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72302A - 带扣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扣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72302A
CN102172302A CN201110096621.0A CN201110096621A CN102172302A CN 102172302 A CN102172302 A CN 102172302A CN 201110096621 A CN201110096621 A CN 201110096621A CN 102172302 A CN102172302 A CN 1021723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flecting body
area supported
safety belt
buckle device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966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里奥·文特
克利门特·维多拉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Petri AG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Petri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0200700770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2007007702A1/d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020070475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2007047549B3/d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Petri AG filed Critical Takata Petri AG
Publication of CN102172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723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28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incorporating energy-absorb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022/1812Connections between seat belt and buckle tongu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185Anchoring devices with stopping means for acting directly up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e.g. by clamping or friction
    • B60R22/1855Anchoring devices with stopping means for acting directly upon the belt in an emergency, e.g. by clamping or friction the means being sensitive to belt ten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 Y10S24/30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 Y10S24/51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including receiving member having cavity and mating member having insertable projection guided to interlock thereb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 Y10T24/45225Separable-fastener or required component thereof [e.g., projection and cavity to complete interlock] including member having distinct formations and mating member selectively interlocking therewith
    • Y10T24/45241Slot and tab or tongu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4/00Buckles, buttons, clasps, etc.
    • Y10T24/47Strap-end-attaching devices
    • Y10T24/4736Buckle connec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 Buckles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扣装置,所述带扣装置用于机动车辆并且包括用于插入带扣中的带扣闩(4)和偏转元件(1),所述偏转元件连接到带扣闩(4)并适于将安全带(2)再分为肩部分(7)和腰部分(5),并且以如此方式偏转所述安全带使得所述两个部分(7,5)沿不同的方向延伸离开偏转元件(1)。根据本发明,所述偏转元件(1)经由至少一个伸长元件(3)连接到带扣闩(4),所述元件的至少一些部分缠绕在所述偏转元件(1)周围。

Description

带扣装置
分案申请说明
本申请是申请日是2008年2月12日、申请号是200880001717.0、发明名称是“带扣装置”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带扣装置,该带扣装置包括:用于插入带扣中的锁定舌;和联结到锁定舌的偏转体,该偏转体构造成将安全带再分为肩部分和腰部分,并且偏转所述安全带使得所述两个部分沿不同的方向延伸离开偏转元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带扣装置。
通过包括下述的特征的带扣装置实现此目的,即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带扣装置包括:用于插入带扣中的锁定舌;和连接到所述锁定舌的偏转体,所述偏转体构造成将安全带再分为肩部分和腰部分,并且偏转所述安全带使得两个部分沿不同的方向延伸离开所述偏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体经由至少一个伸长元件连接到所述锁定舌,所述至少一个伸长元件至少部分地缠绕在所述偏转体周围。
因此,设置成:偏转体经由至少一个伸长元件连接到锁定舌,该至少一个伸长元件至少部分地缠绕偏转体,伸长元件优选地至少部分地紧密支承在偏转体上。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伸长元件可通过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从偏转体解开,以便限制由此引起的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换句话说,偏转体通过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开始旋转,在此期间,伸长元件从偏转体解开。
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伸长元件通过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通过变形从偏转体展开,以便限制由此引起的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所述力在伸长元件的变形期间被吸收。
优选地,偏转体沿延伸方向延伸。对于以辊的形式的偏转体,所述延伸方向平行于辊形偏转体的旋转轴线(柱轴线)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所述至少一个伸长元件与偏转体的延伸方向成横向地缠绕偏转体,即优选地缠绕偏转体的自由端部。该端部优选地经由偏转体的中心部分连接到偏转体的另外的自由端部,该另外的自由端部与偏转体的另一端部沿偏转体的延伸方向相对。这三个部分优选地彼此一体地形成。
两个端部和中心部分具有一个相应的横截表面,端部的横截表面优选地以一致的方式构造,并且两个端部和中心部分优选地沿延伸方向具有一致的横截面,即关于横截轮廓并且关于横截表面具有一致的横截面。
在本发明的变体中,偏转体的端部的横截表面分别大于偏转体的中心部分的横截表面。在本发明的两个另外变体中,端部的横截表面分别与中心部分的横截表面相同和/或分别小于偏转体的中心部分的横截表面。横截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理解为垂直于偏转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横截表面。
必须被引入偏转体以便从偏转体解开所述至少一个伸长元件的力可通过端部的横截表面对中心区域的横截表面的比率来控制。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通过不同的横截面(对于偏转体的圆形横截面,所述横截面完全由垂直于柱轴线定位的偏转辊的半径确定),当解开伸长元件时,所述端部在其上(在横截面上看)展开的点(展开点)和肩部分从其(在横截面上看)延伸离开偏转体的中心部分的点和/或腰部分从其(在横截面上看)延伸离开偏转体的中心部分的点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对于偏转辊,在其所述部分(端部,中心部分)具有公共的柱轴线(旋转轴线)的情况下,端部的横截表面分别与中心部分的横截表面一样大,这意味着假定仅作用在肩部分上(即其分量沿肩部分延伸)的一个力超过临界力,则该力(通过解开伸长元件)引起偏转体的旋转,这是由于仅仅该分量相对于展开点具有杠杆臂,力矩可经由该杠杆臂被引入偏转体以便解开伸长元件。
在偏转体的中心部分具有分别小于偏转体的端部的横截表面的横截表面的情况下,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和作用在腰部分上的力(即其分量沿腰部分延伸)沿相同方向拉动。在这种情况下,在相应的带部分中起作用的两个力分量相对于展开点具有杠杆臂,力矩可经由该杠杆臂产生在偏转辊上,从而解开伸长元件。
然而,在端部分别具有小于中心部分的横截表面的横截表面的情况下,假定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超过临界力,则该力引起偏转辊的旋转,而作用在腰部分上的力起到抵抗该旋转的作用。作用在相应的带部分中的两个力分量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展开点具有杠杆臂,以相反的方式作用在偏转辊上的力矩可通过该杠杆臂产生。
优选地,偏转体的两个自由端部分别为柱形构造并具有与延伸方向重合的公共柱轴线。优选地,偏转体的中心部分也为柱形构造,其柱轴线优选地与偏转体的端部的柱轴线重合。
在替代实施例中,中心部分具有特别地以卵形或椭圆形的形式的伸长横截面。伸长横截面理解为沿第一方向(横截表面的纵轴线)比沿第二方向具有较大延伸长度的横截面形状,该第二方向取向成相对于第一方向成横向。偏转体的中心部分以这种方式形成杠杆,该杠杆的可变长度取决于中心部分在空间上的角位置。结果,当绕旋转轴线旋转中心部分时,被引入所述至少一个伸长元件的力发生变化。因此,通过中心部分的横截面形状,被引入所述至少一个伸长元件的力的量可(以依赖于路径的和/或依赖于时间的方式)被控制。也可能的是,端部的横截面和中心部分的横截面均为伸长构造。对于通过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来改变施加在伸长元件上的力,重要的分别是偏转体的中心部分的相关有效杠杆臂。这种杠杆臂的长度由肩部分-在横截面上看-从其延伸离开偏转体的中心部分的点和当解开伸长元件时端部-在横截面上看-在其上展开的点之间的距离确定。这同样适用于作用在腰部分上的力。
优选地,偏转体经由至少一个另外的变形元件连接到锁定舌,当所述至少一个伸长元件从偏转体解开时,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变形元件通过吸收能量而变形。在本发明的变体中,所述至少一个变形元件优选地弹性地或塑性地(非弹性地)变形。在本发明的另外的变体中,设置成当所述至少一个伸长元件从偏转体解开时,所述至少一个变形元件通过吸收能量而绕取向成相对于变形元件的延伸方向成横向的至少一个轴线弯曲。如果需要,变形元件可绕彼此间隔开的多个轴线弯曲。所述轴线可以是假想轴线。在这种情况下,变形元件优选地布置成环的形式。替代地,前述轴线可以由变形元件绕其定位的本体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当至少一个伸长元件从偏转体解开时,特别地构造成销的形状的变形元件优选地通过吸收能量被拉出设置在锁定舌或偏转体上的切口。
在变形元件不被拉出切口的情况下,变形元件可通过端部经由弱点连接到锁定舌,当至少一个伸长元件从偏转体解开时,该弱点通过吸收能量而撕开。
此外,至少一个伸长元件可经由这样的弱点连接到偏转体,所述弱点在至少一个伸长元件从偏转体解开时通过吸收能量而撕开。
此外,偏转体优选地经由另外的伸长元件连接到锁定舌,该另外伸长元件至少部分地缠绕偏转体。该另外的伸长元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可预定的力与其它伸长元件以相同的方式从偏转体解开,当偏转辊通过其展开运动卸载肩部分时限制由此引起的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
该另外的伸长元件优选地缠绕偏转体的另外的端部,使得安全带在偏转体的中心部分附近沿偏转体定位在两个伸长元件之间。
为了使安全带支承在偏转体上,所述偏转体具有支承区域,安全带可定位在该支承区域附近,并且安全带可沿该支承区域滑动。支承区域优选地设置在偏转体的中心部分上并且优选地设计且设置成与安全带配合,使得在大于或等于可预定的临界力的力作用在肩部分上的情况下,定位在支承区域附近的安全带通过摩擦力驱动偏转体绕柱轴线(旋转轴线)旋转运动,所述至少一个伸长元件从偏转体解开。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小于所述临界力的力,支承区域和安全带之间的所述摩擦力使得安全带可以沿偏转体滑动而所述偏转体不被安全带带走并且完成其展开运动。
优选地,支承区域具有第一和第二支承表面,在小于临界力的力作用在肩部分上的情况下,安全带优选地仅仅支承在第一支承表面上,并且在大于或等于所述临界力的力作用在肩部分上的情况下,安全带另外地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上。
在这种情况下,当安全带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上时,摩擦力优选地在第二支承表面和安全带之间占优势,这引起偏转体由安全带带走。因此,当安全带支承在第一支承表面上时,在第一支承表面和安全带之间摩擦力占优势,这允许安全带沿偏转体滑动而偏转体不被安全带带走(即伸长元件不从偏转体解开)。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支承表面由安装在偏转体上的、特别地安装在偏转体的中心部分上的至少一个可移动元件的面向安全带的表面形成,第二支承表面由偏转体的中心部分的面向安全带的表面形成。因此,在柱形中心部分的情况下,第二支承表面具有柱形外表面的形状。
优选地,可移动元件被设计并设置成从第一位置移动到第二位置中,在第一位置中,可移动元件的第一支承表面沿第二支承表面的法线突出到所述第二支承表面之外,使得定位在偏转体的中心部分周围的安全带在可移动元件的第一位置中仅可支承在第一支承表面上并以离开第二支承表面一定距离地包围偏转体的中心部分。在可移动元件的第二位置中,所述可移动元件优选地布置在偏转体的凹部中,使得安全带平坦地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上。优选地,可移动元件被刚性地引导通过所述凹部,所述凹部优选地与偏转体的延伸方向成横向地延伸,即优选地沿偏转体的径向方向延伸,使得可移动元件在第一位置中可与偏转体的延伸方向成横向地从其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承表面由可移动元件的远离第二支承表面的前部面形成,该第一支承表面在可移动元件的第二位置中可与第二支承表面无缝地融合。
当超过前述临界力的力被引入支承在第一支承表面上的安全带时,发生可移动元件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中的移动。
在本发明的变体中,可移动元件经由弹簧元件支撑在偏转体上。该弹簧元件优选地布置在偏转体的与可移动元件相关联的凹部中。安全带必须以其压在第一支承表面的临界力可以经由弹簧元件的弹簧常数来调节,以便另外地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上。
在另外实施例中,可移动元件自身构造成当引入到安全带的肩部分中的力超过前述临界力时能够弹性地或非弹性地变形,使得它可以通过压在可移动元件的第一支承表面上的安全带从第一位置变形到第二位置中。
在另外的变体中,可移动元件为刚性构造并在第一位置中通过连接装置固定到偏转体。优选地,这种连接装置设计并设置成当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超过所述临界力时被剪断以便将可移动元件移动到第二位置中,并且因此,安全带以足够的力将可移动元件压到偏转体的相关联的凹部中。
在本发明的替代变体中,所述连接装置在偏转体和可移动元件之间产生闭锁连接,所述闭锁连接特别地由球状物形成,该球状物被特别地以片簧的形式的弹簧元件相对于可移动元件的移动方向成横向地压到构造在可移动元件上的切口中,该可移动元件为被引导通过前述凹部的可移动元件,使得所述可移动元件固定在偏转体上的其第一位置中。如果可移动元件被安全带以足够的力压到所述凹部中,即当大于临界力的力作用在肩带上时,球状物被迫离开切口并且可移动元件可移动到其缩进的第二位置中,在该第二位置中,安全带平坦地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可移动元件构造为销,该销在偏转体的对应凹部中被刚性地引导。优选地,可移动元件以替代的变体相对于偏转体的延伸方向沿偏转体的中心部分的整个宽度延伸。
在本发明的替代实施例中,可移动元件构造为覆盖凹部的片簧,该片簧具有面向安全带的形成第一支承表面的表面。
优选地,片簧在其第一位置中向着安全带弯曲,使得它的第一支承表面从凹部突出,第一支承表面的周边最外边缘上的第一支承表面与构造在偏转体上的周围的第二支承表面齐平地,即无缝地融合。因此,在第一位置中,安全带仅仅支承在片簧的凸起的第一支承表面上,并且因此可沿偏转体滑动。如果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超过可预定的临界力,则安全带将片簧压到位于其下方的偏转体的凹部中,即片簧的弯曲反向,使得第二位置中的弯曲突出到凹部中。现在安全带平坦地支承在与凹部接界的第二支承表面上并沿偏转辊传送。因此,片簧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中的移动(通过片簧的弹性变形)对应于片簧的弯曲的反向。
当然,也可以设置多个上述可移动元件。所述可移动元件优选地沿偏转体分布并且优选地分别沿第二支承表面的法线以可移动的方式安装在偏转体上。优选地,可移动元件特别地均匀分布在第二支承表面的表面上,在可移动元件的第二位置中,安全带与该表面接触。
在本发明的另外变体中,可移动元件特别地以弹性线夹的形式沿偏转体延伸,该弹性线夹可由支承在其上的安全带从第一位置连续地压到第二位置中,在第一位置中,安全带沿线夹滑动,在第二位置中,线夹齐平地安装在偏转体的相关联的凹部中。凹部因此沿着偏转体的表面(第二支承表面)具有对应于线夹的路径,使得如果线夹齐平地安装在偏转体的前述凹部(第二位置)中,则构造在线夹上的第一支承表面沿第二支承表面的法线至少退回到第二支承表面的水平。线夹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中的移动通过支承在第一支承区域上(即,支承在线夹上)的安全带而发生。如果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超过前述临界力,则安全带逆着线夹的恢复力将线夹压到与线夹相关联的偏转体的所述凹部中,该凹部用于容纳线夹。
优选地,可移动元件(例如,以线夹的形式)在横截面上包围偏转体,使得安全带在可移动元件的第一位置中可在第二支承表面的整个表面上方保持在一定距离处。
为此目的,可移动元件具有沿偏转体的表面(第二支承表面)的矩形路径,该矩形路径具有沿偏转体的延伸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和与这些第一部分成横向地延伸的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分别将沿延伸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部分彼此连接,并且同时与偏转体的延伸方向成横向地至少部分地包围偏转体。
在本发明的另外实施例中,第一支承表面以静态的方式沿第二支承表面的法线突出到第二支承表面外,使得在小于可预定的临界力的力作用在肩部分上的情况下,所述带仅支承在第一支承表面上,而在大于或等于所述临界力的力作用在肩部分上的情况下,安全带发生变形,使得它紧密配合第二支承表面(和第一支承表面)。
第一支承表面在这种情况下由从偏转体突出的突起提供,即由该突起的远离偏转体的表面提供,该表面面向安全带。优选地,所述突起以环形的方式与延伸方向成横向地围绕偏转体,优选地,设置多个这种突起,这些突起沿延伸方向以彼此间隔一定距离的方式围绕偏转体。结果,在偏转体上形成周边凹部,周边凹部的基部分别形成第二支承表面的部分。如果超过可预定的临界力的力作用在肩部分上,则安全带被拉到所述凹部中并另外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上,这使带和偏转体之间的摩擦力增加到使得安全带沿偏转体传送的程度,至少一个伸长元件从偏转体展开。
在替代变体中,突起以螺旋状的方式绕偏转体延伸,使得第一支承表面包括:第一部分,该第一部分取向成沿着肩部分延伸离开偏转体的方向;以及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取向成沿着腰部分延伸离开偏转体的方向。
优选地,前述突起一体地形成在偏转体上并且因此优选地形成偏转体的组成部分。
优选地,伸长元件一体地形成在锁定舌上并优选地以类似于锁定舌的方式由金属组成。
类似地,偏转体优选地由金属组成。偏转体的第二支承表面的增加的摩擦系数优选地通过构造第二支承表面而实现。换句话说,第二支承表面具有多个小的凸起部分,该凸起部分相对于第一支承表面显著增加第二支承表面的有效表面,并且因此也显著增加安全带和偏转辊的第二支承表面之间的摩擦力。
优选地,凸起部分为锯齿状(三角形)构造(锁定凸出部),凸起部分优选地在横截面上具有彼此成锐角地延伸的两个侧部,然而,该侧部相对于第二支承表面的法线可具有可变的梯度,即凸起部分(锁定凸出部)优选地构造成方向依赖的,并且由于力经由腰部分引入,因而与经由肩部分引入力相比,提供较大的阻力来抵抗偏转体和安全带之间的相对移动。凸起部分可接合在安全带的结构中并/或接合在-通常由单个纤维产生的-所述结构之后,使得如果安全带以可预定的临界力压在第二支承表面上,则在安全带和第二支承表面的凸起部分之间产生形状连接。优选地,凸起部分的末端被弄平,使得安全带不会受到太大的应力。
附图说明
在实施例的以下描述中参考附图阐明了本发明的另外特征和优点,其中:
图1示出作用在偏转体上的力F肩部和F腰部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2-3示出图1中示出的偏转体的另外的示意性断面图,偏转体以偏转体到车辆底盘的连接的形式另外地夹紧;
图4示出图1和/或图3中示出的偏转体的另外的示意性断面图,偏转辊和车辆底盘之间的另外连接经由可弹性变形的变形元件(弹簧)来实现;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带扣装置的透视图,其中偏转体经由缠绕偏转体的伸长元件连接到锁定舌,偏转体经由另外的可膨胀的变形元件连接到锁定舌;
图6示出具有以可拆卸销的形式的变形元件的图5中示出的带扣装置的改进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7示出图5和/或6中示出的带扣装置的改进型的示意性断面图,其中变形元件形成为可变形连杆;
图8示出图5中示出的带扣装置的改进型的透视图;
图9-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带扣装置的偏转体的示意性断面图,安全带定位在偏转体周围,该偏转体包括第一和第二支承表面,并且第二支承表面的摩擦系数大于第一支承表面的摩擦系数;
图11-1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带扣装置的偏转体的示意性断面图,可移动元件弹性地安装在该偏转体上,该偏转体的前部面形成第一支承表面;
图13-14示出图11和图12中示出的偏转体的改进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15-16示出图11和图12中示出的偏转体的另外改进型的示意性断面图,可移动元件通过可剪断的连接件连接到偏转体;
图17-18示出图11和图12中示出的偏转体的另外改进型的示意性断面图,其中在脱离位置中可移动元件通过闭锁连接固定到偏转体;
图19-20示出图11和图12中示出的偏转体的另外改进型的示意性断面图,其中可移动元件构造为片簧;
图21-22示出图11和图12中示出的偏转体的另外改进型的示意性断面图,其中可移动元件设置为线夹的形式;
图23-24示出图11和图12中示出的偏转体的另外改进型的示意性断面图,该偏转体具有相对于偏转体不可移动的第一支承表面;
图25-26示出图23和图24中示出的偏转体的另外改进型的示意性断面图;
图27-29示出包括通过中心部分彼此连接的两个端部的偏转体的示意性断面图,该中心部分包括卵形横截面;
图30-31示出包括通过中心部分彼此连接的两个端部的偏转体的示意性断面图,两个端部和中心部分均包括卵形横截面;
图32-34示出以辊的形式的偏转体的示意性断面图,偏转体的中心部分的直径等于、小于或大于偏转体的两个端部的直径;并且
图35-3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带扣装置的透视图,该带扣装置具有图25和图26中示出的类型的偏转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带扣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该带扣装置具有用于插入到带扣(未示出)中的锁定舌4,该带扣通常固定到车辆底盘或车辆座椅。锁定舌4经由两个伸长元件3连接到偏转体1,该偏转体1用于偏转安全带2。这种安全带2可以例如是已知的三点安全带,该三点安全带从带存储单元(例如,带辊)开始,延伸到用于近似与根据要求被缚住的人的肩部齐平地安装在机动车辆上的肩带的偏转配件,因而被偏转并随后在所述人的胸膛上被对角地引导到偏转体1,它从该偏转体1沿驾驶员的腰部延伸到带锚定点。因此,安全带2定位在偏转体1的周围,并且所述偏转体将安全带2再分为在所述人的上身上对角地延伸的肩部分7和沿腰部延伸的腰部分5。
偏转体1沿延伸方向9延伸,并且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中构造为偏转辊,其柱轴线16与所述延伸方向9平行地延伸。偏转体1具有两个自由端部11、13,所述两个自由端部沿延伸方向9和/或柱轴线16彼此相对,并且特别地经由偏转体1的中心部分12一体地彼此连接。换句话说,三个部分11,12,13优选地彼此一体地形成。
因此,锁定舌4经由两个端部11、13借助两个伸长元件3连接到偏转体1,通过引导所述两个端部,相对于延伸方向9成横向地从锁定舌4出发,到达偏转体1的一个相应的关联端部11、13并且缠绕所述偏转体。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伸长元件3分别沿相同方向缠绕关联端部11、13,伸长元件3优选地以180°到360°包围相应的端部11、13。优选地,伸长元件3经由它们各自的端部固定地连接到偏转辊1(例如通过焊接连接或形状连接)。
伸长元件3被构造并布置在偏转体1上,使得偏转体1布置在相对于延伸方向9成横向地离开锁定舌4一定距离处,并与伸长元件3和锁定舌4一起限定带扣装置的贯通开口,定位在偏转体1周围的安全带2被引导穿过该贯通开口。
在这种情况下,安全带2支承在偏转体1的支承区域20上,该支撑区域构造在偏转体1的中心部分12上。形成支承区域20使得安全带2可沿支承区域20滑动。然而,如果超过可预定的临界力的力作用在肩部分7上,则支承区域20改变其性质使得现在增加的摩擦力在安全带2和支承区域20之间占优势,其结果是防止安全带沿支承区域20滑动,并且安全带2沿着偏转体1被传送。结果,伸长元件3从偏转体1的端部11、13展开,这导致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由此引起的力的限制。形成支承区域20使得在机动车辆减速(典型的碰撞)的情况下超过了可预定的临界力,其中根据要求通过安全带2缚住的人以相应的速度倒在安全带2中。
如果需要,可设置另外的(可任选的)变形元件8用于能量吸收。在图5中示出的实施例中,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以封闭环的形式的两个可弹性变形的元件,所述两个可弹性变形的元件分别将从偏转体1沿柱轴线16突出的轴端部连接到锁定舌4。为此目的,这种变形元件8以环部分包围与柱轴线16对齐的偏转体1的轴端部,并且在预张紧下通过相对的环部分悬挂在构造在锁定舌4上的钩上。当伸长元件3从偏转体1展开时,两个变形元件8通过吸收能量而膨胀。
图7示出替代实施例,其中与图5对比,变形元件8构造为能够非弹性地(塑性地)变形的连杆,该连杆将偏转体1的轴端部(或偏转体的对应区域)连接到锁定舌4,该连杆包围至少180°的角度。此外,连杆8通过端部8a经弱点8b连接到锁定舌4。当从偏转体1展开和/或解开伸长元件3时,连杆8最初遭受弯曲变形,通过该弯曲变形连杆8被最初拉直。随着偏转体1和锁定舌4之间的距离的增加,力经由被拉直的连杆8而被引入弱点8b,结果弱点也通过吸收能量以受控制的方式撕开,可能直到弱点8b完全分开。
在根据图6的实施例中,变形元件8构造为可拆卸的销,该销将柱轴线16的区域中的偏转体1(偏转辊)连接到锁定舌4。可以替代地或附加地在偏转体1的区域上提供这种销8,肩部分7通过该销从偏转辊延伸。优选地,销8的延伸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与肩部分7离开偏转体1延伸的方向对齐。优选地,当伸长元件3展开时,通过从设置在锁定舌4(或者可能偏转体1)上的切口移除销8,借助构造为销的变形元件8吸收能量,偏转体1因此从锁定舌4移开。在这种情况下,销8可以由切口保持,使得提供可预定的阻力来抵抗销8的移除。优选地,当从相关切口移除时绕一根或更多轴线弯曲的销8提供这种阻力。
如果销8意图连接到偏转辊1的柱轴线16(可能经由轴端部),则销8优选地以铰接的方式安装使其不损害偏转辊1的旋转。当以关于柱轴线16的杠杆臂连接销8时,销8可缠绕到另外的柱表面上,使得杠杆臂保持恒定。当缠绕表面不处于离开柱轴线16的一致距离处时,可以把力极限具体表征为例如递减的或递增的。
图8示出另外的实施例,其中与图5和图7对比,没有提供另外的变形元件8。而是,在图8中示出的带扣装置中,缠绕偏转体1的端部11、13的伸长元件3的区域经由可破坏连接件3a(弱点3a)自身连接到偏转体1的端部11、13,以便提供另外限定的(可控制的)阻力,该阻力抵抗伸长元件3通过沿弱点3a撕开而从偏转体1解开。为了使弱点3a可见,端部11已经示出为相对于前伸长元件3缩进。
因此安全带2通过特定临界力可沿偏转体1传送,使得伸长元件3可从偏转体1展开,偏转体1的支承区域20必须能够根据作用在安全带2上的力采取两种状态,支承区域20的一种状态的特征在于,安全带2通过作用在其上的小于可预定的临界力的力,可沿支承区域20滑动而不展开伸长元件3。相比之下,另一状态的特征在于,在安全带2和支承区域20之间产生摩擦或形状连接,当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力超过所述临界力时,该连接防止安全带2和支承区域20之间的相对移动。
因此,根据图9和图10,支承区域20具有:第一支承表面21,当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力小于临界力时,安全带2支承在该第一支承表面21上;以及第二支撑表面22,当前述力超过临界力时,安全带2支承在该第二支承表面上。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支承表面21和安全带2之间的摩擦使得安全带2可沿第一支承表面21滑动,而第二支承表面22和安全带2之间的摩擦使得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22上的安全带2可将力引入偏转体1,由于该力,偏转体1通过安全带2被带走并且伸长元件3从偏转体1展开。
根据图11和图12中示出的偏转体1的实施例,可移动元件30安装在偏转体1上,该可移动元件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来回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可移动元件30在偏转体1的狭槽形的或可能盲孔形的凹部33中分别被以形状配合的方式引导,该凹部分别沿相对于偏转体1的表面22的法线31延伸。在可移动元件30的第一位置中,可移动元件30以面向安全带2的前部面21从相应关联凹部33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定位在偏转体1的周围的安全带2仅支承在那些前部面21上,那些前部面21总体形成第一支承表面21。
可移动元件30基于与可移动元件30相应关联的凹部33而经由弹簧元件32被分别地支撑。根据图12,每个可移动元件30可逆着弹簧元件32提供的对抗力从其脱离的第一位置移动到其第二位置中,在该第二位置中,安全带2平坦地支承在偏转体1的中心部分12的向外面向的外表面22上。因此,第二支承表面22由偏转体1的中心部分12的表面22形成,该表面22与可移动元件30的凹部33接界。假定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力超过前述临界力,则可移动元件30从第一位置到所述第二位置中的移动由将可移动元件30压到凹部33中的安全带2实现。
图13和图14示出图11和图12中示出的偏转体1的改进型,其中与图11和图12相比,可移动元件30不通过弹簧元件32,而是通过它们自身的弹性保持在它们的第一位置中。在这一点上,可移动元件30分别包括加宽的头部,该加宽的头部具有面向安全带2的表面21,这些表面21总体形成第一支承表面21。在第一位置中,这些头部以最外周边边缘区域停靠在与相应关联凹部33接界的边缘区域上,使得第一支承表面21(头部的表面)沿第二支承表面22(偏转体的表面)的法线31突出到所述第二支承表面22上方。因此,在可移动(弹性)元件30的这种第一位置中,安全带2可以仅仅支承在可移动元件30的所述头部(第一支承表面)上。如果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力超过可预定的临界力,则通过可移动元件30的头部弹性变形到它们相关联的凹部33中,安全带2挤压可移动元件30,使得安全带2平坦地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22上。变形的头部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地由凹部33的对应地形成的(锥形)加宽部分刚性容纳。
图15和图16示出图11和图12中示出的偏转体1的改进型,其中与图11和图12相比,可移动元件30不由弹簧元件32,而是由连接装置34保持在它们的第一脱离位置中,该连接装置可剪断并且该连接装置分别与取向成与第二支承表面22垂直的可移动元件30的移动方向31成横向地从可移动元件30突出,并且接合在构造在相关凹部33的壁上的切口中。如果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力超过临界力,则安全带2压在可移动元件30上使得连接装置34从可移动元件30剪断并且可移动元件30分别接合在它们的第二位置中,使得安全带2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22上。
图17和图18示出图15和图16中示出的偏转体1的改进型,其中可移动元件30分别通过不引起损害地操作的可逆连接装置34保持在第一位置中。为此目的,一个相应的切口37被设置在可移动元件30上,由片簧36作用在其上的球状物35相对于相应的可移动元件30的移动方向31成横向地被压到该切口中,使得当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力超过临界力时,压在可移动元件30上的安全带2可将可移动元件30最初移动到它们的第二接合位置中。根据图18,如果是这种情况,则球状物35逆着片簧36的力被压出切口37,并且可移动元件30到达它们的接合的第二位置。
图19和图2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偏转体1的另外实施例,其中可移动元件30构造为片簧。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片簧30布置在与其关联的凹部33上,所述片簧被支撑在围绕相关凹部33的边缘区域上。在其第一位置中,片簧在这种情况下沿着安全带2的围绕偏转体1的方向弯曲,使得安全带2仅支承在片簧30上。换句话说,第一支承表面21由片簧30的面向安全带2的表面21形成。如果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力超过临界力,则安全带2压在片簧30上使得它们的弯曲反向并突出到相应凹部33中,使得安全带2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22上,该第二支承表面如前面一样由偏转体1的与凹部33接界的表面22形成。
图21到图22示出偏转体1的实施例,其中可移动元件30由线夹形成,该线夹沿偏转体1的表面22(第二支承表面22)延伸。线夹30经由两个自由端部固定在偏转体1上并具有面向安全带2的表面,该表面形成第一支承表面21。线夹30可由被支撑的安全带2从其第一位置移动到其第二位置中,在所述第一位置中,安全带2可以不接触位于其下面的第二支承表面22,在所述第二位置中,线夹30布置在偏转体1的对应形成的凹部33中,使得安全带2可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22上。线夹30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中的移动通过安全带2以上述方式发生。因此在线夹30的第一位置中的安全带2可被有效地保持在离偏转体1的第二支承表面22一定距离处,线夹30具有相对于所述延伸方向9成横向地延伸的部分41,所述部分41通过沿所述延伸方向9延伸的部分40彼此连接,使得线夹30的矩形路径形成。
在根据图23和图24的偏转体1中,第一支承表面21由突起50的面向安全带2的表面形成,该表面相对于延伸方向9成横向地以环形的方式围绕偏转体1。两个支承表面22在两个这种周边突起50之间延伸,并具有较高的摩擦系数。如果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力不超过临界力,则定位在偏转体1周围的安全带2仅支承在突起50的前述表面21(第一支承表面21)上。然而,如果所述力超过临界力,则安全带2由于作用在其上的力而变形,使得它也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22上,该第二支承表面22在突起50之间环行(见图24)。
图25和图26示出图23和图24中示出的偏转体1的改进型,其中与图23和图24相比,突起50以螺旋状的方式围绕偏转体1。因此,以相同的方式,更深地定位的第二支承表面22以螺旋状的方式围绕偏转体1。这具有如下结果:产生第一支承表面21的部分60,该部分60取向成沿着延伸开的肩部分7的带的路径的方向;和产生相对的第二部分61,该第二部分61取向成沿着从偏转体1延伸开的腰部分5的带的路径的方向。以这种方式,优化了相应部分7、5支承在第二支承表面22上。
为了影响能够由安全带2施加在偏转体1和/或伸长元件3上的力,根据图34,安全带2绕其定位的偏转体1的中心部分12在横截面上可具有比偏转体1的两个边缘部分11、13大的直径和/或半径。当然,也可以将端部11、13和中心部分12的直径维持成相同尺寸(图32),或者不管用何种方法相对于端部11、13的直径减小中心部分12的直径(图33)。假定超过前述临界力,则在图34中示出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作用在肩部分7上(张紧肩部分7)的力引起偏转辊1的旋转,而作用在腰部分5上并张紧腰部分5的力对抗这种旋转并/或可被包括在用来限制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的力比的解释中。由于通过伸长元件3的解开和作用在腰部分5上的力可单独地实现作用在肩部分上的力的限制,因此可以省去另外的能量吸收装置的使用。由于由此引起的肩带力取决于腰带力,并且所述腰带力取决于乘客的大小,因此在这种布置中,可以为相应的乘客调节肩部分7上的保持力并且/或者使该保持力的调节变得自适应。另外的优点是,由于腰部分5相对于展开点MP的杠杆臂,偏转辊1的旋转被转化为腰部分5的另外的张紧。
在图32的情况下,仅仅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力可(通过展开伸长元件3)引起偏转辊1的旋转,而在图33中示出的情况下,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力和作用在腰部分5上的力均可实现偏转辊1的旋转。
此外,根据图27到图29,存在以下可能性:通过中心部分12以依赖于路径和/或依赖于时间的方式改变施加在伸长元件3上的力,该中心部分包含相对于柱轴线或旋转轴线16偏离圆柱形对称的形状。如果中心部分12包含例如伸长横截面(例如,椭圆形),则取决于角位置,中心部分12具有可变长度的杠杆臂,其长度由点SG和点MP之间的距离确定,肩部分7从该点SG(在横截面上看)延伸离开偏转体1的中心部分12,端部11、13在该点MP上(在横截面上看)展开。
这也可由相对于柱轴线16偏心地布置的中心部分12实现。
此外,在根据图30和图31的实施例中,设置成中心部分12和两个端部11、13分别具有伸长横截表面14、15,所述伸长横截表面14、15分别沿纵轴线14a、15a延伸,端部11、13的横截面14的纵轴线14a分别与中心部分12的横截面15的纵轴线15a形成(不消失的)角度。同样以这种方式,上述距离SG-MP以及因此当解开伸长元件3时的力路径以依赖于路径的和/或依赖于时间的方式变化。
图35到图3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带扣装置的另外实施例,其中锁定舌4一体地形成在两个伸长元件3上。锁定舌4和伸长元件3一起作为一体部件从金属件被冲压出并且随后相应地被卷起和弯曲。两个伸长元件3通过加强支杆3b彼此连接,该加强支杆沿延伸方向9延伸。当带力被引入带扣装置时,该加强支杆3b防止伸长元件3舒展开。提供两个加强支杆3b用于扭矩的改善的传递,该扭矩经由作用在肩部分7上的力被引入到偏转体1中。为了产生偏转体1,成形的冲压部件(锁定舌4和构造在其上的伸长元件3)被引入注射成型机并且与加强支杆3b周围的塑料注射成型。根据图25、图26和图37的支承区域20也可在注射成型期间被构造并且随后一体地形成在偏转辊1上。也可以由其它材料,特别是金属形成支承区域20,并且随后将所述支承区域施加于偏转辊1。在图35到图37中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支承表面22的增加的摩擦系数优选地通过构造第二支承表面22而产生(见图37)。为此目的,凸起部分22a构造在第二支承表面上,该凸起部分在横截面上垂直于延伸方向9地延伸,具有相对彼此成锐角地延伸的两侧,然而,所述两侧相对于第二支承表面的法线可具有可变的梯度,即凸起部分22a形成为依赖于方向的,也就是使得通过经由腰部分5引入的力引起的偏转体1和安全带2之间的相对移动,比通过经由肩部分7引入的力提供较大的阻力。优选地,凸起部分的末端被弄平以便不过大地对安全带2施加应力。
在下文中,参考图1到图6再次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本原理的中心元件是优选地具有偏转辊的形状的偏转体1,该偏转体可采用两种可切换的状态。在正常使用中,安全带2围绕偏转辊1自由环行,这需要低的摩擦系数。然而,在事故的情况下,通过高摩擦系数的摩擦连接或通过形状连接防止这种自由环行移动。以这种方式,偏转辊1和安全带2在接触区域中形成一个单元并且因此防止相对彼此的任何移动。下面说明由此引起的动态功能的细节。
根据图1,偏转辊1能够在腰部分5的假想平面上展开。在这种运动中,瞬时旋转中心MP位于所述平面上使得该点的瞬时速度消失。由于在接触点的区域中在腰部分5和偏转辊1之间不能产生相对移动这个事实,腰部分5的瞬时速度也等于零(点“MP”位于腰部分5上)。沿着移动方向的速度随着离开展开平面的距离以线性的方式增加并且在最高点SG处达到其最大值VSG,该最高点同时形成偏转辊1和安全带的一部分。这个点SG在这种情况下以偏转辊1的中心点M的两倍速度2*VM移动。因此,在中心点M的限定的位移s[mm]之后,点SG移动2*s[mm]的位移路径。相比之下,点MP不以累积的方式位移。通过这种简单的动态关系,可以构造一种装置,该装置与可移动元件无关地不释放(松开)腰部分5并且以限定的方式卸载肩部分7。在这种情况下,重要的是,防止接触区域中的相对移动。
然而,这里不产生展开平面,而是使用线缆理论的技术原理,特别地将线缆2简单地卷绕辊,如将参考图2和图3示出的。
根据图2和图3,线缆2(和/或安全带2)完全卷绕偏转辊1并且在一端被夹紧。力F腰部也作用在另一端上。与该力的大小无关,不引起偏转辊1的移动。该力仅沿卷绕部分作用在偏转辊1和线缆2之间的压缩部分上并且通过夹紧被完全转向。因此导致以下力比:
F腰部=F夹紧
因此该系统处于半稳定状态。其原因是,偏转辊1可沿展开平面处于任何位置而不改变力通量。该系统自身处于张紧状态但可移动。如果卷绕的线缆2沿卷绕部分被切断并且新的线缆端部固定地连接到偏转辊1,则该系统具有与完整线缆2的情况下相同的性质。
从这些观察结果出发,可以进一步扩展并修改系统。为此目的,根据图4,另外的力F肩部在上部点SG处被引入,该力也经由点M通过能量吸收元件(变形元件8)偏转。完全卷绕部分被断开并且由线缆2到偏转辊1的非刚性或形状连接模拟。结果,再次确保偏转辊1和安全带2(线缆2)之间的相对移动被防止。该系统因此如下:
借助所有可能类型的力分布,导致平衡。水平力的总和因此等于零:
F肩部+F腰部-FEA-F夹紧=0
关于点MP的瞬时平衡导致:
F肩部*2*r=FEA*r
F肩部*2=FEA
因此导致:
F夹紧=F腰部-F肩部
即,独立于偏转辊1的位置的限定的力通量。当例如在固定连接到夹紧部分的点M处安装能量吸收元件(变形元件8)时,可以限制力F肩部。假定力2*F肩部不超过变形力FEA,则系统的平衡确立,并且所有的力流入夹紧部分。当超过例如6kN的预设变形力FEA时,F肩部=3kN的力存在于点SG并且偏转辊1处于运动中。由于如已经公开的F腰部和F夹紧之间的力通量保持存在,故腰部分力可完全偏转,腰部分的移动由预设力FEA防止并且肩带力由预设力FEA限制。
为了形成偏转辊1的限定的运动,优选地根据图5,使用以扁平带的形式的、优选地由金属片制成的伸长元件3。这些金属片元件以合适的方式连接到锁定舌4并且沿偏转辊1的周边表面分别延伸到偏转的安全带2附近的左侧和右侧。在端部处,它们与偏转辊1产生固定的连接。以这种方式,可以确立限定的展开路径,在展开过程之后不超过该展开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伸长元件3用作偏转辊1和锁定舌4之间的连接腹板。能量吸收可能地并且另外地通过变形元件8的膨胀而发生。可实施的其它能量吸收原理是销的撤回、元件的偏转和弯曲变形、纯张力以及连杆的剪断(参见以上所述)。
对于通过销8连接到锁定舌4的根据图6的偏转辊1,偏转辊1以量x沿肩带力的方向的展开运动引起销8撤回相同的量x,这是由于两者都与点M相关。
然而,如果销8附接在不同点处,例如附接在点SG(点线)处,则在偏转辊1展开x的运动期间点SG以量2*x移位。这些几何特征转换成销8必须实现的必要限制力。第一种情况是双肩带力,第二种情况是单肩带力但具有双路径。在能量方面,两种情况均产生相同的实现的变形能量。

Claims (14)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带扣装置,包括:
用于插入带扣中的锁定舌(4);和
连接到所述锁定舌(4)的偏转体(1),所述偏转体(1)构造成将安全带(2)再分为肩部分(7)和腰部分(5),并且偏转所述安全带使得两个部分(7,5)沿不同的方向延伸离开所述偏转体(1),
其中,为了使所述安全带(2)支承在所述偏转体(1)上,所述偏转体(1)具有支承区域(20),所述安全带(2)定位在所述支承区域(20)周围,
其中,所述支承区域(20)具有第一支承表面和第二支承表面(21,22),并且其中
所述第一支承表面(21)沿所述第二支承表面(22)的法线(31)突出到所述第二支承表面(22)外,使得利用作用在所述肩部分(7)上的小于可预定的临界力的力,所述安全带(2)仅支承在所述第一支承表面(21)上,并且,利用作用在所述肩部分(7)上的超过所述临界力的力,所述安全带(2)发生变形使所述安全带支承在所述第二支承表面(22)上,
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偏转体(1)突出的至少一个突起(50)设有形成所述第一支承表面(21)的远离所述偏转体(1)的表面,其中所述突起(50)围绕所述偏转体(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体(1)沿延伸方向(9)延伸。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50)以环形的方式与所述延伸方向(9)成横向地围绕所述偏转体(1)。
4.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突起(50),所述多个突起(50)具有远离所述偏转体(1)的一个相应的表面,所述表面总体形成所述第一支承表面(2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承表面(22)在两个这种周边突起(50)之间延伸并具有较高的摩擦系数。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50)以螺旋状的方式围绕所述偏转体(1),使得所述第一支承表面(21)包括第一部分(60),所述第一部分(60)取向成沿着所述肩部分(7)延伸离开所述偏转体(1)的方向,并且,所述第一支承表面(21)包括第二部分(61),所述第二部分(61)取向成沿着所述腰部分(4)延伸离开所述偏转体(1)的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更深地定位的所述第二支承表面(22)以相同的方式、以螺旋状的方式围绕所述偏转体(1)。
8.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50)一体地形成在所述偏转体(1)上。
9.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转体的第二支承表面(22)相对于第一支承表面(21)的增加的摩擦系数通过构造第二支承表面(22)而实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承表面(22)具有多个小的凸起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分构造为锯齿状锁定凸出部,所述凸起部分在横截面上具有彼此成锐角地延伸的两个侧部,其中所述两个侧部相对于所述第二支承表面(22)的法线特别地具有可变的梯度。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分构造成具有方向依赖性,使得由于经由所述腰部分引入的力,与经由所述肩部分引入的力相比,提供更大的阻力来抵抗所述偏转体(1)和所述安全带之间的相对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分接合在安全带的结构中和/或接合在该结构之后,使得如果所述安全带以可预定的临界力压在所述第二支承表面(22)上,则在所述安全带和所述第二支承表面(22)的凸起部分之间产生形状连接。
14.如权利要求10-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分的末端被弄平。
CN201110096621.0A 2007-02-12 2008-02-12 带扣装置 Pending CN1021723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7007702.7 2007-02-12
DE102007007702A DE102007007702A1 (de) 2007-02-12 2007-02-12 Sicherheitsgurt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07047549.9 2007-09-28
DE102007047549A DE102007047549B3 (de) 2007-09-28 2007-09-28 Schlossumlenkeinrichtung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0017170A Division CN101578205B (zh) 2007-02-12 2008-02-12 带扣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72302A true CN102172302A (zh) 2011-09-07

Family

ID=394454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96621.0A Pending CN102172302A (zh) 2007-02-12 2008-02-12 带扣装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3) US7963562B2 (zh)
EP (3) EP2117885B1 (zh)
JP (3) JP5208133B2 (zh)
CN (1) CN102172302A (zh)
AT (3) ATE474746T1 (zh)
DE (2) DE502008002082D1 (zh)
RU (1) RU2410255C1 (zh)
WO (2) WO20080989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8037963A1 (de) * 2008-08-13 2010-02-18 Takata-Petri Ag Schlossumlenkeinrichtung
US7874590B1 (en) * 2009-07-06 2011-01-25 Schroth Safety Products Gmbh Safety belt
EP2377417B1 (en) * 2010-04-15 2013-01-02 Volvo Car Corporation Belt latch for a safety belt
JP5808093B2 (ja) 2010-09-28 2015-11-10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タング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5810010B2 (ja) * 2011-05-20 2015-11-11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タング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DE102011086373A1 (de) * 2011-11-15 2012-04-19 Takata-Petri Ag Steckzunge
JP5829144B2 (ja) * 2012-02-24 2015-12-09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タング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9090225B2 (en) * 2013-08-02 2015-07-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houlder belt latch load-limiting system
US9988013B2 (en) * 2015-11-20 2018-06-05 Autoliv Asp, Inc. Grip tongue latch plate for seatbelt
US9821758B2 (en) 2016-02-05 2017-11-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Pretensioning, force-limiting seat belt assembly
US10064452B1 (en) * 2017-06-30 2018-09-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belt tongue
JP6891742B2 (ja) * 2017-09-05 2021-06-1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3点式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10543806B2 (en) * 2018-02-27 2020-01-2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belt assembly
US10434976B2 (en) * 2018-02-27 2019-10-08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eatbelt assembly
JP6785260B2 (ja) * 2018-04-27 2020-11-18 株式会社Subaru 乗員保護装置
DE102019104923B4 (de) * 2019-02-27 2021-05-06 Grammer Aktiengesellschaft Rückhaltesystem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S10897964B1 (en) * 2019-07-02 2021-01-26 Intertek Industrial Corporation Adjustable connectors for use with webbing of patient harness systems and other types of safety belt systems
US11246379B2 (en) 2019-07-02 2022-02-15 Intertek Industrial Corporation Adjustable connectors for use with webbing of patient harness systems and other types of safety belt systems
JP7465183B2 (ja) 2019-12-27 2024-04-10 株式会社Subaru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USD949667S1 (en) 2020-04-07 2022-04-26 Intelligent Designs 2000 Corp. Double loop swivel hook
JP7285280B2 (ja) * 2021-04-27 2023-06-01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タング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96953A (en) * 1953-08-11 1957-06-25 Mine Safety Appliances Co Shock absorber for safety line
US3973650A (en) * 1972-01-12 1976-08-10 Nissan Motor Co., Ltd. Mechanical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and safety harness using the same
GB1419301A (en) 1972-01-12 1975-12-31 Nissan Motor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DE2320314A1 (de) * 1973-04-21 1974-10-31 Klippan Gmbh Verstellbeschlag fuer sicherheitsgurt
JPS5030420U (zh) * 1973-07-13 1975-04-05
US3888541A (en) * 1974-07-01 1975-06-10 Allied Chem Belt locking assembly for safety belt buckle
JPS5421294Y2 (zh) 1974-09-16 1979-07-28
DE2460163A1 (de) 1974-12-19 1976-06-24 Volkswagenwerk Ag Kraftbegrenzungsvorrichtung fuer sicherheitseinrichtungen
US4005904A (en) * 1975-06-24 1977-02-01 Sigmatex, A.G. Run through bracket
DE2741297A1 (de) 1977-09-14 1979-03-22 Lothar Depmeyer Sicherheitsgurt fuer kraftfahrzeuge
US4291918A (en) * 1979-09-19 1981-09-29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Buckle assembly for continuous loop occupant restraint belt system
DE3116910A1 (de) 1981-04-29 1982-11-18 August 3538 Marsberg Weber Befestigungshalter zur schraublosen befestigung von sicherheitsgurten und mit oder ohne stossmindernder bremseinrichtung
DE3233797C1 (de) * 1982-09-11 1983-06-01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 8000 München Gurtbeschlag für ein Sicherheitsgurtsystem
JPS59143446A (ja) 1983-02-03 1984-08-1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パワ−セ−ブ・コンテンシヨン方式
JPS59143446U (ja) * 1983-03-18 1984-09-26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シ−トベルトのチルトロツク付タングプレ−ト
DE3715861A1 (de) 1987-05-12 1988-12-01 Ase Deutschland Gmbh Vorrichtung zum straffen eines sicherheitsgurtes
DE3829982A1 (de) 1987-09-16 1989-03-30 Volkswagen Ag Gurtkraftbegrenzer
JPS6449552U (zh) * 1987-09-24 1989-03-28
US4876770A (en) * 1988-10-03 1989-10-31 Indiana Mills & Manufacturing, Inc. Anti-creep cam bar
JP2950588B2 (ja) 1990-06-18 1999-09-20 株式会社東芝 医用情報記録方法
US5058244A (en) * 1990-07-05 1991-10-22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Free falling cinch tongue
JPH0449552U (zh) * 1990-08-31 1992-04-27
US5138749A (en) * 1991-08-13 1992-08-18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Tongue assembly
DE4232160C2 (de) * 1992-09-25 1995-03-09 Audi Ag Vorrichtung zum Straffen eines Dreipunkt-Sicherheitsgurtbandes in einem Fahrzeug
DE4307089C2 (de) 1993-03-06 1995-11-09 Daimler Benz Ag Sicherheitsgurtsystem
US5411292A (en) * 1994-04-15 1995-05-02 Allied-Signal Inc. Seat belt system with locking guide loop assembly
JPH0840195A (ja) 1994-07-28 1996-02-13 Hino Motors Ltd クランプ付タングプレート
WO1996004154A1 (en) * 1994-08-04 1996-02-15 Alliedsignal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occupant injury in frontal collisions
KR0166178B1 (ko) 1995-12-22 1999-02-01 김태구 자동차 시트 벨트 로커에 설치한 로드 리미터
KR0150310B1 (ko) 1995-12-28 1998-10-15 김태구 자동차 안전 벨트의 체결용 수단
US5806148A (en) * 1997-05-19 1998-09-1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Tongue assembly
US5870816A (en) * 1997-05-19 1999-02-16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Method of assembling a tongue assembly for use with a seat belt system
DE19832467A1 (de) 1998-07-18 2000-01-20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gurt mit einer Steckzunge
DE19915275A1 (de) * 1999-04-03 2000-10-05 Volkswagen Ag Sicherheitsgurtanordnung mit individuellen Gurtautomaten für Schulter- und Beckengurt
JP3523803B2 (ja) * 1999-04-08 2004-04-26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のタングプレート
GB2349615B (en) * 1999-05-04 2002-09-11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force limiter
JP4293685B2 (ja) 1999-05-28 2009-07-08 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DE10058001A1 (de) * 1999-11-23 2001-05-31 Takata Europ Gmbh Gurtkraftbegrenzer
DE10210781B4 (de) * 2002-03-12 2006-04-06 Autoliv Development Ab Befestigungsmittel für einen Sicherheitsgurt
US6708380B2 (en) * 2002-03-20 2004-03-23 Autoliv Asp, Inc. Breakaway latch plate
DE20303549U1 (de) 2003-02-26 2003-05-22 Takata Petri Gmbh Ulm Gurtkraftbegrenzer für einen Sicherheitsgurt
DE602005003069T2 (de) * 2004-07-29 2008-08-14 Delphi Korea Corp., Yongin Kraftfahrzeug Sicherheitsgurt-Umlenkbeschlag und Verfahren zur seinen Herstellung
DE102004061709A1 (de) 2004-12-22 2006-07-06 Daimlerchrysler Ag Sicherheitsgurt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2006182103A (ja) * 2004-12-27 2006-07-13 Tkj Kk タング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WO2006092206A1 (de) * 2005-03-03 2006-09-0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Sicherheitsgurtsystem, gurtschlosszunge und verwendung einer gurtschlosszunge in einem sicherheitsgurtsystem
JP4562085B2 (ja) * 2005-04-07 2010-10-13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7099240A (ja) * 2005-10-07 2007-04-19 Enshu:Kk スループレート
JP4508116B2 (ja) 2006-01-16 2010-07-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07186168A (ja) 2006-01-16 2007-07-26 Toyota Motor Corp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DE102006005886B4 (de) * 2006-02-09 2007-11-08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urtzunge für einen Sicherheitsgur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556899T1 (de) 2012-05-15
JP2010517857A (ja) 2010-05-27
JP2013121843A (ja) 2013-06-20
US7963562B2 (en) 2011-06-21
DE502008000990D1 (de) 2010-09-02
US8230558B2 (en) 2012-07-31
EP2137032A1 (de) 2009-12-30
EP2117885A1 (de) 2009-11-18
JP5208133B2 (ja) 2013-06-12
WO2008098925A1 (de) 2008-08-21
EP2277747A1 (de) 2011-01-26
EP2137032B1 (de) 2010-12-22
US20090288275A1 (en) 2009-11-26
JP5498599B2 (ja) 2014-05-21
ATE492443T1 (de) 2011-01-15
US20110258822A1 (en) 2011-10-27
WO2008098941A1 (de) 2008-08-21
US7996964B2 (en) 2011-08-16
JP5022449B2 (ja) 2012-09-12
US20090289445A1 (en) 2009-11-26
DE502008002082D1 (de) 2011-02-03
ATE474746T1 (de) 2010-08-15
EP2277747B1 (de) 2012-05-09
JP2010517858A (ja) 2010-05-27
RU2410255C1 (ru) 2011-01-27
EP2117885B1 (de) 2010-07-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72302A (zh) 带扣装置
CN101578205B (zh) 带扣装置
EP1915548B1 (en) Energy absorbing webbings
DE102018221787A1 (de) Airbag-Vorrichtung
US5529343A (en) Safety belt with a rippable seam
CN101253079B (zh) 车辆用安全带
US20090025193A1 (en) Belt Latch for a Safety Belt
CN100368237C (zh) 座位安全带收缩器
CN101402346A (zh) 安全带的贯穿式固定器、安全带装置和车辆
US20060027277A1 (en) Energy absorbing webbings
JPS6340048Y2 (zh)
EP1748708B1 (en) A safety-belt tongue and a safety-belt arrangement
KR102596240B1 (ko) 프리텐셔너 및 이를 갖춘 안전벨트장치
CA1182082A (en) Strop restraining means
CN102695635B (zh) 座椅安全带装置
EP2576294B1 (en) Packaging method for an airbag, airbag and a device for folding or rolling an airbag
US20050012319A1 (en) Load limi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
JP2008302906A (ja) 伸縮性ウェビング、エアベルト、エアベルト装置
JP3239879B2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CA2141779C (en) Seat belt webbing energy management device
KR100199626B1 (ko) 시트 벨트의 웨빙 리트렉터 체결구조
JPH0528138Y2 (zh)
KR100632220B1 (ko) 시트벨트용 텅플레이트 유닛
KR20060010115A (ko) 시트 벨트용 완충부재
JP2013060112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用タング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