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4891A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4891A
CN103354891A CN2011800668830A CN201180066883A CN103354891A CN 103354891 A CN103354891 A CN 103354891A CN 2011800668830 A CN2011800668830 A CN 2011800668830A CN 201180066883 A CN201180066883 A CN 201180066883A CN 103354891 A CN103354891 A CN 1033548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hermal medium
heat exchanger
medium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6688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宇江纯一
森本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3548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48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9/00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 F25B29/003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e.g. operating alternately or simultaneously of the compression type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5/00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refrigera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4Temperatures of an indoor room or compar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进行制热运转,具有:制冷剂循环回路(A),在该制冷剂循环回路(A)内,压缩机(10)、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用于在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制冷剂流路、节流装置(16)及热源侧换热器(12)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而构成制冷循环;热介质循环回路(B),在该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热介质流路、泵(21)、利用侧换热器(26)利用热介质配管连接,其中,该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开闭装置(28),其设置于用于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外部向该回路(B)供给热介质的热介质供给配管(38),用于使从热介质供给配管(38)向热介质循环回路(B)流动的热介质通过或将该热介质阻断;空气放出装置(27),其设置于热介质循环回路(B),用于将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残留空气放出,使开闭装置(28)及空气放出装置(27)为打开状态,进行制热运转。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应用于例如大厦用多联式空调机等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在空气调节装置中,具有如大厦用多联式空调机等那样将热源机(室外机)配置在建筑物外、将室内机配置在建筑物的室内的空气调节装置。在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内循环的制冷剂向(从)被供给到室内机的换热器的空气散热(吸热)而将该空气加热或冷却。之后,被加热或冷却了的空气被送入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而进行制热或制冷。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所使用的制冷剂大多采用例如HFC(hydrofluorocarbon:氢氟烃)类制冷剂。另外,还提出了采用二氧化碳(CO2)等天然制冷剂的技术。
还提出有以冷机系统为代表的其他结构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为,在配置在室外的热源机内生成冷能或热能,利用配置在室外机内的换热器将水、防冻液等热介质加热或冷却,并将其输送到配置在空气调节对象区域内的作为室内机的风机盘管单元(fan coil unit)、板式散热器(panel heater)等,来进行制冷或制热。
另外,还提出了这样的空气调节装置:在热源机与室内机之间分别单独连接供被加热后的水流动的水配管和供被冷却后的水流动的水配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通过在制热时切换为将供加热后的水流动的水配管与室内机连接、在制冷时切换为将供冷却后的水流动的水配管与室内机连接,能够自由选择制冷制热。
另外,还提出了以如下方式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设有用于使1次制冷剂和2次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换热器的热交换单元配置在室内机附近,从该热交换单元向室内机输送2次制冷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此外,还存在以如下方式构成的空气调节装置:室外机与具有换热器的分支单元之间利用两根配管连接,向室内机输送2次制冷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40444号公报(例如参照图1)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280818号公报(例如参照说明书的段落[0024]~[0026]、图1)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89465号公报(例如参照说明书的段落[0048]及图1)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343936号公报(例如参照图1)
对于以往的大厦用多联式空调机等空气调节装置,在装入制冷剂时利用真空泵等进行抽真空,由此使空气向制冷剂回路外放出。在此,在专利文献1~4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存在如下情况:不仅在供一次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内混入有空气,而且在供水、防冻液等热介质循环的回路(二次侧回路)内也混入有空气。在进行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时,若在二次侧回路内混入有空气,则有可能使泵的输送热介质的能力降低、使一次侧制冷剂与二次侧制冷剂的热交换效率降低。
因此,通常,在水、防冻液这样的热介质的回路内混入有空气时,向回路内输送水并使泵运转,从排气阀排出空气。然而,在该方法中,仅仅是利用泵使空气与热介质一起循环而将空气送入排气阀,因此无法高效率(短时间)地向回路外排出空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是应对上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使供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二次侧回路)内的空气高效率地向热介质循环回路外放出。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制冷剂循环回路,该制冷剂循环回路利用制冷剂配管连接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用于在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介质间换热器的制冷剂流路、节流装置及热源侧换热器而构成制冷循环;热介质循环回路,该热介质循环回路是利用热介质配管连接热介质间换热器的热介质流路、泵、利用侧换热器而构成的,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进行制热运转,具有:开闭装置,其设置于用于从热介质循环回路外部向该回路供给热介质的热介质供给配管,用于使从热介质供给配管向热介质循环回路流动的热介质通过或将该热介质阻断;空气放出装置,其设置于热介质循环回路,用于将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残留空气放出,该空气调节装置在使开闭装置及空气放出装置打开的同时进行制热运转。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在使开闭装置及空气放出装置打开的同时进行制热运转,因此能够高效率地从热介质循环回路放出空气。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例子。
图3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热主体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泵启停空气放出运转时空气放出装置附近的热介质中的空气的流动的图。
图6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全制冷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时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其他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设置例的概略图。根据图1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设置例。另外,在包含图1的以下附图中存在各构成部件的大小关系与实物不同的情况。
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使热源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即制冷剂循环回路A(参照图2)及使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参照图2)。而且,该空气调节装置100如后述那样具有如下功能:使在该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流动的热介质(例如水、防冻液等)中含有的残留空气(气泡)高效率(短时间)地向热介质循环回路B外放出。
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使热源侧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即制冷剂循环回路A(参照图2)及使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参照图2),各室内机能够选择制冷运转、制热运转。
并且,具有:室内机仅进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室内机仅进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和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混合存在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其中,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包括制冷负载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及制热负载大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采用间接利用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的方式(间接方式)。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将储存于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或热能传递给与热源侧制冷剂不同的热介质,利用储存于热介质的冷能或热能对空气调节对象空间进行制冷或制热。
在图1中,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作为热源机的1台室外机1;多台室内机2;用于将在室外机1内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或热能传递给在室内机2内流动的热介质的热介质转换器3。热介质转换器3用于使热源侧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室外机1与热介质转换器3被导通热源侧制冷剂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转换器3与室内机2被导通热介质的热介质配管5连接。并且,在室外机1生成的冷能或热能传递给热介质转换器3内的热介质,并输送到室内机2。
室外机1通常配置在作为大厦等建筑物9外部的空间(例如,房顶等)的室外空间6,经由热介质转换器3向室内机2供给冷能或热能。室内机2配置在能够向作为建筑物9内部的空间(例如,居室等)的室内空间7供给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的位置,向作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供给制冷用空气或制热用空气。热介质转换器3作为与室外机1及室内机2分开的框体,能够设置在室外空间6及室内空间7之外的位置,与室外机1和室内机2分别通过制冷剂配管4及热介质配管5连接,用于将从室外机1供给来的冷能或热能传递给室内机2。
如图1所示,在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室外机1与热介质转换器3经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热介质转换器3与各室内机2经由热介质配管5连接。像这样,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利用制冷剂配管4及热介质配管5将各单元(室外机1、室内机2及热介质转换器3)连接起来,因此易于施工。
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如下状态:热介质转换器3设置在作为建筑物9内部的与室内空间7分开的空间的天花板里等空间(例如,建筑物9的天花板里等空间,以下,简称为空间8)。除此以外,热介质转换器3也可以设置于电梯等所在的共用空间等。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室内机2为天花板箱式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天花板埋入式、天花板悬挂式等,只要能够直接或通过管道等向室内空间7供给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即可,并不特别限定。
另外,在图1中例示了室外机1设置在室外空间6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室外机1也可以设置在带有通风口的机械室等被包围的空间内,只要能够利用排气管道向建筑物9外排放废热则室外机1也可以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或者,在利用水冷式室外机1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室外机1设置在建筑物9的内部。
热介质转换器3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机1附近的远离室内机2的位置。但是,在热介质转换器3与室内机2之间的距离变长时,热介质的输送所需要的动力(能量)变得很大,因此,优选在设置热介质转换器3时考虑节能效果会减弱的情况。此外,室外机1、室内机2及热介质转换器3的连接台数并不特别限定,可以根据建筑物9决定台数。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例子。根据图2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结构。如图2所示,室外机1与设置于热介质转换器3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15a(2)、15b(1)、15b(2)经由制冷剂配管4连接。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及15a(2)简称为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b(1)及15b(2)简称为热介质间换热器15b。而且,有时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及15b简称为热介质间换热器15。热介质间换热器15与室内机2a~室内机2d(有时也简称为室内机2)经由热介质配管5连接。
[室外机1]
在室外机1中,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换热器12、储存器19由制冷剂配管连接。
压缩机10吸入制冷剂,将该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状态并输送到制冷剂循环回路A。该压缩机10的排出侧与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连接,吸引侧与储存器19连接。压缩机10例如可以由能够控制容量的变频压缩机等构成。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压缩机10的排出侧与止回阀13b连接并使热源侧换热器12与储存器19的吸引侧连接。并且,在制冷运转模式时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压缩机10的排出侧与热源侧换热器12连接并使止回阀13d与储存器19的吸引侧连接。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例如可以由四通阀等构成。
热源侧换热器1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作用。并且,该热源侧换热器12能够使制冷剂与由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鼓风机供给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使热源侧制冷剂蒸发气化或冷凝液化。
在制热运转模式时,该热源侧换热器12的一方与止回阀13c连接,另一方与储存器19的吸引侧连接。并且,在制冷运转模式时,热源侧换热器12的一方与压缩机10的排出侧连接,另一方与止回阀13a连接。热源侧换热器12例如可以由能够使在制冷剂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通过叶片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翅片管式换热器构成。
储存器19用于储存由于制热运转模式时和制冷运转模式时的不同所产生的剩余制冷剂、与过渡的运转变化(例如,室内机2的运转台数的变化)相对的剩余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模式时,该储存器19的吸引侧与热源侧换热器12连接,排出侧与压缩机10的吸引侧连接。并且,在制冷运转模式时,储存器19的吸引侧与止回阀13d连接,排出侧与压缩机10的吸引侧连接。
另外,在室外机1中设有连接配管37a、连接配管37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及止回阀13d。通过设置上述部件,能够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运转模式无关地使从室外机1向热介质转换器3流入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固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以设有连接配管37a、连接配管37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及止回阀13d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为一个例子进行了图示。但是,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制冷剂回路并不特别限定,也可以不设置连接配管37a、连接配管37b、止回阀13a、止回阀13b、止回阀13c及止回阀13d。
连接配管37a为从图2所图示的点P1连接到点P2的制冷剂配管。另外,连接配管37b为从点P3连接到点P2的制冷剂配管。
止回阀13a设置于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制冷剂配管中的从点P3连接到点P4的制冷剂配管。通过该止回阀13a,在从点P3连接到点P4的制冷剂配管内,热源侧制冷剂仅沿从点P3朝向点P4的方向流动。止回阀13b设置于连接配管37a。通过该止回阀13b,在连接配管37a内,热源侧制冷剂仅沿从点P1朝向点P2的方向流动。止回阀13c设置于连接配管37b。通过该止回阀13c,在从点P3连接到点P4的制冷剂配管内,热源侧制冷剂仅沿从点P3朝向点P4的方向流动。止回阀13d设置于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的制冷剂配管的从点P3连接到点P1的制冷剂配管。通过该止回阀13d,在从点P3连接到点P1的制冷剂配管内,热源侧制冷剂仅沿从点P3朝向点P1的方向流动。
[室内机2]
在室内机2中设有利用侧换热器26a~26d(有时也简称为利用侧换热器26)。该利用侧换热器26经由热介质配管5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有时也简称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连接,并经由热介质配管5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有时也简称为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该利用侧换热器26用于使热介质与由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鼓风机供给来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供给到室内空间7内的制热用空气或制冷用空气。
在图2中例示了4台室内机2a~2d经由热介质配管5与热介质转换器3连接的情况。并且,与室内机2a~2d相对应地,利用侧换热器26也从纸面下侧依次为利用侧换热器26a、利用侧换热器26b、利用侧换热器26c、利用侧换热器26d。另外,室内机2的连接台数并不限定于4台。
[热介质转换器3]
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搭载有:4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d;两个节流装置16a、16b(有时也简称为节流装置16);两个开闭装置17a、17b(有时也简称为开闭装置17);两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18b(有时也简称为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两个泵21a、21b(有时也简称为泵21);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有时也简称为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有时也简称为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有时也简称为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
热介质间换热器15(负载侧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散热器)或蒸发器发挥作用,用于使热源侧制冷剂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将由室外机1生成的储存于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或热能传递给热介质。
两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连接在图2所示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将节流装置16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连接起来的配管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将热介质冷却。
两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b连接在图2所示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将节流装置16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连接起来的配管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将热介质加热。
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两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在从节流装置16a连接到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的制冷剂配管之间并列连接。
在此,一般而言低温低压的制冷剂的密度较小。因此,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双方并列连接,使制冷剂的流速下降,使压力损耗降低,使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循环的效率得到提高。
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两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b在从节流装置16b连接到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的制冷剂配管之间串联连接。
在此,高温高压的制冷剂的密度大。因此,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所流经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b双方串联连接,使制冷剂的流速增大,使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与热介质的热交换效率提高。另外,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高压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5b,因此能够降低压力损耗。
另一方面,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双方在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到泵21a的配管之间并列连接。
同样地,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热介质间换热器15b双方也在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到泵21b的配管之间并列连接。
节流装置16具有作为减压阀、膨胀阀的功能,用于对热源侧制冷剂减压,使其膨胀。节流装置16a设置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路中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下游侧(参照图3)。节流装置16b设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路中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b(2)的下游侧(参照图3)。节流装置16例如可以由电子膨胀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构成。
开闭装置17用于开闭其所设置的流路。开闭装置17a设置于制冷剂配管4a,相对于从室外机1流入的制冷剂,该制冷剂配管4a成为热介质转换器3的入口侧。并且,开闭装置17b设置于将制冷剂配管4a与制冷剂配管4b连接起来的配管,相对于从室外机1流入的制冷剂,该制冷剂配管4a成为热介质转换器3的入口侧,制冷剂配管4b成为出口侧。开闭装置17例如可以由二通阀等构成。
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用于切换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在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使制冷剂配管4a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1)连接。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及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时,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使制冷剂配管4b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以及热介质间换热器15a(2)连接。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例如可以利用四通阀等构成。
泵21用于使在热介质配管5内流动的热介质循环。泵21a连接在热介质配管5中的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起来的配管之间。泵21b连接在热介质配管5中的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起来的配管之间。两个泵21例如可以利用能够控制容量的泵等构成。
另外,也可以将泵21a连接在热介质配管5中的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起来的配管之间。并且,也可以将泵21b连接在热介质配管5中的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起来的配管之间。
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用于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对应的个数(在此为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三通中的一方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连接,另一方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连接,再另一方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连接,该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设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从纸面下侧依次图示有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c、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例如可以利用三通阀等构成。
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用于切换热介质的流路。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对应的个数(在此为4个)。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三通分别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热介质间换热器15b、利用侧换热器26连接,该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设置于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从纸面下侧依次图示有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c、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例如可以利用三通阀等构成。
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用于调整在热介质配管5内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对应的个数(在此为4个)。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一方与利用侧换热器26连接,另一方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从纸面下侧图示有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另外,也可以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设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例如可以利用能够控制开口面积的二通阀等构成。
另外,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设有各种检测机构(在图5中,两个第1温度传感器31a、31b、4个第2温度传感器34a~34d、4个第3温度传感器35a~35d、压力传感器36及4个室内温度传感器40a~40d)。由上述的各种检测机构检测出的信息(温度信息、压力信息)被输送到用于集中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动作的控制装置,用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控制。
两个第1温度传感器31a、31b(有时也简称为第1温度传感器31)用于检测从热介质间换热器15流出的热介质、即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出口处的热介质的温度。第1温度传感器31a设置于泵21a的入口侧的热介质配管5。第1温度传感器31b设置于泵21b的入口侧的热介质配管5。第1温度传感器31例如可以利用热敏电阻等构成。
4个第2温度传感器34a~第2温度传感器34d(有时也简称为第2温度传感器34)设在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之间,用于检测从利用侧换热器26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第2温度传感器34设有与室内机2的设置台数相对应的个数(在此为4个)。另外,与室内机2相对应地,从纸面下侧图示有第2温度传感器34a、第2温度传感器34b、第2温度传感器34c、第2温度传感器34d。第2温度传感器34例如可以利用热敏电阻等构成。
4个第3温度传感器35a~第3温度传感器35d(有时也简称为第3温度传感器35)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或出口侧,用于检测流入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或检测从热介质间换热器15流出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温度。第3温度传感器35a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b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与节流装置16a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c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d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第3温度传感器35例如可以利用热敏电阻等构成。
压力传感器36的设置位置与第3温度传感器35d的设置位置相同,设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用于检测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节流装置16b之间流动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
4个室内温度传感器40a~室内温度传感器40d(有时也简称为室内温度传感器40)分别用于检测与室内机2a~2d对应的空气调节对象空间内的温度。4个室内温度传感器40的设置位置并不特别限定,但优选附设在例如设置室内机2a~2d的场所。室内温度传感器40例如可以利用热敏电阻等构成。
控制装置(省略图示)由微机等构成,其根据各种检测机构的检测信息及来自遥控器的指示控制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鼓风机(省略图示)的转速(包括开/关)、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21的驱动、节流装置16的开度、开闭装置17的开闭、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的切换、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切换、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切换、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的开度、后述的开闭装置28(热介质供给路径开闭装置)及后述的空气放出装置27等,以便执行后述的各运转模式。另外,控制装置可以设置于每个单元,也可以设置于室外机1或热介质转换器3。
供热介质流动的热介质配管5包括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连接的部分和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连接的部分。热介质配管5根据与热介质转换器3连接的室内机2的台数分支(在此,各4分支)。并且,热介质配管5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通过控制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来决定使来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还是使来自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
另外,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换热器12、开闭装置17、节流装置16、热介质间换热器15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路、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及储存器19利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循环回路A。并且,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热介质流路、泵21、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利用侧换热器26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利用热介质配管5连接而构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即,各热介质间换热器15分别与多台利用侧换热器26并列连接,使热介质循环回路B成为多个系统。
因此,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室外机1与热介质转换器3经由设置于热介质转换器3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及热介质间换热器15b连接在一起,热介质转换器3与室内机2经由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及热介质间换热器15b连接在一起。即,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利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及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使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内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
[空气放出机构]
热介质供给配管38是用于向热介质循环回路B补充热介质的配管。热介质供给配管38的一方与将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起来的配管连接。热介质供给配管38的另一方与能够供给热介质的热介质源(热介质为水时为自来水管等)连接。
开闭装置28(热介质供给路径开闭装置)用于开闭设有开闭装置28的流路,能够进行向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热介质的供给和阻断的切换。开闭装置28在控制装置的控制下进行开闭。开闭装置28设置于热介质供给配管38。开闭装置28例如可以利用二通阀等构成。
两个空气放出装置27a、27b(有时也简称为空气放出装置27)用于向外部放出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循环的热介质中含有的空气(残留空气)。空气放出装置27a设置于将泵21a的排出侧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起来的配管。在后述的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时,空气放出装置27b的设置位置并不特别限定,优选如图3所图示那样例如设置于将泵21b的排出侧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连接起来的配管。在后述的制热主体运转利用空气放出运转中,空气放出装置27设置于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连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配管(参照图4)。
空气放出装置27例如可以利用手动排气阀等构成。在空气放出装置27为手动排气阀时,通过在开闭装置28处于打开的状态下打开空气放出装置27,将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的空气与热介质一起放出到外部。并且,经由开闭装置28向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供给与被放出的热介质量相应的热介质。另外,空气放出装置27当然也可以利用控制装置来控制开闭。在以下的说明中,以空气放出装置27被控制装置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该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根据来自各室内机2的指示通过该室内机2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即,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使室内机2全部进行同一运转,且能够使各室内机2进行不同的运转。
空气调节装置100所执行的运转模式有:驱动的室内机2仅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驱动的室内机2仅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作为制冷负载大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及作为制热负载大的制冷制热混合运转模式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并且,本空气调节装置100在执行全制热运转模式或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而将热介质加热到规定的温度以上的同时,使空气放出装置27及开闭装置28为打开状态,能够将包含在热介质中的空气高效率地向热介质循环回路B外放出。以下,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所执行的空气放出运转。
[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
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是通过使用者手动输入而开始进行的。或者,对于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也可以在制热运转中自动打开开闭装置28及空气放出装置27而开始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
此外,对于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还可以在室内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温度低于规定值时,打开开闭装置28及空气放出装置27并使全制热运转自动执行规定时间。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在判断为室内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温度低于规定值时,将开闭装置28及空气放出装置27打开并执行全制热运转,在确保热介质的温度高于规定值的状态下进行规定时间运转。
另外,上述检测温度的规定值例如可以为30℃左右。另外,上述规定时间的值并不特别限定。此外,在热能负载例如仅在利用侧换热器26a产生时,采用室内温度传感器40a的检测温度。
像这样,在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时,将热介质加热而使空气相对于热介质的溶解度减小,使空气从热介质溶出,因此,能够高效率地从空气放出装置27向热介质循环回路B外放出空气。此外,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例如优选在空气调节运转之前进行。
图3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3中,以仅由利用侧换热器26a产生热能负载的情况为例说明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另外,在图3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供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及热介质)流动的配管。并且,在图3中,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利用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利用虚线箭头表示。
在图3所示的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从而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换热器12地向热介质转换器3流入。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驱动泵21a及泵21b,将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打开,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25d全闭,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15a(2)与利用侧换热器26a之间及热介质间换热器15b(1)、15b(2)与利用侧换热器26a之间循环。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及连接配管37a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4a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流入到热介质转换器3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分支,分别向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及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流入到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的制冷剂在此之后分支而分别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及热介质间换热器15a(2)。并且,流入到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的制冷剂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5b(1),之后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5a(2)。
流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在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循环的热介质放热的同时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
从热介质间换热器15a流出的液态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16a而膨胀,而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另外,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流出的液态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b的作用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上述的二相制冷剂合流之后经由开闭装置17b从热介质转换器3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b再次向室外机1流入。流入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经由连接配管37b向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换热器12流入。
之后,流入到热源侧换热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从热源侧换热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及储存器19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此时,控制节流装置16a的开度,从而使作为将压力传感器36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的值与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过冷却度)保持一定。同样地,控制节流装置16b的开度,从而使作为将压力传感器36检测出的压力换算成饱和温度的值与第3温度传感器35d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冷度保持一定。另外,开闭装置17a关闭,开闭装置17b打开。
接下来,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下,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及热介质间换热器15b这两者传递给热介质,被加热了的热介质在泵21a及泵21b的作用下在热介质配管5内流动。经泵21a及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a,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向室内空气放热。
之后,热介质从利用侧换热器26a流出并流入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此时,在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的作用下,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为提供室内所需的空气调节负载所需要的流量,并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a。从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流入,之后再次被吸入泵21。
另外,在热介质配管5中,热介质从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朝向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流动。另外,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被控制为如下开度,即:确保针对所有4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流路,使与热交换量相对应的流量的热介质流动。
另外,在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中,将空气放出装置27打开,因此一部分热介质从空气放出装置27向热介质循环回路B外放出。另外,通过将开闭装置28打开,能够使与流出的热介质量(容积)相同的热介质经由热介质供给配管38供给到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
即,通过执行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使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的空气一边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循环一边向配管上部移动。并且,移动到配管上部的空气在通过空气放出装置27时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放出。此时,有时存在热介质也与空气一起从空气放出装置27放出的情况。因此,将开闭装置28打开,使与空气及与空气一起流出的热介质这两者合在一起的量相当的热介质经由热介质供给配管38供给到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
通过执行该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由于热介质被加热,空气相对于热介质的溶解度减小。在假设热介质为水的情况下,在使热介质从10℃上升到30℃时,溶解度从0.0295g/L下降到0.0210g/L。例如,在热介质配管5的配管长度为单侧60m、配管粗细(直径)为19.05mm、配管厚度为1mm时,存在于热介质配管5内的水的总量为27.4kg。在此,通过使27.4kg的水从10℃上升到30℃,使能够溶解在热介质配管5内的空气量从0.81g减少到0.58g。即,通过将水从10℃加热到30℃,使能够溶解于水的空气减少0.23g。该0.23g的空气一边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循环一边向配管上部移动。之后,移动到配管上部的空气在通过空气放出装置27时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放出。另外,在从空气放出装置27放出空气时,有时水也被一同放出。但是,由于开闭装置28打开,因此能够从热介质供给配管38供给与被放出的水的量相应的水,所以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的水量保持一定。
[制热主体运转利用空气放出运转]
制热主体运转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为,通过执行制热主体运转,利用水的溶解度的差,将残留在利用侧换热器26附近的空气单独放出。即,通过执行制热主体运转利用空气放出运转,能够高效率地将残留在利用侧换热器26附近的空气单独放出。
制热主体运转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是通过使用者手动输入而开始进行的。或者,也可以在制冷制热混合运转中自动打开开闭装置28及空气放出装置27而开始制热主体运转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
此外,对于制热主体运转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还可以在室内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温度为规定值以上时,打开开闭装置28及空气放出装置27并使制热主体运转自动进行规定时间。在该情况下,控制装置在判断为室内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温度为规定值以上时,将开闭装置28及空气放出装置27打开并实施制热主体运转,在确保热介质的温度高于规定值的状态下运转规定时间。
另外,上述检测温度的规定值与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中的规定值相对应,例如可以为30℃左右。另外,上述规定时间的值并不特别限定。此外,在热能负载例如仅在利用侧换热器26a产生时,采用室内温度传感器40a的检测温度。
图4是表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4中,以在利用侧换热器26a、26b产生冷能负载、在利用侧换热器26c、26d产生热能负载的情况为例说明制热主体运转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另外,在图4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及热介质)流动的配管。并且,在图4中,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利用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利用虚线箭头表示。
首先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及连接配管37a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制冷剂配管4a流入热介质转换器3。流入到热介质转换器3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分支,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b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5b(1),之后流入热介质间换热器15b(2)。
流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b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循环的热介质放热而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态制冷剂。从热介质间换热器15b流出的液态制冷剂在节流装置16的作用下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该二相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换热器15a。
并且,流入到热介质间换热器15a的制冷剂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该二相制冷剂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制冷剂配管4b及连接配管37b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在利用热源侧换热器12从室外空气吸热,而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从热源侧换热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及储存器19再次被吸入压缩机10。
此时,控制节流装置16a的开度,从而,作为由第3温度传感器35a和第3温度传感器35b检测出的温度之差而得到的过热度保持一定。节流装置16b为打开状态。另外,开闭装置17关闭。
接下来,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中,热源侧制冷剂的冷能传递给热介质,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中,热源侧制冷剂的热能传递给热介质,热介质在泵21a及泵21b的作用下在热介质配管5内流动。经泵21a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的冷能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b仅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之后,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另一方面,经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的热能经由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c及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d仅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之后,在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
从利用侧换热器26a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流入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并且,从利用侧换热器26b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流入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b。
另一方面,从利用侧换热器26c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流入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c。并且,从利用侧换热器26d流出的热介质经由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流入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d。
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开度全部为半开,由此,从利用侧换热器26流出的热介质从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朝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和热介质间换热器15b这两者分支。此时,加热后的热介质与冷却后的热介质混合。
向热介质间换热器15流入的热介质再次被吸入泵21。此时,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可以为全开,也可以将热介质的流量控制为提供室内所需的空气调节负载所需要的流量,而使其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
在制热主体运转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下,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开度全部为半开,由此能够期望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的低温热介质的温度上升。这是因为,4个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开度全部为半开,由此,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的低温热介质与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的高温热介质混合。
例如,在从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为10℃、从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为30℃且热介质流量为等量的情况下,混合后的热介质温度为20℃。在假设热介质为水的情况下,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中的空气的溶解度为0.0295g/L,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中的空气的溶解度为0.0172g/L,混合后(合流后)的空气的溶解度为0.0210g/L。
在此,若泵21a及泵21b分别以30L/min的流量送出水,则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中在1分钟内流过的热介质中的溶解空气量为0.0295×30=0.885g,在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中在1分钟内流过的热介质中的溶解空气量为0.0172×30=0.516g。即,计算如下:在混合前(合流前),每分钟0.885+0.516=1.401g的溶解空气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
另一方面,在混合后(合流后),在1分钟内流过的热介质中的溶解空气量为0.0210×30×2=1.260g。由此,每分钟能够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内放出混合前后(合流前后)的差、即1.401-1.260=0.141g的空气。
另外,在将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附近残留的空气放出之后,使在利用侧换热器26内产生的负载逆转,由此,对于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也能够将空气放出。即:以使与制热运转对应的利用侧换热器26c、26d与制冷运转相对应、使与制冷运转对应的利用侧换热器26a、26b与制热运转相对应的方式,切换热介质从热介质间换热器15向利用侧换热器26的流入口(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的连接)。
之后,向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供给被加热了的热介质,向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供给被冷却了的热介质,因此,能够将残留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附近的空气放出。
[泵启停空气放出运转]
泵启停空气放出运转为,在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或制热主体运转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的执行过程中,反复进行泵21的启停,由此促进空气的浮起,使空气向热介质循环回路B外放出。此时,可以使两个泵21同时启停,也可以分别启停。另外,在使两个泵21分别启停的情况下,可以将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的开度调整为仅与进行运转的泵21连接的开度,也可以成为半开状态。另外,泵21的启停例如数十秒进行一次,通过使泵21停止等进行。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泵启停空气放出运转时的空气放出装置27附近的热介质中的空气的流动的图。另外,图5(a)表示泵21进行运转时空气的流动,图5(b)表示泵21处于停止时空气向上方移动的状态。
在热介质为水的情况下,由于空气比水轻,因此在热介质配管5内浮起,在通过空气放出装置27时放出。但是,在热介质的流速大的情况下,空气容易在流入空气放出装置27之前通过空气放出装置27。即,在热介质的流速大的情况下,难以从空气放出装置27放出空气。
因此,通过使泵21停止规定的时间,包括通过了空气放出装置27的空气在内,所有的空气仅向上方移动。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更多的空气向空气放出装置27移动。即,通过实施泵启停空气放出运转,能够高效率地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放出空气。
以上,说明了用于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放出空气的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制热主体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及泵启停空气放出运转模式的动作。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用于对室内空间7(参照图1)进行制热或制冷的各运转模式时的各种设备的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及热介质的流动与制热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时相同,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及热介质的流动与制热主体利用空气放出运转模式时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6中,以仅在利用侧换热器26a产生冷能负载的情况为例说明全制冷运转模式。另外,在图6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及热介质)流动的配管。并且,在图6中,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由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由虚线箭头表示。
在图6所示的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12流入。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驱动泵21a及泵21b,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25d全闭,使热介质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与利用侧换热器26a之间循环。另外,开闭装置17b关闭。
另外,通过以确保第1温度传感器31a检测出的温度或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出的温度与第2温度传感器34检测出的温度之差为目标值的方式进行控制,能够提供室内空间7(参照图1)所需要的空气调节负载。热介质间换热器15的出口温度可以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a或第1温度传感器31b中的任意一方的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
另外,本来,利用侧换热器26a应该利用其入口与出口的温度差控制,但利用侧换热器26a的入口侧的热介质温度与第1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出的温度几乎为同一温度,因此通过使用第1温度传感器31b,能够削减温度传感器的数量,能够廉价地构成系统。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7是表示图2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制冷主体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7中,以在利用侧换热器26a产生冷能负载、在利用侧换热器26b产生热能负载的情况为例说明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另外,在图7中,粗线所示的配管表示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及热介质)循环的配管。并且,在图7中,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由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由虚线箭头表示。
在图7所示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热源侧制冷剂向热源侧换热器12流入。在热介质转换器3中,驱动泵21a及泵21b,打开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b,使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c及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d全闭,使热介质分别在热介质间换热器15a与利用侧换热器26a之间、热介质间换热器15b与利用侧换热器26b之间循环。另外,开闭装置17关闭。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其他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例子。在图2~4、6、7中,设置有两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及两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b,在图8中,设置有一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a及一个热介质间换热器15b。该图8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也能够执行上述各运转模式,当然能够应用本发明。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外机,2室内机,2a~2d室内机,3热介质转换器,4制冷剂配管,4a、4b制冷剂配管,5热介质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空间,9建筑物,10压缩机,11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换热器,13a~13d止回阀,15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5b热介质间换热器,15a(1)、15a(2)、15b(1)、15b(2)热介质间换热器,16节流装置,16a、16b节流装置,17开闭装置,17a、17b开闭装置,1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8a、18b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9储存器,21泵,21a、21b泵,22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2a~22d第1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3a~23d第2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25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5a~25d热介质流量调整装置,26利用侧换热器,26a~26d利用侧换热器,27空气放出装置,27a、27b空气放出装置,28开闭装置(热介质供给路径开闭装置),31第1温度传感器,31a、31b第1温度传感器,34第2温度传感器,34a~34d第2温度传感器,35第3温度传感器,35a~35d第3温度传感器,36压力传感器,37a、37b连接配管,38热介质供给配管,40室内温度传感器,40a~40d室内温度传感器,100空气调节装置,A制冷剂循环回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

Claims (5)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有:
制冷剂循环回路,该制冷剂循环回路具有压缩机、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节流装置及热源侧换热器,并利用制冷剂配管将它们连接起来而构成制冷循环;以及
热介质循环回路,该热介质循环回路具有上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泵、多个利用侧换热器,并利用热介质配管将它们连接起来,
该空气调节装置能够进行制冷运转及制热运转,其特征在于,具有:
开闭装置,上述开闭装置设置于热介质供给配管,使从上述热介质供给配管向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流动的上述热介质通过或将该热介质阻断,上述热介质供给配管以能够供给热介质的方式与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连接;以及
空气放出装置,上述空气放出装置设置于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将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残留空气放出,
在使上述开闭装置及上述空气放出装置打开的同时,进行制热运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制冷运转及上述制热运转包括:在上述利用侧换热器仅进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在上述利用侧换热器仅进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以及在上述利用侧换热器混合存在上述制冷运转和上述制热运转的制冷制热运转混合运转模式,
上述热介质循环回路能分别与上述多个利用侧换热器的各自的流出侧连接,从而能够使从上述多个利用侧换热器的每一个流出的上述热介质合流,
上述空气放出装置设置于使合流后的上述热介质向上述多个热介质间换热器流动的配管,
在使上述开闭装置及上述空气放出装置打开的同时,进行全制热运转或制冷制热混合运转。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上述泵的运转和停止连续反复进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室内温度传感器,上述室内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以及
控制装置,上述控制装置根据上述室内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通过上述利用侧换热器执行制热运转,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检测温度低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打开上述开闭装置及上述空气放出装置,并进行制热运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室内温度传感器,上述室内温度传感器检测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温度;以及
控制装置,上述控制装置根据上述室内温度传感器的检测温度,通过上述利用侧换热器执行制热运转,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检测温度低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打开上述开闭装置及上述空气放出装置,并进行全制热运转,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检测温度为上述规定值以上的情况下打开上述开闭装置及上述空气放出装置,并进行制冷制热混合运转。
CN2011800668830A 2011-02-07 2011-02-07 空气调节装置 Pending CN1033548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00654 WO2012107947A1 (ja) 2011-02-07 2011-02-07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4891A true CN103354891A (zh) 2013-10-16

Family

ID=46638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668830A Pending CN103354891A (zh) 2011-02-07 2011-02-07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64829B2 (zh)
EP (1) EP2674686B1 (zh)
JP (1) JP5611376B2 (zh)
CN (1) CN103354891A (zh)
WO (1) WO2012107947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2357A (zh) * 2014-07-31 2017-05-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06951043A (zh) * 2017-03-15 2017-07-1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循环冷却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12698B1 (ko) * 2010-11-01 2013-03-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히트 펌프식 급탕장치
KR101203579B1 (ko) 2010-11-05 2012-11-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조 겸용 급탕 장치 및 그 운전방법
JP5880863B2 (ja) * 2012-02-02 2016-03-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熱管理システム
JP5868833B2 (ja) * 2012-11-28 2016-02-24 株式会社タナカホーム 空調システム
ES2814352T3 (es) * 2012-11-29 2021-03-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Dispositivo de acondicionamiento de aire
WO2014141381A1 (ja) * 2013-03-12 2014-09-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3428550B1 (en) * 2014-11-05 2020-04-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WO2019021406A1 (ja) * 2017-07-27 2019-01-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および熱媒体封入方法
WO2019069442A1 (ja) * 2017-10-06 2019-04-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DE102019119884A1 (de) * 2019-07-23 2021-01-28 Wölfle GmbH Die Temperatur einer Mehrzahl unterschiedlicher Betriebsmodule regelndes Fluidkreislaufsystem
JP7199594B2 (ja) * 2020-03-04 2023-01-0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空気排出方法
DE102021105750A1 (de) 2021-03-10 2022-09-1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Thermomanagement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Temperiersystem und einem davon separierten Transfersystem
DE102021105751A1 (de) 2021-03-10 2022-09-15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Thermomanagementsystem für ein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Temperiersystem und einem davon separierten Transfersystem
CN112984662B (zh) 2021-03-31 2023-04-07 广东积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回收空调热水系统及其制冷剂流量控制方法
US11901537B2 (en) * 2021-12-21 2024-02-13 Caterpilla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urging air from battery cooling system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47775A (ja) * 2000-11-07 2002-05-22 Noritz Corp 温水暖房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試運転制御方法
JP2005535518A (ja) * 2002-08-14 2005-11-24 コンティネンタル・テーベス・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ウント・コンパニー・オッフェネ・ハンデルスゲゼルシヤフト 電気油圧式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のエア抜きおよび再充填方法
CN101029786A (zh) * 2006-02-27 2007-09-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
JP2009097824A (ja) * 2007-10-18 2009-05-07 Panason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WO2010049998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中継装置
WO2010050006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667238A (en) * 1941-02-19 1954-01-26 Clayton Manufacturing Co Cooling means for dynamometers
US2321964A (en) * 1941-08-08 1943-06-15 York Ice Machinery Corp Purge system for refrigerative circuits
US2906106A (en) * 1956-01-12 1959-09-29 Koppers Co Inc Spindle assembly
US3131546A (en) * 1962-03-28 1964-05-05 Carrier Corp Purge arrangements
US5078756A (en) * 1990-01-12 1992-01-07 Major Thomas O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urification and recovery of refrigerant
US5243831A (en) * 1990-01-12 1993-09-14 Major Thomas O Apparatus for purification and recovery of refrigerant
US5099653A (en) * 1990-01-12 1992-03-31 Major Thomas O Apparatus for purification and recovery of refrigrant
JP2968079B2 (ja) * 1991-03-29 1999-10-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マルチタイプ吸収式空調システム
JPH05280818A (ja) 1992-04-01 1993-10-2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KR100720165B1 (ko) * 1999-05-20 2007-05-18 사이엔스 가부시기가이샤 냉동 사이클로 된 가열장치
JP2001289465A (ja) 2000-04-11 2001-10-19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4123829B2 (ja) 2002-05-28 2008-07-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EP1536997B1 (de) 2002-08-14 2007-01-17 Continental Teves AG & Co. oHG Verfahren zum wechsel des druckmittels eines elektrohydraulischen bremssystems
US20040170950A1 (en) * 2002-09-12 2004-09-02 Prien Samuel D. Organ preserv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s
JP2005140444A (ja) 2003-11-07 2005-06-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EP2095027B1 (en) * 2006-12-13 2018-03-07 Tadpole Energy Limited Fluid containment and transfer vessel
JP5428381B2 (ja) * 2009-02-24 2014-02-26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47775A (ja) * 2000-11-07 2002-05-22 Noritz Corp 温水暖房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試運転制御方法
JP2005535518A (ja) * 2002-08-14 2005-11-24 コンティネンタル・テーベス・アクチ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ウント・コンパニー・オッフェネ・ハンデルスゲゼルシヤフト 電気油圧式ブレーキシステムのエア抜きおよび再充填方法
CN101029786A (zh) * 2006-02-27 2007-09-05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冷冻循环装置
JP2009097824A (ja) * 2007-10-18 2009-05-07 Panasonic Corp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WO2010049998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中継装置
WO2010050006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2357A (zh) * 2014-07-31 2017-05-1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06662357B (zh) * 2014-07-31 2020-04-0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系统
CN106951043A (zh) * 2017-03-15 2017-07-14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循环冷却系统
CN106951043B (zh) * 2017-03-15 2023-12-2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循环冷却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464829B2 (en) 2016-10-11
JPWO2012107947A1 (ja) 2014-07-03
EP2674686B1 (en) 2020-03-25
WO2012107947A1 (ja) 2012-08-16
US20130269379A1 (en) 2013-10-17
JP5611376B2 (ja) 2014-10-22
EP2674686A1 (en) 2013-12-18
EP2674686A4 (en) 2018-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4891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97657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573033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64227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48327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57841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AU2011358039B2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3080668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2300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3008278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483250A (zh) 空调装置
CN103221759A (zh) 空调机
CN10387489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597661B (zh) 空调装置
WO2011099056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813112B (zh) 空调装置
CN103097832A (zh) 空气调节装置
KR101636326B1 (ko) 냉동 사이클 장치, 히트 펌프 급탕 에어컨 및 그 실외기
CN10275390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653760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57917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737283A (zh) 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