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7041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67041B
CN102467041B CN201110192875.2A CN201110192875A CN102467041B CN 102467041 B CN102467041 B CN 102467041B CN 201110192875 A CN201110192875 A CN 201110192875A CN 102467041 B CN102467041 B CN 1024670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ipheral speed
recording medium
roller
transfe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9287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67041A (zh
Inventor
前田祥
前田祥一
小池克典
浅冈润
浅冈润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670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70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67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670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47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5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0173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onto which the monocolour toner images are superposed before common transfer from the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e.g. 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2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15/234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 G03G15/235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using a singl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by inverting and refeeding the image receiving material with an image on one face to the recording member to transfer a second image on its second face, e.g. by using a duplex tray; Details of duplex trays or inverters the image receiving member being preconditioned before transferring the second image, e.g. decurled, or the second image being formed with different operating parameters, e.g. a different fixing tempera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919Special copy medium handling apparatus
    • G03G2215/00945Copy material feeding speed varied over the feed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定影装置,其夹持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并且以第一圆周速度旋转,以便传送记录介质并且将图像定影到记录介质上;传送路径,其具有使记录介质弯曲的弯曲部分,并且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定影装置的下游;第一传送部分,其设置在传送路径的弯曲部分的上游并且以第二圆周速度旋转;第二传送部分,其设置在传送路径的弯曲部分的下游并且以第三圆周速度旋转;检测单元,其检测记录介质的上游侧端部移出定影装置的移出时刻;以及控制器,其根据检测单元所检测到的移出时刻将第二传送部分的圆周速度控制为大于第三圆周速度且小于第二圆周速度。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过定影来对纸张实施的回弯控制中,在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10-054819中披露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定影驱动电动机的当前目标速度和回弯检测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来可变地确定定影驱动电动机的新目标速度。
在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9-128441中披露的图像形成装置设置有传感器,并且将从检测到转印部件的不足回弯量到定影装置的速度或传送部分的速度得到控制的设定时间规定为定影装置或传送部分以均匀的速度旋转的待机时间。该传感器设置在定影装置和传送部分之间,并且用于检测转印部件的回弯量。
发明内容
从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减小沿着具有弯曲部分的传送路径传送的记录介质的挠曲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定影单元,其夹持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并且在正常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1旋转以及在减速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2旋转,以便传送所述记录介质并且将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其中,V2<V1;传送路径,其具有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的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沿着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定影单元的下游;第一传送部分,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上游,在正常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3旋转以及在减速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4旋转,并且夹持和传送通过所述定影单元定影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其中,V3≥V1,V2≤V4<V3;第二传送部分,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下游,在正常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5旋转以及在减速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6旋转,并且夹持和传送通过所述定影单元定影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其中,V5<V1,V6<V2;以及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记录介质的上游侧端部移出所述定影单元的第一移出时刻T和所述记录介质的上游侧端部移出所述第一传送部分的第二移出时刻TA,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控制器,其在所述第一移出时刻T将所述第二传送部分的圆周速度控制为从V6增大至圆周速度V7,并在所述第二移出时刻TA将所述第二传送部分的圆周速度控制为从所述圆周速度V7增大至V5。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述第一移出时刻T是将所述记录介质沿着所述传送路径所经过的时间Δt加到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记录介质的下游侧端部的时刻上的结果,Δt=(La/Va)+(Lb/Vb)+(Lc/Vc),Va表示调整辊的圆周速度,所述调整辊沿着所述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中的转印位置的上游并且按照预定定时将所述记录介质送至所述转印位置;La表示设置在所述调整辊与所述转印位置之间的检测单元在所述传送路径中的检测位置到所述转印位置的距离;Vb表示设置在所述转印位置的转印辊的圆周速度;Lb表示所述转印位置到咬合部分的下游端的位置的距离,所述咬合部分是所述定影单元的定影辊和加压辊之间用于夹持所述记录介质的部分;Vc表示所述定影辊的圆周速度;并且Lc表示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当记录介质的上游侧端部移出定影单元时第二传送部分的圆周速度没有变化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沿着具有弯曲部分的传送路径传送的记录介质的挠曲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当记录介质的上游侧端部移出定影单元时第二传送部分的圆周速度没有变化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沿着具有弯曲部分的传送路径传送的记录介质的挠曲量。
附图说明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总体结构;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单元的结构;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从定影装置延伸至切换单元的记录纸张传送路径的结构;
图4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辊(DC电动机)的减速控制的示意图;
图4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传送辊(步进电动机)的减速控制的示意图;
图5A和5B是对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辊、去卷曲辊和第一传送辊在正常模式和减速模式下的圆周速度进行比较的曲线图;
图6是对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定影辊的圆周速度的变化和每个第一传送辊的圆周速度的变化进行比较的曲线图;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纸张从传送路径传送至反向传送路径的状态;
图8A是示出比较例中的记录纸张在去卷曲辊和每个第一传送辊之间挠曲的状态的示意图;以及
图8B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纸张在去卷曲辊和每个第一传送辊之间挠曲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根据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1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形成装置10在竖直方向上(即在箭头V的方向上)从下侧到上侧包括纸张保持单元12、主体14、原稿读取单元16和控制器20。纸张保持单元12保持作为示例性记录介质的记录纸张P。主体14设置在纸张保持单元12上方并且对从纸张保持单元12供给的记录纸张P进行图像形成。原稿读取单元16设置在主体14上方并且读取待读取的原稿G。控制器20设置在主体14中,并且用作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个部分的操作的示例性控制器。在以下描述中,图像形成装置10的装置主体10A的竖直方向对应于方向V,并且其水平方向对应于方向H。
纸张保持单元12包括保持不同尺寸的记录纸张P的第一保持部分22、第二保持部分24和第三保持部分26。第一保持部分22、第二保持部分24和第三保持部分26各自设置有送纸辊32,送纸辊32将被保持的记录纸张P送出至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的传送路径28。一次传送一页记录纸张P的多对传送辊34和多对传送辊36沿着传送路径28设置在各个送纸辊32的下游。调整辊38在传送路径28中沿着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传送辊36的下游。调整辊38暂时使记录纸张P停止并且按照预定定时将记录纸张P送至二次转印位置QB(稍后将进行描述;参见图2)。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视图中,传送路径28的上游侧部分从纸张保持单元12的左下部沿着方向V线性地延伸至主体14的左下部。传送路径28的下游侧部分从主体14的左下部延伸至设置在主体14的右表面上的排出单元15。双面传送路径136与传送路径28连接,并且允许传送和翻转记录纸张P以便在记录纸张P的两个表面上形成图像。折叠式手动送纸单元46设置在主体14的左表面上。从手动送纸单元46送出的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与传送路径28中的调整辊38的近侧连接。下面详细地描述记录纸张P的各个传送路径之间的切换。
原稿读取单元16包括文档传送装置52、台板玻璃54和文档读取装置56。文档传送装置52一次自动地传送一页原稿G。台板玻璃54设置在文档传送装置52的下侧。可以将一页待读取原稿G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文档读取装置56读取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来的待读取原稿G或被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待读取原稿G。
文档传送装置52包括自动传送路径55,多对传送辊53设置在自动传送路径55中。自动传送路径55的一部分设置成使得待读取原稿G经过台板玻璃54的上侧。文档读取装置56在静止于台板玻璃54的左端处的同时读取由文档传送装置52传送来的待读取原稿G,或者文档读取装置56在沿着方向H移动的同时读取被放置在台板玻璃54上的待读取原稿G。
主体14包括图像形成单元50,图像形成单元50用作在记录纸张P上形成色调剂图像(显影剂图像)的示例性图像形成单元。图像形成单元50包括感光体部件62、充电部件64、曝光装置66、显影装置70、中间转印带68和清洁装置73(稍后进行描述)。
用作图像承载部件的圆筒状感光体部件62设置在主体14中的装置主体10A的中央部分处。感光体部件62通过驱动单元(未示出)沿着箭头+R的方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在其外周面上承载通过光照射而形成的静电潜像。对感光体部件62的表面进行充电的电晕管充电部件64设置在感光体部件62上方,并且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相对。
曝光装置66沿着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充电部件64的下游,并且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相对。曝光装置66包括半导体激光器、f-θ透镜、多棱镜、成像透镜和反射镜(均未示出)。基于图像信号,通过多棱镜使由半导体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偏转以便进行扫描,并且使用激光照射经过充电部件64充电的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对该外周面进行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像。曝光装置66不限于通过多棱镜使激光偏转以便进行扫描的类型。曝光装置66可以是使用发光二极管(LED)的类型。
显影装置70沿着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利用曝光装置66的曝光进行照射的部件的下游。显影装置70是使用预定颜色的色调剂将(形成在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上的)静电潜像显影以使静电潜像可见的旋转切换型。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以可更换的方式沿着方向H并排地设置在文档读取装置56下方和显影装置70上方。色调剂盒78Y、78M、78C、78K、78E和78F分别容纳黄色(Y)色调剂、品红色(M)色调剂、蓝绿色(青色)(C)色调剂、黑色(K)色调剂、第一专色(E)色调剂和第二专色(F)色调剂。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可以是或者不是从除黄色、品红色、蓝绿色和黑色之外的专色(包括透明色)中选出的颜色。
如图2所示,在显影装置70中,与色调剂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第一专色(E)和第二专色(F))对应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按照顺序沿着圆周方向(即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并排地设置。通过利用电动机(未示出)使显影装置70每次以60°的中心角旋转,来切换进行显影操作的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或72F,并且进行显影操作的显影单元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相对。
由于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具有相同的结构,所以这里对显影单元72Y进行描述,而不对其他显影单元72M、72C、72K、72E和72F进行描述。当进行使用Y、M、C、K四种颜色的图像形成时,不使用显影单元72E和72F。因此,从显影单元72K到显影单元72Y的旋转角度为180°。
显影单元72Y包括用作主体的壳体部件76。壳体部件76被填充有通过色调剂供应路径(未示出)从色调剂盒78Y(参见图1)供给的由载体和色调剂形成的显影剂。壳体部件76具有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相对的矩形开口76A。显影辊74设置在开口76A中,显影辊74的外周面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相对。此外,板状调节部件79在壳体部件76中靠近开口76A的位置处设置为沿着开口76A的纵向延伸,板状限制部件79用于调节显影剂的层厚。
显影辊74具有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的圆筒状显影套筒74A和包括固定在显影套筒74A的内侧的多个磁极的磁性部件74B。通过使显影套筒74A旋转,可以形成显影剂(载体)的磁刷。通过利用调节部件79调节层厚,可以在显影套筒74A的外周面上形成显影剂层。然后,通过使显影套筒74A旋转,可以将显影套筒74A的外周面上的显影剂层传送至与感光体部件62相对的位置,以便使与形成在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上的潜像(静电潜像)对应的色调剂附着在潜像上,从而将潜像显影。
在壳体部件76中,两个螺旋传送辊77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在彼此的旁边。通过使两个传送辊77旋转,可以沿着显影辊74的轴向(即沿着显影单元72Y的纵向)循环传送填充在壳体部件76中的显影剂。显影单元72Y、72M、72C、72K、72E和72F的六个显影辊74沿着圆周方向设置,并且相邻的两个显影辊74之间的间隔大小等于60°的中心角。通过切换预定的显影单元72,使得下一个显影辊74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相对。
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带68沿着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显影装置70的下游,并且设置在感光体部件62下方。形成在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中间转印带68是环形带,并且卷绕在驱动辊61、张力施加辊65、多个传送辊63、和辅助辊69上。驱动辊61由控制器20驱动而旋转。张力施加辊65对中间转印带68施加张力。多个传送辊63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侧接触并且被驱动而旋转。辅助辊69在二次转印位置QB(稍后将进行描述;参见图2)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侧接触并且被驱动而旋转。通过驱动辊61的旋转,中间转印带68沿着箭头-R的方向(即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一次转印辊67设置为与感光体部件62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介于一次转印辊67和感光体部件62之间。一次转印辊67通过一次转印操作将形成在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一次转印辊67在感光体部件62和中间转印带68彼此接触的位置(此位置称为“一次转印位置QA”(参见图2))与中间转印带68的内侧接触。通过从电源(未示出)施加电力,一次转印辊67通过一次转印操作利用一次转印辊67和接地的感光体部件62之间的电位差将由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承载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
二次转印辊71设置为与辅助辊69相对,并且中间转印带68介于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二次转印辊71通过二次转印操作将已经在一次转印操作中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的位置对应于二次转印位置QB,色调剂图像在该二次转印位置被转印到记录纸张P(参见图2)上。二次转印辊71接地,并且与中间转印带68的表面(外周面)接触。从电源(未示出)向辅助辊69施加电力,利用二次转印辊71和辅助辊69之间的电位差,通过二次转印操作将中间转印带68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张P上。
收集在二次转印操作之后残留在中间转印带68上的残留色调剂的清洁刮板59设置在驱动辊61的相反侧,并且中间转印带68介于清洁刮板59和驱动辊61之间。清洁刮板59安装在具有开口的外壳(未示出)上。由清洁刮板59的端部刮除的任何色调剂都被收集在该外壳中。
位置检测传感器83在中间转印带68附近设置在与传送辊63相对的位置处。位置检测传感器83通过检测中间转印带68的外表面上的标记(未示出)来检测中间转印带68上的预定基准位置,并且输出用作开始图像形成的定时基准的位置检测信号。位置检测传感器83通过用光照射中间转印带68并且接收从标记的表面反射的光来检测中间转印带68的移动位置。
清洁装置73沿着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例如,清洁装置73清除在一次转印操作中未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8上而残留在感光体部件62的表面上的任何残留色调剂。例如,清洁装置73通过与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接触的清洁刮板和刷辊来收集任何残留色调剂。
电晕管81沿着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上游(即一次转印辊67的下游)。电晕管81去除一次转印操作之后残留在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上的残留色调剂的带电。通过使用光照射经过清洁的感光体部件62的外周面来去除带电的除电装置75沿着感光体部件62的旋转方向设置在清洁装置73的下游(充电部件64的上游)。
由二次转印辊71(参见图2)限定的色调剂图像的二次转印位置QB设定在传送路径28中。第一纸张传感器39在二次转印位置QB和调整辊38之间设置为位于传送路径28上方并靠近调整辊38。第一纸张传感器39用作检测单元,并且对记录纸张P的前端位置(即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端部)和后端位置(即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端部)进行检测。作为第一纸张传感器39,例如可以使用用光照射记录纸张P并且接收从记录纸张P反射的光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定影装置100在传送路径28中沿着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即图1中箭头A的方向)设置在二次转印辊71的下游侧。定影装置100是将色调剂图像定影到已经通过二次转印辊71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纸张P上的示例性定影装置。
如图3所示,定影装置100包括具有开口106A和开口106B的外壳106。记录纸张P进入开口106A。记录纸张P从开口106B排出。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设置为外壳106中的主要部分。定影辊102用作通过加热进行定影的示例性第一旋转部件。加压辊104朝向定影辊102按压记录纸张P。尽管定影装置100设置有例如对加压辊104、定影辊102和将定影辊102加热的外部加热辊的温度进行检测的温度传感器,然而这些温度传感器都未示出。
定影辊102设置在传送路径28上方并位于记录纸张P的色调剂图像侧(上侧)。定影辊102的旋转轴设置为垂直于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在定影辊102的示例性结构中,例如硅橡胶等弹性材料覆盖由铝制成的圆筒状芯部(未示出)的外周。在弹性材料的外周面周围形成有由氟碳树脂制成的隔离层。在芯部内设置有卤素加热器108。卤素加热器108用作不与芯部的内周面接触的加热源。通过利用从电源(未示出)施加电力而产生的热量来加热卤素加热器108,以便加热芯部,从而加热整个定影辊102。
能够改变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的第一电动机110通过齿轮(未示出)与定影辊102的芯部的端部连接。基于从控制器20发送出的指令信号来驱动第一电动机110,以便驱动定影辊102旋转,从而在正常定影期间使得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变为圆周速度V1,并且当为了增加对记录纸张P上的色调剂图像施加的热量而减速时使得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变为圆周速度V2(用作定影期间的示例性第一圆周速度)。在以下描述中,将这两种模式彼此加以区分,即在定影辊102以圆周速度V1旋转以进行定影时的正常模式和在定影辊102以圆周速度V2旋转以进行定影时的减速模式。
加压辊104在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中设置在加热辊102的下方。利用例如弹簧(未示出)等的偏压力,加压辊104接触定影辊102的外周面并且按压定影辊102的外周面,从而在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之间形成接触区域(即咬合部分N)。在加压辊104的示例性结构中,例如硅橡胶等弹性材料覆盖由铝制成的圆筒状芯部的外周。在弹性材料的外周面周围形成有由氟碳树脂制成的隔离层。通过定影辊102的旋转来驱动加压辊104旋转。可以在芯部内设置用作加热源的卤素加热器以将加压辊104加热。
第二纸张传感器112在定影装置100中设置在传送路径28上方。第二纸张传感器112用作另一个检测单元,并且对记录纸张P在传送方向上的前端位置(即下游侧端部)和记录纸张P在传送方向上的后端位置(即上游侧端部)进行检测。作为第二纸张传感器112,例如可以使用用光照射记录纸张P并且接收从记录纸张P反射的光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安装第二纸张传感器112的位置沿着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即沿着箭头A的方向)位于咬合部分N的下游并且沿着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位于开口106B的上游。
这里,基于第一纸张传感器39(参见图1)的输出或第二纸张传感器112(参见图3)的输出,控制器20能够预测记录纸张P在传送方向上的后端移出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之间的咬合部分N的时刻(在下文中称为“移出时刻T”)。
作为使用第一纸张传感器39预测移出时刻T的方法,可以采用下述方法。例如,确定所经过的时间Δt=(La/Va)+(Lb/Vb)+(Lc/Vc)=ta+tb+tc,其中,ta是通过将距离La除以调整辊38的圆周速度Va所得到的时间,tb是通过将距离Lb除以二次转印辊71的圆周速度Vb所得到的时间,并且tc是通过将记录纸张P在传送方向上的整个长度Lc除以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c所得到的时间。距离La是从第一纸张传感器39在传送路径28中的检测位置到二次转印位置QB(参见图2)的距离。距离Lb是从二次转印位置QB到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之间的咬合部分N的下游端的位置的距离。通过将所经过的时间Δt加到第一纸张传感器39检测到记录纸张P在传送方向上的前端的时刻t上而得到的时刻被设定为记录纸张P的移出时刻T。
距离La、Lb和长度Lc是已知的。可以根据设定得知圆周速度Va、Vb和Vc。因此,在记录纸张P移出咬合部分N之前可以预测出移出时刻T。距离La、Lb和长度Lc、圆周速度Va、Vb、Vc、时刻ta、tb、tc和t、所经过的时间Δt以及移出时刻T都未示出。
作为使用第二纸张传感器112预测移出时刻的方法,可以采用下述方法。例如,假定记录纸张P在被第二纸张传感器112检测到的位置处的传送速度跟随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c。从咬合部分N的下游端的位置到第二纸张传感器112在传送路径28中的检测位置的距离为Ld。通过将(Lc-Ld)/Vc加到第二纸张传感器112检测到记录纸张P在传送方向上的前端的时刻t上而得到的时刻被设定为记录纸张P的移出时刻T。距离Ld未示出。
这样,可以利用各个纸张传感器预测移出时刻T。这里,尽管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以利用第一纸张传感器39预测移出时刻T的情况作为实例,然而也可以利用第二纸张传感器112预测移出时刻T。
接下来,详细地描述传送路径28和双面传送路径136。
如图3所示,去卷曲单元120在传送路径28中沿着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定影装置100的下游。去卷曲单元120沿着相反的方向将通过定影装置100定影之后的记录纸张P的卷曲矫直。无论如何在记录纸张P的各个传送路径之间切换,去卷曲单元120都会将记录纸张P的卷曲矫直。
去卷曲单元120包括第一去卷曲部分122和第二去卷曲部分124。第一去卷曲部分122用作示例性第一传送部分,并且设置在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第二去卷曲部分124用作另一个示例性第一传送部分,并且设置在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第一去卷曲部分122包括去卷曲辊126A、金属辊127A和支承件128A。去卷曲辊126A是设置在传送路径28的上侧的海绵辊并且作为示例性第二旋转部件。金属辊127A设置在传送路径28的下侧并且与去卷曲辊126A的外周面接触。支承件128A在去卷曲辊126A的相反侧接触金属辊127A的外周面,并且减小金属辊127A的挠曲。去卷曲辊126A的外径大于金属辊127A的外径。
第二去卷曲部分124包括去卷曲辊126B、金属辊127B和支承件128B。去卷曲辊126B是设置在传送路径28的下侧的海绵辊并且作为另一个示例性第二旋转部件。金属辊127B设置在传送路径28的上侧并且与去卷曲辊126B的外周面接触。支承件128B在去卷曲辊126B的相反侧接触金属辊127B的外周面,并且减小金属辊127B的挠曲。去卷曲辊126B的外径大于金属辊127B的外径。
去卷曲辊126A和去卷曲辊126B、金属辊127A和金属辊127B以及支承件128A和支承件128B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并且具有相同的形状。去卷曲辊126A、去卷曲辊126B、金属辊127A、金属辊127B、支承件128A和支承件128B各自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垂直于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
一个第二电动机129通过齿轮(未示出)与去卷曲辊126A和126B的芯部(未示出)的端部连接。基于从控制器20发送出的指令信号驱动第二电动机129,以驱动去卷曲辊126A和126B旋转,从而使得在正常模式下去卷曲辊126A和126B的圆周速度为圆周速度V3(≥V1),并且在减速模式下去卷曲辊126A和126B的圆周速度为用作示例性第二圆周速度的圆周速度V4(V2≤V4<V3)。去卷曲辊126A沿着所示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去卷曲辊126B沿着所示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3所示,切换单元130沿着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设置在去卷曲单元120的下游。切换单元130切换沿着传送路径28传送的记录纸张P的传送方向。在切换单元130处,传送路径28的末端被分为反向传送路径132和第一排出路径134。反向传送路径132是具有向下弯曲的弯曲部分142的示例性传送路径。第一排出路径134大致为平直路径,并且朝向排出单元15(参见图1)延伸。
反向传送路径132的一部分被分为双面传送路径136和第二排出路径138。双面传送路径136朝向传送辊36延伸以便在记录纸张P的背面上形成图像。第二排出路径138朝向排出单元15延伸。在反向传送路径132中设置有具有形成弯曲部分142的弯曲表面的引导部件143。在第一排出路径134中设置有引导部件135A和引导部件135B。引导部件135A形成第一排出路径134的上壁。引导部件135B形成第一排出路径134的与引导部件135A相对设置的底壁。为了节省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内的空间,引导部件135A和135B设置为具有小的间距,并且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形成为平直。
如图1所示,反向传送路径132沿着箭头V的方向(向下的方向用-V表示,向上的方向用+V表示)从主体14的右下侧平直地延伸至纸张保持单元12的右下侧。在反向传送路径132中设置有传送记录纸张P的多对传送辊162。双面传送路径136沿着方向H从反向传送路径132的一部分(第三切换部件148(稍后进行描述))朝向传送辊36延伸。在双面传送路径136中设置有传送记录纸张P的多对传送辊164。通过利用第三切换部件148(在下面进行描述)将记录纸张P的后端的进入路径切换至双面传送路径136,在双面传送路径136中沿着箭头B的方向(即向图1中的左方)传送已经进入反向传送路径132的记录纸张P。双面传送路径136的末端与传送路径28中的传送辊36的近侧连接。
如图3所示,切换单元130包括第一切换部件144、第二切换部件146和第三切换部件148。第一切换部件144将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从传送路径28切换至反向传送路径132或第一排出路径134。第二切换部件146在反向传送路径132和第二排出路径138之间切换。第三切换部件148在双面传送路径136和第二排出路径138之间切换。第一切换部件144、第二切换部件146和第三切换部件148都是三棱柱部件。当驱动单元(未示出)将特定的切换部件的端部移入一个特定的传送路径时,记录纸张P的传送路径切换至另一个传送路径。
在第一切换部件144和第二切换部件146之间设置有用作传送记录纸张P的示例性第二传送部分的反向传送部分150。反向传送部分150包括一对第一传送辊152和第三电动机166。该一对第一传送辊152作为示例性第三旋转部件。第三电动机166的旋转由控制器20(参见图1)控制(改变),并且第三电动机166驱动第一传送辊152旋转。
第三电动机166在正常模式下使第一传送辊152以圆周速度V5旋转,在减速模式下使第一传送辊152以用作示例性第三圆周速度的圆周速度V6(<V5)旋转,并且当记录纸张P的传送速度(稍后进行描述)从第三电动机166使第一传送辊152以圆周速度V6旋转的状态升高时,使第一传送辊152以圆周速度V7旋转。可以基于去卷曲辊126A和126B的圆周速度V4来确定圆周速度V7。
在第三切换部件148的下游(下侧)设置有传送记录纸张P的一对第二传送辊154。在第二排出路径138中设置有传送记录纸张P的一对第三传送辊156。在第一排出路径134的末端处设置有将记录纸张P排出到排出单元15(参见图1)上的一对排出辊153。
运转或停止由控制器20控制的第四电动机168使排出辊153以圆周速度V9旋转并且不减速。圆周速度V9的下限大于去卷曲辊126A和126B的圆周速度V3(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1)的上限。例如,V9=1.5×V3。旋转由控制器20控制的第五电动机172使第二传送辊154以圆周速度V8旋转。尽管电动机(未示出)驱动第三传送辊156,然而不对该驱动进行描述。
在反向传送路径132的外侧,在第一切换部件144和一对第一传送辊152之间设置有第三纸张传感器158。第三纸张传感器158检测沿着反向传送路径132传送的记录纸张P的前端位置和后端位置。作为第三纸张传感器158,例如可以使用用光照射记录纸张P并且接收从记录纸张P反射的光的反射型光学传感器。
这里,将从定影辊102到第一传送辊152的距离设定为小于记录纸张P在传送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从而提供记录纸张P被定影辊102和第一传送辊152两者夹持的时刻。将从定影辊102到排出辊153的距离设定为小于记录纸张P在传送方向上的整个长度,从而提供记录纸张P被定影辊102和排出辊153两者夹持的时刻。
接下来,描述每个电动机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例如将DC电动机用作第一电动机110和第二电动机129。如图4A所示,当每个DC电动机的速度在时刻t1从HI向LOW减小时,速度变为LOW的时刻从时刻t2变为时刻t3。因此,速度可以在时刻t2(t1<t2<t3)变为LOW而不在时刻t3(>t1)变为LOW(实线曲线G1)。也就是说,当第一电动机110的速度和第二电动机129的速度减小时,输出在图4A中所示的阴影范围内变化。
例如,将步进电动机用作第三电动机166、第四电动机168和第五电动机172。如图4B所示,当每个步进电动机的速度在时刻t1从HI向LOW减小时,每个输出与每个DC电动机的输出相比更加稳定。因此,速度在时刻t4(t1<t4<t2)变为LOW(实线曲线G2)。将DC电动机用作定影辊102。这是由于当使用步进电动机时,定影装置100(参见图3)的咬合部分N处的压力所产生的载荷大并且显著地变化。例如,将步进电动机用作第一传送辊152和排出辊153以便保证记录纸张P的停止精度。
接下来,描述每个辊的圆周速度的设定。
在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将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和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设定为在减速模式下的圆周速度低于在正常模式下的圆周速度(如下所述,只有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是按照三个步骤设定的)。这是由于下述原因。也就是说,在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100中,当记录纸张P穿过咬合部分N时,记录纸张P带走定影辊102的热量,结果记录纸张P的后端的光泽度小于记录纸张P的前端的光泽度,即出现所谓的不均匀亮度。
也就是说,为了将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从V1减小为V2(<V1)并且增加施加在色调剂图像上的热量以减少不均匀亮度,可以减小定影辊102和其他各辊的速度。这里,由于在记录纸张P的后端(上游侧端部)移出第二转印位置QB(参见图2)之后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从V1减小为V2,所以记录纸张P被夹持在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之间的咬合部分N处、去卷曲辊126A(126B)的咬合部分处以及第一传送辊152之间的咬合部分处。下面不再描述除定影辊102、去卷曲辊126A(126B)和第一传送辊152之外的其他辊的速度是否减小。
图5A是示出在正常模式下定影辊102、去卷曲辊126A(126B)和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的设定的曲线图。曲线图的水平轴线上的R1对应于定影辊102。曲线图的水平轴线上的R2对应于去卷曲辊126A(126B)。曲线图的水平轴线上的R3对应于第一传送辊152。由黑点示出每个圆周速度的设定的中心值,并且由从相应的黑点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实线示出从每个中心值变化的范围。
以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1作为基准,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V3的下限等于或稍微大于圆周速度V1的上限(如图5A中的点划线VA所示)。每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V5的上限稍微小于圆周速度V1的下限(如图5A中的点划线VB所示)。
图5B是示出在减速模式下定影辊102、去卷曲辊126A(126B)和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的设定的曲线图。在减速模式下,将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和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设定为按照相同的比例(比率)减小,同时保持圆周速度V3的中心值和圆周速度V5的中心值相对于圆周速度V1的中心值的关系(参见图5A)。
以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2作为基准,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V4的下限等于或稍微大于圆周速度V2的上限(如图5B中的点划线VC所示)。每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V6的上限稍微小于圆周速度V2的下限(如图5B中的点划线VD所示)。
这里,如图6所示,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定影辊102和第一传送辊152(参见图3)的减速模式下,在移出时刻T(即记录纸张P在传送方向的后端移出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之间的咬合部分N的时刻),将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设定为开始从V2增大到V1,并且将每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设定为开始从V6增大到V7(V6<V7<V5)。在此时,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为V4。
在记录纸张P的后端(上游侧端部)移出去卷曲辊126B处的咬合部分的时刻TA,将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设定为开始从V4增大到V3,并且将每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设定为开始从V7增大到V5。
如图5B所示,每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V7的上限小于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2的上限(如图5B中的点划线VC所示)。另外,每个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V7的下限大于圆周速度V2的下限(如图5B中的点划线VD所示)。
接下来,描述在切换单元130处进行的记录纸张P的各个传送路径之间的主要切换操作以及记录纸张P的各个传送路径。
在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当完成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包括图像形成)和定影到记录纸张P的正面(即所示的上表面)上并且随后完成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包括图像形成)和定影到记录纸张P的背面(即所示的下表面)上时,发生下述情况。也就是说,在切换单元130中,第一切换部件144移动以便关闭第一排出路径134并且打开反向传送路径132;并且第二切换部件146移动以便关闭第二排出路径138并且打开反向传送路径132。此外,第三切换部件148移动以便关闭双面传送路径136并且打开反向传送路径132。由此,在被传送至传送路径28的记录纸张P经过去卷曲单元120之后,该记录纸张P进入反向传送路径132。
接下来,当进入反向传送路径132的记录纸张P的后端经过第二传送辊154时,第三切换部件148关闭第二排出路径138并且打开双面传送路径136,并且第二传送辊154沿着反向旋转。由此,将记录纸张P的后端切换为前端,并且沿着双面传送路径136传送记录纸张P,并且记录纸张P再次进入传送路径28,从而在记录纸张P的背面进行图像形成。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当仅仅在记录纸张P的正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并且将记录纸张P的正面和背面翻转以排出记录纸张P时,发生下述情况。也就是说,记录纸张P进入反向传送路径132,并且记录纸张P的后端经过第二传送辊154,在此时第二切换部件146移动以打开第二排出路径138。当第二传送辊154沿着反向旋转时,将记录纸张P的后端切换为前端,并且将记录纸张P传送至第二排出路径138而排出。当在记录纸张P的正面上进行图像形成和定影并且在记录纸张P经过去卷曲单元120之后照原样被排出时,发生下述情况。也就是说,第一切换部件144移动以关闭反向传送路径132并且打开第一排出路径134。
接下来,描述比较例的操作和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之间的差异。在示例性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如图7所示,记录纸张P的前端由一对第一传送辊152夹持,记录纸张P的后端由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夹持,并且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减小至V2,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减小至V4,并且每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减小至V6。
首先,作为比较例,描述每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在图6中的移出时刻T保持为V6(即圆周速度不从V6增加到V7)的结构。
在图7中,即使将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V4设定为大于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2,在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之间的咬合部分N处作用于记录纸张P上的挤压力也会大于在去卷曲辊126A(126B)处的咬合部分NA(NB)处作用于记录纸张P上的挤压力,从而记录纸张P的传送速度跟随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2。
这里,如图8A所示,当记录纸张P的后端移出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之间的咬合部分N时,咬合部分N处的挤压力不再作用于记录纸张P。因此,记录纸张P在去卷曲辊126A(126B)处的咬合部分NA(NB)处的传送速度跟随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V4。然而,由于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V4和每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V6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记录纸张P在去卷曲辊126B和每个第一传送辊152之间的挠曲部分P1处的挠曲量变大。也就是说,变得难以抑制记录纸张P的变形,结果记录纸张P与例如传送路径的壁接触。
接下来,描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
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如图7所示,即使将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V4设定为大于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2,记录纸张P的传送速度也会跟随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V2。这一点与比较例相同。
如图8B所示,当记录纸张P的后端移出定影辊102和加压辊104之间的咬合部分N时(即移出时刻T),咬合部分N处的挤压力不再作用于记录纸张P。因此,记录纸张P在去卷曲辊126A(126B)处的咬合部分NA(NB)处的传送速度跟随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V4。
这里,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5B和图6所示,由于每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在移出时刻T从V6增大到V7,所以去卷曲辊126A(126B)的圆周速度V4和每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V7之间的差异小于比较例中圆周速度V4和V6之间的差异。由此,如图8B所示,记录纸张P在去卷曲辊126B和每个第一传送辊152之间的挠曲部分P1处的挠曲量小于比较例中的相应挠曲量。也就是说,可以抑制记录纸张P的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例。
定影辊102可以是通过电磁感应方法进行加热的定影带。另外,记录纸张P的移出时刻T可以利用第二纸张传感器112来预测,或者可以利用设置在传送路径28中的其他部分处的纸张传感器来预测。此外,除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为V2的减速模式之外,也可以在定影辊102的圆周速度为V1的正常模式下实现在记录纸张P的后端移出咬合部分P时每个第一传送辊152的圆周速度的增加。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上描述。本发明并非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许多修改和变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实施例的选取和描述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本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实施例,并且具有各种变型的本发明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本发明意在用前面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2)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
定影单元,其夹持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中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并且在正常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1旋转以及在减速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2旋转,以便传送所述记录介质并且将图像定影到所述记录介质上,其中,V2<V1;
传送路径,其具有使所述记录介质弯曲的弯曲部分,所述弯曲部分沿着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定影单元的下游;
第一传送部分,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上游,在正常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3旋转以及在减速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4旋转,并且夹持和传送通过所述定影单元定影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其中,V3≥V1,V2≤V4<V3;
第二传送部分,其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的所述弯曲部分的下游,在正常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5旋转以及在减速模式下以圆周速度V6旋转,并且夹持和传送通过所述定影单元定影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其中,V5<V1,V6<V2;以及
检测单元,其检测所述记录介质的上游侧端部移出所述定影单元的第一移出时刻T和所述记录介质的上游侧端部移出所述第一传送部分的第二移出时刻TA,
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
控制器,其在所述第一移出时刻T将所述第二传送部分的圆周速度控制为从V6增大至圆周速度V7,并在所述第二移出时刻TA将所述第二传送部分的圆周速度控制为从所述圆周速度V7增大至V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移出时刻T是将所述记录介质沿着所述传送路径所经过的时间Δt加到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记录介质的下游侧端部的时刻上的结果,Δt=(La/Va)+(Lb/Vb)+(Lc/Vc),
Va表示调整辊(38)的圆周速度,所述调整辊沿着所述传送方向设置在所述传送路径中的转印位置(QB)的上游并且按照预定定时将所述记录介质送至所述转印位置,
La表示设置在所述调整辊与所述转印位置之间的检测单元在所述传送路径中的检测位置到所述转印位置的距离,
Vb表示设置在所述转印位置的转印辊(71)的圆周速度,
Lb表示所述转印位置到咬合部分(N)的下游端的位置的距离,所述咬合部分是所述定影单元的定影辊和加压辊之间用于夹持所述记录介质的部分,
Vc表示所述定影辊的圆周速度,并且
Lc表示所述记录介质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长度。
CN201110192875.2A 2010-11-09 2011-07-06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24670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50731 2010-11-09
JP2010250731A JP5707877B2 (ja) 2010-11-09 2010-11-0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67041A CN102467041A (zh) 2012-05-23
CN102467041B true CN102467041B (zh) 2017-11-03

Family

ID=46019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92875.2A Active CN102467041B (zh) 2010-11-09 2011-07-06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606137B2 (zh)
JP (1) JP5707877B2 (zh)
CN (1) CN1024670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72993B2 (ja) * 2010-11-09 2015-02-1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82064A (ja) * 2013-10-24 2015-04-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58510B2 (ja) * 2014-02-27 2019-01-3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0471265B (zh) * 2018-05-09 2022-04-01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用纸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1174A (ja) * 1996-12-11 1998-06-26 Konica Corp 両面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72803A (ja) * 1999-03-24 2000-10-03 Minolta Co Ltd 用紙カール矯正装置
CN1746779A (zh) * 2004-09-06 2006-03-1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128441A (ja) * 2007-11-20 2009-06-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4819A (ja) * 2008-08-28 2010-03-11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00986B2 (ja) * 2000-12-04 2003-04-2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71174A (ja) * 1996-12-11 1998-06-26 Konica Corp 両面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72803A (ja) * 1999-03-24 2000-10-03 Minolta Co Ltd 用紙カール矯正装置
CN1746779A (zh) * 2004-09-06 2006-03-15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128441A (ja) * 2007-11-20 2009-06-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54819A (ja) * 2008-08-28 2010-03-11 Canon Inc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606137B2 (en) 2013-12-10
JP5707877B2 (ja) 2015-04-30
JP2012101878A (ja) 2012-05-31
US20120114357A1 (en) 2012-05-10
CN102467041A (zh) 2012-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6487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6301452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845015B (zh) 图像形成设备
US20050271408A1 (en)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CN102467041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3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122770B (zh) 图像处理装置的异常检测方法和图像处理方法
JP20100665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14792A (ja) カラープリンタ
CN102298307B (zh) 维护系统、清洁系统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246704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298297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87059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90238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6470154B1 (en) Col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cleaning method for chromatic and mono-chromatic modes
JP2010271504A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085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958210B2 (ja) 定着制御方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39441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の駆動方法
JP2004258106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6789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09266A (ja) 定着装置
JP2002296937A (ja) ベルト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1253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81339A (ja) 定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