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65135B - 片材后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后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65135B
CN101565135B CN200910135149.XA CN200910135149A CN101565135B CN 101565135 B CN101565135 B CN 101565135B CN 200910135149 A CN200910135149 A CN 200910135149A CN 101565135 B CN101565135 B CN 1015651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heet material
sheet
processing
pal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3514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65135A (zh
Inventor
冈本浩司
带金宪
近藤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Precision Inc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Precision Inc
Nisc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Precision Inc, Nisca Corp filed Critical Canon Precisi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5651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51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651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651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4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securing together articles or webs, e.g. by adhesive, stitching or sta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18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blade fold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28Fol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cut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38Devices for collating sheet copy material, e.g. sorters, control, copies in staples form
    • G03G15/6541Binding sets of sheets, e.g. by stapling, glueing
    • G03G15/6544Details about the binding means or proced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22Binder, e.g. glueing device
    • G03G2215/00831Stitcher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片材后处理装置把裁断对折处理过的片材束的三面切口部分的裁断机构配置在装置框架内离开排纸口的位置,排除了弄伤操作者的手指或手等身体的危险性。具备:端部装订机构(31),把从搬入口(23a)接受的片材聚积成束状,对片材束端部实施装订处理;中部装订机构(40),在把从上述搬入口接受的片材聚积成束状,对片材束中央部实施装订处理;对折机构,对上述中部装订处理过的片材束实施对折处理;裁断机构,裁断上述对折处理过的片材束的三面切口端;第二排出口(22x),配置在上述装置框架的另一侧面,用于排出由上述对折机构对折处理过的片材束。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及上述对折机构配置在上述装置框架的上述一个侧面中的上述搬入口的下方。

Description

片材后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发明涉及按顺序接收例如从复印机或印字装置等的图像形成装置逐次送来的片材并把其处理成束状、对该片材束实施端部装订处理、穿孔处理、中部装订对折处理等后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聚积从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片材、进行端部装订处理或中部装订且对折处理而做成小册子、或进一步在片材束的背面涂敷浆糊贴上封面来进行制本处理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为人们所知。在最近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中,随着实施装订处理的订书机的性能提高,也能实现把例如数十页的片材束制成书册状的后处理。随着形成一个片材束的片材页数的增加,在把中部装订处理过的片材束对折处理做成书册状的情况下,在片材束开放侧的所谓三面切口部分(三面切口端),会发生对折过的内侧的片材端从外侧的片材端突出、书册的体裁变差的不良情况。为了解决这样的故障,也开发了具有裁断对折处理后的片材束的三面切口部分的裁断机构的片材后处理装置。
作为具有这样的裁断机构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第一现有技术例,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纸张处理装置,其在装置的中央部配置把按顺序搬送来的片材处理成束状、装订片材束的装订处理部,在该装订处理部的下方配置装订纸张束的中央部的中部装订单元及沿所装订的部分将已中部装订后的纸张束折叠的对折单元50。在此,在上述对折单元50的后段,设有切断已装订的纸张束的端部的切割单元60,由包含在上述切割单元60中的压杆65在纸张切断时推压纸张束。
另外,作为具有裁断机构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第二现有技术例,专利文献2公开了另一种纸张处理装置,其配置有:配置在一个侧面上的纸张搬入口55、配置在该纸张搬入口55的相反侧的另一侧面的中部装订纸张排出口56、从该一个侧面的上方向另一侧面侧的下方延伸同时对齐并收容从纸张搬入口55搬入的多页纸张的中部装订用编制托盘21、装订已收容对齐的纸张束的规定部分的中部装订用订书机24;还包括:折叠已装订的纸张束的折刀25、设在中部装订用编制托盘21的垂直上方向上用沿水平方向移动的刀切断已折叠的纸张的滚切单元30、积载用滚切单元30切断而从中部装订纸张排出口56排出的纸张的书册托盘51。
进而,作为装有裁断机构的片材后处理装置的第三现有技术例,专利文献3公开了又一种后处理装置,其具有供给封皮片材的供给器、搬送封皮片材及纸张的搬送路径、在该路径上沿与封皮片材及纸张的搬送方向正交的方向施加折痕的对折机构、在施加了折痕的封皮片材及纸张打开的状态下一页一页地搬送的搬送机构、积载封皮片材及纸张的积载机构、中部装订处理由该积载机构上的封皮片材及纸张组成的纸张束的具有打钉机构及受钉机构的中部装订机构、对经中部装订处理后做成书册的纸张束的三面切口进行裁断处理的裁断机构,该后处理装置沿纵向配置上述供给器、裁断机构和中部装订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6126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955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15237号公报
但是,在这样装有该裁断机构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中,在有限的装置框架内的空间中,在端部装订处理机构、中部装订处理机构、对折处理机构之外,还必须配置裁断机构,所以,如上述的第一现有技术例或第三现有技术例那样,把最终裁断经对折处理后的片材束的三面切口部分的裁断机构配置在装置框架的下方或排出后处理后的片材束的排纸口附近。
因而,在这样的现有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中,不能取得足够用于使裁断处理产生的裁断碎屑落下并收纳的空间,由于裁断碎屑充满碎屑收纳箱中而必须使装置频繁停止。另外,由于排出经裁断处理的片材束的排出口也不得不配置在装置的下方,所以排出托盘中的片材束在短时间内充满,与取除裁断碎屑同样地必须使装置频繁停止。
另外,在上述的第二现有技术例中,在装置框架10内,由于采用从上面其按顺序在上下配置有使形成图像的片材原样通过在第一排出托盘52上顺次排出片材的搬送路径、形成片材束进行端部装订处理并在第二排出托盘54上聚积片材束的端部装订处理路径、对片材束实施中部装订对折处理对片材束的三面切口端进行裁断处理的中部装订对折处理路径的构成,所以存在使装置尺寸大型化的问题,还由于把进行所谓裁断片材束的三面切口的危险处理的裁断机构配置在装置框架的排纸口附近,故发生在操作者进行堵塞处理时等操作者的手指或手受伤等事故的危险性较大。
另外,将从搬入口送出来的片材向对折机构分支的片材分支部配置在从穿孔机构朝向端部装订机构的搬送路径之间。因而,处于端部装订机构下方的由对折机构和排出口包围的空间变得窄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片材后处理装置中的各种各样的不良状况而做出,其目的在于在片材后处理装置内的有限的空间内确保充分收纳裁断碎屑的空间,同时可以尽量多收纳裁断处理完的片材束,由此减少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停止频度,使片材后处理的效率显著提高。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其包括:搬入口(23a),其配置在装置框架的一个侧面,接受从图像形成装置送出的片材;端部装订机构(31),其把从上述搬入口接受的片材聚积成束状,在片材束的端部实施装订处理;中部装订机构(40),其在把从上述搬入口接受的片材聚积成束状,在片材束的中央部实施装订处理;对折机构(后述的折叠处理机构44),其对上述中部装订处理过的片材束实施对折处理;裁断机构(后述的修边单元90),其裁断上述对折处理过的片材束的三面切口端;第一排出口(29x),其配置在上述装置框架的另一个侧面,用于排出上述端部装订处理过的片材束;第二排出口(22x),其配置在上述第一排出口的下方,用于排出由上述对折机构对折处理过的片材束。在上述片材后处理装置中,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及上述对折机构配置在上述装置框架的上述一个侧面侧的上述搬入口的下方,上述端部装订机构在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及上述对折机构的上方,配置在上述搬入口和上述第一排出口之间,上述裁断机构在上述端部装订机构的下方,配置在由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及上述对折机构与上述第二排出口围成的空间内。
由此,本片材后处理装置由于合理地配置实施各种后处理的各机构(单元),使装置尺寸与以往装置的尺寸相比可以显著小型化。另外,由于可以把第一排出口配置在比较高的位置,所以可以把第一排出口外侧下方作为排出用托盘的空间广泛利用,可以提高排出容量。另外,由于可以把装置框架内部的下方空间作为裁断碎屑的收纳空间加以利用,故碎屑收纳容量也增大,所以可以减少装置的停止频度,提高装置整体的处理效率。
另外,由于在输送路径的下游侧配置了穿孔机构,所以,可以把中部装订对折处理装置充分靠片材的搬入口侧地配置,随之裁断机构也可以配置在第二排出口内侧,从而排除了操作者的手指或手被裁断机构伤及的危险性。进而,通过能使堆放托盘中的片材束的收纳容量达到最大限度,通过实现堆放托盘和书册托盘的多个托盘的共用化,可以收到使本片材后处理装置的各种后处理过的片材束的整体的收容容量显著提高的效果。
由于将分支部设在穿孔机构的搬送方向上游,也就是说,将穿孔机构配置在从将由搬入口送出来的片材向对折机构分支的片材分支部朝端部装订机构的搬送路径之中,所以,能够将对折机构从装置的下方中央移动到下方侧方。因而,能够有效利用装置框架内部的下方空间,还能够作为对折片材的收纳部加以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图1的系统中的后处理装置(片材处理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3是图2的后处理装置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4是处理托盘的后端限制机构和整合机构的构成说明图。
图5是处理托盘的排纸机构的说明图,(a)是表示转回辊的构成的说明图,(b)是表示转回辊的待机状态的说明图,(c)是表示转回辊的片材卡合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处理托盘的片材对准机构的说明图,(a)是表示其整体构成的说明图,(b)是表示片材载积量少的状态的说明图,(c)是表示片材载积量多的状态的说明图,(d)是表示搬入引导件和搬出引导件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e)是表示弹动机构的构成的说明图,(f)是表示其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7表示处理托盘中的后端限制机构的位置移动机构,(a)是表示大尺寸片材,(b)是表示中尺寸片材的限制状态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处理托盘中的后端限制机构的位置移动机构,(c)是表示小尺寸片材的限制状态,(d)是表示大尺寸片材的偏置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片材束搬出机构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片材束搬出机构的平面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片材束搬出机构的引导机构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片材束搬出机构的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片材束搬出机构的夹紧机构的说明图,(a)是表示夹持片材束的状态的说明图,(b)是表示解除片材束夹持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4是片材束搬出机构的夹紧机构的说明图,(c)是把片材束搬到堆放托盘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5是片材束搬出机构的动作状态说明图,(a)表示第一待机位置状态,(c)表示后退到第二待机位置的初期状态。
图16是片材束搬出机构的动作状态说明图,(e)表示第二待机位置的状态,(f)表示夹持片材束的状态,(g)表示搬出片材束的状态。
图17是片材束搬出机构的动作状态说明图,(h)表示把片材束移送到堆放托盘上的状态,(i)表示把片材束搬出到堆放托盘上的状态,(j)表示刚把片材束聚集在堆放托盘上之后的状态,(k)表示恢复到第一待机位置的状态。
图18(a)是表示处理托盘中的束机构搬出口的安全机构的说明图,(b)表示其A-A线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处理托盘中的束机构搬出口的安全机构,是与图18不同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20是图3的装置中的冲孔单元的定位机构的说明图。
图21是图20的冲孔单元的定位机构中的定位状态的说明图。
图22(a)是图3的装置中的修边单元的整体构成的说明图,(b)是驱动系统的说明图。
图23是图22的修边单元中的定位状态的说明图,(a)表示片材束搬送的状态,(b)表示解除片材束的加压辊的状态。
图24是图22的修边单元中的定位状态的说明图,(c)表示定位片材束的配齐修正状态,(d)表示裁断片材束的状态。
图25是图3的装置中的堆放托盘的升降机构的说明图。
图26是图3的装置中的堆放托盘的升降状态的说明图,(a)表示把片材从排纸路径收纳在堆放托盘上的状态,(b)表示从排纸路径到处理托盘对齐聚集片材的状态,(c)表示把片材束从处理托盘向堆放托盘上搬出的状态。
图27是图2的装置中的折叠辊机构的说明图,(a)表示聚积片材束的状态,(b)表示用折叠刀片把片材束插入折叠辊的状态,(c)表示用折叠辊折合的初期状态,(d)表示用折叠辊折合片材束的状态。
图28是图2的装置中的端部装订机构的说明图,(a)表示其整体构成,(b)表示向片材宽度方向的移动机构。
图29是图2的装置中的中部装订机构的说明图,(a)表示其整体构成,(b)是砧座部的说明图。
图30是图1的图像形成系统中的控制构成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以下图示的本发明的适合的实施方式详述本发明。图1是表示装有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A和后处理装置B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后处理装置B的详细构成的说明图,图3是其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像形成系统的构成)
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由图像形成装置A和后处理装置(片材处理装置;以下相同)B构成。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排纸口3上连结后处理装置B的搬入口23a,把由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图像的片材由后处理装置B装订并收纳在堆放托盘21及鞍形托盘(书册堆放器)22上。
(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
根据图1说明图像形成装置A。该图像形成装置A把片材从供纸部1送到图像形成部2,在图像形成部2中在片材上印刷后,从排纸口3排出。供纸部1将多个尺寸的片材收纳在供纸盒1a、1b中,一张张地分离指定的片材送给图像形成部2。在图像形成部2上配置例如静电滚筒4、配置在其周围的印字头(激光发光器)5和显影器6、转印加载器7和定影器8。图像形成部2由激光发光器5在静电滚筒4上形成静电潜像,在此由显影器6附加调色剂,用转印加载器7在片材上转印图像,用定影器8加热定影、形成图像。这样形成图像的片材从排纸口3按顺序搬出。图示9是循环路径,是使由定影器8印刷到表面侧的片材通过转电路径10而里外面反转后、再送给图像形成部2、在片材的背面侧印刷的两面印刷的路径。这样两面印刷的片材在转电路径10上里外面反转后从排纸口3搬出。
图示11是图像读取装置,用扫描单元13扫描放置在压板12上的原稿片材,由没有图示的光电变换元件进行电读取。该图像数据在图像处理部中例如数字化处理后,转送到数据存储部14,向上述激光发光器5发送图像信号。另外,图示15是原稿输送装置,是把收容在堆放托盘16上的原稿片材送给压板12的供给装置。
在上述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A中设有图30所示的控制部(控制器)150,由控制面板18设定图像形成条件,例如片材尺寸指定、彩色、单色印刷指定、印刷部数指定、单面、双面印刷指定、放大、缩小印刷指定等印刷条件。另一方面,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用上述扫描单元13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的网络转送的图像数据存放在数据贮存部17中。图像数据从该数据贮存部17转送到缓冲存储器19,数据信号从该缓冲存储器19顺次移送到激光发光器5。
在从上述控制面板18输入上述的单面/双面印刷、放大/缩小印刷、单色/彩色印刷等图像形成条件同时也输入指定后处理条件。该后处理条件可以选定例如「印刷输出模式」「装订精加工模式」「书册精加工模式」等。
(后处理装置的构成)
本发明的后处理装置B具有对从搬入口23a接受的片材实施穿孔处理的穿孔机构(后述的冲孔单元)60,该穿孔机构60配置在从片材分支部到上述端部装订机构的搬送路径其间,所述片材分支部把由上述搬入口23a送出的片材向中部装订机构和对折机构分支。另外,具有配置在装置框架的侧面侧的堆放托盘21,上述堆放托盘21构成为通过升降来接收从第一排出口29x排出的端部装订处理后的片材束和从后述的第二排出口22x排出来的上述对折处理后的片材束。在此,该堆放托盘21装有升降自由的多个排纸托盘,在最上面的排纸托盘上排出的片材束的高度达到规定量的情况下,位于该最上面的排纸托盘的下侧的排纸托盘接收顺次排出的片材束。
后处理装置B进一步具有配置在上述堆放托盘21的下方的书册堆放器22,该书册堆放器22接收从上述第二排出口22x排出来的片材束,同时在聚集在上述堆放托盘上的片材束达到规定量的情况下,从上述第二排出口22x顺次接收之后排出的片材束。
后处理装置B为了从图像形成装置A的排纸口3接受形成图像的片材,(i)把该片材收容在堆放托盘21中(上述的「印刷输出模式」),或(ii)把来自排纸口3的片材对齐(部揃え)成束状并装订后,收纳在堆放托盘(第一堆放托盘)21(上述的「装订精加工模式」),或(iii)把来自排纸口3的片材部对齐成束状,在其中央装订后,折叠成书册状收纳在鞍形托盘(第二堆放托盘)22(上述的「书册精加工模式」),以如下方式构成。
在后处理装置B的壳体(外装罩)20上设有搬入口23a,该搬入口23a与图像形成装置A的排纸口3连结。另外在壳体20内设有把来自搬入口23a的片材对齐聚集并装订精加工的第一处理部BX1和把来自搬入口23a的片材对齐聚集并书册精加工的第二处理部BX2。在第一处理部BX1和搬入口23a之间设有第一搬入路径P1,在第二处理部BX2和搬入口23a之间设有第二搬入路径P2,把来自搬入口23a的片材分配引导到第一处理部BX1和第二处理部BX2(片材分支部)。在搬入口23a上设有搬入辊23、片材传感器S1和在上述第一或者第二搬入路径P1、P2上分配片材的路径切换机构(挡板部件)24。
在第一搬送路径P1上在冲孔单元60和处理托盘29之间设有缓冲路径P3。该缓冲路径P3是用于通过使从上述搬入口23a接受的片材重叠规定的页数、将该片材延迟规定时间后搬送到上述端部装订机构侧的路径。因此,如图2所示,缓冲路径P3在到处理托盘29的路径上游侧在壳体20的垂直方向从第一搬送路径P1分支配置。另外使来自第一搬送路径P1的片材转回,在该路径滞留。因此当在处理托盘29上对已经对齐聚集好的片材束实施后处理(后述的端部装订处理)之际,使送到搬入口23a的后续片材临时滞留,经过规定时间,处理托盘29的处理片材被搬出后,可以将该路径的后续片材移送到托盘29上。
上述第一搬入路径P1在由壳体20构成的装置外壳的上部大致沿水平方向配置,在该第一搬入路径P1的下游侧配置第一处理部BX1,在其下游侧配置堆放托盘21。另外上述第二搬入路径P2在壳体20的下部大致沿垂直方向配置,在该第二搬入路径P2的下游侧配置第二处理部BX2,在其下游侧配置鞍形托盘(书册堆放器)22。另外在上述第一搬入路径P1中在搬入口23a和第一处理部BX1之间配置后述的冲孔单元60。在上述第二搬入路径P2中在第二处理部BX2和鞍形托盘22之间配置后述的修边单元90。
在上述第一搬入路径P1中在路径出口端设有排纸辊25和排纸口25x,在该排纸口25x上配置排纸传感器S2,检测通过该第一搬入路径P1的片材,统计阻塞检测和片材通过的页数。另外在该排纸口25x的下游侧形成台阶差地配置下述的处理托盘29。另外,在上述第二搬入路径P2中设有搬送辊27,在其下游侧形成台阶差地配置下述的聚集引导件45。
(第一处理部的构成)
上述的第一处理部BX1由配置在第一搬入路径P1上的处理托盘29、配置在该处理托盘29上的端部装订单元31和配准机构51构成。
(处理托盘的构造)
处理托盘29由合成树脂板等形成,具有堆放支承片材的片材支承面29a。该片材支承面29a在排纸口25x的下游侧配置形成台阶差,堆放收纳来自排纸口25x的片材。图示的片材支承面29a形成为比片材的排纸方向长度短的长度尺寸,支承来自排纸口25x的片材的后端部,片材前端部支承在堆放托盘21的最上片材之上(跨接支承)。
在上述处理托盘29上设有片材端限制机构32,碰撞排列来自排纸口25x的片材后端(或者也可以是前端)。另外,在处理托盘29的上方配置把搬到托盘上的片材移送到片材端限制机构32上的转回辊26(可动辊26a、固定辊26b)、配准机构51和侧部整合机构34。下面对各构成进行说明。
(片材端限制机构的构成)
在上述处理托盘29上,配置定位所搬入的片材的前后端的一端边的片材端限制机构32。图4所示的片材端限制机构32由具有碰撞限制片材的后端边的片材端面限制面32a和限制最上片材的上纸面位置的片材上面限制面32b的止动部件构成。该片材端限制机构32配置在处理托盘29的后端边,碰撞限制由后述的转回辊26和配准机构51移送的片材的后端边,使片材定位在预先设定的后处理位置(装订位置;以下相同)上。此时片材上面限制面32b限制前端卷曲的片材的翻转面,利用片材端面限制面32a限制片材端边位置。
图示的片材端面限制面32a和片材上面限制面32b由用树脂、金属板等一体形成的止动部件构成,但该两限制面也可以由单个的部件形成。图示的片材端限制机构32分别按规定间隔在片材宽度方向的中心配置固定止动部件32A,在片材左右端部分配置第一、第二可动止动部件32B、32C,由这些部件等的多个止动部件构成。另外,图示32s是用于矫正片材前端的卷曲而安装在各止动部件上的板簧。
这样,位于片材左右端部的第一、第二可动止动部件32B、32C根据片材尺寸移动位置。因此在处理托盘29的底面壁上可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地嵌合支承右滑动部件38a和左滑动部件38b。另外在该左右的滑动部件38a、38b上固定第一可动止动部件32B和第二可动止动部件32C。该左右的滑动部件38a、38b如后所述,以与整合片材侧部的整合板34L、34R连动的方式连结在一起。
上述那样构成的片材端限制机构32构成至少片材上面限制面32b可在片材堆放方向上下运动。这是因为在用后述的片材束搬出机构100从托盘搬出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之际,有时由该片材束搬出机构100把托盘上的片材束举到上方,随着该片材束向上方移动使片材上面限制面32b向上方移动。
因此,如图4所示,上述固定止动部件32A可摆动地轴支承在处理托盘29的底壁上,由施力弹簧33向图示下方施力支承。另外第一、第二可动止动部件32B、32C分别可弹性变形地(图示32α部位)安装在上述左右的滑动部件38a、38b上。
(片材移送机构的构成)
在上述的处理托盘29中配置把从排纸口25x搬入的片材引导到上述的片材端限制机构32的片材移送机构(转回辊)26。该片材移送机构26由把从排纸口25x搬到处理托盘29的片材移送到片材端限制机构32的辊、带等摩擦转动体构成。根据以下图示的转回辊机构对其进行说明。
上述转回辊26如图5所示,配置在处理托盘29的上方,把处理托盘上的最上片材向正反方向搬送。而且该转回辊26以在与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相接的动作位置(图5(c)的状态)和与该片材的上方分离的待机位置(图5(b)的状态)之间上下运动的方式轴支承在升降支承臂28上。即,该升降支承臂28由摆动转动轴28a可摆动地轴支承在装置框架(未图示)上,升降马达(臂驱动机构;以下同)MY通过小齿轮28p连接在该摆动转动轴28a上。另外,在上述升降支承臂28上配置没有图示的位置传感器,检测升降支承臂28的位置,在待机位置和动作位置之间控制升降。
轴支承在上述升降支承臂28上的可动侧的转回辊26a借助传动机构与没有图示的正反转马达连结,将搬入到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向排纸方向及其相反方向正反转。因此上述转回辊26a的辊转动轴26z如图5(a)示,轴支承于形成在升降支承臂28上的长槽28u,可沿片材堆放方向(图5(a)上下方向)上下移动地被轴支承。然后在该可动侧的转回辊26a上设置纸面接触传感器Ss。另外,图示28z是时常对辊转动轴26z向下方施力的板簧,用以在转回辊26a下降之际防止轴上浮而造成纸面检测传感器Ss误动作。
(纸面接触传感器)
在上述转回辊26a上设有检测沿上述长槽28u上下移动的辊转动轴26z位置的纸面接触传感器Ss。该纸面接触传感器Ss固定配置在上述的升降支承臂28上,对辊转动轴26z进行位置检测,该辊转动轴26z利用转回辊26a与处理托盘上的最上片材抵接的接触压力在长槽28u内移动(上方移动)。因此,在升降支承臂28上,在与摆动转动轴28a不同的位置设置具有转动中心o1的传感器杆30,在该传感器杆30的前端部轴连结辊转动轴26z。然后用检测形成于传感器杆30的后端部的传感器塞柱30f的光传感器构成纸面接触传感器Ss。
这样构成的转回辊26a通过利用升降马达MY使升降支承臂28上下摆动,将会在处理托盘上方的待机位置(图5(b))和与搬入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相接的动作位置(图5(c))之间上下移动。而且用配置在上述升降支承臂28上的纸面接触传感器Ss检测转回辊26a与搬入到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抵接的情况。
(控制机构的构成)
因此控制上述升降马达MY的控制机构165如下构成。控制机构165由后述的控制CPU161构成,在待机位置和动作位置之间升降控制升降支承臂28。首先,该控制机构165用配置在升降支承臂28上的位置传感器(未图示)静止在待机位置。然后用片材传感器S2检测从上述的排纸口25x搬出的片材的前端,在片材前端经过了正下方的估算时间后,使升降马达MY向图5(a)逆时针方向转动。于是升降支承臂28以摆动转动轴28a为中心向图5(a)逆时针方向转动。由此转回辊26a的辊转动轴26z由于用长槽28u支承,所以以和升降支承臂28大体相同的速度从待机位置(图5(b))向动作位置(图5(c))降下。此时连结在转回辊26a上的传感器杆30以与升降支承臂28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移动(下降)。
此时控制机构165设定升降支承臂28的下降速度(升降马达MY的转动速度)Va与可动侧的转回辊26a在长槽28u内由自重落下的速度(自由落下速度)Vr相等或比其慢(Va≤Vr)。这是由于当升降支承臂28的下降速度Va比在长槽28u内自由落下的转回辊26a快时,辊变得不稳定,由回弹器等防止纸面接触传感器Ss发生误动作。即,通过用升降支承臂28的速度限制转回辊26a的落下速度Vr,使其缓慢下降,防止纸面接触传感器Ss的震颤等的误检测。
接着,当上述转回辊26a的周面与处理托盘29上的最上片材的上面抵接时,转回辊26a在最上片材之上静止,升降支承臂28向同一方向摆动降下。此时纸面接触传感器Ss的传感器杆30以中央的转动中心o1为中心顺时针方向(图5(c)箭头所示方向)摆动。于是纸面接触传感器Ss检测传感器杆30为「接通」。根据该纸面接触传感器Ss的检测信号使升降马达MY停止。通过这样地控制,转回辊26a与处理托盘29上堆积的片材的堆放量的大小无关,时常以一定的压接力(例如自重)Pt与最上片材抵接(参照图5(c))。
在该转回辊26a向动作位置的降下的前后,控制机构165驱动正反转马达(未图示),使转回辊26a正反转。于是从排纸口25x搬入处理托盘29的最上片材之上的片材承受一定的搬送力,向排纸方向及排纸相反方向移送。另外,当图示的装置将来自排纸口25x的片材从排纸口向排纸方向搬送时,使转回辊26a向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向处理托盘29拉入片材前端。另外片材后端通过排纸口25x后,使该转回辊26a反转而转回搬送到片材端限制机构32侧。在该片材搬送的过程中,片材和转回辊26a与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堆积量无关地以一定的按压力卡合,赋予片材预先设定的规定的搬送力。
「对准机构」
在处理托盘29上具有与上述的转回辊26a一起将片材移送到片材端限制机构32的配准机构51。该配准机构51如图6(a)所示,由配置在排纸口25x的正下方、扒入搬入处理托盘29的片材的后端向着片材端限制机构32移送的摩擦转动体52构成。
摩擦转动体52由橡胶材料、海绵(多孔性发泡体)其他的辊、带等转动体构成,与托盘上的最上片材卡合,用其摩擦力向规定方向移送。图示的摩擦转动体52根据在处理托盘29上堆放的片材的堆积量上下运动。因此,摩擦转动体(辊)52轴承支承在由摆动转动轴53转动自由地轴支承于装置框架(未图示)上的升降支承臂54上。在该摆动转动轴53上安装驱动小齿轮53p,步进马达MC与该驱动小齿轮53p连结。另外在上述驱动小齿轮53p和摆动转动轴53之间内置扭矩限制器(未图示)。因此,升降支承臂54,当安装在此的摩擦转动体52与处理托盘29上的最上片材抵接时,用其反力使扭矩限制器空转,时常以一定的压力与最上片材卡合。
因此,与处理托盘29上堆放的片材的堆积量的大小无关,摩擦转动体52与其最上片材的上面卡合,在该位置升降支承臂54停止。另外,该升降支承臂54在最上片材之上停止后,没有图示的扭矩限制器空转,在摩擦转动体52上附加规定的推压力。另外,在上述摆动转动轴53上轴支承活动带轮,在该带轮上连结没有图示的驱动马达。另外将该驱动马达的转动力从带轮通过带等传达给摩擦转动体52。这样构成的摩擦转动体52在如图6(b)、(c)所示动作位置沿图6逆时针方向转动把搬入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向片材端限制机构32移送。
在上述的升降支承臂54上向摩擦转动体52的上游侧安装搬入引导件54a,向下游侧安装搬出引导件54b。另外,搬入引导件54a形成向摩擦转动体52引导片材前端的引导件形状,搬出引导件54b位于摩擦转动体52和片材端限制机构32之间,形成向该片材端限制机构32引导片材前端的引导件形状。
「搬入引导件」
上述搬入引导件54a如图6(a)所示,与升降支承臂54一体形成,以在摩擦转动体52的周面方向引导片材前端的方式,设置片材搬入侧高而摩擦转动体侧低那样倾斜的锥面54a1。因此通过上述的转回辊26a,向片材端限制机构32输送的片材的后端即使卷曲上翻也会沿该锥面54a1被引导到摩擦转动体52。由于该搬入引导件54a与升降支承臂54一体形成,所以根据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堆积量向上方举起。在这样的摩擦转动体52一体形成搬入引导件54a是因为,当转动体的辊径形成得小(为了小型化)时,则后端卷曲的片材会卷入辊而发生阻塞。因此用搬入引导件导向之际,根据片材的堆积量引导面(上述的锥面)与辊周面的角度关系变化引起阻塞。为了解决这样的故障,使摩擦转动体52和搬入引导件54a一体化,根据片材堆积量上下移动。
「搬出引导件」
上述搬出引导件54b具有把由摩擦转动体52输送的片材的后端侧从上方引导到片材端限制机构32上的引导面54b1。该搬出引导件54b与搬入引导件54a相同,与升降支承臂54一体形成,也与摩擦转动体52构成一体。因此根据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堆积量向上方升起。
因此上述搬入引导件54a和搬出引导件54b,如图6(d)所示,对处理托盘29的最上片材,搬入引导件54a和最上片材的间隔(L1)设定比搬出引导件54b和最上片材的间隔(L2)大(L1>L2)。
「弹动机构的构成」
另外上述搬入引导件54a,与配置在其上游侧的弹动机构55协同动作,把来自排纸口25x的片材引导到摩擦转动体52上。对该弹动机构55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排纸口25x和处理托盘29之间形成台阶差,另外从排纸口25x由转回辊26a输送的片材的后端落在处理托盘29上。因此,在排纸口25x设有弹动机构55。
该弹动机构55如图6(a)所示,由用转动轴56安装在装置框架上的基端摆动杆55a和前端弹动杆55b构成。在该基端摆动杆55a的转动轴56上用齿轮连结驱动马达MK。另外,可转动地轴连结在前端弹动杆55b的前端。另外,如图6(e)及(f)所示,转动轴56由驱动马达MK按规定转动角度摆动,在该转动轴56上借助齿轮、带连结前端弹动杆55b的轴支点55b1。因此,图6(e)点划线位置(待机位置)的弹动机构55使驱动马达57按该图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基端摆动杆55a则按该图箭头所示a方向(逆时针方向)摆动。此时,前端弹动杆55b由于转动轴56和齿轮、带连结,所以按该图箭头所示b方向(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通过使驱动马达57正转动(图示顺时针方向转动),弹动机构55从图6(e)点划线状态移动到实线状态,此时,将来自该排纸口25x的片材后端击打在下方的处理托盘29上。
另外,后述的控制CPU161由片材后端通过排纸口25x的排纸传感器S2后的检测信号在片材后端通过排纸辊25的时刻在驱动马达57上通电,将片材后端推到托盘上。配置成用上述的搬入引导件54a向摩擦转动体52引导通过该弹动机构55落下的片材后端。
(侧部整合机构的构成)
在上述处理托盘29中配置在宽度上整合片材的侧部整合机构34。该侧部整合机构34采用以从排纸口25x搬入到处理托盘29的片材的中心为基准进行对位的中心基准和以片材的左右一侧边为基准进行对位的侧部基准中的任意一个。根据图4立体图及图7、图8所示的动作状态图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侧部整合机构34由与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的左侧边卡合的左整合板34L和与片材的右侧边卡合的右整合板34R构成。该左右整合板34L、34R分别嵌合支承在形成于处理托盘的片材支承面29a上的引导槽(图4参照)中,可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位置。另外,在处理托盘29的底部如图7所示沿引导槽配置一对带轮35,带36架设在该带轮35上。在该带36上固定左右的整合板34L、34R。另外,在上述带轮35的一方连接变速马达MZ1、MZ2。
根据这样的构成,形成左右一对的左整合板34L和右整合板34R分别由变速马达MZ1、MZ2的驱动沿片材宽度方向左右移动位置。因此,通过使左右的变速马达MZ1、MZ2同步地在相反方向驱动转动相同量,可以按中心基准整合搬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图7(a)表示整合大尺寸片材的状态,(b)表示整合中尺寸片材的状态示。另外图8(c)表示整合小尺寸片材的状态。在一个处理托盘上按中心基准整合的片材束,通过使左右的变速马达MZ1、MZ2在同一方向驱动转动相同量可以使片材偏置。图8(d)表示使大尺寸片材偏置移动的情况。这样使大尺寸片材偏置规定量,在后处理位置偏到片材角的情况下(后述的角装订)必须把后处理机构31移动到装置侧方,带来装置的大型化。因此,通过使堆放在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束偏置规定量,可以进行角装订等的后处理。由此达到装置的小型紧凑化。
(整合板和可动止动器的连动机构)
上述那样构成的左右一对整合板34L、34R与上述的片材端限制机构32如下连动。另外,上述的片材端限制机构32包括左可动止动器(第二可动止动部件)32C、右可动止动器(第一可动止动部件)32B。该左右可动止动器32B、32C连结在可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地嵌合支承于处理托盘29上的左右的滑动部件38a、38b上。
因此,上述左右的可动止动器32B、32C,如图7(a)所示,用连结弹簧37连结在左右的整合板34L、34R上。即,装有右可动止动器32B的右滑动部件38a用连结弹簧37a连结,装有左可动止动器32C的左滑动部件38b用连结弹簧37b连结。另外,在片材宽度方向左右整合板34L、34R在行程LS1间往复运动。与此相对,左右的可动止动器32B、32C在行程LS2间从动运动。因此在左右的可动止动器32B、32C上,没有图示的止停部件配置在处理托盘29侧。
另外,上述行程LS1、LS2设定成LS1>LS2,与左右整合板34L、34R的移动连动,左右的可动止动器32B、32C直到与该止停部件碰撞各移动相同量。可动止动器32B、32C与止停部件碰撞后在该位置停止,整合板34L,34R进一步移动。此时连结两者间的连接弹簧37a、37b就会伸长(伸开)。因此左右的整合板34L、34R在与片材尺寸对应的行程LS1间移动位置,可动止动器32B、32C在行程LS2间移动。这样将左右的可动止动器32B、32C的行程设定得短是为了在片材中央配置后述的片材束搬出机构100。
像上述那样使构成片材端限制机构32的左右的可动止动器32B、32C与侧部整合机构34连动,在使该两者的移动行程不同的情况下,用图示实施方式对使用了连结弹簧37的形态进行说明,但左右的整合板34L、34R和左右的可动止动器32B、32C也可以使用「滑动传动机构」或「减速传动机构」。
「滑动传动机构」的情况,左右的整合板34L、34R和左右的可动止动器32B、32C由滑动摩擦离合器连结,左右的可动止动器32B、32C与止停部件冲撞后,离合器板滑动运动。另外「减速传动机构」用齿轮传动机构连结左右的整合板34L、34R和左右的可动止动器32B、32C,此时以整合板34L、34R在行程LS1中移动、可动止动器32B、32C在行程LS2中移动的方式设定齿轮比。
对上述侧部整合机构34的控制进行说明。另外,在上述的左右的整合板34L、34R中,在预先设定的原来位置上配置位置传感器,在装置起动时左右的整合板34L、34R位于原来位置。因此后述的控制CPU161接收由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图像的片材的尺寸信息,根据该信息控制装置166使左右的整合板34L、34R位于规定的待机位置。该待机位置设定在距送到处理托盘29的片材的宽度尺寸有规定量的位置(形成可整合的移动宽度的位置)。因此控制CPU161在从排纸口25x搬出的片材的后端被搬入到处理托盘上的估算时间后(从排纸传感器S2经过计时时间后)使左右的变速马达MZ1、MZ2向相反方向各同步地转动规定量。于是搬入到处理托盘上的片材在宽度上被整合。
「角装订模式」
另外,控制CPU161在用后述的装订机构(端部装订单元)31将在处理托盘上对齐聚集的片材束装订在一起时,使左右的整合板34L、34R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规定量而偏置。这在装订片材角时在使装订机构31向该位置移动的装置构成的情况下,装置在片材宽度方向大型化。因此图示的装置在角装订模式时通过使左右整合板34L、34R的变速马达MZ1、MZ2向同一方向驱动同一量而使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偏置。
(片材束搬出机构的构成)
在上述处理托盘29中配置把处理完的片材束搬到下游侧的堆放托盘21的片材束搬出机构100。该片材束搬出机构100配置在上述处理托盘29的底部,由向片材支承面29a的上方突出与片材束卡合的片材卡合部件105、和搭载支承该片材卡合部件105的承载部件110构成。图9是表示片材束搬出机构100的立体构成的说明图,图10是表示平面构成的说明图,图12是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如图9所示,片材束搬出机构100由片材卡合部件105和承载部件110、卡合部件驱动机构127和承载部件驱动机构114构成。片材卡合部件105由可动夹持器105a和固定夹持器105b构成。另外承载部件110搭载片材卡合部件105,从处理托盘29的基端部(后处理位置)到前端部(束搬出位置)往复运动。以下对各构成进行说明。
「片材卡合部件」
片材卡合部件105由与堆放在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的后端边卡合的突起片、夹持器等卡合部件构成,配置在形成于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支承面29a的引导槽29G内。如图10所示,在处理托盘29上,在处理位置和配置在该处理托盘29的下游侧的堆放托盘21之间在片材束搬出方向(以下只称为「束搬出方向」)上形成引导槽29G。图示例在片材宽度方向隔开距离形成两个引导槽29G1、29G2,在该左右引导槽29G1、29G2上分别如下配置片材卡合部件105。
图示的片材卡合部件105由夹持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束的后端边进行搬出的夹紧机构构成。如图9及图13所示,可动夹持器105a和固定夹持器105b由枢销(连结轴)106以互相摆动的方式连结。另外,在可动、固定两夹持器间设有施力弹簧107,可动夹持器105a的前端夹持部105ax和固定夹持器105b的前端夹持部105bx时常压接(图参照13(a))。
因此,可在形成在承载部件110上的导向槽115中可向搬出方向移动位置地嵌合支承上述固定夹持器105b。另外上述可动夹持器105a的后端部用连结弹簧117连结在内置于承载部件110中的行进带116上。因此,后述的承载部件110的行进带116向图13左方向移动时,固定夹持器105b和可动夹持器105a在其前端夹持部105ax、105bx压接的状态下,向片材束搬出方向移动(图13(a)的状态)。该行进带116向图13右侧逆送时,可动夹持器105a以枢销106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摆动,前端夹持部105ax从固定夹持器105b的前端夹持部105bx离开,解除夹持(图13(b)的状态)。
「承载部件」
其次对搭载支承上述的片材卡合部件(以下称为「夹持部件(机构)」)105的承载部件110进行说明。如图9及图13所示,该承载部件110由承载夹持部件(机构)105的适当形状的框架部件构成,沿形成于处理托盘29上的引导槽29G可向片材束搬出方向移动地被支承。
对其支承结构进行说明,承载部件110的后端部110b以沿图10所示的滑动部件119直线往复运动的方式被支承。另外承载部件110的前端部110a沿下述的环形导向槽29Ga描绘环形地往复运动。由此搭载在承载部件110上的夹持部件(机构)105通过在处理托盘上突出的上部通道从待机位置移动到搬出位置,在把片材束搬到堆放托盘21上后通过埋没于处理托盘内的下部通道恢复到待机位置。图示111是设在承载部件110的前端部的引导销,与环形导向槽29Ga嵌合。
「滑动部件」
如图10所示,上述滑动部件119嵌合支承在配置于处理托盘29底部的引导轨道121上,可以规定行程向与引导槽29G同一方向(图10上下方向)往复运动地被支承。在该滑动部件119上装设驱动转动轴125,在该驱动转动轴125上轴连结承载部件110的后端部110b。该轴连结的状态表示在图13中,承载部件110用其后端部110b的驱动转动轴125以向片材束搬出方向在规定行程上往复运动的方式连结,同时其前端部110a能够以该驱动转动轴125为中心摆动。另外,在上述滑动部件119上连结后述的驱动臂(曲柄部件)126,由该驱动臂(曲柄部件)126在规定行程间往复运动。另外,在上述驱动转动轴125上连结后述的行进带116的驱动带轮,在该驱动转动轴125上连结卡合部件驱动机构127。
「环形导向槽」
在上述引导槽29G的左右侧壁上形成相互相向的环形导向槽29Ga(参照图10)。在该环形导向槽29Ga中嵌合支承形成于上述承载部件110的前端部110a的引导销111。如图11所示,该环形导向槽29Ga构成为沿处理托盘的片材支承面29a具有上部行进通道113a和下部行进通道113b的环形形状。另外,上述引导销111沿上部行进通道113a从待机位置移动(去路)到搬出位置,沿下部行进通道113b从搬出位置移动(回路)到待机位置。
像上述那样如图11所示,滑动部件119和支承在环形导向槽29Ga上的承载部件110,在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堆放托盘21侧时引导销111沿着上部行进通道113a,承载部件110以大致水平姿态移动。另外,在从堆放托盘21恢复到待机位置时引导销111沿着下部行进通道113b,承载部件110以倾斜的状态移动。
另外,如图11所示,在引导槽29G中形成引导设于片材卡合部件(可动夹持部件)105a的引导销108的环形槽112。可动夹持器105a和固定夹持器105b沿该环形槽112移动。
另外,如后所述,搭载在上述承载部件110上的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在承载部件110的引导销111被上部行进通道113a引导并向片材束搬出方向移动时,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成为向处理托盘29的上方突出的动作姿态。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的引导销111被下部行进通道113b引导并向待机位置移动时,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形成沉入到引导槽内的待机姿态。根据图15至图17在后描述该状态。
在这样构成的承载部件110中,如图13所示,在片材束搬出方向前后设有一对带轮130a、130b,在该带轮间架设行进带116。另外,一个驱动带轮130b轴支承在上述的驱动转动轴125上。因此通过该驱动转动轴125的转动,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构成为能够在与承载部件110重叠的基端存放位置(后述的图15(a)的状态)和从承载部件110向片材束搬出方向突出的前端搬出位置(后述的图17(h)的状态)之间移动。
「片材卡合部件的搭载构造」
上述的承载部件110配置在处理托盘29的底部,在其上部搭载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如上所述,可动夹持器105a由枢销106连结在固定夹持器105b的上部。因此该固定夹持器105b可沿片材束搬出方向移动位置地被支承在承载部件110上。图示115是在承载部件110上形成的滑动导向槽,在该导向槽115中嵌合支承固定夹持器105b。另外可动夹持器105a用枢销106可摆动地被支承在固定夹持器105b上,其后端部用连结弹簧117连结在内置于承载部件110中的行进带116上。上述承载部件110和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如图12及图13所示分别具有承载驱动机构114和卡合部件驱动机构127。
「承载驱动机构」
如图10所示,上述承载部件110用驱动转动轴125连结(结合)在滑动部件119上。因此如在图13中概念化表示那样,在滑动部件119上一体形成轴销122,驱动臂126与该轴销122嵌合。该驱动臂126与驱动马达MH连结,使得以用曲柄部件轴支承在装置框架上的摆动轴131为中心摆动。另外驱动臂126和轴销122以狭缝(长孔)方式连结。因此,用驱动马达MH使驱动臂126前后移动规定角度时,滑动部件119在规定行程中前后往复运动。通过该驱动臂126的前后运动,承载部件110的后端部110b按直线轨迹前后动作,其前端部110a沿环形导向槽29Ga按环形轨迹前后运动。这样在承载部件110上具有沿处理托盘29使该承载部件110向片材束搬出方向移动位置的承载驱动机构114。
「卡合部件驱动机构」
构成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的固定夹持器105b和可动夹持器105a,由枢销106相互连结。而固定夹持器105b可沿滑动导向槽115向片材束搬出方向前后移动地被支承在承载部件110上。另外,可动夹持器105a的后端部由连结弹簧117连结在承载部件110的行进带116上(以上参照图13)。因此如图13概念地表示,在设于承载部件110的行进带116上,在其驱动带轮130b上连结驱动马达ME。该驱动马达ME由可正反转的马达构成,使其正方向转动时行进带116向图13左方向移动。随着该行进带116的移动,可动、固定夹持器105a、105b沿滑动导向槽115从待机位置移向搬出位置(束搬出方向)。
另外,使驱动马达ME逆方向转动时,如图13(b)所示,可动、固定夹持器105a、105b从搬出位置移向待机位置(恢复方向)。与之一起行进带116从待机位置进一步向其后方侧移动时,连结弹簧117沿着驱动带轮130b顺时针方向移动。通过该驱动带轮130b的后退动作由连结弹簧117向下方拉伸可动夹持器105a的后端部。此时可动夹持器105a以枢销106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动,前端的夹持部105ax向上方扩开(参照图13(b))。这样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具有沿承载部件110使该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向片材束搬出方向移动位置的卡合部件驱动机构127。
「片材卡合部件的动作」
对上述那样构成的片材卡合部件(夹持部件)105的动作进行说明。夹持机构(夹持部件)105,其控制机构的构成将后述,以按「第一待机位置Gp1」、「第二待机位置Gp2」、「夹持位置Gp3」、「束搬出位置Gp4」、「夹持解除位置Gp5」、「第一待机位置Gp1」的顺序进行移动的方式进行控制。
「第一待机状态」
后述的控制机构167,通过装置起动时的「起始动作」(后述)使夹持机构(夹持部件;以下相同)105向图15(a)所示的第一待机位置Gp1移动。在该第一待机位置Gp1,夹持机构105形成沉入在处理托盘29的引导槽29G内的待机姿态。以该姿态搬入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如该图(b)所示,与片材端限制机构32碰撞整合。因此片材从排纸口25x以该姿态在处理托盘29上对齐聚集,在预先设定的片材束的处理位置上施实后处理。
「夹持机构的后退动作」
控制机构167接收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的工作结束信号,使夹持机构105向后方侧的第二待机位置Gp2后退。因此控制机构167使上述的驱动臂126的驱动马达MH逆转动规定量。在向该第二待机位置Gp2后退的过程中,夹持机构105的承载部件110的引导销111从上述的环形导向槽29Ga的下部行进通道113b向上部行进通道131a转移。另外,其可动夹持器105a向片材支承面29a的上方突出(参照图15(c))。此时片材前端由可动夹持器105a向上方推升,片材端限制机构32如该图(d)所示弹性变形,追随片材前端向上方弯曲变形。由此可以保证夹持机构105的顺利的运动。
「第二待机位置状态」
接着,控制机构167使驱动臂126的驱动马达MH逆转动规定量后,使其停止。之后控制机构167使设在承载部件110上的驱动带轮130b的驱动马达ME顺时针方向(参照图13(a)、(b))转动。于是可动夹持器105a从图15(c)的夹持姿态向图16(e)的夹持解除姿态转移。在该状态下夹持机构105位于在第二待机位置Gp2。
「夹持动作」
接着控制机构167使驱动臂126的驱动马达MH正方向转动,使承载部件110向束搬出方向移动。与该驱动控制同时,控制机构167使承载部件110的驱动带轮130b顺时针方向(参照图13(a)、(b))转动。此时通过相对承载部件110的移动速度Vc调节行进带116的移动速度Vb能使夹持机构105静止。即,通过相对处理托盘上的片材使夹持机构105向与承载部件110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片材看时夹持机构105形成静止状态。例如若假设速度Vc和Vb为同一速度(Vc=-Vb),则夹持装置105形成静止的状态。由此可以由夹持机构105确实进行夹持动作。
接着,控制机构167在继续驱动臂126的驱动马达MH的正方向转动的同时使承载部件110的驱动带轮130b逆时针方向(参照图13(a)、(b))转动。于是如图13(a)、(b)所说明的,在行进带116的移动中通过放松连结弹簧117,可动夹持器105a由施力弹簧107压接在固定夹持器105b上。此时夹持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的后端部。在图16(f)中表示该状态。
「束搬出位置移动」
控制机构167使承载部件110的驱动带轮130b停止,驱动臂126的驱动马达MH的正方向转动继续。于是由夹持机构105夹持的片材束沿处理托盘29由图16(f)的状态移送到该图(g)的状态。在该图(g)的状态下片材束是移送到搬出位置的状态,控制机构167使承载部件110的驱动带轮130b逆时针方向转动。于是连结在行进带116上的固定、可动夹持器105a、105b在图17(h)的状态下从承载部件110向处理托盘上方突出。由此片材束后端搬到堆放托盘21上,其前端收纳在托盘上的最上片材的上面。
「夹持解除状态」
接着控制机构167使驱动臂126的驱动马达MH临时停止。于是承载部件110使环形导向槽29Ga落下。于是夹持机构105在图17(i)的状态落到托盘上的最上片材之上。因此控制机构167使驱动臂126的驱动马达MH逆转动。于是承载部件110沿环形导向槽29Ga的下部行进通道113b回归到第一待机位置侧。此时用夹持机构105夹持的片材束被托盘侧壁阻止,夹持被解除(图17(j)的状态)。
「恢复状态」
进而,控制机构167使驱动臂126的驱动马达MH继续转动,使承载部件110从束搬出位置Gp4恢复到第一待机位置Gp1。于是夹持机构105在图17(k)的状态下恢复到沉于处理托盘29的引导槽29G内的状态。
(托盘排纸口的安全机构)
在上述的处理托盘29中,在堆放托盘21上搬出片材束的出口端(以下称为「托盘排纸口」)29上配置以下的安全机构135。该安全机构135由配置在托盘排纸口29上的「异物检测机构137」和根据该异物检测机构137的检测信息禁止后处理机构(装订机构)31的动作的「控制机构」构成。
上述异物检测机构137由开闭托盘排纸口29的遮蔽部件133和检测该遮蔽部件133的位置的位置检测传感器St构成。首先,遮蔽部件133配置在上述处理托盘29的出口端(托盘排纸口)29x上,开闭在其片材支承面29a的上方形成的排纸开口。图示的遮蔽部件133由与托盘支承面上的最上片材抵接的活门板构成,由于其自重时常与最上片材的上面抵接并遮蔽开口。这样在出口端(托盘排纸口)29x上设置遮蔽部件133是为了防止处理托盘上异物、例如办公用品等进入后处理部或使用者不注意使手指进入。
该遮蔽部件133以不妨碍向处理托盘29上堆放片材或将后处理的片材束搬到堆放托盘21上的片材束搬出的方式,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可上下地安装在装置框架上(图示的是外装壳体20)。而且该遮蔽部件133在处理托盘29上堆放的片材发生纸堵塞(阻塞)时,或在后处理机构(装订机构)31中发生钉堵塞等的动作不良时,在上方开口以处理阻塞。
如上所述,在以开闭外装壳体20的排纸开口的方式可上下移动构成的遮蔽部件133中,设有检测其开闭状态的位置检测传感器St。因此在遮蔽部件133中设有被检测部(传感器柱塞)134,装有检测该被检测部134的传感器促动器Se的传感器机构138(图示的为微动开关)配置在装置框架侧。该传感器机构138的检测信号转送给后述的控制机构168,形成禁止后处理机构(装订机构)31动作的状态。
因此,遮蔽部件133根据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堆积量其高度位置不同,片材堆积量少时形成低位置,而堆积量多时形成高位置。此时若传感器机构138检测遮蔽部件133的一定的高度位置、允许或者禁止后处理机构31动作,则发生以下的故障。设定处理托盘上堆积的最大允许厚度大时,随之则由传感器机构138检测的遮蔽部件133的高度位置也必须设定在高位置(若设定在低位置,则在正常动作时后处理机构的动作被禁止)。因此,在处理托盘上堆积数页程度的片材的状态下进行向上方提升遮蔽部件133的异常操作时,由于传感器机构138没有检测遮蔽部件133而发生后处理机构31动作的故障。
用于解决上述的故障的图示的装置,采用(i)根据堆积的片材束厚度高度调整传感器机构138的检测位置,或(ii)用传感器机构138检测多个高度位置,根据堆积的片材束厚度判别是否禁止后处理动作中的任一种方法。以下对各构成进行说明。
(i)根据堆积的片材束厚度对传感器机构138的检测位置进行高度调整的实施方式。如图18所示,构成传感器机构138的微动开关用引导轨道(未图示)等可沿片材堆积方向上下移动地被支承在装置框架20上。另外在搭载该微动开关的传感器托架140上设有齿条齿轮141,在该齿条齿轮141上啮合连结在步进马达MT上的小齿轮142。因此通过使步进马达MT转动运动,传感器机构138可沿片材堆积方向上下移动,传感器机构138的促动器Se使检测配置在遮蔽部件133的被检测部134的高度位置不同。
(ii)用传感器机构138检测多个高度位置的实施方式。在如上所述可在片材堆积方向上下移动地构成的遮蔽部件133上,如图19所示按第一柱塞134a、第二柱塞134b、第三柱塞134c的顺序配置高度位置不同的多个被检测部134。另外后述的控制机构168根据来自检测该多个被检测部134a~134c的传感器机构138的信号判别是否禁止后处理动作。
「控制机构」
控制机构168由后述的控制CPU161构成。在上述实施方式(i)中的控制机构168例如从图像数据中取得来自图像形成装置A堆放在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页数。另外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纸厚算出堆放在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束厚度。根据该片材束厚度设定上述的传感器机构(微动开关)138的高度位置。该微动开关的高度位置供给按设定在步进马达MT上的高度位置的电源脉冲。于是,传感器机构138的促动器Se在根据在处理托盘29上对齐聚集的片材束的厚度的高度位置上检测上述的遮蔽部件133的被检测部(柱塞)134。
通过这样构成,遮蔽部件133被提升到堆放在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束的厚度以上时,传感器机构138检测其被检测部134。另外该情况下传感器机构138的高度位置设定成比对齐聚集的片材束的厚度高一些。另外控制机构168在传感器机构138检测到遮蔽部件133的被检测部134时禁止后处理机构31的处理动作。
上述实施方式(ii)中的控制机构168在传感器机构138检测到上述的第一柱塞134a时,比较堆积在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的束厚度和预先设定的各柱塞134a~134c的高度位置。另外,在柱塞的高度位置高时判断为「异常」,禁止后处理机构31的处理动作。因此,控制机构168具有检测搬出到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的页数的计数器和根据其记数计算片材束厚度的计算机构(未图示)。另外控制机构168在传感器机构138检测到第一柱塞134a时,对预先设定的第一柱塞的高度位置和堆积在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的束厚进行比较判别。接着在传感器机构138检测到第二柱塞134b时,比较预先设定的第二柱塞的高度位置和堆积在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的束厚度,判别「是否异常」。同样对第三柱塞134c判别「是否异常」。
另外,该情况下的「异常判别」构成为,比较堆积在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的厚度和预先设定的柱塞的检测位置(高度位置),把遮蔽部件133提升到处理托盘29的最上片材的上方的状态判别为「异常」。另外,做成把上述第一、第二、第三柱塞134a、134b、134c的检测结果存储在存储机构中,识别来自传感器机构138的信号是第一柱塞的信号还是第二、第三柱塞的信号。
通过这样构成,传感器机构138从初始状态发出第一次检测信号时,比较堆积在处理托盘上的片材束的束厚和第一柱塞134a的高度位置。按顺序在第二次检测信号时判别片材束的束厚和第二柱塞134b的高度位置。由此可以根据堆放在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束的厚度分阶段地检测遮蔽部件133的开闭状态来判别「异常」。
(端边装订单元的构成)
如图28(a)所示,上述后处理机构(装订机构)31由驱动器70和夹钳75构成。驱动器70由把装订钉刺入放置在装订位置的片材束中的头部件70a、收容装订钉的盒71、驱动凸轮77和驱动该驱动凸轮77的装订马达MD构成。夹钳75由用于折弯被刺入片材束的装订钉的前端的折弯槽75a构成。另外端部装订单元(后处理机构)31的驱动器70和夹钳75一体安装在单元框架上。如图28(a)所示,驱动器70的头部件70a用驱动凸轮77在上下方向往复运动,在内部内置成形模73、弯曲块74。另外,由于该成形模73及弯曲块74的构造与后述的中部装订单元40相同,故其构造随图29后述。
(冲孔单元的构成)
在上述的第一搬入路径P1中,在搬入辊23和排纸辊25之间配置冲孔单元60,在通过第一搬入路径P1的片材上穿孔出文件孔。根据图20说明该冲孔单元60的构成。冲孔单元60由冲孔部件62、刀承接部件(模)63、驱动凸轮64和驱动马达MX构成。冲孔部件62在单元框架61上沿片材宽度方向隔开间隔配置多个,可上下移动地轴承支承在穿孔方向上。另外各冲孔部件62与驱动凸轮64(滑动槽凸轮、偏心转动凸轮等)咬合,通过由连结在驱动马达MX上的驱动凸轮64上下移动而穿孔出文件孔。另外,刀承接部件63隔着通过第一搬入路径P1的片材与冲孔部件62相向配置。
上述单元框架61可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位置地被支承在装置框架(未图示)上。这是为了使送到第一搬入路径P1的片材的侧端边和冲孔位置对位。即,送到第一搬入路径P1的片材在片材自身的尺尺寸误差或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移(左右偏移)、或向左右任一方倾斜的状态(右偏转、左偏转)下送来。此时在与片材的侧端边位置无关形成冲孔时,在进行文件整理之际片材端边不对齐。因此需要以下的定位机构。
(定位机构)
使上述的冲孔单元(后处理机构)60和片材端边的相对位置一致的定位机构由片材端检测机构67和定位机构68构成。片材端检测机构67由检测送到处理位置的片材侧边的传感器机构66构成,定位机构68构成根据其检测信息使片材和后处理机构60的相对位置移动。
「片材端检测机构」
如图20所示,上述片材端检测机构67由检测送到处理位置的片材的左右一个侧端边的传感器机构66和使该传感器机构66从预先设定的初始位置向片材宽度方向移动位置的变速机构69构成。传感器机构66由相对配置的一对的发光元件66a和受光元件66b构成,根据片材尺寸配置在检测其侧边的位置上。图示的情况根据片材尺寸是JIS规格A4尺寸和B5尺寸的关系把A4检测传感器S4a和B5检测传感器S5b分别配置在检测片材侧边的位置。另外,该传感器机构66配置在支承冲孔部件62的单元框架61上。
「定位机构」
上述那样的搭载了冲孔部件62和传感器机构66的单元框架61可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位置地被支承在引导轨道(未图示)上。另外,在该单元框架61上设有齿条齿轮61R,在与该齿条齿轮61R啮合的小齿轮61P上连结有驱动马达MX。由此单元框架61靠步进马达(驱动马达)MX的正反转可沿片材宽度方向在左右移动位置。
「传感器位置控制机构」
传感器位置控制机构169由后述的控制CPU161构成。该传感器位置控制机构169使上述单元框架61以从预先设定的原来位置沿片材宽度方向左右位置移动的方式与上述步进马达MX的驱动器电路电连接。因此传感器位置控制机构169构成为针对搬送到处理位置的片材由上述传感器机构66为上述初始位置(原来位置)时,(i)在检测过片材时把上述传感器机构66位置移动到片材宽度方向外侧(图21(c)右左方向)来检测片材端边,(ii)在没有检测片材时把上述传感器机构66位置移动到片材宽度方向内侧(图21(b)右左方向)来检测片材端边。
该片材端边的位置检测,在传感器机构66 「从断开变化到接通」或者「从接通变化到断开」时,把该位置判断为片材端边,使上述单元框架61停止。于是搭载在单元框架61上的后处理机构(冲孔部件)62以在距片材的端边设定的距离位置上穿孔出冲孔的方式设定传感器机构66和冲孔部件62的位置关系。
(第二处理部的构成)
上述的第二处理部BX2如上所述由配置在第二搬入路径P2上的聚集引导件45、配置在该聚集引导件45上的中部装订单元40和折叠处理机构44构成。以下按该聚集引导件45、中部装订单元40、折叠处理机构44的顺序进行说明。
(聚集引导件)
上述聚集引导件45,连接配置在上述第二搬入路径P2的下游侧,使来自搬入口23a的片材以立位姿态按顺序堆积收纳在上方。尤其是图示的聚集引导件45以纵截壳体20的方式配置在大致垂直方向上,以立位姿态堆放片材,由此小型紧凑地构成装置。另外,图示的聚集引导件45由中央折弯的引导板构成,该聚集引导件45形成在内部收纳最大尺寸片材的长度形状。聚集引导件45构成为以向配置后述的中部装订单元40和折叠处理机构44的一侧突出的方式弯曲或者折弯的形状。另外在聚集引导件45上设有限制片材前端的前端止动器43,该前端止动器43根据片材尺寸(排纸方向的长度)移动位置。
(中部装订单元)
在上述的聚集引导件45中配置中部装订单元40,在该聚集引导件45中将部对齐聚集的片材束的中央部进行装订。根据图29(a)、(b)说明其构成。该中部装订单元40由驱动器70和夹钳75构成。驱动器70由把装订钉刺入放在装订位置的片材束的头部件70a、收容装订钉的盒71、驱动凸轮77和驱动该驱动凸轮77的装订马达MD构成。上述驱动器70如图29(b)所示,在框架的头部件70a中在上下按该顺序内置驱动部件72、成形器73和弯曲块74。另外驱动部件72和成形器73以在上止点和下止点之间上下往复动的方式上下滑动自由地被支承在头部件70a上,弯曲块74作为把直线状的装订钉折弯成コ字状的成形模固定在头部件70a上。
另外在框架上在内部装着内置装订钉的盒71,向上述弯曲块74顺次供给装订钉。上述驱动部件72和成形器73与摆动自由地安装在框架上的驱动杆76连结,在上止点和下止点之间上下驱动。在上述框架上设有对驱动杆76进行上下驱动的蓄力弹簧(未图示),设有由该蓄力弹簧施力的驱动凸轮77和驱动该驱动凸轮77的装订马达MD。
夹钳75配置在与上述的驱动器70隔着片材束相向的位置上。图示的夹钳75由与驱动器70分离的构造体构成,由驱动器70把刺入片材束的装订钉的钉尖折弯。因此夹钳75具有折弯装订钉前端的折弯槽(砧座)75a。尤其是图示的夹钳75在堆放在聚集引导件45上的片材束的宽度方向两个以上的位置设有多个折弯槽75a1、75a2,用在该位置移动的驱动器70在片材宽度方向的多个地方装订。通过这样构成,可以对被支承在聚集引导件45上的片材束在不移动夹钳75地固定的状态下在左右两处装订。
其它,作为夹钳75,也可以采用设有折弯装订钉的钉尖的叶片部件(未图示),把该叶片部件与用驱动器70刺入片材束的钉尖连动(同步)地摆动转动的构成。在该情况下,使一对折弯叶片在与コ字状的钉两端相向的位置上可摆动地轴支承在夹钳75的框架上。另外,与用驱动器70把装订钉刺入片材束的动作连动,使一对折弯叶片摆动。通过该一对叶片的摆动,装订钉的钉尖端沿片材束的背面在平坦状态下被折弯。即,用上述的折弯槽折弯时,则钉尖端成为折弯成U字状的状态(双头扭结),用后述的叶片部件折弯时,钉尖端成为直线折弯的状态(平面扭结)。本发明也可以采用其任一构成。
根据这样的构成,内置在头部件70a中的驱动部件78和成形器73通过装订马达MD的转动,驱动凸轮77借助蓄力性弹簧将驱动杆76从上方的上止点按向下方的下止点。通过该驱动杆76的下降动作,与其连接的驱动部件72和成形器73从上止点移向下止点。驱动部件72以按下折弯成コ字状的装订钉的背部的方式由板状部件构成,如图29(b)所示,成形器73由コ字状的部件构成,在与弯曲块74之间把装订钉折弯成コ字状。即,从上述的盒71把装订钉供给弯曲块74。该直线状的装订钉在成形器73和弯曲块74之间冲压成型为コ字状。接着该折弯成コ字状的装订钉通过驱动部件72向片材束强力按下把钉刺入片材束。
(折叠处理机构)
在配置于上述的中部装订单元40的下游侧的折叠位置上具有折合片材束的折叠辊机构46和在该折叠辊机构46的夹持位置插入片材束的折叠刀片47。折叠辊机构46由如图27所示互相压接的辊46a、46b构成,各辊形成大致最大片材的宽度长度。
上述一对折叠辊46a、46b由橡胶辊等各种摩擦系数大的材料形成。这是由于用橡胶等软质材料在折弯片材的同时向转动方向移送,也可以通过涂敷加工橡胶材料而形成。在该折叠辊46a、46b上形成凹凸形状,在片材宽度方向上形成有间隙。该间隙配置成与后述的折叠刀片47的凹凸一致,考虑折叠刀片前端容易进入辊夹间。即,在一对相互压接的折叠辊46a、46b上形成在片材宽度方向具有间隙的凹凸形状,在该间隙中成为进入片材的装订处和同样形成凹凸形状的折叠刀片47的刀尖。
接着根据图27(a)至(d)说明在上述的折叠辊机构46中折合片材的动作。该一对折叠辊46a、46b位于上述聚集引导件45的弯曲或者折弯的突出侧,隔着被支承在聚集引导件45上的片材束相向的位置设置具有刀刃的折叠刀片47。该折叠刀片47从图27(a)的待机位置在与该图(c)的夹持位置之间可往复移动地被支承在装置框架上。
因此被束状支承在上述聚集引导件45上的片材束在该图27(a)的状态下卡止在前端止动器43上,在装订该折痕位置的状态下定位在折叠位置。得到该片材束的放置结束信号,驱动控制机构(后述的片材束折叠动作控制部164d;以下同)使离合机构为断开。
因此驱动控制机构164d以规定速度使折叠刀片47从待机位置向夹持位置移动。因此在图27(b)的状态下片材束由折叠刀片47将折痕位置折弯插入辊间。此时折叠辊46a和46b与由折叠刀片47移动的片材相连从动转动。另外驱动控制机构164d在经过片材束到达规定的夹持位置的估算时间后,使刀片驱动马达(未图示)停止,使折叠刀片47在该图(c)的位置静止。与此前后驱动控制机构164d将离合机构切换成接通状态,驱动折叠辊46a、46b转动。于是片材束被送到抽出方向(该图左侧)。其后,驱动控制机构164d在该图(d)的状态下,与用折叠辊46a、46b抽出片材束并行,使位于夹持位置的折叠刀片47向待机位置恢复移动。
这样折合的片材束,首先当进入一对折叠辊46a、46b间之际,与辊表面相接的片材不会由转动的辊拉入辊间。即,由于折叠辊46a、46b追随插入(压入)片材(从动)转动,不会只有与辊相接的片材先卷入。另外由于辊追随该插入的片材从动转动,所以辊表面和与其相接的片材不摩擦,不会导致图像被涂掉。
(修边单元)
在上述折叠处理机构44的下游侧设有向鞍形托盘(第二堆放托盘;以下相同)22引导折叠片材的片材移送路径(以下称为「排纸路径」)85,由折叠处理机构44把折合成书册状的片材束搬到鞍形托盘22上。为此在排纸路径85上配置修边单元90。该修边单元90把由折叠处理机构44折合的折叠片材的三面切口部切割规定量并裁断对齐。即,当由折叠处理机构44把多页的片材束在中央折合成书册状(杂志折)时,折合前端部(三面切口部)成不对齐,通过把该三面切口部切割规定量而使片材端边对齐地进行精加工。
上述修边单元90的构成由于已知各种各样的构造,所以不详细叙述,例如由裁断片材束的端边的切断刀(平板状切断刀或圆盘状转动刀)、驱动该切断刀的刀具马达和按压保持片材束的裁断边的裁断边冲压机构构成。图示的构成在排纸路径85上设置单元框架91,在该单元框架91上配置成使切断刀92和加压部件(未图示)上下移动。另外该切断刀92和加压部件构成位于片材宽度方向,在从上方的待机位置下降到下方的切断位置时用加压部件按压保持片材束,用切断刀92裁断。
因此在上述排纸路径(片材移送路径)85上配置从折叠处理机构44把折叠片材束移送到修边单元90的切断位置的「搬送机构」和使折叠片材定位在该切断位置的「定位机构」。
「搬送机构」
上述搬送机构由夹持搬送折叠片材束的搬送辊对93构成。该搬送辊对93,由夹着排纸路径85相互压接的一对辊构成,其一个为固定辊,另一个为可动辊,可互相压接、分离。图示的构成把该搬送辊对93在排纸路径85上设置成前方搬送辊对93a和后方搬送辊对93b。该前方、后方两搬送辊对93a、93b的间隔设置得比折叠片材束搬送方向的长度短。另外,两搬送辊对的可动辊93a1、93b1架设在同一支承框架95上,支承框架95如图18所示以相对装置框架(未图示)上下移动的方式由导轨支承。因此沿排纸路径85在前后配置的搬送辊对93a和93b配置成可动辊93a1、93b1相对固定辊93a2、93b2可压接、分离。图示MF是使支承框架95上下移动的变速马达。另外在上述可动辊93a1、93b1上设有未图示的加压弹簧,以规定的压力与固定辊压接。
「驱动机构」
另外,上述前方搬送辊对93a和后方搬送辊对93b由图22(b)所示驱动机构分别以同一圆周速度转动。以用传动带连结的方式把上述的构成折叠辊机构46的折叠辊46a和46b的转动传给上述后方搬送辊对93b和前方搬送辊对93a。图示MG是其驱动马达。
「定位机构」
上述定位机构由在规定的裁断位置定位放置用上述的搬送辊对93移送的折叠片材束的配准机构96构成。该配准机构96用于在定位折叠片材束的同时矫正其姿态,构成如下。配准机构96由碰撞限制折叠片材束的前端边并在与搬送方向相反方向使其后退规定量的限制止动器构成。图示的限制止动器由在片材搬送方向前后摆动的摆动臂部件97构成。该摆动臂部件97以在从如图22(a)所示的排纸路径85退避的实线姿态(待机位置)和使折叠片材束沿排纸路径85后退的虚线姿态(动作位置)之间摆动的方式被轴支承,在其基端部设有动作螺线管SL1。
搭载了上述摆动臂部件97和动作螺线管SL1的框架(称为止动框架)97U可在搬送方向前后移动位置地安装在装置框架上,设有使该止动框架97U移动位置的止动器变速马达MJ。因此摆动臂部件97根据折叠片材束的长度尺寸由止动器变速马达MJ的转动控制在搬送方向前后移动位置。
「施力引导部件」
在由上述摆动臂部件97使折叠片材束后退移动时,上述的搬送辊对93解除夹持折叠片材束,可动辊93a1、93b1被控制成从折叠片材束分离的状态(参照后述的「止动器位置控制机构」)。此时排纸路径中的折叠片材束形成自由状态,存在由摆动臂部件97冲击造成的位置偏移。因此在排纸路径85上配置当由摆动臂部件(限制止动器)97使片材后退规定量之际赋予片材前进方向的变位力的施力引导部件98。该施力引导部件98由与折叠片材束连接的板部件、滑履部件等构成,对后退移动的折叠片材束施加制动作用。图示的施力引导部件98由摆动自由地轴支承在上述支承框架95上、用自重按压折叠片材的上纸面的引导片构成。
「前端检测传感器」
在上述排纸路径85上配置检测折叠片材束到达规定的裁断位置的前端检测传感器Sh。该前端检测传感器Sh由与在排纸路径85上沿搬送方向移动的片材前端卡合的传感器柱塞86和检测该传感器柱塞86的位置的传感器元件87构成。
「止动器位置控制机构」
由后述的控制CPU161构成的控制机构170根据由折叠处理机构44输送的折叠片材束的长度尺寸信息(例如从图像形成机构转送的信息)使上述摆动臂部件97移动位置。即,折叠片材束例如在JIS规格A4尺寸时由止动器变速马达MJ移动位置到图示「A4」位置,在B5尺寸时由止动器变速马达MJ移动位置到图示「B5」位置。此时摆动臂部件97保持在待机姿态,同时搬送辊对93保持在压接状态(原来位置)。
因此控制机构170由前端检测传感器Sh检测折叠片材束到达裁断位置的情况,用其检测信号使搬送辊对93的转动停止,同时起动上述变速马达MF,解除夹持折叠片材束。此时施力引导部件98维持用其自重按压折叠片材束的状态。
接着控制机构170根据前端检测传感器Sh的前端检测信号在经过规定时间后起动动作螺线管SL1。由此摆动臂部件97从图22(a)实线的待机位置顺时针方向转动移动到该图虚线状态的动作位置。随着该摆动臂部件97的移动折叠片材束后退。此时折叠片材束受到施力引导部件98的制动作用,其前端边沿着摆动臂部件97进行偏转修正。即,即使在折叠片材束斜行倾斜的状态下送到裁断位置,也会在定位于该裁断位置时进行姿态矫正。
进而,图示的装置如下配置上述的搬送辊对93和施力引导部件98的位置关系。在上述排纸路径85上,在配准机构的上游侧配置折合多页片材的折叠处理机构44。另外该折叠处理机构44构成把折合端向移送方向前方移送。另外,在该排纸路径85上配置裁断对齐折叠片材束的后端边的裁断机构(裁断刀)92。另外在该裁断机构92的下游侧按施力引导部件98、搬送辊对93和限制止动器97的顺序配置这些部件。因此搬送辊对93配置在按压折叠片材的折合的前端部的位置上,施力引导部件98配置在按压折叠片材的中央部的位置上。这是为了在裁断对齐折叠片材束时用辊对夹压背折叠部,同时用加压引导部件(上述的施力引导部件98)防止上推片材中央部。
上述搬送辊对93构成在离开片材的夹持解除位置和夹持片材的夹持位置之间可移动。上述控制机构,(1)使上述搬送辊对移动到夹持解除位置后,(2)使上述止动部件后退移动使片材后退规定量,此时(3)用上述施力引导件对片材向前进方向施力,使片材前端向上述止动部件偏倚。
(收纳部)
在上述的壳体20的侧壁上如图2所示在上下配置堆放托盘21和鞍形托盘22,堆放托盘21以从第一处理部BX1收纳装订处理过的片材束的方式配置在处理托盘29的下游侧。鞍形托盘22具有排纸口22x,以从第二处理部BX2收纳被处理成书册状的片材束的方式配置在聚集引导件45的下游侧。另外堆放托盘21与处理托盘29的出口端(托盘排纸口)29x连结的方式邻接,鞍形托盘22在聚集引导件45中通过折叠处理机构44和修边单元90配置在下游侧。
(堆放托盘的升降机构)
根据图25对上述堆放托盘21的构成进行说明。该堆放托盘(以下称为「升降托盘」)21构成根据片材的堆积量上下升降的状态。升降托盘21构成堆积片材的托盘形状,构成从壳体20的侧壁向装置外部突出。因此如图25所示,托盘基端部21a在上下两处设置引导滚轮20r,该引导滚轮20r嵌合支承在设于装置框架(未图示)上的升降导轨20u上。
另外在升降托盘21的底部搭载升降马达MS,在该升降马达MS上通过减速机构连结驱动小齿轮21p。另一方面,在装有上述升降导轨20u的装置框架上齿条齿轮20h配置在片材堆积方向(图25上下方向)上,驱动小齿轮21p啮合在该齿条齿轮20h上。另外升降马达MS由可正反转的马达构成,在其驱动轴上设有检测转动量的编码器(未图示)。另外,在上述升降托盘21上设有检测堆积的最上片材的高度位置的物位传感器Sr。因此,通过使升降马达MS规定转动正反转,升降托盘21就会在片材堆积方向(图25上下方向)上移动位置。另外用上述物位传感器Sr检测升降托盘21的高度位置,根据其检测结果正反方向转动驱动升降马达MS。该升降马达MS的转动量由上述编码器检测。
(物位传感器的构成)
如图25所示,上述物位传感器Sr由臂杆58和检测该臂杆58的位置的传感器构成,动作螺线管SL2连接在上述臂杆58上。另外升降控制机构164利用排纸指示信号使该臂杆58上下移动。排纸指示信号根据排纸传感器S2、例如根据片材后端通过信号,在经过该片材到达堆放托盘21的估算时间后被定时通知。另外,堆放托盘21的上下移动根据所述片材束搬出机构的动作信号,利用经过片材束后端到达堆放托盘21的估算时间后的定时信号而得以进行。
(升降控制机构)
控制上述的升降马达MS的升降控制机构(后述的控制CPU161)164构成如下。首先,对从排纸口25x把片材移送到堆放托盘上的控制模式进行说明,片材从排纸口25x以「直排纸模式」、「跨接搬出模式」、「处理束搬出模式」搬出。该搬出模式例如可以在设定图像形成装置A的后处理模式时选定。
另外上述「直排纸模式」,从排纸口25x不后处理地直接搬出形成图像的片材。在该模式时送到搬入口23a的片材被送到第一搬入路径P1,经由排纸辊25、排纸传感器S2被搬送到处理托盘29上。在该处理托盘29上转回辊26a在与配置在片材支承面29a上的从动辊26b压接的状态下向排纸方向(图26(a)顺时针方向)转动。因此来自排纸口25x的片材被搬到处理托盘29上,用在该托盘上准备的转回辊26a、26b送到升降托盘21上,堆放在其最上片材的上面。
上述「跨接搬出模式」,为了在图像形成的片材上实施后处理,从排纸口25x在处理托盘29上对齐堆放。在该模式时送到搬入口23a的片材被送到第一搬入路径P1,经由排纸辊25、排纸传感器S2被搬送到处理托盘29上。在该处理托盘29上准备片材端限制机构32、转回辊26a、配准机构51和侧部整合机构34。之后来自排纸口25x的片材在处理托盘29上的最上片材的上面堆放成束状。上述「处理束搬出模式」在处理托盘上对齐堆放,把用端部装订机构31装订处理过的片材束从处理托盘29搬到升降托盘21。因此在处理托盘29上配置上述的片材束搬出机构100。
因此,升降控制机构164在上述「直排纸模式」时把升降托盘21收纳的最上片材和处理托盘29的片材支承面29a的高低差H设定为第一高度位置H1。而在上述「跨接搬出模式」时设定为第二高度位置H2,在上述「处理束搬出模式」时设定为第三高度位置H3。此时的高低差H设定成以第一、第二、第三高度位置顺序变大(H1<H2<H3)。该高位置的控制如上所述,用物位传感器Sr检测托盘上的最上片材的位置,以该检测信号为基准使升降马达MS转动规定量而设定高低差H。
上述第一高度位置H1设定成最上片材和片材支承面29a的高低差实质为零。即,设定成送到片材支承面29a的排纸片材顺利地搬入到最上片材的上面。考虑到此时最上片材的后端卷曲上推,按控制误差最上片材位于上方,设定最上片材相对片材支承面29a低一些。
在这样考虑的同时控制处理托盘29每次搬入片材只降下一页纸厚的程度是困难的。因此通常处理托盘29构成以用上述的物位传感器Sr检测来自排纸口25x的反复数次搬出片材的情况放下托盘。因此第一高度位置H1例如设定为5mm~10mm。
上述第二高位置H2当在处理托盘29上对齐堆放片材时,设定为最上片材和片材支承面29a的高低差至少相当堆积的片材束的束厚或比其大一些。这是因为实际上设定两者的高低差为零时,从排纸口25x搬出的片材逐渐在其上堆积,堆放上层部的片材每次搬入都发生带送其最上片材、位置偏移的问题。在与该位置偏移的问题同时配置成使升降托盘21倾斜使在排纸方向前方高的情况下(参照图26(b))堆放在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束的排纸方向前端侧在被推到上方的状态下弯曲。通过该弯曲对齐堆放成束状的片材的后端边(装订处理端)不对齐,在该状态下装订处理时片材端边前后位置偏移而不对齐。
因此第二度高位置H2形成比第一高度位置H1大的高低差,该高低差根据由在处理托盘的片材支承面29a上堆积最大允许量的片材束的情况下的弯曲产生的处理端边的位置偏移量以实验方式搞清。图示的第二高度位置H2设定为10mm~30mm左右。
上述第三高度位置H3设定成最上片材和片材支承面29a的高低差比相当预先设定的最大允许量的片材束的厚度足够大。即,在把在上述的处理托盘29上对齐堆放实施装订处理的片材束搬到升降托盘21上时,最上片材和片材支承面29a的高低差H3设定得至少比相当最大允许量的片材束的厚度大。在该情况下图示的装置采用从处理托盘29用夹持部件(机构)105夹持片材束搬出的构造。这是因为从处理托盘29的片材支承面29a使片材束落下收纳时排列状态变差,因此通过用夹持部件(机构)105夹持片材束的后端部,在片材后端到达升降托盘21上的最上片材的上面前解除夹持而保持整列状态。图示的装置第三高度位置H3设定为30mm~50mm。
另外上述升降控制机构164,「处理束搬出模式」时在使升降托盘21从第二高度位置移动到第三高度位置时,进行以下控制:(i)上述装订机构31的动作完了信号、或根据以该信号上述承载部件110向片材搬出方向移动开始的定时信号起动上述升降马达MS,控制其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三高度位置移动。或者(ii)根据上述装订机构31的动作完了信号装订处理完的片材束到达升降托盘21,在片材后端落到最上片材的上面之前起动升降马达MS,控制从第二高度位置向第三高度位置移动。
另外升降控制机构164在片材束的后端落下处理托盘29的片材支承面29a和升降托盘21之间的高低差(上述第三高度位置H3)的过程中,控制上述夹持解除机构,以解除夹持部件(机构)105的夹持。因此片材束以小落差缓慢落下堆放在最上片材的上面。由此可以维持在升降托盘21上堆放的片材的排列性。
[控制构成的说明]
根据图30的方框图说明上述的图像形成系统的控制构成。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系统具有图像形成装置A的控制部(以下称为「本体控制部」)150和后处理装置B的控制部(以下称为「后处理控制部」)160。本体控制部150具有图像形成控制部151、供纸控制部152和输入部153。另外,由设在该输入部153上的控制面板18设定「图像形成模式」、「后处理模式」。如上所述,图像形成模式设定印刷输出部数、片材尺寸、彩色或单色印刷、放大或缩小印刷、双面或单面印刷和其他图像形成条件。另外,本体控制部150根据该设定的图像形成条件控制图像形成控制部151及供纸控制部151,在规定的片材上形成图像后从本体排纸口3顺序搬出片材。
与此同时,由控制面板18的输入设定后处理模式。该后处理模式例如设定「印刷输出模式」「装订精加工模式」「片材束折叠精加工模式」等。因此本体控制部150向后处理控制部160转送后处理的精加工模式和片材页数、部数上方与装订模式(一处装订或两处以上装订多个)信息。与此同时,本体控制部150每次结束形成图像都向后处理控制部160转送工作结束信号。
后处理控制部160具有:对应指定的精加工模式使后处理装置B动作的控制CPU161,存储动作程序的ROM162,存储控制数据的RAM163。另外,该控制CPU161具有:把送到搬入口23a的片材进行搬送的片材搬送控制部164a,进行片材的堆放动作的片材堆放动作控制部164b,进行片材装订处理的装订动作控制部164c,进行片材束折叠动作的片材束折叠动作控制部164d。
上述片材搬送控制部164a连结上述的第一搬入路径P1的搬入辊23、排纸辊25的驱动马达(未图示)的控制电路,另外,构成可接收来自配置在该搬入路径的片材传感器S1的检测信号。另外,为把片材堆放在处理托盘29中,用导线连结上述转回辊26a的正反转马达MY。上述片材堆放动作控制部164b,用导线连结整合处理托盘上的片材的左右的整合板34L、34R的变速马达MZ1、MZ2,进而上述装订动作控制部1 64c用导线连结内置于处理托盘29的端部装订单元31和聚集引导件45的中部装订单元40中的驱动马达MD的驱动电路。
上述片材束折叠动作控制部164d用导线连结转动驱动上述折叠辊46a、46b的驱动马达的驱动电路和离合机构的驱动电路。另外该片材束折叠动作控制部164d把上述的第二搬入路径P2的搬送辊27及聚集引导件45的前端止动器43用导线连结与移动控制到规定位置的变速机构的控制电路。另外,用导线连结以从配置在这些路径的片材传感器接收检测信号。
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控制部在后处理装置B进行以下的处理动作。
「印刷输出模式」
在该模式下,图像形成装置A例如从第1页形成一系列的文本图像,从本体排纸口3顺次面朝下搬出,送到第一搬入路径P1的片材由排纸辊25引导。因此,利用在排纸口25x检测片材前端的信号,在经过片材前端到达处理托盘29的转回辊26a的估算时间后,片材搬送控制部164a把转回辊26a从上方待机位置降到托盘上,把该辊按图2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进入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由该转回辊26a搬向堆放托盘21,收纳在该托盘上。这样把按顺序后续的片材搬到堆放托盘21,堆积收纳在该托盘上。
因此,在该印刷输出模式由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图像的片材经后处理装置B的第一搬入路径P1,收容在堆放托盘21,例如以面朝下的姿态从1页顺次到n页的顺序堆积收纳在上方。
「装订精加工模式」
在该模式下,图像形成装置A与上述的模式相同从第1页到n页的顺序形成一系列的文本的图像,在面朝下的状态从本体排纸口3搬出,送到第一搬入路径P1的片材由排纸辊25引导。因此,利用在排纸口25x检测片材前端的信号,经过片材前端到达处理托盘29的转回辊26a的估算时间后,片材搬送控制部164a把转回辊26a从上方待机位置降到托盘上,该转回辊26a按图2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接着片材搬送控制部164a在经过片材后端搬入处理托盘29上的估算时间后以图2逆时针方向转动驱动转回辊26a。于是从排纸口25x进入的片材被转回搬送到处理托盘29上。通过反复搬送该片材使一系列的片材以面朝下的状态束状堆放在处理托盘29上。
另外每往上述的处理托盘29上的片材的堆放时,控制CPU161使侧部整合机构34动作,整合堆放的片材宽度方向位置。接着控制CPU161用从图像形成装置A的工作结束信号使端部装订单元31动作,合并装订处理托盘上堆放的片材束的后端边。该装订动作后,控制CPU161移动片材束搬出机构100。于是装订的片材束搬到堆放托盘21并被收纳。由此装订在图像形成装置A形成图像的一系列片材并收纳在堆放托盘21上。
另外,本申请通过参照而在此要求由引用的日本专利申请编号2008年111415号的优先权。

Claims (8)

1.一种片材后处理装置,具备:
搬入口,该搬入口配置在装置框架的一个侧面,接受从图像形成装置送出来的片材;
端部装订机构,该端部装订机构将从上述搬入口接受到的片材聚积成束状,对片材束的端部实施装订处理;
中部装订机构,该中部装订机构将从上述搬入口接受到的片材聚积成束状,对片材束的中央部实施装订处理;
对折机构,该对折机构对经过上述中部装订处理的片材束实施对折处理;
裁断机构,该裁断机构对经过上述对折处理的片材束的三面切口端进行裁断;
第一排出口,该第一排出口配置在上述装置框架的另一个侧面,用于排出经过上述端部装订处理的片材束;
第二排出口,该第二排出口配置在上述第一排出口的下方,用于排出由上述对折机构进行了对折处理的片材束;
缓冲路径,该缓冲路径临时储存从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向上述端部装订机构搬送的规定页数的片材;
缓冲搬送机构,该缓冲搬送机构将由上述缓冲路径临时储存的规定页数的片材延迟规定时间后搬送到上述端部装订机构,
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及上述对折机构配置在上述装置框架的上述一个侧面侧的上述搬入口的下方,
上述端部装订机构配置在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及上述对折机构的上方且位于上述搬入口和上述第一排出口之间,
上述裁断机构配置在上述端部装订机构的下方且配置在设于上述对折机构的下游侧的排纸路径上,
上述缓冲路径设置在上述搬入口与上述端部装订机构之间,并朝向上述对折机构与上述裁断机构之间沿垂直方向延伸地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裁断机构具有:
裁断刀,该裁断刀对经过上述对折处理的片材束的三面切口端进行裁断;和
配准机构,该配准机构在上述第二排出口的上游限制经过上述对折处理的片材束的上述第二排出口侧的端边;
由裁断刀对由上述配准机构限制的片材束的三面切口端进行裁断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对从上述搬入口接受到的片材进行穿孔处理的穿孔机构,
该穿孔机构配置在从片材分支部到上述端部装订机构的搬送路径之间,该片材分支部将从上述搬入口送来的片材分支向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和上述对折机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上述装置框架的另一个侧面侧的堆放托盘,
上述堆放托盘通过升降来接收从上述第一排出口排出的经过上述端部装订处理的片材束和从上述第二排出口排出的经过上述对折处理的片材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堆放托盘具有多个自由升降的排纸托盘,
当排出到最上面的排纸托盘上的片材束的高度达到规定量时,位于该最上面的排纸托盘下侧的排纸托盘接收按顺序排出来的片材束。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上述堆放托盘下方的书册堆放器,
该书册堆放器接收从上述第二排出口排出的片材束,而且,当聚集在上述堆放托盘上的片材束达到规定量的情况下,从上述第二排出口按顺序接收之后排出的片材束。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在上述堆放托盘下方的书册堆放器,
该书册堆放器接收从上述第二排出口排出的片材束,而且,当聚集在上述堆放托盘上的片材束达到规定量的情况下,从上述第二排出口按顺序接收之后排出的片材束。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后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将从上述搬入口接受到的片材朝向上述中部装订机构及上述对折机构引导的搬入路径,
上述缓冲路径与上述搬入路径并列设置。
CN200910135149.XA 2008-04-22 2009-04-22 片材后处理装置 Active CN10156513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11415A JP5438914B2 (ja) 2008-04-22 2008-04-22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2008111415 2008-04-22
JP2008-111415 2008-04-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65135A CN101565135A (zh) 2009-10-28
CN101565135B true CN101565135B (zh) 2014-03-05

Family

ID=412004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35149.XA Active CN101565135B (zh) 2008-04-22 2009-04-22 片材后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109497B2 (zh)
JP (1) JP5438914B2 (zh)
CN (1) CN10156513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96074A1 (en) * 2009-02-05 2010-08-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Alignment mechanism for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JP5464096B2 (ja) * 2010-08-03 2014-04-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記録材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3014388A (ja) * 2011-06-30 2013-01-24 Ricoh Co Ltd スキュー補正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スキュー補正方法
JP5921128B2 (ja) * 2011-10-07 2016-05-24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966614B2 (ja) * 2012-05-25 2016-08-1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004843B2 (ja) * 2012-08-31 2016-10-12 理想科学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収納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後処理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202878B2 (ja) * 2013-05-09 2017-09-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綴じ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0229172B2 (en) * 2013-09-30 2019-03-12 Rakuten, In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rogram
JP2015107840A (ja) * 2013-12-03 2015-06-1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US9751714B2 (en) * 2014-04-23 2017-09-05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9417589B2 (en) * 2014-04-29 2016-08-16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punching device,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JP5986661B2 (ja) * 2014-05-09 2016-09-06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78007B2 (ja) * 2014-07-17 2019-03-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開閉体の開閉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6415300B2 (ja) * 2014-12-18 2018-10-31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集積装置
US10351371B2 (en) * 2014-12-29 2019-07-16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eeding apparatus
US9598258B2 (en) 2015-01-15 2017-03-2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aper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paper post-processing method
US10479636B2 (en) * 2017-03-02 2019-11-19 Canon Finetech Nisca Inc.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18207335A1 (ja) * 2017-05-12 2018-11-15 ホリゾン・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株式会社 中綴じ製本システム
CN109205357A (zh) * 2017-07-03 2019-01-15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片材搬送机构以及具备该片材搬送机构的图像形成装置
KR102139457B1 (ko) * 2018-05-15 2020-07-30 주식회사 픽스로봇 매트 박음질 장치 및 방법
JP7200602B2 (ja) * 2018-10-31 2023-01-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処理装置
JP7159796B2 (ja) 2018-11-08 2022-10-2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媒体処理装置、記録システム、及び装置ユニット
JP2020079156A (ja) * 2018-11-14 2020-05-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綴じ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シート束を綴じる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272023B2 (ja) * 2019-03-15 2023-05-1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789827A1 (en) * 2019-05-31 2021-03-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7348788B2 (ja) * 2019-09-20 2023-09-21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0980195A (zh) * 2019-12-31 2020-04-10 湖南景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高精度自动计数仪表的水泥分装系统
US11272068B2 (en) * 2020-03-10 2022-03-08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JP7435217B2 (ja) * 2020-04-28 2024-0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2485200B (zh) * 2020-11-27 2022-03-08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模块化井口泡沫含量检测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1443B1 (en) * 1999-07-15 2002-04-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unch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77965A (en) * 1993-11-08 1995-01-03 Xerox Corporation Automatic on-line signature booklets finisher for electronic printers
US7137625B2 (en) * 2002-02-12 2006-11-21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finisher including means for setting cutting position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heet finisher
JP2003261260A (ja) 2002-03-08 2003-09-16 Ricoh Co Ltd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4115237A (ja) 2002-09-27 2004-04-15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後処理装置
JP4047116B2 (ja) * 2002-09-19 2008-0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4195569A (ja) 2002-12-17 2004-07-15 Fuji Xerox Co Ltd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カッタユニット
JP3832440B2 (ja) * 2003-02-27 2006-10-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処理装置
JP4217566B2 (ja) * 2003-09-01 2009-02-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78616B2 (ja) * 2005-06-14 2010-06-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7604225B2 (en) * 2005-08-31 2009-10-2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923538B2 (ja) * 2005-11-25 2012-04-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用紙処理装置
JP2008063124A (ja) * 2006-09-11 2008-03-21 Canon Inc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8115010A (ja) * 2006-11-08 2008-05-22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中間搬送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81443B1 (en) * 1999-07-15 2002-04-3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unch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63033A (ja) 2009-11-12
JP5438914B2 (ja) 2014-03-12
US8109497B2 (en) 2012-02-07
US20090261521A1 (en) 2009-10-22
CN101565135A (zh) 2009-10-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65135B (zh) 片材后处理装置
CN101565134B (zh)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8689208B (zh) 纸张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11392483B (zh) 纸张处理装置及具备纸张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5217366B (zh)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折叠片材推压方法
US7207557B2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ingle-sheet processing machine
US20070001362A1 (en) Sheet bundle conveyance apparatus and bookmak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CN104512758B (zh) 纸张后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纸张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9248687B2 (en) Bookmaking method
CN107922138B (zh) 纸张订缀处理装置以及具备纸张订缀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2001545A (zh) 片材集聚装置以及具备它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3723552A (zh) 片材收纳装置及使用片材收纳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
CN104590936A (zh) 纸张处理装置及具备该纸张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4512757B (zh) 纸张后处理装置、纸制订书钉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8529269A (zh)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片材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7840180A (zh) 片材处理装置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和片材排出方法
CN105819265A (zh)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具备其的图像形成装置及折叠片材按压方法
CN102642740B (zh) 纸张后处理装置
US8052131B2 (en) Bookmaking apparatus
US7500663B2 (en) Bookmak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the same
US20060290046A1 (en) Sheet stacking apparatus and bookmak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20080106032A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intermediate conveyance unit
JP2005343661A (ja)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2044240A (ja) シート圧着綴じ処理装置
JP2006256729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