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44771A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44771A
CN102044771A CN2010105103025A CN201010510302A CN102044771A CN 102044771 A CN102044771 A CN 102044771A CN 2010105103025 A CN2010105103025 A CN 2010105103025A CN 201010510302 A CN201010510302 A CN 201010510302A CN 102044771 A CN102044771 A CN 1020447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fastening
tabular component
wiring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103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桥本善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Seik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 Pe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 Pex Co Ltd filed Critical I Pe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447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4477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5Ground or shield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5Latching arms not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H01R13/6583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with separate conductive resilient members between mating shield member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装置。提供一种具备壳体的连接器装置,其具有能够减少构成构件数的结构,能够使插入到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有选择地处于卡定状态及卡定解除状态。连接器装置具备:卡定部(26),其与部分地覆盖壳体(11)的导电性罩体(14)一体形成,与插入到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切口卡合部(44)卡合,取得对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卡定状态;卡定解除部(27),其和卡定部(26)一起与导电性罩体(14)一体形成,在向壳体(11)外突出的操作部分(34)时被操作时,解除卡定部(26)对柔性印刷布线板(14)的卡定状态。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所请求的范围中记载的发明涉及连接器装置,由于是将设置于柔性印刷布线板(FPC)、柔性扁平电缆(FFC)等布线板状构件的连接端子部,与作为其它的布线板等的其它电气部件电连接的状态,所以为了阻止其脱离而在布线板状构件上具备进行卡合的卡定单元和与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的触点。
背景技术
组装于各种电子设备的比较小型的柔性印刷布线板、柔性扁平电缆等布线板状构件,向安装有各种电气部件的主布线板的安装,多使用与该主布线板电连接并固定的连接器装置来进行。在向主布线板安装这种布线板状构件时所使用的连接器装置,具有与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连接端子部接触连接的导电性的触点,经由该触点,将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连接端子部与设置于主布线板的布线部电连接。
目前提出的例如在作为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布线板状构件向主布线板的安装中使用的连接器装置,采用设置有插入布线板状构件的插入部的结构并配备在主布线板,例如具有利用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housing)。而且具备:多个触点,其排列配置在该壳体内设置,在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插入部插入壳体中时,与设置在该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对应;导电性罩体(shell),其采用对于多个触点的特性阻抗调节做出贡献的结构,另外为了应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即为了获得对于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以部分或整体地覆盖壳体而配置并与设置于主布线板的接地端子连结;促动器(actuator),其相对于壳体可转动,并且与多个触点分别卡合地设置,且在使其转动时,使多个触点取得与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或从与多个连接端子部的接触连接解放了的状态。而且,通过使多个触点处于与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从而使布线板状构件处于与主布线板的电连接状态。
另外,在目前提出的布线板状构件向主布线板的安装中使用的连接器装置中,也存在如下结构:具有如上所述的壳体,具备如上所述的多个触点和导电性罩体,但是不具备相对于壳体可转动地设置的促动器,在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插入部插入壳体时,在壳体内设置的多个触点自动地与在插入的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在这样的结构中,仅是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插入部适当地插入壳体,布线板状构件就处于与主布线板的电连接状态。
在这种目前提出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具备相对于壳体可转动地设置的促动器的结构及不具备这种促动器的结构的任一情况下,例如,作为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插入部插入到配置于主布线板的壳体,配备于壳体内的多个触点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由此,布线板状构件处于与主布线板的电连接状态,此时,必须避免布线板状构件从壳体意外地脱离那样的事态。当然,为了适当地维持配备于壳体内的多个触点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需要采用如下结构:通过插入部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能够稳定地维持其状态,不会招致从壳体意外地抽脱那样的事态。
因此,目前已提出一种连接器装置,其从属于如上所述的、具有壳体且具备多个触点和导电性罩体和相对于壳体可转动的促动器的连接器装置,其具备与通过插入部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卡合、阻止该布线板状构件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的卡定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目前还提出一种连接器装置,其从属于如上所述的、具有壳体且具备多个触点和导电性罩体,但是,不具备相对于壳体可转动的促动器的连接器装置,其具备与通过插入部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卡合、阻止该布线板状构件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的卡定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导电性罩体(屏蔽板11)的一部分形成有能够以压板的方式位移的卡定单元(锁定部11c),在该卡定单元中设置有朝向导电性罩体的内侧弯曲的卡定端部(爪部11d)。而且,卡定单元对应于相对于壳体(壳体3)可转动的促动器(促动器9)的转动操作进行位移。
在此基础上,在布线板状构件(FPC21)插入壳体内的容纳空间(FPC容纳空间34)之后,当促动器进行向第一方向的转动操作时,使配置于壳体内的多个触点(第一触点5,第二触点6)通过形成于促动器的凸轮(凸轮部92、93)进行位移,与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并且,使卡定单元通过形成于促动器的凸轮(凸轮部94)进行位移,使设置于卡定单元的卡定端部与设置于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切口21a)卡合。由此来阻止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
其后,在设置于卡定单元的卡定端部与设置于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卡合的基础上,当进行向与促动器的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的转动操作时,形成于促动器的凸轮(凸轮部94)使卡定单元允许成为解除设置于卡定单元的卡定端部与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的卡合的状态。由此,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处于可从壳体抽脱的状态。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连接器装置中,在壳体(壳体本体2)具备相对于壳体可转动地设置的导电性罩体(罩体4)。而且,在导电性罩体的一部分形成有板簧状的卡定单元(脚部46),在该卡定单元的前端部设置有朝向导电性罩体的内侧的卡定突起(卡定突起44)。
这种相对于壳体可转动的导电性罩体,在取得其整体与壳体接近的、相对于壳体俯下的位置的基础上,当布线板状构件(FPC)通过插入部(插入口21)插入壳体内时,配置于壳体内的多个触点(触点3(上部触点31,下部触点32))与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并且,设置于卡定单元的卡定突起与设置于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FPC卡定孔FPC2)卡合。由此来阻止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
其后,设置于卡定单元的卡定突起与设置于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卡合,在此基础上,当相对于壳体可转动的导电性罩体为了取得相对于壳体起来的位置而进行转动操作时,形成于导电性罩体的卡定单元也伴随导电性罩体进行位移,解除设置于卡定单元的卡定突起与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合部的卡合。由此,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处于可从壳体抽脱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2993号公报(段落0016、0017、0033~0043、图1、5、6)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92574号公报(段落0026、0027、0031~0034、图1~6)
如上所述的、在柔性印刷布线板等布线板状构件的向主布线板的安装中使用的、作为具备阻止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从壳体的意外的脱离的卡定单元的结构而在目前提出一种连接器装置中,采用卡定单元对应于相对于壳体可转动的促动器的转动操作进行位移的结构,或者,具备相对于壳体可转动的导电性罩体,且在该导电性罩体的一部分形成有卡定单元。
在这种采用卡定单元对应于相对于壳体可转动的促动器的转动操作而进行位移的结构的现有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需要作为分别形成的独立构件具备卡定单元和促动器,这是成为导致连接器装置的构成构件数的增加、使制造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在使卡定单元为对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状态或卡定解除状态时,使促动器相对于壳体转动的操作不可或缺,需要在连接器装置的周围设置用于进行这种操作的不希望的空间。
另外,在具备相对于壳体可转动的导电性罩体,且在其导电性罩体的一部分形成有卡定单元的现有连接器装置的情况下,导电性罩体相对于壳体可转动,因此,不能够为了向主布线板固定连接器装置而利用导电性罩体,需要另外具备用于将连接器装置固定于主布线板的构件(压紧构件),这是成为导致连接器装置的构成构件数的增加、使制造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
另外,在上述现有连接器装置中,在卡定单元阻止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的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的状态和不是这样状态下,分别取得的姿势或位置相同或虽有微妙的差别但大致相同。另外,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在由卡定单元阻止了其的从壳体的意外的脱离的状态和不是这样状态下,分别取得的姿势或位置虽具有微妙的差别但大致相同。
因此,在这种目前提出的连接器装置被供于实际应用时,从连接器装置的外部通过肉眼看或感觉,及其难以迅速且正确地确认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到达壳体内的适当的位置,且适当地处于由卡定单元阻止了其的从壳体的意外的脱离的状态的情况。结果,需要用于确认插入壳体内的布线板状构件处于适当的状态,例如,与固定有连接器装置的主布线板的电连接是否适当的附加作业,产生工数增加、成本上升等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这一点,本申请的权利请求的范围所述的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装置,其在被作为柔性印刷布线板、柔性扁平电缆等的布线板状构件向主布线板的安装中使用,具备:壳体,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多个触点,排列配置地设置于该壳体内;导电性罩体,部分或整体地覆盖壳体,其中,具有能够减少构成构件数的结构,能够使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有选择地处于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被可靠地阻止的卡定状态、及从该卡定状态被解放而可从壳体有意图地抽脱的状态,而且,对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到达壳体内的适当位置,并适当地处于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被可靠地阻止的卡定状态的情况,能够容易地从连接器装置的外部通过目视或感触进行的迅速且正确的确认。
本申请的的专利请求的范围的第1到第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明(以下,称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多个触点,排列配置于该壳体内,在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所述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所述壳体时,与插入到所述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以及导电性罩体,部分地或整体地覆盖所述壳体,一体形成有取得对插入所述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状态的卡定部、和解除该卡定部的卡定状态的卡定解除部,形成于所述导电性罩体的卡定部,形成为具有:腕状部分,从所述导电性罩体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延伸;以及卡合部分,设置于该腕状部分的端部,取得与设置于插入所述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切口卡合部卡合的状态,所述卡定解除部形成为具有:连结部分,从所述腕状部分的端部延伸;抵接部分,与该连结部分相连地位于所述壳体外,取得与该壳体或所述导电性罩体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以及操作部分,在所述壳体外从所述抵接部分延伸,进行操作以使所述卡定部的卡定状态解除。
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当设置有多个连接端子部的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壳体时,由此,排列配置于壳体内的多个触点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并且,在与导电性罩体一体形成的卡定部的腕状部分的端部设置的卡合部分,与在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设置的切口卡合部卡合,卡定部取得对于该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状态。结果,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通过卡定部处于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被阻止的状态,且稳定地维持排列配置于壳体内的多个触点与该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
之后,当对与卡定部一起在导电性罩体一体形成的卡定解除部的操作部分施加用于使卡定部的卡定状态解除的操作,例如,施加朝向壳体的按压操作时,卡定解除部使与此处的连结部分连结的卡定部的腕状部分的端部位移,使在该端部设置的卡合部分,解除与设置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切口卡合部的卡合。由此,解除卡定部对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状态,获得能够从壳体有意地抽脱布线板状构件的状态。
这种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各部分的功能或作用,更具体地说,例如以如下方式实现。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例如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中的第2项所述的那样,卡定部的腕状部分构成具有弹性的可动部分。而且,例如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中的第3项所述的那样,卡定部的卡合部分具有与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抵接的抵接面,在该抵接面与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抵接时,使卡定部的腕状部分在沿着布线板状构件的板面的方向,向从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离开的方向进行位移。由此,能够取得布线板状构件向壳体内的插入不被卡定部阻碍而继续的状态。
这时,例如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中的第4项所述的那样,在卡定部的腕状部分的端部连结的卡定解除部的连接部分,在沿着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板面的方向,以从该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离开的方向进行移动,使卡定解除部的操作部分在壳体外进行位移。由此,布线板状构件未处于卡定部的卡定状态的情况,从壳体外的操作部分的位置凭视觉或感触就能够识别。
而且,当布线板状构件到达壳体内的规定位置时,卡定部的卡合部分的抵接面不再与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抵接,例如,如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中的第5项所述的那样,卡定部的腕状部分伴随卡合部分,在沿着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板面的方向,以与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接近的方向进行位移,使卡合部分取得与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切口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由此,卡定部取得对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状态。这时,与卡定部的腕状部分的端部连结的卡定解除部的连结部分,在沿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板面的方向以与该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接近的方向进行移动,使卡定解除部的操作部分在壳体外进行位移。由此,根据壳体外的操作部分的位置,通过视觉或感触就能够识别布线板状构件处于卡定部的卡定状态的情况。
其后,例如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中的第6项所述的那样,当卡定解除部的操作部分朝向壳体被进行按压操作时,在使卡定解除部的抵接部分与壳体或导电性罩体的外表面抵接的基础上,使卡定解除部的连结部分伴随卡定部的卡合部分,在沿着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板面的方向,向从该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离开的方向进行移动,使卡合部分解除与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切口卡合部的卡合状态。由此,布线板状构件处于能够从壳体有意地抽脱的状态。
另外,如本申请的专利请求的范围中的第7项所述的那样,在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中,在导电性罩体的与壳体中的多个触点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对应的两个部位,分别形成卡定部及卡定解除部。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如上所述,由柔性印刷布线板及柔性扁平电缆等构成的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板状构件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壳体时,排列配置于壳体内的多个触点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与此同时,在导电性罩体上一体形成的卡定部的卡合部分与设置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切口卡合部卡合,取得卡定部对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状态。其结果,使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由卡定部卡定而处于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被阻止的状态,能够稳定地维持排列配置于壳体内的多个触点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
另外,在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置于由卡定部卡定的状态的基础上,与卡定部一起在导电性罩体上一体形成的卡定解除部的操作部分进行用于使卡定部的卡定状态解除的操作时,卡定解除部解除在卡定部的卡合部分与设置于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切口卡合部的卡合,取得解除在卡定部对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状态的状态。其结果,能够使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从卡定部的卡定状态解放,而置于能够从壳体有意图地抽脱的状态。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具有卡定部及卡定解除部与导电性罩体一体形成的、能够减少构成构件数的结构,能够将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有选择地处于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被确实地阻止的卡定状态、及从其卡定状态解放而可从壳体有意图地抽脱的状态。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构成为:在布线板状构件插入壳体的基础上,与导电性罩体一体形成的卡定部的卡合部分与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切口卡合部卡合,取得卡定部对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状态时、和卡合部分未与设置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切口卡合部卡合,而未取得卡定部对于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状态时,与卡定部一起与导电性罩体一体形成的卡定解除部的操作部分在壳体外取得在不同的位置。由此,从连接器装置的外部凭眼看或感觉就能够容易地进行对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到达壳体内的适当的位置,并由卡定部卡定而适当地处于从壳体意外的抽脱被阻止的状态的、迅速且正确的确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从正面侧看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从背面侧看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正面图。
图4是表示从正面侧看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所具备的导电性罩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背面侧看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所具备的导电性罩体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3的VI-VI线剖面的部分剖面图。
图7是表示图3的VII-VII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图3的VIII-VIII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所具备的卡定部及卡定解除部的部分剖面图。
图10是表示插入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柔性印刷布线板处于相对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插入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柔性印刷布线板处于相对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插入中途的状态的部分剖面图。
图13是表示柔性印刷布线板处于相对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插入中途的状态的部分剖面图。
图14是表示柔性印刷布线板处于相对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插入结束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柔性印刷布线板处于相对于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插入结束的状态的部分剖面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所具备的卡定部将柔性印刷布线板卡定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所具备的卡定解除部使卡定部解除了相对于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卡定的状态的部分剖面图。
符号说明
10···连接器装置
11···壳体
12···板状构件插入部
13···触点
14···导电性罩体
15···上方部分
19···下方部分
20···左侧面部分
21···右侧面部分
22···导向倾斜面部
23···第一接地用触点
24···第二接地用触点
25···下降部
26、28···卡定部
27、29···卡定解除部
30、35···腕状部分
31、36···卡合部分
31a、36a···抵接面
32、37···连结部分
33、38···抵接部分
34、39···操作部分
40···柔性印刷布线板
41···信号连接端子部
42···接地连接部
43、44···切口卡合部
45···盖膜
46、47···端缘部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用在以下叙述的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
图1(从正面侧看的立体图),图2(从背面侧看的立体图)及图3(正面图)表示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
图1、图2及图3中表示有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连接器装置10,图3表示连接器装置10的正面。以下,将朝向图3所示的连接器装置10的正面的上侧、下侧、左侧及右侧分别设定为上、下、左及右。
图1、图2及图3所示的连接器装置10具备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壳体11,如图1及图3所示,在壳体11设置有从其正面侧端面部向其内部延伸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壳体11配置于例如未图示的主布线板,由此,连接器装置10的整体安装于主布线板上。而且,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例如后述的柔性印刷布线板作为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构件插入壳体11。
在壳体11中,在其内部,各自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的多个触点13沿壳体11的长尺寸方向(左右方向)排列配置而设置。如图2所示,在多个触点13分别设置有从与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对向的背面侧端面部向其外部导出的连接端子部13a,连接端子部13a与设置于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板的信号端子部连接。而且,多个触点13例如采用从图2所示的壳体11的背面侧端面部侧按压插入壳体11的内部的结构。
这些多个触点13在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壳体11时,与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由此,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经由多个触点13与设置于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板的信号端子部连结。
另外,连接器装置10具备导电性罩体14,其覆盖除去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周围部分的一部分、背面侧端面部及其附近的部分、左右方向的两侧面部的一部分及底面部的一部分的之外的剩余的部分。即,导电性罩体14部分地覆盖壳体11。该导电性罩体14用金属板加工成形而构成,为了对多个触点13的特性阻抗调节做出贡献,另外,为了应对针对连接器装置10的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即,作为为了得到对于来自连接器装置10的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的构件而被具备。
如图4(从正面侧看的立体图)及图5(从背面侧看的立体图)所示,导电性罩体14具有:覆盖与壳体11的底面部对向的上表面部的上方部分15、部分地覆盖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成为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上方的部分的正面侧上方端面部分16、分别覆盖壳体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成为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左侧方及右侧方的部分的正面侧左方端面部分17及正面侧右方端面部分18、部分地覆盖壳体11的底面部的下方部分19、部分地覆盖壳体11的左侧面部的左侧面部分20、及部分地覆盖壳体11的右侧面部的右侧面部分21。在下方部分19设置有接地连接端子部19a,在左侧面部分20设置有接地连接端子部20a,而且,在右侧面部分21设置有接地连接端子部21a。这些接地连接端子部19a、20a及21a分别与设置于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板的接地端子部例如焊接连接,发挥对导电性罩体14施加来自主布线板的接地电位的作用,并且,用于向连接器装置10主布线板的安装。
而且,如表示图3的VI-VI线剖面的图6中清楚地表示的那样,在导电性罩体14形成有:导向倾斜面部22,其自下方部分19延伸并在设置于壳体11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形成倾斜面,发挥引导作为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壳体11的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作用;第一接地用触点23,其成为导向倾斜面部22的一部分,与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接地连接部,从下方部分19侧抵接地接触连接;第二接地用触点24,其从上方部分15的背面侧端缘部朝向导电性罩体14的内侧向板状构件插入部12延伸,与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设置的接地连接部,从上方部分15侧抵接地接触连接。这些导向倾斜面部22、第一接地用触点23及第二接地用触点24分别设置有多个。
另外,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是在导电性罩体14的下方部分侧的部分未设置接地连接部的结构的情况下,形成于导电性罩体14的第一接地用触点23与该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导电性罩体14的下方部分侧的部分抵接,另外,在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是在导电性罩体14的上方部分侧的部分未设置接地连接部的结构的情况下,形成于导电性罩体14的第二接地用触点24与该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导电性罩体14的上方部分侧的部分抵接。
通过设置这种第一接地用触点23及第二接地用触点24,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接地连接部经由形成有第一接地用触点23及第二接地用触点24的导电性罩体14,与设置于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板的接地端子部连结。
另外,在导电性罩体14,从上方部分15的与壳体11的左右方向(多个触点13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对应的两个部位的背面侧端缘部起,经由分别设置在这些背面侧端缘部的一对下降部25的每一个,形成向导电性罩体14的内侧延伸的卡定部26和从该卡定部26进一步延伸并向导电性罩体14外突出的卡定解除部27、以及、向导电性罩体14的内侧延伸的卡定部28和从该卡定部28进一步延伸并向导电性罩体14外突出的卡定解除部29。这些卡定部26及卡定解除部27和卡定部28及卡定解除部29与导电性罩体14一体地形成。
如表示图3的VII-VII线剖面的图7及表示图3的VIII-VIII线剖面的图8清楚地所示的那样,卡定部26形成为具有:构成从设置于导电性罩体14的下降部25向壳体11的内侧延伸并具有弹性的可动部分的腕状部分30;和设置于腕状部分30的端部并取得与设置于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切口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卡合部分31。卡合部分31具有在柔性印刷布线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壳体11时,与该柔性印刷布线板的端缘部抵接的抵接面31a。而且,在卡合部分31取得与设置于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切口卡合部卡合的状态时,卡定部26取得对于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卡定状态。
卡定部28也和卡定部26同样,如图5所示,形成为具有:构成从设置于导电性罩体14的下降部25向壳体11的内侧延伸并具有弹性的可动部分的腕状部分35;和设置于腕状部分35的端部并取得与设置于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切口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卡合部分36。卡合部分36具有在柔性印刷布线板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壳体11时,与该柔性印刷布线板的端缘部抵接的抵接面36a。而且,在卡合部分36取得与设置于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切口卡合部卡合的状态时,卡定部28取得对于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卡定状态。
另外,如图8明确地所示,卡定解除部27形成为具有:从卡定部26的腕状部分30的端部延伸的连结部分32;与连结部分32相连地位于壳体11外,并取得与壳体11的左侧面部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的抵接部分33;在壳体11外从抵接部分33延伸的操作部分34。如图9所示,为了使卡定部26对于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卡定状态解除,对操作部分34朝向壳体11进行按压操作。这时,卡定解除部27基于使抵接部分33与壳体11的左侧面部(或右侧面部)的外表面抵接,从而使连结部分32伴随卡定部26的卡合部分31,在沿着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板面方向,向从该柔性印刷布线板的端缘部离开的方向(由箭头X表示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卡定解除部27的抵接部分33被作为取得与壳体11的左侧面部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的结构,但是,在导电性罩体14的左侧面部分20大致整个面地覆盖壳体11的左侧面部的情况下,抵接部分33被作为取得与导电性罩体14的左侧面部分20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的结构。
卡定解除部29也与卡定解除部27同样,如图2及图5所示,形成为具有:从卡定部28的腕状部分36的端部延伸的连结部分37;与连结部分37相连地位于壳体11外,并取得与壳体11的右侧面部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的抵接部分38;在壳体11外从抵接部分38延伸的操作部分39。为了使卡定部28对于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卡定状态解除,对操作部分39朝向壳体11进行按压操作。这时,卡定解除部29基于使抵接部分38与壳体11的右侧面部的外表面抵接,从而使连结部分37伴随卡定部28的卡合部分36,在沿着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板面方向,向从该柔性印刷布线板的端缘部离开的方向移动。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卡定解除部29的抵接部分38被作为取得与壳体11的右侧面部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的结构,但是,在导电性罩体14的右侧面部分21大致整个面地覆盖壳体11的右侧面部的情况下,抵接部分38被作为取得与导电性罩体14的右侧面部分21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的结构。
图10是表示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的、构成布线板状构件的柔性印刷布线板的一例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
在图10所示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一对相互对向面的一方,在其一端部排列配置地设置有各自形成为长条状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41,另外,在它们的内侧设置有平板状的接地连接部42。另外,在柔性印刷布线板40,在夹着排列配置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41及平板状的接地连接部42而相互对向的一对侧缘部,分别形成有切口卡合部43及44。而且,在柔性印刷布线板40中,残留设置有多个信号连接端子41及接地连接部42的一部分的部分、和形成一对切口卡合部43及44的部分,除了它们以外的部分被盖膜45覆盖。
另外,在图10所示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在其一对相互对向面的一方设置有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41和接地连接部42这两者,但是,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的、例如构成柔性印刷布线板的布线板状构件,也可以采用在其一对相互对向面分别设置有与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41和接地连接部42相当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和接地连接部的结构。
图11表示图10所示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连接器装置10的壳体11时,处于向壳体11的插入中途的状态。向壳体11插入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设置有排列配置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41的板面朝向下方,即朝向导电性罩体14的下方部分19侧。而且,在连接器装置10的这种柔性印刷布线板40向壳体11的插入适当地进行时,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排列配置了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41的部分的前端缘部,与壳体11的背面侧端面部平行。
在图11所示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处于向壳体11的插入中途的状态时,首先,如图12所示,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比形成于其侧端部的切口卡合部44更成为前端侧的端缘部47(图10),与卡定部26的卡合部分31具有的抵接面31a接近,与此同时,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比形成于其侧端部的切口卡合部43更成为前端侧的端缘部46(图10),也取得与卡定部28的卡合部分36具有的抵接面36a接近的状态。这时,卡定解除部27的操作部分34处于未到达图12所示的假想基准线IL的位置,另外,卡定解除部29的操作部分39也处于未到达假想基准线IL的右方延长线的位置。
接着,随着柔性印刷布线板40向壳体11的继续的插入,如图13所示,在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7抵接卡定部26的卡合部分31具有的抵接面31a,由此,卡合部分31使卡定部26的腕状部分30在沿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板面的方向,向离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7的方向位移。另外,这时,在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6也抵接卡定部28的卡合部36具有的抵接面36a,由此,卡合部分36使卡定部28的腕状部分35在沿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板面的方向,向离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6的方向位移。
结果,柔性印刷布线板40向壳体11内的插入取得不被卡定部26及卡定部28障碍而继续的状态。与此同时,与卡定部26的腕状部分30的端部连结的卡定解除部27的连结部分32,在沿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板面的方向中向离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7的方向移动,使卡定解除部27的操作部分34如图13所示位移到越过假设基准线IL的位置。另外,与卡定部28的腕状部分35的端部连结的卡定解除部29的连结部分37也在沿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板面的方向,向离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6的方向移动,使卡定解除部29的操作部分39位移到越过假想基准线IL的右方延长线的位置。
这样一来,卡定解除部27的操作部分34及卡定解除部29的操作部分39如图13所示,处于越过假想基准线IL及假想基准线IL的右方延长线的位置,由此,通过自连接器装置10的外部的目视或感触,能够容易地确认卡定部26的卡合部分31为其具有的抵接面31a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7抵接,不与设置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切口卡合部44卡合,另外,卡定部28的卡合部分36也为其具有的抵接面36a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6抵接,不与设置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切口卡合部43卡合的状态。
其后,当柔性印刷布线板40进一步插入壳体11并到达壳体11内的规定的位置时,如图14所示,成为柔性印刷布线板40向壳体11的插入完成的状态。
基于图14所示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向壳体11的插入完成的状态,如图15所示,在卡定部26的腕状部分30的端部设置的卡合部分31的抵接面31a不再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7抵接,卡定部26的腕状部分30伴随卡合部分31,在沿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板面的方向,以与该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7接近的方向进行位移,如图16清楚地表示的那样,使卡合部分31取得与设置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切口卡合部44的卡合状态。另外,在卡定部28的腕状部分35的端部设置的卡合部分36的抵接面36a也再不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6抵接,卡定部28的腕状部分35伴随着卡合部分36,在沿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板面的方向,以与该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6接近的方向进行位移,使卡合部分36取得与设置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切口卡合部43的卡合状态。
由此,取得卡定部26及卡定部28对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卡定状态,由此,能够阻止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从壳体11的意外的脱离。这时,与卡定部26的腕状部分30的端部连结的卡定解除部27的连结部分32在沿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板面的方向,向与该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7接近的方向进行移动,使卡定解除部27的操作部分34在壳体11外从越过图13所示的假想基准线IL的位置向未达到图15所示的假想基准线IL的位置进行位移。另外,与卡定部28的腕状部分35的端部连结的卡定解除部29的连结部分37,也在沿着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板面的方向,向与该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6接近的方向进行移动,使卡定解除部29的操作部分39在壳体11外从越过假想基准线IL的右方延长线的位置向未达到假想基准线IL的右方延长线的位置进行位移。由此,根据壳体11外的操作部分34及操作部分39各自的位置,通过视觉或感觉就可以识别柔性印刷布线板40处于卡定部26及卡定部28的卡定状态。
如上所述进行操作,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处于卡定部26及卡定部28的卡定状态,基于该情况,在壳体11内排列配置的多个触点13各自与设置有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41的板面被朝向下方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41中的对应的信号连接端子部,从导电性罩体14的下方部分19侧抵接地接触连接。由此,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41经由多个触点13与设置于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板的信号端子部连结。
这时,从导电性罩体14的下方部分19延伸而位于设置于壳体11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接地用触点的多个第一接地用触点23,与通过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接地连接部42,从下方部分19侧抵接地接触连接。由此,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接地连接部42经由多个第一接地用触点23,与设置于配置有壳体11的主布线板的接地端子部连结。
其后,在朝向壳体11对卡定解除部27的操作部分34进行按压操作,并且,朝向壳体11对卡定解除部29的操作部分39进行按压操作时,取得能够有意地使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从壳体11抽脱的状态。
如图17所示,当朝向壳体11对卡定解除部27的操作部分34进行按压操作时,在卡定解除部27中,操作部分34在使抵接部分33与壳体11的外表面(或导电性罩体14的左侧面部分20的外表面)抵接的基础上,使连结部分32伴随卡定部26的卡合部分31在沿着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板面方向,向离开该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7的方向移动,使卡合部分31解除与设置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切口卡合部44的卡合状态。
另外,当朝向壳体11对卡定解除部29的操作部分39进行按压操作时,在卡定解除部29中,操作部分39在使抵接部分38与壳体11的外表面(或导电性罩体14的右侧面部分21的外表面)抵接的基础上,使连结部分37伴随卡定部28的卡合部分36,在沿着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板面方向,向离开该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端缘部46的方向移动,使卡合部分36解除与设置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切口卡合部43的卡合状态。
由此,解除卡定部26及卡定部28对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卡定状态,柔性印刷布线板40置于可有意地从壳体11抽脱的状态。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的一例的连接器装置10,具有卡定部26及卡定解除部27和卡定部28及卡定解除部29与导电性罩体14一体形成的、能够减少构成构件数的结构,使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能够有选择地处于从壳体11的意外的抽脱被可靠地阻止的卡定状态、及从该卡定状态被解放并能够有意地从壳体11抽脱的状态。
另外,因为在取得与导电性罩体14一体形成的卡定部26对于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卡定状态时、和不取得该卡定状态时,与卡定部26一起与导电性罩体14一体形成的卡定解除部27的操作部分34在壳体11外取得不同的位置,另外,在取得与导电性罩体14一体形成的卡定部28对于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卡定状态时、和不取得该卡定状态时,与卡定部28一起与导电性罩体14一体形成的卡定解除部29的操作部分39在壳体外取得不同的位置,由此,对插入壳体11的柔性印刷布线板40到达壳体11内的适当的位置,由卡定部26及卡定部28卡定而适当地处于从壳体11的意外的抽脱被阻止的状态的情况,能够容易地从连接器装置10的外部进行通过目视或感触的迅速且正确的确认。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触点13的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信号连接端子部41接触的部分,以从壳体11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底面侧突出的方式进行配置,因此,采用将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信号连接端子部41朝向下方而向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的结构,但是,也可以采用将触点13的与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信号连接端子部41接触的部分,以从壳体11的板状构件插入部12的上表面侧突出的方式进行配置,并将柔性印刷布线板40的信号连接端子部41朝向上方而向板状构件插入部12插入的结构。
在以上的本发明的连接器装置中,例如具备:设置有在被作为柔性印刷布线板等的布线板状构件向主布线板的安装中使用的板状构件插入部的壳体;排列配置地设于壳体内的多个触点;部分地或整体地覆盖壳体的导电性罩体,其中,利用可减少构成构件数的结构,能够使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有选择地处于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被可靠地阻止的卡定状态、及从其卡定状态解放并可有意地从壳体抽脱的状态,而且,能够从连接器装置的外部迅速且正确地确认插入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适当地处于从壳体的意外的抽脱被可靠地阻止的卡定状态,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等。

Claims (7)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设置有板状构件插入部;
多个触点,排列配置于该壳体内,在布线板状构件通过所述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所述壳体时,与插入到所述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多个连接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以及
导电性罩体,部分地或整体地覆盖所述壳体,一体形成有取得对插入所述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卡定状态的卡定部、和解除该卡定部的卡定状态的卡定解除部,
形成于所述导电性罩体的卡定部,形成为具有:腕状部分,从所述导电性罩体向所述壳体的内侧延伸;以及卡合部分,设置于该腕状部分的端部,取得与设置于插入所述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切口卡合部卡合的状态,所述卡定解除部形成为具有:连结部分,从所述腕状部分的端部延伸;抵接部分,与该连结部分相连地位于所述壳体外,取得与该壳体或所述导电性罩体的外表面抵接的状态;以及操作部分,在所述壳体外从所述抵接部分延伸,进行操作以使所述卡定部的卡定状态解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的腕状部分构成具有弹性的可动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的卡合部分具有与通过所述板状构件插入部插入所述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抵接的抵接面,在该抵接面与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抵接时,使所述卡定部的腕状部分在沿着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板面的方向,向从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离开的方向进行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解除部的连结部分在所述抵接面与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抵接时,在沿着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板面的方向,以从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离开的方向进行移动,使所述卡定解除部的操作部分进行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定部的腕状部分在所述卡合部分的抵接面与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抵接后变为不再与该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抵接时,伴随所述卡合部分,在沿着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板面的方向,以与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接近的方向进行位移,使所述卡合部分取得与设置于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切口卡合部的卡合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卡定解除部的操作部分被朝向所述壳体进行按压操作时,在使所述卡定解除部的抵接部分与所述壳体或所述导电性罩体的外表面抵接的基础上,使所述卡定解除部的连结部分伴随所述卡定部的卡合部分,在沿着插入所述壳体的布线板状构件的板面的方向,向从该布线板状构件的端缘部离开的方向进行移动,使所述卡合部分与设置于所述布线板状构件的切口卡合部的卡合状态解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导电性罩体的与所述壳体中的所述多个触点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对应的两个部位,分别形成所述卡定部及所述卡定解除部。
CN2010105103025A 2009-10-14 2010-10-14 连接器装置 Pending CN10204477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37045A JP2011086428A (ja) 2009-10-14 2009-10-14 コネクタ装置
JP2009-237045 2009-10-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44771A true CN102044771A (zh) 2011-05-04

Family

ID=43244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03025A Pending CN102044771A (zh) 2009-10-14 2010-10-14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235739B2 (zh)
EP (1) EP2312698B8 (zh)
JP (1) JP2011086428A (zh)
KR (1) KR101124103B1 (zh)
CN (1) CN102044771A (zh)
AT (1) ATE549771T1 (zh)
TW (1) TW20111748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6509A (zh) * 2012-03-01 2013-09-1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20224160A1 (zh) * 2019-05-07 2020-11-12 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锁型摁压式fpc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20568B2 (ja) * 2011-06-22 2016-05-1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CN102842798B (zh) * 2011-06-24 2014-11-12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连接器
EP2562880A1 (en) * 2011-08-22 2013-02-27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779078B2 (ja) * 2011-11-28 2015-09-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SI3189045T1 (sl) 2014-08-11 2022-05-31 Sun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Limited Nove soli nilotiniba in njih polimorfi
JP1579181S (zh) * 2016-11-30 2017-06-19
JP6807028B2 (ja) * 2017-12-20 2021-01-06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JP6729640B2 (ja) * 2018-06-28 2020-07-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TWI738418B (zh) * 2020-07-09 2021-09-0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鎖式連接器
JP1689553S (zh) * 2020-12-15 2021-07-12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9905A (en) * 1998-05-08 2000-07-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apable of avoiding incomplete connection of a connection member
CN1457117A (zh) * 2002-05-09 2003-11-19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电缆连接器
CN101132090A (zh) * 2006-08-23 2008-02-2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242043A (zh) * 2007-02-08 2008-08-13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
US7507112B2 (en) * 2006-12-11 2009-03-24 Dell Products L.P. Low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coupl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47946B1 (en) * 2000-11-08 2002-02-19 Intel Corporation Pin grid array socket
JP4028525B2 (ja) * 2004-06-25 2007-12-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89905A (en) * 1998-05-08 2000-07-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apable of avoiding incomplete connection of a connection member
CN1457117A (zh) * 2002-05-09 2003-11-19 山一电机株式会社 电缆连接器
CN101132090A (zh) * 2006-08-23 2008-02-2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US7507112B2 (en) * 2006-12-11 2009-03-24 Dell Products L.P. Low insertion force connector coupling
CN101242043A (zh) * 2007-02-08 2008-08-13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6509A (zh) * 2012-03-01 2013-09-11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296509B (zh) * 2012-03-01 2016-08-17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WO2020224160A1 (zh) * 2019-05-07 2020-11-12 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自锁型摁压式fpc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235739B2 (en) 2012-08-07
EP2312698A1 (en) 2011-04-20
ATE549771T1 (de) 2012-03-15
TW201117481A (en) 2011-05-16
EP2312698B1 (en) 2012-03-14
KR101124103B1 (ko) 2012-03-21
JP2011086428A (ja) 2011-04-28
KR20110041983A (ko) 2011-04-22
EP2312698B8 (en) 2012-04-18
US20110086541A1 (en) 2011-04-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44771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2637979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2751624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2570089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2403589B (zh) 连接器装置
US6315616B1 (en) Plug connector and socket connector
CN103427238B (zh) 连接器装置
CN101997198A (zh) 连接装置
CN101888034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1369693B (zh) 电连接器
WO2007002268A1 (en) Electrical interconnection system
KR20070021991A (ko) 커넥터
MXPA05011617A (es) Acoplador para cables planos y montaje de conector electrico.
CN102570116B (zh) 用于电连接器的接口触头
CN103311693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2157826A (zh) 连接器装置
CN102834982A (zh) 用于连接电路板的连接器的嵌合确认结构
CN104218367A (zh)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017324B (zh) 弹性构件和具有该弹性构件的屏蔽连接器组件
JP2007287380A (ja) 両面fpc/ffc用コネクタ
JP3651216B2 (ja) 分岐接続箱
JP2003059589A (ja) コネクタ
CN101527415B (zh) 电子转接装置
CN109196733A (zh) 用于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
CN103001026B (zh) 连接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IRST SEIKO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I. PEX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33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330

Address after: Japan, Kyoto Kyoto Fushimi Momoyama Ting root 12-4 District

Applicant after: First Seiko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I. Pex Co., Ltd.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