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0028A - 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 - Google Patents

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960028A
CN101960028A CN2009801073223A CN200980107322A CN101960028A CN 101960028 A CN101960028 A CN 101960028A CN 2009801073223 A CN2009801073223 A CN 2009801073223A CN 200980107322 A CN200980107322 A CN 200980107322A CN 101960028 A CN101960028 A CN 1019600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wire rod
intensity
copper alloy
thermal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0732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960028B (zh
Inventor
大石惠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Shind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Shind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Shind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Shind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9600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00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9600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9600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9/00Alloys based on copper
    • C22C9/02Alloys based on copper with tin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9/00Alloys based on copper
    • C22C9/06Alloys based on copper with nickel or cobalt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F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AND NON-FERROUS ALLOYS
    • C22F1/00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 C22F1/08Changing the physical structure of non-ferrous metals or alloys by heat treatment or by hot or cold working of copper or alloys based there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00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 H01B1/02Conductors or conductiv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ive material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as conductors mainly consisting of metals or alloys
    • H01B1/026Alloys based on copper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nductive Materials (AREA)
  • Non-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为如下合金组成,通过包括热挤压的工序制造而成,上述合金组成含有0.13~0.33mass%的Co、0.044~0.097mass%的P、0.005~0.80mass%的Sn、0.00005~0.0050mass%的O,在Co的含量[Co]mass%和P的含量[P]mass%之间具有2.9≤([Co]-0.007)/([P]-0.008)≤6.1的关系,并且余量由Cu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通过均匀地析出Co及P的化合物、和Sn的固溶,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的强度和导电率提高,另外,因为通过热挤压制造,所以成本低。

Description

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包括热挤压的工序制作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
背景技术
历来,铜利用其优异的电、热传导性,作为连接器、继电器、电极、触点、接触导线、连接端子、焊嘴、电机所使用的转子条、束线、机器人或飞机的布线材料而被使用于各种产业领域。例如,其还被用于汽车的束线,但是,与地球温暖化相关,为了提高汽车的燃油效率而要求车体重量的轻量化。但是,由于汽车的高度信息化、电子化及混合动力化,束线的使用重量有增大的趋势。并且,铜是高价的金属,汽车行业还有降低成本的要求。因此,若使用高强度且具有高的导电性,并且耐弯曲性、延展性优良的束线用铜线材,就能够减少铜的使用量,可以进行轻量化及成本降低。
该束线有几个种类,从功率类到只能流过微弱电流的信号类多种多样。前者首先作为第1条件要求接近纯铜的导电性,后者要求特别高的强度,所以需要根据用途取得强度和导电性的平衡的铜线。此外,机器人用、飞机用布电线等要求高强度/高导电,并且要求耐弯曲性。这些布电线用为了进一步增大耐弯曲性,铜线材在结构上大多作为由几根、几十根细线构成的线使用。在此,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线材是指直径、或对边距离小于6mm的产品,即使线材被切断为棒材,也称为线材。棒材是指直径或对边距离为6mm以上的产品,即使棒材为线圈状,也称为棒材。一般,材料的外径粗的产品被切断为棒状,细的产品以线圈状出厂。但是,直径或对边距离为4~16mm时,由于这些混在一起,所以在此定义。此外,将棒材和线材统称为棒线材。
此外,本发明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以下简称为高性能铜管/棒/线材)根据所使用的用途要求如下的特性。
由于通过连接器的小型化,雄连接器侧的细线化发展,所以连接器、总线条要求耐受连接器的插拔的强度和导电性。由于还存在使用中的温度上升,所以需要抗应力缓和特性。
对流过大电流的继电器、电极、连接器、汇流条、电机等当然要求高的导电性,并且为了小型化等而需要高的强度。
对线切割(放电加工)用线要求高导电、高强度、耐磨耗性、高温强度、耐久性。
接触导线需要高导电、高强度,还要求使用中的耐久性、耐磨耗性、高温强度。虽然一般称为接触导线,但是直径多为20mm,在本说明书中纳入棒的范畴。
对焊嘴要求高导电、高强度、耐磨耗性、高温强度、耐久性、及高的导热性。
从高可靠性的要求来看,电构件之间、高速旋转的构件之间、汽车等产生振动的构件之间、铜材料和陶瓷等的非铁金属之间的连接不使用焊料,而大多使用钎焊。钎料例如有JIS Z3261记载的Bag-7等56Ag-22Cu-17Zn-5Sn合金钎料,其钎焊温度推荐650~750℃的高温。因此,对于电机所使用的转子条、端环、继电器或电极等虽然是短时间,但是要求具有钎焊温度700℃的耐热性。当然,因为被使用于电用途,所以钎焊后也期望高的导电性。并且,电机所使用的转子条,由于高速化致使离心力增大,所以需要耐受它的强度。此外,对使用于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及太阳电池等并流过高电流的继电器、触点、电极,在钎焊后也需要高的导电性和高的强度。
电气部件例如固定件、焊嘴、接线端、电极、继电器、功率继电器、连接器、连接端子等是从棒材上切削,并通过挤压、或锻压来制造,要求高导电、高强度。焊嘴、电极、功率继电器,还要求耐磨耗性、高温强度、高的导热性。这些电气部件大多利用钎焊作为接合手段,所以例如700℃的高温加热后仍需要保持高强度和高导电性的耐热特性。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耐热特性是指即使加热到500℃以上的高温也难以再结晶,加热后的强度优良的特性。螺母等的机械部件、或水龙头金属零件用途被进行挤压、冷锻压,在后加工中加入滚轧成形和切削。特别需要冷成型性、成型的容易性、高强度和耐磨耗性,要求无应力腐蚀裂纹。此外,与配管等的连接大多采用钎焊,所以要求钎焊后的高的强度。
在铜材料内,以导电性优良的C1100、C1020、C1220为首的纯铜,由于强度低,所以为了增加使用部分的截面积,使用重量增大。此外,作为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有作为溶体化-时效析出型合金的Cr-Zr铜(1%Cr-0.1%Zr-Cu)。但是,该合金一般热挤压之后,会再次将材料加热到950℃(930~990℃),在这之后急冷,然后进行时效处理,经过如上这样的热处理工艺而制作棒材,再加工成各种形状。并且,在热挤压后,对挤压棒材进行热锻或冷锻压等的塑性加工后加热到950℃,进行急冷,然后进行时效处理,经过如上这样的的热处理工艺制成产品。这样,经过950℃的高温的工艺,不仅需要大的能量,而且若在大气中加热,则产生氧化损耗,因高温而使扩散变得容易,所以在材料之间产生粘连,需要酸洗工序。因此,在惰性气体、或真空中以950℃热处理,但是这使成本上升,并且,还需要多余的能量。并且,虽然会防止氧化损耗,但是未解决粘连的问题。此外,Cr-Zr铜的溶体化温度条件狭窄,冷却速度的感受性高,所以需要特别的管理。并且,由于包含很多的活性的Zr、Cr,所以熔解铸造受到限制。其结果是,虽然特性优良但成本变高。
此外,已知有作为如下合金组成的铜材:其合计含有0.15~0.8mass%的Sn和In,并且余量由Cu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04-137551号公报)。但是,在这种铜材中,强度不充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消除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强度、高导电且低成本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为如下合金组成:含有0.13~0.33mass%的Co、0.044~0.097mass%的P、0.005~0.80mass%的Sn、0.00005~0.0050mass%的O,在Co的含量[Co]mass%和P的含量[P]mass%之间具有2.9≤([Co]-0.007)/([P]-0.008)≤6.1的关系,并且余量由Cu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并且,该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通过包括热挤压的工序制造而成。
根据本发明,通过Co及P的化合物均匀地析出、和Sn的固溶,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的强度和导电率提高,并且,因为通过热挤压制造,所以成本变低。
此外,在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中,其合金组成为:含有0.13~0.33mass%的Co、0.044~0.097mass%的P、0.005~0.80mass%的Sn、0.00005~0.0050mass%的0,并且含有0.01~0.15mass%的Ni、或0.005~0.07mass%的Fe中的任意一种以上,在Co的含量[Co]mass%、Ni的含量[Ni]mass%、Fe的含量[Fe]mass%、和P的含量[P]mass%之间,具有2.9≤([Co]+0.85×[Ni]+0.75×[Fe]-0.007)/([P]-0.008)≤6.1、及0.015≤1.5×[Ni]+3×[Fe]≤[Co]的关系,并且余量由Cu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并且,该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通过包括热挤压的工序制造而成。由此,通过Ni及Fe,Co、P等的析出物变得微细,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的强度及耐热特性提高。
优选还含有0.003~0.5mass%的Zn、0.002~0.2mass%的Mg、0.003~0.5mass%的Ag、0.002~0.3mass%的Al、0.002~0.2mass%的Si、0.002~0.3mass%的Cr、0.001~0.1mass%的Zr中的任意一种以上。由此,通过Zn、Mg、Ag、Al、Si、Cr、Zr使铜材料在再利用过程中混入的S无害化,防止中温脆性,进一步强化合金,因此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的延展性和强度提高。
优选在上述热挤压前坯锭被加热到840~960℃,从热挤压后的840℃或从挤压材料温度到500℃的平均冷却速度为15℃/秒以上,并且,在热挤压后,或热挤压后进行冷拉伸/拉丝加工的情况下在上述冷拉伸/拉丝加工的前后,或在上述冷拉伸/拉丝加工期间,实施在375~630℃下实施0.5~24小时的热处理TH1。由此,平均晶粒直径减小,析出物微细地析出,因此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的强度提高。
优选,均匀地分散有大致圆形或大致椭圆形的微细的析出物,上述析出物的平均粒径为1.5~20nm,或者所有的析出物的90%以上为30nm以下的大小。由此,由于微细析出物均匀地分散,所以强度、耐热特性高,导电性也良好。
优选,上述热挤压完成的平均晶粒直径为5~75μm。由此,由于平均晶粒直径小,所以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的强度提高。
从上述热挤压后到上述热处理TH1的总的冷拉伸/拉丝加工的加工率超过75%时,在该热处理TH1后的金属组织中,优选基体的再结晶率为45%以下,再结晶部的平均晶粒直径为0.7~7μm。由此,在细线、细棒、薄壁管中,从热挤压后到析出热处理工序期间,总的冷加工率超过75%时,若在析出热处理工序后的金属组织中,基体的再结晶率为45%以下,该再结晶部的平均晶粒直径为0.7~7μm,则不会损害最终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的强度,延展性、反复弯曲性提高。
优选挤压制造批量内的拉伸强度的偏差中的(最小拉伸强度/最大拉伸强度)之比为0.9以上,并且,导电率的偏差中的(最小导电率/最大导电率)之比为0.9以上。由此,拉伸强度和导电率的偏差小,所以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的品质提高。
优选在导电率为45(%IACS)以上,设导电率为R(%IACS)、拉伸强度为S(N/mm2)、延伸率为L(%)时,(R1/2×S×(100+L)/100)的值为4300以上。由此,(R1/2×S×(100+L)/100)的值为4300以上,强度和导电性的平衡优良,所以可以使管/棒/线材的直径纤细,或减薄厚度并降低成本。
优选在400℃下的拉伸强度为200(N/mm2)以上。由此,高温强度高,所以可以在高温状态下使用。
优选在700℃下加热120秒后的维氏硬度(HV)为90以上,或者是上述加热前的维氏硬度的值的80%以上,该加热后的金属组织中的析出物的平均粒径为1.5~20nm或所有析出物的90%以上为30nm以下,该加热后的金属组织中的再结晶化率为45%以下。由此,耐热特性优良,所以能够在曝露于高温状态的环境中加工、使用。并且,因为在短时间高温状态下加工后的强度降低少,所以能够使管/棒/线材的直径纤细,或减薄厚度并降低成本。
优选在冷锻用途或冲压用途中使用。因为能够容易地进行冷锻和冲压,通过微细析出物均匀分散及加工硬化,强度变高,导电性变好。此外,在该冲压品、锻造品中,即使曝露在高温中,也保持高的强度。
优选进行冷拉丝加工或冲压加工,在冷拉丝加工或冲压加工期间、和/或冷拉丝加工或冲压加工后,以200~700℃实施0.001秒~240分钟的热处理TH2,由此进行制造。由此,线材的耐弯曲性、导电性优良。特别是若冷加工率由于拉丝或挤压等而升高,则延展性、耐弯曲性、导电性差,但是通过进行热处理TH2,延展性、耐弯曲性、导电性提高。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耐弯曲性优良是指,例如在外径为1.2mm的线材的情况下,反复弯曲次数为18次以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制造工序K的流程图。
图2是该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制造工序L的流程图。
图3是该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制造工序M的流程图。
图4是该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制造工序N的流程图。
图5是该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制造工序P的流程图。
图6是该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制造工序Q的流程图。
图7是该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制造工序R的流程图。
图8是该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制造工序S的流程图。
图9是该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制造工序T的流程图。
图10是该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工序K3中的析出物的金属组织照片。
图11是该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工序K0的压缩加工材料在700℃加热120秒后的析出物的金属组织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进行说明。在本发明中,提出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涉及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中的合金组成的第1发明合金、第2发明合金、第3发明合金。在本说明书中,表示合金组成时,假设如[Co]加括号的元素符号表示该元素的含量值(mass%)。此外,将第1至第3发明合金统称为发明合金。
第1发明合金其合金组成如下:含有0.13~0.33mass%(优选0.15~0.32mass%、更优选0.16~0.29mass%)的Co、0.044~0.097mass%(优选0.048~0.094mass%、更优选0.051~0.089mass%)的P、0.005~0.80mass%(优选0.005~0.70mass%,不需要特别大的强度,而需要高的电、热传导性时更优选0.005~0.095mass%,进一步优选0.01~0.045mass%。需要强度时更优选0.10~0.70mass%,进一步优选0.12~0.65mass%,最优选0.32~0.65mass%)的Sn、0.00005~0.0050mass%的O,在Co的含量[Co]mass%和P的含量[P]mass%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X1=([Co]-0.007)/([P]-0.008)
X1为2.9~6.1,优选3.1~5.6,更优选3.3~5.0、最优选3.5~4.3,并且余量由Cu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第2发明合金其合金组成如下:Co、P、Sn的组成范围与第1发明合金相同,并且含有0.01~0.15mass%(优选0.015~0.13mass%,更优选0.02~0.09mass%)的Ni、或0.005~0.07mass%(优选0.008~0.05mass%,更优选0.012~0.035mass%)的Fe中的任意一种以上,在Co的含量[Co]mass%、Ni的含量[Ni]mass%、Fe的含量[Fe]mass%、和P的含量[P]mass%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X2=([Co]+0.85×[Ni]+0.75×[Fe]-0.007)/([P]-0.008)
X2为2.9~6.1,优选为3.1~5.6,更优选3.3~5.0,最优选3.5~4.3,并且具有如下关系:
X3=1.5×[Ni]+3×[Fe]
X3为0.015~[Co],优选为0.025~(0.85×[Co]),更优选为0.04~(0.7×[Co]),并且余量由Cu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
第3发明合金其合金组成如下:在第1发明合金、或第2发明合金的组成中,还含有0.003~0.5mass%的Zn、0.002~0.2mass%的Mg、0.003~0.5mass%的Ag、0.002~0.3mass%的Al、0.002~0.2mass%的Si、0.002~0.3mass%的Cr、0.001~0.1mass%的Zr中的任意一种以上的合金组成。
接着,对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熔解原料铸造坯锭后,加热坯锭进行热挤压,以圆棒为首,制造出管子(管)、汇流条和多边形、或剖面为复杂的形状的棒材。进一步通过拉伸对该棒材、或管材进行拉拔,使棒材、管材变细,并且,通过拉丝而做成线材(将拉拔该棒材的拉伸和拉拔线材的拉丝统称为拉伸/拉丝)。也可以不进行拉伸/拉丝工序,仅进行热挤压。
坯锭的加热温度为840~960℃,从挤压后的840℃或从挤压材料的温度到500℃的平均冷却速度为15℃/秒以上。也可以在热挤压后,以375~630℃进行0.5~24小时的热处理TH1。该热处理TH1主要是以析出为目的,可以在拉伸/拉丝工序的期间或拉伸/拉丝工序后进行,也可以进行多次。该热处理TH1也可以在棒材的挤压后或锻造后进行。另外,也可以在拉伸/拉丝工序后在200~700℃下进行0.001秒~240分钟的热处理TH2。该热处理TH2的第1目的在于,是用于恢复细线细棒等由于相当于上述TH1或高的冷加工而受损的延展性、耐弯曲性而进行热处理。第2目的在于,是用于恢复由于高的冷加工而受损的导电性的热处理恢复,也可以进行多次。此外,在该热处理后,可以再次进行拉伸/拉丝工序。
接着,对各元素的添加理由进行说明。Co以0.13~0.33mass%为宜,优选为0.15~0.32mass%,最优选为0.16~0.29mass%。Co在单独的添加时得不到高强度、高导电性,但是通过P、Sn的共同添加,则不会损伤热、电传导性而能够得到高强度、高耐热特性。单独添加Co时,强度为稍有提高的程度,没有显著的效果。若超过上限,则效果饱和。此外,导电性受损。若小于下限,则即使与P共同添加,强度、耐热特性也得不到提高,并且在热处理TH1后,也无法形成作为目的的金属组织。
P以0.044~0.097mass%为宜,优选为0.048~0.094mass%,最优选为0.051~0.089mass%。P通过与Co、Sn的共同添加,不会损伤热、电传导性而能够得到高强度、高耐热特性。单独添加P时,使熔汤流动性、强度提高,使晶粒微细化。若超过上限,上述效果(高强度、高耐热特性)饱和,热、电传导性受损。另外,铸造时、挤压时容易产生裂纹。另外,延展性、特别是反复弯曲加工性变差。若低于下限,则强度、耐热特性不良,并且在热处理TH1后无法形成作为目的的金属组织。
Co、P通过在上述组成范围下的共同添加,强度、耐热特性、高温强度、耐磨耗性、热变形阻抗、变形能、导电性良好。Co、P的组成有一方低时,上述的特性均发挥不出显著的效果。过多时,与各自单独添加的情况同样,产生热变形能的降低、热变形阻抗的增大、热加工裂纹、弯曲加工裂纹等的不良状况。Co、P这两个元素,是用于实现本发明的课题的必须元素,在适当的Co、P等的配合比例的基础上,不会损伤电、热传导性,而使强度、耐热特性、高温强度、耐磨耗性提高。在该组成范围中,随着Co、P的量增加,Co、P的析出物增多,这些诸多特性提高。Co:0.13%、P:0.044%是得到充分的强度、耐热特性等所需要的最低量。Co、P这两个元素抑制热挤压后的再结晶晶粒的生长,在与后述的固溶于基体中的Sn的协同效果下,尽管从挤压的前端到后端处于高温,也可维持细小的晶粒。并且在热处理时,Co、P的微细析出物的形成比耐热性因Sn而提高的基体的再结晶先行,大大有助于强度及导电性这两个特性。但是,若Co超过0.33%、P超过0.097%,则其效果也几乎确认不到特性的提高,反而开始产生如上述的缺点。
仅有以Co和P为主体的析出物时,强度不足,基体的耐热性还不充分且不稳定。Sn固溶于基体中,由0.005mass%以上的少量的添加来强化合金。并且,因为其使高温下热挤压的挤压材料的晶粒细小,抑制晶粒生长,所以在挤压后到强制冷却为止的高温状态下会维持细小的晶粒。这样,通过Sn的固溶,稍微牺牲导电性的同时可以提高强度和耐热性。并且,Sn会降低Co、P等的溶体化感受性。从挤压后到强制冷却的高温状态中,并且,在20℃/秒左右的强制冷却的过程中,Sn使Co、P的大部分停留在固溶状态。并且,在热处理时,也具有使以Co和P为主体的析出物进一步微细地均匀分散的效果。并且,对依存于硬度和强度的耐磨耗性也有效果。
Sn要求为上述的组成范围(0.005~0.80mass%)。但是,不需要特别大的强度,而需要高的电、热传导性时,以0.005~0.095mass%为宜,0.01~0.045mass%最佳。所谓特别高的电传导性是指高于纯铝的电传导率65%IACS的情况,本申请的情况是指65%IACS以上。另一方面,将重点放在强度上时,优选0.1~0.70mass%,更优选0.32~0.65mass%。Sn通过少量添加,在使耐热特性提高,使再结晶部的晶粒微细化的同时,还提高强度,使弯曲加工性、耐折曲性、耐冲击性提高。
若Sn少于下限(0.005mass%),则强度、特别是基体的耐热特性变差,而且弯曲加工特性也变差。若超过上限(0.80mass%),则热、电传导性降低,热变形阻抗升高,挤压比高的热挤压变得困难。此外,基体的耐热性反而受损。并且,因为耐磨耗性依存于硬度、强度,所以优选大量含有Sn。若氧超过0.0050mass%,则存在如下危险性:P等与氧键合而不参与Co、P等的化合;延展性、耐折曲性变差;高温加热时发生氢脆化。因此,必须使氧在0.0050mass%以下。
为了得到本发明的课题的高强度、高导电,Co、Ni、Fe及P的配比、析出物的大小和分布变得非常重要。通过析出热处理,Co、Ni、Fe及P的析出物例如CoxPy、CoxNiyPz、CoxFeyPz等的球状、或椭圆形的析出物粒径由几nm到10nm左右定义,即,由以平面表示的析出物的平均粒径定义,则为1.5~20nm,或析出物的90%优选95%以上为0.7~30nm或2.5~30nm(30nm以下),通过均匀地析出这些得到高强度。而且,0.7及2.5nm的析出粒子是如果利用一般的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和专用软件,以75万倍或15万倍观察,便可以高精度地进行尺寸测量的粒径的下限。因此,若能够观测粒径为0.7或小于2.5nm的析出物,则粒径为0.7~30nm或2.5~30nm的析出物的优选比例也改变。此外,Co、P等的析出物使焊嘴等所要求的300℃、400℃的高温强度提高。并且,曝露在700℃的高温时,通过Co、P等的析出物,或者通过处于固溶状态的Co、P等的析出,抑制再结晶粒的生成,保持高的强度。而且,因为析出物的大部分残留,仍是微细的状态,所以会保持高的导电性和高的强度。并且,因为耐磨耗性依存于硬度、强度,所以Co、P等的析出物对耐磨耗性也有效果。
Co、P、Fe、Ni的含量必须满足下面的关系。在Co的含量[Co]mass%、Ni的含量[Ni]mass%、Fe的含量[Fe]mass%、和P的含量[P]mass%之间,必须满足
X1=([Co]-0.007)/([P]-0.008)
X1为2.9~6.1,优选3.1~5.6,更优选3.3~5.0,最优选3.5~4.3。此外,在添加Ni、Fe时,必须满足
X2=([Co]+0.85×[Ni]+0.75×[Fe]-0.007)/([P]-0.008)
X2为2.9~6.1,优选为3.1~5.6,更优选3.3~5.0,最优选3.5~4.3。若X1、X2超过上限,则导致热、电传导性的降低,耐热特性、强度降低,不能抑制晶粒生长,还增加热变形阻抗。若X1、X2低于下限,则导致热、电传导性的降低,耐热特性降低,损伤热、冷的延展性。特别是,需要的高度的热、电传导性与强度的平衡变差,进而与延展性的平衡变差。
此外,即使Co等各元素的调配比例与化合物中的构成比例相同,也不会全部化合。在上述的式中,([Co]-0.007)是指Co以固溶状态残留0.007mass%部分,([P]-0.008)是指P以固溶状态在基体中残留0.008mass%部分。即,在本发明中若按照工业上可实施的Co和P的调配、及析出热处理条件进行析出热处理,则Co大约有0.007%,P大约有0.008%,其并不形成析出物,而是以固溶状态存在于基体中。因此,需要从Co、P的质量浓度中分别减去0.007%,0.008%来决定Co、P的质量比。于是,该Co和P的析出物例如为Co2P、Co2.aP、或Co1.bP等,其Co∶P的质量浓度比大约从4.3∶1到3.5∶1。若不形成以Co2P、Co2.aP、或Co1.bP等为中心的微细析出物,则得不到本申请的主题的高的强度、高的电传导性。
即,决定Co、P的组成、或单纯决定Co和P的比例是不充分的,([Co]-0.007)/([P]-0.008)=2.9~6.1(优选,3.1~5.6,更优选3.3~5.0,最优选3.5~4.3)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若([Co]-0.007)和([P]-0.008)是更优选或最佳的比例,则形成作为目的的微细的析出物,成为用于达成高导电、高强度材料的重大的条件。另一方面,若脱离发明的范围、优选的范围或最佳的比例,则无论Co、P的哪一种都不形成析出物而成为固溶状态,不仅得不到高强度材料,而且导电性变差。此外,形成与化合比例的目的不同的析出物,析出粒子直径增大。此外,由于是不太有助于强度的析出物,所以不能成为高导电、高强度材料。
元素Fe、Ni的单独添加不太有助于耐热特性、强度等的各种特性的提高,也使导电性降低。但是,Fe、Ni在与Co和P的共同添加的基础上取代一部分Co的功能。在上述的数学式([Co]+0.85×[Ni]+0.75×[Fe]-0.007)中,[Ni]的0.85的系数、和[Fe]的0.75的系数是表示将Co和P的键合比例设为1时的、Ni和Fe与P键合的比例。即,在数学式中,([Co]+0.85×[Ni]+0.75×[Fe]-0.007)和([P]-0.008)的[-0.007]、[-0.008]意味着:即使Co、NI、Fe和P是理想的调配,并且在理想的条件下进行析出热处理,也不是全部的Co、P都形成析出物。在本发明中,若按工业上可实施的Co、Ni、Fe和P的调配及析出热处理条件进行析出热处理,则([Co]+0.85×[Ni]+0.75×[Fe])中大约0.007%、P是大约0.008%不形成析出物,在基体中以固溶状态存在。因此,需要从([Co]+0.85×[Ni]+0.75×[Fe])和P的质量浓度中分别减去0.007%、0.008%,而决定Co等和P的质量比。于是,该Co等和P的析出物需要形成Co∶P的质量浓度比大约为4.3∶1到3.5∶1的、例如以Co2P、Co2.aP、或Co1.bP为中心,Co的一部分被取代为Ni、Fe的CoxNiyFeZPA、CoxNiyPz、CoxFeyPz等。若不形成以Co2P、或Co2.xPy为基本的微细析出物,则得不到作为本申请的主题的高强度、高电传导性。
即,决定Co、P的组成、或者单纯决定Co和P的比例是不充分的,([Co]+0.85×[Ni]+0.75×[Fe]-0.007)/([P]-0.008)=2.9~6.1(优选3.1~5.6,更优选3.3~5.0,最优选3.5~4.3)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若([Co]-0.007)和(P-0.008)是更优选或最佳的比例,则形成作为目的的微细的析出物,成为用于形成高导电、高强度材料的重大的条件。另一方面,若脱离发明的范围、优选的范围或最佳的比例,则无论Co等、P中的哪一种都不形成析出物而成为固溶状态,不仅得不到高强度材料,而且导电性变差。此外,形成与化合比例的目的不同的析出物,析出粒子直径增大。此外,由于是不太有助于强度的析出物,所以不能成为高导电、高强度材料。
另一方面,若在铜中添加其它元素,则导电性变差。例如,仅在纯铜中单独添加0.02mass%的Co、Fe、P,热、电传导性降低大约10%。但是,若单独添加0.02mass%的Ni,则仅降低大约1.5%。在发明合金中,若以析出热处理条件进行析出热处理,则在Co中大约0.007%、在P中大约0.008%不形成析出物,而在基体中以固溶状态存在,因此导电率的上限是89%IACS以下。虽然是根据添加量或配比,但是实质上导电率处于87%IACS以下。但是,例如导电率80%IACS与添加0.03%的P的纯铜C1220大致相同。比纯铝的导电率65%IACS高15%IACS,所以称为高导电。还有,与导电性同样,由于Co、P的固溶状态,关于发明合金的热传导性,也是在20℃下最高为355W/m·K,实质上为349W/m·K以下。
若上述的Co和P等的计算式的值X1、X2脱离最佳范围,则析出物减少,析出物的超微细化或均匀分散受损。因此,不参与析出的Co或P等过度地固溶在基体中,强度或耐热特性降低,热、电传导性降低。若适当地调配Co、P等、均匀地分布微细的析出物,则通过与Sn的协同效果,在耐弯曲性等的延展性中也发挥显著的效果。
Fe、Ni部分取代Co的功能。另外,具有使Co和P的键合更有效地进行的作用。Fe、Ni的单独添加使导电性降低,不太有助于提高耐热特性、强度等的各种特性。Ni即使单独添加也可提高连接器等所要求的耐应力缓和特性。此外,Ni在Co、P共同添加的基础上,除了具有Co的替代功能以外,基于Ni的导电性的降低量小。因此,即使上述的数学式([Co]+0.85×[Ni]+0.75×[Fe]-0.007)/([P]-0.008)的值脱离2.9~6.1的中心值,也具有将导电性的降低保持在最小限度的功能。此外,在镀Sn的连接器等中,即使使用中温度上升,Ni也具有抑制Sn的扩散的效果。但是,将Ni过量地添加到0.15mass%以上、或数学式X3=1.5×[Ni]+3×[Fe]的值超过[Co],则析出物的组成缓缓变化,不仅对强度提高或耐热性提高没有帮助,而且热变形阻抗增大,导电性降低。鉴于这些,优选Ni如上述Ni添加量,或者在X3的数学式中处于优选的范围。
Fe在Co和P的共同添加的基础上以微量的添加引起强度的提高、未再结晶组织增大、再结晶部的微细化。但是,将Fe过量地添加到0.07mass%以上、或数学式X3=1.5×[Ni]+3×[Fe]的值超过[Co],则析出物的组成缓缓变化,不仅对强度提高或耐热性提高没有帮助,而且热变形阻抗增大,导电性降低。鉴于这些,优选Fe如上述Fe添加量,或者在X3的数学式中处于优选的范围。
Zn、Mg、Ag、Al、Zr使铜的再利用过程中混入的S无害,降低中温脆性,提高延展性和耐热特性。如果在如下范围内:0.003~0.5mass%的Zn、0.002~0.2mass%的Mg、0.003~0.5mass%的Ag、0.002~0.3mass%的Al、0.002~0.2mass%的Si、0.002~0.3mass%的Cr、0.001~0.1mass%的Zr,则几乎不损害导电性而使合金强化。Zn、Mg、Ag、Al通过固溶强化,Zr通过析出硬化来提高合金的强度。Zn进而改善焊料润湿性、钎接性。Zn等具有促进Co、P的均匀析出的作用。并且,Ag进一步提高耐热性。若Zn、Mg、Ag、Al、Si、Cr、Zr少于组成范围的下限,则不发挥上述的效果。若超过上限,不仅上述的效果饱和,而且导电性开始降低,热变形阻抗增大,变形能变差。还有,在所制造的高性能铜合金棒、线或其挤压成型品等在真空熔炉等中进行钎焊时、或在真空下使用时、在高温下使用时等的情况下,若考虑由Zn的气化造成的对产品的影响、对装置的影响,则优选Zn为0.045mass%以下。而且,在挤压管、棒时,挤压比高时,Cr、Zr、Ag的添加会提高热变形阻抗,使变形能变差,因此更优选Cr为0.1mass%以下,Zr为0.04mass%以下,Ag为0.3mass%以下。
接着,对加工工序进行说明。为了充分地使Co、P等固溶,热挤压时的坯锭的加热温度需要840℃。若超过960℃,则挤压材料的晶粒粗大化。挤压开始时超过960℃时,在挤压中温度降低,所以在挤压开始部分和挤压结束部分的结晶粒度产生差异,得不到均匀的材料。若低于840℃,则Co、P的溶体化(固溶)不充分,即使在后工序进行适当的热处理,析出硬化也变得不充分。坯锭的加热温度优选为850~945℃,更优选为865~935℃,最优选875~925℃。此外,Co+P的量为0.25mass%以下时为870~910℃,Co+P的量超过0.25mass%且在0.33mass%以下时,为880~920℃,超过0.33mass%时为890~930℃。即,根据Co+P的量,虽然是微小的温度差,但是转变到最佳温度。这是因为,大约Co、P等在适当范围内,Co+P的量少,则在上述温度范围中,在低温侧充分固溶,但是若Co+P的量增多,则用于Co、P等固溶的温度上升。若超过960℃,则不仅溶体化饱和,即使是发明合金,若挤压中及挤压后的棒材的温度升高,则仍会显著促进结晶生长,晶粒急剧粗大化,机械性质变差。
而且,若将挤压中的坯锭的温度降低纳入考虑,则通过坯锭加热器等的感应加热,使相当于挤压后半部的坯锭温度比前端、中央部高20~30℃即可。为了防止挤压材料被挤压的温度的降低,当然优选容器的温度高,优选250℃,更优选300℃以上。同样地,优选也使挤压后端侧的挤压垫(dummy block)的温度预先处于被加热的状态,为250℃以上,优选为300℃。
接着,对挤压后的冷却进行说明。发明合金与Cr-Zr铜等相比溶体化感受性很低,所以例如不是特别需要超过100℃/秒的冷却速度。但是,若材料长时间放置在高温状态,则快速产生晶粒生长,并且,即使说溶体化感受性不怎么高,若还考虑溶体化状态,则优选比15℃/秒快。在热挤压中,被挤压的材料,在到达强制冷却装置为止的期间处于空冷状态。当然,优选缩短此期间的时间。特别是,挤压比H(坯锭的剖面积/挤压材料的合计的剖面积)越小,到达冷却装置越需要时间,所以期望提高压头的移动速度即挤压速度。此外,若提高应变速度,则挤压材料的晶粒减小。并且,材料直径越大,冷却速度越慢。并且,在本说明中,即使在冷却中冷却速度慢,高温下固溶的原子也难以析出,这称为“溶体化感受性低”,将冷却速度慢和容易析出称为“溶体化感受性高”。
加上这些因素,作为挤压条件,根据与挤压比H的关系使压头的移动速度(坯锭被挤压的速度)为30×H-1/3mm/秒以上,更优选是45×H-1/3mm/秒以上、最优选为60×H-1/3mm/秒以上。此外,原子扩散容易的挤压材料的冷却速度从挤压之后的材料温度、或840℃到500℃的平均冷却速度为15℃/秒以上,优选22℃/秒以上,更优选30℃/秒以上,至少需要满足任意的条件。
加快挤压速度增加再结晶核的生成点,会带来热挤压完成时的晶粒的微细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热挤压完成是指热挤压后的冷却结束的状态。此外,通过缩短到冷却装置的空冷状态,即使减少Co、P也会使之大量固溶,并且可以抑制晶粒生长。因此,从挤压设备到冷却装置的距离短,冷却方法优选如水冷等这样冷却速度快的方法。
如上所述,通过加快挤压后的冷却速度,可以使热挤压完成时的晶粒直径细小。晶粒直径可以为5~75μm,优选7.5~6.5μm,更优选8~55μm。一般来说晶粒直径越小,常温下的机械性质变得越好,但是若过小,则耐热特性或高温特性降低,因此优选8μm以上。若晶粒直径超过75μm,则不仅不能充分得到强度,而且疲劳(反复弯曲)强度变低,延展性也不充分,若进行弯曲加工等,则产生橘皮现象。最佳的制造条件是以最佳的温度挤压,提高挤压速度(使挤压坯锭的速度为30×H-1/3mm/秒以上。)破坏铸件的组织,并且增加再结晶核的生成点,缩短空冷时间而抑制晶粒的生长。冷却例如通过水冷而快速冷却。晶粒直径还受挤压比H的很大影响,挤压比H越大,晶粒直径越小。
接着,对热处理TH1进行说明。基本的热处理TH1的条件为在375~630℃下0.5~24小时。热挤压后的冷加工的加工率越高,Co、P等的化合物的析出点越增加,在低温下析出,强度也高。冷加工率为0%时,在450~630℃下0.5~24小时,优选475~550℃下2~12小时。而且,若要得到更高的导电性,例如在525℃下2小时、和在500℃下2小时的2阶段的热处理有效。若热处理前的加工率增加,则析出点增加,所以例如10~50%的加工率时,最佳热处理条件转移到10~20℃低温。更好的条件是在420~600℃下1~16小时,优选在450~530℃下2~12小时。
另外,进一步明确温度、时间、加工率。设温度T(℃)、时间t(小时)、加工率RE(%),设(T-100×t-1/2-50×Log((100-RE)/100))的值为热处理指数T1,则400≤TI≤540较好,优选420≤TI≤520,最优选430≤TI≤510。这里,Log是自然对数。这里,例如若热处理时间变长,则温度转移到低温侧,但是对温度的影响大致以时间的平方根的倒数提供。此外,随着加工率增加,析出点增加,并且原子的移动增加而容易析出,所以最佳热处理温度转移到低温侧。而且,这里的加工率RE是指(1-(加工后的管棒线材的剖面积)/(加工前的管棒线材的剖面积))×100%。在进行多次冷加工和热处理TH1时,RE适用来自挤压材料的总的冷加工率。
而且,在拉伸/拉丝工序期间实施热处理TH1时,为了具有更高的导电性和延展性,从挤压后到热处理TH1的加工率优选高于热处理TH1后的加工率。可以进行多次的析出热处理,这时也优选到最终的析出热处理为止的总的冷加工率高于热处理TH1后的加工率。挤压后的冷加工在热处理TH1中,使Co、P等的原子的移动容易,促进Co、P等的析出。此外,加工率越高,越会在低温的热处理下析出。并且,在热处理TH1后的冷加工中,通过加工硬化,强度提高,但是延展性降低。此外,导电性的降低也显著。若考虑综合的导电性、延展性、强度的平衡,则优选热处理TH1后的加工率比热处理前的加工率小。而且,挤压后,若进行到最终的线为止的总的冷加工率超过90%的强加工,则缺少延展性。若考虑延展性,则需要接下来的更好的析出热处理。
即,在基体的金属组织中,生成位错密度低的微细的晶粒、或再结晶晶粒,恢复基体的延展性。而且,这里将微细的晶粒和再结晶晶粒一并称为再结晶晶粒。这些粒径大时、或这些所占的比例多时,基体变得过软。此外,析出物生长而析出物的平均粒径增大,最终的线材的强度变低。因此,析出热处理时的基体的再结晶晶粒所占的比例为45%以下,优选0.3~30%,更优选0.5~15%(余量为未再结晶组织),再结晶晶粒的平均粒径为0.7~7μm,优选为为0.7~5μm,更优选为0.7~4μm。
上述微细的晶粒过细,存在难以用金属显微镜与轧制组织区分的情况。但是,若使用EBSP(Electron Back Scattering diffraction Pattern),则主要以沿轧制方向伸长的原来的结晶晶界为中心,能够观察到具有随机的方位、位错密度低、应变少的微细的晶粒。在发明合金中,通过加工率75%以上的冷加工和析出热处理生成微细的晶粒或再结晶晶粒。通过微细的再结晶晶粒等,不损害强度而加工硬化的材料的延展性得到改善。此外,在冲压品、冷锻品的情况下,在棒材的阶段可以加入该TH1的热处理,也可以在挤压、锻造成型后加入该热处理。此外,最终超过630℃、或热处理TH1的温度条件时,例如在钎焊时,可以不需要TH1。而且,热处理条件在棒材的阶段进行热处理时、不进行热处理都一样,RE适用来自挤压材料的总的冷加工率。
通过热处理TH1,所得到的是在二维的观察面为大致圆形、或大致椭圆形,平均粒径为1.5~20nm、或析出物的90%以上为0.7~30nm、或2.5~30nm(30nm以下)的微细析出物均匀分散。析出物均匀微细地分布,大小一致,其粒径越小,再结晶晶粒的粒径越小,强度、耐热特性越高。析出物的平均粒径可以为1.5~20nm,优选1.7~9.5nm。而且,热处理TH1为1次时,或TH1前的冷加工率为0~50%的低的加工率时,特别是这两方工序的情况下,因为强度主要依存于析出硬化,所以析出物必须微细,最优选2.0~4.0nm。
另一方面,总的冷加工率为50%以上的情况、或75%以上这样高的情况下,将缺少延展性,在热处理TH1时,必须使基体处于具有延展性的状态。结果是优选析出物最佳是为2.5~9nm,稍微牺牲析出硬化,提高延展性、导电性,取得平衡。此外,30nm以下的析出物可以为90%以上,优选95%以上,最优选98%以上。而且,在TEM(透射型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中,在冷加工的材料中大量存在位错,因此难以准确对析出物进行尺寸测量。因此,挤压后,用未冷加工而析出热处理的材料、或者析出热处理时产生再结晶或微细粒子的试料进行了调查。基本上即使进行了冷加工,析出物其粒径也没有大的变化,在最终的恢复热处理条件下,析出物几乎不生长。此外,在15万倍下,可以识别到粒径达1nm,但是认为在1~2.5nm的微细的粒子的尺寸精度上存在问题,所以也在75万倍下进行了测量。
而且,15万倍的测量中,对于粒径2.5nm的粒子,判断为误差大而从析出粒子中除去(未计算在内),在75万倍的测量中,对于粒径不到0.7nm的粒子也判断为误差大,而从析出粒子中除去(未识别)。以平均粒径大约8nm的粒子为边界,对于大约不到8nm的粒子,认为75万倍下的测量的精度良好。因此,30nm以下的析出物的比例,准确地是指0.7~30nm、或2.5~30nm。Co、P等的析出物的大小对强度、高温强度、未再结晶组织的形成、再结晶组织的微细化、延展性起效。而且,在析出物中当然不包含铸造阶段生成的结晶物。
关于析出物的均匀分散,如非要定义,则定义如下:在15万倍或75万倍的TEM下观察时,在后述的显微镜观察位置(除去极表层等特殊的部分)的任意的1000nm×1000nm的区域,至少90%以上的析出粒子的最近邻析出粒子间距离为150nm以下,优选为100nm以下,最优选平均粒子直径的15倍以内。另外,可以定义如下:在后述的显微镜观察位置的任意的1000nm×1000nm的区域,析出粒子至少存在25个以上,优选为50个以上,最优选100个以上,即,在标准的部位无论取哪个微小的部分,也没有对特性造成影响的大的无析出带,即,没有不均匀析出带。
接着,对热处理TH2进行说明。如细线,在析出热处理后施加高的冷加工率时,若对于以发明合金进行热挤压的材料实施拉丝加工的中途,以再结晶的温度以下的温度进行热处理TH2而提高延展性之后进行拉丝加工,则强度提高。而且,若在拉丝加工后进行热处理TH2,则虽然强度稍微降低,但是耐弯曲性等的延展性显著提高。TH1的热处理后,若冷加工率超过30%或50%,则除了由冷加工引起的位错密度的增加以外,Co、P等的析出物微细,所以引起电传导性降低的现像,导电率降低2%IACS以上、或3%IACS以上。加工率越高,导电率越进一步降低,冷加工率为90%以上时,导电率从4%IACS降低到10%IACS。该导电性的降低的程度,与铜、Cu-Zn合金、Cu-Sn合金等相比大2~5倍。因此,TH2带给导电性的效果在被施加高的加工率时大。而且,为了得到更高的导电性和高的延展性,优选进行热处理TH1。
线径为细的3mm以下时,不管是从生产率的观点出发,还是从退火时的缠绕习惯(巻き癖)方面出发,优选以350~700℃用0.001秒到几秒的连续退火设备进行热处理。最终的冷加工率为60%以上,且重视延展性、耐弯曲性或导电性时,可以延长时间,优选从200℃到375℃保持10分钟到240分钟。而且,残留应力成为问题时,在棒材、冷锻、挤压材料中,也可以与线材同样最后作为延展性、导电率的恢复或去应力退火而实施热处理TH2。通过该热处理TH2,导电性或延展性提高。在棒材或挤压产品等中,材料温度不在短时间上升,所以从250℃到550℃保持1分钟到240分钟即可。
对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特征进行说明。作为得到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手段,一般有时效析出硬化、固溶硬化、晶粒微细化为主体的组织控制,为了该组织控制而添加各种元素。但是,关于导电性,若添加元素在基体中固溶,则一般阻碍导电性,根据元素不同而显著地阻碍导电性。发明合金的Co、P、Fe是显著地阻碍导电性的元素。例如在纯铜中仅单独添加0.02mass%的Co、Fe、P,导电率大约损失10%。而且,在现有的时效析出型合金中,在基体中不固溶残留而完全地使添加元素高效析出是不可能的,由固溶的元素造成导电率降低。在发明合金中,若根据上述的数学式添加构成元素Co、P等,则其特长是在后面的热处理中能够使固溶的Co、P等的大部分析出,可以确保高的导电性。
另一方面,作为Cr-Zr铜以外的时效硬化性铜合金有名的铜镍硅合金(添加Ni、Si)或钛铜,即使进行完全溶体化、时效处理,与发明合金相比,Ni、Si、或Ti在基体中仍大量残留。其结果是具有强度高但导电性降低的缺点。此外,一般进行在完全溶体化-时效析出的工艺所需的高温下的溶体化处理(例如,以代表性的溶体化温度800~950℃加热数分钟以上),则晶粒粗大化。晶粒的粗大化对各种机械性质造成不良影响。此外,溶体化处理在制造中受到量的制约,所以关系到大幅度的成本增加。
在本发明中,发现通过发明合金的组成和热挤压工序的组合,在热挤压工序中充分溶体化,同时进行结晶粒微细化的组织控制,进而在此后的热处理工序中使Co、P等微细析出。
在热挤压中,有间接挤压(后方挤压)和直接挤压(前方挤压)两种,其一般的坯锭(铸块)的直径为150~400mm,长度为400~2000mm左右。在挤压机的容器中装入坯锭,容器和坯锭接触,坯锭的温度降低。此外,在容器的前方具有用于按预定的尺寸挤压的冲模,在后方具有称为挤压垫的钢制的块,由此夺去坯锭的热。根据坯锭的长度、挤压尺寸不同,但是到结束挤压花费20~200秒左右的时间。此期间,坯锭的温度降低,剩余的坯锭的长度挤压为250mm以下、特别是125mm以下、或者挤压至相当于坯锭的直径、特别是相当于半径的长度,在此以后的坯锭的温度降低显著。
而且,在溶体化时,优选挤压后立即急冷、例如放入水槽的水冷、淋浴水冷、强制空冷。但是,设备方面大多情况下需要将挤压材料卷取成卷,至挤压出的材料到达冷却设备(缠绕的同时进行冷却、水冷),需要几秒到10几秒的时间。即,挤压出的材料从挤压之后到冷却为止的10秒左右的期间、处于冷却速度慢的空冷状态。这样,当然优选在温度的降低少的状态下被挤压,挤压后的冷却快的方法,但是发明合金的特征在于,由于Co、P等的析出速度慢,所以在通常的挤压条件的范围内能够充分溶体化。但是,从挤压后到冷却设备的距离例如优选大约10m、或者其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中,通过Co、P等的组成和热挤压工序的组合,在热挤压工序中,Co、P等固溶,形成微细的再结晶晶粒。通过在热挤压工序之后进行热处理,微细地析出Co、P等,得到高的强度和高的导电性。并且,若在热处理前后引入拉伸/拉丝,通过加工硬化,不损伤导电性而得到更高强度。此外,通过实施适当的热处理TH1,得到高导电和高延展性。而且,在线材的工序中,中途或最后,若引入低温退火(退火炉退火),则通过恢复、或一种软化现象,产生原子的再排列,能够得到更高的导电性、延展性。尽管在强度上仍不充分时,也可兼顾导电性,但是,通过Sn的增量、或Zn、Ag、Al、Si、Cr或Mg的添加(固溶强化),可以实现强度提高。此外,Sn、Zn、Ag、Al、Si、Cr或Mg的少量添加不会对导电性造成大的不利影响,并且,Zn的少量添加与Sn同样也具有提高延展性的效果。此外,Sn和Ag的添加具有能够使再结晶迟缓、提高耐热性、使再结晶部分的晶粒微细化的功能。
一般,时效析出型铜合金经过使其完全溶体化,之后析出这样的工序而得到高强度、高导电性。由简化了溶体化的本实施方式这样的工序制作的材料一般其性能差。但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管棒线材的最大特征在于,其与花费高成本的由完全溶体化-析出硬化的工序制作的材料相比,性能为同等以上,反而在高度的平衡状态下得到优异的强度、延展性、及导电性。因为通过热挤压制造,所以变得低成本。
此外,在实用合金中有唯一一种高强度、高导电铜,是作为溶体化-时效、析出型金的Cr-Zr铜。但是,Cr-Zr铜在960℃以上的温度下缺乏热变形能,因此溶体化的上限温度受到很大制约。此外,Cr、Zr的固溶限度随着温度的微小的降低便会急剧减小,因此溶体化的下限温度侧也受到制约,溶体化的温度条件的范围狭窄。即使挤压初期处于溶体化状态,在挤压中期及后期中,由于温度降低也不能进行充分的溶体化。并且,由于冷却速度的感受性高,所以在通常的挤压工序中不能进行充分的溶体化。因此,即使对挤压出的材料进行时效处理,也得不到作为目标的特性。此外,挤压材料的部位所对应的强度、导电性的特性差异大,不能作为工业用的材料使用。并且,因为包含许多活性的Zr、Cr,所以熔解铸造受制约。其结果不能以本实施方式的制造工序进行制造,不以不用热挤压法制作原材,采取以花费高额成本的高温进行温度管理的严格的批量的溶体化-时效析出的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导电率、强度和延展性良好,并且高度取得各自的平衡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在本说明书中,作为综合评价管/棒/线材的强度、伸延率和导电率的指标,以如下方式设定性能指数I。设导电率为R(%IACS)、拉伸强度为S(N/mm2)、延伸率为L(%)时,
I=R1/2×S×(100+L)/100
将导电率为45%IACS以上作为条件,性能指数I在4300以上为良好。而且,因为热传导性和电传导性密切相关,所以性能指数I还表示热传导性的高低。
此外,作为更优选的条件,在棒材中成为前提的导电率为45%IACS上,性能指数I为4600以上较好,优选4800以上,最优选5000以上。导电率也优选50%IACS以上,更优选60%IACS以上。需要高传导时,65%IACS以上较好,优选70%IACS以上,更优选75%IACS以上。关于延伸率,有时实施冷挤压、锻造、滚轧或铆接等,所以优选10%以上,更优选20%以上。
此外,在管/线材中,作为更优选的条件,将成为前提的导电率为45%IACS以上作为条件,性能指数I为4600以上较好,优选4900以上,更优选5100以上,最优选5400以上。导电率也优选50%IACS以上,更优选60%IACS以上。需要高传导时,优选65%IACS以上,更优选70%IACS以上,最优选75%IACS以上。而且,关于线材,需要弯曲性或延展性时,优选性能指数I为4300以上,延伸率为5%以上。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性能指数I为4300以上且延伸率为10%以上的棒材和性能指数I为4600以上的管、线材。可以减小管/棒/线材的直径以使之达到低成本。特别是作为高导电用,以导电率为65%IACS以上为前提,优选70%IACS以上,最优选75%IACS,性能指数I为4300以上较好,优选4600以上,更优选490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后所述,可以得到导电率为65%IACS以上、性能指数I为4300以上的棒/管/线材。由于导电性比纯铝高而且具有高强度,所以能够在流过高电流的部件中减小管/棒/线材的直径,实现低成本。
通过挤压制造的管/棒/线材,优选由相同的坯锭挤压的管/棒/线材在挤压的长度方向上的机械性能、及导电率的偏差(以下将该偏差称为挤压制造批量内偏差)小。在该挤压制造批量内偏差中,优选热处理后的材料或最终加工后的棒/线/管的(最小拉伸强度/最大拉伸强度)之比为0.9以上,而且,在导电率中,(最小导电率/最大导电率)之比为0.9以上。(最小拉伸强度/最大拉伸强度)之比、及(最小导电率/最大导电率)之比优选分别为0.925以上、更优选0.95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提高(最小拉伸强度/最大拉伸强度)之比、及(最小导电率/最大导电率)之比,从而品质提高。溶体化感受性高的Cr-Zr铜,若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工序制作,则(最小拉伸强度/最大拉伸强度)之比为0.7~0.8,偏差大。而且,一般在由铜合金的热挤压制作的最热门的铜合金、C3604(60Cu-37Zn-3Pb)中,由于挤压温度差、挤压的金属流动等,在例如挤压前端部和后端部,其强度比为0.9左右是常事。而且,不析出硬化的纯铜:韧铜C1100也由于晶粒直径差而取得接近0.9的值。而且,一般挤压之后的前端(头)部的温度与后端(尾)部的温度相比高30~180℃。
在高温用途中,焊嘴等在300℃、或400℃下要求高强度。若在400℃下的强度为200N/mm2以上,则实用上没有问题,但是为了得到高温强度或高寿命,优选220N/mm2以上,更优选240N/mm2以上,最优选260N/mm2以上。本实施方式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在400℃下为200N/mm2以上,所以能够在高温状态下使用。Co、P等的析出物若在400℃下几小时,则几乎不再固溶,并且其粒径也几乎不变化。而且,因为在基体中固溶有Sn,所以原子的运动变得迟钝。由此,即使加热到400℃,原子扩散仍处于不活跃的状况,当然不产生再结晶晶粒。此外,即使施加变形,通过Co、P等的析出物,对变形也表示阻抗。此外,若晶粒直径为5~75μm,则得到良好的延展性。晶粒直径优选7.5~65μm,最优选8~55μm。
在高温用途中,通过要求以高强度、高导电为前提的高温强度、耐磨耗性(大致与强度成正比)、导电率的平衡,来决定组成和工艺。特别是为了得到强度,在热处理前和/或热处理后引入冷拉伸,总的冷加工率越高越将成为高强度材料,但还必须重视与延展性的平衡。为了确保延伸率至少10%以上,优选使总的拉伸加工率为60%以下,或使热处理后的拉伸加工率为30%以下。接触导线、焊嘴为消耗品,但是通过本发明产品的使用,可以实现高寿命。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适合接触导线、焊嘴、电极等的用途。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具有高的耐热特性,在700℃下加热120秒后的维氏硬度(HV)为90以上,或者是加热前的维氏硬度的值的80%以上。而且,加热后的金属组织中的析出物其平均粒径为1.5~20nm,或者全部的析出物的90%以上为30nm以下,或者金属组织中的再结晶化率为45%以下。更优选的条件是平均粒径为3~15nm,或全部的析出物的95%以上为30nm以下,或者金属组织中的再结晶化率为30%以下。若曝露在700℃的高温中,则大约3nm的析出物增大,而其几乎不会消失,仍以20nm以下的微细的状态存在,从而能够防止再结晶化,维持高的强度和高的导电性。此外,关于不经过TH1的热处理的管/棒/线材、及冷冲压品、锻造品,处于固溶状态的Co、P等在700℃下的加热中一旦微细析出,析出物便伴随时间一起生长。但是,因为析出物几乎不消失,仍以20nm以下的微细的状态存在,所以具有与经过TH1的热处理的棒材等相同的高的强度和高的导电性。由此,能够在曝露于高温状态的环境中使用,即使在用于接合的钎焊之后也保持高的强度。钎料例如是JIS Z 3261所示的银钎料BAg-7(40~60%Ag、20~30%Cu、15~30%Zn、2~6%Sn),固相线温度为600~650℃,液相线温度为640~700℃。例如,在铁路用电机上,通过钎焊组装转子条和端环,但是在钎焊后,这些构件也具有高的强度和高的导电性,所以能够耐受电机的高速旋转。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因为耐弯曲性优异,所以适合束线、连接器线、机械人用布线、及航空机用布线等。在电的特性、强度、延展性的平衡中,可分为如下两种情况:导电率为50%IACS以上而达到高强度,或者稍微降低强度,而导电率为65%IACS以上,优选70%IACS以上,或者最优选75%IACS以上。根据该用途,决定组成和工序条件。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还最适于由锻造或挤压等制作的继电器、接线端或配电部件等电用途。以下,将锻造和挤压等统称为压缩加工。另外,由于其使高的强度和延展性发挥作用,没有应力腐蚀裂纹的忧虑,所以对螺母或供水龙头金属件也有利用价值。虽然要考虑挤压等的能力和产品形状(复杂度、变形量),但是使用在原材的阶段实施热处理和冷拉伸的、高强度且高传导的原材较好。原材的冷拉伸的加工率根据挤压能力和产品形状适当决定。挤压能力小、或负荷非常高的加工率的压缩加工时,不进行热挤压后的热处理,而是例如停留在20%左右的加工率的拉伸。
因为该拉伸后的材料柔软,所以通过压缩加工,可以经冷加工而成型为复杂的形状,在成形后进行热处理。在功率小的加工设备中,因为热处理前的材料强度低,成型性好,所以也能够容易成型。若在冷锻或挤压后进行热处理,则导电性变高,因此不需要功率大的设备从而实现低成本。还有,锻造或挤压成型后,实施比TH1的热处理温度高的例如700℃的硬钎焊时,不需要特别对原材的棒、管、线中进行HT1的处理。借助处于溶体化状态的Co、P析出,Sn的固溶,基体的耐热性提高,因此使基体的再结晶晶粒的生长延迟,导电性升高。
压缩加工后的热处理条件优选低于热挤压后,拉伸/拉丝加工的前后和期间进行的热处理条件的温度。这是因为,在压缩加工中,若局部性地实施了高的加工率的冷加工,则以该部分为基准进行热处理。因此,若加工率高,则热处理条件移动到低温侧。优选的条件是在380~630℃下15~240分钟。在TH1的热处理条件的关系式中,对RE适用从热挤压材料到压缩加工材料的总的加工率。即,若设关系式(T-100×t-1/2-50×Log((100-RE)/100))的值为热处理指数TI,则400≤TI≤540较好,优选420≤TI≤520,最优选430≤TI≤510。对原材的棒材实施热处理时,不一定需要热处理,但是以延展性的恢复、导电性的进一步提高、除去残留应力作为主要目的而实施。这时的优选的条件是在300~550℃下5~180分钟。
(实施例)
利用上述的第1发明合金、第2发明合金、第3发明合金及比较用的组成的铜合金,制作高性能铜管/棒/线材。表1表示制作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合金的组成。
[表1]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251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261
合金采用第1发明合金的合金No.11~13、第2发明合金的合金No.21~24、第3发明合金的合金No.31~36及371~375、作为比较用合金为近似于发明合金的组成的合金No.41~49、韧铜即C1100的合金No.51、和现有的Cr-Zr铜的合金No.52,将任意的合金通过多个工序制成高性能铜管/棒/线材。
图1至图9表示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制造工序的流程,表2及表3表示制造工序的条件。
[表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271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281
*T1,T2,T3在水冷后900℃下加热10分钟之后水冷并进行了溶体化。
[表3]
图1表示制造工序K的构成,在制造工序K中通过实际操作的电炉熔解原材料,调整组成,制造外径240mm、长度700m的坯锭。将坯锭在900℃下加热2分钟,用间接挤压机挤压出外径25mm的棒。间接挤压机的挤压能力为2750吨(在以下的工序的间接挤压机中相同)。使用挤压机的容器的温度为400℃,挤压垫的温度被预先加热到350℃的挤压机。还包含以后的工序在内,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容器温度、挤压垫的温度相同。设挤压速度(压头的移动速度)为12mm/秒,在距离挤压冲模大约10m的卷的卷绕装置内,通过水冷冷却(从熔解到此的一连串工序为工序K0。以下相同)。在距离挤压冲模大约3m的处测量挤压材料的温度时,挤压前端(头)部的材料温度为870℃,挤压中央部的温度为840℃,挤压后端(尾部)的温度为780℃。前端、后端部是指距最前端、最后端3m的部位。这样,在挤压的前端和后端产生了90℃的巨大的温度差。热挤压后的840℃到500℃的平均冷却速度是大约30℃/秒。此后,通过冷拉伸加工拉伸为外径22mm(工序K01),500℃下进行4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K1),然后拉伸为外径20mm(工序K2)。此外,工序K0之后,在520℃下进行4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K3),然后拉伸为外径22mm(工序K4)。此外,在工序K0之后,在500℃下进行了12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K5)。而且,在C1100中,由工序K1在150℃下进行了2小时的热处理,但因为没有析出的元素,所以未进行热处理TH1(在后述的其它工序中也相同)。
图2表示制造工序L的构成,制造工序L与制造工序K1的不同点在于坯锭的加热温度。加热温度如下:工序L1为825℃,工序L2为860℃,工序L3为925℃,工序L4为975℃。
图3表示制造工序M的构成。制造工序M的制造工序K1和热处理TH1的温度条件不同。温度条件如下:工序M1为在360℃下15小时,工序M2为在400℃下4小时,工序M3为在475℃下12小时,工序M4为在590℃下4小时,工序M5为在620℃下0.3小时,工序M6为在650℃下0.8小时。
图4表示制造工序N的构成。制造工序N与制造工序K1相比,热挤压的条件和热处理TH1的条件不同。工序N1将坯锭在900℃下加热2分钟,用间接挤压机挤压出外径35mm的棒。挤压速度设为16mm/秒,通过水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21℃/秒。然后,通过冷拉伸加工拉伸为外径31mm,进行了持续在500℃下进行2小时、在480℃下进行4小时的热处理TH1。此外,在工序N1中的水冷之后,进行了持续在515℃下进行2小时、在500℃下进行6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N11)。工序N2,将坯锭在900℃下加热2分钟,用直接挤压机挤压出外径35mm的棒。直接挤压机的挤压能力为3000吨(在以下的工序的直接挤压机中相同)。挤压速度为18mm/秒,通过淋浴水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17℃/秒。然后,通过冷拉伸加工拉伸为外径31mm,进行了持续在500℃下进行2小时,480℃下进行4小时的热处理TH1。此外,工序N2中的水冷之后,进行了持续在515℃下进行2小时、在500℃下进行6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N21)。工序N3,将坯锭在900℃下加热2分钟,用间接挤压机挤压出外径17mm的棒。挤压速度为10mm/秒,通过水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40℃/秒。然后,通过冷拉伸加工拉伸为外径14.5mm,进行了在500℃下4小时的热处理TH1。此外,在工序N3中的水冷之后,进行了在530℃下3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N31)。
图5表示制造工序P的构成。制造工序P与制造工序K1相比,挤压后的冷却条件不同。工序P1,将坯锭在900℃下加热2分钟,用间接挤压机挤压出外径25mm的棒。挤压速度为20mm/秒,通过水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50℃/秒。然后,通过冷拉伸加工拉伸为外径22mm,进行了在500℃下4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P2至P4与工序P1相比改变了挤压和冷却的条件。工序P2的挤压速度为5mm/秒,通过水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13℃/秒。工序P3的挤压速度为12mm/秒,通过强制空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18℃/秒。工序P4的挤压速度为12mm/秒,通过空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10℃/秒。
图6表示制造工序Q的构成,制造工序Q与制造工序K1相比冷拉伸条件不同。工序Q1将坯锭在900℃下加热2分钟,用间接挤压机挤压出外径25mm的棒。挤压速度为12mm/秒,通过水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30℃/秒。然后,通过冷拉伸加工拉伸到外径20mm,进行了在490℃下4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Q2在工序Q1的热处理TH1之后通过冷拉伸而拉伸为外径18.5mm。工序Q3在工序Q1中的水冷之后,通过冷拉伸加工拉伸为外径18mm,进行了在475℃下4小时的热处理TH1。
图7表示制造工序R的构成。制造工序R制造管材。在工序R1中将坯锭在900℃下加热2分钟,用3000吨的直接挤压机挤压外径65mm、厚度6mm的管。挤压速度为17mm/秒,通过急水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80℃/秒。然后,进行了在520℃下4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R2在工序R1的急水冷之后,通过冷拉伸而拉伸为外径50mm、厚度4mm,然后进行了在460℃下6小时的热处理TH1。
图8表示制造工序S的构成。制造工序S制造线材。工序S1将坯锭在910℃下加热2分钟,用间接挤压机挤压出外径11mm的棒。挤压速度为9mm/秒,通过水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30℃/秒。然后,通过冷拉伸加工拉伸为外径8mm,进行在480℃下4小时的热处理TH1,通过冷拉丝加工拉丝为外径2.8mm。工序S1之后,进行了在325℃下20分钟的热处理TH2(工序S2)。但是,C1100的情况下,若进行相同的热处理TH2,则发生再结晶,所以在150℃下进行20分钟的热处理。此外,工序S1之后,接着进行拉丝加工直到外径1.2mm为止(工序S3)。此外,工序S1之后,在350℃下进行10分钟的热处理TH2,接着进行冷拉丝加工直到外径1.2mm为止(工序S4),而且,在420℃下进行0.3分钟的热处理TH2(工序S5)。此外,在工序S1中的水冷之后,在520℃下进行4小时的热处理TH1,通过冷拉伸/拉丝加工依次拉丝为外径8mm、2.8mm,在375℃下进行5分钟的热处理TH2(工序S6)。此外,工序S1中的水冷之后,在490℃下进行4小时的热处理TH1,通过冷拉伸/拉丝加工,依次拉丝为外径8mm、2.8mm、1.2mm,在425℃下进行2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S7)。此外,在工序S1中的水冷之后,通过冷拉伸加工,拉丝为4mm,在470℃下进行4小时的热处理TH1,进而依次拉丝为外径2.8mm、1.2mm,在425℃下进行1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S8)。此外,在工序S8中拉丝至外径1.2mm之后,在360℃下进行50分钟的热处理TH2(工序S9)。
图9表示制造工序T的构成。制造工序T是具有溶体化-析出工序的棒材和线材的制造工序,为了与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比较而进行。在棒材的制造中,将坯锭在900℃下加热2分钟,用间接挤压机挤压出外径25mm的棒。挤压速度为12mm/秒,通过水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30℃/秒。接着,在900℃下加热10分钟,以大约120℃/秒的冷却速度进行水冷而溶体化。然后,在520℃下进行4小时的热处理TH1(工序T1),通过冷拉伸加工拉伸为外径22mm(工序T2)。在线材的制造中,将坯锭在900℃下加热2分钟,用间接挤压机挤压出外径11mm的棒。挤压速度为9mm/秒,通过水冷进行冷却。冷却速度为大约30℃/秒。接着,在900℃下加热10分钟,以大约150℃/秒的冷却速度进行水冷而溶体化。然后,在520℃下进行4小时的热处理TH1,通过冷拉伸加工拉伸为外径8mm,通过冷拉丝加工拉丝为外径2.8mm,在350℃下进行10分钟的热处理TH2(工序T3)。
作为通过上述的方法制作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的评价,测量了拉伸强度、维氏硬度、延伸率、洛氏硬度、反复弯曲次数、导电率、耐热特性、400℃高温拉伸强度、冷压缩后的洛氏硬度和导电率。此外,观察金属组织,测量了晶粒直径、及析出物的直径和30nm以下的大小的析出物的比例。
拉伸强度的测量以如下方式进行。试验片的形状在棒材中用JIS Z 2201的标点距离为(试验片平行部的截面积的平方根)×5.65的14A试验片实施。在线材中,用JIS Z 2201的标点距离为200mm的9B试验片进行。在管材中,用JIS Z 2201的标点距离为(试验片平行部的截面积的平方根)×5.65的14C试验片进行。
反复弯曲次数的测量以如下方式进行。使弯曲部分的直径RA为2×RB(线材的外径),进行90度弯曲,再回复到原来的位置,这时为1次,再向相反侧弯曲90度,反复进行直到断裂为止。
导电率的测量在直径8mm以上的棒材时、及冷压缩试验片时,利用了日本FOERSTER株式会社制的导电率测量装置(SIGMATEST D2.068)。线材及直径小于8mm的棒材时,根据JIS H 0505测量。这时,在电阻的测量中利用了双臂电桥。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电传导”和“导电”的用语按相同的意义使用。此外,热传导性和电传导性密切相关,所以显示导电率越高,热传导性越好。
耐热特性是准备将各工序完成的棒材切断为长度35mm(但是,后述的表10的拉伸试验用为300mm)的试验片、和将各工序完成的棒材进行了冷压缩的高度7mm的压缩试验片,在700℃的盐浴(按大约3∶2混合NaCl和CaCl2)中浸渍120秒,在冷却(水冷)之后测量了维氏硬度、再结晶化率、导电率、析出物的平均粒径、粒径为30nm以下的析出物的比例。压缩试验片将棒材切断为长度35mm,用阿姆斯勒万能试验机压缩到7mm(加工率80%)。在工序K1、K2、K3、K4中通过棒材的试验片试验耐热特性,在工序K0、K01中通过压缩试验片试验了耐热特性。还有,两工序品均未进行压缩后的热处理。
400℃高温拉伸强度的测量以如下方式进行。400℃下保持10分钟后进行高温拉伸试验。标点距离为50mm,试验部用车床加工为外径10mm。
冷压缩以如下方式进行。将棒材切断为长度35mm,用阿姆斯勒万能试验机从35mm压缩到7mm(加工率80%)。关于未进行热处理TH1的工序K0、K01的棒材,在压缩后作为加工后热处理,在450℃下进行80分钟的热处理,测量了洛氏硬度和导电率。关于工序K0、K01以外的工序的棒材,在压缩后直接测量了洛氏硬度和导电率。
晶粒直径的测量通过金属显微镜照片按照JIS H 0501中的伸铜品结晶粒度试验方法的比较法测量。平均再晶粒直径和再结晶率的测量用500倍、200倍、100倍及75倍的金属显微镜照片根据晶粒的大小选择适当倍率来进行。平均再结晶粒径的测量,基本上用比较法进行。再结晶率的测量区分未再结晶晶粒和再结晶晶粒(包含微细的晶粒),将再结晶部通过图像处理软件“WinROOF”而二值化,将其面积率作为再结晶率。难以从金属显微镜判断的通过FE-SEM-EBSP法求出。并且,根据分析倍率2000倍或5000倍的结晶晶界映像,将由具有15°以上的方位差的结晶晶界构成的晶粒用万能笔涂抹,通过图像分析软件“WinROOF”进行二值化并计算出再结晶率。测量极限大约为0.2μm,即使存在0.2μm以下的再结晶粒,也不加入计测值。
析出物的粒径将15万倍及75万倍的TEM(透射电子显微镜)的透射电子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WinROOF”而二值化,从而提取析出物,计算各析出物的面积的平均值,测量平均粒子直径。在棒线材中,若设半径为r,则测量位置是距棒线材的中心1r/2和6r/7的位置这2点,采用其平均值。在管材中,若设壁厚为h,则测量位置是距管材的内面1h/2、6h/7的位置这2点,采用其平均值。若在金属组织中有位错,则难以测量析出物的大小,所以用对挤压材料实施热处理TH1的棒线材、例如完成工序K3的棒线材。对于在700℃下进行了120秒的耐热试验的材料,在发生了再结晶化的部分进行测量。此外,根据各析出物的粒径测量30nm以下的析出物的个数的比例,但是在15万倍的TEM的透射电子像中,对于粒径小于2.5nm的,判断为误差大,从析出粒子中除外(未计算在内)。在75万倍的测量中,对于粒径小于0.7nm的,判断为误差大,从析出粒子中除外(未识别)。以平均粒径为8nm为边界,对于大约小于8nm的,认为在75万倍下的测量精度优良。因此,30nm以下的析出物的比例准确地是指0.7~30nm、或2.5~30nm。
耐磨耗性的测量以如下方式进行。通过对外径20mm的棒材实施切削加工及开孔加工等,得到外径19.5mm、厚度(轴线方向长度)10mm的环状试验片。接着,将试验片嵌合固定在旋转轴上,并且,以施加5kg的载荷的状态,使由18mass%Cr、8mass%Ni、余量Fe构成的SUS304制辊(外径60.5mm)与环状试验片的外周面滚动接触之后,一边在试验片的外周面滴下多级油(试验最初过剩地使试验面湿润,然后,每1天补充滴下10mL),一边使旋转轴以209rpm旋转。然后,在试验片的转数达到10万次的时刻停止试验片的旋转,测量了试验片的旋转前后的重量差即磨耗减量(mg)。磨耗减量少,可以称为耐磨耗性优异的铜合金。
对上述的各试验的结果进行说明。表4、5表示工序K0中的结果。
[表4]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341
[表5]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352
发明合金的平均晶粒直径小于比较用合金或Cr-Zr铜。此外,拉伸强度或硬度稍微高于比较用合金,但是延伸率值明显高,导电率低。管/棒/线材很少在挤压完成的状态下使用,而是进行各种加工之后使用,所以在挤压完成的状态下柔软较好,并且导电率低也好。而且,若冷压缩后实施热处理,则硬度高于比较合金,除去Sn浓度高的No.22合金,导电率成为70%IACS以上。在利用未实施热处理的压缩试验片的700℃的高温试验中,导电率成为65%IACS以上,与加热前相比,大约提高25%IACS。此外,维氏硬度也是110以上,再结晶化率为大约低为20%,优于比较合金。这些被认为是因为处于固溶状态的Co、P等的大部分已析出,所以导电率升高,析出物的平均粒径细为大约5nm,所以防止了再结晶化。
表6、表7表示工序K01中的结果。
[表6]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361
[表7]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36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371
C1100挤压完成的平均晶粒直径大,另外发生Cu2O的结晶析出物。发明合金的拉伸强度和硬度等稍微高于比较用合金和C1100,与工序K0相比是差别稍微扩大的程度。与工序K0同样,在该阶段对性能指数I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与工序K0同样,若在冷压缩后实施热处理,则硬度高于比较合金,导电率成为70%IACS以上。在利用未实施热处理的压缩试验片的700℃的高温试验中,导电率成为65%IACS以上,与加热前相比,大约提高25%IACS。另外,维氏硬度也是120左右,再结晶化率也低至大约20%。这被认为是由于通过析出,导电率提高,析出物的平均粒径细为大约5nm,所以防止了再结晶化。
表8、9表示工序K1中的结果。
[表8]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37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381
[表9]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38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391
发明合金的挤压完成的平均晶粒直径小于比较用合金和C1100,在拉伸强度、维氏硬度、洛氏硬度中成为良好的结果。此外,延伸率也高于C1100。大部分发明合金,导电率也成为C1100的70%以上的高的值。此外,在700℃加热后的维氏硬度、在400℃下的高温拉伸强度中,发明合金与比较用合金和C1100相比也也显示出非常高的值。此外,在冷压缩后的洛氏硬度中,发明合金也显示高于比较用合金和C1100的值。在磨耗减量中则显示出比比较用合金和C1100低得多的值,其中Sn、Ag添加量多的发明合金好。如这些,发明合金是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优选在数学式X1、X2、X3的范围、及组成范围尽量位于范围的中央。
表10表示在工序K1和工序K01后在700℃下加热120秒之后的棒材的拉伸强度、延伸率、维氏硬度、导电率。
[表10]
未进行热处理TH1的工序K01与进行热处理TH1的工序K1的拉伸强度、延伸率、维氏硬度、导电率同等。工序K01,即使加热到700℃,再结晶化率也低。这被认为是由于Co、P等的析出发生而阻止了再结晶化。此外,根据该结果,用未进行析出处理的发明合金的材料通过钎焊等在700℃下进行120秒左右的加热时,不见得需要进行析出处理。
表11、12将K2、K3、K4及K5中的结果与工序K1的结果一起表示工序。
[表11]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40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421
[表1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42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431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441
在挤压后仅进行热处理TH1的工序K3、K5中,发明合金在拉伸强度和维氏硬度等中成为良好的结果。在热处理TH1之后进行拉伸加工的工序K2、K4中,发明合金的延伸率降低,但是拉伸强度和维氏硬度进一步升高。发明合金与比较用合金相比,在工序K3中的析出物的平均粒径小、析出物为30nm以下的比例也小。此外,发明合金与比较用合金和C1100相比,经工序K2、K3、及K4,在拉伸强度和维氏硬度等的各机械性质中成为良好的结果。图10是合金No.11的工序K3的透射电子像。析出粒子的平均粒径细为3nm,均匀地分布。不仅该合金No.11的工序K3的试料,在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工序制造了发明合金的管/棒/线材中,由表11和后述的表21、24、25、31记载析出物的粒径的数据的试料,在任意的1000nm×1000nm的区域,90%以上的析出粒子的最近邻析出粒子间距离全部为150nm以下,而且,在任意的1000nm×1000nm区域,析出粒子都存在25个以上。即,可以称为析出物均匀地分布。
发明合金不管热处理TH1的有无,并且,不管是棒材还是压缩加工材,在700℃下加热120秒后的析出粒子的平均直径均微细为大约5nm,所以被认为通过析出粒子防止再结晶化。图11是对合金No.11的工序K0中的对压缩加工材在700℃下加热120秒后的透射电子像。析出粒子的平均粒径细为4.6nm,几乎没有30nm以上的粗大的析出粒子,均匀地分布。此外,之所以在热处理TH1之后以700℃加热120秒,是因为析出粒子以微细的状态存在,大部分析出粒子不会再固溶,所以与热处理TH1之后的状态相比,导电率的降低停留在10%IACS以下(参照表11、12的试验No1、32等)。
表13、14将工序L1至L4中与工序K1的结果一同表示。
[表13]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451
[表14]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46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471
工序L1至工序L4与工序K1的不同点在于坯锭的加热温度。在加热温度进入适当的范围(840~960℃)的工序L2及工序L3中,与工序K1同样地,拉伸强度和维氏硬度等升高。另一方面,在低于适当温度的工序L1中,挤压完成下存在未再结晶部分,最终加工后的拉伸强度及维氏硬度降低。此外,在加热温度高于适当温度的工序L4中,挤压完成下平均晶粒直径增大,最终加工后的拉伸强度、维氏硬度、延伸率、及导电率变低。此外,加热温度高的一方被认为是由于Co、P等的更多地固溶而强度升高。
表15、16将工序P1至P4中的结果与工序K1的结果一同表示。
[表15]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47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481
[表16]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482
在工序P1至工序P4中,挤压速度或挤压后的冷却速度与工序K1不同。在冷却速度比工序K1快的工序P1中,与工序K1中的结果相比,挤压完成下的平均晶粒直径减小,最终加工后的拉伸强度和维氏硬度等提高。在冷却速度低于适当的冷却速度15℃/秒的工序P2及P4中,与工序K1中的结果相比,挤压完成下的平均晶粒直径增大,最终加工后的拉伸强度和维氏硬度等降低。用空冷进行冷却的工序P3,因为冷却速度快于适当的速度,所以在最终加工后的拉伸强度和维氏硬度等中成为良好的结果。根据该结果,在最终的棒材中,为了得到高的强度,优选冷却速度快。冷却速度快的一方被认为更多地固溶Co、P等,因此强度变高。此外,在耐热性中也优选冷却速度快。冷却方法是水冷,工序K、L、M、N、Q、R在挤压速度(压头的移动速度、坯锭被挤压的速度)与挤压比H的关系中,挤压速度处于45×H-1/3mm/秒到60×H-1/3mm/秒之间,相对于此,P2的挤压速度小于30×H-1/3mm/秒的值,另一方面,P1的挤压速度大于60×H-1/3mm/秒的值。若比较P1、P2、K1,则P2的拉伸强度低。
表17、18将工序M1至M6中的结果与工序K1的结果一同表示。
[表17]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01
[表18]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0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11
工序M1至工序M6与工序K1的不同点在于热处理TH1的条件。在热处理指数TI小于适当条件的工序M1、M2或大于适当条件的工序M4、M6、或热处理的保持时间比适当的时间短的工序M5中,比起适当条件内的工序M3、K1,最终加工后的拉伸强度或维氏硬度等降低。此外,拉伸强度、导电性、延伸率的平衡(它们的积、性能指数I)差。此外,若脱离适当条件,则耐热性也变差。
表19、20将工序Q1、Q2、及Q3中的结果与工序K1的结果一同表示。
[表19]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1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21
[表20]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2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31
工序Q1、Q3与工序K1的不同点在于挤压后的拉伸加工率。工序Q2在工序Q1之后进一步进行拉伸加工。此外,在工序Q1至工序Q3中,根据拉伸加工率降低热处理TH1的温度。挤压后的拉伸加工率越大,最终加工后的拉伸强度或维氏硬度越提高,延伸率越降低。此外,通过在热处理TH1后追加拉伸加工,延伸率降低,但是拉伸强度或维氏硬度提高。
表21、22表示工序N1、N11、N2、N21、N3及N31中的结果。
[表21]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3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41
[表2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4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51
工序N1以2个阶段进行热处理TH1,工序N11在挤压后进行该热处理TH1。在工序N1、N11的任意一个中,都与工序K1、K3同样地显示良好的结果。工序N2、N21的挤压为直接挤压,与工序N1、N11同样地进行2个阶段的热处理TH1。即使是直接挤压,也与工序K1、K3同样地显示良好的结果。还有,虽然尺寸等不同,但工序N1的棒材的导电性比工序K1的棒材好。工序N3、N31是与工序K1、K3同样的工序,挤压后的冷却速度快。挤压后的平均晶粒直径小,最终加工后的拉伸强度、维氏硬度良好。另一方面,工序N2、N21的冷却速度稍慢,所以析出物的平均粒径增大,最终加工后的拉伸强度和维氏硬度稍低。
表23、24表示工序S1至S9中的结果。
[表23]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71
[表24]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7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91
工序S1至S9是线材的制造工序,在工序S1至S2中,发明合金与比较合金和C1100相比,挤压完成时的平均晶粒直径小,在拉伸强度、维氏硬度中成为良好的结果。此外,在进行热处理TH2的工序S2中,反复弯曲次数高于工序S1,在进行热处理TH2的工序S4、S5、S6、S9中,反复弯曲次数也提高。特别是,热处理TH2的保持时间长的S9的强度稍低,但是反复弯曲次数增多。此外,在以各种方式组合热处理TH1、TH2及拉丝工序的工序S3至工序S6中,发明合金也示出良好的拉伸强度和维氏硬度。以最后的工序作为热处理TH1完成或接近最终的工序而实施热处理TH1,则强度低,但能够得到耐弯曲性特别优异的线材。此外,在进行2次热处理TH1的工序S7、S8中,反复弯曲次数尤其提高。热处理TH1前的总的拉丝加工率高为75%时,若实施热处理TH1,则大约15%再结晶,但是,该再结晶晶粒的大小小为大约3μm。因此,虽然强度稍微降低,但是耐弯曲性提高。
表25、26表示工序R1、R2中的结果。
[表25]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59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601
[表26]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602
工序R1及R2是管材的制造工序,发明合金在工序R1、R2中,因挤压后的冷却速度快,所以析出物的大小小,显示良好的拉伸强度和维氏硬度等。
表27、28将工序T1、及T2中的结果与工序K3、K4的结果一同表示。
[表27]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603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611
[表28]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61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621
工序T1、T2进行溶体化-时效、析出。在工序T1、T2中,挤压完成时的平均晶粒直径与工序K1、K2相比变得非常大。而且,拉伸强度、洛氏硬度、导电率在工序T1、T2和工序K3、K4中变得同等。此外,用Cr-Zr铜进行工序T1、T2的材料与用发明合金进行工序K3、K4的材料相比,挤压完成下的平均晶粒直径非常大,拉伸强度、洛氏硬度稍低,导电率变得稍高。在一般的溶体化-时效析出材料中,在溶体化中由于在高温下长时间加热,所以晶粒粗大化。另一方面,因为Co、P等充分溶体化即固溶,所以通过其后的热处理、时效析出,能够由本实施方式得到微细的Co、P等的析出物。但是,若比较其后的拉伸/冷拉丝后的强度,则与发明合金同等或稍微降低。这被认为是,与发明合金相比,其析出硬化本身高于溶体化-时效、析出材,但是结晶粒粗大化的份量作为负量相抵消,所以成为同等的强度。
表29、30将工序T3中的结果与工序S6的结果一同显示。
[表29]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622
[表30]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631
工序T3是进行溶体化-时效析出的线材的制造工序。在工序T3中,挤压完成的平均晶粒直径与工序S6相比变得非常大。而且,拉伸强度、维氏硬度、导电率在工序T3和工序S6变得同等,但是延伸率、反复弯曲高于工序S6。这与上述的工序T1、T2同样,工序T3的析出效果本身高于工序S6,但是晶粒粗大化的份量作为负量相抵消,从而成为同等的强度。但是,由于晶粒变得粗大,所以延伸率或反复弯曲差。
表31、32表示发明合金和Cr-Zr铜的工序K1、K3中的相同挤压时的头部、中央部、尾部的数据。
[表31]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641
[表3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642
Figure BPA00001213033800651
在工序K1、K3的任意中,在头部和尾部,Cr-Zr铜在挤压完成下平均晶粒直径上具有差异,拉伸强度等的机械性质也具有较大差异。在工序K1、K3的任意中,在头部和尾部,发明合金的挤压完成下平均晶粒直径的差异少,拉伸强度等的机械性质也均匀。发明合金的机械性质的挤压制造批量内的偏差小。
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能够得到如下管/棒/线材:其均匀地分散大致圆形、或大致椭圆形的微细的析出物,析出物的平均粒径为1.5~20nm,或全部析出物的90%以上为30nm以下的大小,大部分析出物的优选范围的平均粒径为1.5~20nm,而且,全部析出物的90%以上为30nm以下的大小(参照表11、12的试验No.32、34等、及图10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像)。
能够得到热挤压完成下的平均晶粒直径为5~75μm的管/棒/线材(参照表8、9的试验No.1、2、3等)。
能够得到如下的管/棒/线材:从热挤压后到热处理TH1的总的冷拉伸/拉丝加工的加工率超过75%,在热处理TH1后的金属组织中,基体的再结晶率为45%以上,再结晶部的平均晶粒直径为0.7~7μm(参照表23、24的试验No.321、322等)。
能够得到如下的管/棒/线材:挤压制造批量内的拉伸强度的偏差中的(最小拉伸强度/最大拉伸强度)之比为0.9以上,而且,导电率的偏差中的(最小导电率/最大导电率)之比为0.9以上(参照表31、32的试验No.231、1、232等)。
能够得到导电率为45(%IACS)以上、性能指数I的值为4300以上的管/棒/线材(参照表8、9的试验No.1至3、表23、24的试验No.171至188、及试验No.321至337、表25、26的试验No.201至206及313等)。而且,能够得到导电率为65(%IACS)以上且性能指数I的值为4300以上的管/棒/线材(参照表8、9的试验No.1及2、表23、24的试验No.171至188、及试验No.321至337、表25、26的试验No.201至206及313等)。
能够得到在400℃下的拉伸强度为200(N/mm2)以上的管/棒/线材(参照表8、9的试验No.1)。
能够得到在700℃下加热120秒后的维氏硬度(HV)为90以上、或加热前的维氏硬度的值的80%以上的管/棒/线材(参照表11、12的试验No.1、31、32等)。而且,加热后的金属组织中的析出物比加热前增大,平均粒径为1.5~20nm、或所有的析出物的90%以上为30nm以下,而且金属中的再结晶化率为45%以下,显示优良的耐热性。
在冷拉丝加工期间和/或之后,在200~700℃下实施0.001秒~240分钟的热处理,能够得到耐弯曲性优良的线材(参照表23、24的试验No.172、174、175、176等)。
得到了外径为3mm以下且耐弯曲性优良的线材(参照表23、24)。
此外,根据上述的实施例可以说明如下的情况。C1100存在Cu2O的结晶析出粒子,但是由于其粒径大到大约2μm,所以不利于强度,对金属组织的影响也少。因此,高温强度也低,粒径大,所以绝对说不上反复弯曲加工性良好(参照表6、7的试验No.G15、及表8、9的试验No.23等)。
比较用合金的合金No.41至49,Co、P等不满足适当范围,而且,由于调配量的平衡差,所以Co、P等的析出物的粒径大,其量也少。因此,由于再结晶晶粒的粒径大,所以强度、耐热特性、高温强度低,磨耗减量多(参照表8、9的试验No.14至22、及表11、12的试验No.48至57等)。
此外,即使进行冷压缩,比较用合金的硬度也低(参照表8、9的试验No.14至18)。发明合金的再结晶粒径小。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工序程度的溶体化中,若在其后进行时效处理,则固溶的Co、P等微细地析出,能够得到高的强度,而且由于大部分析出,所以得到高的导电性。此外,由于析出物小,所以反复弯曲性也优良(参照表8、9的试验No.1至13、表11、12的试验No.31至47、及表23、24的试验No.171至188等)。
发明合金因为Co、P等微细地析出,所以妨碍原子的移动,并且,基体也借助Sn而耐热性提高,这两者相辅相成,即使在400℃的高温下,组织的变化也少,从而得到高的强度(参照表8、9的试验No.1、4等)。
发明合金因为拉伸强度、硬度高,所以耐磨耗性高,磨耗减量小(参照表8、9的试验No.1至6等)。
在工序中,发明合金通过在低温下实施热处理,最终材料的强度提高。这被认为是由于在高度的塑性加工后进行,所以产生了原子级的原子的再排列。若最终在低温下实施热处理,则强度稍微降低,但是显示优异的耐弯曲性。这是在现有的C1100中看不到的现象。在要求耐弯曲性的领域非常有益。
用本实施方式的制造工序制作Cr-Zr铜时,挤压头部和尾部的时效后的强度产生显著的差异,尾部的强度相当低,其强度比大约为0.8。此外,尾部的耐热特性以外的特性也非常低。对此,发明合金大约为0.98,显示均匀特性(参照表31、32)。
还有,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构成,在不变更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可以在工序中的任意时候进行清洗。
如上述,本发明涉及的高性能铜管/棒/线材是高强度、高导电,所以最适于连接器、总线条、汇流条、继电器、散热器、空调用管、及电部件(固定件、紧固件、电布线器具、电极、继电器、功率继电器、连接端子、雄端子、整流子片、电机的转子条和端环等),此外因为耐弯曲性优异,所以最适于束线、机器人用电线、航空机用电线、电子设备布线材料等。而且,因为高温强度、高温加热后的强度、耐磨耗性、耐久性也优异,所以可以用于线切割(放电加工)用线、接触导线、焊嘴、点焊用焊嘴、点焊用电极、螺柱焊接基点、放电加工用电极、电动机的转子条、及电气部件(固定件、紧固件、电布线器具、电极、继电器、功率继电器、连接端子、雄端子、整流子片、转子条、端环等)、空调用管、冷冻机冷藏用管等。此外,优于锻压或挤压等的加工性,所以最适于热锻品、冷锻品、滚轧螺钉、螺栓、螺母、电极、继电器、功率继电器、触点及配管部件等。
本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2008-087339主张优先权。其申请的内容的全部通过参照引入该申请。

Claims (14)

1.一种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的合金组成:含有0.13~0.33mass%的Co、0.044~0.097mass%的P、0.005~0.80mass%的Sn、0.00005~0.0050mass%的O,在Co含量[Co]mass%和P含量[P]mass%之间具有2.9≤([Co]-0.007)/([P]-0.008)≤6.1的关系,并且余量由Cu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并且,该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通过包括热挤压的工序制造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还含有0.003~0.5mass%的Zn、0.002~0.2mass%的Mg、0.003~0.5mass%的Ag、0.002~0.3mass%的Al、0.002~0.2mass%的Si、0.002~0.3mass%的Cr、0.001~0.1mass%的Zr中的任意一种以上。
3.一种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的合金组成:含有0.13~0.33mass%的Co、0.044~0.097mass%的P、0.005~0.80mass%的Sn、0.00005~0.0050mass%的O,并且含有0.01~0.15mass%的Ni、或0.005~0.07mass%的Fe中的任意一种以上,在Co含量[Co]mass%、Ni含量[Ni]mass%、Fe含量[Fe]mass%和P含量[P]mass%之间,具有2.9≤([Co]+0.85×[Ni]+0.75×[Fe]-0.007)/([P]-0.008)≤6.1及0.015≤1.5×[Ni]+3×[Fe]≤[Co]的关系,并且余量由Cu及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并且,该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通过包括热挤压的工序制造而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还含有0.003~0.5mass%的Zn、0.002~0.2mass%的Mg、0.003~0.5mass%的Ag、0.002~0.3mass%的Al、0.002~0.2mass%的Si、0.002~0.3mass%的Cr、0.001~0.1mass%的Zr中的任意一种以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热挤压前坯锭被加热到840~960℃,从热挤压后的840℃或从挤压材料温度到500℃的平均冷却速度为15℃/秒以上,并且,在热挤压后、或在热挤压后进行冷拉伸/拉丝加工的情况下,在所述冷拉伸/拉丝加工的前后、或所述冷拉伸/拉丝加工期间在375~630℃实施0.5~24小时的热处理TH1。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均匀地分散有大致圆形或大致椭圆形的微细的析出物,
所述析出物的平均粒径为1.5~20nm,或者所有的析出物的90%以上为30nm以下的大小。
7.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挤压完成的平均晶粒直径为5~75μm。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热挤压后到所述热处理TH1为止的总的冷拉伸/拉丝加工的加工率超过75%时,在该热处理TH1后的金属组织中,基体的再结晶率为45%以下,再结晶部的平均晶粒直径为0.7~7μm。
9.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挤压制造批量内的拉伸强度的偏差中的(最小拉伸强度/最大拉伸强度)之比为0.9以上,并且,导电率的偏差中的(最小导电率/最大导电率)之比为0.9以上。
10.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在导电率为45(%IACS)以上,设导电率为R(%IACS)、拉伸强度为S(N/mm2)、延伸率为L(%)时,(R1/2×S ×(100+L)/100)的值为4300以上。
11.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在400℃的拉伸强度为200(N/mm2)以上。
12.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在700℃加热120秒后的维氏硬度(HV)为90以上,或所述加热前的维氏硬度的值的80%以上,该加热后的金属组织中的析出物的平均粒径为1.5~20nm或所有析出物的90%以上为30nm以下,该加热后的金属组织中的再结晶化率为45%以下。
13.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使用于冷锻用途或冲压用途。
14.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方式制造而成:进行冷拉丝加工或冲压加工,在冷拉丝加工或冲压加工期间和/或冷拉丝加工或冲压加工后,在200~700℃实施0.001秒~240分钟的热处理TH2。
CN2009801073223A 2008-03-28 2009-02-23 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 Active CN1019600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87339 2008-03-28
JP2008087339 2008-03-28
PCT/JP2009/053216 WO2009119222A1 (ja) 2008-03-28 2009-02-23 高強度高導電銅合金管・棒・線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960028A true CN101960028A (zh) 2011-01-26
CN101960028B CN101960028B (zh) 2013-03-13

Family

ID=41113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073223A Active CN101960028B (zh) 2008-03-28 2009-02-23 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9163300B2 (zh)
EP (1) EP2258882B1 (zh)
JP (1) JP5051927B2 (zh)
KR (1) KR101213801B1 (zh)
CN (1) CN101960028B (zh)
BR (1) BRPI0905381A2 (zh)
CA (1) CA2706199C (zh)
MY (1) MY152076A (zh)
TW (1) TWI422691B (zh)
WO (1) WO2009119222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60121A (zh) * 2014-06-05 2014-09-24 锐展(铜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用高耐磨铜合金线的制备方法
CN104278170A (zh) * 2013-07-01 2015-01-14 株式会社科倍可菱材料 热交换器用磷脱氧铜管
CN104411845A (zh) * 2012-07-31 2015-03-11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铜合金线及铜合金线的制造方法
CN104885164A (zh) * 2012-12-26 2015-09-0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绝缘电线
CN105229181A (zh) * 2013-05-24 2016-01-06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铜合金线
CN109402445A (zh) * 2018-11-09 2019-03-01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抗氧化铜基合金键合引线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49810A (zh) * 2018-12-24 2020-06-30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铜复合线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01371A (zh) * 2021-11-09 2022-03-01 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 一种环状导带用大口径厚壁铜管加工工艺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324711D1 (zh) 2003-03-03 2008-12-24 Mitsubishi Shindo Kk
JP5145331B2 (ja) * 2007-12-21 2013-02-13 三菱伸銅株式会社 高強度・高熱伝導銅合金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291002B1 (ko) * 2008-02-26 2013-07-30 미츠비시 마테리알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강도 고도전 구리봉 선재
US10311991B2 (en) * 2009-01-09 2019-06-04 Mitsubishi Shindoh Co., Ltd. High-strength and high-electrical conductivity copper alloy rolled shee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8448328B2 (en) * 2010-01-06 2013-05-2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s of making aluminum based composite squirrel cage for induction rotor
US8701270B2 (en) * 2010-01-21 2014-04-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induction rotors with conductor bars having high conductivity
JP5544591B2 (ja) * 2011-01-20 2014-07-09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銅合金管
JP6027807B2 (ja) * 2012-07-30 2016-11-16 三菱電線工業株式会社 銅合金トロリ線及び銅合金トロリ線の製造方法
WO2014020707A1 (ja) * 2012-07-31 2014-02-06 三菱電線工業株式会社 銅合金トロリ線及び銅合金トロリ線の製造方法
JP6034727B2 (ja) * 2013-03-08 2016-11-3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高強度銅合金管
DE102015001293B4 (de) * 2015-02-02 2022-11-17 Isabellenhütte Heusler Gmbh & Co. Kg Stromschienenanordnung
JP6063592B1 (ja) * 2016-05-13 2017-01-18 三芳合金工業株式会社 高温ロウ付け性に優れた銅合金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28444B2 (ja) * 2017-01-10 2021-02-10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導電線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ケーブルの製造方法
CN114686721B (zh) * 2022-03-16 2023-02-24 宁波金田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铜合金棒材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74713A (en) * 1935-10-19 1937-03-23 United Eng Foundry Co Means and method of making wire and the like
US4016010A (en) * 1976-02-06 1977-04-05 Olin Corporation Preparation of high strength copper base alloy
GB1562870A (en) * 1977-03-09 1980-03-19 Louyot Comptoir Lyon Alemand Copper alloys
US4260432A (en) * 1979-01-10 1981-04-07 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Incorporate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pper based spinodal alloys
US4388270A (en) * 1982-09-16 1983-06-14 Handy & Harman Rhenium-bearing copper-nickel-tin alloys
JPS60245754A (ja) * 1984-05-22 1985-12-05 Nippon Mining Co Ltd 高力高導電銅合金
JPS60245753A (ja) * 1984-05-22 1985-12-05 Nippon Mining Co Ltd 高力高導電銅合金
JPH0653901B2 (ja) 1986-09-08 1994-07-20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子電気機器用銅合金
JPH0798980B2 (ja) 1987-10-21 1995-10-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エナジー 蒸留精製方法
US5004498A (en) * 1988-10-13 1991-04-0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copper alloy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5322575A (en) * 1991-01-17 1994-06-21 Dowa Mining Co., Ltd. Process for production of copper base alloys and terminals using the same
JPH0765131B2 (ja) 1991-02-25 1995-07-12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硬ろう付け性が優れた熱交換器用耐熱銅合金
JPH0694390A (ja) 1992-09-10 1994-04-05 Kobe Steel Ltd 熱交換器伝熱管用銅合金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550233B2 (ja) * 1995-10-09 2004-08-04 同和鉱業株式会社 高強度高導電性銅基合金の製造法
JP3896422B2 (ja) 1996-10-08 2007-03-22 Dowaメタルテック株式会社 バッキングプレート用銅合金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347001B2 (ja) 1996-10-31 2002-11-20 三宝伸銅工業株式会社 耐熱性銅基合金
JPH1197609A (ja) 1997-09-17 1999-04-09 Dowa Mining Co Ltd 酸化膜密着性に優れたリードフレーム用銅合金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957391B2 (ja) 1998-03-06 2007-08-1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剪断加工性に優れる高強度、高導電性銅合金
JP2001214226A (ja) * 2000-01-28 2001-08-07 Sumitomo Metal Mining Co Ltd 端子用銅基合金、該合金条および該合金条の製造方法
JP4228166B2 (ja) 2000-04-28 2009-02-25 三菱マテリアル株式会社 疲労強度の優れた継目無銅合金管
JP3794971B2 (ja) 2002-03-18 2006-07-12 株式会社コベルコ マテリアル銅管 熱交換器用銅合金管
JP3903899B2 (ja) 2002-10-17 2007-04-11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電車線用銅合金導体の製造方法及び電車線用銅合金導体
DE60324711D1 (zh) 2003-03-03 2008-12-24 Mitsubishi Shindo Kk
JP2004292917A (ja) * 2003-03-27 2004-10-21 Kobe Steel Ltd 熱交換器用銅合金平滑管の製造方法及び熱交換器用銅合金内面溝付管の製造方法
CN1546701A (zh) 2003-12-03 2004-11-17 海亮集团浙江铜加工研究所有限公司 一种耐蚀锡黄铜合金
JP4660735B2 (ja) * 2004-07-01 2011-03-30 Dowaメタルテック株式会社 銅基合金板材の製造方法
JP4887851B2 (ja) 2005-03-17 2012-02-29 Dowaメタルテック株式会社 Ni−Sn−P系銅合金
CN1333094C (zh) 2005-05-26 2007-08-22 宁波博威集团有限公司 环保健康新型无铅易切削耐蚀低硼钙黄铜合金
US20090084473A1 (en) 2005-07-07 2009-04-02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Kobe Steel Ltd) Copper alloy with high strength and excellent processability in bending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copper alloy sheet
JP4655834B2 (ja) * 2005-09-02 2011-03-23 日立電線株式会社 電気部品用銅合金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1273148B (zh) * 2005-09-30 2012-08-29 三菱伸铜株式会社 熔融固化处理物和熔融固化处理用铜合金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JP4984108B2 (ja) 2005-09-30 2012-07-25 Dowaメタルテック株式会社 プレス打抜き性の良いCu−Ni−Sn−P系銅合金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4006460B1 (ja) 2006-05-26 2007-11-1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高強度、高導電率および曲げ加工性に優れた銅合金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55865B2 (ja) 2006-06-01 2013-11-27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銅合金線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銅合金線材
WO2008041777A1 (fr) * 2006-10-04 2008-04-10 Sumitomo Light Metal Industries, Ltd. Alliage de cuivre pour tuyaux sans soudure
JP4357536B2 (ja) 2007-02-16 2009-11-04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強度と成形性に優れる電気電子部品用銅合金板
US8251128B2 (en) * 2007-10-16 2012-08-28 Mitsubishi Materials Corporation Method of producing copper alloy wire
JP5145331B2 (ja) * 2007-12-21 2013-02-13 三菱伸銅株式会社 高強度・高熱伝導銅合金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291002B1 (ko) * 2008-02-26 2013-07-30 미츠비시 마테리알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강도 고도전 구리봉 선재
US7928541B2 (en) * 2008-03-07 2011-04-19 Kobe Steel, Ltd. Copper alloy sheet and QFN package
WO2010016429A1 (ja) 2008-08-05 2010-02-11 古河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電子部品用銅合金材料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11845A (zh) * 2012-07-31 2015-03-11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铜合金线及铜合金线的制造方法
CN104885164A (zh) * 2012-12-26 2015-09-0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绝缘电线
CN105229181A (zh) * 2013-05-24 2016-01-06 三菱综合材料株式会社 铜合金线
CN104278170A (zh) * 2013-07-01 2015-01-14 株式会社科倍可菱材料 热交换器用磷脱氧铜管
CN104060121A (zh) * 2014-06-05 2014-09-24 锐展(铜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用高耐磨铜合金线的制备方法
CN104060121B (zh) * 2014-06-05 2016-05-18 锐展(铜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用高耐磨铜合金线的制备方法
CN109402445A (zh) * 2018-11-09 2019-03-01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抗氧化铜基合金键合引线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49810A (zh) * 2018-12-24 2020-06-30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铜复合线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49810B (zh) * 2018-12-24 2022-01-07 有研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石墨烯/铜复合线材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01371A (zh) * 2021-11-09 2022-03-01 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 一种环状导带用大口径厚壁铜管加工工艺方法
CN114101371B (zh) * 2021-11-09 2023-05-30 中铝洛阳铜加工有限公司 一种环状导带用大口径厚壁铜管加工工艺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6940A (en) 2010-02-16
CN101960028B (zh) 2013-03-13
US20110174417A1 (en) 2011-07-21
JPWO2009119222A1 (ja) 2011-07-21
US9163300B2 (en) 2015-10-20
EP2258882A1 (en) 2010-12-08
TWI422691B (zh) 2014-01-11
MY152076A (en) 2014-08-15
KR101213801B1 (ko) 2013-01-09
CA2706199A1 (en) 2009-10-01
EP2258882B1 (en) 2016-05-25
KR20100060024A (ko) 2010-06-04
JP5051927B2 (ja) 2012-10-17
WO2009119222A1 (ja) 2009-10-01
EP2258882A4 (en) 2014-07-02
BRPI0905381A2 (pt) 2016-07-05
CA2706199C (en) 2014-06-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60028B (zh) 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管/棒/线材
CN101932741B (zh) 高强度高导电铜棒线材
CN101646791B (zh) 电子材料用Cu-Ni-Si-Co系铜合金及其制造方法
CN101541987B (zh) 电子材料用Cu-Ni-Si-Co系铜合金及其制造方法
JP5117604B1 (ja) Cu−Ni−Si系合金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149835B (zh) 高强度高导电铜合金轧制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12641B (zh) 用于电气/电子部件的铜合金材料
CN105970035A (zh) 铝合金线
CN109609801A (zh) 高性能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TWI429764B (zh) Cu-Co-Si alloy for electronic materials
CN107429322B (zh) 散热元件用铜合金板和散热元件
CN103898353A (zh) 一种高强度高导电性能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CN111621668B (zh) 一种镍硅系铜合金带材及其制备方法
JP4642119B2 (ja) 銅合金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2666890B (zh) Cu-Co-Si系合金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154285B (zh) 铜合金热锻件及铜合金热锻件的制造方法
CN114075633B (zh) 一种高导热耐蚀CuFe系合金、板带及其制备方法
JP4550148B1 (ja) 銅合金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5143479A (zh) 导热管用铜合金无缝管
CN105074024A (zh) 供水供热水用铜合金无缝管
CN113106289B (zh) 一种热锻性能优异的易切削铜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CN115505765A (zh) 一种合金线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