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792182B - 马达 - Google Patents

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792182B
CN109792182B CN201780058514.4A CN201780058514A CN109792182B CN 109792182 B CN109792182 B CN 109792182B CN 201780058514 A CN201780058514 A CN 201780058514A CN 109792182 B CN109792182 B CN 1097921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lead
motor
notch
coil
st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585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792182A (zh
Inventor
儿玉光生
村上俊辅
新子刚央
斋藤裕也
福本慎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7921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21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7921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79218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马达构成为具有:转子,其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具有多个线圈;轴承,其对所述轴进行支承;壳体,其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以及支承部,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上侧,所述定子具有从多个所述线圈延伸出的多个线圈引出线,所述支承部具有缺口部,该缺口部从外表面被切掉,供所述线圈引出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所述缺口部具有导入部、终端部以及连接终端部和导入部的中间部,所述导入部从所述外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终端部的周向位置与所述导入部的周向位置不同,中间部的径向或周向的宽度比终端部的径向或周向的宽度大。

Description

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
背景技术
旋转机(马达)包含定子(stator)和转子(rotor)而构成,该定子具有定子铁芯和定子绕组。在旋转机中,有时因运转时的振动等而导致定子绕组的端部移动。在日本特开2012-170166号公报中,为了防止因运转时的振动等而导致定子绕组的端部移动,而设置收纳定子绕组的端部的收纳部件。收纳部件构成为具有沿周向延伸的收纳槽和供定子绕组的端部沿轴向通过的连通部,在收纳槽内收纳定子绕组的端部。
但是,在日本特开2012-170166号公报所记载的结构中,无法充分地固定定子绕组,因而定子绕组从收纳槽移动,根据情况,有可能会从收纳部件脱落。若定子绕组从收纳部件脱落,则有时会与其他结构发生短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例示的第一发明是一种马达,该马达具有:转子,其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具有多个线圈;轴承,其对所述轴进行支承;壳体,其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以及支承部,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上侧。所述定子具有从多个所述线圈延伸出的多个线圈引出线,所述支承部具有缺口部,该缺口部从外表面被切掉,供所述线圈引出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所述缺口部具有:导入部,其从所述支承部的外表面延伸;中间部,其从所述导入部延伸;以及终端部,其从所述中间部延伸。所述终端部的周向位置与所述导入部的周向位置不同,在所述导入部、所述中间部以及所述终端部中的任意一个部件处具有比所述线圈引出线的外径窄的窄幅部。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例示性的第一发明,能够采用如下结构:一边稳定地对线圈引出线进行支承,以使得线圈引出线不会脱落,一边使线圈引出线向轴向上侧通过。
附图说明
图1是马达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马达的剖视图。
图3是从马达中去除壳体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马达中去除壳体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马达中去除壳体、轴承保持架以及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从马达中去除壳体、轴承保持架、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以及固定部件后的状态的缺口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上侧观察将轴承保持架取下后的马达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只是本发明的一例,并不限定地解释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另外,在各附图中,有时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其说明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马达中的转子的旋转的中心轴线设为C。以中心轴线C所延伸的方向作为上下方向。但是,本说明书中的上下方向只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术语,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即,重力方向并不一定是下方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与马达的旋转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马达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着以马达的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沿轴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轴向延伸的状态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轴向在小于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同样地,在本说明书中,“沿径向延伸”除了包含严格地沿径向延伸的状态之外,还包含沿相对于径向在小于45度的范围内倾斜的方向延伸的状态。
<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马达1的剖视图。图3是去除壳体后的状态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4是去除壳体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后的状态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去除壳体、轴承保持架以及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后的状态的马达1的外观立体图。另外,在图1中,为了易于观察马达的构成要素,省略了壳体筒部21的上侧的一部分的显示。
如图1~图5所示,马达1具有壳体20、转子30、定子40、上侧轴承51、下侧轴承52、支承部60、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固定部件78、汇流条80以及控制部10。从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引出线圈引出线91U、91V、91W、92U、92V以及92W(以下,有时称为“线圈引出线91U~91W”或“线圈引出线90”)。
壳体20具有沿上下方向呈筒状延伸的壳体筒部21和位于壳体筒部21的下侧的壳体底部23。壳体20由金属等导电性的材料构成。壳体20收纳转子30、定子40以及轴承保持架50等。壳体20在上侧具有开口部20a。壳体筒部21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状。在壳体筒部21内配置有轴承保持架50。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架50为大致圆板状。壳体筒部21的内周面20b与轴承保持架50的外周面50b以及定子40的外周面接触。壳体筒部21固定在轴承保持架50和定子40上。在壳体20的内侧,在比轴承保持架50靠上侧的位置配置有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控制部10。更详细地说,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下侧的一部分进入到轴承保持架50的贯通部53a和53b(后述)。
另外,壳体筒部21的形状也可以不是圆筒状,只要是能够在内周面固定定子40和轴承保持架50的形状,也可以是箱形等任意的形状。另外,壳体筒部21也可以是组合了圆筒形和箱形等其他形状的形状。壳体筒部21的内周面20b可以在整周范围内与定子40和轴承保持架50不接触,也可以是内周面20b的一部分与定子40和轴承保持架50接触。
壳体底部23具有:下侧轴承支承部23a,其配置于定子40的下侧,对下侧轴承52进行支承;以及输出轴孔22,其沿轴向贯穿壳体底部2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0是与轴承保持架50分开的部件。但是,也可以是,壳体筒部21与轴承保持架50是一个部件,壳体底部23是分开的部件。另外,也可以是,壳体筒部21、壳体底部23以及轴承保持架50分别是分开的部件。
如图4所示,轴承保持架50为具有贯通部53a和53b的圆板状。如图2所示,轴承保持架50配置于定子40的上侧。轴承保持架50在中心轴线C的周围具有开口部50a。开口部50a是沿轴向贯穿轴承保持架50的贯通孔。轴3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开口部50a的内侧。轴承保持架50对上侧轴承51进行支承。轴承保持架50的外周面50b与壳体筒部21的内周面20b接触,轴承保持架50固定于壳体筒部21。在本实施方式中,轴承保持架50通过热压配合固定于壳体筒部21。另外,轴承保持架50也可以通过压入等其他方法固定于壳体筒部21。
如图3所示,轴承保持架50的贯通部53a和53b从轴承保持架50的外周面侧朝向径向内侧被切掉,呈沿周向延伸的形状。另外,轴承保持架50的“外周面”是指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筒的外周部分,贯通部53a和53b不包含与壳体筒部21对置的面。在贯通部53a和53b的位置处配置有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在贯通部53a和53b内,线圈引出线91U~92W一边被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支承,一边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轴承保持架50具有从上侧朝向下侧凹陷的凹部54。轴承保持架50具有供固定部件78的固定用突起79插入的多个固定用贯通孔。
另外,贯通部53a和53b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缺口形状,只要为供线圈引出线91U~92W的至少一根从轴承保持架50的下侧向上侧通过的缺口形状即可。另外,贯通部53a和53b只要是供线圈引出线91U~92W的至少一根从轴承保持架50的下侧向上侧通过的缺口即可,并不一定要线圈引出线91U~92W全部通过。在该情况下,不通过贯通部53a或53b的线圈引出线91U~92W也可以通过与贯通部53a或53b分开地形成于轴承保持架50的贯通孔。
另外,贯通部也可以变成缺口形状,而成为贯穿轴承保持架50的贯通孔。在该情况下,在贯通孔内配置有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在贯通孔内,线圈引出线91U~92W一边被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支承,一边从下侧朝向上侧通过。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轴承51和下侧轴承52是球轴承。上侧轴承51和下侧轴承52将轴31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沿周向旋转。上侧轴承51被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轴承支承部50c支承。下侧轴承52被壳体底部23的下侧轴承支承部23a支承。另外,上侧轴承51和下侧轴承52也可以是球轴承以外的其他种类的轴承。
转子30具有轴31。在本实施方式中,轴31为大致圆柱状。轴31沿着中心轴线C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轴31可以不是实心的,也可以是中空的。
如图2~图5所示,定子40位于壳体20的内侧,配置成在转子30的径向外侧与转子30对置。换言之,定子40沿周向包围转子30。定子40具有定子铁芯41、绝缘件42以及线圈43。定子铁芯41通过将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而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41为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圆环状。在定子铁芯41的内侧面配置有沿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41a。齿41a在定子铁芯的内侧面沿周向隔开间隔地配置。绝缘件42由树脂等绝缘体形成,安装在各齿41a上。线圈43由隔着绝缘件42卷绕在各齿41a上的导线构成,配置在各齿41a上。像已经说明的那样,定子40的外周面固定于壳体20的内周面20b。定子40具有从沿周向排列配置的线圈43分别延伸的导线。这些导线有时也被称为线圈引出线,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与贯穿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线圈引出线91U~92W进行区分,而简称为导线。
图6是在马达1中去除壳体20、轴承保持架50、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以及固定部件78后的状态的缺口部附近的立体图。图7是从上侧观察将轴承保持架50取下后的马达1的俯视图。如图6和图7所示,支承部60对汇流条80和线圈引出线91U~92W进行支承。
汇流条80是使从线圈43导出的导线在必要的部位进行电连接的导电部件。马达1为利用中性点将线圈43彼此连接的所谓星形接线(也称作“Y接线”)的结构,汇流条80是使中性点连接的导电部件。汇流条80也被称作中性点汇流条。如图5所示,汇流条80配置成在中途位置屈曲并且沿周向延伸。从线圈43导出的导线在沿周向排列的位置处通过焊接等与汇流条80电连接。由于汇流条80的轴向的长度比径向的长度长,因此能够以足够的宽度确保汇流条80与导线的焊接面。另外,汇流条80也可以代替在中途位置屈曲的形状而采用呈圆弧状弯曲的形状。
支承部60是绝缘性的树脂部件,能够防止汇流条80与配置在周围的导电性部件接触而短路。如图5所示,支承部60具有环状的基座部60a和从基座部60a向轴向上侧延伸的多个凸部68。凸部68具有从轴向上侧朝向下侧被切掉的槽部69。槽部69位于比支承部60的外周侧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沿周向延伸。槽部69的径向的长度与汇流条80的径向的长度大致相同。汇流条80从上侧朝向下侧插入到多个槽部69中。由此,汇流条80被支承部60支承。
位于沿周向分开配置的凸部68之间的基座部60a具有从径向外侧朝向内侧切入的多个切口67。在切口67中插入有从线圈43导出并与汇流条80连接的导线。从线圈43导出的导线被插入到槽部69中的汇流条80和支承部60夹持从而被支承。因此,能够防止导线从汇流条80脱落。由于切口67配置在位于分开配置的凸部68之间的基座部60a,因此在组装工序中能够确保用于将导线焊接在汇流条80上的空间。
支承部60从与壳体20对置的外表面被切掉,形成呈圆弧状弯曲的“J”字形状的6个缺口部61U、61V、61W、62U、62V、62W(以下有时称为“缺口部61U~62W”)。在缺口部61U~62W分别各配置有一根线圈引出线91U~92W。另外,缺口部61U~62W供线圈引出线91U~92W从下侧向上侧通过。另外,这里所说的外表面是包含与壳体20对置的外周面和朝向径向内侧的内周面等在内的侧面
如图7所示,缺口部61U~62W分别具有导入部611、中间部612以及终端部613。导入部611是从支承部60的外表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空间。终端部613是缺口部61U~62W的终端,位于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空间的前端。终端部613从中间部612延伸。终端部613的周向位置与导入部611不同。
中间部612是从导入部611朝向终端部613以画弧的方式弯曲的空间。在终端部613的中间部612侧的部分具有宽度进一步变窄的窄幅部614,抑制线圈引出线91U~92W从终端部613脱落。窄幅部614的外径比线圈引出线91U~92W小,在组装时通过施加压力使线圈引出线91U~92W通过窄幅部614。
另外,窄幅部614只要配置在导入部611、中间部612以及终端部613中的任一位置即可,并不一定要配置在终端部613的中间部612侧。即使将窄幅部614配置在缺口部61U~62W的任意位置,也能够防止线圈引出线91U~92W从窄幅部614脱落,因此能够防止线圈引出线91U~92W从缺口部61U~62W脱落而与其他结构接触从而发生短路。但是,若将窄幅部614配置在终端部613中间部612侧,则线圈引出线91U~92W的移动几乎没有,在驱动马达时也被稳定地支承,因此更加优选。
在组装工序中,从线圈43引出的线圈引出线91U~92W通过线圈43与支承部60之间,分别被拖拽至应该被支承的缺口部61U~62W的下方。线圈引出线91U~92W在缺口部61U~62W的下侧朝向上侧弯曲,从导入部611朝向终端部613插入。在弯曲的线圈引出线91U~92W中,作用有向与从线圈43引出的位置朝向导入部611的位置的方向(箭头A1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倾倒的力。因此,以使支承部60的壁部位于施加给该线圈引出线91U~92W的力所朝向的方向上的方式使缺口部61U~62W的导入部611相对于线圈43所处的方向(箭头A1的方向)与终端部613相对于导入部611所处的方向(箭头A2的方向)为相同的方向。这样,通过使线圈引出线91U~92W倾倒的方向与进入到缺口部61U~62W中的方向相同,能够使线圈引出线91U~92W容易进入到缺口部61U~62W中从而不容易脱落。另外,为了使线圈引出线91U~92W不脱落,在支承部60形成具有导入部611、中间部612以及终端部613的交结形状的缺口部61U~62W。
如图6所示,导入部611的下侧的部位在周向上的宽度比上侧的部位大,以使得在组装工序中容易将线圈引出线91U~92W插入到导入部611。具体而言,导入部611具有朝向上下方向呈平行的直线状形成的垂直部65a和65b,在垂直部65b的下侧形成有倾斜部65c。相对于垂直部65a和垂直部65b所对置的上侧的间隙,垂直部65a和倾斜部65c所对置的下侧的间隙在周向上宽度更宽。
如图5~图7所示,由对线圈引出线91U~91W进行支承的缺口部61U~61W构成的第一缺口组与由对线圈引出线92U~92W进行支承的缺口部62U~62W构成的第二缺口组在周向上分开配置。在第一缺口组与第二缺口组之间配置有向轴向下侧延伸的腿部66a。腿部66a的下端与定子40抵接。支承部60除了具有腿部66a以外还具有腿部66b和66c等多个腿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6个腿部。由这些腿部对支承部60进行支承。包含腿部66a~66c在内的腿部在周向上以相同的间隔进行配置,均衡地对支承部60进行支承。另外,如图所示,缺口部61U~62W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较长地形成,因此较重,但通过将第一缺口组与第二缺口组分开配置,并在它们之间配置腿部66a,从而重量不会集中在特定的部分,支承部60被稳定地支承。
如图6和图7所示,缺口部61U~62W形成在相对于支承部60的外缘64沿径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63a和第二突出部63b的位置。将第一突出部63a和第二突出部63b统称为“突出部”。由此,线圈引出线91U~92W能够在接近壳体20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处向上侧通过。另外,如图6所示,突出部63a和63b与支承部60的其他部分相比,在轴向上较长。因此,线圈引出线91U~92W以在轴向上较长的距离被作为绝缘部件的支承部60覆盖周围。另外,突出部63a和63b的上端延伸至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下端附近,线圈引出线91U~92W被作为绝缘部件的支承部60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覆盖,从而露出的部分变少,因此能够使线圈引出线91U~92W与壳体20等其他结构的绝缘更加可靠。如图5~图7所示,突出部63a和63b的轴向的长度在周向的端部63c和63d处变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缺口组从第一突出部被切掉,第二缺口组从第二突出部被切掉。
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配置在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覆盖贯通部53a和53b。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插入到贯通部53a和53b内。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例如绝缘性的橡胶材料等)构成,能够防止线圈引出线91U~92W相互接触而短路以及与其他导电性部件接触而短路。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具有供线圈引出线91U~92W从下侧朝向上侧贯穿插入的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参照图2)。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具有向上侧突出的突起部73U~74W。
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与轴承保持架50的凹部54嵌合的凸部(省略图示)。凸部例如通过轻压入等固定在凹部54内。由此,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轴承保持架50相互固定。
如图1~图3所示,在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中,利用支承部60的缺口部61U~62W向上侧通过的线圈引出线91U~92W从轴承保持架50的下侧朝向上侧通过。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1呈以中心轴线C为中心的同心圆弧状沿周向排列配置。通过配置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能够防止线圈引出线91U~92W与壳体20接触而短路。另外,轴承保持架50的贯通部53a、53b与支承部60的缺口部61U~62W在轴向上分开,配置于在周向或径向上重叠的位置。由此,线圈引出线91U~92W能够大致笔直地通过到上侧。
固定部件78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如图5所示,固定部件78为大致圆弧状。固定部件78配置于轴承保持架50的下侧。固定部件78具有朝向上侧突出的固定用突起79。固定用突起79从下侧向上侧贯穿轴承保持架50的固定用贯通孔(省略图示)而插入到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下侧的凹部(省略图示)中,例如通过热熔接等而固定。
固定部件78夹着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和轴承保持架50。即,树脂的固定部件78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夹着例如金属的轴承保持架50。由此,树脂的固定部件78和树脂性的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通过热熔接等被牢固地固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78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由相同的树脂材料构成。因此,即使在从马达的内部产生的热等传递到固定部件78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固定部件78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受到热膨胀系数的差的影响而变形或破裂。
通过了支承部60和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0的线圈引出线90(91U~92W)利用焊接等方法与控制部10电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1采用具有两组U相、V相以及W相的组的两个系统的结构。在驱动马达时,在第一系统中的构成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相的线圈引出线91U~91W中分别流动有电流,在第二系统中的构成U相,V相以及W相的各相的线圈引出线92U~92W中也分别流动有电流。通过上述结构,在驱动马达时,即使在例如因逆变器故障等而导致向一个系统中的线圈的通电停止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向另一个系统中的线圈进行通电,因此能够使马达旋转。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马达采用具有两组U相、V相以及W相的组的两个系统的结构,但该系统数可以任意设计。即,在马达1中,既可以采用1个系统的结构,也可以采用3个系统或4个系统以上的结构。
控制部10配置在壳体20的内侧、即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控制部10是搭载有开关元件等各种电子部件的电路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0例如是刚性基板。控制部10例如为矩形,在四周具有端部。外部电源等(省略图示)经由控制部10向线圈引出线91U~92W分别提供需要的驱动电力。在控制部10搭载有驱动马达1的逆变器电路等。如上所述,线圈引出线91U~92W通过支承部60的缺口部61U~62W和位于轴承保持架50的径向外侧的贯通部53a和53b而向上侧引出。因此,当控制部10配置于壳体20的内侧时,能够在控制部10的端部附近将线圈引出线91U~92W电连接。其结果为,在控制部10上,能够将配置布线和电子部件的空间确保得较宽。另外,由于经由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和缺口来引出线圈引出线,因此能够减小供线圈引出线引出的空间,从而能够使马达小型化。
另外,控制部10并不一定配置于壳体20的内侧,也可以配置于壳体20的外侧。例如,控制部10也可以配置在轴承保持架50的上侧、即比壳体20的内侧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使在像这样配置控制部10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控制部10的端部附近将线圈引出线91U~92W电连接,从而能够将控制部10的配置空间确保得比较宽等。
<2.变形例>
马达1并不限于上述那样的实施方式,也包含能够从上述实施方式考虑而得到的各种方式。例如,马达1也可以采用以下那样的变形例的结构。
例如,缺口部61U~62W也可以不分成第一缺口组和第二缺口组,而分别分开配置。若将缺口部61U~62W分别分开配置,则能够调整支承部60的整体重量的平衡等。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举出了第一缺口组由缺口部61U~61W构成,第二缺口组由缺口部62U~62W构成的例子并进行了说明,但并不一定要采用如下结构:使第一缺口组和第二缺口组分别各一个系统地支承由U相、V相以及W相构成的线圈引出线。第一缺口组和第二缺口组也可以采用包含任意缺口部61U~62W的结构。
另外,缺口部61U~62W并不一定要为“J”字状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N”字状、“L”字状、“V”字状或其他形状。即使为这样的形状,通过形成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具有导入部、终端部、中间部以及窄幅部的缺口部,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导入部、终端部、中间部分别朝向不同的方向,但也可以是任意一方朝向相同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为上述的“L”字形状、“V”字形状。
另外,窄幅部也可以设置在缺口部61U~62W中的任意一个缺口部。
<3.其他>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在上述说明中,只是作为一个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该一个实施方式,在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掌握的范围内能够广泛地解释。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可以相互组合来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用于在电动助力转向用等的车载中搭载的马达、泵、压缩机等。
标号说明
1:马达;10:控制部;20:壳体;20a:开口部;20b:内周面;21:壳体筒部;22:输出轴孔;23:壳体底部;23a:下侧轴承支承部;30:转子;31:轴;40:定子;41:定子铁芯;41a:齿;42:绝缘件;43:线圈;50:轴承保持架;50a:开口部;50b:外周面;50c:上侧轴承支承部;51:上侧轴承;52:下侧轴承;53a、53b:贯通部;54:凹部;60:支承部;60a:基座部;61U~62W:缺口部;611:导入部;612:中间部;613:终端部;614:窄幅部;63a、63b:突出部;64:外缘;65a、65b:垂直部;65c:倾斜部;66a~66c:腿部;70:线圈引出线支承部件;71:线圈引出线贯穿插入孔;73U~74W:突起部;78:固定部件;79:固定用突起;80:汇流条;90、91U~92W:线圈引出线。

Claims (12)

1.一种马达,其具有:
转子,其具有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轴;
定子,其与所述转子在径向上对置,具有多个线圈;
轴承,其对所述轴进行支承;
壳体,其收纳所述转子和所述定子;
至少一个汇流条,其由导电性的材料构成,且将多个线圈引出线相互电连接;以及
支承部,其配置于所述定子的轴向上侧,且对所述汇流条进行支承,
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汇流条中的至少一个是连接所述线圈的中性点的中性点汇流条,
所述定子具有从多个所述线圈延伸出的多个所述线圈引出线,
所述支承部具有缺口部,该缺口部从外表面被切掉,供与提供驱动电力的控制部连接的所述线圈引出线的至少一部分配置,
所述缺口部具有:
导入部,其从所述支承部的外表面延伸;
中间部,其从所述导入部延伸;以及
终端部,其从所述中间部延伸,
所述终端部的周向位置与所述导入部的周向位置不同,
在所述导入部、所述中间部以及所述终端部中的任意一个部件上具有比所述线圈引出线的外径窄的窄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支承部具有环状的基座部和从所述基座部向轴向上侧延伸的多个凸部,
所述凸部具有从轴向上侧朝向下侧被切掉的槽部,该槽部供所述中性点汇流条插入,
所述中性点汇流条是屈曲的,其屈曲的位置位于沿周向分离设置的所述多个凸部彼此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导入部从所述支承部的外表面朝向径向内侧延伸,
所述终端部从所述中间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中间部从所述导入部朝向所述终端部呈圆弧状弯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窄幅部位于所述终端部的所述中间部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从所述线圈朝向所述缺口部的所述导入部的方向与从所述缺口部的所述导入部朝向所述终端部的方向在周向上为相同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导入部的下侧的部位的周向的宽度比所述导入部的上侧的部位的周向的宽度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线圈具有:
第一线圈组,其包含构成至少三相的所述线圈;以及
第二线圈组,其包含构成至少三相的所述线圈;
从所述第一线圈组和所述第二线圈组分别引出多个所述线圈引出线,
所述缺口部包含:
第一缺口组,其由分别对多个所述线圈引出线中的从第一线圈组引出的所述线圈引出线进行支承的所述缺口部构成;以及
第二缺口组,其由分别对多个所述线圈引出线中的从第二线圈组引出的所述线圈引出线进行支承的所述缺口部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缺口部包含:
第一缺口组,其由分别对多个所述线圈引出线的一部分进行支承的所述缺口部构成;以及
第二缺口组,其由分别对多个所述线圈引出线的其他部分进行支承的所述缺口部构成,
所述支承部还具有腿部,该腿部在周向上配置于所述第一缺口组与所述第二缺口组之间,并沿轴向延伸,
所述腿部与所述定子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支承部具有:
基座部;以及
突出部,其从基座部沿径向和轴向中的至少一方延伸;
所述缺口部从所述突出部延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支承部具有:
基座部;以及
突出部,其从基座部沿径向和轴向中的至少一方延伸,
所述突出部具有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
所述第一缺口组从所述第一突出部被切掉,
所述第二缺口组从所述第二突出部被切掉,
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突出部在周向上分开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其中,
该马达还具有对所述轴承进行支承的轴承保持架,
所述轴承保持架具有至少1个供至少1根所述线圈引出线通向上侧的贯通部,
所述轴承保持架的所述贯通部与所述支承部的所述缺口部在周向上重叠。
CN201780058514.4A 2016-09-30 2017-09-28 马达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7921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94589 2016-09-30
JP2016194589 2016-09-30
PCT/JP2017/035112 WO2018062346A1 (ja) 2016-09-30 2017-09-28 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792182A CN109792182A (zh) 2019-05-21
CN109792182B true CN109792182B (zh) 2021-03-09

Family

ID=617626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58514.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792182B (zh) 2016-09-30 2017-09-28 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8062346A1 (zh)
CN (1) CN109792182B (zh)
WO (1) WO20180623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1429B2 (ja) * 2018-09-28 2022-06-07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2020054208A (ja) * 2018-09-28 2020-04-02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DE102018128521A1 (de) * 2018-11-14 2020-05-14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tützeinrichtung für einen Rotor einer fremderregten Innenläufer-Synchronmaschine, Rotor, fremderregte Innenläufer-Synchronmaschine sowie Kraftfahrzeug
JP7180429B2 (ja) * 2019-02-08 2022-11-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ステ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8524Y2 (zh) * 1980-06-30 1990-02-28
JP3465104B2 (ja) * 1998-08-18 2003-11-10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軸流送風機
JP2002300745A (ja) * 2001-03-30 2002-10-11 Fuji Electric Co Ltd 回転電機固定子コイルの結線装置
JP2003199279A (ja) * 2001-12-28 2003-07-11 Saginomiya Seisakusho Inc 電磁コイルのリード線保持構造
JP4328945B2 (ja) * 2003-08-20 2009-09-09 国産電機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リード線引き出し構造
JP2008278704A (ja) * 2007-05-02 2008-11-13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回転電機用ステータ、そのコイル端末とバスバー用端子との接続構造及びその接続方法
JP2010263679A (ja) * 2009-04-30 2010-11-18 Asmo Co Ltd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6539997B2 (ja) * 2014-11-25 2019-07-10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
DE102015225088A1 (de) * 2014-12-26 2016-06-30 Nidec Corporation Moto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desselb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62346A1 (ja) 2018-04-05
JPWO2018062346A1 (ja) 2019-07-25
CN109792182A (zh) 2019-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78060B2 (en) Motor
US11025129B2 (en) Wire support for motor stator
CN109792182B (zh) 马达
WO2018038246A1 (ja) モータ
CN107925301B (zh) 马达
CN108475956B (zh) 电机的具有用于定子线圈的互联装置的定子和具有这种定子的电机
US10811922B2 (en) Motor
WO2014061276A1 (en) Stator unit and motor
US10910924B2 (en) Motor
WO2018151133A1 (ja)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CN108370184B (zh) 旋转电机
JP2019170013A (ja) モータ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150505A (ja) 電動機、空気調和機、および電動機の製造方法
US20230085682A1 (en) Stator and motor
JP2018148667A (ja) 回転電機
US11677290B2 (en) Motor
CN109309425B (zh) 马达
CN112583212B (zh) 马达
CN114977599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及其线圈连接装置
CN109586479B (zh) 马达和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US10958140B2 (en) Motor
CN112583170A (zh) 汇流条装置、定子以及马达
JP6745230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JP7264021B2 (ja) スロットレス回転電機
JP7281636B2 (ja) モータおよび送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