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8008B - 空调系统、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8008B
CN111758008B CN201880089765.3A CN201880089765A CN111758008B CN 111758008 B CN111758008 B CN 111758008B CN 201880089765 A CN201880089765 A CN 201880089765A CN 111758008 B CN111758008 B CN 11175800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medium
air conditioning
temperature
conditioning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897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8008A (zh
Inventor
广濑胜弘
薮田豊大
高田茂生
竹中直史
门胁仁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758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8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8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80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75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heat-storage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具备:制冷剂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部、以及在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连接而成,供制冷剂流动;热介质回路,其通过热介质配管将泵、中间热交换器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而成,供热介质流动;以及控制装置,其具有在压缩机进行动作时使用利用侧热交换器或热介质配管来储存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的蓄热模式、和利用在蓄热模式中储存的热能或冷能的利用模式。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在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所具备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将在热源侧单元生成的热能或冷能向利用侧单元供给的空调系统。而且,通常对空气调节对象面积大的大厦导入有在1台热源侧单元连接有多台利用侧单元的多室型的空调系统。这里,从节能以及节省施工的观点出发,广泛利用使制冷剂循环至室内的大厦用多联式空调。另一方面,从防止全球变暖的观点出发,提出一种使用水等热介质向室内单元供给热能或冷能的制冷剂的使用量少的空调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将通过室外单元生成的热能或冷能经由具有中间热交换器的分支单元,并使用水或防冻液之类的热介质向室内单元输送的制冷循环装置。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还公开有一种在设置于大厦的屋顶的蓄热槽储存冷能以及热能的制冷循环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43936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制冷循环装置为了储存冷能或热能,需要另外的蓄热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没有蓄热槽也能够储存冷能或热能的空调系统、空调系统所具备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系统具备:制冷剂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部、以及在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连接而成,供制冷剂流动;热介质回路,其通过热介质配管将泵、中间热交换器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而成,供热介质流动;以及控制装置,其具有在压缩机进行动作时使用利用侧热交换器或热介质配管来储存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的蓄热模式、和利用在蓄热模式中储存的热能或冷能的利用模式。
根据本发明,控制装置具有蓄热模式和利用模式。空调系统能够在蓄热模式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或热介质配管的内部储存冷能或热能。这样,空调系统即使没有蓄热槽也能够储存冷能或热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示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回路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控制装置50的物理性结构的硬件构成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控制装置50的功能性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空室的识别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热介质的冻结防止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主体蓄热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仅利用侧单元2a设定为空室的情况下的热介质的流动的回路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利用侧单元2a、2b设定为空室的情况下的热介质的流动的回路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回路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回路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回路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控制装置50的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空室的自动识别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主体蓄热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节能控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电脑室保护控制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系统以及利用侧单元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例如具备:作为室外机的热源侧单元1、调整室内等空气调节空间的空气的多个利用侧单元2a、2b、2c、2d、与热源侧单元1分开地设置于不是空气调和对象的非空气调节空间8等处的中继单元3、以及控制上述单元的控制装置50。热源侧单元1与中继单元3通过两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而构成供两相变化的制冷剂或超临界状态的制冷剂流动的制冷剂回路。中继单元3与利用侧单元2a、2b、2c、2d通过两根热介质配管5连接,而构成供水、盐水或防冻液等之类的热介质流动的热介质回路。这样,通过使用两根配管,使空调系统100的施工变得容易。
热源侧单元1通常设置于大厦等建筑物9的外部空间亦即室外空间6。利用侧单元2a、2b、2c、2d在大厦等建筑物9内部的起居室等室内空间7中设置于加热或冷却后的热介质被送达的位置。中继单元3构成为与热源侧单元1以及利用侧单元2a、2b、2c、2d分开的另外的壳体,并通过制冷剂配管4以及热介质配管5连接,而设置于与室外空间6以及室内空间7分开的另外的场所。中继单元3设置于建筑物9内部中的与室内空间7分开的另外的空间例如天花板里等非空气调节空间8。此外,中继单元3也可以设置于设置有电梯等的共用部等。
中继单元3由一个主中继单元3a和两个子中继单元3b构成。由此,能够相对于一个主中继单元3a连接多个子中继单元3b(1)、3b(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主中继单元3a与子中继单元3b之间的连接配管为3根。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中继单元3也可以为一个。在连接的利用侧单元2a、2b、2c、2d少的情况下,能够减少中继单元3的数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热源侧单元1设置于建筑物9外部的室外空间6的情况进行例示,但也可以设置于设置有换气口的设备室等之类的封闭空间,也可以设置于建筑物9内部并通过排气管道将废热向建筑物9的外部排出,也可以作为水冷式的热源侧单元1设置于建筑物9的内部。另外,虽然对利用侧单元2a、2b、2c、2d为天花板盒型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只要利用侧单元2a、2b、2c、2d能够如天花板嵌入式或天花板悬挂式等那样,与室内空间7直接或使用管道等连接,而将加热后的空气或冷却后的空气向室内空间7供给即可。此外,中继单元3也可以配置于热源侧单元1的附近,但为了减少热介质的移送动力而实现节能化,中继单元3与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距离优选为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在1台热源侧单元1连接有4台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情况进行例示,但热源侧单元1的台数也可以为2台以上,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台数也可以为1台到3台,也可以为5台以上。
(热源侧单元1)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回路图。如图3所示,热源侧单元1具有压缩机10、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储液器17以及热源侧流路调整单元13。
压缩机10压缩被吸入的制冷剂使其以高温且高压的状态排出。对于压缩机10而言,排出侧与流路切换装置11连接,吸入侧与储液器17连接。压缩机10例如为容量可控制的变频压缩机等。流路切换装置11例如为四通阀,根据运转模式切换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流路切换装置11在运转模式为制冷运转时,将压缩机10的排出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12连接,将热源侧流路调整单元13与储液器17的吸入侧连接。另外,流路切换装置11在运转模式为制热运转时,将压缩机10的排出侧与热源侧流路调整单元13连接,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储液器17的吸入侧连接。其中,虽然对流路切换装置11为四通阀的情况进行例示,但也可以通过组合二通阀或三通阀等来构成。
热源侧热交换器12例如为在板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板内流动的水或防冻液等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板式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一侧与流路切换装置11连接,另一侧经由热源侧流路调整单元13与高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此外,也可以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附近设置热源侧送风机(未图示)。由此,能够促进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热介质的冷凝以及蒸发。此外,热源侧热交换器12并不限定于板式热交换器,只要构成为能够散热或吸热即可。
储液器17储存有在制热运转时流动的制冷剂与在制冷运转时流动的制冷剂的差亦即剩余制冷剂。另外,储液器17储存有例如由于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运转台数的变化等之类的过度运转的变化而产生的剩余制冷剂。储液器17的一侧与压缩机10的吸入侧连接,另一侧与流路切换装置11连接。此外,也可以省略储液器17。
热源侧流路调整单元13在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中的任一种情况下,都能够将从热源侧单元1向中继单元3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设为恒定方向,且具有第一逆止阀13b、第二逆止阀13c、第三逆止阀13a以及第四逆止阀13d。第一逆止阀13b设置于将流路切换装置11与高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的配管,允许从流路切换装置11朝向高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的制冷剂的流动。第二逆止阀13c设置于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低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的配管,允许从低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朝向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的流动。第三逆止阀13a设置于将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高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的配管,允许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朝向高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的制冷剂的流动。第四逆止阀13d设置于将流路切换装置11与低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的配管,允许从低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朝向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制冷剂的流动。此外,也可以省略热源侧流路调整单元13。
(利用侧单元2a、2b、2c、2d)
利用侧单元2a、2b、2c、2d例如在起居室等建筑物9内部的空间亦即室内空间7中配置于能够供给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的位置。由此,利用侧单元2a、2b、2c、2d向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供给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在利用侧单元2a、2b、2c、2d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连接遥控器(未图示),用户操作遥控器,由此从遥控器向利用侧单元2a、2b、2c、2d发送规定的信号。各利用侧单元2a、2b、2c、2d分别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以及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
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在从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供给的作为负荷热介质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作为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向室内空间7供给。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经由制冷剂配管4与中继单元3分别连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输送室内空气。由此,能够促进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热介质的冷凝或蒸发。其中,只要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为利用辐射热的装置,则也能够省略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此外,在设置有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室内设置检测室内的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39。
(中继单元3)
中继单元3由与热源侧单元1以及多个利用侧单元2a、2b、2c、2d分开的另外的壳体构成,能够设置于与室外空间6以及室内空间7分开的另外的位置。中继单元3经由高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以及低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与热源侧单元1连接,并经由热介质配管5与各利用侧单元2a、2b、2c、2d连接。中继单元3将从热源侧单元1供给的冷能或热能分配至各利用侧单元2a、2b、2c、2d。中继单元3如上所述由主中继单元3a和子中继单元3b构成。
主中继单元3a具备气液分离器14和膨胀部16e。气液分离器14将从热源侧单元1供给的高压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分离成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气液分离器14设置于中继单元3的入口,并经由高压侧的制冷剂配管4与热源侧单元1连接。膨胀部32例如由开度能够变更的电子式膨胀阀构成,使制冷剂减压而膨胀。此外,在使用CO2制冷剂的情况下,由于成为超临界循环,因此在冷却制冷剂的散热器中,制冷剂不液化。因此,作为原则实施制热运转。此时,在气液分离器14中气体制冷剂向中间热交换器15a流出。
子中继单元3b具有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子膨胀部16a、16b、16c、16d、泵21a、21b、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23a、23b、23c、23d、截止阀24a、24b、24c、24d、旁通回路27a、27b、27c、27d以及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中间热交换器15a、15b是在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设置有加热用的中间热交换器15a以及冷却用的中间热交换器15b这两个的情况进行例示,但在仅进行制热和制冷中的任一个的情况下,中间热交换器15a、15b设置1台即可。在该情况下,在冻结防止运转时,不需要使热介质流入其他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因此能够简化流路。另外,也可以分别设置有多个加热用的中间热交换器15a以及冷却用的中间热交换器15b。
对于子膨胀部16a、16b、16c、16d而言,设置有4个,例如由开度能够变更的电子式膨胀阀构成,使制冷剂减压而膨胀。泵21a、21b分别设置于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的下游侧,并移送热介质。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23a、23b、23c、23d由三通阀等构成,并与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入口侧流路和出口侧流路对应地设置,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在中间热交换器15a、15b之间切换出口侧流路,流路切换阀23a、23b、23c、23d切换入口侧流路。
在本实施方式1中,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在中间热交换器15a、15b之间切换出口侧流路,流路切换阀23a、23b、23c、23d在中间热交换器15a、15b之间切换入口侧流路。此外,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23a、23b、23c、23d既可以为三通阀等切换三通流路的阀,也可以组合两个切换二通流路的开闭阀等而成。另外,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23a、23b、23c、23d也可以是步进电机驱动式的混合阀等使三通流路的流量变化的阀、或组合两个使二通流路的流量变化的电子式膨胀阀等而成。由此,能够抑制因流路的突然的开闭引起的水锤。
此外,对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23a、23b、23c、23d、截止阀24a、24b、24c、24d以及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逐一与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分别连接的情况进行例示,但也可以相对于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每一个分别连接有多个。在该情况下,与相同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连接的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23a、23b、23c、23d、截止阀24a、24b、24c、24d以及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以相同的方式动作即可。
截止阀24a、24b、24c、24d设置于热介质回路,截断热介质配管5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流动。旁通回路27a、27b、27c、27d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入口侧与出口侧连接,使热介质旁通。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由三通阀等构成,切换热介质是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流动还是向旁通回路27a、27b、27c、27d流动。
这里制冷剂回路通过制冷剂配管4将压缩机10、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膨胀部16e、气液分离器14、中间热交换器15a、15b以及子膨胀部16a、16b、16c、16d连接而构成。在制冷剂回路中流动的制冷剂可以为R-22以及R-134a等单一制冷剂、R-410A以及R-404A等近共沸混合制冷剂、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化学式内包含双键的CF3CF=CH2等全球变暖系数的值比较小的制冷剂或其混合物、CO 2或丙烷等自然制冷剂。
另外,一个热介质回路通过热介质配管5将中间热交换器15a、泵21a、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截止阀24a、24b、24c、24d、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以及流路切换阀23a、23b、23c、23d连接而构成。并且,另外的热介质回路通过热介质配管5将中间热交换器15b、泵21b、流路切换阀23a、23b、23c、23d、截止阀24a、24b、24c、24d、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以及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连接而构成热介质回路。此外,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相对于两个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分别并联地设置,分别构成热介质回路。热介质回路中流动的热介质为水或盐水等。
另外,子中继单元3b具有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a、31b、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a、32b、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第五温度传感器35、第六温度传感器37、第七温度传感器38以及压力传感器36。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a、31b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的出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a、32b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的入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
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检测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制冷时的入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检测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制冷时的出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第五温度传感器35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a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压力传感器36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a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压力。第六温度传感器37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b的入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第七温度传感器38检测中间热交换器15b的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此外,作为上述温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36,可使用各种温度计、温度传感器、压力计或压力传感器36等。
此外,虽然对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设置于中继单元3的内部的情况进行例示,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也可以设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附近,即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内部或附近。
(热负荷)
接下来,对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每一个的热负荷进行说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每一个的热负荷由公式(1)表示。热负荷通过将热介质的流量、密度以及定压比热、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入口与出口的热介质的温度差相乘而求出。这里,Vw表示热介质的流量,ρw表示热介质的密度,Cpw表示热介质的定压比热,Tw表示热介质的温度,下标的in表示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入口侧的热介质的值,下标的out表示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出口侧的热介质的值。
[公式1]
Q=Vw·(ρwin·Cpwin·Twinwout·Cpwout·Twout)≈Vw·ρw·Cpw·(Twin-Twout)···(1)
根据公式(1),在流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热介质的流量为恒定的情况下,根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热负荷的变化,热介质在出入口的温度差发生变化。因此,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出入口的温度差为目标,以接近预先决定的目标值的方式,控制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由此,能够使多余的热介质向旁通回路27a、27b、27c、27d流动,来控制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流动的流量。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入口侧与出口侧的温度差的目标值例如设定为5℃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为设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下游侧的混合阀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设置于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上游侧的三通阀。
而且,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中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介质、与未进行热交换的没有温度变化的经过了旁通回路27a、27b、27c、27d的热介质在其后的合流部合流。在合流部中,公式(2)成立。这里,Twin、Twout表示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入口侧以及出口侧的热介质温度,Vw表示向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流入的热介质的流量,Vwr表示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流入的热介质的流量,Tw表示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热介质与流过旁通回路27a、27b、27c、27d的热介质合流后的热介质的温度。
[公式2]
Tw=(Vwr/Vw)·Twout+(1-Vwr/Vw)·Twin···(2)
根据公式(2),若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中进行热交换而温度发生了变化的热介质、与未进行热交换的没有温度变化的经过了旁通回路27a、27b、27c、27d的热介质合流,则热介质的温度差以被旁通的流量的量,接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入口侧的温度。例如,在总流量为20L/min、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热介质入口温度为7℃、出口温度为13℃、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侧流动的流量为10L/min时,其后的合流后的温度根据公式(2),成为10℃。
经过利用侧单元2a、2b、2c、2d或旁通回路27a、27b、27c、27d,并在通过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后合流的热介质,向中间热交换器15a、15b流入。此时,若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的热交换量不变,则通过在中间热交换器15a或15b的热交换,而在入口侧与出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差变得大致相同。例如,在中间热交换器15a或15b的入口侧与出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差为6℃,最初在中间热交换器15a或15b的入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为13℃,出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为7℃。而且,假设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热负荷下降,中间热交换器15a或15b的入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降低至10℃。于是,如果不进行任何动作,则中间热交换器15a或15b进行大致相同的量的热交换,因此热介质从中间热交换器15a或15b以4℃流出,反复进行该动作,导致出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下降。
因此,为了使中间热交换器15a或15b的出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接近目标值,根据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热负荷的变化使泵21a、21b的转速变化。由此,能够在热负荷下降时,使泵21a、21b的转速下降而变得节能,在热负荷增长时,使泵21a、21b的转速提高而增加热介质的流量Vw。
泵21b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中的任一个产生了制冷负荷或除湿负荷的情况下进行动作,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中均没有制冷负荷以及除湿负荷的情况下停止。另外,泵21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中的任一个产生了制热负荷的情况下进行动作,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中均没有制热负荷的情况下停止。
(控制装置50)
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控制装置50为一个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控制装置50也可以如图3所示分离成热源侧控制装置50a和中继侧控制装置50b。在该情况下,热源侧控制装置50a控制热源侧单元1使其作为室外机发挥功能,中继侧控制装置50b控制构成中继单元3的设备。热源侧控制装置50a以及中继侧控制装置50b由微机以及电气回路等构成,可相互通信。此外,中继侧控制装置50b也可以与遥控器、与网络连接的其他空调设备、热源侧单元1以及利用侧单元2a、2b、2c、2d可通信地连接。此外,热源侧控制装置50a以及中继侧控制装置50b也可以与统合整个空调系统100的集中控制器连接。
另外,中继侧控制装置50b的功能也可以与热源侧单元1、利用侧单元2a、2b、2c、2d、集中控制器、遥控器以及与网络连接的其他空调机器中的任一个分担。这里,集中控制器管理热源侧单元1以及利用侧单元2a、2b、2c、2d,遥控器设置于室内空间7并将用户指示的室温信息向热源侧单元1以及利用侧单元2a、2b、2c、2d发送。来自遥控器的信息也可以经由热源侧控制装置50a向热源侧单元1发送。这样,从节能性的观点出发,也存在热源侧单元1与遥控器通信的情况。此外,控制装置50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由多个设备构成,也可以由单一设备构成。本实施方式1是各利用侧单元2a、2b、2c、2d分别进行可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的空调系统100。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控制装置50的物理性结构的硬件构成图。如图4所示,控制装置50控制空调系统100的动作,且具有通信部54、控制判定部51以及存储机构55。通信部54、控制判定部51以及存储机构55通过内部总线连接。通信部54为与通信端口连接的收发信号回路,且经由通信端口进行通信的信号收发。控制判定部51例如为微型计算机,且根据需要将通信部54接收到的数据存储于存储机构55。另外,控制判定部51读取存储于存储机构55的数据,并将读取到的数据经由通信部54向送信对象发送。存储机构55为存储各种数据的RAM。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控制装置50的功能结构的的框图。如图5所示,控制装置50具有输入部52、输出部53、通信部54、存储机构55以及控制判定部51。此外,控制装置50的功能也可以通过由微型计算机所执行的程序来实现。输入部52获取由用户设定的设定温度为代表的信息。另外,输入部52读入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a、31b等的检测结果。输出部53将调节向旁通回路27a、27b、27c、27d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的控制信息等向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输出。通信部54与构成利用侧单元2a、2b、2c、2d、热源侧单元1以及集中控制器等空调系统100的设备进行通信。例如对温度、阀开闭、流路控制装置的控制、压缩机10的频率以及空调系统100的运转停止等信息进行通信。这里,控制装置50具有蓄热模式和利用模式。蓄热模式为在压缩机10进行动作时使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或热介质配管5来储存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的模式。利用模式为利用在蓄热模式中储存的热能或冷能的模式。
存储机构55由存储器等构成,并具有热介质流量控制信息55a和空间信息55b。热介质流量控制信息55a由基于用户所设定的目标设定温度和室内温度传感器39的检测结果所进行的热介质的流量控制所需要的信息构成。热介质的流量控制所需要的信息例如是指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入口温度、出口温度以及吸入温度等。空调系统100基于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入口温度、出口温度以及吸入温度等,计算各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运转能力来进行空气调和,以便达到设定温度。空间信息55b由识别室内空间7与所被设置的利用侧单元2a、2b、2c、2d之间的对应的信息、和所被设置的空间的特性构成。这里,识别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信息是指室内空间7的布局、或利用侧单元2a、2b、2c、2d所具有的通信用的固有地址等。空间的特性是指室内空间7被用作电脑室,或在特定的时间段成为空室等的信息。另外,空间的特性除此之外还指空间的温度变化处于允许范围等的信息。此外,存储机构55也可以不组装于控制装置50。
控制判定部51将从输入部52接受的信息与来自存储机构55以及通信部54的信息对照,并将各设备的控制内容向输出部53发送。这里,来自通信部54的信息是指如上所述的例如温度、阀开闭、流路控制装置的控制、压缩机10的频率以及空调系统100的运转停止等信息。控制判定部51具有蓄热机构51a、冻结抑制机构51b以及热介质流量控制机构51c。
蓄热机构51a在蓄热模式中在压缩机10进行动作时将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在主体。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使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来储存热的情况进行例示,在空室内蓄热。蓄热机构51a在从输入部52接收到设置有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室内空间7的任一个为空室的信息的情况下,将设置于空室亦即室内空间7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中流动的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空室。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于空室这样的信息而言,用户以遥控器等进行操作,经由输入部52被蓄热机构51a接收,作为空间信息55b存储于存储机构55。蓄热机构51a进行空室的判定。这里,空室是指人不在的房间。作为空室的例子,可列举起居室、仓库或电脑室等。在仓库的情况下,考虑保管的货物的保管状态,设定库内温度的上限值以及下限值(空间信息55b)。在电脑室的情况下,通过冷却至需要的程度以上来进行蓄冷。此外,空间信息55b的设定也可以使用集中控制器的用户界面。这里,使用用户界面是指以显示装置设定。另外,空间信息55b的设定也可以组合由多个开关进行的机械式的接通或断开的状态。并且,空间信息55b中的静态信息也可以在空调系统100的制造时预先设定。
冻结抑制机构51b在利用模式中使由蓄热机构51a储存的热能流向热介质来抑制热介质的冻结。冻结抑制机构51b在热介质的温度在温度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使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实施冻结防止运转,该冻结防止运转使由蓄热机构51a储存的热能流向热介质来抑制热介质的冻结。从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到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热介质的流路大致设置于建筑物9的内部,通常保持在高于热介质的冻结温度例如水的情况下高于0℃的温度。这里,在压缩机10以及泵21a、21b长时间停止的情况下,或中间热交换器15a、15b设置于屋外的情况下等,存在热介质回路被冷却而到达冻结温度的可能性。特别是,深夜等情况下外部空气的温度降低显著,并且人不在的情况多,所以不使用制热,停止状态持续,因此容易产生热介质的冻结。因此,需要进行用于抑制热介质的冻结的冻结抑制。
冻结抑制机构51b在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a、31b、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a、32b、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和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中的任一个的检测温度成为预先决定的设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使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实施冻结防止运转。
在冻结防止运转中,冻结抑制机构51b在中间热交换器15a、15b使泵21a或21b动作使热介质循环,搅拌热介质配管5内的热介质,由此能够使整个热介质回路的温度均匀化,能够使温度下降的部分的热介质的温度升高,防止冻结。
此外,根据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a、31b、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a、32b、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和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中的哪一个检测温度为设定温度以下,来变更使泵21a、21b中的哪一个动作。冻结抑制机构51b在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a和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a中的任一个为设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使泵21a动作。另外,在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b和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b中的任一个成为设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使泵21b动作。并且,在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和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中的任一个成为设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使与对应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连接的泵21a或21b中的任一个动作,而使热介质循环。
另外,例如在白天进行制热运转时,与外部空气温度相比室内温度的为高温。即,存在于室内空间7的空气、墙壁以及地板等主体中储存有热能。此时,与配设于非空气调节空间8的热介质配管5内的热介质的温度相比室内空间7的温度高,因此即使在室内空间7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也能够防止冻结。因此,在该实施方式的水空调系统中,对不需要进行加温的空室内的空气进行蓄热而利用于热介质的冻结防止。蓄热机构51a根据空间信息55b识别设置于空室的利用侧单元2a、2b、2c、2d,用安装于该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等来促进热交换,由此使在室内空间7中存在的空气、墙壁以及地板等主体中蓄存的热能流向热介质回路。由此,能防止热介质的冻结。此外,即使在白天不是空室的情况下,由于夜间等容易引起冻结防止的时间段成为空室的情况多,因此限定于夜间的时间段,预先在空间信息55b中设定空室,从而也能够进行利用空室的冻结防止运转。
热介质流量控制机构51c在从蓄热机构51a以及冻结抑制机构51b接收到信号时,控制泵21a、21b、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23a、23b、23c、23d、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截止阀24a、24b、24c、24d以及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的动作。具体而言,使用如图7所示的流程图在后文中说明。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空室的识别动作的流程图。控制装置50始终或以恒定的周期执行空室的识别动作。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50若从用户经由输入部52接收到是空室这样的信息(步骤ST1),则将是空室这样的空间信息55b存储于存储机构55(步骤ST2)。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热介质的冻结防止的动作的流程图。如图7所示,冻结抑制机构51b判定通过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T1a是否为设定温度Ts以下(步骤ST11)。在通过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到的温度T1a大于设定温度Ts的情况下,冻结抑制机构51b判定通过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a检测到的温度T2a是否为设定温度Ts以下(步骤ST12)。在通过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a检测到的温度T2a大于设定温度Ts的情况下,冻结抑制机构51b判定通过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T1b是否为设定温度Ts以下(步骤ST13)。在通过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到的温度T1b大于设定温度Ts的情况下,冻结抑制机构51b判定通过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b检测到的温度T2b是否为设定温度Ts以下(步骤ST14)。在通过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b检测到的温度T2b大于设定温度Ts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设为n=1(步骤ST16)。这里,n是指用于识别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识别符。例如,利用侧单元(1)为2a,利用侧单元(2)为2b,利用侧单元(3)为2c,利用侧单元(4)为2d,此时的n的最大值为4。此外,在步骤ST11、步骤ST12、步骤ST13以及步骤ST14中,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a、31b和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a、32b的检测结果中的任一个为设定温度Ts以下的情况下,冻结抑制机构51b判断为将由蓄热机构51a储存的热利用于冻结防止,并保持该判断结果(步骤ST15)。
冻结抑制机构51b判定通过设置于第n个利用侧单元(n)的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T4a是否为设定温度Ts以下(步骤ST17)。在通过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T4a大于设定温度Ts的情况下,冻结抑制机构51b判定通过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T4b是否在设定温度Ts以下(步骤ST18)。在通过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T4b在设定温度Ts以下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判定n是否为最大值(步骤ST20),在n不是最大值的情况下,设为n=n+1(步骤ST21),并返回至步骤ST17。此外,在步骤ST17以及步骤ST18中,在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为设定温度Ts以下的情况下,冻结抑制机构51b将由蓄热机构51a储存的热量利用于冻结防止(步骤ST19)。此外,在步骤ST17中,也可以替代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使用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在该情况下,由于设置有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的场所,在冻结防止运转中容易冻结,因此能够提高温度检测的正确性。
在步骤ST20中,在n为最大值的情况下,冻结抑制机构51b判定通过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1a、31b以及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检测到的温度是否全部为设定温度Ts以上(步骤ST22)。例如,在预先已经蓄存冻结防止所需要的热的情况下,成为步骤ST22的“否”,在未蓄存的情况下,成为步骤ST22的“是”。此外,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a、32b以及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也可以用于温度判定。在所有的温度为设定温度Ts以上的情况下,冻结抑制机构51b停止冻结防止运转(步骤ST23)。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主体蓄热的动作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蓄热机构51a判定在当前时刻压缩机10是否为运转中且是否需要蓄热(步骤ST31)。在步骤ST15、步骤ST19以及步骤ST23中决定是否需要利用蓄热。在压缩机10停止或不需要蓄热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判定是否利用储存的热(步骤ST32)。在步骤ST31和步骤ST32中的任一项为“是”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设为n=1(步骤ST33)。蓄热机构51a判定利用侧单元2a、2b、2c、2d是否设置于空室(步骤ST34)。
在设置于空室的情况下,蓄热机构51a判定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温度是否处于预先存储的被允许的温度范围内(步骤ST35)。在处于被允许的温度范围内的情况下,热介质流量控制机构51c使泵21a或21b动作(步骤ST36)。然后,热介质流量控制机构51c将与利用侧单元2a、2b、2c、2d连接的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切换至加热用的中间热交换器15a侧,将流路切换阀23a、23b、23c、23d切换至冷却用的中间热交换器15b侧(步骤ST37)。
其后,热介质流量控制机构51c将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侧完全打开,并打开截止阀24a、24b、24c、24d,使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运转(步骤ST38)。然后,控制装置50判定n是否为最大值(步骤ST39),在n不是最大值的情况下,设为n=n+1(步骤ST40),返回至步骤ST34。在n为最大值的情况下,控制结束。即,从n=1开始按顺序检索利用侧单元2a、2b、2c、2d直到成为最大值为止。此外,在步骤ST31中为“是”的情况下的步骤ST33~步骤ST40中,在空室储存冷能。另外,在步骤ST32中为“是”的情况下的步骤ST33~步骤ST40中,利用储存于主体的热。另外,对于步骤ST32中的“利用蓄存的冷能”这样的条件,能够如图7的步骤ST19以及步骤ST15所示在热介质冻结防止的处理中任意指示。另外,也可以在步骤ST36中使泵21a、21b这两个动作。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仅利用侧单元2a设定为空室的情况下的热介质的流动的回路图。如图9所示,在仅将利用侧单元2a设置于空室的情况下,热介质被中间热交换器15b冷却,在空室储存冷能。
图10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利用侧单元2a、2b设定为空室的情况下的热介质的流动的回路图。在步骤ST37中,流路切换阀22、23被切换至中间热交换器15a或15b侧,但只要以搅拌温度低的热介质和温度高的热介质的方式切换即可。例如,设置于空室的利用侧单元(n)的流路切换阀22被切换至中间热交换器15a侧,流路切换阀23被切换至中间热交换器15b侧。而且,设置于空室的利用侧单元(n+1)的流路切换阀22被切换至中间热交换器15b侧,流路切换阀23被切换至中间热交换器15a侧。
另外,将设置于空室的利用侧单元(n)的流路切换阀22切换至中间热交换器15b侧,将流路切换阀23切换至中间热交换器15a侧。而且,将设置于空室的利用侧单元(n+1)的流路切换阀22切换至中间热交换器15a侧,将流路切换阀23切换至中间热交换器15b侧。在该情况下,如图10所示,若利用侧单元2a、2b设置于空室,则在利用侧单元2a中储存热能,在利用侧单元2b中储存冷能。
本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50的控制方法具有在压缩机10动作时,使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或热介质配管5来储存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的步骤、和利用所储存的热能或冷能的步骤。
根据本实施方式1,控制装置50具有蓄热模式和利用模式。空调系统100在蓄热模式中能够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或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储存冷能或热能。这样,空调系统100即使不准备另外的蓄热槽也能够储存冷能或热能。这里,在本实施方式1中,控制装置50具有蓄热机构51a,该蓄热机构51a在蓄热模式中将设置于人不在的空室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中流动的的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空室。这样,由于蓄热场所为空室,即屋内,因此储存于空室的热能或冷能不易扩散。因此,能够使储存的热的利用效率提高。
控制装置50还具有冻结抑制机构51b,该冻结抑制机构51b在利用模式中在通过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为温度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使在蓄热模式中储存的热能流向热介质来抑制热介质的冻结。这样,通过在不需要空气调节的空室预先蓄热,从而能够不启动压缩机10而利用储存的热能来抑制热介质的冻结。另外,通过储存冷能来实现冻结防止、启动时间的缩短(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的响应性的提高)。
以往,公知有在热源机与多个室内机之间设置有中继机,在热源机与中继机之间通过制冷剂进行热输送,在中继机与室内机之间通过水进行热输送的水空调系统。水空调系统通过制冷剂控制来实现启动时间的缩短、节能以及节省施工,并且利用水来减少制冷剂的量。这样的水空调系统存在外部空气温度低时发生水配管冻结的担忧,因此即使在运转停止时也使泵、压缩机或蒸发器等启动来抑制水配管的冻结。但是,由于在冻结防止运转时启动压缩机等,所以导致功耗增加。另外,将储存于缓冲罐中的热用于冻结防止的以往的冷却系统在启动缓冲罐时花费时间。
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1在冻结防止时不需要使压缩机10启动,因此能够减少功耗。另外,本实施方式1由于在空室蓄热,因此仅启动泵21a、21b就能够使用储存的热。因此,启动时间短。
另外,作为其他的以往技术,公知有具备将热源装置与多个室内机连接的中继单元的空气调和装置。制冷剂在热源装置与中继单元之间输送热,水在中继单元与各室内机之间输送热。通过制冷剂控制来实现启动时间的缩短、节能性以及节省施工性,并且通过利用水来减少使用的制冷剂的量。该以往技术,为了热介质的冻结防止,驱动泵来搅拌热介质配管内的热介质,由此使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温度均匀化,使温度下降的部分的热介质的温度上升,防止冻结。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系统100能够预先在压缩机10的运转时在空室蓄存冷能,在热介质的温度为设定温度以下的情况下,进行将蓄存的冷能赋予热介质等的冻结防止运转,由此,与以往那样的通过泵21a、21b进行的热介质的搅拌相比,能够提高冻结防止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对在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的入口侧以及出口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的情况进行例示,但只要在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的入口侧和出口侧中的任一方设置温度传感器即可。在该情况下,也能够控制泵21a、21b。
(第二变形例)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回路图。如图11所示,在第二变形例中,使用二通阀来作为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省略旁通回路27a、27b、27c、27d以及截止阀24a、24b、24c、24d。在第二变形例中,控制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开口面积,并在确保热介质的循环流路后,使泵21a、21b动作。
二通阀的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开口面积能够通过步进电机等来连续改变。在该情况下,能够进行与三通阀同样的控制,控制装置50调整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开度,来控制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流入的热介质的流量。而且,控制装置50以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入口侧与出口侧的温度差成为预先决定的目标值例如5℃的方式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只要以中间热交换器15a、15b的入口侧或出口侧的温度成为预先决定的目标值的方式控制泵21a、21b的转速即可。
如第二变形例那样,若使用二通阀来作为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则也能够将其用于流路的开闭,因此不需要截止阀24a、24b、24c、24d,能够价格低廉地构建空调系统100。此外,如第二变形例那样,在使用了二通阀来作为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和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设置于中继单元3的内部或附近,也可以将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设置于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内部或附近。
实施方式2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回路图。本实施方式2在简化中继单元18的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围绕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中继单元18具有中间热交换器15、膨胀部16以及泵21。在中继单元3省略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能够进行全制冷运转以及全制热运转,而不是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此外,截止阀24a、24b、24c、24d、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以及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设置于利用侧单元2a、2b、2c、2d。在本实施方式2中,通过省略进行制冷制热混合运转的构造,从而减少部件数量,由此能够减少热介质配管5的根数。因此,在利用实施方式1的主体蓄热的处理中,不需要流路切换阀22a、22b、22c、22d的控制,因此泵21的控制等得到简化。
(变形例)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回路图。如图13所示,在变形例中,使用二通阀来作为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省略旁通回路27a、27b、27c、27d以及截止阀24a、24b、24c、24d。在变形例中,控制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开口面积,在确保热介质的循环流路后,使泵21a、21b进行动作。在变形例中,也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2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控制装置50的框图。本实施方式3在存储机构55存储履历信息55c以及许可信息55d的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围绕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3中,基于室内空间7的温度上升的履历、制冷或制热的运转履历等,推测空间信息55b的空室等来省去由用户进行设定的麻烦。如图14所示,存储机构55存储履历信息55c以及许可信息55d。履历信息55c包含制冷或制热的运转和停止的履历、以及温度的时间变化的履历等信息。制冷或制热的运转和停止的履历是指每个利用侧单元2a、2b、2c、2d进行制冷或制热的次数的履历,控制装置50在进行制冷或制热的频率少的情况下推定为空室。这里,频率少例如是指仅进行试运转的情况或未运转的情况。温度的时间变化的履历是指外部空气温度的时间变化或室内温度的时间变化等的履历,控制装置50在对外部空气温度的时间变化与室内温度的时间变化没有发现相关性的情况下,推测为不是空室。
例如,在有人的空间中,即使在制冷或制热处于停止中,室温也由于人体的发热以及人所操作的个人计算机等设备的发热等而上升。因此,控制装置50在室内温度的上升的倾向与外部空气温度的上升的倾向不同的情况下,推测为不是空室。履历信息55c通过将时间信息的履历一并保存,能够使推测的精度提高。例如,能够推测成为空室的时间段或季节等。控制装置50通过分析制冷或制热的使用频率的倾向,能够推测在特定的时间段或季节等成为空室。
许可信息55d为与空室的自动识别的许可相关的信息。对于许可信息55d而言,由用户设定许可或禁止不是由用户自己设定而是自动识别空室。在许可的情况下自动识别空室,在禁止的情况下不自动识别,用户通过手动识别。由用户设定许可信息55d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与空间信息55b建立关联,而既可以针对每个空间设定是否许可自动识别,也可以针对每个利用侧单元2a、2b、2c、2d设定是否许可自动识别,又可以对所有的利用侧单元2a、2b、2c、2d一并设定是否许可自动识别。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空室的自动识别动作的流程图。控制装置50始终或以恒定的周期执行空室的自动识别动作。如图15所示,控制装置50判定是否由用户设定了空间信息55b(步骤ST51)。在设定有空间信息55b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将空间信息55b存储于存储机构55(步骤ST52)。在未设定有空间信息55b的情况下,或若控制装置50存储空间信息55b,则控制装置50判定是否由用户许可了自动识别(步骤ST53)。若被许可,则控制装置50对许可信息55d附加许可(步骤ST54)。
在未被许可的情况下,或若控制装置50附加许可,则控制装置50设为n=1(步骤ST55)。这里,n是指用于识别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识别符。例如,利用侧单元(1)为2a,利用侧单元(2)为2b,利用侧单元(3)为2c,利用侧单元(4)为2d,此时的n的最大值为4。而且,蓄热机构51a判定利用侧单元2a、2b、2c、2d(n)的许可信息55d是否被许可(步骤ST56)。在被许可的情况下,蓄热机构51a判定利用侧单元2a、2b、2c、2d(n)的制热或制冷的频率是否低(步骤ST57)。此时,蓄热机构51a参照存储于存储机构55的履历信息55c。在制热或制冷的频率低的情况下,蓄热机构51a判定在设置有利用侧单元2a、2b、2c、2d(n)的室内空间7的室内温度的上升的倾向是否与外部空气温度的上升的倾向相同(步骤ST58)。在室内温度的上升的倾向与外部空气温度的上升的倾向相同的情况下,蓄热机构51a将设置有利用侧单元2a、2b、2c、2d(n)的室内空间7自动识别为空室(步骤ST59)。
另一方面,在步骤ST57中运转频率高的情况下,或在步骤ST58中倾向不同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解除利用侧单元2a、2b、2c、2d(n)的空室的设定(步骤ST62)。在步骤ST59之后,判定n是否为最大值(步骤ST60),在n不是最大值的情况下,设为n=n+1(步骤ST61),并返回至步骤ST56。在步骤ST60中,在n为最大值的情况下,控制结束。即,利用侧单元2a、2b、2c、2d从n=1开始按顺序直到成为最大值为止,检索设置有各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室内空间7是否被识别为空室。
此外,在导入空调系统100不久的情况下,在利用侧单元2a、2b、2c、2d中不存在制热或制冷的运转履历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步骤ST57中成为“否”,而转移至步骤ST62。同样地,在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温度上升的倾向不明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步骤ST57中成为“否”,而转移至步骤ST62。另外,对仅在步骤ST57以及步骤ST58均为“是”的情况下在空间信息55b中识别为空室的情况进行例示,但也可以在步骤ST57以及步骤ST58中的任一个为“是”的情况下,识别为空室。
根据本实施方式3,还具备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39,控制装置50还具有存储通过室内温度传感器39检测到的温度的时间变化的履历的存储机构55,蓄热机构51a具有基于存储于存储机构55的履历来判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是否为空室的功能。另外,控制装置50还具有存储制冷剂回路以及热介质回路的运转的履历的存储机构55,蓄热机构51a具有基于存储于存储机构55的履历来判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是否为空室的功能。而且,控制装置50具有基于存储于存储机构55的履历来针对每个时间段判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是否为空室的功能。这样,基于空调系统100所把握的运转的履历或温度的时间变化的履历,能够简易地自动识别空室。因此,能够省去由用户进行空室的设定的麻烦。
实施方式4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主体蓄热的动作的流程图。本实施方式4在利用热介质配管5来蓄热的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本实施方式4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围绕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4中,蓄热机构51a预先在与未实施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连接的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储存热能,利用冻结抑制机构51b所储存的热能来抑制冻结。热介质流量控制机构51c将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开度向旁通回路27a、27b、27c、27d侧完全打开,以便热介质在与设置于空室的利用侧单元2a、2b、2c、2d连接的旁通回路27a、27b、27c、27d中流动。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开度被调整为满足公式(2)。
此外,热介质流量控制机构51c通过降低泵21a、21b的转速,调整与利用侧单元2a、2b、2c、2d连接的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开度,从而如公式(1)以及公式(2)所示那样,能够调整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由此,旁通回路27a、27b、27c、27d的出口侧的热介质被中间热交换器15a、15b再次附加冷能,能够抑制热介质的平均温度偏向到目标温度。
蓄热机构51a判定利用侧单元2a、2b、2c、2d是否运转,其后判定利用侧单元2a、2b、2c、2d是否设置于空室。然后,蓄热机构51a在利用侧单元2a、2b、2c、2d停止,且在室内有人的情况下,在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储存热。另外,蓄热机构51a在利用侧单元2a、2b、2c、2d停止,且在室内没人的情况下,在该空室储存热。
在图16中,步骤ST31~步骤ST40由于与图8所示的步骤ST31~步骤ST40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如图16所示,在步骤ST33中,在控制装置50设为n=1后,蓄热机构51a判定利用侧单元2a、2b、2c、2d(n)是否运转(步骤ST71)。在利用侧单元2a、2b、2c、2d(n)未运转的情况下,蓄热机构51a判定利用侧单元2a、2b、2c、2d是否设定为空室(步骤ST34)。在利用侧单元2a、2b、2c、2d未设定为空室的情况下,蓄热机构51a在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储存热。
热介质流量控制机构51c使泵21a或21b动作。然后,热介质流量调整机构将与利用侧单元2a、2b、2c、2d(n)连接的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向旁通回路27a、27b、27c、27d侧完全打开(步骤ST73)。此外,在步骤ST31中为“是”的情况下的步骤ST72以及步骤ST73中,蓄热机构51a不改变设置有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而是在旁通回路27a、27b、27c、27d的出口侧的热介质配管5储存旁通回路27a、27b、27c、27d的入口侧的冷能。另外,在步骤ST32中为“是”的情况下的步骤ST72以及步骤ST73中,冻结抑制机构51b不改变设置有利用侧单元2a、2b、2c、2d的空气调节空间的室内温度,而是利用旁通回路27a、27b、27c、27d的出口侧的热介质。
这里,对蓄热机构51a在空气调节空间未设定为空室的情况下进行蓄热的情况进行例示,但即使在设定为空室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储存冷能,也可以利用储存于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的冷能。此外,本实施方式4能够应用于如图9以及图11所示的不具有旁通回路27a、27b、27c、27d的结构。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50停止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且打开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开度,由此不改变室内温度就能在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储存热。
根据本实施方式4,控制装置50具有蓄热机构51a,该蓄热机构51a在蓄热模式中将未实施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中流动的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并且,蓄热机构51a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设置于人在的室内空间7的情况下,将未实施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中流动的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由此,不仅在空室,还能够在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蓄热。因此,蓄热量变多,能够进一步抑制热介质的冻结。另外,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输送空气的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蓄热机构51a使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停止,而将未实施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中流动的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存储于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在该情况下,不改变室内温度就能在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储存热。另外,还具备:旁通回路27a、27b、27c、27d,其将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入口侧与出口侧连接,使泵21a、21b所输送的热介质旁通;和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其进行切换使得泵21a、21b所输送的热介质向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或旁通回路27a、27b、27c、27d流动,蓄热机构51a在具有未实施热交换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热介质回路中,切换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使得热介质向旁通回路27a、27b、27c、27d流动。由此,能够在与未实施热交换的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连接的热介质配管5蓄热。
实施方式5
本实施方式5在计算蓄热量的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本实施方式5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围绕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蓄热机构51a基于热介质的温度求出储存的热量。热介质的蓄热量如公式(1)所示,能够通过热介质的质量、密度、定压比热以及温度的积来计算。在空调系统100的施工时热介质的特性与热介质配管5的特性为已知,因此热介质的质量、密度以及定压比热为已知。
这里,能够基于热介质的温度上升率简易地推测空室的蓄热量。例如,控制装置50在截止阀24a、24b、24c、24d完全关闭的状态下或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完全关闭的状态下,使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动作。由此,热介质的流量保持不变,热介质的温度上升,热介质与室内温度之差缩小。在热介质的温度变化到室内温度为止的时间短的情况下,能够推测为空室的蓄热量大。因此,基于热介质的温度与时间的对应关系,能够推测空室的蓄热量。
在本实施方式5中,还具备检测热介质的温度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控制装置50具有基于通过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求出储存的热量的功能。通过计算蓄热量,能够预先把握可用于冻结防止等的热量。因此,提高利用冷能或热能时的便利性。
此外,控制装置50也可以在截止阀24a、24b、24c、24d完全打开的状态下且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完全打开的状态下,使压缩机10动作来测量热介质的流量。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50基于热介质的流量、和室内温度与目标温度的差分,能够推测空室的蓄热量。
实施方式6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节能控制的动作的流程图。本实施方式6在抑制空气调节能力的情况下的控制的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本实施方式6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围绕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若为了抑制空气调节能力而降低压缩机10的转速,则产生压缩机10的动力即马达的功率因数恶化等的影响。因此,压缩机10的转速为低速时与高速时相比,对制冷能力或制热能力的消耗能量增加。在本实施方式6中,一边避免压缩机10的转速变低,一边进行蓄热以及蓄热的利用。
蓄热机构51a在通过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与通过室内温度传感器39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为温度差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储存冷能或热能。
在图17中,步骤ST31~步骤ST40以及步骤ST71~步骤ST73与图14所示的步骤ST31~步骤ST40以及步骤ST71~步骤ST73相同,因此省略说明。如图17所示,在步骤ST71中,在利用侧单元2a、2b、2c、2d运转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判定是否需要压缩机10的转速成为低速的空气调节能力(步骤ST81)。即,判定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的出口侧的温度与室内温度之差是否为温度差阈值以下。在差为温度差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判定热介质的温度是否为目标温度(步骤ST82)。
在热介质的温度为目标温度的情况下,压缩机10停止,利用储存的热来继续运转(步骤ST83)。另一方面,在热介质的温度不是目标温度的情况下,维持压缩机10的转速不变(步骤ST84)。然后,热介质流量控制机构51c对与利用侧单元2a、2b、2c、2d(n)连接的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开度进行节流(步骤ST85)。例如,调整为流量调整阀25a、25b、25c、25d的开度为中间开度,在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与旁通回路27a、27b、27c、27d均流动热介质。由此,一边控制空气调节能力一边在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储存热(步骤ST86)。
根据本实施方式6,还具备检测热介质的温度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和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39,蓄热机构51a在通过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与通过室内温度传感器39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为温度差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储存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由此,能够不成为压缩机10的效率恶化的转速,抑制空气调节能力。即,能够一边抑制空气调节能力,一边进行蓄热。因此,能量效率高。
实施方式7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空调系统100的电脑室保护控制的动作的流程图。本实施方式7在保护电脑室的控制的点上与实施方式1不同。在本实施方式7中,对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围绕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7对设置于包含电脑室之类的需要避免温度上升的空间在内的建筑物9等处的空调系统100进行例示。电脑室的室内空间7的温度上升率比电脑室以外的室内空间7的温度上升率高。电脑室由于计算机等的发热,所以温度容易上升,为了抑制成为高温导致计算机等故障,而始终进行冷却。本实施方式7在热源侧单元1发生故障等的异常动作时,利用预先储存于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或空室的冷能,抑制始终被冷却的电脑室的温度上升。即,在不能冷却电脑室的情况下,利用存在温度比电脑室的室内空间7低的倾向的除电脑室以外的室内空间7的冷能,抑制电脑室的温度上升。此外,只要存在被蓄存的冷能,就能够进一步冷却电脑室。
蓄热机构51a判定在空间信息55b中是否已登记有电脑室,判定热源侧单元1是否全部故障。这里,在热源侧单元1全部故障的状态是指不能进行与热源侧单元1的通信,或热源侧单元1进行与用户的意图不同的动作等非正常动作时。控制装置50在已登记有电脑室且热源侧单元1全部故障的情况下,使设置于除电脑室以外的室内空间7的利用侧单元2a、2b、2c、2d停止。然后,控制装置50将除电脑室以外的室内空间7设定为空室,使设置于电脑室的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运转。由此,能够向电脑室输送储存于主体的冷能来冷却电脑室。
如图18所示,控制装置50判定在空间信息55b中是否已登记有电脑室,判定热源侧单元1是否全部故障(步骤ST91)。在已登记有电脑室且热源侧单元1全部故障的情况下,控制装置50使设置于除电脑室以外的室内空间7的利用侧单元2a、2b、2c、2d停止(步骤ST92)。然后,控制装置50将除电脑室以外的室内空间7设定为空室(步骤ST93),使设置于电脑室的利用侧送风机20a、20b、20c、20d运转(步骤ST94)。
由此,控制装置50能够将储存于主体的冷能送入电脑室(步骤ST95),来冷却电脑室。具体而言,在步骤ST95中,若利用储存于主体的冷能,则通过图8所示的步骤ST35~步骤ST38的处理,而在设置于除电脑室以外的室内空间7的利用侧单元2a、2b、2c、2d中将冷能储存于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于是,设置于电脑室的利用侧单元2a、2b、2c、2d,通过储存于热介质配管5的内部的冷能,能够抑制温度上升。
根据本实施方式7,控制装置50具有在制冷剂回路进行了异常动作的情况下,将在蓄热模式中蓄存的冷能向设置于始终被冷却的电脑室的利用侧热交换器26a、26b、26c、26d供给的功能。这样,在热源侧单元1的异常动作时,通过将除电脑室以外的室内空间7设定为空室来进行蓄热,从而能够抑制电脑室的温度上升。
附图标记说明
1...热源侧单元;2、2a、2b、2c、2d...利用侧单元;3...中继单元;3a...主中继单元;3b...子中继单元;4...制冷剂配管;5...热介质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非空气调节空间;9...建筑物;10...压缩机;11...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热源侧流路调整单元;13b...第一逆止阀;13c...第二逆止阀;13a...第三逆止阀;13d...第四逆止阀;14...气液分离器;15、15a、15b...中间热交换器;16a、16b、16c、16d...子膨胀部;16、16e...膨胀部;17...储液器;18...中继单元;20、20a、20b、20c、20d...利用侧送风机;21、21a、21b...泵;22、22a、22b、22c、22d...流路切换阀;23、23a、23b、23c、23d...流路切换阀;24、24a、24b、24c、24d...截止阀;25、25a、25b、25c、25d...流量调整阀;26、26a、26b、26c、26d...利用侧热交换器;27、27a、27b、27c、27d...旁通回路;31a、31b...第一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2a、32b...第二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3a、33b、33c、33d...第三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4a、34b、34c、34d...第四热介质温度传感器;35...第五温度传感器;36...压力传感器;37...第六温度传感器;38...第七温度传感器;39...室内温度传感器;50...控制装置;50a...热源侧控制装置;50b...中继侧控制装置;51...控制判定部;51a...蓄热机构;51b...冻结抑制机构;51c...热介质流量控制机构;52...输入部;53...输出部;54...通信部;55...存储机构;55a...热介质流量控制信息;55b...空间信息;55c...履历信息;55d...许可信息;100...空调系统。

Claims (20)

1.一种空调系统,其中,
具备:
制冷剂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部、以及在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连接而成,供制冷剂流动;
热介质回路,其通过热介质配管将泵、所述中间热交换器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而成,供热介质流动;以及
控制装置,其具有在所述压缩机进行动作时使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或所述热介质配管来储存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的蓄热模式、和利用在所述蓄热模式中储存的热能或冷能的利用模式,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蓄热机构,该蓄热机构在所述蓄热模式中将设置于人不在的空室中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所流动的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空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空调系统还具备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的室内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还具有存储机构,该存储机构存储通过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的时间变化的履历,
所述蓄热机构具有基于存储于所述存储机构的履历来判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是否为空室的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还具有存储机构,该存储机构存储所述制冷剂回路以及所述热介质回路的运转的履历,
所述蓄热机构具有基于存储于所述存储机构的履历来判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是否为空室的功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基于存储于所述存储机构的履历来针对每个时间段判定空气调节对象空间是否为空室的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空调系统还具备检测所述热介质的温度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冻结抑制机构,该冻结抑制机构在所述利用模式中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为温度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使在所述蓄热模式中储存的热能流向所述热介质来抑制所述热介质的冻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空调系统还具备检测所述热介质的温度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基于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来求出所储存的热量的功能。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空调系统还具备:
热介质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所述热介质的温度;和
室内温度传感器,其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
所述蓄热机构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与通过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为温度差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储存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在所述制冷剂回路进行异常动作的情况下,将在所述蓄热模式中蓄存的冷能向设置于始终被冷却的电脑室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供给的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空调系统具备:
热源侧单元,其具有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
利用侧单元,其分别具有多个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
中继单元,其具有所述中间热交换器、所述膨胀部以及所述泵,并将通过所述热源侧单元生成的热能或冷能分配给所述利用侧单元,
多个所述利用侧单元进行制冷制热混合运转。
10.一种空调系统,其中,
具备:
制冷剂回路,其通过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膨胀部、以及在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中间热交换器连接而成,供制冷剂流动;
热介质回路,其通过热介质配管将泵、所述中间热交换器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而成,供热介质流动;以及
控制装置,其具有在所述压缩机进行动作时使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或所述热介质配管来储存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的蓄热模式、和利用在所述蓄热模式中储存的热能或冷能的利用模式,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蓄热机构,该蓄热机构在所述蓄热模式中将未运转的利用侧单元所具备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所流动的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所述热介质配管的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蓄热机构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设置于人在的室内空间的情况下,将未运转的利用侧单元所具备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所流动的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所述热介质配管的内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空调系统还具备:
旁通回路,其将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入口侧与出口侧连接,使所述泵所输送的热介质旁通;和
流量调整阀,其以所述泵所输送的热介质向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或所述旁通回路流动的方式切换,
所述蓄热机构在具有未运转的利用侧单元所具备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热介质回路中,以热介质向所述旁通回路流动的方式切换所述流量调整阀。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空调系统还具备向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输送空气的利用侧送风机,
所述蓄热机构通过使所述利用侧送风机停止,而将未运转的利用侧单元所具备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所流动的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所述热介质配管的内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空调系统还具备检测所述热介质的温度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冻结抑制机构,该冻结抑制机构在所述利用模式中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为温度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使在所述蓄热模式中储存的热能流向所述热介质来抑制所述热介质的冻结。
15.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空调系统还具备检测所述热介质的温度的热介质温度传感器,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基于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热介质的温度来求出所储存的热量的功能。
16.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空调系统还具备:
热介质温度传感器,其检测所述热介质的温度;和
室内温度传感器,其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
所述蓄热机构在通过所述热介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与通过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温度之差为温度差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储存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
17.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具有:在所述制冷剂回路进行异常动作的情况下,将在所述蓄热模式中蓄存的冷能向设置于始终被冷却的电脑室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供给的功能。
18.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中,
所述空调系统具备:
热源侧单元,其具有所述压缩机以及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
利用侧单元,其分别具有多个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
中继单元,其具有所述中间热交换器、所述膨胀部以及所述泵,并将通过所述热源侧单元生成的热能或冷能分配给所述利用侧单元,
多个所述利用侧单元进行制冷制热混合运转。
19.一种控制装置,其中,
具有:
蓄热模式,在压缩机进行动作时,使用利用侧热交换器或热介质配管来将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或所述热介质配管的内部;和
利用模式,利用在所述蓄热模式中储存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或所述热介质配管的内部的热能或冷能,
在所述蓄热模式中将设置于人不在的空室中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所流动的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空室。
20.一种控制方法,其中,
具有:
在压缩机进行动作时,使用利用侧热交换器或热介质配管来将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或所述热介质配管的内部的步骤;和
利用储存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或所述热介质配管的内部的热能或冷能的步骤,
在储存的步骤中将设置于人不在的空室中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所流动的热介质所具有的热能或冷能储存于空室。
CN201880089765.3A 2018-03-02 2018-03-02 空调系统、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7580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07999 WO2019167248A1 (ja) 2018-03-02 2018-03-02 空調システム、利用側ユニット、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8008A CN111758008A (zh) 2020-10-09
CN111758008B true CN111758008B (zh) 2022-05-24

Family

ID=67805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89765.3A Active CN111758008B (zh) 2018-03-02 2018-03-02 空调系统、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38696B2 (zh)
CN (1) CN111758008B (zh)
WO (1) WO20191672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4180B (zh) * 2019-09-11 2021-12-17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器
EP4033178B1 (en) * 2019-09-30 2024-05-29 Daikin Industries, Ltd. Refrigeration device
CN114484750B (zh) * 2022-01-28 2024-05-14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用于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系统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45107A (ja) * 1995-11-20 1997-06-06 Fuji Denki Koji Kk 潜熱蓄熱システム
JPH1130450A (ja) * 1998-05-29 1999-02-02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5265284A (ja) * 2004-03-18 2005-09-29 Denso Corp ブライン式空調装置
CN102112815A (zh) * 2008-10-29 2011-06-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中继装置
CN103562648A (zh) * 2011-06-16 2014-02-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566699A (zh) * 2013-10-10 2015-04-29 海尔集团公司 蓄能多联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105737283A (zh) * 2009-09-10 2016-07-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206281096U (zh) * 2016-11-01 2017-06-27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输送管网蓄能的新型区域能源二次泵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31458Y2 (zh) * 1971-05-07 1980-07-26
JP2014069639A (ja) * 2012-09-28 2014-04-21 Denso Corp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4091572A1 (ja) * 2012-12-12 2014-06-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6548742B2 (ja) * 2015-11-20 2019-07-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145107A (ja) * 1995-11-20 1997-06-06 Fuji Denki Koji Kk 潜熱蓄熱システム
JPH1130450A (ja) * 1998-05-29 1999-02-02 Hitachi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5265284A (ja) * 2004-03-18 2005-09-29 Denso Corp ブライン式空調装置
CN102112815A (zh) * 2008-10-29 2011-06-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以及中继装置
CN105180497A (zh) * 2008-10-29 2015-12-23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5737283A (zh) * 2009-09-10 2016-07-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3562648A (zh) * 2011-06-16 2014-02-0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566699A (zh) * 2013-10-10 2015-04-29 海尔集团公司 蓄能多联空调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CN206281096U (zh) * 2016-11-01 2017-06-27 中节能城市节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输送管网蓄能的新型区域能源二次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8008A (zh) 2020-10-09
WO2019167248A1 (ja) 2019-09-06
JPWO2019167248A1 (ja) 2020-12-03
JP7138696B2 (ja) 2022-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31247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314945B1 (en) Air conditioner
EP2413056B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JP534040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64227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0113296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792969B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EP2535653A1 (en) Air-conditioning device
US9310107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EP2650620B1 (en) Heat pump device
JP591159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813110B (zh) 空调装置
CN111758008B (zh) 空调系统、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US8959940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WO201404535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EP2927614B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JP705523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