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2815A -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中继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中继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2815A
CN102112815A CN2008801305527A CN200880130552A CN102112815A CN 102112815 A CN102112815 A CN 102112815A CN 2008801305527 A CN2008801305527 A CN 2008801305527A CN 200880130552 A CN200880130552 A CN 200880130552A CN 102112815 A CN102112815 A CN 1021128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eat exchanger
thermal medium
medium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3055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本村祐治
鸠村杰
田中直树
若本慎一
冈崎多佳志
岛津裕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to CN20151055000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5180497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128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28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6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wo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24Storage receiver hea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1Geometry problems, e.g. for reducing siz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4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for withdrawing non-condensible ga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5/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 F25B5/04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several evaporator circuits, e.g. for varying refrigerating capacity arranged in s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不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能够进一步实现节能化,而且容易施工。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用配管连接压缩机(10)、四通阀(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膨胀阀(16a~16e)及中间热交换器(15a、15b),构成冷冻循环回路;用配管连接中间热交换器(15a、15b)、泵(21a、21b)及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用两根配管连接室外机(1)和中继单元(3)之间;该室外机(1)设置于建筑物(9)的室外等空间,收容压缩机(10)、四通阀(11)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2);该中继单元(3)在隔开多层的设置层内设置在与室内空间(7)不同的非对象空间(8),收容膨胀阀(16a~16e)、泵(21)及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另外,从分隔室内外的壁体的外侧用两根配管连接中继单元(3)与室内机(2)之间;该室内机(2)收容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设置在能够对室内空间(7)进行空气调节的位置。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中继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例如使制冷剂在配置于建筑物外的作为热源机的室外机与配置于建筑物的室内的室内机之间循环。制冷剂散热、吸热,由受到了加热、冷却的空气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制冷或采暖。作为制冷剂,例如多使用HFC(含氢氟烃)制冷剂。另外,还提出有使用二氧化碳(CO2)等自然制冷剂的方案。
另外,在被称为冷风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配置于建筑物外的热源机生成冷能或热能。另外,由配置于室外机内的热交换器对水、防冻溶液等进行加热、冷却,将其输送到作为室内机的风扇-盘管装置、板式散热器等、进行制冷或采暖。另外,还存在被称为废热回收型冷风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该空气调节装置在热源机上连接4根水配管,能够同时供给进行了冷却、加热的水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39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于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所以,存在制冷剂漏到室内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冷风装置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制冷剂不会通过室内机。然而,在建筑物外的热源机中,需要加热、冷却水、防冻溶液等,然后将其输送到室内机侧。因此,水、防冻溶液等的循环路径变长。在这里,若要由水、防冻溶液等输送用于作规定的加热、冷却的功的热能,则能量的消耗量比制冷剂高。因此,若循环路径变长,则输送动力变得非常大,难以实现节能化。另外,由于用热源机对水、防冻溶液等进行加热、冷却,所以,若将与加热相关的水、与冷却相关的水双方同时输送到室内机侧等,则配管的根数变多。因此,设置作业等工程很费时间。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等,该空气调节装置等由于不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所以不会如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空气调节装置那样发生制冷剂泄漏到室内的问题,比较安全,另外,由于水的循环路径比冷风装置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短,所以,能够实现节能化,而且容易施工。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冷冻循环回路和热介质循环回路;该冷冻循环回路用配管连接对制冷剂进行加压的压缩机、用于切换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使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力调整的膨胀阀、以及进行制冷剂与不同于制冷剂的热介质的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该热介质循环回路用配管连接中间热交换器、用于使与该中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相关的热介质循环的泵、以及进行热介质和与空调对象空间相关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跨越多层地用两根配管连接热源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该热源装置设置于具有多层的建筑物的室外或与室外连接的空间,收容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以及热源侧热交换器;该中继装置在与该热源装置隔开了多层的设置层内设置在与空调对象空间不同的非对象空间,收容膨胀阀、泵以及中间热交换器;从分隔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与室外的壁的外侧用两根配管连接中继装置与室内机之间,该室内机收容利用侧热交换器,设置在能够对空调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用于对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室内机中,与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循环,制冷剂不循环。因此,例如能够获得安全的空气调节装置,根据该空气调节装置,即使制冷剂从配管等泄漏,也能够抑制制冷剂侵入到空调对象空间。另外,中继装置作为室外机、室内机之外的装置而进行设置。因此,与在热源装置与室内机之间直接使热介质循环的场合相比,热介质的输送动力较少即可,能够实现节能。另外,将中继装置作为热源装置、室内机之外的装置进行设置,能够将中继装置设置在与制冷剂、热介质的配管穿过的管道竖井等接近的位置,施工变得容易。另外,连接热源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室内机与中继装置之间的配管为两根,能够向室内机供给热能或冷能,所以,对于用4管供给热能或冷能的系统、制冷剂侧成为3管式的系统,也能够容易地进行设置工程等。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的图。
图2为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其它的设置例的图。
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4为表示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及热介质的流动的图。
图5为表示全采暖运转时的制冷剂及热介质的流动的图。
图6为表示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及热介质的流动的图。
图7为表示采暖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及热介质的流动的图。
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其它的构成例的图。
图9为表示实施方式3的排气装置50的结构的图。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4的压力缓冲装置60的结构的图。
符号的说明
1热源装置(室外机),2、2a、2b、2c、2d室内机,3中继单元,3a母中继单元,3b(1)、3b(2)子中继单元,4制冷剂配管,5、5a、5b、5c、5d热介质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非空调空间,9建筑物,10压缩机,11四通阀,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a、13b、13c、13d止回阀,14气液分离器,15a、15b中间热交换器,16a、16b、16c、16d、16e膨胀阀,17储液器,21a、21b、21c、21d泵(热介质送出装置),22a、22b、22c、22d流路切换阀,23a、23b、23c、23d流路切换阀,24a、24b、24c、24d截止阀,25a、25b、25c、25d流量调整阀,26a、26b、26c、26d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第一温度传感器,32a、32b第二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第三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第四温度传感器,35第五温度传感器,36压力传感器,37第六温度传感器,38第七温度传感器,50排气装置,51容器,52排气阀,53浮子,60压力缓冲装置,61容器,62缓冲用分隔壁,100室外机侧控制装置,200信号线,300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的图。图1的空气调节装置作为分体的单元分别具有作为热源装置的室外机1、进行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调节的1个或多个室内机2、以及成为中继装置的中继单元3,该中继装置进行制冷剂与不同于制冷剂的输送热量的介质(以下称为热介质)的热交换、进行热传递的中继。室外机1与中继单元3之间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以使例如R-410A、R-404A等的近共沸混合制冷剂等制冷剂循环而进行热量的输送。另一方面,中继单元3与室内机2之间用热介质配管5连接,以使水、添加了在空调温度区域内不挥发性或低挥发性的防腐剂的水、防冻溶液等热介质循环、进行热量的输送。
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为大厦等建筑物9外的空间的室外空间6中设置室外机1。另外,在建筑物9内,将室内机2设置在能够对起居室等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位置。另外,将制冷剂流入流出的中继单元3设置在室外空间6以及室内空间7之外的建筑物内的非空调空间8。非空调空间8为没有人进出或人进出少的空间,以使得不会因为发生例如制冷剂泄漏等而导致制冷剂对人产生不良影响(例如不适感等)。在图1中,将用壁体等与室内空间7分隔开的顶棚背面等作为非空调空间8而设置中继单元3。另外,例如也可将存在电梯等的共用部等作为非空调空间8而设置中继单元3。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与中继单元3之间能够使用两根制冷剂配管4进行连接。另外,中继单元3与各室内机2之间也分别使用两根热介质配管5连接。通过形成为这样的连接结构,通过建筑物9的壁体之间的例如制冷剂配管4可以为两根,所以,容易相对于建筑物9进行空气调节装置的施工。
图2为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其它的设置例的图。在图2中,将中继单元3进一步分成母中继单元3a和多个子中继单元3b(1)、3b(2)。结构的详细情况在后面说明,通过这样将中继单元3分成母中继单元3a与子中继单元3b,能够相对于1个母中继单元3a连接多个子中继单元3b。在本实施方式那样的结构中,连接母中继单元3a与各子中继单元3b之间的配管数为3根。
在此,在图1及图2中,以室内机2为顶棚箱型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以为顶棚嵌入型、顶棚悬挂式等,只要能够直接或通过管道等将加热或冷却了的空气供给到室内空间7,则什么类型的室内机都可以。
另外,室外机1以设置在建筑物9外部的室外空间6的场合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还可设置于带换气口的机械室等那样被围住了的空间。另外,也可在建筑物9内部设置室外机1、用排气管道向建筑物9的外部排气等。另外,也可使用水冷式的热源装置将室外机1设置在建筑物9中。
另外,虽然与节能相背离,但也可将中继单元3设置在热源机1的旁边。
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的图。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冷冻循环装置,该冷冻循环装置用配管连接压缩机10、制冷剂流路切换机构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止回阀13a、13b、13c、13d、气液分离器14a、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电子式膨胀阀等的膨胀阀16a、16b、16c、16d、16e以及储液器17,构成冷冻循环回路(制冷剂循环回路、1次侧回路)。
压缩机10对吸入了的制冷剂加压后将其排出(送出)。另外,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的四通阀11根据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的指示,进行与涉及采暖制冷的运转方式(模式)对应的阀的切换,从而切换制冷剂的路径。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全制冷运转(动作的所有室内机2正在进行制冷(也包含除湿。以下相同)时的运转)、制冷主体运转(在进行制冷、采暖的室内机2同时存在的场合,主要进行制冷时的运转)时和全采暖运转(动作的所有室内机2正进行采暖时的运转)、采暖主体运转(在进行制冷、采暖的室内机2同时存在的场合,主要进行采暖时的运转)时,切换循环路径。
热源侧热交换器12例如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传热管及用于增大流过该传热管的制冷剂与外气间的传热面积的翅片(图中未表示),进行制冷剂与空气(外气)的热交换。例如在全采暖运转时、采暖主体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起作用,使制冷剂蒸发而气(气体)化。另一方面,在全制冷运转时、制冷主体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以下称为冷凝器)起作用。根据场合,有时也不完全气化、液化,而是成为液体与气体的二相混合(气液二相制冷剂)的状态。
止回阀13a、13b、13c、13d防止制冷剂的逆流,从而整理制冷剂的流动,使制冷剂在室外机1中流入流出的循环路径为一定。气液分离器14将从制冷剂配管4流来的制冷剂分离成气化了的制冷剂(气体制冷剂)和液化了的制冷剂(液体制冷剂)。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具有使制冷剂通过的传热管和使热介质通过的传热管,由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介质间的热交换。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热交换器15a在全采暖运转、制冷主体运转、采暖主体运转中作为冷凝器或气体冷却器起作用,使制冷剂散热、对热介质进行加热。另外,中间热交换器15b在全制冷运转、制冷主体运转、采暖主体运转中作为蒸发器起作用,使制冷剂吸热、冷却热介质。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的膨胀阀16a、16b、16c、16d、16e通过调整制冷剂流量,使制冷剂减压。储液器17的作用在于,储存冷冻循环回路中的过剩的制冷剂,防止制冷剂液体大量地返回到压缩机10而导致压缩机10破损。
另外,在图3中,具有热介质侧装置,该热介质侧装置用配管连接上述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热介质送出装置21a、21b、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23a、23b、23c、23d,截止阀24a、24b、24c、24d,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以及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27c、27d,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2次侧回路)。
作为热介质送出装置的泵21a、21b为了使热介质循环而加压。在这里,泵21a、21b通过使内置的马达(图中未表示)的转速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能够使送出热介质的流量(排出流量)变化。另外,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分别在室内机2a、2b、2c、2d中使热介质与供给到室内空间7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对室内空间7内、输送到室内空间7等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另外,例如作为三通换向阀等的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分别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入口侧(热介质流入侧)进行流路的切换。另外,流路切换阀23a、23b、23c、23d也分别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出口侧(热介质流出侧)进行流路的切换。在这里,这些切换装置进行使与加热相关的热介质和与冷却相关的热介质的某一方通过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切换。另外,截止阀24a、24b、24c、24d根据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为了分别使热介质通过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或将其切断而进行开闭。
另外,作为三通流量调整阀的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根据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分别调整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和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27c、27d的热介质的比例。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27c、27d分别使因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调整而未流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热介质通过。
第一温度传感器31a、31b分别为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的热介质的出口侧(热介质流出侧)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另外,第二温度传感器32a、32b分别为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的热介质入口侧(热介质流入侧)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分别为检测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入口侧(流入侧)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另外,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分别为检测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出口侧(流出侧)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下,例如在对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等的相同的装置不作特别区别的场合,例如省略附加字符,或记作为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d。其它的设备、装置也相同。
第五温度传感器35为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出口侧(制冷剂流出侧)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36为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出口侧(制冷剂流出侧)的制冷剂压力的压力传感器。另外,第六温度传感器37为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b的制冷剂入口侧(制冷剂流入侧)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另外,第七温度传感器38为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b的制冷剂出口侧(制冷剂流出侧)的制冷剂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从以上的温度检测装置、压力检测装置将与检测出的温度、压力相关的信号发送到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在室外机1和中继单元3处分别设有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和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另外,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和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由用于进行包含各种数据的信号的通信的信号线200连接。在这里,也可使信号线200为无线。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进行向冷冻循环装置的特别是室外机1所收容的各设备发送与指示相关的信号等、进行控制的处理。因此,例如具有临时或长期地存储与各种检测装置的检测相关的数据等、进行处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程序等的存储装置(图中未表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存储成为控制冷冻循环装置中的冷凝温度、冷却温度的基准的控制目标值的数据。另外,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进行例如向热介质循环装置的设备等中继单元3所收容的各设备发送与指示相关的信号等、进行控制的处理。在这里,特别是决定控制目标值或控制目标值的增减值等,将包含该数据的信号发送到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也同样地具有存储装置(图中未表示)。在图3中,在室外机1和中继单元3的内部分别设置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和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但是并不局限于此。
在本实施方式中,压缩机10、四通阀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止回阀13a~13d、储液器17及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收容在室外机1中。另外,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分别收容在各室内机2a~2d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热介质循环装置相关的各设备及冷冻循环装置中,气液分离器14、膨胀阀16a~16e收容在中继单元3中。另外,第一温度传感器31a、31b、第二温度传感器32a、32b、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d、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d、第五温度传感器35、压力传感器36、第六温度传感器37及第七温度传感器38也收容在中继单元3中。
在这里,如图2所示那样,在分成母中继单元3a和1或多个子中继单元3b进行设置的场合,例如由图3的虚线所示那样,气液分离器14、膨胀阀16e收容在母中继单元3a中。另外,气液分离器14、中间热交换器15a、15b、膨胀阀16a~16d、泵21a及21b、流路切换阀22a~22d及23a~23d、截止阀24a~24b、流量调整阀25a~25d收容在子中继单元3b中。
下面,根据制冷剂及热介质的流动说明各运转模式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动作。在这里,冷冻循环回路等中的压力的高低不根据与作为基准的压力的关系而确定,作为能够由压缩机1的压缩、膨胀阀16a~16e等的制冷剂流量控制等获得的相对的压力,表示为高压、低压。另外,温度的高低也同样。
<全制冷运转>
图4为表示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及热介质各自的流动的图。在这里,说明室内机2a、2b分别进行作为对象的室内空间7的制冷,室内机2c、2d停止的场合。首先,说明冷冻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室外机1中,吸入到了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从压缩机10出来了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1,流入到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内期间通过与外气进行热交换而冷凝,在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后流出,并流过止回阀13a(因制冷剂的压力的关系,不流到止回阀13b、13c侧)。再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
流入到了热介质变换器3的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14。在全制冷运转时液体制冷剂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所以,气体制冷剂不流动到中间热交换器15a。因此,中间热交换器15a不产生作用。另一方面,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6e、16a,然后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b。在这里,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控制膨胀阀16a的开度,调整制冷剂的流量,从而使制冷剂减压,所以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b。
中间热交换器15b相对于制冷剂作为蒸发器起作用,所以,通过中间热交换器15b的制冷剂一边对成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冷却(一边从热介质吸热),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流出。从中间热交换器15b流出了的气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6c,从热介质变换器3流出。然后,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到室外机1。在这里,全制冷运转时的膨胀阀16b、16d根据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形成为制冷剂不流动那样的开度。另外,膨胀阀16c、16e为了不产生压力损失,根据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全开。
流入到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d,再经由四通阀11、储液器17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10。
下面,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在这里,在图4中,不需要使热介质通过到因为停止而不需要输送热量(不需要冷却室内空间7。包含停热的状态)的室内机2c、2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c、26d。因此,根据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关闭截止阀24c、24d,使得热介质不流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c、26d。
热介质在中间热交换器15b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然后,与冷却相关的热介质由泵21b吸引而被送出。从泵21b出来的热介质通过流路切换阀22a、22b、截止阀24a、24b。然后,通过基于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的流量调整阀25a、25b的流量调整,使如下量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所述量的热介质提供(供给)用于冷却室内空间7的空气的功所需要的热。在这里,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使流量调整阀25a、25b调整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和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的热介质的比例,以使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b检测的温度和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b检测的温度的利用侧热交换器出入口温度差接近设定的目标值。
流入到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的热介质在进行与室内空间7的空气的热交换后流出。另一方面,未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的余下的热介质,不对室内空间7的空气调节产生作用地通过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
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流出的热介质与通过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的热介质在流量调整阀25a、25b中汇合。然后,通过流路切换阀23a、23b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b。在中间热交换器15b中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再次由泵21b吸引而被送出。
<全采暖运转>
图5为表示全采暖运转时的制冷剂及热介质各自的流动的图。在这里,说明室内机2a、2b进行采暖,室内机2c、2d停止了的场合。首先,说明冷冻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室外机1中,被吸入到了压缩机10的制冷剂受到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从压缩机10出来了的制冷剂流过四通阀11、止回阀13b。再通过制冷剂配管4而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
流入到了热介质变换器3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气液分离器14后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a。中间热交换器15a对于制冷剂作为冷凝器起作用,所以,通过中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一边加热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一边向热介质散热),一边成为液体制冷剂而流出。
从中间热交换器15a流出了的制冷剂在通过膨胀阀16d及16b后从中继单元3流出,然后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到室外机1。此时,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控制膨胀阀16a或膨胀阀16d的开度,从而调整制冷剂的流量,使制冷剂减压,所以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从中继单元3流出。在这里,全采暖运转时的膨胀阀16a或16c及16e根据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形成为制冷剂不流动那样的开度。
流入到了热源机1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c,流入到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内期间通过与外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了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储液器17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10。
下面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在这里,在图5中,不需要使热介质通过到因为停止而不需要输送热量(不需要加热室内空间7。包含停热的状态)的室内机2c、2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c、26d。因此,根据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关闭截止阀24c、24d,使得热介质不流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c、26d。
热介质在中间热交换器15a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然后,与加热相关的热介质由泵21a吸引而被送出。从泵21a出来的热介质通过流路切换阀22a、22b、截止阀24a、24b。然后,通过基于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的流量调整阀25a、25b的流量调整,使如下量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所述量的热介质提供(供给)用于加热室内空间7的空气的功所需要的热。在这里,在全采暖运转中,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也使流量调整阀25a、25b调整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和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的热介质的比例,以使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b检测的温度与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b检测的温度的温度差成为设定的目标值。
流入到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的热介质在进行与室内空间7的空气的热交换后流出。另一方面,未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的余下的热介质不对室内空间7的空气调节产生作用地通过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
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流出的热介质与通过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的热介质,在流量调整阀25a、25b中汇合。然后,通过流路切换阀23a、23b,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a。在中间热交换器15b中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再次由泵21a吸引而被送出。
<制冷主体运转>
图6为表示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及热介质各自的流动的图。在这里,说明室内机2a进行采暖,室内机2b进行制冷,室内机2c、2d停止的场合。首先,说明冷冻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室外机1中,被吸入到了压缩机10中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从压缩机10流出了的制冷剂经过四通阀11,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内期间,通过与外气的热交换而冷凝。在这里,当进行制冷主体运转时,气液二相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了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过止回阀13a。再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
流入到了热介质变换器3的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14。在气液分离器14中气液二相制冷剂分离成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在气液分离器14中分离了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a。流入到了中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一边通过冷凝加热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一边成为液体制冷剂而流出,通过膨胀阀16d。
另一方面,在气液分离器14中分离了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6e。然后,与通过了膨胀阀16d的液体制冷剂汇合,通过膨胀阀16a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b。在这里,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控制膨胀阀16a的开度,调整制冷剂的流量,从而使制冷剂减压,所以,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到了中间热交换器15b的制冷剂一边通过蒸发对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冷却,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流出。从中间热交换器15b流出了的气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6c,从热介质变换器3流出。然后,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到室外机1。在这里,制冷主体运转时的膨胀阀16b根据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形成为制冷剂不流动那样的开度。另外,为了不产生压力损失,膨胀阀16c根据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形成为全开。
流入到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13d,再经由四通阀11、储液器17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10。
下面,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在此,在图6中,不需要使热介质通过到因为停止而不施加热负荷(不需要对室内空间7进行冷却、加热。包含停热状态)的室内机2c、2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c、26d。因此,根据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截止阀24c、24d关闭,使得热介质不流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c、26d。
热介质在中间热交换器15b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然后,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由泵21b吸引而被送出。另外,热介质在中间热交换器15a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然后,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由泵21a吸引而被送出。
从泵21b出来了的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通过流路切换阀22b、截止阀24b。另外,从泵21a出来了的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通过流路切换阀22a、截止阀24a。这样,流路切换阀22a使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通过,并切断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另外,流路切换阀22b使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通过,并切断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因此,在循环中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和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流动的流路被分隔开,不会混合。
通过基于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的流量调整阀25a、25b的流量调整,使如下量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所述量的热介质提供(供给)用于冷却、加热室内空间7的空气的功所需要的热。在这里,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使流量调整阀25a、25b调整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和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的热介质的比例,以使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b检测的温度与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b检测的温度的温度差分别成为设定的目标值。
流入到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的热介质在进行与室内空间7的空气的热交换后流出。另一方面,未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的余下的热介质不对室内空间7的空气调节产生作用地通过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
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流出的热介质与通过了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的热介质,在流量调整阀25a、26b中汇合。然后,通过流路切换阀23a、23b,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b。在中间热交换器15b中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再次由泵21b吸引而被送出。同样,在中间热交换器15a中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再次由泵21a吸引而被送出。
<采暖主体运转>
图7为表示采暖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及热介质各自的流动的图。在这里,说明室内机2a进行采暖,室内机2b进行制冷,室内机2c、2d停止的场合。首先,说明冷冻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室外机1中,被吸入到了压缩机10的制冷剂被压缩,作为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排出。从压缩机10出来了的制冷剂流过四通阀11、止回阀13b。再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到热介质变换器3。
流入到了中继单元3的制冷剂通过气液分离器14。通过了气液分离器14的气体制冷剂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a。流入到了中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一边通过冷凝对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加热,一边成为液体制冷剂而流出,并通过膨胀阀16d。在这里,采暖主体运转时的膨胀阀16e根据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形成为制冷剂不流动那样的开度。
通过了膨胀阀16d的制冷剂再通过膨胀阀16a和16b。通过了膨胀阀16a的制冷剂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b。在这里,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控制膨胀阀16a的开度,调整制冷剂的流量,从而使制冷剂减压,所以,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b。流入到了中间热交换器15b的制冷剂一边通过蒸发对作为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冷却,一边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而流出。从中间热交换器15b流出了的气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6c。另一方面,通过了膨胀阀16b的制冷剂也因为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控制膨胀阀16a的开度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与通过了膨胀阀16c的气体制冷剂汇合。因此,成为干度更大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汇合了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到室外机1。
流入到了室外机1的制冷剂经过止回阀13c,流入到作为蒸发器而起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在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内期间通过与外气的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了的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储液器17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10。
下面,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在这里,在图7中,不需要使热介质通过到因为停止而不施加热负荷(不需要对室内空间7进行冷却、加热。包含停热的状态)的室内机2c、2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c、26d。因此,根据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截止阀24c、24d关闭,使得热介质不流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c、26d。
热介质在中间热交换器15b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冷却。然后,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由泵21b吸引而被送出。另外,热介质在中间热交换器15a中通过与制冷剂的热交换而被加热。然后,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由泵21a吸引而被送出。
从泵21b出来了的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通过流路切换阀22b、截止阀24b。另外,从泵21a出来了的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通过流路切换阀22a、截止阀24a。这样,流路切换阀22a使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通过,并切断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另外,流路切换阀22b使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通过,并切断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因此,在循环中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和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被隔开,不会混合。
另外,通过基于来自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的指示的流量调整阀25a、25b的流量调整,使如下量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所述量的热介质提供(供给)用于冷却、加热室内空间7的空气的功所需要的热。在这里,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使流量调整阀25a、25b调整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和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的热介质的比例,以使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b检测的温度与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b检测的温度的温度差分别成为设定的目标值。
流入到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的热介质在进行与室内空间7的空气的热交换后流出。另一方面,未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的余下的热介质不对室内空间7的空气调节产生作用地通过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
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流出的热介质与通过热介质旁通配管27a、27b的热介质,在流量调整阀25a、25b中汇合。然后,通过流路切换阀23a、23b,流入到中间热交换器15b。在中间热交换器15b中受到了冷却的热介质再次由泵21b吸引而被送出。同样,在中间热交换器15a中受到了加热的热介质再次由泵21a吸引而被送出。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通过在中继单元3内设置气液分离器14而能够分离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因此,不需要用独立的配管从室外机1侧向中继单元3分别供给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因此,能够用两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室外机1与中继单元3之间、构成冷冻循环回路,该冷冻循环回路在室外机2中使制冷、采暖混合存在、能够同时地进行运转。
另外,在中继单元3侧,切换流路切换阀22a~22d、23a~23d、截止阀24a~24d,进行开闭。因此,在中继单元3侧,相对于各室内机2a~2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供给或不供给受到了加热或冷却的热介质中的必要的部分。因此,中继单元3与室内机2a~2d之间也能够用两根热介质配管5连接。
另外,分别独立地构成室外机1、室内机2、中继单元3,能够将它们设置在分别不同的位置。因此,具有冷冻循环回路的室外机1和中继单元3能够设置在与人所处的室内空间7不同的室外空间6、空间8那样的空间,从而即使在例如发生了制冷剂泄漏等的场合制冷剂也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室外机1和中继单元3也能够使位置分别离开地进行设置。一般来说,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作为液体充填有水等热介质,所以,与热介质的输送相关的动力比输送制冷剂的场合大。因此,从节能的观点考虑,最好使热介质的循环路径(配管)比制冷剂的路径短。因此,通过使室外机1和中继单元3分别独立,只要如上述那样制冷剂不产生影响,就能够使中间热交换器15a、15b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之间接近,能够缩短热介质的循环路径。然而,与各室内机连接的水配管、制冷剂配管由于穿过设置在共用部分的管道竖井,所以,在与各室内机2充分离开的位置、即在作为接近管道竖井的位置的共用部分等处设置中继单元3,分流热介质,能够使得施工变得容易。另外,制冷剂配管和水等热介质的配管都能够用两根管向室内机2供给热水或冷水,所以施工性比4管式的冷风装置好。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通过在各层中设置中继单元3或子中继单元3b,能够仅在相同的层中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循环、输送热介质。因此,能够进一步缩短循环路径配管的长度,进一步减小输送动力,所以能够实现节能化。另外,由于中继单元3、子中继单元3b与室内机2之间的热介质配管5为2管式,所以能够容易进行配管工程、施工。
在此,在加热热介质的中间热交换器15a中,制冷剂相对于热介质散热、加热。因此,第一温度传感器31a检测的热介质的出口侧(流出侧)的温度不会比中间热交换器15a的入口侧(流入侧)的制冷剂的温度高。另外,由于制冷剂的过热气体区域的加热量少,所以,热介质的出口侧(流出侧)的温度,受到根据压力传感器36检测到的压力下的饱和温度求出的冷凝温度的制约。另外,在冷却热介质的一侧的中间热交换器15b中,制冷剂从热介质吸热、冷却。因此,中间热交换器出口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b检测的热介质的出口侧(流出侧)的温度,不会比中间热交换器15b的入口侧(流入侧)的制冷剂的温度低。
因此,相对于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室内机2a~2d)的热交换(加热、冷却)有关的热负荷的增加或减少,使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的冷冻循环回路侧的冷凝温度或/及蒸发温度变化而进行应对,能够使能量不浪费,比较有效。因此,相应于利用侧的热负荷,改变中间热交换器15a、15b中的制冷剂的冷凝温度或/及蒸发温度的控制目标值,按照控制目标值改变冷凝温度或/及蒸发温度。通过改变冷凝温度或/及蒸发温度,能够追随热负荷的变化。
关于利用侧(室内机2侧)的热负荷,能够由位于中继单元3侧的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进行运算等而加以把握,所述中继单元3具有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及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各温度检测装置。另一方面,与冷凝温度及蒸发温度相关的控制目标值,由处于设置有压缩机10及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室外机1侧的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作为数据而加以设定,对冷冻循环装置的设备(特别是处于室外机1的设备)进行控制。
因此,用信号线200对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与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之间进行通信连接,使得能够进行信号的收发,以便能够设定基于热负荷的控制目标值。另外,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发送如下的信号,该信号包含根据与加热、冷却相关的热负荷判断了的冷凝温度或/及蒸发温度的控制目标值的数据。接收了信号的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改变冷凝温度或/及蒸发温度的控制目标值。在这里,也可通过从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发送包含控制目标值的增减值的数据的信号,而由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改变控制目标值。
这样,能够对应于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与加热、冷却相关的热负荷,适当地改变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的冷冻循环回路侧的冷凝温度或/及蒸发温度。因此,例如在热负荷减少了的场合,即使在冷冻循环回路中,也能够减少压缩机10的作功量,因此能够实现进一步的节能化。
如以上那样根据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用于加热或冷却室内空间7的空气的室内机2中,热介质循环,制冷剂不循环。因此,能够获得安全的空气调节装置,根据该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即使制冷剂从配管等泄漏,也能够抑制制冷剂侵入到人所处的室内空间7。另外,通过使中继单元3为独立于室外机1、室内机2的装置,与在室外机与室内机之间直接使热介质循环的场合相比,输送热介质的距离变短,所以输送动力可较少,能够节能。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进行基于全制冷运转、全采暖运转、制冷主体运转及采暖主体运转4个方式(模式)中的任一个的运转。在这样的运转方式中,也在中继单元3中具有分别对热介质进行加热、冷却的中间热交换器15a、15b,能够通过二通换向阀、三通换向阀等的流路切换阀22a~22d、23a~23d,将与加热有关的热介质和与冷却有关的热介质供给到必要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因此,连接室外机1与中继单元3之间、室内机2与中继单元3之间的配管可以为两根,所以,设置施工等也能够容易地进行。
另外,由于通过信号线200能够在对室外机1所具有的设备进行控制的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和对中继单元3所具有的设备进行控制的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之间进行信号的收发,所以,能够相关联地进行控制。特别是由于中继单元侧控制装置300进行能够判断热介质制冷剂回路中的热负荷的数据的读入等,所以,能够根据热负荷设定制冷剂循环回路侧的冷凝温度、蒸发温度的控制目标值,室外机侧控制装置100能够根据控制目标值进行各设备的控制。因此,能够进行与热负荷对应的冷冻循环装置的运转,不浪费能量。
实施方式2
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使用近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剂作为在冷冻循环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使用R-22、R-134a等单一制冷剂、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化学式内包含双键的CF3CF=CH2等温室效应系数为较小值的制冷剂、包含该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CO2、丙烷等自然制冷剂。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冷冻循环回路中具有储液器17,但例如也可形成为没有储液器17的结构。止回阀13a~13d也不是必需的装置,所以即使不使用止回阀13a~13d地构成冷冻循环回路,也能够进行同样的动作,并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未特别地进行表示,但例如也可在室外机1中设置用于促进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的外气与制冷剂的热交换的送风机。另外,在室内机2a~2d中也可设置送风机,该送风机用于促进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中的空气与热介质的热交换,将加热或冷却了的空气送入到室内空间7。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为了促进热源侧热交换器12、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中的热交换而设置送风机这一方案,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由能够对于制冷剂、热介质促进散热或吸热那样的机构、装置等构成,则什么样的装置都能够使用。例如可由利用了辐射的板式散热器等构成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而不必特别地设置送风机。另外,也可由水、防冻溶液进行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的与制冷剂的热交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4台室内机2分别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的场合,但室内机2的台数并不局限于4台。
另外,说明了流路切换阀22a~22d、23a~23d、截止阀24a~24d、流量调整阀25a~25d分别逐一与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连接的场合,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各个设备也可相对于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设置多个,同样地使其动作。另外,只要同样地使连接在相同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的流路切换阀22、23、截止阀24、流量调整阀25动作即可。
图8为表示空气调节装置的另一构成例的图。在图8中,使用例如作为电磁阀、步进马达类型的流量调整阀的二通流量调整阀28a~28d代替流量调整阀25a~25d、截止阀24a~24d。二通流量调整阀28a~28d根据来自热介质热交换器侧控制装置101的指示,调整相对于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流入流出的热介质的流量。另外,通过形成为制冷剂不流动那样的开度,关闭通向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的流路。二通流量调整阀28a~28d通过兼有实施方式1的流量调整阀25a~25d、截止阀24a~24d的功能,能够减少装置(阀)的数量,能够廉价地构成。
在这里,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未特别表示,但也可将二通流路调整阀28a~28d或三通流路调整阀25a~25d、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d及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d设置在中继单元3内或其近旁。通过设置在具有流路切换阀22a~22d等的中继单元3内或附近,能够将涉及热介质循环的设备、部件集中到距离上接近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检查、修理等。另一方面,为了形成不受热介质配管5的长度影响、能够更正确地检测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的温度的、与通常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电子式膨胀阀类似的结构,并提高控制性,也可设置于室内机2a~2d。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分别各具有1台成为蒸发器且对热介质进行冷却的中间热交换器15a、成为冷凝器且对热介质进行加热的中间热交换器15b的例子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各1台的场合,也可设置多台。
实施方式3
图9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设于热介质循环回路内的排气装置50的结构的图。在图9中,排气装置50具有容器51、排气阀52及浮子(浮具)53。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侧为在铅直方向朝上的方向、下侧为在铅直方向朝下的方向的场合。容器51收容排气阀52及浮子(浮具)53。另外,容器51具有连通热介质循环回路与外部空间的通气口。排气阀52在容器51内在上下方向上位移,从而在通气口产生间隙,或将其切断。浮子53具有相对于热介质的浮力,对应于热介质的液面在容器51内在上下方向产生位移。另外,相应于该位移,排气阀52也能够在上下方向产生位移。
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在由热介质充填了作为热介质流路的配管内的状态下使热介质循环。然而,由于进行充填前的空气(气体)残留,或溶解在了热介质中的气体析出,使得热介质循环等有时在配管内产生气体。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用泵21a、21b进行热介质的循环。在这里,若泵21a、21b吸引配管内的空气,则将产生所谓的空气咬入,所以空气吸收了送出时的压力,有时不能送出规定流量的热介质。因此,本实施方式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设置了自动地排出配管内的空气的排气装置。
在容器51内的气体(空气)的量少、热介质的量多的场合,如图9(a)所示,热介质的液面也位于容器51的上部一方。因此,由浮子53的浮力将排气阀52抬起,切断与外部空间的通气口的间隙。
另一方面,若容器51内的气体的量变多,则如图9(b)所示那样,由气体的压力使容器51内的热介质的液面的位置下降。因此,浮子53的位置也下降,抬起排气阀52的力变弱,排气阀52的位置也下降。排气阀52的位置下降,使得在通气口中产生间隙,容器51内的气体被排出到外部空间。若通过排出使得容器51内的气体(空气)的量减少,则热介质的液面将上升,因此,排气阀52被抬起,再次切断通气口的间隙。因此,热介质不流出到外部空间。
在这里,也可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设置多个排气装置50。另外,为了在排气装置50的容器51内以良好的效率存积气体,最好在热介质循环回路的尽可能高的位置设置排气装置50。在此,例如在室内机2设置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较高位置的场合,最好将排气装置50设置在各室内机2内的配管的较高位置。
另外,例如在上述空气调节装置中能够进行冷暖混合存在的运转。因此,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也可对于被加热了的热介质和被冷却了的热介质流动的各个流路设置排气装置50。
如以上那样,在实施方式3的空气调节装置中,由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设置了排气装置50,所以,通过使热介质循环,能够使热介质循环回路内的空气自动地从排气装置50排出。因此,特别是在泵21a、21b中能够减少送出热介质时的动力损失。
实施方式4
图10为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4的设于热介质循环回路内的压力缓冲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0中的压力缓冲装置60为膨胀箱,具有容器61、缓冲用分隔壁(隔膜)62。容器61以缓冲用分隔壁62为边界,收容对压力进行缓冲的热介质和用于吸收缓冲用分隔壁62的位移的空气。缓冲用分隔壁62例如由从热介质接受的压力产生位移。特别是通过以能够将增加了的体积部分的热介质收容在容器61内的方式进行膨胀,能够吸收施加于热介质循环回路的配管的压力。在这里,虽然以密闭式膨胀箱为例,但也可由开放式膨胀箱等构成。在这里,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最好在被加热了的热介质和被冷却了的热介质流动的各个流路的双方中设置压力缓冲装置60。
如上述那样,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充填有热介质,热介质例如在温度上升时体积增加,在温度下降时体积减少。特别是在水等液体的场合,从热介质配管5的内侧施加大的压力,存在发生损伤等的可能性。因此,在设置压力缓冲装置60,热介质的温度变化了的场合,如图10(b)所示那样,使容器61内的热介质的量变化,使热介质循环回路的配管中的体积为一定。因此,在体积增减时,施加于配管的热介质的压力为一定,所以能够防止配管的损伤等。
实施方式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能够在室内机2中同时混合存在地进行制冷采暖的空气调节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对于仅进行制冷或采暖的空气调节装置也能够适用室外机1、室内机2及中继单元3的配置关系等。此时,如实施方式1等那样,不需要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分开与加热相关的热介质和与冷却相关的热介质的流路。因此,也可不连接流路切换阀22a~22d、23a~23d等装置。另外,也不需要分别设置至少1台以上的用于加热热介质的中间热交换器15a、用于冷却热介质的中间热交换器15b。

Claims (17)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冷冻循环回路和热介质循环回路;
该冷冻循环回路用配管连接对制冷剂进行加压的压缩机、用于切换上述制冷剂的循环路径的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使上述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于对上述制冷剂进行压力调整的膨胀阀、以及进行上述制冷剂与不同于上述制冷剂的热介质的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
该热介质循环回路用配管连接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用于使与该中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相关的上述热介质循环的泵、以及进行上述热介质和与空调对象空间相关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
跨越多层地用两根配管连接热源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该热源装置设置于具有多层的建筑物的室外或与室外连接的空间,收容上述压缩机、上述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以及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该中继装置在与该热源装置隔开了多层的设置层内设置在与上述空调对象空间不同的非对象空间,收容上述膨胀阀、上述泵以及上述中间热交换器;
从分隔上述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与室外的壁的外侧用两根配管连接上述中继装置与室内机之间,该室内机收容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设置在能够对上述空调对象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室内机设置有多个,上述多个室内机用两根1组且相同组数的配管独立地与上述中继装置连接,
上述中继装置将在上述配管各组中流动的热介质分为采暖用和制冷用,从而进行制冷采暖同时运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热交换器被分割成冷却上述热介质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和加热上述热介质的加热用热交换器,
上述中继装置具有膨胀阀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膨胀阀设置在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与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之间;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以当一部分室内机进行制冷时其它室内机进行采暖的方式,切换上述多个室内机与上述冷却用热交换器及上述加热用热交换器的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继装置与上述室内机设置在同一层的顶棚背面,跨越上述空调对象空间与上述非对象空间的配管的高低差被抑制在上述顶棚背面内的高度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继装置在上述建筑物内设置在作为上述空调对象空间的居室的上方以外的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冷冻循环回路中,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由具有使上述制冷剂散热而对上述热介质进行加热的功能的加热用的上述中间热交换器以及具有使上述制冷剂吸热而冷却上述制冷剂的功能的上述中间热交换器构成;
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还用配管连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用于切换由上述加热用的中间热交换器加热的上述热介质相对于对上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通过,或由上述冷却用的中间热交换器冷却的上述热介质相对于对上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通过;
上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收容在上述中继装置中。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在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流入侧及流出侧分别设置二通换向阀或三通换向阀。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运转方式具有采暖模式、制冷模式、及冷暖混合存在模式;
在采暖模式中,在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一部分或全部中使高温的上述制冷剂流通、使该中间热交换器作为加热用的中间热交换器而动作,并使与加热相关的上述热介质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
在制冷模式中,在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的一部分或全部中使低温的上述制冷剂流通、使该中间热交换器作为冷却用的中间热交换器动作,使与冷却相关的上述热介质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
在该冷暖混合存在模式中,使制冷剂通过上述加热用的上述中间热交换器及上述冷却用的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由上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使与上述加热相关的热介质的流路和与上述冷却相关的热介质的流路独立地使热介质循环。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热源装置侧控制装置和中继装置侧控制装置;该热源装置侧控制装置控制上述热源装置的各装置;该中继装置侧控制装置能够在与该热源装置侧控制装置之间进行通信,对上述中继装置收容的各装置进行控制;
从上述中继装置侧控制装置向上述热源装置侧控制装置发送控制信号,该控制信号包含上述中间热交换器中的上述制冷剂的冷凝温度及/或蒸发温度的控制目标值或控制目标值的增减值的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还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旁通配管、利用侧流量控制装置及热介质温度传感器;
该利用侧热交换器旁通配管连接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热介质的入口侧流路与出口侧流路;
该利用侧流量控制装置对通过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上述热介质的流量进行调整;
该热介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向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流入和从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流出的上述热介质的温度;
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旁通配管、利用侧流量控制装置或/及热介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上述中继装置内或上述中继装置的近旁、或者上述室内机内或上述室内机的近旁。
11.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热介质侧回路中,还具有利用侧流量控制装置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
该利用侧流量控制装置在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的入口侧或出口侧的流路中,具有对通过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上述热介质的流量进行调整的二通流量调整阀;
该热介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入口侧及出口侧处的上述热介质的温度;
利用侧流量控制装置或/及热介质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上述中继装置内或上述中继装置的近旁、或者上述室内机内或上述室内机的近旁。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介质侧回路还具有将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内的空气排出到大气中的自动空气排出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介质侧回路还具有对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内的上述热介质的体积变化进行缓冲的缓冲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介质为水。
15.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热介质为添加了在空调温度区域内不挥发性或低挥发性的防腐剂的水。
16.一种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与热源装置隔开多层的设置层内设置于与空调对象空间不同的非对象空间,该热源装置设置在建筑物的室外或与室外相连的空间;
该中继装置具有中间热交换器和泵;
该中间热交换器进行由上述热源装置所具有的压缩机输送的上述制冷剂、与用于对上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加热或冷却的热介质的热交换;
该泵用于将上述热介质输送到空调对象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中间热交换器由具有使上述制冷剂散热而对上述热介质进行加热的功能的加热用的上述中间热交换器及具有使上述制冷剂吸热而冷却上述制冷剂的功能的上述中间热交换器构成;
还具有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用于切换由上述加热用的中间热交换器加热的上述热介质相对于加热上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通过,或由上述冷却用的中间热交换器冷却的上述热介质相对于对上述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通过。
CN2008801305527A 2008-10-29 2008-10-29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中继装置 Pending CN1021128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510550006.0A CN105180497B (zh) 2008-10-29 2008-10-29 空气调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8/069598 WO2010049998A1 (ja) 2008-10-29 2008-10-29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中継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50006.0A Division CN105180497B (zh) 2008-10-29 2008-10-29 空气调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2815A true CN102112815A (zh) 2011-06-29

Family

ID=4212837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50006.0A Active CN105180497B (zh) 2008-10-29 2008-10-29 空气调节装置
CN2008801305527A Pending CN102112815A (zh) 2008-10-29 2008-10-29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中继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10550006.0A Active CN105180497B (zh) 2008-10-29 2008-10-29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587843B2 (zh)
EP (1) EP2314939A4 (zh)
JP (1) JP5236008B2 (zh)
CN (2) CN105180497B (zh)
WO (1) WO2010049998A1 (zh)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8034A (zh) * 2011-01-31 2013-08-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3890495A (zh) * 2011-10-28 2014-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和调湿装置
CN104094070A (zh) * 2012-03-09 2014-10-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流路切换装置及具有该流路切换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04566699A (zh) * 2013-10-10 2015-04-29 海尔集团公司 蓄能多联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5008820A (zh) * 2013-03-12 2015-10-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5190188A (zh) * 2013-03-04 2015-12-23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模块化液基加热和冷却系统
CN106255849A (zh) * 2014-07-18 2016-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和具备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CN106574731A (zh) * 2014-08-22 2017-04-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复合阀
CN106642415A (zh) * 2015-10-30 2017-05-1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多联机辐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US10215452B2 (en) 2014-07-18 2019-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CN111758008A (zh) * 2018-03-02 2020-10-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利用侧单元、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111758007A (zh) * 2018-02-28 2020-10-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3251509A (zh) * 2020-01-28 2021-08-1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14616427A (zh) * 2019-11-05 2022-06-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648910T3 (es) 2010-09-10 2018-01-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Dispositivo de aire acondicionado
JP5752135B2 (ja) 2010-09-14 2015-07-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595508B2 (ja) 2010-09-30 2014-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2049702A1 (ja) 2010-10-12 2012-04-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154628B (zh) 2010-10-14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WO2012070083A1 (ja) * 2010-11-24 2012-05-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624443B2 (ja) * 2010-12-02 2014-11-12 株式会社ササクラ 冷房装置
EP2647920B1 (en) 2010-12-03 2020-03-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WO2012073292A1 (ja) 2010-12-03 2014-05-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部品交換方法
CN103229008B (zh) * 2010-12-03 2015-12-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的部件更换方法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WO2012077156A1 (ja) 2010-12-07 2012-06-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EP2650621B1 (en) 2010-12-09 2019-10-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AU2011356121B2 (en) * 2011-01-20 2014-09-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5674822B2 (ja) * 2011-01-27 2015-02-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2101676A1 (ja) 2011-01-27 2012-08-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730335B2 (ja) 2011-01-31 2015-06-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672202B1 (en) 2011-01-31 2021-04-1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CN103354891A (zh) * 2011-02-07 2013-10-1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2117441A1 (ja) * 2011-03-01 2012-09-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空調装置
GB2508725B (en) 2011-06-14 2016-06-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722604B1 (en) * 2011-06-16 2022-05-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5642278B2 (ja) 2011-06-29 2014-1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3008278A1 (ja) 2011-07-14 2013-0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733002B (zh) * 2011-08-19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733005B (zh) * 2011-09-30 2016-04-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US9797610B2 (en) 2011-11-07 2017-10-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regulation of injection flow rate
WO2013069043A1 (ja) 2011-11-07 2013-05-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9791194B2 (en) * 2011-11-18 2017-10-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0544973B2 (en) 2011-12-16 2020-01-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temperature controlled pump operation
US9829224B2 (en) 2011-12-16 2017-11-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3108290A1 (ja) 2012-01-18 2013-07-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10024479B2 (en) * 2012-03-15 2018-07-17 James M Henders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upkeep and maintenance to piping systems
US9857115B2 (en) 2012-05-14 2018-01-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4016865A1 (ja) 2012-07-24 2014-0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024276A1 (ja) * 2012-08-08 2014-02-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155907B2 (ja) * 2012-08-28 2017-07-0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JP5759080B2 (ja) * 2012-10-01 2015-08-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WO2014054090A1 (ja) * 2012-10-01 2016-08-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2908070B1 (en) * 2012-10-10 2020-08-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ES2814352T3 (es) * 2012-11-29 2021-03-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ispositivo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JP6000373B2 (ja) 2012-11-30 2016-09-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813111B (zh) 2012-11-30 2017-08-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JP5921714B2 (ja) 2012-11-30 2016-05-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797887A (zh) 2012-11-30 2015-07-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WO2014097439A1 (ja) 2012-12-20 2014-06-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4097438A1 (ja) 2012-12-20 2014-06-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US9933192B2 (en) 2012-12-20 2018-04-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10323862B2 (en) * 2012-12-28 2019-06-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unit having dynamic target condensing and evaporating values based on load requirements
WO2014128971A1 (ja) * 2013-02-25 2014-08-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074352B (zh) * 2013-02-25 2017-07-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US20140260380A1 (en) * 2013-03-15 2014-09-18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c. Compressor control for heat transfer system
CN105917174B (zh) 2013-12-19 2019-03-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和空调装置的控制方法
EP3217109B1 (en) * 2014-11-05 2021-09-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WO2016174776A1 (ja) * 2015-04-30 2016-11-0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KR102403512B1 (ko) 2015-04-30 2022-05-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이에 적용되는 컨트롤 장치
JP6490232B2 (ja) 2015-10-26 2019-03-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7085859A1 (ja) * 2015-11-20 2017-05-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460073B2 (ja) * 2016-09-30 2019-01-3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7190946A (ja) * 2017-06-06 2017-10-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7005855B2 (ja) * 2017-10-19 2022-01-24 新星冷蔵工業株式会社 冷却システム及び冷却システムの改造方法
JP6968297B2 (ja) * 2018-10-31 2021-11-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および空気調和システムの制御対象設定方法
KR20200114123A (ko) * 2019-03-27 2020-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장치
KR20200114031A (ko) * 2019-03-27 2020-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장치
JP7086285B2 (ja) * 2019-05-31 2022-06-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0261387A1 (ja) * 2019-06-25 2020-12-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7475A (ja) * 1989-06-13 1991-01-2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式空気調和機
JPH04103933A (ja) * 1990-08-21 1992-04-06 Takasago Thermal Eng Co Ltd 既設建物の空調設備改修方法
JPH05280818A (ja) * 1992-04-01 1993-10-2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H05306849A (ja) * 1992-04-30 1993-11-1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H08261517A (ja) * 1996-03-28 1996-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11344240A (ja) * 1998-06-02 1999-12-14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熱源装置
JP2003343936A (ja) * 2002-05-28 2003-12-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5069552A (ja) * 2003-08-22 2005-03-17 Kimura Kohki Co Ltd 水熱源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218918A (ja) * 1988-02-26 1989-09-01 Sanden Corp 車輌用空調装置
JPH0754217B2 (ja) * 1989-10-06 1995-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3163121B2 (ja) * 1991-06-28 2001-05-08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US5582023A (en) * 1993-11-19 1996-12-10 O'neal; Andrew Refrigerant recovery system with automatic air purge
US5632154A (en) * 1995-02-28 1997-05-27 American Standard Inc. Feed forward control of expansion valve
DE10019580B4 (de) * 2000-04-20 2010-06-10 Behr Gmbh & Co. Kg Einrichtung zum Kühlen eines Innenraumes eines Kraftfahrzeugs
US6511373B2 (en) * 2001-01-16 2003-01-28 Synergetics, Inc. Cornice duct system
JP4226284B2 (ja) * 2002-07-12 2009-02-1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
JP4089326B2 (ja) * 2002-07-17 2008-05-28 富士電機リテイ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冷媒回路、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販売機
KR100903148B1 (ko) * 2003-06-27 2009-06-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실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4318567B2 (ja) 2004-03-03 2009-08-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却システム
JP2006029744A (ja) 2004-07-21 2006-02-02 Hachiyo Engneering Kk 集中式空気調和装置
KR100619746B1 (ko) * 2004-10-05 2006-09-1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하이브리드 공기조화기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17475A (ja) * 1989-06-13 1991-01-2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式空気調和機
JPH04103933A (ja) * 1990-08-21 1992-04-06 Takasago Thermal Eng Co Ltd 既設建物の空調設備改修方法
JPH05280818A (ja) * 1992-04-01 1993-10-2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H05306849A (ja) * 1992-04-30 1993-11-1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JPH08261517A (ja) * 1996-03-28 1996-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H11344240A (ja) * 1998-06-02 1999-12-14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熱源装置
JP2003343936A (ja) * 2002-05-28 2003-12-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5069552A (ja) * 2003-08-22 2005-03-17 Kimura Kohki Co Ltd 水熱源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Cited B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38034B (zh) * 2011-01-31 2015-04-0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3238034A (zh) * 2011-01-31 2013-08-0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3890495A (zh) * 2011-10-28 2014-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和调湿装置
CN103890495B (zh) * 2011-10-28 2016-11-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制冷空调装置和调湿装置
CN104094070B (zh) * 2012-03-09 2016-08-1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流路切换装置及具有该流路切换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04094070A (zh) * 2012-03-09 2014-10-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流路切换装置及具有该流路切换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05190188A (zh) * 2013-03-04 2015-12-23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模块化液基加热和冷却系统
US11079122B2 (en) 2013-03-04 2021-08-03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Modular liquid based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CN105190188B (zh) * 2013-03-04 2019-02-19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模块化液基加热和冷却系统
CN105008820A (zh) * 2013-03-12 2015-10-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5008820B (zh) * 2013-03-12 2017-03-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04566699B (zh) * 2013-10-10 2017-06-20 海尔集团公司 蓄能多联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4566699A (zh) * 2013-10-10 2015-04-29 海尔集团公司 蓄能多联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6255849B (zh) * 2014-07-18 2019-10-2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和具备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US10215452B2 (en) 2014-07-18 2019-0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US10337626B2 (en) 2014-07-18 2019-07-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ing medium channel switching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heating medium channel switching device
CN106255849A (zh) * 2014-07-18 2016-12-2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和具备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空调装置
US10330208B2 (en) 2014-08-22 2019-06-2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mpound valve
CN106574731A (zh) * 2014-08-22 2017-04-1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复合阀
CN106574731B (zh) * 2014-08-22 2019-1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复合阀
CN106642415B (zh) * 2015-10-30 2022-06-1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多联机辐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06642415A (zh) * 2015-10-30 2017-05-1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多联机辐射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1758007A (zh) * 2018-02-28 2020-10-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CN111758008A (zh) * 2018-03-02 2020-10-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利用侧单元、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111758008B (zh) * 2018-03-02 2022-05-2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114616427A (zh) * 2019-11-05 2022-06-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装置
CN113251509A (zh) * 2020-01-28 2021-08-13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180497B (zh) 2017-12-26
EP2314939A4 (en) 2014-07-02
CN105180497A (zh) 2015-12-23
US20110192184A1 (en) 2011-08-11
US9587843B2 (en) 2017-03-07
EP2314939A1 (en) 2011-04-27
WO2010049998A1 (ja) 2010-05-06
JPWO2010049998A1 (ja) 2012-03-29
JP5236008B2 (ja) 2013-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2815A (zh)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中继装置
EP2535651B1 (en) Building comprising an air conditioner
JP573033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08066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9958170B2 (en)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2104890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221759B (zh) 空调机
WO201217261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22175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8327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483250A (zh) 空调装置
AU2011380810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2597660A (zh) 空调装置
US9285142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3842742A (zh) 空调装置
CN102575860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97661B (zh) 空调装置
CN104797887A (zh)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CN10309783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2014089042A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1052033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737283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968589A (zh) 冷冻循环装置
CN105466065A (zh) 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