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09468B - 白色膜以及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 Google Patents

白色膜以及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09468B
CN101809468B CN2008801088510A CN200880108851A CN101809468B CN 101809468 B CN101809468 B CN 101809468B CN 2008801088510 A CN2008801088510 A CN 2008801088510A CN 200880108851 A CN200880108851 A CN 200880108851A CN 101809468 B CN101809468 B CN 1018094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in
white films
film
particl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885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09468A (zh
Inventor
青山滋
菊池朗和
高桥弘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ray Indust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oray Industr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ray Industries Inc filed Critical Toray Industri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1809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9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094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094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7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voids or po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8Mirr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0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light absorbing layer
    • G02F2201/086UV absorb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2/00Materials and properties
    • G02F2202/36Micro- or nanomateria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49921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 Y10T428/249953Composite having voids in a component [e.g., porous, cellular, etc.]
    • Y10T428/249986Void-containing component contains also a solid fiber or solid partic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Shaping By String And By Release Of Stress In Plastics And The Like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热尺寸稳定性优异的白色膜,并通过使用该白色膜,提供一种亮度特性优异的面光源。作为本发明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提供一种白色膜,是在内部具有树脂粒子、且在该树脂粒子的周围形成了气泡的白色膜,该白色膜具有该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为1.5μm以下、并且含0.05个/μm2以上该树脂粒子、且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该树脂粒子数的比例为15%以下的S层,并提供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Description

白色膜以及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白色膜的改良。更详细地说,涉及适合作为面光源用反射部件(反射板和反射器)的白色膜,并且该白色膜可以得到更明亮且照明效率优异的面光源。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个人电脑、电视、移动电话等的显示装置,大量使用利用了液晶的显示器。这些液晶显示器由于其自身并不是发光体,因此可以通过在其背侧设置称为背光源的面光源来照射光从而进行显示。此外,背光源为了适应不仅要照射光,而且必须均匀地照射整个屏幕的要求,而采取了被称为侧光型或直下型的面光源结构。其中,在希望薄型化、小型化的笔记本电脑等所使用的薄型液晶显示器用途中,适合使用侧光型、即相对于屏幕从侧面照射光这种类型的背光源。
一般来说,该侧光型背光源采用导光板方式,即在导光板的边缘以冷阴极管作为照明光源,利用使光均匀传播、扩散的导光板来均匀地照射整个液晶显示器。在该照明方法中,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光,要在冷阴极管的周围设置反射器,此外,为了使由导光板扩散至背面的光有效地反射至液晶屏幕侧,要在导光板的下方设置反射板。由此减少由冷阴极管发出的光的损失,并且实现使液晶屏幕更明亮的功能。
另一方面,在液晶电视这样的大屏幕用途中,由于侧光方式无法期待大面积屏幕的高亮度化,因此一直采用直下型光方式。这种方式在液晶屏幕的下部并列设置冷阴极管,从而冷阴极管平行排列在反射板上。反射板可以使用平面状、或者冷阴极管部分成型为半圆凹状的材料等。
对于可用于这种液晶屏幕用面光源的反射器和/或反射板(总称为面光源反射部件),要求是薄膜并同时具有高反射功能,一直以来单独使用添加了白色颜料的膜和/或内部含有微细气泡的膜,或者使用将这些膜与金属板、塑料板等贴合而成的材料。特别是使用内部含有微细气泡的膜的情况,由于亮度的提升效果和/或均匀性优异,因此被广泛使用(专利文献1、2)。
然而,液晶屏幕的用途,除了一直以来的笔记本电脑外,近年来在台式电脑和/或电视、移动电话的显示器等各种机器中被广泛采用。随着对液晶屏幕图像更高精细的要求,不断地进行着增加液晶屏幕的亮度从而使图像更鲜明、更易看的改良,而对于照明光源(例如,冷阴极管),也要求更高亮度、更高输出功率的材料。
专利文献1:特开平6-3221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7-1184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上述现有的膜由于光反射性不足,因此,在使用作为面光源反射部件的反射板和/或反射器时,照明光源的一部分光透射至反面,其结果是存在液晶屏幕的亮度不足、进而由于照明光源的光传播损失而照明效率下降等问题。因此,作为白色膜,要求更进一步提高反射率、遮光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因此,本发明的白色膜是内部具有树脂粒子、且在该树脂粒子的周围形成了气泡的白色膜,其中,该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为1.5μm以下,并且该白色膜具有含0.05个/μm2以上该树脂粒子、且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该树脂粒子数的比例为15%以下的层。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白色膜的反射特性、轻量性等优异,特别是在用作面光源内的反射板和/或反射器时,可以将液晶屏幕照射得明亮,并使液晶图像更鲜明且易看,因此是有用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白色膜需要具有S层,该S层是内部具有树脂粒子、且以该树脂粒子为核心材料在其周围形成气泡的层。通过使该树脂粒子的周围含有气泡,可以如后所述那样容易地制造具有高反射特性的白色膜。此处,在使用无机粒子作为核心材料时,同样可以在核心材料的周围形成大量的微细气泡。然而,无机粒子比树脂更容易含有杂质,且含有杂质的无机粒子即使很少,也具有光吸收性,因此在整个膜或主层中含有大量无机粒子时,难以充分提高形成的白色膜的特性。此外,多数情况下,由于无机粒子的粒子形状难以形成球面状,因此难以形成均匀的气泡。通过使用树脂粒子作为核心材料,与使用无机粒子作为核心材料的情况相比,不仅可以抑制光吸收性、进一步提高形成的白色膜的反射效率,而且可以实现白色膜的轻量化。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气泡可以是独立的气泡,也可以是多个气泡连接起来的状态。此外,对气泡形状不特别限制,但由于通过入射至膜上的光线在内部的气固界面(气泡与基体树脂或树脂粒子所形成的气固界面)上产生反射,从而表现出膜的白色性、光反射性,因此优选在膜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多个气固界面。为了在膜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多个气固界面,气泡的剖面形状优选为圆形或者相对于膜面方向伸长的椭圆形。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谓基体树脂(也有时简称为“基体”),是S层中所含的树脂,并且是指除树脂粒子以外的所有树脂。
本发明的白色膜的S层中所含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需要为1.5μm以下。这里所谓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是在白色膜的S层剖面内所观察到的树脂粒子的直径,在形状不是正圆形时,该数均粒径Dn是转换为同面积的正圆形后的值。此处,数均粒径Dn可以通过后述的方法求出。
数均粒径Dn更优选为1.2μm以下,进而优选为1.0μm以下。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如果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超过1.5μm,则难以在白色膜中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气泡、和/或形成粗大气泡,结果难以在膜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多个气固界面。因此,作为白色膜的白色性、光反射特性、轻量性差,并且有时即使组装到液晶显示装置中亮度特性也差,因此不优选。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使S层中所含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为1.5μm以下,可以获得作为白色膜的高反射特性。
此处,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为了使数均粒径Dn为1.5μm以下,如后所述,可列举下述(1)~(4)等方法:(1)使用预先控制了粒径的树脂粒子;(2)在使用热塑性树脂作为树脂粒子时,将内部所含的树脂粒子的熔融粘度和基体的熔融粘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3)使用规定的基体与树脂粒子的组合;(4)使基体中含有分散剂。
此外,本发明的白色膜的S层中需要含有0.05个/μm2以上的该树脂粒子。本发明中所谓树脂粒子的个数,是通过后述的测定方法所求出的个数。其更优选为0.08个/μm2以上,进而优选为0.10个/μm2以上,特别优选为0.11个/μm2以上,最优选为0.12个/μm2以上。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如果该树脂粒子不足0.1个/μm2,则难以在白色膜中含有大量的以该树脂粒子为核的气泡、和/或形成粗大气泡,结果难以在膜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多个气固界面。因此,作为白色膜的白色性、光反射特性、轻量性差,并且即使组装到液晶显示装置中亮度特性也差,因此不优选。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使S层中含有0.05个/μm2以上的该树脂粒子,可以获得作为白色膜的高反射特性。
此处,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为了使S层中含有0.05个/μm2以上的树脂粒子,如后所述,可列举下述(1)~(5)等方法:(1)使用预先控制了粒径的树脂粒子,并以规定量添加;(2)在使用与基体非相容的热塑性树脂作为树脂粒子时,将内部所含的树脂粒子原料的熔融粘度和基体的熔融粘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并使树脂粒子微分散化;(3)使用规定的基体与树脂粒子的组合,并使树脂粒子微分散化;(4)使基体中含有分散剂,并使树脂粒子微分散化;(5)通过(2)~(4)的方法进行微分散化,并相对于基体,添加规定量以上的作为树脂粒子的非相容热塑性树脂。
此外,在本发明的白色膜的S层中所含的树脂粒子中,需要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该树脂粒子数的比例相对于S层中的总树脂粒子数为15%以下。更优选为12%以下,进而优选为10%以下,特别优选为8%以下。在本发明中,如果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该树脂粒子数的比例超过15%,则难以在白色膜中含有大量的以该树脂粒子为核的气泡、和/或形成粗大气泡,结果难以在膜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多个气固界面。因此,作为白色膜的白色性、光反射特性、轻量性差,并且即使组装到液晶显示装置中亮度特性也差,因此不优选。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将S层中所含的该树脂粒子中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该树脂粒子数的比例控制为15%以下,可以获得作为白色膜的高反射特性。
此处,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为了使S层中所含的树脂粒子中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该树脂粒子数的比例为15%以下,如后所述,可列举下述(1)~(4)等方法:(1)使用预先控制了粒径的树脂粒子;(2)在树脂粒子是与基体非相容的热塑性树脂时,将S层中的树脂粒子的熔融粘度和S层中的基体的熔融粘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3)使用规定的基体与树脂粒子的组合;(4)使基体中含有分散剂。
本发明的白色膜如上所述,可以在膜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多个气固界面,并且可以获得在现有的白色膜中不能实现的高反射特性。特别是在用作液晶显示用反射膜时,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其结果是可以获得在现有的白色膜中不能得到的高亮度提升效果。
此外,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S层中所含的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Dv与数均粒径Dn的比Dv/Dn优选为1.7以下。此处所谓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Dv与数均粒径Dn的比Dv/Dn,是通过后述方法所得的值。通过求出体积平均粒径Dv,并求出它与上述数均粒径Dn的比Dv/Dn,可以得到Dv/Dn。此处所得的Dv/Dn是表示树脂粒子的粒径分布的宽度的值,该值越大,则表示树脂粒子的粒径分布越宽。理论上的最下限值为1.0,这种情况表示完全单分散。Dv/Dn更优选为1.6以下,进而优选为1.5以下,特别优选为1.4以下。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如果Dv/Dn超过1.7,则在白色膜中形成粗大气泡,结果难以均匀形成以该树脂粒子为核的气泡,从而难以在膜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多个气固界面。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使S层中所含的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Dv与数均粒径Dv的比Dv/Dn为1.7以下,可以在膜内部形成均匀的气泡,其结果是可以获得作为白色膜的高反射特性。
可以通过在作为基体的树脂中分散作为树脂粒子的非相容树脂,将其加工成片状,接着将该片进行单轴或双轴拉伸,从而得到本发明的白色膜。
此处,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作为可以用作树脂粒子的非相容树脂,其材质可以是热塑性树脂、交联性树脂粒子的任一种。在使用热塑性树脂作为树脂粒子时,可以通过简单的工序制作,这从成本观点考虑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在使用交联性树脂粒子时,与使用热塑性树脂的情况相比有时工序增加,但通过使用预先控制了形状使其为上述范围而成的树脂粒子,可以容易地得到满足上述要件的白色膜。
本发明的白色膜的S层中,除树脂粒子外,优选还含有结晶性树脂(A)。通过至少含有结晶性树脂(A)作为基体,可以通过拉伸、热处理而使S层发生取向结晶,从而形成机械强度、耐热性优异的白色膜。此处所谓结晶性树脂,是指依据JIS K7122(1999),在由后述方法所得的2nd RUN的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图中,可观察到随着结晶产生的发热峰的树脂。更详细地说,将由发热峰面积求出的结晶焓ΔHcc为1J/g以上的树脂作为结晶性树脂。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在构成基体的树脂中结晶性树脂为1种的情况下,将该树脂作为结晶性树脂(A)。此外,在含有多种构成基体的结晶性树脂的情况下,将结晶性树脂中为主要成分的结晶性树脂作为结晶性树脂(A)。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结晶性树脂(A)优选使用结晶焓ΔHcc为5J/g以上、更优选为10J/g以上、进而优选为15J/g以上的树脂。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使结晶性树脂(A)的结晶焓为上述范围,从而可以通过拉伸、热处理来进一步促进取向结晶,其结果是可以形成机械强度、耐热性更优异的白色膜。
本发明的白色膜中所用的结晶性树脂(A)优选满足上述要件,作为其具体例,可列举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乳酸等聚酯系树脂,聚乙烯、聚苯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醚系树脂、聚酯酰胺系树脂、聚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等。其中,由于共聚单体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由此而容易调整材料物性等原因,特别优选以选自聚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中的热塑性树脂为主而形成的结晶性树脂。此外,特别是从机械强度、耐热性等观点考虑,更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通过使用聚酯树脂作为基体树脂,可以维持高的无着色性,并在形成膜时实现高机械强度。此外,它们是廉价的。
此处,可以通过使适当的构成结晶性树脂(A)的树脂的单体种类共聚来调整结晶焓。例如,通过向主骨架中导入苯环、萘环、蒽环、芘环等芳香族骨架,和/或在树脂中添加结晶促进剂等,可以提高结晶焓。此外,通过向主骨架中导入环己烷骨架、降冰片烯骨架等脂环式骨架、双酚A骨架、螺环二醇骨架、9,9-二[(4-(2-羟乙氧基)苯基]芴等大体积骨架,可以降低结晶焓。
此外,通过导入增塑剂和/或交联剂等,也可以调整结晶焓。例如,增塑剂和/或交联剂的添加量越多,则越能够降低结晶焓。通过适当添加这些增塑剂和/或交联剂,可以形成满足上述条件范围的树脂。
此外,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构成基体的树脂种类也可以是结晶性树脂与非晶性树脂的混合物。这种情况下,从耐热性、机械强度的观点考虑,优选在以构成S层的所有树脂(包含树脂粒子)为100重量%时,构成S层的基体的结晶性树脂(A)(在存在多种结晶性树脂时,是所有结晶性树脂的总重量)的比例为50重量%以上。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形成气泡的树脂粒子优选是相对于构成膜的结晶性树脂(A)为非相容的树脂(非相容树脂(B))。所谓非相容性树脂(B),是指至少与结晶性树脂(A)所形成的基体不相容、且微分散在基体中的树脂。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优选通过使非相容性树脂微分散在基体中并进行拉伸,从而以该树脂为核形成空隙(气泡)。
本发明的白色膜所含的非相容性树脂(B)只要满足上述要件,则可以使用结晶性树脂、非晶性树脂的任一种。此处所谓结晶性树脂,与结晶性树脂(A)的定义中所述的一样,是指依据JIS K7122(1999),在由后述方法所得的2nd RUN的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图中,可观察到随着结晶而产生的发热峰的树脂。更详细地说,将由发热峰面积所求出的结晶焓ΔHcc为1J/g以上的树脂作为结晶性树脂。此外,所谓非晶性树脂,是观察不到随着结晶化而产生的发热峰、或者即使观察到发热峰其结晶焓也不足1J/g的树脂。
此处,当非相容性树脂(B)为非晶性树脂(B1)时,优选该非晶性树脂(B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为170℃以上。所谓非晶性树脂(B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是由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以下,称为DSC)获得的、升温过程(升温速度:20℃/分钟)中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并且是通过基于JIS K-7121(1999)的方法,在与上述方法同样得到的2nd RUN的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图中的由玻璃化转变的台阶状变化部分中,由在纵轴方向上与各基线的延长直线等距离的直线、与玻璃化转变的台阶状变化部分的曲线的交点所求出的值。玻璃化转变温度Tg1更优选为180℃以上,进而优选为185℃以上。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如果非晶性树脂(B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小于170℃,则在为了赋予尺寸稳定性而对膜实施热处理时,作为核心材料的非相容性树脂(B1)变形,其结果是有时以其为核而形成的气泡减少或消失、且反射特性下降等。另外如果为了维持反射特性而使热处理温度低温化,这种情况下则有时膜的尺寸稳定性下降,因此不优选。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使非晶性树脂(B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为170℃以上,可以使高反射率和尺寸稳定性同时实现。
此外,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对非晶性树脂(B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上限不特别限制,但优选为结晶性树脂(A)的熔点Tm-5℃以下,更优选为Tm-10℃以下,进而优选为Tm-20℃以下。这是因为,考虑到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如果非晶性树脂(B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超过Tm-5℃,则在与形成基体的结晶性树脂树脂(A)进行熔融混炼时,非相容性树脂(B1)不能充分软化而无法促进微分散化。
此外,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当非相容性树脂(B)为结晶性树脂(B2)时,该结晶性树脂(B2)的熔点Tm2优选为170℃以上。所谓结晶性树脂(B2)的熔点Tm2,是升温过程(升温速度:20℃/分钟)中的熔点Tm,并且是通过基于JIS K-7121(1999)的方法,将后述方法所得的2nd RUN的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图中的结晶熔解峰的峰顶温度,作为结晶性树脂(B2)的熔点Tm2。结晶性树脂(B2)的熔点Tm2更优选为180℃以上,进而优选为185℃以上。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如果结晶性树脂(B2)的熔点Tm2小于170℃,则在为了赋予尺寸稳定性而对膜实施热处理时,作为核心材料的非相容性树脂(B2)熔解,其结果是有时以其为核所形成的气泡减少或消失、且反射特性下降等。另外如果为了维持反射特性而使热处理温度低温化,这种情况下则有时膜的尺寸稳定性下降,因此不优选。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使结晶性树脂(B2)的熔点Tm2为170℃以上,可以使高反射率和尺寸稳定性同时实现。
此外,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对结晶性树脂(B2)的熔点Tm2的上限不特别限制,优选为结晶性树脂(A)的熔点Tm-5℃以下,更优选为Tm-10℃以下,进而优选为Tm-20℃以下。这是因为,考虑到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如果结晶性树脂(B2)的熔点Tm2超过Tm-5℃,则在与形成基体的结晶性树脂(A)进行熔融混炼时,非相容性树脂(B2)不能充分软化而无法促进微分散化。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非相容性树脂(B)优选满足上述的要件,作为其具体例,可列举共聚的聚酯系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环戊二烯等直链状、支链状或环状的聚烯烃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醚系树脂、聚酯酰胺系树脂、聚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聚丙烯腈、聚亚苯基硫醚、聚苯乙烯、氟系树脂等。其中,由于共聚的单体种类的多样性以及由此而容易调整材料物性等原因,特别优选以选自聚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或它们的混合物中的热塑性树脂为主而形成非相容性树脂。这些非相容性树脂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还可以将2种以上的非相容性树脂并用。
具体来说,在使用聚酯系树脂作为基体时,作为非相容性树脂(B),优选列举聚烯烃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醚系树脂、聚酯酰胺系树脂、聚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等。其中,作为该非相容树脂(B),优选使用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环戊二烯等直链状、支链状或环状的聚烯烃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系树脂,聚苯乙烯、氟系树脂等。这些非相容性树脂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还可以将2种以上的非相容性树脂并用。其中,从空隙形成性优异这方面考虑,优选使用表面张力小的聚烯烃系树脂。具体来说,当本发明的白色膜所含的非相容性树脂(B)为结晶性树脂(B2)时,优选使用聚丙烯、聚甲基戊烯。聚甲基戊烯相对来说不仅与聚酯的表面张力差大、空隙形成性优异、每单位添加量的气泡形成效果大,而且由于熔点高而不易因热处理而发生变形,因而在制膜时可以充分实施热处理,其结果是聚甲基戊烯具有可以提高形成的膜的机械强度、尺寸稳定性这样的特征,因此作为结晶性树脂(B2)是特别优选的。
此处,作为聚甲基戊烯,优选分子骨架中含有优选为80摩尔%以上、更优选为85摩尔%以上、特别优选为90摩尔%以上的来自4-甲基-1-戊烯的衍生单元。此外,作为其他衍生单元,可例示乙烯单元、丙烯单元、1-丁烯单元、3-甲基-1-丁烯或除4-甲基-1-戊烯以外的碳原子数为6~12的烃等。聚甲基戊烯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此外,可以使用组成、熔融粘度等不同的多种聚甲基戊烯,和/或将其与其他烯烃系树脂和/或其他树脂并用。
此外,当本发明的白色膜所用的非相容性树脂(B)为非晶性树脂(B1)时,特别优选使用环状烯烃共聚物。所谓环状烯烃共聚物,是由选自环链烯、二环链烯、三环链烯和四环链烯中的至少一种环状烯烃,与乙烯、丙烯等直链烯烃所形成的共聚物。作为所述环状烯烃的代表例,有二环[2,2,1]庚-2-烯、6-甲基二环[2,2,1]庚-2-烯、5,6-二甲基二环[2,2,1]庚-2-烯、1-甲基二环[2,2,1]庚-2-烯、6-乙基二环[2,2,1]庚-2-烯、6-正丁基二环[2,2,1]庚-2-烯、6-异丁基二环[2,2,1]庚-2-烯、7-甲基二环[2,2,1]庚-2-烯、三环[4,3,0,12.5]-3-癸烯、2-甲基三环[4,3,0,12.5]-3-癸烯、5-甲基三环[4,3,0,12.5]-3-癸烯、三环[4,4,0,12.5]-3-癸烯、10-甲基三环[4,4,0,12.5]-3-癸烯等。
特别是,二环[2,2,1]庚-2-烯(降冰片烯)和/或其衍生物,在生产性、透明性、易于高Tg化等方面是优选的。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当非相容性树脂(B)为非晶性树脂(B1)时,通过使用如上所述的环状烯烃共聚物,与聚甲基戊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现在使用的非相容性树脂相比,可以更好地微分散在膜中,其结果是可以在膜的厚度方向上形成多个气固界面,从而能够获得在现有的白色膜中无法实现的高反射特性、白色性、遮光性。特别是在用作液晶显示用反射膜时,可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其结果是可以获得在现有的白色膜中难以获得的高亮度提升效果。
此外,为了将非晶性树脂(B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列举例如,增加环状烯烃共聚物中的环状烯烃成分的含量、并减少乙烯等直链烯烃成分的含量的方法。具体来说,优选环状烯烃成分为60摩尔%以上、乙烯等直链烯烃成分的含量小于40摩尔%。更优选环状烯烃成分为70摩尔%以上、乙烯等直链烯烃成分的含量小于30摩尔%,进而优选环状烯烃成分为80摩尔%以上、乙烯等直链烯烃成分的含量小于20摩尔%。特别优选环状烯烃成分为90摩尔%以上、乙烯等直链烯烃成分的含量小于10摩尔%。通过使含量在该范围内,可以将环状烯烃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至上述范围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
此外,对直链烯烃成分不特别限制,从反应性的观点考虑,优选为乙烯成分。
进而,对环状烯烃成分也不特别限制,从生产性、透明性、高Tg化的观点考虑,优选为二环[2,2,1]庚-2-烯(降冰片烯)和/或其衍生物。
此外,除了上述两种成分之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内,还可以根据需要共聚其他可共聚的不饱和单体成分。作为该可共聚的不饱和单体,可以例示丙烯、1-丁烯、4-甲基-1-戊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二烯、1-十四烯、1-十六烯、1-十八烯、1-二十烯等碳原子数为3~20的α-烯烃,环戊烯、环己烯、3-甲基环己烯、环辛烯、1,4-己二烯、4-甲基-1,4-己二烯、5-甲基-1,4-己二烯、1,7-辛二烯、二环戊二烯、5-亚乙基-2-降冰片烯、5-乙烯基-2-降冰片烯、四环十二烯、2-甲基四环十二烯、2-乙基四环十二烯等。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在以构成S层的所有材料的总量为100重量%时,优选含有5~50重量%的上述非相容性树脂(B)。非相容性树脂(B)的添加量优选为10重量%以上,更优选为15重量%以上,进而优选为20重量%以上。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如果非相容性树脂(B)的添加量不足5重量%,则有时白色性和/或光反射特性变差。另一方面,如果非相容性树脂(B)的添加量在100重量%构成S层的所有材料的总重量中超过50重量%,则有时膜的强度下降,在拉伸时容易发生断裂。通过使含量在该范围内,可以表现出充分的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
此外,在本发明中,当结晶性树脂(A)为聚酯时,作为基体,在结晶性树脂(A)中可以含有导入了共聚成分的共聚聚酯树脂(C)。对这时共聚成分的量不特别限制,从透明性、成形性等观点,以及下述非晶化的观点考虑,二羧酸成分和二醇成分相对于各自的成分均优选为1~70摩尔%,更优选为10~40摩尔%。
此外,使用通过共聚而形成非晶性的聚酯作为共聚树脂(C),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是一种优选方式。作为非晶性的聚酯的例子,可列举二醇成分的主成分为脂环族二醇的共聚聚酯树脂、和/或酸成分为间苯二甲酸的共聚聚酯树脂等作为优选例。特别是从透明性、成形性的观点和/或后述的非相容树脂(B)的微分散化效果的观点考虑,优选使用二醇成分为作为一种脂环族二醇的环己烷二甲醇的、共聚而得的非晶性聚酯。这时,从非晶化的观点考虑,优选共聚而得的非晶性聚酯树脂中作为二醇成分的环己烷二甲醇成分为30摩尔%以上。其中,特别优选二醇成分的30~40摩尔%为环己烷二甲醇、二醇成分的60~70摩尔%为乙二醇、并使用对苯二甲酸作为二羧酸成分而得的环己烷二甲醇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通过添加上述共聚而得的非晶性聚酯,可以使非相容性树脂(B)在基体树脂中的分散更稳定,具有微分散的效果。虽然出现这种效果的详细原因不明,但通过这种操作,可以在膜中生成大量气泡,结果可以实现高反射性、高白色性、轻量性。此外,通过添加这种非晶性聚酯,可以提高拉伸性和/或制膜性。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在以构成S层基体的所有树脂(包含树脂粒子(II))为100重量%时,相对于所有树脂,上述共聚树脂(C)的含量优选为5重量%以上且不足50重量%。更优选为10重量%以上且不足40重量%,进而优选为10重量%以上且不足35重量%。如果基体中所含的共聚树脂(C)的含量不足10重量%,则有时难以使非相容性树脂(B)在基体中微分散化,因此不优选。此外,如果共聚树脂(C)的含量超过50重量%,则耐热性下降,在为了赋予尺寸稳定性而实施膜的热处理时,有时基体软化,其结果是气泡减少或消失,并且反射特性下降等。另外如果为了维持反射特性而使热处理温度低温化,这种情况下则有时膜的尺寸稳定性下降,因此不优选。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将共聚树脂(C)相对于100重量%构成基体的所有树脂(包含树脂粒子)的添加量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上述非相容成分的分散效果,同时可以维持膜的制膜性和/或机械特性,结果可以使高反射率和尺寸稳定性同时实现。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为了使非相容性树脂(B)进一步微分散在基体中,优选除了在基体中添加上述的结晶性树脂(A)和共聚树脂(C)之外,还添加分散剂(D)。
这是因为,通过添加分散剂(D),可以进一步减小非相容性树脂(B)的分散粒径,其结果是可以使通过拉伸而生成的扁平气泡进一步微细化,最终可以提高膜的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
对上述分散剂(D)的种类不特别限制,当结晶性树脂(A)为聚酯系树脂时,可以使用具有羧基和/或环氧基等极性基团、和/或与聚酯具有反应性的官能团的烯烃系聚合物或共聚物,二甘醇、聚亚烷基二醇、表面活性剂和热粘结性树脂等。当然,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2种以上并用。
其中,特别优选由聚酯成分与聚亚烷基二醇成分所形成的聚酯-聚亚烷基二醇共聚物(D1)。
这时,作为聚酯成分,优选为由碳原子数为2~6的脂肪族二醇部分、与对苯二甲酸和/或间苯二甲酸部分所形成的聚酯成分。此外,作为聚亚烷基二醇成分,优选为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四亚甲基二醇等成分。
作为特别优选的组合,是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作为聚酯成分、并使用聚乙二醇或聚四亚甲基二醇作为聚亚烷基二醇成分的组合。其中,特别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作为聚酯成分、并使用聚四亚甲基二醇作为聚亚烷基二醇成分的组合,或者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聚酯成分、并使用聚乙二醇作为聚亚烷基二醇成分的组合。
对本发明中所用的分散剂(D)的添加量不特别限制,在以构成S层基体的所有树脂(包含树脂粒子)为100重量%时,优选为0.1~30重量%,更优选为2~25重量%,进而优选为5~20重量%。当添加量少于0.1重量%时,由于将气泡微细化的效果变小,因此不优选。此外,当添加量多于30重量%时,则有时耐热性下降,并且在为了赋予尺寸稳定性而实施膜的热处理时基体软化,其结果是气泡减少或消失,且反射特性下降等。另外如果为了维持反射特性而使热处理温度低温化,这种情况下则有时膜的尺寸稳定性下降,因此不优选。另外还有时产生生产稳定性下降和/或成本上升等问题,因此不优选。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将共聚聚酯相对于总基体成分的添加量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上述非相容性树脂(B)的分散效果,同时可以维持膜的制膜性和/或机械特性,结果可以使高反射率和尺寸稳定性同时实现。此外,还有时产生生产稳定性下降和/或成本上升等问题,因此不优选。
此处,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在该结晶性树脂(A)的熔点Tm+20℃、剪切速度为200/秒的条件下,该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Pa·S)与该非相容性树脂(B)的熔融粘度η2(Pa·s)的关系优选为-0.3≤log10(η2/η1)≤0.55。此处所谓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非相容性树脂(B)的熔融粘度η2,是通过依据JIS K-7199(1991)的方法所得的值,并且是按照以下(1)~(4)的步骤所求出的值。
(1)对于该结晶性树脂(A)、非相容性树脂(B),当它们具有水解性时,分别进行干燥使得水分含有率为50ppm以下。
(2)使用(1)的树脂,在该结晶性树脂(A)的熔点Tm+20℃的温度下,以至少三点以上的不同剪切速度测定熔融粘度。
(3)将所得的值,分别以剪切速度的对数为横轴、以熔融粘度的对数为纵轴进行对数作图,并由所得图求出幂近似曲线。
(4)由所得的幂近似曲线,求出在剪切速度为200/秒下的熔融粘度。
此处,作为树脂的干燥方法,可以使用热风烘箱,通过电热板、红外线等进行加热干燥,和/或真空干燥、冷冻干燥等公知方法,和/或它们的组合方法。另外,为了防止干燥之后吸湿,可以在就要测定之前实施干燥,在干燥结束之后立即实施测定。如果无法在干燥之后立即进行测定,则在直到就要测定之前,使用干燥器、保藏库等,在干燥条件下、干燥氮气条件下、真空条件下等不会吸湿的条件下保管样品。
此外,所谓结晶性树脂(A)的熔点Tm,是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测定(以下称为DSC)所得的、升温过程(升温速度:20℃/分钟)中的熔点Tm,并且根据基于JIS K-7121(1999)的方法,将后述方法所得的2nd RUN的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图中的结晶熔解峰的峰顶温度,作为结晶性树脂的熔点Tm。
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上述方法所求出的、在该结晶性树脂(A)的熔点Tm+20℃、剪切速度200/秒的条件下的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Pa·s)与非相容性树脂(B)的熔融粘度η2(Pa·s)的范围优选为-0.3≤log10(η2/η1)≤0.55。更优选为-0.2≤log10(η2/η1)≤0.5,进而优选为-0.1≤log10(η2/η1)≤0.45,特别优选为0≤log10(η2/η1)≤0.40。如果log10(η2/η1)超过0.55,则非相容性树脂(B)的粘度过高,有时在混炼时难以对非相容性树脂(B)实施充分的剪切,难以使分散粒径微细化。此外,如果log10(η2/η1)低于-0.3,则非相容性树脂(B)的粘度过低,有时将非相容性树脂(B)混炼到含有结晶性树脂(A)的基体本身就变得困难。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将log10(η2/η1)控制在-0.3≤log10(η2/η1)≤0.55的范围内,可以使混炼性和微分散性同时实现。
此外,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在该结晶性树脂(A)的熔点Tm+20℃、剪切速度200/秒的条件下,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Pa·s)与非相容性树脂(B)的熔融粘度η2(Pa·s)的关系优选为0.5≤log10(η2)/log10(η1)≤1.3。更优选为0.8≤log10(η2)/log10(η1)≤1.3,进而优选为0.9≤log10(η2)/log10(η1)≤1.25,特别优选为0.95≤log10(η2)/log10(η1)≤1.20,最优选为0.95≤log10(η2)/log10(η1)≤1.15。如果log10(η2)/log10(η1)超过1.3,则非相容性树脂(B)的粘度过高,混炼时难以对非相容性树脂(B)实施充分的剪切,有时难以使分散粒径微细化。此外,如果log10(η2)/log10(η1)小于0.5,则非相容性树脂(B)的粘度过低,有时将非相容性树脂(B)混炼到含有结晶性树脂(A)的基体中本身就变得困难。通过将log10(η2)/log10(η1)控制在0.5≤log10(η2)/log10(η1)≤1.3的范围内,可以使混炼性和微分散性同时实现。
此处,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在使用热塑性树脂作为树脂粒子的情况下,在结晶性树脂(A)的熔点Tm+20℃、剪切速度200/秒下,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Pa·s)和非相容性树脂(B)的熔融粘度η2(Pa·s)的差η2-η1优选为-300~1000Pa·s。
η2-η1更优选为-200~800Pa·s,进而优选为-100~700Pa·s,特别优选为-50~600Pa·s。如果η2-η1超过1000Pa·s,则有时非相容性树脂(B)的粘度过高而难以微分散在基体中,和/或结晶性树脂(A)的粘度过低而形成的片的机械强度下降,因此不优选。此外,如果η2-η1低于-300Pa·s,则有时非相容性树脂(B)的粘度过低而混炼到含有结晶性树脂(A)的基体中本身就变得困难,和/或结晶性树脂(A)的粘度过高而难以挤出、因而难以片化。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使结晶性树脂(A)的η1与非相容性树脂(B)的熔融粘度η2的差η2-η1为-300~1000Pa·s,可以使混炼性、微分散性、制膜性、形成的膜的机械强度同时实现。
此外,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优选为50~3000Pa·s。更优选为80~2000Pa·s,进而优选为100~1000Pa·s。如果η1超过3000Pa·s,则有时其聚合变得困难,和/或即使能够聚合该树脂的粘度也变高、从而难以挤出。此外,如果η2低于50Pa·s,则有时在混炼时难以进行剪切而容易残留粗大粒子,而且在制膜时容易滞留气泡而难以片化,和/或即使能够片化其机械强度也下降。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使该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为50~3000Pa·s,可以使白色膜的制膜性和机械强度同时实现。
此外,如果上述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为300Pa·s以上,则可以进一步增强分子链的缠结而使制膜性更好,从而可以在制膜时破损少、制膜性良好的条件下制造白色膜。此外,如果熔融粘度为400Pa·s以下,则拉伸时的内部应力很难残留,从而可以形成热收缩率更低的白色膜。
此外,非相容性树脂(B)的熔融粘度η2优选为10~2000Pa·s。更优选为20~1500Pa·s,进而优选为20~1000Pa·s,特别优选为50~800Pa·s。如果η2超过2000Pa·s,则为了使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与结晶性树脂(B)η2形成上述的粘度关系,需要提高结晶性树脂(A)的粘度,有时其聚合变得困难,和/或即使能够聚合其树脂粘度也过高而难以进行挤出。此外,如果η2小于10Pa·s,则为了满足上述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与结晶性树脂(B)的η2的关系,需要降低结晶性树脂(A)的粘度,有时在制膜时容易滞留气泡而难以片化,和/或即使能够片化其机械强度也下降,因此不优选。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使非相容性树脂(B)的熔融粘度η2为10~2000Pa·s,可以使白色膜的制膜性和机械强度同时实现。
本发明的白色膜中,可以根据需要,以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量配合适当的添加剂,例如,耐热稳定剂、抗氧化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稳定剂、有机系的润滑剂、有机系微粒、填充剂、成核剂、染料、分散剂、偶联剂等。
可以通过将结晶性树脂(A)、非相容性树脂(B)、共聚树脂(C)、分散剂(D)进行熔融混炼,然后加工为片状,并进行双轴拉伸,从而得到本发明的白色膜。
本发明的白色膜,可以是仅由S层形成的单层白色膜,但一种优选方式是在该S层(以下,也有时将S层称为A层)的至少一侧上层叠与A层不同的层(B层)。通过层叠所述具有其他功能的层,可以控制反射光的光扩散性,赋予膜高机械强度,赋予制膜性,和/或使其具有其他附带的功能。该叠层结构可以是A层/B层或B层/A层/B层的任一种。
当本发明的白色膜是叠层结构时,为了提高表面滑动性和/或制膜时的移动耐久性,优选添加各种粒子。这时,层叠的B层中可以含有有机或无机微粒、或非相容性树脂。其中,从提高膜的卷绕性、长时间的制膜稳定性、经时稳定性和/或光学特性等观点考虑,特别优选含有无机系微粒。如上所述,无机粒子由于吸收等比树脂粒子大等,因此如果大量用于整个膜和/或主层(A层),则由于其吸收效果而难以获得高反射特性。然而,通过在表面上形成薄薄的一层作为B层,可以在尽可能地抑制吸收的同时赋予各种特性。作为无机系微粒的例子,可以列举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锌、氧化钛、氧化锌(锌白)、氧化锑、氧化铈、氧化锆、氧化锡、氧化镧、氧化镁、碳酸钡、碳酸锌、碱式碳酸铅(铅白)、硫酸钡、硫酸钙、硫酸铅、硫化锌、磷酸钙、二氧化硅、氧化铝、云母、云母钛、滑石、粘土、高岭土、氟化锂和氟化钙等。
该无机系微粒可以具有气泡形成性,也可以没有。气泡形成性还依赖于与构成基体的树脂(聚酯系树脂)的表面张力差、无机系微粒的平均粒径和/或凝集性(分散性)等,作为上述无机系微粒中具有气泡形成性的代表微粒,有碳酸钙、硫酸钡、碳酸镁等。在使用具有气泡形成性的粒子的情况下,通过在制膜时在至少一个方向上进行拉伸,可以使层叠的层中也含有气泡,其结果是有时可以提高反射特性,因此更优选。另一方面,没有气泡形成性的无机系微粒主要通过与构成基体的树脂(聚酯系树脂)的折射率差来使膜白色化,其代表例为氧化钛、硫化锌、氧化锌、氧化铈等,并且在使用这些微粒时,可以提高白色膜的遮光性。
这些无机系微粒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此外,还可以是多孔和/或中空多孔等形态,进而为了提高其相对于树脂的分散性,还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效果的范围内进行表面处理。
此外,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无机系微粒在B层中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05~3μm,更优选为0.07~1μm。在无机系微粒的平均粒径在上述范围之外的情况下,有时由于凝集等而导致无机系微粒的均匀分散性不良,或者由于粒子本身而导致膜表面的光泽或平滑性下降。
此外,对B层中的无机系微粒的含量的范围不特别限制,但优选为1~35重量%,更优选为2~30重量%,进而优选为3~25重量%。在含量少于上述范围的情况下,有时难以提高膜的白色性、遮光性(光学浓度)等特性,相反,在含量多于上述范围的情况下,不仅膜表面的平滑性容易下降,而且有时会产生在拉伸时膜破损和/或在后加工时产生粉尘等问题。
本发明白色膜的厚度优选为10~500μm,更优选为20~300μm。此外,S层的厚度也同样优选为10~500μm,更优选为20~300μm。当厚度不足10μm时,难以确保膜的平坦性,并且在用作面光源时,亮度容易发生不均匀。另一方面,当厚于500μm时,在作为光反射膜而用于液晶显示器等中的情况下,有时厚度过大。
此外,当本发明的白色膜为叠层膜时,其表层部/内层(S层)部的厚度比率优选为1/200~1/3,更优选为1/50~1/4。当其为表层部/内层(S层)部/表层部的3层叠层膜时,该比率用两个表层部的总计/内层(S层)部来表示。
为了赋予本发明的白色膜易粘结性和/或抗静电性等,可以使用公知技术涂布各种涂液,也可以进一步设置用于提高耐冲击性的硬涂层、用于使其具有耐紫外线性的耐紫外线层、用于赋予阻燃性的阻燃层等具有其他功能的层(C层)。
此外,本发明的白色膜可以在白色膜中和/或涂布层中含有耐光剂。此处所谓耐光剂,是具有紫外线吸收能力的物质,通过在白色膜中和/或涂布层中含有这些物质,可以防止膜由于紫外线而产生色调变化。作为优选使用的耐光剂,只要是不会损害其他特性的范围,就不特别限制,但希望选择耐热性优异、与形成基体的树脂的相容性良好而可以均匀分散、同时着色小而不会对树脂和膜的反射特性产生不良影响的耐光剂。作为这种耐光剂,可列举例如,水杨酸系、二苯甲酮系、苯并三唑系、氰基丙烯酸酯系、三嗪系等紫外线吸收剂和受阻胺系等紫外线稳定剂等。
本发明的白色膜是由上述构成形成的,该白色膜的全光线透射率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2.3%以下,进而优选为2.0%以下。另外,此处所谓透射率,是基于JIS-7361(1997)测定的值。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使透射率为2.0%以下,可以抑制漏光到背面,结果可以形成白色性、反射特性优异的白色膜,特别是在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用途时,可以获得高亮度提升效果。
此外,本发明的白色膜的相对反射率优选为100%以上。更优选为100.5%以上,进而优选为101%以上。此处所谓相对反射率,是使用具有内面为硫酸钡制的积分球、10°倾斜隔离物的分光光度计,并使用氧化铝作为标准白色板,在波长560nm下测定以入射角10°入射光时的反射率,并以标准白色板的反射率为100%时求得的相对反射率。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使相对反射率为100%以上,可以形成白色性、反射特性优异的白色膜,特别是在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用途时,可以获得高亮度提升效果。
此处,为了将本发明的白色膜的全光线透射率、相对反射率调整到上述范围内,可以通过(1)、(2)等来实现:(1)将S层内部的树脂粒子的分散粒径、密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2)提高S层的厚度。此处,对于现有的白色膜,为了将相对反射率调整在上述范围内,只有(2)的提高膜厚度的方法。在本发明的白色膜中,通过将膜内部的树脂粒子的分散粒径、密度控制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形成在现有的白色膜中无法实现的、更薄且具有高遮光性能、高反射性能的白色膜。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白色膜优选以300μm以下的厚度实现上述透射率、反射率。更优选以250μm以下的厚度实现,进而优选以225μm以下厚度实现。本发明的白色膜通过以上述厚度实现透射率、反射率,可以形成更薄且具有高反射性能的白色膜。其结果是,在用作例如液晶显示器的反射部件时,可以使高亮度提升效果和显示器薄膜化同时实现。
本发明的白色膜的比重优选为1.2以下。此处所谓比重,是基于JISK7112(1980版)所求出的值。更优选为1.1以下,进而优选为1.0以下。当比重超过1.2时,气层的占有率过低,反射率下降,因而在用作面光源用的反射板时,有亮度不足的倾向,因此不优选。另外,比重的下限优选为0.3以上,更优选为0.4以上。当其不足0.3时,有时产生作为膜的机械强度不足,和/或容易折断而操作性差等问题。
接着,对于本发明的白色膜的制造方法,说明其一个例子,但本发明并不仅限定于该例子。
将含有满足上述粘度关系的结晶性树脂(A)的碎片、与相对于该结晶性树脂(A)为非相容性树脂的树脂粒子(非相容树脂(B))的混合物,根据需要进行充分的真空干燥,并供给至具有挤出机(主挤出机)的制膜装置中已加热的挤出机。添加非相容性树脂(B)时,可以使用预先均匀地熔融混炼并进行配合而制作出的主碎片,或者可以直接供给至混炼挤出机等。此外,当树脂粒子为交联性树脂粒子时,从均匀混炼性这样的观点考虑,更优选使用预先粉碎非相容性树脂(B)以外成分所得的材料。
此外,当本发明的白色膜为叠层膜时,使用除上述主挤出机外还具有副挤出机的复合制膜装置,并将根据需要进行了充分的真空干燥的热塑性树脂的碎片、无机粒子和荧光增白剂等供给至已加热的副挤出机,进行共挤出并层叠。
此外,在熔融挤出时,优选用网目为40μm以下的过滤器进行过滤,然后导入T型模内进行挤出成形,从而得到熔融片。
通过静电将该熔融片粘附在冷却至表面温度10~60℃的转鼓上进行冷却固化,制作未拉伸膜。将该未拉伸膜导入已加热至70~120℃的温度的辊组中,在长方向(纵向、即膜的行进方向)上拉伸3~4倍,并用20~50℃温度的辊组冷却。
接着,用夹子夹持膜的两端,同时将其导入拉幅机,在已加热至90~150℃的温度的气氛中,在与长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宽方向)上拉伸3~4倍。
拉伸倍率优选在长方向和宽方向上分别为3~5倍,且其面积倍率(纵拉伸倍率×横拉伸倍率)优选为9~15倍。如果面积倍率不足9倍,则所得的双轴拉伸膜的反射率和/或遮光性、膜强度不足,相反,如果面积倍率超过15倍,则拉伸时有容易产生破损的倾向。
完成所得的双轴拉伸膜的结晶取向,为了赋予平面性和尺寸稳定性,继续在拉幅机内、在150~240℃的温度下进行1~30秒的热处理,均匀地缓慢冷却,然后冷却至室温,然后根据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与其他材料的粘附性而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等,然后进行卷绕,从而可以得到本发明的白色膜。在上述热处理工序中,可以根据需要在宽方向或长方向上实施3~12%的松弛处理。
此外,一般而言,热处理温度越高,则高热尺寸稳定性就越高,本发明的白色膜在制膜工序中优选在高温(190℃以上)下进行热处理。这是因为希望本发明的白色膜具有一定的热尺寸稳定性。本发明的白色膜有时用作在液晶显示器等上所搭载的面光源(背光源)的反射膜。这是因为根据背光源不同,有时背光源内部的气氛温度会上升至100℃左右。
特别是,通过使非晶性树脂(B1)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1和/或结晶性树脂(B2)的熔点Tm2为上述温度范围,即使在高温下进行热处理,用作空隙成核剂的环状烯烃共聚物也不会进一步热变形(不会坍塌),可以维持牢固的气泡,结果是可以在维持高白色性、高光反射性、轻量性的同时,获得热尺寸稳定性优异的膜,因此优选。
此外,双轴拉伸的方法可以为依次拉伸或同时双轴拉伸的任一种,在使用同时双轴拉伸法时,可以防止在制造工序中的膜破损,和/或不易产生因粘附在加热辊上而造成的转印缺陷。此外,在双轴拉伸之后,还可以在长方向、宽方向的任一方向上进行再拉伸。
为了赋予本发明的白色膜电磁波屏蔽性和/或弯曲加工性等,可以通过金属蒸镀和/或贴合等方法,将铝、银等金属层附加到膜表面上。
本发明的白色膜,优选用作为了反射光而组装在面光源中的板状材料。具体来说,优选用于液晶显示用的侧光型反射板、直下型光的面光源的反射板和冷阴极管周围的反射器等。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中,最优选的S层的原料组成如下。
(1)作为主要的基体树脂,使用作为结晶性树脂(A)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此外,S层中上述结晶性树脂(A)的含量为40~70重量%。此外,所述结晶性树脂的η1为100~1000Pa·s。
(2)作为树脂粒子,使用与上述结晶性树脂非相容的树脂(B),并且是作为非晶性树脂(B1)的环状烯烃共聚物。此外,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80℃以上。S层中上述非晶性树脂(B1)的含量为20~50重量%。此外,所述结晶性树脂的η2为50~800Pa·s。
(3)作为基体,含有环己烷二甲醇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其是共聚树脂(C),并且是非晶性聚酯树脂,其中,二醇成分的30~40摩尔%为环己烷二甲醇,二醇成分的60~70摩尔%为乙二醇,并且使用对苯二甲酸作为二羧酸成分。
S层中上述非晶性聚酯树脂的含量为10~35重量%。
(4)作为基体,含有作为分散剂(D)的聚酯-聚亚烷基二醇共聚物。S层中上述分散剂(D)的含量为5~20重量%。
(测定方法)
A.树脂的结晶性、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JIS 7121-1999、JIS 7122-1999)
对于各种树脂,根据JIS K7122(1999),使用セイコ一电子工业(株)制造的差示扫描量热测定装置“ロボツトDSC-RDC220”,数据分析使用デイスクセツシヨン“SSC/5200”,求出树脂的结晶性、玻璃化转变温度、熔点。在样品池上各称量5mg树脂,升温速度为20℃/分钟,在1st RUN中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将树脂从25℃加热到300℃,在该状态下保持5分钟,接着,骤冷至25℃以下,并再次以2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室温升温至300℃,得到2nd RUN的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图,在该测定图中,对于树脂结晶性,将观察到结晶化发热峰(即,由结晶化发热峰的面积所求出的结晶焓ΔHcc为1J/g以上)的树脂作为结晶性树脂,将未观察到发热峰(即,ΔHcc不足1J/g)的树脂作为非晶性树脂。
此外,玻璃化转变温度是在上述2nd RUN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图的玻璃化转变的台阶状变化部分中,由在纵轴方向上与各基线的延长直线等距离的直线、与玻璃化转变的台阶状变化部分的曲线的交点求得的。
此外,对于结晶性树脂的熔点,将2nd RUN的差示扫描量热测定图的结晶熔解峰中的峰顶温度作为结晶性树脂的熔点。
B.熔融粘度
使用フロ一テスタCFT-500形A((株)岛津制作所制),通过定温试验进行测定。即,在已加热至结晶性树脂(A)的熔点Tm+20℃的温度的圆筒内,将树脂预热5分钟,然后使用截面积为1cm2的活塞(柱塞),以一定荷重将其从具有直径为1mm、长度为10mm的孔的模具中挤出,得到K因子=1时的熔融粘度。进而重复同样的测定,求出总共3次的平均值。接着,改变荷重,进行3次同样的测定,然后绘制熔融粘度(单位:Pa·s)相对于剪切速度(单位:/秒)的对数图,求出幂近似曲线。由所得的幂近似曲线,外推求出剪切速度为200/秒时的熔融粘度,将其作为熔融粘度。
另外,在测定的树脂具有水解性时,使用干燥至水分含有率为50ppm以下的材料进行测定。
C.树脂粒子的粒径d、数均粒径Dn、体积平均粒径Dv、每单位面积的粒子数、粒径d为2μm以上的个数比例
切取各实施例、比较例所制作的白色膜,使用切片机切割出与膜TD方向(横方向)平行方向的剖面,蒸镀铂-钯,然后使用日本电子(株)制造的电场放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JSM-6700F”拍摄3000~5000倍的照片。由所得的图像,按照以下(1)~(4)的步骤,求出数均粒径Dn。
(1)对于在该图像中的S层剖面内观察到的各树脂粒子,求出其截面积S,并由下述式(1)求出粒径d。
d=2×(S/π)1/2···(1)
(其中,π为圆周率)
(2)使用所得的粒径d和树脂粒子的个数n,通过下述式(2)求出Dn。
Dn=∑d/n···(2)
(其中,∑d是观察面内的粒径总和,n是观察面内的粒子总数)
(3)此外,通过下述式(4)求出Dv。
Dv=∑[4/3π×(d/2)3×d]/∑[4/3π×(d/2)3]···(4)
(其中,π为圆周率)
(4)改变5个位置,实施上述(1)~(3),将其平均值作为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体积平均粒径Dv。另外,对于1个观察点,在2500μm2以上的区域内进行上述评价。
(5)由所得的数均粒径Dn和体积平均粒径Dv,求出体积平均粒径Dv与数均粒径Dn的比Dv/Dn。
(6)此外,求出观察区域的面积,并求出每单位面积(1μm2)的树脂粒子数。此外,求出粒径d为2μm以上的粒子个数,并求出粒径d为2μm以上的树脂粒子相对于树脂粒子总数的比例。
D.相对反射率
在分光光度计U-3410((株)日立制作所)中安装了φ60积分球130-0632((株)日立制作所)(内面为硫酸钡制)和10°倾斜间隔物的状态下,求出560nm的光反射率。另外,对白色膜的两面求出光反射率,将其中较高的数值作为该白色膜的反射率。标准白色板使用(株)日立计测器サ一ビス制造的部件号210-0740(氧化铝)。
E.透射率(遮光性)
使用雾度计NDH-5000(日本电色(株)制),测定膜的厚度方向的全光线透射率。另外,对白色膜的两面求出透射率,将较低的数值作为该白色膜的透射率。
F.比重
将白色膜切割成5cm×5cm的尺寸,基于JIS K7112(1980版),使用电子比重计SD-120L(ミラ一ジユ贸易(株)制)进行测定。另外,对于各白色膜各准备5片,分别测定,将其平均值作为该白色膜的比重。
G.耐热性
将白色膜切割成1cm×15cm的短条状,并在离长方向的两端2.5cm的内侧上做标记,测定标记之间宽度L0。接着,将样品在90℃的热风烘箱中放置30分钟,求出冷却后样品标记间的距离L1。通过下述式(5)求出样品的收缩率。
·S=(L0-L1)/L0×100    (5)
另外,测定对于膜的长方向、宽方向分别进行,求出各3个样品的平均值作为各自的热收缩率,并将长方向收缩率和宽方向收缩率的平均值作为样品的热收缩率S,耐热性如下进行判定。
当热收缩率S为
0.5%以下时,判定为S
大于0.5%且为0.8%以下时,判定为A
大于0.8%且为1.0%以下时,判定为B
大于1.0时,判定为C。
H.亮度
将实施例、比较例中制作的白色膜作为反射板,设置在20英寸大小的直下型背光源(16个CCFL,荧光管径为3mm,荧光管间隔为2.5cm。乳白板与荧光管的距离为1.5cm)上,乳白板使用RM401(住友化学(株)制),在乳白板上侧配置光扩散片“ライトアツプ”(注册商标)GM3(キモト(株)制)、棱镜片BEFIII(3M制)、DBEF-400(3M制)。
接着,施加12V电压点亮CCFL,并开启面光源。50分钟后,使用色彩亮度计BM-7/FAST(トプコン(株)制),在视角为1°、背光源-亮度计距离为40cm处,测定中心亮度。在各实施例、比较例中,对3个样品进行测定,算出各自的平均值,将其作为亮度B1。
同样,在反射膜是厚度为250μm的白色膜“ルミラ一”E6SL(东丽(株)制)的情况下进行测定,得到亮度B2。使用所得的值,根据下述式(6)算出亮度提升率B。
·亮度提升率B(%)=100×(B1-B2)/B2    (6)。
I.拉伸性
在实施例、比较例中,将制膜时几乎未产生拉伸不均匀的膜判定为S,将稍微产生拉伸不均匀的膜判定为A,将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拉伸不均匀但不能在制膜工序中目视发现的膜判定为B,将产生了能在制膜工序中目视发现的拉伸不均匀的膜判定为C。在大量生产中,必须为B以上的制膜性。
此处所谓拉伸不均匀,是指在拉伸后的膜中,产生了膜厚度极薄部分和极厚的部分。拉伸不均匀多是由于在拉伸工序中整个膜未能被均匀拉伸、而是被不均匀地拉伸而产生的。作为拉伸不均匀的原因,考虑有各种原因,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当非相容树脂在聚酯树脂成分中的分散不稳定时,有容易产生拉伸不均匀的倾向。而且,如果产生了拉伸不均匀,则多在膜厚度薄的部分和厚的部分反射率等不同,有时不优选。
测定是测定膜的长方向的膜厚分布,如下进行判定。
厚度不均匀
为±5%以下时,判定为S
大于±5%且为±7.5%以下时,判定为A
大于±7.5%且为±10%以下时,判定为B
大于±10%时,判定为C。
J.制膜性
在实施例、比较例中,将制膜时几乎未产生膜破损的膜判定为S,将稍微产生破损的膜判定为A,将产生一些破损的膜判定为B,将频繁产生破损的膜判定为C。在大量生产中,需要B以上的制膜性,如果为A以上,则还有成本降低的效果。
实施例
通过以下实施例等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原料)
·结晶性树脂(A-1)
使用特性粘度为0.70dl/g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J125S(三井化学(株)制)。测定该树脂的熔点Tm,结果为250℃。
·结晶性树脂(A-2)
使用对苯二甲酸作为酸成分,乙二醇作为二醇成分,并添加三氧化锑(聚合催化剂)使其以锑原子换算相对于所得聚酯颗粒为300ppm,进行缩聚反应,得到特性粘度为0.63dl/g、羧基末端量为40当量/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PET)。其是使用示差热分析计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为1卡/g以上、且熔点为250℃的结晶性聚酯树脂(A-2)。
·结晶性树脂(A-3)、(A-4)
将结晶性树脂(A-2)装入到温度220℃、真空度0.5mmHg的条件下的旋转式真空装置(rotary vacuum dryer)中,分别搅拌并同时加热10、20小时,分别得到特性粘度为0.80dl/g、羧基末端量为12当量/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PET),特性粘度为1.0dl/g、羧基末端量为10当量/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PET)。它们分别是使用示差热分析计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都为1卡/g以上、且熔点分别为250℃的结晶性聚酯树脂(A-3)、(A-4)。
·结晶性树脂(A-5)
使用与结晶性树脂(A-2)同样的方法,得到特性粘度为0.50dl/g、羧基末端量为40当量/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PET)。其是使用示差热分析计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为1卡/g以上、且熔点为250℃的结晶性聚酯树脂(A-5)。
对上述结晶性树脂A-1~A-5,测定熔点Tm、熔点Tm+20℃下的熔融粘度。另外,熔融粘度在18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3小时之后进行测定。结果示于表2。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1)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40℃、MVR(熔体体积流动速率,260℃/2.16kg)为14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3”(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2)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60℃、MVR(260℃/2.16kg)为4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5”。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3)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0℃、MVR(260℃/2.16kg)为1.5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7”(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4)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80℃、MVR(260℃/2.16kg)为4.5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7”(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5)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MVR(260℃/2.16kg)为1.5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8”(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6)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MVR(260℃/2.16kg)为2.0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8X1 T4 Sack No.32”(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7)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MVR(260℃/2.16kg)为3.0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8X1 T2 Lot No060286”(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8)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MVR(260℃/2.16kg)为4.5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8X1T5”(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9)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MVR(260℃/2.16kg)为7.0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8X1 T6 Sack No.190”(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10)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MVR(260℃/2.16kg)为10.0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8X1 T6 Sack No.205”(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11)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MVR(260℃/2.16kg)为20.0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8X1 T6 Sack No.220”(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12)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MVR(260℃/2.16kg)为15.0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8X1 T7”(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13)
使用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90℃、MVR(260℃/2.16kg)为80.0ml/10分钟的环状烯烃树脂“TOPAS 6018X1 T6 Sack No.245”(日本ポリプラスチツクス(株)制)。
另外,上述非相容性树脂(非晶性)B1-1~B1-12(“TOPAS 6013”“TOPAS 6015”“TOPAS 6017”“TOPAS 6018”)的树脂,如化学式1所示,由降冰片烯成分与乙烯成分构成。
(1)
Figure GPA00001073397500301
各成分的构成示于表1。此外,任一树脂都是使用示差热分析计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小于1卡/g的非晶性树脂。
·非相容制树脂(结晶性)(B2-1)
使用熔体流动速率(260℃/5.0kg)为8g/10分钟的非环状聚烯烃系树脂PMP(聚甲基戊烯)“TPX DX845”(三井化学(株)制)。其是使用示差热分析计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为1卡/g以上的结晶性树脂。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熔点为235℃。
·非相容性树脂(结晶性)(B2-2)
使用熔体流动速率(260℃/5.0kg)为180g/10分钟的非环状聚烯烃系树脂PMP(聚甲基戊烯)“TPX DX820”(三井化学(株)制)。其是使用示差热分析计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为1卡/g以上的结晶性树脂。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熔点为235℃。
·非相容性树脂(结晶性)(B2-3)
使用熔体流动速率(260℃/5.0kg)为100g/10分钟的非环状聚烯烃系树脂PMP(聚甲基戊烯)(三井化学(株)制)。其是使用示差热分析计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为1卡/g以上的结晶性树脂。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熔点为235℃。
对上述非相容性树脂B1-1~B1-10、B2-1~B2-3,测定结晶性树脂A的熔点Tm+20℃下的熔融粘度η2。结果示于表3。
·共聚聚酯(C)
使用CHDM(环己烷二甲醇)共聚PET“PETG 6763”(イ一ストマンケミカル制)。其是将33摩尔%环己烷二甲醇与该共聚二醇成分进行共聚而得的PET。并且是使用示差热分析计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小于1卡/g的非晶性聚酯树脂(C)。
·分散剂(D)
使用PBT-PAG(聚亚烷基二醇)共聚物“ハイトレル7247”(东丽·デユポン(株)制)。该树脂是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PAG(主要为聚四亚甲基二醇)的嵌段共聚物。其是使用示差热分析计测定结晶熔解热的结果为1卡/g以上的结晶性树脂。
(实施例1-1、1-2、1-12、1-16、1-18、1-19、1-25)
将表5所示的原料混合物在18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3小时,然后供给至挤出机,在280℃的温度下进行熔融挤出,然后使用30μm切剖过滤器进行过滤,然后将其导入至T型模中。
接着,从T型模内挤出为片状而形成熔融单层片,并通过静电施加法使该熔融单层片粘附在保持表面温度25℃的转鼓上并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单层膜。接着,使用加热至85℃的温度的辊组将该未拉伸单层膜进行预热,然后使用90℃的温度的加热辊在长方向(纵向)上拉伸3.3倍,并用25℃的温度的辊组进行冷却,得到单轴拉伸膜。
用夹子夹持所得的单轴拉伸膜的两端并同时将其导入拉幅机内的95℃的温度的预热区域中,接着连续地在105℃的加热区域中,在与长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宽方向)上拉伸3.2倍。进而继续在拉幅机内的热处理区域中以规定的温度(参照表5)实施20秒钟的热处理,再在180℃的温度下在宽方向上进行4%的松弛处理,然后再在140℃的温度下在宽方向上进行1%的松弛处理。接着,均匀地缓慢冷却,然后进行卷绕,得到厚度为188μm的单层白色膜。其拉伸性、制膜性都良好,特别是在使用结晶性树脂(A-1)时,制膜性更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在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这样,本发明的白色膜显示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都良好,特别是在使用结晶性树脂(A-2)时性能更好。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其显示高亮度。
(实施例1-3,1-4、1-7、1-13,1-17、1-20、1-21)
除了使用表5所示的原料混合物,且热处理温度为表4所示的温度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得到白色膜。其拉伸性、制膜性都良好,特别是在使用结晶性树脂(A-1)时,制膜性更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虽然这些白色膜达不到实施例1-1的程度,但也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也都良好,特别是在使用结晶性树脂(A-2)时,热尺寸稳定性更好。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虽然其达不到实施例1-1的水平,但也显示高亮度。
(实施例1-8、1-10)
除了使用表5所示的原料混合物,且热处理温度为表5所示的温度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得到白色膜。虽然其拉伸性比实施例1-1稍差,但制膜性都良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这些白色膜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其显示高亮度。然而,其热尺寸稳定性比实施例1-1差了一些。
(实施例1-9、1-11)
除了使用表5所示的原料混合物,且热处理温度为表5所示的温度以外,以与实施例1-1同样的方法得到白色膜。虽然其拉伸性比实施例1-1稍差,但制膜性都良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其中一些树脂粒子为扁平状。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虽然这些白色膜比实施例1-3、1-4、1-7、1-13、1-17、1-20、1-21差,但也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也良好。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虽然其比实施例1-3、1-4、1-7、1-13、1-17、1-20、1-21差,但也显示高亮度。
(实施例1-5、1-6、1-14、1-15、1-22)
除了使用表5所示的原料混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地得到白色膜。其拉伸性、制膜性都良好,特别是在使用结晶性树脂(A-1)时,制膜性更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虽然这些白色膜达不到实施例1-3、1-4、1-7、1-13、1-17、1-20、1-21的程度,但也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也都良好,特别是在使用结晶性树脂(A-2)时,热尺寸稳定性良好。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虽然其达不到实施例1-3、1-4、1-7、1-13、1-17、1-20、1-21的程度,但也显示高亮度。
(实施例1-23、1-24)
除了形成表5所示的膜厚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地得到白色膜。其拉伸性、制膜性都良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这样,本发明的白色膜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也都良好。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其显示大于等于实施例1-1的高亮度。
(实施例1-26)
除了使用表5所示的原料混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地得到白色膜。其拉伸性、制膜性良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这些白色膜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虽然其达不到实施例1-1的程度,但也显示高亮度。然而,其热尺寸稳定性比实施例1-1差了一些。
(实施例1-27)
除了使用表5所示的原料混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地得到白色膜。其拉伸性、制膜性良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虽然这些白色膜达不到实施例1-3、1-4、1-7、1-13、1-17、1-20、1-21的程度,但也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虽然其达不到实施例1-3、1-4、1-7、1-13、1-17、1-20、1-21的程度,但也显示高亮度。然而,其热尺寸稳定性比实施例1-1差了一些。
(实施例1-28)
除了使用表5所示的原料混合物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地得到白色膜。其拉伸性都良好,但在制膜时频繁产生破损,制膜性比其他实施例低。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虽然这些白色膜达不到实施例1-3、1-4、1-7、1-13、1-17、1-20、1-21的程度,但也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也都良好。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虽然其达不到实施例1-3、1-4、1-7、1-13、1-17、1-20、1-21的程度,但也显示高亮度。
(实施例2-1、2-2)
除了使用表5所示的原料混合物,且热处理温度为表5所示的温度以外,以与实施例1-1同样的方法得到白色膜。其拉伸性都良好,制膜性虽然比实施例1-1~实施例1-25差,但也良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但其中一些树脂粒子为扁平状。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虽然这些白色膜比实施例1-3、1-4、1-7、1-13、1-17、1-20、1-21差,但也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也优异。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虽然其比实施例1-3、1-4、1-7、1-13、1-17、1-20、1-21差,但也显示高亮度。
(实施例2-3、2-4)
除了形成表5所示的膜厚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地得到白色膜。其拉伸性都良好,制膜性虽然比实施例1-1~实施例1-25差,但也良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这些白色膜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热尺寸稳定性优异的特性。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其显示大于等于实施例2-1、2-2的高亮度。
(实施例3-1、3-7)
在具有主挤出机和副挤出机的复合制膜装置中,将表6所示的主层(A层)用原料的混合物在17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5小时,然后供给至主挤出机侧,在280℃的温度下进行熔融挤出,然后使用30μm切剖过滤器进行过滤,然后将其导入至T型复合模中。
另一方面,在副挤出机中,将表6所示的副层(B)层用原料的混合物在17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5小时,然后供给至副挤出机,在280℃的温度下进行熔融挤出,然后使用30μm切剖过滤器进行过滤,然后将其导入至T型复合模中。
接着,在该T型复合模内,使副挤出机所挤出的树脂层(B)层叠在主挤出机所挤出的树脂层(A)的两个表层上(B/A/B)那样地进行合流,然后共挤出为片状而制成熔融叠层片,通过静电荷法使该熔融叠层片粘附在保持表面温度25℃的转鼓并冷却固化,得到未拉伸叠层膜。接着,安装常规方法,使用加热至85℃的辊组将该未拉伸叠层膜进行预热,然后使用90℃的温度的加热辊在长方向(纵向)上拉伸3.3倍,再用25℃的温度的辊组冷却,得到单轴拉伸膜。
用夹子夹持所得的单轴拉伸膜的两端并同时将其导入拉幅机内的95℃的温度的预热区域,接着连续地在105℃的加热区域中,在与长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宽方向)上拉伸3.2倍。进而继续在拉幅机内的热处理区域以规定的温度(参照表)实施20秒钟的热处理,再在180℃的温度下在宽方向上进行4%的松弛处理,然后再在140℃的温度下在宽方向上进行1%的松弛处理。接着,均匀地缓慢冷却,然后进行卷绕,得到总厚度为188μm的叠层白色膜,其中A层与B层的厚度比为B层/A层/B层=1/20/1。确认所得膜的剖面结构,结果发现A层的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此外,A层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6。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6。这些白色膜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良好,同时,与作为单膜的膜(实施例1-1、1-18)相比,可知其制膜性优异。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其显示与实施例1-1、1-18同样的高亮度。
(实施例3-2、3-8)
除了使用含有5重量%的数均粒径为0.5μm的氧化钛的PET作为B层的原料以外,通过与实施例3-1、3-7同样的方法,得到A层与B层的厚度比为B层/A层/B层=1/20/1、且总厚度为188μm的叠层白色膜。此外,A层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6。确认所得膜的剖面结构,结果发现A层的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6。这些白色膜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良好,同时,与作为单膜的膜(实施例1-1、1-18)相比,可知其遮光性、制膜性优异。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虽然其比实施例1-1、1-18差,但也显示高亮度。
(实施例3-3、3-4、3-9、3-10)
除了如表6所示,分别使用含有10重量%的数均粒径为0.5μm的碳酸钙的PET、含有10重量%的数均粒径为0.5μm的硫酸钡的PET作为B层原料以外,通过与实施例3-1、3-7同样的方法,得到A层与B层的厚度比为B层/A层/B层=1/20/1、且总厚度为188μm的叠层白色膜。此外,A层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6。确认所得膜的剖面结构,结果发现A层的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6。这些白色膜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良好,同时,与作为单膜的膜(实施例1-1、1-18)相比,可知其反射特性、制膜性优异。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其显示高于实施例1-1、1-18的亮度。
(实施例3-5、3-6、3-11、3-12)
除了形成表6所示的膜厚以外,与实施例3-1、3-7同样地得到叠层白色膜。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6。这些白色膜与实施例3-1、3-7相比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良好。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其显示大于等于实施例3-1、3-7的高亮度。
(实施例4-1)
除了使用表6所示的原料以外,通过与实施例3-1、3-7同样的方法,得到A层与B层的厚度比为B层/A层/B层=1/20/1、且总厚度为188μm的叠层白色膜。此外,A层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6。确认所得膜的剖面结构,结果发现A层的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该白色膜虽然比实施例3-1、3-7差,但也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优于实施例3-1。与作为单膜的膜(实施例2-1)相比,可知其制膜性优异。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虽然其比实施例3-1、3-7差,但也显示高亮度。
(实施例4-2)
除了使用含有5重量%的数均粒径为0.5μm的氧化钛的PET作为B层原料以外,通过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得到A层与B层的厚度比为B层/A层/B层=1/20/1、且总厚度为188μm的叠层白色膜。此外,A层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6。确认所得膜的剖面结构,结果发现A层的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6。该白色膜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热尺寸稳定性优异的特性,同时,与作为单膜的膜(实施例2-1)相比,可知其遮光性优异。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虽然其比实施例4-1差,但也显示高亮度。
(实施例4-3、4-4)
除了如表6所示,分别使用含有10重量%的数均粒径为0.5μm的碳酸钙的PET、含有10重量%的数均粒径为0.5μm的硫酸钡的PET作为B层原料以外,通过与实施例4-1同样的方法,得到A层与B层的厚度比为B层/A层/B层=1/20/1、且总厚度为188μm的叠层白色膜。此外,A层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6。确认所得膜的剖面结构,结果发现A层的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6。这些白色膜与实施例4-1相比,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优异。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其显示高于实施例4-1的亮度。
(实施例4-5、4-6)
除了形成表6所示的膜厚以外,与实施例4-1同样地得到叠层白色膜。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5。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这些白色膜与实施例4-1相比,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优异。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其显示大于等于实施例4-1的高亮度。
(实施例6-1)
混合并粉碎表8所示的结晶性树脂(A)、共聚树脂(C)和分散剂(D),接着混合数均粒径为0.7μm的硅氧烷树脂粒子XC99-A8808(モンメテイブ·パフオ一マンス·マテリアルス(株)制)作为非相容性树脂(B),在18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3小时,然后供给至双轴挤出机,在280℃的温度下进行熔融混炼挤出,然后使用30μm切剖过滤器进行过滤,然后将其导入至T型模中,除了上述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得到白色膜。其拉伸性、制膜性都良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8。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这些白色膜显示白色性、反射性、轻量性优异的特性,并且热尺寸稳定性都良好。此外,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其显示高亮度。
(比较例1-1~1-6、2-1~2-4)
除了使用表5所示的原料,以及表5所示的热处理温度以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制膜,得到厚度为188μm的作为单膜的膜。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其中,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的结果示于表5,但是可知其比实施例差。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5,但其遮光性、反射性差,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与实施例1-1相比,其亮度大幅变差。
(比较例5-1)
在双轴混炼机中混合65重量份的特性粘度为0.63dl/g、羧基末端量为40当量/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PET),20重量份的共聚了17.5摩尔%间苯二甲酸的PET,以及15重量%的数均粒径为0.8μm的硫酸钡,从而制作碎片,除了使用该碎片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制膜。可以得到厚度为188μm的作为单膜的膜,但在制膜中频繁产生破损,与实施例1-1相比,其制膜性差。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无机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无机粒子的数均粒径Dn、无机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的结果示于表7。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7,但其反射性差,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与实施例1-1相比,其亮度大幅变差。
(比较例5-2)
在双轴混炼机中混合60重量份的特性粘度为0.63dl/g、羧基末端量为40当量/吨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PET),20重量份的共聚了17.5摩尔%间苯二甲酸的PET,以及20重量%的数均粒径为0.8μm的硫酸钡,从而制作碎片,除了使用该碎片之外,与实施例1-1同样地进行制膜,但频繁产生破损,不能得到白色膜。
(比较例3-1~3-4、3-5~3-8、4-1~4-4)
使用表6所示的原料,分别与实施例3-1~3-4同样地进行制膜,得到厚度为188μm的作为单膜的膜。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其中,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的结果示于表5,但是可知其分别比实施例3-1~3-4差。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6,但其遮光性、反射性差,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分别与实施例3-1~3-4相比,各自的亮度大幅变差。
(比较例5-3~5-6)
使用表7所示的原料,与实施例3-1~3-4同样进行制膜。可以得到厚度为188μm的作为单膜的膜,但在制膜中频繁产生破损,与实施例3-1~3-4相比,其制膜性变。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无机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无机粒子的数均粒径Dn、无机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的结果示于表7。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7,但其反射性差,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与实施例3-1~3-4相比,其亮度大幅变差。
(比较例6-1)
除了使用表8所示的原料(作为非相容性树脂(B)是数均粒径为2.0μm的硅氧烷树脂粒子“トスパ一ル”120(モンメテイブ·パフオ一マンス·マテリアルス(株)制))以外,与实施例6-1同样地得到白色膜。其拉伸性、制膜性都良好。观察该白色膜的剖面,结果其内部含有大量以树脂粒子为核的微细气泡。膜中的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树脂粒子数(个/μm2)、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树脂粒子的比例、体积平均粒径Dv示于表8。此外,膜的各种特性示于表8,但其反射性差,将所得的白色膜安装到背光源中进行亮度评价,结果可知与实施例6-1相比,其亮度大幅变差。
表1
  种类   降冰片烯成分量(重量%)   乙烯成分含量(重量%)   玻璃化转变温度(℃)
  topAS6013   77   23   140
  topAS6015   80   20   160
  topAS6017   82   18   180
  topAS6018   84   16   190
表2
结晶性树脂(A)   熔点Tm   T m+20℃下的溶融粘度η1(Pa·s)
  A-1   250   440
  A-2   250   260
  A-3   250   600
  A-4   250   1000
  A-5   250   40
表3
非相容性树脂(B) 玻璃化转变温度Tg   MVR(ml/10mim) Tm+20℃下的溶融粘度η2(Pa·s)
  B1-1   140   14   410
  B1-2   160   4   480
  B1-3   180   1.5   1650
  B1-4   180   4.5   770
  B1-5   190   1.5   1650
  B1-6   190   2   1070
  B1-7   190   3   900
  B1-8   190   4.5   770
  B1-9   190   7   610
  B1-10   190   10   430
  B1-11   190   20   320
  B1-12   190   15   380
  B1-13   190   80   115
表4
非相容性樹脂(B)   熔点Tm(℃)   MFR(g/10mim)   Tm+20℃下的溶融粘度η1(Pa·s)
  B2-1   235   8   1600
  B2-2   235   180   120
  B2-3   235   100   520
表5-1
Figure GPA00001073397500441
表5-2
  η1(Pa·s)   η2(Pa·s)   log10(η2/η1)   log10(η2)/log10(η1)   η2-η1(Pa·s)   Tg1(℃)   Tm2(℃)
  实施例
  1-1   440   770   0.24   1.09   330   190   -
  1-2   440   610   0.14   1.05   170   190   -
  1-3   440   900   0.31   1.12   460   190   -
  1-4   440   430   -0.01   1.00   -10   190   -
  1-5   440   320   -0.14   0.95   -120   190   -
  1-6   440   1070   0.39   1.15   630   190   -
  1-7   440   770   0.24   1.09   330   180   -
  1-8   440   780   0.25   1.09   340   160   -
  1-9   440   780   0.25   1.09   340   160   -
  1-10   440   410   -0.03   0.99   -30   140   -
  1-11   440   410   -0.03   0.99   -30   140   -
  1-12   440   770   0.24   1.09   330   190   -
  1-13   440   770   0.24   1.09   330   190   -
  1-14   440   770   0.24   1.09   330   190   -
  1-15   440   770   0.24   1.09   330   190   -
  1-16   440   770   0.24   1.09   330   190   -
  1-17   440   770   0.24   1.09   330   190   -
  1-18   260   610   0.37   1.15   350   190   -
  1-19   260   430   0.22   1.09   170   190   -
  1-20   260   770   0.47   1.20   510   190   -
  1-21   260   320   0.09   1.04   60   190   -
  1-22   260   900   0.54   1.22   640   190   -
  1-23   440   770   0.24   1.09   330   190   -
  1-24   440   770   0.24   1.09   330   190   -
  1-25   260   380   0.16   1.07   120   190   -
  1-26   600   1650   0.44   1.16   1050   190   -
  1-27   1000   610   -0.21   0.93   -390   190   -
  1-28   40   115   0.46   1.29   75   190   -
  2-1   260   520   0.30   1.12   260   -   235
  2-2   450   520   0.06   1.02   70   -   235
  2-3   260   520   0.30   1.12   260   -   235
  2-4   260   520   0.30   1.12   260   -   235
  比较例
  1-1   437   1650   0.58   1.22   1213   190   -
  1-2   437   1650   0.58   1.22   1213   180   -
  1-3   260   1650   0.80   1.33   1390   190   -
  1-4   260   1650   0.80   1.33   1390   180   -
  1-5   260   1070   0.61   1.25   810   190   -
  1-6   440   770   0.24   1.09   330   190   -
  2-1   260   1600   0.79   1.33   1340   -   235
  2-2   260   120   -0.34   0.86   -140   -   235
  2-3   440   1600   0.56   1.21   1160   -   235
  2-4   440   120   -0.56   0.79   -320   -   235
Figure GPA00001073397500461
Figure GPA00001073397500471
表6-1
Figure GPA00001073397500481
Figure GPA00001073397500491
表6-4
膜构成 叠层比   热处理温度(℃) 拉伸性 制膜性
  实施例
  1-1   单层   -   190   S   S
  3-1   B/A/B   1/20/1   190   S   S
  3-2   B/A/B   1/20/1   190   S   S
3-3 B/A/B 1/20/1 190 S S
  3-4   B/A/B   1/20/1   190   S   S
  3-5   B/A/B   1/20/1   250   S   S
  3-6   B/A/B   1/20/1   300   S   S
  1-18   单层   -   190   S   S
  3-7   B/A/B   1/20/1   190   S   S
  3-8   B/A/B   1/20/1   190   S   S
  3-9   B/A/B   1/20/1   190   S   S
  3-10   B/A/B   1/20/1   190   S   S
  3-11   B/A/B   1/20/1   190   S   S
  3-12   B/A/B   1/20/1   190   S   S
  2-1   单层   -   210   S   B
  4-1   B/A/B   1/20/1   210   S   A
  4-2   B/A/B   1/20/1   210   S   A
  4-3   B/A/B   1/20/1   210   S   A
  4-4   B/A/B   1/20/1   210   S   A
  4-5   B/A/B   1/20/1   210   S   A
  4-6   B/A/B   1/20/1   210   S   A
  比较例
  1-1   单层   -   190   S   S
  3-1   B/A/B   1/20/1   190   S   S
  3-2   B/A/B   1/20/1   190   S   S
  3-3   B/A/B   1/20/1   190   S   S
  3-4   B/A/B   1/20/1   190   S   S
  1-3   单层   -   190   S   A
  3-5   B/A/B   1/20/1   190   S   S
  3-6   B/A/B   1/20/1   190   S   S
  3-7   B/A/B   1/20/1   190   S   S
  3-8   B/A/B   1/20/1   190   S   S
  2-1   单层   -   210   S   B
  4-1   B /A/B   1/20/1   210   S   A
  4-2   B/A/B   1/20/1   210   S   A
  4-3   B/A/B   1/20/1   210   S   A
  4-4   B/A/B   1/20/1   210   S   A
表6-5
Figure GPA00001073397500521
表6-6
  膜厚度(μm)   比重   透射率(%)   反射率(%)   亮度(cd/m2)   耐热性
  实施例
  1-1   188   0.58   1.9   101.2   5070   A
  3-1   188   0.61   1.8   101.3   5080   A
  3-2   188   0.63   1.4   100.9   5040   A
  3-3   188   0.61   1.7   101.5   5090   A
  3-4   188   0.62   1.6   101.6   5100   A
  3-5   250   0.62   1.3   101.9   5130   A
  3-6   300   0.62   1.1   102.4   5160   A
  1-18   188   0.58   1.9   101.2   5070   A
  3-7   188   0.61   1.8   101.3   5080   A
  3-8   188   0.63   1.4   100.9   5040   A
  3-9   188   0.61   1.7   101.5   5090   A
  3-10   188   0.62   1.6   101.6   5100   A
  3-11   250   0.62   1.3   101.9   5130   A
  3-12   300   0.62   1.1   102.4   5160   A
  2-1   188   0.62   2.5   100.2   4960   S
  4-1   188   0.65   2.4   100.3   4970   S
  4-2   188   0.67   1.9   100   4940   S
  4-3   188   0.65   2.2   100.5   5000   S
  4-4   188   0.62   2.1   100.6   5020   S
  4-5   250   0.62   1.8   101.3   5080   S
  4-6   300   0.62   1.5   101.7   5110   S
  比较例
  1-1   188   0.64   2.6   99.8   4940   A
  3-1   188   0.67   2.5   99.9   4950   A
  3-2   188   0.69   2.1   99.6   4900   A
  3-3   188   0.67   2.4   100   4960   A
  3-4   188   0.64   2.3   100.1   4970   A
  1-3   188   0.65   2.80   99.7   4930   A
  3-5   188   0.67   2.7   99.8   4940   A
  3-6   188   0.69   2.3   99.5   4890   A
  3-7   188   0.67   2.4   99.9   4950   A
  3-8   188   0.64   2.3   100   4960   A
  2-1   188   0.65   2.9   99.5   4920   A
  4-1   188   0.66   2.8   99.6   4930   S
  4-2   188   0.69   2.1   99.3   4890   S
  4-3   188   0.67   2.5   99.8   4940   S
  4-4   188   0.68   2.4   99.9   4950   S
Figure GPA00001073397500541
Figure GPA00001073397500551
表7-3
  膜厚度(μm) 比重   透射率(%)   反射率(%)   亮度(cd/m2) 耐热性
  比较例5-1   188   0.72   2.1   100.2   4960   ○
  比较例5-2   -   -   -   -   -   -
  比较例5-3   188   0.71   2.0   100.3   4970   ○
  比较例5-4   188   0.75   1.7   99.5   4900   ○
  比较例5-5   188   0.72   2.2   100.2   4960   ○
  比较例5-6   188   0.72   2.1   100.2   4960   ○
表8-1
Figure GPA00001073397500561
Figure GPA00001073397500571
表8-3
  膜厚度(μm)   比重   透射率(%)   相对反射率(%)   亮度cd/m2 耐热性
  实施例
  6-1   188   0.57   1.80   101.8   5110   A
  比较例
  6-1   188   0.68   2.90   99.5   4920   A
产业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白色膜,其反射特性、轻量性等优异,特别是在用作面光源内的反射板和/或反射器时,可以明亮地照射液晶屏幕,并使液晶图像更鲜明且易看,因此是有用的。

Claims (8)

1.一种白色膜,是内部具有树脂粒子、且在该树脂粒子的周围形成了气泡的白色膜,该白色膜具有该树脂粒子的数均粒径Dn为1.5μm以下、并且含0.05个/μm2以上该树脂粒子、且具有2μm以上粒径的该树脂粒子数的比例相对于S层中的总树脂粒子数为15%以下的S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白色膜,其中,该树脂粒子的体积平均粒径Dv与数均粒径Dn的比Dv/Dn为1.7以下,所述Dv和Dn的单位都是μ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膜,其中,该树脂粒子含有热塑性树脂。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膜,其中,该S层中含有结晶性树脂(A),并且该树脂粒子是与该结晶性树脂(A)非相容性的树脂(B)、即非相容性树脂(B),而且在该结晶性树脂(A)的熔点Tm+20℃、剪切速度200/秒的条件下,该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与该非相容性树脂(B)的熔融粘度η2满足以下(1)和(2),其中,η1和η2的单位是Pa·s,
(1)-0.3≤log10(η2/η1)≤0.55,
(2)0.5≤log10(η2)/log10(η1)≤1.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白色膜,其中,该结晶性树脂(A)的熔融粘度η1与该非相容性树脂(B)的熔融粘度η2的差η2-η1为-300~1000Pa·s。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膜,其中,相对反射率为100%以上。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白色膜,可以用于面光源用反射膜。
8.使用了权利要求1~7的任一项所述的白色膜的面光源。
CN2008801088510A 2007-09-28 2008-09-25 白色膜以及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Active CN1018094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3721 2007-09-28
JP253721/2007 2007-09-28
JP2007253720 2007-09-28
JP253720/2007 2007-09-28
PCT/JP2008/067217 WO2009041448A1 (ja) 2007-09-28 2008-09-25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09468A CN101809468A (zh) 2010-08-18
CN101809468B true CN101809468B (zh) 2011-12-28

Family

ID=40511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88510A Active CN101809468B (zh) 2007-09-28 2008-09-25 白色膜以及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209694A1 (zh)
EP (1) EP2194405B1 (zh)
KR (1) KR101147013B1 (zh)
CN (1) CN101809468B (zh)
TW (1) TWI441852B (zh)
WO (1) WO200904144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43318A1 (ja) * 2009-06-12 2010-12-16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空洞含有熱収縮性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402299B (zh) * 2009-07-28 2013-07-21 Ind Tech Res Inst 多孔聚乳酸薄膜、多孔聚乳酸複合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US9279918B2 (en) 2009-10-24 2016-03-08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Gradient low index article and method
US8794798B2 (en) * 2010-02-26 2014-08-05 Toray Industries, Inc. White film and surface light source using same
KR101922458B1 (ko) * 2011-03-18 2018-11-27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적층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637605B2 (en) * 2011-11-10 2017-05-02 Toray Plastics (America), Inc. Biaxially oriented cavitated polylactic acid film
EP2832775A4 (en) * 2012-03-27 2015-12-09 Kasei Co C I HEAT SHRINKABLE WHITE FOIL
CN105866867B (zh) * 2012-08-03 2017-10-31 帝人杜邦薄膜日本有限公司 白色反射性膜
CN103018804B (zh) * 2012-12-28 2016-01-20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反射膜
KR102362770B1 (ko) * 2014-02-26 2022-02-1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곡면형 표시 장치 및 곡면형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US9720283B2 (en) * 2014-02-26 2017-08-01 Samsung Display Co., Ltd Curve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first and second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with respective first and second pretilt-angle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20170012219A (ko) * 2014-05-30 2017-02-02 도레이 카부시키가이샤 반사 필름 및 그것을 사용한 에지 라이트형 백라이트 유닛
JP6701790B2 (ja) * 2015-02-27 2020-05-27 東レ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6965508B2 (ja) 2016-03-29 2021-11-10 東洋紡株式会社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920183A (zh) * 2019-12-04 2020-03-27 江苏光辉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白色聚酯热收缩标签膜的制备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424A (zh) * 2004-08-11 2007-07-04 东丽株式会社 光反射体用聚酯树脂组合物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22175A (en) * 1992-06-01 1995-06-06 Toyo Boseki Kabushiki Kaisha Void-containing composite film of polyester type
JP3296021B2 (ja) 1993-05-14 2002-06-24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3622860B2 (ja) 1993-10-27 2005-02-23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配送伝票用ポリエステル系フィルム
US7285327B2 (en) * 2000-07-12 2007-10-23 Toray Industries, Inc. White film for surface light source reflecting members
JP4576687B2 (ja) * 2000-09-25 2010-11-10 東レ株式会社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CN1181360C (zh) * 2000-12-28 2004-12-22 王子油化合成纸株式会社 光半透过反射体
JP4200715B2 (ja) * 2002-09-05 2008-12-24 東レ株式会社 光反射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070154662A1 (en) * 2003-12-26 2007-07-05 Shigeru Tanaka Biaxially oriented white polypropylene film for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and receiving sheet for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therefrom
JP4110482B2 (ja) * 2004-10-21 2008-07-02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及び鏡面反射フィルム
JP2007112121A (ja) * 2005-09-20 2007-05-10 Toray Ind Inc 面光源反射部材用フィルム
JP2007168089A (ja) * 2005-12-19 2007-07-05 Toray Ind Inc 反射板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93424A (zh) * 2004-08-11 2007-07-04 东丽株式会社 光反射体用聚酯树脂组合物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2-250802A 2002.09.06
JP特开2004-101600A 2004.04.0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194405A4 (en) 2014-03-26
US20100209694A1 (en) 2010-08-19
TW200927802A (en) 2009-07-01
EP2194405A1 (en) 2010-06-09
EP2194405B1 (en) 2016-02-17
WO2009041448A1 (ja) 2009-04-02
KR101147013B1 (ko) 2012-05-17
KR20100063705A (ko) 2010-06-11
CN101809468A (zh) 2010-08-18
TWI441852B (zh) 2014-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9468B (zh) 白色膜以及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TWI449967B (zh) 光反射板用白色聚酯薄膜
CN101772547B (zh) 白色聚酯膜和使用其的面光源
KR101117125B1 (ko) 백색 다공성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US20080297906A1 (en) Anisotropic Diffusion Film
JP6624184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白色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及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バックライト
CN102686653B (zh) 白色膜和使用该白色膜的面光源
EP2751176B1 (en) Optical film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JP5682667B2 (ja)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JP6119343B2 (ja) 空洞含有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4352348B2 (ja) 表面光拡散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5391618B2 (ja) 白色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面光源
JP4370539B1 (ja) 表面光拡散性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WO2016017416A1 (ja)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KR20140023473A (ko)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반사필름의 제조방법, 그에 의한 반사필름 및 그를 이용한 반사시트
JP5338963B2 (ja) 液晶反射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KR101161659B1 (ko) 직하형 백라이트용 이방성 확산 필름
KR101915662B1 (ko)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반사필름의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의한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반사필름
KR20150061173A (ko) 백색 폴리에스테르 반사 필름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JP5211508B2 (ja) 液晶反射用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イルム
KR20160052205A (ko) 백색 다공성 폴리에스테르 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