轴线J1是与Z轴方向平行延伸的假想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1的轴向、即与Z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轴向上的Z轴方向的正侧称为“上侧”,将轴向上的Z轴方向的负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上侧和下侧是仅用于说明的方向,并不限定马达使用时的实际位置关系和马达的姿势。
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具有转子2、定子3、外壳4、母线保持件7。转子2具有沿中心轴线J1配置的轴22。定子3配置在转子2的径向外侧。外壳4是沿着中心轴线J1的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外壳4收纳转子2及定子3,具有向轴向一侧开口的开口部。在外壳4的内部容纳转子2、定子3和母线保持件7。母线保持件7位于定子3的轴向一侧,保持母线74。母线保持件7为树脂制,配置在定子3的轴向一侧,堵塞开口部。
转子2具有转子铁芯21、多个磁体10和轴22。在本实施方式中,转子铁芯21是层叠有多个电磁钢板的部件。多个磁体10沿周向排列在转子铁芯21的外周面上。磁体10例如通过粘接、使用树脂的注塑成型、覆盖转子铁芯21的转子盖等固定在转子铁芯21的外周面上。轴22是大致柱状的部件。轴22沿中心轴线J1方向延伸。转子铁芯21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轴孔23。轴22例如通过压入等固定在轴孔23中。另外,轴22也可以经由树脂等部件插入轴孔23而被固定。即,轴22直接或间接固定于转子铁芯21。
定子3为大致环状。转子2位于定子3的径向内侧。转子2能够相对于定子3以中心轴线J1为基准相对旋转。定子3具有定子铁芯31、线圈6和绝缘体5。
定子铁芯31是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的部件。定子铁芯31具有大致环状的铁芯背部32和从铁芯背部32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33。即,定子3具有铁芯背部32、齿33、绝缘体5和线圈6。多个齿33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另外,铁芯背部32既可以将多个被分割的片配置成环状而形成,也可以由一部分连接的多个片构成。
绝缘体5是具有绝缘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绝缘体5的材料是具有绝缘性的材料。绝缘体5安装在各个齿33上。绝缘体5具有筒部51、内侧壁部53和外侧壁部52。筒部51为筒状。齿33穿过筒部51的内部。即,筒部51覆盖齿33的外周面。在筒部51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第一内侧壁部531和第二内侧壁部532。在筒部51的径向外侧配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第一外侧壁部521和第二外侧壁部522。第一内侧壁部531在筒部51的上表面向轴向上侧延伸。第二内侧壁部532在筒部51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延伸。第一外侧壁部521在筒部51的上表面向轴向上侧延伸。即,第一外侧壁部521在轴向一侧从筒部51的径向外侧向轴向一侧延伸。第二外侧壁部522在筒部51的下表面向轴向下侧延伸。
在筒部51的周围配置有线圈6。即,线圈6隔着绝缘体5配置在齿33上。线圈6例如通过在筒部51的周围卷绕导线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1是具有U相、V相和W相的三相马达。线圈6具有构成U相线圈组的U相导线、构成V相线圈组的V相导线和构成W相线圈组的W相导线。各导线的端部向轴向上侧引出。
筒部51与线圈6的上端面之间的尺寸优选比第一及第二内侧壁部531、532的轴向尺寸短。筒部51与线圈6的上端面之间的尺寸优选比第一及第二外侧壁部521、522的轴向尺寸短。由此,即使在从外部对马达1施加冲击等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线圈6从筒部51离开。
多个绝缘体5中的一个绝缘体5的第一外侧壁部521具有从第一外侧壁部521的上端部向轴向上侧延伸的销54。即,销54从第一外侧壁部521的轴向一端部朝向轴向一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外侧壁部521在轴向一端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突出部5211。销54从第一外侧壁部521和外侧突出部5211向轴向一侧延伸。由此,能够设置直径更大的销。
另外,销54具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肋541。肋541沿着销54的外周面隔开间隔地配置。换言之,在销54的外侧面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肋541。
母线保持件7配置在定子3的轴向上侧。母线保持件7具有主体部71和连接器部72。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71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部件。主体部71具有沿轴向贯通的中央孔711。主体部71的材料是绝缘性的树脂。主体部71配置在开口部的轴向一侧。主体部71具有至少一个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凸缘部73。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71具有在周向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凸缘部73。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部73为两个。各凸缘部73沿周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71的外侧面位于比铁芯背部32的外侧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主体部71的外侧面位于定子3的外侧面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抑制马达1的径向尺寸变大。主体部71位于线圈6的轴向上侧。从轴向观察时,在径向上,在主体部71的外侧面与定子3的外侧面之间构成有间隙。由此,能够使从线圈6引出的引出线通过主体部71的外侧面与定子3的外侧面之间的间隙。从轴向观察时,在径向上,线圈6或槽间隙位于铁芯背部32与主体部71之间。凸缘部73位于铁芯背部32的轴向上侧。在相邻的凸缘部73彼此之间构成有间隙。各凸缘部73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凸缘孔731。在本实施方式中,相邻的凸缘部73的凸缘孔731彼此与中心轴线J1所成的角度θ为120度。
连接器部72是筒状的部位。连接器部72从主体部71向径向外侧延伸。即,连接器部72从主体部71向径向外侧突出。连接器部72的材料具有绝缘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72的材料是具有绝缘性的树脂。连接器部72例如安装有外部电源的连接端子。从轴向观察时,在周向上,在连接器部72与凸缘部73之间构成有间隙。
母线保持件7具有多个母线74。母线74是导电性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母线74的材料是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母线7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主体部71和连接器部72的内部。即,母线保持件7保持母线74。换言之,母线74的至少一部分被树脂覆盖。各母线74具有多个端子连接部和多个线圈连接部741。端子连接部位于连接器部72的内部。从径向观察时,在连接器部72的内部,端子连接部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母线保持件7还具有由连接器部72保持的传感器连接器75。传感器连接器75具有从连接器部72的径向内端部露出并与后述的电路基板11连接的基板连接部751。传感器连接器75与母线74同样,具有位于连接器部72的内部、从径向观察时在连接器部72的内部露出的连接器端子连接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轴向观察时,线圈连接部741为大致U字状。从轴向观察时,线圈连接部741的前端朝向周向一侧。
从轴向观察时,线圈连接部741中的至少一个位于周向上相邻的凸缘部73之间的空隙内。线圈连接部741中的至少一个位于连接器部72与凸缘部73之间的周向的空隙内。
如上所述,从线圈6引出的引出线从周向上相邻的凸缘部73之间的间隙以及连接器部72与凸缘部73的周向上的间隙通过。即,从轴向观察时,母线74的一部分位于多个凸缘部73的周向上的间隙内。引出线与从母线保持件7露出的线圈连接部741电连接。即,线圈连接部741与从线圈6引出的引出线电连接。线圈连接部741例如通过熔敷或锡焊等与引出线连接。由此,能够抑制马达1的径向尺寸变大,并且能够将引出线与母线74连接。
从径向观察时,凸缘部73位于绝缘体5的轴向上侧。更具体地,凸缘部73覆盖绝缘件5的第一外侧壁部521的轴向上侧的至少一部分。即,至少一个凸缘部73朝向径向外侧扩展,位于第一外侧壁部521的轴向一侧。在周向及径向上,凸缘孔731的位置与第一外侧壁部521的销54的位置大致相同。销54插入凸缘孔731中。由此,能够抑制母线保持件7在周向上旋转。
更优选地,销54压入到凸缘孔731中。当销54穿过凸缘孔731内时,配置于销54的外周面的肋541弹性变形或塑性变形,由此,肋541和凸缘孔731的外周面中的至少一方按压另一方。由此,销54被保持在凸缘孔731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线圈6、绝缘体5以及线圈连接部741被覆盖。换言之,定子3的至少一部分和母线保持件7的至少一部分被树脂覆盖。即,定子3的至少一部分和母线保持件7的至少一部分被定子树脂部34覆盖。更具体地说,定子3的轴向一端部及母线保持件7的主体部71被定子树脂部34覆盖。此时,线圈连接部741被定子树脂部34覆盖。即,定子树脂部34具有覆盖线圈连接部741的树脂突出部341。由此,能够防止定子3及母线保持件7与外壳4及后述的轴承保持件8接触而引起短路。另外,因为用树脂覆盖定子3及母线保持件7,所以能够防止水分或灰尘等与定子3及母线74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3、母线保持件8以及定子树脂部34构成模制定子12。模制定子12是在定子3上组装母线保持件8后形成定子树脂部34的部件。模制定子12具有树脂壁部342,其设置在基板连接部751与轴承保持件8之间。通过设置树脂壁部342,可以防止传感器连接器75与轴承保持件8接触而发生短路。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壁部342设置于定子树脂部34。因此,因为能够在定子树脂部34的成型时形成树脂壁部342,所以不需要另外设置防止短路用的部件。然而,树脂壁部342也可以设置于母线保持件7。在这种情况下,在成型母线保持件7时,能够形成树脂壁部342。另外,树脂壁部也可以具有后述的基板支撑部343。通过在基板连接部751的附近设置基板支撑部343,能够降低因马达1驱动时的振动等而施加于基板连接部751与电路基板11的连接部位的负荷。
轴承保持件8具有轴承保持部81和轴承凸缘部82。轴承保持部81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部位。在轴承保持部81的内部保持有轴承84。即,轴承84被保持于轴承保持件8。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84是滚珠轴承。然而,轴承可以是不同于滚珠轴承的类型。轴承可旋转地支撑轴22。轴承保持部8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母线保持件7的贯通孔(中心孔711)内部。通过轴承保持部81和母线保持件7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重叠,能够抑制马达1的轴向尺寸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件8还具有连接器凹部87。连接器凹部87从轴承凸缘部82的径向外侧朝向径向内侧凹陷。树脂壁部342位于连接器凹部87内,轴承凸缘部82与树脂壁部342在径向上重叠。由此,能够抑制连接器部72的径向尺寸变大。即,能够抑制马达1的径向尺寸变大。
轴承凸缘部82在从轴向观察时为环状的部位。轴承凸缘部82从轴承保持部81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扩展。轴承凸缘部82与外壳4的内表面在径向上相对或接触。在轴承凸缘部8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轴承凹部85。即,轴承保持件8具有从轴承凸缘部82的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凹陷的轴承凹部85。
在轴承凹部85内配置有由树脂覆盖的线圈连接部741及与由树脂覆盖的线圈连接部741连接的引出线的一部分。即,在树脂凹部85内配置树脂突出部341的一部分,树脂凹部85和树脂突出部341在径向上重叠。被树脂覆盖的线圈连接部741以及与被树脂覆盖的线圈连接部741连接的引出线的一部分位于比轴承凸缘部82更靠轴向上侧的位置。换言之,树脂突出部341的一部分比轴承凸缘部82更靠轴向一侧。由此,能够抑制马达1的轴向尺寸变大。此外,因为线圈连接部741和连接到线圈连接部741的引出线的端部被树脂突出部341覆盖,所以可以防止由于与外壳4和轴承保持件8接触而发生短路。
轴承保持件8具有至少一个从径向外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轴承突起部831、832。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突起部831、832具有第一轴承突起部831和位于第一轴承突起部831的周向另一侧的第二轴承突起部832。在轴承凹部85的开口的周向两侧的部位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一对轴承突起部831、832。一对轴承突起部中的位于周向一侧的第一轴承突起部831位于在周向上与一对轴承突起部中的位于周向另一侧的第二轴承突起部832分离的位置。即,轴承凹部85位于成对的第一轴承突起部831和第二轴承突起部832的周向之间。
如上所述,外壳4具有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外壳主体41。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主体41为大致圆筒状。外壳4还具有第一外壳凹部43和外壳突起部46、47。外壳主体41设置有第二外壳凹部43、第一外壳凹部42、外壳延伸部48和台阶部45。第二外壳凹部43位于外壳主体41的外侧面,从外壳主体41的轴向上侧的开口部的端部向轴向下侧凹陷。第二外壳凹部43也是沿径向贯通的贯通孔。在外壳主体41内收纳母线保持件7时,连接器部72通过第二外壳凹部43内。
第一外壳凹部42是从外壳4的轴向上侧的开口部的端部向轴向下侧凹陷的凹部。即,第一外壳凹部42从外壳主体41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第一外壳凹部42也是沿径向贯通外壳4的外壁的贯通孔。
构成第一外壳凹部42的内侧面具有位于轴向下侧的底面和位于周向两侧的侧面。底面与侧面连续地形成。
在底面上形成有朝向轴向上侧延伸的一对外壳突起部46、47。即,外壳突起部46、47从第一外壳凹部42的底面向轴向一侧延伸。一对外壳突起部46、47在周向上分别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即,一对外壳突起部46、47中,第一外壳突起部46向周向一侧延伸,第二外壳突起部47向周向另一侧延伸。即,第一外壳突起部46与构成第一外壳凹部42的内侧面中周向一侧的侧面相对。第二外壳突起部47与构成第一外壳凹部42的内侧面中周向另一侧的侧面相对。第一外壳突起部46与第二外壳突起部47相对。在第一外壳突起部46和第二外壳突起部47之间,在周向上构成间隙。
第一外壳突起部46的轴向下侧的部位与第二外壳突起部47的轴向下侧的部位相连。换言之,从径向观察时,从底面延伸的一对外壳突起部46、47为分成两股的形状(V字状)。
在第一外壳突起部46与底面连接的部位形成有向周向另一侧凹陷的第一切口461。同样地,在第二外壳突起部47与底面连接的部位形成有向周向一侧凹陷的第二切口462。通过形成第一切口461和第二切口462,容易使第一外壳突起部46和第二外壳突起部47在周向上扩展。即,铆接时的加工容易。
在底面与周向一侧的侧面连接的部位形成有朝向轴向下侧凹陷的第一底面凹部421。同样地,在底面与周向另一侧的侧面连接的部位形成有朝向轴向下侧凹陷的第二底面凹部422。
在底面上,在周向上的第一底面凹部421与第一切口461之间形成有朝向轴向上侧突出的第一底面凸部423。同样地,在底面上,在第二底面凹部422与第二切口462之间形成有朝向轴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底面凸部424。
在第一外壳突起部46和周向一侧的侧面之间配置有第一轴承突起部831。第一轴承突起部831被第一外壳突起部46和周向一侧的侧面夹持。即,第一轴承突起部831配置在第一外壳突起部46与构成第一外壳凹部42的内侧面中的周向一侧的侧面之间。第一轴承突起部831与第一底面凸部423在轴向上接触。在第二外壳突起部47和周向另一侧的侧面之间配置有第二轴承突起部832。即,第二轴承突起部832配置在第二外壳突起部46与构成第一外壳凹部42的内侧面中的周向另一侧的侧面之间。第二轴承突起部832被第二外壳突起部47及周向另一侧的侧面夹持。第二轴承突起部832与第二底面凸部424在轴向上接触。各轴承突起部与底面在轴向上接触。由此,轴承保持件8相对于外壳4在周向上被定位,并且在轴向上被定位。
在组装马达1时,夹具使第一外壳突起部46和第二外壳突起部47向周向两侧扩展。即,在第一外壳突起部46和第二外壳突起部47的周向的间隙中,夹具从轴向上侧向下侧被按压,第一外壳突起部46和第二外壳突起部47之间的间隙的尺寸在周向上扩大。因此,第一外壳突起部46和位于周向一侧的侧面在周向上夹持第一轴承突起部831,第二外壳突起部47和位于周向另一侧的侧面在周向上夹持第二轴承突起部832。即,轴承突起部831、83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第一外壳凹部42内,且通过外壳突起部46、47与构成第一外壳凹部42的内侧面的铆接而被固定。换言之,通过一对外壳突起部和侧面,通过铆接固定各轴承突起部。由此,抑制了轴承保持件8沿周向旋转。
另外,第一轴承突起部831可以配置在第一底面凹部421与第一底面凸部423之间、第一切口461的内部、或者第一切口461与周向一侧的侧面之间的任意位置。同样地,第二轴承突起部832可以配置在第二底面凹部422与第二底面凸部424之间、第二切口462的内部、或者第二切口462与周向另一侧的侧面之间的任意位置。即,在第一外壳凹部42内,第一轴承突起部831只要位于第一外壳突起部46和位于周向一侧的侧面之间即可。在第一外壳凹部42内,第二轴承突起部832只要位于第二外壳突起部47与位于周向另一侧的侧面之间即可。
如上所述,外壳4具有台阶部45和外壳延伸部48。在外壳主体41的轴向上侧的开口部处,开口部侧(轴向上侧)的部位的内径比轴向下侧的部位的内径小。即,在外壳4的轴向上侧的开口部处,在内径不同的部位彼此间的边界形成有台阶部45。台阶部45的轴向上侧部位的内径小于台阶部45的轴向下侧部位的内径。台阶部45位于比第一及第二外壳突起部47更靠轴向上侧的位置。即,台阶部45形成在开口部的内侧,位于比外壳突起部46、47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外壳延伸部48从外壳4的轴向上侧的开口部的端部向轴向上侧延伸。即,外壳延伸部48从开口部向轴向一侧延伸。在外壳4的开口部中,外壳延伸部48的周向宽度比外壳延伸部48的轴向下侧的部位的周向宽度窄。外壳延伸部48与第二外壳凹部43在周向上相邻。
外壳主体41的轴向上侧的开口部安装有盖部9。换言之,盖部9位于轴承保持件8的轴向上侧,覆盖轴承保持件8。在本实施方式中,盖部9是大致板状的部件。盖部9的材料例如是铁等金属。另外,盖部9的材料也可以是金属材料以外的材料。
盖部9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外壳4的内侧面在径向上相对或接触。盖部9的径向外侧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台阶部45在轴向上接触。即,盖部9与台阶部45在轴向上接触。由此,决定盖部9相对于外壳4的轴向的位置。如上所述,台阶部45位于第一外壳突起部46第二外壳突起部47的轴向上侧。因此,盖部9位于第一外壳突起部46及第二外壳突起部47的轴向上侧。换言之,在轴向上,在盖部9与第一外壳突起部46及第二外壳突起部47之间存在间隙。即,在盖部9和外壳突起部46、47之间,在轴向上构成间隙。
外壳延伸部48与盖部9的上表面接触。更详细地说,在组装马达1时,外壳延伸部48从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折弯,与盖部9的上表面接触。换言之,外壳延伸部48相对于盖部9被铆接。如上所述,盖部9与台阶部45在轴向上接触。另外,在轴向上,在盖部9与第一外壳突起部46及第二外壳突起部47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即使在外壳延伸部48朝向盖部9弯折而与盖部9接触的情况下,盖部9与第一外壳突起部46及第二外壳突起部47也不会接触。
另外,如上所述,在第一外壳突起部46及第二外壳突起部47与第一外壳凹部42的侧面之间,在周向两侧分别具有间隙。换言之,在外壳突起部46、47与构成第一外壳凹部42的内侧面之间沿周向构成间隙。因此,即使外壳延伸部48向盖部9弯曲,外壳4的外壁中具有外壳延伸部48的部位在周向上变形,也能够抑制第一外壳突起部46及第二外壳突起部47与构成第一外壳凹部42的内侧面接触。
由此,即使在外壳延伸部48和盖部9通过铆接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对轴承保持件8和外壳4的通过铆接固定的部位产生影响。其结果是,即使在通过不同的铆接位置将外壳4固定于轴承保持件8和盖部9两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因各个铆接引起的固定强度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铆接固定于外壳4的盖部9和轴承保持件8之间产生轴向的间隙。在盖部9与轴承保持件8的轴向之间配置有与马达1电连接的电路基板11。由此,能够抑制马达1的轴向尺寸变大。即,能够在抑制马达1的轴向尺寸的同时进行电路基板11的支撑以及两个以上的部件的铆接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壳延伸部48和盖部9的铆接固定在周向的四个部位处进行。但是,外壳延伸部48和盖部9的铆接固定的部位可以多于四个,也可以少于四个。模制定子12具有向轴向一侧突出并支撑电路基板11的基板支撑部343。基板支撑部343沿轴向贯通轴承保持件8。详细而言,轴承凸缘部82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轴承贯通孔86,基板支撑部343贯通轴承贯通孔86。基板支撑部343具有台阶部。相对于设置在电路基板11上的孔,比台阶部更靠轴向一侧的部位被插入。因此,通过台阶部,电路基板11在轴向上被定位。由此,无需另外设置支撑电路基板11的部件,就能够在盖部9和轴承保持件8的轴向之间支撑电路基板1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基板支撑部343设置在母线保持件8的轴向一侧的表面上。由此,能够在母线保持件8的成型时形成基板支撑部343。但是,如图10所示,基板支撑部343也可以形成在定子树脂部34的轴向一侧的面上。在该情况下,在成型定子树脂部34时,能够形成基板支撑部34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支撑部343位于比树脂突出部341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电路基板11的径向尺寸变大。
本发明的马达例如可以用于电动制动器、电动动力转向、各种家电等用途。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但各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以及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另外,本发明不受实施方式的限定。
符号说明
1 马达
2 转子
21 转子铁芯
22 轴
23 轴孔
3 定子
31 定子铁芯
32 铁芯背部
33 齿
34 齿树脂部
341 树脂突出部
342 树脂壁部
343 基板支撑部
4 外壳
41 外壳主体
42 第一外壳凹部
43 第二外壳凹部
44 外壳凹部
45 台阶部
46 第一外壳突起部
47 第二外壳突起部
421 第一底面凹部
422 第二底面凹部
423 第一底面凸部
424 第二底面凸部
461 第一切口
462 第二切口
48 外壳延伸部
5 绝缘体
51 筒部
52 外侧壁部
521 第一外侧壁部
5211 外侧突出部
522 第二外侧壁部
53 内侧壁部
531 第一内侧壁部
532 第二内侧壁部
54 销
541 肋
6 线圈
7 母线保持件
71 主体部
711 中央孔
72 连接器部
73 凸缘部
731 凸缘孔
74 母线
741 线圈连接部
75 传感器连接器
751 基板连接部
8 轴承保持件
81 轴承保持部
82 轴承凸缘部
83 轴承突起部
831 第一轴承突起部
832 第二轴承突起部
84 轴承
85 轴承凹部
86 轴承贯通孔
87 连接器凹部
9 盖部
10 磁体
11 电路基板
12 模制定子
J1 中心轴线。

Claims (23)

1.一种马达,包括:
转子,所述转子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定子,所述定子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外壳,所述外壳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并具有在轴向一侧开口的开口部;
树脂制的母线保持件,所述母线保持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并堵塞所述开口部;
轴承保持件,所述轴承保持件配置于所述母线保持件的轴向一侧;
轴承,所述轴承保持于所述轴承保持件;以及
盖部,所述盖部位于所述轴承保持件的轴向一侧,并覆盖所述轴承保持件,
所述外壳具有:
筒状的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沿轴向延伸;
第一外壳凹部,所述第一外壳凹部从所述外壳主体的轴向一侧的端部向轴向另一侧凹陷;
外壳突起部,所述外壳突起部从所述第一外壳凹部的底面向轴向一侧延伸;
台阶部,所述台阶部形成于所述开口部的内部,并位于比所述外壳突起部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以及
外壳延伸部,所述外壳延伸部从所述开口部向轴向一侧延伸,
所述轴承保持件具有从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至少一个轴承突起部,
所述轴承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凹部内,且通过所述外壳突起部与构成所述第一外壳凹部的内侧面的铆接而被固定,
所述盖部与所述台阶部在轴向上接触,
所述外壳延伸部铆接于所述盖部,
在所述盖部与所述外壳突起部之间沿轴向构成有间隙,
在所述外壳突起部与构成所述第一外壳凹部的内侧面之间沿周向构成有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外壳突起部具有:
第一外壳突起部,所述第一外壳突起部沿周向一侧延伸,并与构成所述第一外壳凹部的内侧面中的周向一侧的侧面相对;以及
第二外壳突起部,所述第二外壳突起部沿周向另一侧延伸,并与构成所述第一外壳凹部的内侧面中的周向另一侧的侧面相对,
所述轴承突起部具有:
第一轴承突起部,所述第一轴承突起部从所述轴承保持件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以及
第二轴承突起部,所述第二轴承突起部从所述轴承保持件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位于所述第一轴承突起部的周向另一侧,
所述第一轴承突起部配置于所述第一外壳突起部与所述内侧面中的周向一侧的侧面之间,
所述第二轴承突起部配置于所述第二外壳突起部与所述内侧面中的周向另一侧的侧面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外壳突起部的轴向另一侧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外壳突起部的另一侧的部位相连,
在所述第一外壳突起部与所述底面相连的部位形成有朝周向另一侧凹陷的第一切口,
在所述第二外壳突起部与所述底面相连的部位形成有朝周向一侧凹陷的第二切口,
所述第一轴承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切口的内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底面与周向一侧的所述内侧面连接的部位形成有朝轴向另一侧凹陷的第一底面凹部,
在所述底面与周向另一侧的所述内侧面连接的部位形成有朝轴向另一侧凹陷的第二底面凹部,
在所述第一底面凹部与所述第一切口之间形成有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第一底面凸部,
在所述第二底面凹部与所述第一切口之间形成有向轴向一侧突出的第二底面凸部,
所述第一轴承突起部与所述第一底面凸部在轴向上接触,
所述第二轴承突起部与所述第二底面凸部在轴向上接触。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保持件具有:
轴承保持部,所述轴承保持部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并将所述轴承保持于内部;以及
轴承凸缘部,所述轴承凸缘部从所述轴承保持部的外侧面向径向外侧扩展,
所述轴承保持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母线保持件的中央孔的内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盖部与所述轴承保持件的轴向之间配置有与所述马达电连接的电路基板。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子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母线保持件的至少一部分被定子树脂部覆盖。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定子、所述母线保持件和所述定子树脂部构成模塑定子,
所述模塑定子具有基板支撑部,所述基板支撑部朝轴向一侧突出,并对所述电路基板进行支撑,
所述基板支撑部沿轴向贯穿所述轴承保持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基板支撑部设置于所述母线保持件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基板支撑部形成于定子树脂部的轴向一侧的表面。
11.如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凸缘部具有沿轴向贯穿的轴承贯通孔,
所述基板支撑部贯穿所述轴承贯通孔。
12.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母线保持件对母线进行保持,所述母线具有线圈连接部,所述线圈连接部与从线圈引出的引出线电连接,
所述定子树脂部具有树脂突出部,所述树脂突出部覆盖所述线圈连接部,
所述树脂突出部的一部分位于比所述轴承凸缘部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保持件具有轴承凹部,所述轴承凹部从所述轴承凸缘部的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凹陷,
在所述轴承凹部内配置有所述树脂突出部的一部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凹部位于成对的所述第一轴承突起部与所述第二轴承突起部的周向之间。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基板支撑部位于比所述树脂突出部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16.如权利要求8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母线保持件具有: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轴向一侧;
连接器部,所述连接器部从所述母线保持件的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以及
传感器连接器,所述传感器连接器被所述连接器部保持,且具有从所述连接器部的径向内端部露出并与所述电路基板连接的基板连接部,
所述模塑定子具有树脂壁部,所述树脂壁部配置于所述基板连接部与所述轴承保持件的径向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基板支撑部从所述树脂壁部向轴向一侧突出。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保持件具有连接器凹部,所述连接器凹部从所述轴承凸缘部的径向外侧向径向内侧凹陷,
所述树脂壁部位于所述连接器凹部内。
19.一种马达,包括:
转子,所述转子具有沿中心轴线配置的轴;
定子,所述定子位于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母线保持件,所述母线保持件位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以及
母线,所述母线保持于所述母线保持件,
所述定子具有:
环状的铁芯背部;
多个齿,多个所述齿从所述铁芯背部的内侧面向径向内侧延伸;
绝缘体,所述绝缘体安装于各所述齿;以及
线圈,所述线圈隔着所述绝缘体配置于所述齿,
所述母线保持件具有:
主体部,所述主体部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轴向一侧;以及
连接器部,所述连接器部从所述母线保持件的主体部向径向外侧突出,
所述绝缘体具有:
筒部,所述筒部覆盖所述齿的外侧面;
第一外侧壁部,所述第一外侧壁部在轴向一侧从所述筒部的径向外侧向轴向一侧延伸;以及
销,所述销从所述第一外侧壁部的轴向一端部向轴向一侧延伸,
所述主体部具有向径向外侧扩展、并位于所述第一外侧壁部的轴向一侧的至少一个凸缘部,
所述凸缘部具有沿轴向贯穿的凸缘孔,
在所述凸缘孔压入有所述销。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马达,其中,
在所述销的外侧面形成有沿轴向延伸的至少一个肋。
21.如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主体部具有多个所述凸缘部,
多个所述凸缘部以沿周向隔开间隔的方式配置,
在从轴向观察时,所述母线的一部分位于多个所述凸缘部的周向的间隙内。
22.如权利要求19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面位于比所述定子的外侧面更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从轴向观察时,在径向上,在所述主体部的外侧面与所述定子的外侧面之间构成有间隙。
23.如权利要求19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第一外侧壁部具有在轴向一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侧突出部,
所述销从所述第一外侧壁部和所述外侧突出部向轴向一侧延伸。
CN201980065763.5A 2018-10-19 2019-10-19 马达 Pending CN1128059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7314 2018-10-19
JP2018-197314 2018-10-19
JP2018-197313 2018-10-19
JP2018197313 2018-10-19
PCT/JP2019/041231 WO2020080548A1 (ja) 2018-10-19 2019-10-19 モ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05904A true CN112805904A (zh) 2021-05-14

Family

ID=70283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65763.5A Pending CN112805904A (zh) 2018-10-19 2019-10-19 马达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351657A1 (zh)
JP (1) JP7405089B2 (zh)
CN (1) CN112805904A (zh)
DE (1) DE112019005216T5 (zh)
WO (1) WO20200805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37364B2 (ja) * 2021-05-21 2024-08-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8123A (ja) * 2007-12-18 2009-07-02 Mitsuba Corp 回転電機
CN103368287A (zh) * 2012-04-09 2013-10-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车载用旋转电机和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2015216707A (ja) * 2014-05-07 2015-12-03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7212853A (ja) * 2016-05-27 2017-11-30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8068000A (ja) * 2016-10-18 2018-04-26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軸受保持構造およびモ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04751U (zh) * 1980-12-16 1982-06-28
JPS5923265U (ja) * 1982-07-29 1984-02-13 株式会社三ツ葉電機製作所 モ−タのブラシホルダステ−装置
JP2015220793A (ja) * 2014-05-14 2015-12-07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353722B2 (ja) 2014-07-10 2018-07-04 Kyb株式会社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回転電機
JP6398549B2 (ja) 2014-09-30 2018-10-03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6302831B2 (ja) * 2014-12-24 2018-03-28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モータ
WO2018062006A1 (ja) 2016-09-30 2018-04-05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8197313A (ja) 2017-05-24 2018-12-13 三菱エンジニアリングプラスチックス株式会社 ポリカーボネート樹脂組成物の製造方法
JP2018197314A (ja) 2017-05-24 2018-12-13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充填接合材、光学デバイス用積層体及び光学デバイス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48123A (ja) * 2007-12-18 2009-07-02 Mitsuba Corp 回転電機
CN103368287A (zh) * 2012-04-09 2013-10-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车载用旋转电机和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JP2015216707A (ja) * 2014-05-07 2015-12-03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JP2017212853A (ja) * 2016-05-27 2017-11-30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8068000A (ja) * 2016-10-18 2018-04-26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軸受保持構造およびモ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0080548A1 (ja) 2021-09-09
JP7405089B2 (ja) 2023-12-26
DE112019005216T5 (de) 2021-07-08
WO2020080548A1 (ja) 2020-04-23
US20210351657A1 (en) 2021-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57936B2 (en) Motor including a bearing holder with through-holes
US10903711B2 (en) Motor
US7795767B2 (en) Motor with multiple bus rings
US8067867B2 (en) Motor with neutral bus ring connecting multiple motor coils
US11411453B2 (en) Motor
JP7120251B2 (ja)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WO2019189309A1 (ja) モータ
JP7318654B2 (ja) モータ
JP5896333B2 (ja) モータ
CN112805904A (zh) 马达
US10873237B2 (en) Motor
CN112583171A (zh) 定子和马达
US11677290B2 (en) Motor
CN109309425B (zh) 马达
CN112583212B (zh) 马达
CN108886295B (zh) 马达和马达的制造方法
WO2019082667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モータ
JP2019161894A (ja) モータ
JP2019030046A (ja) モータ
CN114902537A (zh) 马达
JP6969393B2 (ja) モータ
JP7268541B2 (ja) 回転電機用配線部材及びその固定構造
CN109301947B (zh) 定子和具有定子的马达
WO2020067254A1 (ja) モータ
JP2017127103A (ja) 電動機用ステ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