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8774B - 工件分离器及振动式输送装置 - Google Patents

工件分离器及振动式输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98774B
CN102398774B CN201110032850.6A CN201110032850A CN102398774B CN 102398774 B CN102398774 B CN 102398774B CN 201110032850 A CN201110032850 A CN 201110032850A CN 102398774 B CN102398774 B CN 1023987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extractor vent
air extractor
air
s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285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98774A (zh
Inventor
三村太郎
古田光
神户祐二
丸山诚
松村宽纪
冈田久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SH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SH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SH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SH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987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7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987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87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eeding Of Articles To Conveyor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Jigging Conveyors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工件分离器具有在一方的端部设置了工件导入口的工件移送通道;分离用通气孔,其在工件导入口那一侧的第一区域具有向工件移送通道开口的开口部,和在供气时朝相对于第一区域处于与工件导入口的相反侧的第二区域产生从开口部流出的斜向气流的通气结构;通过对分离用通气孔进行排气,在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的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在第二区域检测工件的工件检测单元;向分离用通气孔供气产生从开口部流出的气流的通气孔供气单元;在由工件检测单元检测出工件时使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动作而且使通气孔供气单元停止,在工件检测单元未检测出工件时使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停止并使通气孔供气单元动作的控制单元。能够稳定且高速地分离工件。

Description

工件分离器及振动式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件分离器及振动式输送装置,特别是涉及适合作为用于从振动送料器送出工件的移送部分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情况下,在由送料器将微细的电子部件等工件供给到设置在下游侧的工件检测装置、工件安装装置等各种处理装置的场合,为了将被输送的工件正确地供给到下游侧的各种处理装置,使用各种构成。例如,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3中,将先头的工件与后续的工件分离,定位在特定的场所,由旋转分度器、机械手等将该被定位了的工件送出。
另外,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2及4中,为了将先头的工件从后续的工件分离,使用了各种工件分离器,该各种工件分离器对后续的工件进行真空吸引(吸附),使其临时停止,保持在该场所,或由吸引单元提高先头的工件的移动速度,或调整分离用旋转辊的旋转速度,从而降低后续的工件的移动速度。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2697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4827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30223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6-2462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使用振动式送料器等振动式输送装置的场合,如将上述特定的场所就这样设置在输送通道的输送末端部,则应送出的工件即使在上述特定的场所被定位,也随着输送通道一起振动,所以,有时该振动产生与输送单元的位置偏移,发生送出错误、送出位置的偏移。另外,由于输送通道振动,所以,在对工件进行定位时,产生工件相对于止动面的弹回,这样,也有时将工件定位到了从本来的停止位置偏移了的位置。另外,由于上述特定的场所振动,所以,还存在当送出时工件的底面受到摩擦而受到损伤的危险。
另一方面,按照上述专利文献1的构成,在从送料器4成列地输送来了多个工件的场合,在芯片移乘控制部5上由芯片吸附口14临时吸附下一工件对其进行保持,将先头的工件分离,但在更后续的工件不从上述临时受到了保持的下一工件的背后输送来的场合,上述下一工件临时成为停止状态,所以,不能仅由吸气口3、7的吸气迅速地将该工件移送到轮1的芯片支承部2。因此,工件在上述特定场所的定位时机随送料器4对工件的输送状况而产生大的变动,而且,临时受到了保持的工件仅由吸引力移送,所以,移送的稳定性不足,而且,送出动作的高速化困难,存在工件的供给量下降这样的问题。
另外,按照上述专利文献2的构成,在从直进送料器F2成列地输送多个工件的场合,由后续的工件推压,从而不能在工件分离用旋转辊SR上充分地降低下一工件的移动速度,不能分离先头的工件。即,存在后续工件的某些输送状态使得工件的分离不充分的危险。另外,按照该构成,工件仅由吸引力移送,所以,移送的稳定性不足,而且,输送动作的高速化困难,存在工件的供给量下降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件分离器及具有该工件分离器的振动式输送装置,该工件分离器不管工件的输送状态如何,都能够稳定而且高速地分离工件。
鉴于该情况,本发明的工件分离器具有工件移送通道、分离用通气孔、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工件检测单元、通气孔供气单元、及控制单元;该工件移送通道在一方的端部设置了工件导入口;该分离用通气孔在上述工件导入口那一侧的第一区域具有向上述工件移送通道开口的开口部,而且,设置了通气结构,该通气结构这样构成,即,在供气时朝相对于上述第一区域处于与上述工件导入口的相反侧的第二区域产生从上述开口部流出的斜向气流;该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通过对上述分离用通气孔进行排气,从而在上述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该工件检测单元在上述第二区域检测工件;该通气孔供气单元向上述分离用通气孔供气,从而产生从上述开口部流出的气流;该控制单元在由上述工件检测单元检测出工件时使上述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动作,而且使上述通气孔供气单元停止,另外,在上述工件检测单元未检测出工件时,使上述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停止,而且使上述通气孔供气单元动作。
按照本发明,当在第二区域不存在工件时(未检测出工件时),控制单元使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停止,而且,使通气孔供气单元动作,所以,先头的工件在第一区域不受到吸引,由通气孔供气单元的气流朝第二区域移送。另一方面,当在第二区域存在先行的工件时(检测出工件时),控制单元使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动作,而且,使通气孔供气单元停止,所以,下一工件在第一区域由上述开口部吸引,所以,先头的工件与下一工件分离。此后,如先行的工件从第二区域送出,则工件再次不被检测出,所以,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停止,而且,通气孔供气单元动作,所以,对下一工件的吸引力消失,而且,气流从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朝第二区域倾斜地流出,从而朝移送方向将下一工件推出。
因此,相对于分离用通气孔由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进行排气,从而能够对工件进行吸引保持,将其分离,另外,相对于分离用通气孔由通气孔供气单元进行供气,能够解除相对于工件的吸引力,而且,由气流将工件朝第二区域推出,所以,即使不施加输送用的振动等,也能够移送工件。另外,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与通气孔供气单元对共用的分离用通气孔进行排气及供气,从而能够使通气结构简化,而且,能够确实地朝移送方向将配置在分离用通气孔上的工件朝移送方向推出。特别是相对于在第一区域由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吸收到了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的工件,能够从其受到了吸引的相同的开口部由通气孔供气单元确实地作用气流,所以,能够更稳定而且确实地朝第二区域移送工件。
在本发明中,最好还具有定位用通气孔、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及工件定位检测单元;该定位用通气孔具有在上述第二区域向上述工件移送通道开口的开口部;该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通过对上述定位用通气孔进行排气,从而在上述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该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检测由上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的吸引力定位在了上述开口部的工件;上述控制单元在由上述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检测出定位时使上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停止,在上述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未检测出定位时,使上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动作。这样,由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在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吸引工件,从而能够在第二区域对工件进行定位。在这里,当工件被定位时(检测出定位时),控制单元使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停止,所以,该被定位了的工件的进一步的移动能够由另行设置了的工件送出单元等进行。另一方面,当工件未被定位时(未检测出定位时),控制单元使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动作,所以,成为能够对进入到了第二区域的工件进行定位的状态。
在本发明中,最好还具有定位用通气孔和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该定位用通气孔具有在上述第二区域向上述工件移送通道开口的开口部;该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通过对上述定位用通气孔进行排气而在上述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上述通气孔供气单元与上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具有并行地动作的期间。这样,从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朝第二区域倾斜地产生了的气流由从处于第二区域的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的排气作用吸引,上述气流的方向接近工件的移送方向,而且,能够增强对工件的推进力,所以,能够稳定而且确实地朝第二区域移送工件。
在这些场合,最好上述定位用通气孔具有这样的通气结构,该通气结构在排气时产生从上述第一区域的那一侧流入到上述开口部的斜向气流。这样,定位用通气孔具有在吸引时产生从第一区域的那一侧流入到开口部的斜向气流的通气结构,由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通过定位用通气孔的排气而使得朝开口部倾斜地流入的气流与由通气孔供气单元产生的从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流出的气流汇合,所以,气流的流动方向接近移送方向,从而能够使工件的移送状态更稳定,而且,气流变强,所以,能够提高工件的移送速度。
在本发明中,最好相对于上述工件移送通道在与上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相向的那一侧还具有朝上述第二区域产生气流的相向侧供气单元。这样,从与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相向的那一侧在移送方向产生气流,从而能够从相向的那一侧抑制从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流出的气流,由该气流使工件的移送方向、姿势稳定,而且,能够整体上增大朝移送方向的气流量,所以,能够更确实而且高速地移送工件。
在本发明中,最好上述工件移送通道由配置在与上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相向的那一侧的覆盖构件覆盖。这样,在由从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流出的流往倾斜相向侧的气流朝倾斜相向侧推出工件的场合,由覆盖构件抑制工件的飞起,而且,上述气流也由覆盖构件朝移送方向引导,所以,能够更平稳地朝前方移送工件。在该场合,最好覆盖构件的前端部配置到上述开口部的相向侧或朝着移送方向倾斜的相向侧。这样,能够在工件的移送目的地开放工件移送通道的相向侧,所以,不会对工件的送出等产生故障。另外,在使工件分离器隔着间隙邻接于振动式输送装置的输送体的输送末端部,使工件导入口与输送末端部的工件导出口相向配置的场合,可考虑将上述覆盖构件固定在输送体。这样,覆盖构件与输送体一起在输送方向振动,所以,当工件相对于覆盖构件从开口部的那一侧抵接时,还能够期待覆盖构件由摩擦力朝移送方向推出工件的作用。而且,覆盖构件也可固定在工件分离器。另外,最好由上述相向侧供气单元的供气进行气流喷射的喷射口设置在覆盖构件的前端缘。
上述工件分离器能够在使上述工件导入口连接到各种工件输送单元的工件导出口的状态下使用。在这里,工件输送单元的工件导出口与工件分离器的工件导入口的连接方式不限于物理的、机械的连接的场合,也包含工件导出口与工件导入口不接触地隔开间隙(比工件的长度狭小的间隔)相向配置的方式的场合。特别是在工件输送单元为振动式输送单元的场合,最好为后者的方式。然而,本发明例如也包含在振动式输送装置的输送末端部一体地构成工件分离器的场合。在该场合,在工件输送通道的末端部一体地连接工件移送通道,作为该工件移送通道构成的部分的上游端(与工件输送通道连接的部分)相当于工件导入口。作为上述工件输送单元,不限于后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可使用在皮带输送机、辊式输送机等各种输送装置中使用的输送机构。另外,上述工件分离器可考虑通过相对于工件输送单元安装而构成为输送装置的一部分的场合,但也可设想与输送装置独立地受到支承的场合,或安装在工件检查装置、工件安装等这样的设置在工件输送单元的下游侧的各种工件处理装置的场合,以及安装在进行朝这些处理装置等的送出动作的送出机构的场合。
本发明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具有输送体、励振机构、及工件分离器;该输送体具有在输送末端部设置了工件导出口的工件输送通道;该励振机构使该输送体振动;该工件分离器与上述工件导出口隔开间隙地配置;上述工件分离器具有工件移送通道、分离用通气孔、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工件检测单元、工件移送用供气单元、及控制单元;该工件移送通道设置了与上述工件导出口相向的工件导入口;该分离用通气孔具有在上述工件移送通道中的上述工件导入口那一侧的第一区域开口的开口部;该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通过对上述分离用通气孔进行排气而在上述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该工件检测单元在上述工件移送通道中的比上述第一区域更处在上述工件导入口的相反侧的第二区域对工件进行检测;该工件移送用供气单元从上述第一区域朝上述第二区域产生气流;该控制单元在由上述工件检测单元检测出工件时使上述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动作,而且使上述工件移送用供气单元停止,另外,在上述工件检测单元未检测出工件时,使上述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停止,而且,使上述工件移送用供气单元动作。在这里,最好上述工件分离器在不从上述励振机构受到振动的状态下与上述输送体独立地受到支承。
在本发明中,最好还具有定位用通气孔、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及工件定位检测单元;该定位用通气孔具有在上述第二区域向上述工件移送通道开口的开口部;该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通过对上述定位用通气孔进行排气而在上述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该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检测由上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的吸引力定位了的工件;上述控制单元在由上述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检测出定位时使上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停止,在上述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未检测出定位时,使上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动作。
在本发明中,最好还具有定位用通气孔和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该定位用通气孔具有在上述第二区域向上述工件移送通道开口的开口部;该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通过对上述定位用通气孔进行排气而在上述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上述通气孔供气单元与上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具有并行地动作的期间。
在本发明中,最好上述分离用通气孔具有这样的通气结构,该通气结构构成为,在供气时产生朝上述第二区域从上述开口部流出的斜向气流;上述工件移送用供气单元包含通气孔供气单元,该通气孔供气单元通过向上述分离用通气孔供气,从上述开口部产生上述气流。在该场合,最好上述工件移送用供气单元在相对于上述工件移送通道处于与上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相向的那一侧还包含朝上述第二区域产生气流的相向侧供气单元。
在本发明,最好上述定位用通气孔具有在由上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进行排气时产生从上述第一区域的那一侧流入到上述开口部的斜向气流的通气结构。
附图的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2为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正视图。
图3为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右侧视图。
图4为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图5为放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输送末端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6为放大地表示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输送末端部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的工件分离器及工件的位置的说明图(a)及(b)。
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动作例的时序图。
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的工件分离器及工件的位置的说明图(a)及(b)。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的控制系统的其它动作例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工件分离器及振动式输送装置的实施方式。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左侧视图,图2为其正视图,图3为其右侧视图,图4为振动式输送装置的立体图。
振动式输送装置10具有输送体11和励振机构12;该输送体11配置在上方,具有由直线状的凹槽构成的工件输送通道11a;该励振机构12配置在该输送体11的下方,对输送体11施加振动。励振机构12固定在支承台10a上,该支承台10a固定在图4所示安装台10b上。安装台10b固定在构成对振动式输送装置10以外的其它输送装置等也能够搭载的防振动结构体的支承盘10c及设置盘10d上。
输送体11具有直接安装在上述励振机构12上的安装块111,固定在该安装块111上并且形成有工件输送通道11a的输送块112,及相对于该输送块112成为规定的位置关系地安装在上述安装块111或输送块112的各种附加部件(覆盖工件输送通道11a的覆盖板、控制工件的流动的定程块等各种工件控制部件、光传感器等各种检测器、空气供给用、真空吸引用的通气路构成部件等)。
另外,励振机构12包含下端连接到支承台10a的压电驱动体12a和连接在该压电驱动体12a的上端与上述输送体11(的安装块111)间的驱动弹簧12b。压电驱动体12a与驱动弹簧12b的串联结构分别设置在沿输送体11的输送方向F相互离开的前后位置,在前后的各位置支承输送体11。另外,在图示例的场合,压电驱动体12a和驱动弹簧12b都由朝输送方向F具有朝向倾斜上方的板面的板状弹性体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励振机构12的振动发生源,使用压电驱动体12a,但在本发明中,作为振动发生源,也可使用电磁驱动体(螺线管)等,不特别限定。在图示例的场合,励振机构12将在沿输送方向F的倾斜上下方向往返的振动施加在输送体11,由该振动使工件输送通道11a上的工件(图中未表示)在输送方向F上移动。
在支承台10a上,侧板12c及12d安装在左右,这些侧板12c及12d覆盖上述励振机构12的压电驱动体12a及驱动弹簧12b。在侧板12c的上部沿输送方向F设有向上述工件输送通道11a的输送末端部的侧方伸出的支承延长部12e。该支承延长部12e通过L形的连接构件13支承工件分离器15。这样,工件分离器15与由励振机构12施加振动的输送体11独立(为分离的状态),以不受到励振机构12的振动的状态受到支承固定。在图示例的场合,侧板12c为了确保工件分离器15的支承刚性,构成得比侧板12d厚。
图5和及图6为放大地表示上述输送体11的输送末端部及邻接于该输送末端部配置的工件分离器15的放大俯视图及放大纵剖视图。在该输送末端部上,在形成于上述输送体11的工件输送通道11a的终端形成工件导出口11b。工件导出口11b为工件输送通道11a朝工件分离器15开口的部分。
在输送末端部配置从上方覆盖工件输送通道11a的覆盖板113、114,构成为具有由该覆盖板113、114将沿工件输送通道11a的工件的通过路径封闭的截面形状。形成这样将输送末端部处的工件通过路径的截面形状,是为了防止当工件在工件分离器15内临时停止时,后续的多个工件在输送体11的输送末端部被朝前方推出而相互重叠。
在图示例中,上述覆盖板114的前端部越过工件分离器15的工件导入口15b地伸出。这样,即使在输送体11与工件分离器15间的边界部分,也能够防止前后的工件的重叠发生。更为具体地说,覆盖板114至少部分地伸出到处于后述第一区域的工件的上方地构成,防止配置在工件分离器15的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述的第一区域(下一工件的等候位置)的工件与配置在该工件的后方(工件导出口11b与工件导入口15b的间隙的近旁)的工件重叠。另外,覆盖板114的伸出部分还具有这样的功能,即,当保持在上述第一区域的工件由对后述的分离用通气孔的供气(真空破坏)朝斜上方推出时,使工件不朝上方飞起地加以抑制。
另一方面,在工件分离器15上形成凹槽状的工件移送通道15a,该工件移送通道15a具有相对于上述工件导出口11b隔着间隙相向的工件导入口15b。该工件移送通道15a沿工件输送通道11a的延长线上延伸。即,在图示例的场合,工件输送通道11a的工件输送方向F与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工件移送方向T一致。但是,本发明不限于图示那样两方向F与T完全一致的方式。另外,工件移送通道15a由具有与工件输送通道11a基本同样的截面形状的凹槽构成。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述工件导入口15b中,在宽度方向两侧设有朝与其相向的工件导出口11b侧张开地倾斜形成的倾斜侧面15c(参照图7及图9)。另外,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与上述工件导入口15b的相反侧的端部由终端面15d封闭。
工件分离器15具有固定在上述连接构件13上的间隔构件151,固定在该间隔构件151上的正视时为凹字形的保持架152,安装在保持架152的底座块153,及安装在该底座块153上的末端块154及附加块155。
上述工件移送通道15a由底座块153及末端块154构成。底座块153构成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工件导入口15b那一侧的部分(以下简称“导入部”)的凹槽结构及处于与工件导入口15b相反侧的部分(以下简称“末端部”)的底面及宽度方向一方的内侧面,末端块154构成工件移送通道15a的末端部的宽度方向另一方的侧面及上述终端面15d。
在图5中,表示与本实施方式对应的工件P1及该工件P1配置在工件移送通道15a上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及放大侧视图。该工件P1如用图示虚线表示的那样在工件下面上向宽度方向中央稍突出电极EL地形成。另一方面,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底面(由底座块153构成),比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宽度小的(比工件P1的宽度小的)宽度的凹槽15e在宽度方向两侧分别具有间隙地设置。该凹槽15e具有能够收容图5所示工件P1的下面的电极EL的宽度及深度。该凹槽15e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整体形成,所以,沿移送方向T不构成台阶,这样,工件在途中不会被挂住。开口部16a向凹槽15e内开口。
当工件P1配置在了工件移送通道15a上时,上述电极EL收容在凹槽15e内,而且,工件的处在电极EL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下面部分成为紧密接触在处于凹槽15e的宽度方向两侧的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底面部分的状态。因此,当工件吸附保持在了分离用通气孔16的开口部16a时,能够减轻由向工件下面突出的电极EL的厚度产生的空气泄漏。即,能够防止因空气泄漏使得工件的保持力不足而由后续的工件将正受到吸附保持的工件推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工件在工件移送通道15a上由开口部16a进行吸引保持的场合,从工件输送通道11a上前进来到的后续的工件从后方冲撞到上述正受到吸引保持的工件,该冲撞因为振动而反复产生。为此,如工件的吸引保持力不足,则存在工件被朝前方推出的危险。然而,如上述那样,通过设置凹槽15e,能够增大在后述的第一区域的工件的吸引保持力,所以,能够防止被后续的工件冲撞而导致正受到吸引保持的工件的位置偏移。
在末端块154具有俯视时为L形的台阶部154a,该台阶部154a设置了比末端部的周围低的表面。该台阶部154a用于避免后述的工件送出单元的干涉。在末端块154的构成上述导入部的侧面的内侧面的端部以与上述倾斜侧面15c同样的结构及目的形成倾斜侧面154c。
在底座块153的上面,形成从工件移送通道15a的末端部向宽度方向的一方侧延伸的检测槽153a、153b。另外,在末端块154的下面,形成从末端部向宽度方向另一方侧延伸的检测槽154a、154b。检测槽153a和154a构成后述的第一检测器S1的检测线L1。另外,检测槽153b和154b构成后述的第二检测器S2的检测线L2。
在工件分离器15,在导入部侧形成分离用通气孔16,在比其更处于末端部的那一侧的位置形成定位用通气孔17。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底面上,在导入部的那一侧形成分离用通气孔16的开口部16a(在图示例中,俯视时为矩形的开口),在末端部的那一侧形成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17a(在图示例中,俯视时为矩形的开口)。开口部16a和开口部17a沿移送方向T分离地形成。
分离用通气孔16的末端部分朝开口部16a往末端部那一侧倾斜地构成。这样,分离用通气孔16的通气结构使朝该分离用通气孔16供气时从开口部16a流出的气流的方向朝末端部那一侧成为斜上方地构成。该末端部分的相对于移送方向T的倾斜角度虽然为锐角(不到90度)即可,但为了增大上述气流的移送方向T的成分,提高气流对工件的推进力,最好在45度以下,为了使得容易形成通气孔,或使得相比开口部16a的大小不需要过小地构成末端部分的通气截面积,减小通气阻力,最好在15度以上。
定位用通气孔17的末端部分朝开口部17a往导入部那一侧倾斜地构成。这样,定位用通气孔17的通气结构使该定位用通气孔17的排气时流入到开口部17a的气流的方向从导入部的那一侧成为斜下方地构成。该末端部分相对于移送方向T的倾斜角度虽然也为锐角(不到90度)即可,但为了增大上述气流的移送方向T的成分,提高气流对工件的推进力,最好在45度以下,为了使得容易形成通气孔,或使得相比开口部16a的大小不需要过小地构成末端部分的通气截面积,减小通气阻力,最好在15度以上。
上述分离用通气孔16和定位用通气孔17的通气结构都不特别限于上述方式,结果,只要构成为在通过各通气孔排气或供气时在开口部16a、17a的外侧产生朝移送方向T具有流速成分的斜向气流即可。例如,上述各末端部分也可不倾斜,而是构成为台阶状。
最好定位用通气孔17的开口部17a在俯视时形成到终端面15d。另外,开口部17a的沿移送方向T的开口范围最好在工件的移送方向T的长度的1/2以下1/5以上,如在1/3以下1/4以上则更理想。这是因为,在具有比其宽的开口范围的场合,工件有在到达终端面15d之前就停止下来的危险,在具有比其狭小的开口范围的场合,工件的定位力不足,有在抵接到了终端面15d后弹回的危险。
在工件分离器15中,检测存在于上述工件移送通道15a的末端部的工件P1的工件检测单元及工件定位检测单元设在安装于保持架152的检测部157及158。工件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工件P1从形成分离用通气孔16的开口部16a的区域(后述的第一区域)脱离,进入到了比该区域更处于末端部的那一侧的别的区域(后述的第二区域)的情况(或其时机)。具体地说,该工件检测单元由第一检测器S1构成,该第一检测器S1由光传感器等构成,当工件P1的前端部横穿了通过上述检测槽153a、154a的检测线L1时,该光传感器等的输出产生变化。检测线L1处在比上述终端面15d更向工件导入口15b的那一侧离开的位置,与工件P1到达了实质上不受到开口部16a的吸引力的影响的范围时的工件P1的前端部的位置一致地设定。
另外,工件定位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工件P1的前端部到达终端面15d,工件P1处于定位状态的情况(或其时机)。具体地说,该工件定位检测单元由第二检测器S2构成,该第二检测器S2由光传感器等构成,当工件P1的前端部横穿了通过上述检测槽153b、154b的检测线L2时,该光传感器等的输出产生变化。检测线L2设定在与上述终端面15d邻接的位置,即抵接到终端面15d而被定位了时的工件P1的前端部的位置。
在覆盖板114上,设有相向侧供气部18,该相向侧供气部18用于产生沿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部朝移送方向T(最好为水平方向的)气流。该相向侧供气部18具有设于覆盖板114的在移送方向T(水平方向)延伸的通气通道18a。该通气通道18a在覆盖板114的前端部(端缘部)具有喷射口18b,而且,在覆盖板114上具有供气口18c,如将供气口18c连接到图中未表示的供气装置,则能够从喷射口18b喷射气流。喷射口18b配置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方。最好喷射口18b(更理想的情况,通气通道18a也)为在宽度方向扁平的形状,特别是最好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宽度方向整体的上方范围开口。
在图示例的场合,覆盖板113和覆盖板114的相向缘部沿工件输送通道11a及工件移送通道15a配置在其上方。这使得工件输送通道11a及工件移送通道15a的维护容易进行。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该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通过对上述分离用通气孔16进行排气而在开口部16a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具有排气结构E1,该排气结构E1包含连接到分离用通气孔16的配管、开闭阀等控制器、及排气装置。另外,具有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该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通过对上述定位用通气孔17排气,而在开口部17a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具有排气结构E2,该排气结构E2包含连接到定位用通气孔17的配管、开闭阀等控制器、及排气装置。在这里,排气结构E1和E2也可形成为共有比各控制器更处于前面的配管及排气装置的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在工件移送通道15a产生流往移送方向T的气流的工件移送用供气单元。该工件移送用供气单元包含用于向上述分离用通气孔16供气而在工件移送通道15a上产生从开口部16a流出的气流的通气孔供气单元,该通气孔供气单元由供气结构A1构成,该供气结构A1包配管及开闭阀等控制器。另外,工件移送用供气单元包含相向侧供气单元,该相向侧供气单元由包含配管、开闭阀等的控制器及供气装置的供气结构A2构成,用于使用上述相向侧供气部18使气流从通气通道18a的喷射口18b喷射,沿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部产生水平方向的气流。
在这里,供气结构A1为真空破坏(减压解除)单元,该真空破坏单元使由排气结构E1减压了的分离用通气孔16内恢复为大气压,结果利用气流的惯性产生气流。另外,供气结构A2为加压气体供给单元,该加压气体供给单元使用空气压缩机等供气装置,加压成比大气压高的压力,从而产生气流。
但是,工件移送用供气单元不限于上述供气结构A1与A2的组合,也可仅由上述供气结构A1和A2的任一方构成,或由与供气结构A2同样的加压气体供给单元构成上述供气结构A1。
上述供气结构A1对工件从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底面上的开口部16a沿移送方向T产生朝斜上方的气流。另一方面上述供气结构A2沿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部产生朝移送方向T(水平方向)的气流。另外,由供气结构A1产生的气流流出的分离用通气孔16的开口部16a和由供气结构A2产生的气流喷射的喷射口18b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两侧相向地配置,所以,能够在工件的上下两侧(相向的两侧)朝移送方向T产生气流,所以,能够以稳定的姿势确实地沿工件移送通道15a移送工件。例如,能够防止这样当仅施加来自开口部16a的气流时工件向上方飞扬,当仅施加来自喷射口18b的气流时工件贴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底面而不移动这样的情况。
上述供气结构A1产生从分离用通气孔16的开口部16a朝斜上方流出的气流,所以,能够确实地朝移送方向T将配置于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底面开口的开口部16a上的工件推出,所以,具有能够确实地进行工件的移送的优点。特别是能够将由作为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的上述排气结构E1的排气进行了吸引保持的工件更确实地朝移送方向T推出。
上述供气结构A2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部(与分离用通气孔16的开口部16a相向的那一侧)沿移送方向T产生气流,所以,能够朝移送方向T(水平方向)引导由上述供气结构A1产生的流往斜上方的气流,而且,一边将由该气流向斜上方抬起的工件压住,一边朝移送方向T(水平方向)进行引导。因此,能够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工件的移送,而且,工件的移送姿势也能够变得稳定。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工件送出单元D,该工件送出单元D用于送出由上述定位用通气孔17的吸引作用定位成前端部抵接在了终端面15d的状态的工件P1。作为该工件送出单元D,例如可列举出作为下游侧的工件检测装置、工件安装装置等这样的各种工件处理装置的一部分的机械手、拾放器、旋转分度器等。在图示例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出机械手、拾放器的一部分(操纵装置)。
图5所示第一检测器S1输出的第一检测信号PHS1和第二检测器S2输出的第二检测信号PHS2被送出到图6所示控制部C,控制部C相应于上述检测信号PHS1、PHS2,将控制信号SOL1输出到上述排气结构E1的控制器(例如电磁阀,以下相同),将控制信号SOL4输出到上述排气结构E2的控制器,将控制信号SOL2输出到上述供气结构A1的控制器,将控制信号SOL3输出到上述供气结构A2的控制器。另外,控制部C相应于上述检测信号PHS2向图中未表示的上述各种工件处理装置的控制部输出指示工件的送出时机的控制信号PUP。
图7(a)及(b)和图9(a)及(b)为依次分别用俯视图的形式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工件分离器15内的工件移动状态的说明图。另外,图8为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各部分的信号的时序图。图7及图9为模式图,省略地表示构成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述各块的构成。
如图7所示,在工件移送通道15a上,在工件导入口15b的那一侧设定第一区域15X,另外,在该第一区域15X的与工件导入口15b的相反侧确保第二区域15Y。此时,在第一区域15X内形成上述分离用通气孔16,在第二区域15Y内形成定位用通气孔17。在这里,第二区域15Y比能够收容至少一个工件的范围大。另外,第一区域15X最好形成为能够收容至少一个工件的范围。
另外,第一区域15X与第二区域15Y的边界位置这样设定,即,使得当如图(a)所示那样工件P1的后端部比上述分离用通气孔16更在移送方向T上移动,工件P1来到了不受到从分离用通气孔16的吸引作用的影响的位置时,工件P1的后端部从第一区域15X脱离,工件P1的整体进入到第二区域15Y。另外,处于该位置时的工件P1的前端部正好到达检测线L1。即,工件P1由第一检测器S1检测出的最初的位置成为工件P1的后端部从第一区域15X脱离,工件P1的整体刚进入到了第二区域15Y时的位置。
如图7(a)所示,存在已抵接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终端面15d而停止,通过定位用通气孔17的开口部17a由上述排气结构E2吸引而临时被定位了的工件P0(图示双点划线),在解除由上述排气结构E2对该工件P0的吸引状态后,由上述工件送出单元D送出。此时,如在工件移送通道15a上的第一区域15X存在下一工件P1,则工件P1通过分离用通气孔16的开口部16a由上述排气结构E1吸引而停止。另外,在工件输送通道11a上配置有后续的工件P2、P3。
如工件P0被送出,则如图8所示那样,第一检测信号PHS1及第二检测信号PHS2都从接通变化为断开(或反转,以下相同),这样,控制信号SOL1从接通变化为断开,而且,控制信号SOL2从断开变化为接通,所以,借助于分离用通气孔16由上述排气结构E1的排气产生的在开口部16a的吸引作用停止,另外,上述供气结构A1动作,进行分离用通气孔16的真空破坏。这样,气流从开口部16a朝移送方向T往斜上方流出,所以,如图7(b)所示那样,工件P1朝移送方向T往斜上方被推出。
此时,供气结构A1从动作开始在期间t1进行供气动作(真空破坏动作)后停止。上述期间t1设定得比工件P1的前端部到达检测线L1的时间短,但设定为这样的时间以上,该时间足以使得能够由惯性、通过定位用通气孔17的开口部17a的吸引作用使工件P1的前端部通过检测线L1,最终到达终端面15d。
如上述那样早一点停止供气结构A1的供气,使得通过分离用通气孔16由上述供气结构A1产生的气流不是一直产生到即将由上述排气结构E1开始排气时,从供气向排气的切换不是迅速地进行,能够防止下一工件P2的吸引保持的时机被延迟这样的情况,所以,能够确实地捕捉下一工件P2。
另外,如上述那样,如第一检测信号PHS1及第二检测信号PHS2都(也可为任一方)从接通变化为断开,则控制信号SOL4也从断开变化为接通,由上述排气结构E2产生的定位用通气孔17的排气在开口部17a进行吸引。这样,从导入部的那一侧朝斜下方的气流流入到开口部17a。该气流由吸引作用对工件P1的移送进行辅助,而且,还产生将由上述供气结构A1及A2产生的气流吸入的作用,所以,总气流对工件的推进力得到增强,而且,还产生能够使该推进力正确地朝向移送方向T的效果。
由于控制信号SOL3基本上总是接通,所以,由上述供气结构A2的动作从喷射口18b总是朝移送方向T喷射气流。这样,气流总是朝移送方向T笔直地(与工件移送通道15a平行地)流到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部,所以,当工件由上述供气结构A1朝斜上方推出时,能够迅速地实现工件的移送姿势的稳定化、由气流朝移送方向T对工件的推进力的增大。但是,即使在由此在分离用通气孔16的开口部16a对工件进行吸引保持的场合,上述供气结构A2也动作,气流从喷射口18b流出。然而,由于该工件配置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底面上,所以,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部产生的上游气流的影响小,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口18b配置在开口部16a上的工件上或比该工件更处于末端部那一侧的位置,所以,上述气流对该工件基本上不产生影响。
但是,也可不是总是将控制信号SOL3接通,也可如图8中用虚线表示的那样,例如当第一检测信号PHS1或第二检测信号PHS2接通了时(图示例为PHS2成为接通时)将控制信号SOL3接通,在规定的期间t2后断开。在这里,期间t2最好为包含期间t1的前后的比期间t1长的期间。
此后,当如图9(a)所示那样工件P1的前端部到达检测线L1(工件P1整体进入到第二区域15Y)时,如图8所示那样,从第一检测器S1输出的第一检测信号PHS1从断开变化为接通,由此使从控制部C送出的控制信号SOL1从断开变化为接通,所以,上述排气结构E1动作,这样,在存在进入到了第一区域15X的下一工件P2的场合,该工件P2受到由上述排气结构E1通过开口部16a产生的吸引作用。
此后,工件P1由排气结构E2通过定位用通气孔17在开口部17a吸引,如图9(b)所示,最终在工件P1的前端部抵接在了终端面15d的状态下由吸引力定位。另外,下一工件P2由上述排气结构E1通过分离用通气孔16进行排气动作而在开口部16a产生的吸引力保持在第一区域15X。
此时,在工件P1的前端部到达了检测线L1的时候由上述排气结构E1通过分离用通气孔16进行排气动作而在开口部16a产生吸引作用,阻碍下一工件P2的移动,所以,在先头的工件P1与下一工件P2间确保对应于检测线L1与终端面15d的距离的规定间隔。
如先头的工件P1的前端部如上述那样到达终端面15d,则如图8所示那样,第二检测信号PHS2从断开变化为接通,所以,从控制部C输出的控制信号SOL4从接通变化为断开。这样,上述排气结构E2停止,停止通过定位用通气孔17的开口部17a产生的吸引作用。
另外,如上述那样,如第二检测信号PHS2从断开变化为接通,则相对于图中未表示的工件处理装置的控制部送出的控制信号PUP如图8所示那样从断开变化为接通,这样,上述工件处理装置的工件送出单元D动作,将工件P1从工件分离器15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工件分离器15内,由上述供气结构A1及A2产生的气流在工件移送通道15a中朝移送方向T流动,所以,即使在如图示例那样从输送体11离开并且实质上不传递励振机构12产生的振动地对工件分离器15进行了支承的场合(振动的输送力不施加在工件分离器15的场合),也能够在工件施加朝移送方向T的推进力。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上述供气结构A1解除(真空破坏)在存在配置于第二区域15Y的工件P0的场合用于使下一工件P1从工件P0离开和对其进行保持的、由分离用通气孔16的开口部16a产生的吸引状态,从而产生上述气流,所以,能够在工件分离用的保持作用和工件的移送作用中共用分离用通气孔16,所以,能够简化通气结构。另外,由于在上述供气结构A1的吸引作用下临时保持在了开口部16a上的工件P1就这样由从相同开口部16a流出的气流移送,所以,具有能够按稳定的状态确实地移送的优点。在该场合,为了增大从开口部16a流出的气流量、流速,也可并不是将上述供气结构A1构成为简单的真空破坏(减压解除)单元,而是构成为与供气结构A2同样的加压气体供给单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上述供气结构A2形成从相对于工件移送通道15a处于与开口部16a相反那一侧的喷射口18b沿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部喷射的气流,从而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部形成气帘。这样,产生使得不从工件移送通道15a逃逸到上方地将工件从开口部16a流出的气流封入的作用,特别是能够使工件的输送姿势稳定。另外,这样被封入在了工件移送通道15a内的气流高速地在移送方向T流动,从开口部17a高效率地排出,所以,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件的移送速度。而且,为了防止工件的飞起和提高工件的输送力,自上述喷射口18b喷射的气流的方向也可稍朝工件移送通道15a倾斜。例如通过朝下方倾斜5~10度左右,而能够明显地增强工件的输送力。
实际试制本实施方式的振动式输送装置10,输送沿输送方向F的长度5.65mm、厚0.9mm、宽3.0mm的图5所示工件,确认了能够进行500个/分左右的高速的工件送出。此时,用高速摄像机对该高速动作进行摄像。按低速将其播放后判明,当从被吸引保持在开口部16a的状态产生了真空破坏时,工件由从开口部16a流出的气流瞬间从工件移送通道15a上朝斜前方浮起,从后续的工件离开,高速地朝末端部的那一侧移动,开始时一边稍上下摇晃一边被朝斜上方抬起,但立即由从喷射口18b喷射的气流使姿势稳定,一边朝移送方向T进一步加速一边被移送。
另外还确认了,即使在完全地使上述供气结构A2停止了的场合,工件也由从开口部16a流出的气流确实地移送。但是,在不使用供气结构A2的场合,工件送出速度稍下降。但是,在该场合,与以往的方法相比,能够获得非常高的送出速度,送出错误、工件的损伤也大幅度下降。在本实施方式中,被吸附在开口部16a上的工件在从开口部16a流出的气流的作用下从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底面浮起,在该浮起了状态下由气流进一步移动,所以,与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底面间的摩擦等的影响也没有,能够瞬间加速,以高速移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工件移送通道15a由配置在(伸出到)分离用通气孔16的开口部16a的上方的覆盖板114覆盖。为此,在工件由从分离用通气孔16的开口部16a流出的朝斜上方的气流朝斜上方推出的场合,由覆盖板114抑制工件的飞起,而且,姿势即使变乱也得到矫正,上述气流也由覆盖板114朝移送方向引导,所以,能够更稳定而且确实地朝前方移送工件。
在该场合,覆盖板的前端部配置在上述开口部的上方侧或朝移送方向配置在斜上方侧,为此,能够在工件的移送目的地开放工件移送通道15a的上方侧,所以,不会对工件的送出、维护形成障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覆盖板114固定在输送体11上,覆盖板114的前端从输送体11上伸出到工件分离器15上,为此,覆盖板114与输送体11一起在输送方向F(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移送方向T一致)振动。因此,还能够期待当工件从开口部16a的那一侧(下侧)抵接在了覆盖板114时覆盖板114由摩擦力朝移送方向T推出工件的作用。
而且,覆盖板114也可固定在工件分离器15。在该场合,覆盖板114不振动,成为静止了的状态,所以,不能期待上述推出的作用,但能够确实地抑制工件的飞起,姿势也能够矫正。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覆盖板114的前端缘设有上述喷射口18b,所以,工件及上述气流在由覆盖板114抑制了后由从喷射口18b喷射的气流平稳地朝前方引导。
图10为表示不同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部C的动作的时序图。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第一检测信号PHS1和第二检测信号PHS2都(或它们的任一方)从接通变成断开时,控制信号SOL2从断开变成接通,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另一方面,该实施方式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点在于,控制信号SOL2在期间t1后并不恢复为断开,而是当第一检测信号PHS1从断开变成了接通时,控制信号SOL2恢复成断开。这样,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从上述开口部16a流出的气流继续地喷吹到工件P1直到第一检测信号PHS1从断开变成接通,所以,能够更确实地将工件P1移送到最终定位位置。
在以上说明了的各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效果外,由于不需要在工件分离器施加振动,所以,能够广泛地适用到各种输送装置。另外,由于能够成为无振动状态地设定,所以,吸引保持的泄漏少,能够确实地保持工件,而且,传感器震颤也变少,能够减少送出错误、送出时的工件损伤,而且,弹回等被减轻,产生定位精度也能够提高的效果。另外,由于不使工件的供给速度下降,所以,能够进行适合于近年的高速输送的工件分离。
本发明的工件分离器及振动式输送装置不限于上述图示例,当然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6a、17a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底面开口,覆盖板114的伸出部分从上方覆盖工件移送通道15a,但这不过是一例。例如也可使开口部16a、17a在工件移送通道15a的宽度方向一方的倾斜的内侧面开口,相当于覆盖板的覆盖构件反倾斜地配置在另一方侧。即,本实施方式的上下方向为相向的方向的一例,本发明的构成只要能保持相互的位置关系,则不限定于上下方向。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述工件分离器15作为振动式输送装置的一部分构成的场合,但不限于振动式输送装置,可适用于各种输送装置。另外,上述工件分离器15也可不支承于输送装置,而是按独立地受到支承固定的状态使用。另外,也可不作为输送装置的一部分,而是构成为下游侧的工件处理装置或送出机构的一部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工件分离器15具有将输送来的工件定位在最终抵接到终端面15d的第二区域15Y内的位置的功能,但也能够按具有该定位功能的方式构成。即,作为工件分离器15,只要具有在工件移送通道15a上分离工件的功能即可。例如,也可在工件移送通道15a不形成定位用通气孔17及终端面15d,而是这样构成,即,工件从第一区域15X就这样被移送到了下游侧后,从工件导出口导出,或移载到旋转分度器。在该场合,第二检测线L2设定在比第一检测线L1更向下游侧离开了规定距离的位置,在先头的工件到达了第一检测线L1的时候,下一工件由分离用通气孔16吸引保持在第一区域15X,在先头的工件到达了第二检测线L2的时候,解除下一工件的吸引保持状态,由气流移送到下游侧。
附图标记说明
10...振动式输送装置,11...输送体,11a...工件输送通道,11b...工件导出口,12...励振机构,15...工件分离器,15a...工件移送通道,15b...工件导入口,15X...第一区域,15Y...第二区域,16...分离用通气孔,16a...开口部,17...定位用通气孔,17a...开口部,18...相向侧供气部,18a...通气路,18b...喷射口,E1、E2...排气结构,A1、A2...供气结构,C...控制部,D...工件送出单元,S1...第一检测器,S2...第二检测器。

Claims (10)

1.一种工件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具有工件移送通道、分离用通气孔、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工件检测单元、通气孔供气单元、及控制单元;
该工件移送通道在一方的端部设置了工件导入口;
该分离用通气孔在所述工件导入口那一侧的第一区域具有向所述工件移送通道开口的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而且,设置了通气结构,该通气结构这样构成,即,在供气时朝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处于与所述工件导入口的相反侧的第二区域产生从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流出的斜向气流;
该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通过对所述分离用通气孔进行排气,从而在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
该工件检测单元在所述第二区域检测工件;
该通气孔供气单元向所述分离用通气孔供气,从而从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产生气流;
该控制单元,在由所述工件检测单元检测出工件时,使所述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动作并使所述通气孔供气单元停止,从而使后续的工件在所述第一区域中被吸引保持在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上,确保由所述工件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工件与所述后续的工件间的间隔;另外,在未由所述工件检测单元检测出工件时,使所述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停止并使所述通气孔供气单元动作,从而由从所述分离用通气孔流出的所述斜向气流把被保持在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上的工件朝所述第二区域推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定位用通气孔、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及工件定位检测单元;该定位用通气孔具有在所述第二区域向所述工件移送通道开口的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该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通过对所述定位用通气孔进行排气而在所述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该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检测由所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的吸引力定位在了所述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的工件;
所述控制单元,在由所述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检测出被定位的工件时使所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停止,在未由所述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检测出被定位的工件时,使所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分离器,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定位用通气孔和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该定位用通气孔具有在所述第二区域向所述工件移送通道开口的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该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通过对所述定位用通气孔进行排气而在所述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
具有所述通气孔供气单元与所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并行地动作的期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工件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用通气孔具有这样的通气结构,该通气结构在排气时产生从所述第一区域的那一侧流入到所述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的斜向气流。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工件分离器,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所述工件移送通道在与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相向的那一侧还具有朝所述第二区域产生气流的相向侧供气单元。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工件分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件移送通道由配置在与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相向的那一侧的覆盖构件覆盖。
7.一种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输送体、励振机构、及工件分离器;该输送体具有在输送末端部设置了工件导出口的工件输送通道;该励振机构使该输送体振动;该工件分离器与所述工件导出口隔开间隙地配置;
所述工件分离器具有工件移送通道、分离用通气孔、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工件检测单元、通气孔供气单元、及控制单元;
该工件移送通道设置了与所述工件导出口相向的工件导入口;
该分离用通气孔具有在所述工件移送通道中的所述工件导入口那一侧的第一区域开口的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而且,在供气时朝着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处于与所述工件导入口相反侧的第二区域产生从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流出的斜向气流;
该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通过对所述分离用通气孔进行排气而在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
该工件检测单元在第二区域中检测工件;
该通气孔供气单元通过朝所述分离用通气孔供气而从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产生气流;
该控制单元,在由所述工件检测单元检测出工件时,使所述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动作并使所述通气孔供气单元停止,从而使后续的工件在所述第一区域中被吸引保持在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上,确保由所述工件检测单元检测出的工件与所述后续的工件间的间隔;另外,在未由所述工件检测单元检测出工件时,使所述工件分离用排气单元停止并使所述通气孔供气单元动作,从而由从所述分离用通气孔流出的所述斜向气流把被保持在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上的工件朝所述第二区域推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定位用通气孔、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及工件定位检测单元;该定位用通气孔具有在所述第二区域向所述工件移送通道开口的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该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通过对所述定位用通气孔进行排气而在所述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产生对工件的吸引力;该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检测由所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的吸引力定位了的工件;
所述控制单元在由所述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检测出被定位的工件时使所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停止,在未由所述工件定位检测单元检测出被定位的工件时,使所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动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用通气孔具有在由所述工件定位用排气单元进行排气时产生从所述第一区域的那一侧流入到所述定位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的斜向气流的通气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振动式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相对于所述工件移送通道处于与所述分离用通气孔的开口部相向的那一侧,还具有朝所述第二区域产生气流的相向侧供气单元。
CN201110032850.6A 2010-09-10 2011-01-26 工件分离器及振动式输送装置 Active CN1023987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03779A JP4750899B1 (ja) 2010-09-10 2010-09-10 ワーク分離ユニット及び振動式搬送装置
JP2010-203779 2010-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8774A CN102398774A (zh) 2012-04-04
CN102398774B true CN102398774B (zh) 2014-06-11

Family

ID=44597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2850.6A Active CN102398774B (zh) 2010-09-10 2011-01-26 工件分离器及振动式输送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4750899B1 (zh)
KR (1) KR101062601B1 (zh)
CN (1) CN102398774B (zh)
SG (1) SG179326A1 (zh)
TW (1) TWI36303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88924A (zh) * 2011-12-30 2013-07-03 上海友邦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动化装配设备
JP2014223977A (ja) * 2013-05-16 2014-12-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搬送方法
CN104418056B (zh) * 2013-09-05 2017-03-01 产台股份有限公司 料件回吹分离装置
DE102013219473B4 (de) * 2013-09-26 2019-07-11 Asm Assembly Systems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Transportieren von Bauelementen und Bauelement-Zuführvorrichtung zum Bereitstellen von Bauelementen in einem Bereitstellungsbereich
CN107298300A (zh) * 2017-07-31 2017-10-27 深圳市深科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送料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6130A (zh) * 1998-01-27 1999-08-1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芯片元件的分隔进给器
CN1367643A (zh) * 2000-11-10 2002-09-04 东京威尔斯股份有限公司 工件搬运装置
CN101028892A (zh) * 2006-02-27 2007-09-05 东京威尔斯股份有限公司 工件输送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45565B2 (ja) * 1980-09-16 1984-11-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チツプ状電子部品の整列送り装置
JPS62124924A (ja) * 1985-11-27 1987-06-06 Inoue Japax Res Inc 合成樹脂成形装置
JP2726940B2 (ja) * 1989-04-12 1998-03-11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チップ自動分離送給装置
JP3613531B2 (ja) 1993-12-10 2005-01-26 日東工業株式会社 チップ自動分離搬送装置
JP3521401B2 (ja) * 2000-10-30 2004-04-19 日本リトル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整列供給装置
JP5211428B2 (ja) 2005-03-04 2013-06-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ワーク供給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26130A (zh) * 1998-01-27 1999-08-18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芯片元件的分隔进给器
CN1367643A (zh) * 2000-11-10 2002-09-04 东京威尔斯股份有限公司 工件搬运装置
CN101028892A (zh) * 2006-02-27 2007-09-05 东京威尔斯股份有限公司 工件输送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SG179326A1 (en) 2012-04-27
CN102398774A (zh) 2012-04-04
JP4750899B1 (ja) 2011-08-17
TWI363034B (en) 2012-05-01
KR101062601B1 (ko) 2011-09-06
TW201202113A (en) 2012-01-16
JP2012056749A (ja) 2012-03-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98774B (zh) 工件分离器及振动式输送装置
JP2006222209A (ja) エア浮上ユニット、搬送方法、及びエア浮上搬送装置
JP2011184179A (ja) 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08303A (ja) 給紙装置
JP4772370B2 (ja) コンベヤテーブル
CN203545064U (zh) 料件回吹分离装置
JP5388282B2 (ja) ワーク搬送装置及びワーク搬送方法
JP3882819B2 (ja) エアフロー整列キャップ供給器
JP2013216487A (ja) 給紙方法及び給紙装置
JP2020045192A (ja) 媒体搬送装置、媒体処理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JP4003073B2 (ja) 給紙装置
JP6716064B2 (ja) パーツフィーダ
KR101545852B1 (ko) 진동슈트 대기 무진동 배출 방식 부품 공급장치
JP3985799B2 (ja) エアフロー式姿勢整理搬送装置
JP2020045201A (ja) 媒体排出装置、媒体処理装置、及び記録システム
KR101501602B1 (ko) 무진동 방식 부품 공급장치
JP7090435B2 (ja) 給紙装置
JPS6216944A (ja) 給紙装置
JP2011178560A (ja) チップ部品の整列供給装置
KR20230030655A (ko) 제진 장치
RU2611147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извлечения листов и аппарат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листов
CN104418056A (zh) 料件回吹分离装置
JP3305810B2 (ja) 板状材のパイリング装置
TWM478017U (zh) 料件回吹分離裝置
JP2006290578A (ja) エア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