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39200A - 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及聚氨酯泡沫体 - Google Patents
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及聚氨酯泡沫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39200A CN102239200A CN2009801488630A CN200980148863A CN102239200A CN 102239200 A CN102239200 A CN 102239200A CN 2009801488630 A CN2009801488630 A CN 2009801488630A CN 200980148863 A CN200980148863 A CN 200980148863A CN 102239200 A CN102239200 A CN 1022392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lyurethane foam
- polyvalent alcohol
- function
- foam body
- composi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009—Two or mor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single group of groups C08G18/42 - C08G18/64
- C08G18/4027—Mixtures of 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54 with other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8—Polyethers
- C08G18/50—Polyether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 C08G18/5021—Polyether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having nitroge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8—Polyethers
- C08G18/50—Polyether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 C08G18/5021—Polyether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having nitrogen
- C08G18/5024—Polyether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having nitrogen containing primary and/or secondary amino groups
- C08G18/5027—Polyether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having nitrogen containing primary and/or secondary amino groups directly linked to carbocyclic group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8—Polyethers
- C08G18/50—Polyether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 C08G18/5021—Polyether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having nitrogen
- C08G18/5033—Polyethers having heteroatoms other than oxygen having nitrogen containing carbocyclic group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54—Polycondensates of aldehyd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54—Polycondensates of aldehydes
- C08G18/542—Polycondensates of aldehydes with pheno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54—Polycondensates of aldehydes
- C08G18/546—Oxyalkylated polycondensates of aldehyd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 C08J9/06—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by a chemical blowing agent
- C08J9/08—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by a chemical blowing agent developing carbon dioxid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75/00—Compositions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75/04—Polyurethan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101/00—Manufacture of cellular produc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110/00—Foam properties
- C08G2110/0008—Foam properties flexibl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110/00—Foam properties
- C08G2110/0025—Foam properties rigi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该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能够进一步有利地改善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制造的聚氨酯泡沫体的隔热性能、长期稳定性以及尺寸稳定性,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实现优异的隔热性能的聚氨酯泡沫体。将二氧化碳用于发泡来制造聚氨酯泡沫体时,同时使用加成环氧烷得到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加成环氧烷得到的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成分,同时配合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及聚氨酯泡沫体,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进一步有利地改善通过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发泡制造的聚氨酯泡沫体的隔热性能及尺寸稳定性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聚氨酯泡沫体凭借其优异的隔热性和粘合性,作为隔热构件主要被用于建筑用内外墙壁材料和板材等的隔热、金属侧线和电气电冰箱等的隔热、公寓建筑·冷冻仓库等的主体、壁面、天花板、屋顶等的隔热及防止结露、输液管等的隔热。另外,上述聚氨酯泡沫体通常如下制造,即,在多元醇成分中配合发泡剂,进而根据需要配合催化剂、整泡剂或阻燃剂等各种助剂形成多元醇配合液(预混合物溶液),将该多元醇配合液和异氰酸酯成分通过混合装置连续或间断地混合形成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利用板发泡法(slab foaming process)、注入发泡法、喷涂发泡法、层压连续发泡法等方式将该发泡性组合物发泡,固化,由此制造聚氨酯泡沫体。
鉴于破坏成层圈臭氧层之类的环境问题,所用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中作为发泡剂使用氟代烃类发泡剂(例如HFC-245fa,HFC-365mfc等),该类发泡剂对臭氧层的破坏少或对其不产生破坏,是氯氟代烃化合物的替代品。但是,据推测在不远的将来氯氟代烃化合物替代品的使用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近年来人们对使用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作为发泡剂而制备的聚氨酯泡沫体进行了研究,其中二氧化碳被用作氯氟代烃化合物类发泡剂替代品等现有发泡剂的部分或全部替代品。例如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一种利用所谓“水发泡法”制造的聚氨酯泡沫体,利用多异氰酸酯成分与水的化学反应中生成的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另外,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聚氨酯泡沫体,所述聚氨酯泡沫体是通过同时使用由水与多异氰酸酯成分的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和超临界状态、亚临界状态或液体状态的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进行制造得到的。
但是,使用上述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制造的聚氨酯泡沫体,隔热性能基本上比利用其他发泡法制造的聚氨酯泡沫体差,另外,存在隔热性能经时恶化、长期稳定性差的问题。
除此之外,作为生成二氧化碳的发泡剂源的水和亚临界状态或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与其他溶剂类发泡剂相比,均对多元醇配合液低粘度化的帮助极小,因此,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时,必需使多元醇成分本身低粘度化、或通过组合使用聚醚多元醇等低粘度多元醇来实现低粘度化,将多元醇配合液的粘度降低至能够实用的程度。特别是作为多元醇成分,使用从赋予泡沫体耐热性和阻燃性的方面考虑而受到关注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时,由于多元醇成分本身的粘度高,所以针对其低粘度化进行了研究,例如专利文献4~6中公开了一种在酚醛树脂上加成有环氧烷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但是,上述文献中,对于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制造的聚氨酯泡沫体中的上述问题、即隔热性能降低,没有进行任何探讨。并且,即使在使用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情况下,其本身也存在制造的聚氨酯泡沫体的尺寸稳定性不充分等问题。
另外,专利文献7中公开了下述内容:在水发泡用硬质聚氨酯泡沫体用多元醇组合物中,通过使用在芳香族二胺上加成有环氧烷形成的具有叔胺基的聚醚多元醇(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化合物之一,可以制造隔热性和强度优异的硬质聚氨酯泡沫体。但是,即使在使用上述多元醇化合物的情况下,其本身仍然存在上述隔热性能不充分,阻燃性差,而且隔热性能经时恶化的问题。
另一方面,还公开了下述各种技术,即,通过在用于制造聚氨酯泡沫体的组合物中配合有机硅化合物或硅化合物,实现所得聚氨酯泡沫体的特性改善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8中公开了配合烷基硅氧烷、烷氧基硅氧烷、烷氧基烷基硅氧烷等有机硅化合物,可以赋予聚氨酯泡沫体疏水性,即使将聚氨酯泡沫体浸渍在水中,也可以使水弹出抑制吸水,泡沫体的强度和隔热性不会降低,另外还可以抑制有机成分向水中溶出。进而,专利文献9中公开了一种含有液态酚醛树脂、酸性固化剂及/或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发泡剂和规定的硅化合物的发泡固化型酚醛树脂类组合物,所述酚醛树脂类组合物通过防止在使用非特定氯氟代烃化合物发泡剂时形成的气泡结构即单元的粗大化及不均匀化,而能够得到具有与特定氯氟代烃化合物泡沫体相比毫不逊色的隔热性能和机械强度的泡沫体。另外,即使在使用非氯氟代烃化合物发泡剂的情况下,也不伴有密度升高,因此所述发泡固化型酚醛树脂组合物能够形成非氯氟代烃化合物化的泡沫体。但是,由配合有上述有机硅化合物和硅化合物形成的组合物制造的聚氨酯泡沫体本身存在其尺寸稳定性不充分的问题,除此之外,本身还存在其隔热性能经时恶化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276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596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0737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5-17085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1-217431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昭60-48942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05-344079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3-55424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平7-19683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此处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该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能够进一步有利地改善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制造的聚氨酯泡沫体的隔热性能、其长期稳定性以及尺寸稳定性,并且提供一种通过使用上述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形成的实现优异的隔热性能的聚氨酯泡沫体。
发明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同时使用在线型酚醛树脂(phenolic novolak resin)上加成环氧烷(alkyleneoxide)得到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在芳香族二胺上加成环氧烷得到的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成分,进而配合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可以有效地改善所得聚氨酯泡沫体的隔热性能及尺寸稳定性,并且可以长期有利地保持其优异的隔热性能,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所述发泡性组合物是使多元醇成分与多异氰酸酯成分反应,同时利用二氧化碳进行发泡而得到的聚氨酯泡沫体的制造中使用的发泡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在线型酚醛树脂上加成环氧烷得到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在芳香族二胺上加成环氧烷得到的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成分,还含有下述通式(I)及/或(I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
[其中,式中,R1~R12表示碳原子数1~3的烷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n为0~50。]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上述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的优选实施方案之一,上述线型酚醛树脂以1~50质量%、较优选5~35质量%、更优选10~30质量%的比例含有游离酚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上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以二者的总量占上述多元醇成分的60质量%以上的比例进行使用。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及上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分别以占上述多元醇成分的30质量%以上、较优选40质量%以上的比例进行使用。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的另一个优选方案,上述芳香族二胺为甲苯二胺。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的另一个优选方案,上述多元醇成分的构成包含在上述线型酚醛树脂中加成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得到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在芳香族二胺中加成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得到的芳香族胺类多元醇。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加成到上述线型酚醛树脂上的环氧烷为环氧乙烷,或为50质量%以上的环氧乙烷和50质量%以下的环氧丙烷的组合。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加成到上述线型酚醛树脂上的环氧烷的10~100质量%为环氧丙烷。
进而,根据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加成到上述芳香族二胺上的环氧烷的10~100质量%为环氧丙烷。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按照以质量比计为3/7~7/3的比例含有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上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上述通式(I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中,上述R5~R12均优选为甲基,另外,上述通式(I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优选为六甲基二硅醚。
另外,上述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中,优选发泡是通过利用多异氰酸酯成分与水的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的。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使上述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发泡、固化得到的聚氨酯泡沫体,另外,如上所述得到的聚氨酯泡沫体具有以下特性:在其导热率的经时变化方面,初期值与2个月后的值的差优选为0.0030W/(m·K)以下、特别优选为0.0025W/(m·K)以下。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中,虽然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但由于同时使用规定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成分,同时还配合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所以所得聚氨酯泡沫体的导热率(初期值)与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的现有聚氨酯泡沫体的导热率(初期值)相比进一步有利地降低,可以有效地改善其隔热性能。另外,也可以进一步有利地抑制导热率的经时升高,从而可以长期有效地持续获得优异的隔热性能。并且,如上所述得到的聚氨酯泡沫体不但阻燃性优异,而且尺寸稳定性也优异,可以有利地适用于各种用途。
另外,由于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是使用如上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形成的,所以可以享有与上述相同的效果,可以有利于进一步改善隔热性能、其长期稳定性及尺寸稳定性、阻燃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及使用其得到的聚氨酯泡沫体详细地进行说明。
首先,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中,至少在发泡中使用二氧化碳,同时使用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成分。
其中,本发明中作为多元醇成分之一使用的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是通过在线型酚醛树脂上加成环氧烷得到的。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配制中使用的线型酚醛树脂,从有利于低粘度化的观点考虑,使用以1~50质量%、优选5~35质量%、较优选10~30质量%的比例含有游离酚类的物质。其原因在于,如果游离酚类的含有比例低于1质量%,则难以实现有效的低粘度化,有时可能无法将目标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付诸使用,相反,如果超过50质量%,则聚氨酯泡沫体变得过于柔软,存在导致成型性恶化的倾向。
上述线型酚醛树脂例如可以以线型酚醛树脂的初期缩合物的形式有利地制造,即,以相对于1摩尔酚类、醛类为0.3~1.0摩尔的比例配合酚类和醛类,接着加入酸催化剂在规定的反应条件(温度和时间)下使其反应后,根据需要进行减压脱水处理。此处,所谓初期缩合物,是指分子量较低的酚醛树脂,为在1分子中具有2~10个左右的酚骨架的缩合物及未反应酚类的混合物。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线型酚醛树脂(初期缩合物)的制造方法不受上述方法的任何限定,可以通过适当地设定反应条件及反应环境(例如常压、减压、加压、是否共存有惰性气体、逐步或逐级反应等)使生成的线型酚醛树脂中存在规定比例的上述游离酚类,进行制造。进而,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上述反应结束后的缩合物中另行加入酚类等,将游离酚类的含有比例调节至上述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制造上述线型酚醛树脂时所用的酚类,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可以使用苯酚,但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例如甲酚、乙基苯酚、二甲苯酚、对叔丁基苯酚、辛基苯酚、壬基苯酚、十二烷基苯酚、对苯基苯酚等烷基酚中的单独1种、或混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或也可以将1种以上的上述烷基酚和苯酚同时使用。进而,也可以将间氯苯酚、邻溴苯酚等卤代苯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氢醌、间苯三酚(phloroglucinol)等多元酚、双酚A[2,2-二(4-羟基苯酚)丙烷]、双酚F(4,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等双酚、间苯二酚、邻苯二酚、双酚A、双酚F等酚类化合物的精制残渣、α-萘酚、β-萘酚、β-羟基蒽中的单独1种或混合2种以上进行使用,或也可以将它们中的1种以上与苯酚或烷基酚同时使用。
另一方面,作为能够与上述酚类反应的醛类,没有特别限定,通常可以使用甲醛、低聚甲醛中的任一者或两者,可以根据需要,单独或同时使用其他甲醛类(例如三聚甲醛(trioxane)、四聚甲醛(tetraoxane)、聚甲醛等)、乙二醛等。
另外,作为线型酚醛树脂的制造中使用的酸催化剂,优选草酸,除此之外,还可以单独使用有机磺酸(例如对甲苯磺酸等)、有机羧酸(例如乙酸等)的二价金属(例如镁、锌、铅等)盐、二价金属氯化物、二价金属氧化物、无机酸(例如盐酸、硫酸等)等,当然也可以组合使用上述酸催化剂中的2种以上。
本发明中作为多元醇成分之一使用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是通过在碱性催化剂的存在下使环氧烷与如上所述制造的线型酚醛树脂进行加成反应而得到的,由此,有利地在含有游离酚类的、线型酚醛树脂的酚性羟基部位上加成环氧烷,形成酚性羟基转化为醇性羟基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如上所述,通过加成环氧烷,酚醛树脂被改性,多元醇成分的亲水性进一步提高,结果,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不仅优选作为在以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的发泡法中使用的多元醇,而且与下述多异氰酸酯成分的混合性也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适当设定环氧烷的配合量等,可以有利地使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羟值为100~600mgKOH/g、优选为150~450mgKOH/g、较优选为200~300mgKOH/g。这是由于羟值过低时,使用其得到的泡沫体变得过于柔软,成型性变差,存在无法得到目标聚氨酯泡沫体的倾向,相反,如果羟值过高时,则存在粘度不会充分地降低、与多异氰酸酯成分的混合性变差的倾向。另外,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粘度与上述羟值相对应地也发生变化,但本发明中使用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粘度在500~50000mPa·s/25℃的范围内。
此处作为在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制造中使用的环氧烷,例如可以举出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等。其中,从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亲水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采用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及它们的组合,其中,从进一步提高泡沫体的隔热性能的观点考虑,优选相对于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的总配合量使环氧乙烷的配合量为50~100质量%、优选75~100质量%、特别优选100质量%(单独使用环氧乙烷),另外,从泡沫体的尺寸稳定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使环氧丙烷的配合量为环氧烷总量的10~100质量%、优选为25~100质量%、特别优选为100质量%(单独使用环氧丙烷)。另外,上述环氧烷的配合比例,通常可以在相对于线型酚醛树脂的酚性羟基为1~20倍当量的范围内适当选择。
作为在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制造中使用的、即在上述线型酚醛树脂和环氧烷的加成反应中使用的碱性催化剂,例如可以优选采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氢氧化钙等碱性催化剂,可以适当选择其中的至少1种进行使用,当然并不限定于此。
另外,与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一同作为多元醇成分的其他一个必须成分使用的芳香族胺类多元醇,可以按照公知的方法在芳香族二胺上加成环氧烷得到。换言之,上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为以芳香族二胺作为引发剂在该芳香族二胺上开环加成环氧烷形成的末端羟基多官能聚醚多元醇化合物。
需要说明的是,能够提供上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的、作为引发剂的芳香族二胺,可以使用公知的各种芳香族二胺化合物,具体而言,除总称为甲苯二胺的苯二胺的各种甲基取代物之外,还可以举出:在其氨基中导入甲基、乙基、乙酰基、苯甲酰基等取代基形成的衍生物,和4,4’-二氨基二苯基甲烷、对苯二胺、间苯二胺、萘二胺等。另外,其中从提高所得聚氨酯泡沫体的特性的方面考虑,优选使用甲苯二胺。
另外,作为加成到上述芳香族二胺上的环氧烷,可以举出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等公知的环状醚化合物(环氧化物),进而,也可以优选组合使用上述环氧化物。其中,从泡沫体的尺寸稳定性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环氧丙烷的配合量为环氧烷总量的10~100质量%、优选为75~100质量%。
因此,作为在如上所述的芳香族二胺上加成环氧烷得到的芳香族胺类多元醇,市售有各种产品,例如作为甲苯二胺类多元醇,可以举出SANNIX HA-501、SANNIX HM-550、SANNIX HM-551(以上均为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产品)等商品,本发明中,可以从上述市售品中适当选择使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的羟值优选为200~600mgKOH/g,另外,粘度优选在500~20000mPa·s/25℃的范围内。
本发明中,如上所述的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与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一同作为多元醇成分使用,上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和酚醛树脂类多元醇以其总量占多元醇成分的60质量%以上的比例进行使用,特别是上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和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分别以占多元醇成分总量的30质量%以上、优选40质量%以上的比例进行使用,如此能够更好地实现本发明的目的,较理想。另外,其中,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优选按照以质量比计为3/7~7/3、优选4/6~6/4的比例进行使用。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芳香族胺类多元醇的配合比例中,酚醛树脂类多元醇过多时,尺寸稳定性的提高效果降低;另外,芳香族胺类多元醇过多时,导热率和阻燃性的提高效果降低,故不优选。
另外,本发明中,作为多元醇成分,组合使用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但是只要对同时使用上述多元醇化合物产生的优异的作用·效果不产生不良影响,也可以同时使用其他公知的多元醇化合物。例如作为上述其他公知的多元醇化合物,可以举出脂肪族聚醚多元醇、脂肪族胺类聚醚多元醇、芳香族聚醚多元醇等公知的聚醚多元醇。
另外,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中,使用如上所述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成分的同时,还使用上述通式(I)及(II)表示的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由此可以进一步有利于实现隔热性能的长期稳定性的提高,特别是可以有利地实现下述特性,即,导热率的经时变化,例如其初期值与2个月后的差为0.0030W/(m·K)以下、优选为0.0025W/(m·K)以下。
需要说明的是,实现上述优选特性的通式(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为单烷氧基三烷基硅烷,作为其取代烷基,包括甲基、乙基、丙基,但特别优选使用由东丽Dow Corning(株)制造并销售的商品:SS2010(三甲基甲氧基硅烷)。另外,上述通式(I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为基本结构单元n=0~50、优选0~10的多烷基多硅氧烷,作为其烷基取代基,包括甲基、乙基、丙基,作为特别优选的取代基,包括烷基全部为甲基的取代基,例如可以举出由东丽Dow Corning(株)制造并销售的商品:SH200 0.6cst(n=0)、SH200 1cst(n=1)、SH200 1.5cst(n=2.4)、SH200 2cst(n=3.4)、SH200 3cst(n=5.2)、SH200 5cst(n=8.2)、由信越化学工业(株)制造并销售的商品:KF-96L0.65(n=0)等,较优选KF-96L0.65(n=0)、SH200 0.6cst(n=0)~SH200 2cst(n=3.4),更优选KF-96L0.65(n=0)、SH2000.6cst(n=0)。需要说明的是,上述通式(I)及(I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中的取代基R1~R12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没有任何影响。
另外,上述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可以分别单独使用,另外也可以组合二者进行使用。当然即使同时使用2种以上的同类的化合物,也没有任何影响。另外,上述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的配合量根据种类、固化方式、泡沫体物性、发泡形态等难以一概地确定,但通常相对于100质量份多元醇成分,可以在0.1~10质量份、优选0.5~5质量份的范围内选择。上述有机硅化合物的配合量过少时,无法充分地发挥其使用的效果,另外,其配合量过多时,隔热性能的长期稳定性的提高效果达到最大限度,成本变高,因此是不经济的。
因此,在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中至少含有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成分,且含有如上所述的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同时进一步导入二氧化碳及/或其形成源作为发泡剂。
此处上述二氧化碳或其形成源,通过(1)添加作为发泡剂源的水、或(2)添加亚临界状态或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被导入到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中,可以为上述(1)、(2)中的任一方,或者也可以将两者组合。需要说明的是,亚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是指压力为临界压力以上且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的液体状态的二氧化碳、压力低于临界压力且温度为临界温度以上的液体状态的二氧化碳、或温度及压力低于临界点但接近于临界点的状态的二氧化碳,另外,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是指流体状态的二氧化碳,压力、温度均为临界压力、临界温度以上,超过临界点。
特别是在上述(1)的水发泡的情况下,作为发泡剂源的水发挥下述作用,即通过与下述多异氰酸酯成分的反应,生成泡沫体的形成中使用的二氧化碳气体,同时也稍有利于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粘度降低。可以适当设定用于上述水发泡的水的配合量,使其能够得到所期望的发泡体密度,通常相对于包含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及芳香族胺类多元醇的多元醇成分100质量份,可以在0.3~10质量份、优选2~8质量份、较优选4~6质量份的范围内适当设定。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包含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及芳香族胺类多元醇的多元醇成分100质量份,水的配合量低于0.3质量份时,二氧化碳气体的发生量不充分,相反,如果超过10质量份,则有可能引起因密度极其低导致的泡沫体变脆。
另一方面,在混合亚临界状态或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设定其添加量,使其为所期望的泡沫体密度,通常相对于包含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及芳香族胺类多元醇的多元醇成分100质量份,可以在0.3~10质量份、优选0.5~5质量份的范围内适当设定。
另外,在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中,可以使用多异氰酸酯成分,该多异氰酸酯成分与包含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及芳香族胺类多元醇的多元醇成分反应生成聚氨酯。上述多异氰酸酯成分为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异氰酸酯基(NCO基)的有机类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可以举出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多亚甲基多亚苯基多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多甲苯多异氰酸酯、苯二甲撑二异氰酸酯、萘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多异氰酸酯;1,6-己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多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多异氰酸酯,除此之外还可以举出分子末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预聚物、多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酯改性体、碳二亚胺改性体等。上述多异氰酸酯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通常从反应性、经济性和操作性等观点考虑,优选使用多亚甲基多亚苯基多异氰酸酯(粗MDI)。
上述多异氰酸酯成分与包含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及芳香族胺类多元醇的多元醇成分的配合比例,根据泡沫体的种类(例如聚氨酯、聚异氰脲酸酯)而改变,但通常情况下可以适当设定NCO/OH指数(当量比)使其在0.9~2.5左右的范围内,NCO/OH指数表示多异氰酸酯成分的异氰酸酯基(NCO)与多元醇成分(各多元醇的总计)的羟基(OH)的比例。
另外,通常在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中除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及芳香族胺类多元醇、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及二氧化碳(在水发泡法的情况下,为作为发泡剂源的水)、多异氰酸酯成分之外,通常还可以配合催化剂及整泡剂。
具体而言,使用水作为发泡剂源时,要求在早期产生通过多异氰酸酯成分与水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具有促进上述多异氰酸酯成分与水的反应的作用的胺类泡化催化剂(amine blowing catalyst)。作为上述胺类泡化催化剂,例如可以举出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双(二甲基氨基乙基)醚、N,N,N’-三甲基氨基乙基乙醇胺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另外,作为其配合量,通常相对于包含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及芳香族胺类多元醇的多元醇成分100质量份,优选为1~30质量份左右。
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多异氰酸酯成分与多元醇成分的反应,优选使用树脂化催化剂。上述树脂化催化剂可以根据泡沫体的种类适当选择使用,例如可以单独使用聚氨酯化催化剂、异氰脲酸酯化催化剂,或者将它们同时使用。作为聚氨酯化催化剂,例如可以举出叔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乙基吗啉、三亚乙基二胺、四甲基六亚甲基二胺、辛酸铋(2-乙基己酸铋)、新癸酸铋、新十二酸铋、环烷酸铋等脂肪酸铋盐、环烷酸铅等,另一方面,作为异氰脲酸酯化催化剂,例如可以举出羟基烷基季铵盐、辛酸钾、乙酸钠等脂肪酸碱金属盐、三(二甲基氨基丙基)六氢三嗪等。上述树脂化催化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同时使用2种以上。另外,通常相对于多元醇成分100质量份,树脂化催化剂的配合量优选为0.1~15质量份左右。
另外,上述整泡剂是为了均匀地整理聚氨酯泡沫体的单元结构而使用的,此处优选使用有机硅及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作为具体例,可以举出聚氧化烯改性二甲基聚硅氧烷、聚硅氧烷氧化烯共聚物、聚氧乙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蓖麻油环氧乙烷加成物、月桂基脂肪酸环氧乙烷加成物等,可以单独使用其中的1种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需要说明的是,整泡剂的配合量可以根据所期望的泡沫体特性及使用的整泡剂的种类等适当确定,优选相对于多元醇成分100质量份为0.1~10质量份左右的比例。
除此之外,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中,除阻燃剂及起泡剂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根据需要适当配合例如尿素、三聚氰胺等甲醛捕捉剂、气泡微细化剂、增塑剂、加强基材等一直以来公知的各种助剂。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上述阻燃剂,优选使用对环境的负荷少、也可以作为发泡性组合物的减粘剂发挥作用的磷酸三氯乙酯、磷酸三氯丙酯、磷酸三乙酯等磷酸酯。配合上述磷酸酯时,其配合量可以根据所期望的泡沫体特性及阻燃剂的种类等适当确定,优选相对于酚醛树脂类多元醇100质量份在10~60质量份的范围内选择,在该范围中,特别优选10~40质量份左右。另外,除上述磷酸酯之外,作为阻燃剂,也可以优选使用氢氧化铝等。
另外,使用上述起泡剂,是为了在使用水作为发泡剂源时利用由起泡剂所具有的肥皂功能引起的起泡(高起泡性和泡稳定性)来弥补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为止的发泡与固化之间的时间偏差,特别是在利用喷射方式的发泡法(喷射发泡法)使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发泡·固化时有用。作为上述起泡剂,可以举出作为肥皂成分已知的脂肪酸碱金属盐、特别是碳原子数为12~18的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脂肪酸的钠盐或钾盐。其中,在水发泡法中,特别优选使用脂肪酸钾盐。
进而,在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中,如上所述,从保全臭氧层的观点考虑,可以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只要使用上述以二氧化碳作为主要发泡剂即可,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下述物质作为用于辅助二氧化碳的发泡作用的发泡助剂,所述物质包括:过氧化氢水、以五氟丙烷(HFC-245fa)、五氟丁烷(HFC-365mfc)、四氟乙烷(HFC-134a)等为代表的氟代烃、以戊烷、环戊烷等为代表的低沸点脂肪族烃、和以二氯甲烷、异丙基氯等为代表的卤素类烃。
如上所述,使用酚醛树脂类多元醇、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以及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和发泡剂等制造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时,可以采用与现有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相同的制造方法。
例如采用水发泡法时,即,使用通过水与多异氰酸酯的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时,首先,向作为多元醇成分的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中,与上述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一同配合作为发泡剂源的水、根据需要的泡化催化剂、树脂化催化剂、整泡剂、阻燃剂、起泡剂、其他各种助剂,配制多元醇配合液(预混合物液)。接着,使用低压高速搅拌混合机,对上述配制得到的多元醇配合液和多异氰酸酯成分进行高速搅拌混合,或使用高压碰撞混合机(例如现场喷涂发泡机)进行高压碰撞混合,由此可以制造液态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由于使用适于水发泡法的具有低粘性的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芳香族胺类多元醇,所以可以有利于实施与多异氰酸酯成分的混合,能够制造均质的发泡性组合物。
另一方面,使用亚临界状态或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时,首先,根据需要在作为多元醇成分的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中配合泡化催化剂、树脂化催化剂、整泡剂、阻燃剂、起泡剂、其他各种助剂,配制多元醇配合液(预混合物液)。然后,在即将将上述配制得到的多元醇配合液与多异氰酸酯成分刚混合之前,优选在规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在多元醇配合液中添加亚临界状态或超临界状态的二氧化碳并混合,之后进一步添加混合多异氰酸酯成分,由此可以制造液态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
然后,通过例如下述发泡法使如上所述地制造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发泡、固化,形成目标聚氨酯泡沫体,所述发泡法包括:涂布到板材上,进行发泡、固化使其为板状的层压连续发泡法;注入填充到电冷藏库等要求隔热性能的空间部内或轻质·高强度板的蜂窝结构内进行发泡、固化的注入发泡法;从现场发泡机的喷枪头向被粘合体喷射,使其发泡、固化的喷涂发泡法。
如上所述,使用上述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得到的本发明的聚氨酯中,由于使用如上所述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成分,进而使用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所以虽然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但也可以实现良好的隔热性能。更详细而言,导热率(初期值)比采用现有水发泡法得到的聚氨酯泡沫体的导热率(初期值)低,小于0.022W/(m·K),优选为0.021W/(m·K)以下,同时也可以有利于抑制导热率经时升高,特别是导热率的初期值与经过2个月后的值的差为0.0030W/(m·K)以下,特别优选为0.0025W/(m·K)以下,从而可以长期持续获得优异的隔热性能。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中所谓“导热率”,是指基于JIS A1412测定的导热率,其中,所谓“导热率(初期值)”,是指聚氨酯泡沫体制造后,在初期阶段(16小时~2天的期间)测定的导热率。上述聚氨酯泡沫体的导热率变大时,为了确保相同的隔热性能,必须增大泡沫体厚度,因此,减小导热率大大有利于节省空间化和聚氨酯泡沫体产品的低廉化。另外,根据本发明制造的聚氨酯泡沫体的密度为20~100kg/m3左右。
进而,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使用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及芳香族胺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成分,而不是使用聚醚类多元醇,所以也可以赋予阻燃性和耐热性。除此之外,由于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体实现与使用替代氯氟代烃化合物类的发泡剂的情况毫不逊色的柔软性,所以在后续工序中可以容易地切断无用的部分,加工性也良好。
实施例
以下给出几个本发明的实施例,进一步具体地明确本发明,但不言而喻本发明不受这些实施例的记载的任何限制。另外,应该理解为本发明中除以下实施例以及上述具体的记载之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识,也可以加入各种变更、修改、改良等。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所示的“%”及“份”均为质量基准。
首先,制备线型酚醛树脂,然后,在所得线型酚醛树脂上加成规定的环氧烷,准备目标酚醛树脂类多元醇。需要说明的是,按照以下测定方法测定线型酚醛树脂的粘度、数均分子量及未反应酚(游离酚)的量、以及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粘度及羟值。另外,作为芳香族胺类多元醇,对于甲苯二胺类多元醇M、N,以下所述地进行合成。
(1)粘度(mPa·s)使用B型粘度计按照JIS K 7117-1测定。
(2)羟值(mgKOH/g)按照JIS K 1557测定。
(3)数均分子量及未反应酚的量使用东曹株式会社制凝胶过滤色谱仪8020系列数据采集系统(柱:G1000HXL+G2000HXL、检测器:UV254nm、载体:四氢呋喃1mL/min、柱温:38℃)测定。需要说明的是,数均分子量是换算为标准聚苯乙烯的值,另外,测定峰高,由酚的标准曲线求出未反应酚的量。
<线型酚醛树脂的制备>
向具有搅拌装置的反应容器内投入9400份酚、1630份92%低聚甲醛、19份作为酸催化剂的草酸后,一边搅拌混合一边在100℃的温度下使其反应5小时。之后,在减压下除去水分后,接着,在减压条件下部分除去未反应的酚直至达到规定温度,由此,制备线型酚醛树脂a、b、c。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所得线型酚醛树脂a的未反应酚的含量为30%,数均分子量为180,80℃下的粘度为110mPa·s,另外,线型酚醛树脂b的未反应酚的含量为10%,数平均分子量为280,80℃下的粘度为6100mPa·s,线型酚醛树脂c的未反应酚的含量为5%,数均分子量为320,80℃下的粘度为9500mPa·s。
另外,同样地向具有搅拌装置的反应容器内投入9400份酚、1630份92%低聚甲醛、19份作为酸催化剂的草酸后,一边搅拌混合一边在100℃下使其反应3小时。之后,在减压条件下除去水分,由此制备线型酚醛树脂d。上述所得线型酚醛树脂d的未反应酚的含量为35%,数均分子量为140,80℃下的粘度为70mPa·s。
<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制备>
如下述表1所示,向具有搅拌装置的耐压反应容器内投入4000份上述线型酚醛树脂a、b、c、d中的任一种和200份作为碱催化剂的氢氧化钾后,一边搅拌混合一边在150℃的温度下加入环氧乙烷(EO)或EO及环氧丙烷(PO)使其为下述表1所示的配合量,加成到线型酚醛树脂上。需要说明的是,加成EO及PO二者时,首先,在加成环氧乙烷后,接着加成环氧丙烷。之后,用乙酸中和氢氧化钾,制备5种酚醛树脂类多元醇(A、B、C、D、E)。对于所得酚醛树脂类多元醇,测定羟值及25℃下的粘度,其结果示于下述表1。
[表1]
<甲苯二胺类多元醇M、N的配制>
如下述表2所示,向具有搅拌装置的耐压反应容器内投入1000份甲苯二胺和20份作为反应催化剂的氢氧化钾,一边搅拌混合一边在115℃的温度下、在加压条件下,按照下述表2所示的配合量加入EO或EO及PO,使其加成到甲苯二胺上。需要说明的是,加成EO及PO二者时,首先加成EO,接着加成PO。之后,用乙酸中和催化剂,由此得到目标甲苯二胺类多元醇M,N。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上述得到的甲苯二胺类多元醇,测定其羟值及25℃下的粘度,其结果示于下述表2。
[表2]
(实施例1)
首先,作为多元醇成分,使用上述准备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A和甲苯二胺类多元醇M,如下述表3所示,相对于50份上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A和50份甲苯二胺类多元醇M,混合2份三甲基甲氧基硅烷(东丽·Dow Corning公司制SS2010)、2份有机硅整泡剂(商品名:SH-193、东丽·Dow Corning公司制)、3份泡化催化剂(商品名:KAOLIZER No.26、花王株式会社制)、0.5份树脂化催化剂(商品名:KAOLIZER No.31、花王株式会社制)、5份作为发泡剂源的水、30份阻燃剂(磷酸三氯丙酯)及1份起泡剂(蓖麻醇酸钾),配制多元醇配合液。
接着,使用上述得到的多元醇配合液和作为多异氰酸酯成分的粗MDI(商品名:Lupranate M-11S、BASF INOAC polyurethane公司制),分别调节温度至10℃后,向多元醇配合液中加入粗MDI使NCO/OH当量比为1.10,立即使用HOMO DISPER进行高速搅拌混合。然后,将上述所得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立即投入四边形模内后,进而使用铁板覆盖开口部,在常温下放置,使模内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发泡、固化,由此制作板状聚氨酯泡沫体。
然后,使用上述得到的聚氨酯泡沫体,进行其密度、导热率及导热率的经时变化、尺寸稳定性、阻燃性的测定,其得到的结果示于下述表3。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特性评价时,“密度”的测定按照JIS K7222进行。另外,所得聚氨酯泡沫体的“导热率(W/m·K)及其经时变化”的测定,使用导热率测定装置(MADDERLAKE SCIENTIFICGROUP COMPANY制、Anacon TCA POINT2),按照JIS A 1412-2附件A(规定)平板比较法A6.测定方法进行。导热率的经时变化的测定如下进行:制作聚氨酯泡沫体后,在23℃的气氛下,在放置24小时(初期值)、1个月及2个月的状态下进行测定。进而,“尺寸稳定性”的评价如下进行:将所得聚氨酯泡沫体切成150mm×150mm×30mm的形状,在50℃的气氛下,放置24小时,测定其厚度变化率,将其作为尺寸变化率。其评价结果为将尺寸变化率小于1%的情况作为○,将为1~3%的情况作为△,将超过3%的情况作为×。进而,“阻燃性”的评价如下进行:从所得聚氨酯泡沫体中切出300mm×200mm×30mm的泡沫体后,通过安装在距该泡沫体100mm的位置处的气焊枪与火接触30秒,进行阻燃性的确认。需要说明的是,试验后,将试验体中没有贯通的情况作为○,将确认到一些贯通的情况作为△,将产生大的贯通的情况作为×。
(实施例2~3)
调节酚醛树脂类多元醇A及甲苯二胺类多元醇M的配合比例为下述表3所示的比例,同时使用SN-200 0.6cst(东丽·Dow Corning公司制)作为有机硅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配制多元醇配合液。接着,使用上述所得多元醇配合液,与实施例1同样地分别配制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得到板状聚氨酯泡沫体。
然后,对于如上所述地得到的聚氨酯泡沫体,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密度、导热率及导热率的经时变化、尺寸稳定性、阻燃性的测定,其所得结果示于下述表3。
(实施例4)
除使用SH-200 0.6cst(东丽·Dow Corning公司制)作为有机硅化合物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的配制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然后,得到板状聚氨酯泡沫体。另外,对于上述所得聚氨酯泡沫体,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密度、导热率及导热率的经时变化、尺寸稳定性、阻燃性的测定,其结果示于下述表3。
(实施例5~8)
作为多元醇成分,按照下述表3所述的比例使用线型酚醛树脂类多元醇A、甲苯二胺类多元醇M及聚酯多元醇(商品名:RDK-133、川崎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另外,作为有机硅化合物,使用SH-200 0.6cst(东丽·Dow Corning公司制),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配制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然后制作板状聚氨酯泡沫体。另外,对于上述所得聚氨酯泡沫体,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密度、导热率及导热率的经时变化、尺寸稳定性、阻燃性的测定,其所得结果示于下述表3。
(实施例9、10)
除改变为SH-200 2.0cst或SH-200 5.0cst(均为东丽·DowCorning公司制)作为有机硅化合物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配制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然后,制作板状聚氨酯泡沫体。另外,对于上述所得聚氨酯泡沫体,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密度、导热率及导热率的经时变化、尺寸稳定性、阻燃性的测定,其所得结果示于下述表3。
(实施例11~14)
作为多元醇成分,将线型酚醛树脂类多元醇的种类改变为下述表4所示的种类,另外,使用SH-200 0.6cst(东丽·Dow Corning公司制)作为有机硅化合物,除此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配制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然后,制作板状聚氨酯泡沫体。另外,对于上述所得聚氨酯泡沫体,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密度、导热率及导热率的经时变化、尺寸稳定性、阻燃性的测定,其所得结果示于下述表4。
(比较例1、4)
作为多元醇成分,仅使用100份线型酚醛树脂类多元醇B或甲苯二胺类多元醇N,除此之外,与实施例4同样地配制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进而制作板状聚氨酯泡沫体。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于上述所得聚氨酯泡沫体,进行密度、导热率及导热率的经时变化、尺寸稳定性、阻燃性的测定,其所得结果示于下述表4。
(比较例2)
除在实施例1中不使用有机硅化合物之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配制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进而制作板状聚氨酯泡沫体。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于所得聚氨酯泡沫体,进行其密度、导热率及导热率的经时变化、尺寸稳定性、阻燃性的测定,所得结果示于下述表4。
(比较例3)
除在实施例5中不使用有机硅化合物之外,与实施例5同样地配制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然后使用其制作板状聚氨酯泡沫体。另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对于所得聚氨酯泡沫体,进行其密度、导热率及导热率的经时变化、尺寸稳定性、阻燃性的测定,其所得结果示于下述表4。
上述表3及表4的结果表明,本发明例的实施例1~14中得到的聚氨酯泡沫体,虽然使用水作为发泡剂源,即,虽然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发泡剂,但是导热率的初期值均小于0.021W/(m·K),另外,即使经过长时间后(经过2个月后)导热率也为0.025W/(m·K)以下,作为隔热材料具有极其显著的有用性。进而,实施例1~14的聚氨酯泡沫体在阻燃性及尺寸稳定性方面也优异。
另一方面,确认了对于仅使用酚醛树脂类多元醇作为多元醇成分的比较例1来说,导热率的经时变化稍大、且尺寸稳定性差,另外,在没有配合特定的有机硅化合物的比较例2及3的情况下,导热率的经时变化均较大。
Claims (1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所述线型酚醛树脂含有1~50质量%的游离酚类。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所述线型酚醛树脂含有5~35质量%的游离酚类。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所述线型酚醛树脂含有10~30质量%的游离酚类。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所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的总量为所述多元醇成分的60质量%以上。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所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及所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分别为所述多元醇成分的30质量%以上。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所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及所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分别为所述多元醇成分的40质量%以上。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所述芳香族二胺为甲苯二胺。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元醇成分包含在所述线型酚醛树脂中加成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得到的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在芳香族二胺中加成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得到的芳香族胺类多元醇。
10.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加成到所述线型酚醛树脂上的环氧烷为环氧乙烷,或为50质量%以上的环氧乙烷和50质量%以下的环氧丙烷的组合。
11.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加成到所述线型酚醛树脂上的环氧烷的10~100质量%为环氧丙烷。
12.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加成到所述芳香族二胺上的环氧烷的10~100质量%为环氧丙烷。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按照以质量比计为3/7~7/3的比例含有所述酚醛树脂类多元醇和所述芳香族胺类多元醇。
14.如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I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中,所述R5~R12均为甲基。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所述通式(II)表示的有机硅化合物为六甲基二硅醚。
16.如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其中,所述发泡是通过利用所述多异氰酸酯成分与水的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的。
17.一种聚氨酯泡沫体,是使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发泡、固化而得到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327364 | 2008-12-24 | ||
JP2008327364 | 2008-12-24 | ||
PCT/JP2009/007165 WO2010073651A1 (ja) | 2008-12-24 | 2009-12-24 | 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用発泡性組成物及び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39200A true CN102239200A (zh) | 2011-11-09 |
CN102239200B CN102239200B (zh) | 2013-06-12 |
Family
ID=42287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48863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39200B (zh) | 2008-12-24 | 2009-12-24 | 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及聚氨酯泡沫体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201705A1 (zh) |
EP (1) | EP2368927A4 (zh) |
JP (1) | JP5684576B2 (zh) |
KR (1) | KR101290511B1 (zh) |
CN (1) | CN102239200B (zh) |
WO (1) | WO201007365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34105B2 (ja) * | 2009-02-09 | 2013-11-06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
JP5422280B2 (ja) * | 2009-07-13 | 2014-02-19 | 旭有機材工業株式会社 | 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用発泡性組成物及び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
US9169368B2 (en) * | 2013-07-30 | 2015-10-27 |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 Rigid foam and associated article |
US9266997B2 (en) * | 2013-09-20 | 2016-02-23 |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 Polyurethane foam and associated method and article |
JP2018531169A (ja) * | 2015-09-17 | 2018-10-25 | ロベルト ベロッツィ ヘレス | 耐力複合パネル、材料、製品、ならびに製造方法および使用方法 |
US10913816B2 (en) | 2015-09-30 | 2021-02-09 | Ddp Specialty Electronic Materials Us, Llc | One-component fenestration foam formulation demonstrating low initial shrinkage |
RU2767443C2 (ru) * | 2017-03-24 | 2022-03-17 | ХАНТСМЭН ИНТЕРНЭШНЛ ЭлЭлСи |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жестких полиуретановых или модифицированных уретаном полиизоциануратных пен |
KR102069688B1 (ko) | 2017-11-24 | 2020-01-23 | 최주환 | 내부는 다수의 공극이 형성되어 탄성을 가지며 외부는 밀집한 구조로 형성되어 내부 보다 상대적으로 높은 경도를 갖는 물품을 제조하는 데에 적합한 신규한 우레탄 발포 공정 |
CN109456600B (zh) * | 2018-10-18 | 2021-04-02 | 英克化工科技(太仓)有限公司 | 阻燃硅胶泡棉及其生产方法 |
DE102018130184A1 (de) * | 2018-11-28 | 2020-05-28 | Adler Pelzer Holding Gmbh | Polyurethan-Schaumstoff-Formulierung und Schallisolierungen mit darauf basierenden Schäumen (Motorkapsel) |
DE102018130176A1 (de) | 2018-11-28 | 2020-05-28 | Adler Pelzer Holding Gmbh | Polyurethan-Schaumstoff-Formulierung und Schallisolierungen mit darauf basierenden Schäumen |
MX2021008058A (es) * | 2019-01-07 | 2021-08-05 | Evonik Operations Gmbh | Produccion de espuma rigida de poliuretano. |
ES2898877T3 (es) | 2019-01-07 | 2022-03-09 | Evonik Operations Gmbh | Producción de espuma dura de poliuretano |
KR20210061782A (ko) | 2019-11-20 | 2021-05-28 | 정상규 | 경질의 물품을 제조하기 위한 우레탄 발포 공정 |
KR102320129B1 (ko) | 2019-11-20 | 2021-11-02 | 윤기찬 | 연질의 물품을 제조하기 위한 우레탄 발포 공정 |
CN114381111A (zh) * | 2021-11-30 | 2022-04-22 | 山东一诺威新材料有限公司 | 戊烷型多组分高阻燃聚氨酯复合酚醛连续板组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245420A (ja) * | 1987-03-31 | 1988-10-12 | Sanyo Chem Ind Ltd | ポリイソシアヌレ−トフオ−ムの製法 |
JPH07196838A (ja) * | 1993-12-29 | 1995-08-01 | Asahi Organic Chem Ind Co Ltd | 発泡硬化型フェノール樹脂系組成物 |
JP2002145935A (ja) * | 2000-11-07 | 2002-05-22 | Hayakawa Rubber Co Ltd | 微粒子、導電性微粒子、液晶表示パネル用面内スペーサ及び液晶表示パネル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595509A1 (de) * | 1965-06-14 | 1969-09-04 | Dow Chemical Co | Polyurethane aus organischen Polyisocyanaten und Polyolen,die aus Alkylendiaminen und Novolakharzen hergestellt werden,und deren Herstellungsverfahren |
US4046721A (en) * | 1976-07-30 | 1977-09-06 | Texaco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 Low friability polyisocyanurate foams |
JPH01135824A (ja) * | 1987-11-20 | 1989-05-29 | Sumitomo Deyurezu Kk | フェノール変性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CN1031140C (zh) * | 1989-12-05 | 1996-02-28 | 三井东压化学株式会社 | 多元醇 |
US5177119A (en) * | 1990-04-25 | 1993-01-05 | Arco Chemical Technology, L.P. | Polyurethane foams blown only with water |
US5192812A (en) * | 1991-02-12 | 1993-03-09 | Union Carbide Chemicals & Plastics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Cell openers for urethane foam surfactants |
JP3925773B2 (ja) * | 2001-08-13 | 2007-06-06 |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疎水化用添加剤および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JP2004059641A (ja) * | 2002-07-25 | 2004-02-26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用ポリオール組成物及び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JP4154654B2 (ja) * | 2002-09-13 | 2008-09-24 | アキレス株式会社 |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JP2005344079A (ja) * | 2004-06-07 | 2005-12-15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用ポリオール組成物及び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JPWO2006035941A1 (ja) * | 2004-09-30 | 2008-05-15 | 東邦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JP5227595B2 (ja) * | 2008-01-18 | 2013-07-03 | 旭有機材工業株式会社 | 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用発泡性組成物及び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
EP2345680A4 (en) * | 2008-11-06 | 2015-05-20 | Asahi Organic Chem Ind | EXPANDABLE COMPOSITION FOR POLYURETHANE FOAM, AND POLYURETHANE FOAM |
-
2009
- 2009-12-24 WO PCT/JP2009/007165 patent/WO201007365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12-24 EP EP09834458.3A patent/EP2368927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12-24 KR KR1020117017061A patent/KR10129051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9-12-24 JP JP2010543873A patent/JP5684576B2/ja active Active
- 2009-12-24 CN CN2009801488630A patent/CN10223920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4-28 US US13/096,394 patent/US2011020170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245420A (ja) * | 1987-03-31 | 1988-10-12 | Sanyo Chem Ind Ltd | ポリイソシアヌレ−トフオ−ムの製法 |
JPH07196838A (ja) * | 1993-12-29 | 1995-08-01 | Asahi Organic Chem Ind Co Ltd | 発泡硬化型フェノール樹脂系組成物 |
JP2002145935A (ja) * | 2000-11-07 | 2002-05-22 | Hayakawa Rubber Co Ltd | 微粒子、導電性微粒子、液晶表示パネル用面内スペーサ及び液晶表示パネル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0073651A1 (ja) | 2012-06-07 |
KR20110104973A (ko) | 2011-09-23 |
WO2010073651A1 (ja) | 2010-07-01 |
EP2368927A4 (en) | 2014-06-25 |
KR101290511B1 (ko) | 2013-07-26 |
US20110201705A1 (en) | 2011-08-18 |
JP5684576B2 (ja) | 2015-03-11 |
EP2368927A1 (en) | 2011-09-28 |
CN102239200B (zh) | 2013-06-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39200B (zh) | 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及聚氨酯泡沫体 | |
CN102203158B (zh) | 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及聚氨酯泡沫体 | |
KR100247099B1 (ko) | 연속기 포경질 폴리우레탄 발포체의 제조방법 | |
JP5668693B2 (ja) | 連続気泡性の硬質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
CN102046684B (zh) | 硬质发泡合成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5940032A (zh) | 用于制备硬质聚氨酯或氨基甲酸酯改性聚异氰脲酸酯泡沫体的方法 | |
US8623933B2 (en) |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ether polyo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rigid foamed synthetic resin using same | |
JP5504877B2 (ja) | 連続気泡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 |
CN106029758A (zh) | 具有小泡孔尺寸的硬质聚氨基甲酸酯泡沫 | |
JP2018083928A (ja) | 連続気泡性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
JPWO2013058341A1 (ja) |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 |
US20220017717A1 (en) | Rigid polyurethane foams comprising a siloxane rich nucleating agent | |
JP2015004011A (ja) |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
JP5796926B2 (ja) | 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用発泡性組成物及び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 |
CZ20031402A3 (cs) | Způsob přípravy polyurethanem modifikovaného polyisokyanurátového pěnového materiálu | |
JP2012107214A (ja) |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 |
JP4170134B2 (ja) |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用原料組成物及び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
JP2009040916A (ja) | 水発泡硬質ポリイソシアヌレートフォーム形成用組成物、該組成物を用いた水発泡硬質ポリイソシアヌレート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及び該製造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る水発泡硬質ポリイソシアヌレートフォーム | |
JPH10298258A (ja) | マンニッヒ系ポリオールの製造方法 | |
JP4273815B2 (ja) |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 |
JP2011111495A (ja) | 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用発泡性組成物及び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 |
EP4229119A1 (en) | Composition for forming polyisocyanurate foam, polyisocyanurate foam, and thermal insulating material | |
JP5422280B2 (ja) | 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用発泡性組成物及び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 |
KR20020053150A (ko) | 수발포 폴리우레탄 발포체의 제조방법 | |
JP2014172922A (ja) | 連続気泡性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12 Termination date: 2019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