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74565B - Connector device - Google Patents

Connector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74565B
TWI474565B TW100126761A TW100126761A TWI474565B TW I474565 B TWI474565 B TW I474565B TW 100126761 A TW100126761 A TW 100126761A TW 100126761 A TW100126761 A TW 100126761A TW I474565 B TWI474565 B TW I47456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casing
wiring board
locking
casing
connector devi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67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6394A (zh
Inventor
Kurachi Takaki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to TW10012676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74565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06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63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745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74565B/zh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裝置
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記載之發明係關於一種連接器裝置,其包括接觸件及卡合構件,該接觸件於安裝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或可撓性平板狀纜線(FFC,Flexible Flat Cable)等配線板狀構件之狀態下,與設置於所安裝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接觸端子部接觸連接,該卡合構件對所安裝之配線板狀構件進行卡止及卡止解除。
安裝於各種電子機器中之相對小型化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或可撓性平板狀纜線等配線板狀構件對安裝有各種電性零件之主配線基板之安裝多數情況下係使用與該主配線基板電性連接而固定之連接器裝置進行。此種配線板狀構件對主配線基板之安裝時所使用之連接器裝置包含與設置於配線板狀構件中之接觸端子部接觸連接之導電性之接觸件,且經由該接觸件將設置於配線板狀構件中之接觸端子部與設置於主配線基板上之配線端子電性連接。
先前提出之例如作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配線板狀構件對主配線基板之安裝時所使用之連接器裝置包含外殼,該外殼形成插入配線板狀構件之插入部且配置於主配線基板上,並且例如由絕緣材料形成。並且,包括複數個接觸件,其排列配置地設置於該外殼內且與設置於主配線基板上之配線端子連結,當配線板狀構件通過插入部插入至外殼時,分別與設置於該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對應;及致動器,其可相對於外殼旋動地設置。
當致動器卡合於複數個接觸件之各者並使其旋動時,使複數個接觸件各自之動作部位移,從而使複數個接觸件獲得分別與設置於通過插入部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接觸連接之狀態,或自與複數個接觸端子部之接觸連接中解放之狀態,或者,當與通過插入部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抵接並使其旋動時,按壓配線板狀構件而保持將設置於該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分別與複數個接觸件接觸連接之狀態,或解除對配線板狀構件之按壓而保持將設置於該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自與複數個接觸件之接觸連接中解放之狀態。並且,藉由將複數個接觸件與設置於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相互接觸連接,而使配線板狀構件處於與主配線基板電性連接之狀態。
進而,於先前提出之配線板狀構件對主配線基板之安裝時所使用之連接器裝置中,包含如上所述之外殼,且包括如上所述之複數個接觸件,並且為獲得相對於來自外部之電磁波雜訊之遮蔽效果,而包括導電性殼體,該導電性殼體係作為局部或整體覆蓋外殼者而配置且與設置於主配線基板上之接地端子連結,有時亦不包括可相對於外殼旋動設置之致動器。於該先前之連接器裝置中,當配線板狀構件通過插入部插入至外殼時,設置於外殼內之複數個接觸件自動與設置於所插入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分別接觸連接,只要配線板狀構件通過插入部適當插入至外殼,則可使配線板狀構件處於與主配線基板電性連接之狀態。
在此種先前提出之連接器裝置中,於包括可相對於外殼旋動設置之致動器及不包括該致動器之任意情形時,例如,作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配線板狀構件均通過插入部插入至配置於主配線基板上之外殼,配置於外殼中之複數個接觸件分別與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接觸連接,藉此,於使配線板狀構件處於與主配線基板電性連接之狀態下,必需避免如配線板狀構件自外殼意外地脫離之情形。當然,為適當維持配置於外殼中之複數個接觸件分別與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接觸連接之狀態,通過插入部而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必須設為能夠穩定維持該狀態,且不會導致如自外殼意外地脫落之狀況者。
因此,先前提出有一種連接器裝置,該連接器裝置屬於如上所述之包含外殼,且包括複數個接觸件及可相對於外殼旋動之致動器之連接器裝置,並且包括卡止手段,該卡止手段卡合於通過插入部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而參與阻止該配線板狀構件自外殼之意外之脫落(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又,先前亦提出有一種連接器裝置,該連接器裝置屬於如上所述之包含外殼,且包括複數個接觸件但不包括可相對於外殼旋動之致動器之連接器裝置,並且包括卡止手段,該卡止手段卡合於通過插入部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而阻止該配線板狀構件自外殼之意外之脫落(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
於專利文獻1所示之連接器裝置(可撓性基板用連接器)中,外殼(2)中之複數個接觸件(6)之排列方向之兩端側壁(5)分別安裝有一對加強金屬件(20),各加強金屬件中形成有卡止手段(彈性支承片(25)),該卡止手段(彈性支承片(25))獲得與通過插入部(開口部(3))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可撓性基板(30))抵接、且對配線板狀構件作用將其上壓之方向上之按壓力,或者卡合於通過插入部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卡合孔或切口部(32))的狀態。並且,當可相對於外殼旋動設置之致動器(加壓構件(12))自相對於外殼直立之位置向相對於外殼俯下之位置旋動時,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藉由致動器自與形成於加強金屬件中之卡止手段相反側向該卡止手段按壓。
藉此,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藉由致動器與形成於加強金屬件中之卡止手段按壓挾持而卡止,或者藉由形成於加強金屬件中之卡止手段卡合於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而卡止。藉此,阻止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自外殼之意外之脫落。
其後,當致動器自相對於外殼俯下之位置向相對於外殼直立之位置旋動時,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未藉由致動器按壓,從而解除配線板狀構件藉由致動器與形成於加強金屬件中之卡止手段按壓挾持之狀態,或者形成於加強金屬件中之卡止手段卡合於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之狀態。藉此,使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處於可自外殼脫落之狀態。
又,於專利文獻2所示之連接器裝置(帶鎖之FPC用連接器)中,外殼(絕緣外殼(5))中包括可相對於該外殼滑動設置之可動導電性殼體(彈出板(8))。該可動導電性殼體藉由配置於與外殼間之螺旋彈簧等彈性構件(7)而向與相對於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FPC基板(2))之插入方向相反之方向彈壓。又,於外殼中之複數個接觸件(接觸件銷(4))之排列方向之兩端部分分別安裝有一對可動卡止手段(彈性卡止爪(6)),於各可動卡止手段之前端部形成有卡止部(6c),該卡止部(6c)獲得卡合於通過插入部(開口部(3))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凹部(2d))之狀態,且構成與配線板狀構件相對應之鎖止裝置。
進而,於各可動卡止手段中形成有構成配置於可動導電性殼體之透孔內之突起之彈出卡止片(6d),當可動導電性殼體滑動時,形成於該可動導電性殼體之透孔中之錐部(8a)卡合於該彈出卡止片(6d)。
並且,於形成於各可動卡止手段中之彈出卡止片配置於可動導電性殼體之透孔內,形成於該透孔中之錐部未卡合於彈出卡止片之狀態下,若配線板狀構件通過插入部插入至外殼,則形成於可動卡止手段中之卡止部卡合於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而卡止配線板狀構件。藉此,阻止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自外殼之意外之脫落。
其後,若可動導電性殼體抵抗將其向與配線板狀構件相對於外殼之插入方向相反之方向彈壓之彈性構件之彈壓力,而於沿配線板狀構件相對於外殼之插入方向之方向上滑動,則所滑動之可動導電性殼體中之透孔中所形成之錐部卡合於形成在可動卡止手段中之彈出卡止片並按壓該彈出卡止片,從而使可動卡止手段向解除形成於其中之卡止部與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之卡合狀態之方向移動。藉此,形成於可動卡止手段中之卡止部自與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之卡合中解放,從而使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處於可自外殼脫落之狀態。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100370號公報(3~4頁,圖1~10)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9-231069號公報(3~4頁,圖1~5)
作為如上所述之包括參與阻止插入至外殼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等配線板狀構件自外殼之意外之脫離之卡止手段之配線板狀構件對主配線基板之安裝時所使用之連接器裝置,於先前提出者中,卡止手段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動作係與可相對於外殼旋動之致動器之旋動操作連動而進行,或者藉由卡止手段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解除係與可相對於外殼移動設置之可動導電性殼體的移動連動而進行。
於此種卡止手段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與可相對於外殼旋動之致動器之旋動操作連動而進行的先前之連接器裝置之情形時,必須具備可相對於外殼旋動之致動器,其成為使連接器裝置之製造成本提高之主要原因。除此以外,使卡止手段參與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或卡止解除時,需要使致動器相對於外殼旋動之操作,且必須於連接器裝置周圍設置用以進行該操作之意外的空間。
又,於包括可相對於外殼移動之可動導電性殼體,且藉由卡止手段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解除與可動導電性殼體之移動連動進行之先前之連接器裝置之情形時,由於可動導電性殼體可相對於外殼移動,因此無法利用導電性殼體將連接器裝置固定於主配線基板,而必需另外配備用於將連接器裝置固定於主配線基板之構件(壓制構件),其成為使連接器裝置之製造成本提高之主要原因。進而,必需用於使可動導電性殼體可相對於外殼移動之機構,其導致構成之複雜化,且更進一步提高連接器裝置之製造成本。
鑒於上述方面,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發明提供一種連接器裝置,其用於將作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或可撓性平板狀纜線等之配線板狀構件安裝於其他配線基板中,且包括設置有板狀構件插入部之外殼及排列配置地設置於外殼中之複數個接觸件,並且無需可相對於外殼旋動之致動器,或可相對於外殼移動之可動導電性殼體等,藉此,於因構成之簡化及零件數量之減少而實現製造成本降低之狀態下,可確實且容易地進行用於阻止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自外殼之意外之脫落之卡止及該卡止之解除。
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之第1技術方案至第7技術方案中任一技術方案所記載之發明(以下稱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具備:外殼,設置有板狀構件插入部且配置於配線基板上;複數個接觸件,排列配置地設置於外殼,且處於連結於設置於配線基板之配線端子之狀態,當配線板狀構件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至外殼時,與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接觸連接;以及卡合構件,係設置於外殼,當配線板狀構件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至外殼時,選擇性地處於對配線板狀構件進行卡止之卡止狀態與解除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之卡止解除狀態;卡合構件具有固定於外殼之基部與自該基部延伸之可動臂部,於可動臂部形成有卡合於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而卡止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部,及自可動臂部向外殼之外部突出、當施加移動操作時使可動臂部解除藉由卡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之卡止解除操作部。
特別是於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之第2技術方案所記載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卡合構件具有由金屬材料構成且自該基部向外殼之外部延伸而與設置於配線基板之導體部分焊接之焊接部。
又,於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之第4技術方案所記載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在外殼之外面部之一部分中向外殼之外部突出之卡止解除操作部之周圍形成有切口凹部。
於如上所述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若配線板狀構件通過設置於外殼中之板狀構件插入部而插入至配置於配線基板上之外殼,則排列配置於外殼之複數個接觸件與所插入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接觸連接,並且設置於外殼中之卡合構件於外殼內卡止所插入之配線板狀構件,從而阻止配線板狀構件自外殼之意外之脫落。並且,於卡合構件卡止配線板狀構件之狀態下,若對卡合構件施加特定操作,則卡止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構件於外殼內解除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從而可使配線板狀構件自外殼脫落。
於此狀態下,卡合構件包含固定於外殼之基部及自該基部延伸之可動臂部。並且,於可動臂部上形成卡止部,其卡合於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例如作為卡合切口部或卡合孔之卡合部而卡止配線板狀構件;及卡止解除操作部,其自可動臂部朝向外殼之外部突出,當施加移動操作時,使可動臂部解除藉由卡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
進而,例如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之第2技術方案所記載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情形,卡合構件包含焊接部,該焊接部由金屬材料構成,且自該基部朝向外殼之外部延伸而與設置於配線基板上之導體部分焊接。
又,於外殼之一部分外面部,例如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之第4技術方案所記載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情形,在形成於卡合構件之可動臂部且向外殼外突出之卡止解除操作部之周圍形成切口凹部。
於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如上所述,當藉由設置於外殼中之卡合構件對通過設置於外殼中之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進行用於阻止配線板狀構件自外殼之意外之脫落之卡止、及為使配線板狀構件可自外殼脫落之卡止之解除時,例如,無需可相對於外殼旋動之致動器,或可相對於外殼移動之可動導電性殼體等,藉此,因構成之簡化及零件數量之減少而可實現製造成本降低。
又,對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進行卡止及卡止之解除之卡合構件包含固定於外殼之基部及自該基部延伸之可動臂部,於可動臂部上形成卡止部,其卡合於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而卡止配線板狀構件;及卡止解除操作部,其自可動臂部朝向外殼之外部突出,當施加移動操作時,使可動臂部解除藉由卡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因此具有卡止部與卡止解除操作部形成為一體之可簡單且容易獲得之構成。
並且,於此種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只要將配線板狀構件通過設置於外殼中之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至外殼,則可藉由卡合構件之卡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進行卡止,同時,只要對向外殼之外部突出之卡合構件之卡止解除操作部施加例如作為按壓操作之移動操作,則可進行藉由卡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之解除,因此可根據極為簡單之操作而藉由卡合構件對配線板狀構件進行卡止及卡止之解除,並且無需因該操作而於構件之周圍設置意外之空間。
特別是於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之第2技術方案所記載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卡合構件亦包含焊接部,該焊接部由金屬材料構成,且除可動臂部以外自固定於外殼之基部朝向外殼之外部延伸,該焊接部與設置於配置有外殼之配線基板上之導體部分焊接。藉此,與設置於配線基板上之導體部分焊接之焊接部有助於配置於配線基板上之外殼相對於配線基板之牢固之固定。
進而,於本申請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之第4技術方案所記載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外殼之一部分外面部於形成於卡合構件之可動臂部且向外殼外突出之卡止解除操作部之周圍形成有切口凹部,藉此例如,可使進行作為按壓操作之移動操作之卡合構件之卡止解除操作部朝向外殼外之突出長度不超過外殼中之切口凹部周圍之外面部而突出,並且可根據切口凹部內之卡止解除操作部之突出情況而容易識別於外殼內是否確實藉由卡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進行卡止,除此以外,可獲得容易對卡止解除操作部進行移動操作之狀態。
用於實施本發明之形態係使用以下所述之本發明之實施例進行說明。
[實施例]
圖1(自正面側觀察之立體圖)、圖2(自背面側觀察之立體圖)及圖3(俯視圖)同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及安裝於其中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
於圖1、圖2及圖3中,本發明之構成連接器裝置之一例之連接器裝置10包括由合成樹脂等絕緣材料而形成之外殼11。於外殼11中,如圖1及圖3所示,於其正面側端面部設置板狀構件插入部12,板狀構件收容空間自板狀構件插入部12向外殼11之內部延伸。
外殼11例如配置於未圖示之主配線基板上,藉此,整個連接器裝置10安裝於主配線基板上。此時,被外殼11中之正面側端面部及與其相對向之背面側端面部夾住之一對之對向外面部中之一者成為與主配線基板對接之外面部且另一者成為被解放之外面部。以下,將與主配線基板對接之外殼之一外面部稱為下方外面部,將與其相對向之外殼之另一外面部稱為上方外面部。並且,例如,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作為構成配線板狀構件者而通過設置於正面側端面部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外殼11中。
於外殼11之內部,分別由彈性導電材料形成之複數個接觸件14沿外殼11之長邊方向(左右方向)排列配置地設置。複數個接觸件14作為與排列配置於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上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15接觸連接之訊號用接觸件設置,但亦可作為其他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中之複數個訊號連接端子部及接地連接部接觸連接之訊號用及接地用接觸件使用。於複數個接觸件14之各者中,如圖2所示,其一端部形成自外殼11之背面側端面部朝向其外部突出之連接端子部14a,連接端子部14a例如藉由焊接與設置於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上之配線端子連接。並且,複數個接觸件14例如自圖2所示之外殼11之背面側端面部側向外殼11之內部按壓插入而固定。
該等複數個接觸件14於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外殼11中時,分別與插入至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上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15接觸連接。藉此,插入至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上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15經由複數個接觸件14與設置於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上之配線端子連結。
又,連接器裝置10包括一對卡合構件16及17,其分別設置於外殼11之長邊方向之兩端部、即於外殼11之長邊方向上夾著板狀構件插入部12之一對端部且例如由金屬材料形成。卡合構件16及17於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外殼11中時,用於選擇性地獲得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進行卡止之卡止狀態與解除該卡止之卡止解除狀態,且分別配置於形成在外殼11中之收容切口部18及19中。
卡合構件16例如係對彈性金屬板材實施衝壓折曲加工而形成,如圖4所示,包含固定於外殼中之收容切口部18之基部21及自基部21延伸之可動臂部22。可動臂部22形成有可擺動部,該可擺動部以自基部21經由折返折曲部23延伸,與基部21隔開特定距離且相對向之形式配置,從而進行與基部21近接或隔離之擺動。
並且,於該可動臂部22中形成有接觸卡合部24,其與折返折曲部23連接設置而獲得與外殼11接觸之狀態;卡止部27,其卡合於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26而卡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及卡止解除操作部28,其自可動臂部22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例如當施加作為按壓操作之移動操作時,使可動臂部22解除藉由卡止部27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卡止。
卡止部27形成傾斜面27a,該傾斜面27a沿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向外殼11之插入方向上升傾斜,並且使形成傾斜面27a之部分卡合於設置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26。當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外殼11時,卡止部27所形成之傾斜面27a以越過卡止部27之方式引導與其抵接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前端部。
進而,卡合構件16包含焊接部29,該焊接部29自基部21延伸,且自外殼11之正面側端面部朝向其外部突出。焊接部29於例如將自外殼11之背面側端面部朝向其外部突出之接觸件14之連接端子部14a焊接於設置在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上之配線端子時,與設置於主配線基板中之導體部分焊接,藉此,有助於配置於主配線基板上之外殼11相對於主配線基板之牢固之固定。
又,卡合構件17例如亦係對彈性金屬板材實施衝壓折曲加工而形成,且具有形成與卡合構件16鏡面對稱之構成。因此,卡合構件17包含分別相當於卡合構件16所包含之基部21與可動臂部22之固定於外殼11中之收容切口部19之基部31與自基部31延伸之可動臂部34。並且,可動臂部34亦形成有可擺動部,該可擺動部以自基部31經由折返折曲部33延伸,與基部31隔開特定距離且相對向之形式配置,從而進行與基部31近接或隔離之擺動。
並且,於該可動臂部34中形成有接觸卡合部,其分別相當於卡合構件16所包含之接觸卡合部24與卡止部27與卡止解除操作部28且與折返折曲部33連接設置而獲得與外殼11接觸之狀態;卡止部36,其卡合於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35而卡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及卡止解除操作部37,其自可動臂部34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例如當施加作為按壓操作之移動操作時,使可動臂部34解除藉由卡止部36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卡止。
卡止部36形成傾斜面,該傾斜面沿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向外殼11之插入方向上升傾斜,並且使形成該傾斜面之部分卡合於設置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35。當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外殼11時,卡止部36所形成之傾斜面以越過卡止部36之方式引導與其抵接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前端部。
進而,卡合構件17包含焊接部38,該焊接部38自基部31延伸,且自外殼11之正面側端面部朝向其外部突出。焊接部38於例如將自外殼11之背面側端面部朝向其外部突出之接觸件14之連接端子部14a焊接於設置在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上之配線端子時,與設置於主配線基板中之導體部分焊接,藉此,有助於配置於主配線基板上之外殼11對其之牢固之固定。
卡合構件16中之卡止解除操作部28向外殼11之外部之突出係由僅卡止解除操作部28之前端部自外殼11之設置有卡合構件16之端部之上方外面部之一角飛出之狀態而成。並且,於該外殼11之端部之上方外面部之一角,在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之卡止解除操作部28之前端部之周圍形成有切口凹部39。藉此,例如可使進行作為按壓操作之移動操作之卡止解除操作部28向外殼11外之突出長度不超過外殼11中之切口凹部39之周圍之上方外面部而突出。又,同時,根據切口凹部39內之卡止解除操作部28之突出情形,而可容易識別於外殼11內是否確實藉由卡止部27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進行卡止,除此以外,可獲得容易對卡止解除操作部28進行移動操作之狀態。
同樣,卡合構件17中之卡止解除操作部37向外殼11之外部之突出亦由僅卡止解除操作部37之前端部自外殼11之設置有卡合構件17之端部之上方外面部之一角飛出之狀態而成。並且,於該外殼11之端部之上方外面部之一角,在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之卡止解除操作部37之前端部之周圍形成有切口凹部40。藉此,例如可使進行作為按壓操作之移動操作之卡止解除操作部37向外殼11外之突出長度不超過外殼11中之切口凹部40之周圍之上方外面部而突出。又,同時,根據切口凹部40內之卡止解除操作部37之突出情況,可容易識別於外殼11內是否確實藉由卡止部36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進行卡止,除此以外,可獲得容易對卡止解除操作部37進行移動操作之狀態。
於此狀態下,當在使連接器裝置10之外殼11之下方外面部與主配線基板對接且安裝於主配線基板之狀態下,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外殼11時,如上述圖1~3所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前端部分配置於與設置在外殼11之正面側端面部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對向之位置上。排列配置於連接器裝置10之外殼11內之複數個接觸件14之各者例如表示圖3之Ⅴ-Ⅴ線剖面之圖5所示,包含固定於外殼11之固定部51及自固定部51延伸之折曲臂部52。連接端子部14a自固定部51向外殼11之外部延伸,又,於折曲臂部52之前端部分形成有接點部53。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處於其複數個接觸端子部15處在與排列配置於連接器裝置10之外殼11中之複數個接觸件14分別對應之位置上的狀態。
此時,於連接器裝置10之外殼11之形成有收容切口部18之端部,如圖1所示,進而如表示圖3之Ⅵ-Ⅵ線剖面之圖6及圖7中詳細所示,卡合構件16係以如下狀態配置:其基部21固定於外殼11,形成於其可動臂部22中之卡止部27所形成之傾斜面27a與設置於外殼11之正面側端面部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相對,使形成於該可動臂部22中之卡止解除操作部28之前端部自設置於外殼11之外面部之切口凹部39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焊接部29自該基部21向外殼11之外部延伸。並且,保持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26獲得與形成於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之卡止部27對應之位置之狀態。
同樣,於連接器裝置10之外殼11之形成有收容切口部19之端部,亦如圖1所示,卡合構件17以如下狀態配置:其基部31固定於外殼11,形成於其可動臂部34中之卡止部36所形成之傾斜面與設置於外殼11之正面側端面部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相對,使形成於該可動臂部34之卡止解除操作部37之前端部自設置於外殼11之外面部之切口凹部40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焊接部38自該基部31向外殼11之外部延伸。並且,保持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35獲得與形成於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中之卡止部36對應之位置之狀態。
以圖1~圖3及圖5~圖7所示之方式配置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其後通過設置於外殼之正面側端面部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連接器裝置10之外殼11。此時,首先,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前端部與形成於配置在外殼11之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中之卡止部27所形成之傾斜面27a及形成於配置在外殼11之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中之卡止部36所形成之傾斜面抵接。
繼而,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前端部伴隨相對於外殼11之插入移動,受到卡止部27所形成之傾斜面27a及卡止部36所形成之傾斜面之引導而越過卡止部27及卡止部36。此時,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及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暫時產生彈性變形,並且向分別與卡合構件16之基部21及卡合構件17之基部31近接之位置位移,其後,藉由自身之彈性恢復力而恢復至原來位置。藉此,如圖8所示,卡合構件16中之卡止部27卡合於設置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26而卡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並且可獲得卡合構件17中之卡止部36卡合於設置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35而卡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狀態。
此時,卡合構件16中之可動臂部22形成可擺動部分,該可擺動部分自基部21經由折返折曲部23延伸,且形成有與折返折曲部23連接設置且獲得與外殼11接觸之狀態之接觸卡合部24、卡止部27及卡止解除操作部28,又,卡合構件17中之可動臂部34形成有可擺動部分,該可擺動部分自基部31經由折返折曲部33延伸,且形成有與折返折曲部33連接設置且獲得與外殼11接觸之狀態之接觸卡合部與卡止部36與卡止解除操作部37,藉此可獲得如下之作用效果。
即,當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外殼11時,可動臂部22以與外殼11接觸之接觸卡合部24為擺動支點進行擺動,又,可動臂部34亦以與外殼11接觸之接觸卡合部為擺動支點進行擺動。藉此,藉由可動臂部22及34各自之擺動而產生之彈性恢復力比可動臂部22中未形成接觸卡合部24且可動臂部34中未形成接觸卡合部之情形大,當卡止部27及36分別卡合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26及35時,可獲得明確之卡嗒感,並且可更有效地藉由卡止部27及36阻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自外殼11脫落。進而,可動臂部22及34各自之擺動支點位於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插入方向上之延長上,因此於卡止部27及36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抵接之狀態下所進行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對外殼11之插入變得容易且順利。
若獲得卡合構件16中之卡止部27卡合於切口卡合部26並且卡合構件17中之卡止部36卡合於切口卡合部35之狀態,則結束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對外殼11之插入,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獲得相對於外殼11之正規之插入位置,並藉由形成於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之卡止部27及形成於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之卡止部36而卡止,從而保持阻止自外殼11之意外之脫落之狀態。即,只要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適當插入至外殼11,則藉由形成於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中之卡止部27及形成於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中之卡止部36而保持阻止自外殼11之意外之脫落之狀態。
此時,形成於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中之卡止解除操作部28如圖8所示,獲得使其前端部自形成於外殼11之外面部之切口凹部39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之位置,並且形成於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中之卡止解除操作部37亦獲得使其前端部自形成於外殼11之外面部之切口凹部40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之位置。藉此,藉由目視卡止解除操作部28之前端部及卡止解除操作部37之前端部,或者與卡止解除操作部28之前端部及卡止解除操作部37之前端部接觸,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結束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向外殼11之插入而獲得正規之插入位置,從而可確認保持藉由形成於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中之卡止部27及形成於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中之卡止部36而卡止之狀態。
如此,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結束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向外殼11之插入而獲得正規之插入位置時,排列配置於外殼11之複數個接觸件14使形成於各自之折曲臂部52之前端部分之接點部53分別與插入至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15彈性抵接,從而保持分別與複數個接觸端子部15接觸連接之狀態。藉此,插入至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15經由複數個接觸件14與設置於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中之配線端子連結。該狀態只要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適當插入至外殼11便可獲得。
其後,如圖9所示,若對使前端部自形成於外殼11之外面部之切口凹部39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之形成於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中之卡止解除操作部28施加作為將該前端部壓入至外殼11之內部之按壓操作之移動操作,則可動臂部22產生彈性變形,並伴隨形成於其中之卡止部27,向與卡合構件16之基部21近接之位置位移。藉此,卡止部27自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26之卡合狀態偏離,從而解除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卡止。即,當形成於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中之卡止解除操作部28對自形成於外殼11之外面部上之切口凹部39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之前端部施加作為按壓操作之移動操作時,使可動臂部22解除藉由形成於其中之卡止部27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卡止。
同樣,若對使前端部自形成於外殼11之外面部之切口凹部40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之形成於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中之卡止解除操作部37施加作為將該前端部壓入至外殼11之內部之按壓操作之移動操作時,可動臂部34產生彈性變形,且伴隨形成於其中之卡止部36,向與卡合構件17之基部31近接之位置位移。藉此,卡止部36自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35之卡合狀態偏離,從而解除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卡止。即,形成於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中之卡止解除操作部37亦於對自形成於外殼11之外面部之切口凹部40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之前端部施加作為按壓操作之移動操作時,使可動臂部34解除藉由形成於其中之卡止部36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卡止。
如此,解除藉由形成於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中之卡止部27及形成於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中之卡止部36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卡止,藉此使插入至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處於可自外殼11適當脫落之狀態。
再者,於上述例中,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設置有一對切口卡合部26及35,但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亦可設置有一對卡合孔以代替一對切口卡合部26及35,於此情形時,亦與上述相同,可進行藉由形成於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中之卡止部27及形成於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中之卡止部36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卡止及卡止之解除。
於使用如上所述之連接器裝置10將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插入至其中之外殼11時,只要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連接器裝置10中之外殼11,則插入至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15經由複數個接觸件14與設置於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上之訊號端子部連結,並且插入至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藉由形成於卡合構件16之可動臂部22中之卡止部27及形成於卡合構件17之可動臂部34中之卡止部36而適當卡止,從而可獲得阻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自外殼11之意外之脫落之狀態。
並且,於連接器裝置10中,當藉由設置於外殼11中之卡合構件16及17對通過設置於外殼中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進行用於阻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自外殼11的意外之脫落之卡止,及能夠使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自外殼11脫落之卡止之解除時,例如無需可相對於外殼11旋動之致動器或可相對於外殼11移動之可動導電性殼體等,藉此,因構成之簡化及零件數量之減少而可實現製造成本降低。
又,對插入至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進行卡止及卡止之解除之卡合構件16及17包含固定於外殼11中之基部21及31、以及分別自該基部21及31延伸之可動臂部22及34,於可動臂部22及34中形成卡止部27及36,其卡合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中之切口卡合部26及35而卡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及卡止解除操作部28及37,其自可動臂部22及34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當施加移動操作時,使可動臂部22及34解除藉由卡止部27及36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卡止;因此具有卡止部27及36與卡止解除操作部28及37形成為一體之可簡單且容易獲得之構成。
並且,根據此種連接器裝置10,只要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通過設置於外殼11中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至外殼11,則除了可藉由卡合構件16及17中之卡止部27及36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進行卡止以外,例如只要對朝向外殼11之外部突出之卡合構件16及17中之卡止解除操作部28及37施加作為按壓操作之移動操作,亦可進行藉由卡止部27及36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之卡止之解除,因此可根據極為簡單之操作而藉由卡合構件16及17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13進行卡止及卡止之解除,並且無需因該操作而於構件周圍設置意外之空間。
如上所述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例如用於將作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等之配線板狀構件安裝於主配線基板中,且包括:外殼,其設置有板狀構件插入部;複數個接觸件,其排列配置地設置於外殼中;及卡合構件,其設置於外殼中,當配線板狀構件插入至外殼時,選擇性地獲得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狀態與卡止解除狀態;並且使零件數量相對減少而可實現製造成本降低,進而,以簡單之構成及容易之操作,可確實進行用於阻止通過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至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自外殼之意外之脫落之卡止及該卡止之解除,從而可廣泛適用於各種電子機器等中。
10...連接器裝置
11...外殼
12...板狀構件插入部
13...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
14...接觸件
14a...連接端子部
15...接觸端子部
16、17...卡合構件
18、19...收容切口部
21、31...基部
22、34...可動臂部
23、33...折返折曲部
24...接觸卡合部
26、35...切口卡合部
27、36...卡止部
28、37...卡止解除操作部
29、38...焊接部
39、40...切口凹部
51...固定部
52...折曲臂部
53...接點部
圖1係同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及安裝於其上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自連接器裝置之一例之正面側觀察的立體圖。
圖2係同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及安裝於其上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自連接器裝置之一例之背面側觀察的立體圖。
圖3係同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及安裝於其中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俯視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所包括之卡合構件之立體圖。
圖5係表示圖3中之Ⅴ-Ⅴ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6係表示圖3中之Ⅵ-Ⅵ線剖面之剖面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及安裝於其中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包含圖3中之Ⅵ-Ⅵ線剖面之部分的部分立體圖。
圖8係包含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所包括之卡合構件卡止安裝於連接器裝置之一例中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狀態之一部分剖面的部分立體圖。
圖9係包含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所包括之卡合構件解除對安裝於連接器裝置之一例中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卡止之狀態之一部分剖面的部分立體圖。
10...連接器裝置
11...外殼
12...板狀構件插入部
13...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
15...接觸端子部
16、17...卡合構件
18、19...收容切口部
21、31...基部
22、34...可動臂部
26、35...切口卡合部
27、36...卡止部
28、37...卡止解除操作部
29、38...焊接部
39、40...切口凹部

Claims (7)

  1. 一種連接器裝置,具備:外殼,設置有板狀構件插入部且配置於配線基板上;複數個接觸件,排列配置地設置於該外殼,且處於連結於設置於該配線基板之配線端子之狀態,當配線板狀構件通過該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至該外殼時,與插入至該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接觸端子部接觸連接;以及卡合構件,係設置於該外殼,當配線板狀構件通過該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至該外殼時,選擇性地處於對該配線板狀構件進行卡止之卡止狀態與解除該卡止之卡止解除狀態;該卡合構件具有固定於該外殼之基部與自該基部延伸之可動臂部,於該可動臂部形成有卡合於通過該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至該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卡合部而卡止該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部,及自該可動臂部向該外殼之外部突出、當施加移動操作時使該可動臂部解除藉由該卡止部對該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之卡止解除操作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卡合構件具有由金屬材料構成且自該基部向該外殼之外部延伸而與設置於該配線基板之導體部分焊接之焊接部。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複數個接觸件各自之一端部自該外殼中之一對對向端面部之一者向該外殼之外部突出且與設置於該配線基板之配線端子焊接,該焊接部自該外殼中之一對對向端面部之另一者向該外殼之外部突出且與設置於該配線基板之導體部分焊接。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在該外殼之外面部之一部分中向該外殼之外部突出之該卡止解除操作部之周圍形成有切口凹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卡合構件中之該可動臂部形成可擺動部,該可擺動部自該基部經由折返折曲部延伸,且形成有與該折返折曲部連接設置而處於與該外殼接觸之狀態之接觸卡合部分、該卡止部與該卡止解除操作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可動臂部中之該卡止部形成有沿著配線板狀構件通過該板狀構件插入部朝向該外殼之插入方向上升傾斜之傾斜面,且使形成該傾斜面之部分卡合於設置於該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卡合構件係設置於該外殼中之該複數個接觸件之排列方向之兩端部之各者。
TW100126761A 2011-07-28 2011-07-28 Connector device TWI4745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6761A TWI474565B (zh) 2011-07-28 2011-07-28 Connector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26761A TWI474565B (zh) 2011-07-28 2011-07-28 Connector devic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6394A TW201306394A (zh) 2013-02-01
TWI474565B true TWI474565B (zh) 2015-02-21

Family

ID=481693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6761A TWI474565B (zh) 2011-07-28 2011-07-28 Connector device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74565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400673U (en) * 2010-08-23 2011-03-21 P Two Ind Inc The connector
JP2011119162A (ja) * 2009-12-04 2011-06-16 I-Pex Co Ltd コネク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119162A (ja) * 2009-12-04 2011-06-16 I-Pex Co Ltd コネクタ装置
TWM400673U (en) * 2010-08-23 2011-03-21 P Two Ind Inc The connecto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6394A (zh) 2013-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587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093340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141923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KR101282491B1 (ko) 커넥터 장치
US839841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shell member with a holding portion and a release portion connected by a connecting portion
TWI446647B (zh) 連接器裝置
JP5741828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KR101192903B1 (ko) 커넥터 장치
KR20150110333A (ko) 커넥터
JP2001283958A (ja) 基板用コネクタの係止構造
JP5141924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KR20130103349A (ko) 커넥터 장치
US6808412B2 (en) Cable connector
JP201108642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81134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84642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3008544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6281698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9755339B2 (en)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connector and flat circuit body
JP604477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03001064B (zh) 连接装置
TWI474565B (zh) Connector device
JP5842677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TWI474564B (zh) Connector device
JP7294871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