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074352B - 空气调节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074352B
CN105074352B CN201380073759.6A CN201380073759A CN105074352B CN 105074352 B CN105074352 B CN 105074352B CN 201380073759 A CN201380073759 A CN 201380073759A CN 105074352 B CN105074352 B CN 1050743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medium
heat exchanger
flow passage
refrigerant
passage sel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7375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074352A (zh
Inventor
本村祐治
岛本大祐
本多孝好
森本修
西冈浩二
小野达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5074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074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0743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11/00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 F16K11/02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 F16K11/08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 F16K11/085Multiple-way valves, e.g. mixing valves; Pipe fittings incorporating such valves with all movable sealing faces moving as one unit comprising only taps or cocks with cylindrical plu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2Refrigerant piping for connecting the separate outdoor units to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3Indoor unit with water as a heat sink or heat sour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2Press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5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outdoo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19Calculation of parame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26Problems to be solved characterised by the startup of the refrigeration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1Discharge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2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discharge side of the compress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1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fluid heated by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2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inlet of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6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 F25B2700/21163Temperatures of a condense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condens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1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3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fluid cooled by the evaporator at the outl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4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inlet of the evaporat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7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 F25B2700/21175Temperatures of an evaporator of the refrigerant at the outlet of the evaporator

Abstract

针对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35a~35d)的各个的每一个,使与该利用侧热交换器(35a~35d)对应的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32d、33a~33d)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一体化,用一个驱动装置(41)(41a~41d)驱动该一体化而构成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例如大厦用多联式空调机等中应用的空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作为大厦用多联式空调机等空气调节装置,有与室外机以及室内机分开地设置了中继机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空气调节装置中,使热源侧制冷剂在室外机与中继机之间循环来生成温热或者冷热。另外,使水等热介质在中继机与室内机之间循环,在中继机内配置的热交换器中使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而对热介质进行加热、冷却,并将其输送到室内机来进行室内的制热或者制冷。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在中继机内针对每个室内机对应地设置了使向各室内机的热介质的流动流通或者切断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以使多个室内机能够个别地进行制热或者制冷。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10/049998号(第3页、图1等)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中,需要针对每个室内机各设置2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以能够在各室内机个别地选择制热运转或者制冷运转。因此,如果连接室内机的台数增加,则相应地,需要搭载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空间以及驱动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驱动装置,在省空间性以及节能性方面需要改善。
另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数量越增加,需要包括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更换等的维护的可能性越增大,导致维护性的降低。因此,虽然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数量优选少,但在专利文献1中未研究这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省空间化以及节能化,进而维护性也能够提高的空气调节装置。
本发明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具备:制冷剂循环回路,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多个节流装置以及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流路用制冷剂配管连接而使热源侧制冷剂循环;多个热介质循环回路,将多个泵、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侧流路用热介质配管连接而使热介质循环;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与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各个对应地各设置了多个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将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的某一个而切换热介质的流路,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能够个别地与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的某一个连接而进行制热运转或者制冷运转,其中,所述空气调节装置具有针对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每个使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一体化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用一个驱动装置驱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根据本发明,对与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各个对应的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进行一体化,用一个驱动装置驱动一体化而构成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由此,能够将在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各个中各自需要的驱动装置设为通用的一个驱动装置。因此,能够减少驱动装置的个数,能够实现节能性、省空间性以及维护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设置例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电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电路结构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4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7是在图1的中继机2中设置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图7的阀体44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9是将在图1的中继机2中设置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侧的状态下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以及热介质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0是将在图1的中继机2中设置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侧的状态下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以及热介质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1是利用在图1的中继机2中设置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切离的情况下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以及热介质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符号说明
1:室外机;2:中继机;3(3a~3d):室内机;4:制冷剂配管;4a: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制冷剂用连接配管;5:热介质配管;6:室外空间;7:室内空间;8:空间;9:建筑物;10:压缩机;11: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2:热源侧热交换器;13a:逆止阀;13b:逆止阀;13c:逆止阀;13d:逆止阀;19:储蓄器;20:旁通管;25(25a、25b):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6(26a、26b):节流装置;27:开闭装置;28(28a、28b):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9:开闭装置;31(31a、31b):泵;32(32a、32b):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33a~33d):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5(35a~35d):利用侧热交换器;40(40a~40d):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1(41a~41d):驱动装置;42(42a、42b):热介质输送主管;43(43a、43b):热介质输送主管;44:阀体;44a:选择侧开口;44b:选择侧开口;44c:室内机侧入口开口;44d: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e: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5:室内机去路配管;46:室内机归路配管;50:控制装置;55(55a、55b):温度传感器;60:主体;60a:阀室;61:隔热壁;100:空气调节装置;A:制冷剂循环回路;B:热介质循环回路;X1:去路流路;X2:归路选择流路;X3:归路选择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设置例的概略图。根据图1,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设置例。该空气调节装置100通过利用使制冷剂(热源侧制冷剂、热介质)循环的冷冻环路(制冷剂循环回路A、热介质循环回路B),能够使各室内机自由地选择制热运转或者制冷运转。在图1中,概略地示出了连接了多台室内机3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整体。另外,包括图1,在以下的附图中,各构成部件的大小的关系有时与实际不同。另外,在图1以及后述图中,附加了同一符号的部分是相同或者与其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通用的。进而,在说明书全文中表示的构成要素的方式仅为例示,不限于这些记载。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具有室外机(热源机)1、多台室内机3以及介于室外机1与室内机3之间的1台中继机2。中继机2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室外机1和中继机2用使热源侧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中继机2和室内机3用使热介质通过的配管(热介质配管)5连接。而且,由室外机1生成的温热或者冷热经由中继机2被配送到室内机3。
室外机1通常配置于大厦等建筑物9外的空间(例如屋顶等)即室外空间6,经由中继机2向室内机3供给温热或者冷热。室内机3配置于能够向建筑物9的内部的空间(例如起居室等)即室内空间7供给制热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的位置,向成为空气调节对象空间的室内空间7供给制热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中继机2作为与室外机1以及室内机3不同的框体,构成为能够设置于与室外空间6以及室内空间7不同的位置。另外,中继机2将从室外机1供给的温热或者冷热传递到室内机3。
简单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动作。从室外机1向中继机2通过制冷剂配管4输送热源侧制冷剂。被输送的热源侧制冷剂在中继机2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后述)中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对热介质进行加热或者冷却。即,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制作温水或者冷水。在中继机2中制作的温水或者冷水通过热介质输送装置(后述)经由热介质配管5被输送到由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后述)选择的室内机3,通过室内机3提供针对室内空间7的制热运转或者制冷运转。
作为热源侧制冷剂,例如有R-22、R-134a、R32等单一制冷剂、R-410A、R-404A等虚拟共沸混合制冷剂、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在化学式内包含双重结合的CF3CF=CH2等全球变暖系数被设为较小的值的制冷剂。另外,作为热源侧制冷剂,也可以是这些制冷剂的混合物。进而,作为热源侧制冷剂,也可以使用成为超临界状态的CO2或者丙烷等自然制冷剂。
另一方面,作为热介质,能够使用例如盐水(防冻液)或者水、盐水和水的混合液、水和防腐效果高的添加剂的混合液等。因此,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即使热介质经由室内机3泄漏到室内空间7,由于在热介质中使用了安全性高的物质,所以有助于安全性的提高。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使用2根制冷剂配管4连接了室外机1和中继机2。另外,使用2根热介质配管5连接了中继机2和各室内机3。在各室内机能够自由地选择运转制热运转或者制冷运转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例如日本特开平5-280818号公报等),有将各组件(室外机1、室内机3以及中继机2)用4根配管连接的空气调节装置。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通过使用2根配管连接各组件(室外机1、室内机3以及中继机2),相比于以往的使用4根配管的情况,施工变得容易。
另外,在图1中,以中继机2设置于虽然是建筑物9的内部但是作为与室内空间7不同的空间的天花板里面等空间(以下简称为空间8)的状态为例子示出。除此之外,中继机2还能够设置于有电梯等的共用空间等。另外,在图1中,以室内机3是天花板盒型的情况为例子而示出,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天花板埋入型或者天花板吊下式等。总之,如果室内机3构成为向室内空间7直接或者通过管道等吹出制热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则可以是任意种类的例子。
在图1中,以室外机1设置于室外空间6的情况为例子而示出,但不限于此。例如,室外机1也可以设置于带换气口的机械室等包围的空间,只要能够利用排气管道将废热向建筑物9外排气,则也可以设置于建筑物9的内部。另外,在室外机1是水冷式的例子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于建筑物9的内部。即使在这样的场所设置室外机1,也不会发生特别的问题。
另外,中继机2还能够设置于室外机1的附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从中继机2至室内机3的距离过长,则热介质的输送动力变得相当大,所以节能化的效果减弱。进而,室外机1、室内机3以及中继机2的连接台数不限于图1中图示的台数,也可以根据设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建筑物9来决定台数。
在针对1台室外机连接多台中继机2的情况下,能够将该多台中继机2散布在大厦等建筑物中的共用空间或者天花板里面等空间而设置。由此,能够通过各中继机2内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来处理空气调节负荷。另外,能够将室内机3设置于各中继机2内的后述泵31的输送容许范围内的距离或者高度,能够针对大厦等建筑物整体进行配置。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电路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电路结构图。根据图2,详细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结构,即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各致动器的作用。如图2所示,室外机1和中继机2经由在中继机2中具备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制冷剂-水热交换器)25b通过制冷剂配管4连接。另外,中继机2和室内机3经由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2a~32d)以及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33a~33d)通过热介质配管5连接。另外,关于制冷剂配管4以及热介质配管5,在后面详述。
在图2中,分开示出了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2a~32d)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33a~33d)。但是,这是为了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剂回路的功能,在构造上,搭载了对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2a~32d)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33a~33d)进行了一体化的结构的1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
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设置了与室内机3的设置台数对应的个数,此处具备4台室内机3,所以搭载了4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另外,在图2中,与室内机3对应地,从纸面上侧图示为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b、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c、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该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关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详细内容,在后面详述。
[室外机1]
在室外机1中,通过制冷剂配管4串联地连接而搭载了压缩机10、四通阀等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及储蓄器19。另外,在室外机1中,设置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逆止阀13a、逆止阀13b、逆止阀13c以及逆止阀13d。通过设置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逆止阀13a、逆止阀13b、逆止阀13c以及逆止阀13d,不论室内机3要求的运转是制热或者制冷,都能够使流入到中继机2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为固定方向。
压缩机10吸入热源侧制冷剂,对该热源侧制冷剂进行压缩而设成高温/高压的状态并输送到制冷剂循环回路A,由例如能够控制容量的逆变器压缩机等构成即可。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是切换制热运转时(后述全制热运转模式时以及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和制冷运转时(后述全制冷运转模式时以及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的装置。
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制热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或者散热器)发挥功能。热源侧热交换器12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的空气的流体与热源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使该热源侧制冷剂蒸发气化或者冷凝液化。储蓄器19设置于压缩机10的吸入侧,积蓄制热运转时和制冷运转时的差异所致的剩余制冷剂、或者针对过渡性的运转的变化的剩余制冷剂。
逆止阀13c设置于中继机2与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仅在规定的方向(从中继机2向室外机1的方向)上容许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逆止阀13a设置于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中继机2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仅在规定的方向(从室外机1向中继机2的方向)上容许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逆止阀13d设置于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使在制热运转时从压缩机10吐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通到中继机2。逆止阀13b设置于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使在制热运转时从中继机2返回来的热源侧制冷剂流通到压缩机10的吸入侧。
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在室外机1内对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与逆止阀13c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逆止阀13a与中继机2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进行连接。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在室外机1内对逆止阀13c与中继机2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和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与逆止阀13a之间的制冷剂配管4进行连接。另外,在图2中,以设置了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逆止阀13a、逆止阀13b、逆止阀13c以及逆止阀13d的情况为例子而示出,但不限于此,未必需要设置它们。
[室内机3]
在室内机3中,分别搭载了利用侧热交换器35。该利用侧热交换器35通过热介质配管5连接到中继机2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和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该利用侧热交换器35在从省略图示的风扇等送风机供给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生成用于供给到室内空间7的制热用空气或者制冷用空气。
在该图2中,以4台室内机3与中继机2连接的情况为例子示出,从纸面上侧图示为室内机3a、室内机3b、室内机3c、室内机3d。另外,与室内机3a~室内机3d对应地,将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也从纸面上侧图示为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b、利用侧热交换器35c、利用侧热交换器35d。另外,与图1同样地,并不是将室内机3的连接台数限定于图2所示的4台。
[中继机2]
在中继机2中,搭载了2个以上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此处为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这2个)、2个节流装置26(26a、26b)、2个开闭装置(开闭装置27、开闭装置29)、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28a、28b)、2个作为热介质输送装置的泵31(31a、31b)(以下泵)以及4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40a~40d)。
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在向进行制热运转的室内机3供给温热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另外,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在向进行制冷运转的室内机3供给冷热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另外,2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通过热源侧制冷剂和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将由室外机1生成并储存在热源侧制冷剂的温热或者冷热传递给热介质。
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设置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26a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时供热介质的冷却。另外,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设置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节流装置26b与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之间,在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时供热介质的加热。
2个节流装置26(节流装置26a、节流装置26b)具有作为减压阀或者膨胀阀的功能,使热源侧制冷剂减压而膨胀。节流装置26a设置于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上游侧。节流装置26b设置于全制冷运转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上游侧。2个节流装置26由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构成即可。
2个开闭装置(开闭装置27、开闭装置29)由能够通过通电进行开闭动作的电磁阀等构成,使制冷剂配管4开闭。即,针对2个开闭装置(开闭装置27、开闭装置29),根据运转模式控制开闭,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流路。开闭装置27设置于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连接了室外机1和中继机2的制冷剂配管4中的位于图2的纸面最下段的制冷剂配管4)。开闭装置29设置于将热源侧制冷剂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和出口侧的制冷剂配管4进行了连接的配管(旁通管20)。另外,开闭装置27、开闭装置29是能够切换制冷剂流路的装置即可,也可以使用例如电子式膨胀阀等能够可变地控制开度的装置。
2个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由例如四通阀等构成,切换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以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根据运转模式作为冷凝器或者蒸发器发挥作用。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设置于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下游侧。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设置于在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中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下游侧。
2个泵31(泵31a、泵31b)使在热介质配管5中通过的热介质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泵31a设置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之间的热介质配管5。泵31b设置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之间的热介质配管5。2个泵31由例如能够控制容量的泵等构成,能够根据室内机3中的负荷的大小调整其流量即可。
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如上所述与各室内机3的各个对应地设置,具有将对应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连接目的地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或者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功能。具体而言,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将内部的流路开放,将热介质的流路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或者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侧。另外,在热介质流路的切换中,不仅包括从一方到另一方的完全的切换,而且还包括从一方到另一方的部分的切换。
另外,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还具备如下功能:通过调整流路的开口面积,调整在热介质配管5中流过的热介质的流量,调整流向室内机3的热介质的流量。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能够通过向室内机3流入的热介质的温度以及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来调整向室内机3流入的热介质的量,将与室内空间7的空气调节负荷对应的最佳的热介质量提供给室内机3。
但是,在连接室内机3中,在没有基于热介质的最佳流量的与负荷对应的最佳控制的必要性的情况下,未必需要针对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搭载流量调整的功能。因此,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至少具备流路切换功能即可。但是,在以下的说明中,说明为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具备流路切换功能和流量调整功能这两方。
另外,在室内机3中,在停止、热切断等不需要负荷时或者由于维护等而希望切断热介质的流路的情况下,通过将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设为全闭,能够停止向室内机3的热介质供给。即,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还具有切断内部的流路并将对应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的功能。
另外,在中继机2中,设置了用于检测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侧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55(温度传感器55a、温度传感器55b)。由温度传感器55检测出的信息(温度信息)被送到对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动作进行总体控制的控制装置50。
另外,控制装置50由微型机等构成,根据各种检测单元中的检测信息以及来自遥控器的指示,控制空气调节装置100整体。即,控制装置50进行压缩机10的驱动频率、省略图示的送风机的转速(包括ON/OFF)、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的切换、泵31的驱动频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的切换、节流装置26的开度、开闭装置27、29的开闭、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驱动装置41的控制(热介质的流路的切换、室内机3的热介质流量的调整)等控制。另外,控制装置50执行后述各运转模式。
另外,在图2中,图示了将控制装置50相对室外机1、室内机3以及中继机2单独放置,并设置成与这些组件能够通信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搭载于室外机1、室内机3以及中继机2中的某一个,也可以设成将控制装置50的功能分散设置于室外机1、室内机3以及中继机2的各个,并通过进行数据通信进行联合处理的结构。
使热介质通过的热介质配管5由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连接的部分和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连接的部分构成。热介质配管5根据与中继机2连接的室内机3的台数被分支(此处各4分支)。而且,热介质配管5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连接。通过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切换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使来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
另外,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将压缩机10、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热源侧热交换器12、开闭装置27、开闭装置29、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制冷剂流路、节流装置26以及储蓄器19用制冷剂配管4连接而构成了制冷剂循环回路A。另外,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热介质流路、泵31、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35用热介质配管5连接而构成了热介质循环回路B。即,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各个并联地连接多台利用侧热交换器35,将热介质循环回路B设为多个系统。
因此,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在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循环的热源侧制冷剂和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进行热交换。通过使用这样的结构,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实现与空气调节负荷对应的最佳的制热运转或者制冷运转。
[运转模式]
说明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该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根据来自各室内机3的指示,在该室内机3中进行制热运转或者制冷运转。即,空气调节装置100能够在室内机3的全部中进行同一运转,并且能够在室内机3的各个中进行不同的运转。
在空气调节装置100执行的运转模式中,有以下的4个模式。以下,与热源侧制冷剂以及热介质的流动一起说明各运转模式。
1.全制热运转模式(驱动的室内机3的全部执行制热运转的模式)
2.全制冷运转模式(驱动的室内机3的全部执行制冷运转的模式)
3.制热主体运转模式(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并且制热负荷比制冷负荷大的模式)
4.制冷主体运转模式(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并且制冷负荷比制热负荷大的模式)
[全制热运转模式]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3中,以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的全部进行制热运转,在全部中发生温热负荷的情况为例子,说明全制热运转模式。在图3中,用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热源侧制冷剂流动的配管。另外,在图3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3所示的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以使从压缩机10吐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流入到中继机2的方式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在中继机2中,使泵31a以及泵31b驱动,使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a~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d开放。通过使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开放,使得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各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之间循环。另外,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以及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被切换到制热侧(图2的实线侧),开闭装置27成为闭、开闭装置29成为开。
首先,最初,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0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从压缩机10吐出。从压缩机10吐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通过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以及逆止阀13d,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到中继机2。
流入到中继机2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分支而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以及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边对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边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出。
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被节流装置26a以及节流装置26b膨胀而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这些二相制冷剂在合流之后通过开闭装置29从中继机2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到室外机1。流入到室外机1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b以及逆止阀13b,流入到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
另外,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热源侧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中从室外空间6的空气(以下称为户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储蓄器19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10。
此处,关于节流装置26,通过控制装置50控制开度,以使作为将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与节流装置26之间流过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而得到的值、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侧的温度的差而得到的过冷(过冷却度)成为恒定。另外,在能够测定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中间位置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进行换算而得到的饱和温度而使用该中间位置处的温度。在该情况下,不设置压力传感器也可以,能够廉价地构成系统。
接下来,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这双方中热源侧制冷剂的温热被传到热介质,使变热的热介质通过泵31a以及泵31b在热介质配管5内流动。由泵31a以及泵31b加压的热介质,通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切换流路而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此时,期望以将通过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侧的热介质制热的室内机3的合计的制热容量、和通过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侧的热介质制热的室内机3的合计的制热容量各被分配大致一半的方式切换流路。
例如能够由控制装置50判断各室内机3制热的容量,根据制热容量切换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流路。此处,以例如使通过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侧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c、35d,使通过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侧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a、35b的方式,切换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各个。
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的热介质向室内空气进行散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热。
然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流出而再次流入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此时,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以使热介质的流量成为为了处理在室内必要的空气调节负荷而所需的流量。通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中的该流量调整作用,被调整的流量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
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的各个流出的热介质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或者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从制冷剂侧接受与经由室内机3向室内空间7散热的量相当的热量,再次被吸入到泵31a或者泵31b。
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如上所述调整了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量,具体而言,如以下那样进行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控制。即,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开度,以使由温度传感器55a检测出的温度或者由温度传感器55b检测出的温度和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差保持于目标值。即,在温度差大于目标值的情况下,在缩小流路的开口面积的方向上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在温度差小于目标值的情况下,在扩大流路的开口面积的方向上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
通过这样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能够使与室内空间7的空气调节负荷对应的最佳的热介质流量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能够适当地处理空气调节负荷。另外,关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温度,既可以使用温度传感器55a或者温度传感器55b中的某一个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
但是,关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开度,本来不是用由温度传感器55a、55b检测出的温度与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差来控制,而是应该用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和出口的温度差来控制。但是,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的热介质温度是与由温度传感器55检测出的温度几乎相同的温度。因此,关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的温度,能够用连接了该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出口的温度传感器55的温度来代用。通过这样用温度传感器55的温度来代替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的温度,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不设置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所以能够减少温度传感器的数量,能够廉价地构成系统。
另外,此处,通过上述温度差对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开度进行了控制,但也可以根据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的热介质温度,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开度。在该情况下,以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的热介质温度保持于目标值的方式,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开度即可。
在执行全制热运转模式时,无需向无温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包括热切断)流入热介质。因此,通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关闭流路,以使热介质不会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在上述例子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的全部中有温热负荷,所以流过热介质,但在没有温热负荷的情况下,使对应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全闭即可。然后,在再次发生了温热负荷的情况下,使对应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开放,使热介质循环即可。关于这点,在以下说明的其他运转模式中也是同样的。
[全制冷运转模式]
图4是示出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该图4中,以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的全部进行制冷运转,在全部中发生了冷热负荷的情况为例子,说明全制冷运转模式。另外,在图4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图4所示的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以使从压缩机10吐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方式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
在中继机2中,使泵31a以及泵31b驱动,使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开放。通过使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开放,使得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各个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之间循环。另外,此时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被切换到制冷侧(图2的点线侧),开闭装置27成为开、开闭装置29成为闭。
首先,最初,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0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从压缩机10吐出。从压缩机10吐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与户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成为高温高压的液体或者二相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制冷剂在通过逆止阀13a之后,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液体或者二相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到中继机2。
流入到中继机2的高温/高压的液体或者二相制冷剂在通过开闭装置27之后,被分支而通过节流装置26a以及节流装置26b被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这些二相制冷剂边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边蒸发气化,成为低温的气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在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以及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之后,合流而从中继机2流出。从中继机2流出的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以及逆止阀13c,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储蓄器19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10。
此时,关于节流装置26,控制开度,以使作为将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与节流装置26之间流过的热源侧制冷剂的压力换算为饱和温度而得到的值、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侧的温度的差而得到的过热(过热度)成为恒定。另外,在能够测定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中间位置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进行换算而得到的饱和温度而使用该中间位置处的温度。在该情况下,不设置压力传感器也可以,能够廉价地构成系统。
接下来,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这双方中向热源侧制冷剂传递热介质的冷热,冷却的热介质通过泵31a以及泵31b在热介质配管5内流动。由泵31a以及泵31b加压的热介质,通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切换流路而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此时,期望以将通过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侧的热介质制冷的室内机3的合计的制冷容量和通过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侧的热介质制冷的室内机3的合计的制冷容量各被分配大致一半的方式,切换流路。
例如能够通过控制装置50判断各室内机3制冷的容量,根据制冷容量切换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流路。此处,以例如使通过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侧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c、35d,使通过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侧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a、35b的方式,切换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各个。
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的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从而进行室内空间7的制冷。
然后,热介质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流出而再次流入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此时,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以使热介质的流量成为为了处理室内空间7的空气调节负荷而所需的流量。通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中的该流量调整作用,被调整的流量的热介质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a~利用侧热交换器35d。
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的各个流出的热介质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或者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将与通过室内机3从室内空间7吸热的量相当的热量送到制冷剂侧,再次被吸入到泵31a或者泵31b。
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如上所述调整了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量,具体而言,如以下那样进行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控制。即,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开度,以使由温度传感器55a检测出的温度或者由温度传感器55b检测出的温度与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差保持于目标值。即,在温度差大于目标值的情况下,在缩小流路的开口面积的方向上,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在温度差小于目标值的情况下,在扩大流路的开口面积的方向上,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
通过这样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能够使与室内空间7的空气调节负荷对应的最佳的热介质流量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能够适当地处理空气调节负荷。另外,关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温度,既可以使用温度传感器55a或者温度传感器55b中的某一个的温度,也可以使用它们的平均温度。
但是,关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开度,本来不是用由温度传感器55a、55b检测出的温度与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差来控制,而是应该用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和出口的温度差来控制。但是,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的热介质温度是与由温度传感器55检测出的温度几乎相同的温度。因此,关于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的温度,能够用连接了该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出口的温度传感器55的温度来代用。通过这样用温度传感器55的温度来代替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的温度,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不设置温度传感器也可以,所以能够减少温度传感器的数量,能够廉价地构成系统。
另外,此处,通过上述温度差对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开度进行了控制,但也可以根据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的热介质温度,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开度。在该情况下,以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出口的热介质温度保持于目标值的方式,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开度即可。
[混合存在运转模式:制热主体运转]
以下,说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的某一个中发生温热负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的剩余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发生冷热负荷的情况即混合存在运转中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用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热源侧制冷剂循环的配管。在图5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此处,首先,说明制热主体运转和全制热运转的差异的概要。在全制热运转中,使节流装置26a以及节流装置26b这两方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但在制热主体运转中,将节流装置26a、26b的一方全开,使另一方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由此,在全制热运转中,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这两方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相对于此,在制热主体运转中,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在图5所示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以使从压缩机10吐出的热源侧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热交换器12而流入到中继机2的方式,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在中继机2中,使泵31a以及泵31b驱动,使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40d开放。通过使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40d开放,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与发生冷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之间循环。另外,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与发生温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之间也循环。另外,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被切换到制冷侧(图2的点线侧),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被切换到制热侧(图2的实线侧)。另外,节流装置26a成为全开,开闭装置27成为闭,开闭装置29成为闭。
首先,最初,说明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与上述全制热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相同。即,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压缩机10被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吐出。从压缩机10吐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通过制冷剂用连接配管4a以及逆止阀13d,从室外机1流出。从室外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到中继机2。流入到中继机2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流入到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
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气体制冷剂边对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边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26b被膨胀而成为低压二相制冷剂。该低压二相制冷剂经由全开的节流装置26a,流入到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低压二相制冷剂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而蒸发,使热介质冷却。该低压二相制冷剂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流出,经由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从中继机2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再次流入到室外机1。
流入到室外机1的低温/低压的二相制冷剂通过逆止阀13b,流入到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热交换器12。另外,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从户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热交换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以及储蓄器19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10。
此处,关于节流装置26b,控制开度,以使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出口制冷剂的过冷(过冷却度)成为目标值。另外,也可以将节流装置26b设为全开,通过节流装置26a控制过冷。另外,在能够测定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中间位置的温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进行换算而得到的饱和温度而使用该中间位置处的温度。在该情况下,不设置压力传感器也可以,能够廉价地构成系统。
接下来,说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
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中热源侧制冷剂的温热被传到热介质,变热的热介质通过泵31b在热介质配管5内流动。另外,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中热源侧制冷剂的冷热被传到热介质,被冷却的热介质通过泵31a在热介质配管5内流动。由泵31b加压并流出的、变热的热介质经由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到发生温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另一方面,由泵31a加压并流出的、被冷却的热介质经由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到发生冷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
此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在连接的室内机3是制热运转时,进行切换以使连接的室内机3在与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以及泵31b之间形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另外,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在连接的室内机3是制冷运转时,进行切换以使连接的室内机3在与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泵31a之间形成热介质循环回路B。即,通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能够将向室内机3供给的热介质切换为制热用热介质或者制冷用热介质。
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进行基于热介质从室内空气吸热的室内空间7的制冷运转或者基于热介质向室内空气散热的室内空间7的制热运转。此时,通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作用,热介质的流量被控制为为了处理室内的空气调节负荷而所需的流量,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
被利用于制热运转,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35而温度稍微降低的热介质经由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热介质在与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变热之后,再次被吸入到泵31b。被利用于制冷运转,通过利用侧热交换器35而温度稍微上升的热介质经由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的热介质在与热源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冷却之后,再次被吸入到泵31a。
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变热的热介质和通过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冷却的热介质通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作用,不在中继机2内混合,而分别被导入到有温热负荷、冷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
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如上所述调整了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量,具体而言,如以下那样进行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控制。即,在制热侧,以使由温度传感器55b检测出的温度与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差保持于目标值的方式,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另外,在制冷侧,以使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与由温度传感器55a检测出的温度的温度差保持于目标值的方式,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通过这样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来调整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量,能够适当地处理室内空间7的空气调节负荷。
[混合存在运转模式:制冷主体运转]
以下,说明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的某一个中发生温热负荷、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的剩余利用侧热交换器中发生冷热负荷的情况即混合存在运转中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时的制冷剂的流动的制冷剂回路图。在图6中,用粗线表示的配管表示热源侧制冷剂循环的配管。另外,在图6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用虚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此处,首先,说明主体运转和全制冷运转的差异的概要。在全制冷运转中,使节流装置26a以及节流装置26b这两方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但在制冷主体运转中,将节流装置26a、26b的一方设为全开,使另一方作为膨胀阀发挥功能。由此,在全制冷运转中,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以及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这两方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相对于此,在制冷主体运转中,与制热主体运转同样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
在图6所示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室外机1中,以使从压缩机10吐出的热源侧制冷剂流入到热源侧热交换器12的方式,切换第1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11。在中继机2中,使泵31a以及泵31b驱动,使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开放。通过使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40d开放,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与发生温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之间循环。另外,热介质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与发生了冷热负荷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之间也循环。另外,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a被切换到制冷侧(图2的点线),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b被切换到制热侧(图2的实线侧)。而且,节流装置26b成为全开,开闭装置27成为闭,开闭装置29成为闭。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与上述全制冷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循环回路A中的热源侧制冷剂的流动相同。另外,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与上述制热主体运转中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热介质的流动相同。
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下,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也如上所述调整了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量,具体而言如,以下那样进行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控制。即,在制冷侧,以使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与由温度传感器55b检测出的温度的温度差保持于目标值的方式,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另外,在制热侧,以使由温度传感器55a检测出的温度与从利用侧热交换器35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的温度差保持于目标值的方式,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通过这样控制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来调整流入到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热介质流量,能够适当地处理室内空间7的空气调节负荷。
[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构造]
接下来,说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具体的构造。
图7是在图1的中继机2中设置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说明图。图7(a)示出4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40a~40d),是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和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以及室内机3各自的连接结构的概念立体图。图7(b)示出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纵剖面图。另外,图8是示出图7的阀体44的结构的概念图。
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具备主体60、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轴状地构成的1个阀体44、室内机去路配管45以及室内机归路配管46。
主体60由PPS或者树脂构成。但是,只要不是热介质具有的热容量由于向主体60的热传导、散热而显著损失的材料,则除此以外的材料也能够应用。另外,在主体60中,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和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隔着后述的阀体44对置,并且相互平行地贯通主体60而设置。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通过未图示的配管连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通过未图示的配管连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
另外,在主体60中,形成了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以及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交叉的阀室60a,在该阀室60a内,能够轴旋转地配置了阀体44。阀体44通过驱动装置41被旋转驱动。
另外,对阀体44的后述室内机侧入口开口44c,连接了室内机去路配管45。另外,对主体60连接了室内机归路配管46,室内机归路配管46的端部向阀室60a开口。
阀体44如图8所示具备在外周面在轴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设置的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和设置于轴方向的端部且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连接的室内机侧入口开口44c。在阀体44中,还具备在外周面在相互对置的位置设置的2个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d、44e。
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根据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或者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连通。在阀体44中,以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在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连通了时与室内机归路配管46连通的方式,设置了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d。另外,在阀体44中,以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在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连通了时与室内机归路配管46连通的方式,设置了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e。
阀体44如图8所示具备在外周面在轴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设置的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和设置于轴方向的端部且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5的入口侧连接的室内机侧入口开口44c。在阀体44中,还具备在外周面在相互对置的位置设置的2个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d、44e。在阀体44中,以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在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连通了时与室内机归路配管46连通的方式,设置了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d。另外,在阀体44中,以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在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连通了时与室内机归路配管46连通的方式,设置了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e。
另外,在阀体44内,如图8的箭头所示,形成了去路流路X1、归路选择流路X2以及归路选择流路X3这3个流路。去路流路X1是选择侧开口44a和室内机侧入口开口44c连通的流路。归路选择流路X2是去路流路X1、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d以及选择侧开口44b连通的流路。归路选择流路X3是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e和选择侧开口44b连通的流路。
另外,在阀体44中,在去路流路X1与归路选择流路X2、X3之间,设置了用于防止在通过相互的流路的热介质彼此中交换热容量的隔热壁61。另外,此处采用了在阀体44中设置了隔热壁61的构造,但只要是防止在两个热介质中交换热容量那样的构造,则不限于此。
在这样构成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通过利用驱动装置41使阀体44进行轴旋转,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或者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连通。由此,热介质流路被切换到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或者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即,能够将室内机3的连接目的地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或者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
另外,在图7(b)中用比隔热壁61靠左侧的点线所包围的部分相当于图2中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在图7(b)中用比隔热壁61靠右侧的点线所包围的部分相当于图2中的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即,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通过使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3各自的阀体一体化,从而成为使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3一体化的构造。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作成将室内机3的连接目的地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或者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的结构时,使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33各自的阀体一体化。由此,能够将2个阀体各自的驱动中需要的2个驱动装置代替为通用的1台驱动装置41。由此,能够提高省空间性,并且,能够降低驱动动力,能够提高节能性。
另外,在该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根据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在阀体44的外周面设置的开口(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以及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d、44e)和热介质输送主管42或者热介质输送主管43的开口面积(连通面积)发生变化。因此,通过将驱动装置41设为步进马达等能够调整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的结构,能够调整热介质的流量。另外,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不需要流量调整功能而只有流路切换功能也可以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只能够切换的装置(ON/OFF电源等)。
如以上说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能够根据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调整流路以及流量。
另外,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如上所述针对多个室内机3分别各设置了1个,也可以一体地构成在中继机2中设置的所有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即,首先,将所有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主体60部分用通用的主体来一体地构成。另外进而,将所有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热介质输送主管42以及热介质输送主管43的各个在所有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设为通用的1根配管。由此,能够一体地构成全部(此处4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另外,不限于使所有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一体化的结构,也可以使一部分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一体化。
另外,也可以采用针对每个室内机3分离了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而邻接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彼此能够相互连结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动作(流路切换以及流量调整)。此处,分成以下的3个情况来进行说明。
1.将室内机3连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侧的情况
2.将室内机3连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侧的情况
3.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的情况
[将室内机3连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侧的情况]
图9是将在图1的中继机2中设置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侧的状态下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以及热介质的流动的说明图。图9(a)示出4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40d,图9(b)示出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纵剖面图。另外,在图9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将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侧的情况下,使阀体44通过驱动装置41旋转,使阀体44的内部流路如图9(b)所示连通到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侧。即,使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连通,使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d与室内机归路配管46连通。
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通过泵31加压、流出的热介质流入到热介质输送主管42a(箭头a1)。流入到热介质输送主管42a的热介质通过去路流路X1被输送到连接室内机3(箭头a2)。被输送到连接室内机3而在连接室内机3内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与室内空间7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介质再次流入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即,流入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热介质首先流入到室内机归路配管46(箭头a3),通过归路选择流路X2流入到热介质输送主管42b(箭头a4)。另外,通过了热介质输送主管42b的热介质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出而再次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箭头a5)。这样,通过切换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形成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和室内机3连接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
此处,在阀体44中,经由去路流路X1从热介质输送主管42a朝向连接室内机3的热介质和从连接室内机3返回来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而经由归路选择流路X2的热介质通过。在该两者的热介质彼此之间有温度差,但通过隔热壁61,抑制了两个热介质中的热容量的交换。
以上是将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侧的情况下的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以及阀体44内部的热介质的流动。另外,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除了流路切换以外,如上所述还进行在连接室内机3中流过的热介质的流量调整。
在调整热介质的流量时,通过利用驱动装置41控制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来调整。在扩大流路的开口面积时,以使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和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的连通部分的开口面积变大的方式,控制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相反,在缩小流路的开口面积时,以使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和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的连通部分的开口面积变小的方式,控制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
[将室内机3连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侧的情况]
图10是将在图1的中继机2中设置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侧的状态下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旋转停止位置以及热介质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0(a)示出4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40d,图10(b)示出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纵剖面图。另外,在图10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将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侧的情况下,通过驱动装置41使阀体44旋转,使阀体44的流路如图10所示连通到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侧。即,使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连通,使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e与室内机归路配管46连通。
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通过泵31加压、流出的热介质流入到热介质输送主管43a(箭头a1)。流入到热介质输送主管43a的热介质通过去路流路X1被输送到连接室内机3(箭头a2)。被输送到连接室内机3而在连接室内机3内的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与室内空间7进行了热交换的热介质再次流入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即,流入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热介质首先流入到室内机归路配管46(箭头a3),通过归路选择流路X3流入到热介质输送主管43b(箭头a4)。另外,通过了热介质输送主管43b的热介质从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流出而再次流入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箭头a5)。这样,通过切换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形成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和室内机3连接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
此处,在阀体44中,经由去路流路X1从热介质输送主管43a朝向连接室内机3的热介质和从连接室内机3返回来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而经由归路选择流路X3的热介质通过。在该两者的热介质彼此之间有温度差,但通过隔热壁61,抑制了两个热介质中的热容量的交换。
以上是将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切换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侧的情况下的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以及阀体44内部的热介质的流动。另外,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除了流路切换以外,还如上所述进行在连接室内机3中流过的热介质的流量调整。
在调整热介质的流量时,通过利用驱动装置41控制阀体44的旋转位置来调整。在扩大流路的开口面积时,以使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和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的连通部分的开口面积变大的方式,控制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相反,在缩小流路的开口面积时,以使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和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的连通部分的开口面积变小的方式,控制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
此处,在空气调节装置100在例如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运转中的情况下,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如图7所示在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连通的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中流过制热用热介质。另一方面,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在与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连通的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中流过制冷用热介质。然后,在例如室内机3d从制热运转切换为制冷运转时,控制装置50驱动驱动装置41而使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d的阀体44从图10(b)的状态旋转到图9(a)的状态。由此,能够将在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中流过的、与制冷运转对应的温度的制冷用热介质输送到室内机3d。
[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的情况]
需要使得针对停止了运转的室内机3,不输送热介质,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不进行热介质和室内空气的热交换。因此,通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以下,说明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的情况下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动作。
图11是利用在图1的中继机2中设置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的情况下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旋转停止位置以及热介质的流动的说明图。图11(a)示出4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a~40d,图11(b)示出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的纵剖面图。另外,在图11(b)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热介质的流动方向。
在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的情况下,通过驱动装置41使阀体44旋转,使其停止在图11(b)所示的位置。即,停止在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以及室内机侧出口开口44d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以及室内机归路配管46中的任意一个都不连通的位置。即,将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调整为开度为0的位置。由此,中继机2和室内机3的流路被切断,能够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
另外,与各室内机3的各个对应地设置了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所以能够针对每个室内机3个别地选择朝向该室内机3的热介质的流入、切断。因此,即使4台室内机3中的一部分是制热或者制冷运转中,也能够针对其他停止中的室内机3避免热介质的流入。
另外,这样能够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所以还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即,在进行中继机2内的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的部件的更换以及维护的情况下,通过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从而能够将在作业时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中排出的热介质的量设为必要最低限。因此,能够省去热介质的再填充的工夫等,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另外,在更换与中继机2连接的多个室内机3中的1台以上室内机3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能够起到该效果。
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以及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各自的阀体一体化,能够将分别各自地需要的驱动装置设为通用的一个驱动装置41。因此,能够减少驱动装置41的个数,能够实现节能性、省空间性。另外,能够用一个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发挥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以及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这两方的功能,所以能够实质上减少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个数,能够提高维护性以及组装性。
另外,将阀体44设为轴状,作成根据阀体44的旋转停止位置使阀体44的内部流路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或者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连通的构造。通过该构造,能够构成使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以及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一体化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
另外,在阀体44的外周面设置一对选择侧开口44a、44b,设为根据阀体44的旋转位置,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或者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连通的连通面积发生变化。由此,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能够调整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流过的热介质的流量。因此,能够通过一个驱动装置41的动作同时发挥流路切换和流量调整这两方的功能。因此,即使室内机3的连接台数增加,也能够搭载最小限的个数的驱动装置41,能够实现节能性、省空间性。
另外,通过使阀体44停止在阀体44的选择侧开口44a、44b与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以及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中的任意一个都不连通的旋转停止位置,能够切断中继机2和室内机3的流路。在以往的空气调节装置中,在进行包括热介质循环回路的部件更换等的维护时,需要将热介质暂且从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全部排出,在维护之后再次填充。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00中,能够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所以能够根据以下的理由,实现热介质排出量的削减、维护作业的简化。
即,在实施热介质循环回路B的维护时,将室内机3从热介质循环回路B切离。由此,能够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5内以及热介质配管5内原样地持有热介质的状态下,更换中继机2内的热介质循环回路部件。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更换时、维护时的热介质排出量,能够简化维护作业。其结果,能够提高系统维护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如上所述实质上减少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的个数,所以还能够削减部件更换等维护次数,能够提高针对系统利用的便利性。
另外,通过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使从中继机2向室内机3的流路闭止以不针对运转停止中的室内机3输送热介质,从而能够削减作为热介质输送装置的泵31的输送动力,并且能够提高工程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在空气调节装置100中包括储蓄器19的情况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设置储蓄器19。另外,一般,在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35中,安装了送风机,通过送风使冷凝或者蒸发促进的情况较多,但不限于此。例如,作为利用侧热交换器35,还能够使用利用了辐射的面板加热器那样的例子,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2,还能够使用通过水、防冻液使热移动的水冷式的类型的例子。即,作为热源侧热交换器12以及利用侧热交换器35,只要是能够进行散热或者吸热的构造的例子,则都能够使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利用侧热交换器35是4个的情况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特别限定个数。另外,以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a、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b是2个的情况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当然不限于此,只要构成为能够对热介质进行冷却或/和加热,则也可以设置几个。进而,泵31a、泵31b分别不限于一个,也可以并联地排列连接多个小容量的泵。
另外,在上述中,说明了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数量是2台,使为了切换到其中的某一个而所需的所有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即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2以及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33这2个)的阀体一体化的结构。另外,在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的数量为3台以上的情况下,通过组合多个图7的结构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能够构成能够将室内机3切换连接到3台以上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中的某一个的切换装置。该结构可以说相当于使为了将室内机3切换到各热介质间热交换器25中的某一个而所需的多个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中的多个阀体的一部分一体化的结构。因此,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削减驱动装置41的个数,能够得到省空间性以及节能性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中,采用了在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40中在主体60内设置了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和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的结构,但也可以如图12那样构成。即,也可以采用使主体60小型化而使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2a、42b和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43a、43b从主体60露出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同样地应用在与上述相同的部分中应用的变形例。
另外,在图2等中,示出为第2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28是四通阀,但不限于此,也可以使用多个二通流路切换阀、三通流路切换阀,并构成为使制冷剂同样地流过。

Claims (10)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具备:
制冷剂循环回路,将压缩机、热源侧热交换器、多个节流装置以及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制冷剂侧流路用制冷剂配管连接而使热源侧制冷剂循环;
多个热介质循环回路,将多个泵、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以及所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侧流路用热介质配管连接而使热介质循环;以及
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与所述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各个对应地各设置了多个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将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连接到所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的某一个而切换热介质的流路,
所述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能够个别地与所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中的某一个连接而进行制热运转或者制冷运转,
所述空气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有针对所述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每个使多个所述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中的全部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或者一部分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一体化的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所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根据一个阀体的旋转停止位置切换热介质的流路,而且具有根据所述阀体的旋转停止位置调整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的调整功能,用一个驱动装置驱动所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体化热介质流路切换装置具备:
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针对所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每个设置,成为所述热介质间热交换器与所述多个利用侧热交换器中的某一个之间的流路;
主体,具有与多个所述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交叉的阀室;以及
所述阀体,成为轴状,能够轴旋转地配置于所述阀室,
所述阀体具有:
一对选择侧开口,根据所述阀体的旋转停止位置,与多个所述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中的某一个连通;
室内机侧入口开口,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入口侧连接;以及
多个室内机侧出口开口,在所述一对选择侧开口与多个所述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的各个连通的状态下,与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出口侧连通,
在所述阀体内,形成了:
去路流路,将所述一对选择侧开口的一方和所述室内机侧入口开口连通;以及
多个归路选择流路,将所述多个室内机侧出口开口的各个和所述一对选择侧开口的另一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选择侧开口以及所述多个室内机侧出口开口设置于所述阀体的外周面,
所述室内机侧入口开口设置于所述阀体的轴方向的端部,
在所述去路流路与所述多个归路选择流路之间具备隔热壁。
4.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具有所述一对选择侧开口和所述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的连通面积根据旋转停止位置发生变化而调整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流过的热介质的流量的流量调整功能。
5.根据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阀体具有停止在所述一对选择侧开口与多个所述一对热介质输送主管中的任意一个都不连通的旋转停止位置而将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从所述热介质循环回路切离的功能。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全制热运转模式,所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全部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
全制冷运转模式,所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全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以及
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所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一部分作为冷凝器发挥作用,所述多个热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另一部分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
在制冷制热混合存在运转模式下,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从制冷切换到制热或者从所述制热切换到制冷时,与运转被切换的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对应的所述驱动装置驱动而切换热介质的流路。
7.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源侧制冷剂是单一制冷剂、虚拟共沸混合制冷剂、非共沸混合制冷剂、包括自然制冷剂的伴随二相变化的制冷剂、成为超临界的制冷剂中的某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介质是防冻液、水、防冻液和水的混合液、水和具有防腐效果的添加剂的混合液中的某一个。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装置是步进马达。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通过控制所述阀体的旋转停止位置来控制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中流动的热介质的流量。
CN201380073759.6A 2013-02-25 2013-02-25 空气调节装置 Active CN1050743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3/054751 WO2014128961A1 (ja) 2013-02-25 2013-02-25 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074352A CN105074352A (zh) 2015-11-18
CN105074352B true CN105074352B (zh) 2017-07-07

Family

ID=51390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73759.6A Active CN105074352B (zh) 2013-02-25 2013-02-25 空气调节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60003490A1 (zh)
EP (1) EP2963358B1 (zh)
JP (1) JP6192706B2 (zh)
CN (1) CN105074352B (zh)
WO (1) WO20141289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171059B1 (en) 2014-07-18 2020-11-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Heating-medium flow-path switching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er provided with same
EP3171097B1 (en) * 2014-07-18 2019-11-0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JP6270658B2 (ja) * 2014-08-06 2018-01-3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106574731B (zh) 2014-08-22 2019-12-1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复合阀
CN104748261B (zh) * 2015-03-31 2019-12-03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多联机系统
JPWO2016194145A1 (ja) * 2015-06-02 2018-01-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EP3751213A4 (en) * 2018-02-07 2021-02-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PROCEDURES
JP7034251B2 (ja) * 2018-03-07 2022-03-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源装置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10388482A (zh) * 2018-04-18 2019-10-29 奇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流道阀块
EP3816527B1 (en) * 2018-06-26 2024-02-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management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113439188B (zh) * 2019-02-27 2022-11-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KR20200114123A (ko) * 2019-03-27 2020-10-0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 장치
DE112020001954T5 (de) * 2019-04-16 2021-12-30 Denso Corporation Strömungsdurchgangumschaltventil und Fluidzirkulationskreislauf
KR20200134805A (ko) * 2019-05-23 2020-12-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US20210180711A1 (en) * 2019-12-12 2021-06-17 Thetford Bv Light weight, multifunctional valve assembly
KR20210083047A (ko) * 2019-12-26 2021-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장치
KR20220043596A (ko) 2020-09-29 2022-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로전환장치
KR20220043595A (ko) 2020-09-29 2022-04-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로전환장치
KR20220134957A (ko) 2021-03-29 2022-10-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유로전환장치
DE102021114840A1 (de) * 2021-06-09 2022-12-15 Rheinmetall Invent GmbH Heiz- und kühlmodul und verfahre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59525A (ja) * 1994-12-01 1996-06-21 Takasago Thermal Eng Co Ltd 空気熱源型空調システム
CN1517607A (zh) * 2003-01-13 2004-08-04 Lg������ʽ���� 复式空调器
WO2010050001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1043188A (ja) * 2009-08-20 2011-03-03 Fuji Koki Corp 複合弁
CN102112818A (zh) * 2008-10-29 2011-06-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395841A (zh) * 2009-04-17 2012-03-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媒介转换器及空调装置
EP2535664A1 (en) * 2010-02-10 2012-12-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7466A (en) * 1974-05-01 1976-07-06 The Rova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aving super-saturation for reduced driving requirement
JPS5183932U (zh) * 1974-12-27 1976-07-06
JPH05280818A (ja) 1992-04-01 1993-10-29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多室冷暖房装置
DE69631111T2 (de) * 1995-11-07 2004-08-26 Kabushiki Kaisha Seibu Giken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Kühlen eines Fluidstromes und trocknende Gaskühlung
CN1242485A (zh) * 1998-06-23 2000-01-26 富士注射器株式会社 冷暖气装置的工作介质流路切换装置
US6684651B1 (en) * 1998-07-02 2004-02-03 Kabushiki Kaisha Saginomiya Seisakusho Channel selector valve and method of driving the same, compressor with the channel selector valve, and device for controlling refrigerating cycle
JP2000130825A (ja) * 1998-10-26 2000-05-12 Toshiba Kyaria Kk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用駆動制御ユニット
JP2002221375A (ja) * 2001-01-26 2002-08-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空気調和機の四方切換弁
JP2006307519A (ja) * 2005-04-28 2006-11-09 Mym Corp 切替部材
JP2006322595A (ja) * 2005-05-20 2006-11-30 Nippon Sheet Glass Co Ltd マイクロバルブ、マイクロバルブの制御方法、及びマルチバルブ
WO2009040889A1 (ja) * 2007-09-26 2009-04-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空気調和装置
JP5236008B2 (ja) * 2008-10-29 2013-07-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JP5340382B2 (ja) * 2009-04-17 2013-11-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弁ブロック及び弁ブロックユニット
EP2722604B1 (en) * 2011-06-16 2022-05-1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59525A (ja) * 1994-12-01 1996-06-21 Takasago Thermal Eng Co Ltd 空気熱源型空調システム
CN1517607A (zh) * 2003-01-13 2004-08-04 Lg������ʽ���� 复式空调器
WO2010050001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112818A (zh) * 2008-10-29 2011-06-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CN102395841A (zh) * 2009-04-17 2012-03-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媒介转换器及空调装置
JP2011043188A (ja) * 2009-08-20 2011-03-03 Fuji Koki Corp 複合弁
EP2535664A1 (en) * 2010-02-10 2012-12-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60003490A1 (en) 2016-01-07
EP2963358A4 (en) 2016-12-28
JPWO2014128961A1 (ja) 2017-02-02
EP2963358A1 (en) 2016-01-06
CN105074352A (zh) 2015-11-18
EP2963358B1 (en) 2023-03-08
WO2014128961A1 (ja) 2014-08-28
JP6192706B2 (ja) 2017-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7435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6537063B (zh) 空调装置
JP565703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141454B2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0322900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13111B (zh) 空气调节装置
JP578411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210489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387489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3001572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642788A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4094070B (zh) 流路切换装置及具有该流路切换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
CN104823002B (zh) 空气调节装置
AU2011358039A1 (e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104813112B (zh) 空调装置
CN102762932A (zh) 空调装置
JP2017190946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4797887A (zh) 空调装置、空调装置的设计方法
JP598503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42990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06203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2162864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466065B (zh) 空气调节装置
WO201507953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