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6684B - 硬质发泡合成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硬质发泡合成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6684B
CN102046684B CN2009801201255A CN200980120125A CN102046684B CN 102046684 B CN102046684 B CN 102046684B CN 2009801201255 A CN2009801201255 A CN 2009801201255A CN 200980120125 A CN200980120125 A CN 200980120125A CN 102046684 B CN102046684 B CN 1020466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valent alcohol
quality
polyether glycol
hydroxyl value
synthetic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012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46684A (zh
Inventor
林祐子
和田浩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GC Inc
Original Assignee
Asahi Glas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sahi Glas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sahi Glas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466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66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466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66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009Two or more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not provided for in one single group of groups C08G18/42 - C08G18/64
    • C08G18/4072Mixtures of compounds of group C08G18/63 with other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08Processes
    • C08G18/09Processes comprising oligomerisation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involving reaction of a part of the isocyanate or isothiocyanate groups with each other in the reaction mixture
    • C08G18/092Processes comprising oligomerisation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involving reaction of a part of the isocyanate or isothiocyanate groups with each other in the reaction mixture oligomerisation to isocyanurate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2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2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18/4205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cyclic groups
    • C08G18/4208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cyclic groups containing aromatic groups
    • C08G18/4211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cyclic groups containing aromatic groups derived from aromatic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alcohols
    • C08G18/4213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cyclic groups containing aromatic groups derived from aromatic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alcohols from terephthalic acid and dialcoho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2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 C08G18/4244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 C08G18/4247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derived from polyol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ether group and polycarboxylic acids
    • C08G18/425Polycondensates having carboxylic or carbonic ester groups in the main chain containing oxygen in the form of ether groups derived from polyols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ether group and polycarboxylic acids the polyols containing one or two ether group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48Poly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40High-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63Block or graft polymer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on to polymers
    • C08G18/632Block or graft polymers obtained by polymerising compounds having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s on to polymers onto poly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 C08J9/12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by a physical blowing agent
    • C08J9/1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by a physical blowing agent organic
    • C08J9/141Hydrocarb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110/00Foam properties
    • C08G2110/0025Foam properties rigi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110/00Foam properties
    • C08G2110/0041Foam properties having specified density
    • C08G2110/005< 50kg/m3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7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75/04Polyurethan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使用烃化合物和水作为发泡剂得到兼具尺寸稳定性和隔热性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且也可实现其轻量化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是使多元醇(P)和多异氰酸酯(I)在发泡剂、泡沫稳定剂和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来制造硬质泡沫塑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使用碳数2~8的烃化合物和水作为所述发泡剂;所述多元醇(P)包含特定的聚酯多元醇(A)、特定的聚醚多元醇(B)和分散有聚合物微粒(M)的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所述多元醇(P)和所述多异氰酸酯(I)的异氰酸酯指数超过200且在400以下。

Description

硬质发泡合成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广泛实施使多元醇成分和多异氰酸酯成分在发泡剂、泡沫稳定剂和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来制造硬质发泡合成树脂(下面有时称作“硬质泡沫塑料”)的方法。各种硬质泡沫塑料中,硬质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的隔热性和阻燃性优良且强度高,因此适合用作建材面板等。
作为该硬质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的制造方法中所用的发泡剂,以往使用氯氟烃化合物、CCl3F等氯化氟化碳化合物(CFC化合物),氢氯氟烃化合物、CCl2FCH3等氯化氟化烃化合物(HCFC化合物)等。
但是,CFC化合物和HCFC化合物存在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其使用受到限制的问题。
作为代替上述限制对象化合物的发泡剂,对环戊烷等烃化合物、氢氟烃化合物等氟化烃化合物(HFC化合物)以及水的使用进行了研究。
作为HFC化合物,可例举例如CF3CH2F(HFC-134a,沸点:-27℃)、CF3CH2CHF2(HFC-245fa,沸点:15℃)、CF3CH2CF2CH3(HFC-365mfc,沸点:40℃)等。
但是,HFC化合物因为温室效应系数高,所以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尚留有问题,正在开展将温室效应系数低的烃化合物或水用作发泡剂的研究。
将环戊烷等烃化合物用作硬质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的发泡剂时,因为该发泡剂与作为主要多元醇成分的芳香族聚酯多元醇的相容性低,所以增加发泡剂的用量,此时,聚酯多元醇和该发泡剂容易分离,发泡前的泡沫塑料组合物变得不均匀,发泡后得到的成形体容易发生成形不良。如果发生上述成形不良,则无法充分发挥隔热性,而且因泡沫塑料强度下降而导致尺寸稳定性下降。
针对该问题,已知添加特定量的与环戊烷等的相容性高的聚醚多元醇来改善泡沫塑料强度和隔热性的方法。但是,为了提高相容性,需要并用羟值高的多元醇,因此多元醇成分整体的平均羟值提高,当异氰酸酯指数达到超过200的数值时,存在泡沫塑料密度过高的问题。
作为在不使泡沫塑料密度上升的情况下提高尺寸稳定性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3中揭示了在多元醇成分中添加聚合物分散多元醇来制造硬质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的方法。
此外,专利文献4中揭示了使用环戊烷作为发泡剂、将乙酸钾和辛酸钾并用作为异氰脲酸酯化催化剂来制造尺寸稳定性和隔热性优良的硬质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的方法。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再公表WO2000-518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4-13749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05-4190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2006-321882号公报
发明的揭示
专利文献1~3中,在不使泡沫塑料密度上升的情况下获得了尺寸稳定性和施工性优良的硬质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但是,该硬质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可能会隔热性不足。
此外,通过专利文献4的制造方法而得的硬质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的密度略高,为27~36kg/m3。因此,希望开发出兼具隔热性和尺寸稳定性、而且实现了轻量化的硬质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使用烃化合物和水作为发泡剂得到兼具尺寸稳定性和隔热性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且也可实现其轻量化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是使多元醇(P)和多异氰酸酯(I)在发泡剂、泡沫稳定剂和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来制造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使用碳数2~8的烃化合物和水作为所述发泡剂;多元醇(P)包含将包括芳香族化合物的单体缩聚而得的羟值为100~400mgKOH/g的聚酯多元醇(A)、平均羟值为100~50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B)以及使聚合物微粒(M)分散于基底多元醇(W)而成的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100质量%的多元醇(P)中的聚酯多元醇(A)的含量为50~95质量%,100质量%的多元醇(P)中的聚醚多元醇(B)和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总含量为5~50质量%;相对于聚醚多元醇(B)和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总质量100质量%,聚合物微粒(M)的质量比例为0.02~10质量%;多元醇(P)和多异氰酸酯(I)的异氰酸酯指数超过200且在400以下;多元醇(P)的平均羟值为100~450mgKOH/g。
此外,较好的是本发明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中,所述聚醚多元醇(B)包含下述多元醇(B1)和/或下述多元醇(B2);
多元醇(B1):使用芳香族化合物作为引发剂使烯化氧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平均羟值为100~700mgKOH/g的聚氧化烯多元醇;
多元醇(B2):使用脂肪族胺和/或脂环族胺作为引发剂使烯化氧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平均羟值为100~800mgKOH/g的聚氧化烯多元醇。
此外,较好的是本发明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中,所述聚醚多元醇(B)包含1种以上的使用选自曼尼希缩合物、二氨基甲苯和双酚A的1种物质作为引发剂的所述多元醇(B1)。
此外,较好的是所述聚醚多元醇(B)包含使用哌嗪类作为引发剂的所述多元醇(B2)。
此外,较好的是使用选自丙烷、丁烷、正戊烷、异戊烷、环戊烷、己烷和环己烷的至少1种烃作为所述烃化合物。
此外,较好的是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多元醇(P),使用5~50质量份的所述烃化合物。
此外,较好的是相对于100质量%的所述多元醇(P),聚合物微粒(M)的含量为0.001~5质量%。
此外,较好的是所述基底多元醇(W)中的5质量%以上是下述聚醚多元醇(W1);
聚醚多元醇(W1):平均羟值在84mgKOH/g以下、且氧乙烯基含量相对于聚醚多元醇(W1)的总量在40质量%以上的聚醚多元醇。
此外,较好的是所述基底多元醇(W)的平均羟值为200~800mgKOH/g,所述聚合物微粒(M)是使包括丙烯腈的单体聚合而得的聚合物微粒。
通过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可使用烃化合物和水作为发泡剂得到兼具优良的尺寸稳定性和隔热性且实现了轻量化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
实施发明的最佳方式
本发明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是使多元醇(P)和多异氰酸酯(I)在发泡剂、泡沫稳定剂和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的方法。
<多元醇(P)>
多元醇(P)是包含聚酯多元醇(A)、聚醚多元醇(B)和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多元醇。
[聚酯多元醇(A)]
聚酯多元醇(A)是将包括芳香族化合物的单体缩聚而得的羟值为100~400mgKOH/g的聚酯多元醇。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具有芳香环的化合物。芳香环既可以是仅由碳原子形成的环,也可以是包含氮原子等碳原子以外的原子的环。作为仅由碳原子形成的环,可例举苯环、萘环等。作为包含碳原子以外的原子的环,可例举吡啶环等。
聚酯多元醇(A)是使二元醇成分和二元酸成分、即二元羧酸成分或其酐缩聚而得的聚酯多元醇,较好的是该二元醇成分和二元酸成分的至少一方具有芳香环。即,较好的是通过具有芳香环的二元醇成分和不具有芳香环的二元酸成分的缩聚、不具有芳香环的二元醇成分和具有芳香环的二元酸成分的缩聚、具有芳香环的二元醇成分和具有芳香环的二元酸成分的缩聚中的任一种方法而得的聚酯多元醇。
作为具有芳香环的二元醇成分,可例举例如使环氧乙烷开环加成聚合于双酚A而得的二元醇。
作为不具有芳香环的二元醇,可例举例如乙二醇、二乙二醇、聚乙二醇等。
作为具有芳香环的二元羧酸,可例举例如对苯二甲酸等苯二甲酸类。
作为不具有芳香环的二元羧酸,可例举马来酸、富马酸等。
通过使用聚酯多元醇(A),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的与基材的粘接性和阻燃性特别好。其原因推测如下:因为聚酯多元醇(A)具有芳香环,所以燃烧时容易碳化,燃烧的蔓延被抑制,由此发挥出阻燃效果。此外,通过含有酯基,还具有提高与基材的粘接性的效果。
聚酯多元醇(A)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2种以上并用。
聚酯多元醇(A)的羟值为100~400mgKOH/g,较好为150~350mgKOH/g,更好为180~150mgKOH/g。将多种聚酯多元醇组合使用作为聚酯多元醇(A)时,只要各聚酯多元醇的羟值分别在上述范围内即可。
如果聚酯多元醇(A)的羟值在100mgKOH/g以上,则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不易收缩。另一方面,如果聚酯多元醇(A)的羟值在400mgKOH/g以下,则所制成的硬质泡沫塑料的脆性变弱,粘接性优良。因为聚酯多元醇(A)的粘度降低,所以在多元醇(P)中的混合性良好。此外,还可减少多异氰酸酯(I)的用量,可在不增加发泡剂的用量的情况下将泡沫塑料密度控制在低水平。
即,如果聚酯多元醇(A)的羟值在上述范围内,则可抑制硬质泡沫塑料的密度上升,并同时可提高硬质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
100质量%的多元醇(P)中的聚酯多元醇(A)的含量为50~95质量%,较好为55~90质量%,更好为65~90质量%。如果聚酯多元醇(A)的含量在50质量%以上,则可提高硬质泡沫塑料的阻燃性能。如果聚酯多元醇(A)的含量在95质量%以下,则可提高硬质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
[聚醚多元醇(B)]
聚醚多元醇(B)是平均羟值为100~50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聚醚多元醇(B)较好是包含下述多元醇(B1)和/或多元醇(B2)。尤其好是至少包含多元醇(B1),更好是包含多元醇(B1)和多元醇(B2)。
聚醚多元醇(B)的平均羟值为100~500mgKOH/g,较好为250~480mgKOH/g。
如果聚醚多元醇(B)的平均羟值在100mgKOH/g以上,则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不易收缩。如果平均羟值在500mgKOH/g以下,则可在将多元醇的粘度控制在低水平的同时赋予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以机械特性。还可减少多异氰酸酯(I)的用量。
本发明中的平均羟值对一种多元醇成分而言是指该一种多元醇成分的羟值,包含多种多元醇成分时是指各多元醇成分的羟值的质量平均值。
包含多种多元醇成分时的聚醚多元醇(B)的平均羟值是各多元醇成分的羟值的质量平均值。即,例如将多元醇(B1)和多元醇(B2)混合而制成聚醚多元醇(B)时,即使多元醇(B1)和多元醇(B2)各自的平均羟值在100~500mgKOH/g的范围外,只要上述各多元醇的平均羟值的质量平均值在100~500mgKOH/g的范围内即可。
(多元醇B1)
多元醇(B1)是使用芳香族化合物作为引发剂使烯化氧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平均羟值为100~700mgKOH/g的聚氧化烯多元醇。通过使聚醚多元醇(B)包含多元醇(B1),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的阻燃性提高。
多元醇(B1)的引发剂使用芳香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既可以是缩合化合物,也可以是非缩合化合物。
作为缩合化合物,可例举作为苯酚类、烷醇胺类和醛类的反应生成物的曼尼希缩合物,使苯酚类在碱性催化剂的存在下与过量的甲醛类缩合结合而得的甲阶酚醛树脂(resol)型初级缩合物,在合成该甲阶酚醛树脂型初级缩合物时使其在非水体系中反应而得的苄(benzylic)型初级缩合物,使过量的苯酚类在酸催化剂的存在下与醛类反应而得的酚醛清漆(novolac)型初级缩合物等。这些初级缩合物的分子量较好是200~10000左右。
作为所述苯酚类,可例举苯酚、壬基苯酚、甲酚、双酚A、间苯二酚等;作为醛类,可例举甲醛、多聚甲醛等。
作为非缩合化合物,可例举双酚A、间苯二酚等多酚类,二氨基甲苯、二乙基二氨基甲苯、二氨基二苯甲烷等芳香族胺类。
其中,作为制造多元醇(B1)时的引发剂,优选使用选自曼尼希缩合物、二氨基甲苯和双酚A的至少1种。
作为二元醇(B1)的制造中所用的烯化氧,可例举环氧乙烷、环氧丙烷、1,2-环氧基丁烷、2,3-环氧基丁烷、氧化苯乙烯等。其中优选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特优选单一的环氧丙烷或环氧丙烷和环氧乙烷的组合。
多元醇(B1)的平均羟值为100~700mgKOH/g,较好为200~600mgKOH/g。如果多元醇(B1)的平均羟值在100mgKOH/g以上,则容易保持多元醇成分的混合性。如果多元醇(B1)的平均羟值在700mgKOH/g以下,则容易赋予硬质泡沫塑料以足够的阻燃性。
将多种多元醇混合用作多元醇(B1)时,只要这些多元醇各自的羟值的质量平均值在上述范围内即可,较好是这些多元醇各自的羟值在上述范围内。
多元醇(B1)的平均官能团数较好为2~8,更好为3~6。
如果多元醇(B1)的平均官能团数在2以上,则可提高硬质泡沫塑料的强度。如果多元醇(B1)的平均官能团数在8以下,则可将多元醇成分的粘度控制在低水平。
多元醇(B1)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100质量%的聚醚多元醇(B)中的多元醇(B1)的含量较好为10~95质量%,更好为20~95质量%。如果多元醇(B1)的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容易赋予硬质泡沫塑料以足够的阻燃性。
(多元醇(B2))
多元醇(B2)是使用脂肪族胺和/或脂环族胺作为引发剂使烯化氧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平均羟值为100~800mgKOH/g的聚氧化烯多元醇。
通过使用多元醇(B2),除了与多异氰酸酯(I)的反应性提高外,还可获得容易制造更低密度的硬质泡沫塑料等效果。
多元醇(B2)的制造中所用的引发剂是脂肪族胺和/或脂环族胺,优选脂环族胺。
作为所述脂肪族胺,可例举烷基胺类、烷醇胺类。作为烷基胺类,可例举例如乙二胺、丙二胺、六亚甲基二胺、二亚乙基三胺、三亚乙基四胺。作为烷醇胺类,可例举例如一乙醇胺、二乙醇胺、三乙醇胺、1-氨基-2-丙醇、氨基乙基乙醇胺。
作为脂环族胺,可例举哌啶类、哌嗪类、吡咯烷类等,更优选哌嗪类,特优选被氨基烷基取代了的哌嗪类。哌嗪类作为促进氨基甲酸酯键生成反应的催化剂的效果好,通过将其用作多元醇(B2)的引发剂,可获得提高硬质泡沫塑料制造时的反应性的效果。作为哌啶类,可例举1-(2-氨基乙基)哌啶等。
作为哌嗪类,可例举哌嗪、N-氨基甲基哌嗪、1-(2-氨基乙基)哌嗪等。作为吡咯烷类,可例举1-(2-氨基乙基)吡咯烷等。
作为多元醇(B2)的制造中所用的烯化氧,可例举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其中特优选单一的环氧乙烷。通过仅使用环氧乙烷,多元醇(B2)的羟基成为伯羟基,多元醇(B2)的反应性提高,因此有提高粘接性的效果。
多元醇(B2)的平均羟值为100~800mgKOH/g,较好为250~600mgKOH/g。如果多元醇(B2)的平均羟值在100mgKOH/g以上,则容易赋予硬质泡沫塑料以机械特性。如果多元醇(B2)的平均羟值在800mgKOH/g以下,则可将多元醇的粘度控制在低水平,并且可减少多异氰酸酯(I)的用量。
将多种多元醇混合用作多元醇(B2)时,只要这些多元醇各自的羟值的质量平均值在上述范围内即可,较好是这些多元醇各自的羟值在上述范围内。
多元醇(B2)的平均官能团数较好为2~8,更好为3~6。
如果多元醇(B2)的平均官能团数在2以上,则可提高硬质泡沫塑料的强度。如果多元醇(B2)的平均官能团数在8以下,则可将多元醇成分的粘度控制在低水平。
多元醇(B2)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100质量%的聚醚多元醇(B)中的多元醇(B2)的含量较好为0.5~30质量%,更好为5~25质量%。如果多元醇(B2)的含量在0.5质量%以上,则容易提高多元醇(P)和多异氰酸酯(I)的反应性,且容易实现硬质泡沫塑料的轻量化。如果多元醇(B2)的含量在30质量%以下,则可提高硬质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
(多元醇(B3))
聚醚多元醇(B)也可包含作为多元醇(B1)和多元醇(B2)以外的聚醚多元醇的多元醇(B3)。
作为多元醇(B3),可例举例如使烯化氧等环状醚开环加成聚合于多元醇、多酚等多羟基化合物等引发剂而得的聚醚多元醇。平均羟值较好为100~600mgKOH/g。
多元醇(B3)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100质量%的聚醚多元醇(B)中的多元醇(B3)的含量较好为0~60质量%,更好为15~60质量%。
优选的聚醚多元醇(B)是由15~80质量%的多元醇(B1)、5~30质量%的多元醇(B2)、0~60质量%的多元醇(B3)(这里,(B1)、(B2)、(B3)总计为100质量%)组成的聚醚多元醇。
[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
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是聚合物微粒(M)稳定地分散于基底多元醇(W)而成的聚合物分散多元醇。
(聚合物微粒(M))
聚合物微粒(M)是使具有聚合物不饱和键的单体聚合而得的聚合物微粒。
作为聚合物微粒(M)的形成中所用的具有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单体,通常可例举具有1个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单体,但不限定于此。
作为具有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单体的具体示例,可例举丙烯腈、甲基丙烯腈、2,4-二氰基-1-丁烯等含氰基的单体,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卤代苯乙烯等苯乙烯类单体,丙烯酸、甲基丙烯酸或它们的烷基酯及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等丙烯酸类单体,乙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等乙烯基酯类单体,异戊二烯、丁二烯、其它二烯类单体,马来酸二酯、衣康酸二酯等不饱和脂肪酸酯类,氯乙烯、溴乙烯、氟乙烯等卤代乙烯,偏氯乙烯、偏溴乙烯、偏氟乙烯等偏卤乙烯,甲基乙烯基醚、乙基乙烯基醚、异丙基乙烯基醚等乙烯基醚类单体以及这些单体以外的烯烃或卤代烯烃。
具有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单体较好是20~90质量%的丙烯腈和80~10质量%的其它单体的组合(总计为100质量%)。此时,作为其它单体,优选苯乙烯、丙烯酸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或乙酸乙烯酯。这些其它单体也可2种以上并用。
聚合物微粒(M)的平均粒径较好是在10μm以下左右,更好是在6μm以下。如果聚合物微粒(M)的平均粒径在10μm以下,则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贮藏稳定性良好。聚合物微粒(M)的平均粒径较好是在0.01μm以上。
作为聚合物微粒(M)的含量,相对于聚醚多元醇(B)和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总质量100质量%,聚合物微粒(M)的质量比例为0.02~10质量%,较好为0.1~10质量%,特好为0.5~7质量%。如果聚合物微粒(M)的上述质量比例在0.02质量%以上,则可充分获得聚合物微粒(M)的效果,因此可有效地抑制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的收缩。如果聚合物微粒(M)的含量在10质量%以下,则聚合物微粒(M)的贮藏稳定性良好。
相对于100质量%的多元醇(P)的聚合物微粒(M)的含量较好为0.001~5质量%,更好为0.1~3质量%,特好为0.15~2.5质量%。如果聚合物微粒(M)的上述质量比例在0.001质量%以上,则可充分获得聚合物微粒(M)的效果,因此容易有效地抑制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的收缩。如果聚合物微粒(M)的含量在5质量%以下,则在抑制硬质泡沫塑料的收缩的同时容易使隔热性能保持良好。
(基底多元醇(W))
作为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基底多元醇(W),可例举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末端具有羟基的烃类聚合物等。基底多元醇(W)优选仅由聚醚多元醇组成的基底多元醇或者以聚醚多元醇为主要成分并且并用少量的聚酯多元醇或末端具有羟基的烃类聚合物等的基底多元醇。
作为用作基底多元醇(W)的聚醚多元醇,可例举例如使烯化氧等环状醚开环加成聚合于多元醇、多酚等多羟基化合物或胺类等引发剂而得的聚醚多元醇。
本发明中,作为基底多元醇(W),既可使用与聚醚多元醇(B)相同的聚醚多元醇,也可使用与聚酯多元醇(A)相同的聚酯多元醇。其中优选使用与聚醚多元醇(B)相同的聚醚多元醇作为基底多元醇(W)。
基底多元醇(W)的平均羟值较好为200~800mgKOH/g,更好为250~750mgKOH/g。
如果基底多元醇(W)的平均羟值在200mgKOH/g以上,则与其它多元醇的相容性良好。如果基底多元醇(W)的平均羟值在800mgKOH/g以下,则聚合物微粒(M)的分散稳定性良好。
将多种多元醇混合用作基底多元醇(W)时,只要这些多元醇各自的羟值的质量平均值在上述范围内即可。
作为基底多元醇(W),较好的是基底多元醇(W)中的5质量%以上是下述聚醚多元醇(W1)。
聚醚多元醇(W1)是平均羟值在84mgKOH/g以下、且氧乙烯基含量相对于聚醚多元醇(W1)的总量在40质量%以上的聚醚多元醇。
聚醚多元醇(W1)优选使用多元醇作为引发剂使环氧乙烷或者使环氧乙烷与其它环状醚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聚醚多元醇。
作为多元醇,优选甘油、三羟甲基丙烷或1,2,6-己三醇。作为其它环状醚,优选环氧丙烷、环氧异丁烷、1-环氧丁烷或2-环氧丁烷,特优选环氧丙烷。
通过使用平均羟值在84mgKOH/g以下的聚醚多元醇(W1),容易获得稳定地分散有聚合物微粒(M)的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聚醚多元醇(W1)的平均羟值较好是在67mgKOH/g以下,特好是在60mgKOH/g以下。
从聚合物微粒的分散稳定性的角度来看,聚醚多元醇(W1)的平均羟值较好是在5mgKOH/g以上,更好是在8mgKOH/g以上,进一步更好是在20mgKOH/g以上,特好是在30mgKOH/g以上。
将多种多元醇混合用作多元醇(W1)时,只要这些多元醇各自的羟值的质量平均值在上述范围内即可,较好是这些多元醇各自的羟值在上述范围内。
因为氧乙烯基含量相对于聚醚多元醇(W1)的总量100质量%在40质量%以上,所以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中的聚合物微粒(M)的分散性容易提高。该氧乙烯基含量更好是在50质量%以上,进一步更好是在55质量%以上。该氧乙烯基含量也可以是约100质量%。即,也可以是仅使环氧乙烷开环加成聚合于引发剂而得的聚醚多元醇(W1)。从聚合物微粒(M)的分散稳定性的角度来看,该氧乙烯基含量较好是在90质量%以下。
如果基底多元醇(W1)中的聚醚多元醇(W1)的含量在5质量%以上,则容易获得分散好的聚合物分散多元醇。基底多元醇(W)中的聚醚多元醇(W1)的含量更好是在10质量%以上。聚醚多元醇(W1)的含量无特定上限,较好是按照基底多元醇(W)的平均羟值在200~800mgKOH/g的范围内的条件来设定。
基底多元醇(W)较好是由5~50质量%的聚醚多元醇(W1)和95~50质量%的平均羟值为400~850mgKOH/g的多元醇(W2)组成的混合物(总计为100质量%),更好是由5~45质量%的聚醚多元醇(W1)和95~55质量%的多元醇(W2)组成的混合物(总计为100质量%)。
多元醇(W2)的平均羟值为400~850mgKOH/g,较好为500~760mgKOH/g。
将多种多元醇混合用作多元醇(W2)时,只要这些多元醇各自的羟值的质量平均值在上述范围内即可,较好是这些多元醇各自的羟值在上述范围内。
作为多元醇(W2),可例举在上述基底多元醇(W)中例举的多元醇中羟值在400~850mgKOH/g的范围内的多元醇。
作为多元醇(W2),特优选使环状醚开环加成聚合于多元醇或胺类等引发剂而得的聚醚多元醇。作为环状醚,优选环氧丙烷、环氧乙烷、环氧异丁烷、1-环氧丁烷或2-环氧丁烷,特优选环氧丙烷。
(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制造方法)
作为制造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方法,例举以下2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如下方法:根据需要在溶剂的存在下使基底多元醇(W)中具有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单体聚合后直接使聚合物微粒(M)析出。第二种方法是如下方法:根据需要在使粒子稳定化的接枝化剂的存在下在溶剂中使具有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单体聚合,使聚合物微粒(M)析出,然后置换基底多元醇(W)和溶剂而得到稳定的分散体。本发明可采用任何一种方法,更优选前者的方法。
具有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单体的用量较好是聚合物分散多元醇(W)中的聚合物微粒(M)的含量达到约1~50质量%的量,更好是聚合物微粒(M)的含量达到2~45质量%的量,进一步更好是聚合物微粒(M)的含量达到10~30质量%的量。
具有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单体的聚合中通常使用生成游离基而引发聚合的类型的聚合引发剂。作为聚合引发剂的具体示例,可例举2,2’-偶氮二异丁腈(AIBN)、2,2’-偶氮二-2-甲基丁腈(AMBN)、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过氧化乙酰、过氧化二叔丁基、过硫酸盐等。作为聚合引发剂,特优选AMBN。
[多元醇(P)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中,较好是在制备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后,将该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与聚酯多元醇(A)和/或聚醚多元醇(B)混合。其中,从多元醇(P)的稳定性的角度来看,较好是在制备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后,将该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与聚醚多元醇(B)混合,然后与聚酯多元醇(A)混合。此时,作为基底多元醇(W),优选使用聚醚多元醇或以聚醚多元醇为主要成分的多元醇。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100质量%的多元醇(P)中的聚醚多元醇(B)和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总含量为5~50质量%,较好为10~45质量%,更好为15~40质量%。如果上述总含量在5质量%以上,则可有效地抑制硬质泡沫塑料的收缩。如果上述总含量在50质量%以下,则可在抑制硬质泡沫塑料的收缩的同时使隔热性能保持良好。
相对于聚醚多元醇(B)和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总质量,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质量比例较好为0.1~25质量%,更好为1~20质量%。
如果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上述质量比例在0.1质量%以上,则可充分获得提高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的效果。且多元醇的活性足够高,可使泡沫塑料的外观保持良好。如果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上述质量比例在25质量%以下,则在抑制硬质泡沫塑料的收缩的同时容易使隔热性能保持良好。
(其它多元醇(C))
多元醇(P)中,除了聚酯多元醇(A)、聚醚多元醇(B)、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以外,也可包含这些多元醇中均不包含的其它多元醇(C)。
作为多元醇(C),可例举聚酯多元醇(A)以外的聚酯多元醇、聚碳酸酯多元醇、丙烯酸多元醇等。
多元醇(C)的羟值较好为10~600mgKOH/g。将多种多元醇组合使用作为多元醇(C)时,只要各多元醇的羟值分别在上述范围内即可。
100质量%的多元醇(P)中的多元醇(C)的含量较好是在10质量%以下,更好是在8质量%以下。
多元醇(P)是包含上述的聚酯多元醇(A)、聚醚多元醇(B)和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多元醇。也可包含任意的多元醇(C)。
优选的多元醇(P)是如下所述的多元醇:由50~90质量%的聚酯多元醇(A)、5~50质量%的聚醚多元醇(B)、0.1~15质量%的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这里,(A)、(B)、(Z)总计为100质量%)组成,相对于聚醚多元醇(B)和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总质量100质量%,聚合物微粒(M)的质量比例为0.02~10质量%。
多元醇(P)的平均羟值为100~450mgKOH/g,较好为100~400mgKOH/g,更好为150~400mgKOH/g。多元醇(P)的平均羟值是指构成多元醇(P)的所有多元醇化合物的羟值的质量平均值。
如果多元醇(P)的平均羟值在100mgKOH/g以上,则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具有优良的强度。如果多元醇(P)的平均羟值在450mgKOH/g以下,则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不易发脆,并且可减少多异氰酸酯(I)的用量。
<多异氰酸酯(I)>
作为本发明的多异氰酸酯(I),只要是硬质泡沫塑料的制造中常用的多异氰酸酯化合物即可,无特别限定,可例举例如具有2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的芳香族类、脂环族类和脂肪族类等多异氰酸酯,2种以上该多异氰酸酯的混合物,将这些多异氰酸酯改性而得的改性多异氰酸酯等。
作为具体示例,可例举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通称:粗MDI)、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XDI)、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1,6-己二异氰酸酯(HMDI)等多异氰酸酯或它们的预聚物型改性体、异氰脲酸酯改性体、脲改性体、碳二亚胺改性体等。其中较好的是TDI、MDI、粗MDI或它们的改性体。
多异氰酸酯(I)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本发明的多异氰酸酯(I)的用量按照异氰酸酯指数超过200且在400以下的条件设定。异氰酸酯指数是指将多异氰酸酯(I)的异氰酸酯当量除以多元醇(P)的羟基当量而得的值乘以100倍后的值。
如果异氰酸酯指数高达超过200,则通过异氰酸酯的三聚反应而生成的异氰脲酸酯环的比例提高,可赋予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以足够的阻燃性。另一方面,如果异氰脲酸酯环的比例过高,则硬质泡沫塑料的刚性过高,会发生硬质泡沫塑料变脆等不良情况。因此,如果异氰酸酯指数在上述范围内,则可在维持硬质泡沫塑料的强度的同时赋予其适度的阻燃性。
多异氰酸酯(I)的用量更好是按照异氰酸酯指数为250~380的条件来设定。
[发泡剂]
本发明中,作为发泡剂,至少使用碳数2~8的烃化合物和水。
通过使用碳数2~8的烃化合物,发泡剂与多元醇(P)的相容性提高。藉此,硬质泡沫塑料的成形性提高,可获得具有良好的特性的硬质泡沫塑料。
上述烃化合物聚合物的碳数为2~8,较好是碳数为3~6,更好是碳数为4或5,特好是碳数为5。
上述烃化合物的用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上述多元醇(P)较好为5~50质量份,更好为5~40质量份。
作为上述烃化合物的具体示例,因为与多元醇成分的相容性良好,所以较好是选自丙烷、丁烷、正戊烷、异戊烷、环戊烷、己烷和环己烷的至少1种。其中更优选丁烷、正戊烷、异戊烷或环戊烷,特优选异戊烷或环戊烷。
这些烃化合物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如果并用水作为发泡剂,则发泡效果提高,可实现硬质泡沫塑料的轻量化。
水的用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上述多元醇(P)较好为0.1~10质量份,更好为0.3~5质量份。
作为发泡剂,除了碳数2~8的烃化合物以外,还可并用例如惰性气体、非碳数2~8的烃化合物。
[泡沫稳定剂]
本发明中,为了形成良好的气泡而使用泡沫稳定剂。
作为本发明的泡沫稳定剂无特别限定,优选有机硅类泡沫稳定剂或含氟化合物类泡沫稳定剂。其中特优选泡沫稳定化效果好的有机硅类泡沫稳定剂。
泡沫稳定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泡沫稳定剂的用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上述多元醇(P)较好为0.1~20质量份,更好为0.2~15质量份。
[催化剂]
作为本发明的催化剂,只要是促进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的催化剂即可,无特别限定,较好是并用促进异氰酸酯基的三聚反应的催化剂。
作为促进氨基甲酸酯化反应的催化剂,优选叔胺催化剂。
作为叔胺,可例举例如N,N,N’,N’-四甲基乙二胺、N,N,N’,N’-四甲基丙二胺、N,N,N’,N”,N”-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N,N,N’,N”,N”-五甲基-(3-氨基丙基)乙二胺、N,N,N’,N”,N”-五甲基二亚丙基三胺、N,N,N’,N’-四甲基胍、1,3,5-三(N,N-二甲基氨基丙基)六氢-S-三嗪、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三亚乙基二胺、N,N,N’,N’-四甲基六亚甲基二胺、N,N’-二甲基哌嗪、二甲基环己胺、N-甲基吗啉、N-乙基吗啉、二(2-二甲基氨基乙基)醚、1-甲基咪唑、1,2-二甲基咪唑、1-异丁基-2-甲基咪唑、1-二甲基氨基丙基咪唑、N-甲基-N-(N,N-二甲基氨基乙基)乙醇胺等叔胺化合物。作为叔胺,优选催化活性高的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
作为促进异氰酸酯基的三聚反应的催化剂,可例举季铵盐催化剂、乙酸钾、2-乙基己酸钾等羧酸金属盐。
作为季铵盐催化剂,可例举例如四甲基氯化铵等四烷基铵卤化物,四甲基氢氧化铵盐等四烷基铵氢氧化物,四甲基铵2-乙基己酸盐、2-羟基丙基三甲基铵甲酸盐、2-羟基丙基三甲基铵2-乙基己酸盐等四烷基铵有机酸盐类,使由N,N,N’,N’-四甲基乙二胺等叔胺和碳酸二酯类反应而得的季铵碳酸盐与2-乙基己酸进行阴离子交换反应而得的季铵化合物等。
这些催化剂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
催化剂的用量相对于100质量份的上述多元醇(P)较好为0.5~15质量份,更好为1~10质量份。
[其它掺合剂]
本发明中也可根据需要使用任意的掺合剂。
作为掺合剂,可例举例如碳酸钙、硫酸钡等填充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防老化剂,阻燃剂、增塑剂、着色剂、防锈剂、破泡剂、分散剂、防变色剂。
<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是使多元醇(P)和多异氰酸酯(I)在发泡剂、泡沫稳定剂和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来制造硬质泡沫塑料的方法。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特别适合于制造建材面板等板状的硬质泡沫塑料。
制造时,较好是预先制备多元醇(P),制成该多元醇(P)和多异氰酸酯(I)以外的部分或全部成分的混合物(下面称作多元醇体系液)。然后将多元醇体系液和多异氰酸酯(I)混合来进行发泡。将多元醇(P)和多异氰酸酯(I)以外的部分成分混合而制成多元醇体系液时,其余成分可在与多异氰酸酯(I)混合时混合。
对于发泡剂,既可以预先掺入至多元醇体系液,也可以预先掺入至多元醇体系液和多异氰酸酯(I)这两者,还可以在将多元醇体系液和多异氰酸酯(I)混合后掺入。其中较好是预先掺入至多元醇体系液。
本发明的硬质泡沫塑料的形成过程中可使用高压发泡装置和低压发泡装置中的任一种。
作为使用这些发泡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例,可例举如下方法:在基材上注入多元醇体系液和多异氰酸酯(I)的混合物(多元醇体系液仅包含多异氰酸酯(I)以外的成分的一部分时,注入混合有其余成分的混合物),然后利用发泡装置在将它们夹住的状态下发泡固化成板状,从而制成硬质泡沫塑料。
作为上述基材,可例举例如由聚乙烯和牛皮纸构成的各种层叠膜或者铝板或热镀铝锌合金钢板(Galvalume steel)等金属面料。
也可采用如下方法:在基材上注入多元醇体系液和多异氰酸酯(I)的混合物(多元醇体系液仅包含多异氰酸酯(I)以外的成分的一部分时,注入混合有其余成分的混合物),然后在开放状态下发泡(平面发泡)后,根据用途将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切成板状。
利用本发明的硬质泡沫塑料的制造方法,可在兼具优良的隔热性和尺寸稳定性的状态下使硬质泡沫塑料轻量化。本发明的制造方法较好是应用于泡沫塑料芯体密度(foam core density)为15~40kg/m3的硬质泡沫塑料的制造,更好是应用于泡沫塑料芯体密度为15~30kg/m3的硬质泡沫塑料的制造。
硬质泡沫塑料的泡沫塑料芯体密度可通过调整发泡剂的用量来控制。
泡沫塑料芯体密度可通过JIS A 9511的方法测定。
实施例
下面示出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受到下述记载的限定。本实施例中的“份”表示“质量份”,“EO”表示环氧乙烷,“PO”表示环氧丙烷。羟值是以JIS K1557(1970年版)为基准测得的值。
<原料>
下面示出本实施例的硬质泡沫塑料的制造中所用的原料及其制造例。
[聚酯多元醇(A)]
聚酯多元醇A-1:将二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缩聚而得的羟值为227mgKOH/g的聚酯多元醇。
聚酯多元醇A-2:将二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缩聚而得的羟值为250mgKOH/g的聚酯多元醇。
聚酯多元醇A-3:将二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缩聚而得的羟值为315mgKOH/g的聚酯多元醇。
[聚醚多元醇(B)]
(多元醇B1)
多元醇B1-1:以甲苯二胺为引发剂,以EO、PO、EO的顺序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35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多元醇B1-2:以使壬基苯酚与相对于1摩尔该壬基苯酚为2.2摩尔的甲醛和2.2摩尔的二乙醇胺反应而得的曼尼希化合物为引发剂,以PO、EO的顺序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43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多元醇B1-3:以使壬基苯酚与相对于1摩尔该壬基苯酚为1.4摩尔的甲醛和2.2摩尔的二乙醇胺反应而得的曼尼希化合物为引发剂,以PO、EO的顺序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30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多元醇B1-4:以双酚A为引发剂,使EO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28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多元醇(B2))
多元醇B2-1:以1-(2-氨基乙基)哌嗪为引发剂,使EO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35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多元醇B2-2:以乙二胺为引发剂,使PO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76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多元醇B2-3:以一乙醇胺为引发剂,使PO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35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多元醇B2-4:以一乙醇胺为引发剂,使PO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50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多元醇(B3))
多元醇B3-1:以季戊四醇为引发剂,使PO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36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多元醇B3-2:以甘油为引发剂,使PO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40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
通过以下方法制造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
作为基底多元醇(W),使用下述聚醚多元醇W1-1、下述多元醇W2-1和下述多元醇W2-2。
多元醇W1-1:以甘油为引发剂,使EO和PO随机地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5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相对于开环加成聚合的PO和EO的总量的EO的比例为70质量%。
多元醇W2-1:与上述多元醇B2-2相同的聚醚多元醇。
多元醇W2-2:以甘油为引发剂,使PO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羟值为65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
作为用于形成聚合物微粒(M)的具有聚合性不饱和键的单体,使用丙烯腈(AN)、乙酸乙烯酯(Vac)、甲基丙烯酸甲酯(MMA)。
(制造例1: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1))
按照表1所示的质量配比将基底多元醇(W)、单体和作为聚合引发剂的AMBN全部投入5L加压反应槽后,一边搅拌一边开始升温,将反应液保持于80℃并同时反应10小时。单体的反应率达80%以上。反应结束后,以110℃、20Pa的条件加热减压脱气2小时以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得到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1。
(制造例2、3: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2)和(Z-3))
将表1所示的配比的基底多元醇(W)中的70质量%投入5L加压反应槽,在保持于120℃的同时,一边对其余的基底多元醇(W)、单体和AMBN的混合物进行搅拌,一边用2小时的时间进料,进料全部结束后在该温度下继续搅拌约0.5小时。制造例2、3中,单体的反应率均达80%以上。反应结束后,以120℃、20Pa的条件加热减压脱气2小时以除去未反应的单体,制成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2和Z-3。
制造例1~3中得到的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1~Z-3中的基底多元醇(W)的羟值和25℃下的粘度示于表1。表1中的单位为“质量份”。
上述粘度(25℃)用B型粘度计测定。
[表1]
Figure BPA00001260677000201
[阻燃剂]
阻燃剂:三(2-氯丙基)磷酸酯(商品名:Fyrol PCF,斯普瑞斯塔日本株式会社(スプレスタヅヤパン社)制)
[发泡剂]
发泡剂H-1:水
发泡剂H-2:环戊烷(商品名:MARUKASOL FH,丸善石油化学株式会社制)
发泡剂H-3:正戊烷
发泡剂H-4:异戊烷
[泡沫稳定剂]
泡沫稳定剂S-1:有机硅类泡沫稳定剂(商品名:SH-193,东丽·道康宁株式会社(東レ·ダウコ一ニング社)制)
泡沫稳定剂S-2:有机硅类泡沫稳定剂(商品名:SF-2937F,东丽·道康宁株式会社制)
[催化剂]
催化剂T-1:五甲基二亚乙基三胺(商品名:TOYOCAT DT,东曹株式会社(東ン一社)制)
催化剂T-2:季铵盐催化剂(商品名:TOYOCAT TRX,东曹株式会社制)
催化剂T-3:2-乙基己酸钾的二乙二醇溶液(商品名:PUCAT 15G,日本化学产业株式会社制)
[多异氰酸酯(I)]
多异氰酸酯I-1: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粗MDI)(商品名:MR-200,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式会社(日本ポリウレタン工業社)制)
<硬质泡沫塑料的制造>
用上述各原料制造作为硬质泡沫塑料的硬质异氰脲酸酯泡沫塑料。
实施例中,相对于100份多元醇(P),将手工发泡时的乳白时间达到7~12秒、凝胶时间达到25~35秒所需的量作为催化剂的用量,将泡沫塑料芯体密度达到23~26kg/m3所需的量作为泡沫稳定剂、阻燃剂和发泡剂的用量,制成多元醇体系液。
(乳白时间)
乳白时间的测定如下所述进行:将多元醇体系液和多异氰酸酯成分的混合开始时刻设为0秒,测定到混合液开始起泡为止的时间(秒)。
(凝胶时间)
凝胶时间的测定如下所述进行:将金属丝插入发泡过程中的泡沫塑料,测定到提起时发生拉丝现象为止的时间(秒)。
(泡沫塑料芯体密度)
泡沫塑料芯体密度(单位:kg/m3)的测定如下所述进行:将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的芯部分切成长100mm×宽100mm×高100mm的尺寸,用精密天平测定质量,并且用数字游标卡尺准确地测定芯部分的尺寸,求出体积,将测得的质量除以体积而算出。
[实施例1]
向1L塑料烧杯中投入由90份聚酯多元醇A-1、聚醚多元醇(B)和1.3份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1)组成的混合物作为多元醇(P),上述聚醚多元醇(B)由2.5份多元醇B1-1、1.3份多元醇B2-1、2.5份多元醇B3-1、2.4份多元醇B3-2组成,然后投入10份阻燃剂、2份泡沫稳定剂S-1、0.5份催化剂T-1、3.0份催化剂T-2、1份发泡剂H-1、21份发泡剂H-2,混合而制成多元醇体系液。
接着,将上述多元醇体系液和多异氰酸酯I-1(异氰酸酯指数为250)共同保持液温20℃,用在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制的钻床上安装圆盘型搅拌叶片而成的搅拌装置以3000rpm的转速对这些液体进行5秒钟的搅拌,制成混合液。然后,将该混合液填充于安装有聚乙烯制脱模袋的长200mm×宽200mm×高200mm的木制模具,使其发泡,从而制成硬质泡沫塑料。
[实施例2~15]
除了如表2和表3所示改变多元醇(P)、多异氰酸酯(I)、泡沫稳定剂、催化剂、发泡剂的组成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成硬质泡沫塑料。
[比较例1~6]
除了如表4所示改变多元醇(P)、多异氰酸酯(I)、泡沫稳定剂、催化剂、发泡剂的组成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成硬质泡沫塑料。
[评价方法]
本实施例中,分别评价所得的硬质泡沫塑料的尺寸稳定性、24℃下的导热系数以及上述泡沫塑料芯体密度。
(尺寸稳定性的评价)
尺寸稳定性在低温条件下通过以ASTM D 2126-75为基准的方法测定。
将通过发泡而得的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熟化1小时后,切出长100mm×宽150mm×厚75mm作为试样片使用。
低温下的尺寸稳定性是将试样片在-30℃的气氛下保存24小时,将厚度变化量相对于保存前的厚度的比例以尺寸变化率(单位:%)表示。
这里,尺寸变化率中,负的数值表示收缩,绝对值大表示尺寸变化大。
(导热系数的评价)
24℃下的导热系数(单位:mW/m·K)以JIS A1412为基准用导热系数测定装置(オ一トλ HC-074型,英弘精机株式会社制)测定。
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评价结果示于表2~4。表2~4中的单位为“质量份”。
[表2]
Figure BPA00001260677000241
[表3]
Figure BPA00001260677000251
[表4]
Figure BPA00001260677000261
如表2和表3所示,使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的实施例1~15中,得到了泡沫塑料芯体密度在23~26kg/m3的低密度区域内且尺寸稳定性和隔热性均优良的硬质泡沫塑料。即,通过使多元醇(P)中的聚酯多元醇(A)的含量为50~95质量%、并用规定的多元醇、并且使异氰酸酯指数超过200且在400以下,可获得兼具优良的尺寸稳定性和隔热性且实现了轻量化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
另一方面,如表4所示,未使用聚醚多元醇(B)和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比较例1和3中,如果使泡沫塑料芯体密度降低至23.8、24.5kg/m3的低密度,则尺寸稳定性显著下降。
未使用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比较例2中,为了兼顾尺寸稳定性和隔热性,泡沫塑料芯体密度高达34.2kg/m3,未能实现轻量化。
异氰酸酯指数为160的比较例4中,如果使泡沫塑料芯体密度降低至23.8kg/m3的低密度,则虽然尺寸稳定性优良,但隔热性显著下降。
异氰酸酯指数为200的比较例6中,虽然导热系数良好,为21.3mW/m·K,但尺寸稳定性下降,未能兼顾隔热性能和尺寸稳定性。
聚醚多元醇(B)的羟值高达584mgKOH/g的比较例5中,为了兼顾尺寸稳定性和隔热性,泡沫塑料芯体密度高达29.5kg/m3,未能实现轻量化。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制造方法可获得兼具优良的尺寸稳定性和隔热性且实现了轻量化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因此适用于制造建材面板等用途的硬质泡沫塑料。
在这里引用2008年5月30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8-141795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摘要的全部内容作为本发明说明书的揭示。

Claims (9)

1.一种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该方法是使多元醇(P)和多异氰酸酯(I)在发泡剂、泡沫稳定剂和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来制造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至少使用碳数2~8的烃化合物和水作为所述发泡剂;
多元醇(P)包含将包括芳香族化合物的单体缩聚而得的羟值为100~400mgKOH/g的聚酯多元醇(A)、平均羟值为100~500mgKOH/g的聚醚多元醇(B)以及使聚合物微粒(M)分散于基底多元醇(W)而成的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
100质量%的多元醇(P)中的聚酯多元醇(A)的含量为50~95质量%,100质量%的多元醇(P)中的聚醚多元醇(B)和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总含量为5~50质量%;
相对于聚醚多元醇(B)和聚合物分散多元醇(Z)的总质量100质量%,聚合物微粒(M)的质量比例为0.02~10质量%;
多元醇(P)和多异氰酸酯(I)的异氰酸酯指数超过200且在400以下;
多元醇(P)的平均羟值为100~450mgKOH/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多元醇(B)包含下述多元醇(B1)和/或下述多元醇(B2);
多元醇(B1):使用芳香族化合物作为引发剂使烯化氧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平均羟值为100~700mgKOH/g的聚氧化烯多元醇;
多元醇(B2):使用脂肪族胺和/或脂环族胺作为引发剂使烯化氧开环加成聚合而得的平均羟值为100~800mgKOH/g的聚氧化烯多元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多元醇(B)包含1种以上的使用选自曼尼希缩合物、二氨基甲苯和双酚A的1种物质作为引发剂的所述多元醇(B1)。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多元醇(B)包含使用哌嗪类作为引发剂的所述多元醇(B2)。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选自丙烷、丁烷、正戊烷、异戊烷、环戊烷、己烷和环己烷的至少1种烃作为所述烃化合物。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质量份的所述多元醇(P),使用5~50质量份的所述烃化合物。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100质量%的所述多元醇(P),聚合物微粒(M)的含量为0.001~5质量%。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多元醇(W)中的5质量%以上是下述聚醚多元醇(W1);
聚醚多元醇(W1):平均羟值在84mgKOH/g以下、且氧乙烯基含量相对于聚醚多元醇(W1)的总量在40质量%以上的聚醚多元醇。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多元醇(W)的平均羟值为200~800mgKOH/g,所述聚合物微粒(M)是使包括丙烯腈的单体聚合而得的聚合物微粒。
CN2009801201255A 2008-05-30 2009-05-27 硬质发泡合成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466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41795 2008-05-30
JP2008-141795 2008-05-30
PCT/JP2009/059726 WO2009145236A1 (ja) 2008-05-30 2009-05-27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6684A CN102046684A (zh) 2011-05-04
CN102046684B true CN102046684B (zh) 2013-01-16

Family

ID=413771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012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46684B (zh) 2008-05-30 2009-05-27 硬质发泡合成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318821B2 (zh)
EP (1) EP2284207B1 (zh)
JP (1) JP5459206B2 (zh)
CN (1) CN102046684B (zh)
WO (1) WO20091452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0724051D0 (en) * 2007-12-08 2008-01-16 Medical Res Council Mutant proteins and methods for producing them
JP5386223B2 (ja) * 2009-04-28 2014-01-1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WO2013024108A1 (de) * 2011-08-16 2013-02-21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polyurethan-polyisocyanurat-hartschaums
EP2748220A1 (en) * 2011-08-26 2014-07-02 Bay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GmbH Stable emulsions and their use in the production of foams based on isocyanate
KR101340061B1 (ko) * 2012-10-26 2013-12-09 한국건설기술연구원 현장 시공형 난연성 폴리우레탄 발포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10100195B2 (en) 2013-06-07 2018-10-16 Kaneka Corporation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structural adhesive, coating material or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material using the same, foam body using the same, laminate using the same, and cured material thereof
WO2015012267A1 (ja) * 2013-07-24 2015-01-29 花王株式会社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製造用ポリオール混合物
JP7221580B2 (ja) * 2015-08-27 2023-02-14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泡性ポリウレタン組成物及び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KR102687005B1 (ko) * 2015-09-30 2024-07-19 세키스이가가쿠 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난연성 경질 폴리우레탄 발포체
JP6936734B2 (ja) 2015-12-11 2021-09-22 株式会社カネカ 機械的強度に優れるポリマー微粒子含有ポリウレタン系硬化性組成物
CN105859999A (zh) * 2016-03-23 2016-08-17 绍兴市辰星聚氨酯有限公司 高阻燃pir体系聚氨酯保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WO2019055441A1 (en) * 2017-09-14 2019-03-21 Huntsman International Llc POLYURETHANE ISOLATION FOAM COMPOSITION COMPRISING HALOGENATED OLEFINS AND TERTIARY AMINE COMPOUND
CN109251304A (zh) * 2018-08-23 2019-01-22 合肥金菱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阻燃聚氨酯泡沫塑料及其制备方法
US11407874B2 (en) 2019-10-07 2022-08-09 Covestro Llc Polyol premixes, thermally insulating rigid polyurethane foams and methods for their production
ZA202207107B (en) 2021-08-12 2023-02-22 Univ Hainan Normal Ocean communication buoy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6439A (zh) * 1999-03-04 2001-05-23 旭硝子株式会社 绝热板体的制造方法
CN1400237A (zh) * 2001-07-18 2003-03-05 旭硝子株式会社 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034482A (en) * 1963-01-11 1966-06-29 Lankro Chem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olyethers and polyurethanes obtained therefrom
DE4411864A1 (de) * 1994-04-08 1995-10-12 Basf Schwarzheide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harten bis zähharten Polyurethanschaumstoffen mit erhöhtem Anteil an offenen Zellen und vermindertem Schrumpf
DE19500466A1 (de) * 1995-01-10 1996-07-18 Elastogran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FCKW-freien Polyurethan-Hartschaumstoffen mit einer verminderten Wärmeleitfähigkeit und ihre Verwendung
JP2000038433A (ja) * 1998-07-24 2000-02-08 Asahi Glass Co Ltd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JP4106791B2 (ja) * 1999-01-20 2008-06-25 旭硝子株式会社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ポリオール組成物
JP4106794B2 (ja) * 1999-02-04 2008-06-25 旭硝子株式会社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ヒドロキシ化合物混合物
DE10022370A1 (de) * 2000-05-08 2001-11-15 Bayer Ag Stabilisatoren für Polyurethanschäume
JP2003277462A (ja) * 2002-01-16 2003-10-02 Asahi Glass Co Ltd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JP4175154B2 (ja) * 2002-04-01 2008-11-05 旭硝子株式会社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JP4428011B2 (ja) 2002-09-27 2010-03-10 旭硝子株式会社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EP1554329B1 (de) * 2002-10-15 2012-04-04 Basf S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urethan-hartschaumstoffen mit graftpolyolen
JP2005041907A (ja) 2003-07-22 2005-02-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用ポリオール組成物及び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DE102004017294A1 (de) * 2004-04-05 2005-10-20 Basf Ag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Polyurethan-Schaumstoffen
JP4541970B2 (ja) 2005-05-18 2010-09-08 旭ファイバーグラス株式会社 ポリイソシアヌレート発泡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発泡ボード
JP2008088413A (ja) * 2006-09-05 2008-04-17 Asahi Glass Co Ltd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JP5157117B2 (ja) * 2006-10-05 2013-03-06 旭硝子株式会社 軟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141795A (ja) 2006-11-29 2008-06-19 Sony Corp 携帯型電子機器システム、電力伝送ケーブル、及び携帯型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6439A (zh) * 1999-03-04 2001-05-23 旭硝子株式会社 绝热板体的制造方法
CN1400237A (zh) * 2001-07-18 2003-03-05 旭硝子株式会社 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226427A 2000.08.15
JP特开2000-38433A 2000.02.08
JP特开2003-277462A 2003.10.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84207A4 (en) 2011-06-15
US20110046251A1 (en) 2011-02-24
EP2284207B1 (en) 2012-07-04
CN102046684A (zh) 2011-05-04
WO2009145236A1 (ja) 2009-12-03
US8318821B2 (en) 2012-11-27
JPWO2009145236A1 (ja) 2011-10-13
JP5459206B2 (ja) 2014-04-02
EP2284207A1 (en) 2011-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46684B (zh) 硬质发泡合成树脂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27033B (zh) 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的制造方法
KR101425240B1 (ko) 경질 폴리우레탄 발포체의 제조 방법
CN102239200B (zh) 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及聚氨酯泡沫体
CN102203158B (zh) 聚氨酯泡沫体用发泡性组合物及聚氨酯泡沫体
US8623933B2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ether polyol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rigid foamed synthetic resin using same
CN102858835A (zh) 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
WO2008062792A1 (fr) Procédé de fabrication de mousse de polyuréthanne dure
JPWO2010147091A6 (ja) ポリエーテルポリオ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WO2008062794A1 (fr) Procédé destiné à produire une mousse polyuréthane dure
CN103228702A (zh) 聚醚多元醇的制造方法和硬质发泡合成树脂的制造方法
JP4654678B2 (ja)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JP4428011B2 (ja)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JP5109160B2 (ja)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ボードフォーム
JP2011241255A (ja) ポリエーテルポリオー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KR20020008059A (ko) 폴리우레탄 발포체의 제조
JP5267423B2 (ja)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JP4273815B2 (ja)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JP4894321B2 (ja)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JP5263259B2 (ja) 硬質発泡合成樹脂の製造方法
JP2004346297A (ja) 硬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16

Termination date: 2016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