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001064B - 连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001064B
CN103001064B CN201110283486.0A CN201110283486A CN103001064B CN 103001064 B CN103001064 B CN 103001064B CN 201110283486 A CN201110283486 A CN 201110283486A CN 103001064 B CN103001064 B CN 1030010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shaped member
plate
locking
movable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2834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001064A (zh
Inventor
仓地崇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 Pex Inc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11028348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001064B/zh
Publication of CN103001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1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001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00106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具体而言,提供了一种布线板状部件插入外壳的连接装置,在能够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并可靠地进行针对布线板状部件的用于阻止从外壳不期望地脱离的卡止和该卡止的解除。连接装置具备进行针对插入外壳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卡止和卡止解除的卡合部件,卡合部件具有固定在外壳的基部和从外壳延伸的可动臂部,在可动臂部形成有卡止部和卡止解除操作部,卡止部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切口卡合部卡合而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卡止,卡止解除操作部从可动臂部向外壳的外部突出,当被施加移动操作时,使可动臂部解除卡止部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卡止。

Description

连接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所记载的发明涉及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具备接触件和卡合部件,在安装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FPC)或柔性平板状电缆(FFC)等的布线板状部件的情况下,接触件与设在已安装的布线板状部件的接触端子部接触连接,卡合部件对已安装的布线板状部件进行卡止和卡止解除。
背景技术
安装在各种电子设备的比较小型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或柔性平板状电缆等的布线板状部件向安装有各种电子零件的主布线基板的安装,大多使用与该主布线基板形成电连接并被固定的连接装置而进行。将这样的布线板状部件向主布线基板安装时使用的连接装置具有与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接触端子部接触连接的导电性的接触件,经由该接触件,将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接触端子部与设在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电连接。
一直以来提出的、例如用于将作为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布线板状部件向主布线基板安装的连接装置,具有例如由绝缘材料形成的外壳,该外壳作为形成布线板状部件所插入的插入部的外壳而配置在主布线基板。而且,具备多个接触件和致动器,多个接触件在外壳内排列配置而设置,与设在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相连接,当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插入部插入外壳时,与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对应,致动器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
致动器与多个接触件的各个接触件卡合,在转动时使多个接触件的各个接触件的工作部位移,使多个接触件采取与设在通过插入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连接的状态或从与多个接触端子部的接触连接解放的状态,或者,致动器与通过插入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相抵接,在转动时,处于按压布线板状部件而使设在该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与多个接触件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或处于解除对布线板状部件的按压而将设在该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从与多个接触件的接触连接解放的状态。于是,通过多个接触件和设在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相互接触连接,使得布线板状部件处于与主布线基板电连接的状态。
再者,在一直以来提出的用于将布线板状部件向主布线基板安装的连接装置中,也具有这样的一种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具有如上所述的外壳,并具备如上所述的多个接触件,并且,为了得到针对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也具备作为部分地或整体地覆盖外壳的部件而配置并与设在主布线基板的接地端子相连接的导电性壳体,不具备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在这样的现有的连接装置中,当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插入部插入外壳时,设在外壳内的多个接触件自动地与设在插入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只要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插入部恰当地插入外壳,布线板状部件就处于与主布线基板电连接的状态。
在这样的一直以来提出的连接装置中,在具备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和不具备这样的致动器的任何一种情况下,例如,作为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插入部插入配置在主布线基板的外壳,配置在外壳的多个接触件与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由此,当布线板状部件处于与主布线基板电连接的状态时,不得不避免布线板状部件从外壳不期望地脱离的情况。当然,为了恰当地维持配置在外壳的多个接触件与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通过插入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必须能够稳定地维持该状态,不导致从外壳不期望地拔脱的情况。
因此,一直以来提出了这样的一种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属于如上所述的具有外壳并具备多个接触件和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的连接装置,具备卡止装置,该卡止装置与通过插入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卡合,参与阻止该布线板状部件从外壳不期望地拔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一直以来也提出了这样的一种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属于如上所述的具有外壳并具备多个接触件但不具备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的连接装置,具备卡止装置,该卡止装置与通过插入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卡合,阻止该布线板状部件从外壳不期望地拔脱(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所示的连接装置(柔性基板用连接器),在外壳(2)的多个接触件(6)的排列方向的两端侧壁(5)分别安装有一对增强金属件(20),在各个增强金属件形成有卡止装置(弹性支持片(25)),该卡止装置与通过插入部(开口部(3))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柔性基板(30))相抵接而在布线板状部件作用将其上推的方向的按压力,或者,该卡止装置采取与通过插入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卡合孔或切口部(32))卡合的状态。而且,在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加压部件(12))从相对于外壳升起的位置向相对于外壳伏低的位置转动时,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被致动器从与形成在增强金属件的卡止装置相反的一侧向着该卡止装置按压。
由此,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通过被致动器和形成在增强金属件的卡止装置按压夹持而被卡止,或者,通过形成在增强金属件的卡止装置与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卡合而被卡止。由此,阻止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从外壳不期望地拔脱。
此后,在致动器从相对于外壳伏低的位置向相对于外壳升起的位置转动时,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不被致动器按压,解除了布线板状部件被致动器和形成在增强金属件的卡止装置按压夹持的状态,或者形成在增强金属件的卡止装置与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由此,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处于能从外壳拔脱的状态。
另外,专利文献2所示的连接装置(带有锁定件的FPC用连接器),具备设在外壳(绝缘外壳(5))并相对于外壳能够滑动的可动导电性壳体(推挡板(8))。该可动导电性壳体,被配置在可动导电性壳体与外壳之间的螺旋弹簧等弹性部件(7)沿着与布线板状部件(FPC基板(2))相对于外壳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驱使。另外,在外壳的多个接触件(接触销(4))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分,分别安装有一对可动卡止装置(弹性卡止爪(6)),各可动卡止装置在其前端部形成有采取与通过插入部(开口部(3))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凹部(2d))卡止的状态的卡止部(6c),构成针对布线板状部件的锁定装置。
再者,在各可动卡止装置,形成有成为配置在可动导电性壳体的通孔内的突起的推挡卡止片(6d),在该推挡卡止片(6d),当可动导电性壳体滑动时,形成在该可动导电性壳体的通孔的渐缩部(8a)进行卡合。
而且,形成在各可动卡止装置的推挡卡止片配置在可动导电性壳体的通孔内,在形成于该通孔的渐缩部不与推挡卡止片卡合的情况下,如果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插入部插入外壳,则形成于可动卡止装置的卡止部与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卡合,将布线板状部件卡止。由此,阻止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从外壳不期望地拔脱。
随后,如果可动导电性壳体抵抗沿着与布线板状部件相对于外壳的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驱使可动导电性壳体的弹性部件的驱使力,在沿着布线板状部件相对于外壳的插入方向的方向上滑动,则形成在滑动的可动导电性壳体的通孔的渐缩部与形成在可动卡止装置的推挡卡止片卡合,按压该推挡卡止片,并使可动卡止装置沿着解除形成在该可动卡止装置的卡止部的与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状态的方向移动。由此,从与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的卡合解放了形成在可动卡止装置的卡止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处于能够从外壳拔脱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00370号公报(3~4页,图1~10)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31069号公报(3~4页,图1~5)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作为具备参与阻止插入外壳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等的布线板状部件从外壳不期望地脱离的卡止装置、并用于将布线板状部件向主布线基板安装的连接装置,在一直以来提出的连接装置中,卡止装置向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的参与,与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连动而形成,或者,卡止装置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解除,与设置成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移动的可动导电性壳体的移动连动而进行。
对于这样的、卡止装置向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的参与与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的转动操作连动而形成的现有的连接装置而言,具备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是不可缺的,这成为连接装置的制造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当使卡止装置参与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或卡止解除时,使致动器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操作是不可缺的,将用于进行如此的操作的不期望的空间设在连接装置的周围是必要的。
另外,对于具备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移动的可动导电性壳体、卡止装置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解除与可动导电性壳体的移动连动而进行的现有的连接装置而言,由于可动导电性壳体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移动,因而不能为了将连接装置向主布线基板固定而利用导电性壳体,另外,具备用于将连接装置固定在主布线基板的部件(压紧部件)是必要的,这成为使连接装置的制造成本提高的主要原因。并且,用于使可动导电性壳体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移动的机构是必要的,这导致构成的复杂化,使连接装置的制造成本进一步提高。
鉴于这样的观点,在本申请记载的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该连接装置用于将作为柔性印刷布线基板或柔性平板状电缆等的布线板状部件向其它的布线基板安装,具备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的外壳和排列配置并设置在外壳的多个接触件,不需要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或者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移动的可动导电性壳体等,由此,在能够通过构成的简化和部件数的减少而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的情况下,能够可靠并容易地进行针对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用于阻止从外壳不期望地脱离的卡止和该卡止的解除。
在本申请的第1技术方案至第7技术方案中的任一个所记载的发明(以下,称作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装置,具备外壳、多个接触件以及卡合部件,外壳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并配置在布线基板上,多个接触件排列配置在外壳而设置,采取与设在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连接的状态,当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外壳时,与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接触连接,卡合部件设在外壳,选择性地采取当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外壳时,对布线板状部件进行卡止的卡止状态和解除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的卡止解除状态,卡合部件具有固定在外壳的基部和从该基部延伸的可动臂部,在可动臂部形成有卡止部和卡止解除操作部,卡止部与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卡合而将布线板状部件卡止,卡止解除操作部从可动臂部向外壳的外部突出,当施加移动操作时,使可动臂部解除卡止部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
尤其是,在本申请的第2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装置中,卡合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具有焊接部,该焊接部从基部向外壳的外部延伸而与设在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分焊接。
另外,在本申请的第4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装置中,在外壳的外面部的一部分的、突出至外壳的外部的卡止解除操作部的周围,形成有切口凹部。
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装置中,如果布线板状部件通过设在外壳的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配置在布线基板上的外壳,则排列配置在外壳的多个接触件与所插入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接触连接,并且,设在外壳的卡合部件在外壳内将所插入的布线板状部件卡止并阻止布线板状部件从外壳不期望地拔脱。而且,在卡合部件将布线板状部件卡止的情况下,如果对卡合部件施加规定的操作,则将布线板状部件卡止的卡合部件在外壳内解除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使布线板状部件能够从外壳拔脱。
在这样的情况下,卡合部件具有固定在外壳的基部和从该基部延伸的可动臂部。而且,在可动臂部,形成有卡止部和卡止解除操作部,卡止部与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例如作为卡合切口部或卡合孔的卡合部卡合而将布线板状部件卡止,卡止解除操作部从可动臂部向外壳的外部突出,当施加移动操作时,使可动臂部解除卡止部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
并且,例如,像本申请的第2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装置的情况那样,卡合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具有焊接部,该焊接部从基部向外壳的外部延伸并与设在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分焊接。
另外,在外壳的外面部的一部分,例如,像本申请的第4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装置的情况那样,在形成于卡合部件的可动臂部并突出至外壳外的卡止解除操作部的周围,形成有切口凹部。
在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中,如上所述,在进行针对通过设于外壳的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设于外壳的卡合部件的用于阻止布线板状部件从外壳不期望地拔脱的卡止和用于使布线板状部件能够从外壳拔脱的卡止的解除时,例如,不需要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转动的致动器或者能够相对于外壳进行移动的可动导电性壳体等,由此,能够通过构成的简化和部件数的减少而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进行针对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和卡止的解除的卡合部件,具有固定于外壳的基部和从该基部延伸的可动臂部,在可动臂部,形成有卡止部和卡止解除操作部,卡止部与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卡合而将布线板状部件卡止,卡止解除操作部从可动臂部向外壳的外部突出,当施加移动操作时,使可动臂部解除卡止部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因此,具有卡止部和卡止解除操作部一体地形成的、简单并能够容易地得到的构成。
而且,在这样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装置中,仅将布线板状部件通过设于外壳的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外壳,就能够进行针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件的卡止部的卡止,并且,在向外壳的外部突出的卡合部件的卡止解除操作部,例如,仅施加作为按压操作的移动操作,就能够进行针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部的卡止的解除,因此,通过极其简单的操作就能够进行针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件的卡止和卡止的解除,并且,不需要为了这样的操作而在部件的周围设置不期望的空间。
尤其是,在本申请的第2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装置中,卡合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除了可动臂部之外,还具有焊接部,该焊接部从固定于外壳的基部向外壳的外部延伸,该焊接部与设在配置有外壳的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分焊接。由此,对配置在布线基板上的外壳相对于布线基板的的坚固的固定贡献了与设于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分焊接的焊接部。
并且,在本申请的第4技术方案所记载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装置中,外壳的外面部的一部分,在形成于卡合部件的可动臂部并突出至外壳外的卡止解除操作部的周围形成有切口凹部,由此,例如,能够使被进行作为按压操作的移动操作的卡合部件的卡止解除操作部的向外壳外的突出长度不越过外壳的切口凹部周围的外面部而突出,并且,根据切口凹部内的卡止解除操作部的突出状况,能够容易地辨认在外壳内是否可靠地进行了卡止部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此外,能够得到容易进行针对卡止解除操作部的移动操作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与安装在该连接装置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共同显示的、从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正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2是将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与安装在该连接装置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共同显示的、从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的背面侧观看的立体图。
图3是将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与安装在该连接装置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共同显示的平面图。
图4是显示了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所具备的卡合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显示了图3的V-V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6是显示了图3的VI-VI线剖面的剖面图。
图7是显示了关于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和安装在该连接装置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包含图3的VI-VI线剖面的部分的局部立体图。
图8是显示了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所具备的卡合部件将安装在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卡止的状态的、包含一部分剖面的局部立体图。
图9是显示了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所具备的卡合部件解除对安装在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卡止的状态的、包含一部分剖面的局部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连接装置,11...外壳,12...板状部件插入部,13...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4...接触件,14a...连接端子部,15...接触端子部,16、17...卡合部件,18、19...容纳切口部,21、31...基部,22、34...可动臂部,23、33...折回弯曲部,24...接触卡合部,26、35...切口卡合部,27、36...卡止部,28、37...卡止解除操作部,29、38...焊接部,39、40...切口凹部,51...固定部,52...弯曲臂部,53...接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使用以下所述的关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来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图1(从正面侧观看的立体图)、图2(从背面侧观看的立体图)以及图3(平面图)将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与安装在该连接装置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共同显示。
在图1、图2以及图3中,成为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的一个示例的连接装置10,具备由合成树脂等的绝缘材料形成的外壳11。如图1和图3所示,在外壳11的正面侧端面部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12,板状部件容纳空间从板状部件插入部12向外壳11的内部延伸。
外壳11,例如,配置在图中未显示的主布线基板,由此,连接装置10的整体安装在主布线基板。此时,被外壳11的正面侧端面部和与正面侧端面部对置的背面侧端面部夹着的一对对置外面部中的一方为与主布线基板对接的外面部,另一方为解放的外面部。以下,将与主布线基板对接的外壳的一个外面部称作下方外面部,将与该下方外面部对置的外壳的另一外面部称作上方外面部。于是,例如,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成为布线板状部件,通过设在正面侧端面部的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
在外壳11的内部,分别由弹性导电材料形成的多个接触件14沿着外壳11的长度方向(左右方向)排列配置而设置。多个接触件14作为与排列配置在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多个接触端子部15接触连接的信号用接触件而设置,但是也可以用作与其它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的多个信号连接端子部和接地连接部接触连接的信号用接触件和接地用接触件。如图2所示,在多个接触件14的各个接触件的一个端部,形成从外壳11的背面侧端面部突出至外壳11的外部的连接端子部14a,连接端子部14a,例如通过焊接,与设在配置有外壳11的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相连接。而且,多个接触件14,例如,从图2所示的外壳11的背面侧端面部侧向外壳11的内部被按压插入而固定。
这些多个接触件14,在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时,与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多个接触端子部15分别接触连接。由此,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多个接触端子部15,经由多个接触件14,与设在配置有外壳11的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相连接。
另外,连接装置10具备例如由金属材料形成的一对卡合部件16和17,该卡合部件16和17分别设在外壳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即,沿外壳11的长度方向夹着板状部件插入部12的一对端部。卡合部件16和17,在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时,用于选择性地采取进行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的卡止状态和解除该卡止的卡止解除状态,分别配置在形成于外壳11的容纳切口部18和19。
卡合部件16,例如,通过对弹性金属板材施行冲裁弯曲加工而形成,如图4所示,具有固定在外壳的容纳切口部18的基部21和从基部21延伸的可动臂部22。可动臂部22,从基部21经由折回弯曲部23延伸,作为隔开规定的距离而与基部21对置的可动臂部而配置,形成有进行接近或离开基部21的摇动的可摇动部。
而且,在该可动臂部22形成有接触卡合部24、卡止部27以及卡止解除操作部28,该接触卡合部24与折回弯曲部23相连而设置并采取与外壳11接触的状态,该卡止部27与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26卡合而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卡止,该卡止解除操作部28从可动臂部22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例如当施加作为按压操作的移动操作时,使可动臂部22解除卡止部27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
卡止部27形成有沿着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向着外壳11的插入方向上升倾斜的倾斜面27a,使形成倾斜面27a的部分与设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26卡合。当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时,卡止部27所形成的倾斜面27a以越过卡止部27的方式引导与倾斜面27a相抵接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前端部。
再者,卡合部件16具有从基部21延伸并从外壳11的正面侧端面部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的焊接部29。焊接部29,例如,在从外壳11的背面侧端面部突出至外壳11的外部的接触件14的连接端子部14a与设在配置有外壳11的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焊接的情况下,与设在主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分焊接,由此,有助于配置在主布线基板上的外壳11相对于主布线基板的坚固的固定。
另外,卡合部件17,例如,也通过对弹性金属板材施行冲裁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与卡合部件16成为镜面对称的构成。所以,卡合部件17具有与卡合部件16所具有的基部21和可动臂部22分别相当的、固定在外壳11的容纳切口部19的基部31和从基部31延伸的可动臂部34。而且,可动臂部34,也从基部31经由折回弯曲部33延伸,作为隔开规定的距离而与基部31对置的可动臂部而配置,形成有进行接近或离开基部31的摇动的可摇动部。
而且,在该可动臂部34形成有与卡合部件16所具有的接触卡合部24、卡止部27以及卡止解除操作部28分别相当的接触卡合部、卡止部36以及卡止解除操作部37,该接触卡合部与折回弯曲部33相连而设置并采取与外壳11接触的状态,该卡止部36与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35卡合而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卡止,该卡止解除操作部37从可动臂部34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例如当施加作为按压操作的移动操作时,使可动臂部34解除卡止部36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
卡止部36形成有沿着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向着外壳11的插入方向上升倾斜的倾斜面,使形成该倾斜面的部分与设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35卡合。当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时,卡止部36所形成的倾斜面以越过卡止部36的方式引导与该倾斜面相抵接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前端部。
再者,卡合部件17具有从基部31延伸并从外壳11的正面侧端面部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的焊接部38。焊接部38,例如,在从外壳11的背面侧端面部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的接触件14的连接端子部14a与设在配置有外壳11的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焊接的情况下,与设在主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分焊接,由此,有助于配置在主布线基板上的外壳11相对于主布线基板的坚固的固定。
卡合部件16的卡止解除操作部28的向着外壳11的外部的突出,以只有卡止解除操作部28的前端部从外壳11的设有卡合部件16的端部的上方外面部的一角突出的状态而形成。而且,在该外壳11的端部的上方外面部的一角,在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的卡止解除操作部28的前端部的周围形成有切口凹部39。由此,例如,能够使被进行作为按压操作的移动操作的卡止解除操作部28的向外壳11外的突出长度不越过外壳11的切口凹部39的周围的上方外面部而突出。另外,与此同时,根据切口凹部39内的卡止解除操作部28的突出状况,能够容易地辨认在外壳11内是否可靠地进行了卡止部27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此外,能够得到容易进行针对卡止解除操作部28的移动操作的状态。
同样地,卡合部件17的卡止解除操作部37的向着外壳11的外部的突出,也以只有卡止解除操作部37的前端部从外壳11的设有卡合部件17的端部的上方外面部的一角突出的状态而形成。而且,在该外壳11的端部的上方外面部的一角,在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的卡止解除操作部37的前端部的周围形成有切口凹部40。由此,例如,能够使被进行作为按压操作的移动操作的卡止解除操作部37的向外壳11外的突出长度不越过外壳11的切口凹部40的周围的上方外面部而突出。另外,与此同时,根据切口凹部40内的卡止解除操作部37的突出状况,能够容易地辨认在外壳11内是否可靠地进行了卡止部36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此外,能够得到容易进行针对卡止解除操作部37的移动操作的状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连接装置10的外壳11,在使外壳11的下方外面部与主布线基板抵接而安装于主布线基板的情况下,当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时,如上述的图1~3所示,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前端部分配置在与设于外壳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板状部件插入部12对置的位置。排列配置在连接装置10的外壳11内的多个接触件14的各个接触件,例如,如显示了图3的V-V线剖面的图5所示,具有固定于外壳11的固定部51和从固定部51延伸的弯曲臂部52。连接端子14a从固定部51向外壳11的外部延伸,另外,在弯曲臂部52的前端部分形成有接点部53。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处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多个接触端子部15采取与排列配置在连接装置10的外壳11的多个接触件14分别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此时,在连接装置10的外壳11的形成有容纳切口部18的端部,如图1所示,进而,如显示了图3的VI-VI线剖面的图6和图7详细地所示,卡合部件16以这样的一个状态配置:基部21固定于外壳11,形成在可动臂部22的卡止部27所形成的倾斜面27a面临设在外壳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板状部件插入部12,形成在可动臂部22的卡止解除操作部28将前端部从设在外壳11的外面部的切口凹部39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焊接部29从基部21向外壳11的外部延伸。而且,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处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26采取与形成在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的卡止部27相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同样地,在连接装置10的外壳11的形成有容纳切口部19的端部,如图1所示,卡合部件17以这样的一个状态配置:基部31固定于外壳11,形成在可动臂部34的卡止部36所形成的倾斜面面临设在外壳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板状部件插入部12,形成在可动臂部34的卡止解除操作部37将前端部从设在外壳11的外面部的切口凹部40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焊接部38从基部31向外壳11的外部延伸。而且,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处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35采取与形成在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的卡止部36相对应的位置的状态。
如图1~图3和图5~图7所示地配置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随后,通过设在外壳11的正面侧端面部的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连接装置10的外壳11。这时,首先,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前端部与在配置于外壳11的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形成的卡止部27所形成的倾斜面27a和在配置于外壳11的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形成的卡止部36所形成的倾斜面相抵接。
接着,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前端部,伴随着相对于外壳11的插入移动,受到卡止部27所形成的倾斜面27a和卡止部36所形成的倾斜面的引导而越过卡止部27和卡止部36。此时,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和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暂时地产生弹性变形,向分别接近卡合部件16的基部21和卡合部件17的基部31的位置位移,随后,通过自身的弹性回复力返回至原来的位置。由此,如图8所示,得到这样的状态:卡合部件16的卡止部27与设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26卡合而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卡止,并且,卡合部件17的卡止部36与设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35卡合而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卡止。
这时候,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从基部21经由折回弯曲部23延伸,并且形成可摇动部分,该可摇动部分形成有接触卡合部24、卡止部27以及卡止解除操作部28,该接触卡合部24与折回弯曲部23相连而设置并采取与外壳11接触的状态,另外,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从基部31经由折回弯曲部33延伸,并且形成可摇动部分,该可摇动部分形成有接触卡合部、卡止部36以及卡止解除操作部37,该接触卡合部与折回弯曲部33相连而设置并采取与外壳11接触的状态,由此,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当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时,可动臂部22以与外壳11接触的接触卡合部24为摇动支点而进行摇动,另外,可动臂部34也以与外壳11相接触的接触卡合部为摇动支点而进行摇动。由此,由可动臂部22和34的各自的摇动所产生的弹性回复力,比在可动臂部22未形成接触卡合部24且在可动臂部34未形成接触卡合部的情况更大,当卡止部27和36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26和35分别卡合时,得到明确的卡扣感,并且,更加有效地进行卡止部27和36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从外壳11的拔脱的阻止。并且,由于可动臂部22和34的各自的摇动支点位于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插入方向的延长线上,因而在卡止部27和36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相抵接的情况下进行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向外壳11的插入是容易且顺利的。
如果得到卡合部件16的卡止部27与切口卡合部26卡合且卡合部件17的卡止部36与切口卡合部35卡合的状态,则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向外壳11的插入结束,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采取对外壳11的正规的插入位置,被形成在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的卡止部27和形成在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的卡止部36卡止,处于被阻止从外壳11不期望地拔脱的状态。即,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仅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恰当地插入外壳11,就处于被形成在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的卡止部27和形成在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的卡止部36阻止从外壳11不期望地脱离的状态。
这时候,形成在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的卡止解除操作部28,如图8所示,采取使卡止解除操作部28的前端部从形成在外壳11的外面部的切口凹部39突出至外壳11的外部的位置,并且,形成在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的卡止解除操作部37,也采取使卡止解除操作部37的前端部从形成在外壳11的外面部的切口凹部40突出至外壳11的外部的位置。由此,通过目视卡止解除操作部28的前端部和卡止解除操作部37的前端部,或者触碰卡止解除操作部28的前端部和卡止解除操作部37的前端部,从而能够确认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处于这样的状态:结束了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向外壳11的插入而采取正规的插入位置,并且,被形成在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的卡止部27和形成在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的卡止部36卡止。
如此,在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结束了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向外壳11的插入而采取正规的插入位置的情况下,排列配置在外壳11的多个接触件14,使形成在各个弯曲臂部52的前端部分的接点部53与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多个接触端子部15分别弹性抵接,处于与多个接触端子部15分别接触连接的状态。由此,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多个接触端子部15经由多个接触件14而与设在配置有外壳11的主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相连接。仅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恰当地插入外壳11,就得到这样的状态。
此后,如图9所示,如果将作为将卡止解除操作部28的前端部压入外壳11的内部的按压操作的移动操作施加于使前端部从形成在外壳11的外面部的切口凹部39突出至外壳11的外部的、形成在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的卡止解除操作部28,则可动臂部22产生弹性变形,伴随着形成在可动臂部22的卡止部27而向接近卡合部件16的基部21的位置位移。由此,卡止部27从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26卡合的卡合状态离开,解除了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即,形成在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的卡止解除操作部28,当被施加作为对从形成在外壳11的外面部的切口凹部39突出至外壳11的外部的前端部的按压操作的移动操作时,使可动臂部22解除形成在可动臂部22的卡止部27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
同样地,当将作为将卡止解除操作部37的前端部压入外壳11的内部的按压操作的移动操作施加于使前端部从形成在外壳11的外面部的切口凹部40突出至外壳11的外部的、形成在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的卡止解除操作部37时,可动臂部34产生弹性变形,伴随着形成在可动臂部34的卡止部36而向接近卡合部件17的基部31的位置位移。由此,卡合部36从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35卡合的卡合状态离开,解除了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即,形成在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的卡止解除操作部37,当被施加作为对从形成在外壳11的外面部的切口凹部40突出至外壳11的外部的前端部的按压操作的移动操作时,也使可动臂部34解除形成在可动臂部34的卡止部36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
如此,解除了形成在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的卡止部27和形成在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的卡止部36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由此,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处于能够从外壳11恰当地拔脱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的示例中,虽然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设有一对切口卡合部26和35,但是,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也可以设有一对卡合孔,以替代一对切口卡合部26和35,在这种情况下,与上述相同,也进行形成在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的卡止部27和形成在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的卡止部36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和卡止的解除。
在使用如上所述的连接装置10而将成为布线板状部件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插入连接装置10的外壳11的情况下,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连接装置10的外壳11,因而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多个接触端子部15经由多个接触件14而与设在配置有外壳11的主布线基板的信号端子部连接,并且,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被形成在卡合部件16的可动臂部22的卡止部27和形成在卡合部件17的可动臂部34的卡止部36恰当地卡止,能够得到阻止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从外壳11不期望地脱离的状态。
而且,在连接装置10中,在进行针对通过设于外壳11的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设于外壳11的卡合部件16和17的用于阻止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从外壳11不期望地拔脱的卡止和用于使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能够从外壳11拔脱的卡止的解除时,例如,不需要能够相对于外壳11进行转动的致动器或者能够相对于外壳11进行移动的可动导电性壳体等,由此,能够通过构成的简化和部件数的减少而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
另外,进行针对插入外壳11的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和卡止的解除的卡合部件16和17,具有固定于外壳11的基部21和31以及分别从基部21和31延伸的可动臂部22和34,在可动臂部22和34,形成有卡止部27和36以及卡止解除操作部28和37,卡止部27和36与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切口卡合部26和35卡合而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卡止,卡止解除操作部28和37从可动臂部22和34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当施加移动操作时,使可动臂部22和34解除卡止部27和36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因此,具有卡止部27和36以及卡止解除操作部28和37一体地形成的、简单并能够容易地得到的构成。
而且,依照这样的连接装置10,仅将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通过设在外壳11的板状部件插入部12插入外壳11,就能够进行针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合部件16和17的卡止部27和36的卡止,此外,在向外壳11的外部突出的卡合部件16和17的卡止解除操作部28和37,例如,仅施加作为按压操作的移动操作,就能够进行针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止部27和36的卡止的解除,因此,通过极其简单的操作就能够进行针对柔性印刷布线基板13的、卡合部件16和17的卡止和卡止的解除,并且,不需要为了这样的操作而在部件的周围设置不期望的空间。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以上的本发明涉及的连接装置具备外壳、多个接触件以及卡合部件,外壳例如用于作为柔性印刷布线基板等的布线板状部件向主布线基板的安装并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多个接触件排列配置在外壳而设置,卡合部件设在外壳,在布线板状部件插入外壳时,选择性地采取对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状态和卡止解除状态,该连接装置能够使部件数较少而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进而,以简单的构成和容易的操作,能够可靠地进行针对通过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用于阻止从外壳不期望地拔脱的卡止和该卡止的解除,能够广泛地适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等。

Claims (6)

1.一种连接装置,具备:
外壳,设有板状部件插入部并配置在布线基板上;
多个接触件,排列配置在该外壳而设置,采取与设在所述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连接的状态,当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所述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所述外壳时,与插入所述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多个接触端子部接触连接;以及
卡合部件,设在所述外壳,选择性地采取当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所述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所述外壳时,对所述布线板状部件进行卡止的卡止状态和解除所述卡止的卡止解除状态,
其中,
所述卡合部件具有固定在所述外壳的基部和从该基部延伸的可动臂部,在该可动臂部,形成有卡止部和卡止解除操作部,该卡止部与通过所述板状部件插入部插入所述外壳的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卡合而将所述布线板状部件卡止,该卡止解除操作部从所述可动臂部向所述外壳的外部突出,当被施加移动操作时,使所述可动臂部解除所述卡止部对所述布线板状部件的卡止,
所述可动臂部从所述基部经由折回弯曲部延伸,形成可摇动部,所述可摇动部形成有与所述折回弯曲部相连而设置的接触卡合部分、所述卡止部以及所述卡止解除操作部,所述接触卡合部分使其下表面为与所述外壳接触的状态且成为所述可动臂部的摇动支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具有焊接部,所述焊接部从所述基部向所述外壳的外部延伸而与设在所述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分焊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接触件的各个接触件的一端部从所述外壳的一对对置端面部的一方突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而与设在所述布线基板的布线端子焊接,所述焊接部从所述外壳的一对对置端面部的另一方突出至所述外壳的外部而与设在所述布线基板的导体部分焊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外壳的外面部的一部分的、突出至该外壳的外部的所述卡止解除操作部的周围,形成有切口凹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臂部的所述卡止部,形成沿着布线板状部件通过所述板状部件插入部向着所述外壳的插入方向上升倾斜的倾斜面,使形成该倾斜面的部分与设在所述布线板状部件的卡合部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部件分别设在所述外壳的所述多个接触件的排列方向的两端部。
CN201110283486.0A 2011-09-15 2011-09-15 连接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106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83486.0A CN103001064B (zh) 2011-09-15 2011-09-15 连接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283486.0A CN103001064B (zh) 2011-09-15 2011-09-15 连接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1064A CN103001064A (zh) 2013-03-27
CN103001064B true CN103001064B (zh) 2015-02-11

Family

ID=47929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28348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001064B (zh) 2011-09-15 2011-09-15 连接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00106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88117A1 (en) * 2016-08-26 2018-02-28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2302300B1 (ko) 2016-08-26 2021-09-14 히로세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평형 도체용 전기 커넥터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3670B2 (ja) * 2017-11-21 2020-04-22 ファナック株式会社 ロック機構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31069A (ja) * 2008-03-24 2009-10-08 Honda Tsushin Kogyo Co Ltd ロック付きfpc用コネクタ
CN201440495U (zh) * 2009-05-06 2010-04-21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915879B2 (ja) * 2009-08-10 2012-04-11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コネクタ装置
JP4982770B2 (ja) * 2009-12-04 2012-07-2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288117A1 (en) * 2016-08-26 2018-02-28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948031B2 (en) 2016-08-26 2018-04-17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KR102243096B1 (ko) 2016-08-26 2021-04-21 히로세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평형 도체용 전기 커넥터
KR102302300B1 (ko) 2016-08-26 2021-09-14 히로세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평형 도체용 전기 커넥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001064A (zh) 2013-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5699B (zh) 插头件以及使用了该插头件的连接器
US9240654B2 (en) Circuit-terminal connecting device
US9634410B2 (en) Connector
US9620874B2 (en) Circuit board connecting device and releasing tool
TWI364880B (en) Connector capable of absorbing an error in mounting position
CN102217146B (zh) 连接器装置
JP2015095405A (ja) 電気コネクタ
US823573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JP426070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01997198A (zh) 连接装置
CN102655309B (zh) 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JP2010267411A (ja)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接続構造及び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6299733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6144235B2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5704364B2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001064B (zh) 连接装置
US7351093B2 (en) Connector
CN102570080A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装置
JP511027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12136249B (zh)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JP3192828U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13038635A1 (en) Connector
JP6379254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650487B2 (ja) コネクタ
KR20090090247A (ko) 접속용 소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11

Termination date: 2017091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