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8251B - 聚酯膜和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聚酯膜的面光源、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 - Google Patents

聚酯膜和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聚酯膜的面光源、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8251B
CN101878251B CN2008801180593A CN200880118059A CN101878251B CN 101878251 B CN101878251 B CN 101878251B CN 2008801180593 A CN2008801180593 A CN 2008801180593A CN 200880118059 A CN200880118059 A CN 200880118059A CN 101878251 B CN101878251 B CN 10187825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m
polyester
polyolefin resin
sour mod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805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8251A (zh
Inventor
青山滋
菊池朗和
高桥弘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878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8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8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825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67/00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1/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1/04Semiconductor devices sensitive to infrared radiation, light,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of shorter wavelength or corpuscular radiation and specially adapted either for the conversion of the energy of such radiation into electrical energy or for the control of electrical energy by such radiat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adapted as photovoltaic [PV] conversion devices
    • H01L31/042PV modules or arrays of single PV cells
    • H01L31/048Encapsulation of modules
    • H01L31/049Protective back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67/00Polyesters, e.g. PET, i.e.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6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ester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a carboxylic ester link in the main chai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67/02Polyesters derived from dicarboxylic acids and dihydroxy compou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L23/12Polyprop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00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23/02Compositions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L23/1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having four or more carbon atoms
    • C08L23/2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hydrocarbons having four or more carbon atoms having four to nine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51/00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L51/06Compositions of graft polymers in which the grafted component i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Compositions 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grafted on to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 contain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5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and including a second componen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particles
    • Y10T428/254Polymeric or resinous material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机械强度、透光性、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耐紫外性、绝缘性、生产性等优异的聚酯膜。是含有聚酯层(W层)的膜,所述聚酯层(W层)中含有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与该聚酯树脂(A)不相容的成分(B),该不相容成分(B)含有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且该不相容成分(B)在聚酯层(W层)内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分散,并且聚酯层(W层)中的该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为3%体积以上,但小于50体积%,而且聚酯层(W层)中的气泡的体积占有率小于3体积%。

Description

聚酯膜和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聚酯膜的面光源、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计改进的聚酯膜,更详细地说,涉及机械强度、透光性、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耐紫外光性(耐紫外性)、电绝缘性、生产性优异的聚酯膜。 
背景技术
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为代表的芳香族聚酯树脂是同时具有耐热性和透明性的价格便宜的树脂,通过将其进而拉伸制膜,可以发挥高机械强度,所以被用于各种工业材料、包装材料、光学材料等各种用途中。 
另一方面,近年来,作为使聚合物具有更高的功能和性能的方法,大多使用在主聚合物中添加混合种类不同的聚合物的聚合物合金技术。 
这是由于,一方面对聚合物要求的特性涉及机械强度、透光性、气体阻挡性、耐热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光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等多方面,另一方面,单一聚合物难以满足这样多的要求特性的缘故。也就是说,已有很多情况通过使多种聚合物合金化,实现了多种要求的特性。 
在这方面,芳香族聚酯树脂尽管机械强度、透明性(透光性)、耐热性优异,但根据用途不同,在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方面不充分。因此,关于通过与可以弥补这些特性的树脂合金化来进一步提高这些特性的膜的研究不断进展。 
可以列举出例如,芳香族聚酯树脂与聚碳酸酯树脂合金化而成的膜(专 利文献1)、芳香族聚酯树脂与环氧化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树脂等合金化而成的膜(专利文献2)等。前一例可提高机械强度、耐热性,后一例通过制成单轴拉伸膜可提高偏光特性。 
专利文献1:特开2004-1074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3-0756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即使使用上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技术,也仍然存在在膜的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耐紫外性、电绝缘性等方面不能格外提高的问题。 
聚烯烃树脂比芳香族聚酯树脂在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耐紫外性、绝缘性等方面优异。因此,可以考虑通过使芳香族聚酯树脂与聚烯烃树脂合金化并制成膜,来得到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耐紫外性、电绝缘性等方面优异的膜。 
但由于芳香族聚酯树脂和聚烯烃树脂之间结合力弱,所以如果仅将两者混合在一起,拉伸并制膜,在拉伸工序中在芳香族聚酯树脂和聚烯烃树脂之间会出现界面分离,在膜内部产生大量被称作“孔隙”的空孔(例如,特开平6-322153号公报)。 
当产生这种孔隙时,膜的机械强度、易成型性、气体阻挡性、透光性、绝缘性、生产性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显著降低,在脱模性、耐紫外性方面也没有提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机械强度、透光性、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耐紫外性、电绝缘性、生产性优异的聚酯膜。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内容如下。即: 
主要内容是一种聚酯膜,是含有聚酯层(W层)的膜,所述聚酯层(W层)中含有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与该聚酯树脂(A)不相容的成分(B),该不相容成分(B)含有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且该不相容成分(B)在聚酯层(W层)内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分散,并且聚酯层(W层)中的 该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为3%体积以上,但小于50体积%,而且聚酯层(W层)中的气泡的体积占有率小于3体积%。 
本发明的聚酯膜的机械强度、透光性、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耐紫外性、电绝缘性、生产性等优异,特别是,适合作为脱模膜、包装膜、柔软膜、易成型膜、耐紫外性膜、绝缘膜、光扩散膜等使用,是有用的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膜需要是含有聚酯层(W层)的膜,所述聚酯层(W层)中含有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与该聚酯树脂(A)不相容的成分(B)。 
本发明中使用的芳香族聚酯树脂(A)通常可以通过芳香族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进行缩聚得到,作为分别构成芳香族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的成分可以列举出以下成分。作为芳香族二羧酸成分,可以列举出例如,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5-磺基钠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2,2′-联苯二甲酸、2,6-萘二甲酸、1,4-萘二甲酸、1,5-萘二甲酸、1,8-萘二甲酸、4,4’-联苯二甲酸、4,4’-二苯基醚二甲酸、苯乙烷二甲酸、蒽二甲酸、菲二甲酸、9,9’-双(4-羧基苯基)芴等和其酯衍生物。此外,还可以使用偏苯三酸、均苯四酸和其酯衍生物等多官能酸。 
此外,作为二醇成分,作为代表例可以列举出例如,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新戊二醇、戊二醇、己二醇、辛二醇、癸二醇等的脂肪族二醇类、环己烷二甲醇、螺二醇、异山梨醇等的脂环式二醇类、双酚A、1,3一苯二甲醇,1,4-苯二甲醇、9,9’-双(4-羟基苯基)芴等芳香族二醇类、二甘醇、三甘醇、聚乙二醇、1,4-丁二醇、聚乙二醇、和聚1,4-丁二醇之类的聚醚等。 
作为本发明中优选使用的芳香族聚酯树脂(A),可以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下文中有时简称为“PET”)、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等。 
通过使用这种芳香族聚酯树脂(A)作为本发明的膜的基体树脂,可以保 持高透明性,同时得到制膜后的高机械强度。其中,从机械特性、透明性和价格方面考虑,更优选PET。 
本发明中使用的芳香族聚酯树脂(A),还可以相对于聚酯的基本构成,引入共聚成分。作为引入共聚成分的方法,可以在原料聚酯颗粒的聚合时添加共聚成分,预先将共聚成分聚合,作为颗粒使用,此外,还可以使用将单独聚合成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之类的颗粒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的混合物供给到挤出机中,在熔融混炼时进行酯交换反应,从而进行共聚的方法。 
此外,本发明中,还可以混合相对于聚酯树脂引入了共聚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 
此外,作为二羧酸成分的共聚成分,还可以使用脂肪族二羧酸。作为脂肪族二羧酸可以列举出,己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花生酸、二聚酸和其酯衍生物,在脂环族二甲酸中可以列举出1,4-环己烷二甲酸和其酯衍生物等。 
对这些共聚成分的量没有特殊限定,但从透明性、拉伸性、制膜性、成型性等方面考虑,优选二羧酸成分、二醇成分均分别相对于各成分为1~40摩尔%,进而优选为1~20摩尔%。 
本发明中,不相容成分(B)需要在聚酯层(W层)内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分散。这里,不相容成分(B)是指与芳香族聚酯树脂(A)不相容的热塑性树脂。 
通过使不相容成分(B)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分散,可以保持优异的机械特性,同时有效赋予给聚酯膜气体阻挡性、耐热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等聚烯烃特有的优异特性。 
此外,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是按照下述步骤求出的。 
(A1)使用切片机,在不使膜剖面在厚度方向被压扁的情况下垂直膜面方向进行剖切。 
(A2)接着,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切出的剖面,放大10000倍观察,得 到图像。并且,观察位置是在聚酯层(W层)内随意确定的,但要使图像的上下方向平行于膜的厚度方向,并且图像的左右方向平行于膜面方向。此外,在难以识别该图像中的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时,可以适当使用锇酸等对膜预先染色。此外,当10000倍时不能使不相容成分(B)全部进入时,错移观察位置得到图像,将图像没有间隙地接合在一起,制成观察图像。 
(A3)对图像中的聚酯层(W层)内的一个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求出短轴长度和长轴长度。下面,使用图1~3进行说明。图1~3中,分散体1的长轴长度是指,将与膜面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分散体的一端(与膜面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分散体的最左端)2与另一端(与膜面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分散体的最右端)3用线段4连接起来时的线段4的长度。这里线段4并不需要一定与膜面方向平行(参照图2、图3)。此外,短轴长度是指,穿过线段4的中点5而且将垂直于线段4的线上的分散体的一端(上端)6与另一端(下端)7用线段8连接起来时的线段8的长度。这里,线段8并不需要一定含有中点5(参照图3)。 
(A4)将长轴长度除以短轴长度所得的值(长轴长度/短轴长度)作为该分散体的扁平度。 
(A5)对于图像中的聚酯层(W层)内的其它分散体,也以同样方式求出扁平度。但作为测量的对象,仅限于整个分散体都被收纳在图像内的分散体。此外,无机粒子虽然是不相容成分,但不作为测量对象。 
(A6)随意改变膜剖切的位置,以(A1)~(A5)同样的步骤,总计进行100次测定。 
(A7)使用由上述步骤得到的所有分散体的扁平度的数值,求出它们的算术平均值,将该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聚酯层(W层)中的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此外,同样分别求出以上述步骤得到的分散体的所有短轴长度、长轴长度的数值的算术平均值,将该算术平均值分别作为平均短轴长度、平均长轴长度。 
分散体的扁平度优选为20以上,更优选为30以上。通过使扁平度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保持优异的机械特性和耐热性,并且可以有效赋予给聚 酯膜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绝缘性等聚烯烃特有的优异特性。对扁平度的上限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为100以下。当扁平度大于100时,有时不能赋予给膜充分的上述优异特性,所以不优选。此外,当分散体不是扁平形状而是近于球形的情况等扁平度小于10的情况中,不能赋予给膜上述优异特性。 
为了使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为10以上,需要使不相容成分(B)含有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 
也就是说,通过在芳香族聚酯树脂(A)中含有具有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不相容成分(B),例如将它们的混合物混炼在一起,熔融挤出并拉伸,可以使不相容成分(B)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分散在聚酯层(W层)内。 
这里,当不含有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时,在拉伸工序中会在不相容成分(B)的周边生成孔隙,不能保持优异的机械特性,而且不能有效对聚酯膜赋予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绝缘性等聚烯烃特有的优异特性。 
本发明中,上述不相容成分(B)可以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也可以是由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组成的。其中,从保持优异的机械特性,而且可以有效对聚酯膜赋予气体阻挡性、耐热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等聚烯烃特有的优异特性方面考虑,更优选上述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得到的。 
此外,当不含有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时,特别是在使用高酸值的、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时,当将使用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成分(B)而成的树脂混合体熔融挤出时,该混合体会在挤出机中凝胶化,或粘度显著降低。这种情况中不能稳定熔融挤出,结果有时不能连续制膜,生产性和实用性明显较差。 
并且,在本发明的膜进行拉伸时,虽然可以单轴拉伸,但优选双轴拉 伸。通过双轴拉伸,可以提高分散体的扁平度。 
这里,作为拉伸的方法,可以列举出例如,对已固化的膜的两端进行拉曳的方法(拉曳拉伸),将膜铺架在转入侧辊和转出侧辊之间,通过使转出侧辊的膜递送速度比转入侧辊快来进行拉伸的方法(辊间拉伸),将膜插入到彼此面对的一对辊之间,通过辊压等来滚轧膜的方法(滚轧拉伸),通过吹胀使膜伸长的方法(吹胀拉伸)等。 
本发明中,作为拉伸方法优选辊间拉伸、拉曳拉伸。通过进行辊间拉伸和/或拉曳拉伸,可以使芳香族聚酯树脂(A)取向,赋予给膜高机械强度。 
也就是说,本发明的膜优选为单轴以上取向的膜,进而优选为双轴取向的膜(双轴取向聚酯膜)。 
特别是,从赋予给膜高机械强度和生产性方面考虑,优选采用第一轴拉伸为辊间拉伸、第二轴拉伸为沿着垂直于第一轴的方向进行拉曳拉伸的方法,或者同时沿着互相垂直的方向进行双轴拉曳拉伸的方法,来制成双轴取向(双轴拉伸)聚酯膜。 
此外,吹胀拉伸中膜面的拉伸倍率并不固定,结果有时容易生成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小于10的部分。此外,膜面的聚酯树脂的取向状态、取向方向也不相同,不能制成双轴取向膜,所以有时不能赋予给膜充分的机械特性。 
此外,滚轧拉伸,芳香族聚酯树脂(A)不取向,所以即使制成膜状,有时也不能赋予给膜充分的机械特性。 
本发明中,作为不相容成分(B)使用聚烯烃树脂,聚烯烃树脂一般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等方面优异,所以通过与芳香族聚酯树脂(A)合金化,可以将这些特性赋予给本发明的聚酯膜。 
聚烯烃树脂是指以烯烃类、链烯烃作为单体(单元分子)合成的聚合物(高分子)。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1-丁烯、聚4-甲基-1-戊烯(下文中有时简称为“聚甲基戊烯”或“PMP”)、乙烯/丙烯共聚物、乙烯/1-丁烯共聚物、乙烯/1-己烯共聚物、乙烯/4-甲基-1-戊烯共聚物、 乙烯/1-辛烯共聚物、丙烯/1-丁烯共聚物、丙烯/1-己烯共聚物、丙烯/4-甲基-1-戊烯共聚物、丙烯/乙烯/1-辛烯共聚物、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等那样的直链状、支化状或环状聚烯烃类树脂。从气体阻挡性、耐热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透明性、成本方面考虑,优选其中的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聚丁烯、聚甲基戊烯、环状聚烯烃,特别优选聚丙烯、聚甲基戊烯、乙烯/丙烯共聚物。 
此外,本发明的膜使用的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可以通过例如,在聚烯烃树脂上接枝共聚不饱和羧酸来得到。 
要在聚烯烃树脂上接枝共聚不饱和羧酸,可以使用下述方法:将聚烯烃树脂溶解或悬浮在有机溶剂中,然后加入不饱和羧酸,加热到自由基引发剂的分解温度(一般为50~150℃),再一点点少量添加自由基引发剂进行接枝反应的方法。或可以使用下述方法:将作为与聚烯烃树脂接枝的单体的不饱和羧酸与自由基引发剂一起在挤出机中根据情况加热(例如150~260℃),进行接枝聚合。 
此外,不饱和羧酸不仅是指具有-COOH基的不饱和化合物,而且该概念还包含作为其衍生物的酯、酸酐。作为不饱和羧酸,可以列举出例如,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等不饱和羧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富马酸丁酯等不饱和羧酸酯;马来酸酐、衣康酸酐等酸酐等。其中优选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马来酸、富马酸、衣康酸、马来酸酐、衣康酸酐,从生产性和可以将不相容成分(B)在芳香族聚酯树脂(A)中细微分散方面来看,特别优选丙烯酸、马来酸和马来酸酐。 
此外,本发明的膜使用的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是指没有经上述酸改性的聚烯烃。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可以在不降低耐热性的限度内进行酸改性以外的其它改性。 
此外,本发明中的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平均短轴长度优选为1μm以下,进而优选为500nm以下。更优选为400nm以下,特别优选为250nm以下,最优选为100nm以下。另一方面,分散体的平均长轴长度优选为0.5μm以上,进而优选为2.5μm以上,特别优选为5.0μm以上。 
通过将平均短轴长度、平均长轴长度限定在这样的范围,往往可以进一步提高扁平度,此外,往往会使膜的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变高。 
此外,对平均短轴长度的下限不特别限定,但优选为20nm以上。进而优选为30nm以上,更优选为50nm以上。当平均短轴长度小于20nm时,有时平均短轴长度比每分子聚合物的大小还小,结果有时不能赋予给膜以充分的上述优异特性,所以不优选。此外,对平均长轴长度的上限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为20μm以下。当平均长轴长度高于20μm时,有时可以目视到在膜中存在的分散体,在外观方面不优选。 
此外,为了将平均短轴长度、平均长轴长度控制在上述优选范围,可以列举出例如下述(1)~(4)的方法。 
(1)使拉伸倍率为更高倍率的方法。拉伸倍率优选为2.5倍以上,进而优选为2.8倍以上,更优选为3.0倍以上,特别优选为3.5倍以上。此外,在双轴拉伸时,优选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均为上述拉伸倍率的范围。通过以该倍率进行拉伸,可以进一步减小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平均短轴长度,而且进一步增大平均长轴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扁平度。 
(2)在不相容成分(B)中含有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时,在不相容成分(B)中相对于100重量份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以2~45重量份的比例含有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方法。后面将详细对此说明。 
(3)在不相容成分(B)含有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时,使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酸值为1~80KOHmg/g的方法。进而优选为2~60KOHmg/g,更优选为3~60KOHmg/g,特别优选为5~60KOHmg/g,最优选为5~40mg/g。 
此外,通过使酸值在上述范围,可以提高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成分(B)的一起拉伸性(可以使拉伸倍率为更高倍率)。结果可以进一步减小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平均短轴长度,而且进一步增加平均长轴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扁平度。而且还可以使不相容成分(B)在芳香族聚酯树脂(A) 中非常微细地分散。 
当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酸值小于1KOHmg/g时,有时不能将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成分(B)一起拉伸。结果有时不能使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为10以上,或在拉伸工序在不相容成分(B)的周边生成孔隙。这种情况中,不能赋予给膜以优异的气体阻挡性、耐热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气候性(耐紫外性)、绝缘性,所以不优选。 
当使用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情况中的酸值大于80KOHmg/g时,有时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耐热性降低,在熔融挤出时在挤出机内分解,分解物造成膜缺陷产生,或者即使聚烯烃树脂(b2)的耐热性不降低,有时基体芳香族聚酯树脂(A)会急剧劣化,制膜本身就难以进行,等等情况在膜的生产上是不期待的。 
(4)当不相容成分(B)由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组成时,使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酸值为0.001~20KOHmg/g的方法。进而优选为0.01~15KOHmg/g,更优选为0.1~10KOH。 
此外,通过使酸值在上述范围,可以提高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成分(B)的一起拉伸性(可以使拉伸倍率为更高倍率)。结果可以进一步减少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平均短轴长度,而且进一步增加平均长轴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扁平度。此外,还可以使不相容成分(B)在芳香族聚酯树脂(A)中非常微细地分散分散。 
当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酸值小于0.001KOHmg/g时,有时不能将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成分(B)一起拉伸。结果有时不能使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为10以上,或在拉伸工序中在不相容成分(B)的周边生成孔隙。这种情况,不能赋予给膜以优异的气体阻挡性、耐热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气候性(耐紫外性)、绝缘性,所以不优选。 
另一方面,当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酸值大于20KOHmg/g时,有时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耐热性降低,在熔融挤出时在挤出机内分解,分解物会造成膜缺陷出现,或者即使聚烯烃树脂(b2)的耐热性不降低,有时基体芳香族聚酯树脂(A)急剧劣化,制膜本身就难以进行,等等情 况在膜的生产上是不期待的。 
此外,本发明中,无论对于上述(1)~(4)的任一方法,不相容成分(B)的酸值优选为0.001~20KOHmg/g。通过使酸值在该范围,可以使不相容成分(B)在芳香族聚酯树脂(A)中非常微细地分散。此外,本发明中,酸值是指JIS-K0070-1992定义的酸值。当不相容成分(B)的酸值小于0.001KOHmg/g时,有时不能将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成分(B)一起拉伸。结果有时不能使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为10以上,或有时在拉伸工序中在不相容成分(B)的周边生成孔隙。这种情况中,不能赋予给膜以优异的气体阻挡性、耐热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气候性(耐紫外性)、绝缘性,所以不优选。此外,当高于20KOHmg/g时,有时不相容成分(B)的耐热性降低,在熔融挤出时在挤出机内分解,分解物导致膜缺陷出现,或者即使不相容成分(B)的耐热性不降低,有时基体芳香族聚酯树脂(A)急剧劣化,制膜本身就难以进行,等等情况在膜的生产上是不期待的。 
此外,上述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与膜面平行的剖面中,面内长轴长度与方向垂直于长轴方向的面内长度(面内短轴长度)的比值(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优选为2以下。 
此外,不相容的成分(B)的分散体的、与膜面平行的剖面中,面内长轴长度和面内短轴长度的比值(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是按照下述步骤求出的。 
(A’1)使用切片机,在不使膜剖面在膜面方向被压扁的情况下平行于膜面方向进行剖切。 
(A’2)接着,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切出的剖面,放大5000倍观察,得到图像。并且,观察位置是在聚酯层(W层)内随意确定的,但要使图像的上下方向平行膜的长度方向,并且图像的左右方向平行于膜宽度方向。此外,在难以识别该图像中的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时,可以预先适当使用锇酸等对膜染色。 
(A’3)对图像中的聚酯层(W层)内的一个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求出面内短轴长度和面内长轴长度。 
下面,使用图4~6进行说明。图4~6中,分散体1的面内长轴长度是指,用线段4’将与膜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分散体的一端(与膜面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分散体的最左端)2’、和另一端(与膜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分散体的最右端)3’连接起来时的线段4’的长度。这里线段4’并不需要一定与膜长度方向平行(参照图5、图6)。此外,面内短轴长度是指,穿过线段4’的中点5’而且将垂直于线段4’的线上的分散体的一端(上端)6’与另一端(下端)7’用线段8’连接起来时的线段8’的长度。这里,线段8’并不需要一定含有中点5’(参照图6)。 
(A’4)将面内长轴长度除以面内短轴长度所得的值(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作为该分散体中的面内长轴长度和面内短轴长度的比值(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 
(A’5)对于图像中的聚酯层(W层)内的其它分散体,也以同样方式求出面内长轴长度和面内短轴长度的比值(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但作为测量的对象,仅限于整个分散体都被收纳在图像内的分散体。此外,即使是不相容成分,但无机粒子不作为测量对象。 
(A’6)随意改变膜剖切的位置,以从(A1’)到(A5’)同样的步骤,总计进行100次测量。 
(A’7)使用按照上述步骤得到的所有分散体的面内长轴长度和面内短轴长度的比值(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方向的长度)数值,求出它们的算术平均值,将该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聚酯层(W层)内的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面内长轴长度和面内短轴长度的比值(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此外,同样分别求出按照上述步骤得到的所有分散体的面内短轴长度、面内长轴长度的数值的算术平均值,将该算术平均值分别作为平均面内短轴长度、平均面内长轴长度。 
面内长轴长度和面内短轴长度的比值(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进而优选为1.5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下。通过使面内长轴长度和面内短轴长度的比值(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在该范围内,可以保持优异的机械特性、和耐热性,并且有效赋予给聚酯膜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 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等聚烯烃特有的优异特性。 
本发明中,聚酯层(W层)内的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需要为3体积%以上,但要小于50体积%。 
聚酯层(W层)内的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可以按照下述步骤求出。 
(B1)测量上述(A2)得到的图像中的聚酯层(W层)的面积,将其设作A。 
(B2)测量图像中的聚酯层(W层)内存在的所有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面积,将总面积设作B。这里,作为测量的对象,不限于整个分散体都被收纳在图像内的分散体,还包括仅部分出现在图像内的分散体。此外,无机粒子即使是不相容成分,但不作为测量对象。 
(B3)B除以A(B/A),再乘以100,由此计算出体积占有率(%)。 
(B4)对上述(A6)得到的总计100张图像进行同样的测量和计算,求出在各图像中求出的体积占有率(%)的算术平均值,将该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聚酯层(W层)中的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 
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更优选为5体积%以上,进而优选为10体积%以上,特别优选为14体积%以上,最优选为25体积%以上。体积占有率在上述范围时,可以保持优异的机械特性和耐热性,并且有效赋予给聚酯膜以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等聚烯烃特有的优异特性。 
此外,当体积占有率大于50体积%时,不能保持聚酯树脂的高机械特性和耐热性,而且在拉伸工序中频频出现裂膜,生产性明显不好。 
此外,当体积占有率小于体积3%时,不能赋予给聚酯膜充分的气体阻挡性、耐热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等聚烯烃特有的优异特性。 
由于聚酯层(W层)中的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取决于不相容成分(B)的添加量,所以可以通过调节相容成分(B)的添加量来使体积占有率在上述范围。 
本发明中,优选不相容成分(B)的含量相对于聚酯层(W层)为2~35重 量%。此外,进而优选为5~30重量%,特别优选为10~25重量%。当不相容成分(B)的含量高于35重量%时,有时不能在拉伸工序中将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成分(B)一起拉伸,使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小于10,或有时在不相容成分(B)周边生成孔隙。此外,有时在拉伸工序中频频出现裂膜,不能承受连续制膜,所以不优选。此外,当不相容成分(B)的含量小于2重量%时,有时不能赋予给膜充分的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 
此外,在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情况中,如果考虑比重等因素,优选聚酯层(W层)中的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含量的总量,相对予整个聚酯层(W层)为2~35重量%。进而优选为5~30重量%,特别优选为10~25重量%。 
另一方面,在不相容成分(B)是由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组成的情况中,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含量相对于整个聚酯层(W层)优选为2~35重量%。进而优选为5~30重量%,特别优选为10~25重量%。 
在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得到的情况中,通过使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总含量为2~35重量%,另一方面,在不相容成分(B)是由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组成的情况中,通过使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含量为2~35重量%,可以保持制膜性,同时赋予给膜优异的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气候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 
并且,在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情况中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总含量小于2重量%时,或者在不相容成分(B)是由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组成的情况中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含量小于2重量%时,有时不能赋予给膜充分的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 
此外,在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情况中,当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总含量大于35重量%时,有时在拉伸工序不能将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不相容成分(B)一起拉伸,使得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小于10,或者在不相容成分(B)周边生成孔隙。此外,有时在拉伸工序中频频出现裂膜,不能承受连续制膜,所以不优选。 
另一方面,在不相容成分(B)是由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组成的情况中,当被酸改性聚烯烃树脂(b2)的含量大于35重量%时,有时在拉伸工序中不能将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使用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不相容成分(B)一起拉伸,使得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小于10,或在不相容成分(B)周边生成孔隙。此外,有时在拉伸工序中频频出现裂膜,不能承受连续制膜,所以不优选。 
此外,本发明中,在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情况中,聚酯层(W层)中的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相对于100重量份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优选含有2~45重量份,进而优选为10重量份以上,特别优选为40重量份以上。 
在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情况中,通过使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含量在该范围,可以使不相容成分(B)在芳香族聚酯树脂(A)中非常微细地分散。此外,拉伸工序中可以更加容易地将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成分(B)一起拉伸。结果进一步缩小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平均短轴长度,而且进一步增加平均长轴长度,并进一步提高扁平度,可以赋予给膜优异的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耐紫外性、电绝缘性等。进而还可以抑制在不相容成分(B)周边生成孔隙。 
此外,在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情况中,当被酸改性的烯烃树脂(b2)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小于2重量份时,有时不能使 不相容成分(B)在芳香族聚酯树脂(A)中充分微细分散化,此外,有时不能在拉伸工序中将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成分(B)一起拉伸。结果有时不能使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为10以上,或有时在不相容成分(B)的周边生成孔隙。这种情况中,不能赋予给膜优异的气体阻挡性、耐热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气候性(耐紫外性)、绝缘性,所以不优选。 
此外,在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情况中、被酸改性的烯烃树脂(b2)的含量相对于100重量份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高于45重量份时,在将由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成分(B)形成的树脂混合体熔融挤出时,有时该混合体在挤出机中凝胶化,粘度显著降低。这种情况中,有时不能稳定挤出,结果不能连续制膜,所以有时不优选。并且,在聚酯层(W层)中不含有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仅含被酸改性的烯烃树脂(b2)和芳香族聚酯树脂(A)的情况中,即使使用高酸值的被酸改性的烯烃树脂(b2),有时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生产性和实用性显著不好。 
本发明中,在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情况中,优选构成聚酯层(W层)中含有的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的单元分子(单体成分)、和构成聚酯层(W层)中含有的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单元分子(单体成分)相同。 
通过这样设计,可以使不相容成分(B)在芳香族聚酯树脂(A)中非常微细地分散。此外,可以拉伸工序中更容易地将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不相容成分(B)一起拉伸,结果可以进一步减小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平均短轴长度,而且进一步增加平均长轴长度,并提高扁平度。进而还可以控制在不相容成分(B)周围生成孔隙。 
作为更优选的形式,可以列举出下述形式:(1)作为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使用聚丙烯,作为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使用酸改性聚丙烯的形式(也就是说,作为单元分子(单体成分)均使用丙烯的形式);(2)作为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使用聚甲基戊烯,作为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 (b2)使用酸改性聚甲基戊烯的形式(也就是说,作为单元分子(单体成分)均使用甲基戊烯的形式)等。 
这里,作为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不仅仅指的是没有进行任何改性的聚烯烃树脂,还可以是在耐热性不降低的限度内为了赋予柔软性而引入了柔软性取代基的聚烯烃树脂,只要未被酸改性即可,均可以理想使用。 
此外,本发明的膜中使用的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在芳香族聚酯树脂(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下的动态储能模量优选为500MPa以下。进而优选为250MPa以下,更优选为200MPa以下,特别优选为100MPa以下,最优选为50MPa以下。当动态储能模量高于500MPa时,拉伸时形变困难,容易出现界面剥离,结果难以有效赋予给聚酯膜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绝缘性等聚烯烃特有的优异特性。通过使芳香族聚酯树脂(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下的、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的动态储能模量为500MPa以下,可较容易地赋予给膜以聚烯烃的优异特性。 
进而,当使用本发明的膜作为成型用膜时,动态储能模量优选为100MPa以下,进而优选为50MPa以下,由此可以制成成型性优异的膜。 
此外,这里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是指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以下称做“DSC”)得到的、升温过程(升温速度:20℃/分钟)中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更具体地说,是按照JIS K-7121(1999年版),通过下述步骤求出的。 
(C1)将封装在样品盘中的样品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加热,使树脂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25℃升温到300℃(第一流程)。 
(C2)在该状态保持5分钟保持,接着急剧冷却到25℃以下。 
(C3)再次从室温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升温到300℃(第二流程)。 
(C4)得到的第二流程的差示扫描量热分析图中,在玻璃化转变的阶梯状变化部分中,将沿纵轴方向与各基线的延长直线等距离的直线、与玻璃化转变的阶梯状变化部分的曲线相交的位置作为玻璃化转变温度Tg。 
此外,动态储能模量是制作厚度200μm的片,对该片使用JIS K-7244(1999年版)规定的方法而求出的值。具体地说,在拉伸模式、试样动态振幅速度(驱动频率)为1Hz、夹距5mm、变形振幅10μm、力振幅初期值100mN、升温速度2℃/分钟的测定条件下测定温度依赖性(温度分散)时得到的值。 
此外,当使用本发明中的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时,优选聚烯烃树脂(b1)的MFR为1g/10分钟以上。这里所说的MFR是指,依照ASTM-D1238(1999),在高于芳香族聚酯树脂(A)的熔点5℃的温度下,负载5kg的载重时测得的值。进而优选为20g/10分钟以上,更优选为100g/分钟以上。当MFR为1以上时,不能在芳香族聚酯树脂(A)中充分细微分散化,不能赋予给膜优异的气体阻挡性、耐热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气候性(耐紫外性)、绝缘性、光扩散性,所以不优选。 
此外,芳香族聚酯树脂(A)的熔点是依照JIS K-7121(1999),通过DSC得到的升温过程(升温速度:20℃/分钟)中的熔点Tm。具体地说,将通过上述(C1)~(C4)的方法得到的第二流程的晶体熔解峰中的峰顶温度作为芳香族聚酯树脂(A)的熔点。 
此外,需要使本发明中的聚酯层(W层)内的气泡的体积占有率相对于聚酯层(W层)小于3体积%。 
这里,气泡的体积占有率可以按照下述步骤求出。 
(D1)测量上述(A2)得到的图像中的聚酯层(W层)的面积,将其设作A。 
(D2)测量在图像中的聚酯层(W层)内存在的所有气泡的面积,将总面积设作B。这里,作为测量的对象,不限于整个气泡都被收纳在图像内的气泡,还包括部分出现在图像内的气泡。 
(D3)B除以A(B/A),再乘以100,由此计算出聚酯层(W层)内的气泡的体积占有率(%)。 
(D4)对通过上述(A6)得到的总计100张图像进行同样的测量和计算,求出在各图像中求出的气泡的体积占有率(%)的算术平均值,将该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聚酯层(W层)中的气泡的体积占有率(%)。 
气泡的体积占有率优选为2体积%以下,进而优选为1体积%以下, 特别优选为0.5体积%以下。 
聚酯层(W层)内部气泡的存在会使膜容易起皱,透光性降低,而且削减了通过含有不相容成分(B)而赋予的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等聚烯烃特有的优异特性。 
因此,气泡的体积占有率尽可能小为宜,下限为0体积%。此外,当气泡含有率大于3体积%时,基本不能发挥上述优异的特性。 
为了进一步减小气泡的体积占有率,在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情况中,可以通过相对于100重量份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含有2~45重量份的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等方式、使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含量在前述优选范围来实现。 
另一方面,不相容成分(B)是由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组成的情况中,可以通过使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酸值为0.001~20KOHmg/g来实现。 
此外,本发明中,根据需要可以以不破坏本发明的效果的量在聚酯层(W层)中添加适当的添加剂例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稳定剂、有机类润滑剂、有机交联微粒、无机粒子、填充剂、成核剂、染料、分散剂、偶联剂等。 
其中,特别优选在聚酯层(W层)中添加有机或无机粒子。通过添加有机交联粒子或无机粒子,可以根据使用的材料赋予给聚酯层(W层)功能。 
作为无机粒子的例子可以列举出,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锌、氧化钛、氧化锌(锌华)、氧化锑、氧化铈、氧化锆、氧化锡、氧化镧、氧化镁、碳酸钡、碳酸锌、碱性碳酸铅(铅白)、硫酸钡、硫酸钙、硫酸铅、硫化锌、磷酸钙、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云母、钛云母、滑石、粘土、高岭土、氟化锂、氟化钙等。 
此外,作为有机交联粒子的例子,除了硅氧烷类化合物、交联苯乙烯、交联丙烯酸类、交联三聚氰胺等的交联微粒以外,还可以以粒子形式使用虽然与芳香族聚酯树脂(A)不相容但微分散的除聚烯烃树脂以外的其它热 塑性树脂。 
其中,从在不破坏气体阻挡性、耐热性、易成型性、脱模性、阻燃性、耐紫外性、耐水解性、电绝缘性等聚烯烃特有的优异特性的情况下赋予功能方面考虑,特别是,优选使用无机粒子或有机交联性粒子,更优选使用无机粒子。 
作为该具体例可以列举出,(1)通过使用紫外线吸收性粒子进一步提高耐紫外性,(2)通过使用折射率与聚酯层不同的粒子,进一步提高光扩散性等。下面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关于(1),通过在聚酯层(W层)中添加氧化钛、氧化锌等无机紫外线吸收性粒子、和/或含有或共聚了紫外线吸收剂的有机交联粒子,可以在暴露在紫外线的环境下长期使用时也可以更加保持通过含有聚烯烃而被提高的耐紫外性、电绝缘特性等特性。 
此外,关于(2),通过使用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硫酸钡、交联丙烯酸类、交联聚苯乙烯等有机交联性粒子,可以在例如光扩散膜的用途中使用时进一步提高光扩散性。 
这些微粒的含量,例如在(1)中,相对于聚酯层(W层),优选含有1重量%以上,进而优选为5重量%以上,更优选为10重量%以上。对含量的上限没有特殊限定,但如果过多,则会频频出现裂膜,所以优选为5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40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30重量%以下。 
此外,在(2)中,优选相对于聚酯层(W层)含有0.1重量%以上,进而优选为0.5重量%以上,特别优选为1重量%以上。对含量的上限没有特殊限定,但如果含量过多,会频频出现裂膜,或得到的膜的透明性降低,所以优选为20重量%以下,更优选为15重量%以下,特别优选为10重量%以下。 
此外,本发明的膜可以是仅由上述聚酯层(W层)构成的单层膜,也可以是与其它层叠层而成的叠层膜。也就是说,可以在聚酯层(W层)一侧或两侧叠层其它层。此外,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即赋予给聚酯膜以聚烯烃树脂的特性时,优选形式是由聚酯层(W层)构成的单层膜、或 者是仅由相当于本发明的聚酯层(W层)的层多层叠层而成的叠层膜。此外,在使用得到的膜进行涂布等表面加工时,从其加工性等方面考虑,优选形式是在至少一侧表面叠层不含有不相容成分(B)的聚酯层(P层)、进而优选双轴拉伸聚酯层,从而得到的叠层膜。 
当本发明的膜是叠层膜时,该聚酯层(W层)厚度(在聚酯层(W层)为多层时将各层的厚度之和作为聚酯层(W层)的厚度)、和其它层的厚度之和的比值((聚酯层(W层)的厚度/除W层以外的其它层的厚度之和)=(叠层比))可以按照使用用途来任意设定,但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本发明的效果即赋予给聚酯膜以聚烯烃树脂的特性时,优选为3/1以上,进而优选为5/1以上,更优选为6/1以上。此外,在使用得到的膜进行涂布等表面加工时,该叠层比是任意值,可以小于3/1。此外,按照每种用途的更优选范围会在后面进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膜的表面自由能优选为42mN/m以下。进而优选为37mN/m以下,特别优选为34mN/m以下。通过使表面自由能在该范围,可以适合在脱模膜、包装膜等中使用。此外,虽然对下限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为20mN/m以上。当小于20mN/m时,在制膜工序中膜过于光滑,有时难以连续制膜。 
此外,本发明的膜的水蒸气透过率优选为32g/m2·天以下。进而优选为27g/m2·天,特别优选为22g/m2·天以下。通过使水蒸气透过率在该范围,可以适合用于包装膜等。此外,虽然对下限没有特殊限定,但实质上的下限为0g/m2·天。 
此外,本发明的膜优选在80℃环境下的初期弹性模量为2.1GPa以下。进而优选为1.9GPa以下,特别优选为1.7GPa以下。通过使80℃环境下的初期弹性模量在该范围内,可以适合用作成型用膜等。此外,虽然对下限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为1.0GPa以上。当小于1.0GPa时,有时会成为在80℃环境下没有韧性的膜,操作性不好。 
此外,本发明的膜,在80℃环境下进行伸长试验时的伸长100%时的应力优选为115MPa以下。进而优选为100MPa以下,特别优选为80MPa 以下。通过使80℃环境下的伸长100%时的应力在该范围,可以适合用作成型用膜等。此外,虽然对下限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为40MPa以上。当小于40MPa时,有时难以精确控制80℃环境下的伸长成型。 
此外,本发明的膜优选24小时紫外线照射试验后的黄变度(JISK-7105-1981)为25以下。进而优选为20以下,特别优选为15以下。通过使黄变度在该范围内,可以适和用于室外用膜、电装饰标牌用膜、面光源用膜等曝露在光线下的用途。此外,虽然对下限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为-5以上。当小于-5时,有时膜带蓝色,外观不理想。 
此外,本发明的膜的局部放电电压优选为510V以上,进而优选为590V以上,特别优选为670V以上。通过使局部放电压在该范围内,可以适合用于太阳能电池用背板等需要绝缘性的用途。并且,虽然对上限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为10000V以下。进而优选为1000V以下。这是由于当大于10000V时,轻微的摩擦就容易产生静电,容易聚集灰尘,导致膜污染的缘故。此外,太阳能电池用背板是指例如,特开2002-26354号公报的图1所示的背面密封膜等,关于更优选的内容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此外,本发明的膜的光线透射率优选为30%以上。进而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为65%以上,特别优选为75%以上,最优选为80%以上。此外,本发明的膜的浊度优选为50%以上。进而优选为70%以上,特别优选为90%以上。通过使光线透射率和浊度在该范围内,可以适合用作光扩散膜等。此外,虽然对上限没有特殊限定,但光线透射率和浊度的实质上限均为100(%)。并且,在本发明的膜不作为光扩散膜使用时,并不特别限定浊度。 
此外,本发明的膜在23℃环境下的初期弹性模量优选为4.0GPa以下。进而优选为3.5GPa以下,特别优选为3.0GPa以下。通过使23℃环境下的初期弹性模量在该范围内,可以制成柔软而且操作性优异的膜。并且,关于下限,虽然在成型用途中不特殊限定,但在成型用途以外优选为2.3GPa以上。当小于2.3GPa时,有时没有韧性,操作性不好。 
此外,本发明的膜在23℃环境下进行伸长试验时伸长100%时的应力 优选为185MPa以下。进而优选为160MPa以下,特别优选为140MPa以下。通过使23℃环境下的伸长100%时的应力在该范围内,会变成在23℃环境下容易成型加工的膜。此外,虽然对下限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为100MPa以上。当小于100MPa时,有时不能进行精密成型加工。 
此外,虽然对本发明的膜的比重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为1.0~1.4。当比重小于1.0时,很多情况中在膜内部含有气泡,所以不优选。此外,当比重大于1.4时,有时在轻量性方面不好。 
这里,为了使上述膜的各种特性在各优选范围,如后面的实施例中所示,在聚酯层(W层)中的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情况中,可以通过使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的含量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含量总和在前面所述的优选范围内来实现,或者通过相对于100重量份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含有前面所述的优选范围如2~45重量份的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来实现。 
此外,在不相容成分(B)是由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组成的情况中,可以通过使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含量在前面所述的优选范围内,或通过使被酸改性的聚烯烃(b2)的酸值在前面所述的优选范围内,来实现上述膜的各种特性在各优选范围。 
此外,为了使浊度在上述范围,优选作为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或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聚烯烃树脂使用聚4-甲基-1-戊烯或其衍生物、或者环状聚烯烃树脂或其衍生物。从耐热性较高方面考虑,聚4-甲基-1-戊烯或其衍生物较好。 
此外,为了使表面自由能、局部放电电压在上述范围内,优选聚酯膜的至少一侧表面是聚酯层(W层)构成的膜。 
为了使表面自由能在上述范围内,优选作为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或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聚烯烃树脂使用聚4-甲基-1-戊烯或其衍生物。 
此外,可以通过作为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或被酸改性的聚 烯烃树脂(b2)的聚烯烃树脂使用结晶性树脂,来提高局部放电电压。这里所说的结晶性树脂是指基于JIS K-7121(1999),用差示量热分析(DSC)按照上述(C1)~(C4)的方法测定时,在第二流程中晶体熔解峰的面积为1J/g以上的树脂。进而优选为聚乙烯和其衍生物、聚丙烯和其衍生物,从进一步提高局部放电电压方面考虑,更优选聚乙烯均聚物、聚丙烯均聚物。 
此外,对本发明的膜的厚度不特殊限定,但可以按照用途来选择适当的膜厚度,一般优选为3~500μm。当膜厚度小于3μm时,有时在制膜时容易裂膜。此外,当膜厚度高于500μm时,有时难以将膜卷成筒状。 
此外,本发明的膜,根据需要,还可以在不破坏本发明的效果的限度内使用周知的技术,叠层具有其它功能的层(C层)。作为该实例,可以列举出含有球状粒子的光扩散层、聚光层、偏振光分离层、防反射层、光反射层、阻燃层、缓冲层、防静电层、紫外线吸收层、硬涂层、接合层、气体阻挡层等,通过根据使用用途来形成任意的层,可以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聚酯膜的特性。 
作为C层的具体例,可以列举出含有球状粒子的光扩散层(D层)。通过设置D层,可以列举出进一步提高聚酯膜的光扩散性,同时控制光的出射分布等效果。具体将在后面进行叙述。 
下面举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膜的制造方法,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该例子的限定。 
为了形成聚酯层(W层),使用具有挤出机(主挤出机)的制膜装置。将根据需要已充分真空干燥的芳香族聚酯树脂(A)的碎屑、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的碎屑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碎屑的混合物供给至挤出机中。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的添加方式,可以使用预先均匀熔融混炼、配合制作的母屑,也可以直接供给到混炼挤出机中。 
此外,在本发明的膜是叠层膜的情况中,使用除了具有上述主挤出机以外还具有副挤出机的复合制膜装置,将根据需要已充分真空干燥的热塑性树脂(例如,PET等的芳香族聚酯树脂等)的碎屑和各种添加物混合而成 的混合物供给到已加热的副挤出机中一起挤出并叠层。 
此外,在熔融挤出时,优选使用网孔40μm以下的过滤器过滤,然后引入到T型口模内,经挤出成型而得到熔融片(叠层膜时是熔融叠层片)。 
借助静电使该熔融片附着在表面温度冷却到10~60℃的转鼓上冷却固化,制作未取向(未拉伸)膜。 
将该未取向膜引入到加热到温度70~120℃的辊组中,沿着长度方向(指的是膜的前进方向,下文中有时称作“纵向”)通过辊间拉伸拉伸2~4倍,并在20~50℃的温度的辊组中冷却,由此得到单轴取向(单轴拉伸)膜(此外,有时将该拉伸工序称作“纵拉伸工序”)。 
接着,在用夹具把持该单轴取向膜的两端的情况下引入到拉幅机中,在加热到90~150℃的温度的气氛中,沿着垂直长度方向的方向(即,指的是膜宽度方向,下文中有时称作“横向”)拉曳拉伸2~4倍,从而得到双轴取向(双轴拉伸)膜(此外,有时将该拉伸工序称作“横拉伸工序”)。 
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拉伸倍率优选分别为2.5倍以上,进而优选分别为2.8倍以上,更优选分别为3.0倍以上,再进一步优选分别为3.5倍以上。 
通过使拉伸倍率在该范围内,可以进一步缩小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平均短轴长度,进一步提高平均长轴长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散体的扁平度。 
此外,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拉伸倍率分别优选不大于4倍。这是由于,当拉伸倍率高于4倍时,容易在拉伸工序中裂膜的缘故。 
此外,根据需要,为了使得到的双轴取向膜完成结晶取向,并得到平面性和尺寸稳定性,而接着在拉幅机内、在150℃以上、芳香族聚酯树脂(A)的熔点-10℃以下(当芳香族聚酯树脂(A)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时为240℃以下)的温度下热处理1~30秒,再均匀慢慢冷却,然后冷至室温,之后根据需要,还可以进行电晕放电处理以进一步提高与其它材料的附着性。在上述热处理工序中,还可以根据需要沿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进行0.1~12%以下的松弛处理。 
并且,一般热处理温度越高,则往往热尺寸稳定性越高,此外,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扁平度往往也越高,所以本发明的膜优选在制膜工序中在高温(180℃以上)下进行热处理。 
卷曲这样的双轴取向膜,就可以得到本发明的膜。 
此外,在进行双轴拉伸时,可以进行依次双轴拉曳拉伸或同时双轴拉曳拉伸中的任一种,但在使用同时双轴拉曳拉伸法时,可以防止在制造工序中裂膜,而且不容易因与加热辊粘合而产生转印缺陷。 
此外,还可以在双轴拉伸后再沿长度方向和/或宽度方向拉伸。 
此外,在不破坏本发明的效果的限度内,本发明的膜中还可以含有各种添加剂。 
本发明的膜适合作为脱模膜、包装膜、柔软膜、易成型膜、耐紫外性膜、电绝缘膜、光扩散膜、太阳能电池背板用膜等使用。后面将详细叙述其中的(i)光扩散膜、(ii)脱模膜、(iii)太阳能电池背板用膜。 
[光扩散膜] 
本发明的膜适合作为液晶显示器背光源用的光扩散膜使用。特别是可以作为直下式背光源中的在不均匀消除性方面优异的膜使用。参照图7来说明该构成的一个实例。图7是显示沿纵向剖切直下式背光源装置所得的剖面图。背光源的筐体被反射板10覆盖,一面敞口,在筐体内部配置了荧光管20。在敞口部,在扩散板30上配置了多个光学膜的膜组40,形成了背光源。 
反射板10优选使用例如内部含有细小气泡的白色聚酯片等。此外,光源20可以使用作为线状光源的冷阴极管(CCFL)、外部电极荧光管(EEFL)、作为点光源的发光二极管(LED)等。这些线状或点状的光源被扩散板30、和设置在扩散板30上的光学膜组40均匀化,成为面状光源。 
这里,在光学膜组40使用以往的光学膜时,这种构成中平均每一膜片的光的均匀化效果低,所以在膜片数少时,在光源的正上方和光源间的正上方会出现亮度不均匀,可以看到光源的像。因此,为了消除亮度不均匀、进行均匀化(不均匀消除),需要设置大量光学膜,但这样会造成背光源的 厚度变厚的问题。面对该问题,特开2001-272508号公报等中记载的内部含有球状分散体的膜可以以较少的膜片数提高亮度均匀性,但却难以得到高亮度。 
本发明的膜,由于内部含有与基体树脂(芳香族聚酯树脂(A))折射率不同的、扁平状的分散体,所以与以往的含有球状分散体的膜相比,即使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相同,但光的撞击几率增加,结果透射光容易被均匀扩散。 
此外,撞击到分散体上的光被基体树脂和分散体的界面反射/折射而散射。使用图8~图13来说明此时的行为。图8是在基体200中含有球状分散体100的以往的膜,图9是显示光线入射到图8的膜中的球状分散体100上的行为的图。入射到分散体100上的光λ0(图中以实线表示)被界面反复反射/折射,散射成透过的光λ1(图中用长点线表示)、被界面反射而向入射方向侧散射的光λ2(图中以点段线表示)和向垂直入射方向的方向附近散射的光λ3(图中以短点线表示)等光。这里,向垂直入射方向的方向附近散射的光λ3会沿着膜面方向传播,变成从膜端面出射的光。图10示出了使用图8的膜作为面光源用膜41时的光的行为,从膜端面出射的光变成损失的光(λ’3),不能用于显示。所以在以往的膜中,扩散性越高,则向垂直入射方向的方向附近散射的光(λ3)的光量就越多,结果在作为面光源用膜使用时损失的光(λ’3)的光量就变多,存在亮度降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图11是在基体200中含有扁平状的分散体100的本发明的膜,图12示出了光线入射到图11的膜中的扁平状的分散体100上时的光线行为。由于扁平状分散体100的形状,入射到扁平状分散体100上的光λ0即便被界面反复反射/折射,基本上都变成透过的光(λ1)、和被界面反射向入射方向侧散射的光(λ2),而几乎没有向垂直入射方向的方向附近散射的光(λ3)。因此,沿膜面方向传播,并从膜端面出射而损失的光较少。图13是使用本发明的膜作为面光源用膜41的情况的图,如图所示,可以减少从膜侧面出射损失的光量(λ3’)。并且,如图13所示,被界面反射、向入射方向侧散射的光(λ2)被返回到背光源内。因而被反射板10反射,再次向 本发明的膜入射(有时将该现象称作“光的再利用”。)。此外,在发生光的再利用时,由于光被反射膜10扩散反射,所以可以通过反复进行该循环,使由面光源出射的光的量在面内均匀化。结果可以克服亮度不均匀,变得均匀化(不均匀消除)。基于以上机理,与以往的扩散膜相比,可以同时具有高亮度和高不均匀消除性。 
本发明的膜在多个光学膜的膜组40的任何部分使用均可以发挥高不均匀消除性,但从该效果较高方面考虑,更优选作为扩散板的紧上面的光学膜41使用,这样可以有效利用后方散射光,变成高亮度。 
由于本发明的膜具有扁平状分散体的特征,所以单独的膜就具有高亮度和高不均匀消除性,但再在其上形成表面具有凹凸的光扩散层(D层)也是优选方式。作为该光扩散层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含有微粒的涂层、通过模具形成的转印层等,通过表面的凹凸可同时具有光的折射作用产生的扩散性和透镜效果产生的聚光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光扩散性或变成高亮度化。 
在本发明的膜上形成有光扩散层(D层)的情况中将本发明的膜安装到背光源上时,优选以未形成光扩散层(D层)的那一面面向扩散板30的方式设置。通过这样设计,可以用光扩散层(D层)控制被本发明的膜扩散的光的出射方向。结果可以制成亮度更高而且均匀性更优异的背光源。此外,在本发明的膜的两侧表面形成有光扩散层(D层)的情况中,任一面面向扩散板30设置均可。 
在形成光扩散层(D层)时,从形成的容易性、得到的层的均匀性方面考虑,更优选的构成是在至少一侧表面具有不含不相容成分(B)的聚酯层(P层)的叠层结构,进而优选两侧表层为P层。此外,为了确保加工中的尺寸稳定性、平面性,更优选P层是双轴取向聚酯层。此外,W层和P层的构成比(W层的厚度/P层的厚度,在有多层W层时将它们的厚度之和作为W层的厚度,在有多层P层时将它们的厚度之和作为P层的厚度),从得到高光扩散性方面考虑,优选是5/1以上,更优选为8/1以上。通过这样构成,可以在具有高光扩散性的情况下赋予表面加工性。 
对光扩散层(D层)中使用的微粒没有特殊限定,可以使用任意形状的 微粒。此外,关于其尺寸,虽然没有特殊限定,但从得到高光扩散性方面考虑,优选微粒的数均粒径为1~20μm左右。此外,其材料可以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类、聚苯乙烯类和它们的共聚物等的有机粒子、多晶硅、二氧化硅、氧化钛等的无机粒子和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等。 
此外,优选光扩散层(D层)的表面具有凹凸,作为该凹凸的尺度的光泽度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0以下,特别优选为30以下。这里所说的光泽度是根据JIS Z8741(1999年版)测定的60°光泽度。通过使光泽度在上述范围内,可以进一步提高光扩散性,进一步提高不均匀消除性、提高亮度。 
对光扩散层(D层)的厚度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为1~20μm,更优选为1~10μm。 
使用本发明的膜的面光源,在不破坏本发明的膜的效果的限度内,优选在上述膜上设置具有其它功能的光学膜。通过使用其它光学膜,可以进一步提高使用本发明的膜而成的面光源的亮度、亮度的均匀性。其它光学膜的设置位置可以在扩散板30和本发明的膜之间(即,在图7中,本发明的膜记为42,其它膜记为41),也可以在本发明的膜上叠放其它膜(也就是说,图7中,本发明的膜记作41,其它的膜记为42、43…接着叠放)。结果可以提高作为面光源的品质。作为其它光学膜的例子,可以列举出棱镜片、具有各向同性扩散性的扩散片、各向异性扩散性片、偏光分离膜等。本发明的面光源光利用效率优异,亮度高,而且在大视场角视野方面,比以往的直下式面光源优异,适合用于电机机、显示器、以及各种显示介质等的、从背面照射液晶显示件的用途。 
[脱模膜] 
当本发明的膜作为脱模膜使用时,优选使膜的至少一侧表层为聚酯层(W层)。通过这样设计,可以通过使疏水性的高烯烃分散体在聚酯层(W层)表面露出、进一步在表面形成凹凸,来发挥疏水效果和表面效果两者的协同效果,从而发挥优异的疏水性。这样,本发明的膜在不象以往的脱模膜那样含有氟类化合物、硅氧烷类化合物的情况下具有高脱模性能。 
更优选的构成是具有聚酯层(W层)和不含不相容成分(B)的聚酯层(P层)的叠层结构,进而优选P层是双轴取向聚酯层。更进而优选由聚酯层(W层)和不含不相容性成分(B)的聚酯层(P层)组成的二层结构。此外,W层和P层的构成比(W层的厚度/P层的厚度,但在有多层W层时,将它们的厚度之和作为W层的厚度,当有多层P层时,将它们的厚度之和作为P层的厚度)优选为1/20~1/2或2/1~20/1,进而优选为1/15~1/3或3/1~15/1,更优选为1/15~1/5或5/1~15/1,特别优选为1/15~1/8或8/1~15/1。当低于1/20时,有时脱模性降低。此外,当高于1/2或小于2/1时,有时膜会卷曲。此外,当高于20/1时,有时会失去P层叠层效果。通过采取上述范围的构成,可以在不使膜卷曲的情况下赋予与以往的脱模膜同等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膜不仅适合用于以往的使用氟类化合物、硅氧烷系化合物的标签、工程纸、生片、保护膜等的各种脱模用途,而且在以往难以使用的、与生物、食品直接接触的各种医疗领域(例如细胞培养基材、金属罐层合体用途)等中也适合使用。 
[太阳能电池背板用膜] 
本发明的膜适合作为太阳能电池背板用膜使用。背板的构成,可以按照需要的特性采用任意的构成,将举例进行说明。例如,可以形成用于提高与封装发电元件的EVA(乙烯/乙酸乙烯基酯共聚物)的附着性的EVA附着层、用于提高与EVA附着层的附着性的锚固层、水蒸气阻挡层、用于防止紫外线劣化的紫外线吸收层、用于提高发电效率的光反射层、为了发挥装饰性的光吸收层、用于接合各层的接合层等,来构成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EVA附着层是用于提高与封装发电元件的EVA类树脂的附着性的层,设置在最靠近发电元件的那一侧,会促进背板和体系的接合。该材料是可发挥与EVA类树脂的附着性的材料,可以列举出例如EVA、EVA和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乙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EBA)、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离聚物树脂、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乙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酰胺树脂 等的混合物等。 
此外,根据需要为了提高EVA附着层与背板的附着性,还可以优选形成锚固层。该材料只要是可以发挥与EVA附着层的附着性即可,没有特殊限定,但优选使用例如,以丙烯酸类树脂、聚酯树脂等树脂为主要构成成分的混合物。 
水蒸气阻挡层是用于防止在构成太阳能电池时发电元件的水蒸气劣化,防止水蒸气从背板侧进入的层。可以通过使用真空蒸镀、溅射等周知的方法在膜表面设置氧化硅、氧化铝等的氧化物、铝等的金属层来形成。其厚度通常优选为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311
的范围。 
紫外线吸收层是用于防止内层树脂的紫外线劣化,用于阻隔紫外线的层,只要具有阻隔380nm以下的紫外线的功能即可,可以使用任意物质。 
光反射层是用于反射光的层,通过形成本层,可以防止内层树脂的紫外线劣化,或者光反射层是用于通过使未被太阳能电池体系吸收、到达背板的光反射回体系侧,从而提高发电效率的层,是含有氧化钛、硫酸钡等的白色颜料、气泡等的层。 
光吸收层是吸收光的层,通过形成本层,可以防止内层树脂的紫外线劣化,或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装饰性。 
通过组合上述的各层和本发明的膜,可以形成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背板。并且,在使用本发明的膜而成的背板中,上述层并不需要都以独立层的形式存在,作为兼具有多种功能的功能综合层形成也是优选方式。此外,在本发明的膜已经具有功能的情况中可以省略该层。例如,在本发明的膜使用了氧化钛、硫酸钡等的无机氧化物而具有白色性的情况中,有时可以省略光反射层。此外,在含有碳黑、碳纤维、碳纳米管、富勒烯等碳类化合物,或额外含有光吸收剂而具有光吸收性的情况中,在光吸收层中含有具有紫外线吸收性的无机粒子或含有额外的光吸收性剂时,有时可以省略紫外线吸收层。 
此外,关于气体阻挡层,无论是在本发明的膜上直接设置气体阻挡层的情况,还是在在另外的膜上设置具有气体阻挡性的层、再将该膜叠层在 本发明的聚酯膜表面上的情况,任一情况均优选使用。此外,还可以使用在本发明的膜表面上叠层金属箔(例如铝箔)的方法。从加工性和气体阻挡性方面考虑,这种情况的金属箔的厚度优选为10~50μm的范围。 
这里,本发明的膜,当比以往的膜局部放电电压高,使用它来形成背板时,与以往的背板相比,可以提高局部放电电压。这里,本发明的膜,可以在太阳能电池背板的两表层形成本发明的膜以外的层,也可以在至少一表层上形成本发明的膜。在任一情况中,本发明的膜,由于比以往的膜局部放电电压高,所以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背板的安全性,或者可以减薄太阳能电池背板的厚度。从可以进一步提高局部放电电压方面考虑,进而优选太阳能电池背板的一侧表面为聚酯层(W层)。从可以进一步提高局部放电电压方面考虑,进而优选在背板的至少一侧表层形成聚酯层(W层)。提高局部放电电压的机理如下。 
首先,通过具有含扁平状低介电常数的聚烯烃树脂的聚酯层(W层),可以降低整个膜的介电常数。由此,可以赋予对来自外部的电负荷的高耐性。此外,在作为背板的至少表层形成聚酯层(W层)的情况中,通过以高扁平度使烯烃分散,可以使得烯烃在膜表面以高被覆率存在,表面不容易极化。由此可以赋予对来自外部的电负荷的更高耐性。 
上面产生的结果是,可以提高作为太阳能电池背板的安全性,可以使膜变薄。 
当本发明的膜作为太阳能电池背板使用时,优选使用一侧最表层是不含不相容成分(B)的聚酯层(P层)、另一侧最表层是聚酯层(W层)的膜。进而,从与其它膜贴合的容易性和贴合后的附着力方面考虑,更优选使用的构成是以聚酯层(P层)为与其它材料贴合的那一面,进而聚酯层(W层)为背板的最表层的方式使用。此外,W层和P层的构成比(W层的厚度/P层的厚度,其中当有多层W层时,将它们的厚度之和作为W层的厚度,当有多层P层时,将它们的厚度之和作为P层的厚度)优选为1/20~1/2或2/1~20/1,进而优选为1/15~1/3或3/1~15/1,更优选为1/15~1/5或5/1~15/1,特别优选为1/15~1/8或8/1~15/1。当低于1/20时,往往局部放电电压会降 低。此外,当高于1/2或低于2/1时,有时膜会卷曲。另外,当大于20/1时,有时会失去P层叠层的效果,或接合性降低。通过采取上述范围的构成,可以在膜不卷曲的情况下提高局部放电电压,而且还可以赋予与其它材料贴合时的加工性和附着性。 
使用本发明的膜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的厚度优选为20~500μm,进而优选为25~300μm。更优选为30~250μm。当厚度小于10μm时,难以保证膜的平坦性。另一方面,当比500μm厚时,在安装到太阳能电池上时,有时太阳能电池的厚度太厚。 
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需要使用上述太阳能电池背板而成。 
作为该构成的例子,可以列举出下述构成:将具有可取出电的引线的发电元件用EVA类树脂等的树脂封装,将所得的树脂层接合在上述太阳能电池背板上,再在树脂层上接合具有高光线透射率的基材(玻璃、膜等)。但并不限于此,可以使用任意构成。 
发电元件是将太阳光的光能转变成电能的元件,可以将晶体硅系、多晶硅系、微晶硅系、无定形硅系、铜铟硒系、化合物半导体系、色素增敏系等根据目的选择的任意元件,按照希望的电压或电流多个串联或并联连接使用。 
具有透光性的基材位于太阳能电池的最表层,所以使用具有高透射率而且具有高耐气候性、高耐污染性、高机械强度特性的透明材料。具有透光性的基材只要满足上述特性即可,可以使用任意材料。作为其例子,优选列举出玻璃、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ETFE)、聚氟化乙烯树脂(PVF)、聚1,1-二氟乙烯树脂(PVDF)、聚四氟乙烯树脂(TFE)、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FEP)、聚三氟氯乙烯树脂(CTFE)、聚1,1-二氟乙烯树脂等的氟类树脂、烯烃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和它们的混合物等。在使用玻璃的情况中,更优选使用被强化的玻璃。此外,在使用氟类树脂的情况中,考虑高耐气候性的原因,更优选以聚1,1-二氟乙烯树脂、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为主成分,从机械强度方面考虑,更优选以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为主成分。此外,在使用树脂制的透光基材时,从机械强度方面考虑,还优选使用已 单轴或双轴拉伸过的上述树脂。 
此外,为了对这些基材赋予与作为发电元件封装材料的EVA类树脂的接合性,优选对这些基材表面进行电晕处理、等离子体处理、臭氧处理、易接合处理。 
用于封装发电元件的树脂,为了将发电元件的表面凹凸用树脂被覆固定,保护发电元件避免受到外部环境的侵害并使发电元件电绝缘,而且为了使具有透光性的基材、背板和发电元件接合,优选使用具有高透明性、高耐气候性、高接合性、高耐热性的材料。作为该实例,优选使用乙烯-乙酸乙烯基酯共聚物(EVA)、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A)、乙烯-丙烯酸乙酯共聚物(EEA)树脂、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EMAA)、离聚物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和它们的混合物等。在这些树脂中,从耐气候性、接合性、填充性、耐热性、耐寒性、耐冲击性的均衡方面考虑,更优选使用乙烯-乙酸乙烯基酯。 
这里,在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中,上述太阳能电池背板被设置在封装发电元件的树脂层的背面,但对于上述太阳能电池背板而言,可以将本发明的聚酯膜配置在发电元件侧,也可以将本发明的聚酯膜配置在发电元件相反侧。无论采取任一构成,本发明的聚酯膜均比以往的膜局部放电电压高,所以可以提高太阳能电池体系的安全性,可以进一步减薄太阳能电池体系的厚度。进而优选以成为上述太阳能电池背板的一侧表面的方式形成的本发明的膜的聚酯层(W层)是树脂层的相反侧,也就是说,是太阳能电池的最背面。通过采取这样的构成,与聚酯层(W层)为树脂层侧的构成相比,可以制成更耐久的太阳能电池,并减薄厚度。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太阳能电池,通过安装使用上述聚酯膜的太阳能电池背板,与以往的太阳能电池相比,可以制成安全性提高的太阳能电池体系、或者更薄的体系。此外,该太阳能电池并不限于太阳光发电体系、小型电子部件的电源等室外用途、室内用途,适合在各种用途中使用。 
(测定方法) 
A.表面自由能 
(1)为了区分膜的正面和背面,设定膜的一表面为A表面,另一表面为B表面。先对A表面在23℃、65%RH下使用接触角计CA-D型(协和界面科学(株)制),以水为测定液,测定膜表面上的测定液的接触角。对1个测定面测定5次,将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接触角(θ)。 
(2)接着,使用乙二醇为测定液,除此以外用与(1)同样的条件和方法求出膜表面上的乙二醇的接触角(θ)。 
(3)接着,使用二碘甲烷为测定液,除此以外用与(1)同样的条件和方法求出膜表面上的二碘甲烷的接触角(θ)。 
(4)每种测定液都成立下述式。 
(γSd·γLd)1/2+(γSp·γLp)1/2+(γSh·γLh)1/2=(1+cosθ)/2 
其中,γLd是测定液的分散力、γLp是测定液的极性力、γLh是测定液的氢键力。当测定液是水时,γLd=10.8mN/m、γLp=22.74mN/m、γLh=38.46mN/m,当测定液是乙二醇时,γLd=17.5mN/m、γLp=4.69mN/m、γLh=25.96mN/m,当测定液是二碘甲烷时,γLd=43.7mN/m、γLp=1.31mN/m、γLh=2.65mN/m。此外,θ表示测定面上的测定液的接触角。 
(5)将γLd、γLp、γLh和θ代入上述式,根据得到的3元联立方程式求出γSd、γSp、γSh。 
(6)以γSd(mN/m)、γSp(mN/m)、γSh(mN/m)的总和作为测定面的表面自由能(mN/m)。 
(7)对膜的B表面也进行(1)~(6)同样的测定,计算表面自由能。 
(8)将膜A表面的表面自由能和膜B表面的表面自由能中的较小数值作为该膜的表面自由能。 
B.水蒸气透过率 
在温度40℃、湿度90%RH的条件下使用美国、モコン(MOCON)社制的水蒸气透过率测定装置(机器类型名:“パ-マトラン”(注册商标)W3/31),按照JIS K7129(2000年版)中记载的B法(红外传感器法)测定。此外,测定时从膜上切下2片试片,对该2片试片中的每一个试片各测定1次,将2个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膜的水蒸气透过率的值。 
C.80℃环境下伸长100%时的应力和初期弹性模量 
从膜上切下5个矩形样品,并使样品大小为长度方向150mm、且宽度方向10mm。对5个样品分别使用拉伸试验机(オリエンテツク(株)制”テンシロンUCT-100”),设定初期拉伸夹距为50mm,拉伸速度为300mm/分钟,沿样品的长边方向进行拉伸试验。将样品放置在预先已设定80℃的恒温槽中预热30秒钟,然后进行拉伸试验,进行测定。读取样品伸长100%时(夹距为100mm时)膜受到的负荷,将该负荷值除以试验前的样品的剖面积,将所得的值作为伸长100%时的应力(F100值)。此外,依照ASTM-D882(1997年版)所规定的方法求出初期弹性模量。并且,可以通过使样品厚度乘以样品短边长度即10mm来求出试验前的样品的剖面积。 
接着,从膜上切下5个矩形样品,并使样片大小成宽度方向150mm、且长度方向10mm,同样进行拉伸试验,得到伸长100%时的应力和初期弹性模量。 
对于伸长100%时的应力和初期弹性模量的测定值,求出分别得到的10点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膜的80℃环境下伸长100%时的应力和初期弹性模量。 
D.23℃环境下的伸长100%时的应力和初期弹性模量 
从膜上切下5个矩形样品,并使样品大小为长度方向150mm、且宽度方向10mm。对5个样品分别使用英斯特朗型拉力试验机(オリエンテツク(株)制膜强伸度自动测定装置“テンシロンAMF/RTA-100”),设定初期拉伸夹距为100mm,拉伸速度为300mm/分钟,沿样品的长边方向进行拉伸试验。测定是在温度23℃、湿度65%RH的环境下进行的。读取样品伸长100%时(夹距为200mm时)膜受到的负荷,将该负荷值除以试验前的样品的剖面积,将所得的值作为伸长100%时的应力(F100值)。此外,初期弹性模量是依照ASTM-D882(1997年版)所规定的方法求出的。并且,试验前的样品的剖面积可以通过使样品厚度乘以样品短边长度即10mm来求出。 
接着,从膜上切下5个矩形样品,并使样片大小成宽度方向150mm、 且长度方向10mm,同样进行拉伸试验,得到伸长100%时的应力和初期弹性模量。 
分别得到10点的伸长100%时的应力和初期弹性模量的测定值,求出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膜的23℃环境下的伸长100%时的应力和初期弹性模量。 
E.24小时紫外线照射试验后的黄变度(JIS K-7105-1981) 
在紫外线照射试验之前,先使用分光式色差计(日本电色工业(株)制SE-2000),用透过模式,依照被JIS K-7105-1981引用的JIS Z-8722来测定膜的颜色的三刺激值,依照JIS K-7105-1981求出黄色度YI作为初期黄色度YI0。 
接着,使用紫外线劣化促进试验机アイス一パ一UVテスタ一SUV-W131(岩崎电(株)制),在照射(light)为24小时(照度:100mW/cm2,温湿度:60℃×50%RH)的条件进行24小时紫外线照射试验。 
然后,对24小时紫外线照射前后的膜使用分光式色差计(日本电色工业(株)制SE-2000),用透过模式,依照被JIS K-7105-1981引用的JIS Z-8722来测定膜的颜色的三刺激值,求出试验后的黄色度YI。 
然后,依照JIS K-7105-1981,根据初期的黄色度YI0和试验后的黄色度YI求出黄变度ΔYI。 
此外,对透射率为25%以下的样品,用反射模式进行测定,根据初期的黄色度YI0和试验后的黄色度YI求出黄变度ΔYI。 
F.局部放电电压 
使用局部放电试验器KPD2050(菊水电子工业(株)制)求出膜的局部放电电压。此外,试验条件如下。 
■为了区分膜的正面和背面,将膜的一侧表面设定为A表面,将另一侧表面设定为B表面。 
■输出片上的输出电压外加图案选择由以下3阶段组成的图案:第一阶段是从0V变为规定的试验电压的电压单纯升高图案;第二阶段是保持规定的试验电压的图案;第三阶段是从规定的试验电压变为0V的电压单 纯下降的图案。 
■频率设定为50Hz,试验电压设定为1kV。 
■第一阶段的时间T1是10秒,第二阶段的时间T2是2秒,第三阶段的时间T3是10秒。 
■脉冲计数(puls count)片中的计数方法是“+”(加)、检测标准设为50%。 
■量程片(range sheet)上的电荷量设为量程1000pc。 
■在保护片上,在电压的校验箱(check box)中放入校验件(check)之后,输入2kV。此外,脉冲计数设为100000。 
■测量模式片中的开始电压为1.0pc,熄灭电压为1.0pc。 
此外,测定使用在23℃、65%Rh的室内放置一夜的测定样品,测量膜面中任意10处位置。此外,对A面侧是上部电极侧的情况、B面侧是上部电极侧的情况分别进行上述测定,将各自平均值中的较高的数值作为局部放电电压V0。 
此外,湿热处理后的局部放电电压V1,是使用タバイエスペツク(株)制高压锅,将膜在125℃、湿度100%、2.5atm的条件下处理24小时,然后测定的处理后的局部放电电压V1。并且,对膜面上的任意10处位置进行测定,并且是使用处理后从高压锅取出,然后在23℃、65%Rh的室内放置一夜的样品作为测定样品进行测定的。此外,对A面侧是上部电极侧的情况和B面侧是上部电极侧的情况分别进行上述测定,将各自平均值中的较高的数值作为局部放电电压V1。 
此外,关于耐光(UV)试验后的局部放电电压V2,是对膜使用紫外线劣化促进试验机アイス一パ一UVテスタ一SUV-W131(岩崎电(株)制),在照射24小时(照度:100mW/cm2、温湿度:60℃×50%RH)的条件下进行4小时紫外线照射试验,测定处理后的局部放电电压V2。并且,对膜面上任意10处位置进行测定,并且是使用处理后从紫外线劣化促进试验机中取出,然后在23℃、65%Rh的室内放置一夜的样品作为测定样品进行测定的。此外,对A面侧是上部电极侧的情况和B面侧是上部电极侧的情况分别进行 上述测定,将各自平均值中的较高的数值作为局部放电电压V2。 
G.光线透射率和浊度 
使用浊度仪NDH-5000(日本电色工业(株)制),测定膜厚度方向的总光线透射率和浊度,分别作为该膜的光线透射率、浊度。并且,对膜中任意10处位置进行测定,对A面侧是光源侧的情况和B面侧是光源侧的情况分别进行上述测定,将各自透射率平均值中的较高的数值作为透射率,将此时的浊度的平均值作为浊度。 
H.比重 
从膜上切下5个边长为5cm的正方形样品,基于JIS K7112-1980使用电子比重计SD-120L(ミラ一ジユ贸易(株)制)对它们分别测定。求出所得的共计5点的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膜的比值重。 
I.涂布外观 
对形成光扩散层的膜,在荧光灯下肉眼观察反射光,确认涂布凹陷部分,用油性油墨涂抹该部分。然后,求出涂抹部分的面积,计算涂抹部分的面积相对于膜的全体面积的比例(%)。 
得到的部分面积的比例 
为1%以下时,记作S; 
大于1%而小于1.5%时,记作A; 
大于1.5%而小于2.0%时,记作B; 
为2%以上时,记作C。 
当是S或A或B时是良好,S最好。 
J.亮度 
在尺寸20英寸的直下式背光源(背光源包括筐体、CCFL(冷阴极萤光灯管)、扩散板和反射板。此外,CCFL的根数是16根,CCFL的直径是3mm,CCFL的间隔是2.5cm,扩散板和CCFL的距离是1cm。此外,反射板是300μm厚的E6ZV(东レ(株)制),扩散板是在RM401(住友化学(株)制)。)的扩散板上侧上放置实施例或比较例制作的膜,再在该膜上叠放2张光扩散膜TDF187(东レヤハン制)(构成A),从而构成的。接着,外加12V 的电压点亮CCFL灯,照亮面光源。50分钟后,使用EYESCALE-3((株)アイ·システム),将附带的CCD相机设置在距离背光源表面为90cm的地点,并在背光源面的正面,来测定亮度(cd/m2)。 
此外,关于亮度,取在通过背光源中央部、并且方向垂直于CCFL的长度方向的线上的8根CCFL的位置(共计8点)的亮度、以及、这8根CCFL的中点的位置(共计7点)的亮度的值,将CCFL的位置的亮度的平均值作为Lmax,将计算的CCFL的中点位置的亮度的平均值作为Lmin。使用得到的Lmax、Lmin代入下述式(1)求出平均亮度Lave,代入下述式(2)求出亮度不均匀度ΔL。 
平均亮度Lave=(Lmax+Lmin)/2  (1) 
亮度不均匀度ΔL=Lmax-Lmin   (2)。 
接着,将本发明的膜和1张扩散膜的位置颠倒过来(构成B)、同样求出平均亮度Lave、亮度不均匀度ΔL。 
当平均亮度Lave 
为8600cd/m2以上时记作S, 
为8400cd/m2以上但小于8600cd/m2时记作A, 
为8200cd/m2以上但小于8400cd/m2时记作B, 
为8000cd/m2以上8200cd/m2以下时记作C, 
为8000cd/m2以下时记作D。 
当是S、A、B或C时良好,S最好。 
此外,当亮度不均匀度ΔL 
为100cd/m2以下时记作S, 
为大于100cd/m2并为125cd/m2以下时记作A, 
为大于125cd/m2并为150cd/m2以下时记作B, 
为大于150cd/m2时记作C。 
当是S或A或B时良好,S最好。 
K.附着力(剥离强度) 
对于第1层和第2层之间的附着力,使用大荣科学精器制作所制拉伸 试验器在速度200mm/分钟、剥离角度90°把持的条件下,依照JIS K6854-1994测定样品。根据得到的剥离长度(mm)和剥离载荷(N)的测定数据,通过最佳直线法,引出最佳载重直线,求出90°剥离强度。 
此外,上述测定中,对从第一层侧剥离的情况和从第2层侧剥离的情况分别测定,将其中较高的数值作为附着力。 
所得附着力 
为4N/15mm以上时记作S, 
为2.5N/15mm以上并小于4N/15mm时记作A, 
为1N/15mm以上并小于2.5N/15mm时记作B,、 
为小于1N/15mm时记作C。 
当为S、A或B时良好,S最好。 
实施例 
下面将通过实施例等来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受此限定。 
(原料) 
■芳香族聚酯树脂(A) 
A-1(PET):作为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使用对苯二甲酸,作为二醇成分使用乙二醇,并以相对于得到的聚酯颗粒以锑原子计算为300ppm的方式添加三氧化锑(聚合催化剂),进行缩聚反应,从而得到玻璃化转变温度为80℃、熔点为255℃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颗粒。 
■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 
b1-1(聚丙烯(均聚物)):使用プライムポリプロ“F-704NP”((株)プライムポリマ一制、MFR为7g/10分钟、80℃动态弹性模量为200MPa)。 
b1-2(PMP):使用TPX“DX820”(三井化学(株)制、MFR为180g/10分钟、80℃动态弹性模量为140MPa)。 
b1-3(柔软性PMP):使用TPX“T3725”(三井化学(株)制、(三井化学(株)制、MFR为25g/10分钟、80℃动态弹性模量为20MPa)。 
■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 
b2-1(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使用ユ一メツクス“1001”(三洋化成工业(株)制、酸值为26)。 
b2-2(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使用ユ一メツクス“1010”(三洋化成工业(株)制、酸值为52)。 
b2-3(马来酸酐改性聚丙烯):使用ポリボンド“3002”(白石カルシウム(株)制、酸值为1)。 
b2-4(丙烯酸改性聚丙烯):使用ポリボンド“1002”(白石カルシウム(株)制、酸值为21)。 
b2-5(马来酸酐改性PMP):使用TPX“MM-101B”(三井化学(株)制、酸值为6)。 
(实施例1~68) 
将表1所示的原料的混合物在14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8小时,然后供给到挤出机中,在280℃的温度下熔融挤出,再通过30μm截止过滤器(cutfilter)过滤,然后导入到T型口模中。 
接着,经由T型口模挤出成片状,制成熔融单层片,将该熔融单层片通过静电外加法附着在表面温度保持在20℃的转鼓上冷却固化,得到未取向(未拉伸)单层膜。接着,将该未拉伸单层膜在加热到90℃的温度的辊组中予热,然后使用温度95℃的加热辊,沿着长度方向(纵向)以表2所示的倍率进行辊间拉伸,再在25℃的温度的辊组中冷却,从而得到单轴取向(单轴拉伸)膜。 
在用夹具把持所得单轴取向(单轴拉伸)膜的两端的情况下,导入到拉幅机内的温度95℃的予热区,接着连续在温度105℃的加热区中沿着垂直长度方向的方向(宽度方向)以表2所示的倍率进行拉曳拉伸。再接着在拉幅机内的热处理区中230℃下热处理20秒钟,再在200℃的温度下进行4%的沿着宽度方向的松弛处理,然后在140℃的温度下进行1%的沿着宽度方向的松弛处理。接着,均匀慢慢冷却再卷取,从而制作出厚度30μm和50μm的双轴取向(双轴拉伸)聚酯膜。如表2所示,膜内部(也就是说,聚酯层(W 层)内部)存在大量作为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不相容成分(B)。该聚酯膜的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这样,本发明的膜显示出优异的特性。 
此外,仅在水蒸气透过率测定中使用膜厚度30μm的样品测量,对于其它特性,使用膜厚度50μm的样品测量(其它实施例、比较例1~9也同样)。 
此外,对实施例9、14、24、30、43、49、55、63、66的膜测定亮度,结果如表4所示。亮度优异,特别是在扩散板的紧上方设置本发明的膜时,可制成亮度最高而且均匀度优异的面光源。 
(实施例9-2、14-2、24-2、30-2、43-2、49-2、55-2、63-2、66-2) 
分别将与实施例9、14、24、30、43、49、55、63、66相同的原料的混合物在14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8小时,然后供给到主挤出机中。此外,与主挤出机分开地使用副挤出机,向该副挤出机中供给PET(熔点TA:255℃)颗粒。接着,在供给到主挤出机中的成分层的两侧表层上,合流供给到副挤出机中的成分层,并使厚度比率为副挤出机的成分层∶主挤出机的成分层∶副挤出机的成分层=1∶8∶1,也就是说,W层厚度/W层以外的其它层的厚度之和=4/1,使它们经由T型口模,进行熔融3层叠层共挤出,制成叠层片,通过静电外加法附着在表面温度保持在20℃的转鼓上冷却固化,得到未取向(未拉伸)叠层片。 
使用所得的未拉伸片,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分别制作厚度不同的2种双轴取向聚酯膜。第一种是内层(聚酯层(W层))的厚度为30μm、整个膜的厚度为37.5μm的双轴取向聚酯膜。第二种是内层(聚酯层(W层))的厚度为50μm、整个膜的厚度为62.5μm的双轴取向聚酯膜。 
在得到的膜的聚酯层(W层)内部,以与实施例9、14、24、30、43、49、55、63、66同样的形态,存在大量作为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不相容成分(B)。该聚酯膜的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这样,本发明的膜虽然表面自由能与比较例程度相同,但其它特性显示出优异的特性。 
(实施例9-3、14-3、24-3、30-3、43-3、49-3、55-3、63-3、66-3) 
在供给到主挤出机中的成分层的一侧表层上合流供给到副挤出机中的成分层,并使厚度比率为副挤出机的成分层∶主挤出机的成分层=1∶9,也 就是说,W层厚度/W层以外的其它层的厚度之和=1/9,经由T型口模内部,进行熔融2层叠层共挤出,除此以外,分别采用与实施例9-2、14-2、24-2、30-2、43-2、49-2、55-2、63-2、66-2同样的方法,制作厚度不同的2种双轴取向聚酯膜。第一种是聚酯层(W层)厚度为30μm、整个膜厚度为33.3μm的双轴取向(双轴拉伸)聚酯膜。第二种是聚酯层(W层)厚度为50μm、整个膜厚度为55.6μm的双轴取向(双轴拉伸)聚酯膜。在得到的膜的聚酯层(W层)内部以分别与实施例9、14、24、30、43、49、55、63、66相同的形态存在大量作为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不相容成分(B)。该聚酯膜的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这样本发明的膜显示出优异的特性。 
(实施例9-4、14-4、24-4、30-4、43-4、49-4、55-4、63-4、66-4) 
作为聚酯层(W层)用原料,相对于聚酯层(W层)添加14重量%的作为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0.23μm的金红石型氧化钛,除此以外,分别以与实施例9-3、14-3、24-3、30-3、43-3、49-3、55-3、63-3、66-3同样的方法分别制作厚度不同的2种双轴取向聚酯膜。第一种是聚酯层(W层)厚度为30μm、整个膜厚度为33.3μm的双轴取向(双轴拉伸)聚酯膜。第二种是聚酯层(W层)厚度为50μm、整个膜厚度为55.6μm的双轴取向(双轴拉伸)聚酯膜。在得到的膜的聚酯层(W层)内部分别以与实施例9、14、24、30、43、49、55、63、66相同的形态存在大量作为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不相容成分(B)。该聚酯膜的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这样,本发明的膜尽管透射率低,但在其它方面显示出优异的特性。特别是,可以知道,与实施例9-3、14-3、24-3、30-3、43-3、49-3、55-3、63-3、66-3相比,即使在UV照射后也具有较高的局部放电电压。 
(实施例9-5、14-5、24-5、30-5、43-5、49-5、55-5、63-5、66-5) 
将用实施例9-2、14-2、24-2、30-2、43-2、49-2、55-2、63-2、66-2的方法得到的双轴取向聚酯膜作为基材膜,在这些基材膜的一面上进行电晕处理。然后,使用限量棒(metering rod)(#20)在已电晕处理的面上涂布以下述方法配制的涂剂。 
涂布后,在100℃下干燥30秒钟,再在150℃下热处理10秒钟,从而 在聚酯膜上形成了干燥厚度为15μm的光扩散层。得到的光扩散层的外观没有发现不均匀,外观良好。 
使用得到的膜测定亮度,结果如表4所示。可知,与没有形成光扩散层的实施例9、14、24、30、43、49、55、63、66相比,亮度、亮度不均匀方面优异,特别是在扩散板紧上方设置本发明的膜、并且使没有形成光扩散层的那一面面向扩散板时,可以制成亮度最高、而且均匀度优异的面光源。 
(涂剂的配制) 
将作为粘合剂树脂的“アロニツクス”(注册商标)M6050(东亚合成制)65重量份、“アロニツクス”(注册商标)M5700(东亚合成制)5重量份、作为微粒的“ケミスノ一”(注册商标)MX-1500(综研化学(株)制)30重量份、作为分散剂的“マリアリム”(注册商标)AKM-0531(日本油脂(株)制)0.5重量份、作为热聚合引发剂的“カヤエステル”(注册商标)AN(化药アクゾ(株)制)0.5重量份、作为溶剂的环己酮/丁酮=1/1(重量比)溶液200重量份混合在一起,并搅拌,配制出分散有微粒的涂剂。 
(实施例9-6、14-6、24-6、30-6、43-6、49-6、55-6、63-6、66-6) 
除了作为基材膜分别使用实施例9、14、24、30、43、49、55、63、66中得到的聚酯膜以外,分别以与实施例9-5、14-5、24-5、30-5、43-5、49-5、55-5、63-5、66-5同样的方法形成光扩散层。发现得到的光扩散层局部涂布凹陷等现象。 
使用得到的膜测定亮度,结果如表所示4。可知,与没有形成光扩散层的实施例9、14、24、30、43、49、55、63、66相比,亮度、亮度不均匀方面优异,特别是在扩散板紧上方设置本发明的膜、并且使没有形成光扩散层的那一面面向扩散板时,可以制成亮度最高、而且均匀度优异的面光源。 
(实施例9-7、14-7、24-7、30-7、43-7、49-7、55-7、63-7、66-7) 
除了作为基材膜分别使用实施例9-3、14-3、24-3、30-3、43-3、49-3、55-3、63-3、66-3中得到的膜以外,分别以与实施例9-5、14-5、24-5、30-5、 43-5、49-5、55-5、63-5、66-5同样的方法形成光扩散层。当在聚酯层(W层)侧上形成得到的光扩散层时,发现局部涂布凹陷等现象,但当在不含有烯烃的PET层(P层)侧涂布时,没有发现得到的光扩散层的外观不均匀,外观良好。 
使用在P层侧形成光扩散层的膜测定亮度,结果如表4所示。与没有形成光扩散层的实施例9、14、24、30、43、49、55、63、66相比,可知,亮度、亮度不均匀方面优异,特别是在扩散板紧上方设置本发明的膜、并且使没有形成光扩散层的那一面面向扩散板时,可以制成亮度最高、而且均匀度优异的面光源。 
(实施例9-8,14-8、24-8、30-8) 
分别使用实施例9,14、24、30的膜作为第1层,在基材膜的一面上涂布由“タケラツク(注册商标)”A310(三井武田ケミカル(株)制)90重量份和“タケネ一ト(注册商标)”A3(三井武田ケミカル(株)制)10重量份混合而成的涂剂,并使干燥厚度为5μm,从而设置接合层,在接合层上贴合作为第2层的厚度125μm的双轴拉伸聚酯膜“ルミラ一(注册商标)”S10(东レ(株)制)。 
接着在第2层上设置上述接合层,再贴合作为第3层的厚度12μm的バリアロツクス(蒸镀有氧化铝的PET膜)“HGTS”(东レフイルム加工(株)制),并使其蒸镀层与第2层的表面侧相背,形成厚度188μm的背板(构成1)。此外,交换第1层和第2层的位置,用同样的方法形成背板(构成2)。 
测定得到的背板的附着力、局部放电电压。结果如表5所示。可知,均显示出较高的局部放电电压,特别是使用本发明的膜作为第1层的构成(构成1),显示出更高的局部放电电压。 
(实施例9-9、14-9、24-9、30-9) 
作为第1层或第2层分别使用实施例9-2、14-2、24-2、30-2的膜,除此以外,分别以与实施例9-8、14-8、24-8、30-8同样的方法形成背板。 
测定得到的背板的附着力、局部放电电压。结果如表5所示。可知,虽然均比实施例9-8、14-8、24-8、30-8差,但仍然显示出较高的局部放电 电压,而且附着性优异。 
(实施例9-10、14-10、24-10、30-10) 
作为第1层或第2层分别使用实施例9-3、14-3、24-3、30-3的膜,除此以外,分别以与实施例9-8、14-8、24-8、30-8同样的方法形成背板。 
并且,在使用本发明的膜作为第1层的情况中,制作下述两种情况的背板:以聚酯层(W层)侧为外侧(与第2层相背的一侧)的方式贴合的构成(构成1),和以聚酯层(W层)侧为内侧(面向第2层)的方式贴合的构成(构成1-2)。 
此外,在使用本发明的膜作为第2层的情况中,制作下述两种情况的背板:以聚酯层(W层)侧面向第1层的方式贴合的构成(构成2),和以聚酯层(W层)侧面向第3层的方式贴合的构成(构成2-2)。 
测定得到的背板的附着力、局部放电电压。结果如表5所示。可知,均显示出比实施例9-8、14-8、24-8、30-8高的局部放电电压,而且附着性优异。 
(实施例9-11、14-11、24-11、30-11) 
作为第1层或第2层分别使用实施例9-4、14-4、24-4、30-4的膜,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9-10、14-10、24-10、30-10同样的方法形成背板。 
测定得到的背板的附着力、局部放电电压。结果如表5所示。可知,特别是在构成1中,显示出较高的局部放电电压,而且与实施例9-10、14-10、24-10、30-10相比,UV照射后的局部放电特性优异。 
(比较例1) 
将表1所示的原料的混合物在14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8小时后,供给到挤出机中,再在280℃的温度下熔融挤出,然后使用30μm的截止过滤器过滤,再导入到T型口模中。 
接着,经由T型口模内部挤出成片状,制成熔融单层片,用静电外加法将该熔融单层片附着在表面温度保持在20℃的转鼓上冷却固化,从而得到厚度30μm和50μm的未取向(未拉伸)单层膜。 
如表2所示,不相容成分(B)在膜内部不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 的形式存在。该聚酯膜的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但与实施例相比,总的来说较差。 
(比较例2、3、3-2、3-3、10) 
使用表1所示的原料混合物,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分别制作厚度不同的2种双轴取向聚酯膜。在比较例2、3、10中分别制作膜厚度30μm的膜、和膜厚度50μm的拉伸膜。此外,在比较例3-2中,制作内层(聚酯层(W层))的厚度为30μm,整个膜的厚度为37.5μm的膜、和内层(聚酯层(W层))的厚度为50μm,整个膜的厚度为62.5μm的膜。此外,在比较例3-3中,制作聚酯层(W层)厚度为30μm,整个膜厚度为33.3μm的膜、和聚酯层(W层)厚度为50μm,整个膜厚度为55.6μm的膜。 
如表2所示,不相容成分(B)在膜内部不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存在(比较例3中分散体本身就不存在)。该聚酯膜的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与实施例相比,总的来说较差。 
此外,亮度的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与实施例相比,亮度、亮度不均匀方面均差。 
(比较例4) 
使用表1所示的原料混合物,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厚度30μm和50μm的聚酯膜。 
如表2所示,不相容成分(B)在膜内部中不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存在,聚酯层(W层)中的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为2.3体积%,较低,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与实施例相比,总的来说较差。 
(比较例5) 
使用表1所示的原料混合物,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厚度30μm和50μm的聚酯膜。如表2所示,虽然不相容成分(B)在膜内部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存在,但由于被酸改性的聚烯烃的含量(b2)相对于100重量份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少于1.01重量份,所以在膜内部存在大量气泡。此外,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与实施例相比,总的来说较差。 
(比较例6) 
使用表1所示的原料混合物,想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来制作聚酯膜,但在拉伸工序中频频出现裂膜,不能获取膜。 
这里,使用拉伸前的未拉伸单层膜,测量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和气泡的体积占有率,结果如表2所示,判断出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高于50体积%。 
(比较例7) 
使用表1所示的原料混合物,想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来制作聚酯膜,但由于被酸改性的聚烯烃的含量(b2)相对于100重量份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为47.06重量份,是大量的,所以在纵拉伸工序中不能沿着长度方向均匀拉伸,膜厚度明显不均匀(膜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的比值为2以上)。想将这种单轴取向(单轴拉伸)膜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沿着宽度方向(横向)拉伸,但频频出现裂膜,不能获取膜。 
(比较例8) 
使用表1所示的原料混合物,想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来制作聚酯膜,但由于仅含有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不含有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所以在挤出工序中临过滤前的压力(滤压)断续变化(最大滤压和最小滤压的比值为2以上),不能均匀挤出,在未拉伸片阶段就出现明显的膜厚度不均匀(膜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的比值为2以上)。想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将这种未拉伸片进行拉伸,但在拉伸工序中频频出现裂膜,不能获取膜。 
(比较例9) 
使用表1所示的原料混合物,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厚度30μm和50μm的聚酯膜。 
由于不含有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表2如所示,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不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存在。此外,膜内部含有多量气泡。该聚酯膜的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与实施例相比,总的来说较差。 
(比较例1-2、2-2,10-2) 
将分别与比较例1、2、10同样的原料的混合物在14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8小时后供给到主挤出机中。此外,使用与主挤出机分开的副挤出机,向该副挤出机供给PET(熔点TA:265℃)颗粒。接着,在供给到主挤出机中的成分层的两侧表层上合流供给到副挤出机中的成分层,并使厚度比率为副挤出机的成分层∶主挤出机的成分层∶副挤出机的成分层=1∶8∶1,通过T型口模内部,进行熔融3层叠层共挤出,制成叠层片,使用静电外加法附着在表面温度保持在20℃的转鼓上冷却固化,从而得到聚酯层(W层)厚度30μm、厚度50μm(整体厚度分别为37.5μm、62.5μm)的未取向(未拉伸)叠层膜。在得到的膜的聚酯层(W层)内部,分别与比较例1、2、10形态相同,不相容成分(B)在膜内部不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存在。该聚酯膜的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与实施例相比,总的来说较差。 
此外,亮度的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与实施例相比,亮度、亮度不均匀方面均差。 
(比较例1-3、2-3、10-3) 
在供给到主挤出机中的成分层的一侧表层上合流供给到副挤出机中的成分层,并使厚度比率为副挤出机的成分层∶主挤出机的成分层=1∶9,经由T型口模内部进行熔融2层叠层共挤出,除此以外,以分别与比较例1-2、2-2、10-2同样的方法得到厚度30μm、厚度50μm(整体厚度分别为33.3μm、55.6μm)的未取向(未拉伸)的叠层膜。在得到的膜的聚酯层(W层)内部不相容成分(B)分别以与比较例1,2,10相同的形态、在膜内部不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存在。该聚酯膜的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与实施例相比,总的来说较差。 
此外,亮度的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与实施例相比,亮度、亮度不均匀方面均差。 
(比较例1-4、2-4、10-4) 
作为聚酯层(W层)用原料,作为无机粒子添加14重量%的平均粒径0.23μm的金红石型氧化钛,除此以外,以分别与比较例1-4、2-4、10-4同样的方法得到厚度30μm、厚度50μm(整体厚度分别为33.3μm、55.6μm) 的未取向(未拉伸)叠层膜。在得到的膜的聚酯层(W层)内部,不相容成分(B)分别以与比较例1、2、10相同的形态,在膜内部不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存在。该聚酯膜的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与实施例相比,总的来说较差。 
此外,亮度的测定结果如表4所示。与实施例相比,亮度、亮度不均匀方面均差。 
(比较例3-4) 
向主挤出机中供给在14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8小时后的84重量份PET和14重量份氧化钛的混合物,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制作聚酯层(W层)厚度30μm和50μm的双轴取向(双轴拉伸)聚酯膜(整体厚度为33.3μm、55.6μm)。在得到的膜的聚酯层(W层)内部不存在不相容成分。该聚酯膜的各种特性如表3所示,与实施例相比,总的来说较差。 
(比较例6-2、8-2) 
将分别与比较例6、8同样的原料的混合物在14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8小时后供给到主挤出机中,除此以外,想用与实施例9-2同样的方法制膜,但在拉伸工序中频频出现裂膜,不能获取膜。 
(比较例6-3、8-3) 
将分别与比较例6、8同样的原料的混合物在14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8小时后供给到主挤出机中,除此以外,想用与实施例9-3同样的方法制膜,但在拉伸工序中频频出现裂膜,不能获取膜。 
(比较例6-4、8-4) 
作为聚酯层(W层)用原料,添加14重量%的作为无机粒子的、平均粒径0.23μm的金红石型氧化钛,除此以外,想用与实施例6-3、8-3同样的方法制膜,但在拉伸工序中频频出现裂膜,不能获取膜。 
(比较例1-5、2-5、3-5、10-5、1-6、2-6、3-6、10-6、1-7、2-7、3-7、10-7) 
分别使用已电晕处理的比较例1-2、2-2、3-2、10-2、1、2、3、10、1-3、2-3、3-3中得到的聚酯,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9-5同样的方法形成光扩 散层。发现得到的光扩散层的外观不均匀,较差。 
使用得到的膜测定亮度,结果如表4所示。与实施例相比,总的来说较差。 
(比较例1-8、2-8、3-8、1-9、2-9,3-9、1-10、2-10、3-10、1-11、2-11、3-11) 
分别使用比较例1、2、3、1-2、2-2、3-2、1-3、2-3、3-3、1-4、2-4、3-4的膜,除此以外,用与实施例9-8同样的方法制作背板。 
测定得到的背板的附着力、局部放电电压。结果如表5所示。虽然均具有高附着力,但总的来说,局部放电电压比实施例差。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53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54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55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561
表2-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571
表2-2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58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59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62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63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64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65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66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671
Figure GPA00001141946500681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膜,机械强度、透光性、气体阻挡性、易成型性、脱模性、耐紫外光性(耐紫外性)、电绝缘性优异,所以可以作为脱模膜、包装膜、柔软膜、易成型膜、耐紫外性膜、绝缘膜、光扩散膜、太阳能电池背板用膜、面光源用膜等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垂直膜面的剖面中的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的测量方法的说明图。 
图2是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垂直膜面的剖面中的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的测量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的、垂直膜面的剖面中的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的测量方法的说明图。 
图4是不相容成分(B)的、与分散体的膜面平行的剖面中的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的测量方法的说明图。 
图5是不相容成分(B)的、与分散体的膜面平行的剖面中的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的测量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不相容成分(B)的、与分散体的膜面平行的剖面中的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的测量方法的说明图。 
图7示出了一例直下式面光源。 
图8是含有球状不相容成分(B)的以往的膜的立体图。 
图9是光撞击到球状不相容成分(B)上时的光的行为的说明图。 
图10是安装了图8的膜的、直下式面光源中的光的行为的说明图。 
图11是含有扁平状的不相容成分(B)的本发明的膜的立体图。 
图12是光撞击到扁平状的不相容成分(B)上时的光的行为的说明图。 
图13是安装了图11的膜的、直下式面光源中的光的行为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不相容成分(B)的分散体 
2:与膜面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分散体的一端(左端) 
3:与膜面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分散体的另一端(右端) 
4:连接分散体的一端(左端)2和分散体的另一端(右端)3的线段(长轴) 
5:线段4的中点 
6:在通过中点5并且与线段4垂直的线上的分散体的一端(上端) 
7:在通过中点5并且与线段4垂直的线上的分散体的一端(下端) 
8:连接分散体的一端(上端)6和分散体的另一端(下端)7的线段(短轴) 
2’:与膜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分散体的一端(左端) 
3’:与膜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分散体的另一端(右端) 
4’:连接分散体的一端(左端)2和分散体的另一端(右端)3的线段(长轴) 
5’:线段4’的中点 
6’:穿过中点5’并且与线段4’垂直的线上的分散体的一端(上端) 
7’:穿过中点5’并且与线段4’垂直的线上的分散体的一端(下端) 
8’:连接分散体的一端(上端)6’和分散体的另一端(下端)7’的线段(短轴) 
10:反射板 
11:筐体 
20:CCFL 
30:扩散板 
40:光学膜组 
41:第一光学膜 
42:第二光学膜 
43:第三光学膜 
100:分散体 
200:基体 
λ0:入射光 
λ1:透过分散体100的光 
λ2:被基体树脂和分散体的界面反射的、沿入射方向侧散射的光 
λ3:在基体树脂和分散体的界面反射/折射的、沿垂直入射方向的方向附近散射的光 
λ3’:被分散体散射,从侧面出射、损失的光 
x:膜长度方向 
y:膜宽度方向 
z:膜厚度方向 

Claims (14)

1.一种聚酯膜,是含有聚酯层(W层)的膜,所述聚酯层(W层)中含有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与该聚酯树脂(A)不相容的成分(B),该不相容成分(B)含有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且该不相容成分(B)在聚酯层(W层)内以扁平度为10以上的分散体的形式分散,并且聚酯层(W层)中的该分散体的体积占有率为3%体积以上,但小于50体积%,而且聚酯层(W层)中的气泡的体积占有率小于3体积%,上述不相容成分(B)是使用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成的,其中,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是未被酸改性的聚丙烯,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是被酸改性的聚丙烯,或者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是未被酸改性的聚甲基戊烯,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是被酸改性的聚甲基戊烯;或者上述不相容成分(B)是由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组成的,其中,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是被酸改性的聚丙烯,或者是被酸改性的聚甲基戊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膜,聚酯层(W层)中的不相容成分(B)的含量相对于聚酯层(W层)为10~35重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膜,聚酯层(W层)中的不相容成分(B)含有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和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而且相对于100重量份未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1)含有2~45重量份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膜,不相容成分(B)的酸值为0.001~20KOHmg/g。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膜,聚酯层(W层)是双轴取向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膜,在与膜面平行的剖面中,上述分散体的面内长轴长度与方向垂直于长轴方向的面内长度即面内短轴长度的比值:面内长轴长度/面内短轴长度≤2。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膜,在聚酯层(W层)的至少一侧上叠层有双轴取向聚酯层。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膜,在聚酯层(W层)中含有无机粒子,而且无机粒子的含量相对于聚酯层(W层)为5重量%以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酯膜,作为面光源用光扩散膜使用。
10.一种使用了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聚酯膜的面光源。
11.一种使用了权利要求1~8的任一项所述的聚酯膜的太阳能电池背板。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聚酯层(W层)位于太阳能电池背板的最背面。
13.使用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太阳能电池背板的太阳能电池。
14.一种权利要求1~9的任一项所述的聚酯膜的制造方法,将含有芳香族聚酯树脂(A)、和含有被酸改性的聚烯烃树脂(b2)且与该芳香族聚酯不相容的成分(B)混合在一起制成片,再沿长度方向拉伸成2~4倍,沿宽度方向拉曳拉伸成2~4倍,然后在150℃以上、芳香族聚酯树脂(A)的熔点-10℃以下的温度下进行热处理。 
CN2008801180593A 2007-11-30 2008-11-28 聚酯膜和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聚酯膜的面光源、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825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10423 2007-11-30
JP310423/2007 2007-11-30
PCT/JP2008/071638 WO2009069742A1 (ja) 2007-11-30 2008-11-28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太陽電池バックシート、太陽電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8251A CN101878251A (zh) 2010-11-03
CN101878251B true CN101878251B (zh) 2012-12-26

Family

ID=406786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8059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8251B (zh) 2007-11-30 2008-11-28 聚酯膜和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聚酯膜的面光源、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680206B2 (zh)
EP (1) EP2226350A4 (zh)
JP (2) JP5479914B2 (zh)
KR (1) KR101532987B1 (zh)
CN (1) CN101878251B (zh)
TW (1) TWI437032B (zh)
WO (1) WO20090697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9000450A1 (de) * 2009-01-28 2010-07-29 Evonik Degussa Gmbh Transparente, witterungsbeständige Barrierefolie, Herstellung durch Lamination, Extrusionslamination oder Extrusionbeschichtung
KR101410083B1 (ko) * 2009-03-31 2014-06-25 데이진 듀폰 필름 가부시키가이샤 태양 전지 이면 보호막용 적층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DE102009021712A1 (de) * 2009-05-18 2010-11-25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Gmbh Coextrudierte, biaxial orientierte Polyesterfolien mit verbesserten Hafteigenschaften, Rückseitenlaminate für Solarmodule und Solarmodule
KR101610990B1 (ko) 2009-06-05 2016-04-08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적층 필름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태양 전지 백 시트, 태양 전지
GB0915687D0 (en) * 2009-09-08 2009-10-07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Polyester films
WO2011052563A1 (ja) * 2009-10-28 2011-05-05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電気絶縁用二軸配向フィルムおよび電気絶縁用二軸配向フィルムを用いてなるフィルムコンデンサー
US20110168240A1 (en) * 2010-01-14 2011-07-14 Earl David Forrest Translucent cover for solar cells
JP2011165967A (ja) * 2010-02-10 2011-08-25 Fujifilm Corp 太陽電池用バックシート、及び、太陽電池用モジュール
JP2011238817A (ja) * 2010-05-12 2011-11-24 Toyo Aluminium Kk 太陽電池用裏面保護シートとそれを備えた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EP2586822B1 (en) * 2010-06-25 2016-08-31 Japan Polyethylene Corporation Resin composition for solar cell sealing material, and solar cell sealing material and solar cell module using same
JP5960979B2 (ja) * 2010-12-16 2016-08-0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ィルムおよび光拡散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GB2488787A (en) * 2011-03-07 2012-09-12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Stabilised polyester films
KR101371856B1 (ko) * 2011-03-17 2014-03-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친환경 태양전지용 백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6092217B2 (ja) * 2011-08-29 2017-03-08 サン−ゴバン グラス フランスSaint−Gobain Glass France 背面に疎水性コーティングを有する薄膜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その製造方法、その使用および疎水性コーティングの使用
JP5116869B1 (ja) * 2011-09-02 2013-01-09 昭和シェル石油株式会社 薄膜太陽電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50155822A1 (en) * 2011-11-15 2015-06-04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mproved flexible high modulus photovoltaic building sheathing member
CN103999233A (zh) * 2011-11-15 2014-08-20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改进的挠性低模量光伏建筑覆层部件
KR101549492B1 (ko) * 2011-12-28 2015-09-03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내황변성과 내충격성이 우수한 폴리에스테르 수지 조성물
KR20130096997A (ko) * 2012-02-23 2013-09-02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태양광모듈용 백시트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6241414B2 (ja) * 2012-03-14 2017-12-06 東洋紡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裏面封止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5964628B2 (ja) * 2012-03-26 2016-08-03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104642B2 (ja) * 2012-06-29 2017-03-29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樹脂用相溶化剤
EP2738203B1 (en) * 2012-11-29 2018-04-18 Solvay Specialty Polymers USA, LLC. Polyester compositions with improved heat and light aging
WO2014172337A1 (en) * 2013-04-17 2014-10-23 Saint-Gobain Performance Plastics Corporation Multilayer laminate for photovoltaic applications
GB201310837D0 (en) 2013-06-18 2013-07-31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Polyester film -IV
JP6187025B2 (ja) * 2013-08-20 2017-08-30 東レ株式会社 離型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15041100A1 (ja) * 2013-09-20 2015-03-26 電気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多層樹脂シート及びそれからなる食品包装容器
GB201317551D0 (en) 2013-10-03 2013-11-20 Dupont Teijin Films Us Ltd Co-extruded polyester films
JP6519234B2 (ja) * 2014-08-19 2019-05-29 東レ株式会社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バックシートおよび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6586886B2 (ja) * 2014-09-24 2019-10-09 東レ株式会社 白色フィルム
CN104356615A (zh) * 2014-11-14 2015-02-18 无锡中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太阳能背板的改性pet基材的制备方法
CN104371285B (zh) * 2014-11-14 2016-06-08 无锡中洁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耐高温耐光老化太阳能电池背板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4559080A (zh) * 2014-12-09 2015-04-29 杭州福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热塑性聚酯/聚乙烯组合物及其应用
JP6459951B2 (ja) * 2015-04-13 2019-01-30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反射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てなる液晶表示装置、照明装置、装飾用物品
JP6512246B2 (ja) * 2017-08-01 2019-05-15 東レ株式会社 離型用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7420462B2 (ja) * 2017-12-15 2024-01-23 東洋紡株式会社 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8503959B (zh) * 2018-02-28 2021-04-09 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太阳能电池背板用聚烯烃薄膜
CN111378256B (zh) * 2018-12-28 2022-05-31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形变聚酯反射聚酯膜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8295A (en) * 1980-07-17 1983-01-11 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Limited Films from 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and olefine polym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96021B2 (ja) 1993-05-14 2002-06-24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517442B2 (ja) 2000-03-28 2010-08-04 東レ株式会社 積層光拡散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2026354A (ja) 2000-07-11 2002-01-25 Toray Ind Inc 太陽電池裏面封止用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太陽電池
JP3323862B2 (ja) * 2000-09-06 2002-09-09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JP4253472B2 (ja) 2001-06-22 2009-04-15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偏光素子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3323866B1 (ja) * 2001-08-08 2002-09-09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装置
JP3982385B2 (ja) * 2001-11-27 2007-09-26 Jfeスチール株式会社 金属板ラミネート用樹脂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樹脂ラミネート金属板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2003238786A (ja) * 2002-02-22 2003-08-27 Okura Ind Co Ltd ポリエステル樹脂組成物及び該組成物から得られるフィルム
US20040151900A1 (en) * 2002-03-28 2004-08-05 Tetsuo Yoshida Biaxially oriented polyester film
JP2004107471A (ja) 2002-09-18 2004-04-08 Toray Ind Inc 二軸配向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275138B2 (ja) * 2003-09-11 2009-06-10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板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6100125A (ja) * 2004-09-29 2006-04-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プリズムレンズ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平面型発光装置
JP4933737B2 (ja) * 2005-02-03 2012-05-16 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07091834A (ja) * 2005-09-28 2007-04-12 Toyobo Co Ltd ヒネリ包装用二軸延伸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JP5096684B2 (ja) * 2006-03-28 2012-12-1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系熱収縮フィルム
US7851694B2 (en) * 2006-07-21 2010-12-14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Embossed high modulus encapsulant sheets for solar cell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68295A (en) * 1980-07-17 1983-01-11 Imperial Chemical Industries Limited Films from compositions of polyesters and olefine polymers

Non-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155153A 2002.05.28
JP特开2003-238786A 2003.08.27
JP特开2003-48246A 2003.02.18
JP特开2006-212925A 2006.08.17
JP特开2007-262183A 2007.10.11
JP特开2007-91834A 2007.04.1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00307570A1 (en) 2010-12-09
TW200942568A (en) 2009-10-16
WO2009069742A1 (ja) 2009-06-04
JP2014080629A (ja) 2014-05-08
EP2226350A4 (en) 2012-10-03
JP5479914B2 (ja) 2014-04-23
JP5692431B2 (ja) 2015-04-01
KR20100090680A (ko) 2010-08-16
TWI437032B (zh) 2014-05-11
EP2226350A1 (en) 2010-09-08
JPWO2009069742A1 (ja) 2011-04-14
KR101532987B1 (ko) 2015-07-01
CN101878251A (zh) 2010-11-03
US8680206B2 (en) 2014-03-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8251B (zh) 聚酯膜和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聚酯膜的面光源、太阳能电池背板和太阳能电池
CN102269831B (zh) 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膜
CN101348602B (zh) 白色聚酯膜
CN101910881B (zh) 反射片用白色叠层聚酯膜
CN101605841B (zh) 白色聚酯薄膜和反射片
CN101772547B (zh) 白色聚酯膜和使用其的面光源
TWI596146B (zh) film
CN101265335B (zh) 反射板用聚酯薄膜
CN101809468B (zh) 白色膜以及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CN102481771B (zh) 含空腔热收缩性聚酯系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49053A (zh) 太阳能电池用聚酯膜
JP6295664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
CN101512394A (zh) 液晶显示器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膜
TW201313466A (zh) 積層片及其製造方法
CN103467762A (zh) 白色膜的制造方法
CN104220496B (zh) 聚合物片、太阳能电池用背面保护片及太阳能电池模块
CN106908879B (zh) 一种高挺度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JP6119343B2 (ja)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07533163A (zh) 反射膜、及具有该反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照明装置、装饰用物品
JP2013201155A (ja) 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用裏面保護シート
TW201119839A (en) Production method of white film
TW201815588A (zh) 成形用白色聚酯薄膜及使用其之白色樹脂成形體
JP2012199592A (ja) 太陽電池裏面保護膜用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Termination date: 202011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