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42806B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42806B
CN102842806B CN201210209530.8A CN201210209530A CN102842806B CN 102842806 B CN102842806 B CN 102842806B CN 201210209530 A CN201210209530 A CN 201210209530A CN 102842806 B CN102842806 B CN 1028428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ousing
tabular component
sticking department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2095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42806A (zh
Inventor
碇泰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 Pex Inc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42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2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428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428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17Snap means
    • H01R12/7029Snap means not integral with the coupling devi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5Ground or shield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装置,提供一种布线板状构件插入到壳体中的连接器装置,能够谋求制造成本及厚度尺寸的减少,能够可靠地进行用于对布线板状构件阻止从壳体的意外的拔脱的卡定及该卡定的解除。具备:壳体(11),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并且排列配置有多个触头;导电性壳(14),覆盖壳体(11),在形成于导电性壳(14)的锁定部(20A)对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进行卡定后,通过使与壳体(11)整体设置的解锁部(30A)的操作部(31A)在与装置整体的厚度方向(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从而使锁定部(20A)解除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中记载的发明涉及如下连接器装置,排列设置有在安装柔性印刷布线基板(FPC)、柔性平板状电缆(FFC)等的布线板状构件后与设置在安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的触头,具备为了阻止安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拔脱而进行卡定的锁定部以及解除锁定部对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的解锁部。
背景技术
安装在各种电子设备的比较小型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柔性平板状电缆等的布线板状构件向安装各种电部件的主布线基板的安装,多使用与该主布线基板电连接并固定的连接器装置来进行。这样的在布线板状构件向主布线基板的安装时使用的连接器装置具有与设置在布线板状构件的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的导电型的触头,经由该触头,将设置在布线板状构件的连接端子部电连接于设置在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
在以往提出的在例如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等的布线板状构件向主布线基板的安装中使用的连接器装置中,设置有插入布线板状构件的插入部,具有配置在主布线基板的例如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而且,具备:多个触头,在该壳体内排列配置进行设置并与设置在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连结,在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插入部插入壳体时,与设置在该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分别对应;导电性壳,为了应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即为了获得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部分或整体地覆盖壳体而配置并与设置在主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连结;以及致动器,以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与多个触头分别卡合,当时其转动时使多个触头各自的动作部位移,由此,使多个触头为与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或为从与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的接触连接解放了的状态。而且,通过使多个触头处于与设置在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从而布线板状构件处于与主布线基板的电连接状态。
进而,在以往提出的在布线板状构件向主布线基板的安装中使用的连接器装置中,也有虽然具有上述那样的壳体,具备上述那样的多个触头和导电性壳,但不具备以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的致动器,在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时,设置在壳体内的多个触头与在插入的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多个连接端子部自动地分别接触连接。在这样的结构中,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插入部而适当地插入壳体,从而布线板状构件处于与主布线基板的电连接状态。
在这样的以往提出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具备以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的致动器的连接器装置和不具备该致动器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在将例如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等的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插入部插入到配置在主布线基板的壳体中,配置在壳体内的多个触头与插入到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由此,布线板状构件处于与主布线基板的电连接状态时,都必须避免布线板状构件被意外地从壳体拔脱那样的事态。当然,为了适当地维持配置在壳体内的多个触头与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连接接触的状态,通过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需要是能够稳定地维持该状态、不招致从壳体被意外地拔脱这样的事态发生的结构。
因此,以往提出了上述那样连接器装置,其属于具有壳体、具备多个触头和导电性壳和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致动器的连接器装置,该连接器装置具备卡定单元,该卡定单元与通过插入部插入到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卡合,阻止该布线板状构件从壳体意外地拔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以往也提出了上述那样连接器装置,其属于具有壳体、具备多个触头和导电性壳但不具备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致动器的连接器装置,该连接器装置具备卡定单元,该卡定单元与通过插入部插入到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卡合,阻止该布线板状构件从壳体意外地拔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和专利文献3)。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导电性壳(屏蔽板11)的一部分形成有能够像跷跷板那样进行位移的卡定单元(锁定部11c),在该卡定单元设置有朝向导电性壳的内侧弯曲的卡定端部(爪部11d)。而且,卡定单元根据相对于壳体(壳体3)能够转动的致动器(致动器9)的转动操作进行位移。
然后,在将布线板状构件(FPC21)插入到壳体内的受容空间(FPC受容空间34)之后,当进行致动器向第1方向的转动操作时,配置在壳体内的多个触头(第1触头5,第2触头6)通过在致动器形成的凸轮(凸轮部92、93)而位移,与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并且卡定单元通过在致动器形成的凸轮(凸轮部94)而进行位移,使在其设置的卡定端部与在插入到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卡合部(缺口21a)卡合。由此,阻止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从壳体意外地拔脱。
之后,在将设置在卡定单元的卡定端部与设置在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卡合之后,当进行致动器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第2方向的转动操作时,在致动器形成的凸轮(凸轮部94)允许卡定单元成为解除了设置在卡定单元的卡定端部与设置在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的卡合的状态。由此,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处于能够从壳体拔脱的状态。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壳体(壳体主体2)具备以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方式设置的导电性壳(壳4)。而且,在导电性壳的一部分形成有弹簧状的卡定单元(脚部46),在该卡定单元的顶端部设置有朝向导电性壳的内侧的卡定突起(卡定突起44)。
这样的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导电性壳在到达其整体接近壳体的、相对于壳体伏卧的位置后,当布线板状构件(FPC)通过插入部(插入口21)插入壳体时,配置在壳体内的多个触头(触头3(上部触头31,下部触头32))与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并且设置在卡定单元的卡定突起与在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卡合部(FPC卡合孔FPC2)卡合。由此,阻止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从壳体意外地拔脱。
之后,在将设置在卡定单元的卡定突起与设置在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卡合之后,当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导电性壳为了到达相对于壳体起来的位置而进行转动操作时,在导电性壳形成的卡定单元也伴随导电性壳进行位移,接触在其设置的卡定突起与设置在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的卡合。由此,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处于能够从壳体拔脱的状态。
在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的、卡定单元根据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进行位移的现有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具备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致动器,这成为连接器装置的制造成本提高的要因。除此之外,在使卡定单元相对于布线板状构件为卡定状态或卡点解除状态时,使致动器相对于 壳体进行转动的操作是不可缺少的,需要在连接器装置周围设置用于进行这样的操作的不想要的空间。进而,导电性壳仅覆盖壳体的上表面(与对接于主布线基板的面相向的其他的面)和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侧端面,有难以有效地获得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的担忧。
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具备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导电性壳、在该导电性壳的一部分形成有卡定单元的现有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因为导电性壳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所以不能为了连接器装置向主布线基板的固定而利用导电性壳,需要另外具备用于将连接器装置固定在主布线基板的构件(压紧(hold down)构件),这成为使连接器装置的制造成本上升的要因。进而,在这样的连接器装置中,也是导电性壳仅覆盖壳体的上表面(与对接于主布线基板的面相向的其他的面)和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侧端面,有难以有效地获得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的担忧。
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连接器装置中,在作为局部地覆盖壳体(11)的外表面部的构件而配置的导电性壳(14)形成有卡定单元(锁定部(20)),该卡定单元向壳体内延伸,使通过设置在壳体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的作为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为被卡定的状态。此外,在壳体设置有卡定解除单元(解锁部(30)),该卡定解除单元与壳体整体形成并能够移动,一个端部向导电性壳的外方突出,另一个端部与卡定单元卡合。
卡定单元具备:与用于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部(43,44)卡合来卡定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部(23),以及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承卡定部的弹性臂部(22),卡定解除单元的另一个端部与弹性臂部卡合。
卡定解除单元的一个端部在壳体的上表面(与作为对接于固定连接器装置的主布线基板的面的下表面相向的面)侧,从壳体的内部向覆盖壳体的上表面的导电性壳的外方突出,因此,从壳体向其上方突出。
而且,在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时,卡定单元的卡定部与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卡合来卡定布线板状构件,由此,阻止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从壳体意外地拔脱。
之后,在进行将从壳体向其上方突出的卡定解除单元的一个端部向壳体内、即向壳体的下表面按压的向下方的按压操作时,卡定解除单元的另一个端部与卡定单元的弹性臂部卡合,使该弹性臂部位移,伴随于此,使被弹性臂部支承的卡定部向解除与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的卡合的位置进行位移。 由此,形成在卡定单元的卡定部从与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的卡合被解放,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处于能够从壳体被拔脱的状态。
根据在这样的专利文献3所示那样的、在导电性壳形成有向壳体内延伸并使布线板状构件为卡定状态的卡定单元、并且在壳体设置有与其整体形成并能够移动的卡定解除单元的现有的连接器装置,消除了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那样的具备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致动器、在导电性壳的一部分形成有卡定单元的现有的连接器装置,或者上述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的具备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导电性壳、在该导电性壳的一部分形成有卡定单元的现有的连接器装置中的故障或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2993号公报(段落0016、0017、0033~0043、图1、图5、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92574号公报(段落0026、0027、0031~0034、图1~图6);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40246号公报(第11~16页,图5~11,15~17)。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那样的、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等的布线板状构件向主布线基板的安装中使用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导电性壳形成有从那里向壳体内延伸、使插入到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为卡定的状态的卡定单元,并且在壳体设置有与其整体地形成并能够移动卡定解除单元,在该现有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壳体与其整体地形成的卡定解除单元的一个端部从壳体向其上方突出,在解除卡定单元对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时,需要对从壳体向其上方突出的卡定解除单元的一个端部施加向下方的按压操作。因此难以充分降低针对连接器装置的、对也包含卡定解除单元的一个端部的壳体的上表面及下表面进行贯通的方向的尺寸、即厚度方向的尺寸,有阻碍安装在主布线基板的各种电子部件的薄型化的担忧。
此外,在上述现有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将其固定在主布线基板之后,要求用于解除卡定单元对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的、对卡定解除单元的一个端部向下方的按压操作,因此在其上方需要确保用于对卡定解除单元的一个端部进行向下方的按压操作的空间。因此,在固定在主布线基板时在其上方不能获得需要的空间的情况下,不能使用该连接器装置。
鉴于该情况,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中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其具备:壳体,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柔性平板状电缆等的布线板状构件向其他的布线基板的安装中使用,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多个触头,排列配置在壳体中而设置;以及导电性壳,部分地覆盖壳体,该连接器装置不需要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致动器等,此外,不需要使导电性壳能够相对于壳体转动,由此,能够使部件数量较少来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进而,能够充分谋求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减少,并且在固定在其他的布线基板之后,不需要在上方确保用于向下方的按压操作的空间,能够可靠地进行用于对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阻止从壳体的意外的拔脱的卡定和卡定的解除。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中的第1发明到第13发明的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以下此外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具备:壳体,配置在布线基板的面上,在壳体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多个触头,在壳体在沿着布线基板的面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处于与设置在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连结的状态,在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时,与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导电性壳,配置为覆盖壳体中的除了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的部分及部分的周围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的表面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处于与设置在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连结的状态,在导电性壳形成有锁定部,锁定部向壳体内延伸,获得对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定的卡定状态;以及解锁部,以与壳体整体地形成并能够位移的方式设置,具有:操作部,从壳体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向壳体外突出;以及按压部,从操作部的一个端部突出并与锁定部卡合,解锁部的操作部能够在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在锁定部处于卡定状态下,在解锁部的操作部在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时,解锁部的按压部一边按压锁定部一边移动,使锁定部对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解除。
特别是在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的第2发明所述的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锁定部具备:卡定部,在壳体内与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卡合部进行卡合,获得对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定的状态;弹性臂部,对卡定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进行支承;以及受压部,从弹性臂部突出,形成相对于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解锁部的按压部与受压部形成的倾斜面部抵接卡合。
特别是在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的第8发明所述的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导电性壳在锁定部之外,还形成有:弹性片部,向导电性壳内突出并与解锁部的操作部卡合,在使操作部在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时,使有助于操作部向位移前的位置复原的弹性力作用于操作部。
在那样的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当布线板状构件通过设置在壳体的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配置在布线基板的面上的壳体中时,在壳体内在沿着布线基板的面的方向排列配置的多个触头,与插入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并且形成在导电性壳的锁定部获得在壳体内与插入的布线板状构件卡定的卡定状态。由此,阻止布线板状构件从壳体意外地拔脱。而且,在锁定部处于对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定的卡定状态下,当与壳体整体形成的解锁部的、从壳体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向壳体外突出的操作部在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时,从操作部的一个端部突出的按压部一边按压锁定部一边移动,使锁定部解除对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由此,布线板状构件处于能够从壳体拔脱的状态。
因此,例如如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的第2发明所述的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那样,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锁定部具备:卡定部,在壳体内与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卡合部进行卡合,获得对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定的状态;弹性臂部,对卡定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进行支承;以及受压部,从弹性臂部突出,形成相对于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而且,受压部形成的倾斜面部与解锁部的按压部抵接卡合。
在具备这样的锁定部的情况下,例如在卡定部与设置在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卡合的情况下,当解锁部的操作部在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时,解锁部的按压部一边按压锁定部的受压部形成的倾斜面部,一边在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移动,使锁定部产生与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使卡定部在与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位移。由此,解除卡定部与设置在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的卡合。
此外,在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的第8发明所述的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部分地覆盖壳体的表面的导电性壳在锁定部之外,还形成有向导电性壳内突出并与解锁部的操作部卡合的弹性片部。而且,弹性片部在解锁部的操作部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位移时,使有助于其向位移前的位置复原的反作用力作用于解锁部的操作部。
发明的效果
在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如那样,在进行对通过设置在壳体的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利用形成在导电性壳的锁定部的卡定、以及使用与壳体整体设置的解锁部对锁定部的卡定的解除时,不需要设置例如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的致动器,在此之外,不需要使导电性壳相对于壳体能够转动,能够为了连接器装置向布线基板的固定而利用对壳体固定的导电性壳,不需要另外具备用于将连接器装置固定在布线基板的构件。结果,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能够使部件数量较少来有效地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
此外,仅使布线板状构件通过设置在壳体的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就能对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利用形成在导电性壳的锁定部的卡定,并且,仅使从壳体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向壳体外突出的解锁部的操作部在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就能进行锁定部对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的解除,因此能够通过极其简单的操作来解除锁定部对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
因此,解锁部的操作部被做成从壳体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向壳体外突出的结构,例如在壳体的上方端面部(与配置壳体的布线基板的面对接的端面部(下方端面部)所相向的端面部)侧不向壳体外突出,因此,不会对连接器装置的厚度方向的尺寸造成影响。因此,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能够充分谋求其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减少。
此外,根据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在解除锁定部及对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时,不需要对解锁部的操作部例如从其上方向下方进行按压那样的操作,因此不需要在被导电性壳局部地包围的壳体的上方确保用于向下方的按压操作的空间,能够可靠地进行用于阻止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从壳体意外地拔脱的卡定及卡定的解除。
而且,在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例子中,锁定部具备:卡定部,在壳体内与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卡合部进行卡合,获得对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定的状态;弹性臂部,对卡定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进行支承;以及受压部,从弹性臂部突出,形成相对于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解锁部的按压部与受压部形成的倾斜面部抵接卡合,由此,能够更可靠地进行锁定部对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和卡定的解除。
进而,在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另一个例子中,导电性壳在锁定部之外,还形成有向导电性壳内突出并与解锁部的操作部卡合的弹性片部,该弹性片部在解锁部的操作部在沿着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位移时,使有助于向其位移前的位置复原的弹性力作用于解锁部的操作部,由此,受到弹性片部的弹性力,能够迅速且可靠地进行解锁部的操作部在位移后向原来的位置的复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正面图。
图4是表示图3的IV-IV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具备的导电性壳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3的VI-VI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7是表示图3的VII-VII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图6的VIII-VIII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9是包含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其具备的锁定部及解锁部的相互配置关系的局部剖面的局部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其具备的锁定部及解锁部的相互配置关系的局部正面图。
图11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其具备的锁定部及解锁部的相互配置关系的局部正面图。
图12是表示在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中插入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立体图。
图13是包含表示在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中插入有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状态的局部剖面的立体图。
  图14是包含表示对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插入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中途的状态的局部剖面的局部立体图。
  图15是包含表示对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完成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插入,通过该例子具备的锁定部的卡定部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进行卡定后的状态的局部剖面的局部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的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具备的导电性壳的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具备的导电性壳的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具备的导电性壳的局部断裂平面图。
图20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具备的壳体的从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的一个端部的内部结构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以下叙述的针对本申请发明的实施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实施例1]
图1(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图2(背面侧观察的立体图)以及图3(正面图)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
在图1、图2及图3中,构成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例的连接器装置10,具备通过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11。如图1及图3所示,在壳体11中,在其正面侧端面部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板状构件收容空间从板状构件插入部12向壳体11的内部延伸。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由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及其周围部分构成。
壳体11例如配置在未图示的布线基板的面上,由此,连接器装置10的整体被安装在布线基板。这时,被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和与其相向的背面侧端面部夹着的一对相向端面部中的一方被设为与布线基板的面对接的端面部,另一方被设为解放的端面部。在以下,将与布线基板的面对接的壳体11的一个端面部称为下方端面部,将与其相向的壳体11的另一个端面部称为上方端面部。而且,例如后述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作为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构件,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中。
在壳体11中,分别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的多个触头13沿着作为沿着配置壳体11的布线基板的面的方向的、壳体11的长尺寸方向(左右方向)排列配置而设置。多个触头13作为与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中的多个连接端子部进行接触连接的信号用触头而设置,但也可以作为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中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及接地连接部进行接触连接的信号用及接地用触头进行使用。如图2所示,在多个触头13的每一个,在从壳体11的背面侧端面部分向其外部导出的部分设置有连接端子部13a,连接端子部13a与在配置有壳体11的布线基板中设置的布线端子连接。而且,多个触头13例如从图2所示的壳体11的背面侧端面部分侧被按压插入到壳体11的内部。
这些多个触头13在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中时,与插入到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由此,插入到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中的多个连接端子部经由多个触头13与在配置有壳体11的布线基板中设置的布线端子连结。
此外,连接器装置10具备导电性壳14,其覆盖壳体11中的除了正面侧端面部、即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及其周围部分之外的部分、即上方端面部、左侧端面部、下方端面部、右侧端面部及背面侧端面部的表面的大部分或一部分该导电性壳14以金属板加工成形而构成,其被配备主要是为了应对针对连接器装置10的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即主要发挥获得连接器装置10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的作用。
如图2所示,导电性壳14针对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上方端面部与背面侧端面部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以及背面侧端面部的多个触头13向外部导出的部分,没有覆盖它们的表面,但针对壳体11的上方端面部的与背面侧端面部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之外的部分、左侧端面部以及右侧端面部,大致整体地覆盖它们的表面。此外在导电性壳14设置有多个接地连接端子部14a,这些接地连接端子部14a分别例如通过焊接与在配置壳体11的布线基板设置的接地端子连结。
像这样,导电性壳14大致整体地覆盖壳体11的上方端面部与背面侧端面部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左侧端面部及右侧端面部各自的表面,设置于其的多个接地连接端子部14a例如通过焊接与设置在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连结,由此能够有效地获得连接器装置10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并且在连接器装置10向布线基板的固定中也能够利用导电性壳14。
而且,在导电性壳14,沿着壳体11的长尺寸方向的带状背面部17从覆盖壳体11的上方端面部的表面的上表面部18分离设置,该带状背面部17使在该长尺寸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部覆盖壳体11的背面侧端面部的表面的一对的左背面部15A和右背面部15B相互连结。而且,如表示图3的IV-IV线剖面的图4所示,多个接地用触头19从带状背面部17分别朝向板状构件插入部12,向壳体11内延伸。多个接地用触头19分别在壳体11内与多个触头13中的一个相向配置,在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中时,与在该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接地连接部进行接触连接。
此外,如图5所示,在导电性壳14,在与左背面部15A相向的左正面侧部分形成有锁定部20A,该锁定部20A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中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为卡定状态,进而,在与右背面部15B相向的右正面侧部分形成有锁定部20B,该锁定部20B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中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为卡定状态。
锁定部20A构成为包含:一对折返部22A及23A,从覆盖壳体11的下方端面部的表面的导电性壳14的下表面部21的左端部起,暂时朝向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延伸后进行折返,朝向左背面部15A延伸;连结部24A,连结折返部22A和折返部23A;受压部25A,从折返部23A突出;以及卡定部26A,设置在折返部23A。一对折返部22A及23A和连结部24A以其整体形成弹性臂部,该弹性臂部能够进行贯通导电性壳14的上表面部18及下表面部21的方向(上下方向)的弹性位移,受压部25A从弹性臂部突出,此外,弹性臂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承卡定部26A。
一对折返部22A及23A分别形成具有规定宽度的带状板体,折返部23A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被选定为折返部22A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以下。受压部25A形成有相对于导电性壳14的长尺寸方向、即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进而,卡定部26A从形成弹性臂部的折返部23A朝向导电性壳14的上表面部18突出,伴随弹性臂部的位移而在上下方向位移。
锁定部20B以与锁定部20A同样的方式构成为包含:一对折返部22B及23B,从导电性壳14的下表面部21的右端部起,暂时朝向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延伸后进行折返,朝向右背面部15B延伸;连结部24B,连结折返部22B和折返部23B;受压部25B,从折返部23B突出;以及卡定部26B,设置在折返部23B。一对折返部22B及23B和连结部24B以其整体形成弹性臂部,该弹性臂部能够进行作为贯通导电性壳14的上表面部18及下表面部21的方向的上下方向的弹性位移,受压部25B从弹性臂部突出,此外,弹性臂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承卡定部26B。
一对折返部22B及23B分别形成具有规定宽度的带状板体,折返部23B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被选定为折返部22B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以下。受压部25B形成有相对于导电性壳14的长尺寸方向、即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进而,卡定部26B从形成弹性臂部的折返部23B朝向导电性壳14的上表面部18突出,伴随弹性臂部的位移而在上下方向位移。
如表示图3的VI-VI线剖面的图6中明确地表示的那样,锁定部20A的卡定部26A形成从形成弹性臂部的折返部23A朝向导电性壳14的上表面部18立起的突起,使其端面部形成沿着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向壳体11的插入方向上升倾斜的倾斜面27A,卡定部26A使形成该倾斜面27A的部分与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设置的卡合部卡合。同样地,锁定部20B的卡定部26B形成从形成弹性臂部的折返部23B朝向导电性壳14的上表面部18立起的突起,使其端面部形成沿着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向壳体11的插入方向上升倾斜的倾斜面27B,卡定部26B使形成该倾斜面27B的部分与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设置的卡合部卡合。
此外,在导电性壳14的与其左背面部15A相向的左正面侧部分,设置有形成平板状的壳体接受部28A,该壳体接受部28A从覆盖壳体11的上方端面部的表面的导电性壳14的上表面部18的左端部延伸,与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卡合。同样地,在导电性壳14的与其右背面部15B相向的右正面侧部分,设置有形成平板状的壳体接受部28B,该壳体接受部28B从覆盖壳体11的上方端面部的表面的导电性壳14的上表面部18的右端部延伸,与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卡合。
另一方面,在壳体11中,在其长尺寸方向的两端部的与在导电性壳14形成的锁定部20A及20B分别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解锁部30A及30B。该解锁部30A及30B为了解除以上述方式进行的、锁定部20A及20B对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中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卡定而被操作。
解锁部30A如表示图3的VII-VII线剖面的图7所示那样,具有:操作部31A,从壳体11的形成背面侧端面部的部分延伸,从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向壳体11外突出,如表示图6的VIII-VIII线剖面的图8和图9所示,具有:从操作部31A的一个端部突出的按压部32A。操作部31A能够在壳体11的长尺寸方向、即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与壳体11整体形成,具备该位移方向的弹性。按压部32A从操作部31A的一个端部朝向壳体11的下方端面部突出,与锁定部20A的形成倾斜面部的受压部25A抵接并卡合。而且,在使操作部31A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时,伴随于此,按压部32A在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移动。
虽然省略详细的图示,但解锁部30B也解锁部30A同样,具有:操作部31B,从壳体11的形成背面侧端面部的部分延伸,从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向壳体11外突出;以及从操作部31B的一个端部突出的按压部32B(图3)。操作部31B能够在壳体11的长尺寸方向、即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与壳体11整体形成,具备该位移方向的弹性。按压部32B从操作部31B的一个端部朝向壳体11的下方端面部突出,与锁定部20B的形成倾斜面部的受压部25B抵接并卡合。而且,在使操作部31B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时,伴随于此,按压部32B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移动。
在壳体11,在其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的成为解锁部30A的操作部31A的附近的位置,以向壳体11外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对操作部31A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位移限制部33A。此外,在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的成为解锁部30B的操作部31B的附近的位置,以向壳体11外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对操作部31B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位移限制部33B。
此外如图8和图9中明确所示那样,在壳体11中,在其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的成为解锁部30A的操作部31A的上方的部位,设置有与设置在导电性壳14的壳体接受部28A抵接并卡合的抵接卡合部34A,此外,虽然省略了详细的图示,但在其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的成为解锁部30B的操作部31B的上方的部位,设置有与设置在导电性壳14的壳体接受部28B抵接并卡合的抵接卡合部34B。
进而,在壳体11中,在其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以分别形成纵槽部的方式设置有一对板状构件检查部38A和38B,该板状构件检查部38A和38B用于在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时,检查插入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是否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
设置在壳体11的解锁部30A在没有对其操作部31A施加操作时,使操作部31A位于图10所示的位置。这时,解锁部30A的按压部32A对锁定部20A的受压部25A形成的倾斜面部从上方轻轻地抵接。
在操作部31A位于图10所示的位置之后,当对操作部31A在使其接近位移限制部33A的朝向施加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操作时,操作部31A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例如,到达图11所示那样的、与位移限制部33A抵接的位置。操作部31A的进一步的位移被位移限制部33A所限制。而且,伴随这样的操作部31A的弹性位移,按压部32A一边按压锁定部20A的受压部25A形成的倾斜面部,一边在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移动。由此,锁定部20A的受压部25A使锁定部20A的弹性臂部产生弹性变形,向作为与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下方位移,伴随于此,锁定部20A的卡定部26A向下方位移。之后,当不再对操作部31A施加操作时,操作部31A通过自身的弹性和弹性臂部的弹性,从图11所示那样的位置返回图10所示的位置,伴随于此,通过锁定部20A的弹性臂部的复原弹性变形,锁定部20A的受压部25A及卡定部26A向上方位移,返回原来的位置。
设置在壳体11的解锁部30B也与解锁部30A同样地,在没有对其操作部31B施加操作时,使操作部31B位于与图10所示的解锁部30A的位置相当的位置。这时,解锁部30B的按压部32B对锁定部20B的形成受压部25B的倾斜面部从上方轻轻地抵接。
而且,在操作部31B位于与图10所示的解锁部30A的位置相当的位置之后,当对操作部31B在使其接近位移限制部33B的朝向施加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操作时,操作部31B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例如,到达与位移限制部33B抵接的位置。操作部31B的进一步的位移被位移限制部33B所限制。而且,伴随这样的操作部31B的弹性位移,按压部32B一边按压锁定部20B的形成受压部25B的倾斜面部,一边在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移动。由此,锁定部20B的受压部25B使锁定部20B的弹性臂部产生弹性变形并向下方位移,伴随于此,锁定部20B的卡定部26B向下方位移。之后,当不再对操作部31B施加操作时,操作部31B通过自身的弹性和弹性臂部的弹性,例如从与位移限制部33B抵接的位置返回与图10所示的解锁部30A相当的位置,伴随于此,通过锁定部20B的弹性臂部的复原弹性变形,锁定部20B的受压部25B及卡定部26B向上方位移,返回原来的位置。
如上述那样,在连接器装置10中,在作为其壳体11及其覆盖该壳体11的导电性壳14各自的长尺寸方向的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一对锁定部20A及20B和一对解锁部30A及30B。
图12表示作为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中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一例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在图12中示出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背侧的面。
在图12所示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背侧的面,在其一个端部排列配置设置有分别形成为细长条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1。此外,在该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表侧的面,例如与在背侧的面排列配置有多个连接端子部41的一个端部夹着基板主体而相向的一个端部,配置有接地连接部42(图14及图15)。在具有这样的表侧的面和背侧的面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在夹着排列配置在背侧的面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1而相互相向的一对侧缘部分别形成有卡合部43A及卡合部43B,比一对侧缘部的一方的卡合部43A前端的部分被做成顶端平板部44A,比一对侧缘部的一方的卡合部43B前端的部分被做成顶端平板部44B。
在一对卡合部43A及43B中分别形成有缺口,但也可以代替这些缺口,形成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一对侧缘部分别配置的一对卡合孔。而且,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中,留下排列配置在背侧的面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1、配置在表侧的面的接地连接部42、以及形成有一对卡合部43A及43B或一对卡合孔的部分,除此之外的部分被覆盖膜45覆盖。
图13表示图12所示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中的状态。在图13中,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中,示出设置接地连接部42并且通过覆盖膜45覆盖的表侧的面。
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适当地插入壳体11中后,如图13所示,锁定部20A的卡定部26A的形成倾斜面27A的部分,与形成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A卡合,虽然没有图示,但锁定部20B的卡定部26B的形成倾斜面27B的部分,与形成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B卡合,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处于通过锁定部20A及20B被卡定的状态。由此,防止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从壳体11意外地拔脱。
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中,处于图13所示的状态时,首先如图14所示,在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的左侧端部,锁定部20A的卡定部26A的形成倾斜面27A的部分,从导电性壳14的下表面部21侧,与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比卡合部43A前端侧的前端平板部44A抵接。这时,卡定部26A通过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前端平板部44A被向导电性壳14的下表面部21按压,伴随锁定部20A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变形,位移到接近于导电性壳14的下表面部21的位置。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的右侧端部,锁定部20B的卡定部26B的形成倾斜面27B的部分,从导电性壳14的下表面部21侧,与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比卡合部43B前端侧的前端平板部44B抵接。这时,卡定部26B通过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前端平板部44B被向导电性壳14的下表面部21按压,伴随锁定部20B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变形,位移到接近于导电性壳14的下表面部21的位置。
接着,当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被进一步向壳体11的内部插入时,如图15所示,在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的左侧端部,锁定部20A的卡定部26A的形成倾斜面27A的部分,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顶端平板部44A脱出,通过锁定部20A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复原向离开导电性壳14的下表面部21的位置(原来的位置)位移,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A卡合,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进行卡定。
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在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的右侧端部,锁定部20B的卡定部26B的形成倾斜面27B的部分,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顶端平板部44B脱出,通过锁定部20B的弹性臂部的弹性复原向离开导电性壳14的下表面部21离开的位置(原来的位置)位移,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B卡合,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进行卡定。
这时,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完成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向壳体11的插入,到达图13所示的正规的插入位置,通过在导电性壳14形成的一对锁定部20A及20B被卡定,处于阻止从壳体11意外地被拔脱的状态。即,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仅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适当地插入到壳体11中,就能通过在导电性壳14形成的一对锁定部20A及20B而处于阻止从壳体11意外地被拔脱的状态。
在这时,如图13所示,从连接器装置10的上方来看,通过在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形成的各个板状构件检查部38A及38B,不能看到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A或卡合部43B。由此,能够确认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处于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的状态。假设通过板状构件检查部38A及38B中的一方或双方,能够看到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A或卡合部43B中的一方或双方的话,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就没有处于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的状态。
这样,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完成通过向壳体11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插入而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后,从导电性壳14的带状背面部17向壳体11内延伸的多个接地用触头19从导电性壳14的上表面部18侧与配置在插入到壳体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表侧的面的接地连接部42弹性抵接而进行接触连接。由此,插入到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接地连接部42,经由多个接地用触头19与在配置有壳体11的布线基板设置的接地端子连结。
此外,与此同时,在壳体11内排列配置的多个触头13,从导电性壳14的下表面部21侧与在插入到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背侧的面配置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1分别弹性抵接而进行接触连接。由此,插入到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中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1经由多个触头13与在配置有壳体11的布线基板中设置的布线端子连结。
而且,在此时,设置在壳体11的解锁部30A的操作部31A到达上述图10所示的位置,处于其按压部32A对锁定部20A的受压部25A形成的倾斜面部从其上方轻轻地抵接的状态。此外,设置在壳体11的解锁部30B的操作部31B到达与上述图10所示的解锁部30A的位置相当的位置,处于其按压部32B对锁定部20B的受压部25B形成的倾斜面部从其上方轻轻地抵接的状态。
之后,当对解锁部30A的操作部31A在使其接近位移限制部33A的朝向施加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操作时,操作部31A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例如,到达图11所示那样的、与位移限制部33A抵接的位置,操作部31A的进一步的位移被位移限制部33A限制。而且,伴随这样的操作部31A的弹性位移,解锁部30A的按压部32A一边按压锁定部20A的受压部25A形成的倾斜面部,一边在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移动。由此,锁定部20A的受压部25A使锁定部20A的弹性臂部产生弹性变形,向作为与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下方位移,伴随于此,锁定部20A的卡定部26A向下方位移,不再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A卡合,解除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
此外,当对解锁部30B的操作部31B在使其接近位移限制部33B的朝向施加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操作时,操作部31B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例如,到达与位移限制部33B抵接的位置,操作部31B的进一步的位移被位移限制部33B限制。而且,伴随这样的操作部31B的弹性位移,解锁部30B的按压部32B一边按压锁定部20B的受压部25B形成的倾斜面部,一边在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移动。由此,锁定部20B的受压部25B使锁定部20B的弹性臂部产生弹性变形,向作为与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下方位移,伴随于此,锁定部20B的卡定部26B向下方位移,不再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B卡合,解除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
这时,针对锁定部20A的形成弹性臂部的一对折返部22A及23A,将设置有受压部25A及卡定部26A的折返部23A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选定为没有设置受压部25A及卡定部26A的折返部23A所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以下,因此折返部23A的刚性被设为折返部22A的刚性以下,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通过解锁部30A的按压部32A对设置在折返部23A的受压部25A形成的倾斜面部向下方的按压引起的卡定部26A向下方的位移。此外,针对锁定部20B的形成弹性臂部的一对折返部22B及23B,也将设置有受压部25B及卡定部26B的折返部23B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选定为没有设置受压部25B及卡定部26B的折返部23B所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以下,因此折返部23B的刚性被设为折返部22B的刚性以下,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通过解锁部30B的按压部32B对设置在折返部23B的受压部25B形成的倾斜面部向下方的按压引起的卡定部26B向下方的位移。
这时,按压部32A受到锁定部20A的受压部25A向上方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通过操作部31A向壳体11的上表面部侧传递。通过该操作部31A的来自锁定部20A的受压部25A的反作用力,被形成在壳体11的抵接卡合部34A所抵接卡合的、设置在导电性壳14的壳体接受部28A接收并被吸收,避免产生导电性壳14或壳体11的局部变形等的事态。
此外,按压部32B也受到锁定部20B的受压部25B向上方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通过操作部31B向壳体11的上表面部侧传递。通过该操作部31B的来自锁定部20B的受压部25B的反作用力,被形成在壳体11的抵接卡合部34B所抵接卡合的、设置在导电性壳14的壳体接受部28B接收并被吸收,避免产生导电性壳14或壳体11的局部变形等的事态。
再有,设置在导电性壳14的壳体接受部28A在解锁部30A的操作部31A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时,发挥作为对操作部31A的引导构件的作用,此外,设置在导电性壳14的壳体接受部28B在解锁部30B的操作部31B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时,也发挥作为对操作部31B的引导构件的作用。
如上所述,当通过对解锁部30A的操作部31A施加操作,锁定部20A的卡定部26A向下方位移,不再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A卡合,解除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并且通过对解锁部30B的操作部31B施加操作,锁定部20B的卡定部26B向下方位移,不再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B卡合,解除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时,由此,插入到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处于能够从壳体11被适当地拔脱的状态。
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一对卡合部43A及43B代替一对缺口部被做成形成一对卡合孔的构件的情况下,也与上述同样地,进行锁定部20A及20B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以及使用解锁部30A及30B对锁定部20A及20B的卡定的解除。
而且,当对操作部31A不再施加操作时,操作部31A通过自身的弹性和弹性臂部的弹性而返回原来的位置,伴随于此,通过锁定部20A的弹性臂部的复原弹性变形,锁定部20A的受压部25A及卡定部26A向上方位移,返回原来的位置,此外,当对操作部31B不再施加操作时,操作部31B通过自身的弹性和弹性臂部的弹性而返回原来的位置,伴随于此,通过锁定部20B的弹性臂部的复原弹性变形,锁定部20B的受压部25B及卡定部26B向上方位移,返回原来的位置。
在使用上述那样的连接器装置10并在其壳体11中插入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后,仅使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中,插入到壳体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1经由多个触头13与在配置有壳体11的布线基板中设置的布线端子连结,进而,该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接地连接部42经由多个接地用触头19与在配置有壳体11的布线基板中设置的接地端子连结,并且能够获得插入到壳体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一对锁定部20A及20B被适当地卡定的状态。
此外,在此之后,在进行对通过设置在壳体11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利用形成在导电性壳14的一对锁定部20A及20B的卡定、以及使用与壳体11整体设置的一对解锁部30A及30B对锁定部20A及20B的卡定的解除时,不需要设置例如相对于壳体11能够转动的致动器,在此之外,不需要使导电性壳14相对于壳体11能够转动,能够为了连接器装置10向布线基板的固定而利用对壳体11固定的导电性壳14,不需要另外具备用于将连接器装置10固定在布线基板的构件。结果,在使用连接器装置10的情况下,能够使其部件数量较少来有效地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
在此之外,能够仅在沿着多个触头1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使从壳体11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向壳体11外突出的解锁部30A的操作部31A及解锁部30B的操作部31B进行位移,进行锁定部20A及20B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的解除,因此能够通过极其简单的操作,解除锁定部20A及20B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
此外,解锁部30A的操作部31A及解锁部30B的操作部31B被做成从壳体11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向壳体11外突出的结构,而不是例如在壳体11的上方端面部侧向壳体11外突出的结构,因此不会对连接器装置10的厚度方向的尺寸造成影响。因此,连接器装置10能够充分谋求其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减少。
此外,在使用连接器装置10的情况下,在解除锁定部20A及20B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时,不需要对解锁部30A的操作部31A及解锁部30B的操作部31B分别例如从其上方向下方进行按压那样的操作,因此不需要在被导电性壳14局部地包围的壳体11的上方确保用于向下方的按压操作的空间,能够可靠地进行用于阻止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壳体1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从壳体11意外地拔脱的卡定及该卡定的解除。
[实施例2]
图16(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表示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
在图16中,构成本申请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第2例的连接器装置50,具备通过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51。在壳体51中,在其正面侧端面部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板状构件收容空间从板状构件插入部52向壳体51的内部延伸。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由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部分及其周围部分构成。
壳体51例如配置在未图示的布线基板的面上,由此,连接器装置50的整体被安装在布线基板。这时,被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和与其相向的背面侧端面部夹着的一对相向端面部中的一方被设为与布线基板的面对接的端面部,另一方被设为解放的端面部。在以下,将与布线基板的面对接的壳体51的一个端面部称为下方端面部,将与其相向的壳体51的另一个端面部称为上方端面部。而且,例如后述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作为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构件,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壳体51中。
在壳体51中,与上述的连接器10具备的多个触头13相当的多个触头53(在图16中未示出,在图21中示出),沿着作为沿着配置壳体51的布线基板的面的方向的、壳体51的长尺寸方向(左右方向)排列配置而设置。多个触头53的每一个与上述的连接器装置10具备的多个触头的每一个同样地构成,具有相当于触头13的连接端子部13a的连接端子部53a,发挥与多个触头13的每一个同样的作用,因此,针对其省略详细的说明。
这些多个触头53在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壳体51中时,与插入到壳体5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由此,插入到壳体5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中的多个连接端子部经由多个触头53与在配置有壳体51的布线基板中设置的布线端子连结。
此外,连接器装置50在壳体51具备在局部地覆盖壳体51的表面的状态下安装的导电性壳54。该导电性壳54以金属板加工成形而构成,其被配备主要是为了应对针对连接器装置50的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即主要发挥获得连接器装置50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的作用。而且,导电性壳54针对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上方端面部与背面侧端面部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以及背面侧端面部的后述多个触头13向外部导出的部分,没有覆盖它们的表面,但针对壳体51的上方端面部的与背面侧端面部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之外的部分、左侧端面部以及右侧端面部,大致整体地覆盖它们的表面。
图17、图18及图19表示没有安装在壳体51的状态下的导电性壳54的单体。图17是从正面侧观察导电性壳54的立体图,图18是从背面侧观察导电性壳54的立体图,图19是在切除掉了导电性壳54的一部分的状态下对其表示的局部断裂平面图。
在图17、图18及图19中,在导电性壳54设置有多个接地连接端子部54a,这些接地连接端子部54a分别例如通过焊接与在配置壳体51的布线基板设置的接地端子连结。
像这样,导电性壳54大致整体地覆盖壳体51的上方端面部与背面侧端面部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左侧端面部及右侧端面部各自的表面,设置于其的多个接地连接端子部14a例如通过焊接与设置在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连结,由此在安装在壳体51时,能够有效地获得连接器装置50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并且在连接器装置50向布线基板的固定中也能够利用导电性壳54。
而且,在导电性壳54,沿着壳体51的长尺寸方向的带状背面部56从覆盖壳体51的上方端面部的表面的上表面部57分离设置,该带状背面部56使在该长尺寸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部覆盖壳体51的背面侧端面部的表面的一对的左背面部55A和右背面部55B相互连结。而且,多个接地用触头58以从带状背面部56分别在朝向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方向上向壳体51内延伸的方式设置。多个接地用触头58分别在壳体51内与多个触头53中的一个相向配置,在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壳体51中时,与在该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接地连接部进行接触连接。
此外,在导电性壳54,在与左背面部55A相向的左正面侧部分形成有锁定部60A,该锁定部60A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壳体51中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为卡定状态,进而,在与右背面部55B相向的右正面侧部分形成有锁定部60B,该锁定部60B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壳体51中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为卡定状态。
锁定部60A构成为包含:一对折返部62A及63A,从局部地覆盖壳体51的下方端面部的表面的导电性壳54的下表面部61的左端部起,暂时在朝向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方向上延伸后,进行折返并朝向左背面部55A延伸;连结部64A,连结折返部62A及63A;受压部65A,从折返部63A突出;以及卡定部66A,设置在折返部63A。一对折返部62A及63A和连结部64A以其整体形成弹性臂部,该弹性臂部能够进行贯通导电性壳54的上表面部57及下表面部61的方向(上下方向)的弹性位移,受压部65A从弹性臂部突出,此外,弹性臂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承卡定部66A。
一对折返部62A及63A分别形成具有规定宽度的带状板体,折返部63A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被选定为折返部62A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以下。受压部65A形成有沿着导电性壳54的长尺寸方向、即沿着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进而,卡定部66A从形成弹性臂部的折返部63A朝向导电性壳54的上表面部57突出,伴随弹性臂部的位移而在上下方向位移。
锁定部60B以与锁定部60A同样的方式构成为包含:一对折返部62B及63B,从导电性壳54的下表面部61的右端部起,暂时在朝向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方向上延伸后,进行折返并朝向右背面部55B延伸;连结部64B,连结折返部62B和折返部63B;受压部65B,从折返部63B突出;以及卡定部66B,设置在折返部63B。一对折返部62B及63B和连结64B以其整体形成弹性臂部,该弹性臂部能够进行作为贯通导电性壳54的上表面部57及下表面部61的方向的上下方向的弹性位移,受压部65B从弹性臂部突出,此外,弹性臂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支承卡定部66B。
一对折返部62B及63B分别形成具有规定宽度的带状板体,折返部63B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被选定为折返部62B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以下。受压部65B形成有沿着导电性壳54的长尺寸方向、即沿着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进而,卡定部66B从形成弹性臂部的折返部63B朝向导电性壳54的上表面部57突出,伴随弹性臂部的位移而在上下方向位移。
锁定部60A的卡定部66A形成从形成弹性臂部的折返部63A朝向导电性壳54的上表面部57立起的突起,使其端面部形成沿着成为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向壳体51的插入方向的方向上升倾斜的倾斜面67A,卡定部66A使形成该倾斜面67A的部分与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壳体51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设置的卡合部卡合。同样地,锁定部60B的卡定部66B形成从形成弹性臂部的折返部63B朝向导电性壳54的上表面部57立起的突起,使其端面部形成沿着成为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向壳体51的插入方向的方向上升倾斜的倾斜面67B,卡定部66B使形成该倾斜面67B的部分与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壳体51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设置的卡合部卡合。
进而,在导电性壳54设置有:弹性片部70A,从覆盖壳体51的左侧端面部的表面的左侧面部68A的背面侧端部弯曲并在朝向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方向上延伸,配置在导电性壳54内的锁定部60A的附近;以及弹性片部70B,从覆盖壳体51的右侧端面部的表面的右侧面部68B的背面侧端部弯曲并在朝向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方向上延伸,配置在导电性壳54内的锁定部60B的附近。
弹性片部70A构成具有弹性的弯曲悬臂板状部,其顶端部分71A配置在与锁定部60A的附近的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对应的位置,与后述的解锁部的操作部卡合,同样地,弹性片部70B也构成具有弹性的弯曲悬臂板状部,其顶端部分71B配置在与锁定部60B的附近的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对应的位置,与后述的解锁部的操作部卡合。这些弹性片部70A及70B分别在导电性壳54的长尺寸方向、即沿着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能够进行弹性位移。
而且,弹性片部70A在使其顶端部分71A卡合的解锁部的操作部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位移时,使有助于返回到位移前的位置的弹性力作用于该操作部。同样地,弹性片部70B在使其顶端部分71B卡合的解锁部的操作部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位移时,使有助于返回到位移前的位置的弹性力作用于该操作部。
进而在此之外,在导电性壳54的与其左背面部55A相向的左正面侧部分,设置有形成平板状的壳体接受部75A,该壳体接受部75A从覆盖壳体51的上方端面部的表面的导电性壳54的上表面部57的左端部延伸,与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卡合。同样地,在导电性壳54的与其右背面部55B相向的右正面侧部分,设置有形成平板状的壳体接受部75B,该壳体接受部75B从覆盖壳体51的上方端面部的表面的导电性壳54的上表面部57的右端部延伸,与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卡合。
图20表示在没有排列配置多个触头53、此外没有安装导电性壳54的状态下的壳体51的单体。
在图20中,在壳体51中,在其长尺寸方向、即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两端部的与在导电性壳54形成的锁定部60A及60B分别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解锁部80A及80B。该解锁部80A及80B为了解除以锁定部60A及60B对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壳体51中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卡定而被操作。
解锁部80A如表示连接器装置50的左方端部的内部构造的局部剖面图的图21所示那样,具有:操作部81A,从壳体51的形成背面侧端面部的部分延伸,从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向壳体51外突出;以及按压部(未图示),与所述连接器装置10具备的从解锁部30A的操作部31A的一个端部突出的按压部32A同样地,从操作部81A的一个端部突出。操作部81A能够在壳体51的长尺寸方向、即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与壳体51整体形成,具备该位移方向的弹性。从操作部81A突出的按压部,从操作部81A的一个端部朝向壳体51的下方端面部突出,与锁定部60A的形成倾斜面部的受压部65A抵接并卡合。而且,在使操作部81A在壳体51的长尺寸方向、即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时,伴随于此,从操作部81A突出的按压部在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在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如图21所示那样,形成有槽状部82A。槽状部82A与形成在导电性壳54的弹性片部70A的顶端部分71A卡合,形成接受弹性片部70A的顶端部分71A的卡合接受部。
此外,解锁部80B具有:操作部81B,从壳体51的形成背面侧端面部的部分延伸,从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向壳体51外突出;以及按压部(未图示),与所述连接器装置10具备的从解锁部30B的操作部31B的一个端部突出的按压部32B同样地,从操作部81B的一个端部突出。操作部81B能够在壳体51的长尺寸方向、即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与壳体51整体形成,具备该位移方向的弹性。从操作部81B突出的按压部,从操作部81B的一个端部朝向壳体51的下方端面部突出,与锁定部60B的形成倾斜面部的受压部65B抵接并卡合。而且,在使操作部81B在壳体51的长尺寸方向、即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时,伴随于此,从操作部81B突出的按压部在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移动。
与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同样地,在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如图20所示那样,也形成有槽状部82B。槽状部82B与形成在导电性壳54的弹性片部70B的顶端部分71B卡合,形成接受弹性片部70B的顶端部分71B的卡合接受部。
在壳体51,在其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的成为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的附近的位置,以向壳体51外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对操作部81A在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位移限制部85A。此外,在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的成为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的附近的位置,以向壳体51外突出的方式,设置有对操作部81B在成为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位移限制部85B。
此外如图16中明确所示那样,在壳体51中,在其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的成为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的上方的部位,设置有与设置在导电性壳54的壳体接受部75A抵接并卡合的抵接卡合部86A,此外,在其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部分的周围部分的成为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的上方的部位,设置有与设置在导电性壳54的壳体接受部75B抵接并卡合的抵接卡合部86B。
进而,在壳体51中,在其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部分,以分别形成纵槽部的方式设置有一对板状构件检查部87A和87B,该板状构件检查部87A和87B用于在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时,检查插入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是否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
在上述的壳体51排列配置多个触头53,并且在部分地覆盖壳体51的表面的状态下安装导电性壳54,如图21所示,在导电性壳54形成的弹性片部70A的顶端部分71A与在设置于壳体51的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形成的槽状部82A卡合,此外,同样地,在导电性壳54形成的弹性片部70B的顶端部分71B与在设置于壳体51的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形成的槽状部82B卡合。由此,在操作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时,在操作部81A伴随弹性片部70A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位移,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时,弹性片部70A使有助于复原到位移前的位置的弹性力作用于操作部81A。此外,在操作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时,在操作部81B伴随弹性片部70B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位移,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时,弹性片部70B使有助于复原到位移前的位置的弹性力作用于操作部81B。
设置在壳体51的解锁部80A在没有对其操作部81A施加操作时,使操作部81A位于图16所示的位置。这时,解锁部80A的从操作部81A突出的按压部,对锁定部60A的受压部65A形成的倾斜面部从上方轻轻地抵接。
在操作部81A位于图16所示的位置时,当对操作部81A在使其接近位移限制部85A的朝向施加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操作时,操作部81A伴随着弹性片部70A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例如,到达与位移限制部85A抵接的位置。由此,操作部81A的进一步的位移被位移限制部85A所限制。
而且,伴随这样的操作部81A的弹性位移,从操作部81A突出的按压部一边按压锁定部60A的受压部65A形成的倾斜面部,一边在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移动。由此,锁定部60A的受压部65A使锁定部60A的弹性臂部产生弹性变形,向作为与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下方位移,伴随于此,锁定部60A的卡定部66A向下方位移。之后,当不再对操作部81A施加操作时,操作部81A通过自身的弹性和弹性臂部的弹性和弹性片部70A的弹性,返回图16所示的位置,伴随于此,通过锁定部60A的弹性臂部的复原弹性变形,锁定部60A的受压部65A及卡定部66A向上方位移,返回原来的位置。在此时,通过弹性片部70A对操作部81A施加有助于向其位移前的位置的复原的弹性力,由此能够迅速且可靠地进行操作部81A向图16所示位置的复原。
设置在壳体51的解锁部80B也与解锁部80A同样地,在没有对其操作部81B施加操作时,使操作部81B位于图16所示的位置。这时,解锁部80B的从操作部81B突出的按压部,对锁定部60B的受压部65B形成的倾斜面部从上方轻轻地抵接。
在操作部81B位于图16所示的位置时,当对操作部81B在使其接近位移限制部85B的朝向施加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操作时,操作部81B伴随着弹性片部70B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例如,到达与位移限制部85B抵接的位置。由此,操作部81B的进一步的位移被位移限制部85B所限制。
而且,伴随这样的操作部81B的弹性位移,从操作部81B突出的按压部一边按压锁定部60B的受压部65B形成的倾斜面部,一边在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移动。由此,锁定部60B的受压部65B使锁定部60B的弹性臂部产生弹性变形,向作为与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下方位移,伴随于此,锁定部60B的卡定部66B向下方位移。之后,当不再对操作部81B施加操作时,操作部81B通过自身的弹性和弹性臂部的弹性和弹性片部70B的弹性,返回图16所示的位置,伴随于此,通过锁定部60B的弹性臂部的复原弹性变形,锁定部60B的受压部65B及卡定部66B向上方位移,返回原来的位置。在此时,通过弹性片部70B对操作部81B施加有助于向其位移前的位置的复原的弹性力,由此能够迅速且可靠地进行操作部81B向图16所示位置的复原。
如上述那样,在连接器装置50中,在作为其壳体51及其覆盖该壳体51的导电性壳54各自的长尺寸方向的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设置有一对锁定部60A及60B和一对弹性片部70A及70B和一对解锁部80A及80B。
在这样的连接器装置50中,例如上述图12所示的、作为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一例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与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中的情况同样地,通过设置在壳体51的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该壳体51中。
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连接器装置50的壳体51时,构成设置在连接器装置50的锁定部60A的折返部62A及63A、连结部64A、受压部65A、卡定部66A及倾斜面67A,与上述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时的构成设置在连接器装置10的锁定部20A的折返部22A及23A、连结部24A、受压部25A、卡定部26A及倾斜面27A进行同样的工作,此外,构成设置在连接器装置50的锁定部60B的折返部62B及63B、连结部64B、受压部65B、卡定部66B及倾斜面67B,与上述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到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时的构成设置在连接器装置10的锁定部20B的折返部22B及23B、连结部24B、受压部25B、卡定部26B及倾斜面27B进行同样的工作。由此,锁定部60A的卡定部66A的形成倾斜面67A的部分,与形成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A卡合,并且锁定部60B的卡定部66B的形成倾斜面67B的部分,与形成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B卡合,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处于通过锁定部60A及60B被卡定的状态。由此,防止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从壳体51意外地拔脱。
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处于到达连接器装置50的正规的插入位置的状态时,从连接器装置50的上方来看,通过在壳体5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部分形成的各个板状构件检查部87A及87B,不能看到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壳体5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A或卡合部43B。由此,能够确认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处于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的状态。假设通过板状构件检查部87A及87B中的一方或双方,能够看到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52插入到壳体5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A或卡合部43B中的一方或双方的话,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就没有处于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的状态。
这样,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完成通过向壳体51的板状构件插入部52的插入而到达正规的插入位置后,从导电性壳54的带状背面部56向壳体51内延伸的多个接地用触头58从导电性壳54的上表面部57侧与配置在插入到壳体51中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表侧的面的接地连接部42弹性抵接而进行接触连接。由此,插入到壳体5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接地连接部42,经由多个接地用触头58与在配置有壳体51的布线基板设置的接地端子连结。
此外,与此同时,在壳体51内排列配置的多个触头53,从导电性壳54的下表面部61侧与在插入到壳体5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背侧的面配置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1分别弹性抵接而进行接触连接。由此,插入到壳体5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中的多个连接端子部41经由多个触头53与在配置有壳体51的布线基板中设置的布线端子连结。
而且,在此时,设置在壳体51的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到达图16所示的位置,处于从操作部81A突出的按压部对锁定部60A的受压部65A形成的倾斜面部从其上方轻轻地抵接的状态。此外,设置在壳体51的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到达图16所示的位置,处于从操作部81B突出的按压部对锁定部60B的受压部65B形成的倾斜面部从其上方轻轻地抵接的状态。
之后,当对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在使其接近位移限制部85A的朝向施加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操作时,操作部81A伴随着在导电性壳54芯材的弹性片部70A,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由此,锁定部60A进行与在连接器装置10中解除锁定部20A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的动作同样的动作,解除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此外,当对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在使其接近位移限制部85B的朝向施加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的操作时,操作部81B伴随着在导电性壳54芯材的弹性片部70B,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弹性位移,由此,锁定部60B进行与在连接器装置10中解除锁定部20B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的动作同样的动作,解除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
这时,针对锁定部60A的形成弹性臂部的一对折返部62A及63A,将设置有受压部65A及卡定部66A的折返部63A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选定为没有设置受压部65A及卡定部66A的折返部63A所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以下,因此折返部63A的刚性被设为折返部62A的刚性以下,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通过从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突出的按压部对设置在折返部63A的受压部65A形成的倾斜面部向下方的按压引起的卡定部66A向下方的位移。此外,针对锁定部60B的形成弹性臂部的一对折返部62B及63B,也将设置有受压部65B及卡定部66B的折返部63B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选定为没有设置受压部65B及卡定部66B的折返部63B所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以下,因此折返部63B的刚性被设为折返部62B的刚性以下,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通过从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突出的按压部对设置在折返部63B的受压部65B形成的倾斜面部向下方的按压引起的卡定部66B向下方的位移。
这时,从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突出的按压部受到锁定部60A的受压部65A向上方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通过操作部81A向壳体51的上表面部侧传递。通过该操作部81A的来自锁定部60A的受压部65A的反作用力,被形成在壳体51的抵接卡合部86A所抵接卡合的、设置在导电性壳54的壳体接受部75A接收并被吸收,避免产生导电性壳54或壳体51的局部变形等的事态。
此外,从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突出的按压部受到锁定部60B的受压部65B向上方的反作用力,该反作用力通过操作部81B向壳体51的上表面部侧传递。通过该操作部81B的来自锁定部60B的受压部65B的反作用力,被形成在壳体51的抵接卡合部86B所抵接卡合的、设置在导电性壳54的壳体接受部75B接收并被吸收,避免产生导电性壳54或壳体51的局部变形等的事态。
再有,设置在导电性壳54的壳体接受部75A在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时,发挥作为对操作部81A的引导构件的作用,此外,设置在导电性壳54的壳体接受部75B在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进行位移时,也发挥作为对操作部81B的引导构件的作用。
如上所述,当通过对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施加操作,锁定部60A的卡定部66A向下方位移,不再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A卡合,解除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并且通过对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施加操作,锁定部60B的卡定部66B向下方位移,不再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合部43B卡合,解除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时,由此,插入到壳体5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处于能够从壳体51被适当地拔脱的状态。
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一对卡合部43A及43B代替一对缺口部被做成形成一对卡合孔的构件的情况下,也与上述同样地,进行锁定部60A及60B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的卡定,以及使用解锁部80A及80B对锁定部60A及60B的卡定的解除。
而且,当对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不再施加操作时,操作部81A通过自身的弹性和弹性臂部的弹性和在导电性壳54形成的弹性片部70A的弹性而返回原来的位置,伴随于此,通过锁定部60A的弹性臂部的复原弹性变形,锁定部60A的受压部65A及卡定部66A向上方位移,返回原来的位置,此外,当对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不再施加操作时,操作部81B通过自身的弹性和弹性臂部的弹性和在导电性壳54形成的弹性片部70B的弹性而返回原来的位置,伴随于此,通过锁定部60B的弹性臂部的复原弹性变形,锁定部60B的受压部65B及卡定部66B向上方位移,返回原来的位置。
在使用上述那样的连接器装置50将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插入到连接器装置50的壳体51中的状态下,能获得与在使用连接器装置10将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0插入到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中的状态下获得的上述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并且通过在导电性壳54形成向导电性壳54内突出并与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及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分别卡合的弹性片部70A及70B,弹性片部70A在使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位移时,使有助于恢复到其位移前的位置的弹性力作用于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此外,在弹性片部70B在使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在沿着多个触头53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位移时,使有助于恢复到其位移前的位置的弹性力作用于解锁部80B的操作部81B,由此能够更迅速且可靠地进行解锁部80A的操作部81A及解锁部81B的操作部81B各自的位移后向原来位置的复原。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以上那样的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具备:壳体,在例如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等的布线板状构件向其他的布线基板的安装中使用,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多个触头,排列配置在壳体中而设置;以及导电性壳,部分地覆盖壳体,该连接器装置能够使部件数量比较少来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进而,能够充分谋求厚度方向的尺寸的减少,并且,在固定于其他的布线基板的状态下,不需要在其上方确保用于向下方的按压操作的空间,能够可靠地进行用于对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阻止从壳体的意外的拔脱的卡定和该卡定的解除,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
附图标记说明
10、50 连接器装置;11、51 壳体;12、52 板状构件插入部;13、53 触头;14、54 导电性壳;15A、55A(导电性壳14、54的)左背面部;15B、55B(导电性壳14、54的)右背面部;17、56 (导电性壳14、54的)带状背面部;18、57 (导电性壳14、54的)上表面部;19、58 接地用触头;20A、20B、60A、60B 锁定部;21、61 (导电性壳14、54的)下表面部;22A、22B、23A、23B、62A、62B、63A、63B 折返部;24A、24B、64A、64B 连结部;25A、25B、65A、65B 受压部;26A、26B、66A、66B 卡定部;27A?27B?67A?67B 倾斜面;28A、28B、75A、75B壳体接受部;30A、30B、80A、80B解锁部;31A、31B、81A、81B操作部;32A、32B 按压部;33A、33B、85A、85B位移限制部;34A、34B、86A、86B抵接卡合部;38A、38B、87A、87B板状构件检查部;40 柔性印刷布线基板;41 连接端子部;42 接地连接部;43A、43B 卡合部;44A、44B 顶端平板部;45 覆盖膜; 68A 左侧面部;68B 右侧面部;70A、70B 弹性片部;71A、71B (弹性片部70A、70B的)顶端部分?

Claims (13)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具备:
壳体,配置在布线基板的面上,在该壳体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
多个触头,在该壳体中在沿着上述布线基板的面的方向上排列配置,处于与设置在上述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连结的状态,在布线板状构件通过上述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上述壳体中时,与插入到上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
导电性壳,配置为覆盖上述壳体中的除了设置有上述板状构件插入部的部分及该部分的周围部分之外的其他部分的表面的大部分或一部分,处于与设置在上述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连结的状态,在该导电性壳形成有锁定部,该锁定部向上述壳体内延伸,成为对通过上述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该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定的卡定状态;以及
解锁部,具有:操作部,以与上述壳体整体地形成并能够位移的方式设置,从上述壳体的设置有上述板状构件插入部的部分的周围部分向上述壳体外突出;以及按压部,从该操作部的一个端部突出并与上述锁定部卡合,
上述解锁部的操作部能够在沿着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在上述锁定部处于上述卡定状态下,在上述解锁部的操作部在沿着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时,上述解锁部的按压部一边按压上述锁定部一边移动,使该锁定部解除对上述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部具备:卡定部,在上述壳体内与在通过上述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该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卡合部进行卡合,成为对该布线板状构件进行卡定的状态;弹性臂部,对该卡定部以能够位移的方式进行支承;以及受压部,从该弹性臂部突出,形成相对于沿着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部,上述解锁部的按压部与该受压部形成的倾斜面部抵接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锁定部的卡定部与在通过上述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到上述壳体中的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在使上述解锁部的操作部在沿着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时,上述解锁部的按压部一边按压上述锁定部的受压部形成的倾斜面部,一边在沿着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移动,使上述锁定部产生与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位移,使上述卡定部在与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进行位移,解除该卡定部与设置在上述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的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部的弹性臂部构成为包含:形成分别从上述导电性壳折返延伸的、具有规定的宽度的带状板体的一对第1及第2折返部、和连结上述第1折返部和上述第2折返部的连结部,在上述第1折返部设置有上述卡定部和上述受压部,上述第1折返部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被选定为上述第2折返部形成的带状板体的宽度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部的卡定部形成有倾斜面,该倾斜面沿着通过了上述板状构件插入部的布线板状构件向上述壳体的插入方向而上升倾斜,使形成该倾斜面的部分与设置在上述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性壳在上述锁定部之外,还形成有:接受部,与上述解锁部的操作部中的上述按压部突出的一个端部的相反侧的另一个端部抵接,进行对上述操作部在沿着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的位移时的引导,并且接受在按压上述锁定部的上述操作部的按压部从上述锁定部接受的反作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部分别形成在上述导电性壳中的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上述解锁部分别设置在上述壳体的设置有上述板状构件插入部的部分的周围部分中的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性壳在上述锁定部之外,还形成有:弹性片部,向上述导电性壳内突出并与上述解锁部的操作部卡合,在使该操作部在沿着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进行位移时,使有助于该操作部向位移前的位置复原的弹性力作用于上述操作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弹性片部形成弯曲悬臂板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解锁部被做成为在上述操作部形成有上述弹性片部卡合的卡合接受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合接受部形成槽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定部及上述弹性片部分别形成在上述导电性壳中的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上述解锁部分别设置在上述壳体的设置有上述板状构件插入部的部分的周围部分中的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壳体被做成为在该壳体的设置有上述板状构件插入部的部分的周围部分中的上述解锁部的操作部附近的位置,以向上述壳体外突出的方式设置有位移限制部,该位移限制部对上述操作部在沿着上述多个触头的排列方向的方向上的位移进行限制。
CN201210209530.8A 2011-06-22 2012-06-25 连接器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428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8125 2011-06-22
JP2011-138125 2011-06-22
JP2012059933A JP5920568B2 (ja) 2011-06-22 2012-03-16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2-059933 2012-03-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42806A CN102842806A (zh) 2012-12-26
CN102842806B true CN102842806B (zh) 2015-03-18

Family

ID=462459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20953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842806B (zh) 2011-06-22 2012-06-25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08020B2 (zh)
EP (1) EP2538494A3 (zh)
JP (1) JP5920568B2 (zh)
KR (1) KR101395420B1 (zh)
CN (1) CN102842806B (zh)
TW (1) TWI4811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78892A (ja) * 2012-02-28 2013-09-09 Kyocera Connector Products Corp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WO2017039543A1 (en) 2015-08-31 2017-03-09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Circuit board connector
US10305209B2 (en) 2016-02-26 2019-05-28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1583930S (zh) * 2016-08-03 2017-08-21
JP6785598B2 (ja) * 2016-08-26 2020-11-1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540674B2 (ja) * 2016-12-09 2019-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206907995U (zh) * 2017-07-13 2018-01-19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连接器结构
JP6729640B2 (ja) * 2018-06-28 2020-07-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10768063A (zh) * 2019-12-06 2020-02-07 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侧压解锁功能的fpc连接器
CN112968309B (zh) * 2021-02-05 2021-11-23 东莞市思索连接器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母座与电路板的固定结构
TW202315239A (zh) * 2021-09-22 2023-04-0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按壓解鎖結構之易鎖連接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2043A (zh) * 2007-02-08 2008-08-13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
EP2287976A1 (en) * 2009-08-10 2011-02-23 I-Pex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EP2330688A1 (en) * 2009-12-04 2011-06-08 I-Pex Co., Ltd. FPC connec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50787B2 (ja) 1996-11-25 2002-01-2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のロック装置
JPH10302893A (ja) 1997-04-24 1998-11-1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プラグのロック構造
JPH11162566A (ja) 1997-11-27 1999-06-18 Smk Corp コネクタプラグのロック手段
TW421336U (en) * 1999-09-23 2001-02-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3500503B2 (ja) * 2000-12-19 2004-02-2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ロック付き電気コネクタ
JP4199272B2 (ja) * 2006-08-23 2008-12-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7625231B2 (en) * 2007-06-29 2009-12-01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Adaptor for cable connector
JP2011014397A (ja) * 2009-07-02 2011-01-20 I-Pex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1086428A (ja) * 2009-10-14 2011-04-28 I-Pex Co Ltd コネクタ装置
JP5090506B2 (ja) * 2010-08-18 2012-12-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634179B2 (ja) * 2010-09-09 2014-12-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保持部材及び組立体
JP5099387B2 (ja) * 2010-09-09 2012-12-1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TWM409572U (en) * 2011-02-18 2011-08-11 P Two Ind Inc The connector
TWM409573U (en) * 2011-03-15 2011-08-11 P Two Ind Inc The connector
TWM414685U (en) * 2011-03-17 2011-10-21 P Two Ind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337230B1 (en) * 2011-08-30 2012-12-25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42043A (zh) * 2007-02-08 2008-08-13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
EP2287976A1 (en) * 2009-08-10 2011-02-23 I-Pex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EP2330688A1 (en) * 2009-12-04 2011-06-08 I-Pex Co., Ltd. FPC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15044A (zh) 2013-04-01
EP2538494A3 (en) 2013-07-17
EP2538494A2 (en) 2012-12-26
US20120329300A1 (en) 2012-12-27
JP5920568B2 (ja) 2016-05-18
KR20130000324A (ko) 2013-01-02
US8808020B2 (en) 2014-08-19
JP2013030457A (ja) 2013-02-07
KR101395420B1 (ko) 2014-05-14
TWI481124B (zh) 2015-04-11
CN102842806A (zh) 2012-1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2806B (zh) 连接器装置
JP5093340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02142631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1997198B (zh) 连接装置
US839841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ell member with a holding portion and a release portion connected by a connecting portion
CN101971429B (zh) 电缆连接器
JP5207004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EP2019453B1 (en) Board connector, mating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192903B1 (ko) 커넥터 장치
JP5729553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20060292900A1 (en) Connector arrangement between a flat flex cable and a component
CN100359764C (zh) 能减少其上安装有连接器之装置厚度的连接器
JP5741828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02044771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2217146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3259116A (zh) 连接器
CN104425918A (zh) 电连接器
JP5704364B2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376855A (zh) 快速连接端子连接器
CN101183753A (zh) 扁平缆线用电连接器
CN210779023U (zh) 接地构件和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
CN103001064A (zh) 连接装置
JP3677596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用コネクタ
TWI474565B (zh) Connector device
JPH0644058U (ja)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318

Termination date: 20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