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36249B -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36249B
CN112136249B CN201980027383.2A CN201980027383A CN112136249B CN 112136249 B CN112136249 B CN 112136249B CN 201980027383 A CN201980027383 A CN 201980027383A CN 112136249 B CN112136249 B CN 1121362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connection object
contact
connector
open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73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36249A (zh
Inventor
中岛伸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362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62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362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62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9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82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 H01R12/85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88Coupling devices connected with low or zero insertion force contact pressure producing means, contacts activated after insertion of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acting manually by rotating or pivoting connector housing par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Abstract

本公开的连接器(10)包括:绝缘体,具有可插入以及拔出连接对象物(60)的插入槽;致动器,相对于绝缘体,在可插入以及拔出连接对象物(60)的打开位置和保持连接对象物(60)的关闭位置之间可转动;触点,被保持在绝缘体并和连接对象物(60)接触;触点具有:第一接触部,和连接对象物(60)接触,第二弹性部,和在致动器形成的凸轮部卡合,朝关闭位置对致动器施力;致动器具有:操作部,朝打开位置被操作,支撑部,在操作部的相反方向突出于凸轮部,在致动器的打开位置和被插入到插入槽的连接对象物(60)接触。

Description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8年4月25日的日本国的发明专利申请2018-084472的优先权,并以参考为目的,将该申请的全部公开并入于此。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被使用到电子设备等的连接器,从提高作业性的观点来看,具有能够容易地拔出连接对象物的这种结构的连接器已为人知。在电子设备等的制造中,不经过作业者的手而通过机器自动地执行所有工序的这种情况,以及维护电子设备时在人手作业中进行插拔的情况等,对连接器在提高作业性方面的上述的要求更高。
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能够简单地执行使可动部件移动到打开位置后拔出扁平型导体的一系列的作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43299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包括:
绝缘体,具有可插入以及拔出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槽;
致动器,相对于所述绝缘体,在可插入以及拔出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打开位置和保持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关闭位置之间可转动;
触点,被保持在所述绝缘体并和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所述触点具有:
第一弹性部,和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第二弹性部,和在所述致动器形成的凸轮部卡合,朝所述关闭位置对所述致动器施力;
所述致动器具有:
操作部,朝所述打开位置被操作,
支撑部,在所述操作部的相反方向突出于所述凸轮部;
所述支撑部具有支撑面,
所述支撑面在所述打开位置和被插入所述插入槽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在将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对象物分开的状态下表示的俯视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仰视观察图1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对象物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
图5A是图1的沿A-A箭头的剖视图。
图5B是图1的沿B-B箭头的剖视图。
图5C是图1的沿C-C箭头的剖视图。
图5D是图1的沿D-D箭头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连接对象物插入图1的连接器时的状态的俯视观察的立体图。
图7A是图6的沿A-A箭头的剖视图。
图7B是图6的沿B-B箭头的剖视图。
图7C是图6的沿C-C箭头的剖视图。
图7D是图6的沿D-D箭头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连接对象物完全插入图1的连接器的状态的俯视观察的立体图。
图9A是图8的沿A-A箭头的剖视图。
图9B是图8的沿B-B箭头的剖视图。
图9C是图8的沿C-C箭头的剖视图。
图9D是图8的沿D-D箭头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连接对象物从图1的连接器开始拔出时的状态的俯视观察的立体图。
图11A是图10的沿A-A箭头的剖视图。
图11B是图10的沿B-B箭头的剖视图。
图11C是图10的沿C-C箭头的剖视图。
图11D是图10的沿D-D箭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近年来,电子设备等日益小型化。这种情况下,用于进行连接对象物相对于连接器的插拔等的电子设备内部的作业空间被缩小。伴随于此,要求安装在电子设备内部的电路板的连接器进一步小型化。例如,要求连接器的高度降低。此外,伴随着作业空间的缩小化,上述提高作业性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中,并未考虑兼顾连接器的这种小型化以及提高作业性。更加具体地,专利文献1记载的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具有外壳,用于将使可动部件保持在打开位置的机构,以及朝关闭位置对可动部件施力的机构安装到壳体。由于使用外壳,存在构成连接器的部件数量增加,并且连接器的高度升高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通过设置简易的结构,不仅能够使连接器的高度变小,而且能够提高拔出连接对象物时的作业性。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中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方向以图中的箭头的方向作为基准。在图1至图11D中,各箭头的方向在不同的附图中彼此相互一致。除图1以外,为了图示的简便,省略电路板CB的图示。
与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连接的连接对象物60,作为一个示例,使用了柔性印刷电路板(FPC)进行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只要通过连接器10和电路板CB电连接,连接对象物60可以是任意的对象物。例如,连接对象物60也可以是柔性扁平电缆(FFC)。
以下,以连接对象物60相对于安装了连接器10的电路板CB,平行地和连接器10连接进行说明。更加具体地,作为一种示例,连接对象物60沿前后方向和连接器10连接。以下所使用的“插拔方向”,作为一种示例包括前后方向。“插入方向”,作为一种示例包括后方向。“拔出方向”,作为一种示例包括前方向。“插入侧”,包括后侧。“拔出侧”,包括前侧。连接方法并不限定于此。连接对象物60也可以相对于电路板CB,在垂直方向和连接器10连接。电路板CB既可以是刚性基板,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任意的电路板。
图1是在将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60分开的状态下表示的俯视观察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仰视观察图1的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60的立体图。图3是图1的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图2的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参照图1至图4,主要对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以及连接对象物60的结构进行说明。
参照图3以及图4,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作为大的构成要素具有绝缘体20、触点30、金属件40和致动器50。作为一种示例,连接器10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组装。从绝缘体20的上方安装致动器50。从绝缘体20的后方压入触点30。此时,触点30被支撑在绝缘体20,也和致动器50接触。从绝缘体20的前方压入金属件40。此时,金属件40从下方分别支撑致动器50的左右两端,并且抑制致动器50向上方脱开。
参照图1,连接器10被安装到电路板CB上。连接器10通过触点30使连接对象物60和电路板CB电连接。
参照图3,绝缘体20是将绝缘性且耐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注塑成型而成的箱形状的部件。绝缘体20具有插入槽21,插入槽21横跨左右方向而延伸,且在插拔方向具有宽度。连接对象物60相对于插入槽21插入以及拔出。插入槽21在前面侧具有开口21a。为了提高插入连接对象物60时的作业性,开口21a构成为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的宽度分别随着从插入侧向拔出侧而逐渐变大。开口21a具有上下宽度以及左右宽度分别随着朝向插入槽21的内侧而逐渐变小的锥形形状。
绝缘体20具有多个第一安装槽22,第一安装槽22贯通后面并在插入槽21的底面凹设直到前端部。第一安装槽22在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多个第一安装槽22相互以规定的间隔隔开,在左右方向排列。第一安装槽22以在左右方向包含触点30的排列区域的方式进行排列。
绝缘体20具有第二安装槽23,第二安装槽23分别在左右两端部,贯通后面并延伸设置直到前端部。第二安装槽23的前半部朝上方开口。第二安装槽23的后半部在绝缘体20的内部形成。
绝缘体20具有收纳部24,收纳部24以将上表面较大地切口的状态凹设。收纳部24收纳触点30的上部以及致动器50。
绝缘体20具有多个第一贯通部25,第一贯通部25在收纳部24的底面的前部形成。第一贯通部25连通插入槽21和收纳部24。第一贯通部25从收纳部24的底面到插入槽21贯通绝缘体20。多个第一贯通部25相互以规定的间隔隔开,在左右方向排列。
绝缘体20具有第二贯通部26,第二贯通部26分别在收纳部24的底面的左右两端部形成。第二贯通部26连通插入槽21和收纳部24。第二贯通部26从收纳部24的底面到插入槽21贯通绝缘体20。
绝缘体20具有关闭位置限制部27,关闭位置限制部27由收纳部24的底面的后半部构成。关闭位置限制部27包括向上方的平面。
参照图3以及图4,触点30是例如使用级进模(冲压)将包括磷青铜、铍铜或者钛铜的具备弹簧弹性的铜合金或者科森铜合金的薄板加工成型为图示形状。触点30只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触点30的加工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包含在进行冲压加工后使其在板厚方向弯曲的工序。触点30形成为在左右方向的侧视视角下,为大致コ字状。触点30的表面通过镀镍形成基底后,实施表层镀金或者锡等。触点30在左右方向排列多个。
触点30具有相对于绝缘体20的第一安装槽22卡止的卡止部31。触点30具有从卡止部31的下端部朝后方延伸的安装部32。触点30具有从卡止部31朝前方延伸的可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部33。第一弹性部33从卡止部31朝前方弯曲成大致曲柄状后,朝斜上方直线地延伸。触点30具有位于第一弹性部33的远端的接触部34。
触点30具有从卡止部31的上端部延伸的臂部35。臂部35从卡止部31弯曲成大致L字形状后,朝前方延伸。臂部35在其前半部,具有包含在上下方向倾斜的部分的第二弹性部35a。触点30具有位于第二弹性部35a的远端部的卡合部36。在上下方向,臂部35以及第一弹性部33被在绝缘体20形成的收纳部24隔开。
金属件40是使用级进模(冲压)将任意的金属材料的薄板加工成型成图示的形状。金属件40具有在前后方向延伸的基部41。基部41形成为前半部相比于后半部朝上方突出一段。金属件40具有在基部41的后半部的上表面形成并相对于第二安装槽23卡止的卡止部42。金属件40具有从基部41的前端部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安装部43。金属件40具有从基部41的前半部的上表面突出的按压部44。
致动器50是将绝缘性且耐热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注塑成型而成的、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致动器50具有构成后边缘部、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操作部51。操作部51在致动器50中,在连接对象物60的插入方向的端部形成。致动器50具有横跨前边缘部的左右方向中的大致中间整体而形成的多个凸轮部52。多个凸轮部52以在左右方向包含触点30的排列区域的方式,相互以规定的间隔排列。致动器50具有多个支撑部53,支撑部53形成为从一对凸轮部52之间朝前方以及下方突出。支撑部53相比于凸轮部52朝操作部51的相反侧突出。多个支撑部53相互以规定的间隔隔开,在左右方向排列。支撑部53至少横跨触点30的排列区域而在致动器50形成。致动器50具有被按压部54,被按压部54以分别对致动器50的上表面的前侧的左右两端部进行切口的状态而形成。
致动器50具有锁定部55,锁定部55分别位于致动器50的下表面的前侧的左右两端部的旁边,以从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致动器50具有多个容纳槽56,容纳槽56在致动器50的下表面以朝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直线地凹设。容纳槽56相互以规定的间隔隔开,在左右方向排列。容纳槽56以在左右方向包含触点30的排列区域的方式进行排列。容纳槽56的前部朝上方开口。致动器50具有由下表面的大致整体构成的关闭位置被限制部57。
参照图1,在相对于插拔方向大致平行地配置的电路板CB中,连接器10安装到在电路板CB上表面形成的电路形成面。具体地,触点30的安装部32载置于在电路板CB上的信号图案处涂布的焊锡膏上。金属件40的安装部43载置于在电路板CB上的接地图案处涂布的焊锡膏上。通过在回流炉等中加热熔融各焊锡膏,安装部32被锡焊到上述信号图案。安装部43被锡焊到上述接地图案。最终完成连接器10在电路板CB的安装。
参照图1以及图2,连接对象物60具有将多片薄膜材料相互粘接而构成的层叠结构。连接对象物60具有构成延长方向即插拔方向的远端部并且比其他部分硬的加强部61。连接对象物60具有沿插拔方向直线地延伸的多根信号线62。信号线62虽然在拔出侧通过连接对象物60的外部材料而从下方覆盖,但是在插拔方向的远端部露出下方。信号线62也可以作为接地用(接地)而使用。连接对象物60具有在加强部61的远端部的左右两端形成的接触部63。连接对象物60具有被锁定部64,被锁定部64和接触部63在拔出侧相邻,将加强部61的侧边缘部切口而形成。连接对象物60具有在接触部63的插入侧的角部形成的R角形状的引入部65。
图5A是图1的沿A-A箭头的剖视图。图5B是图1的沿B-B箭头的剖视图。图5C是图1的沿C-C箭头的剖视图。图5D是图1的沿D-D箭头的剖视图。图5A至图5D分别是表示连接对象物60插入连接器10的插入槽21之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参照图5A至图5D,主要对连接器10的各结构部的功能进行说明。
参照图5C,多个触点30分别被压入多个第一安装槽22。此时,触点30的第一弹性部33沿上下方向可弹性变形。在触点30处于未弹性变形的自由状态时,接触部34从第一安装槽22朝上方突出而位于插入槽21的内部。参照图5D,触点30的接触部3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致动器50的支撑部53的后方。
触点30在相对于绝缘体20从后方被压入的状态下,和致动器50接触。更加具体地,致动器50的凸轮部52和触点30的卡合部36接触。通过使凸轮部52被触点30从上方按压,致动器50相对于绝缘体20在关闭的关闭位置和打开的打开位置之间可转动。
此时,触点30的臂部35朝关闭位置对致动器50施力。更加具体地,当触点30安装到致动器50时,臂部35的第二弹性部35a朝上方稍微弹性变形。因此,致动器50的凸轮部52,通过触点30的卡合部36产生朝向下方的作用力。凸轮部52整体在剖视视角下具有大致扇形状,通过呈锥形形状的部分和卡合部36沿上下方向接触,朝关闭位置的作用力从卡合部36更有效地传递到凸轮部52。凸轮部52以包含点接触、线接触以及面接触的任意的方式接受来自卡合部36的作用力。另一方面,臂部35通过第二弹性部35a的进一步弹性变形,而容许致动器50朝打开位置旋转。
致动器50处于关闭位置时,触点30的臂部35的至少一部分被收纳到致动器50的容纳槽56。更加具体地,臂部35除去通过第二弹性部35a的弹性变形而从容纳槽56露出到外面的部分,被收纳到容纳槽56。
在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致动器50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转变时,相对于绝缘体20从插入侧朝拔出侧旋转。致动器50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转变时,在图5A至图5D中逆时针旋转。
参照图5A,金属件40通过卡止部42被压入绝缘体20的第二安装槽23,从而被安装到绝缘体20。当致动器50被安装到触点30时,致动器50的被按压部54和金属件40的按压部44卡合。通过由按压部44从上方按压被按压部54,可抑制转动时产生的致动器50向上方脱开。
在致动器50处于关闭位置时,致动器50的关闭位置被限制部57和绝缘体20的关闭位置限制部27接触或者接近。如此地,关闭位置限制部27对致动器50施加阻力,该阻力和从触点30作用到致动器50的朝关闭位置的作用力相平衡。关闭位置限制部27起到决定致动器50的关闭位置并限制致动器50超过该关闭位置而过度旋转的作用。
参照图5B,致动器50处于关闭位置时,锁定部55贯通第二贯通部26,突出到绝缘体20的插入槽21的内部。锁定部55的拔出侧的外表面包括从拔出侧向插入侧朝斜下方倾斜的倾斜面55a。
参照图5D,致动器50的支撑部53在致动器50的关闭位置,相比于绝缘体20的插入槽21位于凸轮部52的一侧。支撑部53在致动器50处于关闭位置时,没有突出到插入槽21的内部。支撑部53的拔出侧的外表面包括从拔出侧向插入侧朝斜下方倾斜的支撑面53a。支撑面53a为平面。支撑部53具有将其一部分切除的切口53b,以使得支撑部53在致动器50处于关闭位置时,没有突出到插入槽21的内部。切口53b从支撑面53a延续而形成。
图6是表示连接对象物60插入图1的连接器10时的状态的俯视观察的立体图。图7A是图6的沿A-A箭头的剖视图。图7B是图6的沿B-B箭头的剖视图。图7C是图6的沿C-C箭头的剖视图。图7D是图6的沿D-D箭头的剖视图。图7A至图7D分别是表示连接对象物60插入连接器10的插入槽21时的状态的剖视图。主要参照图6、图7A至图7D,对连接器10的各结构部的功能进行说明。
参照图1以及图6,连接对象物60插入连接器10时,连接对象物60的加强部61的远端从插入槽21的开口21a进入插入槽21的内部。此时,即使连接对象物60的插入位置相对于插入槽21在左右方向稍微偏移,构成开口21a的锥形形状的插入槽21的左右方向的倾斜面和连接对象物60的引入部65也接触。通过引入部65在插入槽21的左右方向的倾斜面上滑动,连接对象物60被引入插入槽21的内部。
同样地,参照图7B,即使连接对象物60的插入位置相对于插入槽21在上下方向稍微偏移,或者即使连接对象物60沿上下方向从插拔方向稍微倾斜,构成开口21a的锥形形状的插入槽21的上下方向的倾斜面和连接对象物60的加强部61也接触。通过加强部61的远端在插入槽21的上下方向的倾斜面上滑动,使得连接对象物60被引入插入槽21的内部。
当连接对象物60进一步向插入槽21的插入侧移动时,连接对象物60的接触部63和致动器50的锁定部55接触。如上所述,由于锁定部55的拔出侧的外表面包括倾斜面55a,因此通过锁定部55和连接对象物60的接触,产生朝向致动器50的打开位置的阻力。因此,对致动器50产生朝向打开位置的力的力矩。
参照图7C,在锁定部55和接触部63接触的状态下,当连接对象物60向插入槽21的插入侧进一步移动时,由于向打开位置的力的力矩,致动器50向打开位置侧旋转,停留在半打开位置。另一方面,由于致动器50向打开位置侧旋转,触点30的第二弹性部35a进一步弹性变形,向关闭位置的作用力从臂部35经由凸轮部52更强地作用于致动器50。
此时,致动器50的锁定部55跨到连接对象物60的接触部63的上表面,通过朝关闭位置的作用力而朝下方压住接触部63。由于朝关闭位置的作用力和来自接触部63的阻力平衡,因此致动器50维持在半打开位置。随着连接对象物60朝插入侧移动,接触部63相对于锁定部55的下端部滑动。
参照图7C,连接对象物60的信号线62的下表面和触点30的接触部34接触,使触点30的第一弹性部33朝第一安装槽22的内侧弹性变形。
参照图7A,致动器50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转动时,致动器50的被按压部54和金属件40的基部41的前半部接触。如此地,由于被按压部54被支撑到基部41的前半部的上表面,并且凸轮部52被触点30从上方按压,因此致动器50可相对于绝缘体20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稳定地转动。
参照图7D,致动器50处于半打开位置时,支撑部53的一部分贯通第一贯通部25并朝绝缘体20的插入槽21的内部稍微突出。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支撑部53和连接对象物60也是隔开的。如此地,由于即使致动器50处于半打开位置时,连接对象物60也没有和支撑部53接触,因此插入连接对象物60时的作业性提高。例如,可抑制由于支撑部53和连接对象物60接触所引起的支撑部53或者连接对象物60的破损以及刮削。
图8是表示连接对象物60完全插入图1的连接器10的状态的俯视观察的立体图。图9A是图8的沿A-A箭头的剖视图。图9B是图8的沿B-B箭头的剖视图。图9C是图8的沿C-C箭头的剖视图。图9D是图8的沿D-D箭头的剖视图。图9A至图9D分别是表示连接对象物60完全插入连接器10的插入槽21的状态的剖视图。参照图8、图9A至图9D,主要对连接器10的各结构部的功能进行说明。
参照图9B,在连接对象物60完全插入到插入槽21的情况下,连接对象物60的接触部63越过致动器50的锁定部55而被收纳到插入槽21的内部。此时,锁定部55从上方向朝下方向插入连接对象物60的被锁定部64。更加具体地,锁定部55和接触部63变为非接触状态,通过来自触点30的作用力,致动器50自动地朝关闭位置转变。
致动器50的锁定部55在关闭位置和被插入到插入槽21的连接对象物60的被锁定部64卡合。连接对象物60通过锁定部55和被锁定部64的卡合而在插入槽21内保持防脱。在这种状态下,即使想要强行拔出连接对象物60,连接对象物60的接触部63也和锁定部55的内侧面接触。因此,连接对象物60可更加有效地保持防脱。
如此地,连接器10不需要作业者或者组装装置等进行对致动器50的任意的操作,而只通过插入连接对象物60这一个动作就使连接对象物60保持防脱。
参照图9C,在触点30的第一弹性部33向第一安装槽22的内侧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连接对象物60的信号线62和接触部34接触。由此,连接对象物60和电路板CB通过触点30相互电连接。
图10是表示连接对象物60从图1的连接器10开始拔出时的状态的俯视观察的立体图。图11A是图10的沿A-A箭头的剖视图。图11B是图10的沿B-B箭头的剖视图。图11C是图10的沿C-C箭头的剖视图。图11D是图10的沿D-D箭头的剖视图。图11A至图11D分别是表示连接对象物60从连接器10的插入槽21开始拔出时的状态的剖视图。参照图10、图11A至图11D,主要对连接器10的各结构部的功能进行说明。
在连接器10中,在连接对象物60完全插入到插入槽21的状态下,作业者或者组装装置等操作致动器50的操作部51,使致动器50旋转到打开位置。如此地,操作部51接受作业者或者组装装置等进行的使致动器50向打开位置旋转的操作。
参照图11C,当致动器50处于打开位置时,触点30的第二弹性部35a较大地弹性变形,向关闭位置的作用力从臂部35经由凸轮部52作用到致动器50。此时,在剖视视角下呈锥形形状的凸轮部52的远端部,从下方支撑触点30的臂部35。由此,向关闭位置的触点30的作用力从卡合部36更有效地传递到凸轮部52。
另一方面,参照图11D,当致动器50处于打开位置时,致动器50的支撑部53,在沿上下方向和凸轮部52相反的一侧,和被插入到插入槽21的连接对象物60接触。更加具体地,支撑部53在打开位置处,贯通第一贯通部25而突出到绝缘体20的插入槽21的内部。支撑部5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插入槽21的内侧。此时,支撑部53的支撑面53a和插拔方向大致平行。和插拔方向大致平行的支撑面53a,和插入到插入槽21的连接对象物60的加强部61的上表面接触。
此时,从触点30的臂部35经由凸轮部52作用到致动器50的作用力,和从连接对象物60的加强部61的上表面经由支撑部53作用到致动器50的阻力平衡,使得力的力矩被抵消。因此,致动器50的旋转被抑制,致动器50独立地维持打开位置。为了如此地抵消力的力矩而有效地抑制致动器50的旋转,在致动器50处于打开位置时,卡合部36和凸轮部52的接触部分,以及加强部61和支撑部53的接触部分,在插拔方向相互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由此,相对于作为致动器50的旋转轴的凸轮部52,各接触部分在上下方向对称地配置,作用于致动器50的作用力以及阻力的作用点的前后位置相互大致相同。
参照图11A,致动器50处于打开位置时,金属件40的按压部44,通过被按压部54决定致动器50的打开位置,从而起到限制致动器50超过该打开位置而过度旋转的作用。由此,按压部44能够抑制致动器50等的各结构部的破损。
参照图11B,致动器50处于打开位置时,致动器50的锁定部55没有和连接对象物60的被锁定部64卡合。在致动器50的打开位置,锁定部55解除和连接对象物60的被锁定部64的卡合。因此,连接对象物60能够不被锁定部55妨碍而在拔出方向移动。
再次参照图11D,当在致动器50处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拔出连接对象物60时,连接对象物60的加强部61的上表面相对于致动器50的支撑部53滑动后,支撑部53和连接对象物60成为非接触状态。此时,致动器50以被按压部54和金属件40的基部41的前半部的接触部分作为支点,通过来自触点30的作用力而自动地向关闭位置复位。
根据以上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能够提高拔出连接对象物60时的作业性。更加具体地,由于具有和被插入到插入槽21的连接对象物60在打开位置接触的支撑部53,因此致动器50独立地维持打开位置。在致动器不能独立地维持打开位置的这种现有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在拔出连接对象物时,作业者或者组装装置等需要同时进行使致动器旋转到打开位置并使其维持在打开位置的操作,和将连接对象物从连接器拔出的操作。作业者例如需要双手进行操作。组装装置例如需要使用两个作业臂进行操作。在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由于致动器50独立地维持打开位置,因此作业者或者组装装置等在拔出连接对象物60时,不需要进行使致动器50维持在打开位置的操作。作业者例如能够通过一只手将致动器50旋转到打开位置后,然后通过同一只手进行将连接对象物60从连接器10拔出的操作。组装装置例如能够仅使用一个作业臂将致动器50旋转到打开位置后,然后通过同一个作业臂进行将连接对象物60从连接器10拔出的操作。
根据本公开的一种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能够设置为简易的结构而降低其高度。连接器10可小型化。更加具体地,致动器50具有用于使致动器50维持打开位置的机构,触点30具有朝关闭位置对致动器50施力的机构,将这些机构和具有金属件40的情况进行比较,可使金属件40高度降低。因此,连接器10作为整体也可小型化。
由于在绝缘体20形成的收纳部24在上下方向将在触点30形成的第一弹性部33以及臂部35隔开,因此能够使臂部35的弹性力提高。更加具体地,臂部35从在触点30形成的卡止部31弯曲成大致L字形状,以不接触收纳部24。由此,由于能够确保臂部35的长度,因此能够获得上下方向的弹力。因此,能够获得卡合部36以及凸轮部52的可靠接触。
由于致动器50的支撑面53a为平面,因此支撑面53a和连接对象物60的接触部分为平面。因此,致动器50可更加稳定地维持打开位置。由此,由于连接对象物60的加强部61相对于支撑面53a变得容易滑动,因此拔出作业时的作业性进一步提高。可抑制连接对象物60的加强部61相对于支撑面53a滑动时的支撑面53a的破损。
在致动器50的关闭位置,由于支撑部53位于插入槽21的上方,因此将连接对象物60插入到插入槽21时,连接对象物60没有和支撑部53接触。因此,插入连接对象物60时的作业性提高。由此,可抑制和连接对象物60的接触所导致的致动器50的刮削等的破损。
由于致动器50具有锁定部55,因此在致动器50的关闭位置,连接器10可稳定地保持连接对象物60。在致动器50处于打开位置时,由于锁定部55没有和连接对象物60的被锁定部64卡合,因此作业者或者组装装置等可容易地拔出连接对象物60。因此,拔出连接对象物60时的作业性提高。
当从绝缘体20拔出连接对象物60时,由于致动器50旋转并自动地向关闭位置复位,因此作业者或者组装装置等不需要进行使致动器50向关闭位置复位的操作。作业者例如通过一只手将致动器50旋转到打开位置后,只进行将连接对象物60从连接器10拔出的操作,就能够使致动器50向关闭位置复位。组装装置例如使用一个作业臂将致动器50旋转到打开位置后,只进行将连接对象物60从连接器10拔出的操作,就能够使致动器50向关闭位置复位。
由于只通过插入连接对象物60这样一个动作就可通过锁定部55使连接对象物60保持防脱,因此在连接器10中,不仅提高拔出连接对象物60时的作业性,也提高插入连接对象物60时的作业性。在插入连接对象物60时,作业者以及组装装置等不需要进行使致动器50朝打开位置侧旋转而维持其状态的操作。因此,作业者例如能够通过一只手进行将连接对象物60插入连接器10的操作。组装装置例如能够仅使用一个作业臂进行将连接对象物60插入连接器10的操作。
通过绝缘体20的开口21a的锥形形状和连接对象物60的引入部65的协同作用,提高连接对象物60插入连接器10时的作业性。
本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其精神或者其本质的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外的其他规定的方式实现。因此,前面的描述是例示性的,但并不限定于此。公开的范围不是通过之前的描述而是由附加的权利要求来定义的。所有的变更中的处于其等同的范围内的各种变更包含在其中。
例如,上述的各结构部的形状、配置、方向以及个数等并不限定于上述的说明以及附图中图示的内容。各结构部的形状、配置、方向以及个数等只要能够实现其功能,则可以任意地构成。
上述的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的内容。连接器10的组装方法只要能够以分别发挥功能的方式组装,则也可以是任意的方法。例如,触点30以及金属件40也可以并非通过压入而是通过嵌入和绝缘体20一体成型。
虽然以支撑部53横跨触点30的排列区域并在一对凸轮部52之间形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支撑部53可以在能够将致动器50维持在打开位置的任意的位置形成。例如,支撑部53可以以除了包括横跨触点30的排列区域,还分别包括其左右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在致动器50形成。例如,支撑部53可以以仅分别包括触点30的排列区域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的方式在致动器50形成。例如,支撑部53可以以仅包括触点30的排列区域的左右两端的方式在致动器50形成。此时,在连接器10的极数减少而触点30的数量降低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减少连接器10的左右宽度。因此,连接器10能够在极数较少的情况下维持小型化的同时,提高将连接对象物60拔出时的作业性。
虽然以支撑部53的支撑面53a为平面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支撑面53a可以具有能够将致动器50维持在打开位置的任意的结构。例如,支撑面53a可以并非平面。支撑面53a既可以具有多个凹凸,也可以是曲面。
以触点30相对于绝缘体20从后方被压入并沿左右方向排列进行了说明。触点30的排列方法并不限定于此。触点30可以以和连接对象物60的信号线62的配置匹配的任意的方式进行排列。例如,触点30可以从前方以及后方逐个交替地压入绝缘体20,并在左右方向排列。
以触点30的上部被绝缘体20的收纳部24收纳并相对于绝缘体20露出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触点30也可以以包含其上部在内整体被绝缘体20包围的方式配置。由此,可抑制例如来自外部的异物附着在触点30而产生的短路等电气不良情况。
例如,如图11C以及图11D所示,以触点30的接触部34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致动器50的支撑部53的后方进行了说明。接触部34的形成位置并不限于图示的内容。接触部34只要在和支撑部53大致相同的前后位置,或者该前后位置的后方的任意位置形成即可。由此,拔出连接对象物60时,致动器50稳定地维持打开位置。
以上的这种连接器10可以搭载在电子设备中。电子设备包括例如个人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以及多功能机等任意的信息设备。电子设备包括液晶电视、录像机、照相机以及头戴式耳机等任意的音响影像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例如摄像头、雷达、行车记录仪以及发动机控制单元等的任意的车载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例如汽车导航系统、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以及安全系统等的车载系统中使用的任意的车载设备。其他的,电子设备包括任意的工业设备。
这些电子设备通过连接器10在作业性提高以及小型化方面的效果,能够兼顾电子设备的组装时的作业性提高以及电子设备的小型化。通过使用连接器10,电子设备可小型化,并且即使是电子设备小型化的状态,也容易进行电子设备的制造以及维护等时的作业。
符号说明
10 连接器
20 绝缘体
21 插入槽
21a 开口
22 第一安装槽
23 第二安装槽
24 收纳部
25 第一贯通部
26 第二贯通部
27 关闭位置限制部
30 触点
31 卡止部
32 安装部
33 第一弹性部
34 接触部
35 臂部
35a 第二弹性部
36 卡合部
40 金属件
41 基部
42 卡止部
43 安装部
44 按压部
50 致动器
51 操作部
52 凸轮部
53 支撑部
53a 支撑面
54 被按压部
55 锁定部
55a 倾斜面
56 容纳槽
57 关闭位置被限制部
60 连接对象物
61 加强部
62 信号线
63 接触部
64 被锁定部
65 引入部
CB 电路板

Claims (7)

1.连接器,包括:
绝缘体,具有可插入以及拔出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槽;
致动器,相对于所述绝缘体,在可插入以及拔出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打开位置和保持所述连接对象物的关闭位置之间可转动;
触点,被保持在所述绝缘体并和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所述触点具有:
第一弹性部,和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第二弹性部,和在所述致动器形成的凸轮部卡合,朝所述关闭位置对所述致动器施力;
所述致动器具有:
操作部,朝所述打开位置被操作,
支撑部,在所述操作部的相反方向突出于所述凸轮部;
所述支撑部具有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在所述打开位置和被插入所述插入槽的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并承受来自所述连接对象物的、与从所述第二弹性部经由所述凸轮部而作用到所述致动器的作用力相平衡的阻力;
在所述连接对象物被插入的状态下,所述致动器通过来自所述第二弹性部的作用力而自动地朝所述关闭位置转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在所述致动器中,所述操作部形成在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入方向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
所述致动器的所述凸轮部以及所述触点排列多个;
所述支撑部至少横跨所述触点的排列区域且在一对所述凸轮部之间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
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在所述致动器的所述打开位置和所述连接对象物接触;
所述支撑面为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
在所述致动器的所述打开位置,所述支撑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插入槽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
所述致动器具有锁定部;
在所述致动器的所述关闭位置,所述锁定部和被插入所述插入槽的所述连接对象物的被锁定部卡合,在所述致动器的所述打开位置,所述锁定部解除和所述被锁定部的卡合。
7.电子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
CN201980027383.2A 2018-04-25 2019-04-08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1362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84472 2018-04-25
JP2018084472A JP7038597B2 (ja) 2018-04-25 2018-04-25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PCT/JP2019/015317 WO2019208188A1 (ja) 2018-04-25 2019-04-08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6249A CN112136249A (zh) 2020-12-25
CN112136249B true CN112136249B (zh) 2022-05-31

Family

ID=68294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7383.2A Active CN112136249B (zh) 2018-04-25 2019-04-08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888249B2 (zh)
JP (1) JP7038597B2 (zh)
KR (1) KR102565908B1 (zh)
CN (1) CN112136249B (zh)
WO (1) WO20192081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38597B2 (ja) * 2018-04-25 2022-03-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7044814B2 (ja) * 2020-02-10 2022-03-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電子ユニット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2825A (ja) * 2002-12-06 2004-07-08 Molex Inc Fpc用コネクタ
CN1815814A (zh) * 2005-02-01 2006-08-09 日商宽氏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5043299A (ja) * 2013-08-26 2015-03-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25919B2 (ja) * 2002-11-14 2007-06-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の接続のための電気コネクタ
JP3884721B2 (ja) * 2003-04-03 2007-02-21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515403B2 (ja) * 2006-03-17 2010-07-28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用コネクタ
JP2010056066A (ja) * 2008-07-29 2010-03-11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837711B2 (ja) * 2008-09-02 2011-12-14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748335B2 (ja) * 2011-06-08 2015-07-1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TWM429222U (en) * 2011-09-26 2012-05-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6588271B2 (ja)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588272B2 (ja) * 2015-08-24 2019-10-09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WO2017138575A1 (ja) * 2016-02-09 2017-08-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7038597B2 (ja) * 2018-04-25 2022-03-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7229125B2 (ja) * 2019-08-23 2023-02-2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92825A (ja) * 2002-12-06 2004-07-08 Molex Inc Fpc用コネクタ
CN1815814A (zh) * 2005-02-01 2006-08-09 日商宽氏股份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15043299A (ja) * 2013-08-26 2015-03-05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平型導体用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6249A (zh) 2020-12-25
US20210351532A1 (en) 2021-11-11
JP7038597B2 (ja) 2022-03-18
KR20200130445A (ko) 2020-11-18
WO2019208188A1 (ja) 2019-10-31
JP2019192504A (ja) 2019-10-31
KR102565908B1 (ko) 2023-08-10
US11888249B2 (en) 2024-0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82565B2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EP2500990A2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6856282B (zh) 连接器
JP2022186858A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CN112136249B (zh)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09478746B (zh) 连接器
JP659883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281698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7229126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US11289841B2 (en) Cable connector
CN108418011B (zh) 连接器
JP2017162641A (ja) コネクタ
KR101235416B1 (ko) 커넥터 장치
WO2023223873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7383188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589622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WO2023199844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6464292B2 (ja)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22112479A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CN112652903A (zh) 扁平型导体用电连接器
CN116830393A (zh) 连接器以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