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72183B -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72183B
CN102372183B CN201110091152.3A CN201110091152A CN102372183B CN 102372183 B CN102372183 B CN 102372183B CN 201110091152 A CN201110091152 A CN 201110091152A CN 102372183 B CN102372183 B CN 1023721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paper
reference component
paper bundle
bookbi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911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72183A (zh
Inventor
佐藤龙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721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21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721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721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38Devices for collating sheet copy material, e.g. sorters, control, copies in staples form
    • G03G15/6541Binding sets of sheets, e.g. by stapling, glue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4/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by discontinuous stitching with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wi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5/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4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securing together articles or webs, e.g. by adhesive, stitching or sta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3Gathering; Associating; Assembling
    • B65H2301/438Finishing
    • B65H2301/4382Binding or attaching processes
    • B65H2301/43828Binding or attaching processes involving simultaneous deformation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articles to be bou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包括:记录介质堆叠单元,记录介质堆叠在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装订部,其通过使记录介质沿厚度方向变形来装订记录介质,并且在装订记录介质之后退回到记录介质的堆叠区域的外部;基准部件,其用作用于对准记录介质的位置基准;以及对准单元,其通过将记录介质从记录介质与基准部件分离的位置移动到记录介质与基准部件接触的位置来对准记录介质的面向基准部件的端部。

Description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已存在连接有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的诸如打印机或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用于对已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后处理到其。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通常设置有装订记录介质的装订机构、在预定位置处在记录介质中形成穿孔(钻孔)的打孔机构等。
例如,JP-A-2004-277036披露了一种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其中,沿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布置打孔单元、折叠单元、装订器等。打孔单元在记录介质中形成穿孔,折叠单元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折叠线,并且装订器通过将订书钉打入记录介质的折叠线上来执行装订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利用对记录介质执行装订处理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来实现使待装订的记录介质的端部以较高精度对准的装订处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其包括:
记录介质堆叠单元,记录介质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
装订部,其移动到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堆叠区域的内部,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沿厚度方向变形来装订所述记录介质,并且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后退回(退避)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堆叠区域的外部;
基准部件,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时,所述基准部件在保持与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的所述记录介质分离的同时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并且所述基准部件用作用于对准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基准;以及
对准单元,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对准单元通过将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分离的位置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位置来使所述记录介质的面向所述基准部件的端部对准。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一方面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对准单元一次或多次执行如下操作:在将所述记录介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所述位置之后,使所述记录介质退回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分离的所述位置处,并且再次将所述记录介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所述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二方面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基准部件被构造成:当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时,所述基准部件能够沿着所述基准部件与用于支撑所述记录介质的支撑部件靠近和远离的方向移动,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的同时以及在所述装订部退回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外部的同时,所述基准部件移动到所述基准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之后以及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基准部件移动到所述基准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接触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二方面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还包括:
挤压部件,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挤压部件将所述记录介质挤压在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挤压部件之间,
其中,所述挤压部件的沿所述对准单元移动所述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的端部沿所述移动方向位于所述基准部件的下游。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包括: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顺序地发送到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并且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装订所述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包括:
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发送的多个记录介质顺序地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
装订部,其移动到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堆叠区域的内部,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沿厚度方向变形来装订所述记录介质,并且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后退回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堆叠区域的外部,
基准部件,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时,所述基准部件在保持与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的所述记录介质分离的同时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并且所述基准部件用作用于对准所述记录介质的位置基准,以及
对准单元,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对准单元通过将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分离的位置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位置来使所述记录介质的面向所述基准部件的端部对准。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系统,
其中,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的所述对准单元一次或多次执行如下操作:在将所述记录介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所述位置之后,使所述记录介质退回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分离的所述位置处,并且再次将所述记录介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所述位置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系统,
其中,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的所述基准部件被构造成:当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时,所述基准部件能够沿着所述基准部件与用于支撑所述记录介质的支撑部件靠近和远离的方向移动,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的同时以及在所述装订部退回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外部的同时,所述基准部件移动到所述基准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之后以及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基准部件移动到所述基准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接触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根据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系统,
其中,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进一步包括挤压部件,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挤压部件将所述记录介质挤压在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挤压部件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的所述挤压部件的沿所述对准单元移动所述记录介质的移动方向的端部沿所述移动方向位于所述基准部件的下游。
根据第一方面,在对记录介质执行装订处理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中,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使待装订的记录介质的端部以较高精度对准的装订处理。
根据第二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用更高的精度来对准待装订的记录介质的端部。
根据第三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包括装订处理的后处理所需的时间。
根据第四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当挤压部件挤压记录介质时,可以防止记录介质被挤压到基准部件的下游侧,并且防止在已经执行装订处理的记录介质上产生折叠线。
根据第五方面,在设有包括用于装订记录介质的装订部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中,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实现使待装订的记录介质的端部以较高精度对准的装订处理。
根据第六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用更高的精度来对准待装订的记录介质的端部。
根据第七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可以减少包括装订处理的后处理所需的时间。
根据第八方面,与不采用本发明的情况相比,当挤压部件挤压记录介质时,可以防止记录介质被挤压到基准部件的下游侧,并且法规之在已经执行装订处理的记录介质上产生折叠线。
附图说明
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装订装置的视图;
图3是示出装订装置的视图;
图4A至4C是示出从上方看到的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的状态的视图;
图5A和5B是第一装订单元等的透视图;
图6A和6B是第一装订单元等的透视图;
图7是第一装订单元等的透视图;
图8A和8B是示出当第一装订单元在纸张束上执行装订处理时的一系列操作的视图;
图9A和9B是示出当第一装订单元在纸张束上执行装订处理时的一系列操作的视图;
图10A和10B是示出当第一装订单元在纸张束上执行装订处理时的一系列操作的视图;
图11A和11B是示出当第一装订单元在纸张束上执行装订处理时的一系列操作的视图;
图12A和12B是示出当第一装订单元在纸张束上执行装订处理时的一系列操作的视图;
图13是第一装订单元等的透视图;
图14A和14B是示出纸张束堆叠的状态的视图;
图15A和15B是示出设置在上框架上的装订部的视图;
图16A至16C是示出设置在上框架上的装订部的视图;
图17A和17B是示出装订部、纸张基准部件和移动框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视图;
图18是示出第一装订单元的视图,该第一装订单元包括固定到下框架的上表面上的纸张基准部件;
图19A和19B是示出通过使纸张彼此挤压而执行装订处理的装订部的视图;以及
图20是示出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的另一实施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像形成系统的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构造的示意图。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图像形成装置2和纸张处理装置3。用作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2诸如为复印机或打印机,其通过例如电子照相法形成图像。纸张处理装置3用作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的实例,其对已由图像形成装置2形成例如色调剂图像的纸张(记录介质)S执行预定的后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的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供纸部6和图像形成部5。供纸部6供给纸张S。图像形成部5通过电子照相法在从供纸部6供给的纸张S上形成图像。同时,通过喷墨法等形成图像的结构可以用作图像形成部5。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纸张反转装置7和传送辊9。纸张反转装置7将已由图像形成部5形成图像的纸张S的表面反转。传送辊9传送已经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从用户接收信息的用户界面90。这里,供纸部6包括堆叠有纸张S的第一纸张堆叠单元61和第二纸张堆叠单元62。而且,供纸部6包括传送辊65和传送辊66。传送辊65朝向图像形成部5传送堆叠在第一纸张堆叠单元61上的纸张S。传送辊66朝向图像形成部5传送堆叠在第二纸张堆叠单元62上的纸张S。
<纸张处理装置的说明>
纸张处理装置3包括传送装置10和主体部30。传送装置10传送从图像形成装置2中取出的纸张S。主体部30设置有:纸张堆叠单元35,由传送装置10传送的纸张S堆叠在纸张堆叠单元35中;装订器40,其对纸张S的端部进行装订;等等。此外,纸张处理装置3包括对整个图像形成系统1进行控制的控制部80。控制部80包括CPU(中央处理单元)、ROM(只读存储器)、RAM(随机存取存储器)和HDD(硬盘驱动器)(未示出这些部件)。在CPU中执行用于控制图像形成系统1的处理程序。各种程序、各种表格、参数等存储在ROM中。当CPU执行处理程序时,RAM用作工作区等。
纸张处理装置3的传送装置10包括入口辊11和打孔器12。入口辊11为接收通过图像形成装置2的传送辊9传送的纸张S的一对辊。打孔器12在必要时对由入口辊11接收到的纸张S进行钻孔。此外,传送装置10包括布置在打孔器12的下游侧的第一传送辊13和第二传送辊14。第一传送辊13为将纸张S传送到下游侧的一对辊。第二传送辊14为朝向主体部30传送纸张S的一对辊。
纸张处理装置3的主体部30设有形成为盒状的主体框架36。而且,主体部30设有接收辊31,所述接收辊31为接收来自传送装置10的纸张S的一对辊。此外,主体部30设有纸张堆叠单元35和排纸辊34。纸张堆叠单元35布置在接收辊31的下游侧上,并且纸张S被堆叠在纸张堆叠单元35上。排纸辊34为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传送纸张S的一对辊。此外,主体部30设有桨叶37。桨叶37沿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以便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的端导板35B传送由排纸辊34传送的纸张S。另外,主体部30设有导向件38。导向件38分别设置为面向纸张S的一个侧部和另一个侧部,并且通过推动纸张S来对准纸张S以使纸张S置于导向件之间。
而且,主体部30设有排出辊39,排出辊39能够沿其靠近纸张堆叠单元35的方向以及沿其与纸张堆叠单元35分开的方向移动。当纸张S堆叠在纸张堆叠单元35上时,排出辊39退回(退避)到与纸张堆叠单元35分开的位置(纸张堆叠单元35沿竖直方向的上方的位置)。此外,当从纸张堆叠单元35中取出一束纸张S(下文中,称为“纸张束T”)时,排出辊39移动直至与纸张束T形成接触。然后,排出辊39在旋转的同时将纸张束T传送到下游侧。
此外,主体部30包括装订器40。装订器40通过订书钉来对堆叠在纸张堆叠单元35上的纸张束T的端部(纸张束T的沿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的后端部)进行装订。
而且,主体部30包括位于主体框架36的侧壁上的开口69。开口69用于取出由排出辊39传送的纸张束T。
另外,主体部30设有装订装置500。装订装置500对由排出辊39传送的纸张束T的前端部(纸张束T的沿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的前端部)执行装订处理。与利用订书钉来执行装订处理的装订器40不同,装订装置500利用通过使纸张束T沿厚度方向变形来使纸张S结合的方法而不是使用订书钉来执行装订处理。同时,装订装置500独立于主体框架36形成并被设定为能够从主体框架36移除。
此外,主体部30设有纸张束堆叠单元70,由装订器40装订的纸张束T和由装订装置500装订的纸张束T堆叠在所述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中。纸张束堆叠单元70适合于根据堆叠的纸张束T的量而向下移动。此外,当由装订器40执行的装订处理被切换到由装订装置500执行的装订处理时以及当由装订装置500执行的装订处理被切换到由装订器40执行的装订处理时,控制部80执行控制以切换图像数据的输出方向,以使在各个装订处理中纸张束的被装订的部分为图像的上部或左部。
<装订装置的说明>
接下来,将对装订装置500进行详细地说明,该装订装置500通过使纸张束T沿厚度方向变形来执行装订处理。
图2和图3为示出装订装置500的视图。这里,图2为示出从图像形成系统1的前侧(前方)看到的装订装置500的视图,并且图3为示出从图像形成系统1的上侧看到的装订装置500的视图。然而,在图3中没有示出装置框架530(下面将说明)和上框架511(下面将说明)。
如图2所示,装订装置500包括装置框架530,所述装置框架530形成为盒状并且沿着与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像形成系统1的深度方向)布置。同时,尽管没有示出,在装置框架530的沿装置框架530的纵向的中部以及在装置框架530的下部中形成开口,以使被置于旋转板513(下面将说明)上的纸张束T在必要时落入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中。
此外,装订装置500设有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图2为示出设置在前侧的第一装订单元510的视图。如图2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由装置框架530来支撑且适合于沿着与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图像形成系统1的深度方向)移动。此外,第一装订单元510移动到纸张束T的中部和纸张束T的一个端部并装订纸张束T。同样,设置在另一侧,即后侧(图像形成系统1的后侧)上的第二装订单元520由装置框架530支撑并且能够沿着与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而且,第二装订单元520移动到纸张束T的中部和纸张束T的另一端部并装订纸张束T。
也就是说,装订装置500设有用于移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移动机构(未示出)。此外,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适合于通过设置在移动机构中的电动机M(见图3)或导轨(未示出)等而沿着与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移动。在这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这样一种构造:布置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分别对应的两个电动机M。除了布置两个电动机M的构造之外,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可以适合于利用齿条和小齿轮而通过一个(单个)电动机M来移动。
<装订装置的构造的说明>
接下来,将对装订装置500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构造进行说明。同时,由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具有相同的构造,这里将以第一装订单元510作为实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包括上框架511和沿竖直方向布置在上框架511的下方的下框架512,在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之间具有间隙KG。此外,第一装订单元510的下框架512设有旋转板513,旋转板513围绕作为中心的预定轴(下面将说明)旋转。
如图2所示,在上框架511中设置有移动框架511A和移动机构(未示出)。移动框架511A沿着面向下框架512的方向(大致沿下框架512的表面的法线方向)往复运动,并且由移动机构使移动框架511A移动。在移动框架511A中设置有用作基准部件的实例的纸张基准部件511B和卷簧KS。在移动框架511A朝向下框架512移动时,纸张基准部件511B朝向间隙KG伸出且用作进入间隙KG的纸张束T的对准基准物。当纸张基准部件511B碰撞到下框架512时,卷簧KS自身压缩以防止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破损等。此外,在移动框架511A中设置有用作装订部的实例的装订部511C和驱动机构(未示出)。装订部511C利用打孔部件505(下面将进行详细说明)等对纸张束T执行装订处理,并且驱动机构驱动打孔部件505等。
同时,如图2所示,在下框架512中形成孔部分512A,移动框架511A的打孔部件505进入该孔部分512A中。此外,用于存储在由上框架511的装订部511C执行装订处理时所产生的废物的废物存储单元512B设置在下框架512中以与孔部分512A连接。此外,如图2所示在下框架512中设置有突出部件512C。突出部件512C用作对进入间隙KG的纸张束T进行支撑的支撑部件的实例并且通过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伸出到间隙KG中而使纸张束T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分离(见图3)。突出部件512C使纸张束T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分离,从而突出部件512C防止将进入间隙KG中的纸张束T卡在孔部分512A中。
如图3所示,在装订装置500中,旋转板513被收容在下框架512中。也就是说,下框架512的外框架由上板512E和下板(未示出)构成,并且在上板512E与下板之间的内部空间中形成能够接收旋转板513的凹部。在装订装置500的机构(随后说明)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移动时,旋转板513被收纳到凹部中。
如图3所示,旋转板513适合于能够绕着作为中心的轴512D旋转,轴512D设置为靠近主体框架36。另外,设置有第一卷簧KS1,第一卷簧KS1的一端固定在旋转板513的靠近主体框架36的部分上,并且第一卷簧KS1的另一端固定在下框架512的上板512E的下表面上。相应地,通过第一卷簧KS1朝向下框架512(沿着与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拉动旋转板513的一部分,所述一部分比轴512D更靠近主体框架36。
此外,装订装置500设有支撑部件512F和突出销512G。支撑部件512F在其一端部处包括细长孔NA,并且在其另一端部处支撑轴512D。突出销512G从上板512E的下表面伸出到支撑部件512F的细长孔NA中。第二卷簧KS2设置在支撑部件512F的细长孔NA中。第二卷簧KS2被设置为比突出销512G更靠近轴512D,并且沿着支撑部件512F与突出销512G分开的方向移动支撑部件512F。此外,设置导轨G,所述导轨G布置在支撑部件512F的两侧并引导正在移动的支撑部件512F。
而且,在装订装置500中,用于对旋转板513的旋转进行限制的第一限制部件401安装在装置框架530(见图2)上以便伸出到旋转板513的传送路径中。另外,第二限制部件402被设置为从下框架512的下板(未示出)向上伸出。此外,第二限制部件402通过与形成在旋转板513的下表面上的突起部TK碰撞来限制旋转板513的旋转。
在装订装置500中,设置在上框架511的装订部511C中的打孔部件505(见图2)进入形成在下框架512中的孔部分512A。为此,顾虑的是打孔部件505和旋转板513彼此干涉。因此,如图3所示在装订装置500的旋转板513中形成凹口513A,从而防止打孔部件505和旋转板513之间的干涉。
<装订处理的说明>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3中,根据用户的选择来执行下述装订处理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通过装订器40使用订书钉执行装订处理,以及通过装订装置500使纸张束T沿厚度方向变形而执行的装订处理。下面将参考图4A至图13说明由装订器40所执行的装订处理和由装订装置500所执行的装订处理。同时,图4A至图4C为示出当从上方看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状态的视图。此外,图5A至图7和图13为第一装订单元510等的透视图。此外,图8A至图12B为示出从图像形成系统1的前侧看到的第一装订单元510的视图。
<由装订器执行的装订处理的说明>
首先,将对由装订器40执行的装订处理进行说明。
当由装订器40执行装订处理时,纸张束堆叠单元70(见图1)向上移动。此外,通过排纸辊34(见图1)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传送纸张S,并且多张纸张S堆叠在纸张堆叠单元35上。这里,当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传送纸张S时,已经被传送的纸张S的前端部穿过纸张堆叠单元35的端部35C(见图1)和主体框架36的开口69并且如图4A所示从主体框架36伸出。此外,即使在纸张S的后端部被置于纸张堆叠单元35上并且纸张S在纸张堆叠单元35上滑动直至纸张S的后端部碰撞到端导板35B(见图1)之后,纸张S堆叠在纸张堆叠单元35上,同时纸张S的前端部从主体框架36(的开口69)伸出。
为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纸张束堆叠单元70首先向上移动,以使纸张S的从主体框架36伸出的前端部由纸张束堆叠单元70来支撑。在这种状态下,纸张S在横跨纸张堆叠单元35和纸张束堆叠单元70的同时被支撑。以此方式,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不是采用整个纸张S被接收到主体框架36中的构造,而是采用如上所述的纸张S在纸张S的前端部从主体框架36伸出的同时被支撑的构造。因此,减小了主体框架36的尺寸,并且进一步减少了整个图像形成系统1所占据的面积。
同时,如果当由装订器40执行装订处理时旋转板513伸出,则通过旋转板513来限制下面将要说明的纸张S的移动或纸张束T的移动。此外,担心的是,旋转板513与正在向上移动的纸张束堆叠单元70干涉。为此,当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装订器40来执行装订处理时,如图4A所示,使第一装订单元510退回到图像形成系统1的前侧(前部),并且使第二装订单元520退回到图像形成系统1的后侧(后部)。也就是说,使第一装订单元510退回到由排纸辊34(见图1)从纸张堆叠单元35传送的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的一侧,并且使第二装订单元520退回到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的另一侧。
同时,当通过排纸辊34将纸张S顺序地传送到纸张堆叠单元35上时,通过导向件38(见图1)来推动纸张S的侧部。因此,纸张S沿纸张的宽度方向对准。此外,通过旋转驱动的桨叶37(见图1)将纸张S推向端导板35B,以使纸张S沿纸张的传送方向对准。因此,在纸张堆叠单元35上准备了纸张束T,该纸张束T由沿宽度方向和传送方向的端部已经对准的预定数量的纸张S形成。之后,通过装订器40在纸张束T上执行装订处理。然后,通过排出辊39将纸张束T传送到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上。同时,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纸张束堆叠单元70适合于随着纸张束T堆叠在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上而根据堆叠的纸张束T的量向下移动。
<由装订装置执行的装订处理的说明>
接下来,将对通过装订装置500使纸张束T沿厚度方向变形来执行的装订处理进行说明。
当通过装订装置500来执行装订处理时,纸张束堆叠单元70向下移动到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不与纸张束堆叠单元70干涉的位置。之后,如图4B中的箭头A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两者朝向纸张束T的堆叠区域内部彼此靠近的方向(即,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沿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移动时,解除了由第一限制部件401对旋转板513(见图5A)所执行的限制。相应地,通过第一卷簧KS1来使旋转板513旋转,以使旋转板513如图5B所示从下框架512伸出。当旋转板513伸出时,纸张S的从主体框架36伸出的前端部(见图5B)由旋转板513来支撑。也就是说,当由装订装置500执行装订处理时,由排纸辊34顺序传送的纸张S在横跨纸张堆叠单元35和旋转板513的同时被支撑。因此,纸张堆叠单元35和旋转板513形成了记录介质堆叠单元,纸张S在该记录介质堆叠单元被堆叠为纸张束T。
形成在旋转板513上的突起部TK(见图5A)碰撞形成在下框架512上的第二限制部件402(见图3),以使由第一卷簧KS1转动的旋转板513的旋转停止。此外,当通过排纸辊34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顺序地传送纸张S时,如图5B所示,旋转板513位于纸张S的传送路径的下游侧,而下框架512被设定为位于传送路径的外部。此外,尽管未示出,上框架511也被设定为位于传送路径的外部。因此,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不会对由排纸辊34执行的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传送纸张S造成阻碍。
这里,当通过排纸辊34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顺序地传送纸张S时,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可以布置在纸张S的传送路径上。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纸张S根据其尺寸而变化,由排纸辊34传送的纸张S在进入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之间的间隙KG(见图2)之后在纸张堆叠单元35和旋转板513上滑动的同时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的端导板35B(见图1)移动。
同时,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顺序传送的纸张S可能卷曲。如果卷曲的纸张S进入装订装置500的间隙KG,则纸张S可能被上框架511的下表面或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卡住。为此,担心的是,纸张S朝向端导板35B的传送受到限制。另外,纸张束T的纸张S可能未对准。
此外,当纸张S已经堆叠在纸张堆叠单元35上时,最近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传送的纸张S在已经堆叠在纸张堆叠单元35和旋转板513上的纸张S的上表面上滑动之后进入装订装置500的间隙KG。即使如上所述当新的纸张S在已经堆叠的纸张S上滑动时,纸张S倾向于在间隙KG中与上框架511的下表面形成接触。此外,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纸张S朝向端导板35B的传送也易于受到限制。
由于此原因,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顺序地传送纸张S时,包括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被设定到该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从纸张S的传送路径退回的位置上。也就是说,使第一装订单元510退回到纸张S的传送路径的一侧(沿与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的一侧),并且使第二装订单元520退回到纸张S的传送路径的另一侧。
此外,当作为纸张束T的预定数量的纸张S在横跨纸张堆叠单元35和旋转板513的同时被支撑并且纸张束T沿宽度方向和传送方向的端部已经对准时,纸张堆叠单元35朝向装订装置500移动。因此,被置于纸张堆叠单元35上的纸张束T的前端部朝向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执行装订处理的位置移动。之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与纸张S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沿纸张束T的宽度方向)移动,并且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被沿着与纸张S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设定到预定装订位置上。
同时,尽管上面没有说明,如图3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旋转板513形成为三角形形状。此外,在各个旋转板513上形成顶点513B。如图5B所示,当旋转板513位于纸张S的传送路径上时,顶点513B朝向另一装订单元(即,第一装订单元510或第二装订单元520)伸出。此外,在旋转板513中分别形成边缘513C,所述边缘513C延伸到顶点513B并且相对于各个下框架512朝向主体框架36倾斜。
同时,图4B和图5B示出了如下实例:当例如A4尺寸的纸张S被传送并且A4尺寸的纸张S的长边(长边缘)在前(所谓的“长边缘供给”:LEF)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布置。这里,如图4C所示,当例如A4尺寸的纸张S被传送并且A4尺寸的纸张S的短边(短边缘)在前(所谓的“短边缘供给”:SEF)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被布置为彼此较为靠近。此外,尽管上面没有说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被布置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装置500中,以使旋转板513如图2所示位于纸张S的传送路径D上的纸张堆叠单元35的延长线上。
将继续说明由装订装置500执行的装订处理。当朝向纸张堆叠单元35传送纸张S时,如同由装订器40执行的装订处理的情况一样,无论何时传送纸张S,通过导向件38来推动纸张S的侧部。因此,纸张S沿纸张的宽度方向对准。此外,通过旋转驱动的桨叶37将纸张S推向端导板35B,以使纸张S沿纸张的传送方向对准。因此,在纸张堆叠单元35上准备有沿宽度方向和传送方向的端部已经对准的纸张束T。之后,纸张堆叠单元35朝向装订装置500(也见图2)沿着纸张S的传送路径D滑动。因此,被置于纸张堆叠单元35上的纸张束T的前端部(与纸张S的传送路径D上的前侧对应的纸张束的前端部)移动到由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执行装订处理的预定位置上。
之后,例如,当在纸张S的中部(纸张S的沿着与纸张S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的中部)的两个位置处执行装订处理时,如图6A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与纸张S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见图4B)彼此进一步靠近,以便进入由纸张堆叠单元35和旋转板513支撑的纸张束T的堆叠区域的内部。在这种情况下,如图6A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旋转板513彼此碰撞。另外,各个旋转板513绕轴512D旋转。此外,随着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彼此进一步靠近,设置在支撑部件512F(见图3)中的第二卷簧KS2被压缩,并且旋转板513滑动。因此,如图6B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旋转板513分别被收纳到下框架512中。
这里,如果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旋转板513不适合于旋转,则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旋转板513彼此干涉,从而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难以彼此靠近。为此,如上所述,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旋转板513适合于旋转并且滑动。因此,可以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靠近到两者能够对纸张S的中部进行装订的位置上。
随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两者彼此靠近的方向(图5A和图5B以及图6A和图6B中所示的箭头方向)进一步移动,以便进入由纸张堆叠单元35和旋转板513支撑的纸张束T的堆叠区域内。因此,如图7所示,设定有这样一种状态:即,纸张束T进入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之间的间隙KG。这里,如上所述,在各个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中形成孔部分512A(也参见图3)。为此,担心的是,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两者彼此靠近的方向移动时,进入各个间隙KG中的纸张束T被各个下框架512的孔部分512A卡住。
同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包括突出部件512C,突出部件512C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突出到间隙KG中(也参见图2)。因此,当由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移动使纸张束T进入各个下框架512的间隙KG中时,突出部件512C被设定为使得突出部件512C抬升纸张束T并且纸张束T从各个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升起。因此,防止纸张束T卡在各个下框架512的孔部分512A中。同时,下框架512的上板512E的端部512J等被倒角以使纸张束T更平顺地进入间隙KG中。此外,突出部件512C的沿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彼此面对的部分由倾斜表面形成,所述倾斜表面朝向传送路径的中心关于下框架512向下倾斜。
<当执行装订处理时的一系列操作的说明>
接下来,将对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在如下情况下执行装订处理时的一系列操作进行说明:即,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分别沿着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见图4B)移动,以使纸张束T被设定在每个间隙KG中并且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分别到达预定的装订位置。
图8A至图12B为示出作为实例的当第一装订单元510装订纸张束T时的一系列操作的视图。同时,如上所述,图8A至图12B为如上所述从图像形成系统1的前侧看第一装订单元510时的视图。
当纸张堆叠单元35滑动时,由纸张堆叠单元35和旋转板513支撑的纸张束T朝向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执行装订处理的位置(沿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的方向的装订位置)移动。此外,当纸张堆叠单元35到达的预定位置时,纸张堆叠单元35使纸张束T停止,所述预定位置存在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上的装订位置的前侧(传送路径D的上游侧)。此外,当纸张束T被设定到存在于传送路径D上的装订位置的上游侧的预定位置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分别开始沿着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见图4B)移动。
这里,当纸张束T被设定到存在于传送路径D上的装订位置的上游侧的预定位置时,排出辊39移动到该排出辊39与纸张束T形成接触的位置,同时排出辊39的旋转停止,并且排出辊39夹紧纸张束T。因此,排出辊39通过挤压纸张束T而防止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移动期间纸张束T的位置的偏斜或纸张束T未对准。
图8A示出了这样一种状态:即,第一装订单元510沿着方向A移动直至第一装订单元510到达预定装订位置(沿着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的装订位置),同时使纸张束T进入间隙KG中。在第一装订单元510移动直至第一装订单元510到达如图8A所示的沿方向A的预定装订位置的同时,移动框架511A被设定到从间隙KG退回(与间隙KG分离)的位置以便与位于间隙KG中的纸张束T保持间隙。另外,突出部件512C被设定到突出部件512C将纸张束T抬起的位置并且保持纸张束T以使纸张束T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升起(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分离)。因此,防止纸张束T卡在下框架512的孔部分512A中。
此外,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中的纸张基准部件511B被设定到与纸张束T沿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见图4B)的前端部分离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装订单元510的纸张基准部件511B被设定到存在于传送路径D上的纸张束T的前端部下游侧的位置,所述纸张束T被设定到存在于传送路径D上的装订位置上游侧的预定位置。因此,当执行用于使纸张束T的前端部(在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上纸张束T的前端部)对准的操作(该操作为随后要执行的操作)时,即使纸张基准部件511B朝向下框架512伸出,纸张束T也不会置于(挤压在)纸张基准部件511B与下框架512之间(参见下面的图8B)。
之后,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到达预定装订位置(沿方向A的装订位置)时,第一装订单元510执行用于使纸张束T的前端部对准(纸张束T的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见图4B)的前侧对应的前端部)的操作。
图8B和图9A为示出由第一装订单元510执行的将纸张束T的前端部对准的操作的视图。如图8B所示,设置在上框架511中的移动框架511A朝向下框架512(沿方向F1)移动预定距离。因此,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端部伸出以便在第一装订单元510的间隙KG中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形成接触。如上所述,纸张基准部件511B被设定到存在于纸张束T的沿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方向的前端部下游侧的位置。为此,即使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端部伸出以便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形成接触,纸张束T也不会置于(挤压在)纸张基准部件511B与下框架512之间。
在如图9A所示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端部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形成接触的同时,排出辊39(也参见图1)用作对准单元,所述对准单元被设定到下述位置:在排出辊39的旋转停止、沿旋转方向R1再次旋转的同时,排出辊39与纸张束T形成接触。因此,如图9A所示,纸张束T沿着布置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方向(沿方向F4=朝向传送路径D的下游侧)移动,并且纸张束T的前端部与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碰撞。因此,纸张束T的纸张S的前端部挤压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
之后,如图9B所示,排出辊39沿着与旋转方向R1相反的旋转方向R2反向地旋转预定角度。因此,纸张束T沿着远离布置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方向的方向(沿方向F7=朝向传送路径D的上游侧)移动并且停止。
此外,如图10A所示,排出辊39再次沿旋转方向R1旋转。因此,纸张束T再次沿着布置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方向(沿方向F4=朝向传送路径D的下游侧)移动,并且纸张束T的前端部挤压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
如果将通过排出辊39使纸张束T的前端部碰撞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的操作重复几次,则通过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使各个纸张S的前端部对准。结果,使整个纸张束T对准。特别地,如果将通过排出辊39使纸张束T挤压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的操作重复几次,则使整个纸张束T以较高精度对准。
同时,可以仅执行使纸张束T的前端部碰撞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的操作一次,以缩短使纸张束T的前端部对准所花费的时间。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3中,排出辊39旋转,以使已经停止在执行装订处理的位置的前侧(传送路径D的上游侧)的纸张束T的前端部碰撞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并且沿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横向(方向F4)被挤压。因此,使得纸张束T的待装订的整个前端部对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不阻碍由排出辊39执行的纸张束T的传送,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中的纸张基准部件511B被布置在纸张束T未置于(未挤压在)纸张基准部件511B与下框架512之间的位置上。因此,通过排出辊39使纸张束T朝向纸张基准部件511B平滑地移动,从而执行对纸张束T的前端部的高精度对准。
此外,如果通过排出辊39沿正向和反向的旋转而将用于使纸张束T挤压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的操作重复几次,则整个纸张束T以较高的精度对准。
同时,纸张束T的前端部碰撞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的位置为通过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执行装订处理的位置(沿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方向的装订位置)。以此方式来设定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位置。
图10B和图11A为示出在通过排出辊39和纸张基准部件511B使纸张束T的前端部完全对准之后,由移动框架511A和装订部511C执行的装订操作的视图。当如图10B所示纸张束T的前端部完全对准时,移动框架511A朝向下框架512(沿方向F1)移动到下述位置:用作挤压部件的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形成接触。此外,设定在间隙KG中的纸张束T置于且被挤压在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之间。
在这种情况下,在移动框架511A朝向下框架512(沿方向F1)移动时,突出部件512C被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推动并因此被收纳到下框架512中(沿方向F5)。也就是说,突出部件512C适合于被弹簧部件(未示出)朝向上框架511偏压。为此,当移动框架511A移动到该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形成接触的位置时,突出部件512C克服弹簧部件(未示出)的推力而被收纳到下框架512中。因此,防止了由突出部件512C引起的对挤压纸张束T的阻碍,并且纸张束T稳定地固定在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之间。
在纸张束T被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挤压之后,设置在移动框架511A中的装订部511C(打孔部件505等)如图11A所示朝向下框架512(沿方向F1)移动并且对纸张束T执行装订处理。此外,当已经通过装订部511C完成对纸张束T的装订处理时,在纸张束T被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挤压的同时,装订部511C的打孔部件505等如图11B所示从下框架512朝向上框架511(沿方向F3)退回。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3中,在纸张束T被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挤压的同时,通过装订部511C的打孔部件505等对纸张束T执行装订处理。因此,在纸张束T中的纸张S之间不易于形成间隙(浮起)。因此,在由装订部511C执行的通过使纸张束T沿厚度方向的变形来装订纸张S的装订处理中,增大了纸张束T的结合力。也就是说,如果在纸张S之间存在浮起,则在纸张之间存在浮起的部分中减小了纸张束沿厚度方向的变形。因此,结合力在总体上减小,并且纸张束T易于松散。然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纸张束T被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挤压的同时纸张束T沿厚度方向变形,并且减少了纸张束T的纸张S之间的浮起。因此,在装订的纸张束T中不易于形成易于松散的部分。结果,整个纸张束T更强地装订为一体,从而抑制纸张束T的松散。另外,即使纸张束T的纸张S的数量大,纸张束T也几乎不松散。此外,由于减少了纸张束T中的浮起,因此纸张束T不易沿纸张束T的宽度方向(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见图4B))松散。因此,在纸张束T沿宽度方向的端部也抑制了纸张S之间的偏斜(未对准)。
图12A和图12B为示出通过装订部511C对纸张束T完成装订处理并且装订部511C的打孔部件505等从下框架512退回之后的操作的视图。当如图12A所示装订部511C已经对纸张束T完成装订处理并且装订部511C的打孔部件505等从下框架512退回时,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从下框架512朝向上框架511(沿方向F3)移动到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分离的位置。因此,由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执行的对纸张束T的挤压被释放,并且纸张束T在间隙KG中具有一定自由度。此外,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移动到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分离的位置上,以使突出部件512C通过弹簧部件(未示出)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再次向上(沿方向F6)伸出。因此,突出部件512C被设定为使得该突出部件512C抬升纸张束T,并且纸张束T从各个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升起。因此,当第一装订单元510随后移动时,防止纸张束T被卡在各个下框架512的孔部分512A中。
此外,如图12B所示,移动框架511A沿着移动框架511A与下框架512分离的方向(沿方向F3)移动。因此,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端部移动到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端部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分离的位置上。
之后,第一装订单元510沿着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见图4B)从纸张束T的中部朝向纸张束T的端部移动,并且处于图13所示的状态。也就是说,第一装订单元510被布置在与纸张束T的一个端部对应的相对位置处。
这里已经例示了当第一装订单元510执行装订处理时的一系列操作,而第二装订单元520也执行相同的操作。
同时,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两者彼此分离的方向移动时,通过第二卷簧KS2推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旋转板513,并且通过第一卷簧KS1拉动旋转板513的端部。因此,如图13所示,旋转板513从下框架512伸出。为此,即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两者彼此分离的方向移动,也能保持由旋转板513所执行的对纸张束T的支撑。
之后,在比纸张束T的中部更靠近纸张束T的端部的预定装订位置处再次执行与图8A至图12B中所示的操作相同的操作,从而对纸张束T执行装订处理。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在总共四个位置处执行装订处理。同时,上面已经例示了在四个位置处执行装订处理的情况,但是可以仅在纸张束T的中部的两个位置处执行装订处理。此外,例如,可以在两个位置处(即,纸张束T的两个端部处)执行装订处理,或者在一个位置处(即,纸张束T的一个端部处)执行装订处理。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纸张束T的端部处完成装订处理之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两者彼此分离的方向进一步移动。因此,通过第二卷簧KS2推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旋转板513,并且通过第一卷簧KS1拉动旋转板513的端部,以使旋转板513从下框架512伸出。结果,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返回到图5B所示的设定状态,即,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退回到纸张束T的堆叠区域的外部的设定状态。
也就是说,当已经完成装订处理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被布置为使得旋转板513位于纸张束T的下方并且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位于纸张束T的侧面(退回到纸张束的侧面)。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下面说明的,在装订装置500执行的装订处理完成之后,纸张束T被排出辊39传送,并从形成在装置框架530(见图2)的下部中的开口部分落入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为此,如果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位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上,则纸张束T碰撞到上框架511的基部511K(见图2),从而阻碍纸张束T的传送。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装订处理完成,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位于纸张束T的侧面。
之后,排出辊39开始旋转并传送已由装订装置500完成装订处理的纸张束T。更具体地,排出辊39传送纸张束T,直至纸张束T的后端部穿过开口69(见图1)。因此,纸张束T从纸张束T由纸张堆叠单元35和旋转板513两者支撑的状态被设定到纸张束T仅由旋转板513支撑的状态。
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旋转板513像纸张堆叠单元35一样倾斜。为此,担心的是,已经通过排出辊39传送到旋转板513的纸张束T返回到纸张堆叠单元35。因此,旋转板513的位于沿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如图2所示进一步倾斜。也就是说,旋转板513的位于沿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比旋转板的位于沿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部分或者每个旋转板的位于沿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的中部的部分更加倾斜。更详细地,旋转板513的位于沿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部分形成为沿竖直方向朝向下侧而向下悬置。此外,如图2所示,旋转板513的位于沿纸张束T的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沿竖直方向位于开口69的下方。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装置500中实现了使被置于旋转板513上的纸张束T不易于返回到纸张堆叠单元35的构造。
<纸张束堆叠到纸张束堆叠单元上的说明>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装置500中,在通过排出辊39将纸张束T传送到旋转板513之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两者彼此分离的方向进一步移动。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进一步移动时,由旋转板513执行的对纸张束T的支撑被释放。因此,排出辊39朝向传送路径D的下游侧传送纸张束T,以使纸张束T从形成在装置框架530(见图2)的下部中的开口部分落下。然后,纸张束T堆叠在被布置在下侧的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上。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装置500中,边缘513C(见图5B)分别形成在旋转板513中。此外,如图5B所示,边缘513C分别关于下框架512朝向主体框架36倾斜。为此,形成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旋转板513之间的间隙在图5B的状态下朝向主体框架36增大。也就是说,形成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旋转板513之间的间隙朝向置于旋转板513上的纸张束T的后端部增大。
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装置500中,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旋转板513之间的间隙在设有每个旋转板513的顶点513B(见图5B)的位置处变得最小。而且,旋转板513之间的间隙从设有每个旋转板513的顶点513B的位置朝向主体框架36逐渐增大。为此,当由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两者彼此分离的方向移动而使纸张束T下落时,纸张束T落下的方式为纸张束T的后端部首先落下。也就是说,纸张束T的后端部比纸张束T的前端部先到达纸张束堆叠单元70,并且纸张束T的前端部随后到达纸张束堆叠单元70。
此外,随着堆叠在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上的纸张束T的数量增加,纸张束堆叠单元70向下移动。尽管上面没有说明,如图2所示,在下框架512中设置有用于检测置于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上的纸张束T的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此外,在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中的任一个检测到纸张束T时,使纸张束堆叠单元70向下移动的操作继续。然而,在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未检测到纸张束T时,纸张束堆叠单元70被设定为停止。因此,避免了堆叠在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上的纸张束T与旋转板513之间的干涉。此外,当通过装订器40来执行装订处理时,防止纸张束T位于形成在主体框架36中的开口69的上方。
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均为透射型传感器,并且包括安装在第一装订单元510的下框架512上的光发射部件(未示出)和安装在第二装订单元520的下框架512上的光接收部件(未示出)。也就是说,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中的每一个的光发射部件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的下框架512上,并且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中的每一个的光接收部件设置在第二装订单元520的下框架512上。
这里,当对纸张束T执行装订处理时,由装订器40的订书钉、由装订装置500形成的舌状部分522(参见下面将要说明的图16A至图16C)等在纸张束T的前端部或后端部形成了凸部。此外,如图14A和图14B(示出纸张束堆叠的状态的图)所示,在具有凸部的纸张束T堆叠在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上时,纸张束T的体积(堆叠高度)在纸张束T的前端侧和后端侧上是不同的。同时,图14A示出了前端部被装订的纸张束T堆叠的状态,并且图14B示出了后端部被装订的纸张束T堆叠的状态。
同时,可以不通过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两者来检测堆叠在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上的纸张束T,而是可以例如仅通过第一传感器S1来检测。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担心的是,虽然纸张束T的前端部的体积大,但是纸张束堆叠单元70停止向下移动。也就是说,担心的是,虽然纸张束T的前端部与旋转板513干涉,但是纸张束堆叠单元70停止向下移动。此外,可以仅通过例如第二传感器S2来检测堆叠在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上的纸张束T。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担心的是,虽然纸张束T的后端部的体积大,但是纸张束堆叠单元70停止向下移动。也就是说,担心的是,虽然纸张束T的后端部与旋转板513干涉,但是纸张束堆叠单元70停止向下移动。为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两个传感器,即用于检测纸张束T的后端部的第一传感器S1和用于检测纸张束T的前端部的第二传感器S2,并且当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没有检测到纸张束T时,纸张束堆叠单元70适于停止。
<装订部的说明>
接下来,将说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上框架511中的每一个的装订部511C(见图2)。图15A和图15B以及图16A至图16C为示出上框架511的装订部511C的视图。同时,图15A和图15B以及图16A至图16C还示出了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的下框架512的一部分。
如图15A所示,可移动部分503布置在装订部511C中,所述装订部511C用作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的上框架511中的装订部的实例。可移动部分503适合于沿着基座501的法线方向(方向F1和F3)往复运动,所述基座501形成了上框架511的面向下框架412的框架主体。此外,用作直线切割部分的实例的刀片504和用作舌状切割部分的实例的打孔部件505设置在可移动部分503的面向下框架512的一侧上。
此外,上框架511的基座501平行于底部部件502布置,底部部件502形成了下框架512的面向上框架511的框架主体。此外,突出部分506、开口部分507和开口部分508形成在基座501中与孔部分512A(见图2)相对应的位置处,所述孔部分512A形成在下框架512的底部部件502中。突出部分506被形成为朝向可移动部分503突出。可移动部分503的刀片504穿过开口部分507。可移动部分503的打孔部件505穿过开口部分508。
设置在可移动部分503上的刀片504由矩形板状部件形成,所述矩形板状部件包括在其一端处的末端部分504B。刀片504在纸张束T中形成狭缝状(直线状)切割部分。也就是说,当可移动部分503朝向基座501移动时,刀片504以如图16A所示的狭缝的形状来切割纸张束T。因此,刀片504形成了为狭缝状切口的狭缝开口521。
此外,设置在可移动部分503上的打孔部件505通过将纸张束T切割为舌状而形成了舌状部分522,所述舌状部分522用作由舌状切割部分形成的切除片(变形部分)的实例。
如图15A所示,打孔部件505为具有弯曲部分的大致L形部件并且适合于绕着作为中心的旋转轴505R摆动。也就是说,主体部分505A形成在形成为大致L形状的打孔部件505的一侧,并且辅助部分505B形成在打孔部件505的另一侧。此外,如图15B所示,当可移动部分503朝向基座501移动时,布置在基座501上的突出部分506向上推动辅助部分505B。在突出部分506向上推动辅助部分505B时,主体部分505A绕着作为中心的旋转轴505R摆动以便朝向刀片504倾斜。
此外,锋利的刀片部分505C形成在主体部分505A的与旋转轴505R相对的部分中,即形成在主体部分505A的面向基座501的端部的边缘处。因此,主体部分505A摆动以便如图15B所示朝向刀片504倾斜,从而使主体部分505A的面向基座501的端部沿着纸张束的厚度方向挤压纸张束T。结果,在纸张束T中形成作为舌状切割部分的舌状部分522。然而,刀片部分505C不是形成在主体部分505A的面向基座501的端部的边缘的边缘部分中,其中所述边缘部分的位置靠近刀片504。为此,如图16A所示,切割部分不是形成在舌状部分522的面向刀片504的端部522B处的纸张束T中,并且舌状部分522形成为在舌状部分的靠近刀片504的端部522B处连接至纸张束T的切割部分。
同时,当辅助部分505B不被突出部分506向上推动时,主体部分505A被设定为与下框架512大致垂直。此外,在主体部分505A的侧部(具体而言为主体部分505A的面向刀片504的侧部)形成朝向刀片504突出的突起部505D。
在如上所述纸张束T被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底部部件502的上表面(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挤压的同时,图15B中所示的主体部分505A摆动以朝向刀片504倾斜。因此,在纸张束T中不易形成纸张S之间的间隙(浮起),从而在已经执行装订处理的纸张束T中几乎不形成易于松散的部分。因此,整个纸张束T被装订为一体,从而防止纸张束T的松散。另外,即使纸张束T的纸张S的数量大,纸张束T也几乎不松散。此外,由于在纸张束T中不存在浮起,因此纸张束T沿着纸张束T的宽度方向(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见图4B))几乎不松散。因此,在纸张束T的沿宽度方向的端部处也防止了纸张S之间的偏斜(未对准)。
当在主体部分505A的刀片部分505C在纸张束T中形成舌状部分522之后打孔部件505的辅助部分505B被进一步向上推动时,主体部分505A摆动以朝向刀片504倾斜。因此,如图16B所示,主体部分505A朝向狭缝开口521(方向F2)弯曲舌状部分522。结果,主体部分505A的突起部505D将舌状部分522插入到孔眼504A中,所述孔眼504A为形成在已穿过狭缝开口521的刀片504中的开口。也就是说,主体部分505A朝向狭缝开口521弯曲由主体部分切割的舌状部分522,并且将舌状部分522插入已穿过狭缝开口521的刀片504的孔眼504A中。
因此,当从狭缝开口521向上拉动刀片504时,如图16C所示,舌状部分522被插入到狭缝开口521中。
<装订部的操作的说明>
随后,将详细地说明装订部511C的操作。
当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中开始执行装订处理时,通过由装订部511C中的电动机(未示出)驱动的凸轮使可移动部分503朝向基座501移动,同时纸张束T被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底部部件502的上表面(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挤压。此外,设置在可移动部分503的面向基座501(下框架512)的一侧的刀片504到达纸张束T。然后,刀片504挤压纸张束T,以使刀片504的末端部分504B穿过纸张束T。因此,装订部511C在纸张束T中形成了狭缝开口521,所述狭缝开口521为图16A中所示的狭缝状切割部分。
而且,可移动部分503移动以便靠近基座501,以使形成在基座501上的突出部分506向上推动打孔部件505的辅助部分505B。在突出部分506向上推动辅助部分505B时,打孔部件505的主体部分505A绕作为中心的旋转轴505R摆动以便朝向刀片504倾斜。因此,主体部分505A的刀片部分505C挤压纸张束T,以使刀片部分505C穿过纸张束T。因此,装订部511C在纸张束T中形成图16A中所示的舌状部分522,舌状部分522的靠近刀片504的端部522B连接至纸张束T。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挤压纸张束T的区域被设定为围绕刀片504和装订部511C的打孔部件505。因此,更加可靠地抑制纸张束T的浮起。
随后,当可移动部分503进一步朝向基座501移动时,打孔部件505的主体部分505A进一步朝向刀片504倾斜。因此,如图16B所示,打孔部件505的突起部505D朝向刀片504挤压切割的舌状部分522并且将舌状部分522插入刀片504的孔眼504A(沿图16B中的箭头F2的方向)。同时,在图16B中未示出打孔部件505。
之后,在纸张束T被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底部部件502的上表面(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挤压的同时,可移动部分503沿着可移动部分503与下框架512分离的方向移动,也就是说,可移动部分503沿着图15A的箭头F3的方向向上移动。在这种情况下,舌状部分522在被刀片504的孔眼504A卡住的同时向上移动。因此,如图16C所示,舌状部分522插入到狭缝开口521中。以此方式,插入到狭缝开口521中的舌状部分522缠绕在整个纸张束T上。因此,通过舌状部分522来装订纸张束T。
如上所述,舌状部分522缠绕在整个纸张束T上,同时纸张束T被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底部部件502的上表面(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挤压。因此,在纸张束T中几乎不形成纸张S之间的间隙(浮起),从而在已经执行装订处理的纸张束T中几乎不形成易于松散的部分。
此外,在舌状部分522在已经完成装订处理的纸张束T上打孔的位置处形成装订孔523(见图16C)。装订孔523可以用作供设置在文件夹、装订机等中的装订工具插入的开口。
<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的移动模式的说明>
同时,本示例性实施例采用了如下构造: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被沿着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见图4B)布置在记录介质堆叠部件(纸张堆叠单元35和旋转板513)的两侧上,并且当执行装订处理时沿着方向A朝向记录介质堆叠部件的中部移动。因此,通过减少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移动距离(行程),减少了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到达装订位置所花费的时间或者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从装订位置退回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减少了装订处理所需的时间。特别地,在通过使纸张束T沿厚度方向变形来执行装订处理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打孔部件505等以如上所述的复杂方式操作。因此,由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执行的装订处理所需的时间比通过装订器40使用订书钉执行的装订处理所需的时间长。因此,通过减少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行程,减少了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到达装订位置所需的时间或者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从装订位置退回所需的时间,从而减少了装订处理所需的时间。结果,减少了当执行装订处理时纸张处理装置3中的后处理所需的时间。
此外,例如,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在纸张束T的中部的两个位置处和比中部更靠近纸张束的端部的两个位置处(即,总共四个位置处)执行装订处理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移动到靠近纸张束T的中部的装订位置处。此外,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在靠近中部的装订位置处执行装订处理。然后,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从靠近中部的装订位置移动到比靠近中部的装订位置更靠近纸张束的端部的装订位置,并且在靠近端部的装订位置处执行装订处理。也就是说,当在多个装订位置处执行装订处理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以此顺序各自在靠近中部的装订位置处和靠近端部的装订位置处顺序地执行装订处理。
如上所述,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在通过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底部部件502的上表面(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挤压纸张束T的中部的同时来装订纸张束T的中部。然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在类似地挤压纸张束T的端部的同时各自对纸张束T的端部(两个端部)进行装订。为此,由于沿着宽度方向(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见图4B))在整个纸张束T上几乎不形成纸张S之间的间隙(浮起),因此尤其防止了整个纸张束T沿宽度方向的松散。因此,在纸张束T的沿宽度方向的端部(在纸张束T的侧部)处进一步防止了纸张S之间的偏斜(未对准)。
<装订部、纸张基准部件、移动框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说明>
这里,将对装订部511C、纸张基准部件511B和移动框架511A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图17A和图17B为示出装订部511C、纸张基准部件511B和移动框架511A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图。图17A和图17B为从装订部511C的操作方向的上侧(纸张束T的上侧)看到的视图。图17A示出了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中设置一个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构造,并且图17B示出了在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中的每一个中设置多个(这里为两个)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构造。
如图17A和图17B所示,纸张基准部件511B可以布置为覆盖了沿纸张束T的宽度方向(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布置装订部511C的宽度区域(图17A和图17B中的阴影区域)。也就是说,纸张基准部件511B可以布置为覆盖了沿纸张束T的宽度方向布置装订部511C的宽度区域的全部或部分。
因此,装订部511C在通过纸张基准部件511B使待装订的纸张束T的前端部Ta对准的位置处装订纸张束T。因此,在对准之后,纸张束T的前端部Ta至少在装订部511C装订纸张束T的位置处被装订。为此,即使当执行装订处理时纸张S在装订位置之间(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纸张基准部件511B之间)未对准,纸张束T的前端部Ta也能在装订位置处对准。因此,在执行装订处理之后,纸张S在装订位置之间的未对准也被校正以对应于装订位置处的对准。
此外,如图17A和图17B所示,移动框架511A的沿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方向的下游端部511Aa可以位于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沿传送路径D方向的下游侧上。即使如图17B所示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中设置多个纸张基准部件511B,位于两个纸张基准部件511B之间的移动框架511A的沿传送路径D方向的下游端部511Aa也可以位于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沿传送路径D方向的下游侧上。
因此,当移动框架511A朝向下框架512移动并且纸张束T置于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之间以使纸张束T的浮起被挤压时(见图10B),在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附近防止纸张束T沿传送路径D方向的下游侧挤压。也就是说,当移动框架511A朝向下框架512挤压纸张束T时,纸张束T的浮起部分不能够沿任何方向移动并且在纸张基准部件511B附近朝向沿传送路径D方向的下游侧挤压。同时,由于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在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附近延伸直至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沿传送路径D方向的下游侧,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在纸张基准部件511B附近挤压纸张束T直至沿传送路径D方向的下游侧。因此,纸张束T被挤压的空间闭合。因此,防止纸张束T在散布到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沿传送路径D方向的下游侧的同时置于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之间。结果,防止在纸张束T上产生折叠线。
<纸张基准部件的另一构造的说明>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中,纸张基准部件511B适合于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靠近和分离。除了这种构造之外,还可以采用纸张基准部件511B固定至下框架512的上表面的构造。
图18为示出第一装订单元510的视图,该第一装订单元510包括固定至下框架512的上表面的纸张基准部件511B。如图18所示,纸张基准部件511B可以固定至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并且纸张束T的前端部可以借助于排出辊39的旋转来挤压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这与第二装订单元520的情况相同。
即使在这种构造中,纸张基准部件511B被设定到与纸张束T的沿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方向(见图4B)的前端部分离的位置处。也就是说,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各自的纸张基准部件511B被设定到传送路径D上存在于纸张束T的前端部的下游侧的位置处,所述纸张束T被设定到存在于传送路径D上的装订位置的上游侧的预定位置处。因此,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分别沿与纸张束T的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A(见图4B)移动时,纸张基准部件511B防止纸张束T的位置偏斜或纸张束T未对准。
然而,如果采用上述纸张基准部件511B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靠近和远离的构造,则可以通过使纸张基准部件511B退回到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分离的位置处而通过排出辊39将纸张束T立即传送至传送路径D的下游侧。为此,可以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开始沿两者彼此分离的方向(与传送路径D正交的方向)移动之前或者在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开始移动的同时开始通过排出辊39来传送纸张束T。因此,可以更加快速地开始将纸张束T传送到形成在装置框架530的下部中的开口部分(见图2)。结果,减少了从完成装订处理直至纸张束T堆叠在纸张束堆叠单元70上所需的时间。为此,减少了在装订处理期间在纸张处理装置3中的后处理所需的时间。
<装订部的另一构造的说明>
同时,上述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的装订部511C适合于通过将舌状部分522插入到狭缝开口521中来执行装订处理。除了这种构造之外,可以利用使纸张束T的各个纸张S彼此挤压的方法作为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中使用的使纸张束T沿厚度方向变形的装订机构。
图19A和图19B为示出通过使纸张S彼此挤压来执行装订处理的装订部511C的视图。图19A为示出用于使布置在装订部511C中的纸张S彼此挤压的上挤压框架611和下挤压框架612的透视图。图19B为示出已经通过使纸张S彼此挤压而装订的纸张束T的视图。同时,在图19A中未示出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的部件。
如图19A所示,在上挤压框架611的下表面上形成由用于挤压纸张束T的上表面的凹凸挤压齿形成的上表面挤压齿部分613。此外,在下挤压框架612的上表面上的面向上表面挤压齿部分613的区域中形成由用于挤压张束T的下表面的凹凸挤压齿形成的下表面挤压齿部分614,以便与上表面挤压齿部分613啮合。
当在这种构造中纸张束T被上挤压框架611和下挤压框架612挤压时,上表面挤压齿部分613与下表面挤压齿部分614啮合。结果,如图19B所示,形成了沿厚度方向的凹凸变形部分Q,其用作纸张束T的变形部分的实例。在纸张束T沿厚度方向的凹凸变形部分Q中,纸张S的纤维在相邻纸张S之间交缠。结果,由多张纸张S构成的纸张束T被装订。
<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的另一构造的说明>
另外,上面已经说明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可以具有如下构造。
图20为示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另一实施例的视图。同时,由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如上所述具有相同的构造,将主要对第一装订单元510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0中未示出上框架511。此外,图20示出了从上方看第一装订单元时的第一装订单元510。而且,将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具有如上所述相同功能的部件,并且将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装订单元510适合于使得下框架512的上表面512Y和旋转板513的上表面在高度方向上具有相同的高度。更详细地,在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上形成台阶部分,并且在下框架512上形成支撑表面512N,支撑表面512N位于上表面512Y的下方且从下方支撑旋转板513。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旋转板513被置于支撑表面512N上。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旋转板513的厚度被设定为使得上表面512Y和旋转板513的上表面具有相同的高度。这里,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构造的情况下,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彼此靠近时,纸张束T更平滑地进入间隙KG(见图2)。
同时,在支撑表面512N上形成用于对形成在旋转板513的下表面上的突起部TK进行引导的凹槽512K。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凹槽512K中形成用于限制旋转板513的旋转的第二限制部分402。此外,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突出部分513E从旋转板513的下表面向下突出,并且第一卷簧KS1的端部安装在突出部分513K上。而且,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在下框架512中形成用于避免突出部分513E和下框架512之间的干涉的凹口512M。此外,在下框架512中形成用于避免轴512D与下框架512之间的干涉的凹口512P。
如上所述,在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3中,纸张束T停止在执行装订处理的位置的前侧(传送路径D上的执行装订处理的位置的上游侧),并且停止的纸张束T的前端部碰撞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并通过排出辊39的旋转而沿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横向(方向F4)被挤压。因此,待装订的纸张束T的整个前端部对准。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中的纸张基准部件511B被布置在纸张束T未置于(挤压在)纸张基准部件511B与下框架512之间的位置处。因此,通过排出辊39使纸张束T朝向纸张基准部件511B平滑地移动,从而对纸张束T的前端部执行高精度的对准。另外,如果通过排出辊39沿正向和反向的旋转使纸张束T挤压纸张基准部件511B的侧面的操作重复几次,则使整个纸张束T以较高的精度对准。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面的说明。不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本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人能够为实现各种实施例理解本发明和各种适合于所构想的特定应用的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4)

1.一种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包括:
记录介质堆叠单元,记录介质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
装订部,其移动到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堆叠区域的内部,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沿厚度方向变形来装订所述记录介质,并且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后退回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堆叠区域的外部;
基准部件,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时,所述基准部件在保持与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的所述记录介质分离的同时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并且所述基准部件用作使所述记录介质对准的位置基准;以及
对准单元,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对准单元通过将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分离的位置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位置来使所述记录介质的面向所述基准部件的端部对准,
其中,所述对准单元一次或多次执行如下操作:在将所述记录介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所述位置之后,使所述记录介质退回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分离的所述位置处,并且再次将所述记录介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所述位置处,
所述基准部件被构造成:当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时,所述基准部件能够沿着所述基准部件与用于支撑所述记录介质的支撑部件靠近和远离的方向移动,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的同时以及在所述装订部退回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外部的同时,所述基准部件移动到所述基准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之后以及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基准部件移动到所述基准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接触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还包括:
挤压部件,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挤压部件将所述记录介质挤压在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挤压部件之间,
其中,所述挤压部件的沿所述对准单元使所述记录介质移动的移动方向的端部位于所述基准部件的沿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
3.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顺序地发送到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并且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装订所述记录介质,
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包括:
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发送的多个记录介质顺序地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
装订部,其移动到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的所述记录介质的堆叠区域的内部,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沿厚度方向变形来装订所述记录介质,并且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后退回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堆叠区域的外部,
基准部件,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时,所述基准部件在保持与堆叠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单元上的所述记录介质分离的同时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并且所述基准部件用作使所述记录介质对准的位置基准,以及
对准单元,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对准单元通过将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分离的位置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位置来使所述记录介质的面向所述基准部件的端部对准,
其中,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的所述对准单元一次或多次执行如下操作:在将所述记录介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所述位置之后,使所述记录介质退回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分离的所述位置处,并且再次将所述记录介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基准部件接触的所述位置处,
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的所述基准部件被构造成:当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时,所述基准部件能够沿着所述基准部件与用于支撑所述记录介质的支撑部件靠近和远离的方向移动,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记录介质的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的同时以及在所述装订部退回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外部的同时,所述基准部件移动到所述基准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分离的位置,并且在所述装订部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内部之后以及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基准部件移动到所述基准部件与所述支撑部件接触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
其中,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进一步包括挤压部件,在所述装订部装订所述记录介质之前,所述挤压部件将所述记录介质挤压在所述支撑部件与所述挤压部件之间,并且
其中,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的所述挤压部件的沿所述对准单元使所述记录介质移动的移动方向的端部位于所述基准部件的沿所述移动方向的下游。
CN201110091152.3A 2010-08-23 2011-04-08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Active CN1023721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86021 2010-08-23
JP2010186021A JP5402876B2 (ja) 2010-08-23 2010-08-23 記録材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2183A CN102372183A (zh) 2012-03-14
CN102372183B true CN102372183B (zh) 2016-05-25

Family

ID=455942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91152.3A Active CN102372183B (zh) 2010-08-23 2011-04-08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08531B2 (zh)
JP (1) JP5402876B2 (zh)
CN (1) CN1023721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31172B2 (ja) * 2009-12-16 2014-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44298B2 (en) 2011-06-22 2017-08-29 Crisi Medical Systems, Inc. Selectively controlling fluid flow through a fluid pathway
JP6095496B2 (ja) 2012-06-29 2017-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071487B2 (ja) * 2012-11-30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4091882A1 (ja) * 2012-12-10 2014-06-19 グラドコ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6108984B2 (ja) * 2013-06-28 2017-04-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41128B2 (ja) * 2013-07-11 2017-06-07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束綴じ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235900B2 (ja) 2013-12-27 2017-11-22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綴じ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62082B2 (ja) * 2014-04-30 2018-07-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173859B2 (en) * 2016-03-29 2019-01-08 Fuji Xerox Co., Ltd. Recording-medium binding device
US10301141B2 (en) * 2017-03-23 2019-05-28 Konica Minolta, Inc.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binding and regulating member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JP7031267B2 (ja) * 2017-12-07 2022-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排出装置
JP7079614B2 (ja) * 2018-02-09 2022-06-02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746668B2 (ja) * 2018-11-30 2020-08-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用紙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綴じ処理方法
KR20210147530A (ko) * 2020-05-29 2021-12-07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컴팩트한 용지 이송 구조를 갖는 후처리 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89455A2 (en) * 1992-09-24 1994-03-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material sort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holding and conveying the sheet material
CN1754812A (zh) * 2004-09-29 2006-04-05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纸张后处理装置
CN102101605A (zh) * 2009-12-16 2011-06-2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系统
CN102190200A (zh) * 2010-03-10 2011-09-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和纸张处理装置
CN102344051A (zh) * 2010-08-03 2012-02-0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N102445877A (zh) * 2010-10-05 2012-05-0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钉书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85410B2 (ja) * 1999-05-13 2007-02-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後処理方法並びに後処理装置
JP3685994B2 (ja) * 2000-12-18 2005-08-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3883392B2 (ja) * 2001-03-08 2007-02-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3956874B2 (ja) * 2003-03-13 2007-08-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綴じ方法および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4823646B2 (ja) * 2005-10-31 2011-11-24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用紙後処理装置
JP2008110468A (ja) 2006-10-30 2008-05-15 Seiko Shoji Kk 穴あけ綴じ用具
WO2008081825A1 (ja) * 2006-12-27 2008-07-10 Max Co., Ltd. 用紙処理装置
US20090066012A1 (en) * 2007-09-11 2009-03-1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Sheet stack apparatus and sheet stacking metho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589455A2 (en) * 1992-09-24 1994-03-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material sorting apparatus having means for holding and conveying the sheet material
CN1754812A (zh) * 2004-09-29 2006-04-05 东芝泰格有限公司 纸张后处理装置
CN102101605A (zh) * 2009-12-16 2011-06-22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图像形成系统
CN102190200A (zh) * 2010-03-10 2011-09-21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系统和纸张处理装置
CN102344051A (zh) * 2010-08-03 2012-02-0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N102445877A (zh) * 2010-10-05 2012-05-09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钉书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72183A (zh) 2012-03-14
US20120045295A1 (en) 2012-02-23
JP5402876B2 (ja) 2014-01-29
US8408531B2 (en) 2013-04-02
JP2012041164A (ja) 2012-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72183B (zh)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N101565135B (zh) 片材后处理装置
US6450934B1 (en) High speed post processing machine
CN102344051B (zh)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US7896330B2 (en) Binding processing apparatus
JP55334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20623B (zh) 纸张后处理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4590936A (zh) 纸张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纸张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954154B2 (ja)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6915650A (zh) 片材排出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
CN106915651A (zh) 片材排出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
JPS6190968A (ja) 印刷装置のシート受けデツキ上に積重ねられた印刷シートの所定量をマークする装置
CN106629205A (zh) 片材集聚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9001421A (ja) 用紙排出方法、用紙排出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9863092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for correcting posture of folded sheet bundle
CN105645075A (zh)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5016119B (zh) 片材收纳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JP5605080B2 (ja) 記録材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1445191B (zh) 片材馈送装置和包括这种片材馈送装置的图像记录设备
US9371205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5741065B2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192639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JP4135590B2 (ja) 後処理装置
JP699724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ート処理装置
JP5318609B2 (ja) シート収納装置および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