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贴装在各种电子设备的比较小型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或柔性平板状电缆等布线板状部件向安装有各种电气零件的主布线基板的安装,大多使用与该主布线基板进行电连接而固定的连接装置来进行。在这样的布线板状部件向主布线基板的安装中所使用的连接装置具有与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的导电性的接触件,经由该接触件而将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连接端子部与设在主布线基板的布线部的端子电连接。
现有技术提出的、例如在被视为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布线板状部件向主布线基板的安装中所使用的连接装置设有布线板状部件所插入的插入部,具有配置在主布线基板的、例如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而且,具备多个接触件、导电性外罩以及致动器,其中,多个接触件排列配置在该壳体内而设置,与设在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联接,在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插入部而插入壳体时,与设在该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对应,导电性外罩对关于多个接触件的特性阻抗调整作出贡献,而且,用于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对策,即,为了得到对于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部分地或整体地覆盖壳体而配置,与设在主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联接,致动器以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方式设置,与多个接触件分别卡合,在转动时使多个接触件的各自的工作部位移,由此,使多个接触件处于与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或者从与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的接触连接解放的状态。而且,由于多个接触件处于与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因而布线板状基板处于与主布线基板电连接的状态。
而且,在现有技术提出的布线板状部件向主布线基板的安装中所使用的连接装置中,具有如上所述的壳体,具备如上所述的多个接触件和导电性外罩,但不具备以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方式设置的致动器,在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插入部而插入壳体时,设在壳体内的多个接触件有时候自动地与设在所插入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插入部而适当地插入壳体,布线板状部件就处于与主布线基板电连接的状态。
在这样的现有技术提出的连接装置中,在具备以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方式设置的致动器和不具备这样的致动器的任何一种情况下,例如,被视为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插入部而插入配置在主布线基板的壳体,配置在壳体内的多个信号接触件与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由此,在布线板状部件处于与主布线基板电连接的状态时,必须避免布线板状部件从壳体不期望地脱离那样的事态。当然,由于适当地维持配置在壳体内的多个接触件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因而通过插入部而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能够稳定地维持该状态,不招致从壳体不期望地拔脱那样的事态成为必要。
因此,现有技术提出这样的连接装置:属于如上所述的,具有壳体并具备多个接触件、导电性外罩以及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致动器的连接装置,具备卡止机构,该卡止机构卡合在通过插入部而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阻止该布线板状部件从壳体不期望地拔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现有技术还提出这样的连接装置:属于如上所述的、具有壳体并具备多个接触件和导电性外罩但不具备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致动器的连接装置,具备卡止机构,该卡止机构卡合在通过插入部而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阻止该布线板状部件从壳体不期望地拔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连接装置中,在导电性外罩(屏蔽板11)的一部分形成有能够像跷跷板那样位移的卡止机构(锁定部11c),在该卡止机构,设有向着导电性外罩的内侧弯曲的卡止端部(爪部11d)。而且,卡止机构根据能够相对于壳体(壳体3)而转动的致动器(致动器9)的转动操作而位移。
在这样的前提下,在布线板状部件(FPC 21)插入壳体内的受容空间(FPC受容空间34)之后,如果进行致动器向第1方向的转动操作,那么,配置在壳体内的多个接触件(第1接触件5、第2接触件6)被形成于致动器的凸轮(凸轮部92、93)位移,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并且,卡止机构被形成于致动器的凸轮(凸轮94)位移,使设在卡止机构的卡止端部与设于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切口21a)卡合。由此,阻止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从壳体不期望地拔脱。
随后,在设于卡止机构的卡止端部与设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卡合的前提下,如果进行致动器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的转动操作,那么,允许形成于致动器的凸轮(凸轮94)在卡止机构处于解除与设在卡止端部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的卡合的状态,其中,卡止端部设在该卡止机构。由此,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部件处于能够从壳体拔脱的状态。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连接装置中,在壳体(壳体本体2)配备有以能够相对于该壳体而转动的方式设置的导电性外罩(外罩4)。而且,在导电性外罩的一部分,形成有板簧状的卡止机构(足部46),在该卡止机构的前端部,设有向着导电性外罩的内侧的卡止突起(卡止突起44)。
在这样的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导电性外罩处于其整体接近壳体的相对于壳体而伏卧的位置的前提下,如果布线板状部件(FPC)通过插入部(插入口21)而插入壳体,那么,配置在壳体内的多个接触件(接触件3(上部接触件31、下部接触件32))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并且,设在卡止机构的卡止突起与设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FPC卡合孔)卡合。由此,阻止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从壳体不期望地拔脱。
随后,在设于卡止机构的卡止突起与设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卡合的前提下,如果为了使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导电性外罩处于相对于壳体而升起的位置而对导电性外罩进行转动操作,那么,形成于导电性外罩的卡止机构也伴随着导电性外罩而位移,设在卡止机构的卡止突起解除与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的卡合。由此,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处于能够从壳体拔脱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2993号公报(段落0016、0017、0033~0043、图1、图5、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92574号公报(段落0026、0027、0031~0034、图1~6)
发明内容
现有技术提出这样的连接装置:作为如上所述的、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等布线板状部件向主布线基板的安装中所使用的连接装置,具备阻止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部件从壳体不期望地脱离的卡止机构,在这样的连接装置中,卡止机构根据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而位移,或者,具备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导电性外罩,在该导电性外罩的一部分形成有卡止机构。
在这样的、卡止机构根据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而位移的现有技术的连接装置的情况下,必须具备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致动器,这成为使连接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大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在使卡止机构处于相对于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状态或卡止解除状态时,使致动器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操作是不可缺少的,必须在连接装置的周围设置用于进行这样的操作的不期望的空间。而且,导电性外罩仅覆盖壳体的上面(与主布线基板对接的面的相对的另一面)和多个接触件的排列方向上的侧端面,有可能导电性外罩对关于多个接触件的特性阻抗调整的贡献较小,另外,难以有效地得到导电性外罩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
另外,在具备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导电性外罩并在该导电性外罩的一部分形成有卡止机构的现有技术的连接装置的情况下,由于导电性外罩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因而不能为了将连接装置向主布线基板固定而利用导电性外罩,另外,必须具备用于将连接装置固定在主布线基板的部件(压紧部件),这成为使连接装置的制造成本增大的主要原因。而且,即使在这样的连接装置,导电性外罩也仅覆盖壳体的上面(与主布线基板对接的面的相对的另一面)和多个接触件的排列方向上的侧端面,有可能导电性外罩对关于多个接触件的特性阻抗调整的贡献较小,另外,难以有效地得到导电性外罩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
鉴于这样的方面,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用于将被视为柔性印刷布线基板或柔性平板状电缆等的布线板状部件向其他布线基板安装,具备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的壳体、排列配置在壳体内而设置的多个接触件以及覆盖壳体的导电性外罩,不需要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致动器等,另外,没有必要使导电性外罩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由此,能够使零件数比较少并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而且,能够使导电性外罩的对关于多个接触件的特性阻抗调整的贡献较大,并且,能够有效地得到导电性外罩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在这样的前提下,能够可靠地进行对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用于阻止从壳体不期望地拔脱的卡止以及该卡止的解除。
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的任一项所记载的发明(以下,称为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具备:壳体,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配置在布线基板上;多个接触件,排列配置在壳体内,处于与设在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联接的状态,在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时,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导电性外罩,覆盖壳体的除了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的部分及其周围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的表面的大部分而配置,处于与设在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联接的状态,并且,形成有锁定部,该锁定部延伸至壳体内,在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时,处于将该布线板状部件卡止的状态;以及锁定解除部,与壳体一体地形成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一端部在壳体的与对接于布线基板的一端面部的相对的另一端面部侧突出至导电性外罩的外侧,并且,另一端部卡合在锁定部,其中,锁定部将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卡止,在进行锁定部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的前提下,在将锁定解除部的一端部沿向着导电性外罩内的方向按压时,锁定解除部移动,该锁定解除部的另一端部使锁定部解除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
尤其是,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连接装置,锁定部具备卡止部和弹性臂部,其中,在壳体内,该卡止部处于卡合在设于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并将该布线板状部件卡止的状态,该弹性臂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该卡止部,处于锁定解除部的另一端部卡合在弹性臂部的状态,在卡止部卡合在设于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的前提下,在将锁定解除部的一端部沿向着导电性外罩内的方向按压时,锁定解除部的另一端部使锁定部的弹性臂部产生弹性变形而使卡止部位移,该卡止部解除与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的卡合。
而且,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连接装置,锁定部具备卡止部和弹性臂部,其中,在壳体内,该卡止部处于卡合在设于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并将该布线板状部件卡止的状态,该弹性臂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该卡止部,在这样的前提下,卡止部的设在壳体的板状部件插入部侧的端部接近壳体的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的部分而配置。
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如果布线板状部件通过设在配置于布线基板的壳体的板状部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那么,排列配置在壳体内的多个接触件与所插入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并且,形成于导电性外罩的锁定部在壳体内将所插入的布线板状部件卡止。而且,锁定解除部与壳体一体地形成,具有在壳体的与对接于布线基板的一端面部的相对的另一端面部侧突出至导电性外罩的外侧的一端部和卡合在锁定部的另一端部,在锁定部将布线板状部件卡止的前提下,如果锁定解除部处于一端部沿向着导电性外罩内的方向被按压的状态,那么,该锁定解除部移动,另一端部使锁定部解除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
在这样的前提下,例如,像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的情况那样,锁定部具备卡止部和弹性臂部而构成,其中,该卡止部处于卡合在设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并将该布线板状部件卡止的状态,该弹性臂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卡止部,锁定解除部的另一端部卡合在该弹性臂部。例如,像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的情况那样,构成锁定部的卡止部的设在壳体的板状部件插入部侧的端部接近壳体的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的部分而配置。而且,在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时,锁定部的卡止部自动地处于卡合在设于所插入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并将布线板状部件卡止的状态,阻止布线板状部件从壳体不期望地拔脱。
随后,在锁定部的卡止部卡合在设于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的前提下,如果将锁定解除部的一端部沿向着导电性外罩内的方向按压,那么,例如,像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的情况那样,锁定解除部的另一端部使锁定部的弹性臂部产生弹性变形而使卡止部位移,该卡止部解除与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的卡合。由此,由于将锁定解除部的一端部沿向着导电性外罩内的方向按压,因而在壳体内,锁定部处于解除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的状态,布线板状部件处于能够从壳体拔脱的状态。
在本发明的连接装置中,如上所述,在进行形成于导电性外罩的锁定部对通过设在壳体的板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以及一体地设在壳体的锁定解除部对锁定部的卡止的解除时,例如,不需要设置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的致动器,除此之外,没有必要使导电性外罩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为了将连接装置向布线基板固定而能够利用相对于壳体而固定的导电性外罩,另外,不需要具备用于将连接装置固定于布线基板的部件。结果,依照本发明的连接装置,能够使零件数比较少并有效地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只要将布线板状部件通过设在壳体的板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就能够进行形成于导电性外罩的锁定部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与此同时,只要将在壳体的与对接于布线基板的一端面相对的另一端面部侧突出至导电性外罩的外侧的锁定解除部的一端部沿向着导电性外罩内的方向按压,就能够进行锁定部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的解除,因而能够通过极其简单的操作来解除锁定部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并且,在这样的操作中,没有必要在锁定解除部的周围设置不期望的空间。
而且,在本发明的连接装置中,形成有锁定部且能够相对于壳体而固定的导电性外罩覆盖壳体的除了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的部分及其周围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的表面的大部分而配置,因而能够使导电性外罩的对关于多个接触件的特性阻抗调整的贡献较大,并且,能够有效地得到导电性外罩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
尤其是,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权利要求3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在由锁定部的弹性臂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的卡止部卡合在设于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的前提下,在将锁定解除部的一端部沿向着导电性外罩内的方向按压时,锁定解除部的另一端部使锁定部的弹性臂部产生弹性变形而使卡止部位移,该卡止部解除与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的卡合,因而能够可靠地进行锁定部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以及锁定部的卡止的解除。
另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的范围中的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由锁定部的弹性臂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的卡止部处于卡合在设于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而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并将该布线板状部件卡止的状态,在这样的前提下,从外部将从壳体拔脱的方向的力施加到布线板状部件,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使向着设在壳体的板状部件插入部的方向的力作用于与卡合部卡合的卡止部,此时,卡止部的设在壳体的板状部件插入部侧的端部与端部所接近的、壳体的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的部分抵接。由此,使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作用于与卡合部卡合的卡止部的向着设在壳体的板状部件插入部的方向的力经由卡止部而被壳体的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的部分阻挡。所以,这样的力并不传递至锁定部的弹性臂部,结果,能够避免弹性臂部不期望地变形的事态。
具体实施方式
用以下所述的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实施例]
图1(从正面侧看时的立体图)、图2(从背面侧看时的立体图)以及图3显示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
在图1、图2以及图3中,成为本发明的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的连接装置10具备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11。如图1和图3所示,在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12,板状部件容纳空间从板状部件插入部12向壳体11的内部延伸。
壳体11例如配置在图中未显示的主布线基板,由此,连接装置10的整体安装在主布线基板。此时,夹在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和背面侧端面部的一对相对端面部中的一方成为与主布线基板对接的端面部,另一方成为被解放的端面部。以下,与主布线基板对接的壳体的一端面部被称为下方端面部,与下方端面部相对的壳体的另一端面部被称为上方端面部。而且,例如,后述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成为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壳体11。
在壳体11的内部,各个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的多个接触件13沿着壳体1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排列配置而设置。多个接触件13设置成与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多个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具体而言,作为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接地连接端子部或者电源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的信号用、接地用或者电源用接触件而使用。如图2所示,在多个接触件13分别设有从壳体11的背面侧端面部分导出至其外部的连接端子部13a,连接端子部13a与设在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连接。而且,多个接触件13例如从图2所示的壳体11的背面侧端面部分侧向壳体11的内部被按压插入。
在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壳体11时,这些多个接触件13分别与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多个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由此,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多个连接端子部经由多个接触件13而与设在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联接。
另外,连接装置10具备导电性外罩14,该导电性外罩14覆盖壳体11的除了作为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12的部分的正面侧端面部以外的其他部分,即,上方端面部、左侧端面部、下方端面部、右侧端面部以及背面侧端面部的表面的大部分。该导电性外罩14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加工成形而构成的,作为用于对关于多个接触件13的特性阻抗调整作出贡献,而且,还用于关于连接装置10的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对策,即用于得到连接装置10的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的部件而配备。
如图2所示,导电性外罩14并未覆盖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及其周围部分、上方端面部的与背面侧端面部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以及背面侧端面部的多个接触件13导出至外部的部分的表面,但大致整体地覆盖壳体11的上方端面部的除了与背面侧端面部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左侧端面部以及右侧端面部的表面。另外,在导电性外罩14,设有多个接地连接端子部14a,这些接地连接部14a分别通过例如软钎焊而与设在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联接。
这样,导电性外罩14大致整体地覆盖壳体11的上方端面部的除了与背面侧端面部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左侧端面部以及右侧端面部的各自的表面,设在导电性外罩14的多个接地连接端子部14a通过例如软钎焊而与设在主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联接,由此,从导电性外罩14至多个接触件13的每个接触件的距离是比较小的大致均等的距离,导电性外罩14对多个接触件13的特性阻抗调整的贡献较大,而且,有效地得到了导电性外罩14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并且,能够将导电性外罩14用于连接装置10向主布线基板的固定。多个接触件13的特性阻抗调整是用于使关于多个接触件13的特性阻抗与多个接触件13所分别接触连接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多个连接端子部的特性阻抗匹配的调整。
而且,在导电性外罩14,带状背面部17从覆盖壳体11的上方端面部的表面的上面部18割开而设置,该带状背面部17在作为导电性外罩14的长边方向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覆盖壳体11的背面侧端面部的表面,将一对的左背面部15和右背面部16相互联接。而且,如显示图3的IV-IV线截面的图4所示,多个接地用接触件19各自向着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从带状背面部17向壳体11内延伸。多个接地用接触件19分别在壳体11内而与多个接触件13中的一个相对配置,在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壳体11时,与设在该布线板状部件的接地连接部接触连接。
另外,如图5所示,在导电性外罩14,形成有锁定部20,该锁定部20处于将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壳体11的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卡止在与左背面部15相对的部分的状态。锁定部20具备弹性臂部22和卡止部23而构成,其中,弹性臂部22成为从覆盖壳体11的下方端面部的表面的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的左端部一旦向着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延伸之后就折回而向着左背面部15延伸的框状体,卡止部23以能够位移的方式由弹性臂部22支撑,弹性臂部22和卡止部23与导电性外罩14一体地形成。
锁定部20的卡止部23成为从弹性臂部22向着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立起的突起,卡止部23的端面部形成沿着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向壳体11插入的方向上升倾斜的倾斜面23a。而且,卡止部23将形成其倾斜面23a的部分卡合在卡合部,该卡合部设在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壳体11的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
如显示图3的VI-VI线截面的图6所示,锁定部20的卡止部23处于这样的位置:在壳体11内,形成倾斜面23a的部分的最上方部接近壳体11的一部分,并且,卡止部23的设在壳体11的板状部件插入部12侧的端部23b接近壳体11的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12的部分。
另外,在覆盖壳体11的左侧端面部的导电性外罩14的左侧面部24,形成有插入卡合突起部25,该插入卡合突起部25插入设在壳体11的形成正面侧端面部的部分的狭缝。
另一方面,在壳体11,在与形成于导电性外罩14的锁定部20相对应的部位,锁定解除部3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为了解除锁定部20对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壳体11的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卡止而操作该锁定解除部30。
而且,如显示图3的VII-VII线截面的图7所示,锁定解除部30通过联接部31而与壳体11的形成背面侧端面部的部分联接,与壳体11一体地形成。联接部31具有弹性,能够进行图7的上下方向的摇动,由此,锁定解除部30的整体处于能够根据对锁定解除部30的操作而沿图7的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
同样,如图8所示,该锁定解除部30的整体成为例如角柱状,作为一对的相对端部中的一方的端部32从壳体11内通过形成于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的切口部18a而突出至导电性外罩14的外部,另外,作为一对的相对端部中的另一方的端部33在壳体11内与形成于导电性外罩14的锁定部20的臂部22抵接而卡合。所以,锁定解除部30与壳体11一体地形成并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在壳体11的与主布线基板对接的下方端面部的相对的上方端面部侧、即被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覆盖的壳体11的上方端面部侧,作为一端部的端部32突出至导电性外罩14的外侧,并且,作为另一端部的端部33卡合在形成于导电性外罩14的锁定部20。
在锁定解除部30的端部32,在沿着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的方向上突出的一对突起35位于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的外侧而设置。另外,在锁定解除部30的成为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的内侧的部位,也设有与一对突起35相同的一对突起36(在后述的图10中显示)。
在对这样的锁定解除部30的端部32施加沿向着导电性外罩14内的方向按压的操作时,产生使锁定解除部30的整体沿从端部32侧向着端部33侧的方向移动的按压移动,使端部33所卡合的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产生弹性变形,另外,如果不对端部32施加沿向着导电性外罩14内的方向按压的操作,则由于端部33所卡合的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的复原弹性变形而产生使锁定解除部30的整体沿从端部33侧向着端部32侧的方向移动的复原移动。此时,通过一对突起35从外侧抵接于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而限制锁定解除部30的按压移动的范围,另外,通过一对突起36从内侧抵接于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而限制锁定解除部30的复原移动的范围。
如显示图3的IX-IX线截面的图9所示,在导电性外罩14,在与其右背面部16相对的部分也形成有锁定部20,该锁定部与上述的形成于与导电性外罩14的左背面部15相对的部分的锁定部20同样地构成。形成于与该导电性外罩14的右背面部16相对的部分的锁定部20也具备弹性臂部22和卡止部23而构成,其中,弹性臂部22成为从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的右端部一旦向着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延伸之后就折回而向着右背面部16延伸的框状体,卡止部23由弹性臂部22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弹性臂部22和卡止部23与导电性外罩14一体地形成。但是,在图9中,并未显示卡止部23。而且,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能够与壳体11的一部分11a弹性抵接。
此外,关于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能够与壳体11的一部分11a弹性抵接的方面,形成于与导电性外罩14的左背面部15相对的部分的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也是相同的。
另外,同样如图9所示,在壳体11的、与形成于与导电性外罩14的右背面部16相对的部分的锁定部20相对应的部位,锁定解除部3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设置,该锁定解除部与上述的设在与形成于与导电性外罩14的左背面部15相对的部分的锁定部20相对应的部位的锁定解除部30相同。同样,为了解除锁定部20对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壳体11的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卡止而对该锁定解除部30进行操作。
而且,设在与形成于与导电性外罩14的右背面部16相对的部分的锁定部20相对应的部位的锁定解除部30也通过联接部31而与壳体11的形成背面侧端面部的部分联接,与壳体11一体地形成。而且,这样的联接部31也具有弹性,能够进行图9的上下方向的摇动,由此,锁定解除部30的整体处于能够根据对锁定解除部30的操作而沿图9的上下方向移动的状态。
另外,设在与形成于与导电性外罩14的右背面部16相对的部分的锁定部20相对应的部位的锁定解除部30的整体也成为例如角柱状,作为一对的相对端部中的一方的端部32从壳体11内突出至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的外部,另外,作为一对的相对端部中的另一方的端部33在壳体11内与形成于导电性外罩14的锁定部20的臂部22抵接而卡合。而且,在设在与形成于与导电性外罩14的右背面部16相对的部分的锁定部20相对应的部位的锁定解除部30的端部32,在沿着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的方向上突出的一对突起35位于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的外侧而设置,并且,在该锁定解除部30的成为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的内侧的部位,设有与一对突起35相同的一对突起36(在图9中,仅显示了一个突起35和一个突起36)。
而且,在对这样的锁定解除部30的端部32施加沿向着导电性外罩14内的方向按压的操作时,也产生使锁定解除部30的整体沿从端部32侧向着端部33侧的方向移动的按压移动,使端部33所卡合的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产生弹性变形,另外,如果不对端部32施加沿向着导电性外罩14内的方向按压的操作,则由于端部33所卡合的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的复原弹性变形而产生使锁定解除部30的整体沿从端部33侧向着端部32侧的方向移动的复原移动。此时,通过一对突起35从外侧抵接于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而限制锁定解除部30的按压移动的范围,另外,通过一对突起36从内侧抵接于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而限制锁定解除部30的复原移动的范围。
如上所述,在连接装置10中,在壳体11以及覆盖壳体11的导电性外罩14的各自的作为长边方向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设有一对锁定部20和一对锁定解除部30。
图10和图11显示了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的左侧端部的、配备在连接装置10的锁定部20和锁定解除部30的相互配置关系。在对端部32施加沿向着导电性外罩14内的方向按压的操作时,锁定解除部30产生使其整体沿从端部32侧向着端部33侧的方向移动的按压移动,图10显示了锁定解除部30不产生按压移动的状态,图11显示了锁定解除部30产生按压移动的状态。
在图10中,锁定解除部30的端部33与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抵接并卡合,但并未将向着导电性外罩14内的方向的按压力施加到锁定解除部30的端部32,从而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不产生弹性变形。与此相对的是,在图11中,在锁定解除部30的端部33与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抵接并卡合的前提下,将向着导电性外罩14内的方向的按压力施加到锁定解除部30的端部32,由此,锁定解除部30的端部33向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侧按压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使弹性臂部22产生弹性变形。此时,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使弹性臂部22所支撑的卡止部23从图10所示的位置向接近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的位置位移。
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的右侧端部的、配备在连接装置10的锁定部20和锁定解除部30的相互配置关系也与上述的情况相同。
图12和图13显示了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的、作为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一个示例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
在图12所示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表侧的面,在其一端部设有接地连接部41,另外,在图13所示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背侧的面,在其一端部,各自形成为细的长条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2排列配置而设置。在具有这样的表侧的面和背侧的面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在夹着排列配置于背侧的面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2而相互相对的一对侧缘部,分别形成有卡合部43和卡合部44,比一对侧缘部的一方的卡合部43更前端侧的部分成为前端平板部45,并且,比一对侧缘部的另一方的卡合部44更前端侧的部分成为前端平板部46。
虽然一对卡合部43和卡合部44各自形成切口,但也可以形成分别配置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一对侧缘部的一对卡合孔,以代替这些切口。而且,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保留配置在表侧的面的接地连接部41、排列配置在背侧的面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2以及一对卡合部43和卡合部44或形成有一对卡合孔的部分,由覆盖膜47覆盖除这些部分以外的部分。
图14显示了图12和图13所示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的状态。在图14中,显示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设有接地连接部41且被覆盖膜47覆盖的表侧的面。
当如图14所示,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时,首先,如图15所示,在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的左侧端部,锁定部20的卡止部23的形成倾斜面23a的部分从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侧抵接于比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更前端侧的前端平板部45。此时,卡止部23被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前端平板部45向着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按压,随着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的弹性变形而位移至接近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的位置。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的右侧端部,锁定部20的卡止部23的形成倾斜面23a的部分从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侧抵接于比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4更前端侧的前端平板部46。而且,卡止部23被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前端平板部46向着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按压,随着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的弹性变形而位移至接近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的位置。
接着,如果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进一步向壳体11的内部插入,那么,如图16所示,在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的左侧端部,锁定部20的卡止部23的形成倾斜面23a的部分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前端平板部45脱离,通过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的弹性复原而向从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远离的位置(原来的位置)位移,卡合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卡止。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的右侧端部,锁定部20的卡止部23的形成倾斜面23a的部分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前端平板部46脱离,通过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的弹性复原而向从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远离的位置(原来的位置)位移,卡合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4,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卡止。
此时,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完成了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向壳体11的插入,处于正规的插入位置,由形成于导电性外罩14的一对锁定部20卡止,处于阻止从壳体11不期望地拔脱的状态。即,只要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适当地插入壳体11,就处于由形成于导电性外罩14的一对锁定部20阻止从壳体11不期望地拔脱的状态。
在这样的时刻,由于各锁定部20的卡止部23的形成倾斜面23a的部分分别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前端平板部45和46脱离,因而弹性复原的各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与壳体11的一部分11a(参照图9)弹性抵接而产生咔哒声。通过这样的弹性臂部22与壳体11的一部分11a弹性抵接而产生的咔哒声,从而能够确认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完成了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向壳体11的插入而处于正规的插入位置,处于被锁定部20卡止的状态。
这样,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完成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向壳体11的插入而处于正规的插入位置的前提下,从导电性外罩14的带状背面部17延伸至壳体11内的多个接地用接触件19从导电性外罩14的上面部18侧弹性抵接于接地连接部41而接触连接,该接地连接部41配置在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表侧的面。由此,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接地连接部41经由多个接地用接触件19而与设在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联接。
另外,与此同时,排列配置在壳体11内的多个接触件13从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侧分别弹性抵接于多个连接端子部42而接触连接,该多个连接端子部42排列配置在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背侧的面。由此,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2经由多个接触件13而与设在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联接。
在这样的前提下,从连接装置10的外部将从壳体11拔脱的方向的力施加到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设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和44分别使向着设在壳体11的板状部件插入部12的方向的力作用于与卡合部43和44卡合的锁定部20的卡止部23,此时,卡止部23的板状部件插入部12侧的端部23b抵接于端部23b所接近的、壳体11的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12的部分。由此,使设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和44分别作用于与卡合部43和44卡合的卡止部23的、向着板状部件插入部12的方向的力经由卡止部23而被壳体11的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12的部分阻挡,并不传递至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结果,避免了弹性臂部22不期望地变形的事态。
随后,如图17所示,在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的左侧端部和右侧端部的各个端部,如果通过对锁定解除部30的端部32的操作而将端部32沿向着导电性外罩14内的方向按压,那么,随着将锁定解除部30的整体和壳体11的形成背面侧端面部的部分联接的联接部31的摇动,使锁定解除部30的整体以倾斜的状态向着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移动。由此,锁定解除部30的端部33向着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按压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使弹性臂部22产生弹性变形,以接近导电性14的下面部21的方式移动。
以接近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的方式移动的弹性臂部22使弹性臂部22所支撑的锁定部20的卡止部23位移至接近导电性外罩14的下面部21的位置。结果,卡止部23解除与形成倾斜面23a的部分的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各个卡合部43和卡合部44的卡合,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从锁定部20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止解放。由此,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处于能够从壳体11适当地拔脱的状态。
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一对卡合部43和卡合部44形成一对卡合孔,以代替一对切口部的情况下,也与上述相同,进行锁定部20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止以及使用锁定解除部30的对锁定部20的卡止的解除。
在使用如上所述的连接装置10并将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插入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的前提下,只要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连接装置10的壳体11,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接地连接部41就经由多个接地用接触件19而与设在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联接,而且,该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2经由多个接触件13而与设在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联接,并且,能够得到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被一对锁定部20适当地卡止的状态。
另外,在这样的前提下,在进行形成于导电性外罩14的一对锁定部20对通过设在壳体11的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止以及使用一体地设在壳体11的锁定解除部30的对锁定部20的卡止的解除时,例如,不需要设置能够相对于壳体11而转动的致动器,除此之外,没有必要使导电性外罩14能够相对于壳体11而转动,为了将连接装置10向主布线基板固定而能够利用相对于壳体11而固定的导电性外罩14,另外,不需要具备用于将连接装置10固定在主布线基板的部件。结果,在使用连接装置10的情况下,能够使其零件数比较少并有效地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
除此之外,只要将在壳体11的上方端面部侧突出至导电性外罩14的外侧的一对锁定解除部30的各自的端部32沿向着导电性外罩14内的方向按压,就能够进行一对锁定部20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止的解除,因而能够通过极其简单的操作来解除一对锁定部20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止,并且,在这样的操作中,没有必要在各锁定解除部30的周围设置不期望的空间。
而且,在连接装置10,形成有一对锁定部20且能够相对于壳体11而固定的导电性外罩14覆盖壳体11的除了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12的部分及其周围部分以外的其他部分的表面的大部分而配置,因而能够使导电性外罩14对关于多个接触件13的特性阻抗调整的贡献较大,而且,能够有效地得到导电性外罩14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
如果对这样的连接装置10更详细地观察,那么,在由一对锁定部20的各自的弹性臂部22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撑的卡止部23与设在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而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和44分别卡合的前提下,当将一对锁定解除部30的各自的端部32沿向着导电性外罩14内的方向按压时,各锁定解除部30的另一端部33使对应的锁定部20的弹性臂部22产生弹性变形而使卡止部23位移,从而解除该卡止部23与设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和44的每个卡合部的卡合,因而可靠地进行一对锁定部20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止以及一对锁定部20的卡止的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