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8120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8120B
CN101878120B CN2008801184147A CN200880118414A CN101878120B CN 101878120 B CN101878120 B CN 101878120B CN 2008801184147 A CN2008801184147 A CN 2008801184147A CN 200880118414 A CN200880118414 A CN 200880118414A CN 101878120 B CN101878120 B CN 1018781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ire
core
tire shoulder
land portion
wid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1841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8120A (zh
Inventor
尾辻秀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077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76690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077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33527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3091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29987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781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81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81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812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11Patterns comprising tread lugs arranged parallel or oblique to the axis of rot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2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 B60C11/033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roperties of the tread pattern by the void or net-to-gross ratios of the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在湿道路表面上具有改善的操纵稳定性的充气轮胎。胎面(2)的胎肩部分(Sh)的陆地部比率为57%到72%,并且中心部分(Ce)的陆地部比率为40%到55%。在中心部分(Ce)中形成具有中心花纹块(6)的花纹块列。中心花纹块(6)分别具有如下形状,即:中心花纹块的宽度从中心花纹块的花纹块宽度(BW)最大的轴向位置处朝向中心花纹块的相对于轮胎旋转方向的前端部和后端部逐渐减小。每个中心花纹块在其相对于旋转方向的前端部处具有顶端部分(6a),该顶端部分具有朝向前端部的尖的顶端,并且每个中心花纹块在其后端部处还具有凹入部分,该凹入部分朝向前端部光滑凹入。在每个中心花纹块(6)中,最大宽度(BW)与周向方向的最大长度(BL)之间的比率(BL/BW)是在1.00到1.20的范围中。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湿道路表面上具有改善的操纵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用于四轮车辆的轮胎的转向性能的提高,增加胎面花纹的刚性是非常有效的。为此进行了许多尝试,具体地,例如硬化胎面部分的橡胶、减小胎面部分的沟槽的深度等。一个相关技术如下。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6-82735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当胎面部分的橡胶硬化时,当在摩擦系数很小的湿道路表面上行驶时难以获得足够的抓地力。类似地,当胎面部分的沟槽深度减小时,无法获得足够的排水性能。在任意一种情况下,都存在着当在湿道路表面上行驶时操纵稳定性显著降低的缺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湿道路表面上具有改善的操纵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充气轮胎包括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分,所述胎面花纹是通过在轮胎周向方向上重复设置以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形成花纹的花纹间距而形成。胎面部分具有占据胎面接地宽度的50%的中心部分以及分别位于中心部分的两侧上的胎肩部分,所述中心部分的中心为轮胎赤道线。在每个胎肩部分中,相对于胎面接地边缘从轮胎轴向方向上的从侧向内侧延伸的胎肩主沟槽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进行设置,由此在胎肩主沟槽之间形成胎肩陆地部部分,位于胎面接地边缘与中心部分的外边缘之间的每个胎肩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57%到72%。在设置于轮胎轴向方向的两侧上的胎肩陆地部部分之间的中心部分中,提供了具有在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的中心花纹块的至少一个中心花纹块列,所述中心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40%到55%。中心花纹块列的形成数目为一个。每个中心花纹块的宽度从形成轮胎轴向方向上的最大宽度BW的位置朝向相对于轮胎旋转方向而言的前端部和后端部逐渐减小,每个中心花纹块在其前端部处设有朝向前端部变尖的顶端部分并且在其后端部处设有朝向前端部光滑凹入的凹入部分,从而其整体上为大致心形,并且在每个中心花纹块中,轴向最大宽度BW与周向方向上的最大长度BL之间的比率(BL/BW)为1.00到1.20。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充气轮胎包括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分,所述胎面花纹是通过在轮胎周向方向上重复设置以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形成花纹的花纹间距而形成。胎面部分具有占据胎面接地宽度的50%的中心部分以及分别位于中心部分的两侧上的胎肩部分,所述中心部分的中心为轮胎赤道线。在每个胎肩部分中,相对于胎面接地边缘从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胎肩主沟槽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进行设置,由此在胎肩主沟槽之间形成胎肩陆地部部分,位于胎面接地边缘与中心部分的外边缘之间的每个胎肩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57%到72%。在设置于轮胎轴向方向的两侧上的胎肩陆地部部分之间的中心部分中,提供了具有在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的中心花纹块的至少一个中心花纹块列,所述中心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40%到55%。当花纹间距分别由其中一个胎肩主沟槽和邻近所述一个胎肩主沟槽的其中一个胎肩陆地部部分构成时,花纹间距分别具有高陆地部比率区域,在所述高陆地部比率区域中,在穿过花纹间距的轮胎轴向线上,接触道路表面的部分的轮胎轴向方向的总长度是胎面接地宽度的78%到93%。高陆地部比率区域以各自花纹间距的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的20%到35%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连续。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充气轮胎包括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分,所述胎面花纹是通过在轮胎周向方向上重复设置以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形成花纹的花纹间距而形成。胎面部分具有占据胎面接地宽度的50%的中心部分以及分别位于中心部分的两侧上的胎肩部分,所述中心部分的中心为轮胎赤道线。在每个胎肩部分中,相对于胎面接地边缘从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胎肩主沟槽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进行设置,由此在胎肩主沟槽之间形成胎肩陆地部部分,位于胎面接地边缘与中心部分的外边缘之间的每个胎肩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57%到72%。在设置于轮胎轴向方向的两侧上的胎肩陆地部部分之间的中心部分中,提供了具有在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的中心花纹块的至少一个中心花纹块列,所述中心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40%到55%。中心花纹块与相应的胎肩陆地部部分相邻,且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沟槽状部分置于其间。纵向沟槽状部分具有窄小宽度部分和增加宽度部分,窄小宽度部分在轮胎轴向方向的宽度为3mm到6mm并由此形成最小宽度,增加宽度部分在轮胎轴向方向的相应宽度从窄小宽度部分朝向轮胎周向方向的两侧逐渐增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将中心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以及胎肩部分的陆地部比率分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且将中心部分的陆地部比率设定为小于胎肩部分的陆地部比率。这样改善了本来在排水方面较差的中心部分的排水性能。此外,虽然当转向时胎肩部分主要地承受横向力,但是由于胎肩部分的陆地部比率大于中心部分的陆地部比率,因此可以实现较高的花纹刚性和改善的操纵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每个中心花纹块在轮胎轴向方向的宽度朝向相对于轮胎旋转方向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减小,并且在其前端部处提供有朝向前端部变尖的顶端部分,并且在其后端部处提供有朝向前端部光滑凹入的凹入部分,从而其整体上为大致心形。每个中心花纹块的顶端部分能够展现导水作用,即,当与地面接触时其能够将道路表面上的水膜分开到两侧,并且能够沿中心花纹块的外侧高效地引导水。此外,当进入到沟槽中的水倾向于保持在每个中心花纹块的后端部上时,大致心形的中心花纹块在就轮胎旋转方向而言的后端部上均具有同样减小的宽度,并且均设有凹入部分。因此,可以充分收集并且蓄积绕送至每个花纹块后部的水。因此,可以展现较高的湿抓地性能。另外,由于中心花纹块的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最大宽度BW与轮胎周向方向上的最大长度BL之间的比率(BL/BW)限制到1.00到1.20,因此其展现了较高的横向刚性。因此,即使当在湿道路表面上行驶时也能实现较高的操纵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构成胎面花纹的重复地形成花纹的花纹间距具有高陆地部比率区域,在所述高陆地部比率区域中,在穿过花纹间距的轮胎轴向线上,接触道路表面的部分的轮胎轴向方向的总长度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78%到93%,并且高陆地部比率区域以花纹间距的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的20%到35%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连续。因此,可以在不损害排水性能的情况下保持整个胎面部分上的花纹刚性。因此,即使当在湿道路表面上行驶时也能够实现较高的操纵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设置在每个胎肩陆地部部分与中心花纹块之间的纵向沟槽状部分具有:窄小宽度部分,其在轮胎轴向方向的宽度为3mm到6mm,由此形成最小宽度;以及增加宽度部分,其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相应宽度从窄小宽度部分朝向轮胎周向方向的两侧逐渐增大。这种纵向沟槽状部分能够在不损害排水性能的情况下保持接地部分的较高刚性。具体地,窄小宽度部分增强了面对纵向沟槽状部分的中心花纹块和胎肩陆地部部分的扭转刚性,并且即使在施加滑移角时也能抑制该部分的变形。因此,即使当在湿道路表面上行驶时也能实现较高的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胎面部分的展开图;
图2是其中心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3是纵向沟槽状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胎面部分的展开图,其示出高陆地部比率区域和低陆地部比率区域;
图5是花纹间距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胎面部分的展开图;
图7是比较例1的前轮的胎面部分的展开图;以及
图8是比较例1的后轮的胎面部分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列表
2  胎面部分
3  胎肩主沟槽
4  胎肩陆地部部分
4a 第一胎肩花纹块
4b 第二胎肩花纹块
5  胎肩子沟槽
6  中心花纹块
6a 顶端部分
6b 凹入部分
7  纵向沟槽状部分
7a 窄小宽度部分
7b 增加宽度部分
12 渐缩部分
C  轮胎赤道线
Ce 中心部分
E  胎面接地边缘
Sh 胎肩部分
P  花纹间距
Za 高陆地部比率区域
Zb 低陆地部比率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未全部示出)的胎面部分2的展开图。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未全部示出)适于用作四轮小型赛车的其中一个前轮。
胎面部分2设有方向性胎面花纹(directional tread pattern)。方向性胎面花纹是指其性能根据旋转方向而不同的胎面花纹。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该花纹的性能,在轮胎上指示出轮胎旋转方向R,并且根据该方向指示将轮胎安装在车辆上。
将胎面部分2分成占据胎面接地宽度TW的50%的中心部分Ce以及位于中心部分Ce的两侧上的胎肩部分Sh,中心部分的中心为轮胎赤道线C。这里,在轮胎被安装到其常规轮辋上并充气到其常规内压、并且然后被加载以常规负载以便以0度的外倾角接触水平地面的状态下,胎面接地宽度TW对应于胎面接地边缘E之间的轮胎轴向方向上的距离。
常规轮辋是根据轮胎标准中的轮胎所基于的标准对于每个轮胎确定的轮辋,例如,根据JATMA(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的标准轮辋,根据TRA(美国轮胎轮辋协会)的“设计轮辋(Design Rim)”,根据ETRTO(欧洲轮胎轮辋技术组织)的“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以及当没有相应标准时由制造商推荐的任何轮辋。
常规内压是根据轮胎标准中的轮胎所基于的标准对于每个轮胎确定的气压,即,根据JATMA的最大气压,根据TRA的“不同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表中规定的最大值,根据ETRTO的“充气压力(InflationPressure)”,以及当没有相应标准时由制造商推荐的任何内压。应注意,对于用于小型赛车的轮胎,常规内压为100kPa。
常规负载是根据轮胎标准中的轮胎所基于的标准对于每个轮胎确定的负载,即,根据JATMA的最大负载量,根据TRA的“不同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表中规定的最大值,以及根据ETRTO的“负载量”。应注意,对于用于小型赛车的轮胎,常规负载为392N。
在每个胎肩部分Sh中,相对于胎面接地边缘E在轮胎轴向方向上从外侧向内延伸的胎肩主沟槽3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进行设置。胎肩主沟槽3至少足够长到从胎面接地边缘E到达中心部分Ce。因此,在每个胎肩部分Sh中,胎肩陆地部部分4形成于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胎肩主沟槽3之间。应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相对的胎肩部分Sh形成为关于轮胎赤道线C基本上线对称。
本实施方式的胎肩主沟槽3分别构造成包括:轴向定向部分3a,其相对于胎面接地边缘E在外侧上沿轮胎轴向方向延伸,从而相对于轮胎的轴向线形成等于或小于5度的角度;以及倾斜部分3b,其与轴向定向部分3a连续并且相对于轮胎的轴向线以大约15度到45度的角θ倾斜,使其从胎面接地边缘E延伸到中心部分Ce。在轮胎轴向方向上,期望轴向定向部分3a的轮胎轴向方向的长度与倾斜部分3b的轮胎轴向方向的长度的比率大约为4∶6到6∶4。优选地,倾斜部分3b就轮胎旋转方向R而言朝向前端部倾斜。
这种胎肩主沟槽3到达中心部分Ce的延伸方式改善了中心部分Ce的排水性能,中心部分Ce本身在排放其自身与道路表面之间的水的方面较差。胎肩主沟槽3利用了当与地面接触时的压力,从而将水从先接触道路表面的倾斜部分3b排送到轴向定向部分3a,由此有效地将水从胎面接地边缘E排出。虽然当直线行驶时每个胎肩主沟槽3的轴向定向部分3a基本上不接触地面,但是当转向时轴向定向部分3a接触地面——在这种情况下横向力发生作用。这种轴向定向部分3a防止了当转向时接触地面的每个胎肩陆地部部分4的轮胎轴向方向外侧上的横向刚性的减小,并最终促进改善了操纵稳定性。
虽然每个胎肩主沟槽3的沟槽宽度GW1(在与沟槽中心线形成直角时测量)没有特别限制,但是,具有过窄的沟槽宽度GW1的沟槽倾向于不能充分展现排水性能。另一方面,过宽的沟槽宽度GW1可能引起胎肩部分Sh的花纹刚性的降低,这可能进而引起操纵稳定性的降低。鉴于上述考虑,沟槽宽度GW1的下限优选地等于或大于6mm、更优选地等于或大于7mm。沟槽宽度GW1的上限优选地等于或小于10mm、更优选地等于或小于9mm。类似地,每个胎肩主沟槽3的深度的下限优选地等于或大于4mm、更优选地等于或大于5mm,并且其上限优选地等于或小于7mm、更优选地等于或小于6mm。理所当然,这种沟槽宽度和/或深度可以是恒定的或可以是部分变化的。
当本实施方式的每个胎肩陆地部部分由胎肩子沟槽5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分成两部分时,本实施方式的每个胎肩陆地部部分4由两个大、小花纹块4a和4b构成。这样通过调节花纹刚性而起到改善胎肩部分Sh的排水性能和其耐磨损性的作用。应注意,在有些情况下,并不由这种胎肩子沟槽5将胎肩陆地部部分4分开,而是胎肩陆地部部分4可以形成为大块花纹块(bulk block)。
胎肩子沟槽5的沟槽宽度GW2形成为小于胎肩主沟槽3的沟槽宽度GW1。虽然该沟槽宽度GW2没有具体限制,但是为了实现胎肩部分Sh的排水性能和花纹刚性之间的良好平衡,例如期望沟槽宽度GW2大约为1mm到5mm,并且例如期望其沟槽深度大约为2mm到4mm。应注意,本实施方式的胎肩子沟槽5形成为具有基本上恒定的宽度。
胎肩子沟槽5位于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彼此相邻的胎肩主沟槽3之间的大致中心的位置上,使其相对于胎面接地边缘E在轮胎轴向方向上从外侧向内并且大致平行于轮胎轴向线延伸。这里,所述方式“大致平行于轮胎轴向线”至少包括如下方式,即,沟槽中心线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5mm的偏离范围内沿轴向延伸。此外,在优选实施方式中,胎肩子沟槽5的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内端部优选地与胎肩主沟槽3的倾斜部分3b连通,从而在该处提供较宽的排水/蓄积空间。鉴于上述考虑,期望将这些沟槽的相交点设置在中心部分Ce与胎肩部分Sh之间的边界附近。
每个胎肩陆地部部分4包括:第一胎肩花纹块4a,其就轮胎旋转方向R而言设置在前端部上;以及第二胎肩花纹块4b,其设置在后端部上并且其接地面积小于第一胎肩花纹块4a的接地面积。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胎肩花纹块4a具有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内端部部分4e1,该内端部部分4e1进入中心部分Ce并终止于中心部分中。第一胎肩花纹块4a包括:主体部分10,其形成在胎肩主沟槽3的轴向定向部分3a与胎肩子沟槽5之间并且其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基本上恒定;渐增部分11,其从主体部分10连续形成至达到中心部分Ce并且其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长度逐渐增大;以及渐缩部分12,其从渐增部分11连续至内端部部分4e1并且其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长度逐渐减小。当从二维看时,渐缩部分12成形为大致等腰三角形。
另一方面,第二胎肩花纹块4b的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内端部部分4e2在到达中心部分Ce之前终止。即,第二胎肩花纹块4b形成为使其在轮胎轴向方向的长度小于第一胎肩花纹块4a的轮胎轴向方向的长度。此外,第二胎肩花纹块4b包括:主体部分10,其形成在胎肩主沟槽3的轴向定向部分3a与胎肩子沟槽5之间并且其在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基本上恒定;以及渐缩部分13,其形成在胎肩主沟槽3的倾斜部分3b与胎肩子沟槽5之间并直至内端部部分4e2并且其周向长度逐渐减小。应注意,在每个第一胎肩花纹块4a和第二胎肩花纹块4b中,基本上仅当转向时主体部分10才能接触道路表面。
接下来,在设置于轮胎轴向方向的相反侧上的胎肩陆地部部分4之间的中心部分Ce中,提供了至少一个中心花纹块列。中心花纹块列是通过以一定间隔在周向方向上设置中心花纹块6而形成。中心花纹块6以及胎肩陆地部部分4是本实施方式的胎面部分2的仅有的接触道路表面的陆地部部分。
在中心部分Ce中,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沟槽状部分7分别形成在中心花纹块6的列与每个胎肩陆地部部分4之间,并且在轮胎轴向方向上延伸的大致V形的横向沟槽状部分8形成在中心花纹块6之间。
这里,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将胎面接地边缘E与中心部分Ce的外边缘Ec之间的每个胎肩部分Sh的陆地部比率(下文中,这种区域的陆地部比率可以简单称为“胎肩部分Sh的陆地部比率”)设定为57%到72%,并且将中心部分Ce的陆地部比率设定为40%到55%。这样,通过将中心部分Ce的陆地部比率设定为小于胎肩部分Sh的陆地部比率,就可以改善本来在排水方面较差的中心部分Ce的排水性能。此外,虽然当转向时胎肩部分Sh主要地承受横向力,但是由于胎肩部分Sh的陆地部比率大于中心部分Ce的陆地部比率,因此可以保持较高的花纹刚性,从而改善了操纵稳定性。
当中心部分Ce的陆地部比率小于40%时,中心部分Ce的花纹刚性显著降低,这进而会损害操纵稳定性。具体地,在用作前胎的情况下,当利用这种轮胎环行驾驶时,操纵响应性变得较差并且无法实现顺利行进。此外,当中心部分Ce的陆地部比率超过55%时,中心部分Ce的排水性能显著降低,这会导致湿道路表面上的抓地力不足。鉴于上述考虑,具体地,期望中心部分Ce的陆地部比率等于或大于43%并且等于或小于47%。
另一方面,当胎肩部分Sh的陆地部比率小于57%时,胎肩部分Sh的花纹刚性降低,这进而会损害转向时的稳定性。与此相反,当胎肩部分Sh的陆地部比率超过72%时,转向时的排水性能显著降低,这进而会导致抓地力不足或严重损害打滑时的可控性。鉴于上述考虑,具体地,期望陆地部比率等于或大于62%并且等于或小于70%。
应注意,中心部分Ce的陆地部比率的获得应该是基于:在对于轮胎的完整一周的中心部分Ce的全部面积Ca与对于轮胎的完整一周的中心部分Ce的接地面积的总和Cc之间的比率(Cc/Ca)。类似地,胎肩部分Sh的陆地部比率的获得应该是基于:在中心部分Ce的外边缘Ec和对于轮胎的完整一周的胎面接地边缘E之间的区域的全部面积Sa与在该区域中的对于轮胎的完整一周的接地面积的总和Sc之间的比率(Sc/Sa)。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心花纹块列的数目形成为一个,并且中心花纹块6的胎面形成为大致心形,其放大视图在图2中示出。具体地,中心花纹块6设置成不会延伸超过中心部分Ce的边缘,并且使得它们相应的中心与轮胎赤道线C对齐。每个中心花纹块6的胎面的轮廓成形为:使得宽度从形成轮胎轴向方向上的最大宽度BW的凸出位置M朝向就轮胎旋转方向R而言的前端部和后端部逐渐减小;在前端部上,提供了朝向前端部变尖的顶端部分6a;并且在后端部的端部部分处,提供了朝前端部光滑凹入的凹入部分6b。顶端部分6a的顶点K1与每个凸起位置M通过光滑的第一弧部分6c连接。同样,每个凸起位置M与中心花纹块6的位于就轮胎旋转方向而言的最后端部上的每个最末端点K3通过光滑的第二弧部分6d连接。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中心花纹块6的胎面的轮廓形成为关于轮胎赤道线C基本上线对称的大致心形。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胎面花纹构成为整体上关于轮胎赤道线C基本上线对称。应注意,期望凸起位置M分别设置在从顶点K1以所述花纹块的周向方向的长度BL的0.5到0.7倍朝向后端部的位置处。
当在湿道路表面上直线行驶时,以上述方式构造的中心花纹块6能够通过最先接触道路表面的顶端部分6a将道路表面上的水膜分开到两侧,并且能够沿着光滑的弧部分6c将水向后侧引导。在这里,由于中心花纹块6在轮胎轴向方向的宽度从凸起位置M朝向就轮胎旋转方向R而言的前端部变窄,因此中心花纹块6能够有效地将水分开到两侧,并且将它们朝向后侧平滑地运送(导水作用)。此外,虽然水本身易于保持在中心花纹块6的后端部上,但是由于该轮胎轴向方向的宽度还从凸起位置M朝向后端部变窄以及提供了凹入部分6b,因此,就旋转方向而言朝向花纹块的后端部绕送的水能够被蓄积,使其不会溢出。因此,可以展现较高的湿抓地性能。为了进一步提高这种作用,期望后端部宽度BWb——其为中心花纹块6的最末端点K3之间的轮胎轴向方向上的距离——是中心花纹块6的最大宽度BW的50%到67%。
期望中心花纹块6的轮胎轴向方向上的最大宽度BW与轮胎周向方向上的最大长度BL之间的比率(BL/BW)是1.00到2.20。当该比率(BL/BW)小于1.00时,中心花纹块6的周向方向上的刚性降低,并且当制动或驱动时变形变得很大。这最终发展成倾向于无法获得足够的制动力或驱动力。相反,当比率(BL/BW)超过2.20时,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刚性降低,并且因此,当转向时横向力无法完全发挥。具体地,当应用于小型赛车的前胎时,当转向时在该处施加了较大的滑移角。因此,为了完全提高中心花纹块6的横向刚性,期望比率(BL/BW)为1.00到1.20。另一方面,当应用于小型赛车的后胎时,其承受了在其自身与道路表面之间产生的较大的剪切力。因此,为了提高驾驶时的轮胎周向方向上的刚性,期望比率(BL/BW)更大,即,大至1.70到2.20。
如图2所示,期望中心花纹块6的顶端部分6a具有100度到130度的内角α。这种方式的有利之处在于,顶端部分6a在接触道路表面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将水膜分开到两侧,并且当接触道路表面以及将水引导到相对于中心花纹块6的相对的外侧时能够实现将水膜分开到两侧的高效的导水作用。应注意,当顶端部分6a的内角α小于100度时,顶端部分6a的刚性减小,并且操纵响应性倾向于变差。相反,当内角α超过130度时,导水作用倾向于变弱。应注意,在胎面中,当顶端部分6a如本实施方式一样由光滑的弧线形成时,顶端部分6a的内角α作为在分别于位置j处接触中心花纹块6的切线之间形成的角度来测量,位置j是从顶点K1朝向就轮胎旋转方向R而言的后端部隔开轮胎周向方向上的2mm距离的位置。
在中心花纹块6的凹入部分6b中,期望相交角β小于顶端部分的内角α。在从最凹入点K2分别画向最末端点K3的线之间形成角β,最凹入点K2位于凹入部分6b中的就轮胎旋转方向R而言的最前端部上,最末端点K3位于任一轴向侧上并且位于就轮胎旋转方向R而言的最后端部上。具体地,期望角β和α之间的差值——即,(α-β)——为10度到25度。即,当角度差值(α-β)小于10度时,从增加宽度部分7b流到凹入部分6b中的水可阻止存在于凹入部分6b中的水被排出。相反,当该差值超过25度时,朝向斜后方的排水倾向于变得困难,例如,凹入部分6b中的水与另一中心花纹块——其相对于相关中心花纹块的凹入部分6b位于相对于轮胎旋转方向R的后端部上——的顶端部分6a冲突。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如图1以及作为图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的图3所示,纵向沟槽状部分7包括:窄小宽度部分7a,其在轮胎轴向方向的宽度为3mm到6mm,由此形成最小宽度;以及增加宽度部分7b,其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相应宽度随着从窄小宽度部分7a起在周向相对方向上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具体地,将中心花纹块6的第一弧部分6c和/或第二弧部分6d设置成面对胎肩陆地部部分4(第一胎肩花纹块4a)的渐缩部分12。这样,在纵向沟槽状部分7中,窄小宽度部分7a由形成渐缩部分12的轴向内侧顶点的内端部部分4e1形成,并且增加宽度部分7b形成在窄小宽度部分7a的两侧上。
增加宽度部分7b可以分别提供充分宽的排水/蓄积空间,并且因此,期望它们在中心花纹块6开始接触地面时能够将道路表面上的水平滑地引导到纵向沟槽状部分7,并且能够高效地排水。此外,由于增加宽度部分7b分别与横向沟槽状部分8连通,因此它们还能有效地将蓄积在凹入部分6b以及横向沟槽状部分8中的水朝向就轮胎旋转方向R而言的后部排出。此外,如从图3可以看出,胎肩主沟槽3的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内端部以及胎肩子沟槽5的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内端部均与增加宽度部分7b连通。因此,被引导到就轮胎旋转方向R而言的后端部上的增加宽度部分7b的排水能够通过胎肩主沟槽3以及胎肩子沟槽5被从胎面接地边缘E高效地排到外侧。为了进一步确定实现上述效果,期望增加宽度部分7b的轮胎轴向方向的宽度Wb具有优选地等于或大于3mm、更优选地等于或大于4mm、更加优选地等于或大于8mm的部分。
另一方面,当为了改善排水性能而增加纵向沟槽状部分7的宽度时,该部分的刚性减小,并且操纵稳定性(转向性能)倾向于变差。然而,通过提供具有窄小宽度部分7a和增加宽度部分7b的纵向沟槽状部分7,就能够在不损害排水性能的情况下防止操纵稳定性的降低。具体地,窄小宽度部分7a局部增强了分别位于窄小宽度部分7a的轴向两侧上的中心花纹块6和胎肩陆地部部分4的扭转刚性,并且即使当施加了滑移角时也能抑制该部分的较大变形。因此,即使当在湿道路上行驶时也能实现较高的操纵稳定性。
应注意,当窄小宽度部分7a的沟槽宽度Wa小于3mm时,该部分的排水阻力增大,这进而会导致当在湿道路上行驶时的抓地性能的降低。另一方面,当窄小宽度部分7a的沟槽宽度Wa大于6mm时,胎面部分2的花纹刚性——尤其是扭转刚性——降低,这进而会降低操纵稳定性。
如图3所示,期望第一胎肩花纹块4a的渐缩部分12的内角γ为100度到150度。当内角γ小于100度时,渐缩部分12变得过尖,并且在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刚性和扭转刚性倾向于降低。这可能会损害开始操纵时的响应性。相反,当内角γ超过150度时,在纵向沟槽状部分7中无法形成足够宽的增加宽度部分7b,因此无法充分实现湿地性能的改善。鉴于上述考虑,内角γ优选地等于或大于120度并且期望地等于或小于145度。
胎面部分2是通过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基本上相同的花纹间距P的重复设置而形成。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花纹间距P由一个胎肩主沟槽3以及与之相邻的一个胎肩陆地部部分4(即,在线Pa和Pb之间的部分)组成。由于根据定义指定为“基本上相同”,因此可以根据惯例采用间距变化方案,其中,提供了花纹间距P的轮胎周向方向上的多种类型的长度PL以便分散行驶噪声。应注意,期望地,胎面部分2优选地由每一个轮胎圆周上的18到25个花纹间距P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如图4以及作为图4的放大视图的图5所示,每个花纹间距P具有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其定义如下。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是指如下区域,在穿过花纹间距P的轮胎轴向线X上的接触道路表面的部分(其位于胎面接地边缘E之间)的轮胎轴向方向的总长度中,即,如图5所示,一个胎肩陆地部部分4的轮胎轴向方向上的接地长度A1、中心花纹块6的接地长度A2以及另一胎肩陆地部部分4的接地长度A3的总和(即,A1+A2+A3)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78%到93%。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以周向长度ZaL沿周向连续,该周向长度ZaL是花纹间距P的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PL的20%到35%。
因为当行驶时这种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能够获得足够的接地面积,因此可以在直线行驶以及转向时展现较高的抓地性能。此外,由于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设置在每个花纹间距P中,因此当轮胎旋转时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能够相继接触地面。因此,可以在不损害整个胎面部分2上的排水性能的情况下充分保持花纹刚性,这最终有助于改善在湿道路表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具体地,期望胎肩陆地部部分4(第一胎肩花纹块4a)的轮胎轴向方向的最大接地长度B大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30%并且不大于胎面接地宽度的40%。这样确定地提高了在转向时承受较大横向力的胎肩陆地部部分4的刚性,并且极大地改善了转向性能。
应注意,当在轮胎轴向线X上的接地长度总和小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78%时,由于接地面积不足而因此使抓地力变得较弱。相反,当所述接地长度总和大于胎面接地宽度TW的93%时,极大地损害了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中的排水性能,在这种情况下,轮胎倾向于在水膜上驶过,即,倾向于产生所谓的打滑现象。
当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的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ZaL小于花纹间距P的周向方向的长度PL的20%时,无法充分提高花纹间距的刚性,并因此无法充分改善转向性能。另一方面,当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的长度ZaL大于花纹间距P的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PL的35%时,极大地损害了该部分中的排水性能,在这种情况下,倾向于产生打滑现象。鉴于上述考虑,优选地,期望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的长度ZaL是花纹间距P的长度PL的至少25%,并且期望不大于花纹间距P的长度PL的32%。应注意,这种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可形成为使得能够通过调节中心花纹块6和胎肩陆地部部分4的形状以及它们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而使其值落入上述范围内。
如图4所示,期望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的轮胎周向方向上的间隔N(由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相邻的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所限定的部分的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优选地等于或大于30mm、更优选地等于或大于35mm,并且优选地等于或小于60mm、更优选地等于或小于55mm。当间隔小于30mm时,排水性能可能会变差。相反,当间隔超过60mm时,当轮胎旋转时在接地表面内存在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的期间变短,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充分实现提高抓地性能的效果。
此外,如图4和5所示,期望每个花纹间距P具有低陆地部比率区域Zb,在低陆地部比率区域Zb中,在穿过花纹间距P的轮胎轴向线X上,接触道路表面的部分的轮胎轴向方向的总长度是胎面接地宽度TW的25%到35%。期望低陆地部比率区域Zb以长度ZbL在轮胎的周向上连续,该长度ZbL是花纹间距P的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PL的10%到20%。
通过为花纹间距P设置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和低陆地部比率区域Zb——其陆地部比率为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的陆地部比率的大致一半,就可以实现抓地性能和排水性能之间的高水平的平衡。应注意,当低陆地部比率区域Zb的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ZbL小于花纹间距P的长度PL的10%时,低陆地部比率区域Zb无法充分展示排水效果。相反,当低陆地部比率区域Zb的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ZbL大于花纹间距P的长度PL的20%时,胎面部分2的花纹刚性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损害操纵稳定性。应注意,为了更易于理解,在图4和5中以浅灰色在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和低陆地部比率区域Zb上画出阴影。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中心部分Ce设有:在轮胎赤道线C上直线延伸的中心主沟槽20;以及设置在中心主沟槽20的两侧上的一对中心花纹块6A和6B。这种中心部分Ce展现出进一步改善的排水性能,并因此,例如适于用作小型赛车的其中一个后轮——其需要展现较大的抓地力。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及第三方面,理所当然可以对每个中心花纹块6等的具体形状进行各种改型。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高陆地部比率区域Za设置在如以灰色画出阴影所示的区域处。应注意,在中心花纹块6A(或6B)与胎肩陆地部部分4之间,设置了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具有窄小宽度部分7a和增加宽度部分7b的纵向沟槽状部分7。
虽然已经在前面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变型。
[实施例A]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效果,基于表1中列出的技术规格来试生产用作小型赛车前轮的充气轮胎(尺寸:10×4.50-5)。对它们的各种性能进行测试。作为赛车的后轮时,安装分别具有11×6.50-5的尺寸的轮胎。试验方法如下。
<圈速>
在用于轮辋(前轮:4.5英寸;后轮:6.50英寸)以及内压为100kPa(前轮和后轮相同)的条件下将试验轮胎安装在小型赛车上(FA类车辆)。然后由小型赛车国际比赛执照持有者驾驶小型赛车在潮湿条件下围绕Tsumagoi(静冈县挂川市)国际小型赛车道全速行驶五圈,以便获得每圈的平均圈速。应当指出,为了实现潮湿条件的一致性,在即将行驶之前喷洒等量的水。
<操纵稳定性>
在如上所述的潮湿条件下全速行驶时,由驾驶员根据五点法来感觉评价操纵的响应性(操纵响应性性能)、转向时的抓地状态(横向抓地性能)以及加速时的响应性(加速性能)。数值越大,则结果越好。试验结果及其它在表1中示出。
Figure GPA00001142155400171
试验结果证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轮胎在湿道路表面上展现了较高的操纵稳定性。
[实施例B]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效果,基于表2中列出的技术规格来试生产用于小型赛车的充气轮胎(前轮尺寸:10×4.50)。对它们的各种性能进行试验。作为小型赛车的后轮时,安装分别具有11×6.50-5的尺寸的轮胎。试验方法与实施例A中的相同。
试验结果证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轮胎在湿道路表面上展现了较高的操纵稳定性。
[实施例C]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效果,基于表3中列出的技术规格来试生产用于小型赛车的充气轮胎(前轮尺寸:10×4.50)。对它们的各种性能进行试验。作为小型赛车的后轮时,安装分别具有11×6.50-5的尺寸的轮胎。试验方法与实施例A中的相同。
Figure GPA00001142155400211
试验结果证明本发明实施例的轮胎在湿道路表面上展现了较高的操纵稳定性。

Claims (13)

1.一种充气轮胎,包括:
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分,所述胎面花纹是通过在轮胎周向方向上重复设置以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形成花纹的花纹间距而形成,其中,
所述胎面部分具有占据胎面接地宽度的50%的中心部分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心部分的两侧上的胎肩部分,所述中心部分的中心为轮胎赤道线,
在每个所述胎肩部分中,相对于胎面接地边缘从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胎肩主沟槽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进行设置,由此在所述胎肩主沟槽之间形成胎肩陆地部部分,位于所述胎面接地边缘与所述中心部分的外边缘之间的每个所述胎肩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57%到72%,
在设置于轮胎轴向方向的两侧上的所述胎肩陆地部部分之间的所述中心部分中,提供了具有在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的中心花纹块的至少一个中心花纹块列,所述中心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40%到55%,
所述中心花纹块列的形成数目为一个,
每个所述中心花纹块的宽度从形成轮胎轴向方向的最大宽度BW的位置朝向相对于轮胎旋转方向而言的前端部和后端部逐渐减小,每个所述中心花纹块在其前端部处设有朝向所述前端部变尖的顶端部分并且在其后端部处设有朝向所述前端部光滑凹入的凹入部分,从而所述中心花纹块整体上为大致心形,并且
在每个所述中心花纹块中,所述轴向最大宽度BW与周向方向上的最大长度BL之间的比率(BL/BW)为1.00到1.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每个所述中心花纹块的顶端部分具有100度到130度的内角α。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每个所述中心花纹块的凹入部分具有:位于就轮胎旋转方向而言的最前端部上的最凹入点;以及位于就轮胎旋转方向而言的最后端部上并且分别位于轮胎轴向方向的两侧上的最末端点,并且
在从所述最凹入点分别画向所述两侧上的所述最末端点的线之间形成的角β小于所述顶端部分的内角α。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所述角β与所述内角α之间的差值(α-β)为10度到25度。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后端部宽度BWb是所述最大宽度BW的50%到67%,所述后端部宽度BWb是位于每个所述中心花纹块的最末端点之间的轮胎轴向方向的距离。
6.一种充气轮胎,包括:
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分,所述胎面花纹是通过在轮胎周向方向上重复设置以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形成花纹的花纹间距而形成,其中,
所述胎面部分具有占据胎面接地宽度的50%的中心部分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心部分的两侧上的胎肩部分,所述中心部分的中心为轮胎赤道线,
在每个所述胎肩部分中,相对于胎面接地边缘从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胎肩主沟槽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进行设置,由此在所述胎肩主沟槽之间形成胎肩陆地部部分,位于所述胎面接地边缘与所述中心部分的外边缘之间的每个所述胎肩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57%到72%,
在设置于轮胎轴向方向的两侧上的所述胎肩陆地部部分之间的所述中心部分中,提供了具有在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的中心花纹块的至少一个中心花纹块列,所述中心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40%到55%,
当所述花纹间距分别由其中一个所述胎肩主沟槽和邻近所述一个胎肩主沟槽的其中一个所述胎肩陆地部部分构成时,所述花纹间距分别具有高陆地部比率区域,在所述高陆地部比率区域中,在穿过所述花纹间距的轮胎轴向线上,接触道路表面的部分的轮胎轴向方向的总长度是所述胎面接地宽度的78%到93%,并且
所述高陆地部比率区域以各自所述花纹间距的轮胎周向方向的长度的20%到35%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连续。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所述胎面部分中,所述高陆地部比率区域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30mm到60mm的间隔设置。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每个所述胎肩陆地部部分的轮胎轴向方向的最大接地长度大于所述胎面接地宽度的30%并且不大于所述胎面接地宽度的40%。
9.一种充气轮胎,包括:
具有胎面花纹的胎面部分,所述胎面花纹是通过在轮胎周向方向上重复设置以基本上相同的方式形成花纹的花纹间距而形成,其中,
所述胎面部分具有占据胎面接地宽度的50%的中心部分以及分别位于所述中心部分的两侧上的胎肩部分,所述中心部分的中心为轮胎赤道线,
在每个所述胎肩部分中,相对于胎面接地边缘从轮胎轴向方向的外侧向内侧延伸的胎肩主沟槽在轮胎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进行设置,由此在所述胎肩主沟槽之间形成胎肩陆地部部分,位于所述胎面接地边缘与所述中心部分的外边缘之间的每个所述胎肩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57%到72%,
在设置于轮胎轴向方向的两侧上的所述胎肩陆地部部分之间的所述中心部分中,提供了具有在周向方向上以一定间隔设置的中心花纹块的至少一个中心花纹块列,所述中心部分的陆地部比率为40%到55%,
所述中心花纹块与相应的所述胎肩陆地部部分相邻,且在轮胎周向方向上延伸的纵向沟槽状部分置于其间,并且
所述纵向沟槽状部分具有窄小宽度部分和增加宽度部分,所述窄小宽度部分的轮胎轴向方向的宽度为3mm到6mm并由此形成最小宽度,所述增加宽度部分的轮胎轴向方向的相应宽度从所述窄小宽度部分朝向轮胎周向方向的两侧逐渐增大。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胎肩陆地部部分渐缩为使得其在轮胎周向方向上的长度向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内侧逐渐减小,并且
所述渐缩部分的相应顶点形成所述窄小宽度部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每个所述渐缩部分的内角γ为100度到150度。
12.如权利要求9到11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在每个所述胎肩部分中,在所述胎肩主沟槽之间设置了宽度小于每一个所述胎肩主沟槽的胎肩子沟槽,用以将每个所述胎肩陆地部部分成两个花纹块。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每个所述胎肩主沟槽的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内端部部分以及所述胎肩子沟槽的轮胎轴向方向上的内端部部分与所述增加宽度部分连通。
CN2008801184147A 2007-11-28 2008-11-25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81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307704 2007-11-28
JP2007-307703 2007-11-28
JP2007307704A JP4276690B1 (ja) 2007-11-28 2007-11-28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7307703A JP4335276B2 (ja) 2007-11-28 2007-11-28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7309157A JP4299870B2 (ja) 2007-11-29 2007-11-29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7-309157 2007-11-29
PCT/JP2008/071329 WO2009069585A1 (ja) 2007-11-28 2008-11-25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8120A CN101878120A (zh) 2010-11-03
CN101878120B true CN101878120B (zh) 2012-09-26

Family

ID=40678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1841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878120B (zh) 2007-11-28 2008-11-2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8474497B2 (zh)
EP (1) EP2223812B1 (zh)
CN (1) CN101878120B (zh)
WO (1) WO200906958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47024A (en) 2007-02-27 2008-09-03 Kraft Foods R & D Inc A dispensing machine for hot or cold drinks
JP5060573B2 (ja) * 2010-03-15 2012-10-3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22334B2 (ja) 2010-09-09 2013-06-2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3237665B (zh) * 2010-10-22 2015-09-09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工程车辆用重载荷充气轮胎
JP5435175B1 (ja) 2013-02-22 2014-03-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73942B2 (ja) * 2013-03-15 2016-08-2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38421B2 (ja) * 2017-02-16 2021-03-03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JP6521000B2 (ja) * 2017-08-02 2019-05-2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80328B1 (fr) * 2018-04-20 2020-06-05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tructure de bande de roulement de pneu de vehicule agricole
JP7293840B2 (ja) * 2019-04-23 2023-06-2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63789B1 (en) * 2001-02-28 2004-07-14 Pirelli Pneumatici S.p.A. Directional tread pattern for winter t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67802A (en) * 1981-04-07 1982-10-15 Bridgestone Corp Tire patterned with tread both for good road and soft ground
JPS605903U (ja) * 1983-06-24 1985-01-1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モ−タサイクル用タイヤ
JPS60143106A (ja) * 1983-12-29 1985-07-29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S6261807A (ja) * 1985-09-10 1987-03-18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S6334205A (ja) * 1986-07-30 1988-02-1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外皮
US4982775A (en) 1987-12-18 1991-01-08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s having reduced negative ratio variation
JPH01254405A (ja) * 1987-12-18 1989-10-11 Bridgestone Corp 建設車両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2182504A (ja) * 1989-01-08 1990-07-17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冬季用タイヤのトレッドパターン
DE8907334U1 (de) * 1989-06-15 1989-08-03 SP Reifenwerke GmbH, 6450 Hanau Reifen
FR2669274A1 (fr) * 1990-11-15 1992-05-22 Michelin & Cie Bande de roulement d'enveloppe de pneumatique a carcasse radiale pour vehicules poids-lourds.
JPH05254313A (ja) * 1992-03-16 1993-10-05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163464B2 (ja) * 1992-12-25 2001-05-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DE4300695A1 (de) 1993-01-13 1994-07-14 Sp Reifenwerke Gmbh Lauffläche für Fahrzeugluftreifen
EP0688686B1 (en) * 1994-06-21 1998-07-22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s
DE4427895A1 (de) * 1994-08-08 1996-02-15 Continental Ag Fahrzeugreifen mit einer Lauffläche mit im wesentlichen axial verlaufenden Einschnitten
JP3515232B2 (ja) * 1995-07-11 2004-04-0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BR9612446A (pt) * 1996-01-25 1999-07-13 Goodyear Tire & Rubber Pneu para automóvel ou caminh o leve radial para estrada ou fora de estrada
JPH1191316A (ja) * 1997-09-26 1999-04-06 Bridgestone Corp 乗用車またはライトトラック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30621B2 (ja) 1999-08-12 2009-02-2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7270163B2 (en) 2001-02-28 2007-09-18 Pirelli Pneumatici S.P.A. Tyre for a vehicle wheel including specific tread patterns
JP4344501B2 (ja) * 2002-01-18 2009-10-1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4338508A (ja) * 2003-05-14 2004-12-02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5153654A (ja) * 2003-11-25 2005-06-16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637355B1 (en) 2004-09-17 2007-05-30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ire
JP4421432B2 (ja) 2004-09-17 2010-02-24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05058363A1 (de) * 2005-12-06 2007-06-14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Laufstreifenprofil
JP4137178B1 (ja) * 2008-02-29 2008-08-20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363789B1 (en) * 2001-02-28 2004-07-14 Pirelli Pneumatici S.p.A. Directional tread pattern for winter tire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3-34205A 1988.02.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9069585A1 (ja) 2009-06-04
US20130263987A1 (en) 2013-10-10
EP2223812A4 (en) 2011-01-05
EP2223812A1 (en) 2010-09-01
US20130269847A1 (en) 2013-10-17
US20100300588A1 (en) 2010-12-02
CN101878120A (zh) 2010-11-03
EP2223812B1 (en) 2012-06-27
US8474497B2 (en) 2013-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8120B (zh) 充气轮胎
CN1895918B (zh) 充气轮胎
CN111660733B (zh) 轮胎
CN111660735B (zh) 轮胎
US9096099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1181864A (zh) 用于越野行驶的充气轮胎
CN101531122A (zh) 无防滑钉轮胎
CN101588934B (zh) 充气轮胎
RU2457116C1 (ru) Нешипованная шина
CN101815624A (zh) 充气轮胎
JPH09136516A (ja) スタッドレスタイヤ
JP200217291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2189900B (zh) 充气轮胎
US20220063344A1 (en) Tire
JP429987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306632A (zh) 充气轮胎
JPH04232106A (ja) タイヤトレッド
JP2002528334A (ja) 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のトレッド
JPS61222806A (ja) 車輪駆動車とそのラジアルタイヤの改良
EP3517322B1 (en) Tire
US20130186535A1 (en) Pneumatic tire
JP386656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装着方法
JP2014076680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10094640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5579251B (zh) 摩托车用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26

Termination date: 20141125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