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0338A - 带驱动装置和利用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带驱动装置和利用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0338A
CN102050338A CN2010105436076A CN201010543607A CN102050338A CN 102050338 A CN102050338 A CN 102050338A CN 2010105436076 A CN2010105436076 A CN 2010105436076A CN 201010543607 A CN201010543607 A CN 201010543607A CN 102050338 A CN102050338 A CN 1020503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line
leaning device
benchmark
offs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436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0338B (zh
Inventor
广瀬雄一
高木广彰
神谷拓郎
泷川润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50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0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0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03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6Meandering prevention by controlling drive mechanis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5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chnical problem
    • G03G2215/0158Colour registration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驱动装置和利用该装置的成像设备,其中,调整控制器利用探测在调整辊处于预定基准倾斜位置时填充件的位置的光电断路器。在每次预定调节时刻到来时或者每次电源开启时,基于该光电断路器所获得的探测结果,该调整控制器驱动调整电机将调整辊带到基准倾斜位置。利用在这个条件下的调整电机的旋转角度作为基准旋转角度,调整控制器控制调整电机的旋转。

Description

带驱动装置和利用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带驱动装置和设置有该带驱动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一些传统成像设备,如复印机或打印机,利用环形带,如中间转印带、感光带或纸张传送带形成图像。通常,当环形带随着被张紧于包括驱动辊在内的特定数量的辊上而运行时,会出现所谓的带曲折,其中,正运行的环形带在与所述环形带运行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下面称为带宽方向)上偏移。这种带曲折会导致图像扭曲,例如,在图像形成在环形带外周表面上或者形成在环形带的外周表面上承载的记录介质上的时候。此外,当通过一个在另一个之上依次形成不同颜色的图像来形成彩色图像时,每种颜色的图像的位置会沿着带宽方向相对于彼此偏移,导致颜色偏移或者颜色不均匀。由于用户可以容易探测到颜色偏移或者颜色不均匀,因此,当以上述方式形成彩色图像时需要适当减小带曲折。
根据用于减小环形带曲折的公知技术,控制支撑环形带的一个或多个支撑辊(以下称为调整辊(steering roller))的倾斜,由此减小带曲折(下面称为调整方法(steering method))。在调整方法中,与通过将在环形带内周表面上的沿带宽方向的边缘上布置的肋、导引件等钩到支撑辊的端面上的减小带曲折的方法相比较,较小的外力施加到环形带上。因此,调整方法在环形带的运行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更可靠。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H9-48533号和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2007-3647号公开了利用调整方法的传统带驱动装置。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H9-48553号中公开的带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到初次转印辊(调整辊)的一端(驱动端)上的环形驱动线。该驱动线在线长方向上移动,从而将初次转印辊的所述端(驱动端)相对于另一端偏移,以控制初次转印辊的倾斜。在其上延伸驱动线的多个带轮中,步进电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驱动带轮。由于驱动线移动了与步进电机的旋转角度所对应的量,通过控制步进电机的旋转角度,可以控制初次转印辊的倾斜量。
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2007-3647中公开的带驱动装置具有如下的结构,即:该结构包括曲折校正辊(调整辊),该曲折校正辊的一端(驱动端)连接到摆臂的一端,且摆臂的另一端保持与偏心凸轮相接触。摆臂由弹簧偏压,使得摆臂的另一端保持与偏心凸轮的凸轮表面相接触。摆臂的另一端随着凸轮表面偏移而偏移与偏心凸轮的旋转角度相对应的量。以这种方式,连接到摆臂的所述端部上的曲折校正辊的端部(驱动端)相对于另一端偏移,从而控制曲折校正辊的倾斜。由于偏心凸轮的旋转角度由曲折校正电机的旋转角度来确定,通过控制曲折校正电机的旋转角度,可以控制曲折校正辊的倾斜量。
在利用调整方法的传统带驱动装置中,包括在利用驱动源的驱动力来执行调整辊的倾斜操作的倾斜机构中的结构元件,如线和偏心凸轮会在条件上发生变化,例如,变得磨损、伸长或收缩,或者其材料会由于长时间使用而变化。结果,不能正确控制倾斜。
作为特定的示例,在线用于倾斜调整辊的基于线的结构中,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H9-48533中描述的带驱动装置中采用的那种,所述线必需以大于特定程度的张力来张紧。因此,如果线长时间使用,线会变得伸长或松弛。此外,如果无法预料强度的外力施加到线上,线也会变得伸长。如果线变得伸长,线的张力减小,并且驱动力不能适当地从驱动带轮传递到线。因此,倾斜机构的操作不能被适当控制。结果,调整辊的倾斜不能被正确控制。
如果提供张紧机构来即使在线被伸长时也保持线的张力,驱动力可以适当地从带轮传递到线,甚至在线被伸长时。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调整辊的驱动端的位置取决于线的伸长量而变化。换句话说,即使倾斜机构的操作被控制来使得调整辊的驱动端到达相同位置,但是调整辊的倾斜量在线伸长之前和之后之间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倾斜机构的操作不能被适当控制,从而不能正确控制调整辊的倾斜。
在基于凸轮的结构中,其中,偏心凸轮用于倾斜调整辊,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2007-3647号描述的带驱动装置中所采用的那样,在控制调整辊的倾斜时,偏心凸轮的凸轮表面必须滑过与调整辊的驱动端一起移动的一个元件。因此,偏心凸轮的凸轮表面或与所述凸轮表面保持接触的所述元件在长时间使用后磨损并变形。这种变形也改变调整辊的驱动端的位置。换句话说,即使倾斜机构的操作被控制来将调整辊的驱动端保持在相同位置,但是调整辊的倾斜量在变形之前和变形之后之间有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倾斜机构的操作同样也不能被适当控制,并因此,不能正确控制调整辊的倾斜。
这种问题会在倾斜机构的结构元件由于某些原因在条件上发生变化的结构中出现,该倾斜机构通过利用驱动源的驱动力执行倾斜调整辊的操作,这种条件发生变化会造成控制误差,如在条件变化之前和条件变化之后之间,调整辊的实际倾斜量不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至少部分解决传统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带驱动装置包括环形带、倾斜机构、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倾斜控制单元、偏移元件和位置探测单元。环形带在多个支撑辊上拉伸并由后者支撑,所述支撑辊包括用于校正带曲折的调整辊。倾斜机构通过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执行倾斜调整辊的操作。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探测环形带在带宽方向上的偏移。倾斜控制单元基于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所获得的探测结果确定调整辊的倾斜量,并且控制倾斜机构的操作以将所述调整辊倾斜所述倾斜量,使得通过改变调整辊的倾斜量来校正环形带的曲折。偏移元件根据调整辊的倾斜量与调整辊整体偏移。位置探测单元探测在调整辊处于预定基准倾斜位置时偏移元件的位置。倾斜控制单元基于在每次预定调节时刻来到时位置探测单元所获得的探测结果导致倾斜机构执行将调整辊倾斜到基准倾斜位置的操作,并利用此时倾斜机构所执行的操作量作为操作基准,基于该操作基准控制倾斜机构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成像设备通过将环形带周边表面上形成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而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或者在环形带圆周表面上承载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所述环形带在多个支撑辊上拉伸并由后者支撑。成像设备包括带驱动装置,作为驱动环形带的带驱动单元。带驱动装置包括环形带、倾斜机构、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倾斜控制单元、偏移元件和位置探测单元。环形带在多个支撑辊上拉伸并由后者支撑,所述支撑辊包括用于校正带曲折的调整辊。倾斜机构通过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执行倾斜调整辊的操作。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探测环形带在带宽方向上的偏移。倾斜控制单元基于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获得的探测结果确定调整辊的倾斜量,并且控制倾斜机构的操作以将所述调整辊倾斜所述倾斜量,使得通过改变调整辊的倾斜量来校正环形带的曲折。偏移元件根据调整辊的倾斜量与调整辊整体偏移。位置探测单元探测在调整辊处于预定基准倾斜位置时偏移元件的位置。倾斜控制单元基于在每次预定调节时刻来到时位置探测单元所获得的探测结果导致倾斜机构执行将调整辊倾斜到基准倾斜位置的操作,并利用此时倾斜机构所执行的操作量作为操作基准,基于该操作基准控制倾斜机构的操作。
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重要性将通过阅读下面的本发明目前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结合附图考虑时,得到更好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示例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用于驱动打印机的中间转印带的带驱动装置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包括在带驱动装置内的边缘传感器的特定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4是边缘传感器的结构的另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5是从顶部对角观察的在带驱动装置内所包括的倾斜机构的一部分的透视图,该倾斜机构布置调整辊的一端(驱动端);
图6是从底部对角观察的倾斜结构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7是包括在倾斜机构内的缠绕带轮的透视图;
图8是缠绕带轮的附近的放大图;
图9是带驱动装置的控制相关部分的方块图;
图10是用于减小中间转印带的曲折的一系列控制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种改进的带驱动装置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种改进的带驱动装置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以及
图13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三种改进的带驱动装置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开始,将解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基本结构。
图1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示例的结构的示意图。
打印机包括两个光学写入单元1YM和1CK,以及分别用于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调色剂图像的四个处理单元2Y、2M、2C和2K。打印机还包括纸张供给路径30、转印前传送路径31、手动供纸路径32、手动供纸盘33、配准辊对34、传送带单元35、定影单元40、传送路径切换单元50、片材弹出路径51、片材弹出辊对52、片材弹出托盘53、第一供纸盒101、第二供纸盒102和再送单元。
第一供纸盒101和第二供纸盒102各自存储一捆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片材P。通过供纸辊101a和102a的驱动转动,记录片材P的最上面一张被送到纸张供给路径30。纸张供给路径30延续到转印前传送路径31,该转印前传送路径31用于将记录片材传送到刚好在二次转印辊隙之前的位置,二次转印辊隙将在后面描述。从供纸盒101和102送出的记录片材P经过纸张供给路径30进入到转印前传送路径31。
在打印机壳体的一侧上,手动供纸盘33以相对于壳体可打开和可关闭的方式设置,并且一捆片材可手动放置在相对于壳体打开的托盘的顶面上。手动放置的记录片材P的最上面一张被包括在手动供纸盘33中的传送辊送入到转印前传送路径31。
两个光学写入单元1YM和1CK中每一个包括激光二极管、多角镜和各种透镜,并且基于布置在打印机外部的扫描仪所读取的图像信息或者从个人计算机接收的图像信息驱动激光二极管,以光学扫描分别包括在处理单元2Y、2M、2C和2K中的感光元件3Y、3M、3C和3K。更具体地说,包括在处理单元2Y、2M、2C和2K中的感光元件3Y、3M、3C和3K被驱动单元(未示出)驱动而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上转动。通过在沿着旋转轴方向偏转激光束的同时分别用激光照射被驱动的感光元件3Y和3M,光学写入单元1YM执行光学扫描过程。通过光学扫描过程,基于Y图像信息和M图像信息,分别在感光元件3Y和3M上形成静电潜像。通过在沿着旋转轴方向偏转激光束的同时分别用激光照射被驱动的感光元件3C和3K,光学写入单元1CK执行光学扫描过程。通过光学扫描过程,基于C图像信息和K图像信息,分别在感光元件3Y和3M上形成静电潜像。
处理单元2Y、2M、2C和2K包括鼓形感光元件3Y、3M、3C和3K,它们分别是图像承载体。在每个处理单元2Y、2M、2C和2K中,围绕每个感光元件3Y、3M、3C和3K布置的各种装置被支撑在共同的支撑体上,作为单独一个单元,并且这样的单元可以安装到打印机主体上或者从打印机主体上拆下。除了所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每个处理单元2Y、2M、2C和2K具有相同的结构。利用用于颜色Y的处理单元2Y作为例子,处理单元2Y包括感光元件3Y以及用于显影形成在感光元件3Y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单元4Y。处理单元2Y还包括:充电单元5Y,该充电单元5Y给被驱动转动的感光元件3Y的表面均匀充电;以及鼓清洁单元6Y,该鼓清洁单元6Y清洁转印后残留并且附着在已经穿过用于颜色Y的第一转印辊隙的感光元件3Y的表面上的调色剂,所述第一转印辊隙将在后面描述。
图1所示的打印机具有所谓的串列结构,其中,四个处理单元2Y、2M、2C和2K沿着中间转印带的环形运动方向排列,所述中间转印带将在后面描述。
在这个示例中,鼓形元件用作感光元件3Y,该鼓形元件包括由诸如铝的材料制成的基本管,该基本管通过施加有机感光材料而形成有感光层。但是,也可以使用环形带状元件。
显影单元4Y利用包含磁性载体和非磁性Y调色剂(未示出)的双组分显影剂(以下简单称作显影剂)显影潜像。作为显影单元4Y,可以使用另一种类型的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利用在显影中不包含磁性载体的单组分显影剂,取代双组分显影剂。Y调色剂供给单元(未示出)将Y调色剂从Y调色剂瓶(未示出)供给到显影单元4Y中。类似的,其他颜色(M、C和K)的调色剂从调色剂瓶103M、103C和103K供给。
作为鼓清洁单元6Y,使用清洁单元,该清洁单元将聚亚安酯橡胶制成的清洁刮刀压在感光元件3Y上,该清洁刮刀为清洁元件。但是,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清洁单元。在这个打印机中,将可旋转毛刷压在感光元件3Y上的结构适于提高清洁性能。毛刷也作用为从固态润滑剂(未示出)上将润滑剂刮成精细粉末,以将润滑剂施加到感光元件3Y的表面上。
中和灯(未示出)布置在感光元件3Y之上,并且中和灯也作为处理单元2Y的一部分包括在内。中和灯通过用光束照射已经穿过鼓清洁单元6Y的感光元件3Y的表面来中和该表面。感光元件3Y被中和的表面被充电单元5Y均匀充电,并且被光学扫描单元1YM光学扫描。充电单元被从电源(未示出)提供的充电偏压驱动而转动。替代的是,感光元件3Y的表面可以利用光晕(scorotron)充电技术来充电,在这种技术中,感光元件3Y以非接触方式充电。
上面解释了用于颜色Y的处理单元2Y,但是,用于颜色M、C和K的处理单元2M、2C和2K中每一个具有与用于颜色Y的处理单元2Y相同的结构。
转印单元60布置在四个处理单元2Y、2M、2C和2K之下。转印单元60保持中间转印带61与感光元件3Y、3M、3C和3K接触并且通过其中一个支撑辊的驱动转动导致中间转印带61沿着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运行(环形移动),所述中间转印带是环形带,在多个支撑辊上拉伸。利用这种结构,为颜色Y、M、C和K形成了初次转印辊隙,在该处感光元件3Y、3M、3C和3K与中间转印带61保持接触。
在用于颜色Y、M、C和K的初次转印辊隙的附近,中间转印带61被初次转印辊62Y、62M、62C和62K压在感光元件3Y、3M、3C和3K上,所述初次转印辊62Y、62M、62C和62K作为初次转印元件,布置在由作为带环形的中间转印带的内周表面所围绕的区域内。电源(未示出)向初次转印辊62Y、62M、62C和62K施加初次转印偏压。以这种方式,在用于颜色Y、M、C和K的初次转印辊隙处形成将感光元件3Y、3M、3C和3K上的调色剂图像静电移动到中间转印带61上的初次转印电场。
在中间转印带61沿着图1中的顺时针方向环形移动的同时,调色剂图像以彼此重叠的方式依次转印到依次穿过用于颜色Y、M、C和K的初次转印辊隙的中间转印带61的外周表面上。通过重叠初次转印,四种颜色的重叠调色剂图像(以下称为四色调色剂图像)形成在中间转印带61的外周表面上。
作为二次转印元件的二次转印辊72布置在中间转印带61之下,如图1所示。二次转印辊72与围绕二次转印支撑辊68缠绕的中间转印带61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相接触,由此形成二次转印辊隙。通过这种结构,形成二次转印辊隙,在该处中间转印带61的外周表面与二次转印辊72保持接触。
电源(未示出)向二次转印辊72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相反,在带环形中的二次转印支撑辊68接地。以这种方式,在二次转印辊隙处形成二次转印电场。
配准辊对34布置在图1中二次转印辊隙的右手侧,并且在与中间转印带61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同步的时刻将其间夹持的记录片材P送到二次转印辊隙。在二次转印辊隙处,中间转印带61上的四色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电场和夹持压力的作用下被一起二次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并且与记录片材P的白色一起形成全彩色图像。
在二次转印辊隙处没有转印到记录片材P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仍附着在已经穿过二次转印辊隙的中间转印带61的外周表面上。转印残留调色剂由与中间转印带61保持接触的带清洁单元75清洁。
已经穿过二次转印辊隙的记录片材P与中间转印带61分离,并且穿行到传送带单元35上。在传送带单元35中,作为环形带的传送带36跨过驱动辊37和从动辊38拉伸,以通过驱动辊37的驱动力,在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上移动传送带36。传送带单元35将从二次转印辊隙供给的记录片材P保持在传送带36的被张紧的外周表面上,从而随着传送带36的环形运动,将记录片材P传送并供给到作为定影装置的定影单元40中。
打印机包括再送单元,该再送单元包括传送路径切换单元50、再送路径54、转回路径55和转回后路径56。更具体地说,传送路径切换单元50将用于传送从定影单元40接收的记录片材P的路径在片材弹出路径51和再送路径54之间切换。在执行导致图像仅打印在记录片材P的第一侧面上的单面模式打印作业时,传送路径切换单元50将路径设定成将记录片材P传送到片材弹出路径51。以这种方式,仅在第一侧面上打印有图像的记录片材P经过片材弹出路径51被送入片材弹出辊对52,并且弹出到机器外部的片材弹出托盘53上。在执行导致图像在记录片材P的两个侧面上打印的双面模式打印作业时,传送路径切换单元50在从定影单元40接收到两个侧面打印有图像的记录片材时设定用于将片材P传送到片材弹出路径51的路径。以这种方式,在两个侧面上打印有图像的记录片材P被弹出到机器外部的片材弹出托盘53上。相反,在执行双面模式打印作业时,如果传送路径切换单元50从定影单元40接收到仅在第一侧面上具有图像的记录片材P,传送路径切换单元50设定用于将记录片材P传送到再送路径54的路径。
再送路径54连接到转回路径55,并且被送入再送路径54的记录片材P被引入到转回路径55中。当记录片材P的整个区域在传送方向上完全进入到转回路径55中时,记录片材P的传送方向反转,并且记录片材P的方向转回。转回路径55不仅连接再送路径54,而且还连接到转回后路径56。被转回的记录片材P然后被引入到转回后路径56中。此时,记录片材P的顶面和底面翻转。被翻转的记录片材P经由转回后路径56和纸张供给路径30被再次送入二次转印辊隙。在二次转印辊隙中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第二侧面上的记录片材P穿过定影单元40,使得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第二侧面上,并且经由传送路径切换单元50、片材弹出路径51和片材弹出辊对52弹出到片材弹出托盘53上。
现在将描述作为本发明的特征部分的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61的带驱动装置。
图2是用于解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驱动装置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驱动装置主要包括中间转印带61、倾斜机构、边缘传感器24、和调整控制器21。中间转印带61是环形带,该环形带在多个支撑辊63、67、68、69和71上拉伸并由后者支撑,所述多个支撑辊包括用于校正带曲折的调整辊63。倾斜机构通过来自作为驱动源的调整电机23的驱动力执行倾斜调整辊63的操作。边缘传感器24探测中间转印带61在带宽方向上的偏移,作为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调整控制器21基于边缘传感器24所获得的探测结果确定调整辊63要被倾斜的倾斜量,并且通过控制调整电机23来控制倾斜机构的操作,使得调整辊63倾斜预定的倾斜量。为了校正中间转印带61的曲折,改变调整辊63的倾斜量。在这个实施方式中,支撑辊67用作驱动辊,但是任何其他的支撑辊都可以用作驱动辊。
图3是边缘传感器24的特定结构的示例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撑轴24c上的接触器24b保持在中间转印带61的边缘的一部分处。该接触器24b被构造成通过弹簧24a的偏压力(拉力)保持与中间转印带61的边缘的所述部分相接触。由弹簧24a施加的接触器24b的接触压力被设定为适当的水平以便不会使中间转印带61的边缘变形。相对于支撑轴24c,偏移传感器24d布置成面对接触器24b的另一端。具有这种结构的边缘传感器24将在带曲折过程中在宽度方向y上的中间转印带61的运动转变成与中间转印带61的边缘相接触的接触器24b的运动(接触器24b围绕支撑轴24c转动)。由于偏移传感器24d的输出电平与接触器24b的运动相应地变化,因此边缘传感器24的输出表示了中间转印带61在带宽方向的偏移量。在这个实施方式中,沿着中间转印带61的运行方向,边缘传感器24位于驱动辊67和二次转印支撑辊68之间,如图2所示。
边缘传感器24也可以具有另一种结构,只要这种结构对应于中间转印带61在带宽方向的偏移(曲折)产生输出即可。例如,如图4所示,发光二极管(LED)24e和光量传感器24f可以布置成跨过中间转印带61的边缘的一部分彼此相对。在这种结构中,随着中间转印带沿着带宽方向偏移,从LED 24e输出的光的遮挡量变化,并且进入光量传感器24f的光量也变化。因此,从光量传感器24f输出的电平对应于中间转印带61在带宽方向上的偏移量。
图5是从顶部对角地观察的布置在调整辊63的一端(驱动端)上的倾斜机构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6是从底部对角观察的倾斜机构的所述部分的透视图。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一侧保持线结构用于执行倾斜调整辊63的操作的倾斜机构,如图2所示。现在详细解释该倾斜机构。
驱动带轮86布置在调整电机23的输出轴上。驱动带轮86与缠绕带轮87一起张紧同步带88。如图7所示,缠绕带轮87具有围绕其缠绕同步带88的皮带带轮部分87a和线80的一端(以下称为驱动端)固定于其上的线带轮部分87b,并且皮带带轮部分87a和线带轮部分87b沿着相同的轴线一体形成。当调整电机23旋转来驱动驱动带轮86旋转时,缠绕带轮87经同步带88转动,并且线80的驱动端围绕线带轮部分87b缠绕。由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缠绕带轮87的线带轮部分87b的直径小于皮带带轮部分87a的直径,因此,缠绕带轮87作用为减速单元。
图8是缠绕带轮87的附近的放大图。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固定球80b在驱动端附近固定到线80上,并且固定球80b与形成在缠绕带轮87上的固定孔87c相接合,由此将线80的驱动端固定到缠绕带轮87的线带轮部分87b上。更具体地说,在线带轮部分87b上形成有开口87d以接纳线80的端部,且通过所述开口87d被接纳在所述缠绕带轮87的内侧的线部分可以通过开口87e退出到缠绕带轮87的外侧,所述开口87e形成在缠绕带轮87中的形成固定孔87c的一侧上。线80的驱动端围绕线带轮部分87b缠绕适当的次数,通过开口87d进入到缠绕带轮87的内侧,并且从布置在缠绕带轮87的端面上的开口87e拉出,并且固定球80b接合固定孔87c以将线80固定到缠绕带轮87上。
相反,线80的另一端围绕移动带轮83缠绕,并且固定到线保持器84上。移动带轮83被可旋转地支撑在长辊保持件81的一端上。在辊保持件81中的与支撑移动带轮83的一端相对的一端上,可旋转地支撑调整辊63的驱动端。辊保持件81在纵向上的中点被围绕支撑轴82可旋转地支撑。辊保持件81围绕支撑轴82被牵引弹簧85偏压向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牵引弹簧85施加偏压力,以朝向图2的顶部偏移线80所缠绕的移动带轮83,该方向是张力作用在线80上的方向。因此,牵引弹簧85作用为张力施加单元,用于向线80恒定且稳定地施加适当的张力。
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在线80的驱动端,比固定球80b更靠近线80的端部的线部分80a被牵引弹簧89拉动。该线部分80a和牵引弹簧89布置成减小调整电机23的驱动扭矩。换句话说,当调整电机23被驱动而在抵抗牵引弹簧85的偏压力的方向上转动时,对应于牵引弹簧85的偏压力的驱动负载加到调整电机23上。由于牵引弹簧89的偏压力在驱动旋转的方向上添加,因此,减小了驱动负载。在本实施方式的解释过程中,作为例子,线80的一部分被用作减小调整电机23的驱动扭矩的单元。但是,通过将与线80单独的元件,如线,固定到缠绕带轮87上,并且通过在旋转缠绕带轮87使得线80绕其缠绕的方向上拉动这个元件,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倾斜机构中,调整电机23被驱动旋转,以围绕缠绕带轮87缠绕线80或者从缠绕带轮87释放线80,以导致移动带轮83偏移,并导致辊保持件81围绕支撑轴82转动。结果,调整辊63的驱动端相对于另一端偏移,导致调整辊63倾斜。如果采用以在这个实施方式中解释的方式线80围绕缠绕带轮87缠绕的基于线的结构,由于允许线80移动的量增加,调整辊63被允许倾斜的范围也增加,即:可控制的倾斜量的范围增加。如果调整辊63的倾斜范围过宽,使得辊保持件81与位于附近的零件干涉,可以提供约束单元来将辊保持件81的转动约束到预定范围内。在这个实施方式中,止挡件95布置为约束单元,如图5所示。
此外,由于允许线80移动的量增加,即使在包括了减速单元的情况下,也可以确保调整辊63的充足的倾斜范围。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倾斜机构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其中通过提供减速单元可以高精度控制调整辊63的倾斜量。换句话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通过改变(leverage)缠绕带轮87中所包括的皮带带轮部分87a和线带轮部分87b的直径比,通过采用移动带轮83,并通过改变支撑轴82的长度与辊保持件81的相应端部的比率(杠杆原理),将要被传递到辊保持件81的调整电机23的驱动转动减速,从而增加了调整辊63的倾斜解析度,并实现高精度倾斜控制。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用基于线的结构,与不使用线的基于凸轮的结构相比,调整电机23可以位于更远离调整辊63的位置处。因此,在调整辊23附近部件的布局可以更自由设计。尤其是,由于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使用一侧保持线结构,与利用环形线的结构,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H9-48533号中所公开的结构相比,线布局所需的空间可以减小,可以更容易铺设线。
但是,由于线80利用特定程度或更高的特定张力保持张紧,在长时间使用后,在不小的部分中,线80会变得伸长。此外,如果未预料强度的外力施加到线80上,线80也可能变得伸长。如果线80伸长,调整辊63的驱动端的位置变得在伸长之前和伸长之后之间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保持相同,调整辊63在线80伸长之前和伸长之后之间倾斜不同的量。因此,在线80伸长之前已经适当执行的倾斜控制在线80伸长之后不再能适当地执行。
针对这个问题,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当调整辊63处于预定基准倾斜时的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被用作基准旋转角度(操作基准),并且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被基于这个基准旋转角度来控制。换句话说,为了使得调整辊63的倾斜量到达目标倾斜量,利用相对于基准旋转角度的相对值控制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在每次预定调节时刻到来时更新基准旋转角度,来复位线80伸长所带来的控制误差,并且使得倾斜控制能够正确进行。现在将解释特定示例。
图9是带驱动装置的控制相关部分的方块图。
调整控制器21控制调整电机23的驱动条件,并且向调整电机23输出电机控制信号(电机驱动信号),来控制这种驱动条件。能够高精度控制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或者旋转速度的电机用作调整电机23,例如步进电机或者线性电机。在这个实施方式中,步进电机用作调整电机23。调整控制器21连接到边缘传感器24上,并且从边缘传感器24接收带位置信息(带边缘信号)。调整控制器21连接到作为位置探测单元的光电断路器25(将在后面描述),并且从光电断路器25接收基准倾斜位置信息。调整控制器21还连接到存储单元22。该存储单元22在其中存储在从光电断路器25接收到基准倾斜位置信息时调整电机操作的量(旋转角度),作为基准旋转角度(操作基准)。
对于调整辊63是否处于基准倾斜位置,通过探测偏移元件的位置来确定,所述偏移元件与调整辊63倾斜的倾斜量相对应地与调整辊整体偏移。更具体地说,在这个实施方式中,填充件(filler)91固定到辊保持件81上,辊保持件81与调整辊63的倾斜运动整体转动,并且该填充件91用作偏移元件。作为位置探测单元的光电断路器25的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跨过填充件91的运动路径彼此面对布置。光电断路器91布置在这样的位置处,即:在调整辊63定位在基准倾斜位置时填充件91所处的位置。以这种方式,在调整辊63处于基准倾斜位置时,填充件91阻挡光电断路器25的光路,使得光接收器的输出电平为预定值或更低。当光电断路器25的输出电平变得低于预定值时,调整控制器21接收基准倾斜位置信息。以这种方式,从基准倾斜位置信息中,调整控制器21可以识别调整辊63是否真正位于基准倾斜位置。
调整控制器21在存储单元22中存储当从光电断路器25接收到基准倾斜位置信息时调整电机操作的量(旋转角度)作为基准旋转角度(操作基准)。在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基准旋转角度在每次预定调节时刻来到时予以更新。在这个实施方式中,由于打印机上电的时刻用作调节时刻,基准旋转角度在打印机每次上电时更新。因此,即使作为倾斜机构的结构元件的线80由于一些因素而伸长,在打印机每次上电时,这种伸长带来的控制误差被复位。
图10是用于抑制曲折的一系列控制的流程图。
当打印机上电时(S1),调整控制器21执行复位操作,其中,在开始运行中间转印带61之前,调整马达23被驱动而以预定速度旋转,使得固定到辊保持件81上的填充件91靠近光电断路器25的光路由其阻挡的位置(S2)。当填充件91阻挡光电断路器25的光路并且调整控制器21从光电断路器25接收到基准倾斜位置信息时,调整控制器21在存储单元22中存储在此条件下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作为基准旋转角度。以这种方式,存储在存储单元22中的基准旋转角度数据被更新(S3)。
调整控制器21然后读取在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稳定旋转角度的数据(S4),利用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基准旋转角度和该稳定旋转角度控制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并且将调整辊63的倾斜量设定到在曲折被抑制的稳定工作期间的倾斜量(S5)。
更具体地说,在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稳定旋转角度的数据是正好在这次之前设定的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的数据。在这个实施方式中,由于被调整控制器21所控制的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是相对于基准旋转角度的相对值,在存储单元22中存储的稳定旋转角度的数据代表调整电机23相对于在更新之前的基准旋转角度(即:在先前电源开启时更新的基准旋转角度)的相对旋转角度。假设在先前电源开启之后线80变得伸长,如果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设定为基于更新之前的基准旋转角度的数据和稳定旋转角度的数据确定的旋转角度,那么调整辊63的实际倾斜量将与目标倾斜量稍微偏差线80变得伸长的量。这种偏差累积成大的控制误差,并且几乎不能以稳定的方式控制中间转印带61的曲折。相反,如果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被设定成基于电源这次开启时更新的基准旋转角度和稳定旋转角度确定的旋转角度(绝对旋转角度),通过更新基准旋转角度,使得伸长的线80造成的偏差复位,并且调整辊63的实际倾斜量与目标倾斜量相匹配。这是由于:即使线80被伸长,调整辊63被调整电机23的单步的旋转角度所倾斜的量保持相同。因此,通过利用存储在存储单元22中的稳定旋转角度的数据和存储在存储单元22中的更新的基准旋转角度的数据控制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调整辊63的倾斜量可以被设定为在曲折被抑制的稳定工作期间的倾斜量。
然后打印机保持待机,等待接收打印作业(S6)。一旦接收到打印作业,打印机开始驱动中间转印带61(S7),并且根据打印作业开始执行成像操作(S8)。在成像操作期间,边缘传感器24探测中间转印带61沿着宽度方向的偏移(曲折)(S9),并且调整控制器21基于探测结果计算抑制曲折所需的调整电机23应被控制的量(目标旋转角度)(S10),并且控制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使得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到达基于计算结果的目标旋转角度(S11)。在S9到S11的倾斜控制重复进行,直到成像操作完成(S12)。
为了更具体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倾斜控制,在调整电机23的输出轴沿着图2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且同时调整辊63是水平的情况下,线80由缠绕带轮87缠绕,并且辊保持件81在θ1方向上旋转。以这种方式,调整辊63的驱动端由辊保持件81提升,并且调整辊63相应地倾斜到调整辊63的驱动端被提升的量。此时,中间转印带61围绕调整辊63缠绕的位置变得沿着带宽方向朝向与调整辊63的驱动端相对的一侧偏移。相反,在调整电机23的输出轴沿着图2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且同时调整辊63是水平的情况下,线80从缠绕带轮87释放,并且辊保持件81在θ2方向上旋转。以这种方式,调整辊63的驱动端被辊保持件81压下,并且调整辊63相应地倾斜到调整辊63的驱动端被压下的量。此时,中间转印带61围绕调整辊63缠绕的位置沿着带宽方向朝向调整辊63的驱动端偏移。因此,通过利用边缘传感器24探测中间转印带61在带宽方向上的偏移(位置变化)并且通过基于探测结果驱动调整电机23以按需要控制调整辊63的倾斜,可以校正中间转印带61的曲折。
在完成成像操作时,调整控制器21在存储单元22中存储在此条件下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相对旋转角度)作为稳定旋转角度(S13),并且停止驱动中间转印带61(S14)。打印机保持待机,等待接收打印作业(S6),直到电源关闭为止(S15)。
第一种改进
现在将解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种改进的带驱动装置(下面称为第一种改进)。
图11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一种改进的带驱动装置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中,辊保持件81由牵引弹簧85保持在θ2方向上被偏压。因此,为了保持调整辊63的倾斜位置,必须保持向调整电机23提供电流,使得一直产生驱动力来克服偏压力。因此,在第一种改进中,采用能够不利用来自调整电机23的驱动力保持调整辊63的倾斜位置的结构。
更具体的说,如图11所示,蜗杆92布置在调整电机23的输出轴上,取代驱动带轮86,并且蜗轮布置在缠绕带轮87上,取代皮带带轮部分87a,从而在来自调整电机23的驱动力传递路径上形成蜗杆传动。在这种结构中,当调整电机23的驱动旋转施加到蜗杆92上时,在缠绕带轮87上的蜗轮被转动,但是当旋转驱动力施加到缠绕带轮87上的蜗轮上时,蜗杆92不转动。因此,辊保持件81被牵引弹簧85保持在θ2方向上被偏压,并且即使张力在释放线80的方向上施加到线80上,也可以防止线80被蜗杆传动而释放。因此,根据第一种改进,电流仅需要在驱动调整电机23旋转来改变调整辊63的倾斜位置时施加到调整电机23上,并且在保持调整辊63的倾斜位置时不需要将电流供给到调整电机23。
在第一种改进的解释中,使用了蜗杆传动。但是,通过利用扭矩二极管(torque diode),如NTN公司所提供的那种,可以实现相同的效果。
第二种改进
现在将解释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另一种改进(下面称为第二种改进)的带驱动装置。
图12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二种改进的带驱动装置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在上面解释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其中线80的一端围绕缠绕带轮87缠绕或者从该缠绕带轮87释放的缠绕结构,作为用于拉动或送出线80的结构。相反,在第二种改进中,其中偏心凸轮93用作线偏移单元用于将线80的一部分在相对于线80的张力方向倾斜的方向(在第二种改进中在基本上垂直于线的张力的方向上)上偏移的结构被采用,作为用于拉动或送出线80的结构。
更具体地说,如图12所示,线80的两端都分别固定到两个线保持器84a和84b上。偏心凸轮93取代驱动带轮86布置在调整电机23的输出轴上,并且线80跨过偏心凸轮93的凸轮表面张紧。在这种结构中,取决于偏心凸轮93旋转的角度,围绕偏心凸轮93的凸轮表面缠绕的线部分在基本上垂直于线的张力方向的方向上偏移不同的量。当线80的这部分被偏移时,移动带轮83相应地偏移,以移动辊保持件81转动,导致调整辊63倾斜。因此,在第二种改进中,同样,通过控制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可以控制调整辊63的倾斜量。此外,在第二种改进中,同样,即使线80由于一些因素变得伸长,每次电源开启时,这种伸长带来的控制误差被复位。
在根据第二种改进的结构中,调整辊63倾斜的范围,即:倾斜的可控制范围被限制于与偏心凸轮93运行大约半程时线80被允许拉动或者送出的范围相对应的范围。从增加调整辊63的可控制倾斜量的范围的角度看,上述缠绕结构更有效。
此外,在第二种改进中,当偏心凸轮93的旋转角度和调整辊63的倾斜量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时,偏心凸轮93的旋转角度和调整辊63倾斜量之间的关系必须事先识别。因此,在可应用时,表示偏心凸轮93的旋转角度和调整辊63的倾斜量之间的关系的数据事先存储在存储单元22中。
第三种改进
现在将描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再一种改进的带驱动装置(下面称为第三种改进)。
图13是用于解释根据第三种改进的带驱动装置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
根据第三种改进的带驱动装置也采用通过在相对于线80的张力方向倾斜的方向(根据第三种改进,在基本垂直于线80张力方向的方向上)偏移线80的一部分来拉动或送出线80的结构,与第二种改进的方式相同,除了线偏移单元具有不同的结构。
具体地说,安装到调整电机23的直接操纵轴(例如,滚珠螺杆)上的可移动带轮94用作线偏移单元,取代偏心凸轮93,如图13所示。根据调整电机23的旋转量,调整电机23的轴直接工作。线80跨过可移动带轮94张紧。可移动带轮94的偏移量根据调整电机23的旋转量而变化,由此,在基本垂直于线的张力方向的方向上,围绕可移动带轮94缠绕的线部分的偏移量变化。当所述线部分偏移时,移动带轮83相应地偏移,这会转动辊保持件81,并且导致调整辊63倾斜。因此,在第三种改进中,同样,调整辊63的倾斜量可以通过控制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来加以控制。此外,在第三种改进中,同样,即使线80由于一些原因而变得伸长,在每次电源开启时这种伸长带来的控制误差被复位。
在第三种改进中,如图13所示,可移动带轮94在基本上与可移动带轮94和移动带轮83之间的线部分的拉力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偏移。如果这些方向明显不同,在可移动带轮94被偏移的方向和线部分的张力方向之间的角度关系随着可移动带轮94的偏移而改变。当这种角度关系改变时,可移动带轮94的偏移量和由此所述线被拉动或送出的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变化。在这种结构中,通过调整电机23的单步的旋转角度调整辊63被倾斜的量根据可移动带轮94的偏移量而变化。因此,倾斜控制变得更复杂。相反,在根据第三种改进的结构中,由于可移动带轮94在基本上与线部分的张力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偏移,这些方向之间的角度关系即使在可移动带轮94偏移时也得到保持,因此,在可移动带轮94偏移时,通过调整电机23的单步的旋转角度使调整辊63被倾斜的量的变化可以被减小到可忽略的程度,并且可以防止倾斜控制变得复杂。
如上面解释的,在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其改进)的打印机中,形成在中间转印带61的外周表面上的图像被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片材P上,从而在记录片材P上形成图像,所述中间转印带61是在支撑辊63、67、68、69和71等上拉伸并且由后者支撑的环形带。作为用于运行中间转印带61的带驱动单元,打印机利用带驱动装置,该带驱动装置包括:中间转印带,该中间转印带跨过支撑辊63、67、68、69和71拉伸并由所述支撑辊支撑,所述支撑辊包括用于校正带曲折的调整辊63;倾斜机构,该倾斜机构利用来自调整电机23的驱动力执行调整辊63的倾斜操作,该调整电机63作为驱动源;边缘传感器24,该边缘传感器24是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其探测中间转印带61在带宽方向上的偏移;以及调整控制器21,该调整控制器是倾斜控制单元,其基于边缘传感器24的探测结果确定调整辊63的倾斜量,并且控制倾斜机构的操作(调整电机23的旋转),使得调整辊63倾斜如此确定的量,来通过改变调整辊63的倾斜量来校正中间转印带61的曲折。带驱动装置还包括:填充件91,该填充件91作为偏移元件,该偏移元件对应于调整辊63的倾斜量与调整辊63整体偏移;光电断路器25,该光电断路器25作为位置探测单元,其探测在调整辊63处于预定基准倾斜位置时所述填充件91的位置;以及存储单元22,该存储单元22作为存储单元,在其中存储调整电机23的基准旋转角度,作为用于倾斜机构的操作基准。每次预定调节时刻来到(上电时刻)时,基于光电断路器25的探测结果,调整控制器21驱动调整电机23转动,以使得调整辊63处于基准倾斜位置,作用为将在此条件下的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存储在存储单元22中作为基准旋转角度的操作基准存储单元,并且基于存储在存储单元22中的基准旋转角度控制调整电机23的旋转。以这种方式,即使在作为倾斜机构的结构元件的线80由于一些因素而变得伸长而带来控制误差的情况下,该控制误差诸如是,尽管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被控制为使得调整辊63倾斜相同量,调整辊63的实际倾斜量在线80伸长之前和伸长之后之间有所不同,在每次电源被开启时(每次预定调节时刻来到时),该控制误差被复位。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其改进),即使线80变得伸长而带来控制误差,该控制误差可以被按需要复位,并且可以保持正确地控制调整辊63的倾斜。
此外,根据第一种改进的带驱动装置包括位置保持单元,该位置保持单元在不利用来自调整电机23的驱动力的情况下保持调整辊63的倾斜位置。更具体地说,作为位置保持单元,在来自调整电机23的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上布置蜗杆传动,该蜗杆传动具有输出轴和输入轴,该输出轴被构造成当旋转驱动力施加到与调整电机23相连接的输入轴时该输出轴旋转,并且该输入轴被构造成在旋转驱动力施加到所述输出轴上时,该输入轴不旋转。以这种方式,仅在驱动调整电机23转动来改变调整辊63的倾斜位置时,才需要向调整电机23供给电流,在保持调整辊63的倾斜位置时,不需要向调整电机23提供电流。以这种方式,可以减少功率消耗。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其改进)的带驱动装置包括线80;牵引弹簧85,该牵引弹簧85作为张力施加单元,向线80施加张力;以及线驱动元件(例如,缠绕带轮87等、蜗杆传动、偏心凸轮93或可移动带轮94),该线驱动元件将线80移动与调整电机23被驱动的量相对应的量,并且调整辊63被构造成对应于线80被移动的量而倾斜。调整控制器21被构造成通过控制调整电机23的旋转角度(调整电机23被驱动的量)控制倾斜机构的操作。通过采用这种基于线的结构,与不使用任何线的基于凸轮的结构相比,调整电机23可以布置在更远离调整辊63的位置处。因此,在调整辊63附近的零件的布局可以更自由地设计。
尤其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其改进),线80的一端连接到调整辊63上,且线80的另一端连接到线驱动元件上。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与利用环形线的结构,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第H9-48533号中公开的那种相比,可以减少线布局所需的空间,并且可以更容易铺设线。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以及第一种改进,线驱动元件包括缠绕带轮87,该缠绕带轮87是线缠绕部分,线80的另一端(驱动端)附近的部分围绕该缠绕带轮87缠绕,并且靠近线80的驱动端的这个部分围绕缠绕带轮87缠绕与调整电机23被驱动的量相对应的量。因此,可以增加调整辊63倾斜的范围,即倾斜的可控制范围。
另外,如第二种改进和第三种改进中所公开的,通过线驱动元件包括偏心凸轮93或者可移动带轮94的结构,可以实现相同的倾斜控制,所述偏心凸轮93或可移动凸轮94是线偏移单元,用于在相对于线80的张力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偏移线80的一部分,并且所述线驱动元件使得所述偏心凸轮93或可移动带轮94偏移与调整电机23被驱动的量相对应的量。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其改进),布置了用于约束辊保持件81的旋转的止挡件95作为约束单元,其将倾斜机构被允许移动的范围约束到预定范围。利用这种结构,可以防止例如包括在倾斜机构中的辊保持件81与其附近的零件干涉。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其改进),包括在倾斜机构中的结构元件布置在由中间转印带61的内周表面所围绕的空间内。由于所述中间转印带61的内周表面所围绕的空间趋于是无用空间(dead space),通过利用这个空间,可以实现空间节省,并且可以防止设备的尺寸变得过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其改进),带驱动装置具有支撑至少支撑辊63、67、68、69和71、中间转印带61和支撑所述倾斜机构及填充件91的转印单元60的单元结构,所述中间转印带61跨过所述支撑辊拉伸并由所述支撑辊支撑,并且该单元结构被构造成整体可安装于打印机主体或从打印机主体拆卸。
在本实施方式(包括其改进)的解释中,中间转印带61用作环形带的一个例子。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利用环形感光带、片材传送带等的成像设备上,并也可以应用为成像设备之外的设备(例如带式运输机)的带驱动装置。
根据本发明,在调整辊的倾斜位置处于基准倾斜位置时倾斜机构的操作量被用作操作基准,并且倾斜机构的操作基于该操作基准来控制。该带驱动装置通过探测偏移元件的位置来检查调整辊的倾斜位置是否处于基准倾斜位置,所述偏移元件对应于所述调整辊的倾斜量与所述调整辊整体偏移。因此,用作控制倾斜机构的操作的基准的操作基准对应于在调整辊的倾斜位置真正处于基准倾斜位置时倾斜机构的操作量。该操作基准在每次预定调节时刻到来时更新。因此,即使倾斜机构的结构元件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条件发生变化并造成控制误差,如在条件变化之前和之后之间调整辊的实际倾斜量上的差异,每次预定调节时刻到来时该控制误差被复位。换句话说,由于这种控制误差表现为操作基准的转变,该操作基准是在调整辊的倾斜位置处于基准倾斜位置时倾斜机构的操作量,该控制误差通过更新操作基准而予以复位。因此,即使在倾斜机构的结构元件由于一些因素发生变化并导致控制误差,该控制误差按需要被复位,且可以保持正确地控制所述调整辊的倾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即使倾斜机构的结构元件变化,用于调整辊的倾斜控制也可以正确地进行。
虽然出于完整和清楚公开的目的相对于特定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所附权利要求书不受到如此限制,而是应理解为涵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所有改进和变型结构,后者完全落入在此陈述的基本教导之内。
与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9年11月6日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9-255148号的优先权,并通过引用结合其整个内容。

Claims (14)

1.一种带驱动装置,包括:
环形带,该环形带在多个支撑辊上拉伸并且由所述多个支撑辊支撑,所述多个支撑辊包括用于校正带曲折的调整辊;
倾斜机构,该倾斜机构通过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执行倾斜调整辊的操作;
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该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探测所述环形带在带宽方向上的偏移;
倾斜控制单元,该倾斜控制单元基于所述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所获得的探测结果确定调整辊的倾斜量,并且控制倾斜机构的操作来倾斜所述调整辊所述倾斜量,使得通过改变调整辊的倾斜量来校正所述环形带的曲折;
偏移元件,该偏移元件根据所述调整辊的倾斜量与所述调整辊整体偏移;以及
位置探测单元,该位置探测单元探测所述调整辊处于预定基准倾斜位置时所述偏移元件的位置,其中:
在每次预定调节时刻到来时,所述倾斜控制单元基于所述位置探测单元所获得的探测结果,使得倾斜机构执行将调整辊倾斜到基准倾斜位置的操作,并且利用所述倾斜机构所执行的操作量作为操作基准,基于该操作基准控制所述倾斜机构的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驱动装置,还包括存储单元,该存储单元在其中存储用于倾斜机构的操作基准,其中:
所述倾斜控制单元在所述存储单元中存储在所述预定调节时刻所述倾斜机构执行将所述调整辊倾斜到基准倾斜位置时所述倾斜机构所执行的操作量作为操作基准,并且基于存储在所述存储单元中的操作基准控制所述倾斜机构的操作。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驱动装置,还包括位置保持单元,该位置保持单元在不利用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的情况下保持所述调整辊的倾斜位置。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位置保持单元包括位于来自所述驱动源的驱动力的传递路径上并设置有输入轴和输出轴的蜗杆传动或者扭矩二极管,所述输出轴被构造成当旋转驱动力施加到与所述驱动源相连接的输入轴上时该输出轴转动,而所述输入轴被构造成当旋转驱动力施加到所述输出轴上时所述输入轴不转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倾斜机构包括线、向所述线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单元、以及线驱动元件,所述线驱动元件将所述线移动与所述驱动源的驱动量相对应的量;
所述调整辊被构造成根据线的运动而倾斜;以及
所述倾斜控制单元通过控制所述驱动源的驱动量来控制所述倾斜机构的操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驱动源是步进电机。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驱动源是线性电机。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倾斜机构具有如下结构,即:线的第一端连接到调整辊,而线的第二端连接到线驱动元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线驱动元件包括线缠绕部分,所述线的第二端围绕该线缠绕部分缠绕,且线驱动元件被构造成将线的第二端围绕所述线缠绕部分缠绕这样的量,即:这个量是对应于所述驱动源的驱动量而所述线移动的量。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带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线驱动元件包括线偏移单元,该线偏移单元导致所述线的一部分在相对于所述线的张力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偏移;以及
所述线偏移单元被构造成被偏移这样的量,即:这个量是对应于所述驱动源的驱动量而所述线移动的量。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驱动装置,还包括约束单元,该约束单元将倾斜机构的操作范围约束到特定范围。
12.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驱动装置,其中,所述倾斜机构位于由所述环形带的内周表面围绕的空间内。
13.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带驱动装置,其中,具有这样的单元结构,即,该单元结构支撑至少所述支撑辊、环形带、倾斜机构和偏移元件,并且该单元结构被构造成可整体地安装到设备主体上或从设备主体上拆下。
14.一种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通过将形成在环形带的周边表面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来在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或者在环形带的周边表面上承载的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所述环形带在多个支撑辊上拉伸并且由所述支撑辊支撑,所述成像设备包括带驱动装置作为驱动环形带的带驱动单元,所述带驱动装置包括:
所述环形带,该环形带在多个支撑辊上拉伸并且由所述多个支撑辊支撑,所述多个支撑辊包括用于校正带曲折的调整辊;
倾斜机构,该倾斜机构通过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执行倾斜调整辊的操作;
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该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探测所述环形带在带宽方向上的偏移;
倾斜控制单元,该倾斜控制单元基于所述带宽方向偏移探测单元所获得的探测结果确定所述调整辊的倾斜量,并且控制倾斜机构的操作来倾斜所述调整辊所述倾斜量,使得通过改变调整辊的倾斜量来校正所述环形带的曲折;
偏移元件,该偏移元件根据所述调整辊的倾斜量与所述调整辊整体偏移;以及
位置探测单元,该位置探测单元探测所述调整辊处于预定基准倾斜位置时所述偏移元件的位置,其中:
在每次预定调节时刻到来时,所述倾斜控制单元基于所述位置探测单元所获得的探测结果,使得倾斜机构执行将调整辊倾斜到基准倾斜位置的操作,并且利用所述倾斜机构所执行的操作量作为操作基准,基于该操作基准控制所述倾斜机构的操作。
CN201010543607.6A 2009-11-06 2010-11-08 带驱动装置和利用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Active CN1020503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5148 2009-11-06
JP255148/09 2009-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0338A true CN102050338A (zh) 2011-05-11
CN102050338B CN102050338B (zh) 2014-05-07

Family

ID=43567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43607.6A Active CN102050338B (zh) 2009-11-06 2010-11-08 带驱动装置和利用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406665B2 (zh)
EP (1) EP2320277B1 (zh)
JP (1) JP5553203B2 (zh)
CN (1) CN102050338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4083A (zh) * 2011-09-28 2013-04-10 佳能株式会社 带驱动装置以及包括带驱动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05404119A (zh) * 2014-09-08 2016-03-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652625A (zh) * 2014-11-28 2016-06-0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3287069A (zh) * 2019-01-21 2021-08-20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驱动装置和成像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31021B2 (ja) * 2010-02-18 2014-1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06458B2 (ja) * 2010-03-04 2014-05-2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79855B2 (ja) * 2011-09-16 2016-03-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37969B2 (ja) * 2011-10-31 2014-12-10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920648B2 (ja) * 2011-12-07 2016-05-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装置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ベルト蛇行修正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8157B2 (ja) * 2012-10-29 2016-09-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熱定着装置、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020179B2 (ja) * 2013-01-08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49484B2 (ja) * 2013-02-13 2016-12-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JP6086309B2 (ja) * 2013-02-13 2017-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819869B2 (ja) 2013-02-21 2015-11-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機構、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プーリー
JP5904417B2 (ja) 2013-10-31 2016-04-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535374B1 (en) * 2015-10-20 2017-01-03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Positioning mechanism for a roller of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module
JP6227097B2 (ja) * 2016-11-11 2017-11-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US11036157B2 (en) 2018-11-29 2021-06-15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writing device
JP2020118809A (ja) * 2019-01-22 2020-08-06 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 デベロップメント カンパニー エル.ピー.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2164016A (ja) * 2021-04-15 2022-10-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ベルト駆動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31872A (ja) * 2021-08-25 2023-03-09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移動量検出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4769A (zh) * 2007-06-13 2008-12-17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JP2009251321A (ja) * 2008-04-08 2009-10-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98936A (ja) * 1989-01-27 1990-08-07 Tokyo Electric Co Ltd ベルト搬送装置
JPH0382452A (ja) 1989-08-28 1991-04-08 Toshiba Corp X線撮影装置
JP3082452B2 (ja) 1992-08-06 2000-08-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無端ベルト搬送装置
JPH0948533A (ja) * 1995-05-26 1997-02-18 Minolta Co Ltd ベルト蛇行補正装置
US5697031A (en) 1995-08-04 1997-12-09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overlaid transfer of images
JP4786048B2 (ja) * 2001-03-23 2011-10-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57914A (ja) 2001-08-09 2003-02-2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901647B2 (ja) 2002-04-04 2007-04-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KR100403605B1 (en) * 2002-04-10 2003-10-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for driving belt
JP2004061888A (ja) 2002-07-29 2004-02-2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09706A (ja) 2002-09-19 2004-04-08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装置・転写駆動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
US7532370B2 (en) 2002-12-02 2009-05-12 Ricoh Company, Ltd. Optical encoder, motor driv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198925A (ja) 2002-12-20 2004-07-1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25986B2 (ja) 2003-06-26 2009-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そのベルト装置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350494B2 (ja) 2003-12-15 2009-10-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無端ベル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転写装置ならびに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15553A (ja) 2004-01-30 2005-08-11 Ricoh Co Ltd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08768A (ja) 2004-04-16 2005-11-0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放熱機構
JP2006017975A (ja) 2004-07-01 2006-01-19 Ricoh Co Ltd 移動体、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移動体のマーク形成方法
US7340198B2 (en) 2004-09-07 2008-03-04 Ricoh Company, Lt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ducing the effect of external forces
JP4751681B2 (ja) 2004-11-12 2011-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4455978B2 (ja) 2004-11-15 2010-04-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マーク検出装置と駆動制御装置とベルト駆動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EP1657599B1 (en) 2004-11-15 2008-01-09 Ricoh Company, Ltd. Heat extraction unit in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733437B2 (ja) * 2005-06-10 2011-07-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809636B2 (ja) 2005-06-22 2011-11-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走行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794965B2 (ja) 2005-09-28 2011-10-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US7526233B2 (en) 2005-12-06 2009-04-28 Ricoh Company, Ltd. Driving device, an image forming device, and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84144B2 (ja) 2006-02-16 2012-02-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支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支持方法
US7844202B2 (en) 2006-02-21 2010-11-30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7232039A (ja) 2006-02-28 2007-09-13 Ricoh Co Ltd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885072B2 (ja) 2006-07-27 2012-02-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位置検出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5485B2 (ja) 2007-05-25 2012-06-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053743B2 (ja) 2007-07-23 2012-10-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90042656A1 (en) 2007-08-07 2009-02-12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833169B2 (ja) 2007-08-21 2011-1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等速ジョイン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90825B2 (ja) 2007-08-29 2012-12-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20808B2 (en) 2007-08-31 2011-04-05 Ricoh Company, Ltd. Belt device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5135031B2 (ja) 2007-10-05 2013-0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連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55148A (ja) 2008-04-18 2009-11-05 Kohan Sendan Kikai Kk ローラレベラ
JP5229615B2 (ja) 2008-06-30 2013-07-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303B2 (ja) 2009-03-18 2014-0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被転写体長計測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4769A (zh) * 2007-06-13 2008-12-17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JP2009251321A (ja) * 2008-04-08 2009-10-29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34083A (zh) * 2011-09-28 2013-04-10 佳能株式会社 带驱动装置以及包括带驱动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03034083B (zh) * 2011-09-28 2015-08-05 佳能株式会社 带驱动装置以及包括带驱动装置的成像装置
CN105404119A (zh) * 2014-09-08 2016-03-16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404119B (zh) * 2014-09-08 2018-09-1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652625A (zh) * 2014-11-28 2016-06-0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652625B (zh) * 2014-11-28 2018-08-24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3287069A (zh) * 2019-01-21 2021-08-20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驱动装置和成像系统
US11789397B2 (en) 2019-01-21 2023-10-17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Drive apparatus and an imag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20277A2 (en) 2011-05-11
JP2011118326A (ja) 2011-06-16
JP5553203B2 (ja) 2014-07-16
CN102050338B (zh) 2014-05-07
US8406665B2 (en) 2013-03-26
US20110110691A1 (en) 2011-05-12
EP2320277B1 (en) 2019-05-01
EP2320277A3 (en) 2017-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0338B (zh) 带驱动装置和利用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2073254B (zh) 带曲折防止装置和包括它的成像设备
JP500610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44721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34619B (zh) 转印装置
EP1930785B1 (en) 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misregistration correction unit
US7657196B2 (en) Compact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moveable optical sensor
US8750755B1 (en) Transfer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587985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959561B (zh) 可稳定地输送记录介质的成像装置
EP188483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belt traveling unit which detects drifting of belt position
JP4034271B2 (ja) 転写装置
CN100357839C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02002999A (ja) ベルト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US6094557A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05517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clearance retaining portion
US9471021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image
JP6186937B2 (ja) 無端ベルト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25547B2 (ja) ベルト蛇行抑制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08154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9564400B (zh) 带有控制装置和用于每个颜色的相应一个印刷工位的彩色印刷设备
JP202108939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735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218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