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53399A - 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53399A
CN102753399A CN2010800638489A CN201080063848A CN102753399A CN 102753399 A CN102753399 A CN 102753399A CN 2010800638489 A CN2010800638489 A CN 2010800638489A CN 201080063848 A CN201080063848 A CN 201080063848A CN 102753399 A CN102753399 A CN 1027533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expansion portion
pipeline
occupant
g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384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53399B (zh
Inventor
深渡瀬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7533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33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533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533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dashboar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1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with inflatable support compartments creating an internal suction volu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一种能够在确保乘员约束性能的同时使安全气囊小容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10)被配置于仪表板(15)中的、同时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以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弯曲部(15B)内。安全气囊(20)被构成为,包括:一对外侧展开部(26),其从充气装置(22)接受气体供给,并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而膨胀、展开;内侧展开部28,其通过利用基布(34)在大致整个圆周上对一对外侧展开部(26)的外缘进行连接而形成。内侧展开部(28)中的乘员侧展开部(28P)在不会从充气装置(22)接受气体供给的条件下,随着外侧展开部(26)的膨胀、展开而展开。

Description

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相对于乘员的车辆前方膨胀展开并用于对该乘员向前方的移动进行约束的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通过向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的一部分供给气体并使该安全气囊展开,从而降低了气体容量的安全气囊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7-10637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61201号公报、日本特开2007-145098号公报)。此外,已知一种以在左右一对气囊的后端之间形成有对乘员的头部进行约束的凹部的方式而展开的安全气囊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6-88856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889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副驾驶席用的安全气囊在对乘员进行约束时,主要通过与前窗玻璃、仪表板之间的摩擦力而被抑制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因此,当例如将安全气囊配置于仪表板的后部时,由于安全气囊与前窗玻璃的接触面积减小,所以存在为了确保乘员约束性能而进行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在确保乘员约束性能的同时使安全气囊小容量化的安全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种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具备:气体产生装置,其被配置于仪表板中的、同时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以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部分的内侧;一对外侧展开部,其从所述气体产生装置接受气体供给,并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而膨胀、展开;内侧展开部,其被构成为,至少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以及下侧对所述一对外侧展开部进行连结,并且所述内侧展开部随着该一对外侧展开部的展开而展开。
根据上述的方式,通过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供给从而使一对外侧展开部膨胀、展开,并且伴随于此内侧展开部被膨胀、展开。此处,在本安全气囊装置中,气体向在仪表板与前窗玻璃之间展开的一对外侧展开部、即与该仪表板以及前窗玻璃之间的主要的接触部集中供给。因此,安全气囊与仪表板以及前窗玻璃之间的接触压力增高,从而通过该接触部位的摩擦而有效地对由安全气囊对乘员进行约束时的反力进行了支承。此外,由于气体产生装置的气体向外侧展开部供给,因此能够使安全气囊中通过气体而产生的膨胀部分的容量小容量化。
以这种方式,在上述方式的安全气囊装置中,能够在确保乘员约束性能的同时使安全气囊小容量化。
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内侧展开部被构成为,通过单个的基布而对该一对外侧展开部的边缘进行连结,以使所述内侧展开部展开,并在所述一对外侧展开部之间形成封闭空间。
根据上述的方式,由于内侧展开部在一对外侧展开部之间形成封闭空间,因此提高了对乘员的约束性能。
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还具备隔离布,其将所述封闭空间划分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第一空间和后侧的第二空间,所述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向所述第一空间供给来自所述气体产生装置的气体。
根据上述的方式,在第一空间内与仪表板以及前窗玻璃之间的接触压力也会增高,从而更加有效地对由安全气囊对乘员进行约束时的反力进行了支承。
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隔离布以所述第一空间中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部与下部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方式,展开成倾斜了的形状。
根据上述的方式,由于相对地位于前侧的第一空间的上部与下部相比更向后侧突出,因此即使在因伴随于急剧减速的惯性而使乘员向前方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对该乘员的移动进行约束。
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还具备下侧展开部,所述下侧展开部贯穿所述内侧展开部并与所述隔离布接合,且接受气体供给,从而在乘员的膝部与所述仪表板之间膨胀、展开,在所述隔离布上形成有气体供给孔,所述气体供给孔使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穿过第一空间并流入到所述下侧展开部内。
根据上述的方式,气体穿过隔离布的气体供给孔并向下侧展开部供给。由于如上所述在仪表板上展开的安全气囊被小容量化,因此气体能够从气体产生装置的工作起在短时间内被供给至下侧展开部。由此,提高了下侧展开部的膝部约束性能。
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一对外侧展开部被构成为,包括:第一管道,其以沿着该外侧展开部的上缘而成为长条状的方式膨胀、展开;第二管道,其以沿着该外侧展开部的下缘而成为长条状的方式膨胀、展开;第三管道,其与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分离,并在该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之间膨胀、展开;头部,其以将所述第一管道至第三管道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连通的方式而膨胀、展开,从而将来自所述气体产生装置的气体引导至该第一管道至第三管道;乘员侧管道,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以将所述第一管道至第三管道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连通的方式膨胀、展开;罩部,其堵塞由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所述头部以及所述乘员侧管道所包围的部分、以及由所述第三管道、第二管道、所述头部以及所述乘员侧管道所包围的部分。
根据上述的方式,由于在一对外侧膨胀部的第一管道与第三管道之间、以及第二管道与第三管道之间分别形成有不被供给气体的部分,因此能够使安全气囊中通过气体而产生的膨胀部分的容量进一步小容量化。
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三管道以在车辆急剧减速时被座椅安全带装置约束在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头部所移动的方向上成为长条状的方式膨胀、展开。
根据上述的方式,被座椅安全带装置约束的乘员的头部相对于安全气囊而朝向前下方进入。由于在从侧面观察时,该进入方向(移动轨迹)与第三管道的长度方向大致一致,因此能够随着对乘员的头部的约束而产生良好的支承载荷(反力)。
在上述的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内侧展开部至少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被展开为,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相对于所述外侧展开部侧而凹陷了的形状。
根据上述的方式,由于乘员(的头部)进入到内侧展开部中的凹部并被约束,因此能够在抑制对该乘员的头部的约束力的同时,在肩部处对该乘员进行牢固地约束。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具有如下的优异效果,即,能够在确保乘员约束性能的同时使安全气囊小容量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的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从乘员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2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的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从面对乘员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3为模式化地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4为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的改变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的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从乘员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7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的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从面对乘员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8为构成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的分解立体图。
图9为模式化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中的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从乘员侧观察时的立体图。
图10为模式化地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构成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侧剖视图。
图11为模式化地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图4,对作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进行说明。另外,各个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标记FR、箭头标记UP、箭头标记W分别表示应用了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的汽车V的前方(行进方向)、上方、车辆宽度方向。此外,当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安全气囊20(其结构部分)的形状等进行说明时,若无特别事先说明,则是指膨胀展开状态下的形状等。
在图3中,通过模式化的侧剖视图,图示了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的工作状态下的汽车V的车厢C内的前部。如该图所示,在车厢C内的前部,配置有作为车辆用座椅的副驾驶席12。副驾驶席12具有用于使乘员P面向车辆前方落座的坐垫12A、和从车辆后方对落座于坐垫12A上的乘员P进行支承的座椅靠背12B。
在相对于副驾驶席12的车辆前方处,配置有对车厢C的车辆前端进行规定的前窗玻璃14。此外,在相对于前窗玻璃14的车辆下方处,设置有仪表板15。仪表板15向副驾驶席12侧突出,并且落座于副驾驶席12上的乘员P将脚伸入仪表板15的下方。
此外,在汽车V上设置有座椅安全带装置16,所述座椅安全带装置16用于对落座于副驾驶席12上的乘员P朝向车辆前方的移动进行约束。座椅安全带装置16通过安全带织带16A的中间部经过插舌板16B而被卡止于扣环16C上,从而被系绑于乘员P上,其中,所述安全带织带16A的一端以可拉出的方式被卷绕在未图示的卷收器上且另一端通过锚定器而被固定。更加具体而言,安全带织带16A中从乘员P的一侧肩部到扣环16C的肩部安全带织带16D被倾斜地系绑于乘员P的上半身U上,而从扣环16C到锚定器的腰部安全带织带16E被系绑于乘员P的腰部L上。因此,该实施方式中的座椅安全带装置16被设为所谓的三点式座椅安全带装置。
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具备被配置于仪表板15内的安全气囊组件18。安全气囊组件18以安全气囊20、作为气体产生装置的充气装置22、和安全气囊外壳24为主要部分而构成,其中,所述安全气囊20用于从车辆前方对乘员P的上半身U进行约束,所述充气装置22用于向安全气囊20供给气体,所述安全气囊外壳24对安全气囊20以及充气装置22进行保持(部分收纳)。安全气囊组件18在安全气囊外壳24中被设置在仪表板15上的安装部15A所保持。
在该实施方式中,安全气囊组件18以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了的姿态,被配置于仪表板15中的、同时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后部(后端附近)的车辆上方以及后方的弯曲部15B上。即,与安全气囊组件18被配置于仪表板15的车辆前部的大致平坦的上表面15C上的所谓顶置式的安全气囊装置相比,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被设定为,安全气囊组件18被配置于车辆后方的中置式的安全气囊装置。
具体而言,安全气囊外壳24以其开口部同时朝向车辆后方以及上方的姿态而被安装部15A所保持,并且对如图3中由双点划线所表示的折叠状态下的安全气囊20进行保持(部分收纳)。安全气囊20通过被未图示的保持薄膜等包裹,从而被维持于折叠状态。充气装置22以包括气体喷出口22A在内的一部分被插入到安全气囊20内的状态,被固定保持在安全气囊外壳24上。在该实施方式中,充气装置22被设定为所谓的盘形的充气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安全气囊20以一对外侧展开部26和内侧展开部28为主要部分而构成,其中,所述一对外侧展开部26被设置于沿着车辆宽度方向的气囊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所述内侧展开部28在一对外侧展开部26之间展开。各个外侧展开部26被设定为,侧面观察时的外缘形状与安全气囊20的侧面观察时的外缘形状大致一致并且在气囊宽度方向上为薄壁的扁平形状。此外,一对外侧展开部26以关于安全气囊20的宽度方向中央部而大致相互对称的方式形成。
在该实施方式中,外侧展开部26具有将上下一对切除部26A包围的形状。具体而言,外侧展开部26以如下的构件为主要部分而构成,即,被供给充气装置22的气体的头部26H;从头部26H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的作为第一管道的上侧管道26U;从头部26H向后下方倾斜延伸的作为第二管道的下侧管道26L;在上侧管道26U与下侧管道26L之间从头部26H向后上方倾斜延伸的作为第三管道的中间管道26M;对上侧管道26U、下侧管道26L以及中间管道26M的后端进行连接的乘员侧管道26P。乘员侧管道26P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这些外侧展开部26通过向头部26H、上侧管道26U、下侧管道26L、中间管道26M、以及乘员侧管道26P供给(填充)气体,从而以包围切除部26A的方式而膨胀、展开。如图3所示,在该膨胀、展开状态下,各个外侧展开部26成为,与仪表板15以及前窗玻璃14分别接触的结构。通过基于这些外侧展开部26的接触压力的、与仪表板15以及前窗玻璃14的摩擦,从而使对乘员P进行约束时的载荷(反力)的一部分被支承。
此外,该实施方式中的中间管道26M,沿着适当地系绑了座椅安全带装置16的安全带织带16A的乘员P的头部H在前方碰撞时的移动方向配置(延伸)。具体而言,在汽车V的前方碰撞时,被座椅安全带装置16约束的乘员P的上半身U,通过腰部安全带织带16E而被限制了腰部的前方移动,另一方面,在从卷收器拉出肩部安全带织带16D的同时向前方进行移动。即,在前方碰撞时,上半身U如图3中箭头标记A所示那样以向前侧倾倒的方式而位移。伴随于此乘员头部H朝向前下方倾斜位移。在从侧面观察时,中间管道26M沿着该乘员头部H的位移方向(以与乘员头部H的位移轨迹一致的方式)配置。在考虑乘员P的体格的情况下,中间管道26M沿着例如身材较小的乘员P的乘员头部H的位移方向配置。
在以上所说明的外侧展开部26中,切除部26A通过封闭部26B而被封闭。下面进行具体的说明,如图4所示,外侧展开部26通过对内侧基布30和外侧基布32的缝制而被形成为袋状。内侧基布30以及外侧基布32被设定为,具有在从侧面观察时与外侧展开部26的外缘大致一致的外缘的形状,而且外侧基布32具有与切除部26A相对应的切除部32A。通过对该外侧基布32外缘和内侧基布30的外缘进行缝制,且对外侧基布32的内缘和内侧基布30进行缝制,从而形成外侧展开部26,所述外侧展开部26具有如上述那样通过封闭部26B而被封闭的切除部26A。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的结构,即,不在外侧基布32上设置与切除部26A对应的切除部32A,而是在内侧基布30上设置代替其的切除部。
如图1、图2、以及图4所示,内侧展开部28以通过基布34而对一对外侧展开部26进行连接的方式构成。在该实施方式中,基布34通过在大致整个圆周上对一对外侧展开部26的外缘进行连接,从而使该一对外侧展开部26之间形成了图3所示的封闭空间(腔室)36。
此外,如图3所示,安全气囊20具有将封闭空间36划分为前侧腔室36F和作为后侧腔室的乘员侧腔室36P的隔离布38。隔离布38从安全气囊外壳24的下缘附近起向后上方倾斜延伸,并到达安全气囊20的上端附近。该隔离布38在其大致整个边缘处被缝合在内侧基布30、基布34上。由此,隔离布38以密封(气密)状态而将前侧腔室36F和乘员侧腔室36P隔开。
而且,在安全气囊20中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前侧腔室36F中被供给充气装置22的气体,而乘员侧腔室36P中不被供给充气装置22的气体。即,在内侧展开部28的前下端部(构成内侧展开部28的前下端部的部分的基布34)上,形成有图3所示的、充气装置22的气体所流入的流入口28A。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流入口28A与一对外侧展开部26的头部26H分别连通。
由此,安全气囊20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充气装置22的气体,从而使一对外侧展开部26以及内侧展开部28中的形成前侧腔室36F的前侧展开部28F膨胀、展开。前侧展开部28F为如下的结构,即,与上述的外侧展开部26同样地,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与仪表板15(安全气囊外壳24)和前窗玻璃14分别接触。通过基于该前侧展开部28F的接触压力的、与仪表板15以及前窗玻璃14之间的摩擦,从而使对乘员P进行约束时的载荷(反力)的一部分被支承。此外,采用了如下的结构,即,通过如上所述将隔离布38倾斜配置,从而使前侧展开部28F展开成,上端侧相对于下端侧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变厚的形状。
另一方面,内侧展开部28中的形成乘员侧腔室36P的乘员侧展开部28P随着一对外侧展开部26以及前侧展开部28F的膨胀、展开,而在将车厢C内的空气吸入到乘员侧腔室36P的同时被展开。因此,在构成乘员侧展开部28P的基布34上,形成有吸气孔34A。在该实施方式中,吸气孔34A形成在,安全气囊20的下部且在展开过程未被仪表板15封闭的部分上。
此外,如图3所示,在仪表板15中的安装了安全气囊组件18的部分处,形成有通过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压力而破裂并开口的安全气囊门40。该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门40通过仪表板15在形成于其内表面侧的槽状的撕裂线处开裂,从而以铰链部为中心而上下展开,而在该仪表板15上形成开口。并且成为如下的结构,即,通过该开口,从而容许安全气囊20向仪表板15外、即车厢C的膨胀展开。
在以上所说明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当根据例如未图示的碰撞传感器的输出而检测出汽车V的前方碰撞、或预测到无法避免前方碰撞时,作为未图示的控制装置的安全气囊ECU使充气装置22工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当在上述结构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根据来自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检测出或预测出汽车V的前方碰撞时,安全气囊ECU使充气装置22工作(点火)。于是,从充气装置22接受了气体供给的安全气囊20在仪表板15内膨胀,并穿过由其展开压力使安全气囊门40展开而形成的开口,从而在车厢C内膨胀展开。
此时,通过流入口28A、头部26H而被供给有充气装置22的气体的前侧展开部28F、一对外侧展开部26被膨胀、展开。随着其膨胀、展开,乘员侧展开部28P在从吸气孔34A吸入空气的同时被展开。
而且,被座椅安全带装置16约束的乘员P如图3中箭头标记A所示以上半身U向前侧倾倒的方式而与安全气囊20接触,并且通过该安全气囊20而被进一步限制了朝向前方的移动。此外,未系绑座椅安全带装置16的乘员P如图3中箭头标记B所示大致向正前方移动并与安全气囊20接触,从而被限制了向该前方的移动。
即,当乘员与内侧展开部28的后面(构成内侧展开部28的后面的基布34)接触时,安全气囊20通过基布34的张力从而抑制了一对外侧展开部26在气囊宽度方向分离的情况,同时乘员侧展开部28P被乘员P压溃。由此,能够实现对乘员P的能量吸收。在这种对乘员P的约束时,安全气囊20的一对外侧展开部26和内侧展开部28与前窗玻璃14和仪表板15分别接触。而且,安全气囊20通过与该前窗玻璃14以及仪表板15之间的摩擦,从而获得伴随着乘员约束而产生的反力。
此处,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通过使气体(气流)集中于安全气囊20中主要与前窗玻璃14以及仪表板15接触的部分、即上侧管道26U、下侧管道26L、前侧展开部28F中,从而获得了所需的摩擦力。
例如,在被搭载于仪表板15的上表面15C内的顶置式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如图3中虚拟线所示,能够增大安全气囊100与前窗玻璃14以及仪表板15的接触面积。因此,容易获得所需的支承反力。但是,由于在其比较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中,采用依赖于安全气囊100与前窗玻璃14的接触面积而获得所需的反力的构造,因此导致该安全气囊100的容量增大,进而导致充气装置的容量增大。
对此,由于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采用了使气体集中于一对外侧展开部26以及前侧展开部28F中,从而确保由上述摩擦而产生的反力的结构,因此与上述比较例相比较,安全气囊20的气体容量较小。即,在安全气囊20中,与上述比较例所涉及的顶置式的安全气囊100相比较,安全气囊的展开形状本身较小。而且,由于安全气囊20为其一部分通过来自充气装置22的气体而膨胀、展开的结构,因此与整体通过气体压力而膨胀、展开的结构相比,气体容量减小了相当于乘员侧展开部28P的量。
以这种方式,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能够在确保乘员约束性能的同时使安全气囊20小容量化。
此外,由于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在一对外侧展开部26的每一个上形成有切除部26A,因此安全气囊20进一步小容量化。即,在安全气囊20中,气体压力集中于与前窗玻璃14接触的上侧管道26U、与仪表板15接触的下侧管道26L、对这些构件进行连接的头部26H以及乘员侧管道26P中。由此,安全气囊20为具有切除部26A的结构,同时能够如上所述确保与前窗玻璃14以及仪表板15的接触压力、即摩擦(反力)。而且,通过在上侧管道26U和下侧管道26L之间对头部26H和乘员侧管道26P进行连接的中间管道26M,从而易于维持乘员P约束时的外侧展开部26的形状(姿态)。
而且,安全气囊20中的中间管道26M以与被座椅安全带装置16的安全带织带16A约束的乘员P的乘员头部H在前方碰撞时的移动轨迹大致一致的方式而配置。因此,能够在汽车V的前方碰撞时,在内侧展开部28中的中间管道26M之间,良好地(以适当的载荷)对乘员P的乘员头部H进行约束,其中,所述内侧展开部28是在一对外侧展开部26之间于没有气体压力的条件下展开的。
另外,由于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采用不仅一对外侧展开部26通过气体压力而膨胀、展开,前侧展开部28F也通过气体压力而膨胀、展开的结构,因此能够实现对未系绑座椅安全带装置16的安全带织带16A的乘员P的约束性能的确保。即,由于未系绑座椅安全带装置16的安全带织带16A的乘员P作为整体(大致全部体重)而欲向正前方移动,因此对其的约束需要较大的反力。由于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中,通过前侧展开部28F的气体压力来获得与前窗玻璃14以及仪表板15之间的摩擦,因此能够得到随着对乘员P的约束而产生的较大的反力。
而且,由于通过使隔离布38如上述那样倾斜展开,从而使前侧展开部28F的上部的后缘与下部的后缘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方,因此使得前侧展开部28F以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其上部厚于下部的方式膨胀、展开。因此,能够利用通过气体压力而膨胀、展开的前侧展开部28F的上部,来良好地对沿着箭头标记B方向向正前方移动的乘员P的乘员头部H进行约束。
此外,由于在安全气囊20中,在大致整个圆周上将基布34缝合在一对外侧展开部26的外缘上,而形成了封闭空间36,因此通过向该一对外侧展开部26以及前侧展开部28F的气体供给,从而整体上展开为袋状(形成封闭空间36的形状)。即,一对外侧展开部26在侧面观察时的周向的各个部分处通过基布34而被连结在一起。因此,安全气囊20抑制了一对外侧展开部26随着对乘员P的约束而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情况,从而有助于对乘员的适当的约束。此外,安全气囊20不会在对乘员P的约束过程中使该乘员P的一部分卡住。
另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对内侧基布30和外侧基布32的缝制而构成了外侧展开部26的示例,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图5所示的改变例的结构。改变例所涉及的外侧展开部26以在内外缘处对形成有与切除部32A同样的切除部42A的内侧基布42、和外侧基布32进行缝制的方式而构成。由此,在改变例所涉及的外侧展开部26中,也形成有由头部26H、上侧管道26U、下侧管道26L、乘员侧管道26P所包围的两个切除部26A。此外,在该改变例中,通过封闭部26B而封闭了切除部26A,其中,所述封闭部26B是由与内侧基布42以及外侧基布32不同的其他的布、即基布44而形成的。隔离布38中的穿过切除部26A的部分被缝制在封闭部26B上。
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改变例或之前的结构基本相同的部件和部分,标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改变例或之前的结构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在图6中,通过与图1相对应的立体图而图示了构成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50的安全气囊52,在图7中通过与图2相对应的立体图而图示了安全气囊52。如这些图所示,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50在展开为在安全气囊52中的、至少朝向乘员P侧的后表面处,气囊宽度方向中央部凹陷了的形状的这一点上,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装置10。
即,安全气囊52在使乘员P的乘员头部H进入到内侧展开部28中的、在一对凸部54之间凹陷的凹部55的同时,通过一对凸部54而与乘员P的两肩部接触,进而限制了该乘员P向车辆前方的移动。为了得到该展开形状,如图8所示,安全气囊52中的构成内侧展开部28(封闭空间36)的基布56采用了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周长短于宽度方向两侧的设定。该基布56上形成有与吸气孔34A对应的吸气孔56A。
此外,取代隔离布38而被设置的隔离布58的上端侧被形成为大致V字状,从而有助于在安全气囊52的上端部处,使内侧展开部28以具有一对凸部54(凹部55)的方式展开。关于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50(安全气囊52)中的其他的结构,包括未图示的部分在内,以与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安全气囊20)中的相对应的部分相同的方式而构成。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50,也能够通过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相同的作用而获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由于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50中,在安全气囊52的内侧展开部28中的、朝向乘员P侧的部分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处形成有凹部55,因此该安全气囊52不会相对于乘员P在宽度方向上产生位置偏移而能够良好地对该乘员P进行约束。即,在安全气囊52中,能够在抑制作用于进入凹部55的乘员P的乘员头部H上的载荷的同时,在该乘员P的两肩(人体中的高强度部)处进行牢固的约束。
(第三实施方式)
在图9中,通过与图1相对应的立体图,而图示了构成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60的安全气囊62,并且,在图10中通过与图3相对应的模式化的侧剖视图,而图示了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60的工作状态下的汽车V的车厢C内的前部。如这些图所示,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60在其安全气囊62除了具备相当于安全气囊52的上半身用安全气囊64之外,还具备用于对乘员P的膝部K进行保护的作为下侧展开部的膝部安全气囊66的这一点上,不同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50。
上半身用安全气囊64以基本上与安全气囊52(安全气囊20)相同的方式构成。在膝部安全气囊66中,其上部贯穿基布56并进入到乘员侧展开部28P内,而上侧开口端通过隔离布58而被封闭。在该隔离布58上,形成有用于从前侧展开部28F向膝部安全气囊66供给来自充气装置22的气体的气体供给孔58A。关于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60(安全气囊62)中的其他的结构,包括未图示的部分在内,以与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50(安全气囊52)中的相对应的部分相同的方式而构成。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60,也能够通过基本上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50(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相同的作用而获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60中,通过膝部安全气囊66来对乘员P的膝部K进行约束,所述膝部安全气囊66在汽车V的前方碰撞时通过隔离布58的气体供给孔58A而接受气体供给,并被膨胀、展开。由此,乘员P的膝部K相对于与仪表板15之间的碰撞而受到保护。此外,能够以简单的构造而获得这种膝部安全气囊66与上半身用安全气囊64一体形成的安全气囊62。
而且,以与如上所述被小容量化了的安全气囊20相同的方式构成的上半身用安全气囊64为小容量。因此,与上半身安全气囊在整体上通过气体供给而膨胀、展开的比较例相比,能够从充气装置22的工作开始起在短时间内将气体供给至膝部安全气囊66。由此,在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60中,能够使膝部安全气囊66在乘员的膝部K与仪表板15之间的狭窄的间隙中良好地膨胀、展开,并对该膝部K进行保护。
(第四实施方式)
在图11中,通过与图3相对应的模式化的侧剖视图,而图示了作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70的、工作状态下的汽车V的车厢C内的前部。如该图所示,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70在其安全气囊72以不具有隔离布38的方式而构成的这一点上,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
即,构成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70的安全气囊72以一对外侧展开部26、和被设置于它们之间且内部被设为单一的(连续的)封闭空间36的内侧展开部28为主要部分而被构成。安全气囊72通过仅向一对外侧展开部26(的除了切除部26A以外的管道部分)供给充气装置22的气体,从而在使车厢内的空气穿过吸气孔34A而向封闭空间36导入的同时,作为整体被展开。关于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70(安全气囊72)中的其他的结构,包括未图示的部分在内,以与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安全气囊20)中的相对应的部分相同的方式而构成。
因此,根据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70,除了由于前侧展开部28F为通过气体供给而膨胀、展开的结构所实现的作用效果以外,也能够通过基本上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相同的作用而获得相同的效果。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一对外侧展开部26各自具有两个切除部26A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各个外侧展开部26不具有切除部26A的结构,此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各个外侧展开部26具有一个或三个以上切除部26A的结构,而且还可以采用例如在一侧的外侧展开部26与另一侧的外侧展开部26中,切除部26A的数量、形状和配置有所不同的结构。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示出了通过使基布34、56在大致整个圆周上被缝制在一对外侧展开部26的外缘上从而形成封闭空间36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内侧展开部28能够实现在一对外侧展开部26之间对乘员P进行约束(与乘员P接触)的功能、以及通过张力来抑制一对外侧展开部26在宽度方向上分离(对约束姿态进行控制)的功能即可。因此,例如,内侧展开部28也可以通过独立于与乘员P接触的基布和对一对外侧展开部26的上缘之间、下缘之间进行连接的上下一对基布的、其他的布而构成。
而且,虽然在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应用于副驾驶席用安全气囊装置10、50、60、70的示例,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因此,例如,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能够应用于可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乘坐三个乘员的座椅中车辆宽度方向中央的座椅等中。此外,也可以认为,这种中央座席在本发明中被包含于副驾驶席中。

Claims (8)

1.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具备:
气体产生装置,其被配置于仪表板中的、同时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以及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部分的内侧;
一对外侧展开部,其从所述气体产生装置接受气体供给,并以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而膨胀、展开;
内侧展开部,其被构成为,至少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以及下侧对所述一对外侧展开部进行连结,并且所述内侧展开部随着该一对外侧展开部的展开而展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展开部被构成为,通过单个的基布而对该一对外侧展开部的边缘进行连结,以使所述内侧展开部展开,并在所述一对外侧展开部之间形成封闭空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还具备隔离布,其将所述封闭空间划分为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第一空间和后侧的第二空间,
所述安全气囊装置被构成为,向所述第一空间供给来自所述气体产生装置的气体。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隔离布以所述第一空间中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部与下部相比位于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的方式,展开成倾斜了的形状。
5.如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还具备下侧展开部,所述下侧展开部贯穿所述内侧展开部并与所述隔离布接合,且接受气体供给,从而在乘员的膝部与所述仪表板之间膨胀、展开,
在所述隔离布上形成有气体供给孔,所述气体供给孔使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穿过第一空间并流入到所述下侧展开部内。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所述一对外侧展开部被构成为,包括:
第一管道,其以沿着该外侧展开部的上缘而成为长条状的方式膨胀、展开;
第二管道,其以沿着该外侧展开部的下缘而成为长条状的方式膨胀、展开;
第三管道,其与所述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分离,并在该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之间膨胀、展开;
头部,其以将所述第一管道至第三管道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前端部连通的方式而膨胀、展开,从而将来自所述气体产生装置的气体引导至该第一管道至第三管道;
乘员侧管道,其沿着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以将所述第一管道至第三管道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端部连通的方式膨胀、展开;
罩部,其堵塞由所述第一管道、第二管道、所述头部以及所述乘员侧管道所包围的部分、以及由所述第三管道、第二管道、所述头部以及所述乘员侧管道所包围的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当从侧面观察时,所述第三管道以在车辆急剧减速时被座椅安全带装置约束在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头部所移动的方向上成为长条状的方式膨胀、展开。
8.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展开部至少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被展开为,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相对于所述外侧展开部侧而凹陷了的形状。
CN201080063848.9A 2010-02-15 2010-02-15 安全气囊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533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52173 WO2011099158A1 (ja) 2010-02-15 2010-02-15 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53399A true CN102753399A (zh) 2012-10-24
CN102753399B CN102753399B (zh) 2014-10-15

Family

ID=44367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384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53399B (zh) 2010-02-15 2010-02-15 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511710B2 (zh)
EP (1) EP2537718B1 (zh)
JP (1) JP5408268B2 (zh)
CN (1) CN102753399B (zh)
WO (1) WO2011099158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389A (zh) * 2016-09-30 2018-04-06 关键安全体系股份有限公司 外部栓系的安全气囊
CN109435889A (zh) * 2017-08-21 2019-03-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前排乘客座椅的乘客保护装置
CN110576821A (zh) * 2018-06-08 2019-12-17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CN110789487A (zh) * 2018-07-31 2020-02-1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车辆气囊装置
CN110893829A (zh) * 2018-08-24 2020-03-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CN114174129A (zh) * 2019-08-22 2022-03-1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用保护罩及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0044527A1 (de) * 2010-09-07 2011-05-05 Daimler Ag Airbag,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Kraftwagen
US8876156B2 (en) * 2011-01-31 2014-11-04 TRW Vehical Safety Systems Inc. Reduced volume air bag
DE102011112882A1 (de) 2011-09-08 2013-03-14 Daimler Ag Airbag,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Kraftwagen
KR101316389B1 (ko) * 2011-10-05 2013-10-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루프 에어백 장치
DE102012019900A1 (de) * 2012-10-11 2013-05-02 Daimler Ag Airbag eines Kraftwagens
JP5998062B2 (ja) * 2013-01-10 2016-09-28 タカタ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エアバッグ装置、並びに車両構造
KR101550624B1 (ko) 2013-12-20 2015-09-07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장치
WO2016021381A1 (ja) * 2014-08-04 2016-02-1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83985B2 (ja) * 2014-09-26 2019-03-13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れを備えるエアバッグ装置
US9707921B2 (en) * 2014-10-21 2017-07-18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Self-conforming rearseat air bag
US10427638B2 (en) 2016-06-08 2019-10-01 Autoliv Asp, Inc.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for reducing rotational velocity of a head of an occupant
US10293775B2 (en) * 2016-10-21 2019-05-21 Autoliv Asp, Inc. Frontal airbag assemblies for reducing rotational velocity of a head of an occupant
US11027688B2 (en) 2019-08-27 2021-06-08 Autoliv Asp,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to support an inflatable airbag cushion
JP7223334B2 (ja) * 2019-09-26 2023-02-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7223333B2 (ja) * 2019-09-26 2023-02-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乗員保護装置
JP7223343B2 (ja) * 2020-03-30 2023-02-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JP7223344B2 (ja) * 2020-03-30 2023-02-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
US11491943B2 (en) * 2020-03-30 2022-11-08 Toyoda Gosei Co., Ltd. Front passenger seat airbag
KR20210155255A (ko) * 2020-06-15 2021-12-22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에어백 장치
JP7456361B2 (ja) * 2020-12-01 2024-03-27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6277A (en) * 1974-12-09 1978-02-28 Nippon Soken, Inc. Gas column type air bag system
US5599041A (en) * 1995-10-24 1997-02-04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EP1364840A1 (de) * 2002-05-24 2003-11-26 Takata-Petri AG Fahrer-oder Beifahrerairbag
JP2006088998A (ja) * 2004-09-27 2006-04-06 Toyot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291831A (zh) * 2005-10-17 2008-10-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膨胀管状内部结构的安全气囊系统
JP2009040220A (ja) * 2007-08-09 2009-02-26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90573A (ja) * 2008-02-14 2009-08-2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30893B1 (zh) * 1970-11-28 1975-10-04
US3784225A (en) * 1972-10-02 1974-01-08 Gen Motors Corp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JP2985480B2 (ja) * 1992-03-05 1999-11-2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6344844A (ja) * 1993-06-07 1994-12-20 Takata Kk エアバッグ
JPH0725303A (ja) * 1993-07-09 1995-01-27 Nissan Motor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07329685A (ja) * 1994-06-10 1995-12-19 Takata Kk エアバッグ
JPH10244902A (ja) 1997-03-06 1998-09-14 Toyota Motor Corp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44896B2 (ja) 2004-09-22 2009-03-2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23270B2 (ja) 2005-11-24 2008-07-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165559B2 (ja) 2005-12-16 2008-10-15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92853B2 (ja) * 2008-08-06 2012-08-08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76277A (en) * 1974-12-09 1978-02-28 Nippon Soken, Inc. Gas column type air bag system
US5599041A (en) * 1995-10-24 1997-02-04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Inflatable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EP1364840A1 (de) * 2002-05-24 2003-11-26 Takata-Petri AG Fahrer-oder Beifahrerairbag
JP2006088998A (ja) * 2004-09-27 2006-04-06 Toyota Motor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CN101291831A (zh) * 2005-10-17 2008-10-2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具有膨胀管状内部结构的安全气囊系统
JP2009040220A (ja) * 2007-08-09 2009-02-26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9190573A (ja) * 2008-02-14 2009-08-2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389A (zh) * 2016-09-30 2018-04-06 关键安全体系股份有限公司 外部栓系的安全气囊
CN107878389B (zh) * 2016-09-30 2022-04-15 关键安全体系股份有限公司 外部栓系的安全气囊
CN109435889A (zh) * 2017-08-21 2019-03-08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前排乘客座椅的乘客保护装置
US11001220B2 (en) 2017-08-21 2021-05-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assenger protection device for front passenger seat
US11001221B2 (en) 2017-08-21 2021-05-11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assenger protection device for front passenger seat
CN110576821A (zh) * 2018-06-08 2019-12-17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CN110789487A (zh) * 2018-07-31 2020-02-14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车辆气囊装置
CN110789487B (zh) * 2018-07-31 2022-04-08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车辆气囊装置
CN110893829A (zh) * 2018-08-24 2020-03-2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乘员保护装置
CN114174129A (zh) * 2019-08-22 2022-03-11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用保护罩及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CN114174129B (zh) * 2019-08-22 2023-10-17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安全气囊用保护罩及车辆用安全气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08268B2 (ja) 2014-02-05
EP2537718A1 (en) 2012-12-26
WO2011099158A1 (ja) 2011-08-18
CN102753399B (zh) 2014-10-15
EP2537718A4 (en) 2013-06-26
JPWO2011099158A1 (ja) 2013-06-13
EP2537718B1 (en) 2014-05-07
US8511710B2 (en) 2013-08-20
US20130127142A1 (en) 2013-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53399B (zh) 安全气囊装置
US10137853B2 (en) Vehicle airbag device and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device
RU2693179C2 (ru) Узел сидень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и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US10343638B2 (en) Vehicular seat installed with side airbag device
JP6668464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00985010Y (zh) 具有关键处设置的凹槽的安全气囊
CN101489838B (zh) 具有延伸肩部分的侧帘式气囊
US6971664B2 (en) Passenger-side airbag apparatus
JP4285167B2 (ja)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170028955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US20160001735A1 (en) Tubular airbag
US9517746B2 (en) Bag-in-bag safety restraint with directional inflation
EP1502825A1 (en) Automotive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CN104417478A (zh) 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JP2017226381A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130036825A (ko) 차량의 루프 에어백 장치
CN101223058A (zh) 乘员约束装置
CN104487294A (zh) 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N102233860A (zh) 乘员气囊设备
CN115667021A (zh) 安全气囊装置
US8764055B2 (en) Air bag with pleated portion
CN109910810A (zh) 用于车辆的安全带气囊
US11260819B2 (en) Airbag apparatus
JP2002362278A (ja) 車両乗員のための膝保護装置
JP2011168128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15

Termination date: 201602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