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7038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7038B
CN102467038B CN201110159442.7A CN201110159442A CN102467038B CN 102467038 B CN102467038 B CN 102467038B CN 201110159442 A CN201110159442 A CN 201110159442A CN 102467038 B CN102467038 B CN 1024670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recording paper
transfer
peripheral speed
transmitting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594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7038A (zh
Inventor
浅冈润
浅冈润一
前田祥
前田祥一
小池克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670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70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70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70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8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copy material in the fixing nip, e.g. introduction guides, stripp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定影装置,其在夹持并传送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图像的同时,对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图像进行定影;传送部分,其沿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定影装置的下游,所述传送部分夹持并传送所述记录介质;以及控制器,当所述记录介质由所述定影装置和所述传送部分保持时,所述控制器基于用于触发所述定影装置的传送速度变化的信息来执行控制,以改变所述定影装置的传送速度和所述传送部分的传送速度。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6-01072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基于多个级别检测传送路径上记录纸张的纸环量。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依据检测单元的检测结果,对构成传送部分的一对传送辊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以使通过传送路径的记录纸张的纸环量保持在设定范围内。
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06-056612中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供纸传送部分的供纸电动机的驱动设定为与子扫描传送部分的子扫描电动机同步。另外,在供纸部分的供纸传送辊与咬合部分之间的传送路径中,纸张屈曲以形成纸环,其中所述咬合部分设置在保持辊和子扫描传送部分处的传送带之间。因此,呈环状的纸张总是在子扫描传送部分和供纸传送部分之间传送。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在记录介质由定影装置和传送部分保持的同时,当定影装置的传送速度和传送部分的传送速度改变时,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防止记录介质变形。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定影装置,其在夹持并传送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所述图像的同时,对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形成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所述图像进行定影;传送部分,其沿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定影装置的下游,所述传送部分夹持并传送所述记录介质;以及控制器,当所述记录介质由所述定影装置和所述传送部分保持时,所述控制器基于用于触发所述定影装置的传送速度变化的信息来执行控制,以改变所述定影装置的传送速度和所述传送部分的传送速度。
根据本发明的方案,与基于与用于触发定影装置的传送速度变化的信息不同的信息来改变传送部分的传送速度的结构相比,在记录介质由定影装置和传送部分保持的同时,当定影装置的传送速度和传送部分的传送速度改变时,可以防止记录介质变形。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从定影装置延伸到切换单元的记录纸张传送路径的结构;
图4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辊(DC电动机)的减速控制的示意图;
图4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传送辊(步进电动机)的减速控制的示意图;
图5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下述状态的示意图:在所述状态下,作为由控制器对每个辊的操作进行控制的第一实例,基于第一纸张传感器的输出而执行控制;
图5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下述状态的示意图:在所述状态下,作为由控制器对每个辊的操作进行控制的第二实例,依据定影辊的驱动而执行控制;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从传送路径向反转传送路径传送记录纸张的状态;
图7A是示出比较实例中在去卷曲辊和每个第一传送辊之间传送的记录纸张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7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在去卷曲辊和每个第一传送辊之间传送的记录纸张的状态的示意图;以及
图8是示出在比较实例中由控制器对每个辊的操作进行控制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对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图1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形成装置10沿竖直方向(即,沿箭头V的方向)从下侧到上侧包括纸张保持单元12、主体14、原稿读取单元16和控制器20。纸张保持单元12保持用作示例性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张P。主体14设置在纸张保持单元12的上方并且在从纸张保持单元12供给的记录纸张P上执行图像形成。原稿读取单元16设置在主体14的上方并且对读取原稿G进行读取。控制器20设置在主体14中并且用作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个部分的操作进行控制的示例性控制器。在下面的说明中,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0A的竖直方向对应于方向V,并且其水平方向对应于方向H。
纸张保持单元12包括保持不同尺寸的记录纸张P的第一保持部分22、第二保持部分24和第三保持部分26。第一保持部分22、第二保持部分24和第三保持部分26各自设置有送纸辊32,送纸辊32将所保持的记录纸张P送出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传送路径28。逐张传送记录纸张P的成对的传送辊34和成对的传送辊36沿传送路径28布置在中各个送纸辊32的下游。调节辊38在传送路径28中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传送辊36的下游。调节辊38使记录纸张P暂且停止,并且在确定定时将记录纸张P送出到二次转印位置QB(后面说明;参见图2)。
传送路径28的上游侧部设置为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沿着方向V从纸张保持单元12的左下部到主体14的左下部的直线形式。传送路径28的下游侧部设置为从主体14的左下部到设置在主体14的右表面处的排出单元15。双面传送路径136连接至传送路径28并且允许记录纸张P被传送且反转以便在记录纸张P的双面上形成图像。折叠型手动纸张馈送单元46设置在主体14的左表面处。从手动纸张馈送单元46送出的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连接至传送路径28中的调节辊38的近侧。下面将详细地说明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之间的切换。
原稿读取单元16包括文档传送装置52、台板玻璃54和文档读取装置56。文档传送装置52自动地逐张传送读取原稿G。台板玻璃54布置在文档传送装置52的下侧处。在台板玻璃54上放置一张读取原稿G。文档读取装置56读取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读取原稿G或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读取原稿G。
文档传送装置52包括自动传送路径55,在自动传送路径55中布置有成对的传送辊53。自动传送路径55的部分布置为使得读取原稿G通过台板玻璃54的上侧。文档读取装置56在静止在台板玻璃54的左端处的同时读取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的读取原稿G,或者在沿方向H移动的同时读取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读取原稿G。
主体14包括用作示例性图像形成单元的图像形成单元50,图像形成单元50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色调剂图像(显影剂图像)。图像形成单元50包括感光体部件62、充电部件64、曝光装置66、显影装置70、中间转印带68和清洁装置73(后面说明)。
用作图像承载部件的圆筒形感光体部件62设置在主体14中的装置主体10A的中央部分处。感光体部件62由驱动单元(未示出)沿着箭头+R的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在其外周表面上承载通过光照射形成的静电潜像。对感光体部件62的表面进行充电的电晕式充电部件64设置在感光体部件62的上方并且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相对。
曝光装置66沿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充电部件64的下游并且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相对。曝光装置66包括半导体激光器、f-θ透镜、多棱镜、成像透镜和反射镜(上述部件均未示出)。基于图像信号,从半导体激光器发射的激光由多棱镜偏转以便进行扫描,并且照射(用于曝光)由充电部件64充电的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以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66不限于由多棱镜使激光偏转以进行扫描的类型。曝光装置66可以为使用发光二极管(LED)的类型。
显影装置70沿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由曝光装置66的曝光照射的部件的下游。显影装置70为旋转切换型的显影装置,其通过确定颜色的色调剂对静电潜像(形成在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上)进行显影,以使静电潜像可见。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沿方向H以可更换的方式并行布置在文档读取装置56的下方以及显影装置70的上方。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分别收容黄色(Y)色调剂、品红色(M)色调剂、蓝绿色(青色)(C)色调剂、黑色(K)色调剂、第一专色(E)色调剂和第二专色(F)色调剂。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可以从不是黄色、品红色、蓝绿色或黑色的专色(包括透明色)中选定或者不选定。
如图2所示,在显影装置70中,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与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的色调剂颜色对应地沿着周向(即,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按该次序并行布置。通过电动机(未示出)使显影装置70一次旋转60度的中心角,对执行显影操作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或72F进行切换,并且使执行显影操作的显影单元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相对。
由于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这里将对显影单元72Y进行说明,而不对其它显影单元72M、72C、72K、72E和72F进行说明。当使用Y、M、C和K这四种颜色执行图像形成时,不使用显影单元72E和72F。因此,从显影单元72K到显影单元72Y的旋转角度为180度。
显影单元72Y包括用作主体的外壳部件76。外壳部件76填充有由载体和色调剂形成的显影剂,所述显影剂是通过色调剂供给路径(未示出)从色调剂盒78Y(参见图1)供给的。外壳部件76具有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相对的矩形开口76A。外周表面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相对的显影辊74设置在开口76A中。此外,用于对显影剂的层厚度进行调节的板状调节部件79在外壳部件76中的开口76A附近设置为沿着开口76A的纵向延伸。
显影辊74具有可旋转设置的圆筒形显影套筒74A和磁性部件74B,所述磁性部件74B包括固定在显影套筒74A的内侧的磁极。通过旋转显影套筒74A以形成显影剂(载体)的磁刷。通过调节部件79来调节层厚度,在显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显影剂层。然后,通过旋转显影套筒74A使显影套筒74A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剂层传送到与感光体部件62相对的位置,以使得与形成在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上的潜像(静电潜像)对应的色调剂附着到潜像上,从而使潜像显影。
在外壳部件76中,两个螺旋形传送辊77可旋转地靠近彼此布置。通过使两个传送辊77旋转,外壳部件76内填充的显影剂沿着显影辊74的轴向(即,沿着显影单元72Y的纵向)循环并被传送。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的六个显影辊74沿着周向布置,并且相邻的显影辊74之间的间隔的大小等于60度的中心角。通过切换某一显影单元72,使得下个显影辊74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相对。
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带68沿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显影装置70的下游并且设置在感光体部件62的下方。形成在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中间转印带68为环形带并且围绕驱动辊61、张力施加辊65、传送辊63和辅助辊69设置。驱动辊61由控制器20可旋转地驱动。张力施加辊65向中间转印带68施加张力。传送辊63接触中间转印带68的内侧并且被驱动且旋转。辅助辊69在二次转印位置QB(后面说明;参见图2)处接触中间转印带68的内侧并且被驱动且旋转。通过使驱动辊61旋转,中间转印带68沿着箭头-R的方向(即,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一次转印辊67设置为与感光体部件62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被置于一次转印辊67和感光体部件62之间。通过一次转印操作,一次转印辊67使得形成在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一次转印辊67在感光体部件62和中间转印带68彼此接触的位置(该位置称为“一次转印位置QA”(参见图2))处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侧相接触。通过从电源(未示出)施加电力,由于接地的感光体部件62和一次转印辊67之间的电位差,通过一次转印操作,一次转印辊67使得由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承载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二次转印辊71与辅助辊69相对设置,使得中间转印带68布置在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通过二次转印操作,二次转印辊71使得通过一次转印操作而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的位置对应于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的二次转印位置QB(参见图2)。二次转印辊71接地并且与中间转印带68的表面(外周表面)相接触。通过二次转印操作,借助于二次转印辊71和从电源(未示出)供应电力的辅助辊69之间的电位差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
在二次转印操作之后收集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留色调剂的清洁刮板59设置在与驱动辊61相对的一侧,并且中间转印带68被置于清洁刮板59和驱动辊61之间。清洁刮板59安装在具有开口的壳体(未示出)中。由清洁刮板59的端部刮除的任何色调剂被收集到壳体中。
位置检测传感器83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8附近与传送辊63相对的位置处。位置检测传感器83通过检测中间转印带68的外表面上的标记(未示出)来检测中间转印带68上的预定基准位置,并且输出位置检测信号,该位置检测信号作为用于开始图像形成的基准定时。位置检测传感器83通过用光照射中间转印带68并且接收从标记的表面反射的光来检测中间转印带68的移动位置。
清洁装置73沿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清洁装置73清除例如未由一次转印操作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并且残留在感光体部件62的表面上的任何残留色调剂。清洁装置73通过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相接触的清洁刮板和刷辊来收集例如任何残留色调剂。
电晕管81沿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上游(即,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电晕管81消除在一次转印操作之后残留在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的电荷。电荷消除装置75通过利用光照射被清洁的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表面来消除电荷,该电荷消除装置75沿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下游(充电部件64的上游)。
通过二次转印辊71限定的色调剂图像的二次转印位置QB(参见图2)设定在传送路径28中。第一纸张传感器39在二次转印位置QB和调节辊38之间设置为位于传送路径28的上方以及调节辊38的附近。第一纸张传感器39用作对记录纸张P的前端位置(即,下游侧端部)和后端位置(即,上游侧端部)进行检测的检测单元。对于第一纸张传感器39,例如,可以使用利用光照射记录纸张P且接收从记录纸张P反射的光的反射光学传感器。定影装置100在传送路径28中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即,沿着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定影装置100为示例性定影装置,其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由二次转印辊71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上。
如图3所示,定影装置100包括壳体106,壳体106具有开口106A和开口106B。记录纸张P进入开口106A。记录纸张P从开口106B排出。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设置为壳体106中的主要部分。定影辊102通过加热进行定影。加压辊104朝向定影辊102挤压记录纸张P。尽管定影装置100设置有例如用于对加压辊104、定影辊102和对定影辊102进行加热的外部加热辊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但这些部件未图示。
定影辊102布置在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28上方的色调剂图像侧(上侧)处。定影辊102的旋转轴布置为与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垂直。在定影辊102的示例性结构中,由诸如硅橡胶的弹性材料覆盖铝制的圆筒形型芯(未示出)的外周。在弹性材料的外周表面的周围形成有由氟树脂形成的防粘层。卤素加热器108设置在型芯内。卤素加热器108用作不与型芯的内周表面接触的热源。通过从电源(未示出)供应的电力而产生的热量对卤素加热器108进行加热,以对型芯进行加热,从而加热整个定影辊102。
能够改变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的第一电动机110通过齿轮(未示出)连接至定影辊102的型芯的端部。基于从控制器20发送的指令信号来驱动第一电动机110以旋转地驱动定影辊102,从而使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在常规定影期间(下文称为“常规模式”)为圆周速度V1,并且在当降低速度以增加施加到记录纸张P的色调剂图像上的热量时的定影期间(下文称为“速度降低模式”)为圆周速度V2(<V1)。
加压辊104在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中布置在定影辊102的下方。通过诸如弹簧(未示出)的偏压力使加压辊104接触并挤压定影辊102的外周表面,从而在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之间形成接触区域(即,咬合部分N)。在加压辊104的示例性结构中,诸如硅橡胶的弹性材料覆盖铝制的圆筒形型芯的外周。在弹性材料的外周表面的周围形成由氟树脂形成的防粘层。通过定影辊102的旋转使加压辊104被驱动而旋转。用作热源的卤素加热器可以设置在所述型芯内以对加压辊104进行加热。
第二纸张传感器112在定影装置100中设置在传送路径28的上方。第二纸张传感器112检测记录纸张P沿其传送方向的前端位置和记录纸张P沿其传送方向的后端位置。对于第二纸张传感器112,例如,可以使用利用光照射记录纸张P并且接收从记录纸张P反射的光的反射光学传感器。第二纸张传感器112安装在下述位置处:该位置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即,沿箭头A的方向)处于咬合部分N的下游,并且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处于开口106B的上游。
接下来,将对传送路径28和双面传送路径136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去卷曲单元120在传送路径28中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定影装置100的下游。在定影装置100进行定影之后,去卷曲单元120沿着相反的方向使记录纸张P的卷曲变直。无论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之间如何切换,都执行通过去卷曲单元120将记录纸张P的卷曲变直。
去卷曲单元120包括第一去卷曲部分122和第二去卷曲部分124。第一去卷曲部分122用作示例性传送部分且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布置在上游侧处。第二去卷曲部分124用作另一示例性传送部分且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布置在下游侧处。第一去卷曲部分122包括去卷曲辊126A、金属辊127A和支承件128A。去卷曲辊126A为布置在传送路径128上侧处的海绵辊。金属辊127A布置在传送路径28的下侧处且接触去卷曲辊126A的外周表面。支承件128A在与去卷曲辊126A相对的一侧接触金属辊127A的外周表面,并且减少金属辊127A的屈曲。去卷曲辊126A的外径大于金属辊127A的外径。
第二去卷曲部分124包括去卷曲辊126B、金属辊127B和支承件128B。去卷曲辊126B为布置在传送路径128下侧处的海绵辊。金属辊127B布置在传送路径28的上侧处且接触去卷曲辊126B的外周表面。支承件128B在与去卷曲辊126B相对的一侧接触金属辊127B的外周表面,并且减少金属辊127B的屈曲。去卷曲辊126B的外径大于金属辊127B的外径。
去卷曲辊126A和去卷曲辊126B、金属辊127A和金属辊127B以及支承件128A和支承件128B分别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且具有相同的形状。去卷曲辊126A、去卷曲辊126B、金属辊127A、金属辊127B、支承件128A和支承件128B各自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与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垂直。
一个第二电动机129通过齿轮(未示出)连接至去卷曲辊126A和126B各自的型芯(未示出)的端部。基于从控制器20发送的指令信号而驱动第二电动机129以旋转地驱动去卷曲辊126A和126B,从而使去卷曲辊126A和126B的圆周速度在常规模式下为圆周速度V3(≥V1)并且在速度降低模式下为圆周速度V4(V2≤V4<V3)。去卷曲辊126A沿图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去卷曲辊126B沿图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切换单元130沿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去卷曲单元120的下游。切换单元130对沿着传送路径28传送的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进行切换。在切换单元130处,传送路径28的末端分成反转传送路径132和第一排出路径134。反转传送路径132具有向下弯曲的弯曲部分142。第一排出路径134近似为直线路径,并且朝向排出单元15(参见图1)延伸。
反转传送路径132的一部分分成双面传送路径136和第二排出路径138。双面传送路径136朝向传送辊36延伸,以便在记录纸张P的背面上形成图像。第二排出路径138朝向排出单元15延伸。具有形成弯曲部分142的弯曲表面的引导部件143设置在反转传送路径132处。引导部件135A和引导部件135B设置在第一排出路径134处。引导部件135A形成第一排出路径134的上壁。引导部件135B布置为与引导部件135A相对并且形成第一排出路径134的底壁。为了在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中节省空间,引导部件135A和135B布置为使得二者之间的距离小,并且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形成为笔直的。
如图1所示,反转传送路径132从主体14的右下侧到纸张保持单元12的右下侧沿箭头V的方向(-V表示向下方向,而+V表示向上方向)形成为笔直的。传送记录纸张P的成对传送辊162设置在反转传送路径132中。双面传送路径136设置为沿方向H从反转传送路径132的一部分(第三切换部件148(后面说明))通向传送辊36。传送记录纸张P的成对传送辊164设置在双面传送路径136中。通过第三切换部件148(后面说明)将记录纸张P的后端的进入路径切换到双面传送路径136,已经进入反转传送路径132的记录纸张P沿着箭头B的方向(即,在图1中向左)在双面传送路径136中传送。双面传送路径136的末端在传送路径28处连接至传送辊36的近侧。
如图3所示,切换单元130包括第一切换部件144、第二切换部件146和第三切换部件148。第一切换部件144将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从传送路径28切换到反转传送路径132或第一排出路径134。第二切换部件146在反转传送路径132和第二排出路径138之间切换。第三切换部件148在双面传送路径136和第二排出路径138之间切换。第一切换部件144、第二切换部件146和第三切换部件148均为三角形棱状部件。当驱动单元(未示出)将特定切换部件的端部移动到一个特定传送路径时,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切换到另一传送路径。
用作传送记录纸张P的示例性传送部分的反转传送部分150在反转传送路径132中设置在第一切换部件144和第二切换部件146之间。反转传送部分150包括一对第一传送辊152和第三电动机166。第三电动机166的旋转由控制器20(参见图1)控制(改变),并且旋转地驱动第一传送辊152。第三电动机166在常规模式下使第一传送辊152以圆周速度V5旋转,并且在速度降低模式下使第一传送辊152以圆周速度V6(<V5)旋转。
传送记录纸张P的一对第二传送辊154设置在第三切换部件148的下游(图示的下侧)。通由控制器20控制旋转的第五电动机172使第二传送辊154以圆周速度V7旋转。传送记录纸张P的一对第三传送辊156设置在第二排出路径138中。第三传送辊156也是由电动机(未示出)驱动的,但是不对这点进行说明。将记录纸张P排出到排出单元15(参见图1)的一对排纸辊153设置在第一排出路径134的末端处。
通过由控制器20控制操作的第四电动机168使得排纸辊153以圆周速度V8旋转并且速度不降低。圆周速度V8的下限大于去卷曲辊126A和126B的圆周速度V3(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1)的上限。例如,V8=1.5×V3。
第三纸张传感器158在反转传送路径132的外部设置在第一切换部件144和一对第一传送辊152之间。第三纸张传感器158检测在反转传送路径132中传送的记录纸张P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对于第三纸张传感器158,例如,可以使用利用光照射记录纸张P且接收从记录纸张P反射的光的反射光学传感器。
这里,从传送路径28中的定影辊102到反转传送路径132中的第一传送辊152的距离设定得小于记录纸张P沿其传送方向的整个长度,从而提供了由定影辊102和第一传送辊152二者夹持记录纸张P的时刻。从定影辊102到排纸辊153的距离设定得小于记录纸张P沿其传送方向的整个长度,从而提供了由定影辊102和排纸辊153二者夹持记录纸张P的时刻。
接下来,将对在切换单元130处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之间的主要切换操作以及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进行说明。
在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当完成向记录纸张P的正面(即,图示的上表面)转印(包括图像形成)和定影色调剂图像后,并且随后完成向记录纸张P的背面(即,图示的下表面)转印(包括图像形成)和定影色调剂图像,发生如下情况。也就是说,在切换单元130中,第一切换部件144移动而关闭第一排出路径134并且打开反转传送路径132;并且第二切换部件146移动而关闭第二排出路径138并且打开反转传送路径132。此外,第三切换部件148移动而关闭双面传送路径136并且打开反转传送路径132。通过这样,在传送到传送路径28的记录纸张P通过去卷曲单元120之后,记录纸张P进入反转传送路径132。
接下来,当进入反转传送路径132的记录纸张P的后端通过第二传送辊154时,第三切换部件148关闭第二排出路径138并且打开双面传送路径136,并且第二传送辊154沿反方向旋转。通过这样,记录纸张P的后端转换为前端,记录纸张P沿着双面传送路径136传送,并且再次进入传送路径28,从而在记录纸张P的背面上执行图像形成。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当仅在记录纸张P的正面上执行图像形成并且将记录纸张P的正面和背面反转以排出记录纸张P时,发生如下情况。也就是说,记录纸张P进入反转传送路径132,并且记录纸张P的后端通过第二传送辊154,此时第二切换部件146移动而打开第二排出路径138。当第二传送辊154沿反方向旋转时,记录纸张P的后端转换为前端,并且记录纸张P传送到第二排出路径138且被排出。当在记录纸张P的正面上执行图像形成和定影并且在记录纸张P通过去卷曲单元120之后原样排出时,发生如下情况。也就是说,第一切换部件144移动而关闭反转传送路径132并且打开第一排出路径134。
接下来,将对各电动机的结构进行说明。
在图3中,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使用DC电动机作为第一电动机110和第二电动机129。如图4A所示,当各DC电动机的速度在时刻t1从HI(高)降低到LOW(低)时,速度变成LOW的定时(时刻)在时刻t2和时刻t3之间变化。因此,速度可在时刻t2(t1<t2<t3)处为低,而不在时刻t3(>t1)处变成低(由实线表示的过程线G1)。也就是说,当第一电动机110的速度和第二电动机129的速度降低时,输出在图4A中所示的阴影范围内变化。
例如,使用步进电动机作为第三电动机166、第四电动机168和第五电动机172。如图4B所示,当各步进电动机的速度在时刻t1从HI降低到LOW时,与各DC电动机相比,各个输出是稳定的。因此,速度在时刻t4(t1<t4<t2)处变成LOW(由实线表示的过程线G2)。DC电动机用于定影辊102。这是因为,当使用步进电动机时,压力在定影装置100(参见图3)的咬合部分N处产生的负荷大且大幅度地变化。例如使用步进电动机作为第一传送辊152和排纸辊153,以确保记录纸张P的停止精度。
接下来,将对各辊的圆周速度的设定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图3所示,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以及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设定为速度降低模式下的圆周速度和常规模式下的圆周速度。这是由于下述原因。也就是说,在定影装置100中,当记录纸张P通过咬合部分N时,由于定影辊102的热量被记录纸张P带走,因此记录纸张P的后端(上游侧端部)的光泽度小于记录纸张P的前端(下游侧端部)的光泽度,即出现了所谓的光泽不均匀。
也就是说,为了将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从V1降低到V2(<V1),并且增加施加到色调剂图像上的热量以减轻光泽不均匀,设定定影辊102和其它辊的速度降低的速度降低模式。这里,在记录纸张P的后端移出二次转印位置QB(参见图2)之后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从V1降低到V2。此时,记录纸张P被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之间的咬合部分N夹持并且被第一传送辊152夹持。下面不对除了定影辊102、去卷曲辊126A(126B)和第一传送辊152之外的辊的速度是否降低进行说明。
在常规模式下,以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1作为基准,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V3的下限等于或稍大于圆周速度V1的上限。各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V5的上限稍小于圆周速度V1的下限。
在速度降低模式下,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和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被设定为以相似的比例(比率)降低,而保持圆周速度V3和圆周速度V4相对于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1的关系。以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2作为基准,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V4的下限等于或稍大于圆周速度V2的上限。各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V6的上限稍小于圆周速度V2的下限。
接下来,将对利用用于驱动定影辊102、去卷曲辊126A(126B)、第一传送辊152和第二传送辊154的驱动信号的触发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记录纸张P由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去卷曲辊126A(126B)和金属辊127A(127B)以及第一传送辊152保持的同时,控制器20(参见图1)基于用于触发在定影辊102处的记录纸张P的传送速度变化的信息来执行控制,从而改变第一传送辊152(或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传送速度)和第二传送辊154的圆周速度(传送速度)。所述信息包括当改变定影辊的传送速度时使用的触发信号以及改变定影辊102本身的速度的时刻或时间。
作为由控制器20控制各个辊的圆周速度的第一实例,将对下述控制进行说明:基于用于触发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变化的信号来改变包括第一传送辊152在内的各个辊的圆周速度(传送速度)。
如图5A所示,在第一实例中,当第一纸张传感器39检测到记录纸张P的前端(下游侧端部)时输出的输出信号SA被传送到控制器20且用作触发信号。信号SA的输出可以从LOW变成HI或者从HI变成LOW。控制器20形成为这样:当输入信号SA时,以信号SA作用用于触发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变化的触发信号,将包括当定影辊102开始旋转的时刻在内的驱动信号S1输出到定影辊102的第一电动机110(参见图3)。
类似地,控制器20形成为这样:以信号SA作为用于触发去卷曲辊126A和126B、第一传送辊152和第二传送辊154各自的圆周速度变化的触发信号,将驱动信号S2、S3和S4分别输出到第二电动机129、第三电动机166和第五电动机172(参见图3)。尽管驱动信号也输出到第四电动机168(参见图3),这里不对这点进行阐述和说明。
这里,在实例中,将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改变(这里,速度提高)的时刻定义为记录纸张P的后端移出定影辊102处的咬合部分N(参见图3)的移出时刻T。这里,利用检测时刻t和通过时间Δt的和(即t+Δt)来确定移出时刻T。检测时刻t为由第一纸张传感器39检测到记录纸张P的前端的时刻。通过时间Δt为从检测时刻t到记录纸张P的后端移出咬合部分N的时刻的时间。也就是说,控制器20通过将定影辊102的驱动信号S1的输出从LOW变成HI来提高定影辊102的速度,以使得当时刻等于检测时刻t和通过时间Δt之和时驱动第一电动机110。
通过时间Δt是通过下述公式Δt=(La/Va)+(Lb/Vb)+(Lc/Vc)=ta+tb+tc确定的,此处,ta为通过将距离La除以调节辊38的圆周速度Va而获得的时间,tb为通过将距离Lb除以二次转印辊71的圆周速度Vb而获得的时间,并且tc为通过将记录纸张P沿其传送方向的整个长度Lc除以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c而获得的时间。距离La为从传送路径28处第一纸张传感器39的检测位置到二次转印位置QB(参见图2)的距离。距离Lb为从二次转印位置QB到定影辊102处咬合部分N的下游端位置的距离。
距离La、Lb和Lc是已知的。可以从设定得知圆周速度Va、Vb和Vc。因此,在记录纸张P移出咬合部分N之前,预测移出时刻T。未示出距离La、Lb和Lc、圆周速度Va、Vb和Vc、时刻ta、tb、tc和t、通过时间Δt和移出时刻T。
作为由控制器20控制各个辊的圆周速度的第二实例,将对下述控制进行说明:基于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改变的时刻来改变包括第一传送辊152在内的各个辊的圆周速度(传送速度)。
如图5B所示,在第二实例中,控制器20形成为这样:与用于驱动定影辊102的输出信号(信号SB)变成HI和LOW的时刻同步,去卷曲辊126A和126B的驱动信号S5、第一传送辊152的驱动信号S6和第二传送辊154的驱动信号S7分别输出到第二电动机129、第三电动机166和第五电动机172(参见图3)。尽管驱动信号也输出到第四电动机168(参见图3),这里不对这点进行阐述和说明。
因此,在第一实例和第二实例中可以通过控制器20对各个辊的圆周速度进行控制。通过描述第一实例的操作对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进行说明。不对第二实例的操作进行说明。
接下来,将对示例性实施例和比较实例中记录纸张P的传送状态之间的差别进行说明。
图8为在比较实例中对图像形成装置200中的各个辊的圆周速度进行控制的示意图。图像形成装置200包括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参见图1)相同的部件。仅仅是对各个辊的圆周速度进行控制的方法与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控制器20执行方法的不同。因此,将利用与示例性实施例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对比较实例的基本结构特征进行说明。
在根据比较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200中,输出信号SC、输出信号SD和输出信号SE传送到控制器210并且用作触发信号。当第一纸张传感器39检测到记录纸张P的前端时将输出信号SC输出。当第二纸张传感器112检测到记录纸张P的前端时将输出信号SD输出。当第三纸张传感器158检测到记录纸张P的前端时将输出信号SE输出。
控制器210形成为这样:利用信号SC作为用于触发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变化的触发信号,将驱动信号S8输出到第一电动机110(参见图3)。另外,控制器210形成为这样:利用信号SD作为用于触发去卷曲辊126A和126B以及第一传送辊152各自的圆周速度变化的触发信号,将驱动信号S9和驱动信号S10分别输出到第二电动机129和第三电动机166。此外,控制器210形成为这样:利用信号SE作为用于触发第二传送辊154的圆周速度变化的触发信号,将驱动信号S11输出到第五电动机172(参见图3)。
这里,在根据比较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200中,设置两个触发信号输出源,一个用于第一纸张传感器39而一个用于第二纸张传感器112,两个输出源不相同。因此,根据这些传感器的输出或检测灵敏度之间的差别,定影辊102、去卷曲辊126A和126B以及第一传送辊152各自的圆周速度改变的时刻可以彼此不同。具体而言,由于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设定得低于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当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在与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改变的时刻不同的时刻改变时,不能适当地传送记录纸张P。
例如,如图6所示,在根据比较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在记录纸张P的前端被一对第一传送辊152夹持并且记录纸张P的后端被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夹持时,当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降低时,发生如下情况。也就是说,第一纸张传感器39和第二纸张传感器112的输出或检测灵敏度之间的差别可能会使得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改变的时刻为在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改变的时刻之前或之后。
例如,在比较实例中,如果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降低的时刻在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降低的时刻之后,则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的降低被延迟。因此,如图7A中的实线所示,去卷曲辊126B和第一传送辊152拉动记录纸张P。由于在定影辊102的咬合部分N处的挤压力大于在第一传送辊152的咬合部分NA处的挤压力,因此第一传送辊152的旋转可能会失步。
另外,在比较实例中,如果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降低的时刻在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降低的时刻之前,则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的降低被加快。因此,如图7A中的虚线(交替的一长两短虚线)所示,记录纸张P在去卷曲辊126B和各个第一传送辊152之间屈曲。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记录纸张P的刚性将记录纸张P的屈曲部分推进第一传送辊152的咬合部分NA中,这可能导致产生皱折。
接下来,将对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6所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在记录纸张P的前端由一对第一传送辊152夹持并且记录纸张P的后端由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夹持时,当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降低时,发生如下情况。也就是说,如图5A所示,利用第一纸张传感器39的输出作为触发信号来控制定影辊102、去卷曲辊126A和126B以及第一传送辊152。因此,速度降低的时刻之间的差别小于比较实例中的差别。因此,如图7B所示,防止记录纸张P在去卷曲辊126B和各个第一传送辊152之间的拉动或皱折,即,防止记录纸张P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
定影辊102可以为由电磁感应方法加热的定影带。如上所述,可以基于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改变的时刻来执行下述控制:通过控制器20改变包括第一传送辊152在内的各个辊的圆周速度(传送速度)。此外,除了执行用于改变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的控制之外,在另一实例中还可以类似地执行用于改变去卷曲辊126A和126B的圆周速度的控制。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面的说明。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人能够为实现各种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和各种适合于所构想的特定应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1)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定影装置,其将图像定影在记录介质上并传送所述记录介质;
传送器,其沿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定影装置的下游;
检测器,其检测所述定影装置的第一传送速度;以及
控制器,其利用检测到的所述第一传送速度来控制所述传送器的第二传送速度,
其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定影装置的所述第一传送速度的改变以使所述改变发生在移出时刻,
其中所述移出时刻被确定为发生在从所述检测器检测所述定影装置的所述第一传送速度的第一瞬时起经过流逝时间段之时,
其中,所述流逝时间段开始于第一瞬时并且结束于所述记录介质移出所述定影装置的咬合部分的第二瞬时。
CN201110159442.7A 2010-11-09 2011-06-09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4670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0732A JP5672993B2 (ja) 2010-11-09 2010-11-09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50732 2010-1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7038A CN102467038A (zh) 2012-05-23
CN102467038B true CN102467038B (zh) 2017-03-01

Family

ID=46019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59442.7A Active CN102467038B (zh) 2010-11-09 2011-06-09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55212B2 (zh)
JP (1) JP5672993B2 (zh)
CN (1) CN1024670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23947B2 (en) * 2012-09-26 2016-12-20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Time-based commut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 fuser assembly
JP2019008217A (ja) * 2017-06-27 2019-01-17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用プログラム
JP7346074B2 (ja) * 2019-05-08 2023-09-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72514B2 (ja) * 2020-01-31 2024-04-2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原稿搬送方法
JP2022042535A (ja) * 2020-09-03 2022-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46545A (ja) * 2006-08-21 2008-02-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401277B2 (ja) * 2004-11-22 2010-01-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08974B2 (ja) * 1991-06-06 1998-02-0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JPH06156852A (ja) * 1992-11-13 1994-06-03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カール補正装置
US5404200A (en) * 1993-06-22 1995-04-04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self-recovering fuser and image receptor
JPH0774939A (ja) * 1993-08-31 1995-03-1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5493378A (en) * 1994-07-27 1996-02-20 Eastman Kodak Company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multispeed heated pressure fuser and method of use
JP3358497B2 (ja) * 1997-06-06 2002-12-16 富士通株式会社 媒体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743176B2 (ja) * 1998-09-18 2006-02-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408146B1 (en) * 1999-04-23 2002-06-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3817433B2 (ja) * 2001-03-15 2006-09-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3605042B2 (ja) * 2001-03-28 2004-1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2287560A (ja) * 2001-03-28 2002-10-0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539188B2 (ja) 2004-06-22 2010-09-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08769B2 (ja) 2004-08-17 2010-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1960B2 (ja) * 2004-09-06 2009-1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266316B2 (en) * 2005-07-06 2007-09-04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005388B2 (en) * 2006-10-26 2011-08-2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Media velocity, media present and bubble control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
JP5055094B2 (ja) * 2007-03-22 2012-10-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364071B2 (en) * 2007-03-22 2013-01-29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heet conveying device having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rollers
JP5366428B2 (ja) * 2007-07-23 2013-12-11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両面印刷装置
JP2009057169A (ja) * 2007-08-31 2009-03-19 Ricoh Co Ltd 排紙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58180B2 (ja) * 2008-04-10 2010-04-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ール矯正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02314B2 (ja) * 2009-03-17 2014-01-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65382B2 (ja) * 2009-03-24 2013-12-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798265B2 (ja) * 2009-06-29 2011-10-19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488986B2 (en) * 2010-10-29 2013-07-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ntrolling speed to reduce image quality artifacts
JP5617544B2 (ja) * 2010-11-09 2014-11-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07877B2 (ja) * 2010-11-09 2015-04-3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40669B2 (ja) * 2010-11-09 2014-12-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1277B2 (ja) * 2004-11-22 2010-01-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046545A (ja) * 2006-08-21 2008-02-28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14356A1 (en) 2012-05-10
US8655212B2 (en) 2014-02-18
CN102467038A (zh) 2012-05-23
JP5672993B2 (ja) 2015-02-18
JP2012103405A (ja) 2012-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648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60686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630145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46703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13469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developing uni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EP193078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52623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46704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H04362679A (ja) ベルト定着装置
US9488933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566360A (zh) 放电器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10213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05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0825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75283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298297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H04344680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398915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849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00711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10836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267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81339A (ja) 定着装置
JPH05181383A (ja) 定着装置
JPH04337752A (ja) 画像記録装置の画像記録プロセス制御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