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4628B - 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54628B
CN103154628B CN201080069569.3A CN201080069569A CN103154628B CN 103154628 B CN103154628 B CN 103154628B CN 201080069569 A CN201080069569 A CN 201080069569A CN 103154628 B CN103154628 B CN 1031546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remises station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co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6956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54628A (zh
Inventor
山下浩司
森本裕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1546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46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546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546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32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 F24F11/36Responding to malfunctions or emergencies to leakag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4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outdoor fan, e.g. controll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2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 F25B2400/121Inflammable refrigerants using R1234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2Preventing, detecting or repairing leaks of refrigeration fluids
    • F25B2500/222Detecting refrigerant leaks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能够防止因壳体内的制冷剂泄漏造成的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增加,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室外机等。包括压缩可燃性的制冷剂的压缩机(10)、用于使制冷剂和非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设置于能够从壳体内部朝向外部送风的位置,为了将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维持为规定浓度以下而进行驱动的室外机送风机(60)、和控制压缩机(10)及室外送风机(60)的动作的室外机控制装置(70),室外机控制装置(70)即使在压缩机(10)停止着的状态下也为了使制冷剂浓度维持为规定浓度以下而使室外机送风机(60)动作。

Description

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例如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存在通过使在室外机与中继单元之间进行循环的制冷剂和在中继单元与室内机之间进行循环的水等热介质热交换,进行空气调节的大厦用多联空调等空气调节装置。此时,以使热介质的搬送动力降低的方式谋求节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还存在谋求将碳化氢用作制冷剂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泄漏对策的空气调节装置。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制冷剂泄漏时,由电磁阀遮断制冷剂流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还存在避免使用了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泄漏时的爆炸的空气调节装置。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设置于室外机壳体内的制冷剂泄漏传感器一旦检测到制冷剂的泄漏,就使制冷剂排出用调节风门动作。并且,使送风机动作,以将空气送入壳体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WO10/049998号公报(第3页、图1等)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6801号公报(第2页、图1等)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115939号公报(第5页、图3等)
发明内容
在上述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大厦用多联空调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使制冷剂在室外机与中继单元之间循环,使水等热介质在中继单元与室内机之间循环,在中继单元中使制冷剂与水等热介质热交换,能够防止制冷剂向室内侧泄漏。但是,存在以下的课题,即,关于在制冷剂为可燃性的情况下成为问题的向室外机等壳体内的泄漏防止,没有特别谋求对策。
此外,专利文献2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在制冷剂泄漏时,进行利用电磁阀遮断流路的阻止制冷剂泄漏的处理动作。但是,在专利文献2中没有关于动作的详细记载。此外,关于送风机的风量未被规定。
并且,专利文献3记载的空气调节装置在单元运转时,检测到制冷剂泄漏的情况下,使送风机逆转并使制冷剂排出用调节风门动作。但是,单元停止时无法使送风机动作。此外,关于送风机的风量未被规定。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提出的,获得一种能够防止因壳体内的制冷剂泄漏而造成的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增加,并进一步提高安全性的室外机、空气调节装置。
本发明的室外机包括压缩可燃性的制冷剂的压缩机、用于使制冷剂与空气热交换的热源侧热交换器、和设置于能够从壳体内部朝向外部送风的位置,为了将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维持为规定浓度以下而进行驱动的室外机送风机,即使在制冷剂泄漏了的情况下,也是安全的且能够提高能量效率。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因为在室外机中设置室外机送风机,能够始终将制冷剂浓度维持为规定浓度以下,所以即使在制冷剂泄漏了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起火等,能够得到安全性高的室外机等。
附图说明
图1是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另一系统结构图。
图3是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回路图。
图3A是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另一系统回路图。
图4是表示空间中的制冷剂浓度的变化的实验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5是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系统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和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基于图1和图2,说明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该空气调节装置通过利用具有构成使可燃性的热源侧制冷剂(制冷剂)、作为水等制冷剂的热介质分别循环的回路(制冷剂循环回路(冷冻循环回路)A、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设备等的装置,各室内机能够自由地选择作为运转模式的制冷模式或制热模式。另外,包含图1在内,在以下的附图中,有时各构成构件的大小的关系与实际的尺寸不同。此外,关于用字尾进行区别等的多个同种设备等,在无需特别区别或确定的情况下,也有时省略字尾地记载。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作为热源机的1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和夹设于室外机1与室内机2之间的热介质变换机3。热介质变换机3利用在制冷剂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和相对于热源侧制冷剂成为负荷(热交换对象)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利用导通热源侧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利用导通热介质的配管(热介质配管)5连接。并且,由室外机1生成的低温能量或高温能量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向室内机2配送。
在图2中,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1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和夹设于室外机1与室内机2之间的分隔成多个的热介质变换机3(主热介质变换机3a、副热介质变换机3b)。室外机1和主热介质变换机3a利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主热介质变换机3a和副热介质变换机3b利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副热介质变换机3b和室内机2利用配管5连接。并且,由室外机1生成的低温能量或高温能量(热量)经由主热介质变换机3a和副热介质变换机3b,向室内机2配送。
室外机1通常被配置于大厦等建筑物9之外的空间(例如屋顶等)即室外空间6,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向室内机2供给低温能量或高温能量。室内机2被配置在能够向作为建筑物9的内部的空间(例如居室等)的室内空间7供给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的位置,向成为空调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供给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热介质变换机3作为与室外机1和室内机2不同的壳体,能够设置在与室外空间6和室内空间7不同的位置。此外,室外机1和室内机2利用制冷剂配管4和配管5分别连接,向室内机2传递从室外机1供给的低温能量或高温能量。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用2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各室内机2用2根配管5连接。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通过用2根配管(制冷剂配管4、配管5)连接各单元(室外机1、室内机2和热介质变换机3),施工变得容易。
如图2所示,还能够将热介质变换机3分为1个主热介质变换机3a和从主热介质变换机3a派生出的2个副热介质变换机3b(副热介质变换机3b(1)、副热介质变换机3b(2))。如此,能够相对于1个主热介质变换机3a连接多个副热介质变换机3b。在该结构中,连接主热介质变换机3a和副热介质变换机3b的制冷剂配管4为3根。关于该回路的详情,后面详细地说明(参照图3A)。
另外,在图1和图2中,例示了热介质变换机3被设置于建筑物9的内部但是与室内空间7不同的空间即天花板背面等空间(以下,仅称为空间8)的状态。空间8不是密闭的空间,利用设置于建筑物的通气口9A,能够与室外空间6通气。另外,建筑物的通气口9A可以是任何的类型,只要在热源侧制冷剂泄漏到空间8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而与室外空间6通气,以使空间8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浓度不过于上升即可。此外,在图1和图2中,例示了室内机2是天花板盒型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只要是天花板埋入型、天花板吊下式等使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直接或通过管道等向室内空间7吹出,就可以是任意的种类。
在图1和图2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作为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使用可燃性的制冷剂。作为可燃性制冷剂,例如使用化学式以C3H2F4表示的四氟丙烯(以CF3CF=CH2表示的HFO1234yf、以CF3CH=CHF表示的HFO1234ze等)、化学式以CH2F2表示的二氟甲烷(R32)。此外,也可以是含有四氟丙烯和二氟甲烷的混合制冷剂,在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例如HFO1234yf为80%,R32为20%等。此外,也可以使用R290(丙烷)等强燃性的制冷剂。
因而,热介质变换机3即使是天花板背面以外,只要是居住空间以外且与室外能够进行某种程度的通气的空间,就可以设置在任何的地方。例如,也能够设置在有电梯等的共用空间且与室外能够进行通气的空间等。
在图1和图2中,例示了室外机1被设置在室外空间6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室外机1也可以设置在带换气口的机械室等被包围的空间,只要是相对于室外空间6能够进行通气的地方,就能够设置。
另外,室外机1、室内机2和热介质变换机3的连接台数不限定于图1和图2所示的台数,只要根据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9决定台数即可。
此外,在热源侧制冷剂从热介质变换机3泄漏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热源侧制冷剂向室内空间7泄漏,优选构成为在设置热介质变换机3的空间8与室内7之间不通气。但是,即使在空间8与室内7之间例如具有供配管穿过的孔等小的通气口,只要将空间8与室内7之间的通气口的通气阻力设定得大于空间8与室外空间6之间的通气口的通气阻力,泄漏的热源侧制冷剂就会向室外排出,因此没有问题。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连接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的制冷剂配管4穿过室外空间6或穿过管筒20。管筒是供配管穿过的管道,由于利用金属等包围周围,所以即使在热源侧制冷剂从制冷剂配管4泄漏的情况下,也不会向周围扩散。并且,由于管筒被设置在居住空间以外的非空调对象空间或室外,所以从制冷剂配管4泄漏的热源侧制冷剂从管筒穿过非空调对象空间8或直接向室外排出,不会向室内泄漏。此外,也可以将热介质变换机3设置在管筒内。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空气调节装置(以下称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回路结构图。基于图3,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详细的结构。如图3所示那样,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经由热介质变换机3所具备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此外,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由配管5连接。另外,关于制冷剂配管4,后面详述。
[室外机1]
压缩机10、四通阀等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蓄积器19由制冷剂配管4串联连接地装载在室外机1中。此外,在室外机1中,设有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和止回阀13d。通过设有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和止回阀13d,能够与室内机2要求的运转无关地,使流入热介质变换机3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成为一定方向。
压缩机10吸入热源侧制冷剂,压缩该热源侧制冷剂使其成为高温、高压的状态,例如可以由容量可控制的变频式压缩机等构成。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切换制热运转时(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与制冷运转时(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和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作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而发挥作用。
此时,在从室外机送风机60供给的空气与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热源侧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蓄积器19设于压缩机10的吸入侧,储存过剩的热源侧制冷剂。
止回阀13d设于热介质变换机3与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仅允许热源侧制冷剂向规定的方向(从热介质变换机3向室外机1的方向)的流动。止回阀13a设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仅允许热源侧制冷剂向规定的方向(从室外机1向热介质变换机3的方向)的流动。止回阀13b设于第1连接配管4a,在制热运转时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介质变换机3流通。止回阀13c设于第2连接配管4b,在制热运转时使从热介质变换机3返回来的热源侧制冷剂向压缩机10的吸入侧流通。
第1连接配管4a在室外机1内,连接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和止回阀13d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与止回阀13a和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第2连接配管4b在室外机1内,连接止回阀13d和热介质变换机3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止回阀13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另外,在图3中,例示了设有第1连接配管4a、第2连接配管4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和止回阀13d的情况,但是不限定于此,没有必要必须设置它们。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外机1包括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和遮断装置50。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例如具有制冷剂浓度传感器(浓度检测部件)41。并且,在判断为制冷剂浓度传感器41检测到的制冷剂浓度的检测值是一定值以上时,向遮断装置50发送指示信号,进行关闭制冷剂流路的处理。此外,为了进行室外机1内的换气,使室外机送风机60以规定的风量(换气风量以上)驱动。在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设置在室外机1内的情况,但是例如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1的外部且接近室外机1的位置,并能够用软管等检测室外机1的壳体内部的制冷剂浓度。
在这里,在室外机1中,在室外机送风机60的空气通过的位置,设置有室外机通气口61。因此,能够将泄漏到室外机1内的热源侧制冷剂向室外空间6排出并换气。
此外,遮断装置50在室外机1的制冷剂流入口和流出口,基于指示信号关闭制冷剂流路,使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入流出停止。
接着,考虑热源侧制冷剂例如从室外机1内的配管的接缝向室外机1内泄漏的情况。在作为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使用弱燃性、强燃性等的可燃性制冷剂的情况下,泄漏的热源侧制冷剂有可能点火,起火等(以下称为起火等)。可燃性制冷剂是否起火等,与空间中的制冷剂浓度有关。浓度越低,起火等的可能性越低,若比界限低,则不会起火等。在这里,将可燃性制冷剂不起火等的界限浓度(kg/m3)称为LFL(LowerFlammabilityLimit)。即使热源侧制冷剂泄漏到室外机1的壳体内,只要能够将制冷剂浓度抑制成小于LFL,就不会发展到在壳体内的起火等,能够保证安全性。在这里,各制冷剂的LFL不同。例如,R32的LFL是0.306(kg/m3),HFO1234yf的LFL是0.289(kg/m3)。
制冷剂向空间泄漏时的空间内的浓度的变化能够用以下的(1)式计算。在这里,V是空间容量(m3),C是空间内的制冷剂浓度(kg/m3),Mr是制冷剂泄漏速度(kg/s),Q是换气风量(m3/s)。
V×dC/dt=Mr-C×Q…(1)
图4是表示空间中的制冷剂浓度的变化的实验结果的一个例子的图。在进行一定量的换气的空间中,制冷剂从配管的接缝漏出的情况下,从开始泄漏起空间的制冷剂浓度一下子上升。然后,由于配管内的制冷剂的压力降低,从配管泄漏的制冷剂量降低,制冷剂浓度上升变慢。然后,在制冷剂浓度显示最大值之后,泄漏的制冷剂量低于换气风量Q时,制冷剂浓度降低。
在这里,关于使制冷剂从空气调节装置泄漏到进行着换气的空间的情况的制冷剂浓度的变化,进行了使封入制冷剂量、泄漏部位及其他的条件变化的实验。从其结果可知,在一般使用的空气调节装置中,从开始泄漏起直到显示最大制冷剂浓度为止的时间(与条件无关)为250秒以下。
假设空气调节装置包括设置于室外机1的内部的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和设置于室外机1的制冷剂出入口的遮断装置50,在由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检测到制冷剂泄漏,且其检测值成为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关闭遮断装置50,关闭制冷剂流路。此时,例如室外机1的内部的制冷剂配管内存在的制冷剂量是1(kg)的情况下,只需考虑以制冷剂泄漏速度Mr即Mr=0.004(kg/s)(=1(kg)/250(s))进行泄漏即可。所谓室外机1的内部的制冷剂配管内存在的制冷剂量,是指在考虑到各环境条件的各运转模式的情况下的运转时的最大制冷剂量,或用室外机1内的制冷剂配管和各制冷剂零件的内部容积的合计值(m3)乘以制冷剂的密度(kg/m3)而求出的制冷剂量。在这里,例如假想制冷剂是液体制冷剂,制冷剂的密度是约1000(kg/m3)。因此,用室外机1内的制冷剂配管和制冷剂通过的设备的内部容积的合计值(m3)乘以1000(kg/m3)而成的制冷剂量,作为室外机1的内部的制冷剂配管内存在的制冷剂量而成为最多。只要基于最多的制冷剂量,通过(1)式求出换气风量Q,就能够得到更安全的空气调节装置。
在求解(1)式时,与空间容量V(m3)无关,制冷剂浓度的到达点相同。在制冷剂为R32的情况下,若室外机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为0.01307(m3/s)以上,即0.784(m3/min)以上,则能够将室外机1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到R32的LFL即0.306(kg/m3)以下。此外,在制冷剂为HFO1234yf的情况下,若室外机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为0.01384(m3/s)以上,即0.830(m3/min)以上,则能够将室外机1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到HFO1234yf的LFL即0.289(kg/m3)以下。
在这里,制冷剂的泄漏速度Mr与制冷剂量m成正比。因此,在室外机1的制冷剂配管内存在的制冷剂量为m(kg)的情况下,为了将室外机1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到LFL以下,只要使室外机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为上述的值的m倍以上即可。例如在作为热源侧制冷剂而使用了R32的情况下,使室外机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为0.784×m(m3/min)以上。此外,在作为热源侧制冷剂而使用了HFO1234yf的情况下,使室外机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为0.830×m(m3/min)以上。这样一来,通过将室外机1的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到与制冷剂对应的LFL以下,能够安全地使用系统。
另外,在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用各制冷剂成分的比率进行计算。例如在HFO1234yf和R32的混合制冷剂的情况下,只要使室外机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为(0.784×R32的比率(1/100%)+0.830×HFO1234yf的比率(1/100%))×m(m3/min)以上即可。例如为含有20%的R32、80%的HFO1234yf的混合制冷剂时,换气风量Q为(0.1568+0.664)×m=0.8228×m(m3/min)以上。
并且,作为热源侧制冷剂而使用LFL是0.239(kg/m3)的R411B的情况下,需要1.004×m(m3/min)以上的换气风量Q。此外,在使用LFL是0.43(kg/m3)的R141b的情况下,需要0.55×m(m3/min)以上的换气风量Q。
根据以上说明,只要设置能够实现这些换气风量Q那样的室外机送风机60,就能够对于空气调节装置(制冷剂循环回路A)所使用的各热源侧制冷剂,将室外机1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到LFL以下。因此,能够构成安全的系统。
此外,在作为热源侧制冷剂而使用强燃性制冷剂即R290(丙烷)的情况下,R290的LFL是0.038(kg/m3),需要6.3×m(m3/min)以上的换气风量Q。此外,在作为热源侧制冷剂而使用R1270(丙烯)的情况下,R1270的LFL是0.043(kg/m3),需要5.5×m(m3/min)以上的换气风量Q。
在这里,在上述的说明中,设置遮断装置50,尽可能地减少从空气调节装置泄漏的制冷剂量。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即使对于空气调节装置(制冷剂回路)整体的制冷剂量,室外机送风机60只要具有能够将室外机1的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到LFL以下的能力,也可以不设置遮断装置50。例如,使被封入到空气调节装置整体中的制冷剂量为m(kg),m(kg)为10(kg)时,作为热源侧制冷剂而使用R32的情况下,只要室外机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为0.784(m3/min)以上即可。此外,在作为热源侧制冷剂而使用HFO1234yf的情况下,换气风量Q为0.830×m(m3/min)以上即可。像以上那样,即使不设置遮断装置50,也能够保证空气调节装置的安全性。
另外,室外机送风机60的控制既可以根据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的输出,使室外机送风机60进行运转/停止动作,也可以控制室外机送风机60的转速。
此外,在判断为制冷剂浓度的检测值为规定值以下的状态持续了规定时间时,使室外送风机60停止即可。此外,也可以进行风量的增减的控制。
此外,在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停止时(压缩机1停止时)也可产生制冷剂泄漏。因此,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进行基于停止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的制冷剂浓度的判断。即,即使在压缩机10为停止着的状态下,在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的检测值超过了规定值的情况下,由于产生制冷剂泄漏,所以使室外机送风机60动作,将室外机1的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为小于LFL。这样一来,能够得到安全的装置,而且,在利用遮断装置50关闭制冷剂流路时,能够得到更安全的装置。此外,例如只要始终(也包含空气调节装置的运转停止时)以换气风量以上驱动室外机送风机60,并将室外机1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抑制到LFL以下,也可以不设置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
在这里,通常如上述那样,能够利用促进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外部气体与热源侧制冷剂的热交换的室外机送风机60进行换气。因此,无需设置用于换气的送风机,在空间、成本等方面效率高。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置室内机1内的换气专用的送风机。
此外,例如在将室外机1设置在机械室等的情况下,在机械室中设置具有与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同样的功能的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并在能够从机械室向室外6送出空气的位置设置换气用的送风机即可。并且,与室外机送风机60相同地,通过将机械室的制冷剂浓度抑制到LFL以下,能够保证使用空气调节装置的建筑物9的安全性。此时,也可以基于机械室的制冷剂浓度,进行送风机的停止、风量的控制等。
[室内机2]
在室内机2中分别装载有利用侧热交换器26。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利用配管5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的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向室内空间7供给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
在该图3中,例示了4台室内机2连接于热介质变换机3的情况,从纸面下方起作为室内机2a、室内机2b、室内机2c、室内机2d而图示。此外,与室内机2a~室内机2d相对应,利用侧热交换器26也从纸面下方起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26a、利用侧热交换器26b、利用侧热交换器26c、利用侧热交换器26d而图示。另外,与图1和图2相同地,室内机2的连接台数不限定于图3所示的4台。
[热介质变换机3]
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装载有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2个节流装置16、2个开闭装置17、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2个泵21、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和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另外,在图3A中对将热介质变换机3分为主热介质变换机3a和副热介质变换机3b的情况进行说明。
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作为冷凝器(散热器)或蒸发器而发挥作用,进行交换热,成为向热介质传递储存有在室外机1中生成的低温能量或高温能量的热源侧制冷剂的负荷侧热交换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设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冷却热介质。此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设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16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用于加热热介质。在这里,设置有2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但是既可以设置1台,也可以设置3台以上。
2个节流装置16(节流装置16a、节流装置16b)具有作为减压阀和膨胀阀的功能,通过使热源侧制冷剂减压而膨胀。节流装置16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上游侧。节流装置16b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上游侧。2个节流装置16由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即可。
2个开闭装置17(开闭装置17a、开闭装置17b)由二通阀等构成,开闭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17a设于热源侧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17b设于连接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和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的配管。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由四通阀等构成,根据运转模式而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下游侧。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在整体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下游侧。
2个泵21(泵21a、泵21b)与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相匹配地设置,使在配管5中导通的热介质循环。泵21a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泵21b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之间的配管5。2个泵21例如由容量可控制的泵等构成即可。
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由三通阀等构成,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在这里为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该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c、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而图示。
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由三通阀等构成,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在这里为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三通中的一通连接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该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c、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而图示。
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由能够控制开口面积的二通阀等构成,控制在配管5中流动的流量。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在这里为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一通连接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另一通连接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而图示。此外,也可以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
此外,在热介质变换机3中设有各种检测装置(2个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4个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4个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和制冷剂压力检测装置36)。由这些检测装置检测到的信息(温度信息、压力信息)被送往统一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动作的、例如室外机控制装置70,被利用于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省略图示的送风机的转速、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频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的切换等的控制。
2个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a、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b)检测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介质、即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出口的热介质的温度,例如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a设于泵21a的入口侧的配管5。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1b设于泵21b的入口侧的配管5。
4个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a~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d)设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之间,检测从利用侧热交换器26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在这里为4个)。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从纸面下侧起作为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a、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b、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c、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4d而图示。
4个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a~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d)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或出口侧,检测流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或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a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b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与制冷剂节流装置16a之间。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c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d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制冷剂节流装置16b之间。
制冷剂压力检测装置(压力传感器)36与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5d的设置位置相同,设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制冷剂节流装置16b之间,检测流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
此外,室外机控制装置70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基于各种检测装置检测的信号和来自遥控器的指示,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节流装置16的开度、开闭装置17的开闭、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切换、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切换、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等,进行运转。在这里,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和室外机控制装置70设置为不同的装置,但是也可以由室外机控制装置70进行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的处理。此外,控制装置既可以设于每个单元,也可以设于热介质变换机3等。
导通热介质的配管5由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配管和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配管构成。配管5根据连接于热介质变换机3的室内机2的台数,被分支成配管5a~配管5d(在这里,各为4分支)。并且,配管5由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通过控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决定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还是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例如,在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冷却或加热热介质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使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热交换了的热介质在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汇流,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并在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分支,返回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此外,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冷却热介质,且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加热热介质的情况下,进行控制,通过切换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选择被冷却了的热介质或被加热了的热介质中的任一热介质,使其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26。
并且,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利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开闭装置17、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制冷剂流路、制冷剂节流装置16和蓄积器19,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此外,利用配管5连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热介质流路、泵21、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即,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26并联连接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的各自,将热介质循环回路B形成为多个系统。
由此,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经由设于热介质变换机3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也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即,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利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和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以下称为空气调节装置100A)的回路结构的另一个例子的概略回路结构图。基于图3A,对将热介质变换机3分为主热介质变换机3a和副热介质变换机3b的情况下的空气调节装置100A的回路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A所示,热介质变换机3由主热介质变换机3a和副热介质变换机3b将壳体分开地构成。通过这样地构成,如图2所示那样,能够相对于1个主热介质变换机3a连接多个副热介质变换机3b。
在主热介质变换机3a中设有气液分离器14和节流装置16c。关于其他的构成要素,装载于副热介质变换机3b中。气液分离器14连接于与室外机1连接的1根制冷剂配管4和与副热介质变换机3b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连接的2根制冷剂配管4,将从室外机1供给的热源侧制冷剂分离成蒸气状制冷剂和液状制冷剂。节流装置16c设于气液分离器14的液状制冷剂的流动的下游侧,具有作为减压阀和膨胀阀的功能,通过对热源侧制冷剂减压而使其膨胀,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时,将节流装置16c的出口控制成中压。节流装置16c由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即可。通过这样地构成,能够将多个副热介质变换机3b连接于主热介质变换机3a。
[制冷剂配管4]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备几个运转模式。在这些运转模式中,在连接室外机1和热介质变换机3的配管4中流动着热源侧制冷剂。
[配管5]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几个运转模式中,在连接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的配管5中流动着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
接着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运转模式。该空气调节装置100基于来自各室内机2的指示,能够允许该室内机2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即,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允许所有的室内机2进行相同的运转,并且能够允许室内机2各自进行不同的运转。
在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运转模式中,具有驱动着的所有的室内机2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驱动着的所有的室内机2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制冷负荷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和制热负荷大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在这里,关于空气调节装置100A执行的各运转模式也是相同的。
在这里,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只产生制热负荷或制冷负荷的情况下,将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置于中间的开度,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流动。由此,由于能够在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中使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双方,所以导热面积变大,能够进行效率高的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
此外,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混合地产生制热负荷和制冷负荷的情况下,通过将与进行着制热运转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向连接于加热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b的流路切换,将与进行着制冷运转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对应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向连接于冷却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的流路切换,能够在各室内机2,自由地进行制热运转、制冷运转。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只要是三通阀等能够切换三通流路的装置、组合2个开闭阀等进行二通流路的开闭的装置等能够切换流路的装置即可。此外,作为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和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也可以使用步进电动机驱动式的混合阀等使三通流路的流量变化的装置、组合2个电子式膨胀阀等使2通流路的流量变化的装置等。在该情况下,还能够防止因流路的突然的开闭造成的水锤。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是二通阀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也可以是具有三通流路的控制阀,且与使利用侧热交换器26旁通的旁通管一起设置。
此外,利用侧热介质流量控制装置25使用能够以步进电动机驱动式控制流过流路的流量的装置即可,既可以是二通阀也可以是关闭了三通阀的一端的装置。此外,作为利用侧热介质流量控制装置25,也可以使用开闭阀等进行二通流路的开闭的装置,通过反复打开/关闭,控制平均的流量。
此外,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被表示为四通阀那样,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多个二通流路切换阀或三通流路切换阀,使热源侧制冷剂以相同的方式流动。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作为能够制冷制热混合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而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即使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被并联连接于1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和1个节流装置16,仅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中的任一运转,也发挥同样的效果。
此外,当然在仅1个利用侧热交换器26和1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被连接的情况下同样的情况也成立,另外,作为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和节流装置16,即使设置多个进行相同动作的装置,当然也没有问题。另外,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内置于热介质变换机3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即可以内置于室内机2,也可以使热介质变换机3和室内机2构成为不同个体。
作为热介质,例如能够使用载冷剂(防冻液)或水、载冷剂和水的混合液、水和防蚀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因而,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即使热介质经由室内机2泄漏到室内空间7,由于使用了安全性高的热介质,所以有助于安全性的提高。
此外,一般而言,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和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中安装有送风机,大多情况下通过送风促进冷凝或蒸发,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也能够使用利用了辐射的辐射式供暖器那样的装置,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2,也能够使用利用水或防冻液使热移动的水冷式的类型的装置,只要是能够散热或吸热的构造的装置,能够使用任意的装置。
此外,在这里,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d是4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连接任意个。
此外,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5a、15b是2个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不限定于此,只要是构成为能够冷却或/和加热热介质,就可以设置任意个。
此外,泵21a、21b不限定于各一个,也可以使多个小容量的泵并列地排列。
此外,关于设置于室外机1的送风机,不限于本发明的系统,即使在使制冷剂循环到室内机的直膨式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同样的情况成立,发挥同样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因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空气调节装置100、空气调节装置100A和空气调节装置100B)即使在具有可燃性的热源侧制冷剂泄漏到室外机壳体内的情况下,也通过使室外机送风机60驱动,利用规定的换气风量排出热源侧制冷剂,所以能够防止室外机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的增加,能够防止起火等,使室外机1、空气调节装置的安全性提高。此时,通过与所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LFL相匹配地设定换气风量,能够可靠地防止起火等。此时,因为相对于制冷剂量m(kg)确保0.55×m(m3/min)以上的换气风量,所以能够与利用于空气调节装置的各种制冷剂相对应。此时,通过基于室外机1的制冷剂配管、设备等的内部容积而规定制冷剂量,能够更高效率地规定为了维持安全而所需的换气风量。并且,假定制冷剂密度为1000(kg/m3),通过利用能够假想的最大的制冷剂量规定换气风量,能够可靠地防止起火等。
此外,因为设置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并判断制冷剂浓度传感器41检测的制冷剂浓度而使室外机送风机60驱动,所以在制冷剂浓度为规定浓度以上的情况下能够高效率地使室外机送风机60驱动。此外,因为在室外机1的制冷剂流入流出口具备遮断装置50,并基于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0的判断,遮断向室外机1流入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所以能够抑制泄漏的热源侧制冷剂的量。此外,由于泄漏的制冷剂量少,所以能够高效率地抑制室外机送风机60的换气风量Q、驱动时间。此外,通过兼用作用于促进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热交换的送风机,能够使室外机1中的送风机为1台。
实施方式2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回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回路结构图。图5的空气调节装置100是在以热介质为负荷进行与热源侧制冷剂的热交换的热介质变换机3中,与室外机1相同,具备具有制冷剂浓度传感器43的变换机侧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2、变换机侧遮断装置51、变换机侧送风机62、变换机控制装置71的空气调节装置。并且,防止因热介质变换机3的壳体内的制冷剂泄漏等造成的制冷剂浓度的增加而引起的起火等。关于变换机侧送风机62,与室外机1的情况相同,通过规定热介质变换机3的制冷剂量等而决定换气风量Q即可。变换机侧送风机62的控制例如由变换机控制装置71进行。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由制冷剂循环回路A和热介质循环回路B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定于此。例如,对于以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为制冷剂循环回路A(热源侧制冷剂)的负荷,不设置热介质循环回路B而直接进行制冷制热的空气调节装置也能够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1、热源机(室外机);2、2a、2b、2c、2d、室内机;3、3a、3b、热介质变换机;4、4a、4b、制冷剂配管;5、5a、5b、5c、5d、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空间;9、建筑物;9A、通气口;10、压缩机;11、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四通阀);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a、13b、13c、13d、止回阀;14、气液分离器;15a、1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16a、16b、16c、节流装置;17a、17b、开闭装置;18a、18b、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9、蓄积器;20、制冷剂间热交换器;21a、21b、泵(热介质送出装置);22a、22b、22c、22d、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b、23c、23d、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5a、25b、25c、25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6a、26b、26c、26d、利用侧热交换器;31a、31b、热介质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4、34a、34b、34c、34d、热介质出口温度检测装置;35、35a、35b、35c、35d、制冷剂流入流出温度检测装置;36、制冷剂压力检测装置;40、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41、43、制冷剂浓度传感器;42、变换机侧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50、遮断装置;51、变换机侧遮断装置;60、室外机送风机;61、室外机通气口;62、变换机侧送风机;70、室外机控制装置;71、变换机控制装置;100、100A、100B、空气调节装置;A、制冷剂循环回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

Claims (19)

1.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该室外机包括:
压缩机,压缩可燃性的制冷剂;
热源侧热交换器,用于使上述制冷剂与非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热交换;
室外机送风机,设置于能够从壳体内部朝向外部送风的位置,为了将上述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维持为规定浓度以下而驱动;以及
室外机控制装置,控制上述压缩机和上述室外机送风机的动作,
上述室外机控制装置即使在上述压缩机停止着的状态下,也为了将制冷剂浓度维持为规定浓度以下而使上述室外机送风机以与制冷剂循环回路内的制冷剂量相应的换气风量动作,该制冷剂循环回路利用配管连接上述压缩机、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对上述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节流装置、和进行上述制冷剂与负荷的热交换的负荷侧热交换器而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该室外机还包括检测上述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的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
基于上述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使上述室外机送风机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该室外机还包括分别设置于上述室外机制冷剂流入流出口,遮断上述制冷剂的流动的遮断装置,
上述室外机控制装置基于上述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的上述检测值,使上述遮断装置遮断制冷剂的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外机控制装置使上述室外机送风机以与上述制冷剂循环回路中的、上述室外机所具有的制冷剂量相应的换气风量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上述制冷剂量m(kg),使上述室外机送风机的换气风量为0.55×m(m3/min)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剂是R32,使上述室外机送风机的换气风量为0.784×m(m3/min)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剂是HFO1234yf,使上述室外机送风机的换气风量Q为0.830×m(m3/min)以上。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剂是至少HFO1234yf和R32的混合制冷剂,使上述室外机送风机的换气风量为(0.784×上述R32的比率(%)+0.830×上述HFO1234yf的比率(%))×m(m3/min)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剂是丙烷,使上述室外机送风机的换气风量为6.3×m(m3/min)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外机内的制冷剂量m(kg)是基于上述室外机进行的运转中的制冷剂状态的、能够存在于上述室外机内的最大制冷剂量。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外机内的制冷剂量m(kg)为,在上述室外机内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配管和设备的内部容积的合计值(m3)与制冷剂的密度(kg/m3)的积。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外机内的制冷剂量m(kg),在上述室外机内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配管和设备的内部容积的合计值(m3)与1000(kg/m3)的积。
13.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室外机送风机还进行用于向上述热源侧热交换器输送空气并促进与制冷剂的热交换的驱动。
14.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配管连接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具有的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节流装置和进行负荷与上述制冷剂的热交换的负荷侧热交换器而构成制冷剂回路,
上述负荷侧热交换器以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为负荷进行与上述制冷剂的热交换。
15.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空气调节装置包括:
制冷剂循环装置,利用配管连接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具有的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节流装置和进行负荷与上述制冷剂的热交换的负荷侧热交换器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以及
热介质侧装置,利用配管连接热介质送出装置和进行上述热介质与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的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该热介质送出装置用于使上述负荷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的成为上述负荷的热介质循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利用配管将多个负荷侧热交换器连接于上述制冷剂循环装置,
还利用配管将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和多个上述热介质送出装置连接于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选择由上述多个负荷侧热交换器冷却了的热介质或由上述多个负荷侧热交换器加热了的热介质的任一热介质,进行向上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通过切换,该多个上述热介质送出装置用于使各负荷侧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的热介质循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
负荷侧送风机,为了将收容上述负荷侧热交换器的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维持为规定浓度以下而驱动;以及
负荷侧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检测收容上述负荷侧热交换器的壳体内的制冷剂浓度,
基于上述负荷侧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使上述负荷侧送风机动作。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于来自收容上述负荷侧热交换器的壳体的制冷剂的流入流出口,遮断上述制冷剂的流动的负荷侧遮断装置,
基于上述负荷侧制冷剂浓度检测装置的检测值,使上述遮断装置遮断制冷剂的流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空气调节装置包括:
上述室外机,被设置于建筑物的室外或设于建筑物的室外的机械室;以及
壳体,被设置于上述建筑物的内部且与上述空调对象空间不同的、被构成为能够与上述建筑物的室外通气的机械室等空间,收容上述负荷侧热交换器。
CN201080069569.3A 2010-10-14 2010-10-14 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31546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0/006113 WO2012049710A1 (ja) 2010-10-14 2010-10-14 室外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54628A CN103154628A (zh) 2013-06-12
CN103154628B true CN103154628B (zh) 2015-11-25

Family

ID=45937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69569.3A Active CN103154628B (zh) 2010-10-14 2010-10-14 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77211B2 (zh)
EP (1) EP2629026B1 (zh)
JP (1) JP5465333B2 (zh)
CN (1) CN103154628B (zh)
WO (1) WO201204971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44301B2 (en) * 2010-02-10 2014-09-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GB2504036B (en) * 2011-05-23 2018-02-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5940378B2 (ja) * 2012-06-01 2016-06-29 株式会社東芝 Mri装置ユニット用冷却装置及びmri装置
JP6017045B2 (ja) 2013-08-01 2016-10-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源ユニット
CN104566637B (zh) * 2013-10-29 2018-04-0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及其室内机和室外机的控制方法
JP6141454B2 (ja) * 2013-12-19 2017-06-0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375639B2 (ja) * 2014-02-21 2018-08-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124818B2 (ja) * 2014-03-03 2017-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272149B2 (ja) * 2014-06-03 2018-01-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6003783A (ja) * 2014-06-13 2016-01-1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6248878B2 (ja) * 2014-09-18 2017-12-20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6151641A1 (ja) * 2015-03-26 2016-09-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WO2017187618A1 (ja) * 2016-04-28 2017-11-0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9952479A (zh) * 2016-11-22 2019-06-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以及空调系统
JP7105538B2 (ja) * 2017-01-16 2022-07-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US10816247B2 (en) * 2017-12-01 2020-10-27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system
US20190186769A1 (en) * 2017-12-18 2019-06-20 Heatcraft Refrigeration Products Llc Cooling system
SE543347C2 (en) * 2018-06-22 2020-12-08 Flaektgroup Sweden Ab A safety system, an air handling system, a method and a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evacuation of contaminated air
CN109539452B (zh) * 2018-11-26 2024-04-0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与空调联动的新风机及其运行方法和空调系统
US11686491B2 (en) 2019-02-20 2023-06-27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ystems for refrigerant leak detection and management
JP6978696B2 (ja) * 2019-09-30 2021-12-08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調換気システム
KR20220010865A (ko) * 2020-07-20 2022-01-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펌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64641A (ja) * 1996-03-29 1997-10-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2115939A (ja) * 2000-10-12 2002-04-19 Hitachi Industries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01737878A (zh) * 2009-12-12 2010-06-16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1589348U (zh) * 2010-02-04 2010-09-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载冷剂的家用空调器及空调器室外机
WO2010109571A1 (ja) * 2009-03-23 2010-09-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6801A (ja) 1998-06-18 2000-01-11 Hitachi Ltd 鉄道車両用空調装置
JP2000097505A (ja) * 1998-09-21 2000-04-04 Toshiba Corp 空気調和機
AU777879B2 (en) * 2000-09-26 2004-11-04 Daikin Industries, Ltd. Air conditioner
JP4547798B2 (ja) * 2000-12-19 2010-09-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冷蔵庫
US9587843B2 (en) 2008-10-29 2017-03-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lay unit
JPWO2010050006A1 (ja) * 2008-10-29 2012-03-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196946A (ja) * 2009-02-24 2010-09-09 Daikin Ind Ltd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64641A (ja) * 1996-03-29 1997-10-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2115939A (ja) * 2000-10-12 2002-04-19 Hitachi Industries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WO2010109571A1 (ja) * 2009-03-23 2010-09-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1737878A (zh) * 2009-12-12 2010-06-16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可燃性制冷剂的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1589348U (zh) * 2010-02-04 2010-09-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载冷剂的家用空调器及空调器室外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049710A1 (ja) 2014-02-24
EP2629026A4 (en) 2018-04-25
US9377211B2 (en) 2016-06-28
CN103154628A (zh) 2013-06-12
JP5465333B2 (ja) 2014-04-09
WO2012049710A1 (ja) 2012-04-19
EP2629026B1 (en) 2020-09-23
US20130174592A1 (en) 2013-07-11
EP2629026A1 (en) 2013-08-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54628B (zh) 室外机和空气调节装置
US9459013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ith safety measure for ventilation of inflammable refrigerant from heat exchanger
CN102770715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87489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08066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300827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677461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部品交換方法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557061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998870A (zh)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1099074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813112A (zh) 空调装置
CN102770724B (zh) 空调装置
JP2020051737A (ja) 熱負荷処理システム
JP2006010137A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CN10275390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57917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3002522A1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設置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