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01947B - 定子和具有定子的马达 - Google Patents

定子和具有定子的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01947B
CN109301947B CN201810826125.8A CN201810826125A CN109301947B CN 109301947 B CN109301947 B CN 109301947B CN 201810826125 A CN201810826125 A CN 201810826125A CN 109301947 B CN109301947 B CN 1093019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stator
tooth
peripheral surface
outer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8261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01947A (zh
Inventor
柳乐一辉
山口阳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Techno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301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19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019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019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4Stato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1/00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 H02K21/12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 H02K21/14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 H02K21/16Synchronous mo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Synchronous generators hav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stationary armatures and rotating magnets with magnets rotating within the armatures having annular armature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定子和具有定子的马达,定子具有:筒状的外侧铁芯;以及内侧铁芯,其安装于外侧铁芯的径向内侧,内侧铁芯具有:筒状的铁芯背部;多个第一齿和多个第二齿,它们从铁芯背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并且沿周向排列配置;以及线圈,其卷绕于第一齿,其中,在至少一个第二齿的外周面和外侧铁芯的内周面中的一方上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凸部并且在另一方上设置有沿径向凹陷的凹部,凸部与凹部嵌合。

Description

定子和具有定子的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和具有定子的马达。
背景技术
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4-304928号公报中公开了现有的具有定子的马达。该马达具有马达壳体,在马达壳体的内部收纳有转子和定子铁芯(定子)。转子经由轴而被马达壳体支承为旋转自如,在其外周面上固定有永久磁铁。永久磁铁形成为圆筒形状,在其外周面上以使不同的极性相邻的方式沿周向排列形成有八个磁极。
定子铁芯具有轭部和三个齿对。轭部形成为圆筒形状,以使其外周面与马达壳体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嵌合固定于马达壳体。由此,转子相对于定子铁芯旋转自如。
三个齿对被分为三个相,这些齿对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各齿对由两个卷线齿构成,两个卷线齿分别形成为具有与转子对置并且沿周向延伸的前端部的截面大致T字形状。在两个卷线齿上分别卷绕安装有线圈。并且,在各齿对中,两个卷线齿在各自的前端部彼此连结而形成为一体。而且,各齿对通过各卷线齿的根部与形成于轭部的槽部卡合而与轭部嵌合固定。由此,能够防止各齿对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
并且,在定子铁芯中,位于相邻的齿对的中间并且分别不卷绕安装线圈的辅助齿与轭部设置为一体。
然而,根据日本公开公报第2004-304928号公报所公开的定子,卷绕安装有线圈的卷线齿的根部与轭部嵌合。因此,无法将线圈卷绕至卷线齿的根部,无法增加线圈的匝数。因此,无法取得期望的扭矩,存在定子和马达的使用性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当为了增加线圈的匝数而增大卷线齿的径向上的长度时,定子和马达的径向上的长度增大,存在定子和马达变得大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防止内侧铁芯相对于外侧铁芯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的同时提高使用性、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定子和具有该定子的马达。
在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定子具有:筒状的外侧铁芯;以及内侧铁芯,其安装于外侧铁芯的径向内侧,内侧铁芯具有:筒状的铁芯背部;多个第一齿和多个第二齿,它们从铁芯背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并且沿周向排列配置;以及线圈,其卷绕于第一齿,该定子的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个第二齿的外周面和外侧铁芯的内周面中的一方上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凸部并且在另一方上设置有沿径向凹陷的凹部,凸部与凹部嵌合。
在本发明的例示的一个实施方式中,马达具有:上述结构的定子;以及转子,其以沿外侧铁芯的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配置于铁芯背部的径向内侧。
根据例示的本发明,能够提供在能够防止内侧铁芯相对于外侧铁芯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的同时提高使用性、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的定子和具有该定子的马达。
由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卸下了上盖和轴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卸下了上盖、轴以及电路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的外侧铁芯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的外侧铁芯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的内侧铁芯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的内侧铁芯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定子的端子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马达的定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将马达的中心轴线延伸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与马达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简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马达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定子和转子的中心轴线与马达的中心轴线一致。并且,在本说明书中,为了便于说明,将轴向设为上下方向、将图4的上下方向设为定子、转子以及马达的上下方向来对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另外,“上下方向”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使用的名称,不对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进行限定。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与轴向平行的剖视图称为“纵剖视图”。
并且,在轴向中,将从下盖朝向上盖(盖部)的方向简称为“上方”,将从上盖朝向下盖的方向简称为“下方”。并且,在径向中,将朝向中心轴线的方向简称为“内方”(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的方向简称为“外方”(外侧)。另外,以上所说明的方向的呼称不对实际的组装于设备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和方向等进行限定。
以下,对本发明的例示的实施方式的马达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马达的立体图。马达1是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所谓内转子型的马达,例如搭载于铁路车辆而用于铁路车辆的门的开闭机构。并且,马达1例如搭载于设置在铁路的车站的站台上的安全围栏装置,用于安全围栏装置的安全围栏的开闭。另外,马达1也可以用于铁路车辆的门的开闭机构和安全围栏装置以外的用途。例如,马达1也可以搭载于铁路车辆以外的运输机械(例如汽车)、OA设备、医疗设备、工具、工业用的大型设备等以产生各种驱动力。
马达1具有金属制的筒状的壳体10。壳体10的轴向上表面和轴向下表面分别被上盖11(盖部)和下盖15覆盖。沿轴向观察时,壳体10的外形呈大致八边形,在壳体10内收纳有定子2(参照图4、图5)和转子3(参照图4)。由此,壳体10设置于定子2的径向外侧,覆盖定子2的周面。
在壳体10的外周面的上部设置有保持部件12。保持部件12具有一个板部12a和两个圆筒形状的衬套12b。板部12a例如由金属板构成,具有两个螺钉用贯通孔12c和两个衬套用贯通孔12d。衬套12b贯穿插入于衬套用贯通孔12d中,在衬套12b内贯穿插入有后述的引线90。在螺钉用贯通孔12c中贯穿插入有螺钉13(固定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固定部件的一例,举出了螺钉13,但也可以是螺钉13以外的销或铆钉等。
并且,在壳体1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壳体贯通孔10c(参照图2、图3)和螺钉孔10d(参照图4)。在壳体贯通孔10c中贯穿插入有衬套12b。螺钉孔10d沿径向贯通壳体10,螺钉13与螺钉孔10d螺合。
在将衬套12b贯穿插入于衬套用贯通孔12d和壳体贯通孔10c中并且使螺钉13贯穿插入于螺钉用贯通孔12c中之后,将螺钉13与螺钉孔10d螺合。由此,将保持部件12安装在壳体10的周壁外表面上。即,保持部件12被螺钉13(固定部件)安装在壳体10的外周面上。
图2是从轴向上方观察马达1卸下了上盖11和轴30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从轴向上方观察马达1卸下了上盖11、轴30以及电路板7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在壳体10的轴向上表面上设置有在沿轴向观察时呈大致圆形的开口部10a。在壳体10的轴向上端面上,在开口部10a的径向外方沿周向排列设置有四个上表面螺钉孔10b。
开口部10a被上盖11封堵。即,马达1具有覆盖壳体10的轴向上表面的上盖11(盖部)。上盖11具有突出部11a(参照图4)和凸缘部11b(参照图1)。凸缘部11b配置于上盖11的周缘部,在凸缘部11b上设置有四个盖部贯通孔11c。四个盖部贯通孔11c沿周向排列配置,各盖部贯通孔11c分别与各上表面螺钉孔10b(参照图2)对置。
突出部11a设置于比凸缘部11b靠径向内方的位置,向轴向下方突出。将贯穿插入于各盖部贯通孔11c中的盖螺钉11d与上表面螺钉孔10b螺合,从而将上盖11安装于壳体10。此时,上盖11的突出部11a嵌入于壳体10中。即,马达1具有覆盖壳体10的轴向上表面的上盖11(盖部),上盖11具有向轴向下方突出并嵌入于壳体10中的突出部11a。
图4是示出马达1的纵剖视图。图5是示出马达1的定子2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定子2的俯视图。另外,在图5中省略了绝缘件23的图示。定子2配置于转子3的径向外侧。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0(铁芯)和多个线圈22d。定子铁芯20由内侧铁芯22和筒状的外侧铁芯21构成,在外侧铁芯21的径向内侧安装有内侧铁芯22。
图7是从上方观察外侧铁芯21的立体图。图8是示出外侧铁芯21的俯视图。沿轴向观察时,外侧铁芯21的外形呈大致圆形,外侧铁芯21具有多个薄壁部21d和多个厚壁部21e。薄壁部21d的径向的厚度小于厚壁部21e的径向的厚度,在沿轴向观察时,薄壁部21d的内周面以向径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弯曲。薄壁部21d与厚壁部21e沿周向交替地配置。即,在沿周向相邻的厚壁部21e之间配置有薄壁部21d。在本实施方式中,薄壁部21d和厚壁部21e分别设置六个,但薄壁部21d和厚壁部21e的数量不限于六个,只要是多个即可。
外侧铁芯21由沿轴向层叠的多个作为电磁钢板的第一钢板21a构成。各第一钢板21a在轴向上表面上具有发生塑性变形而沿轴向突出的多个凿紧部21c。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一钢板21a具有六个凿紧部21c。在各第一钢板21a中,多个凿紧部21c分别配置于各厚壁部21e。凿紧部21c的径向上的长度W2(参照图6)大于凿紧部21c的周向上的长度W1(参照图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轴向观察时,凿紧部21c呈沿径向延伸的矩形形状。通过使多个凿紧部21c沿轴向重叠而将多个第一钢板21a彼此固定起来。
并且,在外侧铁芯21的轴向一端(上端)设置有第二钢板21b,该第二钢板21b具有沿轴向贯通的钢板贯通孔21h。第二钢板21b由与第一钢板21a相同的电磁钢板构成,配置在轴向上端的第一钢板21a上。而且,凿紧部21c嵌入于钢板贯通孔21h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钢板21b与具有钢板贯通孔21h来代替凿紧部21c的第一钢板21a相同。
并且,在外侧铁芯21的内周面上设置有一个向径向内方突出的凸部21p。凸部21p配置在一个厚壁部21e的内周面上,从外侧铁芯21的轴向上端延伸至轴向下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1p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呈半圆形状。另外,凸部21p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可以是矩形形状或半椭圆形状。这里,“垂直”除了包含严格地垂直的情况之外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情况。
图9是从上方观察内侧铁芯22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内侧铁芯22的俯视图。内侧铁芯22是将多个电磁钢板层叠并且例如进行凿紧固定而构成的。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铁芯22的电磁钢板是与外侧铁芯21的第一钢板21a相同的材质。内侧铁芯22具有筒状的铁芯背部22a、多个第一齿22b以及多个第二齿22c。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22b和第二齿22c分别设置六个。另外,第一齿22b和第二齿22c的数量不限于六个,只要是多个即可。
第一齿22b和第二齿22c从铁芯背部2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并且沿周向排列配置。由此,第一齿22b和第二齿22c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
在第一齿22b的外周端设置有从第一齿22b的径向的末端向周向两侧延伸的伞部22u。伞部22u与外侧铁芯21的薄壁部21d接近并且对置配置。第一齿22b和第二齿22c的上表面、下表面以及侧面被由树脂构成的绝缘件23覆盖。在第一齿22b上卷绕有线圈22d,在第二齿22c上不卷绕线圈22d。线圈22d是隔着绝缘件23分别卷绕于各第一齿22b的周围而构成的。
第二齿22c的外周面配置于比第一齿22b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第二齿22c的径向上的长度小于第一齿22b的径向上的长度。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齿22b和第二齿22c沿周向交替地配置。并且,在沿轴向观察时,第二齿22c与凿紧部21c在径向上对置。
在一个第二齿22c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向径向内方凹陷的凹部22r。另外,“外周面”表示径向外侧的外周面。凹部22r从第二齿22c的轴向上端延伸至轴向下端。在将内侧铁芯22安装于外侧铁芯21时,凸部21p与凹部22r嵌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22r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呈半圆形状。另外,凹部22r的与轴向垂直的截面的形状可以是矩形形状或半椭圆形状。这里,“垂直”除了包含严格地垂直的情况之外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情况。并且,凸部21p也可以不从外侧铁芯21的轴向上端延伸至轴向下端,但优选为从外侧铁芯21的轴向上端延伸至轴向下端。
各第一齿22b具有金属制的端子25。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25设置在第一齿22b的轴向上表面上。即,端子25设置多个,多个端子25沿周向排列配置。端子25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但例如能够使用压接端子。
图11是示出端子25的立体图。端子25具有基部25a和基板连接部25b。基板连接部25b从基部25a的轴向上端面向轴向上方延伸,插入于后述的电路板7的基板贯通孔7b中。在基部25a设置有使轴向下端开放并且向轴向上方延伸的缝25s。另外,缝25s也可以使基部25a的轴向上端开放并且向轴向下方延伸。即,端子25具有使轴向一端开放并沿轴向延伸的缝25s。
线圈22d的端部配置于缝25s内,被缝25s的周向A的两端面夹着。由此,端子25在周向A上夹着线圈22d的端部。并且,绝缘件23的上部覆盖基部25a。此时,线圈22d的末端经由设置在覆盖基部25a的绝缘件23上的开口部(未图示)而露出到比端子25的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对内侧铁芯22向外侧铁芯21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从电磁钢板的原板冲裁出多块构成外侧铁芯21并且外形为圆形的第一钢板21a。此时,将第一钢板21a的径向内侧的部分冲裁为构成内侧铁芯22的电磁钢板(放射状的形状的钢板)的形状。接着,将多个第一钢板21a沿轴向层叠,然后将一块第二钢板21b层叠于最上方的第一钢板21a的上方。由此,形成了具有第二钢板21b的外侧铁芯21。并且,通过将放射状的形状的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了内侧铁芯22。
接着,通过卷线机(未图示)将线圈22d卷绕到内侧铁芯22的各第一齿22b上。并且,例如,如果在卷线机上设置有与凹部22r嵌合的凸部(未图示),则能够容易地使内侧铁芯22相对于卷线机定位。此时,由于没有在内侧铁芯22上安装外侧铁芯21,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线圈22d卷绕于第一齿22b。接着,在各第一齿22b的轴向上表面上设置端子25,并且将线圈22d的端部配置于缝25s内。
接着,通过夹持部件(未图示)对外侧铁芯21进行夹持,在外侧铁芯21的径向内侧将内侧铁芯22从轴向压入。此时,凸部21p与凹部22r嵌合。由此,能够防止内侧铁芯22相对于外侧铁芯21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将内侧铁芯22高精度地安装于外侧铁芯21。另外,也可以是,通过夹持部件对内侧铁芯22进行夹持,在内侧铁芯22的径向外侧将外侧铁芯21从轴向压入。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21p和凹部22r分别仅设置有一个。由此,凸部21p与凹部22r嵌合的部位为一处,能够提高将内侧铁芯22向外侧铁芯21安装时的作业性。另外,凸部21p和凹部22r也可以分别设置有多个。
在比定子铁芯20靠轴向上方的位置设置有电路板7(参照图2、图4)。电路板7收纳于壳体10内,在电路板7的轴向上表面上安装有连接器7a和电容器等电子部件(未图示)。连接器7a与电路板7上的驱动电路(未图示)等连接。连接器7a与引线90的一端连接,引线90的另一端与例如外部电源装置(未图示)连接。
并且,电路板7具有沿轴向贯通的基板贯通孔7b,在基板贯通孔7b中贯穿插入有端子25的基板连接部25b(参照图11)。贯穿插入于基板贯通孔7b中的基板连接部25b被焊接于电路板7,与驱动电路等电连接。即,马达1具有收纳于壳体10内并且连接有端子25的电路板7和与电路板7连接的引线90。由此,线圈22d与电路板7电连接,向线圈22d提供电力。
并且,在外侧铁芯21的轴向上方载置有一片带状的绝缘部件28。绝缘部件28由片状的一个部件构成,配置于端子25与壳体10的径向之间。另外,片状的绝缘部件28由树脂等构成,为可变形的状态。通过使绝缘部件28为片状,能够容易地将绝缘部件28沿着壳体10的内周面而收纳到壳体10内。绝缘部件28相对于壳体10和定子2为非固定状态,在沿轴向观察时,收纳于壳体10内的绝缘部件28呈环状。绝缘部件28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聚酰胺等树脂。另外,“树脂”包含塑料等。
在绝缘部件28收纳于壳体10内的状态下,如图4所示,绝缘部件28的轴向下端面与外侧铁芯21的轴向上端面接触。并且,绝缘部件28的轴向上端与上盖11的突出部11a对置。此时,绝缘部件28的轴向上端与突出部11a接触或接近。由此,能够限制绝缘部件28的轴向上的移动,并且能够使线圈22d的端部和端子25与壳体10绝缘。
绝缘部件28在比端子25靠轴向上方的位置具有沿轴向切口的切口部28n。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沿径向观察时,切口部28n的形状为矩形形状。另外,在沿径向观察时,切口部28n的形状不限于矩形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半圆形状或半椭圆形状等)。另外,“矩形”、“半圆”、“半椭圆”除了包含严格的矩形、半圆、半椭圆的情况之外也包含大致矩形、大致半圆、大致半椭圆的情况。
引线90配置于壳体贯通孔10c和切口部28n内。此时,衬套12b可以与切口部28n的轴向下端面接触。并且,在省略了衬套12b的情况下,引线90可以与切口部28n的轴向下端面或周向的端面接触。即,切口部28n的内壁面可以与引线90接触。
并且,螺钉13在壳体10的内侧的部分与切口部28n的轴向下端面接触。
如图4所示,转子3配置于定子2的径向内侧。转子3具有筒状的转子铁芯31和多个磁铁32。多个磁铁32配置在转子铁芯31的外周面上。各磁铁32的外周面与铁芯背部22a的内周面对置。由此,转子3配置于铁芯背部22a的径向内侧。多个磁铁32以N极的磁极面和S极的磁极面沿周向交替地排列的方式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另外,也可以使用一个环状的磁铁来代替多个磁铁32。在该情况下,只要在磁铁的外周面上沿周向交替地磁化出N极和S极即可。并且,磁铁和转子铁芯也可以由混配有磁性体粉的树脂一体成型出。
转子铁芯31对沿轴向延伸的轴30进行保持。轴30被上、下的轴承部33(参照图4)支承,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与转子3一同旋转。
上方的轴承部33配置于上盖11的中央部,下方的轴承部33配置于下盖15的中央部。上、下的轴承部33由球轴承构成。另外,上、下的轴承部33也可以具有其他方式的轴承(例如,滑动轴承等)。轴30的轴向下端部从下盖15向下方突出,与驱动对象(未图示)连接。
像以上那样,定子2具有筒状的外侧铁芯21和安装于外侧铁芯21的径向内侧的内侧铁芯22。内侧铁芯22具有:筒状的铁芯背部22a;多个第一齿22b和多个第二齿22c,它们从铁芯背部2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并且沿周向排列配置;以及线圈22d,其卷绕于第一齿22b。而且,在外侧铁芯21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凸部21p,并且在第二齿22c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凹陷的凹部22r。凸部21p与凹部22r嵌合。
由此,能够防止内侧铁芯22相对于外侧铁芯21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将内侧铁芯22高精度地安装于外侧铁芯21。并且,由于不在第一齿22b上设置凸部21p和凹部22r,因此能够在第一齿22b中增加线圈22d的匝数而不会增大第一齿22b的径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实现马达1的小型化并且在马达1中取得期望的扭矩。
马达1具有:转子3,其以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具有磁铁32;定子2,其配置于转子3的径向外侧;以及金属制的筒状的壳体10,其设置于定子2的径向外侧,覆盖定子2的周面。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0(铁芯);线圈22d,其卷绕于定子铁芯20;端子25,其配置在定子铁芯20的轴向上端面上,与线圈22d的端部连接;以及绝缘部件28。绝缘部件28载置于定子铁芯20的轴向上方,配置于端子25与壳体10之间。由此,能够使线圈22d的端部和端子25与壳体10绝缘。
在上述结构的马达1中,当经由引线90向电路板7提供电力时,在外侧铁芯21和内侧铁芯22中产生磁通量。而且,通过外侧铁芯21和内侧铁芯22与磁铁32之间的磁通量的作用,产生周向的扭矩。由此,转子3相对于定子2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此时,定子2具有卷绕有线圈22d的第一齿22b和不卷绕有线圈22d的第二齿22c。由此,能够减少马达1的齿槽。
图12是示出马达1的定子2的变形例的俯视图。也可以如该图12所示,在一个第二齿22c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凸部21p,并且在外侧铁芯21的内周面上设置有凹部22r。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内侧铁芯22相对于外侧铁芯21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因此,能够将内侧铁芯22高精度地安装于外侧铁芯21。此时,优选为,凹部22r从外侧铁芯21的轴向上端沿轴向延伸至轴向下端。
并且,也可以如图12所示,绝缘部件28由多个片状部28a构成,各片状部28a分别配置于端子25与壳体10的径向之间。此时,沿周向相邻的片状部28a的周向端面可以彼此接触。由此,按照每个端子25而设置绝缘性的片状部28a,即使在相邻的两个片状部28a沿周向移动了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端子25与壳体10之间的绝缘性。并且,也能够仅更换产生了不良情况的片状部28a,与由一个部件构成的绝缘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节约绝缘部件28。
根据本实施方式,定子2具有筒状的外侧铁芯21和安装于外侧铁芯21的径向内侧的内侧铁芯22。内侧铁芯22具有:筒状的铁芯背部22a;多个第一齿22b和多个第二齿22c,它们从铁芯背部22a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并且沿周向排列配置;以及线圈22d,其卷绕于第一齿22b。而且,在至少一个第二齿22c的外周面和外侧铁芯21的内周面中的一方上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凸部21p并且在另一方上设置有沿径向凹陷的凹部22r。凸部21p与凹部22r嵌合。
由此,能够防止内侧铁芯22相对于外侧铁芯21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能够将内侧铁芯22高精度地安装于外侧铁芯21。并且,在第二齿22c上设置凸部21p或凹部22r,不在第一齿22b上设置凸部21p和凹部22r。由此,能够充分确保线圈22d的匝数、取得期望的扭矩而不会增大第一齿22b的径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在防止内侧铁芯22相对于外侧铁芯21的周向上的位置偏移的同时提高定子2的使用性,并且能够使定子2小型化。
凹部22r从设置有凹部22r的第二齿22c或设置有凹部22r的外侧铁芯21的轴向上端沿轴向延伸至轴向下端。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凹部22r并且将内侧铁芯22更高精度地安装于外侧铁芯21。此时,凸部21p也优选从设置有凸部21p的外侧铁芯21或设置有凸部21p的第二齿22c的轴向上端沿轴向延伸至轴向下端。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凸部21p并且将内侧铁芯22更高精度地安装于外侧铁芯21。
第一齿22b具有端子25,端子25与线圈22d连接。由此,能够确保设置端子25并且设置凸部21p和凹部22r的空间,并且能够通过凹部22r而容易地确认设置端子25的位置。
外侧铁芯21由沿轴向层叠的多个第一钢板21a构成,各第一钢板21a在轴向上表面上具有发生塑性变形而沿轴向突出的凿紧部21c。凿紧部21c在沿轴向观察时与第二齿22c在径向上对置。并且,第二齿22c的外周面配置于比第一齿22b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设置凿紧部21c的空间而不会增大定子2的径向上的长度。因此能够设置凿紧部21c并且实现定子2的小型化。
凿紧部21c的径向上的长度W2大于凿紧部21c的周向的长度W1。由此,能够抑制由凿紧部21c引起的第一钢板21a的周向上的变形。因此,能够将内侧铁芯22顺畅地嵌入于外侧铁芯21中。并且,能够防止第一钢板21a的卷曲。
凸部21p设置于外侧铁芯21,并且凹部22r设置于第二齿22c。由此,能够进一步确保凿紧部21c的空间。
在外侧铁芯21的轴向一端设置有第二钢板21b,该第二钢板21b具有沿轴向贯通的钢板贯通孔21h,凿紧部21c嵌入钢板贯通孔21h中。由此,能够抑制凿紧部21c从外侧铁芯21的轴向一端面沿轴向的突出量。因此,能够减少凿紧部21c与其他部件(定子铁芯20以外的部件)的干涉。
马达1具有定子2和以沿外侧铁芯21的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的转子3,转子3配置于铁芯背部22a的径向内侧。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具有能够提高使用性并且小型化的定子2的马达1。
并且,马达1具有:转子3,其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C为中心进行旋转,具有磁铁32;定子2,其配置于转子3的径向外侧;以及金属制的筒状的壳体10,其设置于定子2的径向外侧,覆盖定子2的周面。定子2具有:定子铁芯20(铁芯);线圈22d,其卷绕于定子铁芯20;端子25,其配置在定子铁芯20的轴向上端面上,与线圈22d的端部连接;以及绝缘部件28。绝缘部件28载置于定子铁芯20的轴向上方,配置于端子25与壳体10之间。因此,例如即使在形成马达1时,线圈22d的端部朝向端子25的外周侧的突出量产生不均,也能够通过绝缘部件28而使线圈22d的端部和端子25与壳体10绝缘。因此,能够提高马达1的可靠性。
线圈22d的末端比端子25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露出。此时,在露出的线圈22d的末端与壳体10的径向之间配置有绝缘部件28。由此,在将线圈22d的端部与端子25连接时无需使用绝缘性的包覆材料等逐一包覆线圈22d的端部,能够提高线圈22d与端子25的连接时的作业性。
端子25具有使轴向一端开放并且沿轴向延伸的缝25s,线圈22d配置于缝25s内。由此,能够将线圈22d与端子25容易地电连接。
马达1具有覆盖壳体10的轴向上表面的上盖11(盖部),上盖11具有向轴向下方突出并且嵌入于壳体10中的突出部11a,绝缘部件28的轴向上端与突出部11a对置。由此,能够限制绝缘部件28的轴向上的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线圈22d的端部和端子25与壳体10之间的绝缘性。
端子25设置有多个,多个端子25沿周向排列配置。也可以是,绝缘部件28由多个片状部28a构成,各片状部28a分别配置于端子25与壳体10的径向之间。此时,沿周向相邻的片状部28a的周向端面可以彼此接触。由此,按照每个端子25而设置绝缘性的片状部28a,即使在相邻的两个片状部28a沿周向移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线圈22d的端部和端子25与壳体10之间的绝缘性。并且,能够仅更换产生了不良情况的片状部28a,与由一个部件构成的绝缘部件的结构相比,能够节约绝缘部件28。
端子25设置多个,多个端子25沿周向排列配置。在各端子25与壳体10的径向之间配置有绝缘部件28。绝缘部件28由一个部件构成。由此,能够提高安装绝缘部件28时的作业性。并且,即使在绝缘部件28沿周向移动了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确保线圈22d的端部和端子25与壳体10之间的绝缘性。
绝缘部件28呈片状。由此,即使设置绝缘部件28,也能够抑制马达1的径向上的长度增大。
马达1具有收纳于壳体10内并且连接有端子25的电路板7和与电路板7连接的引线90。在壳体1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径向贯通的壳体贯通孔10c。绝缘部件28在比端子25靠轴向上方的位置具有沿轴向切口的切口部28n,引线90配置于壳体贯通孔10c和切口部28n内。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引线90向壳体10的外部引出。因此,能够提高向电路板7安装引线90时的作业性。
切口部28n的内壁面可以与引线90接触。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引线90来限制绝缘部件28在周向或轴向上的移动。
马达1具有对引线90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12,保持部件12被螺钉13(固定部件)安装在壳体10的外周面上。螺钉13在壳体10的内侧的部分与切口部28n的轴向下端面接触。由此,能够利用安装保持部件12的螺钉13来进一步限制绝缘部件28的轴向上的移动。此时,与除了螺钉13之外另外设置与切口部28n的轴向下端面接触的突起部等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马达1的部件数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固定部件,例示了螺钉13,但也可以使用销或铆钉等来代替螺钉13。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销或铆钉凿紧从而将保持部件12安装于壳体10。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并实施。并且,也可以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组合以上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并实施。
根据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定子和具有该定子的马达。

Claims (7)

1.一种定子,其具有:
筒状的外侧铁芯;以及
内侧铁芯,其安装于所述外侧铁芯的径向内侧,
所述内侧铁芯具有:
筒状的铁芯背部;
多个第一齿和多个第二齿,它们从所述铁芯背部的外周面向径向外方延伸并且沿周向排列配置;以及
线圈,其卷绕于所述第一齿,
该定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齿不卷绕线圈,
在至少一个所述第二齿的外周面和所述外侧铁芯的内周面中的一方上设置有沿径向突出的凸部并且在另一方上设置有沿径向凹陷的凹部,
所述凸部与所述凹部嵌合,
所述外侧铁芯由沿轴向层叠的多个第一钢板构成,
各所述第一钢板在轴向上表面上具有发生塑性变形而沿轴向突出的凿紧部,
所述凿紧部在沿轴向观察时与所述第二齿在径向上对置,
所述第二齿的外周面配置于比所述第一齿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从设置有所述凹部的所述第二齿或设置有所述凹部的所述外侧铁芯的轴向上端沿轴向延伸至轴向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具有端子,
所述端子与所述线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凿紧部的径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凿紧部的周向上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外侧铁芯,并且所述凹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侧铁芯的轴向一端设置有第二钢板,该第二钢板具有沿轴向贯通的钢板贯通孔,
所述凿紧部嵌入所述钢板贯通孔中。
7.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该马达具有:
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定子;以及
转子,其以沿所述外侧铁芯的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
所述转子配置于所述铁芯背部的径向内侧。
CN201810826125.8A 2017-07-25 2018-07-25 定子和具有定子的马达 Active CN1093019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43957A JP2019030045A (ja) 2017-07-25 2017-07-25 ステータ及びステータを備えたモータ
JP2017-143957 2017-07-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1947A CN109301947A (zh) 2019-02-01
CN109301947B true CN109301947B (zh) 2022-11-08

Family

ID=65168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826125.8A Active CN109301947B (zh) 2017-07-25 2018-07-25 定子和具有定子的马达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030045A (zh)
CN (1) CN109301947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8611A (ja) * 2007-11-05 2009-05-28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202475047U (zh) * 2012-01-20 2012-10-03 杜小兵 电机复合定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08194B1 (ko) * 2006-05-19 2008-0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아우터 로터 타입 모터의 스테이터
CN204258450U (zh) * 2014-11-19 2015-04-08 广东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 定子铁芯及定子、电机
JP6521217B2 (ja) * 2014-12-03 2019-05-29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株式会社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18611A (ja) * 2007-11-05 2009-05-28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202475047U (zh) * 2012-01-20 2012-10-03 杜小兵 电机复合定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01947A (zh) 2019-02-01
JP2019030045A (ja) 2019-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61761B (zh) 马达
EP0872008B1 (en) Motor termination board
US20140028128A1 (en) Stepping motor
CN108808898B (zh) 定子以及旋转变压器
JP6519241B2 (ja) 直流モータ
US11411453B2 (en) Motor
US20210305884A1 (en) Motor
CN112152365B (zh) 马达
JP2015012782A (ja) モータ
CN108475947B (zh) 定子、马达以及定子的制造方法
US8648508B2 (en) Small electric motor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small electric motor
JP3902219B1 (ja) 集中配電部品
CN109301947B (zh) 定子和具有定子的马达
CN111095754B (zh) 定子构造以及旋转变压器
CN111033958B (zh) 马达
US11677290B2 (en) Motor
CN109309425B (zh) 马达
JP2009093956A (ja) 雌型端子の固定構造及びモータ装置
US10958124B2 (en) Motor
JP2019030046A (ja) モータ
CN111509871B (zh) 定子、马达及送风装置
JP7405089B2 (ja) モータ
WO2020035976A1 (ja) 回転電機、インシュレータ、およびそのアセンブリ方法
CN113541342A (zh) 外转子型电动机
JP6969393B2 (ja) 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