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78400B - 探测器 - Google Patents

探测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78400B
CN101978400B CN200980110260.1A CN200980110260A CN101978400B CN 101978400 B CN101978400 B CN 101978400B CN 200980110260 A CN200980110260 A CN 200980110260A CN 101978400 B CN101978400 B CN 1019784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est section
peristome
space
det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026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78400A (zh
Inventor
岛田佳武
小松干生
阪本浩司
奥野裕寿
本田亚纪子
大和弘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764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7241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7773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2432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0454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4449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045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3465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28787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19032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78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8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78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784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BSIGNALLING OR CALLING SYSTEMS; ORDER TELEGRAPHS; ALARM SYSTEMS
    • G08B17/00Fire alarms; Alarms responsive to explosion
    • G08B17/10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 G08B17/11Actuation by presence of smoke or gases, e.g. automatic alarm devices for analysing flowing fluid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using an ionisation chamber for detecting smoke or gas
    • G08B17/1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re-Detection Mechanisms (AREA)
  • Measuring Volume Flow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Fluid Adsorption Or Reactions (AREA)

Abstract

在箱体(1)的内部,设置在其高度方向上分离空间(11a、11b)的分离板(2),并在空间(11a)中设置检测部(3),另一方面在空间(11b)中设置发音体(4)。并且,通过在侧壁(12)上设置开口部(14)而使空间(11a)对外界环境开放,使测定对象的流体流入空间(11a)。此时,在箱体(1)的空间(11a)的内部,形成从构成箱体(1)的侧壁(12)朝向检测部(13)的流路,积极地向检测部(3)引导流体。

Description

探测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流入检测部的流体来测定表示环境的变化的环境值的探测器,尤其涉及检测部设置在箱体内部的探测器。
背景技术
一般,作为报知火灾的火灾警报器,提供了具备检测出室内温度的热探测元件的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参照专利文献1)、具备烟检测器的烟检测式的火灾警报器(参照专利文献2)、以及具备两个方式的火灾警报器(参照专利文献3、专利文献4)等。并且,如专利文献1所示,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为,在通过热探测元件检测出的温度成为高温时,判断为发生了火灾,而进行警报的发报。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2所示,烟检测式的火灾警报器为,在烟检测器测定的烟量变多时,判断为发生了火灾,而进行警报的发报。
这些火灾警报器分别构成为如下的探测器:具备用于火灾检测而构成测定温度或烟量的检测部的检测室,通过流体检测出周边环境的变化。并且,进行气体检测的气体警报器也同样,构成为通过流体检测出周边环境的变化的探测器。这种通过流体测定环境值的探测器,为了正确地检测出其周边环境的变化,需要具备用于将成为测定对象的流体引导到检测部内的构造。因此,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所示那样,以往的探测器大多使构成为检测部的检测室成为向箱体外部突出的构造,使成为测定对象的被加热的流体或烟积极地流入到检测室内。
即,在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为代表的构成的探测器中,通过成为使检测部从在其内部收纳并保护电路部件等的箱体突出的构造,能够成为与将检测部配置在外部环境(成为测定对象的周边环境)相等的构造。因此,由配置在检测部内的热敏电阻等热探测元件、或者发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构成的光学式的烟检测用的传感器,能够对与外部环境接近的状态的流体进行测定。
以下,参照图47对以该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4为代表的以往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进行说明。该图47是表示构成探测器的箱体中的与进行环境值检测的检测部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并省略其它部件的详情。图47所示的构成的探测器具备检测部201从箱体200突出的构造。并且,为了保护该检测部201,成为用保护盖202覆盖箱体200的在成为背面侧的设置部分的相反侧构成的突出部分的构造。即,在保护盖202所覆盖的突出部分的前端设置检测部201,由此能够将检测部201配置在更接近成为测定对象的周边环境的位置上。
该图47那样构成的以往的探测器,如上所述,通过将其检测部201设置在比箱体200突出的位置上,由此能够成为流体容易向检测部201内部流入的构造。但是,在将如此使检测部201突出的形状的探测器设置到室内时,由于不适合室内的设计,因此损害其美观。因此,近年来为了将设置探测器的室内的设计性优化,要求探测器的小型化和薄型化。
并且,为了实现该探测器的小型化和薄型化,提出如专利文献5的散射光式烟探测器等那样的,与图47所示的构成不同,不使检测室向外部环境中突出,而将检测室配置在箱体内部的探测器。该专利文献5的散射光式烟探测器,为了防止来自利用于火灾报知的警告的发光元件的光向构成检测传感器的受光元件入射,而具有使箱体内部分割为构成检测室的空间和电路部件的设置空间。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9-0447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5293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2-35234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264996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08-263766号公报
但是,在通过专利文献5那样的构造来构成探测器的情况下,虽然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薄型化,但是由于成为检测部配置在箱体内部的构造,因此与图47所示那样突出的构造相比较,流体难以流入检测部。并且,在箱体内部设置有用于基于由检测部取得的环境值来检测出外部环境的变化的控制部、和用于对各部分进行电源供给的电池或者电源电路。因此,在将检测部设置到箱体内部的情况下,由于检测部以外的部件成为障碍物,因此流体更难以流入检测部。并且,即使作为由检测部检测的对象的流体流入箱体,已残存在箱体内部的空气成为障碍,妨碍作为对象的流体向检测部快速的流入,检测部的检测延迟。
并且,在箱体外周设置有用于使来自外部的流体流入箱体内部的开口部的探测器中,为了对形成开口部引起的强度降低进行补充的棂条等支持部件,设置在由于开口部而开口的区域内。该支持部件能够对开口部进行加强,但其反面,不仅使开口部的流入口变窄,还妨碍通过开口部流入的流体的流动。
并且,在探测器构成为火灾警报器的情况下,设置有用于发报警报的发音体,但是在与发音体相同空间中设置有检测部的情况下,检测部的检测动作受到来自发音体的空气振动的影响。该发音体对检测部的影响,在进行了探测器的小型化或薄型化的情况下,变得尤其大。并且,通过探测器的小型化或薄型化,由于设置发音体的气室的空间变小,因此在该气室内的空气的阻力变大,结果发音体的输出音量变小。
并且,在将流体作为测定对象的探测器中,由于尘埃等异物的混入对环境值的测定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希望防止异物混入到检测室内。因此,在探测器内部设置有检测室的情况下,以覆盖构成检测部的检测室的方式设置防虫网,但是在尘埃等这种细小的异物的情况下,有时会通过该防虫网的网眼而侵入到检测室内。因此,在警报器内设置检测器的情况下,对于警报器内的检测室的设置空间,也希望设为能够抑制尘埃等异物的混入。
发明内容
鉴于这种问题,本发明的目的为提出一种探测器,对于为了实现其小型化以及薄型化而设置在箱体内部的检测部,能够促进流体的流入。并且,本发明的目的为提出一种探测器,通过成为降低设置有发音体的空间的空气阻力、并且抑制发音体的振动对检测部的影响的构造,实现了其小型化以及薄型化。并且,本发明的目的为提出一种探测器,具备对具有检测部的空间进行遮蔽的遮蔽盖,而降低异物向具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混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探测器具备:检测部,通过从外部流入的流体来检测出表示周边环境的物理量的变化的环境值;和控制部,基于由该检测部检测出的环境值,进行周边环境的异常的判断;该探测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箱体,内包上述检测部以及上述控制部;开口部,在上述箱体的外周面上开口;以及引导部件,构成引导路,该引导路从该开口部朝向上述检测部延伸,将从上述开口部流入的流体引导到上述检测部。
本发明的探测器具备:检测部,通过从外部流入的流体来检测出表示周边环境的物理量的变化的环境值;和控制部,基于由该检测部检测出的环境值,进行周边环境的异常的判断;该探测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箱体,内包上述检测部以及上述控制部;开口部,对上述箱体的外周壁进行开口;引导部件,构成引导路,该引导路从该开口部朝向上述检测部延伸,将从上述开口部流入的流体引导到上述检测部;以及构成部件,设置在与上述箱体内的上述开口部和上述检测部存在于相同平面上的空间中,且位于上述检测部的周围;上述构成部件成为上述引导部件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探测器具备:检测部,通过从外部流入的流体来检测出表示周边环境的物理量的变化的环境值;和控制部,基于由该检测部检测出的环境值,进行周边环境的异常的判断;该探测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箱体,内包上述检测部以及上述控制部;开口部,在上述箱体的外周面上开口;引导部件,构成从该开口部朝向上述检测部延伸,将从上述开口部流入的流体引导到上述检测部的引导路;以及旁通路,形成在上述引导部件的至少1个上;流体通过上述旁通路,在以形成了上述旁通路的上述引导部件为边界而相邻的两个引导路之间流动。
本发明的探测器具备:检测部,通过从外部流入的流体来检测出表示周边环境的物理量的变化的环境值;控制部,基于由该检测部检测出的环境值,进行周边环境的异常的判断;发音体,基于该控制部的异常的判断来发报警报;以及箱体,内置上述检测部、上述控制部以及上述发音体;该探测器的特征在于,具备:分离板,沿着上述箱体的高度方向将上述箱体内部的空间分离为上下两个的第一以及第二空间;第一开口部,设置在上述箱体的侧面上的与上述第一空间对应的位置上,使上述第一空间开放;以及音孔,在作为与装置主体的安装面平行的面且覆盖上述第二空间的上述箱体的端面的、与上述发音体相对的区域中,贯通到上述第二空间地开口;在上述第一空间中设置上述检测部,而在上述第二空间中设置上述发音体。
本发明的探测器具备:检测部,通过从外部流入的流体来检测出表示周边环境的物理量的变化的环境值;和控制部,基于由该检测部检测出的环境值,进行周边环境的异常的判断;该探测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箱体,内置上述检测部以及上述控制部;开口部,形成在该箱体的外周壁上,使来自外部的流体流入到该主体部内部;引导部,形成在上述箱体中的上述开口部与上述检测部之间的空间中,将通过上述开口部流入的来自外部的流体向上述检测部引导;以及遮蔽盖,在上述箱体内部,使上述检测部以及上述引导部的构成部分成为独立的空间。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箱体内部设置检测部,能够实现装置的小型化以及薄型化。并且,在设置有该检测部的空间中,设置有将该空间分割而构成从开口部到检测部为止的流路的引导部件,因此能够将从开口部流入的流体引导到检测部。由此,能够防止检测部的灵敏度降低。
并且,将从开口部流入的流体引导到检测部时成为障碍的构成部件形成为引导部件的一部分,因此能够降低从开口部到检测部为止的引导路所导致的流体的引导的阻碍因素。并且,成为探测器所需要的部件的构成部件被利用为引导部件,因此不需要浪费地设置引导部件。并且,在设置有用于确保箱体的强度的棂条部时,通过将该棂条部与引导部件的端部连接,能够通过引导部件抑制基于由棂条部引起的压力分布变化的引导率的降低。并且,通过设置流体在引导路之间流动的旁通路,能够快速地将成为检测对象的流体引导到检测部。因此,成为检测对象的流体的大部分快速地流入检测部内,能够使检测部的环境值的检测的响应性良好。
并且,通过在箱体内设置分离板,能够分离为设置发音体的第二空间和设置检测部的第一空间。由此,能够降低基于发音体的发报动作的振动对向检测部流入的流体的影响,能够抑制发音体的发报动作对检测部的测定动作的影响。并且,通过该分离板能够形成以设置发音体为目的的第二空间,能够降低在发音体的发报时的第二空间的空气阻力。并且,通过设置第二开口部而将设置发音体的第二空间相对于箱体外部的空间开放,由此能够进一步降低第二空间的空气阻力,结果能够提高向外部的发报音的音量。
并且,由于在内置检测部的箱体中设置遮蔽盖,而使由检测部和引导部构成的空间成为在箱体内部独立的空间,因此能够降低异物向与检测部一起在箱体内构成的引导部的混入。通过该遮蔽盖将箱体内部的引导部与其他空间的遮蔽,能够防止操作者等接触将成为测定对象的流体向检测部引导的构造物。并且,通过遮蔽盖能够使形成引导部的空间成为通过开口部开放的空间,因此能够防止基于引导部的从开口部向检测部的流体流动以外的气流。并且,在警报器的设置作业和电池交换作业中等,通过遮蔽盖能够防止操作者接触引导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其他构成例的概略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4是表示图3的探测器的音孔以及扬声器的配置位置的顶板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扬声器与开口部的距离、与从扬声器输出的声音的相位之间的关系的概略图。
图6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7是表示图6的探测器的音孔以及扬声器的配置位置的顶板的俯视图。
图8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9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其他构成例的概略截面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箱体内部的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概略平面图。
图11B是图11A的平面图中的X-X方向的概略截面图。
图12A是表示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的探测器的、箱体内部的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概略平面图。
图12B是图12A的平面图中的X-X方向的概略截面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15A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其他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15B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其他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15C是表示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其他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16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17是表示图16的火灾警报器所具备的烟检测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18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22A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中的、箱体内部的各部件的配置关系的概略平面图。
图22B是图22A的平面图中的X-X方向的概略截面图。
图23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25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29是表示适用了本发明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六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31是表示图30所示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七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第十八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34是表示图33所示的探测器中的流路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35是表示本发明第十九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36是表示图35所示的探测器中的流路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十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3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9A是表示图38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39B是表示图38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截面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方式的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41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42是表示图41的火灾警报器的外观构成的侧视图。
图43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44是表示图43的火灾警报器的主体部内部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45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十五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图46是表示图45的火灾警报器的主体部内部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47是表示以往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符号说明
1箱体
2分离板
3检测部
4发音体
9构造物
11a第一空间
11b第二空间
11基台
12侧壁
13顶板
14开口部
15开口部
16音孔
51引导壁
51a~51c引导壁
18开口部
19槽部件
30烟检测部
33热敏电阻
50电池
301底板
302迷宫壁
303发光部
304受光部
305防虫网
L发光二极管
PD光电二极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探测器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探测器,举例说明适用于以烟流或热气流为测定对象的火灾警报器的例子。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具备:箱体1,安装在顶棚面或者壁面等安装面上,并且覆盖装置整体;分离板2,将箱体1内的空间在其高度方向上进行分割;检测部3,通过从外部环境流入到箱体1内部的流体来进行环境值的测定;以及发音体4,进行基于声音或蜂鸣的警报的发报。此时,箱体1内部的空间,通过相对于安装面平行地安装的分离板2,分割为第一空间11a和第二空间11b。并且,在第一空间11a中配置检测部3,而在第二空间11b中配置发音体4。
箱体1具有:基台部10,设置在安装面上;环状的侧壁12,从基台部10的外周缘向从安装面离开的方向突出;大致圆盘状的顶板115,对侧壁12的被基台部10覆盖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进行覆盖。并且,分离板2的外周端与侧壁12的内周面连接,由此在箱体1内部形成第一空间11a和第二空间11b。并且,在侧壁12上在覆盖第一空间11a的区域中设置有开口部14,在顶板115上在与发音体4的设置位置相对的区域中设置有多个音孔16。即,通过开口部14而第一空间11a向箱体1外部的外部环境开放,并且通过音孔16而第二空间11b向箱体1外部的外部环境开放。
由此,能够通过开口部14将来自外部环境的流体导入箱体1内部,并向检测部3供给。另一方面,使通过分离板2形成的第二空间11b的与安装面平行的截面成为与侧壁12的截面相同面积,由此能够使第二空间11b的体积成为足够大小。并且,通过音孔16能够降低具备发音体4的后气室中的空气阻力,因此能够防止发音体4的发报音的音量减低。
开口部14也可以设置在侧壁12的大致整周,也可以设置在侧壁12的周向的一部分。另外,在设置在侧壁的周向的一部分的情况下,通过将开口部14设置在侧壁12妨碍在外部环境中流动的流体的流动的位置,能够不妨碍在外部环境中流动的流体的流动地将流体供给到箱体1内部。
并且,发音体4通过成为电动式扬声器或压电扬声器等薄型扬声器,能够降低第二空间11b的高度,能够实现箱体1的薄型化。并且,通过设置上述那样的分离板2,成为将第一空间11a与第二空间11b之间封闭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第二空间11b内的空气振动传递到第一空间11a内的空气。因此,即使在发音体4进行了发报时,也能够抑制对流入检测部3的流体赋予的振动,并能够降低发音体4的发报动作对检测部3中的测定动作的影响。
并且,相对于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在分离板2的中心位置上设置发音体4,并且在该发音体4的外周侧与发音体4不重叠的位置上设置检测部3。由此,与在分离板2的发音体4的设置位置的背面侧设置检测部3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从发音体4通过分离板2传递到检测部3的振动,并能够抑制对检测部3的测定动作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第一空间11a构成在安装面侧(箱体1的基台部10侧),但是如图2所示,第二空间11b也可以构成在安装面侧(箱体1的基台部10侧)。此时,在基台部10的与安装面相对的端面上,在周向设置(周设)有从箱体1向安装面侧突出的支持部件17。该支持部件17与安装面连接而设置探测器,由此基台部10配置在从安装面离开的位置上。并且,在侧壁12中,开口部14设置顶板115侧。
并且,由于在箱体1的基台部10侧构成第二空间11b并设置有发音体4,因此音孔16不是设置在顶板115上而是设置在基台部10上。并且,在基台部10的与安装面相对的端面上,在设置有音孔16的区域(与发音体4相对的区域)的外周侧,隔开间隔地周设有多个支持部件17。由此,安装面与基台部10的端部之间空间,成为由于支持部件17的间隔而开放的状态,从音孔16输出的发报音在安装面与基台部10的端面之间反射,能够从支持部件17的间隔区域向外部输出。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探测器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图4是表示图3的探测器的从顶板侧观察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3中对与图1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参照图1)不同,在侧壁12的覆盖第二空间11b的区域中具有开口部15。即,通过开口部14而第一空间11a向箱体1外部的外部环境开放,另一方面通过开口部15以及音孔16而第二空间11b向箱体1外部的外部环境开放。其它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通过如此地构成,通过开口部15以及音孔16能够降低具备发音体4的后气室中的空气阻力。即,通过音孔16,对发音体4的前面(顶板115的相对面)的阻力能够降低,而通过开口部15,在使第二空间11b内的发音体4的前面以外的空气振动时,能够降低第二空间11b内的空气阻力。因此,能够防止通过发音体4的发报音的音量降低。
此时,开口部15与开口部14同样,可以设置在侧壁12的大致整周,也可以设置在侧壁12的周向的一部分。并且,开口部15优选成为不会导致发音体4的发报时的音量降低的大小,为了抑制发报时的阻力,优选将其开口面积增大。并且,为了降低来自发音体4的发报音的振动对向检测部3供给的流体的影响,也可以在侧壁12的周向上、在通过开口部14而流体容易流入的位置上,不设置开口部15。
并且,通过使发音体4为薄型的扬声器,在缩小了第二空间11b的体积时,为了抑制发报时的空气阻力,可以考虑扩大与安装面平行的面积,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第二空间11b开放而设置有开口部15。由此,能够使发音体4进行警报发报时的第二空间11b的空气阻力降低,其面积不需要增大。即,能够减小顶板115的面积,结果还能够实现箱体1的小型化。
并且,如图4所示,在顶板115的成为中心位置的区域中,设置有多个音孔16,并且以与设置有该音孔16的位置相对的方式设置有发音体4。即,在箱体1中,在相对于安装面平行的面的中心位置上设置有发音体4。因此,从发音体4的中心到顶板115的外周缘为止的距离成为一定的距离L,从发音体4的中心到开口部15的距离,相对于发音体4的周向也一直成为一定的距离L。
此时,在设从发音体4的发报音的主要的频率(指定频率)为F、音速为C时,发音体4到开口部15的距离L优选成为与距离LX(=(n+1/2)×C/F)接近的值。另外,n为0以上的整数。参照图5简单地说明使发音体4到开口部15的距离L为距离LX(=(n+1/2)×C/F)时的效果。
如图5所示,相对于发音体4的前面位置的发报音X,发音体4的背面位置的发报音Y成为其相位反转的音。换言之,发报音Y是相对于发报音X偏移半波长量的音。并且,发报音X传递到箱体1的顶板115以及侧壁12的覆盖第二空间11b的区域。因此,来自发音体4的前面位置的发报音X通过顶板115以及侧壁12,到达从发音体4离开距离L的开口部15周边的位置,因此与发音体的前面位置时成为大致相同相位。
另一方面,来自发音体4的背面位置的发报音Y,通过第二空间11b内的空气传递到开口部15周边的位置,因此成为相位偏移了F×L/C的发报音Z。即,在发音体4的背面位置的发报音Y到达开口部15周边的位置时,距离L成为LX(=(n+1/2)×C/F),因此成为相位偏移(n+1/2)波长量的发报音Z。
因此,成为发报音Z的基础的发报音Y相对于发报音X相位偏移半波长,因此在开口部15的位置上,相对于发报音X偏移波长的整数倍的发报音Z与发报音X有贡献。由此,成为相同相位的发报音X、Z出现在开口部15,因此该发报音X、Z相互增强,结果在该开口部15周边的发音体4的发报音的音量增大。
例如,在设来自发音体4的发报音的指定频率F为3kHz时,通过将发音体4与开口部15的距离L设计为60mm左右,由此来自发音体4前面以及背面的指定频率3kHz的发报音相互增强。由此,也能够有效地活用来自发音体4的背面位置的发报音,并能够放大来自发音体4的发报音的音量。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6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图7是表示图6的探测器从顶板侧观察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6以及图7中,对与图3和图4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参照图3和图4)不同,发音体4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中,设置在从检测部3离开的分离板2的外周缘侧。即,在顶板115的相对于中心偏心了的位置上设置发音体4,并且在顶板115上在与发音体4的设置位置相对的从中心偏心了的区域中设置多个音孔16。其他构成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在如此地构成时,相对于将发音体4的中心与顶板115的中心连接的直线方向,发音体4与顶板115的外周缘的距离成为最短距离L1或者最长距离L2。即,在顶板115的半径为R,发音体4以及顶板115各自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为LR时,发音体4与顶板115的外周缘的最短距离L1成为(R-LR),发音体4与顶板115的外周缘的最长距离L2成为(R+LR)。
由此,在从发音体4离开最短距离L1(R-LR)的位置P上设置的开口部15中,从发音体4的前面以及背面分别输出的发报音中、频率F1(=(n+1/2)×C/L 1)的发报音相互增强。另一方面,在从发音体4离开最长距离L1(R+LR)的位置Q上设置的开口部15中,从发音体4的前面以及背面分别输出的发报音中、频率F2(=(n+1/2)×C/L 2)的发报音相互增强。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使发音体4的设置位置相对于顶板115的中心偏心,由此在顶板115的周向的各位置上不同频率的发报音能够相互增强,能够调整频率F2~F1的宽频带的发报音的音量。并且,由于对从发音体4发报的发报音的每个频率,设定通过开口部15来开口的区域,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那样的将发音体4设置到顶板115的中心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进行灵活的设计。
因此,例如,如图7所示,将从发音体4的中心离开距离L3(L1<L3<L2)的顶板115的外周缘的位置设为R1、R2时,当开口部15的开口区域设置在将位置R1、P、R2进行连接的周向时,能够设定为使频带F3(=n+1/2)×C/L 3)~F1(=(n+1/2)×C/L 1)的发报音的音量增大。相反,当开口部15的开口区域设置在将位置R1、Q、R2的周向时,能够设定为使频带F2(=n+1/2)×C/L 2)~F3(=(n+1/2)×C/L 3)的发报音的音量增大。
并且,相对于顶板115的周向,分布音量被放大的发报音的各频率,由此各频率的发报音的指向性相对于顶板115的周向进行分布。即,频率F1的发报音具备从发音体4朝向位置P的指向性,频率F2的发报音具备从发音体4朝向位置Q的指向性,频率F3的发报音具备从发音体4朝向位置R1或者位置R2的指向性。
因此,通过将开口部15的开口区域朝向从发音体4输出发报音的方向,能够使从发音体4发报的警报容易听到,能够提高探测器的警报的唤起注意的效果。尤其是,通过将与主要的发报音的频率相对应的开口部15的开口部分,朝向从发音体4输出的发报音的方向,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警报的唤起注意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检测部3只要在与发音体4不重叠的位置(在分离板2的正反不相同的位置),则也可以将检测部3设置在分离板2的中心位置。由此,检测部3被设置在与开口部14的周向的各区域的距离成为一定的位置上,因此对于在开口部14的周向上从任意区域流入的流体都有相同的测定效果。因此,能够成为探测器的周向上的设置位置不限定的构成。
并且,在将检测部3设置在分离板2的外周缘侧的情况下,能够将检测部3设置在接近开口部14的一部分的位置上,因此通过将开口部14中检测部3位于附近的区域朝向流体流动的上游侧,由此能够促进流体向检测部3流动。并且,由于能够较大地取检测部3与发音体4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发音体4的发报的振动对检测部3赋予的影响。
并且,在侧壁12的周向上,在与未通过开口部15开口的区域相对应的位置上配置检测部3,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发音体4的发报的振动的影响。并且,在侧壁12的周向上,在来自发音体4的前面以及背面的发报音相互减弱那样的位置附近配置检测部3,由此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发音体4的发报的振动的影响。
并且,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构成为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在相对于顶板115的中心偏心的位置上配置发音体4的情况下,也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侧壁12的与第二空间11b相对的区域中不设置开口部15。由此,能够防止从开口部15输出的声音通过开口部14对第一空间11a内的空气赋予振动,并能够进一步抑制发音体4的发报的振动的影响。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8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另外,在图8中对与图6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代替第三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参照图6)中的在侧壁12上设置的开口部15,在分离板2与侧壁12的连接部分的一部分上设置开口部18。其他构成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一或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通过如此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由侧壁12、顶板115以及分离板2包围的第二空间11b,通过开口部18开放到第一空间11a的外周区域中。并且,第一空间11a的外周区域通过开口部14开放到外部环境中,因此结果第二空间11b通过开口部14、18而开放到外部环境中。
由此,第二空间11b通过开口部14、18而开放到外部环境中,由此在发音体4的发报动作时,能够使成为发音体4的后气室的第二空间11b中的空气阻力降低。此时,在侧壁12的周向上,开口部14设置在与开口部18相对的位置上,由此能够使第二开口部与开口部14的距离为最短,因此能够增大使第二空间11b开放到外部环境中的效果。
并且,开口部18构成在相对于检测部3离开的位置上,由此能够降低发音体4的发报时的空气振动对检测部3赋予的影响。并且,通过增大该开口部18的开口面积,由此能够抑制由于发音体4的发报而振动的空气的流动速度。因此,在第一空间11a内能够抑制空气振动向检测部3侧传播,结果能够降低发音体4发报时的空气振动对检测部3的影响。
并且,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使设置开口部18的区域成为离发音体4的距离与从发音体4输出的发报音的频带相对应的位置,由此能够放大通过开口部14、18输出的发报音的音量。并且,通过在未设置开口部18而与侧壁12的内壁侧连接的分离板2的外周端附近设置检测部3,由此能够抑制发音体4的发报对检测部3的影响。
并且,如图8的构成所示,在分离板2的外周缘设置发音体4时,如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那样,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主要不与发音体4重叠,则也可以将检测部3设置在分离板2的中心上。此时,通过使分离板2的外周缘与检测部3之间的距离为足够的距离,由此能够抑制发音体4的发报对检测部3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第三实施方式那样,发音体4设置在相对于顶板115的中心偏心了位置上,但是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将发音体4设置在顶板115的中心上。此时,为了抑制发报音对流入第一空间11a而向检测部3供给的流体的影响,而优选在分离板2的外周缘的检测部3的设置位置附近,不设置开口部18地与侧壁12连接。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9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另外,在图9中对与图6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在第一空间11a中的检测部3的附近区域中,将朝向检测部3而连续地隆起的锥形状81、82,分别设置在基台部10的与分离板2相对的内侧端面上、和分离板2的检测部3的设置侧面上。通过该锥形状81、82构成对从开口部14流入的流体进行引导的流入部,能够将流体向检测部3中高灵敏度的区域引导。其他构成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一或第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构成流入部的设置在基台部10上的锥形状81成为以如下方式隆起的形状:即以检测部3为中心且从成为比检测部3的设置位置更靠外周的区域朝向检测部3的设置区域,而到分离板2的检测部3的设置面为止的距离连续地缩短的方式。另一方面,设置在分离板2上的锥形状82成为以如下方式隆起的形状:即以检测部3为中心且从成为比检测部3的设置位置更靠外周的区域朝向检测部3的设置区域,而到基台部10的端面为止的距离连续地缩短的方式。
因此,在第一空间11a中,从检测部3离开的侧壁12侧,能够增高相对于安装面垂直的方向的高度,因此能够使开口部14较大地开口。即,在侧壁12侧,第一空间11a中的流路变大,因此来自外部环境的流体容易流入第一空间11a内。并且,第一空间11a的高度朝向检测部3而变低。即,从开口部14朝向检测部3,流体流动的流路变窄,最终在检测部3的高度方向上限制在成为高灵敏度的区域。因此,能够将从开口部14流入第一空间11a的流体引导到检测部3的成为高灵敏度的区域中。
另外,该锥形状81、82对流路的限制,成为对在第一空间11a内的流体的流动的阻力,因此也可以设置在检测部3的附近区域中。并且,在从接近侧壁12的区域开始设置的情况下,也可以设计为,使锥形状81、82的隆起缓慢地变化,使向检测部3流动的流体在第一空间11a内的阻力不会变大。
并且,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其他构成例,作为图10所示的构成,也可以将从开口部14流入第一空间11a的流体,向检测部3的成为高灵敏度的区域进行引导。即,如图10所示,作为使基台部10的与安装面平行的端面部分83从与安装面的连接位置向分离板2凹陷的构成,在第一空间11a整体中构成为,使相对于该安装面垂直的高度成为在检测部3中成为高灵敏度的高度。
并且,如上述的图9或图10所示,在构成第一空间11a时,优选使由该第一空间11a构成的流路的高度方向的中心,与检测部3的成为高灵敏度的区域中的高度方向的中心相匹配。通过如此地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向检测部3的成为高灵敏度的区域引导流体,因此能够提高火灾的检测能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第三实施方式的构成那样,发音体4设置在相对于顶板115的中心偏心的位置上,但是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将发音体4设置在顶板115的中心。并且,也可以如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那样,在侧壁12上不设置开口部15。并且,也可以如第四实施方式那样,代替在侧壁12上设置的开口部15,而在分离板2与侧壁12的连接部分上设置开口部18。
并且,在第二~第五实施方式中,如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的图2进行了说明的那样,第二空间11b也可以设置在箱体1的基台部10侧。此时,在对于图2的构成的说明中已进行了说明,将音孔16设置在基台部10上,并且在基台部10的安装面侧的断面上周设多个支持部件17。并且,在侧壁12上,在顶板115侧设置有开口部14。
并且,在设置有开口部15时,将其设置在侧壁12的基台部10侧。并且,在构成流入部的情况下,由第一空间11a构成,因此顶板115与分离板2的顶板115侧的端面的构成,变更为图9或图10的基台部10以及分离板2那样的构成。
<第六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1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内部的构成的从顶板侧观察的概略平面图,图11B是从图11A的概略平面图中的X-X位置上的箭头方向观察的概略截面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1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将成为装置内的设置面积比较大的电源部的电池6、检测部3以及发音体4,设置在相互不干涉的位置上。并且,具备:电路基板20,在该第一空间11a侧的表面上载放检测部3(在图11A中用虚线表示);和操作用按钮60,与该电路基板20电连接,用于受理指定的指示。这些构成以外的构成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二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如此构成的探测器为,分离板2在插入电池6和电路基板20的部分设置有孔,通过将电池6和电路基板20嵌合到该孔中,由此如图11B所示,形成相对于箱体1的高度方向分离的第一空间11a和第二空间11b。即构成为,电路基板20作为分离板2起作用,并且在设置了与箱体1的高度大致相等高度的电池6时,电路基板20以及电池6的周边不开口。
如图11B所示,在第一空间11a以及第二空间11b的任意一个中都存在电池6的占有区域,因此发音体4以及检测部3需要分别设置在与电池6的占有区域不重叠的位置上。并且,电池6,对于从开口部14流入第一空间11a内的流体,成为到检测部3为止的流动的障碍物。因此,为了减小对向检测部3流入的流体的流动的影响,将检测部设置在相对于电池6的设置位置离开的位置上。
根据这些情况,如图11A所示,在沿着侧壁12的内周面的不同的位置上,分别设置有检测部3、发音体4以及电池6。并且,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以检测部3成为相对于电池6离开的位置的方式,使将检测部3的中心与电池6的中心连接的直线通过箱体1的中心周边,检测部3设置在比电池6更靠近侧壁12的位置上。即,在图11A中,在相对于上下地通过箱体1的中心的中心线而被左右分割的区域中分别设置检测部3和电池6。由此,在第一空间11a中,在检测部3与电池6之间形成足够的空间,因此能够降低对向检测部3的流体流入的比例。
并且,发音体4为,为了降低发报动作时对检测部3的影响,而设置在从检测部3离开的位置、且不与电池6重叠的位置上。在图11A中,通过设置在比将检测部3的中心与电池6的中心连接的直线更靠近侧壁12的位置上,由此能够在从电池6以及检测部3分别离开的位置上设置发音体4。另外,关于发音体4,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在不与电池6重叠而对检测部的影响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在箱体1的中心。
如该图11A所示,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在与检测部3以及发音体4不重叠的位置上设置电池6,因此根据检测部3和发音体4的高度来决定箱体1的高度方向的大小。因此,由于不需要使箱体1的高度成为加上电池6的高度,因此能够实现探测器的薄型化以及小型化。
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如图11A以及图11B所示的构成例那样,通过具备电池6的构成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作为电源被供给商用电源而动作的探测器的情况下,代替电池6,而如图12A所示那样,设置包括交流/直流变换器的交流电源用部件61。该交流/直流变换器将交流的商用电源变换为直流而向内置的各电子部件供给。该交流电源用部件61由搭载在电路基板22上的多个电子部件和覆盖该电子部件的壳体构成。另外,在图12A以及图12B中,作为交流电源用部件61表示为对构成的电子部件进行覆盖的壳体的形状。
如图12A所示,在具备交流电源用部件61的情况下,使其设置位置为与图11A中的电池6相同的位置,由此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的检测部3以及发音体4的设置位置关系,成为与图11A的电池6与检测部3以及发音体4的设置位置关系相同。并且,如图12B所示,在基台部10侧设置的电路基板22上搭载的交流电源用部件61构成为,与分离板2嵌合,并且还向第二空间11b中突出。由此,在图12A以及图12B的构成例中,也能够得到与图11A以及图11B的构成例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电路基板20来构成分离板2本身。由此,不使分离板2和电路基板20成为不同的构成部件,因此能够消减其部件数量,并且能够简化其作业工序。并且,在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构成中也能够有电路基板20来构成分离板2。
<第七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第一空间内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13的构成中,对与图11A和图11B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在设置有检测部3的第一空间11a中,具有用于将从在侧壁12上设置的开口部14流入的流体引导到检测部3的引导壁51。其他构成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到第六实施方式为止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引导壁51的形状为,在检测部3的外周侧隔开间隔地在周向设置(周设),其长度方向从检测部3的外周朝向侧壁12的开口部14延伸。另外,在图13中,表示了以检测部3为中心放射状地形成多个引导壁51的例子,但是引导壁51是在第一空间11a内形成从开口部14朝向检测部3的流路即可,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检测部3构成为光学式烟检测部时,也可以在将该检测部3的外周端在周向设置(周设)的迷宫壁的基端侧延长的方向上设置引导壁51,并且也可以为相对于长度方向弯曲的形状的引导壁51。
并且,在第一空间11a中从检测部3到电池6侧的区域中设置的引导壁51为,其中2个引导壁51被设置为将对流体的流动成为障碍物的电池6夹着中间。另外,如第五实施方式的图12A以及图12B的构成那样,在代替电池6而设置交流电源用部件61的情况下,以夹着该交流用电源部件61的方式设置引导壁51。
通过如此地将引导壁51设置为将成为障碍物的电池6或交流电源用部件61夹着中间,由此通过该引导壁51能够将要从电池6或交流电源用部件61的周边流入的流体,引导到检测部3。由此,即使在开口部14的附近存在障碍物的区域,也能够使到检测部3为止的流体流动的效率良好,能够提高检测部3的检测能力。
另外,在第六以及第七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如第一实施方式(参照图1)那样构成为,在侧壁12上不设置开口部15,也可以如第四实施方式(参照图8)那样构成为,代替在侧壁12上设置的开口部15,而在分离板20与侧壁12的连接部分上设置开口部18。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图2中说明的那样,第二空间11b也可以设置在箱体1的基台部10侧,也可以如第五实施方式(参照图9以及图10)那样构成为,使第一空间11a的高度方向的流路的截面较小,以便将流体向检测部3的高灵敏度区域引导。
<第八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结构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如图14所示,具备通过流入在箱体1外部的周边环境(外部环境)中流动的流体来进行环境值的测定的检测部3,该检测部3设置在箱体1内部的中心位置上。在覆盖该箱体1的外周的侧壁12上,设置在对图16以及图17的截面图所示的构成进行说明的后述的开口部14,由此在侧壁12的外周侧的外部环境中流动的流体从该开口部14流入箱体1内部。
如此,在相对于与探测器的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在箱体1的中心位置上设置有检测部3时,作为将流体向检测部3引导的引导部件,具备其两端分别设置在检测部3以及侧壁12的附近的多个引导壁51。即,在图14中,在检测部3的外周侧、且在侧壁12的内周侧,在周向设置(周设)有以检测部3为中心形成为放射状的4个引导壁51。
由此,通过这些引导壁51,由在内部设置了检测部3的侧壁12包围的空间被分割,通过该引导壁51分割的各空间,作为将从设置在侧壁12上的后述的开口部14流入的流体引导到检测部3的流路起作用。即,通过引导壁51分割的各空间的流路为,相对于箱体1的周向的截面从后述的开口部14朝向检测部3变窄。
由此,从后述的开口部14流入的流体,其流动方向被限制在朝向检测部3的方向,因此向设置在箱体1内部设置的检测部3供给的流体的量能够成为对测定足够的量。因此,即使在箱体1内部设置了检测部3,通过设置引导壁51,能够抑制检测部3对流体的测定灵敏度和响应速度的降低,能够维持探测器的性能。
另外,为了在箱体1内部构成强制地将流体引导到检测部3的流路,在图1中通过4个引导壁51来设置,但是只要是能够实现引导到检测部3的功能的流路,引导壁51的个数也可以为1个以上。因此,例如,在作为测定对象为热气流的火灾警报器将探测器安装到壁面上时,该热气流成为沿着壁面从地板面朝向顶棚面的1个方向的流动。此时,也可以仅在检测部3的地板面侧设置有1个或2个引导壁51,以便成为该1个方向的热气流进一步在箱体1内部向检测部3的方向集中地流动。
在如此地构成时,如图14所示,引导壁51也可以为,其两端部位于检测部3的外周面以及侧壁12的内周面各自的附近,并不与它们各自连接地设置有间隙。并且,如图15A所示,也可以是引导壁51的仅检测部3侧的端部,成为与检测部3的外周面连接的构成,如图15B所示,也可以是仅引导壁51的侧壁12侧的端部,成为与侧壁12的内周面连接的构成。
如该图15A或图15b所示,通过将引导壁51的端部与检测部3的外周面或者侧壁12的内周面连接,通过由引导壁51形成的流路能够防止所引导的流体漏泄到流路外部。并且,为了使该引导壁51对流体的引导更可靠,如图15C所示,引导壁51的两端部也可以成为与检测部3的外周面或者侧壁12的内周面分别连接的构成。
1.对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适用例
参照图16以及图17在以下对将该图14所示的探测器作为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该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设置光学式的烟检测部作为检测部3。另外,图16是表示本例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图17是表示图16所示的火灾警报器所搭载的烟检测部的构成的概略平面图。
图16所示的火灾警报器为,箱体1具有:设置在安装面上的基台部10;环状的侧壁12,从基台部10的外周缘向从安装面离开的方向突出;大致圆盘状的顶板115,对侧壁12的被基台部10覆盖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进行覆盖。通过将搭载有烟检测部30并且与发音体4电连接的电路基板20的外周端与侧壁12的内周面连接,在箱体1内部形成第一空间11a和第二空间11b。在该电路基板20上,除了烟检测部30以及发音体4以外,还搭载有包括控制部等的电路元件部件,构成对作为火灾警报器的功能进行控制的电路。
并且,在第一空间11a中设置烟检测部30,而在第二空间11b中设置发音体4,由此烟检测部30和发音体4被设置在箱体1内部的所分割的不同的空间中。此时,第一空间11a构成在烟检测部30中成为测定对象的流体即烟流流入的检测用的空间。并且,流入第一空间11a内的烟流,在该第一空间11a内需要被引导到烟检测部30,因此在图14的构成中说明的引导壁51设置在第一空间11a内。
并且,在第一空间11a中,烟检测部30被设置在相对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的、基台部10的中心位置,因此如图16所示,在第二空间11b中,发音体4优选设置为比烟检测部30更靠侧壁12。即,通过相对于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成为烟检测部30与发音体4不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发音体4发报动作时的振动对烟检测部30产生的影响。
侧壁12在覆盖第一空间11a的区域中具有开口部14,在覆盖第二空间11b的区域中具有开口部15。并且,在顶板115上在与发音体4的设置位置相对的区域中设置有多个音孔16。即,通过开口部14将第一空间11a向箱体1外部的外部环境开放,而通过开口部15以及音孔16将第二空间11b向箱体1外部的外部环境开放。
由此,能够通过开口部14将来自外部环境的流体导入到箱体1内部,并向烟检测部30供给。此时,在开口部14和烟检测部30之间设置有引导壁51,因此如上所述,第一空间11a内,在烟检测部30与侧壁12之间的区域中形成有多个流路。因此,从开口部14流入到第一空间11a内的烟流,流过由引导壁51构成的流路而被引导到烟检测部30。
另一方面,通过开口部15以及音孔16,能够降低具备发音体4的后气室中的空气阻力。即,通过音孔,使相对于发音体4的前面(顶板115的相对面)的阻力降低,另一方面通过开口部15,在使第二空间11b内的发音体4前面以外的空气振动时,能够降低第二空间11b内的空气阻力。因此,能够防止发音体4的发报音的音量降低。
该开口部14、15也可以分别在侧壁12的大致整周设置,也可以在侧壁12的周向的一部分设置。另外,在侧壁12的周向的一部分设置的情况下,开口部14通过设置在侧壁12防止在外部环境中流动的流体流动那样的位置上,能够不妨碍在外部环境中流动的流体流动地将流体供给到箱体1的内部。
并且,关于开口部15,在第二空间11b具备足够的体积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不需要形成在侧壁12上,而侧壁12仅形成开口部14。并且,通过如图18那样构成的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成为在侧壁12上仅形成开口部14的构成,在电路基板20与侧壁12之间设置间隙,通过该间隙和开口部14,将第二空间11b向外部环境中开放。
并且,以下参照图17对如该图16那样构成的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所内置的烟检测部30的构成进行简单说明。如图17所示,烟检测部30通过在成为光学基台的底板301的外周侧周设的多个迷宫壁302来构成光学室。并且,在该由迷宫壁302构成的光学室内设置有:收容部306、307,对与电路基板20电连接的发光二极管L以及光电二极管PD进行收容;和遮光壁308,防止来自发光二极管L的放射光直接入射到光电二极管PD。
如图17的平面图所示,迷宫壁302的构造为,使弯曲为“L”字形状的与底板301平行的截面在相对于底板301垂直的方向上连续地延伸。由此,能够防止来自迷宫壁302的基端部外侧的外部光的入射,多个迷宫壁302内侧的前端部断续地配置而形成的空间,能够构成为烟检测用的光学室。该迷宫壁302设置为,在周向上相邻的彼此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从外部流入的烟,通过在迷宫壁302之间形成的间隙的通路,被引导到迷宫壁302的前端部侧的光学室内。
配置在与该迷宫壁302成为大致同心圆状的位置上的收容部306、307,分别朝向内侧的光学室侧开口,其与底板302平行的截面构成为“U”字形状。即,使其发光部朝向内侧的光学室侧而配置发光二极管L,并且在与该发光二极管L的发光部的内侧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收容部306的开口部,由此来自发光二极管L的光向光学室内出射。同样,使其受光部朝向内侧的光学室内而配置光电二极管PD,并且在与该光电二极管PD的受光部的内侧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收容部307的开口部,由此光学室内的散射光引起的入射光入射到光电二极管PD中。
并且,发光二极管L以及光电二极管PD被设置在各自的光轴在与底板302平行的面上不平行地交叉的位置上。并且,发光二极管L以及光电二极管PD分别为,其发光部以及受光部以外被收容部306、307覆盖,并且,在将发光二极管L以及光电二极管PD连接的直线上,设置朝向内侧的光学室侧分支的“Y”字形状的遮光壁308。
通过如此地构成烟检测部30,如上所述,当在由引导壁51形成的流路中流动的烟流到达烟检测部30的外周时,流入迷宫壁302的间隙中。由此,通过在迷宫壁302之间形成的流路,烟流被引导到烟检测部30的内部,由此烟流充满由迷宫壁13的内侧端部包围的光学室内。另外,该烟检测部30为了防止虫子或尘埃进入迷宫壁302所包围的光学室内,也可以通过由环状的多孔板构成的防虫网来覆盖其外周面。
对于充满该光学室内的烟流,照射来自发光二极管L的光,由此产生成为测定对象的由烟流引起的散射光。如此产生的散射光被光电二极管PD受光时,在光电二极管PD中,生成与对于散射光的受光量相对应的电信号。由此,输出与流入烟检测部30内的烟量相对应的电信号,进行在外部环境中产生的烟量的测定。该电信号被赋予电路基板20上所搭载的未图示的控制部,当判断为烟量比规定值多时,则设为发生了火灾,而开始发音体4的警报的发报。
2.对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适用例
并且,参照图18在以下对将图14所示的探测器作为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的详细构成进行说明,该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设置热敏电阻或热电对等热敏元件作为检测部3。另外,图18是表示本例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并且,在图18的构成中,对于与图16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8所示的火灾警报器为,与图16的构成的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同样,由基台部10、侧壁12以及顶板115构成的箱体1内的空间,被配置为与安装面平行的电路基板20分割。即,在基台部10侧形成配置作为检测部3起作用的热探测元件即热敏电阻33的第一空间11a,并且在顶板115侧形成配置发音体4的第二空间11b。并且,在第一空间11a中,在热敏电阻33的外周侧周设引导壁51,由此形成从开口部14到热敏电阻33周边为止的流路。
并且,与图16的构成例不同,在侧壁12上仅形成开口部14,并在侧壁12的内周面与电路基板20的外周缘之间设置有间隙,由此通过该侧壁12与电路基板20之间的间隙、以及开口部14,将第二空间11b向外部环境中开放。由此,能够降低发音体4的发报动作时的第二空间11b内的空气阻力。
另外,在对热敏电阻33的测定的影响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代替电路基板20与侧壁12之间的间隙,而电路基板20之外的位置上设置开口部,而将第二空间11b开放。并且,与图16的构成例相同,关于在该电路基板20与侧壁12之间的间隙,也可以在侧壁12的大致整周设置,也可以在侧壁12的周向的一部分设置。
并且,如图16的构成例那样,也可以将电路基板20与侧壁12连接,而使其之间没有间隙。此时,在第二空间11b具备足够的体积的情况下,可以构成为在侧壁12上仅形成开口部14。并且,如图16的构成例那样,也可以在侧壁12的与第二空间11b相对应的区域中设置开口部15,由此将第二空间11b向外部环境开放,能够进一步降低其空气阻力。
顶板115为,在相对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的中心位置上,设置有用于流入从相对于安装面垂直的方向流动的热气流的检测用开口部34。该检测用开口部34,形成朝向热敏电阻33的前端而在相对于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流路,形成该流路的侧壁贯通在电路基板20的中心位置上形成的孔。通过成为这种构造,防止第二空间11b由于检测用开口部34而向第一空间11a以及外部环境的开放。
并且,顶板115为,在该检测用开口部34外周侧的与发音体4相对的位置上设置有音孔16。即,发音体4,在第二空间11b中,设置在检测用开口部34的形成流路的侧壁的外周侧。由此,能够将发音体4设置在从热敏电阻33离开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抑制发报动作时的发音体4的振动对设置在第一空间11a中的热敏电阻33的影响。
热敏电阻33为,在电路基板20上的检测用开口部34外侧的区域中端子通过钎焊等进行电连接,并且成为从电路基板20朝向安装面延伸之后朝向检测用开口部34弯曲的L字形。在如此构成时,在相对于安装面垂直方向的开口部14的中心位置上,设置热敏电阻33的弯曲部分,并且使热敏电阻33的前端位于检测用开口部34的中心位置上。
由此,成为进行温度测定的传感器部分的热敏电阻33的前端,配置在被直接暴露在分别从开口部14以及检测用开口部34流入的热气流中的位置上。另外,构成检测用开口部34的流路的侧壁构成为,相对于与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从电路基板20突出的端部位于比开口部14在顶板115侧的开口位置的高度靠顶板115侧。即,构成开口部15的流路的侧壁,形成倒不妨碍从开口部14向热敏电阻33流动的热气流的障碍的位置为止。
如该图18那样构成的火灾警报器,由于热气流成为上升气流,因此在将其安装面作为顶棚面时,从地板面侧朝向顶棚面流动的热气流,从检测用开口部34流入火灾警报器的箱体1内。并且,通过由检测用开口部34构成的流路供给到第一空间11a内,配置在检测用开口部34的中心位置上的热敏电阻33的前端部分,暴露在通过检测用开口部34流动的热气流中。由此,基于热敏电阻33的电信号,控制电路检测出热气流的温度,在该温度高于规定值时检测为发生火灾,而开始发音体4的发报动作。
并且,在将火灾警报器的安装面作为壁面时,热气流从地板面侧朝向顶棚面沿着作为安装面的壁面流动。因此,该热气流直接从开口部14流入到火灾警报器的箱体1内的第一空间11a中。并且,流入到第一空间11a内的热气流,通过由引导壁51构成的流路,引导到热敏电阻33的前端,由此进行热敏电阻33对热气流的温度测定。
另外,如上所述,例示了分别构成了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以及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但是不限于这些火灾警报器,对于用于对充满了外部环境的气体量进行测定的气体警报器也能够适用。并且,如上述的各例的构成那样,也可以为,设置有成为检测部的烟探测器30或热敏电阻33的第一空间11a不设置在安装面侧,而将设置有发音体4的第二空间11b设置在安装面侧。
此时,为了使来自发音体4的发报音的音量不减弱,以基台部10被配置在从安装面离开的位置上的方式,在基台部10的安装面侧的端面上设置与安装面连接的支持部件。该支持部件在音孔16的外周侧隔开间隔地设置,由此构成为在安装面与基台部10之间反射了的发报音能够像外部环境输出。
<第九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19中,对与图14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将检测部3设置在侧壁12侧,由此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将检测部3配置在相对于箱体1的中心偏心了的位置上。由此,设置在箱体1的中心侧的引导壁51a到侧壁12为止的延伸长度形成为,比设置在箱体1的中心的相反侧的引导壁51b长。其他构成与第八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八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因此,以下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特征的引导壁51a、51b的构成以及作用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为了使说明简单,在包括图19在内的各图中,而将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的、将箱体1以及检测部3各自的中心连接的直线,用点划线L表示,并在以下称为“中心线L”。并且,将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的、箱体1以及检测部3各自的中心设为“O1”、“O2”。
如图19所示,检测部3配置在相对于箱体1的中心O1偏心了位置上,在设置有该检测部3的箱体1内部的空间中,比检测部3靠箱体1的中心O1侧形成较大区域。因此,在比检测部靠箱体1的中心O1侧设置的侧壁12的开口部14(图16以及图18)的开口面积变大,向箱体1内部的流体流入量变多。
并且,在流入箱体1的流体从箱体1的中心O1朝向检测部3的中心O2流动的情况下,从为离开中心线L的位置的开口部14流入的流体,要脱离检测部3地流动。此时,将设置在比检测部3靠箱体1的中心O1侧的引导壁51a设置为,与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L的交叉角度θ成为小于90°的锐角,由此能够使要脱离检测部3地流动的流体与引导壁51a碰撞。
因此,与引导壁51a碰撞的流体,沿着该引导壁51a的设置方向流动,因此通过由在比检测部3靠箱体1的中心O1侧设置的引导壁51a形成的流路,能够将从箱体1的中心O1朝向检测部3的中心O2流动的流体引导到检测部3。通过设置这种引导壁51a,能够将在比检测部3靠箱体1的中心O1侧设置的侧壁12的开口部14的、较大的开口区域流入的流体的大部分,通过由引导壁51a形成的流路积极地引导到检测部3。
另一方面,在流入箱体1的流体从检测部3的中心O2朝向箱体1的中心O1流动的情况下,由于检测部3设置在侧壁12的附近,因此从侧壁12的开口部14流入的流体流入检测部3。另外,在相对于检测部3为箱体1的中心O1相反侧的区域中设置的引导壁51b,与引导壁51a同样,如图19所示,也可以成为在以中心线L为中心分开的方向上设置的多个引导壁51b,也可以设置其长度方向沿着中心线L形成的引导壁51b。
并且,在流体在相对于中心线L垂直的方向上流动的情况下,从侧壁12的开口部14流入的流体中、在与引导壁51a碰撞后要沿着引导壁51a流动的流体,要脱离检测部3而从侧壁12的开口部14向箱体1外部流出。对此,在相对于检测部3而与箱体1的中心O1相反侧的区域中设置引导壁51b,由此能够遮断沿着引导壁51a流动的流体朝向侧壁12的开口部14的流动。
此时,如图19所示,引导壁51b与引导壁51a相同,设置在以中心线L为中心而分开的方向上,由此能够使与引导壁51b碰撞了的流体的流动成为沿着引导壁51b的流动。由此,对于在相对于中心线L垂直的方向上流动的流体,通过由引导壁51a和引导壁51b形成的流路,能够积极地引导到检测部3。
另外,例示了在相对于中心线L平行的方向上流动的流体、以及在相对于中心线L垂直的方向上流动的流体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在具备相对于中心线L为垂直以外的角度的方向上流动的流体,引导壁51a以及引导壁51b也能够分别有效地起作用,将流体积极地引导到检测部3。尤其是,通过如图19所示那样设置引导壁51b,对于在与引导壁51a的设置方向平行的方向上流入的流体,不仅是2个引导壁51a的流路,通过由引导壁51a和引导壁51b构成的流路,也能够将流体积极地引导到检测部3。
对于如此形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也可以如第八实施方式同样构成为使检测部3为烟检测部或热探测元件的、烟探测式或热探测器的火灾警报器、或用于测定气体量的气体警报器。另外,在成为图16或图18那样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下,在第一空间11a中(参照图16以及图18),烟检测部30(参照图16)或热敏电阻33(参照图18)在引导壁51a、51b上都设置。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八实施方式不同,烟检测部30(参照图16)或热敏电阻33(参照图18)设置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的相对于基台部10(参照图16以及图18)的中心偏心了的位置上。
并且,设置在第二空间11b(参照图16以及图18)中的发音体4(参照图16以及图18),设置在与烟检测部30(参照图16)或热敏电阻33(参照图18)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上。此时,该发音体4(参照图16以及图18)也可以设置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的顶板115(参照图16以及图18)的中心位置上,也可以设置在相对于顶板115(参照图16以及图18)的中心位置偏心了的位置上。
<第十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2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20中,对与图19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对于第九实施方式(参照图19)的探测器,进一步在引导壁51a之间设置成为其长度方向沿着中心线L的形状的引导壁51c。即,其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与引导壁51a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的交叉角成为角度θ的引导壁51c,设置在比检测部3靠箱体1的中心O1侧的区域中。其他构成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九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如在第九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通过设置引导壁51a,能够将流入到比检测部3靠箱体1的中心O1侧的区域中的流体也引导到检测部3,通过设置引导壁51c能够提高向检测部3引导流体的效果。即,通过引导壁51c,在比检测部3靠箱体1的中心O1侧的区域中,对于没有引导壁51的影响的区域,也能够赋予将流体向检测部3引导的效果。以下,对该引导壁51c的对流入箱体1内部的流体起到的作用,包含与引导壁51a的关系进行说明。
在流体在相对于中心线L具备角度的方向上流动时,比检测部3靠箱体1的中心O1侧的区域成为较大的区域,因此在从在区域中构成的侧壁12的开口部14(垂直图16以及图18)流入的情况下,存在脱离引导壁51a地流动的流体。作为代表的例子,在流体在相对于中心线L垂直的方向上流动的情况下,在从将引导壁51a的与侧壁12的连接部分连接的直线L1成为检测部3的相反侧的区域中,即使从侧壁12的开口部14例如,也不与引导壁51a碰撞。
因此,在成为第九实施方式的构成(参照图19)时,在从直线L1成为检测部3相反侧的区域中从相对于中心线L垂直的方向流入的流体,无法通过引导壁51a进行向检测部3的引导。因此,这种流体再次从侧壁12的开口部14流出到外部环境中。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引导壁51c,因此要脱离引导壁51a地流动的流体与引导壁51c碰撞。因此,该引导壁51c的作用为,遮断要脱离引导壁51a而从侧壁12的开口部14流出到外部环境的流体的流动,结果,该被遮断流动的流体,成为沿着引导壁51c朝向检测部3流动。
另外,相对于检测部3为箱体1的中心O1的相反侧的区域,与相对于检测部3为箱体1的中心O1侧的区域相比,为较窄的区域,因此,也可以仅形成第九实施方式中的引导壁51b,也可以设置成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壁51a、51c那样的关系的引导壁51b。并且,关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构成为使检测部3为烟检测部或热探测元件的、烟探测式或热探测器的火灾警报器、或用于测定气体量的气体警报器。因此,在适用于图16或图18所示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下,引导壁51a~51c设置在第一空间11a(参照图16以及图18)内。
<第十一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2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21中,对与图19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对于第21实施方式(参照图19)的探测器,进一步在引导壁51a之间设置成为遮断在箱体1内部的流体流动的障碍物的构造物9。其他构成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八以及第九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由电池或交流电源电路等形成的构造物9,相对于箱体1的高度方向的大小也较大,因此设置在设置有检测部3的空间(图16以及图18中的第一空间11a)。此时,为了降低该成为障碍物的构造物9的影响,相对于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以构造物9的中心位于中心线L上的方式,将构造物9设置在箱体1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检测部3靠箱体1的中心O1侧的区域中,以将检测部3以及构造物9各自的中心O2、O3连接的直线(在图21中的例子中与中心线L一致,但不限于一致)、与引导壁51a的长度方向的延长线的交叉角为角度θ的方式,决定构造物9以及引导壁51a的设置位置。并且,以其长度方向相对于中心线L垂直的方式设置该构造物9。由此,能够将构造物9设置在从将引导壁51a与侧壁12的连接部分进行连接的直线L1成为检测部3的相反侧的区域侧。换言之,在引导壁51a的效果未有效地起作用的区域中,设置构造物9。
即,如在第十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流体在相对于中心线L具备角度的方向上流动时,比检测部3靠箱体1的中心侧的区域成为较大的区域,因此在从在该区域中构成的侧壁12的开口部14(参照图16以及图18)流入的情况下,存在脱离该引导壁51a流动的流体。因此,从直线L1为检测部3的相反侧的区域,在第九实施方式那样的构成(参照图19)中,是对流体向检测部3流入效率赋予影响较低的区域。因此,即使在这样的区域中配置构造物9,也能够将遮断向检测部3流动的流体的量抑制为比较少的量。
并且,对于从在相对于构造物9成为检测部3的相反侧的位置的侧壁12上设置的开口部14(参照图16以及图18)流入的流体,朝向检测部3的流体的流动,构造物9起到障碍物的作用。但是,在构造物9对于向检测部3方向的流动成为障碍物的情况下,与该构造物9碰撞的流体要迂回构造物9地流动,因此形成沿着构造物9的外周的流体的流动。因此,沿着该构造物9的外周流动的流体,当迂回构造物9时,朝向引导壁51a流动。结果,在向检测部3流动的方向上构造物9成为障碍物的流体,在迂回了构造物9之后与引导壁51a碰撞,由此以沿着引导壁51a被引导到检测部3的方式流动。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设置了构造物9,也能够通过引导壁51a将流体引导到检测部3。
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与第八实施方式同样,构成为使检测部3为烟检测部或热探测元件的、烟探测式或热探测器的火灾警报器、或用于测定气体量的气体警报器。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适用于烟探测式或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的例子进行简单说明。
1.对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适用例
图22A是表示本适用例的火灾警报器内部构成的从顶板侧观察的概略平面图,图22B是从图22A的概略平面图中的X-X位置的箭头方向观察的概略截面图。另外,在图22A以及图22B那样构成的火灾警报器中,对于与第八实施方式的图16所示的火灾警报器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22A所示,将相当于上述的构造物9的电池6、烟检测部30和发音体4设置在相互不干涉的位置上。即,在第二空间11b中,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在与烟检测部30以及电池6不重叠的位置且对烟检测部30的影响较少的离开的位置上,设置发音体4。并且,在第一空间11a中,电池6、烟检测部30、引导壁51a、51b配置为图21那样的配置关系。
如此构成的火灾警报器,在电路基板20上,在插入电池6的部分设置有孔,通过将电池6嵌合到该孔中,由此如图22B所示,形成相对于箱体1的高度方向分离的第一空间11a和第二空间11b。即,在设置于箱体1的高度大致相等高度的电池6时,成为电池6的周边不被开口的构成。
如图22B所示,在第一空间11a以及第二空间11b的任意一个中都存在电池6的占有区域,但是如图22A所示那样,通过决定发音体4以及烟检测部30各自的设置位置,由此能够在与电池6的占有区域不重叠的位置上,分别设置发音体4以及烟检测部30。由此,对于箱体1的高度方向的大小,能够根据烟检测部30和发音体4的高度来决定,因此能够实现火灾警报器的薄型化以及小型化。
并且,如图22B的概略截面图所示,在从中心线L在图的箭头方向观察箱体1的内部时,引导壁51a设置在电池6与烟检测部30之间。由此,从相对于中心线L具有角度的方向流动的烟流,在比烟检测部30靠中心O1侧的区域中,与引导壁51a或电池6碰撞。此时,与引导壁51a碰撞的烟流沿着该引导壁51a流动,由此被引导到烟检测部30。另一方面,与电池6碰撞了烟流迂回电池6,因此流入烟检测部30与电池6之间,结果流入烟检测部30。并且,如图22A的概略平面图所示,在其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与中心线L的交叉角成为锐角的引导壁51a之间,配置电池6。由此,如上所述,从电池6侧向烟检测部30流动的烟流,由引导壁51a引导到烟检测部30。
2.对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适用例
图23是表示本适用例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另外,在如图23那样构成的火灾警报器中,对于与第八实施方式的图18所示的火灾警报器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并且,在本例中也与上述的对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适用例相同,成为设置电池6作为构造物9的构成。
图23所示的火灾警报器与图22A以及图22B所示的构成的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同样,在由电路基板20跟李的第一空间11a以及第二空间11b的各自中存在电池6的占有区域。因此在第一空间11a中以热敏电阻33与电池6不重叠的方式,在第二空间11b中以发音体和检测用开口部34与电池6不重叠的方式,决定热敏电阻33、发音体4以及电池6的设置位置。
如此,以成为相对于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不重叠的位置的方式,决定热敏电阻33、发音体4以及电池6的设置位置,由此对于本适用例的火灾警报器,也能够实现火灾警报器的薄型化以及小型化。并且,在第一空间11a中,以成为图21那样的设置位置关系的方式,设置引导壁51a、热敏电阻33以及电池6,由此能够使热敏电阻33的灵敏度良好。
<第十二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2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24中,对与图21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对于第十一实施方式(参照图21)的探测器,进一步在相对于在箱体1内部流动的流体的一部分成为障碍物的构造物9与检测部3之间,设置引导壁51c。该引导壁51c,遮断在构造物9与检测部3之间流动的流体的流动,由此作为将该被遮断流动的流体向检测部3引导的引导部件起作用。其他构成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八至第十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如在第十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在其方向与中心线L平行或具有角度的任意情况下,由构造物9对于向检测部3的流动成为障碍物9的流体,当与构造物9碰撞时,沿着构造物9的外周流动。此时,当流体流入构造物9与检测部3之间的区域中时,通过维持沿着构造物9的外周的流动,有时在构造物9的长度方向上流动。
结果,如第十一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参照图21)那样,在未设置引导壁51c的情况下,流入该构造物9与检测部3之间的区域的流体,朝向侧壁12流动,通过侧壁12的开口部14(参照图22A、图22B以及图23)流出到箱体1的外部。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引导壁51c,流入到构造物9与检测部3之间的区域中的流体,在沿着构造物9的长度方向流动的情况下,与引导壁51c碰撞而能够遮断向侧壁12的流动。
即,流入到构造物9与检测部3之间的区域中的流体,当着构造物9的长度方向流动时,通过与引导壁51c碰撞,而沿着引导壁51c流动。此时,引导壁51c的周边成为与构造物9侧相比向检测部3扩展的区域,因此与引导壁51c碰撞了的流体,沿着该引导壁51c朝向检测部3流动。由此,流入到构造物9与检测部3之间的区域中的流体,能够由引导壁51c引导到检测部3,因此能够提高流体向检测部3的流入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该引导壁51c,而通过在构造物9与检测部3之间设置与构造物9不同的其他构造物,来取得与引导壁51c的效果相同的效果。此时,代替该引导壁51c而设置的构造物,使相对于与中心线L垂直的方向的宽度比构造物9的宽度短,由此能够得到与引导壁51c相同的效果。
作为代替该引导壁51c而设置的构造物,例如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适用到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收纳发光二极管L或光电二极管PD的收容部306、307等。即,在烟检测部30中,从设置有该收容部306、307的位置不流入烟流,因此能够将该收容部306、307代替引导壁51c适用。因此,如图25所示,在成为构造物9的电池6与烟检测部30之间,以其中心位置在中心线L上的方式,设置与收容部306、307的任意一个相当的收容部91。通过如此地构成,收容部91对于流入到电池6与烟检测部30之间的区域中的烟流,赋予与图24的引导壁51c相同的效果,因此能够将这些烟流引导到烟检测部30。
另外,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不限于这种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也能够构成为使检测部3为热探测元件的热探测器的火灾警报器、或用于测定气体量的气体警报器。
<第十三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2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26中,对与图21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2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对于第十一实施方式(参照图21)的探测器,将对于在箱体1内部流动的流体的一部分成为障碍物的构造物9设置为,其长度方向成为从侧壁12朝向检测部3的方向。即,使该构造物9本身作为在其长度方向上引导流体的引导部件起作用。其他构成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八至第十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如在第十二实施方式中也说明的那样,在将构造物9的长度方向设置为相对于中心线L成为垂直的情况下,在流体流入到构造物9与检测部3之间的区域中时,在构造物9的长度方向上流动,通过侧壁12的开口部14(参照图22A、图22B以及图23)流出到箱体1的外部。并且,对于相对于该构造物9的长度方向垂直地流动的流体,构造物9的长度方向的宽度上的区域,成为截断其流动的区域,因此成为使将流体引导到检测部3位置的效率降低的原因。
对此,在图26所示的构成中,通过使构造物9的长度方向成为沿着中心线L的方向,由此进行与第十实施方式的构成(参照图20)的引导壁51c相同的作用。即,对于沿着中心线L的流动,能够使构造物9的宽度变窄,因此能够使截断其流动的区域变窄,能够提高流体向箱体1内部的流入效率。并且,通过使构造物9的长度方向成为从检测部3朝向侧壁12的方向,由此与该构造物9的成为长度方向的外周面碰撞的流体,沿着该外周面流入检测部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引导壁51a、51b一起,具有配置为进行与引导壁51c相同的作用的构造物9,但是也可以在该构造物9的基础上通过其他构造物,来代替引导壁51a、51b使用。并且,也可以如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构成那样,通过在侧壁12与检测部3之间并列配置多个构造物,来代替上述引导壁51a~51c使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十一实施方式相同,也能够构成为使检测部3为烟检测部或热探测元件的烟探测式或热探测器的火灾警报器、或用于测定气体量的气体警报器。即,在适用于图22A以及图22B所示的火灾警报器、或图25所示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下,代替引导壁51a~51c的构造物设置在第一空间11a(参照图22A、图22B以及图25)内。
<第十四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十四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2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27中,对与图19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2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对于第九实施方式(参照图19)的探测器,成为在引导壁51a的检测部3侧的端部设置了槽部件19。该槽部件19具备的构造为,其凹槽在相对于安装面垂直的方向上连续地形成。其他构成与第八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八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如此构成的探测器为,通过槽部件19的凹槽,能够阻止与沿着引导壁51a流动的流体一起流入的尘埃等。因此能够防止尘埃流入检测部3内部,因此例如在通过光学室的烟检测部30(参照图16)构成检测部3时,能够防止尘埃导致的杂散光。并且,在将该探测器设置为将其安装面作为壁面、并且槽部件19的凹槽的底被配置在地板面侧的情况下,尘埃容易被槽部件19的凹槽阻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九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引导壁51a上设置有槽部件19,但是对于第八~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也能够组合地构成。即,通过对于在第八~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中所设置的引导壁51、51a~51c,在其检测部3侧的端部设置槽部件19,能够得到与上述效果相同的效果。并且,关于本实施方式,与第九实施方式相同,也能够构成为使检测部3为烟检测部或热探测元件的烟探测式或热探测器的火灾警报器、或用于测定气体量的气体警报器。
<第十五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十五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2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28中,对与图14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2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使第八实施方式(参照图14)的探测器的引导壁51成为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具备弯曲的截面的形状。该引导壁51的形状以外的构成与第八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八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在图28所示的探测器中,例示如下情况:设定引导壁51各自的形状,以便以检测部3为中心而朝向成为外周侧的侧壁构成螺旋形状。通过如此地将引导壁51配置为螺旋形状,对于要向侧壁12的切线方向流动的流体,也能够引导到检测部3。
并且,该图28所示的探测器的引导壁51的构成,对于图17所示那样的具备具有迷宫壁302的烟检测部30的火灾警报器尤其有效。即,如图29所示,通过使引导壁51成为从迷宫壁302的弯曲部向基端部的延长方向的形状,沿着引导壁51流动的流体,容易流入迷宫壁302的间隙中。并且,通过从该迷宫壁302的基端部朝向侧壁12地形成该引导壁51,能够积极地将烟流引导到迷宫壁302的间隙形成的流路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出适用于第八实施方式的引导壁51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第九~第十四实施方式的引导壁51、51a~51c也能够适用。并且,关于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说明了适用于烟探测式的火灾探测器的结构,但与第八实施方式相同,也能够构成为使检测部3为热探测器的火灾警报器、或用于测定气体量的气体警报器。
<第十六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十六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3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并且,图31是图30所示的探测器的概略截面图。
如图3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具备检测部3,该检测部3通过流入在箱体1外部的周边环境(外部环境)流动的流体(烟),而进行环境值(烟量)的测定,该检测部3设置在箱体1内部的中心位置上。如图31所示,覆盖该箱体1的外周的侧壁12上设置有开口部14,由此在侧壁12的外周侧的外部环境中流动的流体,通过该开口部14流入箱体1的内部。如此,在相对于与探测器的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在箱体1的中心位置设置检测部3时,作为将流体向检测部3引导的引导部件,具备多个引导壁51,该引导壁51的两端分别与检测部3的外周面以及侧壁12的内周面连接。即,在图30的例子中,将检测部3作为中心而形成为放射状的4个引导壁51,周设在检测部3的外周面与侧壁12的内周面之间的空间中。
由此,通过这些引导壁51,内部设有检测部3的由侧壁12包围的空间被分割,通过该引导壁51分割的各空间作为引导路52起作用,该引导路52将从设置在侧壁12上的开口部14流入的流体引导到检测部3。即,通过引导壁51分割的各空间所形成的引导路52为,与箱体1的周面平行的截面,从侧壁12侧朝向检测部3侧变窄。由此,从开口部14流入的流体,其流动方向被限制在朝向检测部3的方向上,因此被供给到设置在箱体1内部的检测部3的流体的量,能够成为对于测定足够的量。因此,即使将检测部3设置在箱体1内部,通过设置引导壁51,也能够抑制检测部3对流体的测定灵敏度和响应速度的降低,并能够维持作为探测器的性能。
并且,如图30以及图31所示,在引导壁51的各自上设置有将其一部分切口的切口部53,该切口部53作为将引导壁51为边界的2个引导路52之间的旁通路起作用。并且,在引导路52中,设置在箱体1的侧壁12上的开口部14较大、向检测部3的流入口较窄,因此引导路52越接近检测部3侧,流体向检测部的流动的阻力越大。因此,在引导壁51中,优选在比侧壁12的内周面靠近检测部3的外周面的区域中,设置成为旁通路的切口部53。即,在引导路52中,在阻力较大的区域中设置基于切口部53的旁通路,因此使对于在引导路52中流动的流体的阻力缓和的效果变大。
参照图30对基于该切口部53的旁通路的功能进行说明。如图30的实线箭头所示,通过设置在侧壁12上的开口部14,当成为检测部3的检测对象的流体(相当于烟的流体,以下称为“检测对象流体”)流入到箱体1内部时,已残留在箱体1内部的流体(相当于烟以外的空气的流体,以下称为“残留流体”),被该流入的检测对象流体的流动挤压,而向箱体1外部流动。此时,在流入检测对象流体的引导路52中残留的残留流体,沿着检测对象流体的流动而流动,因此通过检测部3由其他引导路52向箱体1外部排出。
但是,引导路52为越接近检测部3对流体的流动的阻力越大,因此到残留流体通过检测部3向其他引导路52排出为止花费时间。因此,由于在残留流体之后检测对象流体向检测部3流入,因此检测对象流体向检测部3流入需要时间,检测部3对环境值(烟量)的测定延迟。对此,在图30的构成中,如上所述,在引导壁51上设置的切口部53,作为隔着引导壁52而相邻的引导路52之间的旁通路起作用。
因此,由检测对象流体挤压而要向检测部3侧流动的残留流体的一部分,如图30的虚线箭头所示,通过引导壁51的切口部53向相邻的引导路52流动。即,引导路52中对于要向箱体1的外部流动的残留流体的流动的阻力,通过成为旁通路的切口部53而缓和。因此,在成为旁通路的切口部53中流动的残留流体,在流入到与检测对象流体所流入的引导路52相邻的引导路52中之后,通过设置在侧壁12上开口部14排出到箱体1的外部。由此,检测对象流体从开口部14流入的引导路52中的残留流体被迅速排出到箱体1的外部,因此能够缩短检测对象流体向检测部3流入的时间,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检测部3对流体的测定灵敏度和响应速度的降低,能够维持作为探测器的性能。
该切口部53的面积越大,残留流体向相邻的引导路52流动的流量越增加,因此到检测对象流体流入检测部3为止的时间进一步被缩短。因此,在图31的构成中,切口部53沿着引导壁51的高度方向的宽度比引导壁51的高度窄,但是也可以与引导壁51的高度一致。并且,在切口部53沿着引导壁51的长度方向的宽度过大时,流入到引导路52内的检测对象流体也会向紧接的引导路52流出,结果降低向检测部3流入的检测对象流体的流量。因此,对于切口部53沿着引导壁51的长度方向的宽度,被限制在对检测部3的响应速度的降低不产生影响的程度。
如此地具备具有切口部53的引导壁51的探测器,如图31所示,通过使环状的侧壁12从外周缘突出的基台部10、和对侧壁12的由基台部10覆盖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进行覆盖的大致圆盘状的顶板115,构成箱体1。并且,具有包括搭载检测部3并且与发音体4电连接的电路基板的分离板2,该分离板2与侧壁12的内周面连接,由此箱体1内部,在其高度方向上形成2个空间。另外,在成为分离板2的一部分的电路基板上,除了检测部3以及发音体4以外,还搭载了包括控制部等的电路元件部件,构成对作为警报器的功能进行控制的电路等。
并且,由基台部10、侧壁12和分离板2覆盖的第一空间11a,通过使侧壁12的周面开口的开口部14而向箱体1的外部环境开放,并且通过具备切口部53的引导壁51而分离,由此形成图1所示的引导路52。并且,在该第一空间11a中设置有检测部3,该检测部3对从开口部14流入箱体1内部之后由引导路52引导的流体测定环境值(烟量)。另一方面,由侧壁12、顶板115和分离板2覆盖的第二空间11b,通过使侧壁12的周面开口的开口部15、和设置在顶板115上的多个音孔16,被向箱体1的外部环境开放。并且,在该第二空间11b中设置有发音体4,该发音体4使振动向通过开口部15以及音孔16连通的外部环境传播,来输出声音。
此时,在第一空间11a中,如图30所示,在检测部3设置在相对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的、基台部10的中心位置上的情况下,如图31所示,优选在第二空间11b中,发音体4设置在比检测部3靠侧壁12侧。即,相对于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使检测部3和发音体4为不重叠的位置,由此能够抑制发音体4的发报动作时的振动对检测部3产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通过开口部15以及音孔16,能够降低具备发音体4的后气室中的空气阻力,因此能够防止发音体4的发报音的音量降低。并且,该开口部15,在第二空间11b具备足够的体积的情况下,也可以不需要形成在侧壁12上,而侧壁12仅构成为形成开口部14。并且,也可以成为对侧壁12仅形成开口部14的构成,并且在分离板2与侧壁12之间设置间隙,通过该间隙和开口部14,将第二空间11b向外部环境开放。
<第十七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十七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32中,对与图30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3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通过将检测部3设置在侧壁12侧,由此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将检测部3配置在相对于箱体1的中心偏心了的位置上。由此,在将检测部3的中心作为基准时,设置在箱体1的中心侧的引导壁51到侧壁12为止的延伸长度,形成为设置在箱体1的中心的相反侧的引导壁51长。并且,在将检测部3的中心作为基准的箱体1的中心侧,形成有成为最长的流路的引导路52a,形成该引导路52a的2个引导壁51,在接近检测部3的区域中设置有切口部53。
并且,在该引导路52a的两侧,形成有成为比引导路52a短的流路的引导路52b。并且,与将检测部3的中心作为基准时位于箱体1的中心的相反侧的引导路52相比,引导路52b的流路长度长。另外,在形成引导路52的4个引导壁51的各自上,与第十六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参照图30)不同,未设置切口部53。其他构成与第十六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十六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形成最长流路的引导路52a的引导壁51上设置切口部53。即,对于流路较短的引导路52,不仅引导路52内的残留流体的量较少,而且从开口部14到检测部3的距离较短。因此,在检测对象流体从开口部14流入引导路52的情况下,不会由于检测对象流体到达检测部3的时间,而左右检测部3的响应性。
对此,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52b,不仅包括较多的残留流体,而且从开口部14到检测部3的距离较长。因此,在没有切口部53的情况下,在检测对象流体从开口部14流入引导路52a、52b的情况下,检测对象流体到达检测部3的时间变长,检测部3的响应性变差。因此,在介于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52b之间的引导壁51上设置有切口部53,该切口部53作为相邻的引导路52a、52b之间的旁通路起作用,由此抑制检测部3的测定灵敏度和响应速度的降低。
即,如图32的实线箭头所示那样,在检测对象流体从开口部14流入引导路52a的情况下,如图32的虚线箭头所示,引导路52a内的残留流体的一部分通过切口部53,流出到在引导路52a的两侧隔着引导壁51而相邻的2个引导路52b中。并且,最终,该引导路52a内的残留流体通过引导路52b而从开口部14排出到箱体1的外部。由此,引导路52a内的残留流体迅速被排出到外部,流入到引导路52a的检测对象流体流入检测部3的时间缩短。同样,在检测对象流体从开口部14流入引导路52b的情况下,引导路52b内的残留流体的一部分通过切口部53以及引导路52a,从开口部14排出到箱体1的外部。由此,引导路52b内的残留流体迅速被排出到外部,流入到引导路52b的检测对象流体流入检测部3的时间缩短。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检测部3设置在相对于箱体1偏心了位置上,通过引导壁51形成的引导路52、52a、52b的流路的长度不同的情况下,在形成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52b的引导壁51上设置成为旁通路的切口部53。由此,在检测对象流体流入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52b的情况下,该残留流体能够不仅通过经由检测部3的流路,还通过经由切口部53的流路,排出到箱体1的外部,能够缩短检测对象流体向检测部3的到达时间。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的探测器的检测部3的测定灵敏度和响应速度的降低被抑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第二空间11b(参照图31)中的发音体4(参照图31),被设置在与检测部3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不重叠的位置上。此时,该发音体4也可以设置在与安装面平行的面方向上的顶板115(参照图31)的中心位置上,也可以设置在相对于顶板115的中心位置偏心了的位置上。
<第十八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十八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3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33中,对与图32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3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与第十七实施方式(参照图32)的探测器同样,在成为使检测部3相对于箱体1的中心偏心配置的基础上,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与流路较短的引导路52c隔着引导壁51而相邻。并且,流路比引导路52c长的引导路52b,相对于引导路52a与引导路52c的相反侧相邻,在成为该引导路52a、52b的边界的引导壁51上形成成为旁通路的切口部53。其他构成与第十七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十六以及第十七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在以使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与流路较短的引导路52c相邻的方式,分别构成箱体1内部的引导路52、52a~52c时,在成为在与引导路52c相反侧与引导路52a相邻的引导路52b的边界的引导壁51上,设置有切口部53。即,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在与开口部14的开口面积较大的引导路52b之间,设置有基于切口部53的旁通路。该引导路52b朝向开口部14的面积变大,因此对于朝向开口部14流动的阻力较小,箱体1内的残留流体容易从开口部14排出。
并且,如图33的实线所示,在检测对象流体流入引导路52a、52c的各自中的情况下,引导路52a、52c内的残留流体被该检测对象流体挤压而朝向检测部3流动。此时,引导路52c与引导路52a相比,形成引导路52c的空间的体积较小,其流路也较短,因此引导路52c内的残留流体,被检测对象流体挤压而迅速流入检测部3。该残留流体通过引导路52c的相反侧的引导路52,从开口部14排出到箱体1外部。因此,如图34所示,流入引导路52c内的检测对象流体迅速流入检测部3。
另一方面,引导路52a为,形成引导路52a的空间的体积较大,因此残留流体的量较多,仅通过经由检测部3的残留流体的排出,为了将残留流体全部排出而花费时间。并且,引导路52a向检测部3的流路的长度较长,因此经由该检测部3的残留流体的排出进一步花费时间。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成为引导路52a、52b的边界的切口部53,该切口部53作为向引导路52b的旁通路起作用。由此,如图33的虚线所示,引导路52a内的残留流体的一部分流入引导路52b,并从其开口部14排出到箱体1的外部,因此引导路52a的残留流体通过引导路52a迅速排除。因此,如图34所示,对于流入引导路52a的检测对象流体,也与流入引导路52c的检测对象流体同样,能够使其迅速流入检测部3中。
即,在未设置切口部53的情况下,在产生检测对象流体之后不久,仅从引导路52c仅有流量较少的检测对象流体流入检测部3,因此在位于检测部3中央的检测区域未流入足够的检测对象流体。因此,产生检测对象流体之后不久的检测部3的响应性较差,检测部的测定灵敏度和响应速度降低。对此,如图33那样构成为,设置切口部53而能够引导路52a内的残留流体迅速排出,由此如图34所示,检测对象流体不仅通过引导路52c、还通过引导路52a迅速流入检测部3。因此,在刚产生检测对象流体之后,在位于检测部3中央的检测区域也能够流入足够的检测对象流体,抑制检测部3的测定灵敏度和响应速度降低。
<第十九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十九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3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35中,对与图33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3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与第十八实施方式(参照图33)的探测器同样,成为使检测部3相对于箱体1的中心偏心配置,并且形成有流路的长度不同的引导路52、52a~52c。并且,与第十八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不同,代替在成为引导路52a、52b的边界的引导壁51上没有切口部53的构成,而未在成为引导路52a、52c的引导壁51上设置切口部54的构成。其他构成与第十八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十六~第十八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在以使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与流路较短的引导路52c相邻的方式,构成箱体1内部的引导路52、52a~52c时,在成为引导路52a、52c的边界的引导壁51上设置有切口部54。即,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在与流路较短的引导路52b之间,设置有基于切口部54的旁通路。该引导路52c,如在第十八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那样,形成空间的体积较小,流路也较短,因此在检测对象流体从开口部14流入引导路52c时,残留流体迅速被排出。结果,流入引导路52c内的检测对象流体,如图36所示那样,迅速流入检测部3。
另一方面,引导路52a为,形成引导路52a的空间的体积较大,因此残留流体的量较多,残留流体的排除花费时间,因此残留流体通过引导路52a向检测部3的流入花费时间。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成为引导路52a、52c的边界的切口部54,该切口部54作为从引导路52c向引导路52a的旁通路起作用。由此,如图35的实线所示,流入引导路52c内的检测对象流体的一部分流入引导路52a,检测对象流体也从引导路52a侧向检测部3流入。
即,在未设置切口部54的情况下,在刚产生检测对象流体之后,仅从引导路52c仅有流量较少的检测对象流体流入检测部3,因此在位于检测部3中央的检测区域未流入足够的检测对象流体。因此,产生检测对象流体之后不久的检测部3的响应性较差,检测部的测定灵敏度和响应速度降低。对此,如图35那样构成为,设置切口部54而能够使流入引导路52c检测对象流体的一部流入引导路52a,由此如图36所示,检测对象流体不仅通过引导路52c、还通过引导路52a迅速流入检测部3。因此,在产生检测对象流体之后不久,在位于检测部3中央的检测区域也能够流入足够的检测对象流体,抑制检测部3的测定灵敏度和响应速度降低。
<第二十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第二十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图3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设置有检测部的空间的概略平面图。另外,在图37中,对与图33以及图35所示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
如图3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构成为,与第十八以及第十九实施方式(参照图33以及图35)的探测器同样,成为使检测部3相对于箱体1的中心偏心配置,并且形成有流路的长度不同的引导路52、52a~52c。并且,将成为引导路52a、52b的边界的引导壁51的检测部3侧的端部设置在从检测部3离开的位置上,由此设置切口部53,并且将成为引导路52a、52c的边界的引导壁51的检测部3侧的端部设置在从检测部3离开的位置上,由此设置切口部54。其他构成与第十八以及第十九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十六~第十九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即,在成为引导路52a、52b的边界的引导壁51的检测部3侧设置有切口部53,因此与第十八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同样,在检测对象流体流入引导路52a时,引导路52a内的残留流体的一部分,将切口部53作为旁通路而排出到引导路52b。并且,在成为引导路52a、52c的边界的引导壁51的检测部3侧设置有切口部54,因此与第十九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同样,在检测对象流体流入引导路52c时,流入引导路52c内的检测对象流体的一部分,将切口部54作为旁通路而流入到引导路52a。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为,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内的残留流体的一部分,在被排出到朝向开口部14的流动的阻力较小的引导路52b的同时,向流路较短的引导路52c流来的检测对象流体的一部分,流入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因此,引导路52a内的残留流体不仅迅速排出,而且检测对象流体通过引导路52c流入引导路52a内,因此不仅检测对象流体通过引导路52a到达检测部3的时间缩短,而且检测对象流体从引导路52a向检测部3的流量增加。即,本实施方式的探测器具备第十八以及第十九实施方式的探测器的构成的双方,因此能够取得检测部3的响应性的相乘效果。
<第二十一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以适用于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3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并且,图39A以及图39B都是图38所示的火灾警报器的截面图,图39A是包括发音体的设置区域的截面图,图39B是包括电池的设置区域的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具备:设置在安装面上的基台部10;侧壁12,与该基台部10的外周缘卡合而固定在基台部10上;顶板115,设置有从背面侧插入操作用按钮60的按钮设置用孔19、和多个音孔16;电路基板20,搭载了成为检测部3的光学式烟检测部30;以及发音体4,设置在与顶板115的音孔16相对应的位置上。
在侧壁12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用于使烟流入光学式烟检测部30的开口部14,在与顶板115相对的端部上设置有覆盖侧壁12的外周的内侧的分离板2。该分离板2具备保持所嵌入的光学式检测部30的保持部件21,并且具备对顶板115侧突出并且在基台部10侧具备凹部由此具备能够收纳电池6的电池盒7。
并且,在顶板115的外周缘上具备向基台部10侧延伸的环形状的侧壁部分12a,通过与侧壁12连接而构成侧壁12的一部分。在该侧壁部分12a上,设置有用于对与发音体4的发报时的空气振动相对的空气阻力进行抑制的开口部15。即,如图39A以及图39B的截面图所示,通过顶板115、设置在侧壁12上的分离板2,形成第二空间11b,并在该第二空间11b中设置发音体4。
并且,第一空间11a设在侧壁12的分离板2的基台部10侧,光学式烟检测部30搭载在电路基板20的基台部10侧的面上,因此通过将光学式烟检测部30嵌入到设置在分离板2上的保持部件21中,光学式烟检测部30设置到第一空间11a中。该光学式烟检测部30,如图39A以及图39B所示,成为其外周被保持部件21覆盖的状态,通过在该保持部件上设置开口部,流入到第一空间11a的烟(流体)能够流入光学式烟检测部30内。
光学式烟检测部30,通过在其外周侧周设弯曲的迷宫壁302,防止外部光向光学式烟检测部30的检测室内入射。并且,通过从构成发光部303的光电二极管框架32所收纳的未图示的光电二极管,对基于未图示的发光二极管的发出的散射光进行受光,由此光学式烟检测部30进行烟量的检测。并且,电池6收纳在成为分离板2的一部分的电池盒7内,由此设置在第一空间11a内,并且第一空间11a和第二空间11b还通过该电池盒7分离。
<第二十二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第二十二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以适用于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4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与第二十一实施方式的上述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不同,使顶板115为无侧壁部分12a(参照图38)的构成。并且,作为检测部3,具有与电路基板20的基台部10侧的面连接的多个热敏电阻33,这些热敏电阻33周设在侧壁12的附近,由此配置在直接暴露到从开口部14流入的热气流(流体)中的位置上。
并且,电路基板20作为分离板2起作用,在由电路基板20和顶板115覆盖的区域中构成第二空间11b,在该第二空间11b中配置发音体4。并且,通过使电路基板20为与侧壁12的一部分连接的形状,由此本实施方式的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成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设置有开口部18的构成。并且,以相对于顶板115成为垂直方向的热气流到达热敏电阻33的热探测部分的方式,在顶板115上设置有检测用开口部34,并且在电路基板20上在与检测用开口部34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切口35。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间11a与第二空间11b成为由电路基板20分离的构成,并且通过在电路基板20与侧壁12之间设置开口部分,能够通过开口部14将第二空间11b向外部环境开放。由此,能够降低发音体4的发报动作时的第二空间11b的空气阻力,能够防止发音体4的音量的降低。
<第二十三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以适用于热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4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图4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外观构成的侧视图。
如图4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为,在覆盖火灾警报器整体的箱体1的内部具备:电路基板20,搭载了构成对警报器的各个动作进行控制的未图示的控制部的电路部件;检测部3,通过流入在箱体1外部的周边环境(外部环境)中流动的流体,来进行环境值的测定;以及发音体4,向外部发报警报。并且,在电路基板20上电连接有检测部3以及发音体4,因此由检测部3测定的环境值作为电信号被赋予电路基板20上的未图示的控制部,并判断是否需要发音体4的警报。在该电路基板20上构成的未图示的控制部中,在进行了需要警报的发报的含义的判断时,与电路基板20电连接的发音体4的警报发报动作被控制,进行发音体4的警报的发报。
在这种火灾警报器中,箱体1由设置固定在顶棚或墙壁等设置面上的大致圆盘状的基台部10、和卡止在该基台部10上的主体部11构成。并且,基台部10具备:底板100,具备与设置面抵接的端面;侧壁101,从该底板100的外周缘竖立设置在设置面的相反侧;以及卡止部102,具有在该侧壁101的前端凸设的钩状的截面。即,基台部10为,环状的侧壁101的一个端面被底板100覆盖,并且另一个端面成为开口面。并且,在侧壁101的开口面侧的端部上设置的卡止部102上卡合主体部11,而主体部11被固定到基台部10上。
主体部11具备:环状的侧壁110,在主体部11与基台部10卡合时,形成与侧壁101连续的外周壁;开口部14,相对于侧壁110的周面沿着周向形成;横棂条部112,沿着侧壁110的轴向分割开口部14;纵棂条部113,沿着侧壁110的周向将开口部14分割为多个区域;钩状的卡止部114,凸设在侧壁110的基台部10侧的端部上;以及大致圆盘状的顶板115,覆盖侧壁110的与基台部10相反侧的端面。
即,主体部11成为如下的圆筒形状:从顶板115的外周缘在基台部10侧竖立设置有侧壁110,并将该基台部10侧开口。并且,如图42所示,在侧壁110上设置在其周向上开口的开口部14,由此在箱体1外部流动的流体通过开口部14流入箱体1内部,并且,箱体1内部的流体通过开口部14流出到箱体1外部。
并且,在该侧壁110的开口部14的构成位置上,交叉地设置有环状的横棂条部112和柱状纵棂条部113。并且,如图42所示,纵棂条部113相对于侧壁110上的开口部14,以从基台部10侧向顶板115侧架桥的方式形成,对主体部11的侧壁110的开口部14的强度进行补充。该纵棂条部113沿着横棂条部112的周向周设多个,由此将开口部14沿着周向分割为多个区域。
另外,在图41以及图42的构成例中,在开口部14的构成位置上,沿着侧壁110的轴向形成有2个横棂条部112,开口部14被沿着轴向分割为3个区域,但是横棂条部112的个数不限定于2个,在箱体1的强度足够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横棂条部112。同样,关于纵棂条部113的设置数量,具备对箱体1提供足够的强度的个数即可。并且,横棂条部112和纵棂条部113分别阻碍通过开口部14流入壳体1内部的流体的流动,因此优选其设置数量较少。并且,在顶板115上设置有音孔16,该音孔16用于使由蜂鸣器或扬声器构成的发音体4的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外部的空气。
该主体部11具备相对于主体部11的轴向将空间分割的遮蔽盖117(相对于分离板2)和遮蔽盖116,在通过遮蔽盖116、117双方覆盖的第一空间11a中设置检测部3。并且,在通过遮蔽盖117和顶板115覆盖的第二空间11b中,设置进行火灾警报器的控制的控制部,并且设置与检测部3电连接的电路基板20、以及与该电路基板20电连接的用于警报发报的发音体4。
即,遮蔽盖116、117分别被设置为,其面与由底板100以及顶板115形成的面成为大致平行,遮蔽盖116设置在主体部11的基台部10侧,而遮蔽盖117设置在主体部11的顶板115侧。并且,遮蔽盖117在其面方向上的检测部3的设置位置上设置有贯通孔,在该贯通孔中插入与电路基板20连接的检测部3。此时,由顶板115、遮蔽盖117和侧壁110构成的第二空间11b,成为与来自设置在第二空间11b内的发音体4的声音振动进行共鸣的共鸣空间。并且,在通过遮蔽盖116、117双方覆盖的第一空间11a中检测部3的外侧区域中,形成有将从在侧壁110上设置的开口部14流入的流体引导到检测部3的引导部5。
由此,通过设置遮蔽盖116、117,第一空间11a的引导部5成为被从基台部10侧的空间以及顶板115侧的第二空间11b分别隔离、并由开口部14开放的空间。因此,通过遮蔽盖116、117,防止从基台部10侧的空间以及顶板115侧的第二空间11b对引导部5混入尘埃。并且,通过遮蔽盖116、117遮盖从基台部10侧的空间以及顶板115侧的第二空间11b向引导部5流动的气流,因此能够将引导部5内的气流限制为来自开口部14的流动。并且,通过该遮蔽盖116、117,在火灾警报器的设置作业以及电池交换作业中,防止作业者对引导部5的接触。
并且,在形成有引导部5的、通过遮蔽盖116、117的双方覆盖的第一空间11a的一部分中,以连接遮蔽盖116、117的方式,竖立设置有保持对火灾警报器进行供电的电池6的电池盒7。该电池盒7在通过遮蔽盖116、117覆盖的第一空间11a中,设置在开口部14与检测部3之间,因此成为对从开口部14朝向检测部3的流体流动进行遮断的构造物。
另外,电池盒7也可以构成为,与遮蔽盖116、117的某一方一体化,也可以与遮蔽盖116、117的任意一个都分体地构成。此时,如图41所示,电池盒7为,插入电池6的开口部分设置在遮蔽盖116的基台部10侧。由此,在进行火灾警报器中的电池6的交换时,在将主体部11从基台部10取下时,能够不取下遮蔽盖116地交换电池6,因此能够通过遮蔽盖116保护检测部3以及引导部5。并且,关于电池盒7,在与遮蔽盖116、117的某一方一体化的情况下,能够将电池盒7的开口部设置在基台部10侧,因此如图41所示,优选与遮蔽盖116一体化。
如此构成的火灾警报器为,如上所述,基台部10在其底板100与设置面抵接的状态下通过螺钉等固定工具来螺旋结合,由此能够设置固定在顶棚或者墙壁等基底上。并且,对于设置在基台部10的侧壁101上的卡止部102,使设置在主体部11的侧壁110上的卡止部114与其卡合,由此将主体部11固定连接在基台部10上。在该主体部11上如上所述地设置有遮蔽盖116,通过该遮蔽盖116覆盖检测部3以及引导部5被设置在相同平面上的空间的基台部10侧。由此,作业中,在向固定在设置面上的基台部10上安装主体部11时,能够防止在作业中产生的尘埃等混入到在主体部11内的形成检测部3以及引导部5的空间中。
<第二十四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以适用于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4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图4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主体部内部的构成的平面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中,对于与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中也已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相同,其外观为图42的侧视图所示的外观来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构成为,如图43所示,对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参照图41),增加将在主体部11中所构成的引导部5分割为多个区域的引导壁51。即,在由遮蔽盖116、117覆盖的第一空间11a中,设置有从在侧壁110上设置的开口部14到检测部3为止延伸设置的多个引导壁51。该引导壁51以外的构成与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二十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图43所示的火灾警报器为,具备与遮蔽盖116、117的各自连接的上述多个引导壁51,由此在遮蔽盖116、117之间形成的引导部5被分割为多个区域。即,如图44所示,对于遮蔽盖117的面方向,多个引导壁51以检测部3为中心而大致放射状地竖立设置,通过相邻的引导壁51而分割的区域作为引导路52起作用。并且,在成为突起物的电池盒7的外周壁与检测部3的外周壁之间也设置有引导壁51,由此能够将电池盒7作为引导壁51的一部分(引导部件)。并且,在电池盒7的开口部14侧的外周壁上直接连接了纵棂条部113。
此时,相对于遮蔽盖116、117竖立设置的引导壁51也可以构成为,与遮蔽盖116、117的某一方一体化,也可以构成为与遮蔽盖116、117的任意一方都分体。并且,在图43所示的构成中,通过使电池盒7与引导壁51一起与遮蔽盖116一体化,由此使引导壁51与相对于引导部5的电池盒7等突起物直接连接,能够将电池盒7等突起物作为引导壁51的一部分。另外,通过成为引导壁51与遮蔽盖116、117的某一方一体化的构成,能够降低火灾警报器的部件数量,能够简化其制造工序。
该引导壁51通过与遮蔽盖116、117连接,由此使引导壁51与遮蔽盖116、117之间没有间隙,因此不仅能够进一步防止尘埃向引导路52的混入,还能够防止流体经由引导壁51流入相邻的引导路52之间。并且,与第二十三实施方式相同,通过设置遮蔽盖116、117,由此由引导壁51构成的引导路51,与基台部10侧的空间以及顶板115侧的第二空间11b分别隔离,成为通过开口部14开放的空间。因此,通过遮蔽盖116、117,能够防止从箱体1的其他空间向引导路52的尘埃的混入和气流的流入,以及操作者对引导壁51以及引导路52的接触。并且,通过遮蔽盖116能够保护引导壁51。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11构成为在基台部10侧具备遮蔽盖116,但是也可以构成为除去遮蔽盖116。
以下,关于如此构成的火灾警报器中的引导壁51的详细情况,参照图44的平面图,对使检测部3为光电式的烟检测部的情况的构成例进行说明。构成烟检测部的检测部3为,如图44所示,在遮蔽盖117的面方向上,设置在从其中心偏心了位置上。引导壁51被设置为,将从在遮蔽盖117的外周缘周设的开口部14中的纵棂条部113到检测部3的外周壁为止进行连结。
并且,检测部3构成为,多个迷宫壁302、具备发光二极管L的发光部303以及具备光电二极管PD的受光部304,周设在成为光电基台的底板301的外周侧。并且,引导壁51的检测部3侧的端部,在迷宫壁302、发光部303以及受光部304各自的设置位置上,与引导壁51的外周壁连接。即,以从对于要流入检测部3内部的流体(烟)的流动成为障碍的迷宫壁302、发光部303以及受光部304各自延伸设置的方式,设置引导壁51。由此,对于通过由引导壁51形成的引导路52引导的流体的流动,能够降低检测部3的构成物的阻碍。
另外,在图44的例子中构成为,相对于纵棂条部113的设置数量,引导壁51的设置数量较少,但是引导壁51与纵棂条部113各自的设置数量的关系不限定于该图44的例子。即,纵棂条部113也可以设置与引导壁51相同数量,也可以相对于纵棂条部113而设置较多的引导壁51。并且,检测部3构成为其外周侧由防虫网305覆盖,由此能够防止虫子和尘埃侵入检测部3。
并且,在这样的引导壁51的一部分中,有的将从遮蔽盖117贯通到遮蔽盖116的电池盒7以及连接器8作为其一部分。即,作为引导壁51,有的将由遮蔽盖116、117构成的第一空间11a中的突起物作为一部分进行利用。将连接器8作为一部分的引导壁51,由在纵棂条部113与连接器8之间延伸设置的引导壁51p、连接器8以及在连接器8与检测部3之间延伸设置的引导壁51q构成。并且,将电池盒7作为一部分的引导壁51,由与2个纵棂条部113直接连接的电池盒7、以及在电池盒7与检测部3之间延伸设置的2个引导壁51r构成。
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使成为突起物的电池盒7以及连接器8的各自作为引导壁起作用。另外,连接器8与电路基板20上的未图示的控制部电连接,并且具备从遮蔽盖117贯通到遮蔽盖116的形状。通过如此地构成,能够成为使连接器8从遮蔽盖116的基台部10侧的表面突出的构造。因此,在从基台部10取下主体部11时,从外部对该连接器8赋予电信号,使电路基板20上的未图示的控制部动作,由此进行火灾警报器的动作实验等。
在如此使连接器8从遮蔽盖117贯通到遮蔽盖116的情况下,设置对遮蔽盖116、117之间进行连接的柱状的连接器插入部件。该连接器插入部件为,使其截面成为具有插入连接器8的孔的管状,由此与电路基板20连接的连接器8的前端通过连接器插入部件,引导到遮蔽盖116的基台部10侧的表面。该连接器插入部件也可以与上述的引导壁51p、51q一体化,并且,也可以与电池盒7同样,与遮蔽盖116、117的某一方一体化。
<第二十五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第二十五实施方式的探测器,以适用于烟探测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情况为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4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的概略截面图,图4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内部的构成的箱体内部的平面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中,对于与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的构成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详细说明。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中也已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相同,其外观为图42的侧视图所示的外观来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构成为,如图45和图46所示,对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的火灾警报器(参照图43和图44),具备在与检测部3之间设置了切口部53的引导壁51。即,引导壁51的一部分被设置为,将从开口部14的纵棂条部113到检测部3的外周壁为止进行连结,剩余的引导壁51被设置为,为了形成切口部53而仅一个端部与纵棂条部113连接。此时,具有切口部53的引导壁51,成为其另一个端部不与检测部3的外周壁连接的构造,在该另一个端部与检测部3之间形成的间隙成为切口部53。该引导壁51以外的构成与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其详细说明参照第二十四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
并且,在由遮蔽盖116、117形成的第一空间11a的一部分中,对向火灾警报器进行供电的电池6进行保持的电池盒7,以与遮蔽盖116、117连接的方式竖立设置。该电池盒7在由遮蔽盖116、117形成的第一空间中,设置在开口部14与检测部3之间,通过其外周侧的壁面,具有与引导壁51同样的功能。并且,从第二十四实施方式的构成中除去了引导壁51r,因此作为引导壁起作用的电池盒7与检测部3之间设置有间隙。通过该电池盒7与检测部3之间的间隙,构成成为旁通路的切口部54。
以下,参照图46的平面图,对如此构成的火灾警报器中的引导壁51与切口部53、54的关系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46所示,开口部14侧的端部与纵棂条部113连接的引导壁51,朝向检测部3的外周壁的迷宫壁302、发光部303以及受光部304各自的设置位置延伸设置。此时,未设置切口部53的引导壁51为,其端部与检测部3的外周壁抵接。即,形成引导路52的引导壁51为,其一端与纵棂条部113连接,并且其另一端与检测部3的外周壁连接。
并且,成为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52b的边界的引导壁51s(相当于图45的引导壁51)为,其一端与侧壁12的内周面抵接。并且,引导壁51s的另一端与检测部3的外周壁不抵接地设置在检测部3的外周壁附近。由此,在引导壁51s的另一端与检测部3的外周壁之间,成型成为引导路52a、52b之间的旁通路的切口部53。并且,成为引导路52、52c的边界的引导壁51p、51q为,在其之间隔着从遮蔽盖117贯通到遮蔽盖116的连接器8,而形成1个引导壁。即,其一端与纵棂条部113连接的引导壁51p的另一端、其一端与检测部3的外周壁抵接的引导壁51q的另一端,与连接器8连接,由此形成1个引导壁。
并且,从遮蔽盖117贯通到遮蔽盖116的电池盒7被设置为,与侧壁12的内周面抵接,并且在与检测部3的外周壁之间设置有空隙。如此设置的电池盒7作为隔在引导路52a、52c之间的引导壁起作用,通过与检测部3之间的空隙,形成成为引导路52a、52c之间的旁通路的切口部54。由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电池盒7和引导壁51s形成流路较长的引导路52a,通过电池盒7、引导壁51p、51q和连接器8形成流路较短的引导路52c。并且,引导路52a、52c被配置为隔着电池盒7而相邻。
通过如此地构成,在检测对象流体流入引导路52a时,设置在引导壁51s上的切口部53作为旁通路起作用,由此引导路52a的残留流体通过切口部53流入引导路52b,最终从开口部14排出。并且,在检测对象流体流入引导路52a、52c的各自中时,设置在电池盒7与检测部3之间的切口部54作为旁通路起作用,由此流入引导路52c的检测对象流体的一部分,通过切口部54流入引导路52a,从引导路52a向检测部3流入的检测对象流体的量增加。
工业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备通过流体取得环境值的检测部的探测器。尤其能够适用于构成具备光电式的烟检测部或热探测元件的火灾警报器的探测器、或构成用于测定气体量的气体警报器的探测器等。

Claims (25)

1.一种探测器,具备检测部和控制部,该检测部通过从外部流入的流体,对表示周边环境的物理量的变化的环境值进行检测,该控制部基于由该检测部检测出的环境值,对周边环境的异常进行判断;该探测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箱体,内包上述检测部以及上述控制部;
开口部,在上述箱体的外周面开口;
多个引导部件,构成引导路,该引导路从该开口部向上述检测部延伸,将从上述开口部流入的流体引导到上述检测部;以及
分离板,沿着上述箱体的高度方向将上述箱体内部的空间分离为上下两个的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
在上述第二空间中设置发音体;
上述探测器具备上述检测部以外的构成部件,该构成部件配置在上述箱体内的上述检测部与上述开口部的一部分之间;
上述引导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如下位置:在与装置主体的安装面平行的面中,该引导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将上述构成部件的中心和上述检测部连接的直线之间的交叉角为锐角;
上述构成部件相对于将配置在如上位置的两个引导部件的位于上述箱体的外周面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直线,配置在与上述检测部为相反侧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与上述箱体的侧面以及上述检测部的外周侧中的至少一方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部的设置位置为相对于上述箱体的端面的中心偏心的位置,该端面与装置主体的安装面平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如下位置:在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面中,该引导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将上述端面的中心和上述检测部连接的直线之间的交叉角为锐角。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上述引导部件,
并且,在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面中的、以上述检测部为基准靠上述端面的中心侧的区域中,设置多个上述引导部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上述引导部件,
上述引导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如下位置:在与装置主体的安装面平行的面中,该引导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沿着上述检测部的外周相邻的其他引导部件之间的交叉角为锐角。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安装面平行的上述箱体的端面上,在由通过该端面的中心的中心线分割的两个区域的各区域中,夹着上述中心线配置上述构成部件和上述检测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将多个上述构成部件从上述检测部向上述开口部排列配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对于设置在上述箱体内部的上述检测部以外的构成部件的一部分,通过使其长度方向成为从上述检测部向上述开口部的方向,由此构成为上述引导部件的至少一部分。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槽部件,该槽部件与上述引导部件的上述检测部侧的端部连接,并且将相对于与装置主体的安装面平行的面垂直的方向作为长度方向。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具有在与装置主体的安装面平行的长度方向上描画曲线的形状。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检测部是光学式的烟检测部,在其外周面侧,在周向设置防止外部光向内部入射的迷宫壁;
将上述引导部件的上述检测部侧的端部配置在与上述迷宫壁的基端部对齐的位置上。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构成部件,该构成部件设置在上述箱体内的、上述开口部和上述检测部存在于相同平面上的空间中,且位于上述检测部的周围;
上述构成部件成为上述引导部件的一部分。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多个棂条部,该多个棂条部沿着上述箱体的外周面的周向相对于上述开口部在周向设置;
多个上述棂条部的至少一部分作为上述构成部件,与上述引导部件的端部连接。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旁通路,该旁通路形成在上述引导部件的至少1个上;
流体通过上述旁通路,在将形成了上述旁通路的上述引导部件作为边界而相邻的两个引导路之间流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旁通路是将上述引导部件的一部分切掉的切口部,
该切口部形成在上述引导路中与上述开口部相比更靠近上述检测部的外周侧的区域。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形成了上述旁通路的引导部件作为边界而相邻的两个引导路中,将一个作为第一引导路,并且将另一个作为第二引导路;
已经残留在上述第一引导路内的流体,经由上述旁通路流入上述第二引导路之后,通过上述开口部排出到上述箱体的外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引导路与上述第二引导路相比,流体流动的流路的阻力更大。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在将形成了上述旁通路的引导部件作为边界而相邻的两个引导路中,将一个作为第一引导路,并且将另一个作为第二引导路;
从上述箱体的外部通过上述开口部流入上述第二引导路内的流体的一部分,经由上述旁通路流入上述第一引导路之后,流入上述检测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引导路与上述第二引导路相比,从上述开口部到上述检测部的流路更长。
21.如权利要求1~20中的某一项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遮蔽盖,该遮蔽盖在上述箱体内部,使基于上述检测部以及上述引导路的构成部分成为独立的空间。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引导部件与上述遮蔽盖一体地立起设置。
23.一种探测器,其特征在于,具备:检测部,通过从外部流入的流体,对表示周边环境的物理量的变化的环境值进行检测;控制部,基于由该检测部检测出的环境值,对周边环境的异常进行判断;发音体,基于该控制部对异常的判断来发报警报;以及箱体,内置上述检测部、上述控制部以及上述发音体;该探测器具备:
分离板,沿着上述箱体的高度方向将上述箱体内部的空间分离为上下两个的第一空间以及第二空间;
第一开口部,设置在上述箱体的侧面上与上述第一空间对应的位置,使上述第一空间开放;
音孔,在作为与装置主体的安装面平行的面且覆盖上述第二空间的上述箱体的端面的、与上述发音体相对的区域,贯通开口到上述第二空间;以及
多个引导部件,设置在上述第一空间中,并且将从上述第一开口部流入的作为测定对象的流体引导到上述检测部;
在上述第一空间中设置上述检测部,而在上述第二空间中设置上述发音体;
上述探测器具备上述检测部以外的构成部件,该构成部件配置在上述箱体内的上述检测部与上述第一开口部的一部分之间;
上述引导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如下位置:在与装置主体的安装面平行的面中,该引导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与将上述构成部件的中心和上述检测部连接的直线之间的交叉角为锐角;
上述构成部件相对于将配置在如上位置的两个引导部件的位于上述箱体的侧面侧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直线,配置在与上述检测部为相反侧的位置。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开口部,该第二开口部设置在上述箱体的侧面上与上述第二空间对应的位置,使上述第二空间开放。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探测器,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开口部,该第二开口部设置在上述分离板上,使上述第二空间开放。
CN200980110260.1A 2008-03-24 2009-03-18 探测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84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76408 2008-03-24
JP2008076408A JP5172412B2 (ja) 2008-03-24 2008-03-24 火災警報器
JP2008-077739 2008-03-25
JP2008077739A JP5124327B2 (ja) 2008-03-25 2008-03-25 感知器
JP2008-204547 2008-08-07
JP2008204548A JP5244496B2 (ja) 2008-08-07 2008-08-07 警報器
JP2008-204548 2008-08-07
JP2008204547A JP5346519B2 (ja) 2008-08-07 2008-08-07 警報器
JP2008287877A JP5190328B2 (ja) 2008-11-10 2008-11-10 感知器
JP2008-287877 2008-11-10
PCT/JP2009/055273 WO2009119402A1 (ja) 2008-03-24 2009-03-18 感知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78400A CN101978400A (zh) 2011-02-16
CN101978400B true CN101978400B (zh) 2014-06-18

Family

ID=41113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026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78400B (zh) 2008-03-24 2009-03-18 探测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610586B2 (zh)
EP (2) EP2701129B1 (zh)
CN (1) CN101978400B (zh)
AU (1) AU2009230183B2 (zh)
CA (1) CA2718748C (zh)
DK (1) DK2264676T3 (zh)
WO (1) WO200911940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801959A1 (en) * 2009-10-05 2014-11-12 Cavius APS Smoke alarm
US9722292B2 (en) 2010-03-19 2017-08-0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Wireless apparatus, wireless abnormality notification system using same, and wireless remote control system
GB201006683D0 (en) * 2010-04-21 2010-06-09 Fireangel Ltd Smoke alarm
EP2614493B1 (en) * 2010-09-07 2019-10-30 UTC Fire & Security Corporation Detector assembly
JP5858269B2 (ja) * 2011-04-21 2016-02-10 新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警報器
JP6145041B2 (ja) * 2011-06-30 2017-06-07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散乱光式煙検出装置
CN113269944A (zh) * 2013-10-23 2021-08-17 海湾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烟雾探测器
US9280898B1 (en) * 2014-01-03 2016-03-08 Tony Richmond Object detection assembly
RU2646195C1 (ru) * 2014-07-14 2018-03-01 Фенвал Контролз Оф Джэпэн, Лтд. Фот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детектор дыма
JP6440848B2 (ja) 2015-08-25 2018-12-19 日本フェンオール株式会社 光電式煙感知器
KR101784074B1 (ko) * 2015-09-03 2017-1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센싱 장치
KR20180075538A (ko) * 2015-10-26 2018-07-04 호치키 코포레이션 경보 장치
US10302817B2 (en) 2016-04-06 2019-05-28 StormSensor Inc. Distributed systems for stormwater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US10292025B2 (en) * 2016-04-06 2019-05-14 Stormsensor Inc Sensor devices and networks for remotely acquiring stormwater data
JP6641644B2 (ja) * 2017-02-15 2020-02-0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スピーカボックスおよび投影装置
JP6383045B1 (ja) * 2017-04-25 2018-08-29 新コスモス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警報器
CN110709902B (zh) 2017-06-14 2021-09-14 报知希株式会社 警报装置
JP7208729B2 (ja) * 2018-07-24 2023-01-19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火災検出装置
EP3813033A4 (en) * 2018-06-25 2022-03-30 Hochiki Corporation FIRE DETECTION DEVICE
DE102018216909A1 (de) * 2018-10-02 2020-04-02 Robert Bosch Gmbh Optische Brandsensorvorrichtung und entsprechendes Branderfassungsverfahren
EP3671680A1 (de) * 2018-12-18 2020-06-24 Siemens Schweiz AG Brand- oder rauchmelder
US10697880B1 (en) * 2019-04-07 2020-06-30 Everday Technology Co., Ltd. Smoke detecting device
US11288951B2 (en) * 2019-11-13 2022-03-29 Carrier Corporation Identification of anomaly on a detector
US11302166B2 (en) * 2019-12-02 2022-04-12 Carrier Corporation Photo-electric smoke detector using single emitter and single receiver
CN114038152B (zh) * 2021-10-12 2023-07-25 杭州云起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智慧园区消防预警装置
US11849716B2 (en) * 2022-01-17 2023-12-26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Insect guard for an aspirated smoke, gas, or air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s and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35788A (en) * 1976-01-15 1977-07-12 Celesco Industries Inc. Incipient fire detector
US4099065A (en) * 1976-10-12 1978-07-04 Chloride, Incorporated Smoke detector with chamber for producing eddy currents
US4206366A (en) 1978-10-06 1980-06-03 American District Telegraph Co. Optical smoke detector
JPS6016680B2 (ja) * 1979-04-27 1985-04-26 ヤマト消火器株式会社 煙検知装置
EP0035831B1 (en) 1980-03-07 1986-01-08 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Plc Method for mak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microorganisms
JPS56140893U (zh) * 1980-03-19 1981-10-24
IE904564A1 (en) * 1990-12-17 1992-06-17 E I Company Ltd Smoke alarm
JPH08263766A (ja) 1995-03-22 1996-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散乱光式煙感知器
JP3849721B2 (ja) 1995-07-31 2006-11-22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感知器
US5751218A (en) * 1996-07-19 1998-05-12 Simplex Time Recorder Company Smoke detector housing for improved smoke collection
JP3612922B2 (ja) * 1997-02-25 2005-01-26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煙感知器
JPH1151864A (ja) * 1997-07-30 1999-02-2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2001014570A (ja) * 1999-04-28 2001-01-19 Nittan Co Ltd 火災感知器
US6876305B2 (en) * 1999-12-08 2005-04-05 Gentex Corporation Compact particle sensor
JP2002352347A (ja) 2001-05-28 2002-12-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火災感知器
JP2002352345A (ja) 2001-05-28 2002-12-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火災感知器
JP2003281641A (ja) * 2002-03-22 2003-10-03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警報ブザー付埋込型煙感知器
JP2005292967A (ja) * 2004-03-31 2005-10-20 Tokyo Gas Co Ltd 警報器
JP2005352932A (ja) 2004-06-14 2005-12-22 Hochiki Corp 煙感知器
JP4331659B2 (ja) * 2004-07-30 2009-09-16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警報器の音響構造
JP4953676B2 (ja) 2006-03-28 2012-06-13 能美防災株式会社 火災警報器
US7616126B2 (en) * 2006-07-18 2009-11-10 Gentex Corporation Optical particle detector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55-144527A 1980.11.11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64676B1 (en) 2019-09-04
CA2718748C (en) 2014-10-14
AU2009230183A1 (en) 2009-10-01
EP2701129B1 (en) 2023-05-03
US20110068936A1 (en) 2011-03-24
EP2701129A2 (en) 2014-02-26
US8610586B2 (en) 2013-12-17
DK2264676T3 (da) 2019-09-30
EP2264676A1 (en) 2010-12-22
EP2701129A3 (en) 2016-06-01
CN101978400A (zh) 2011-02-16
WO2009119402A1 (ja) 2009-10-01
EP2264676A4 (en) 2013-05-08
AU2009230183B2 (en) 2013-12-05
CA2718748A1 (en) 2009-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78400B (zh) 探测器
CN101147053A (zh) 光电式烟检测器
CN102436712B (zh) 热烟复合型火灾探测器
US11975228B2 (en) Fire detection apparatus
JP4910179B2 (ja) フローセンサ
JP5579899B2 (ja) 光電式煙感知器
JP5346519B2 (ja) 警報器
CN105448028A (zh) 一种基于塑料光纤传导的光检型烟感器
JP2009230546A (ja) 火災警報器
JP2016099733A (ja) 光電式煙感知器
CN201274081Y (zh) 暗盒式烟雾报警器
EP3806057A1 (en) Heat sensor
JP2020013396A (ja) 火災検出装置
CN102945586B (zh) 一种低功耗低流阻烟温气复合火灾探测器
EP2166520A1 (en) Smoke sensor
JP5512165B2 (ja) 警報器
JP2010113666A (ja) 感知器
JP2011128866A (ja) 光電式煙感知器
WO2021032941A1 (en) Fire or smoke detector
JP6875943B2 (ja) 煙感知器
JP4702328B2 (ja) 煙感知器
JP7408293B2 (ja) 煙警報器
JP5490367B2 (ja) 煙感知器
JP7080030B2 (ja) 感知器
JP5490366B2 (ja) 煙感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Effective date: 20120221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0221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