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39333A - 润滑油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润滑油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39333A
CN102439333A CN201080002474XA CN201080002474A CN102439333A CN 102439333 A CN102439333 A CN 102439333A CN 201080002474X A CN201080002474X A CN 201080002474XA CN 201080002474 A CN201080002474 A CN 201080002474A CN 102439333 A CN102439333 A CN 1024393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h
lubricant oil
rotary component
oil
feed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24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39333B (zh
Inventor
盐入广行
山田直
矶村治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39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93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39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393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2Guidance of lubricant
    • F16H57/0421Guidance of lubricant on or withi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pipes, grooves, channels or the like
    • F16H57/0423Lubricant guiding means mounted or supported on the casing, e.g. shields or baffles for collecting lubricant, tubes or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82Gearings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57/0483Axle or inter-axle differenti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or cooling or heating
    • F16H57/048Type of gearings to be lubricated, cooled or heated
    • F16H57/0493Gearings with spur or bevel gears
    • F16H57/0495Gearings with spur or bevel gears with fixed gear ratio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991Lubr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设置于动力传递装置(1)上并向承油部供给润滑油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其包括:贮存部(9);与车辆的驱动轮的旋转连动地旋转以输送贮存部的润滑油的旋转部件(7);和承油部(8),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比旋转部件靠上方的位置。具备将由旋转部件输送来的润滑油导向承油部的通路部件(10)。通路部件包括:第一构成部(11),该第一构成部(11)沿周方向与旋转部件相对设置,在第一构成部(11)与旋转部件之间形成润滑油流入的第一通路(13);和第二构成部(12),形成将第一通路内的润滑油导向承油部的第二通路(14),第二通路在比流出口(13b)靠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处与第一通路连接。润滑油供给装置还包括抑制构造(7,10),该抑制构造(7,10)抑制在第一通路中润滑油从第一通路与第二通路的连接部(13c)向流出口流动。

Description

润滑油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润滑油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在动力传递装置中,已知有利用与驱动轮的旋转连动地旋转的旋转部件的旋转向铅垂方向上侧的承油部输送润滑油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在将利用旋转部件上拨的油供给承油部的供油装置中,具备使上拨的油的移动方向根据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而分支成不同方向的分岐机构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367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利用旋转部件的旋转将润滑油输送到上方的情况下,在低车速时、或者从旋转部件到承油部的高度过高等情况下,存在润滑油不能到达承油部的情况。对此,如果通过油泵的追加或者强化来应对,则存在成本提高、拖曳转矩的增加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实现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的提高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本发明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包括:贮存部,贮存润滑油;旋转部件,与车辆的驱动轮连接并且与上述驱动轮的旋转连动地旋转以输送上述贮存部的润滑油;和承油部,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比上述旋转部件靠上方的位置,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设置于从上述承油部向被润滑部供给润滑油的动力传递装置,向上述承油部供给润滑油,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将由上述旋转部件输送来的润滑油导向上述承油部的通路部件,上述通路部件包括:第一构成部,上述第一构成部沿上述旋转部件的周方向与上述旋转部件相对设置,在上述第一构成部和上述旋转部件之间形成第一通路,由上述旋转部件输送来的润滑油流入该第一通路;和第二构成部,形成将上述第一通路内的润滑油导向上述承油部的第二通路,上述第二通路在比流出口靠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处与上述第一通路连接,上述流出口形成在上述第一通路中沿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上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还包括抑制构造,上述抑制构造抑制在上述第一通路中润滑油从上述第一通路与上述第二通路的连接部向上述流出口流动。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作为上述抑制构造,比上述连接部靠上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一构成部之间的间隙,小于比上述连接部靠上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上述旋转部件与上述第一构成部之间的间隙。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连接部形成在与上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上述第一构成部具有与上述旋转部件的侧面相对的侧壁部,在上述侧壁部的与上述旋转部件的侧面相对的壁面上,在与上述连接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台阶部,比上述台阶部靠上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上述旋转部件的侧面与上述壁面之间的间隙,小于比上述台阶部靠上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上述旋转部件的侧面与上述壁面之间的间隙,上述台阶部在将沿上述壁面流动的润滑油向上述连接部引导的方向上延伸。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连接部形成在与上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在上述第二通路上,上述承油部侧相比上述连接部侧位于上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第二构成部为在内部形成有上述第二通路的筒状。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连接部形成在与上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上述旋转部件的轴方向上的上述第二通路的宽度,与上述旋转部件的轴方向上的上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的宽度近似。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连接部形成在与上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上述旋转部件为斜齿轮,上述第二通路从上述连接部朝向上述承油部而向上述旋转部件的轴方向上的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前方的齿面所向着的一侧倾斜。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连接部形成在与上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上述第二构成部,具有隔着上述第二通路在上述旋转部件的轴方向上相互相对的内壁面,上述相互相对的内壁面当中,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后方的齿面所向着的一侧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向另一内壁面突出的突出部。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连接部形成在与上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在上述第二通路中配置有整流部件。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在上述第二通路中,上述承油部侧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上述连接部侧的流路截面积。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具备逆流抑制构造,上述逆流抑制构造允许润滑油在上述第二通路中的从上述连接部侧向上述承油部侧的移动,且抑制润滑油从上述承油部侧向上述连接部侧的移动。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第二通路具有:低速用通路,至少在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润滑油朝向上述承油部而流经该低速用通路;和高速用通路,其流路截面积比上述低速用通路大,在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润滑油朝向上述承油部而流经该高速用通路。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在比上述第一通路和上述第二通路靠上述旋转部件的径方向外侧处,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的内周面与上述通路部件之间,形成有润滑油能够流通的第三通路,在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从上述旋转部件分离的润滑油通过上述第三通路朝向上述承油部移动。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旋转部件与作为其他旋转部件的预定旋转部件啮合,作为上述抑制构造,上述流出口通过由上述通路部件形成的油路与上述旋转部件和上述预定旋转部件的啮合部连接。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包括如下两个机构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机构:根据上述第一通路的压力将上述第一通路的润滑油向外部放出的机构、或者根据上述第二通路的压力将上述第二通路的润滑油向外部放出的机构。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具备将从上述流出口流出的润滑油导向上述贮存部的流出口引导部件。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第一构成部与上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和两侧面分别相对。
在上述润滑油供给装置中,优选上述通路部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上述旋转部件在轴方向上相对移动。
本发明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贮存润滑油的贮存部;旋转部件,与车辆的驱动轮连接并且与上述驱动轮的旋转连动地旋转以输送上述贮存部的润滑油;承油部,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比上述旋转部件靠上方的位置,向被润滑部供给润滑油;和通路部件,上述通路部件沿上述旋转部件的周方向与上述旋转部件相对设置,在上述通路部件与上述旋转部件之间形成第一通路,由上述旋转部件输送来的润滑油流入该第一通路,在上述第一通路中存在如下所述的间隙较小的部分:与上述第一通路中沿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上的其他部分相比,上述旋转部件与上述通路部件之间的间隙在该部分较小,在上述第一通路中相比上述间隙较小的部分靠上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处,连接有将上述第一通路内的润滑油导向上述承油部的第二通路。
本发明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具备抑制构造,该抑制构造抑制在第一通路中润滑油从第一通路与第二通路的连接部向流出口流动。由此,促进润滑油从第一通路流入第二通路,向承油部朝向铅垂方向的上方流动。从而,根据本发明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起到能够实现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的提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和截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通路部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和截面图。
图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
图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通路部件的正面图、侧面图和截面图。
图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和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7是表示引导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不具备引导部件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侧面图。
图10是用于对在第二通路中产生的旋涡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侧面图。
图12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侧面图。
图13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和侧面图。
图14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
图15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通路部件的正面图。
图16是表示变形例涉及的通路部件的正面图。
图17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通路部件的正面图。
图18是表示整流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通路部件的正面图、侧面图和立体图。
图20是表示低车速时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图。
图21是表示高车速时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图。
图22是表示变形例涉及的通路部件的正面图。
图23是表示第13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
图24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
图25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26是表示第15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和截面图。
图27是表示变形例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
图28是表示第16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
图29是表示第17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
图30是表示低速行驶时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图。
图31是表示高速行驶时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图。
图32是表示第18实施方式涉及的通路部件的支承方法的图。
图33是表示通路部件的动作的图。
图34是表示通路部件的固定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5是表示润滑油供给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由该实施方式限定。此外,下述的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和截面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通路部件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用于向承油部供给润滑油,通过在差速器环齿轮(最终环齿轮)上设置管道状的壳体(后述的通路部件),利用通路部件和差速器环齿轮的泵效果,向现有的差速(differentialgear)上拨构造中不能触及的部分引导润滑油。由此,实现油泵的低成本化和拖曳转矩的减小。
在图1中,符号1表示混合电路车辆(未图示)的动力传递装置。此外,符号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壳体2。在壳体2内设置有副传动齿轮(counter drive gear)3、副从动齿轮(counter driven gear)4、传动小齿轮5、MG2减速齿轮6、差速器环齿轮(旋转部件)7、承油部8、贮存部9、通路部件10。副传动齿轮3相比于副从动齿轮4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MG2减速齿轮6和差速器环齿轮7相比于副从动齿轮4配置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
副传动齿轮3通过行星齿轮机构与未图示的发动机的输出轴和第1的电动发电机(MG1)的旋转轴连接,发动机的输出被分割为副传动齿轮3和MG1输入。副从动齿轮4和传动小齿轮5在同轴上配置,并且一体地旋转。副从动齿轮4与副传动齿轮3啮合。MG2减速齿轮6与第2的电动发电机(MG2)20的转子21的旋转轴22连结,与转子21一体地旋转。MG2减速齿轮6与副从动齿轮4啮合。MG2减速齿轮6比副从动齿轮4具有更小直径,MG2(20)的输出从MG2减速齿轮6放大传递至副从动齿轮4。
传动小齿轮5与差速器环齿轮7啮合,输入副从动齿轮4的发动机的输出扭矩和MG2(20)的输出扭矩通过传动小齿轮5传递至差速器环齿轮7。差速器环齿轮7通过差动机构23与未图示的驱动轮连接,与驱动轮的旋转连动旋转。箭头Y1表示车辆的前进时的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MG2减速齿轮6配置在差速器环齿轮7的铅垂方向上方。
在壳体2内的铅垂方向的下部,形成有贮存润滑油(例如,ATF)的贮存部9。差速器环齿轮7配置在壳体2内的下部,在贮存部9中贮存有润滑油的情况下,差速器环齿轮7的一部分浸在其贮存的润滑油中。在壳体2内的相比于差速器环齿轮7更靠铅垂方向上方,设置有承油部8。承油部8构成为能够贮存润滑油,承油部8内的润滑油被供给动力传递装置1的被润滑部。承油部8由从壳体2的内壁面突出的肋8a与壳体2内的下方的空间划分开。承油部8的润滑油分别通过供给孔8b供给MG2(20),通过供给孔8c供给MG1,对MG1和MG2(20)进行润滑、冷却。而且,承油部8的润滑油也可以供给动力传递装置1的其他被润滑部。
差速器环齿轮7与驱动轮的旋转连动地旋转以输送贮存部9的润滑油。现有,已知有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等旋转部件,将贮存部的润滑油朝向铅垂方向上方的承油部等供给目标处上拨的技术,对于这样的上拨方式,在下述这样的状況下存在润滑油无法到达供给目标处,或者没有供给足够的量的问题。
(a)低车速时(由于差速器环齿轮的转速低)。
(b)从差速轴来看供给目标处较高(由于相对于高度而言润滑油的冲劲不足)。
(c)供给目标处位于比差速器环齿轮靠车辆后方处(由于难以使润滑油的飞出方向朝向目标)。
(d)车辆在上坡时(由于差速器环齿轮周围的润滑油增加,飞出的润滑油的势能消失)。
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具备将由差速器环齿轮7输送来的润滑油导向承油部8的通路部件10。由此,即使在低车速时、从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轴来看承油部8位于较高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向承油部8供给润滑油。
通路部件10具有第一构成部11和第二构成部12。第一构成部11沿差速器环齿轮7的周方向与差速器环齿轮7相对设置,在第一构成部11和差速器环齿轮7之间形成作为由差速器环齿轮7输送来的润滑油流入的通路的第一通路13。第一构成部11具有在轴方向上隔着差速器环齿轮7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部11a,和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7a在径方向上相对,形成为与外周面7a对应的形状的曲面部11b。曲面部11b与差速器环齿轮7配置在同心上,曲面部11b与外周面7a之间的间隙的大小在周方向上一样。侧壁部11a、11a的径方向的外侧端部通过曲面部11b相互连接。即,第一构成部11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两侧面和外周面7a分别相对,在第一构成部11与差速器环齿轮7之间,形成有作为润滑油的通路的第一通路13。
差速器环齿轮7的周方向上的第一构成部11的设置区域是比差速器环齿轮7的半周稍少的区域,并且是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前方的齿面朝向铅垂方向的上侧的区域。换言之,相对于差速器环齿轮7形成第一通路13的周方向的范围与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向铅垂方向上侧输送润滑油的范围对应。由此,第一通路13上的润滑油的流入口13a位于第一通路13的铅垂方向下端,在沿着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形成的流出口13b位于第一通路13的铅垂方向上端。在流入口13a,曲面部11b的外周面与壳体2的底面相接,由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输送来的润滑油从流入口13a流入第一通路13。
第二构成部12形成与第一通路13连接而将第一通路13内的润滑油导向承油部8的第二通路14。第二通路14在比第一通路13中沿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流出口13b靠上游侧处与第一通路13连接。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通路13中沿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Y1)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分别简称为“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和“第一通路13的下游侧”。第二通路14相对于第一通路13从径方向的外侧连接。在第一构成部11的曲面部11b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是第一通路13与第二通路14的连接部13c,并且成为第二通路14的流入口。即,作为第二通路14的流入口的连接部13c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7a在径方向上相对。
此外,第二通路14朝向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开口。第二构成部12形成为在内部形成有第二通路14的截面矩形的烟筒状(筒状),从连接部13c向承油部8沿铅垂方向延伸。第二构成部12呈筒状,第二通路14的两端以外封闭,由此第二通路14的润滑油的移动方向被仅限制在第二构成部12的轴方向上,而且抑制油压的泄放,由此增加将润滑油导向上方的力。第二通路14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第一通路13的流路截面积。第二通路14的下端在连接部13c与第一通路13连接,上端朝向承油部8的流入口81开口。
当差速器环齿轮7旋转时,贮存部9的润滑油被输送到差速器环齿轮7,从流入口13a流入第一通路13。由于差速器环齿轮7,润滑油被连续地送入第一通路13,使第一通路13内的油压上升。即,第一通路13作为收集差速器环齿轮7周围的润滑油以提高润滑油的压力的油集中部发挥功能。由于第一通路13的油压上升,第一通路13内的润滑油经第二通路14向承油部8上升。即,差速器环齿轮7和通路部件10作为提高润滑油的油压以将润滑油向上方送出的泵发挥功能。此外,第二通路14还作为将集中了的润滑油的行进方向从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引导的引导部发挥功能。
由于油压和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在第一通路13内沿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流动的润滑油从与第二通路14的连接部13c朝向流出口13b和第二通路14分别流动,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具备抑制在第一通路13中润滑油从连接部13c向流出口13b流动的抑制构造。该抑制构造是指:第二通路14从连接部13c向径方向的外侧延伸,受到离心力的润滑油容易向第二通路14流动;在第二通路14上,承油部8侧位于比连接部13c侧靠第一通路13的下游侧处,润滑油容易沿切线方向从第一通路13向第二通路14流动;第二通路14的流路截面积大于第一通路13的流路截面积;流出口13b位于比连接部13c靠铅垂方向的上侧处等。本实施方式的抑制构造包括通路部件10和差速器环齿轮7而构成。连接部13c形成在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7a相对的位置,第二通路14从连接部13c向径方向的外侧延伸,由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的冲劲(势能)而被送入第二通路14的润滑油能够由于该冲劲而经第二通路14向上方移动。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中,不仅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力的能量(冲劲),而且还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与通路部件10的泵效果使润滑油向壳体2内的上方输送。此外,抑制润滑油从连接部13c向流出口13b流动,促进润滑油向第二通路14流动,由此通过第二通路14将润滑油输送到壳体2内的上部。从而,即使在低车速时、从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轴来看承油部8位于较高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向承油部8供给润滑油。即,通过该润滑油供给装置1-1,提高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不会使润滑油飞散地使其集中于第一通路13后朝向承油部8而向上方引导,由此能够有效率地将润滑油供给承油部8。
此外,在润滑油供给装置1-1中,由于利用泵效果的油压,所以不论承油部8的位置都能够容易地向承油部8输送润滑油。例如,即使在承油部8的流入口81位于比差速器环齿轮7的中心轴线靠车辆后方侧处的情况下,也与由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使润滑油飞散的情况不同,能够容易地向承油部8供给润滑油。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润滑油供给装置1-1设置于混合电路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润滑油供给装置1-1也可以适用于其他种类,例如MT(手动变速机)的动力传递装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构成部11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两侧面和外周面7a分别相对,但不限定于此,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至少一个面相对即可。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构成部12是烟筒状(筒状),但不限定于此,只要是能够将润滑油导向承油部8的形状即可。
(第2实施方式)
参照图3,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2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3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和截面图。
在第2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2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通路13上,流出口13b侧的差速器环齿轮7与第一构成部15的径方向上的空隙G2比流入口13a侧的差速器环齿轮7与第一构成部11的径方向上的空隙G1小。由此,提高抑制润滑油从连接部13c向流出口13b流动的效果。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2的通路部件1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具有第一构成部15和第二构成部12,并且在该第一构成部15与差速器环齿轮7之间形成作为润滑油的通路的第一通路13。第一构成部15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侧壁部11a相同的一对侧壁部15a;和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7a在径方向上相对,形成为与外周面7a对应的形状的曲面部15b。在第一通路13上,差速器环齿轮7与曲面部15b的径方向上的空隙,根据周方向的位置而不同,与流入口13a侧的空隙G1进行比较,流出口13b侧的空隙G2较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连接部13c靠流入口13a侧和靠流出口13b侧,上述空隙不同,比连接部13c靠第一通路13的下游侧(流出口13b侧)的空隙G2小于比连接部13c靠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流入口13a侧)的空隙G1。
像这样,由于流出口13b侧的空隙G2比流入口13a侧的空隙G1小,所以在流入口13a侧的第一通路13中存在大的空隙G1,能够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使润滑油在径方向上流入。另一方面,在流出口13b侧的第一通路13中,润滑油难以通过,抑制润滑油从连接部13c向流出口13b流动。其结果,由于第一通路13的油压升高使差速器环齿轮7与通路部件10的泵效果提高,更多的润滑油被输送到第二通路14的上部。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2,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提高。本实施方式的抑制构造包括第一构成部15和差速器环齿轮7而构成。
其中,在比连接部13c靠第一通路13的下游侧处,使差速器环齿轮7与第一构成部15之间的间隙比在连接部13c的上游侧小的范围也可以不是下游侧的全部范围。在沿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的流动方向的一部上设置上述间隙比其他部分小的部分,使第二通路14连接第一通路13上的比该间隙小的部分靠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处,抑制润滑油从连接部13c向流出口13b流动。
(第3实施方式)
参照图4和图5,对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3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4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图5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通路部件的正面图、侧面图和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3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具备将在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方流动的润滑油向径方向外侧引导的引导部17。由引导部17将润滑油引导至径方向外侧,促进润滑油向第二通路14流动,由此将更多的润滑油引导至第二通路14的上部,供给承油部8。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3的通路部件10,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具有第一构成部16和第二构成部12,并且在第一构成部16与差速器环齿轮7之间形成作为润滑油的通路的第一通路13。关于第二构成部12,能够是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第二构成部12相同的结构。第一构成部16的曲面部16b能够是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曲面部11b、第2实施方式的曲面部15b相同的结构。连接部13c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形成在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7a相对的位置。
在第一构成部16,在隔着差速器环齿轮7在轴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部16a上设置有引导部(台阶部)17。引导部17设置在侧壁部16a的与连接部13c对应的位置(连接部13c的径方向内方)。引导部17中,一对侧壁部16a的相互相对的面形成为从流入口13a侧向流出口13b侧间隙S台阶性地减小的台阶形状。与之对应,在侧壁部16a形成有朝向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的引导面17a、17b、17c。
引导面17a、17b、17c分别向径方向的外侧以朝向流出口13b侧的方式倾斜。从流入口13a流入第一通路13,沿侧壁部16a流动的润滑油被引导面17a、17b、17c引导而向径方向外侧流动。引导面17a、17b、17c分别在将沿侧壁部16a的壁面流动的润滑油向连接部13c引导的方向上延伸,被引导至引导面17a、17b、17c的润滑油从连接部13c流入第二通路14。即,抑制在侧壁部16a与差速器环齿轮7之间流动的润滑油直接从流出口13b流出,使更多的润滑油流入第二通路14。由引导面17a、17b、17c引导至第二通路14的润滑油因其流动的冲劲而经第二通路14向承油部8上升。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有效地利用润滑油的流动的能量,作为将润滑油输送到承油部8的能量。
一对侧壁部16a的轴方向上的间隙S在比引导部17靠流入口13a侧和靠流出口13b侧不同,流出口13b侧的间隙S2比流入口13a侧的间隙S 1小。即,比引导部17靠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的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面与侧壁部16a之间的间隙,大于比引导部17靠下游侧的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面与侧壁部16a之间的间隙。此外,引导部17形成在与连接部13c对应的位置。由此,抑制润滑油从连接部13c向流出口13b流动。即,本实施方式的抑制构造包括第一构成部16和差速器环齿轮7而构成。其中,流出口13b侧的间隙S2与第二通路14的轴方向上的宽度相等。通过抑制向流出口13b的流动,第一通路13内的压力上升,泵效果提高,经第二通路14向壳体2内的上部输送润滑油。
像这样,根据润滑油供给装置1-3,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提高。其中,引导部17也可以是从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向下游侧间隙S连续地减小的锥形状,代替间隙S不连续地(台阶状)减小的形状。
(第4实施方式)
参照图6至图8,对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4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6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和主要部分放大图,图7是表示引导部件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不具备引导部件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4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一通路13与第二通路14的连接部13c具备将沿周方向流动的润滑油导向第二通路14的引导部件18。由引导部件18,能够使润滑油从第一通路13向第二通路14的流动平稳。
如图6所示,引导部件18设置于连接部13c。引导部件18设置在第二构成部12的在第一通路13的下游侧的内壁面12a上,从内壁面12a向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突出。引导部件18越向铅垂方向下侧越向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突出。像这样,与内壁面12a相比较,引导部件18与在第一通路13流动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所成的角度较小,所以与不设置引导部件18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平稳地将润滑油从第一通路13导向第二通路14。在不设置引导部件18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从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的润滑油激烈地撞击内壁面12a,导致润滑油向差速器环齿轮7逆流。对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4,如图6所示,能够利用引导部件18平稳地将润滑油导向第二通路14。此外,如图7所示,在引导部件18,引导润滑油的引导面18a是向第一通路13的下游侧凹陷的曲面,所以能够平稳地改变润滑油的流动方向。
在引导部件18的铅垂方向的下端设置有板状部件19。板状部件19是板状的部件,沿差速器环齿轮7的周方向延伸,与差速器环齿轮7在径方向上相对。板状部件19向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突出,将润滑油导向引导部件18。如图7所示,板状部件19的前端部具有U字状的切口部,越是宽度方向(差速器环齿轮7的轴方向)的两端部越向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突出。因此,由板状部件19导向引导部件18的润滑油被集中在板状部件19和引导部件18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从而,能够使润滑油从第一通路13向第二通路14平稳地流动。从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4,提高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
(第5实施方式)
参照图9和图10,对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5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9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侧面图,图10是用于对在第二通路中产生的旋涡进行说明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5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抑制第二通路14中的旋涡的产生的构造。在差速器环齿轮7为斜齿轮的情况下,根据齿纹的朝向,润滑油被压向倾斜方向。即,由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送入第二通路14的润滑油的流动,如图9和图10中箭头Y2所示,朝向轴方向上的一侧。由此,润滑油沿第二构成部12的在轴方向上相对的内壁面12b、12c中的一个内壁面12b向铅垂方向上方流动,所以导致在第二通路14内形成旋涡。如图10所示,产生从一个内壁面12b向另一内壁面12c的流动(参照箭头Y3),由于润滑油沿另一内壁面12c向铅垂方向下方流动(参照箭头Y4),所以导致润滑油从第二通路14向差速器环齿轮7逆流。即,在第二通路14中产生润滑油从向承油部8流动改变朝向成为向第一通路13流动的旋涡。这样的润滑油的逆流如图10所示,在第二通路14的轴方向上的宽度W3比差速器环齿轮7的齿宽(外周面的宽度)W1大的情况下容易产生。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5中,如图9所示,第二通路14的轴方向上的宽度W2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齿宽W1近似。此处,“宽度近似”是表示第二通路14的宽度W2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齿宽W1为大致相同的宽度,例如,第二通路14的轴方向上的宽度W2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齿宽W1相同。由此,抑制第二通路14中的旋涡的产生、润滑油的逆流的产生。通过使第二通路14的轴方向上的宽度W2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齿宽W1一致,润滑油难以从第二通路14向铅垂方向下方泄漏,在第二通路14中,抑制从一个内壁面12b向另一内壁面12c的流动(箭头Y5)的产生。通过抑制第二通路14中润滑油向下方的泄漏,抑制旋涡的产生,有效地经第二通路14向承油部8供给润滑油。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5,提高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
(第6实施方式)
参照图11,对第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6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1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侧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6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第二通路14倾斜以抑制第二通路14中的旋涡的产生。第二通路14沿由差速器环齿轮7送出的润滑油的飞出方向倾斜。由此,抑制第二通路14中的润滑油的旋涡的产生。连接部13c形成在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在第二通路14中,至少与第一通路13的连接部13c的附近部分14a(以下记载为“第二通路14的倾斜部分14a”。),相对于铅垂方向,向由作为斜齿轮的差速器环齿轮7送出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倾斜。该倾斜方向与在轴方向上的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前方的齿面所向着的一侧(以下简单记载为“齿面前方侧”)相对应,第二通路14的倾斜部分14a向铅垂方向的上方朝向齿面前方侧倾斜。其中,旋转方向前方的齿面是指车辆的前进时的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前方的齿面。
由此,抑制由差速器环齿轮7向第二通路14输送来的润滑油在第二通路14内偏向一侧的内壁面流动。从而,抑制在第二通路14内产生旋涡,提高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此外,在第二通路14中,比倾斜部分14a靠铅垂方向上方的部分14b在轴方向上没有倾斜。由此,抑制第二通路14的总延长的增加。
(第7实施方式)
参照图12,对第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7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2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侧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7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抑制第二通路14中的旋涡的产生的突出部。连接部13c形成在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
如图12所示,在第二构成部12设置有突出部24。突出部24配置在第二构成部12的铅垂方向的下部,换言之,从连接部13c向铅垂方上方配置在预定范围。第二构成部12具有隔着第二通路14在轴方向上相互相对的内壁面12d、12e。突出部24设置在相互相对的内壁面12d、12e中的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方向后方的齿面所向着的一侧(以下记载为“齿面后方侧”)的内壁面12e。突出部24形成为板状,与第二构成部12的齿面前方侧的内壁面12d在轴方向上相对。突出部24向齿面前方侧的内壁面12d突出,突出部24与上述内壁面12d的轴方向上的间隙,在铅垂方向的下侧为一定的大小,在铅垂方向的上侧向铅垂方向的上方间隙扩大。铅垂方向的下部的突出部24与齿面前方侧的内壁面12d之间的间隙W4比差速器环齿轮7的齿宽W1小。此外,没有设置突出部24的部分的第二通路14的轴方向上的宽度W5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齿宽W1相等。
像这样,通过由突出部24使第二通路14的铅垂方向下部的流路的轴方向上的宽度减小,使得润滑油难以从第二通路14向铅垂方向下方泄漏。由此,抑制第二通路14的旋涡的产生,提高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其中,设置突出部24,第二通路14的流入口的宽度W4比差速器环齿轮7的齿宽W1变小,但由于突出部24设置在齿面后方侧的内壁面12e,所以对由差速器环齿轮7送入第二通路14的润滑油的流动造成的影响很小。此外,在第二通路14的铅垂方向的上部,没有设置突出部24,所以能够充分地确保润滑油的流路截面积。
在第二通路14中,突出部24的铅垂方向的设置位置例如能够基于由旋涡的产生导致的润滑油的供给效率的降低程度而决定。例如,在某车速下由旋涡的产生导致润滑油的供给效率的降低显著的情况下,结合在该车速下容易产生旋涡的位置来设置突出部24即可。
(第8实施方式)
参照图13,对第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8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3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和侧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8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提高贮存部9的油面位置的结构。由此,提高基于通路部件和差速器环齿轮7的向承油部8供给润滑油的供给效率。
如图13所示,在动力传递装置1设置有限制从第一通路13的流出口13b流出的润滑油的飞散的限制部件25。限制部件25与流出口13b相对,从流出口13b流出的润滑油碰到限制部件25而向铅垂方向下方落下。在不设置限制部件25的情况下,从流出口13b流出的润滑油大量分散到空中而导致滞留在空中或各齿轮等被润滑部。其结果,导致贮存部9的油面F降低。在润滑油供给装置1-8中,不仅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的冲劲,还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和通路部件10的泵效果来将润滑油向铅垂方向上方输送。在该情况下,具有以下性质:油面F的位置越高,则由润滑油供给装置1-8会使更多的润滑油向上上升。相反地,贮存部9的油面F降低时,从油面F到承油部8的高低差变大,会导致润滑油向承油部8的供给量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限制部件25,抑制贮存部9的油面F的降低。从提高抑制润滑油的飞散的效果的观点来看,优选限制部件25设置在流出口13b的附近。限制部件25的铅垂方向的下部设置有抑制润滑油向差速器环齿轮7落下的通路部25a。通路部25a在轴方向上延伸,向流出口13b突出。通路部25a承接碰到限制部件25而落下的润滑油,将润滑油在轴方向上引导,使其在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方落下。由此,润滑油不会落在差速器环齿轮7,而能够向贮存部9流入。即,限制部件25是将从流出口13b流出的润滑油导向贮存部9的流出口引导部件。此外,在限制部件25的轴方向上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侧壁部25b。侧壁部25b设置在差动机构23侧的端部,沿铅垂方向延伸。侧壁部25b与通路部25a同样地向流出口13b突出。通过设置侧壁部25b,抑制碰到限制部件25的润滑油向差动机构23侧流动,使润滑油迅速流入贮存部9。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2的形状为能够使贮存部9的油面F为较高位置的形状。在壳体2上,比差速器环齿轮7靠车辆前方侧的底面2e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下方的底面相比较,形成在铅垂方向的较高位置。这样通过排除壳体2内的下部的无用空间,能够使润滑油集中在差速器环齿轮7的周围。此外,底面2e从车辆前方向后方朝向铅垂方向下侧倾斜。由此,向底面2e落下的润滑油迅速向贮存部9流入。其结果,抑制贮存部9的油面F的降低,油面F成为较高位置,由润滑油供给装置1-8向承油部8供给的润滑油的供给量增加,提高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
其中,在动力传递装置1中,也可以设置对贮存部9的油面F进行调节的油面调节单元。利用油面调节单元,根据车速、车辆负载、润滑油的油温等车辆状态,将油面F的高度调节为向承油部8输送润滑油的效率变高的位置即可。
(第9实施方式)
参照图14,对第9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9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4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9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通路14呈前端渐细形状。由此,第二通路14内的润滑油的流速在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变快。从而,即使在低车速时也能够向承油部9供给润滑油,此外,即使承油部8被设置在更高位置也能够供给润滑油。
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9中,第二通路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在铅垂方向的上侧和下侧不同,铅垂方向上侧的第二通路14的宽度W7比铅垂方向下侧的第二通路14的宽度W6小。第二通路14形成为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随着朝向铅垂方向上侧而变小的锥形状。在第二通路14中,铅垂方向上侧的宽度W7比铅垂方向下侧的宽度W6小,所以铅垂方向上侧的位置的润滑油的流速比铅垂方向下侧的位置的润滑油的流速变大。第二通路14从铅垂方向下侧向上侧逐渐变细,润滑油的流速上升,所以即使低车速时也向承油部8供给润滑油。此外,利用润滑油供给装置1-9,能够将润滑油输送到壳体2内的更高位置。即,根据润滑油供给装置1-9,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通路14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变化,但取而代之,或者在此基础上,使第二通路14的轴方向上的宽度根据铅垂方向的位置而不同也可以。即,在第二通路14中,使铅垂方向的上侧(承油部8侧)的流路截面积比下侧(连接部13c侧)的流路截面积变小既可。其中,在通过使第二通路14的轴方向上的宽度根据铅垂方向的位置而不同而使第二通路14前端渐细的情况下,越朝向铅垂方向上侧越使齿面后方侧的壁面向齿面前方侧的壁面靠近,则能够有效利用由差速器环齿轮7输送来的润滑油的冲劲使润滑油上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通路14的宽度逐渐变化,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使第二通路14的宽度从铅垂方向下侧向上侧阶段性地(不连续地)变化。
(第10实施方式)
参照图15,对第10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10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5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0的通路部件10的正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0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限制第二通路14中润滑油的逆流的止回球式的逆止阀(逆流抑制构造)。在差速器环齿轮7旋转而将润滑油向承油部8输送的情况下,存在在第二通路14内产生润滑油的脉动的情况。通过逆止阀来抑制润滑油的逆流,即使是产生脉动的这种差速器环齿轮7的转速,也能够将润滑油输送到承油部8。
如参照图10进行说明的那样,存在在第二通路14内产生润滑油的旋涡的情况。在想要将润滑油上升到更高位置时,由于润滑油的重量而变得不能上升,则会在第二通路14内的下部(例如,图15中用符号14c表示的位置)产生旋涡。由于该旋涡的产生,在第二通路14的比旋涡的产生位置14c靠上侧的部分(以下记载为“脉动部”。)14d引起润滑油的脉动。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脉动部14d设置逆止阀26,能够抑制润滑油的逆流和脉动。
如图15所示,在第二通路14的脉动部14d设置有两个逆止阀26。两个逆止阀26配置在铅垂方向的相互不同的位置,将脉动部14d打开或者关闭。逆止阀26具有止回球26a和分隔部件26b。分隔部件26b用于将第二通路14分隔为铅垂方向的上侧和下侧,与第二构成部12的内壁面连接。在分隔部件26b上形成有在铅垂方向上贯通分隔部件26b的贯通孔26c。贯通孔26c的直径比止回球26a的直径小。止回球26a配置在分隔部件26b的上侧,能够在第二通路14内沿铅垂方向移动。
当差速器环齿轮7旋转将润滑油送入第二通路14时,油压从下方作用于止回球26a,对抗重力将止回球26a压向上方。由此,逆止阀26打开,润滑油向铅垂方向上侧流动。即,逆止阀26允许润滑油从第二通路14的连接部13c侧向承油部8侧移动。另一方面,在因脉动使润滑油向铅垂方向下方流动时,止回球26a关闭贯通孔26c,由于逆止阀26关闭,所以润滑油积留在分隔部件26b的上侧。即,逆止阀26限制润滑油从承油部8侧向连接部13c侧移动。由此,限制第二通路14内的润滑油的逆流,能够有效地利用朝向铅垂方向上侧的润滑油的能量将润滑油输送到承油部8,所以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提高。
其中,逆止阀26不限于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的冲劲和泵效果的压力来输送润滑油的通路,不利用泵效果的压力而设置于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来输送润滑油的通路也有效。例如,在将由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输送来的润滑油导向承油部8的筒状的通路中,通过设置逆止阀26,也能够抑制润滑油的逆流和脉动。
(第10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对第10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本变形例涉及的通路部件10的正面图。在本变形例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01中,在第二通路14的脉动部14d设置有三个逆止阀(逆流抑制构造)27。各逆止阀27配置在铅垂方向的相互不同的位置。逆止阀27由能够弹性变形的阀芯构成,与第二构成部12的内壁面连接。逆止阀27向第二通路14的径方向的中央朝向铅垂方向上方倾斜,能够承接向铅垂方向下侧逆流的润滑油。逆止阀27在承接了润滑油的等情况下,压力(载荷)从上侧作用时弹性变形而将第二通路14关闭。此外,逆止阀27在压力从铅垂方向下侧作用时,将第二通路14打开。由此,通过逆止阀27,与上述第10实施方式同样,抑制第二通路14的润滑油的逆流和脉动。
(第11实施方式)
参照图17和图18,对第1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11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7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1的通路部件10的正面图,图18是表示整流装置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1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二通路14内设置有整流装置(整流部件)28。通过利用整流装置28对润滑油的流动加以整流,使润滑油的流动变得平稳,能够经第二通路14将更多的润滑油输送到承油部8。连接部13c形成在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
如图17所示,在第二通路14的铅垂方向的下部设置有整流装置28。差速器环齿轮7旋转而送入第二通路14的润滑油通过整流装置28向承油部8流动。如图18所示,在整流装置28内由格子状的分隔28a分隔成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多个通路。通过整流装置28的润滑油被分成流路截面积小的多个通路而流动,所以抑制旋涡的产生。此外,差速器环齿轮7为斜齿轮,即使在将润滑油向倾斜方向压出而流入第二通路14的情况下,利用整流装置28也使润滑油的流动方向朝向第二通路14的轴方向,抑制旋涡的产生。从而,根据润滑油供给装置1-11,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提高。
其中,第二通路14的整流装置28的设置位置不限定于铅垂方向的下部。在第二通路14中容易产生旋涡的位置配置整流装置28即可。此外,整流装置28的分隔28a的形状不限定于格子状。优选整流装置28具有能够抑制润滑油在与第二通路1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游动的分隔物。其中,整流装置28作为抑制旋涡的产生的结构,也可以具有分隔物以外的结构。
(第12实施方式)
参照图19、图20和图21,对第1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12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19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2的通路部件10的正面图、侧面图和立体图,图20是表示低车速时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图,图21是表示高车速时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2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通路14被分为低车速时用的路径和高车速时用的路径的两个路径。由于低车速时所需油量少且润滑油的冲劲少,所以通过细筒来使润滑油上升。如果为细筒则上面的润滑油的重量较轻,润滑油容易上升。由此,即使低车速时也可向承油部8供给润滑油。另一方面,在高车速时需要的油量变多。仅由细筒则在高车速时润滑油会不足,所以在低车速时的路径之外另行设置有高车速时用的路径。
如图19所示,在第二构成部12,作为第二通路14,形成有低车速时用通路141和高车速时用通路142。低车速时用通路141和高车速时用通路142为相互独立的通路,各自的下端与第一通路13连接,上端设置在第二构成部12的上端部。低车速时用通路141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W8比高车速时用通路14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宽度W9小。即,低车速时用通路141的流路截面积比高车速时用通路142的流路截面积小。对于流路截面积小的细筒,上面的润滑油的重量较轻,所以润滑油容易在筒内上升。由此,即使在由差速器环齿轮7送入的润滑油的冲劲较小的低车速时,也如图20所示,在流路截面积小的低车速时用通路141使润滑油上升,向承油部8供给润滑油。即,低车速时用通路141是至少在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润滑油朝向承油部8流动的低速用通路。
低车速时用通路141为与铅垂方向下侧相比上侧的流路截面积小的前端渐细的形状,形成即使在低车速时也容易使润滑油上升至承油部8的结构。此外,构成低车速时用通路141的壁面对应于由差速器环齿轮7送出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而倾斜。如图19所示,在第二构成部12中,构成低车速时用通路141的内壁面12f在轴方向上向由差速器环齿轮7送出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倾斜。该内壁面12f是在轴方向上相互相对的内壁面中齿面后方侧的内壁面,越是铅垂方向的上侧越向齿面前方侧倾斜。通过使内壁面12f这样倾斜,抑制低车速时用通路141中的旋涡的产生,低车速时用通路141的润滑油的流动变得平稳。
在高车速时,由于由差速器环齿轮7送入的润滑油的冲劲较大,所以如图21所示,不仅低车速时用通路141,还通过流路截面积大的高车速时用通路142使润滑油上升,向承油部8供给润滑油。从而,在高车速时向承油部8供给更多的润滑油。高车速时用通路142是在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速度为高速情况下的润滑油向承油部8流动的高速用通路。像这样,在润滑油供给装置1-12中,通过在高车速时和低车速时以不同的路径来输送润滑油,提高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低车速时用通路141在比高车速时用通路142靠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处与第一通路13连接。由此,由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在第一通路13流动的润滑油优先流入在比高车速时用通路142靠上游侧的位置开口的低车速时用通路141。从而,在低车速时润滑油集中于低车速时用通路141,容易使润滑油上升至承油部8。
(第1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对第12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22是表示本变形例涉及的通路部件10的正面图。如图22所示,也可以在高车速时用通路142设置用压力进行开关的开关阀29。开关阀29在向第一通路13侧作用的压力大的情况下将高车速时用通路142打开,在向第一通路13侧作用的压力小的情况下将高车速时用通路142关闭。开关阀29配置在高车速时用通路142的铅垂方向的下部(例如,与第一通路13的连接部)。开关阀29以在低车速时将高车速时用通路142关闭,在高车速时将高车速时用通路142打开的方式来调节特性。开关阀29构成为例如在第一通路13侧的压力为用于经高车速时用通路142向承油部8输送润滑油的足够压力的情况下打开即可。
(第13实施方式)
参照图23,对第1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13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3是表示第13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3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具有将从第二通路14流出的润滑油向更上方输送的机构。由此,通过润滑油供给装置1-13,即使在低车速时也向承油部8输送润滑油。
如图23所示,在通路部件10的第二构成部30的铅垂方向的上端设置有将润滑油导向MG2减速齿轮6的引导通路31。引导通路31将第二通路14的铅垂方向的上侧的开口部与MG2减速齿轮6的下部连接。第二通路14向铅垂方向的上侧开口,从第二通路14流出并由引导通路31导向MG2减速齿轮6的润滑油附着于MG2减速齿轮6,沿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方向被输送。
润滑油供给装置1-13具备上部通路部件32。上部通路部件32在其与副从动齿轮4和MG2减速齿轮6各自之间构成润滑油的通路,将润滑油导向承油部8。上部通路部件32包括:沿副从动齿轮4的周方向与副从动齿轮4相对设置,在与副从动齿轮4之间构成润滑油的通路的第三构成部33;沿MG2减速齿轮6的周方向与MG2减速齿轮6相对设置,在与MG2减速齿轮6之间构成润滑油的通路的第四构成部3;和构成引导通路36的第五构成部35。
第三构成部33包括:隔着副从动齿轮4在轴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第二侧壁部33a;和与副从动齿轮4的外周面在径方向上相对,形成为与副从动齿轮4的外周面对应的形状的第二曲面部33b。
第四构成部34包括:隔着MG2减速齿轮6在轴方向上相互相对的一对第三侧壁部34a;和与MG2减速齿轮6的外周面在径方向上相对,形成为与MG2减速齿轮6的外周面对应的形状的第三曲面部34b。第三构成部33和第四构成部34覆盖副从动齿轮4和MG2减速齿轮6上比将各自的中心轴线连接的假想线段L1靠铅垂方向上侧(承油部8侧)的部分。
第二侧壁部33a和第三侧壁部34a相互连接形成为一体的壁部,在轴方向上隔着副从动齿轮4和MG2减速齿轮6的啮合部40。第五构成部35形成为截面矩形的烟筒状,与第二曲面部33b和第三曲面部34b分别连接。第五构成部35的下端向啮合部40开口,上端部在承油部8开口。即,引导通路36将承油部8和比啮合部40靠铅垂方向上侧的副从动齿轮4与MG2减速齿轮6之间的间隙连接。
副从动齿轮4和MG2减速齿轮6沿比将各自的中心轴线连接的假想线段L1靠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相互接近的方向旋转。附着于副从动齿轮4和MG2减速齿轮6的润滑油(充满齿与齿之间的润滑油)因旋转分别集中于啮合部40,由啮合部40的副从动齿轮4与MG2减速齿轮6的啮合而被压出。此处,由于由第二侧壁部33a和第三侧壁部34a限制润滑油从啮合部40向轴方向的流动,所以由啮合压出的润滑油向铅垂方向上侧流动,经引导通路36流入承油部8。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3,不仅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能量(冲劲和泵效果的压力),还利用由副从动齿轮4与MG2减速齿轮6的啮合将润滑油压出的能量来输送润滑油。从而,即使在低车速时也能够向承油部8供给润滑油。此外,即使在差速器环齿轮7与承油部8的铅垂方向的高低差较大的情况下,也向承油部8供给足够的量的润滑油。即,根据润滑油供给装置1-13,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提高。
此外,当车速变快时,由于从第二通路14向铅垂方向上方流出的润滑油的冲劲较大,所以不经过上部通路部件32形成的通路,从第二通路14飞出的润滑油能够直接流入承油部8。
上部构成部件32优选按照以下所示构成。
上部构成部件32也可以不具有第二曲面部33b和第三曲面部34b,但从抑制附着于传动小齿轮5、MG2减速齿轮6的润滑油因旋转而飞散的观点出发,优选具有第二曲面部33b和第三曲面部34b。从抑制润滑油被从啮合部40向轴方向压出的观点出发,优选第二侧壁部33a和第三侧壁部34a为至少在轴方向上隔着啮合部40的形状。
(第14实施方式)
参照图24和图25,对第1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14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4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图25是表示第14实施方式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4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用由差速器环齿轮7与传动小齿轮(预定旋转部件)5的啮合而压出的润滑油的油压来抑制润滑油从连接部13c向流出口13b流动。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通路部件10具有第六构成部37。第六构成部37在第一通路13的下游侧的端部与第一构成部11连接。第六构成部37沿传动小齿轮5的周方向与传动小齿轮5相对设置,在与传动小齿轮5之间形成润滑油的通路。第六构成部37从与第一构成部11的连接部向与传动小齿轮5的旋转方向相反方向延伸。第六构成部37与传动小齿轮5的两侧面和外周面分别相对,在与传动小齿轮5之间形成小齿轮侧通路38。小齿轮侧通路38与作为第一通路13的下游侧的端部的流出口13b连接。第一构成部11和第六构成部37在轴方向上隔着差速器环齿轮7与传动小齿轮5的啮合部41,限制润滑油从啮合部41向轴方向流动。即,流出口13b通过由通路部件10形成的油路与啮合部41连接。
差速器环齿轮7和传动小齿轮5在比将各自的中心轴线连接的假想线段L2靠连接部13c侧向相互接近的方向旋转。附着于差速器环齿轮7和传动小齿轮5的润滑油(充满齿与齿之间的润滑油)由啮合部41处的差速器环齿轮7与传动小齿轮5的啮合而压出。由于利用第一构成部11和第六构成部37,抑制润滑油从啮合部41向轴方向的流动,所以如箭头Y6所示,润滑油被从啮合部41向第一通路13和小齿轮侧通路38压出。此外,伴随传动小齿轮5的旋转,润滑油通过小齿轮侧通路38连续地向啮合部41流入。其结果,第一通路13与小齿轮侧通路38的连接部的油压变高。由此,如箭头Y7所示,在第一通路13的连接部13c与流出口13b之间的区间13d润滑油逆流,在连接部13c形成润滑油的壁。其结果,在第一通路13从流入口13a流动到连接部13c的润滑油被润滑油的壁阻挡,而向第二通路14流动。即,根据润滑油供给装置1-14,抑制润滑油从连接部13c向流出口13b流动,促进润滑油从第一通路13经第二通路14向承油部8的流动,提高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本实施方式的抑制构造包括通路部件10、差速器环齿轮7和传动小齿轮5而构成。
(第15实施方式)
参照图26,对第1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15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6是表示第15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和截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5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上升至第二通路14的润滑油由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而输送至承油部8。
在第14实施方式(图24、图25)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4中,第一通路13中的连接部13c与流出口13b之间的区间13d的长度较长时,由传动小齿轮5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啮合压出的润滑油变得难以向连接部13c逆流,抑制润滑油从连接部13c向流出口13b的流动的效果也变得难以出现。与此相对,想要减小上述区间13d的长度时,使第二构成部12靠近传动小齿轮5,则MG2减速齿轮6成为阻碍。MG2减速齿轮6与第二构成部12发生干涉,不能将第二通路14上伸至承油部8的入口。
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5中,第二通路14从连接部13c设置到MG2减速齿轮6,经第二通路14上升的润滑油由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产生的上拨力而输送至承油部8。设置有与上述第14实施方式相同的第六构成部37,在第六构成部37与传动小齿轮5之间形成有小齿轮侧通路38。以第一通路13的连接部13c与流出口13b之间的距离D1变小的方式,使第二构成部42靠近传动小齿轮5配置。连接部13c位于MG2减速齿轮6的铅垂方向下方。第二构成部42形成为截面矩形的烟筒状,从连接部13c到MG2减速齿轮6沿铅垂方向延伸。第二构成部42的铅垂方向上侧的开口部与MG2减速齿轮6的外周面相对。此外,在第二构成部42的铅垂方向上侧的端部设置有导向部42a。导向部42a与MG2减速齿轮6的外周面相对,并且从第二构成部42的上端沿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方向在周方向上延伸。从第二通路14向MG2减速齿轮6流出的润滑油由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而通过在MG2减速齿轮6与导向部42a之间形成的通路,向承油部8输送。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5,更可靠地抑制润滑油从连接部13c向流出口13b流动,并且不仅利用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还利用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来向承油部8输送润滑油,由此即使在低车速时、差速器环齿轮7与承油部8的高低差较大的情况下,也向承油部8供给润滑油。即,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提高。
(第1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27,对第15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51中,设置有将由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而送出的润滑油导向承油部8的上部第一通路和上部第二通路。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MG2减速齿轮6向承油部8输送润滑油。
图27是表示本变形例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如图27所示,对本变形例的通路部件10,设置有第七构成部43和第八构成部45,代替上述第15实施方式的导向部42a。第七构成部43沿MG2减速齿轮6的周方向与MG2减速齿轮6相对设置,在其与MG2减速齿轮6之间形成作为润滑油的通路的上部第一通路44。第七构成部43与第二构成部42的上端连接,沿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方向在周方向上延伸。第七构成部43与MG2减速齿轮6的两侧面和外周面分别相对。第八构成部45形成为截面矩形的烟筒状,在内部具有上部第二通路46。上部第二通路46与上部第一通路44连接,将上部第一通路44内的润滑油导向承油部8。上部第二通路46的下端与上部第一通路44连接,上端朝向承油部8。
由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经第二通路14输送至MG2减速齿轮6的润滑油,在MG2减速齿轮6的旋转的冲劲之外,还利用MG2减速齿轮6和第七构成部43的泵效果,在上部第一通路44和上部第二通路46向承油部8输送。通过设置上部第二通路46,抑制由MG2减速齿轮6输送来的润滑油向与承油部8不同的方向飞散。
(第16实施方式)
参照图28,对第16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16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8是表示第16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6相对于上述第14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4(图24)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根据压力将第二通路14内的润滑油向外部排出的排出阀。在高车速而油压变高时,排出阀打开,将第二通路14的润滑油排出。由此,抑制啮合部41的油压的上升,抑制拖曳转矩的增加。
如图2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6中,在第二构成部12设置有排出阀47。在第二构成部12的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前侧的壁面形成有开口部(窗)12g。排出阀47具有能够对该开口部12g进行开关的阀芯47a,对开口部12g进行开关。阀芯47a通过铰链等与第二构成部12连结,能够从与第二构成部12抵接而将开口部12g关闭的状态起利用第二通路14内的压力而向外侧打开。阀芯47a由弹簧等施力单元向第二通路14推压,当第二通路14内的压力变成预定压力以上时,对抗施力单元的施加力而打开,将开口部12g打开。在低车速时由于第二通路14内的压力较低,所以排出阀47关闭,但在高车速时,第二通路14内的压力变成高压而排出阀47打开,第二通路14的润滑油向外部排出。即,排出阀47是根据第二通路14的压力将第二通路14的润滑油向外部放出的机构。由此,抑制啮合部41的油压过于上升,抑制拖曳转矩的增加引起传递效率的降低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2g设置在第一构成部11的曲面部11b的铅垂方向上方的位置。从而,经开口部12g从第二通路14排出的润滑油暂时积留在曲面部11b上(第一构成部11的外周面),从曲面部11b溢出的润滑油向贮存部9落下。像这样,通过使润滑油积留在第一构成部11上,在高车速时贮存部9的油面下降,差速器环齿轮7的搅拌阻力降低。其结果,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6,起到使动力传递装置1的传递效率提高的效果。
其中,排出阀47也可以根据第一通路13的压力将第一通路13的润滑油向外部放出。此外,也可以在第一通路13和第二通路14分别设置排出阀47。
(第17实施方式)
参照图29至图31,对第17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17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29是表示第17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正面图,图30是表示低速行驶时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图,图31是表示高速行驶时的润滑油的流动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7相对于上述第14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4的不同之处在于,构成有通路部件10,在高车速时不通过第一通路13和第二通路14而将润滑油输送至承油部8。在高车速时润滑油通过第一通路13和第二通路14的外部,由此抑制啮合部41的油压的上升,降低拖曳转矩。
如图2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7中,通路部件10的下端位于比上述第14实施方式的通路部件10的下端靠铅垂方向的上侧。此外,在比第一通路13和第二通路14靠差速器环齿轮7的径方向外侧处,通路部件10的外周面与壳体2的内周面2a分离,在通路部件10与壳体2的内周面2a之间形成有能够流通润滑油的第三通路39。在比流入口13a靠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在通路部件10与壳体2的内周面2a之间形成有间隙G3。
在低车速时,润滑油由于粘性而粘附于差速器环齿轮7。因此,如图30所示,润滑油由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而从流入口13a流入第一通路13,经第二通路14流入承油部8。
另一方面,在高车速时,润滑油由于离心力从差速器环齿轮7脱离,沿壳体2的内壁面2a上升。即,在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如图31所示,从差速器环齿轮7脱离的润滑油通过间隙G3在第一通路13和第二通路14的外侧上升,通过第三通路39向承油部8移动。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7,不需要切换机构等复杂的结构,实现对应于流速的润滑油的流路的区分。由于利用离心力和润滑油的粘性,能够使通路部件10的构造为简单的构造。其中,流入口13a的位置可以基于例如,在预定的高车速时润滑油由离心力而从差速器环齿轮7脱离的位置来设定。流入口13a的位置能够为例如比差速器环齿轮7的中心轴线靠铅垂方向的上侧的位置。
(第18实施方式)
参照图32至图34,对第18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关于第18实施方式,对与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同样功能的部件标注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图32是表示第18实施方式涉及的通路部件的支承方法的图,图3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通路部件的动作的图,图34是表示通路部件的固定方法的一个例子的图。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通路部件的支承方法,通路部件10由支承轴支承为能够在轴方向上滑动。即,通路部件10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差速器环齿轮7在轴方向上相对移动。利用油压的自动调心作用,调节通路部件10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在轴方向上的间隙,使通路部件10的位置在轴方向上平衡。从而,与通路部件10被固定于壳体2而不能够相对于差速器环齿轮7相对移动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小通路部件10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在轴方向上的间隙的余量。由此,能够减小从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方的润滑油的泄漏。
如图3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8中,通路部件10被支承为能够在轴方向上移动。在通路部件10的外周面设置有安装部48。在安装部48上形成有在轴方向上贯通安装部48的贯通孔48a。在壳体2内配置有在轴方向上延伸的支承轴49。支承轴49以插入贯通孔48a的状态,两端部分别固定于壳体2的内壁面。通路部件10具有多个安装部48,各安装部48由支承轴49支承。贯通孔48a的内径设定得比支承轴49的外径大,通路部件10通过相对于支承轴49滑动,能够相对于差速器环齿轮7在轴方向上相对移动。此外,在支承轴49上设置有将通路部件10的轴方向上的移动限制在一定范围的挡板50。
这样通路部件10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差速器环齿轮7在轴方向上相对移动,从而由于第一通路13的油压,通路部件10能够相对于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面保持适度的间隙。如图33所示,当在轴方向上的一方与另一方,通路部件10的侧壁部11a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面7b之间的间隙的大小不同时,间隙小的一侧的润滑油的流速比间隙大的一侧的润滑油的流速大。由此,与间隙大的一侧相比,间隙小的一侧的基于离心力的润滑油的油压比较大,作为整体对第一构成部11作用使间隙小的一侧的间隙加大的方向的力。像这样,当轴方向上的任意一方的间隙变小时,对第一构成部11作用使其消除的朝向的力,通路部件10以差速器环齿轮7总是位于一对侧壁部11a之间的中央部的方式移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8中的通路部件10的支承方法,由于具备利用离心油压的自我调心机构,如以下参照图34进行说明的那样,能够将考虑了偏差的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面7b与侧壁部11a之间的间隙设定得较小。由此,能够使差速器环齿轮7的上拨性能最大化。
图34中表示了基于螺栓的固定方法,作为通路部件10的固定方法的一个例子。通路部件10包括具有贯通孔48a的安装部48,通过插入贯通孔48a而与壳体2的凸起部2b螺合的螺栓51固定于壳体2。在通路部件10直接固定于壳体2的情况下,为了确保通路部件10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面7b之间的空隙而要考虑更多的偏差,所以必须对标称值设定大的间隙,导致润滑油的泄漏变大。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面7b与侧壁部11a之间的间隙(以下记载为“侧面空隙”。)A1的偏差是由以下三个距离的偏差相加得到。
(1)差速器环齿轮7的轴承面7c与侧面7b在轴方向上的距离A2
(2)安装部48的凸起抵接面48b与侧壁部11a的内侧面11c在轴方向上的距离A3
(3)壳体2的凸起面2c与轴承抵接面2d在轴方向上的距离A4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8中的通路部件10的支承方法中,侧面空隙A1的偏差时由以下两个距离的偏差相加得到。
(4)差速器环齿轮7的齿宽W1
(5)一对侧壁部11a的在轴方向上的间隙A5
在该的情况下,侧面空隙A1可以是例如由螺栓51固定的情况下的侧面空隙A1的1/3左右的大小。从而,抑制从差速器环齿轮7的侧面7b与侧壁部11a之间泄漏润滑油,能够使由差速器环齿轮7的旋转来向承油部8输送润滑油的效率提高。例如,能够在更低车速下向承油部8输送润滑油、将润滑油上升至壳体2内的更上部。
其中,润滑油供给装置例如也可以如图35所示构成。图35是表示润滑油供给装置的结构例的图。在图35所示的润滑油供给装置1-19中,在通路部件10没有设置第二构成部,由第一通路13向承油部8输送润滑油。第一构成部11包括:在轴方向上隔着差速器环齿轮7相互相对的一对侧壁部11a;和与差速器环齿轮7的外周面7a在径方向上相对,形成为与外周面7a对应的形状的曲面部11b。在第一构成部11与差速器环齿轮7之间形成有第一通路13。第一通路13的流出口13b朝向承油部8的流入口81。第一通路13的上游侧的差速器环齿轮7与第一构成部11之间的径方向上的空隙G4比第一通路13的下游侧的差速器环齿轮7与第一构成部11之间的径方向上的空隙G5大。由此,第一通路13的下游侧的润滑油的流速比上游侧的润滑油的流速大。从而,与差速器环齿轮7和第一构成部11之间的径方向的空隙不沿第一通路13的流动方向变化的情况相比较,从流出口13b流出的润滑油上升至壳体2内的更上方。由此,能够在润滑油供给装置1-19中实现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的提高。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组合加以实施。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如以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对由旋转部件的旋转来向承油部供给润滑油有用,特别适于实现向铅垂方向的上方输送润滑油的能力的提高。
附图标记说明
1 动力传递装置
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 润滑油供给装置
2 壳体
7 差速器环齿轮
8 承油部
9 贮存部
10 通路部件
11,15,16 第一构成部
12,30,42 第二构成部
13 第一通路
13b 流出口
13c 连接部
14 第二通路
39 第三通路
40,41 啮合部

Claims (19)

1.一种润滑油供给装置,其包括:
贮存部,贮存润滑油;
旋转部件,与车辆的驱动轮连接并且与所述驱动轮的旋转连动地旋转以输送所述贮存部的润滑油;和
承油部,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比所述旋转部件靠上方的位置,
所述润滑油供给装置设置于从所述承油部向被润滑部供给润滑油的动力传递装置,向所述承油部供给润滑油,
所述润滑油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将由所述旋转部件输送来的润滑油导向所述承油部的通路部件,
所述通路部件包括:
第一构成部,所述第一构成部沿所述旋转部件的周方向与所述旋转部件相对设置,在所述第一构成部和所述旋转部件之间形成第一通路,由所述旋转部件输送来的润滑油流入该第一通路;和
第二构成部,形成将所述第一通路内的润滑油导向所述承油部的第二通路,
所述第二通路在比流出口靠润滑油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处与所述第一通路连接,所述流出口形成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沿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的所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所述润滑油供给装置还包括抑制构造,所述抑制构造抑制在所述第一通路中润滑油从所述第一通路与所述第二通路的连接部向所述流出口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作为所述抑制构造,比所述连接部靠所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一构成部之间的间隙,小于比所述连接部靠所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第一构成部之间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形成在与所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
所述第一构成部具有与所述旋转部件的侧面相对的侧壁部,
在所述侧壁部的与所述旋转部件的侧面相对的壁面上,在与所述连接部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台阶部,比所述台阶部靠所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的所述旋转部件的侧面与所述壁面之间的间隙,小于比所述台阶部靠所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的所述旋转部件的侧面与所述壁面之间的间隙,
所述台阶部在将沿所述壁面流动的润滑油向所述连接部引导的方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形成在与所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通路上,所述承油部侧相比所述连接部侧位于所述流动方向的下游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构成部为在内部形成有所述第二通路的筒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形成在与所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
所述旋转部件的轴方向上的所述第二通路的宽度,与所述旋转部件的轴方向上的所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的宽度近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形成在与所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
所述旋转部件为斜齿轮,
所述第二通路从所述连接部朝向所述承油部而向所述旋转部件的轴方向上的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前方的齿面所向着的一侧倾斜。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形成在与所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
所述第二构成部,具有隔着所述第二通路在所述旋转部件的轴方
向上相互相对的内壁面,
所述相互相对的内壁面中当中,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后方的齿面所向着的一侧的内壁面上,形成有向另一内壁面突出的突出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连接部形成在与所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相对的位置,
在所述第二通路中配置有整流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通路中,所述承油部侧的流路截面积小于所述连接部侧的流路截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具备逆流抑制构造,所述逆流抑制构造允许润滑油在所述第二通路中的从所述连接部侧向所述承油部侧的移动,且抑制润滑油从所述承油部侧向所述连接部侧的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通路具有:低速用通路,至少在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为低速的情况下润滑油朝向所述承油部而流经该低速用通路;和高速用通路,其流路截面积比所述低速用通路大,在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润滑油朝向所述承油部而流经该高速用通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在比所述第一通路和所述第二通路靠所述旋转部件的径方向外侧处,在所述动力传递装置的壳体的内周面与所述通路部件之间,形成有润滑油能够流通的第三通路,
在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速度为高速的情况下,从所述旋转部件分离的润滑油通过所述第三通路朝向所述承油部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部件与作为其他旋转部件的预定旋转部件啮合,
作为所述抑制构造,所述流出口通过由所述通路部件形成的油路与所述旋转部件和所述预定旋转部件的啮合部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包括如下两个机构中的至少任意一个机构:根据所述第一通路的压力将所述第一通路的润滑油向外部放出的机构、或者根据所述第二通路的压力将所述第二通路的润滑油向外部放出的机构。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包括:将从所述流出口流出的润滑油导向所述贮存部的流出口引导部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构成部与所述旋转部件的外周面和两侧面分别相对。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润滑油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通路部件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部件在轴方向上相对移动。
19.一种润滑油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贮存润滑油的贮存部;
旋转部件,与车辆的驱动轮连接并且与所述驱动轮的旋转连动地旋转以输送所述贮存部的润滑油;
承油部,配置于在铅垂方向上比所述旋转部件靠上方的位置,向被润滑部供给润滑油;和
通路部件,
所述通路部件沿所述旋转部件的周方向与所述旋转部件相对设置,在所述通路部件与所述旋转部件之间形成第一通路,由所述旋转部件输送来的润滑油流入该第一通路,
在所述第一通路中存在如下所述的间隙较小的部分:与所述第一通路中沿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的润滑油的流动方向上的其他部分相比,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通路部件之间的间隙在该部分较小,
在所述第一通路中相比所述间隙较小的部分靠所述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处,连接有将所述第一通路内的润滑油导向所述承油部的第二通路。
CN201080002474.XA 2010-02-04 2010-02-04 润滑油供给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393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51638 WO2011096065A1 (ja) 2010-02-04 2010-02-04 潤滑油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39333A true CN102439333A (zh) 2012-05-02
CN102439333B CN102439333B (zh) 2015-03-11

Family

ID=44352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2474.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39333B (zh) 2010-02-04 2010-02-04 润滑油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31596B2 (zh)
JP (1) JP5136655B2 (zh)
CN (1) CN102439333B (zh)
DE (1) DE112010005227T5 (zh)
WO (1) WO201109606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6116A (zh) * 2016-07-07 2019-03-01 Zf 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车辆传动装置
CN111133231A (zh) * 2017-11-02 2020-05-08 加特可株式会社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828598A (zh) * 2019-04-19 2020-10-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机构
CN111981110A (zh) * 2019-05-23 2020-11-24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减速器的内压上升抑制构造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70947B2 (ja) * 2009-03-02 2011-09-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動力伝達装置
US9052009B2 (en) * 2010-12-30 2015-06-09 Renault Trucks Lubrication system for a differential of a driven axle and automotive vehicle comprising such a lubrication system
JP5760215B2 (ja) * 2011-01-24 2015-08-05 株式会社 神崎高級工機製作所 作業車両の車軸駆動装置
JP5879729B2 (ja) * 2011-04-14 2016-03-0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CN103477124B (zh) * 2011-04-20 2016-11-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JP5408218B2 (ja) * 2011-09-29 2014-02-0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5958261B2 (ja) * 2011-10-19 2016-07-27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駆動力伝達装置
FR2982003A1 (fr) * 2011-10-26 2013-05-03 Renault Sa Installation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comportant une boite de vitesses dans laquelle les arbres primaire et secondaire sont agences au-dessus du liquide lubrifiant
JP5846996B2 (ja) * 2012-03-30 2016-01-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駆動ユニット
JP5738240B2 (ja) * 2012-07-24 2015-06-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減速機の潤滑構造
FR2998024B1 (fr) * 2012-11-13 2014-10-24 Renault Sa "differentiel de vehicule automobile comportant un carter muni de moyens de recuperation d'huile"
CN102943867B (zh) * 2012-12-05 2015-04-01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汽车变速箱润滑机构
EP3961068A1 (en) * 2013-01-15 2022-03-02 Raytheon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Fluid collection gutter for a geared turbine engine
JP6132258B2 (ja) * 2013-06-11 2017-05-2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両用変速機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JP6588692B2 (ja) * 2013-08-27 2019-10-09 ボーグワーナー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メカニカルポンプなしのトランスファケース内の潤滑
JP6129139B2 (ja) * 2014-10-30 2017-05-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減速機の潤滑構造
JP6076314B2 (ja) 2014-10-30 2017-02-0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減速機の潤滑構造
JP6086897B2 (ja) * 2014-12-24 2017-03-0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駆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JP6129150B2 (ja) * 2014-12-24 2017-05-17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車両駆動装置の潤滑構造
JP6595587B2 (ja) * 2015-05-13 2019-10-23 愛知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出力装置
US10330189B2 (en) 2015-05-21 2019-06-25 Magna Powertrain Of America, Inc. Active transfer case with splash recovery clutch lubrication system
US9410610B1 (en) * 2015-08-12 2016-08-09 Borgwarner Inc. Eco mode E-assist
DE102015014062A1 (de) * 2015-11-02 2017-05-04 Sew-Eurodrive Gmbh & Co Kg Getriebe mit aus einem Unterteil und einem Oberteil gebildeten, teilweise mit Öl befüllten Gehäuse und mit einem Zahnrad
US9863472B2 (en) 2016-06-13 2018-01-0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Lubr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ball bearing
US10066733B2 (en) * 2016-07-19 2018-09-04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Oil direction control baffle
DE102017127522A1 (de) * 2016-12-09 2018-06-14 Borgwarner Inc. Verteilergetriebe-Schmiersystem mit Dämpfer
JP6551389B2 (ja) * 2016-12-27 2019-07-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潤滑構造
JP6518718B2 (ja) * 2017-05-09 2019-05-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装置
JP6564812B2 (ja) * 2017-05-29 2019-08-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変速機の潤滑構造
US10830335B2 (en) * 2017-12-15 2020-11-10 Cnh Industrial America Llc Low profile gearbox with secondary sump
BR102019003726A2 (pt) 2018-02-23 2019-09-10 Dana Heavy Vehicle Sys Group conjunto de unidade de acionamento
US11639102B2 (en) 2018-03-29 2023-05-02 Dana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Llc Integrated power source and housing
JP7204289B2 (ja) * 2018-04-18 2023-01-16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歯車装置
JP2020079636A (ja) * 2018-11-14 2020-05-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DE102019118967A1 (de) 2019-07-12 2021-01-14 Bpw Bergische Achsen Kg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9118958A1 (de) * 2019-07-12 2021-01-14 Bpw Bergische Achsen Kommandit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Antriebs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21202838A1 (de) 2021-03-23 2022-09-29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Antriebs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21211977A1 (de) 2021-10-25 2023-04-2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Getriebe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7445697B2 (ja) * 2022-03-30 2024-03-07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US20230341043A1 (en) * 2022-04-22 2023-10-26 Canoo Technologies Inc. Cost-effective electric vehicle drive unit cooling and lubrication system
JP2024010617A (ja) * 2022-07-12 2024-01-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装置
US11994205B1 (en) * 2023-02-21 2024-05-28 Dana Automotive Systems Group, Llc Integrated gear oil shroud and pump oil pickup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0711A (en) * 1984-06-27 1986-12-23 Societe Anonyme D.B.A. Device for lubricating a geartrain
JP2003336729A (ja) * 2002-05-17 2003-11-28 Toyota Motor Corp 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1126443A (zh) * 2006-08-15 2008-02-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动力传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64067A (ja) * 1984-02-01 1985-08-27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デイフアレンシヤルキヤリヤの潤滑構造
US4721184A (en) * 1987-01-28 1988-01-26 Ingersoll-Rand Company Oil control system
JPH063255B2 (ja) * 1987-03-04 1994-01-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変速機のトランスアクスルケ−ス
JP2784776B2 (ja) 1988-10-31 1998-08-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人工骨頭用試適
JPH0721961Y2 (ja) * 1989-03-17 1995-05-17 日産ディー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ギヤケースの潤滑装置
JP3675491B2 (ja) 1992-09-01 2005-07-27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制御装置
JP2605710Y2 (ja) * 1993-04-26 2000-08-07 日産ディーゼル工業株式会社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の潤滑装置
JP2000274518A (ja) 1999-03-24 2000-10-03 Nissan Motor Co Ltd 歯車の潤滑構造
US6634459B1 (en) * 2001-08-10 2003-10-21 Caterpillar Inc Accessory drive and particle trap
JP4509636B2 (ja) * 2004-04-20 2010-07-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平行軸式自動変速機
JP4074278B2 (ja) * 2004-09-09 2008-04-09 ジヤトコ株式会社 バッフルプレート排油構造
JP5160267B2 (ja) 2008-03-03 2013-03-13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30711A (en) * 1984-06-27 1986-12-23 Societe Anonyme D.B.A. Device for lubricating a geartrain
JP2003336729A (ja) * 2002-05-17 2003-11-28 Toyota Motor Corp 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1126443A (zh) * 2006-08-15 2008-02-20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动力传动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6116A (zh) * 2016-07-07 2019-03-01 Zf 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车辆传动装置
CN109416116B (zh) * 2016-07-07 2022-04-05 Zf 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车辆传动装置
CN111133231A (zh) * 2017-11-02 2020-05-08 加特可株式会社 驱动力传递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828598A (zh) * 2019-04-19 2020-10-27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机构
CN111828598B (zh) * 2019-04-19 2023-11-0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润滑机构
CN111981110A (zh) * 2019-05-23 2020-11-24 纳博特斯克有限公司 减速器的内压上升抑制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31596B2 (en) 2015-01-13
WO2011096065A1 (ja) 2011-08-11
DE112010005227T5 (de) 2012-11-15
US20110192245A1 (en) 2011-08-11
JP5136655B2 (ja) 2013-02-06
CN102439333B (zh) 2015-03-11
JPWO2011096065A1 (ja) 2013-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39333A (zh) 润滑油供给装置
CN103688085B (zh) 混合动力车辆用传动装置的润滑装置
JP5590230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油供給装置
JP6129139B2 (ja) 減速機の潤滑構造
US10539225B2 (en) Power system
KR102039592B1 (ko) 수직 2단으로 인접한 기어트레인들의 윤활장치
JP2018100718A (ja) 動力装置
JP6923753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
CN113316694A (zh) 变速器装置
CN103256379B (zh) 变速器设备的油引导系统以及带油引导系统的变速器设备
JP4983711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01634361B (zh) 润滑装置
CN107735599A (zh) 具有润滑剂供给通道和限流器的机动车传动系单元外壳
EP3296133B1 (en) Power transmitting device and power outputting device with same
WO2020110417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7257228B2 (ja) アクスル装置
CN214465983U (zh) 润滑剂调节系统和与润滑剂调节系统一起制成的桥组件
JP5870504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CN105556171A (zh) 用于车辆的轮边驱动装置
JP2017082865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油供給構造
JP2012233516A (ja) 潤滑油供給装置
JP2014119085A (ja) 車両用変速機
JP574781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構造
CN215720687U (zh) 改善轴承润滑的减速器壳体结构、减速器及汽车
JP7312036B2 (ja) トランスアクス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