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779023U - 接地构件和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 - Google Patents

接地构件和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779023U
CN210779023U CN201921979108.4U CN201921979108U CN210779023U CN 210779023 U CN210779023 U CN 210779023U CN 201921979108 U CN201921979108 U CN 201921979108U CN 210779023 U CN210779023 U CN 2107790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nding
contact
mounting
cable
grou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7910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下村亮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7790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7790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地构件和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获得能够提高配置自由度的接地构件和使用该接地构件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接地构件(80)用于使电连接于被连接构件(30)的平板状的接地对象物(20)接地连接于被安装构件(90)。该接地构件(80)包括:安装部(810),其安装于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以及接触部(830),其具有能够与暴露于接地对象物(2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20a)的一面侧屏蔽部(24)接触的触点(834)。另外,接地构件(80)包括将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连结的连结部(820)。而且,接地构件(80)配置于与被连接构件(30)隔开距离的位置,安装于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

Description

接地构件和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接地构件和使用该接地构件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使电缆接地连接的结构,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结构:通过将电缆插入到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使设于电缆的电路图案与保持于连接器的绝缘体的信号触头接触。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在电缆设有接地端子,在绝缘体保持有接地触头(接地构件)。而且,在使电缆的电路图案电连接于电路基板时,设于电缆的接地端子与连接器的接地触头接触。这样,在电缆等带有静电的情况下,该静电从接地端子经由接地触头向电路基板的接地图案流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62851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技术中,利用保持于绝缘体的接地触头使电缆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即,接地构件内置于连接器。因此,接地构件的配置位置被限定,无法提高配置自由度。
在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获得能够提高配置自由度的接地构件和使用该接地构件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接地构件用于使电连接于被连接构件的平板状的接地对象物接地连接于被安装构件。该接地构件包括: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接地图案;接触部,其具有能够与暴露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的一面侧屏蔽部接触的触点;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接触部连结。而且,该接地构件配置于与所述被连接构件隔开距离的位置,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所述接地图案。
另外,本公开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包括:被连接构件;接地对象物,其呈平板状,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接地构件,其配置于与所述被连接构件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将所述接地对象物接地连接;以及被安装构件,其供所述接地构件安装。另外,在使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时,所述接地对象物相对于所述被连接构件沿着与厚度方向交叉的移动方向相对移动。另外,所述接地构件包括: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接地图案;接触部,其具有能够与暴露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的一面侧屏蔽部接触的触点;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接触部连结。而且,至少在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状态下,所述触点与所述一面侧屏蔽部接触。
本公开的接地构件用于使电连接于被连接构件的平板状的接地对象物接地连接于被安装构件,其特征在于,该接地构件包括: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接地图案;接触部,其具有能够与暴露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的一面侧屏蔽部接触的触点;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接触部连结,该接地构件配置于与所述被连接构件隔开距离的位置,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所述接地图案。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沿着所述被安装构件的安装面延伸,所述连结部沿着与所述安装面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接触部在与所述安装面隔开距离的位置沿着与所述连结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接触部以顶端侧比所述连结部侧靠近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方式倾斜。
优选地,所述接触部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结于所述连结部。
优选地,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安装部从所述连结部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设置。
优选地,所述触点具有顶部和设于所述顶部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是朝向所述被安装构件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具有能够与暴露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的另一面侧屏蔽部接触的安装部侧触点。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侧触点具有顶部和设于所述顶部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是向远离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方向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优选地,所述触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部侧触点的延伸方向交叉。
优选地,所述触点和所述安装部侧触点彼此独立地形成。
优选地,该接地构件包括一对所述安装部、一对所述连结部以及一对所述接触部,一对所述安装部相互连结。
优选地,该接地构件包括一对所述安装部、一对所述连结部以及一对所述接触部,一对所述接触部相互连结。
本公开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包括:被连接构件;接地对象物,其呈平板状,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接地构件,其配置于与所述被连接构件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将所述接地对象物接地连接;以及被安装构件,其供所述接地构件安装,使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时的移动方向是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所述接地构件包括: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接地图案;接触部,其具有能够与暴露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的一面侧屏蔽部接触的触点;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接触部连结,至少在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状态下,所述触点与所述一面侧屏蔽部接触。
优选地,沿着所述被安装构件的安装面的方向是所述移动方向,所述接地对象物的与所述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是所述接地对象物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
优选地,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优选地,所述连结部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接地对象物的厚度以上。
优选地,在所述触点形成有引导所述接地对象物的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的移动的引导部。
优选地,所述引导部形成于所述触点的所述移动方向上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触点构成为能够沿着所述厚度方向弹性移动,至少在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状态下,所述一面侧屏蔽部被所述触点按压。
优选地,所述触点配置为:在使所述接地对象物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移动时,所述接地对象物与所述触点接触,由此所述触点沿着所述厚度方向弹性移动。
优选地,另一面侧屏蔽部暴露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在所述安装部形成有安装部侧触点,该安装部侧触点至少在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状态下与所述另一面侧屏蔽部接触。
优选地,在所述安装部侧触点形成有引导所述接地对象物的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的移动的安装部侧引导部。
优选地,所述安装部侧引导部形成于所述安装部侧触点的所述移动方向上的两侧。
本公开的接地构件在上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中被使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获得能够提高配置自由度的接地构件和使用该接地构件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缆的接地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分解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缆的接地构造的立体图。
图3a和图3b是放大地表示由一实施方式的接地构件实现的电缆的接地状态的图,图3a是从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3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4是局部剖切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缆的立体图。
图5是分解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是从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6是分解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图,是从另一方向观察将触头插入到壳体的状态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7a和图7b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触头的图,图7a是立体图,图7b是侧视图。
图8a~图8c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接地构件的图,图8a是立体图,图8b是俯视图,图8c是仰视图。
图9a~图9d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壳体的图,图9a是从X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9b是从X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9c是从Y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9d是从Y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
图10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缆的接地构造的组装方法的一例的图,是表示将电缆插入到连接器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电缆的接地构造的组装方法的一例的图,是表示在杠杆打开状态下将电缆插入到连接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局部放大地表示接地连接于一实施方式的接地构件的电缆的图,是从X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
图13a~图13d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接地构件的图,图13a是从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3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3c是俯视图,图13d是仰视图。
图14a~图14d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壳体的图,图14a是从X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14b是从X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14c是从Y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14d是从Y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
图15a~图15d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接地构件的图,图15a是从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5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5c是俯视图,图15d是仰视图。
图16a~图16d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壳体的图,图16a是从X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16b是从X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16c是从Y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16d是从Y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
图17a~图17d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接地构件的图,图17a是从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7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7c是俯视图,图17d是仰视图。
图18a~图18d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壳体的图,图18a是从X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18b是从X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18c是从Y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18d是从Y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
图19a和图19b是表示第4变形例的接地构件的图,图19a是从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9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0a~图20d是表示第5变形例的接地构件的图,图20a是从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20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20c是俯视图,图20d是仰视图。
图21a~图21d是表示第5变形例的壳体的图,图21a是从X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21b是从X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21c是从Y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21d是从Y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
图22a~图22d是表示第6变形例的接地构件的图,图22a是从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22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22c是俯视图,图22d是仰视图。
图23a~图23d是表示第6变形例的壳体的图,图23a是从X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23b是从X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23c是从Y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23d是从Y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
图24a和图24b是表示第7变形例的接地构件的图,图24a是从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24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
图25a~图25d是表示第8变形例的接地构件的图,图25a是从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25b是从另一方向观察而得到的立体图,图25c是俯视图,图25d是仰视图。
图26a~图26d是表示第8变形例的壳体的图,图26a是从X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26b是从X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26c是从Y方向上的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图26d是从Y方向上的另一侧观察而得到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20、电缆(接地对象物);24、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5、下侧屏蔽层(另一面侧屏蔽部);30、连接器(被连接构件);80、接地构件;810、安装部;816、安装部侧触点;820、连结部;830、触点部;836、触点;90、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1a、正面(安装面);91d、接地图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以下,将电缆相对于连接器相对移动的方向作为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将电缆的厚度方向作为上下方向Z,将电缆的宽度方向(与移动方向及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宽度方向Y,由此进行说明。
另外,关于接地构件、连接器的触头等,将在形成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的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与上述的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上下方向Z相对应的方向分别作为前后方向X、宽度方向Y、上下方向Z而进行说明。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包含同样的构成要素。由此,以下,对这些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共通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包括平板状的电缆(接地对象物)20和与电缆20电连接的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另外,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包括用于将电缆20接地连接的接地构件80和供接地构件80安装的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
电路基板90呈大致矩形板状,包括由具有刚性和绝缘性的树脂材料等形成的基板主体91。而且,以暴露于该基板主体91的正面91a的方式形成导体部91b和固定部91c。另外,导体部91b和固定部91c是形成于基板主体91的布线图案的局部。
并且,形成为接地图案91d的局部暴露于基板主体91的正面91a。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主体91的正面91a成为安装面。
电缆20呈具有正面(上表面: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20a和反面(下表面: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20b的片状(平板状)。并且,电缆20具有挠性,能够在电缆厚度方向上弯折(弯曲)电缆20。
如图2所示,片状的电缆20包括主体部20c和连接设置于主体部20c且插入到壳体40内的插入端部20d,在该插入端部20d形成有多个导体22a。多个导体22a形成为在宽度方向Y上以预定的节距排列,暴露于电缆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上的一侧(上侧)。
另外,电缆20形成为多层构造,包括由导体膜形成的导体层22和由绝缘体膜形成且用于支承导体层22的支承层21(参照图4)。另外,导体层22成为与多个触头50相对应的多个布线图案。
这样的构造例如能够以如下方式形成:在支承层21上印刷多个导体膜而形成导体层22,利用另一支承层21覆盖在该导体层22上。此时,若以不覆盖导电层22的顶端的方式设置另一支承层21,则形成导电层22的顶端暴露于厚度方向Z上的一侧(上下方向上的上方)的电缆20。
这样,获得如下电缆20:包括利用支承层21、21夹持导体层22的两侧的3层构造的主体部20c和连接设置于主体部20c且在支承层21上形成有导体层22的2层构造的插入端部20d。在这样获得的电缆20中,在插入端部20d中暴露于上下方向Z上的上方的导体层22成为在宽度方向(Y方向)上以预定的节距排列的导体22a(参照图4)。
另外,主体部20c和插入端部20d的形成方法不限于上述的方法,能够以各种各样的方法形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20包括加强板23。该加强板23使用玻璃环氧树脂、不锈钢等形成,利用粘接剂等安装于插入端部20d的下侧(电缆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具体而言,加强板23以与插入端部20d的大致整体及主体部20c的连结端部(与插入端部20d连结的连结部分)的大致整体重叠的状态安装。
若在电缆20的端部设置这样的加强板23,则导体22a的整体被加强板23支承,因此能够抑制插入端部20d在上下方向Z上挠曲,抑制导体22a在上下方向Z上弯折。另外,也能够抑制插入端部20d在宽度方向Y上挠曲。这样,若抑制插入端部20d挠曲,则能够将电缆20更顺畅地插入到壳体40内。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20包括配置于正面侧(上侧)的上侧屏蔽层24和配置于反面侧(下侧)的下侧屏蔽层25。上侧屏蔽层24以与主体部20c的大致整体重叠的状态层叠于支承层21的上部,上表面的整体暴露。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屏蔽层24成为暴露于电缆(接地对象物)20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的一面侧屏蔽部。
另一方面,下侧屏蔽层25以与主体部20c的大致整体及主体部20c与插入端部20d连结的连结部分的大致整体重叠的状态层叠于支承层21和加强板23的下部,下表面的整体暴露。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屏蔽层25成为暴露于电缆(接地对象物)20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的另一面侧屏蔽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上侧屏蔽层24的上表面的整体暴露并且使下侧屏蔽层25的下表面的整体暴露的形态,但至少上侧屏蔽层24的上表面的局部暴露即可。
连接器30包括供FPC、FFC等具有正面和反面的片状(平板状)的电缆(被连接构件)20插入的绝缘性的壳体40。另外,连接器30包括收纳于壳体40且导通连接于电缆20的触头(端子)50。
而且,在壳体40的内部,导通连接于电缆20的导体22a的导电性的触头50在宽度方向Y上以预定的节距并列设置有多个。
另外,绝缘性的杠杆6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0。具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杠杆60以能够在打开位置(图2所示的状态)与关闭位置(图1所示的状态)之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0,在该打开位置,能够将电缆20插入到壳体40,在该关闭位置,利用触头50夹持插入到壳体40的电缆20。
壳体4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而且,在该壳体40的前后方向X上的配置有电缆20的一侧(在电缆20插入时与电缆20相对的一侧)的上下方向Z上的大致中间部形成有供电缆20插入的袋状的电缆接入部410。
该电缆接入部410呈横向扩展的扁平的矩形状,向配置有电缆20的一侧开口。具体而言,电缆接入部410由顶壁部420的下表面、底壁部430的上表面、壳体40的形成于配置有电缆20的一侧的宽度方向Y两端的两侧壁部440、440的内侧面划分形成。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缆接入部410形成为具有向配置有电缆20的一侧开口的插入开口411的袋状。该插入开口411的开口面积成为与片状(平板状)的电缆20的厚度和横向宽度相对应的上下和左右的尺寸。
另外,在壳体40中,利用顶壁部420和底壁部430划分形成电缆接入部410的上下即可,也可以利用由与壳体40不同的构件形成的侧壁(例如,金属板、树脂板等)划分形成宽度方向Y上的两端。
另外,如图6所示,在壳体40的与配置有电缆2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供杠杆60载置的杠杆安装部450,杠杆6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该杠杆安装部450。
杠杆60是能够收纳于壳体40的杠杆安装部450的板状的构件,该杠杆60也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而且,如图5和图6所示,在杠杆60的宽度方向Y两端面的基端侧(杠杆60的一端部侧)分别突出设置有枢支承轴610。另外,杠杆60的主体(杠杆60的另一端部侧)成为用于对杠杆60进行开闭操作(转动操作)的操作部62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30包括一对保持配件70、70,通过将一对保持配件70、70分别安装于壳体40,从而将杠杆60以能够开闭(转动)的方式安装。
具体而言,如图5和图6所示,保持配件70由金属薄板形成,包括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主体部710。而且,在主体部710延伸设置有以向上凸出的方式弯曲的爪状的枢支承轴覆盖部720。
而且,在将保持配件70、70安装于壳体40时,该枢支承轴覆盖部720覆盖枢支承轴610,从而将杠杆60以能够开闭(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0。
另外,在保持配件70、70分别设有固定片730、730,在将连接器30安装于电路基板90时,固定片730固定于固定部91c。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杠杆60以能够从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转动到图1所示的关闭位置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0。
而且,在杠杆60处于打开位置时,杠杆60从壳体40的杠杆安装部450以立起姿态立起,能够将电缆20插入到壳体40的电缆接入部410。
另一方面,在杠杆60处于关闭位置时,该杠杆60处于大致水平姿态,利用触头50夹持插入到电缆接入部410内的电缆20。
触头50在壳体40的宽度方向Y上并列设置有多个,例如能够通过对薄板金属进行冲裁加工而形成。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头50从与配置有电缆2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插入并固定保持于壳体4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a和图7b所示,触头50形成为大致H字形。具体而言,触头50包括:棒状的固定侧触头部510,其在底壁部430的附近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以及棒状的可动侧触头部520,其在顶壁部410的附近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在上下方向Z上与固定侧触头部510相对。而且,固定侧触头部510和可动侧触头部520各自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间部彼此由连结弹簧部530连结,可动侧触头部520能够相对于固定侧触头部510相对移动。
固定侧触头部510包括固定侧基部主体540,该固定侧基部主体540压入到壳体40内。
另外,固定侧基部主体540包括:固定侧臂部541,其沿着底壁部420向前后方向X上的一侧(配置有电缆20的一侧)延伸;以及端子臂部542,其沿着底壁部420向前后方向X上的另一侧(与配置有电缆2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
而且,在固定侧臂部541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上方(插入的电缆20)突出的固定侧触点部541a。另外,在端子臂部542的顶端部连接设置有利用安装材料(焊锡和焊剂)安装于电路基板90的导体部91b的安装部542a。
另一方面,可动侧触头部520包括:可动侧臂部550,其沿着顶壁部410向前后方向X上的一侧(配置有电缆20的一侧)延伸;以及弹簧部560,其沿着顶壁部410向前后方向X上的另一侧(与配置有电缆20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延伸。
而且,在可动侧臂部550的顶端部形成有朝向下方(插入的电缆20)突出的可动侧触点部550a,该可动侧触点部550a与电缆20的导体22a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杠杆60处于打开位置时,固定侧触点部541a与可动侧触点部550a之间的距离与电缆20的厚度大致相同。另外,当在未插入电缆20的状态下杠杆60处于关闭位置时,固定侧触点部541a与可动侧触点部550a之间的距离比电缆20的厚度小。因而,在杠杆60处于打开位置时,能够将电缆20插入到壳体40,在杠杆60处于关闭位置时,固定侧触点部541a和可动侧触点部550a按压接触电缆20,触头50夹持电缆20。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连接器30,例示所谓的ZIF(Zero Insertion Force:零插拔力)类型的连接器。
另外,在弹簧部560的暴露于杠杆安装部450内的部位的下表面形成有供杠杆60的凸轮部640滑动接触的大致圆弧状的凸轮面561。
另外,不需要通过冲裁加工、压制加工而使触头50成为上述的形状,例如也能够使用模具等制造呈上述的形状的触头50。
另外,在杠杆60的一端部以与设于触头50的弹簧部560相对应的方式形成有贯通孔630。并且,在杠杆60的与贯通孔630相邻的位置形成有随着杠杆60的转动而转动并与弹簧部560的下表面滑动接触的凸轮部640。
该凸轮部640随着杠杆60的转动而转动,在使杠杆60向关闭方向转动的情况下,使弹簧部560以弹簧部560的顶端与端子臂部542的顶端之间的间隔相对打开的方式弹性位移。
形成为这样的结构的杠杆60相对于壳体40的安装例如能够如以下这样进行。
首先,使弹簧部560的顶端贯穿于杠杆60的贯通孔630,并且使凸轮部640插入到弹簧部560与端子臂部542之间。
然后,将杠杆60的宽度方向Y两端的枢支承轴610载置于杠杆安装部450上,并且将保持配件70安装于壳体40。这样,杠杆60以能够开闭(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壳体40的杠杆安装部450。
接地构件80配置于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该接地构件80呈弯折1片金属板而成的形状,如图8a~图8c和图9a~图9d所示,包括安装部810、接触部830以及将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连结的连结部820。
安装部810包括沿着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延伸且安装于电路基板90的接地图案91d的平板部8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板部81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中途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缺口812,该平板部811包括:连结侧平板部813,其连结于连结部820;片部814,其隔着缺口812在宽度方向Y上与连结侧平板部813相对;以及连结板815,其将连结侧平板部813与片部814连结。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片部814呈以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向上下方向Z上的上侧突出的方式弯折而成的形状,在片部814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反面(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20b的下侧屏蔽层(另一面侧屏蔽部)25接触的安装部侧触点816。
该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具有顶部816a和设于顶部81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16b、816b,成为向远离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另外,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顶部81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
而且,使倾斜部816b作为引导电缆20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的移动的安装部侧引导部发挥功能。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作为安装部侧引导部的功能的倾斜部816b形成于触点816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
连结部820以向上方(与安装面91a交叉的方向)立起的方式连接设置于连结侧平板部813的宽度方向Y上的外侧(与缺口81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820形成为上下方向(厚度方向)Z上的长度成为电缆20的厚度以上。
而且,接触部830沿着与连结部820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Z)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Y)延伸设置于连结部820的上端。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830配置为:在与安装面91a隔开距离的状态下,相对于连结部820,向与安装部810相同的方向延伸。
即,安装部810和接触部830分别以从连结部820的下端和上端朝向宽度方向Y延伸的方式连接设置,安装部810的宽度方向Y上的顶端和接触部830的宽度方向Y上的顶端相对于连结部820存在于相同的一侧。
换言之,安装部810和接触部830以在上下方向上相对的方式连接设置于连结部820。
接触部830包括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且在上下方向Z上与安装部810的平板部811相对的平板部831。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平板部83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中途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缺口832,该平板部831包括:连结侧平板部833,其连结于连结部820;片部834,其隔着缺口832在宽度方向Y上与连结侧平板部833相对;以及连结板835,其将连结侧平板部833与片部834连结。另外,缺口832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与缺口812相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片部834呈以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向上下方向Z上的下侧突出的方式弯折而成的形状,在片部834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正面(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20a的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接触的触点836。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体化的1个接地构件80形成有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
该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具有顶部836a和设于顶部83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36b、836b,成为向朝向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另外,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顶部83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
而且,使倾斜部836b作为引导电缆20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的移动的引导部发挥功能。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作为引导部的功能的倾斜部836b形成于触点836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点836还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与安装部侧触点816相对,但也可以是,错开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的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的位置,不使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830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结于连结部820。即,接地构件80构成为触点836能够沿着上下方向(厚度方向)Z弹性移动。
另外,接触部830以宽度方向Y上的顶端侧比连结部820侧靠近电路基板90的方式倾斜。即,接地构件80的接触部830在自由状态下以顶端侧位于比根部侧(连结部820侧)靠下侧(电路基板90侧)的位置的方式连接设置于连结部820。
并且,在接地构件80中,在自由状态下,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的距离比电缆20的厚度小。另外,在错开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的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的位置的情况下,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的上下方向Z上的最短距离比电缆20的厚度小即可。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呈相同形状的一对接地构件80,形成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
具体而言,使一对接地图案91d以在宽度方向Y上隔开距离的状态自基板主体91的正面91a暴露,分别将1个接地构件80安装于各接地图案91d。此时,如图10所示,一接地构件80以相对于另一接地构件80反转的状态(以上下方向Z为轴线旋转180度的状态)安装于接地图案91d。然后,在将一对接地构件80分别安装于各接地图案91d的状态下,将连结部820配置于宽度方向Y上的外侧。即,一对接地构件80的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配置于比连结部820靠宽度方向Y上的内侧的位置。此时,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以倾斜部836b和倾斜部816b的倾斜方向沿着前后方向X倾斜的方式配置。
这样,在沿着前后方向X观察时,在一对接地构件80的连结部820之间形成有供电缆20插入的空间840。该空间840的上下由顶部816a和顶部836a划分形成,在将电缆20插入到空间840时,电缆20与触点836及安装部侧触点816接触。
接着,说明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的形成方法的一例。
首先,如图10所示,在电路基板90上安装连接器30和一对接地构件80。另外,对于连接器30的安装和接地构件80的安装而言,既可以先进行任一者,也可以同时进行。
接着,在使插入端部20d与连接器30相对的状态下,使电缆20沿着安装面91a在前后方向X上移动。
此时,对于电缆20而言,首先,插入端部20d侧插入到形成于一对接地构件80之间的空间840,电缆20的顶端与触点836及安装部侧触点816接触。
然后,在与触点836及安装部侧触点816接触的状态下,在使电缆20进一步向连接器30侧移动(插入)时,一对接地构件80的接触部830弹性变形,触点836向上方移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构件80构成为:在使电缆20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移动时,电缆20与触点836接触,由此触点836向上下方向(厚度方向)Z上的上侧(一侧)弹性移动。
而且,触点836向上方移动,由此空间840在上下方向Z上扩展,容许电缆20向连接器30侧进一步移动。
然后,在容许电缆20向连接器30侧进一步移动的状态下,若使电缆20进一步向连接器30侧移动,则在触点836在上侧屏蔽层24的上表面滑动且安装部侧触点816在下侧屏蔽层25的下表面滑动的同时电缆20向连接器30侧移动。
之后,若使电缆20移动直到插入端部20d插入到杠杆60为打开状态的连接器30的电缆接入部410为止,则成为图11所示的状态。
此时,如图12所示,接触部830与安装部810大致平行。
然后,在成为图11所示的状态之后,使杠杆60转动以成为关闭状态。这样,形成如图1所示那样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即,获得在使电缆20电连接于连接器30的同时使电缆20的屏蔽部(上侧屏蔽层24和下侧屏蔽层25)经由接地构件80电连接于接地图案91d的构造。
此时,在接触部830的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触点836从上方按压上侧屏蔽层24,安装部侧触点816从下方按压下侧屏蔽层25。即,电缆20以被接地构件80夹持的状态接地连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在电缆20电连接于连接器30的状态下,触点836与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接触,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被触点836按压。另外,至少在电缆20电连接于连接器30的状态下,安装部侧触点816与下侧屏蔽层25接触,下侧屏蔽层(另一面侧屏蔽部)25被安装部侧触点816按压。
此时,例如在上侧屏蔽层24和下侧屏蔽层25由铝形成并对接地构件80的表面实施镀锡的情况下,优选的是,由接地构件80对电缆20施加的按压力设为能够确保Sn-Al的接触所需要的接触力的大小。另外,也可以对接地构件80的表面实施镀金,也可以利用其他金属形成屏蔽部。另外,也可以对金属制的屏蔽部实施镀覆处理。而且,优选的是,由接地构件80对电缆20施加的按压力根据接触的金属的种类而适当设定。
另外,若使电缆20接地连接,则能够将在电缆20、连接于电缆20的电子部件等产生的噪声向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释放,能够获得更高的屏蔽特性。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基于电缆20的通信的可靠性。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接地构件80用于使电连接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的平板状的电缆(接地对象物)20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
该接地构件80包括:安装部810,其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接触部830,其具有能够与暴露于电缆(接地对象物)20的正面(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20a的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接触的触点836;以及连结部820,其将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连结。
而且,接地构件80配置于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隔开距离的位置,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
这样,能够提高接地构件80的配置自由度。另外,不需要使接地用的构件内置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因此能够谋求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的小型化,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提高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若设为相对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独立的接地构件80,则也能够根据噪声对策的必要性而不使用接地构件80。这样,通过设为相对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独立的接地构件80,还具有使用者等能够根据需要而选择接地构件80的使用这样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地构件80的安装部810沿着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安装面91a延伸,连结部820沿着与安装面91a交叉的方向延伸。而且,接触部830在与安装面91a隔开距离的位置沿着与连结部820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Y)延伸。
这样,能够使触点836与沿着安装面91a移动的电缆20的正面20a接触,能够使电缆20更可靠地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90。另外,能够将形成于电缆20的正面20a的屏蔽部(上侧屏蔽层24)以最短路径接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830以顶端侧比连结部820侧靠近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方式倾斜。
这样,接触部830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之间的空间在连结部820侧变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插入电缆20时的电缆20与连结部820的干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830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结于连结部820。
这样,能够使电缆20更容易地插入,在此基础上,能够利用接触部830的弹性恢复力使触点836按压于电缆20。即,能够在使电缆20更容易地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90的同时更可靠地维持电缆20向电路基板90的接地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830和安装部810从连结部820向相同的方向(宽度方向Y上的内侧)延伸设置。
这样,能够进一步减小接地构件80向电缆20的外侧突出的突出量,不需要在电路基板上确保较大的空间。即,能够进一步减小电缆20和接地构件80在电路基板90上的配置空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点836具有顶部836a和设于顶部83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36b,成为朝向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这样,能够使一对倾斜部836b作为插入电缆20时的引导部发挥功能。并且,若将触点836形成为包括一对倾斜部836b的山型,则即使将接地构件80反转,也能够将倾斜部836b作为电缆20插入时的引导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810具有能够与暴露于电缆(接地对象物)20的反面(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20b的下侧屏蔽层(另一面侧屏蔽部)接触的安装部侧触点816。
这样,能够使接地构件80与电缆20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接触,能够使电缆20更可靠地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90。另外,能够利用接地构件80夹持电缆20,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电缆20与接地构件80的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侧触点816具有顶部816a和设于顶部81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16b,成为向远离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方向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这样,能够使一对倾斜部816b作为插入电缆20时的安装部侧引导部发挥功能。并且,若将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包括一对倾斜部816b的山型,则即使将接地构件80反转,也能够将倾斜部816b作为电缆20插入时的安装部侧引导部。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包括: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电缆(接地对象物)20,其呈平板状,电连接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接地构件80,其配置于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将电缆(接地对象物)20接地连接;以及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其供接地构件80安装。
而且,在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电连接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时,电缆(接地对象物)20相对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沿着与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交叉的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相对移动。
并且,接地构件80包括:安装部810,其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接触部830,其具有能够与暴露于电缆(接地对象物)20的正面(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20a的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接触的触点836;以及连结部820,其将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连结。
而且,至少在电缆(接地对象物)20电连接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的状态下,触点836与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接触。
这样,能够使接地构件80相对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独立地安装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因此能够提高接地构件80的配置自由度。另外,不需要使接地用的构件内置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因此能够谋求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的小型化,在此基础上,还能够提高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的设计自由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成为电缆20的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而且,电缆(接地对象物)20的与安装面91a相反的一侧的面(正面20a)成为电缆(接地对象物)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
这样,在使电缆20电连接于连接器30时,若使电缆20沿着安装面91a移动,则能够谋求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的高度变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电缆(接地对象物)20电连接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的状态下,连结部820配置于电缆(接地对象物)的宽度方向Y上的外侧。
这样,在电缆20插入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电缆20与连结部820干涉。另外,能够利用该连结部820抑制电缆20插入时的电缆20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结部820的上下方向Z上的高度(厚度方向上的长度)为电缆(接地对象物)的厚度以上。
这样,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电缆20插入时电缆20与连结部820、接触部830(连结侧平板部833)干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触点836形成有引导电缆(接地对象物)20的沿着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的移动的引导部(倾斜部836b)。
这样,当在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电连接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的同时使电缆20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90时,能够更容易地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沿着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部(倾斜部836b)形成于触点836的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两侧。
这样,即使将接地构件80以反转的状态安装于电路基板90,也能够更容易地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沿着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触点836构成为能够沿着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弹性移动,至少在电缆(接地对象物)20电连接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的状态下,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被触点836按压。
这样,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电缆20与接地构件80的电连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沿着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移动时,电缆(接地对象物)20与触点836接触,由此触点836沿着厚度方向(上下方向Z)弹性移动。
这样,在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电缆20与接地构件80的电连接的同时能够更容易地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沿着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下侧屏蔽层(另一面侧屏蔽部)25暴露于电缆(接地对象物)20的反面(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20b。而且,在安装部810形成有安装部侧触点816,至少在电缆(接地对象物)20电连接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的状态下,该安装部侧触点816与下侧屏蔽层(另一面侧屏蔽部)25接触。
这样,能够使接地构件80与电缆20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侧接触,能够使电缆20更可靠地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90。另外,能够利用接地构件80夹持电缆20,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维持电缆20与接地构件80的电连接。
并且,通过利用接地构件80夹持电缆20,即使电缆20被牵拉而在上下方向上晃动,也能够抑制该力向电缆20与连接器30的接触部分传递,能够抑制电缆20从连接器30脱离。另外,能够减小在电缆20被牵拉而在上下方向上晃动的情况下施加于连接器30的载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有引导电缆(接地对象物)的沿着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的移动的安装部侧引导部(倾斜部816b)。
这样,当在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电连接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的同时使电缆20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90时,能够更容易地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沿着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侧引导部(倾斜部816b)形成于安装部侧触点816的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上的两侧。
这样,即使将接地构件80以反转的状态安装于电路基板90,也能够更容易地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沿着移动方向(前后方向X)移动。
接着,说明接地构件的变形例。
接地构件80的形状也能够设为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所示的形状。
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同样,配置于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该接地构件80呈弯折1片金属板而成的形状,如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所示,包括安装部810、接触部830以及将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连结的连结部820。
安装部810包括沿着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延伸且安装于电路基板90的接地图案91d的平板部811。
而且,在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中,朝向上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以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平板部811的中央部。
而且,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反面(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20b的下侧屏蔽层(另一面侧屏蔽部)25接触的安装部侧触点816。在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中,安装部侧触点816通过对平板部811实施拉深加工而形成。
该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具有顶部816a和设于顶部81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16b、816b,成为向远离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在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中也是,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顶部81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
而且,使倾斜部816b作为引导电缆20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的移动的安装部侧引导部发挥功能。即,具有作为安装部侧引导部的功能的倾斜部816b形成于触点816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
连结部820以向上方(与安装面91a交叉的方向)立起的方式连接设置于连结侧平板部813的宽度方向Y上的外侧(与缺口812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
优选的是,该连结部820形成为上下方向(厚度方向)Z上的长度成为电缆20的厚度以上。
而且,接触部830沿着与连结部820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Z)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Y)延伸设置于连结部820的上端。
在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中也是,接触部830配置为:在与安装面91a隔开距离的状态下,相对于连结部820,向与安装部810相同的方向延伸。
接触部830包括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且在上下方向Z上与安装部810的平板部811相对的平板部831。
而且,在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中,朝向下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以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的方式形成于平板部831的中央部。
并且,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正面(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20a的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接触的触点836。这样,在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中也是,在一体化的1个接地构件80形成有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另外,在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中,触点836也通过对平板部831实施拉深加工而形成。
该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具有顶部836a和设于顶部83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36b、836b,成为向朝向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在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中也是,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顶部83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
而且,使倾斜部836b作为引导电缆20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的移动的引导部发挥功能。即,具有作为引导部的功能的倾斜部836b形成于触点836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另外,在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中也是,触点836也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与安装部侧触点816相对,但也可以是,错开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的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的位置,不使触点836与安装部侧触点816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
另外,优选的是,接触部830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结于连结部820。另外,在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中,例示了接触部830在自由状态下与安装部810平行地延伸设置的形态,但也可以使接触部830以宽度方向Y上的顶端侧比连结部820侧靠近电路基板90的方式倾斜。
另外,优选的是,以在自由状态下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的距离比电缆20的厚度小的方式形成接地构件80。
而且,在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形成有供电缆20插入的空间840。
另外,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构成为:在形成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时,能够使用呈相同形状的一对接地构件80。
使用这样的接地构件80,也能够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中,通过拉深加工而形成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这样,相比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能够谋求结构的简化,能够更容易地制造。
另外,接地构件80的形状也能够设为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所示的形状。
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同样,配置于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该接地构件80呈弯折1片金属板而成的形状,如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所示,包括安装部810、接触部830以及将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连结的连结部820。
安装部810包括沿着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延伸且安装于电路基板90的接地图案91d的平板部811。
在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中也是,在平板部81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中途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缺口812,该平板部811包括:连结侧平板部813,其连结于连结部820;片部814,其隔着缺口812在宽度方向Y上与连结侧平板部813相对;以及连结板815,其将连结侧平板部813与片部814连结。
并且,在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中也是,片部814呈以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向上下方向Z上的上侧突出的方式弯折而成的形状,在片部814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而且,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反面(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20b的下侧屏蔽层(另一面侧屏蔽部)25接触的安装部侧触点816。
该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具有顶部816a和设于顶部81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16b、816b,成为向远离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在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中也是,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顶部81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
而且,使倾斜部816b作为引导电缆20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的移动的安装部侧引导部发挥功能。即,具有作为安装部侧引导部的功能的倾斜部816b形成于触点816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
连结部820以向上方(与安装面91a交叉的方向)立起的方式连接设置于连结侧平板部813的前后方向X上的一端部。
优选的是,该连结部820形成为上下方向(厚度方向)Z上的长度成为电缆20的厚度以上。
而且,接触部830沿着与连结部820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Z)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Y)延伸设置于连结部820的上端。
在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中也是,接触部830配置为:在与安装面91a隔开距离的状态下,相对于连结部820,向与安装部810相同的方向延伸,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
接触部830包括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且在上下方向Z上与安装部810的平板部811相对的平板部831。
在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中也是,在平板部83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中途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缺口832,该平板部831包括:连结侧平板部833,其连结于连结部820;片部834,其隔着缺口832在宽度方向Y上与连结侧平板部833相对;以及连结板835,其将连结侧平板部833与片部834连结。另外,缺口832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与缺口812相对。
并且,在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中也是,片部834呈以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向上下方向Z上的下侧突出的方式弯折而成的形状,在片部834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并且,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正面(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20a的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接触的触点836。这样,在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中也是,在一体化的1个接地构件80形成有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
该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具有顶部836a和设于顶部83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36b、836b,成为向朝向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在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中也是,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顶部83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
而且,使倾斜部836b作为引导电缆20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的移动的引导部发挥功能。即,具有作为引导部的功能的倾斜部836b形成于触点836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另外,在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中也是,触点836也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与安装部侧触点816相对,但也可以是,错开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的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的位置,不使触点836与安装部侧触点816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
另外,优选的是,接触部830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结于连结部820。另外,在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中,例示了接触部830在自由状态下与安装部810平行地延伸设置的形态,但也可以使接触部830以宽度方向Y上的顶端侧比连结部820侧靠近电路基板90的方式倾斜。
另外,优选的是,以在自由状态下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的距离比电缆20的厚度小的方式形成接地构件80。
而且,在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形成有供电缆20插入的空间840。
另外,图15a~图15d和图16a~图16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构成为:在形成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时,能够使用呈相同形状的一对接地构件80。
使用这样的接地构件80,也能够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接地构件80的形状也能够设为图17a~图17d和图18a~图18d所示的形状。
图17a~图17d和图18a~图18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同样,配置于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该接地构件80呈弯折1片金属板而成的形状,如图17a~图17d和图18a~图18d所示,包括安装部810、接触部830以及将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连结的连结部820。
在此,图17a~图17d和图18a~图18d所示的接地构件80呈使两个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连结而成的形状。具体而言,在图17a~图17d和图18a~图18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中,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呈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大致相同的形状,宽度方向Y上的另一侧的形状相对于上述一侧的形状镜面对称。
而且,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的平板部831由连结部837连结。
即,图17a~图17d和图18a~图18d所示的接地构件80包括一对安装部810、一对连结部820以及一对接触部830,一对接触部830相互连结。
使用这样的接地构件80,也能够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17a~图17d和图18a~图18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中,包括一对安装部810、一对连结部820以及一对接触部830,一对接触部830相互连结。这样,能够利用1个接地构件80抑制电缆20插入时的电缆20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移。
另外,接地构件80的形状也能够设为图19a和图19b所示的形状。
图19a和图19b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与图17a~图17d和图18a~图18d所示的接地构件80同样,呈使两个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连结而成的形状。具体而言,在图19a和图19b所示的接地构件80中,宽度方向Y上的一侧呈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大致相同的形状,宽度方向Y上的另一侧的形状相对于上述一侧的形状镜面对称。
而且,宽度方向Y上的两侧的平板部811由连结部817连结。
即,图19a和图19b所示的接地构件80包括一对安装部810、一对连结部820以及一对接触部830,一对安装部810相互连结。
使用这样的接地构件80,也能够产生与图17a~图17d和图18a~图18d所示的接地构件80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也可以设为一对安装部810相互连结且一对接触部830相互连结的接地构件80。
另外,接地构件80的形状也能够设为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所示的形状。
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同样,配置于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该接地构件80形成为弯折1片金属板而成的形状,如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所示,包括安装部810、接触部830以及将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连结的连结部820。
安装部810包括沿着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延伸且安装于电路基板90的接地图案91d的平板部811。
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也是,在平板部81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中途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缺口812,该平板部811包括:连结侧平板部813,其连结于连结部820;片部814,其隔着缺口812在宽度方向Y上与连结侧平板部813相对;以及连结板815,其将连结侧平板部813与片部814连结。
并且,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也是,片部814呈以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向上下方向Z上的上侧突出的方式弯折而成的形状,在片部814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而且,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反面(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20b的下侧屏蔽层(另一面侧屏蔽部)25接触的安装部侧触点816。
该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具有顶部816a和设于顶部81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16b、816b,成为向远离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也是,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顶部81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
而且,使倾斜部816b作为引导电缆20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的移动的安装部侧引导部发挥功能。即,具有作为安装部侧引导部的功能的倾斜部816b形成于触点816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
连结部820以向上方(与安装面91a交叉的方向)立起的方式连接设置于连结侧平板部813。
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连结侧平板部813包括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的第1连结侧平板部813a和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且连结于连结板815和第1连结侧平板部813a的第2连结侧平板部813b。
而且,连结部820从前后方向X侧连接设置于第1连结侧平板部813a的宽度方向Y上的外侧的端部,从接地构件8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以向上方(与安装面91a交叉的方向)立起的方式连接设置。
优选的是,该连结部820也形成为上下方向(厚度方向)Z上的长度成为电缆20的厚度以上。
而且,接触部830以沿着与连结部820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Z)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Y)延伸的方式连接设置于连结部820的上端。
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也是,接触部830配置为:在与安装面91a隔开距离的状态下,相对于连结部820,向与安装部810相同的方向延伸,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
接触部830包括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且在上下方向Z上与安装部810的平板部811相对的平板部831。
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也是,在平板部83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中途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缺口832,该平板部831包括:连结侧平板部833,其连结于连结部820;片部834,其隔着缺口832在宽度方向Y上与连结侧平板部833相对;以及连结板835,其将连结侧平板部833与片部834连结。另外,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缺口832形成为宽度方向Y上的宽度比缺口812的宽度方向Y上的宽度宽。
并且,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也是,片部834呈以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向上下方向Z上的下侧突出的方式弯折而成的形状,在片部834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并且,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正面(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20a的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接触的触点836。这样,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也是,在一体化的1个接地构件80形成有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
该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具有顶部836a和设于顶部83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36b、836b,成为向朝向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也是,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顶部83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
而且,使倾斜部836b作为引导电缆20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的移动的引导部发挥功能。即,具有作为引导部的功能的倾斜部836b形成于触点836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另外,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也是,触点836也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与安装部侧触点816相对,但也可以是,错开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的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的位置,不使触点836与安装部侧触点816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
另外,优选的是,接触部830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结于连结部820。另外,在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中,例示了接触部830在自由状态下与安装部810平行地延伸设置的形态,但也可以使接触部830以宽度方向Y上的顶端侧比连结部820侧靠近电路基板90的方式倾斜。
另外,优选的是,以在自由状态下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的距离比电缆20的厚度小的方式形成接地构件80。
而且,在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形成有供电缆20插入的空间840。
另外,图20a~图20d和图21a~图21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构成为:在形成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时,能够使用呈相同形状的一对接地构件80。
使用这样的接地构件80,也能够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接地构件80的形状也能够设为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所示的形状。
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同样,配置于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如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所示,该接地构件80具有第1接地构件80A,该第1接地构件80A包括安装部810、接触部830以及将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连结的连结部820。该第1接地构件80A呈弯折1片金属板而成的形状。
安装部810包括沿着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延伸且安装于电路基板90的接地图案91d的平板部811。
而且,连结部820以向上方(与安装面91a交叉的方向)立起的方式连接设置于平板部811的宽度方向Y上的内侧。
优选的是,该连结部820形成为上下方向(厚度方向)Z上的长度成为电缆20的厚度以上。
而且,接触部830沿着与连结部820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Z)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Y)延伸设置于连结部820的上端。
在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所示的第1接地构件80A中,接触部830配置为:在与安装面91a隔开距离的状态下,相对于连结部820,向与安装部810相反的方向延伸。另外,也可以使接触部830和安装部810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接触部830包括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的平板部831。在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中也是,在平板部83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中途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缺口832,该平板部831包括:连结侧平板部833,其连结于连结部820;片部834,其隔着缺口832在宽度方向Y上与连结侧平板部833相对;以及连结板835,其将连结侧平板部833与片部834连结。
并且,在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中也是,片部834呈以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向上下方向Z上的下侧突出的方式弯折而成的形状,在片部834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并且,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正面(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20a的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接触的触点836。
该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具有顶部836a和设于顶部83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36b、836b,成为向朝向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在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中也是,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顶部83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
而且,使倾斜部836b作为引导电缆20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的移动的引导部发挥功能。即,具有作为引导部的功能的倾斜部836b形成于触点836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
并且,在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中,接地构件80包括相对于第1接地构件80A独立地形成的第2接地构件80B。
在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中,该第2接地构件80B呈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的片部814大致同样的形状。
具体而言,第2接地构件80B具有安装于接地图案91d的平板部811,在平板部811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而且,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反面(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20b的下侧屏蔽层(另一面侧屏蔽部)25接触的安装部侧触点816。这样,在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中,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彼此独立地形成。
该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具有顶部816a和设于顶部81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16b、816b,成为向远离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在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中也是,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顶部81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
而且,使倾斜部816b作为引导电缆20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的移动的安装部侧引导部发挥功能。即,具有作为安装部侧引导部的功能的倾斜部816b形成于触点816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
另外,在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中也是,触点836也形成为在上下方向Z上与安装部侧触点816相对,但也可以是,错开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的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的位置,不使触点836与安装部侧触点816在上下方向Z上相对。
另外,优选的是,接触部830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结于连结部820。另外,在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中,例示了接触部830在自由状态下与安装部810平行地延伸设置的形态,但也可以使接触部830以宽度方向Y上的顶端侧比连结部820侧靠近电路基板90的方式倾斜。
另外,优选的是,以在自由状态下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的距离比电缆20的厚度小的方式形成接地构件80。
而且,在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形成有供电缆20插入的空间840。
另外,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构成为:在形成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时,能够使用呈相同形状的一对接地构件80。
使用这样的接地构件80,也能够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接地构件80的形状也能够设为图24a和图24b所示的形状。
图24a和图24b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同样,配置于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图24a和图24b所示的接地构件80呈与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所示的第1接地构件80A大致同样的形状。即,仅将图22a~图22d和图23a~图23d所示的第1接地构件80A和第2接地构件80B中的第1接地构件80A作为接地构件80。
在设为图24a和图24b所示的接地构件80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以在自由状态下顶部836a与安装面91a之间的距离比电缆20的厚度小的方式形成接地构件80。
使用这样的接地构件80,也能够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接地构件80的形状也能够设为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所示的形状。
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同样,配置于与连接器(被连接构件)30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使电缆(接地对象物)20接地连接于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接地图案91d。该接地构件80呈弯折1片金属板而成的形状,如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所示,包括安装部810、接触部830以及将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连结的连结部820。
安装部810包括沿着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延伸且安装于电路基板90的接地图案91d的平板部811。
在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中也是,在平板部811的宽度方向Y上的中途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X延伸的缺口812,该平板部811包括:连结侧平板部813,其连结于连结部820;片部814,其隔着缺口812在宽度方向Y上与连结侧平板部813相对;以及连结板815,其将连结侧平板部813与片部814连结。
并且,在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中也是,片部814呈以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向上下方向Z上的上侧突出的方式弯折而成的形状,在片部814的前后方向X上的中央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而且,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反面(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20b的下侧屏蔽层(另一面侧屏蔽部)25接触的安装部侧触点816。
该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具有顶部816a和设于顶部81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16b、816b,成为向远离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在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中也是,安装部侧触点816形成为:在沿着宽度方向Y观察时,顶部81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
而且,使倾斜部816b作为引导电缆20的沿着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的移动的安装部侧引导部发挥功能。即,具有作为安装部侧引导部的功能的倾斜部816b形成于触点816的前后方向(移动方向)X上的两侧。
连结部820以向上方(与安装面91a交叉的方向)立起的方式连接设置于连结侧平板部813的宽度方向Y上的一端部。
优选的是,该连结部820形成为上下方向(厚度方向)Z上的长度成为电缆20的厚度以上。
而且,接触部830沿着与连结部820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Z)交叉的方向(宽度方向Y)延伸设置于连结部820的上端。
在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中也是,接触部830配置为:在与安装面91a隔开距离的状态下,相对于连结部820,向与安装部810相同的方向延伸,安装部810与接触部830在上下方向上相对。
接触部830包括沿着宽度方向Y延伸且在上下方向Z上与安装部810的平板部811相对的平板部831。
在此,在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中,在平板部831的宽度方向Y上的顶端侧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并且,该山型的突起成为能够与暴露于电缆20的正面(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20a的上侧屏蔽层(一面侧屏蔽部)24接触的触点836。这样,在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中也是,在一体化的1个接地构件80形成有触点836和安装部侧触点816。
该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前后方向X观察时,具有顶部836a和设于顶部836a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836b、836b,成为向朝向电路基板90的安装面91a的方向突出的山型。并且,触点836形成为:在沿着前后方向X观察时,顶部836a成为平滑的弯曲面。这样,在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中,触点836的延伸方向与安装部侧触点816的延伸方向交叉。
另外,优选的是,接触部830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结于连结部820。另外,在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中,例示了接触部830在自由状态下与安装部810平行地延伸设置的形态,但也可以使接触部830以宽度方向Y上的顶端侧比连结部820侧靠近电路基板90的方式倾斜。
另外,优选的是,以在自由状态下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的距离比电缆20的厚度小的方式形成接地构件80。
而且,在顶部816a与顶部836a之间形成有供电缆20插入的空间840。
另外,图25a~图25d和图26a~图26d所示的接地构件80也构成为:在形成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10时,能够使用呈相同形状的一对接地构件80。
使用这样的接地构件80,也能够产生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接地构件80大致同样的作用、效果。
以上,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被连接构件,例示了具有杠杆60的连接器30,但被连接构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设为不使用杠杆的连接器。另外,在设为不使用杠杆的连接器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设为所谓的NON-ZIF(Non-Zero Insertion Force:非零插拔力)类型的连接器。
另外,也能够将不使用杠杆的连接器设为所谓的NON-ZIF(Non-Zero InsertionForce)类型的连接器。
另外,也能够使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所示的结构适当组合而形成接地构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使连接器30和接地构件80安装于同一个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的形态,但也能够将供连接器30安装的构件设为与供接地构件80安装的电路基板(被安装构件)90不同的构件。
另外,也能够适当地变更构成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的构件、其他细节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

Claims (24)

1.一种接地构件,其用于使电连接于被连接构件的平板状的接地对象物接地连接于被安装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接地构件包括:
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接地图案;
接触部,其具有能够与暴露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的一面侧屏蔽部接触的触点;以及
连结部,其将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接触部连结,
该接地构件配置于与所述被连接构件隔开距离的位置,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所述接地图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沿着所述被安装构件的安装面延伸,
所述连结部沿着与所述安装面交叉的方向延伸,
所述接触部在与所述安装面隔开距离的位置沿着与所述连结部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以顶端侧比所述连结部侧靠近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方式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连结于所述连结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安装部从所述连结部向相同的方向延伸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具有顶部和设于所述顶部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是朝向所述被安装构件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具有能够与暴露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的另一面侧屏蔽部接触的安装部侧触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侧触点具有顶部和设于所述顶部的两侧的一对倾斜部,是向远离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方向突出的山型的突起。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安装部侧触点的延伸方向交叉。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和所述安装部侧触点彼此独立地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接地构件包括一对所述安装部、一对所述连结部以及一对所述接触部,一对所述安装部相互连结。
12.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接地构件包括一对所述安装部、一对所述连结部以及一对所述接触部,一对所述接触部相互连结。
13.一种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包括:
被连接构件;
接地对象物,其呈平板状,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
接地构件,其配置于与所述被连接构件隔开距离的位置,用于将所述接地对象物接地连接;以及
被安装构件,其供所述接地构件安装,
使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时的移动方向是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厚度方向交叉的方向,
所述接地构件包括:
安装部,其安装于所述被安装构件的接地图案;
接触部,其具有能够与暴露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的一面侧屏蔽部接触的触点;以及
连结部,其将所述安装部与所述接触部连结,
至少在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状态下,所述触点与所述一面侧屏蔽部接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被安装构件的安装面的方向是所述移动方向,
所述接地对象物的与所述安装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是所述接地对象物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的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在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接地对象物的厚度以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触点形成有引导所述接地对象物的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的移动的引导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部形成于所述触点的所述移动方向上的两侧。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构成为能够沿着所述厚度方向弹性移动,
至少在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状态下,所述一面侧屏蔽部被所述触点按压。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点配置为:在使所述接地对象物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移动时,所述接地对象物与所述触点接触,由此所述触点沿着所述厚度方向弹性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13~20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其特征在于,
另一面侧屏蔽部暴露于所述接地对象物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的另一侧的面,
在所述安装部形成有安装部侧触点,该安装部侧触点至少在所述接地对象物电连接于所述被连接构件的状态下与所述另一面侧屏蔽部接触。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安装部侧触点形成有引导所述接地对象物的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的移动的安装部侧引导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部侧引导部形成于所述安装部侧触点的所述移动方向上的两侧。
24.一种接地构件,其特征在于,
该接地构件在权利要求13~2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中被使用。
CN201921979108.4U 2018-11-27 2019-11-15 接地构件和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 Active CN21077902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1018 2018-11-27
JP2018221018A JP2020087725A (ja) 2018-11-27 2018-11-27 接地部材および当該接地部材を用いた接地対象物の接地構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779023U true CN210779023U (zh) 2020-06-16

Family

ID=70910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79108.4U Active CN210779023U (zh) 2018-11-27 2019-11-15 接地构件和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87725A (zh)
CN (1) CN210779023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37102B1 (ja) * 2021-08-04 2022-03-16 株式会社不二越 電子機器組立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87725A (ja) 2020-06-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62915B2 (en) Connector
US7695311B2 (en) Connector
US6315616B1 (en) Plug connector and socket connector
US8435083B2 (en) Plug-in connector
JP5093340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02842806B (zh) 连接器装置
JP4098290B2 (ja) Ffc用コネクタ
KR101192903B1 (ko) 커넥터 장치
JP201108642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852930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
KR20020068955A (ko) 전기 커넥터
CN210779023U (zh) 接地构件和接地对象物的接地构造
JP581134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WO2011065427A1 (ja) スイッチ
TWI481125B (zh) Electrical connectors for flat conductors
GB2337374A (en) Connector assembly and connectors for a printed circuit
CN112425004B (zh) 电缆用连接器
TWI679812B (zh) 連接器
JP4972572B2 (ja) Fpc用コネクタ
JP2021072150A (ja) コネクタ
JP2019149230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929546B2 (ja) コネクタ
CN106206135B (zh) 开关装置
JP3178575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板ハーネス装置
JPH08203625A (ja) Fpc接続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