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46647B - 連接器裝置 - Google Patents

連接器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46647B
TWI446647B TW100123243A TW100123243A TWI446647B TW I446647 B TWI446647 B TW I446647B TW 100123243 A TW100123243 A TW 100123243A TW 100123243 A TW100123243 A TW 100123243A TW I446647 B TWI446647 B TW I44664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sing
wiring board
outer casing
locking
conductiv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3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3015A (en
Inventor
Kosuke Ozeki
Yoshimitsu Hashimoto
Yoshinobu Shimada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2230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30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46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4664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4Retain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7Coupling devices fo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71Details
    • H01R12/775Ground or shield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4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shield being mounted on a PCB and connecte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Description

連接器裝置
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係關於一種連接器裝置,其在安裝有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FPC)或可撓性平板狀纜線(FFC)等配線板狀構件之前提下,基於為了將設於該配線板狀構件之連接端子部維持在與其他配線基板電氣連接之狀態,而具備有與設在所安裝之配線板狀構件之連接端子部接觸連接的接觸件及將所安裝之配線板狀構件為了阻止其脫離而予以卡止的鎖止部。
構裝於各種電子機器之較小型的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或可撓性平板狀纜線等配線板狀構件,大多使用電氣連接且固定於主配線基板之連接器裝置,以進行對安裝有各種電氣零件之主配線基板的安裝。在將此種配線板狀構件安裝於主配線基板時所使用之連接器裝置,係具有與設於配線板狀構件之連接端子部接觸連接之導電性接觸件,透過該接觸件將設於配線板狀構件之連接端子部電氣連接於設在主配線基板之配線部中的端子。
以往所提出之例如將形成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配線板狀構件安裝於主配線基板時所使用的連接器裝置,係設有插入配線板狀構件之插入部,並具有配置於主配線基板之例如由絕緣材料形成之外殼(housing)。此外,具備:複數個接觸件,係排列配置設於該外殼內以連結於設在主配線基板之配線端子,並在配線板狀構件經由插入部插入外殼時,分別對應於設在該配線板狀構件之複數個連接端子部;導電性殼(conductive shell),係有助於針對複數個接觸件之特性阻抗調整,亦作為外部電磁波雜訊對策,亦即為了獲得對來自外部之電磁波雜訊的屏蔽效果,而配置成局部或整體地覆蓋外殼,並連結於設在主配線基板之接地端子;以及致動器(actuator),係設置成可相對外殼旋動,並分別卡合於複數個接觸件,在受到旋動時使各複數個接觸件中之動作部移位,藉此於複數個接觸件,使其形成分別接觸連接於複數個訊號連接端子部之狀態、或從與複數個訊號連接端子部之接觸連接釋放的狀態。此外,複數個接觸件係處於分別接觸連接於設在配線板狀構件之複數個連接端子部的狀態,藉此配線板狀構件即處於與主配線基板電氣連接之狀態。
再者,在以往所提出之將配線板狀構件安裝於主配線基板時所使用的連接器裝置中,雖具有如上述般之外殼,並具備有如上述般之複數個接觸件與導電性殼,不過並未具備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致動器,當配線板狀構件經由插入部插入外殼時,自動地設於外殼內之複數個接觸件即分別接觸連接於設在所插入之配線板狀構件的複數個連接端子部。在此連接器裝置中,配線板狀構件僅經由插入部適切地插入外殼,配線板狀構件即處於與主配線基板電氣連接之狀態。
在此種以往所提出之連接器裝置中,不論是具備有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致動器者或不具備此致動器者之任一種情況,例如,形成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配線板狀構件,經由插入部插入配置於主配線基板之外殼,配置於外殼內之複數個接觸件即分別接觸連接於插入外殼內之配線板狀構件中的複數個連接端子部,藉此當配線板狀構件處於與主配線基板電氣連接之狀態時,必須能避免配線板狀構件從外殼非所欲地脫離之情形。當然,為了適切地維持配置於外殼內之複數個接觸件分別接觸連接於插入外殼後之配線板狀構件中的複數個連接端子部的狀態,必須設置成經由插入部插入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可穩定地維持該狀態,而不會造成從外殼非所欲地被抽離之情形。
因此,以往已提出一種連接器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其係屬於如上述般之具有外殼,此外亦具備有複數個接觸件、導電性殼、以及可相對外殼旋動之致動器的連接器裝置者,具備有卡合於經由插入部插入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以阻止該配線板狀構件從外殼非所欲之抽離的卡止手段。又,以往亦已提出一種連接器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其屬於如上述般之具有外殼,此外雖亦具備有複數個接觸件、以及導電性殼,不過並未具備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致動器的連接器裝置者,具備有卡合於經由插入部插入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以阻止該配線板狀構件從外殼非所欲之抽離的卡止手段。
在專利文獻1所示之連接器裝置中,係於導電性殼(屏蔽板(shield plate)11)之一部分,形成有可如蹺蹺板(seesaw)般位移的卡止手段(鎖止部11c),於此卡止手段則設有朝向導電性殼之內側彎曲的卡止端部(爪部11d)。此外,卡止手段係對應設置成可相對外殼(外殼3)旋動之致動器(致動器3)的旋動操作而位移。
在此種前提下,若在配線板狀構件(FPC21)插入外殼內之收容空間(FPC收容空間34)後,進行致動器往第1方向之旋動操作,則配置於外殼內之複數個接觸件(第1接觸件5、第2接觸件6),即藉由形成於致動器之凸輪(凸輪部92,93)使其位移,而分別接觸連接於插入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連接端子部,並且卡止手段即藉由形成於致動器之凸輪(凸輪部94)使其位移,使設於其之卡止端部卡合於設在插入外殼內之配線板狀構件的卡合部(切口21a)。藉此,阻止插入外殼後之配線板狀構件從外殼之非所欲的抽離。
然後,設於卡止手段之卡止端部若在卡合於設在插入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的前提下,進行往與致動器之第1方向反向之第2方向的旋動操作,則形成於致動器之凸輪(凸輪部94),即容許在卡止手段形成解除設於其之卡止端部與設於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的卡合。藉此,插入外殼內之配線板狀構件即處於可從外殼抽離的狀態。
又,在專利文獻2所示之連接器裝置中,係於外殼(外殼本體2)具備有設置成對其可旋動之導電性殼(殼4)。此外,於導電性殼之一部分形成有板簧狀之卡止手段(足部46),於此卡止手段之前端部則設有朝向導電性殼之內側的卡止突起(卡止突起44)。
在此種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導電性殼,其整體成為接近外殼即形成對外殼伏臥之位置的前提下,當配線板狀構件(FPC)經由插入部(插入口21)插入外殼時,配置於外殼內之複數個接觸件(接觸件3(上部接觸件31、下部接觸件32)),即分別接觸連接於插入外殼後之配線板狀構件中的複數個連接端子部,並且設於卡止手段之卡止突起即卡合於設在插入外殼後之配線板狀構件的卡合部(FPC卡止孔FPC2)。藉此,阻止插入外殼後之配線板狀構件從外殼之非所欲的抽離。
然後,設於卡止手段之卡止突起在卡合於設在插入外殼後之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的前提下,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導電性殼,若受到為了形成對外殼起立之位置的旋動操作,則形成於導電性殼之卡止手段亦隨著導電性殼位移,設於其之卡止突起即解除與設於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的卡合。藉此,插入外殼後之配線板狀構件即處於可從外殼抽離之狀態。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52993號公報(段落0016、0017、0033~0043、圖1、圖5、圖6)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8-192574號公報(段落0026、0027、0031~0034、圖1~6)
在如上述般之使用於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等配線板狀構件安裝於主配線基板的連接器裝置,且作為具備有阻止插入外殼內之配線板狀構件從外殼之非所欲之脫離之卡止手段的以往所提出之連接器裝置中,卡止手段係對應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致動器的旋動操作而位移,或者,具備設置成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導電性殼,並於該導電性殼之一部分形成有卡止手段。
在此種設置成卡止手段係對應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致動器的旋動操作而位移之習知連接器裝置的情況下,係必須具備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致動器,此卻會成為對連接器裝置整體進一步小型化的障礙,進而亦成為增大連接器裝置之製造成本的主因。此外,在使卡止手段形成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狀態或卡止解除狀態時,使致動器對外殼旋動之操作係不可或缺,而必須在連接器裝置之周圍設置用以進行此操作之非所欲的空間。再者,導電性殼係設置成僅覆蓋外殼之上面(與對接於主配線基板之面相對向之另一面)與複數個接觸件之排列方向中的側端面,而有難以有效地獲得對來自外部之電磁波雜訊之屏蔽效果之虞。
又,在具備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導電性殼,並於該導電性殼之一部分形成有卡止手段的以往所提出之連接器裝置的情況下,由於導電性殼係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因此無法利用導電性殼來將連接器裝置固定於主配線基板,而必須另外具備用以將連接器裝置固定於主配線基板之構件(壓制(hold down)構件),此卻會成為對連接器裝置整體進一步小型化的障礙,進而亦成為增大連接器裝置之製造成本的主因。再者,在此連接器裝置中,導電性殼亦設置成僅覆蓋外殼之上面(與對接於主配線基板之面相對向之另一面)與複數個接觸件之排列方向中的側端面,而有難以有效地獲得對來自外部之電磁波雜訊之屏蔽效果之虞。
有鑑於此點,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的發明,係一種連接器裝置,使用於將形成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或可撓性平板狀纜線等之配線板狀構件安裝於其他配線基板,具備:外殼,係設有板狀構件插入部;複數個接觸件,係排列配置設於外殼;以及導電性殼,係覆蓋外殼;無須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致動器等,亦無須將導電性殼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藉此可將零件數量設置成較少,而可謀求整體更進一步之小型化與製造成本之降低,此外亦無須將致動器或導電性殼之旋動操作等所須之非所欲的空間設置在連接器裝置之周圍。
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10項中任一項所記述之發明(以下,稱為本發明)的連接器裝置,具備:外殼,係設有板狀構件插入部並配置在配線基板上;複數個接觸件,係排列配置在外殼內以形成與設在配線基板之配線端子連結之狀態,在配線板狀構件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外殼時,接觸連接於插入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連接端子部;以及導電性殼,係配置成局部地覆蓋外殼之表面,以形成連結於設在配線基板之接地端子之狀態;於導電性殼一體地形成有延伸於外殼內且形成將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該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卡止之狀態之鎖止部、及連結設於鎖止部且一部分在與外殼中之對接於配線基板之一端面部對向之另一端面部側形成突出至導電性殼之外方之操作部之鎖止解除部,鎖止部係將插入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卡止,在該鎖止部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之狀態下,對鎖止解除部之操作部施加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之按壓力時,鎖止解除部使鎖止部解除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
尤其,在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述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部具備在外殼內卡合於設在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該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以形成將配線板狀構件卡止之狀態之卡止部、及從導電性殼延伸並將卡止部支承成可位移之彈性支承部,於彈性支承部連結有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解除部。
又,在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述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解除部,除了操作部以外,具備從該操作部往導電性殼內延伸並對接於外殼或導電性殼中之壁狀部之可動部、及將可動部連結於鎖止部之彈性支承部之連結部,對操作部施加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之按壓力時,伴隨此可動部及連結部移動,使鎖止部解除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
再者,在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述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解除部之操作部,係形成有使設置成自由端之一端抵接於與外殼中之對接於配線基板之一端面部對向之另一端面部並能使另一端對該一端彈性位移之傾斜板狀部。
在上述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當配線板狀構件經由設於外殼之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配置於配線基板之外殼時,排列配置於外殼內之複數個接觸件,即接觸連接於所插入之配線板狀構件中的複數個連接端子部,並且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部,在外殼內,即將所插入之配線板狀構件予以卡止。藉此,阻止插入外殼後之配線板狀構件從外殼之非所欲的抽離。
此外,在鎖止部將配線板狀構件予以卡止的前提下,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且連結於鎖止部之鎖止解除部中,在與外殼中之對接於配線基板之一端面部對向之另一端面部側突出至導電性殼之外方的操作部,處於施加有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之按壓力的狀態時,該鎖止解除部即移動以在鎖止部解除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藉此,藉由按壓鎖止解除部之操作部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而在外殼內形成解除鎖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的狀態,使配線板狀構件處於可從外殼抽離的狀態。
在此前提下,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部,例如,如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述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的情形般,係設置成具備:卡止部,係在外殼內卡合於設在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該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的卡合部,以形成將配線板狀構件予以卡止的狀態;以及彈性支承部,係從導電性殼延伸並將卡止部支承成可位移。此外,於鎖止部之彈性支承部,連結有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解除部,以構成與鎖止解除部與鎖止部之連結。
又,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conductive shell)之鎖止解除部,例如,如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述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的情形般,除了該操作部以外,係設置成亦具備:可動部,係從操作部往導電性殼內延伸並對接於外殼或導電性殼中之壁狀部;以及連結部,係將可動部連結於鎖止部之彈性支承部。此外,對操作部施加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伴隨此可動部及連結部即移動,使具有透過連結部連結於可動部之彈性支承部的鎖止部,解除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
又,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解除部,例如,如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述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的情形般,該操作部係形成有使設置成自由端之一端抵接於與外殼中之對接於配線基板之一端面部對向的另一端面部,並使另一端對該一端可彈性移位的傾斜板狀部。對操作部施加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使傾斜板狀部之另一端往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彈性位移,藉此使操作部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整體,接近外殼中之另一端面部,而設置成往導電性殼之外方的突出量較小,當操作部不再受到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傾斜板狀部之另一端即往導電性殼之外方彈性位移而復原,藉此使操作部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整體,從外殼中之另一端面部隔離,而設置成導電性殼往外方之突出量較大。
在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如上述般,對經由設於外殼之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外殼的配線板狀構件,可進行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部的卡止、以及透過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解除部解除鎖止部之卡止,藉由將為此目的之鎖止部與鎖止解除部分別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即可謀求零件數量之減少與連接器裝置整體之更進一步的小型化。
又,在對插入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進行鎖止部之卡止及透過鎖止解除部解除鎖止部之卡止時,例如,無須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之致動器,此外亦無須將導電性殼對外殼設置成可旋動,並可利用對外殼固定之導電性殼來將連接器裝置固定於配線基板,而無須另外具備用以將連接器裝置固定於配線基板之構件。其結果,利用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即可將零件數量設置成較少以有效地謀求製造成本之降低。
再者,由於僅將配線板狀構件經由設於外殼之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外殼,即可對配線板狀構件進行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部的卡止,並且僅將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施加於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且連結於鎖止部之鎖止解除部中突出至導電性殼之外方的操作部,即可進行鎖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的解除,因此藉由極為簡單之操作即可解除鎖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而且於此操作並無須在鎖止解除部之周圍設置非所欲之空間。
尤其,在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述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由於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部,係設置成具備:卡止部,係在外殼內卡合於設在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該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的卡合部,以形成將配線板狀構件予以卡止的狀態;以及彈性支承部,係從導電性殼延伸並將卡止部支承成可位移;於該彈性支承部,連結有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解除部,因此以較簡單之構成,即可確實地對配線板狀構件進行鎖止部之卡止及鎖止部之卡止的解除。
又,在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述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由於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解除部,除了該操作部以外,亦具備:可動部,係從操作部往導電性殼內延伸並對接於外殼或導電性殼中之壁狀部;以及連結部,係將可動部連結於鎖止部之彈性支承部;對操作部施加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伴隨此可動部及連結部即彈性位移,而使具有透過連結部連結於可動部之彈性支承部的鎖止部,解除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因此以較簡單之構成,即可既容易又確實地以鎖止解除部中之操作部的按壓,進行鎖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的解除。
再者,在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中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述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中,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之鎖止解除部中之操作部,係形成有突出至導電性殼之外方的傾斜板狀部,當操作部不再受到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使操作部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整體,從外殼中之另一端面部隔離,而設置成導電性殼往外方之突出量較大,相對於此,在操作部受到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使傾斜板狀部之另一端往朝向導電性殼內之方向彈性移位,使操作部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整體,接近外殼中之另一端面部,而設置成往導電性殼之外方的突出量較小,然後,當操作部不再受到按壓力時,傾斜板狀部之另一端即往導電性殼之外方彈性移位而復原。藉此,在配線板狀構件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外殼的前提下,當鎖止解除部中之操作部往導電性殼之外方的突出量設置成較大時,在外殼內鎖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即已適切地進行。因此,從導電性殼之外部藉由目視操作部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即可既容易又迅速且正確地確認在外殼內鎖止部對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已適切地進行的狀態。
用以實施本發明之形態,係以針對以下所述之本發明之實施例1~3來加以說明。
[實施例1]
圖1(從正面側觀看之立體圖)、圖2(從背面側觀看之立體圖)、圖3(前視圖)、圖4(俯視圖)、以及圖5(仰視圖),係表示構成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實施例1)的連接器裝置10。此外,為了方便,針對連接器裝置10,從圖3所示之連接器裝置10之正面觀看,係將左方稱為左或左側,將右方稱為右或右側,將上方稱為上或上側,將下方稱為下或下側。
圖1~5中,構成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一例的連接器裝置10,係具備有由合成樹脂等絕緣材料所形成的外殼(housing)11。在外殼11,如圖1及圖3所示,於其正面側端面部設有板狀構件插入部12,板狀構件收容空間係從板狀構件插入部12往外殼11之內部延伸。
外殼11,例如,係配置於未圖示之主配線基板,藉此設置成連接器裝置10整體為安裝於主配線基板。此時,外殼11中夾在正面側端面部與背面側端面部之一對對向端面部中之一方即下側端面部係作為對接於主配線基板之端面部,且另一方即上側端面部係作為開放之端面部。接著,例如,後述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作為構成配線板狀構件者,即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而插入外殼11。
在外殼11,於其內部,沿著外殼11之長邊方向(左右方向,以箭頭L所示之方向(以下,稱為L方向)),排列配置設有各為以彈性導電材料形成之複數個接觸件13。複數個接觸件13,雖設置作為與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中之複數個連接端子部接觸連接的訊號用接觸件,不過亦可作為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中之複數個訊號連接端子部及接地連接部接觸連接的訊號用及接地用接觸件。於複數個接觸件13,如圖2所示,係分別設有從外殼11之背面側端面部導出至其外部的連接端子部13a,連接端子部13a係藉由例如焊接而連接於設在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的配線端子。接著,複數個接觸件13,例如,係從圖2所示之外殼11的背面側端面部側,往外殼11之內部按壓插入。
此等複數個接觸件13,係在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時,在外殼11內分別接觸連接於插入外殼11後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中的複數個連接端子部。藉此,插入外殼11後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中的複數個連接端子部,即透過複數個接觸件13而連結於設在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的配線端子。
又,連接器裝置10係具備有局部地覆蓋其表面之導電性殼(conductive shell)14。此導電性殼14係金屬板材料經過加工成形所構成,主要係為了有助於針對複數個接觸件13之特性阻抗調整,再者亦作為針對連接器裝置10之外部電磁波雜訊對策,亦即為了獲得連接器裝置10對來自外部之電磁波雜訊的屏蔽效果而具備。因此,於導電性殼14係設有複數個接地連接端子部14a,此等接地連接端子部14a,例如係藉由焊接而分別連結於設在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的接地端子。
如圖1~5所示,導電性殼14,針對外殼11中之正面側端面部及其周圍部分、上側端面部之與背面側端面部之邊界部分的一部分、背面側端面部中複數個接觸件13導出至外部之部分、以及下側端面部之正面側端面部側的部分,雖並未覆蓋該等之表面,不過針對這些部分以外之部分,亦即上側端面部之與背面側端面部之邊界部分之一部分以外的部分、左側端面部、右側端面部、以及下側端面部之背面側端面部側的部分等,係大致整體地覆蓋該等之表面。又,設於導電性殼14之複數個接地連接端子部14a,在藉由例如焊接而連接於設在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的接地端子時,導電性殼14亦利用作為用以將連接器裝置10固定於主配線基板之構件。
此外,在導電性殼14中,如表示圖3中之VI-VI線剖面的圖6、以及表示導電性殼14之左側端部的圖7所示,複數個接地用接觸件16,係分別設置成從覆蓋外殼11中下側端面部之背面側端面部側之部分的部分15D,朝向板狀構件插入部12並往外殼11內延伸。複數個接地用接觸件16係分別在外殼11內與複數個接觸件13中之一個相對向配置,在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時,接觸連接於設在該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接地連接部。
又,在導電性殼14,如圖5所示,係於覆蓋外殼11中下側端面部之背面側端面部側之部分的部分15D中之左側端部17及右側端部18,分別形成有鎖止部20,以維持將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且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予以卡止的狀態。
如表示導電性殼14之左側端部的圖8所示,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中之左側端部17的鎖止部20,係構成為具備卡止部21、以及彈性支承部22,其中該卡止部21係在外殼11內卡合於設在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且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的卡合部,以維持將該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予以卡止之狀態,該彈性支承部22係從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中之左側端部17朝向板狀構件插入部12延伸並將卡止部21支承成可位移。以此方式,具備有卡止部21與彈性支承部22之鎖止部20,係與導電性殼14一體地形成。
鎖止部20中之卡止部21,係形成有從彈性支承部22朝向上側上升之突起,並將其端面部設置成形成傾斜面21a者,該傾斜面21a係沿著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往外殼11的方向上升傾斜。此外,卡止部21係使形成該傾斜面21a之部分卡合於設在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且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的卡合部。又,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係從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中之左側端部17形成有具有彈性且延伸的臂狀部,在成為連結於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中之左側端部17之基部與卡止部21之間的部位,設有設置成窄幅部分之窄縮部23,此窄縮部23係彎曲成微幅向上隆起。
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中之右側端部18的鎖止部20,亦與形成於上述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中之左側端部17的鎖止部20同樣地構成,並與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中之左側端部17的鎖止部20同樣地動作。
又,在導電性殼14,如圖1~4所示,分別於其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形成有可移位之鎖止解除部30。此鎖止解除部30係用來操作以解除由鎖止部20所形成之對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且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的卡止。
如圖7及圖8所示,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左側端部的鎖止解除部30,係構成為具備有操作部31、可動部32、以及連結部33,其中該操作部31係突出至覆蓋外殼11中之上側端面部之大部分之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的外方,以承受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操作,該可動部32係從操作部31往導電性殼14內延伸,該連結部33係將可動部32連結於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以此方式,具備有操作部31、可動部32、以及連結部33之鎖止解除部30,亦透過鎖止部20而與導電性殼14一體地形成。此外,當操作部31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隨此可動部32即移動至向下之方向並且連結部33亦與可動部32一起移動,使具有透過連結部33連結於可動部32之彈性支承部22的鎖止部20,解除對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的卡止。
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如圖7所示,係使形成自由端31a之一端抵接於外殼11中之上側端面部,並將連結於可動部32之另一端形成作為可彈性移位之傾斜板狀部。此外,當操作部31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操作部31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的另一端,即隨著可動部32,使其彈性位移至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藉此使操作部31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整體接近外殼11中之上側端面部,而使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往外方之突出量較小,當操作部31不再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操作部31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的另一端,即隨著可動部32往導電性殼14之外方彈性移位並復原,藉此使傾斜板狀部整體從外殼11中之上側端面部隔離,而使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往外方之突出量較大。
從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往導電性殼14內延伸之可動部32,如表示圖4中之IX-IX線剖面的圖9所示,係以處於與外殼11之左側端部中之壁狀部35對接之狀態的前提下,設置成移動於上下方向。此外,於可動部32形成有卡合部36,並且於外殼11之壁狀部35形成有卡合部37,對應可動部32之移動,形成卡合部36與卡合部37相互卡合之狀態,卡合部36則設置成會越過卡合部37。
如將圖9中之框P內放大表示的圖10所示,形成於可動部32之卡合部36係設置成形成突起者,且形成於外殼11之壁狀部35的卡合部37係設置成於可動部32之移動方向亦即上下方向,形成有細長隆起者,而該細長隆起係構成形成例如夾著沿著正交交叉之方向延伸之稜角的第1傾斜面37a及第2傾斜面37b。此外,卡合部37中之第1傾斜面37a,係在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對形成於隨其移動至向下之方向之可動部32的卡合部36而言為上升斜面,且卡合部37中之第2傾斜面37b,則在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不再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對形成於隨著彈性復原之操作部31移動至向上之方向之可動部32的卡合部36而言為上升斜面。
此種前提下,卡合部37中之第1傾斜面37a的傾斜度,係設置成較卡合部37中之第2傾斜面37b的傾斜度大。亦即,第1傾斜面37a具有較大之傾斜度,而第2傾斜面37b則具有較小之傾斜度。藉此,形成於可動部32之卡合部36,係處於在可動部32移動至向下之方向時當越過卡合部37時從卡合部37所受到之阻力,較在可動部32移動至向上之方向時當越過卡合部37時從卡合部37所受到之阻力大的狀態。其結果,在將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施加於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時,當形成於隨其移動至向下之方向之可動部32的卡合部36越過形成於外殼11之壁狀部35的卡合部37時,即可獲得明確之卡入(click)感,且在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不再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操作部31復原時,即可獲得形成於隨其移動至向下之方向之可動部32的卡合部36,圓滑地越過形成於外殼11之壁狀部35的卡合部37的狀態。
又,如後述之圖17所示,鎖止解除部30中之可動部32,係在外殼11內將其正面側,亦即外殼11中設有板狀構件插入部12之正面側端面部側的端面部32a,配置於接近外殼11中正面側端面部之背面部11a的位置。藉此,在欲使其移動至外殼11中之正面側端面部側的外力作用於鎖止解除部30中之可動部32時,其端面部32a即抵接於外殼11中之正面側端面部的背面部,以進行針對該可動部32之位置限制。其結果,即可針對鎖止解除部30中之可動部32、或鎖止解除部30整體、甚至連結於鎖止解除部30之鎖止部20,阻止非所欲之移位或變形(例如,在已藉由鎖止部20將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後且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予以卡止的狀態下,因從外殼11抽離之方向之外力波及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時的位移或變形)。
在導電性殼14之左側端部,於覆蓋外殼11之左側端面部之導電性殼14的側面部38,形成有插入狹縫之插入卡合突起部39,其中該狹縫係設在形成外殼11之正面側端面部的部分。
此外,如圖7所示,於覆蓋外殼11中下側端面部之背面側端面部側之部分之導電性殼14的部分15D、以及覆蓋外殼11中上側端面部之大部分之導電性殼14的部分15U,亦分別形成有從該等突出並插入狹縫之插入卡合突起部15a及15b,其中該狹縫係設在形成外殼11之正面側端面部的部分。
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右側端部的鎖止解除部30,亦與形成於上述導電性殼14之左側端部的鎖止解除部30同樣地構成,並與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左側端部的鎖止解除部30同樣地動作。此外,圖示雖已省略,不過在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右側端部的鎖止解除部30中可動部32所對接之外殼11之右側端面部中的壁狀部35,亦形成有形成於可動部32之卡合部36所卡合之卡合部37。再者,圖示雖已省略,不過在導電性殼14之右側端部,於覆蓋外殼11之右側端面部之導電性殼14的側面部38,亦形成有插入狹縫之插入卡合突起部39,其中該狹縫係設在形成外殼11之正面側端面部的部分。
如上述般,在連接器裝置10中,於局部地覆蓋其外殼11表面之導電性殼14之L方向中的兩端部,係以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方式,分別設有鎖止部20與鎖止解除部30。
圖11及圖12係表示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連接器裝置10中之外殼11,且屬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一例的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
在圖11所示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表面側之面,係於其一端部排列配置設有分別使用導電性板材且形成為條狀的複數個連接端子部41,又,在圖12所示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背面側之面,係於其一端部設有接地連接部42。在具有此種表面側之面及背面側之面的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於隔著排列配置於表面側之面的複數個連接端子部41相互對向的一對側緣部,分別形成有卡合部43及卡合部44,從一對側緣部之一方中之卡合部43起前端側的部分係設置成前端平板部45,並且從一對側緣部之另一方中之卡合部44起前端側的部分係設置成前端平板部46。
一對卡合部43及卡合部44,雖分別設置成形成切口者,不過亦可取代此等切口,而設置成形成一對分別配置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之一對側緣部的卡合孔者。此外,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係預留配置於表面側之面的複數個連接端子部41、配置於背面側之面的接地連接部42、以及形成有一對卡合部43及卡合44或一對卡合孔之部分,該等以外之部分則以覆蓋膜(cover film)47覆蓋。
圖13係表示圖11及圖12所示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連接器裝置10中之外殼11的狀態。圖13中,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係表示排列配置設有複數個連接端子部41並且以覆蓋膜47覆蓋之表面側之面。
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連接器裝置10中之外殼11時,如表示圖3中之XIV-XIV線剖面的圖14所示,準備設置成如下之連接器裝置10,亦即一體地形成於其導電性殼14且具備卡止部21、以及在形成有窄縮部23之前提下支承卡止部21的彈性支承部22所構成的鎖止部20,在外殼11內,係配置成卡止部21為使其所形成之傾斜面21a與設於外殼11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相對向,並且使其頂點部維持接近外殼11之內面,又,一體地形成於其導電性殼14且具備操作部31、可動部32、以及將可動部32連結於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的連結部33所構成的鎖止解除部30,係將其操作部31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整體,設置成往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U之外方之突出量較大的狀態。
接著,對以此方式所準備之連接器裝置10,首先,如圖15及圖16所示,在連接器裝置10中之外殼11的左側端部,形成鎖止部20之卡止部21中之傾斜面21a的部分,從覆蓋外殼11中下側端面部之背面側端面部側之部分之導電性殼14的部分15D(17)側,係抵接於從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卡合部43起前端側的前端平板部45。此時,鎖止部20之卡止部21係藉由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前端平板部45而朝向外殼11之下側端面部,亦即向下按壓,隨著鎖止部20中之彈性支承部22的彈性變形,而使其往外殼11之下側端面部側的位置位移。
又,圖示雖已省略,不過在連接器裝置10中外殼11之右側端部,形成鎖止部20之卡止部21中之傾斜面21a的部分,亦從覆蓋外殼11中下側端面部之背面側端面部側之部分之導電性殼14的部分15D(18)側,抵接於從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卡合部44起前端側的前端平板部46。此外,鎖止部20之卡止部21係藉由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前端平板部46而朝向外殼11之下側端面部按壓,隨著鎖止部20中之彈性支承部22的彈性變形,而使其往外殼11之下側端面部側的位置位移。
此時,使向下移位之彈性變形產生之應力雖作用於各鎖止部20中之彈性支承部22,不過由於在彈性支承部22設有向上隆起般地彎曲之窄幅部分的窄縮部23,因此作用於彈性支承部22之應力,並不會集中在分別連結於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中之左側端部17及右側端部18之彈性支承部22的基部,透過剛性已減低之窄縮部23而分散於彈性支承部22整體。藉此,避免在彈性支承部22之基部產生超過彈性復原極限之情形。
以此方式,分別藉由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前端平板部45及46,鎖止部20之卡止部21即隨著鎖止部20中之彈性支承部22的彈性變形,使其往外殼11之下側端面部側的位置位移,藉此使連結於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之鎖止解除部30的連結部33、可動部32、以及操作部31向下位移。其結果,如圖16所示,形成鎖止解除部30中之傾斜板狀部的操作部31整體,即處於往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U之外方之突出量較小的狀態。
接著,進一步往外殼11之內部插入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時,如圖17所示,在連接器裝置10中之外殼11的左側端部,形成鎖止部20之卡止部21中之傾斜面21a的部分,即從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前端平板部45脫離,藉由鎖止部20中之彈性支承部22的彈性復原而向上移動,使其往遠離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的位置(原位置)位移,而卡合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卡合部43,以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予以卡止。
又,圖示雖已省略,不過在連接器裝置10中之外殼11的右側端部,形成鎖止部20之卡止部21中之傾斜面21a的部分,亦從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前端平板部46脫離,藉由鎖止部20中之彈性支承部22的彈性復原而向上移動,使其往遠離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的位置(原位置)位移,而卡合於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卡合部44,以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予以卡止。
此時,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即完成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往外殼11之插入,而形成正常之插入位置,並藉由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一對鎖止部20卡止,而處於可阻止從外殼之非所欲之抽離的狀態。亦即,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係僅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適切地插入外殼11,藉由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一對鎖止部20,即處於可阻止從外殼之非所欲之抽離的狀態。
此時,如上述般,藉由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產生向上之彈性復原,又,藉由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的另一端往導電性殼14之外方彈性位移並復原,而使連結於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之鎖止解除部30的連結部33、可動部32、以及操作部31向上位移。其結果,形成鎖止解除部30中之傾斜板狀部的操作部31整體,如圖9所示,即處於往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U之外方之突出量較大的狀態。
以此方式,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完成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往外殼11之插入而形成正常之插入位置的前提下,排列配置於外殼11內之複數個接觸件13,即從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U側,分別彈性抵接並接觸連接於排列配置在插入外殼11後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表面側之面的複數個連接端子部41。藉此,插入外殼11後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複數個連接端子部41,即透過複數個接觸件13連結於設在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的配線端子。
又,與此同時,如圖6及圖7所示般從導電性殼14中之部分15D延伸至外殼11內之複數個接地用接觸件16,係從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側,彈性抵接並接觸連接於配置在插入外殼11後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背面側之面的接地連接部42。藉此,插入外殼11後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接地連接部42,即透過複數個接地用接觸件16連結於設在配置有外殼11之主配線基板的接地端子。
然後,在分別於連接器裝置10中之外殼11的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形成往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U之外方之突出量較大的狀態,且構成鎖止解除部30中之傾斜板狀部的操作部31,藉由對其之操作,而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操作部31便在使形成自由端31a之一端抵接於外殼11中之上側端面部的前提下,產生使其向下位移之彈性變形,構成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可動部32、以及連結部33整體,即隨著連結於連結部33之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的擺動,而朝向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亦即使其向下移動。藉此,連結於鎖止解除部30之連結部33之鎖止部20的彈性支承部22即產生彈性變形,而隨著其所支承之卡止部21向下位移。
向下位移之鎖止部20的彈性支承部22,係使其所支承之卡止部21向下移動,而使其往外殼11之下側端面部側的位置位移。藉此,鎖止部20之卡止部21,即解除形成其傾斜面21a之部分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卡合部43及卡合部44各自的卡合,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從鎖止部20對其之卡止予以釋放。藉此,插入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即處於可從外殼11適切地抽離的狀態。
此時,由於在鎖止部20中之彈性支承部22係設有設置成向上隆起般地彎曲之窄幅部分的窄縮部23,因此作用於彈性支承部22且使其產收向下位移之彈性變形的應力,並不會集中在分別連結於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中之左側端部17及右側端部18之彈性支承部22的基部、或彈性支承部22之與卡止部21的連結部,而透過剛性已減低之窄縮部23分散於彈性支承部22整體。藉此,避免在彈性支承部22之基部或與卡止部21的連結部產生超過彈性復原極限之情形。
又,此時,藉由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設於向下移動之鎖止解除部30之可動部32的卡合部36,即從卡合部37所形成之第1傾斜面37a側卡合於形成在可動部32所對接之外殼11之壁狀部35的卡合部37,而處於越過該卡合部37的狀態。此時,由於卡合部37所形成之第1傾斜面37a具有較大之傾斜度,因此於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施加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之按壓力的操作者,在設於可動部32之卡合部36越過形成於外殼11之壁狀部35的卡合部37時,即可獲得明確之卡入(click)感。
再者,例如,在從外殼11抽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之後,當構成鎖止解除部30中之傾斜板狀部的操作部31,不再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主要藉由產生彈性變形之操作部31及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的彈性復原力,構成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可動部32、以及連結部33整體,即隨著連結於連結部33之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的擺動,而朝向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U,亦即使其向上移動,操作部31即返回往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U之外方之突出量較大的原位置。此時,藉此,連結於鎖止解除部30之連結部33之鎖止部20的彈性支承部22即產生彈性變形,而隨著其所支承之卡止部21向上位移。
此時,設於向上移動之鎖止解除部30之可動部32的卡合部36,即從卡合部37所形成之第2傾斜面37b側卡合於形成在可動部32所對接之外殼11之壁狀部35的卡合部37,而處於越過該卡合部37的狀態。設於此可動部32之卡合部36越過形成於外殼11之壁狀部35之卡合部37的動作,係藉由卡合部37所形成之第2傾斜面37b具有較小之傾斜度而可圓滑地進行。
此外,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中之一對卡合部43及44,在取代一對切口部而設置成形成一對卡合孔的情況下,亦與上述同樣地,可進行鎖止部20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之卡止、以及使用鎖止解除部30來解除鎖止部20之卡止。
在使用上述連接器裝置10並於其之外殼11插入構成配線板狀構件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的前提下,雖對經由設於外殼11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的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進行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鎖止部20的卡止、以及透過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鎖止解除部30來解除鎖止部20之卡止,不過亦可藉由在導電性殼14一體地形成為此目的之鎖止部20及鎖止解除部30,而可謀求零件數量之減少與連接器裝置10整體更進一步之小型化。
又,在對插入外殼11的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進行鎖止部20的卡止、以及透過鎖止解除部30解除鎖止部20之卡止時,例如,除了無須設置對外殼11設置成可旋動之致動器以外,亦無須將導電性殼14設置成可對外殼11旋動,而可將對外殼11固定之導電性殼14,利用作為連接器裝置10對主配線基板之固定,而無須另外具備用以將連接器裝置10固定於主配線基板的構件。其結果,利用連接器裝置10,即可將零件數量設置成較少以有效地謀求製造成本之降低。
再者,由於僅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經由設於外殼11之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即可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進行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鎖止部20的卡止,並且僅將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施加於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14且連結於鎖止部20之鎖止解除部30中突出至導電性殼14之外方的操作部31,即可進行鎖止部20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之卡止的解除,因此藉由極為簡單之操作即可解除鎖止部20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之卡止,而且於此操作並無須在鎖止解除部30之周圍設置非所欲之空間。
此外,由於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鎖止部20,在外殼11內,係設置成具備卡止部21、以及彈性支承部22,其中該卡止部21係卡合於設在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該外殼11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的卡合部44或卡合部45並形成將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予以卡止之狀態,該彈性支承部22係從導電性殼14延伸並將卡止部21支承成可位移,且在該彈性支承部22連結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鎖止解除部30,因此以較簡單之構成即可確實地進行鎖止部20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之卡止及鎖止部20之卡止的解除。
又,由於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鎖止解除部30,除了操作部31以外,係設置成具備有可動部32、以及連結部33者,其中該可動部32係從操作部31往導電性殼14內延伸並對接於外殼11中之壁狀部35,該連結部33係將可動部32連結於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在操作部31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隨此可動部32及連結部33即彈性位移,而使具有透過連結部33連結於可動部32之彈性支承部22的鎖止部20,解除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之卡止,因此以較簡單之構成,即可既容易又確實地以鎖止解除部30中之操作部31的按壓,進行鎖止部20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之卡止的解除。
再者,一體地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鎖止解除部30中之操作部31,係形成突出至導電性殼14之外方的傾斜板狀部,在操作部31並未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操作部31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整體,係設置成往導電性殼14之外方的突出量較大,相對於此,在操作部31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使傾斜板狀部之另一端往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彈性變形,操作部31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整體,係設置成往導電性殼14之外方的突出量較小,然後,當操作部31不再受到按壓力時,傾斜板狀部之另一端即往導電性殼14之外方彈性移位並復原。藉此,在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經由板狀構件插入部12插入外殼11的前提下,當鎖止解除部30中之操作部31往導電性殼14之外方的突出量設置成較大時,在外殼11內鎖止部20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之卡止即已適切地進行。因此,從導電性殼14之外部藉由目視操作部31所形成之傾斜板狀部,即可既容易又迅速且正確地確認在外殼11內鎖止部20對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40之卡止已適切地進行的狀態。
[實施例2]
圖18(從正面側觀看之立體圖)、以及圖19(局部剖面圖),係表示構成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2例(實施例2)的連接器裝置50。此外,為了方便,針對連接器裝置50,亦在圖18從表示於右方側之連接器裝置50之正面觀看將左方稱為左或左側,將右方稱為右或右側,將上方稱為上或上側,將下方稱為下或下側。
圖18及圖19所示之連接器裝置50,係具有諸多與構成前述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之連接器裝置10同樣地構成的部分,在圖18及圖19中,連接器裝置50中與連接器裝置10之各部及各構件對應的部分及構件,係以與連接器裝置10共通之符號表示,針對該等之重複說明則予以省略。
在連接器裝置50中,在分別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的鎖止解除部30,除了操作部31、可動部32、以及連結部33以外,係設有具有復位彈簧之作用的彈性舌片51。此彈性舌片51係在操作部31所構成之傾斜板狀部內,從該傾斜板狀部中連結於可動部32的端部延伸,並使形成自由端51a之一端抵接於外殼11中之上側端面部。
於以此方式設有彈性舌片51之鎖止解除部30中構成傾斜板狀部的操作部31,在其處於往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U之外方之突出量設置成較大之狀態的前提下,藉由對其之操作,當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構成傾斜板狀部之操作部31,即在使形成自由端51a之一端抵接於外殼11中之上側端面部的前提下,產生使其向下位移之彈性變形,隨此彈性舌片51即在使形成自由端51a之一端抵接於外殼11中之上側端面部的前提下,產生使其向下位移之彈性變形。藉此,構成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彈性舌片51、可動部32、以及連結部33整體,即隨著連結於連結部33之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的擺動,而朝向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D,亦即使其向下移動,連結於鎖止解除部30之連結部33之鎖止部20的彈性支承部22即產生彈性變形,隨著其所支承之卡止部21而向下位移。
然後,當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不再受到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的按壓力時,主要藉由產生彈性變形之操作部31、彈性舌片51、以及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的彈性復原力,構成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彈性舌片51、可動部32、以及連結部33整體,即隨著連結於連結部33之鎖止部20之彈性支承部22的擺動,而朝向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U,亦即使其向上移動,操作部31即返回往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U之外方之突出量設置成較大的原位置。藉此,連結於鎖止解除部30之連結部33之鎖止部20的彈性支承部22即產生彈性變形,而隨著其所支承之卡止部21而向上位移。
以此方式在使構成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彈性舌片51、可動部32、以及連結部33整體向上移動時,彈性舌片51係發揮作為對鎖止解除部30之復位彈簧的作用,使構成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彈性舌片51、可動部32、以及連結部33整體,更迅速且確實地進行向上移動並使操作部31返回往導電性殼14之部分15U之外方之突出量設置成較大之原位置的動作。
構成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2例之連接器裝置50之其他各部,係與構成前述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之連接器裝置10中所對應之部分同樣地構成,而同樣地動作並發揮同樣之作用。
[實施例3]
圖20(從背面側觀看之立體圖),係表示構成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3例(實施例3)的連接器裝置60。此外,為了方便,針對連接器裝置60,亦在圖20從表示於上方側之連接器裝置60之正面觀看將左方稱為左或左側,將右方稱為右或右側,將上方稱為上或上側,將下方稱為下或下側。
圖20所示之連接器裝置60,係具有諸多與構成前述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之連接器裝置10同樣地構成的部分,在圖20及圖21~23中,連接器裝置60中與連接器裝置10之各部及各構件對應的部分及構件,係以與連接器裝置10共通之符號表示,針對該等之重複說明則予以省略。
在連接器裝置60中,係分別在導電性殼14之左側端部及右側端部,設有從側面部38之背面側部分反折至導電性殼14之內側並延伸的壁狀部61。設於導電性殼14之壁狀部61,係清楚地表示於表示連接器裝置60所具備之導電性殼14之左側端部的圖21及圖23、以及包含圖21中之XXII-XXII線剖面的圖22。
在導電性殼14之左側端部,從側面部38之背面側部分反折至導電性殼14所形成的壁狀部61,如圖23所示,係處於以與側面部38夾著外殼11中之壁狀部35的狀態。此外,鎖止解除部30中形成有卡合部36之可動部32係對接於壁狀部61。
在此設於導電性殼14之壁狀部61,如圖22及圖23所示,在形成於鎖止解除部30之可動部32之卡合部36的移動方向,亦即上下方向,例如形成有沿著正交交叉之方向延伸之構成細長隆起的卡合部62。此外,形成於可動部32之卡合部36與形成於壁狀部61之卡合部62,係對應可動部32之移動形成相互卡合狀態,卡合部36則設置成會越過卡合部62。
此等形成於鎖止解除部30之可動部32的卡合部36及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壁狀部61的卡合部62所發揮之作用,係與前述連接器裝置10中形成於鎖止解除部30之可動部32的卡合部36及形成於外殼11之壁狀部35的卡合部37所發揮之作用相同,例如,設置成將朝向導電性殼14內之方向之按壓力施加於鎖止解除部30之操作部31的操作者,在形成於可動部32之卡合部36越過形成於導電性殼14之壁狀部61的卡合部62時,即可獲得明確之卡入(click)感。
又,雖已省略了圖示,不過在導電性殼14之右側端部,亦與設於上述導電性殼14之左側端部之壁狀部61同樣地形成有設於導電性殼14之壁狀部61,鎖止解除部30中形成有卡合部36之可動部32係與其對接,形成於可動部32之卡合部36與形成於壁狀部61之卡合部62,係對應可動部32之移動形成互相卡合狀態,卡合部36則設置成會越過卡合部62。
構成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3例之連接器裝置60之其他各部,係與構成前述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之連接器裝置10中所對應之部分同樣地構成,而同樣地動作並發揮同樣之作用。
以上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係一種使用於將形成為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等之配線板狀構件安裝於主配線基板的連接器裝置,具備:外殼,係設有板狀構件插入部;複數個接觸件,係排列配置設於外殼內;以及導電性殼,係局部地覆蓋外殼之表面;無須對外殼設置可旋動之致動器等,亦無須將導電性殼設置成可對外殼旋動,藉此可將零件數量設置成較少,而可謀求整體更進一步之小型化與製造成本之降低,此外亦無須將致動器或導電性殼之旋動操作等所須之非所欲的空間設置在連接器裝置之周圍,而可廣泛地適用在各種電子機器等。
10,50,60...連接器裝置
11...外殼
12...板狀構件插入部
13...接觸件
14...導電性殼
16...接地用接觸件
20...鎖止部
21...卡止部
22...彈性支承部
23...窄縮部
30...鎖止解除部
31...操作部
32...可動部
33...連結部
35,61...壁狀部
36,37,43,44,62...卡合部
38‧‧‧(導電性殼之)側面部
40‧‧‧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
41‧‧‧連接端子部
42‧‧‧接地連接部
45,46‧‧‧前端平板部
47‧‧‧覆蓋膜
51‧‧‧彈性舌片
圖1係從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之正面側觀看的立體圖。
圖2係從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之背面側觀看的立體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的前視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的俯視圖。
圖5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的仰視圖。
圖6係表示圖3中之VI-VI線剖面的剖面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所具備之導電性殼之一部分的局部立體圖。
圖8係包含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所具備之導電性殼之一部分之一部分剖面的局部立體圖。
圖9係表示圖4中之IX-IX線剖面的剖面圖。
圖10係表示分別設於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所具備之鎖止解除部及外殼之相互卡合部的局部放大剖面圖。
圖11係從表示插入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表面側觀看的立體圖。
圖12係表示從插入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之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之背面側觀看的立體圖。
圖13係表示於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插入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後之狀態的立體圖。
圖14係表示圖3中之XIV-XIV線剖面的剖面圖。
圖15係表示處於對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插入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途中之狀態的局部剖面圖。
圖16係表示處於對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插入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途中之狀態的局部剖面圖。
圖17係表示完成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對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1例之插入,並藉由該第1例所具備之鎖止部之卡止部卡止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後之狀態的局部剖面圖。
圖18係從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2例之正面側觀看的立體圖。
圖19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2例之局部的局部剖面圖。
圖20係從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3例之背面側觀看的立體圖。
圖21係表示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3例所具備之導電性殼之一部分的局部立體圖。
圖22係表示包含圖21中之XXII-XXII線剖面之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3例所具備之導電性殼之一部分的局部立體圖。
圖23係表示包含本發明之連接器裝置之第3例之局部之一部分剖面的局部前視圖。
10...連接器裝置
11...外殼
11a...背面部
12...板狀構件插入部
14...導電性殼
14a...接地連接端子部
15U,15D...導電性殼之部分
17...左側端部
20...鎖止部
21...卡止部
21a...傾斜面
22...彈性支承部
23...窄縮部
30...鎖止解除部
31...操作部
32a...端面部
40...可撓性印刷配線基板
42...接地連接部
43...卡合部
45...前端平板部
47...覆蓋膜

Claims (8)

  1. 一種連接器裝置,具備:外殼,係設有板狀構件插入部並配置在配線基板上;複數個接觸件,係排列配置在該外殼內以形成與設在該配線基板之配線端子連結之狀態,在配線板狀構件經由該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該外殼時,接觸連接於插入該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中之複數個連接端子部;以及導電性殼,係配置成局部地覆蓋該外殼之表面,以形成連結於設在該配線基板之接地端子之狀態,一體地形成有延伸於該外殼內且將經由該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該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卡止之鎖止部、及連結設於該鎖止部且一部分形成操作部之鎖止解除部;該鎖止部具備形成在該外殼內卡合於設在經由該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該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之狀態之卡止部、及從該導電性殼延伸並將該卡止部支承成可位移之彈性支承部;該鎖止解除部之操作部在該外殼中與和該配線基板對接之一端面部對向之另一端面部側往該導電性殼之外側突出;該鎖止解除部,除了該操作部以外,具備從該操作部往該導電性殼內延伸並對接於該外殼或該導電性殼中之壁狀部之可動部、及將該可動部連結於該鎖止部之彈性支承部之連結部;在藉由該鎖止部構成插入該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之卡 止之狀態下,對該鎖止解除部之操作部施加朝向該導電性殼內之方向之按壓力時,該鎖止解除部使該鎖止部解除對該配線板狀構件之卡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在該鎖止部之卡止部卡合於設在經由該板狀構件插入部插入該外殼之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之狀態下,對該鎖止解除部之操作部施加朝向該導電性殼內之方向之按壓力時,該鎖止解除部使該鎖止部之彈性支承部產生彈性變形以使該卡止部位移,解除該卡止部與設在該配線板狀構件之卡合部之卡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在該鎖止部之彈性支承部中成為連結於該導電性殼之基部與該卡止部之間之部位設有窄縮部。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鎖止解除部之操作部,係形成有使設置成自由端之一端抵接於該外殼中之該另一端面部並能使連結於該可動部之另一端對該一端彈性位移之傾斜板狀部。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鎖止解除部之操作部具備使從與該可動部之連結部延伸且設置成自由端之一端抵接於該外殼中之該另一端面部以發揮復位彈簧之作用之彈性舌片。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於該鎖止解除部之可動部形成第1卡合部,且於該可動部對接之該外殼或該導電性殼中之壁狀部形成第2卡合部,對應該 可動部之移動,該第1及第2卡合部形成互相卡合狀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形成於該鎖止解除部之可動部之第1卡合部,係設置成構成突起,且形成於該外殼或該導電性殼中之壁狀部之第2卡合部,係設置成構成形成第1及第2傾斜面之細長隆起,該第1及第2傾斜面係夾著沿著與該可動部之移動方向交叉之方向延伸之稜角,就對該鎖止解除部之操作部施加朝向該導電性殼內之方向之按壓力時移動之第1卡合部而言,該第1傾斜面成為上升斜面,且就對該鎖止解除部之操作部不施加朝向該導電性殼內之方向之按壓力而彈性復原時移動之第1卡合部而言,該第2傾斜面成為上升斜面,該第1傾斜面之傾斜度係設置成較該第2傾斜面之傾斜度大。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連接器裝置,其中,該鎖止解除部之可動部中設有該外殼之該板狀構件插入部之部分側之端部,係配置在可形成抵接於該外殼之狀態之位置。
TW100123243A 2010-07-13 2011-07-01 連接器裝置 TWI446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8925A JP5146701B2 (ja) 2010-07-13 2010-07-13 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3015A TW201223015A (en) 2012-06-01
TWI446647B true TWI446647B (zh) 2014-07-21

Family

ID=45469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3243A TWI446647B (zh) 2010-07-13 2011-07-01 連接器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146701B2 (zh)
TW (1) TWI446647B (zh)
WO (1) WO201200835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11826B2 (ja) * 2006-05-31 2012-08-29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ントテクノロジー 使用済み家電類の処理方法
JP5870761B2 (ja) * 2012-02-29 2016-03-01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854272B2 (ja) * 2012-03-12 2016-02-09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549821B2 (ja) 2012-04-17 2014-07-1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949081B2 (ja) * 2012-04-17 2016-07-0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601347B2 (ja) * 2012-05-16 2014-10-08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885594B2 (ja) 2012-06-04 2016-03-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5298227B1 (ja) * 2012-07-19 2013-09-25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EP2717387B1 (en) * 2012-10-08 2018-08-01 Dai-Ichi Seiko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3730768B (zh) * 2012-10-16 2016-01-2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JP5790681B2 (ja) 2013-03-13 2015-10-07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6044779B2 (ja) * 2013-03-15 2016-12-14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6081308B2 (ja) * 2013-07-24 2017-02-1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8292813B (zh) 2015-08-31 2021-05-25 安费诺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电路板连接器
JP6565716B2 (ja) * 2016-01-28 2019-08-28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US10305209B2 (en) 2016-02-26 2019-05-28 Amphenol Fci Asia Pte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JP6540674B2 (ja) 2016-12-09 2019-07-10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TWM576352U (zh) * 2018-11-15 2019-04-0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
CN111342250A (zh) * 2020-04-02 2020-06-26 苏州祥龙嘉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下沉式fpc连接器安装结构
TWM616388U (zh) * 2021-04-06 2021-09-0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鎖扣與解鎖結構的連接器
WO2023095687A1 (ja) * 2021-11-29 2023-06-01 Idec株式会社 接続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9513Y2 (zh) * 1985-11-28 1992-07-16
JP2002100444A (ja) * 2000-09-22 2002-04-05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4353436B2 (ja) * 2007-02-08 2009-10-28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22848A (ja) 2012-02-02
TW201223015A (en) 2012-06-01
JP5146701B2 (ja) 2013-02-20
WO2012008353A1 (ja) 2012-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46647B (zh) 連接器裝置
TWI388089B (zh) 連接器裝置
TWI455410B (zh) Connector device
JP5093340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TWI446648B (zh) Connector device
JP570431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4982770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TWI451638B (zh) 連接器裝置
JP5920568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0267427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1086428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81134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12221859A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5846429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6281698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TWI679812B (zh) 連接器
TWI474564B (zh) Connector device
JP4984896B2 (ja) Emi防止用接触子及びこのemi防止用接触子を用いたemi防止構造。
JP2013045541A (ja) コネクタ装置
TWI474565B (zh) Connector device
JPH0644058U (ja) インターフェース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