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44051A -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 Google Patents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44051A
CN102344051A CN2011100908681A CN201110090868A CN102344051A CN 102344051 A CN102344051 A CN 102344051A CN 2011100908681 A CN2011100908681 A CN 2011100908681A CN 201110090868 A CN201110090868 A CN 201110090868A CN 102344051 A CN102344051 A CN 1023440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sheet stacking
paper sheet
stapling unit
pa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908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44051B (zh
Inventor
佐藤龙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440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40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440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440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38Devices for collating sheet copy material, e.g. sorters, control, copies in staples form
    • G03G15/6541Binding sets of sheets, e.g. by stapling, glueing
    • G03G15/6544Details about the binding means or proced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4/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by discontinuous stitching with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wi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2BOOKBINDING; ALBUMS; FILES; SPECIAL PRINTED MATTER
    • B42B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R PERMANENTLY ATTACHING OBJECTS THERETO
    • B42B5/00Permanently attaching together sheets, quires or signatures otherwise than by stit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4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securing together articles or webs, e.g. by adhesive, stitching or sta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40Type of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43Gathering; Associating; Assembling
    • B65H2301/438Finishing
    • B65H2301/4382Binding or attaching processes
    • B65H2301/43828Binding or attaching processes involving simultaneous deformation of at least a part of the articles to be boun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789Adding properties or qualities to the copy medium
    • G03G2215/00822Binder, e.g. glueing device
    • G03G2215/00827Stapl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其包括:记录介质堆叠部件;第一装订部件,其移动到堆叠区域的内侧,通过使记录介质变形来对记录介质进行装订,并且在对记录介质进行装订之后移动到堆叠区域的外侧;以及引导部件,其设置在第一装订部件与记录介质之间,并且固定在第一装订部件上,引导部件引导记录介质,使得当第一装订部件在堆叠区域的内侧附近移动时,保持记录介质与第一装订部件之间的间隙。引导部件具有围绕着由第一装订部件使记录介质发生变形的区域的开口,并且开口的一部分沿着第一装订部件的移动方向变窄。

Description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已知与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相连的诸如打印机和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用于对其上已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进行后处理。一般来说,这种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包括用于装订记录介质的装订机构和用于在记录介质的预定位置穿孔的穿孔机构。
例如,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4-277036描述了一种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其包括沿着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而设置的穿孔单元、翻折单元和装订器。穿孔单元在记录介质上穿孔,翻折单元在记录介质上形成折线,装订器通过使订书钉沿着折线订入记录介质中来执行装订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该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对记录介质进行装订的装订部件,并且当装订部件在装订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移动时,防止记录介质钩挂在装订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包括:记录介质堆叠部件,其上堆叠有多个记录介质;第一装订部件,其移动到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部件上堆叠所述记录介质的堆叠区域的内侧,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变形来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并且在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之后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外侧;以及引导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装订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之间,并且固定在所述第一装订部件上,所述引导部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使得当所述第一装订部件在所述堆叠区域的内侧附近移动时,保持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第一装订部件之间的间隙得,其中,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围绕着由所述第一装订部件使所述记录介质发生变形的区域的开口,并且所述开口的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装订部件的移动方向变窄。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引导部件的开口的变窄部分具有V形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装订部件通过以下方式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狭缝和舌状部分,将所述舌状部分的自由端插入所述狭缝,并且将所述舌状部分绕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并且所述狭缝形成在比所述舌状部分更接近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以使所述舌状部分的自由端朝向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狭缝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部件的下方设置有记录介质输出托盘,从而使经过所述装订部件装订的所述记录介质向下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装订部件,其对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进行装订,并且所述第一装订部件对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与所述端部相对的另一个端部进行装订。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基于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第二装订部件使用订书钉来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图像形成系统包括:图像形成装置,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其上已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被依次传送到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执行装订处理,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包括:记录介质堆叠部件,其上堆叠有多个所述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传送;装订部件,其移动到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部件上堆叠所述记录介质的堆叠区域的内侧,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变形来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并且在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之后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外侧;以及引导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装订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之间,并且固定在所述装订部件上,所述引导部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使得当所述装订部件在所述堆叠区域的内侧附近移动时,保持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装订部件之间的间隙,其中,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围绕着由所述装订部件使所述记录介质发生变形的区域的开口,并且所述开口的一部分沿着所述装订部件的移动方向变窄。
根据本发明的八方面,基于本发明的七方面,在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中,所述引导部件的开口的变窄部分具有V形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九方面,基于本发明的八方面,在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中,所述装订部件通过以下方式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狭缝和舌状部分并且将所述舌状部分的自由端插入所述狭缝来,并且,所述狭缝形成在比所述舌状部分更接近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以使所述舌状部分的自由端朝向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狭缝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情况相比,在包括用于对记录介质进行装订的装订部件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中,当装订部件在装订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移动时,防止了记录介质钩挂在装订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情况相比,当装订部件朝向记录介质移动时,记录介质的端部和被装订部分不容易进入装订部件在其中进行操作的开口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情况相比,当装订部件从记录介质退回时,舌状部分的自由端更加不可能钩挂在开口中,从而更有效地防止了舌状部分进入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情况相比,由装订部件所装订的记录介质更容易输出。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情况相比,减小了在传送纸张堆叠时在纸张堆叠的被装订部分发生的损坏。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情况相比,执行了不同类型的装订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情况相比,在包括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的图像形成系统中,其中该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包括用于对记录介质进行装订的装订部件,当装订部件在装订位置和退回位置之间移动时,防止了记录介质钩挂在装订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第八方面的情况相比,当装订部件朝向记录介质移动时,记录介质的端部和被装订部分不容易进入装订部件在其中进行操作的开口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与未采用本发明的第九方面的情况相比,当装订部件从记录介质退回时,舌状部分的自由端更加不可能钩挂在开口中,从而更有效地防止了舌状部分进入开口。
附图说明
将基于以下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装订装置;
图3示出了装订装置;
图4A至图4C是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的俯视图;
图5A和图5B是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的透视图;
图6A和图6B是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的透视图;
图7是第一装订单元的立体图;
图8A至图8B示出了从图像形成系统的前方观察时看到的第一装订单元;
图9示出了从图像形成系统的前方观察时看到的第一装订单元;
图10是第一装订单元和第二装订单元的透视图;
图11A和图11B示出了纸张堆叠如何输出;
图12A至图12D示出了设置在上框架上的装订单元;
图13A和图13B示出了纸张堆叠限制部件的构造;
图14A和图14B示出了没有设置根据本实施例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的现有构造所产生的问题;
图15A和图15B示出了纸张堆叠限制部件;
图16A和图16B示出了纸张堆叠限制部件;
图17A和图17B示出了分别包含有装订部的装订单元,该装订单元采用了压合纸张堆叠中的纸张的方法;以及
图18A和图18B进一步示出了通过将纸张压合在一起来装订纸张的装订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实施例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系统1的示意图。图像形成系统1包括图像形成装置2和纸张处理装置3。作为诸如打印机或复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的实例的图像形成装置2通过使用例如电子照相系统来形成图像。作为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的实例的纸张处理装置3对上面已由图像形成装置2形成例如色调剂图像的纸张(记录介质)S执行预定的后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用于供应纸张S的纸张供应装置6和图像形成单元5。图像形成单元5通过使用电子照相系统在从纸张供应装置6供应的纸张S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单元5可以通过使用诸如喷墨方法等其他方法形成图像。图像形成装置2包括纸张反向单元7和输出辊9。纸张反向单元7将上面已由图像形成单元5形成图像的纸张S翻转。输出辊9输出上面已形成有图像的纸张S。图像形成装置2还包括从用户接收信息的用户界面90。纸张供应装置6包括上面堆叠有纸张S的第一纸张托盘61和第二纸张托盘62。纸张供应装置6还包括供应辊65和供应辊66。供应辊65将堆叠在第一纸张托盘61上的纸张S朝向图像形成单元5进行传送。供应辊66将堆叠在第二纸张托盘62上的纸张S朝向图像形成单元5进行传送。
纸张处理装置3包括传送装置10和主体30。传送装置10对已由图像形成装置2输出的纸张S进行传送。主体30包括:纸张堆叠装置35,由传送装置10所传来的纸张S堆叠在纸张堆叠装置35上;以及装订器40,其对纸张S的端部进行装订。纸张处理装置3还包括控制整个图像形成系统1的控制器80。控制器80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硬盘驱动器(HDD)(未示出)。CPU执行用于控制图像形成系统1的控制程序。ROM储存各种程序、表格和参数。RAM例如用作CPU执行控制程序时的工作区。
纸张处理装置3的传送装置10包括一对收纸辊11和穿孔器12。收纸辊11接收已通过图像形成装置2的输出辊9输出的纸张S。穿孔器12根据需要在已由收纸辊11接收的纸张S上穿孔。传送装置10包括一对第一传送辊13和一对第二传送辊14。第一传送辊13从穿孔器12向下游进行传送纸张S。第二传送辊14朝向主体30进行传送纸张S。
纸张处理装置3的主体30具有盒形主体框架36。主体30包括一对接收辊31,接收辊31接收来自传送装置10的纸张S。主体30包括纸张堆叠装置35和一对排纸辊34。其上堆叠有纸张S的纸张堆叠装置35设置在接收辊31的下游。排纸辊34朝向纸张堆叠装置35输出纸张S。主体30包括桨叶37。桨叶37沿着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并朝向纸张堆叠装置35的端部引导件35B传送已由排纸辊34传送来的纸张S。主体30包括推压器38,其中一个推压器38朝向纸张S的一条侧边,另一个推压器38朝向纸张S另一条侧边。推压器38从两侧推压纸张S以便将纸张S对齐。
主体30包括排出辊39。排出辊39可沿着使排出辊39接近纸张堆叠装置35的方向以及使排出辊39远离纸张堆叠装置35的方向移动。当纸张S堆叠在纸张堆叠装置35上时,排出辊39退回到远离纸张堆叠装置35)的位置(在纸张堆叠装置35的竖直上方。当一叠纸张S(在下文中称为“纸张堆叠T”)将要从纸张堆叠装置35排出时,排出辊39移动到排出辊39与纸张堆叠T接触的位置,并且排出辊39旋转以将纸张堆叠T向下游传送。
主体30包括装订器40。装订器40利用订书钉装订放置在纸张堆叠装置35上的纸张堆叠T的端部(纸张堆叠T的相对于传送方向的末端部)。
在主体30的主体框架36的侧壁上形成有开口69。由排出辊39传送的纸张堆叠T通过开口69而排出。
主体30包括作为装订单元的实例的装订装置500。装订装置500在由排出辊39传送来的纸张堆叠T的前端(沿着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执行装订处理。装订装置500与上述装订器40的不同之处在于,装订装置500在执行装订处理时不使用订书钉。相反,装订装置500使纸张堆叠T沿厚度方向发生变形,从而将纸张S彼此装订在一起。装订装置500独立于主体框架36,并且可以从主体框架36上拆卸下来。
主体30包括纸张堆叠托盘70。已由装订器40执行了装订处理的纸张堆叠T和已由装订装置500执行了装订处理的纸张堆叠T堆叠在纸张堆叠托盘70上。纸张堆叠托盘70是可移动的,从而可以根据纸张堆叠T的堆叠量而降低。当在由装订器40所执行的装订处理与由装订装置500所执行的装订处理之间进行切换时,控制器80改变输出图像数据的取向,使得装订位置位于双页展开版式的上部或左部。
下面将对装订装置500进行详细说明。装订装置500通过使纸张堆叠T沿厚度方向发生变形来执行装订处理。
图2和图3示出了装订装置500。图2示出了从图像形成系统1的前方观察时看到的装订装置500。图3示出了从图像形成系统1的上方看到的装订装置500。在图3中,没有示出装置框架530(如下所述)和上框架511(如下所述)。
如图2所示,装订装置500包括具有盒状形状的装置框架530。装置框架530沿着与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图像形成系统1的厚度方向)。尽管未示出,但是装置框架530在其纵向上的中部的底部敞开,使得放置在旋转板513(如下所述)上的纸张堆叠T可以根据需要掉落到纸张堆叠托盘70上。
装订装置500包括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图2示出了设置在前侧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如图2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由装置框架530支撑,从而可以沿着与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图像形成系统1的深度方向)移动。第一装订单元510移动到纸张堆叠T的中间部分或者纸张堆叠T的一端,并且对纸张堆叠T进行装订。第二装订单元520设置在后侧(图像形成系统1的后部)。第二装订单元520由装置框架530支撑,从而可以沿着与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动。第二装订单元520移动到纸张堆叠T的中间部分或者纸张堆叠T的另一端,并且对纸张堆叠T进行装订。
装订装置500包括用于移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移动机构(未示出)。每个移动机构包括电动机M(参见图3)和引导件(未示出),并且沿着与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移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本示例性实施例包括两个电动机M,两个电动机M分别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对应。作为使用两个电动机M的替代,通过使用齿轮齿条机构,一个电动机M也可以移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
下面将对装订装置500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进行说明。由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具有相同的结构,将以第一装订单元51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包括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下框架512设置在上框架511的垂直下方,并且下框架512与上框架511之间具有间隙KG。旋转板513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的下框架512上。旋转板513围绕预定的轴(将在下文说明)旋转。
如图2所述,在上框架511上设置有可移动框架511A和移动机构(未示出)。可移动框架511A沿着朝向和远离下框架512的方向(与下框架512的表面基本垂直的方向)往复移动。移动机构使可移动框架511A移动。在可移动框架511A上设置有突出部件511B和螺旋弹簧KS。随着可移动框架511A朝向下框架512移动,突出部件511B朝向间隙KG突出。当突出部件与下框架512接触时,螺旋弹簧KS收缩以防止突出部件511B的断裂等。在可移动框架511A中设置有装订部511C和驱动机构(未示出)。作为装订部件的实例的装订部511C通过使用穿孔部件505(将在下文中进行详述)等在纸张堆叠T上执行装订处理。驱动机构驱动穿孔部件505等。
在上框架511的面向间隙KG的一侧设置有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同样参见图13A和图13B)。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引导纸张堆叠T,从而保持纸张堆叠T与装订部511C之间的间隙,以限制纸张堆叠T进入装订部511C。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可以是设置在上框架511的表面的独立部件,或者可以与上框架511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一体。
如图2所示,下框架512上形成有孔512A,从而设置在可移动框架511A上的穿孔部件505可以伸入孔512A中。在下框架512上形成有与孔512A相连通的废物容器512B。废物容器512B收容在上框架511的装订部511C执行装订处理时所产生的废物。如图2所示,在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突伸入间隙KG中的突出部件512C(同样参见图3)。
如图3所示,装订装置500构造为使旋转板513可以退回到下框架中。也就是说,下框架512具有包括顶板512E和底板(未示出)的外框架,并且在顶板512E与底板之间的空间内形成凹部,从而旋转板513可以退回到凹部内。当装订装置500的机构如下所述地移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时,旋转板513退回到凹部内。
如图3所示,旋转板513构造为可以围绕设置在主体框架36附近的轴512D旋转。第一螺旋弹簧KS1设置为第一螺旋弹簧KS1的一端固定在旋转板513的接近主体框架36的位置,而第一螺旋弹簧KS1的另一端固定在下框架512的顶板512E的下表面上。从而,旋转板513的位于轴512D与主体框架36之间的部件受到第一螺旋弹簧KS1的朝向下框架512(沿着与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拉拽。
装订装置500包括支撑部件512F和突出销512G。在支撑部件512F的一个端部形成有槽NA,并且上述轴512D由支撑部件512F的另一个端部支撑。突出销512G从顶板512E的下表面突伸入支撑部件512F的槽NA中。在支撑部件512F的槽NA中,在突出销512G与轴512D之间设置有第二螺旋弹簧KS2。第二螺旋弹簧KS2沿着远离突出销512G的方向推压支撑部件512F。在支撑部件512F的两侧形成有引导件G,以便当支撑部件512F移动时引导支撑部件512F。
装订装置500包括对旋转板513的旋转进行限制的第一限制部件401。第一限制部件401设置在装置框架530附近(参见图2),并伸入到旋转板513的旋转路径中。第二限制部件402设置为从下框架512的下板(未示出)向上突出。第二限制部件402通过与形成在旋转板513的下表面上的突起部TK接触对旋转板513的旋转进行限制。
装订装置500构造为使包括在上框架511的装订部511C中的穿孔部件505(参见图2)伸入形成在下框架512上的孔512A中。因此,穿孔部件505与旋转板513可能彼此发生干涉。为此,如图3所示,在装订装置500中,在旋转板513上形成有切口513A以防止穿孔部件505与旋转板513之间的干涉。
根据本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3能够根据用户的选择执行下述装订处理中的一个或两个处理:由装订器40使用订书钉执行的装订处理;以及由装订装置500通过使纸张堆叠T沿厚度方向发生变形而执行的装订处理。下面,参考图4A至图10对由装订器40所执行的装订处理和由装订装置500所执行的装订处理进行说明。图4A至图4C是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俯视图。图5A至图7以及图10是第一装订单元510和其他部件的透视图。图8A至图9示出从图像形成系统1的前方观察时看到的第一装订单元510。
下面将对由装订器40所执行的装订处理进行说明。
当装订器40执行装订处理时,首先,纸张堆叠托盘70(参见图1)升高。排纸辊34(参见图1)将纸张S朝向纸张堆叠装置35排出,并且多页纸张S堆叠在纸张堆叠装置35上。如图4A所示,当朝向纸张堆叠装置35排出纸张S时,纸张S的前端从纸张堆叠装置35的端部35C(参见图1)并穿过开口69伸出到主体框架36之外。即使在纸张S的末端放置在纸张堆叠装置35上之后并且纸张S在其后端接触端部引导件35B(参见图1)之前已滑过纸张堆叠装置35,纸张S也会堆叠在纸张堆叠装置35上使得纸张S的前端从主体框架36伸出(穿过开口69)。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纸张堆叠托盘70首先升高,从而纸张堆叠托盘70支撑从主体框架36伸出的纸张S的前端。在该状态下,纸张S由纸张堆叠装置35和纸张堆叠托盘70两者支撑。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整页纸张S未收容在主体框架36中。而是,纸张S被支撑为纸张S的前端从主体框架36伸出。因此,主体框架36的尺寸减小,并且图像形成系统1的整体轮廓减小。
如果旋转板513在装订器40执行装订处理时伸出,则旋转板513如下文所述地对纸张S的移动和纸张堆叠T的移动进行限制。此外,当纸张堆叠托盘70升高时,纸张堆叠托盘70与旋转板513之间可能产生干涉。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当装订器40执行装订处理时,第一装订单元510朝向图像形成系统1的前侧退回,并且第二装订单元520朝向图像形成系统1的后侧退回。也就是说,第一装订单元510退回到利用排纸辊34(参见图1)从纸张堆叠装置35上排出的纸张堆叠T的传送路径的一侧,并且第二装订单元520退回到纸张堆叠T的传送路径的另一侧。
当排纸辊34将纸张S依次排出到纸张堆叠装置35上时,推压器38(参见图1)推压纸张S的侧边。从而,在宽度方向上对齐纸张S。此外,旋转桨叶37(参见图1)将纸张S推压到端部引导件35B上,从而在传送方向上对齐纸张S。从而,在纸张堆叠装置35上形成纸张堆叠T,所述纸张堆叠T包括其端部在宽度方向和传送方向上对齐的预定数量纸张S。接着,装订器40在纸张堆叠T上执行装订处理。然后,由排出辊39将纸张堆叠T排出到纸张堆叠托盘70上。本实施例构造为随着纸张堆叠T堆叠在纸张堆叠托盘70上,纸张堆叠托盘70根据纸张堆叠T的堆叠量而相对应地降低。
下面对由装订装置500所执行的装订处理进行说明,其中通过使纸张堆叠T沿厚度方向发生变形来对纸张堆叠T进行装订。
当装订装置500执行装订处理时,纸张堆叠托盘70降低到纸张堆叠托盘70与第一装订单元510、第二装订单元520不发生干涉的位置。接着,如图4B中的箭头A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彼此接近的方向(与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D相垂直的方向)朝向纸张堆叠T的堆叠区域移动。随着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移动,解除了第一限制部件401对旋转板513(参见图5A)的限制。于是,如图5B所示,旋转板513因第一螺旋弹簧KS 1而旋转,并且旋转板513从下框架512伸出。当旋转板513伸出时,从主体框架36伸出的纸张S的前端(参见图5B)由旋转板513支撑。也就是说,当装订装置500执行装订处理时,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两者支撑由排纸辊34依次传送的纸张S。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构成记录介质堆叠部件。
旋转板513因第一螺旋弹簧KS1而旋转,并且当形成在旋转板513上的突起部TK(参见图5A)与形成在下框架512上的第二限制部件402(参见图3)接触时,旋转板513停止旋转。当排纸辊34将纸张S朝向纸张堆叠装置35依次传送时,旋转板513沿传送路径设置在纸张S的下游。如图5B所示,下框架512设置在传送路径的外侧(传送路径的横向两侧)。尽管未示出,上框架511也设置在传送路径的外侧(传送路径的横向两侧)。从而,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不会阻碍排纸辊34将纸张S向纸张堆叠装置35进行传送。
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可以设置在由排纸辊34朝向纸张堆叠装置35依次传送的纸张S的传送路径上。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可能取决于纸张S的尺寸,但是已由排纸辊34所传送的纸张S临时地进入上框架511与下框架512之间的间隙KG(参见图2)。然后,纸张S滑过纸张堆叠装置35以及旋转板513,并朝向纸张堆叠装置35的端部引导件35B(参见图1)移动。
向纸张堆叠装置35依次传送的纸张S可能已发生卷曲(弯曲)。当这种卷曲的纸张S进入装订装置500的间隙KG时,纸张S可能钩挂在上框架511的下表面上或者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上,从而纸张S的朝向端部引导件35B的传送会受到限制。此外,纸张堆叠T中所包含纸张S会变得不均匀。
如果纸张S已经堆叠在纸张堆叠装置35上,则被附加地传送到纸张堆叠装置35上的新的纸张S滑过已经堆叠在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上的这叠纸张S的上表面,然后进入装订装置500的间隙KG中。当附加纸张S滑过已堆叠的纸张S时,纸张S在间隙KG中很可能与上框架511的下表面接触。此外,同样在这种情况下,纸张S的朝向端部引导件35B的传送可能受到阻碍。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文所述,在朝向纸张堆叠装置35依次传送纸张S时,均包括有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退回到位于纸张S的传送路径的外侧的位置。也就是说,第一装订单元510退回到位于纸张S的传送路径的一侧的位置(沿着与传送路径相垂直的方向),而第二装订单元520退回到纸张S的传送路径的另一侧的位置。
当预定数量的纸张S已经堆叠成由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两者所支撑的纸张堆叠T,并且当纸张堆叠T中的纸张S的端部已经在宽度方向和传送方向上对齐时,纸张堆叠装置35朝向装订装置500滑动。从而,纸张堆叠装置35上的纸张堆叠T的前端移动到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执行装订处理的位置。接着,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与纸张S的传送路径D相垂直的方向A(纸张堆叠T的宽度方向)移动,从而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位于在与纸张S的传送路径D相垂直的方向A上的预定的装订位置。
尽管未在上文中进行说明,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均包括的旋转板513具有如图3所示的三角形形状。如图5B所示,当旋转板513位于纸张S的传送路径上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一者的旋转板513的顶点513B朝向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另一者突出。每个旋转板513均具有与顶点513B相连接的边缘513C,并且边缘513C随着与主体框架36的距离的减小而朝向下框架512倾斜。
图4B和图5B示出当例如以长边作为前缘传送A4尺寸的纸张S(所谓“长边供应”:LEF)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位置。如果例如以短边作为前缘传送A4尺寸的纸张S(所谓“短边供应”:SEF),则如图4C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位于彼此更接近的位置。尽管未在上文中进行说明,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装订装置500中,如图2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设置成旋转板513位于纸张堆叠装置35中的纸张S的传送路径D的延伸面上。
下面对由装订装置500所执行的装订处理进行进一步说明。如由装订器40所执行的装订处理中那样,当将纸张S排出到纸张堆叠装置35上时,推压器38推压纸张S的侧缘,从而在宽度方向上对齐纸张S。此外,旋转桨叶37将纸张S推压到端部引导件35B上,从而在传送方向上对齐纸张S。从而,在纸张堆叠装置35上形成纸张堆叠T,所述纸张堆叠T包括其端部在宽度方向和传送方向上对齐的纸张S。接着,纸张堆叠装置35沿着纸张S的传送路径D朝向装订装置500滑动(同样参见图2)。从而,纸张堆叠装置35上的纸张堆叠T的前端移动到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执行装订处理的预定的位置。
如图6A所示,当例如在纸张S的中间部分(相对于与纸张S的传送方向相垂直的方向的中间部分)的两个位置执行装订处理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与纸张S的传送路径D相垂直的方向(图6A中的箭头所表示的方向)彼此更接近地移动(参见图4B),从而进入由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所支撑的纸张堆叠T的堆叠区域。此时,如图6A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的旋转板513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旋转板513彼此接触。旋转板513围绕轴512D而旋转。随着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变得彼此更接近,设置在支撑部件512F(参见图3)中的第二螺旋弹簧KS2收缩并且旋转板513产生滑动。于是,如图6B所示,第一装订单元510的旋转板513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旋转板513退回到下框架512中。
如果第一装订单元510的旋转板513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旋转板513不能旋转,则第一装订单元510的旋转板513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旋转板513会彼此发生干涉,从而难以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移动得彼此足够接近。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板513构造为如上文所述地那样可旋转和可滑动。从而,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可以移动到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能够在纸张S的中间部分上执行装订处理的位置。
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彼此更接近的方向(由图5A至图6B中的箭头所表示)移动,并且进入由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所支撑的纸张堆叠T的堆叠区域。于是,如图7所示,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者中,纸张堆叠T位于上框架511与下框架512之间的间隙KG中。如上文所述,在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孔512A(同样参见图3)。因此,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彼此更接近的方向移动时,进入第一装置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者的间隙KG中的纸张堆叠T可能钩挂在下框架512上的孔512A中。
因此,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者都包括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伸入间隙KG中的突出部件512C(同样参见图2)。从而,当纸张堆叠T因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移动而进入下框架512的间隙KG中时,突出元件512C用于提升位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上方的纸张堆叠T。从而,防止了纸张堆叠T钩挂在下框架512上的孔512A中。为了使纸张堆叠T平稳地进入间隙KG中,下框架512的顶板512E的端部512J和突出部件512C具有斜面。
在旋转板513已经退回到下框架512中(如图6B所示)之后,如图8A所示,设置在上框架511上的可移动框架511A朝向下框架512移动预定的距离。从而,突出部件511B突伸入第一装订单元510的间隙KG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间隙KG中。接着,已经停止的排出辊39(参见图1)再次旋转。因此,如图8B所示,纸张堆叠T的前端被压向突出部件511B,从而使纸张堆叠T的前端对齐。
接下来,如图9所示,可移动框架511A朝向下框架512进一步移动,使得纸张堆叠T的前端被可移动框架511A的下表面和下框架512的上表面推压。此时,可移动框架511A通过纸张堆叠T推压已经从下框架512的上表面突出的突出部件512C,从而使突出部件512C从间隙KG退回到下框架512中。
接下来,如图9所示,设置在可移动框架511A上的穿孔部件505穿透纸张堆叠T,并且在纸张堆叠T上执行装订处理。从而,完成对纸张堆叠T的中间部分的装订处理。接着,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彼此背离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退回到由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所支撑的纸张堆叠T的堆叠区域的外侧。然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者进入如图10所示的状态。即,第一装订单元510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面向纸张堆叠T的一端的位置,并且第二装订单元520设置在第二装订单元520面向纸张堆叠T的另一端的位置。
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时,第二螺旋弹簧KS2推压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者的旋转板513,并且第一螺旋弹簧拉拽旋转板513的端部。从而,如图10所示,旋转板513从下框架512中突出。从而,即使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时,旋转板513也会继续支撑纸张堆叠T。
接下来,再次执行与图9中所示的操作相同的操作,并且对纸张堆叠T的端部执行装订处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四个位置执行装订处理。作为如上所述地在四个位置执行装订处理的替代,可以仅在中间部分的两个位置执行装订处理。作为选择,可以仅在一个位置,即纸张堆叠T的一个端部执行装订处理。
接下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从而,第二螺旋弹簧KS2推压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者上的旋转板513,并且第一弹簧KS1拉拽旋转板513的端部,从而使该端部从下框架512中伸出。因此,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返回到图5B所示的状态,在该状态中,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退回到纸张堆叠T的堆叠区域的外侧。
也就是说,在完成装订处理之后,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设置为旋转板513位于纸张堆叠T下方的位置并且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退回到纸张堆叠T的横向两侧。如下文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装订装置500完成装订处理之后,排出辊39传送纸张堆叠T并且使纸张堆叠T经过形成在装置框架530的下部的开口(参见图2)下落到纸张堆叠托盘70上。因此,如果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设置在纸张堆叠T的传送路径的上方,则纸张堆叠T与上框架511的基体511K(参见图2)相碰撞,并且纸张堆叠T的传送受到阻碍。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当完成装订处理时,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退回到纸张堆叠T的横向两侧。
接着,排出辊39开始旋转并且将装订装置500所执行的装订处理已经完成的纸张堆叠T排出。更具体地说,排出辊39传送纸张堆叠T,直到纸张堆叠T的末端穿过开口69(参见图1)为止。从而,已经由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两者支持的纸张堆叠T仅由旋转板513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旋转板513项对于纸张堆叠装置35倾斜。因此,已经由排出辊39传送到旋转板513上的纸张堆叠T可能返回到纸张堆叠装置35。为防止这种情况,如图2所示,旋转板513的沿着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的上游部分具有更陡的倾斜度。也就是说,旋转板513的沿着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的上游部分的倾斜度比旋转板513的沿着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的下游部分的倾斜度以及旋转板513的沿着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的中间部分的倾斜度更陡。具体地说,旋转板513的沿着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的上游部分下垂。如图2所示,旋转板513的沿着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的上游端设置在开口69的下方。从而,在本实施例中,装订装置500构造为使放置在旋转板513上的纸张堆叠T不容易返回到纸张堆叠装置35。
在排出辊39已经将纸张堆叠T传输到旋转板513上之后,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装订装置500中,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彼此远离的方向移动。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进一步移动时,旋转板513对纸张堆叠T的支撑解除。从而,纸张堆叠T经过形成在装置框架530上的开口(参见图2)而下落,并且纸张堆叠T堆叠在下面的纸张堆叠托盘70上。
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装订装置500中,旋转板513具有边缘513C(参见图5B)。如图5B所示,边缘513C随着与主体框架36的距离的减小而朝向下框架512倾斜。因此,在图5B所示的状态中,第一装订单元510的旋转板513与第二装订单元520的旋转板513之间的间隙随着与主体框架36的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也就是说,第一装订单元510的旋转板513与第二装订单元520的旋转板513之间的间隙朝向设置在旋转板513上的纸张堆叠T的末端而增大。
此外,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例的装订装置500中,第一装订单元510的旋转板513与第二装订单元520的旋转板513之间的间隙在与旋转板513的顶点513B(参加图5B)对应的位置最小。旋转板513之间的间隙从与顶点513B对应的位置朝向主体框架36增大。从而,当纸张堆叠T随着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彼此远离地移动而下落时,纸张堆叠T的末端首先下落。也就是说,纸张堆叠T的末端先于纸张堆叠T的前端接触纸张堆叠托盘70。
纸张堆叠托盘70随着纸张堆叠托盘70上的纸张堆叠T的堆叠量的增加而降低。尽管未在上文中进行说明,但是如图2所示,下框架512包括用于探测纸张堆叠托盘70上的纸张堆叠T的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当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中的至少一者探测到纸张堆叠T时,纸张堆叠托盘70继续降低。当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中的任何一者都未探测到纸张堆叠T时,纸张堆叠托盘70停止。因此,避免了旋转板513与纸张堆叠托盘70上的纸张堆叠T之间的干涉。此外,防止了当装订器40执行装订处理时纸张堆叠T处于主体框架36的开口69的上方。
第一传感器S 1和第二传感器S2中的每一者是透射式传感器。透射式传感器包括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的下框架512上的光发射器(未示出)以及设置在第二装订单元520的下框架512上的光接收器(未示出)。也就是说,第一传感器S 1和第二传感器S2的光发射器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的下框架512上,而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的光接收器设置在第二装订单元520的下框架512上。
当对纸张堆叠T执行装订处理时,由于装订器40的订书钉或者由于装订装置500所形成的折片522(参见图12A和图12B)而在纸张堆叠T的前端部分或者末端部分形成突出部分。如图11A和图11B(其示出纸张堆叠是如何堆叠的)所示,当纸张堆叠T堆叠在纸张堆叠托盘70上时,纸张堆叠T的前端的高度(堆叠高度)与纸张堆叠T的末端的堆叠高度不同。图11A示出其前端已经被装订的纸张堆叠T的堆叠状态,图11B示出其后端已经被装订的纸张堆叠T的堆叠状态。
例如,在不一起使用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的情况下,可以仅使用第一传感器S1来探测纸张堆叠托盘70上的纸张堆叠T。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纸张堆叠T的前端的堆叠高度高时,纸张堆叠托盘70的降低也可能停止。也就是说,即使当纸张堆叠T的前端与旋转板513之间可能发生干涉时,纸张堆叠托盘70的降低也可能停止。作为选择,例如仅由第二传感器S2来探测纸张堆叠托盘70上的纸张堆叠T。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当纸张堆叠T的末端的堆叠高度高时,纸张堆叠托盘70的降低也可能停止。也就是说,即使当纸张堆叠T的末端与旋转板513之间可能发生干涉时,纸张堆叠托盘70的降低也可能停止。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设置了探测纸张堆叠T的末端的第一传感器S1和探测纸张堆叠T的前端的第二传感器S2,并且当第一传感器S1和第二传感器S2都没有探测到纸张堆叠T时,纸张堆叠托盘70停止。
下面将对装订部511C(参见图2)进行说明,所述装订部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者的上框架511上。图12A示出设置在上框架511上的装订部511C。图12A还示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者的下框架512的一部分。
如图12A所示,作为装订部件的实例的装订部511C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者的上框架511上。装订部511C包括可沿着与上框架511的基体501相垂直的方向(由F1和F3所表示)移动的可移动部件503,可移动部件503是上框架511的面向下框架512的一部分。在可移动部件503和下框架512之间设置有刀片504和穿孔部件505。
上框架511的基体501平行于下框架512的底部件502地延伸,基体501是下框架512的面向上框架511的一部分。在基体501上形成有突出部分506,并且在基体501上形成有开口507和508。突出部分506形成在与下框架512的底部件502的孔512A(参见图2)相对应的位置,从而朝向可移动部件503突出。开口507允许可移动部件503的刀片504从中穿过。开口508允许可移动部件503的穿孔部件505从中穿过。
可移动部件503的刀片504在纸张堆叠T上形成狭缝状的(直线的)开口,其中所述刀片504是一端具有锋利前刃504B的矩形板,。也就是说,可移动部件503朝向基体501移动,并且刀片504切割纸张堆叠T以形成如图12B所示的狭缝开口521。
可移动部件503的穿孔部件505切割纸张堆叠T以形成折片522,折片522是舌状切割部分。折片522是变形部分的实例。
如图12A所示,穿孔部件505是具有弯曲部分的基本呈L形的部件。穿孔部件505可以围绕旋转轴505R摆动。也就是说,基本呈L形的穿孔部件505的一端具有第一部分505A,另一端具有第二部分505B。当可移动部件503朝向基体501移动时,基体501的突出部分506向上推第二部分505B,从而第一部分505A围绕旋转轴505R朝向刀片504摆动。
第一部分505A在与第一部分505A的旋转轴505R相对的端部边缘处,即,在接近基体501的端部边缘处具有锋利的刀片部分505C。从而,第一部分505A摆动以朝向刀片504倾斜,并且第一部分505A的接近基体501的端部沿纸张堆叠T的厚度方向被压入纸张堆叠T,从而在纸张堆叠上形成折片522,折片522是舌状狭缝。在第一部分505A的接近基体501的端部边缘的一部分(面向刀片504的部分)上没有形成刀片部分505C。因此,如图12B所示,纸张堆叠T的折片522的端部522A未被切割,从而,折片522的形成在刀片504侧的端部522A与纸张堆叠T连接。
当第二部分505B未被突出部分506向上推时,第一部分505A基本上垂直于下框架512地延伸。第一部分505A的面向刀片504的一侧形成有朝向刀片504突出的突起部505D。
在第一部分505A的刀片部分505C已经在纸张堆叠T上形成折片522之后,当穿孔部件505的第二部分505B被继续向上推时,第一部分505A进一步变倾斜并朝向刀片504摆动。因此,如图12C所示,第一部分505A将折片522朝向狭缝开口521进行弯折。从而,第一部分505A的突起部505D将折片522插入孔眼504A中,孔眼504是形成在已形成有狭缝开口521的刀片504上的开口。也就是说,第一部分505A将已由第一部分505A切割的折片522朝向狭缝开口521进行弯曲,将折片522的自由端插入刀片504上的孔眼504A中,其中所述刀片贯穿狭缝开口521。
继而,如图12D所示,通过将刀片504从狭缝开口521中抽出,使折片522插入到狭缝开口521中。
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均包括位于上框架511的基体501和下框架512的底部件502之间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同样参见图2)。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对纸张堆叠T进入形成在基体501上的开口507和开口508进行限制。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与纸张堆叠T的传送路径D(参见图4B)相垂直的方向A移动到由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两者所支撑的纸张堆叠T的装订位置时,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阻止纸张堆叠T钩挂在基体501上的开口507和开口508中。从而,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被平稳地移动,并且防止了纸张堆叠T的损坏、装订位置的位移以及装订的松垮。
接下来,对装订部511C的操作进行详细说明。
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开始装订处理时,在装订部511C中,电动机(未示出)驱动凸轮,并且凸轮使可移动部件503朝向基体501移动。设置在可移动部件503的面向基体501(下框架512)一侧的刀片504与纸张堆叠T接触,并且刀片504被压在纸张堆叠T上,从而刀片504的前刃504B穿透纸张堆叠T。从而,如图12B所示,装订部511C在纸张堆叠T中形成狭缝开口521,即狭缝形状的开口。
此外,当可移动部件503朝向基体501移动时,基体501的突出部分506向上推穿孔部件505的第二部分505B。相应地,穿孔部件505的第一部分505A变倾斜,并且围绕旋转轴505R朝向刀片504摆动。从而,第一部分505A的刀片部分505C挤压纸张堆叠T,并且刀片部分505C穿透纸张堆叠T。从而,如图12B所示,装订部511C在纸张堆叠T上形成折片522,折片522的位于刀片504侧的端部522A与纸张堆叠T相连接。
当可移动部件503朝向基体501进一步移动时,穿孔部件505的第一部分505A朝向刀片504进一步倾斜。从而,如图12C所示,穿孔部件505的突起部505D朝向刀片504推折片522,并将折片522插入刀片504上的孔眼504A中(如图12C中的箭头F2所示)。在图12C中未示出穿孔部件505。
接着,可移动部件503向上移动并远离下框架512,即,沿着图12A中箭头F3的方向移动。然后,已经插入刀片504上的孔眼504A中的折片522升高。从而,如图12D所示,折片522插入到狭缝开口521中。从而,已经插入狭缝开口521中的折片522绕在纸张堆叠T上。因此,通过折片522对纸张堆叠T进行了装订。
在完成了装订处理之后,在纸张堆叠T的已形成有折片522的部分上形成装订孔523(参见图12D)。装订孔523可以用作插入文件、活页夹等的装订环的开口。
下面对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装订单元上的作为引导部件的实例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进行说明。
图13A和图13B示出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的构造。图13A是装订部511C进行操作的区域的剖视图,而图13B是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的平面图。
如图13A所示,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设置在上框架511的基体501的底部件502(下框架512)侧,并且位于装订部511C进行操作的区域内。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设置成上框架511与下框架512之间的间隙KG(参见图2)位于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与下框架512之间。也就是说,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已经移动得彼此更接近以在纸张堆叠T上执行装订处理时,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位于基体501与纸张堆叠T之间,并且纸张堆叠T位于下框架512与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之间。
如图13B所示,在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上形成有开口541。作为开口的实例的开口541具有朝向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往复移动的方向(方向F4a和方向F4b(方向F4a=图4B中的方向A))的尖的形状(锥形)。也就是说,沿着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往复移动的方向(方向F4a和方向F4b)的开口541的四个边缘朝向方向F4a和方向F4b倾斜并且以锐角θ1、θ2、θ3和θ4与方向F4a和方向F4b相交。
开口541形成为围绕形成在基体501上的开口507和开口508。从而,在执行装订处理时,刀片504和穿孔部件505的第一部分505A贯穿开口541并与纸张堆叠T接触。
如上文所述,例如,当在纸张堆叠T的中间部分(在与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D相垂直的方向A上的中间部分)的两个位置执行装订处理时,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与纸张堆叠T的传送方向D(=图13B中的方向F4a和方向F4b)相垂直的方向A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不包括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的现有构造来说,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朝向由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两者所支撑的纸张堆叠T的位置移动时,纸张堆叠T可能进入形成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的上框架511的基体501上的开口507。在该情况下,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不平稳地移动,使得装订位置可能发生位移或者纸张堆叠T可能受到损坏。此外,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从已执行了装订处理的纸张堆叠T退回的方向移动时,形成在纸张堆叠T上的折片522(参见图12D)可能钩挂在基体501上的开口507和开口508的端部边缘,因此,纸张堆叠T可能受到损坏或者纸张堆叠T的装订可能变松。
图14A和图14B示出没有设置根据本实施例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的现有构造所产生的问题。图14A示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移动到纸张堆叠T的装订位置的情况。图14B示出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从已执行了装订处理的纸张堆叠T退回的情况。
如图14A所示,如果例如在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出现诸如弯曲、起皱或鼓起等变形,则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朝向纸张堆叠T的装订定位置(沿方向F4a)移动时,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可能钩挂在例如位于开口508中的穿孔部件505的第一部分505A上。类似地,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可能钩挂在突出部分506或者基体501的位于基体501与开口507(开口507的端部边缘)之间的边界处的部分上。
此外,如图14B所示,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从纸张堆叠T(沿着方向F4b)退回时,形成在纸张堆叠T上的折片522(参见图12D)可能钩挂在例如基体501的位于基体501与开口508(开口508的端部边缘)之间的边界处的部分上。
从而,对于不包括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的现有构造,可能发生纸张堆叠T损坏、装订位置位移以及所装订的纸张堆叠松垮。具体地说,在通过沿厚度方向使纸张堆叠T发生变形来执行装订处理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穿孔部件505等沿着如上文所述的复杂路线移动,从而使穿孔部件505等需要设置在纸张堆叠T的附近。因此,纸张堆叠T可能容易钩挂在装订部511C的穿孔部件505和其他部件上,从而可能容易发生纸张堆叠T损坏、装订位置位移以及装订松垮。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均包括用于对纸张堆叠T进入形成在基体501上的开口507和开口508进行限制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通过设置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移动到由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两者所支撑的纸张堆叠T的装订位置时,防止了纸张堆叠T钩挂在基体501上的开口507和开口508中。当使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从纸张堆叠T退回时,防止了折片522被钩挂在例如开口508中。从而,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能够平稳地移动。此外,由于防止了纸张堆叠T钩挂在装订部511C的穿孔部件505或其他部件上,因此防止了纸张堆叠T的损坏、装订位置的位移以及装订的松垮。
对纸张堆叠上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的作用的说明
接下来,对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对纸张堆叠T的作用进行说明,其中所述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设置在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装订单元上。
如上文所述,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设置在基体501与纸张堆叠T之间,并且位于装订部511C沿着与基体501相垂直的方向(方向F1和F3)移动的区域内(参见图13A)。开口541形成在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上并围绕形成在基体501上的开口507和开口508。开口具有朝向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往复移动的方向(方向F4a和方向F4b)的尖的形状(锥形)。也就是说,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方向F4a和方向F4b往复移动,并且开口541的在方向F4a上的边缘541c和541d以及开口541的在方向F4b上的边缘541e和541f分别沿方向F4a和方向F4b倾斜,并且以锐角θ1、θ2、θ3和θ4与方向F4a和方向F4b相交(参见图13B)。
只要角θ1、θ2、θ3和θ4是锐角,这些角中的一些或全部角的角度可以相同,或者这些角的角度可以全部彼此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开口541的边缘541c、541d、541e和541f是直线。然而,这些边缘可以是曲线,只要这些边缘沿方向F4a和方向F4b倾斜并且与方向F4a和方向F4b相交。
从而,形成在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上的开口541允许执行装订处理的刀片504和穿孔部件505的第一部分505A穿过开口541而延伸。此外,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往复移动时,开口541防止纸张堆叠T钩挂在形成在上框架511的基体501上的开口507和开口508中。
例如,图15A和图15B示出了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参见图3)朝向由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所支撑的纸张堆叠T的装订位置(沿方向F4a)移动时,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对纸张堆叠T所发挥的作用。图15A示出紧接在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上的开口541的靠近纸张堆叠T的端部541a进入纸张堆叠T的堆叠区域之前的状态。图15B示出紧接在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上的开口541已经进入纸张堆叠T的堆叠区域之后的状态。
如图15A所示,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的开口541的靠近纸张堆叠T的端部541a具有朝向纸张堆叠T(=沿方向F4a)的尖的形状(锥形)。也就是说,开口541的靠近纸张堆叠T(沿方向F4a)的边缘541c和541d分别以角度θ1和θ2与方向F4a相交。因此,当开口541进入纸张堆叠T的堆叠区域时,开口541的端部541a首先进入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然后开口541的其余部分逐渐地进入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也就是说,对于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上的开口541来说,以很小的面积与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接触的端部541a首先与端部边缘Ta接触。因此,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不容易进入开口541。
如图15B所示,在开口541的端部541a已经通过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之后,围绕开口541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用于按压纸张堆叠T,并且开口541的逐渐地扩展开的边缘541c和541d进入纸张堆叠T。
因此,例如,即使在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上出现诸如弯曲、起皱或鼓起等变形,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也可以进入纸张堆叠T而不会导致纸张堆叠T钩挂在端部边缘Ta上。此时,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的围绕开口541的一部分按压纸张堆叠T。从而,防止了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进入开口508;防止了例如钩挂在穿孔部件505的位于开口508的第一部分505A上;以及防止了钩挂在突出部分506上或者基体501的位于基体501与开口507(开口507的端部边缘)之间的边界处的部分上。
图16A和图16B示出了当例如第一装订单元510(参见图3)沿着第一装订单元510从纸张堆叠T退回的方向(沿着方向F4b)移动时,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对纸张堆叠T所发挥的作用。图16A示出紧接在第一装订单元510的装订部511C对纸张堆叠T执行了装订处理之后的状态。图16B示出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上的开口541正在穿过形成在纸张堆叠T上的折片522(参见图12D)的状态。
如图16A所示,当第一装订单元510的装订部511C对纸张堆叠T执行装订处理时,由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的开口541中的刀片504和穿孔部件505形成折片522。在该状态下,如图16B所示,当第一装订单元510沿着第一装订单元510从纸张堆叠T退回的方向(沿着方向F4b)移动时,开口541的端部541a侧,即与开口541移动所朝向相对的一侧的边缘541c和541d移动,同时以钝角180°-θ1和180°-θ2与折片522接触。此时,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的围绕开口541的一部分按压折片522。从而,开口541的与开口541移动所朝向的端部相对的端部(边缘541c和541d,以及端部541a)平稳地通过折片522。从而,防止了折片522进入开口508,并且防止了折片522钩挂在例如基体501的位于基体501与开口508(开口508的端部边缘)之间的边界处的部分上。
在这种情况下,第一装订单元510的装订部511C形成折片522,使得折片522的自由端(折片522的插入狭缝开口521的端部)取向为朝向第一装订单元510退回的方向(方向F4b)。具体地说,狭缝开口521形成在折片522与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之间,从而当折片521插入到狭缝开口521中时,折片522的自由端取向为朝向纸张堆叠T的端部边缘Ta。从而,折片522的靠近端部541a的部分不具有边缘,其中端部541a与开口541移动所朝向的端部相对。从而,更可靠地防止了折片522进入开口541。上述结构也应用于第二装订单元520的装订部511C。
从而,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装订单元均包括用于限制纸张堆叠进入形成在基体501上的开口507和开口508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从而,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在执行装订处理时平稳地移动,因而防止了纸张堆叠T的损坏、装订位置的位移以及装订的松垮。
如图15A至图16B所示,对于形成在第一装订单元510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上的开口541来说,沿着开口541进入纸张堆叠T的堆叠区域的方向(方向F4a)的端部541a,和沿着与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进入纸张堆叠T的堆叠区域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方向F4b)的端部541b,均具有相同的尖(锥形)的形状。也就是说,边缘541e和541f以锐角θ3和θ4与方向F4b相交,其中边缘541e和541f位于开口541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从纸张堆叠T退回的一端。这是为了当例如第一装订单元510如图16A和图16B所示地沿着第一装订单元510从纸张堆叠T退回的方向F4b移动时,能够平稳地通过可能已经形成在纸张堆叠T上的诸如突起、弯曲、起皱或鼓起等变形的部分。这同样是为了平稳地通过折片522,即便在第一装订单元510退回的方向F4b上存在已用于装订的另一折片。然而,根据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执行装订处理的装订位置的布置(例如,首先在纸张堆叠T的中间部分执行装订处理,然后在纸张堆叠T的周围部分执行装订处理),并根据纸张堆叠T的状态,不需要在相反侧的端部541b形成尖(锥形)的形状。因此,仅端部541a,即沿着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进入纸张堆叠T的堆叠区域的方向(方向F4a)的一端可以具有尖(锥形)的形状。
包括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装订单元中的上述装订部511C构造为通过将折片522插入狭缝开口521来执行装订处理。作为另一种构造,包括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装订单元中的使纸张堆叠T沿厚度方向发生变形的装订机构可以采用将纸张堆叠T的纸张S压合在一起的方法。纸张堆叠限制部件也用于包括有采用将纸张S压合在一起的方法的装订部511C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
图17A和图17B示出了包括有采用将纸张堆叠T的纸张S压合在一起的方法的装订部511C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第一装订单元510包括构造为在竖直方向上夹住纸张堆叠T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615和617。图17A是装订部511C进行操作的区域的剖视图,图17B是设置在下框架512侧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617的平面图。
采用将纸张S压合在一起的方法的装订部511C设置在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的每一个装订单元的上框架511上。装订部511C包括沿着与上框架511的基体501相垂直的方向(方向F 1和F3)往复移动的上压合框架611。在上装订框架611的下框架512侧设置有上表面压合齿613。在基体501上形成有供上压合框架611穿过的开口509。在下框架512的底部件502上,下压合框架612设置为面向上压合框架611。在面向上表面压合齿613的下压合框架612的上表面上的区域内设置有下表面压合齿614。下表面压合齿614按压纸张堆叠T的下表面,以便与上表面压合齿613相啮合。下压合框架612可以固定在下部件502上,或者也可以构造为随着上压合框架611的移动而往复移动。
对于这种结构,当上压合框架611和下压合框架612在开口509内压合纸张堆叠T时,上表面压合齿613和下表面压合齿614彼此啮合,从而将包含多页纸张S的纸张堆叠T装订在一起。
纸张堆叠限制部件615设置在上框架511的基体501与纸张堆叠T之间。纸张堆叠限制部件617设置在下框架512的底部件502与纸张堆叠T之间。下框架512侧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617构造为随着上压合框架611朝向下压合框架612的移动而朝向下压合框架612退回。与图13B所示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540的开口541一样,在纸张堆叠限制部件615和617上形成有开口616和618。通过这样设置其中形成有开口616(参见图18A)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615,在相对于纸张堆叠T的上压合框架611的一侧,防止了纸张堆叠T钩挂在上压合框架611的上表面压合齿613上。通过设置其中形成有开口618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617,在纸张堆叠T的相对于下压合框架612的一侧,防止了纸张堆叠T钩挂在下压合框架612的下表面压合齿614上。图17B示出了设置在下框架512侧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617。
图18A和图18B进一步示出了通过将纸张S压合在一起来对纸张S进行装订的装订部511C。图18A是设置在装订部511C上并且将纸张S压合在一起的上压合框架611和下压合框架612的立体图。图18B示出在将纸张S压合在一起的装订处理完成之后的纸张T。在图18A中未示出上框架511和下框架512的部件。
如图18A所示,上表面压合齿613形成在上压合框架611的下表面上。压合纸张堆叠T的上表面的上表面压合齿613具有脊部和沟部。下表面压合齿614形成在面向上表面压合齿613的下压合框架612的上表面上的区域内。压合纸张堆叠T的下表面的下表面压合齿614具有脊部和沟部。
对于这种结构,当上压合框架611和下压合框架612压合纸张堆叠T时,上表面压合齿613和下表面压合齿614彼此啮合。因此,如图18B所示,在纸张堆叠T上形成有作为变形部分的实例并且在厚度方向上具有脊部和沟部的变形部分Q。在纸张堆叠T的在厚度方向上具有脊部和沟部的变形部分Q中,构成相邻纸张S的纤维彼此缠结。从而,对包含多页纸张S的纸张堆叠T进行了装订。
在均包括装订部511C的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中,形成有开口616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615设置在上框架的基体501与纸张堆叠T之间。此外,形成有开口618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617设置在下框架512的底部件502与纸张堆叠T之间。从而,当第一装订单元510和第二装订单元520沿着与纸张堆叠T的传送路径D相垂直的方向A(参见图4B)移动到由纸张堆叠装置35和旋转板513所支撑的纸张堆叠T的装订位置时,防止了纸张堆叠T钩挂在上压合框架611的上表面压合齿613和下压合框架612的下表面压合齿614上。
综上所述,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纸张处理装置3中,通过使纸张堆叠T沿厚度方向发生变形来执行装订处理的装订装置500包括用于限制纸张堆叠T进入开口的纸张堆叠限制部件,用于执行装订处理的机构在朝向纸张堆叠T往复移动时通过该开口。从而,防止了纸张堆叠T钩挂在该开口中,从而防止了纸张堆叠T的损坏、装订位置的位移以及纸张堆叠T的松垮。
出于解释和说明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说明。本发明并非意在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在所披露的具体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选择和说明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因此使得本技术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所适用的各种实施例并预见到适合于特定应用的各种修改。目的在于通过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内容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包括:
记录介质堆叠部件,其上堆叠有多个记录介质;
第一装订部件,其移动到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部件上堆叠所述记录介质的堆叠区域的内侧,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变形来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并且在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之后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外侧;以及
引导部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装订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之间,并且固定在所述第一装订部件上,所述引导部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使得当所述第一装订部件在所述堆叠区域的内侧附近移动时,保持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第一装订部件之间的间隙,
其中,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围绕着由所述第一装订部件使所述记录介质发生变形的区域的开口,并且所述开口的一部分沿着所述第一装订部件的移动方向变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引导部件的开口的变窄部分具有V形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装订部件通过以下方式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狭缝和舌状部分,将所述舌状部分的自由端插入所述窄缝,并且将所述舌状部分绕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并且
其中,所述狭缝形成在比所述舌状部分更接近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以使所述舌状部分的自由端朝向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狭缝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
其中,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部件的下方设置有记录介质输出托盘,从而使经过所述装订部件装订的所述记录介质向下输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还包括:
第二装订部件,其对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进行装订,
其中,所述第一装订部件对在所述记录介质的传送方向上与所述端部相对的另一个端部进行装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装订部件使用订书钉来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
7.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包括:
图像形成装置,其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以及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其上已由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形成有图像的所述记录介质被依次传送到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在所述记录介质上执行装订处理,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包括:
记录介质堆叠部件,其上堆叠有多个所述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传送,
装订部件,其移动到在所述记录介质堆叠部件上堆叠所述记录介质的堆叠区域的内侧,通过使所述记录介质变形来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并且在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之后移动到所述堆叠区域的外侧,以及
引导部件,其设置在所述装订部件与所述记录介质之间,并且固定在所述装订部件上,所述引导部件引导所述记录介质,使得当所述装订部件在所述堆叠区域的内侧附近移动时,保持所述记录介质与所述装订部件之间的间隙,
其中,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围绕着由所述装订部件使所述记录介质发生变形的区域的开口,并且所述开口的一部分沿着所述装订部件的移动方向变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
其中,在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中,所述引导部件的开口的变窄部分具有V形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形成系统,
其中,在所述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中,所述装订部件通过以下方式对所述记录介质进行装订:在所述记录介质上形成狭缝和舌状部分并且将所述舌状部分的自由端插入所述狭缝,并且
其中,所述狭缝形成在比所述舌状部分更接近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的位置,以使所述舌状部分的自由端朝向所述记录介质的端部插入到所述狭缝中。
CN201110090868.1A 2010-08-03 2011-04-08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Active CN1023440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74704A JP5464096B2 (ja) 2010-08-03 2010-08-03 記録材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10-174704 2010-08-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44051A true CN102344051A (zh) 2012-02-08
CN102344051B CN102344051B (zh) 2016-01-27

Family

ID=455431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90868.1A Active CN102344051B (zh) 2010-08-03 2011-04-08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13979B2 (zh)
JP (1) JP5464096B2 (zh)
CN (1) CN102344051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2183A (zh) * 2010-08-23 2012-03-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N103287131A (zh) * 2012-02-22 2013-09-11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控制设备、装订控制设备和控制方法
CN104291149A (zh) * 2013-07-17 2015-01-21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束装订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CN104276435B (zh) * 2013-07-01 2017-07-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32704B2 (ja) * 2012-04-16 2017-11-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095496B2 (ja) 2012-06-29 2017-03-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261233B2 (ja) 2012-09-20 2018-0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77545B2 (ja) * 2012-11-30 2015-0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71487B2 (ja) * 2012-11-30 2017-02-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制御装置、印刷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703487B2 (ja) * 2013-01-30 2015-04-22 三菱重工印刷紙工機械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及び製本装置並びに印刷製本システム
GB2516731B (en) 2013-05-31 2015-12-23 Canon Kk Staple-free sheet binding with detachment means
JP6288543B2 (ja) * 2013-07-01 2018-03-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67407A (ja) * 2013-09-30 2015-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用紙綴じ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235900B2 (ja) * 2013-12-27 2017-11-22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シート綴じ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362082B2 (ja) * 2014-04-30 2018-07-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425536B2 (ja) * 2014-12-25 2018-11-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158767A (ja) * 2017-03-22 2018-10-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針なし綴じ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301141B2 (en) * 2017-03-23 2019-05-28 Konica Minolta, Inc.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binding and regulating member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JP6465422B2 (ja) * 2018-02-09 2019-02-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綴じ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0595A (en) * 1911-11-06 1915-03-02 J C Hawkins Paper-fastener.
JP2005306505A (ja) * 2004-04-16 2005-11-04 Canon Finetech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255524A1 (en) * 2005-05-13 2006-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872645A (zh) * 2005-05-20 2006-12-06 株式会社理光 纸运送装置及纸运送方法
CN101565135A (zh) * 2008-04-22 2009-10-28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后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19605B2 (ja) * 2000-05-12 2007-12-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穿孔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3956874B2 (ja) * 2003-03-13 2007-08-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綴じ方法および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2008110468A (ja) 2006-10-30 2008-05-15 Seiko Shoji Kk 穴あけ綴じ用具
JP4497207B2 (ja) * 2008-01-10 2010-07-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0595A (en) * 1911-11-06 1915-03-02 J C Hawkins Paper-fastener.
JP2005306505A (ja) * 2004-04-16 2005-11-04 Canon Finetech Inc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20060255524A1 (en) * 2005-05-13 2006-11-1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872645A (zh) * 2005-05-20 2006-12-06 株式会社理光 纸运送装置及纸运送方法
CN101565135A (zh) * 2008-04-22 2009-10-28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后处理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72183A (zh) * 2010-08-23 2012-03-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N102372183B (zh) * 2010-08-23 2016-05-2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N103287131A (zh) * 2012-02-22 2013-09-11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控制设备、装订控制设备和控制方法
US9555997B2 (en) 2012-02-22 2017-01-3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inting control apparatus, binding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printing control apparatus
CN104276435B (zh) * 2013-07-01 2017-07-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后处理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91149A (zh) * 2013-07-17 2015-01-21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片材束装订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464096B2 (ja) 2014-04-09
CN102344051B (zh) 2016-01-27
US20120034009A1 (en) 2012-02-09
US8413979B2 (en) 2013-04-09
JP2012035921A (ja) 2012-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44051A (zh)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CN102372183B (zh) 记录介质后处理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US6450934B1 (en) High speed post processing machine
EP1386874B1 (en) Sheet finisher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KR100485553B1 (ko) 시트 처리 장치 및 시트 처리 장치를 구비한 화상 형성 장치
CN101565135B (zh) 片材后处理装置
JP2005138549A (ja) 綴じ処理装置
JP55334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20623B (zh) 纸张后处理装置和成像设备
JP5004054B2 (ja) シート綴じ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7562869B2 (en) Fixed side edge registration system
JP5799984B2 (ja)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06915651A (zh) 片材排出装置、图像形成系统以及片材后处理装置
US20080106032A1 (en)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intermediate conveyance unit
JP5464921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16228B2 (ja) 記録材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5080B2 (ja) 記録材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6244757B2 (ja)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464099B2 (ja) 記録材処理装置
JP2002012364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565263B2 (ja)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3261258A (ja)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920511B1 (ja) 用紙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5556502B2 (ja) 記録材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86417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シート処理方法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