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89900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89900B
CN102189900B CN201110061695.0A CN201110061695A CN102189900B CN 102189900 B CN102189900 B CN 102189900B CN 201110061695 A CN201110061695 A CN 201110061695A CN 102189900 B CN102189900 B CN 1021899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tern block
tire
mentioned
ditch
crow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16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89900A (zh
Inventor
藤田将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899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9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899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899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1Tread patterns in which the raised area of the pattern consists only of isolated elements, e.g.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通过改善胎面形状来保持排水性并提高操纵稳定性和不均匀磨损性。转动方向被指定的充气轮胎(1),胎面部具备:由一对内侧连接沟(4)和主倾斜沟(3)形成的胎冠花纹块(6);由内侧连接沟、外侧连接沟(5)以及主倾斜沟形成的一对中间花纹块(7);由外侧连接沟、接地端(Te)以及主倾斜沟形成的一对胎肩花纹块(8)。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6e)比与胎冠花纹块相邻的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7i)位于轮胎轴向外侧0.1~10.0mm。另外,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BW)的位置(6B)形成在:与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6s)的距离为胎冠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L1)的1/3以内的先着地侧区域(S)。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改善胎面部的沟和花纹块形状等,来抑制排水性的降低,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和不均匀磨损性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已知有在胎面部形成有多个花纹块的块状花纹的充气轮胎。在这种充气轮胎中,通过提高花纹块的刚性来实现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和抗磨损性。为了提高花纹块的刚性,已知有以下方法例如:增大陆地比、将花纹块的壁面作成平缓的斜面、以及减小胎面部的沟深度等方法。 
然而,上述各方法均存在随着沟容积的减少,排水性能特别是水膜效应性能降低的问题。这样,基于花纹块的高刚性化的操纵稳定性的提高与排水性能是二律背反的关系,因此两者兼顾是非常困难的。相关技术如下。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2863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321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问题所做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限定作用较大的接地压的胎冠花纹块的形状为基本,能够抑制排水性能的降低,并且提高花纹块刚性,提高操纵稳定性和抗不均匀磨损性的充气轮胎。 
本发明中技术方案1的发明是一种充气轮胎,是转动方向被指定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通过在胎面部上配置:主倾斜沟,其从轮胎赤道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以大致V字形延伸到两侧的接地端,并且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一对内侧连接沟,它们配置在轮胎赤道两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之间,且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而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以轮胎赤道为中心形成为线对称;一对外 侧连接沟,它们配置在上述内侧连接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之间,且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而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以轮胎赤道为中心形成为线对称,由此胎面部具备: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间,由上述一对内侧连接沟划分的胎冠花纹块;在上述内侧连接沟与上述外侧连接沟之间所划分的一对中间花纹块;形成在上述外侧连接沟外侧的一对胎肩花纹块,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形成在:与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的距离为该胎冠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1/3以内的先着地侧区域,并且,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比与该胎冠花纹块相邻的上述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还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0.1~10.0mm。 
另外,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胎冠花纹块的上述先着地侧区域的外缘由向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突出的单一的圆弧或复合圆弧的曲线来形成。 
另外,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中间花纹块的上述最内端形成在:与该中间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中间位置的距离为该中间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20%以内的区域。 
另外,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基础上,上述主倾斜沟在接地端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是60~90度。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的主倾斜沟形成从轮胎赤道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延伸到两侧的接地端的大致V字形。由于这样的主倾斜沟,利用轮胎接地时的压力将轮胎赤道侧的水膜向接地端侧引导,从而确保基本的排水性能。 
另外,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形成在:与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的距离为胎冠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1/3以内的先着地侧区域。这样的胎冠花纹块,其先着地侧区域的花纹块踏面的面积较大从而提高其刚性,其结果,能够抵抗牵引时或制动时的较大的剪断力。因此能够提高操纵稳定性且有效地抑制往往在胎冠花纹块上产生的先着地侧磨损(胎踵磨损)这样的不均匀磨损。 
此外,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比与该胎冠花纹块相邻的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向轮胎轴还向外侧突出0.1~10.0mm。包含这样的胎冠花纹块最外端的外端部分由于接近轮胎轴向外侧,由此相对地减小接地压,另一方面包含中间花纹块最内端的内端部分,由于靠近轮胎赤道侧因而接地压增大。因此,能够缩小胎冠花纹块与中间花纹块的接地压之差,使两个花纹块的磨损均匀化进一步提高抗磨损性。 
特别是在胎冠花纹块的先着地侧区域的外缘,由向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突出的单一的圆弧或复合圆弧的曲线形成的情况下,牵引时等的剪断力均衡地分散在先着地侧区域。因此,显著地提高抗不均匀磨损性。另外,由于这样的胎冠花纹块在接地时,有效地将胎冠花纹块附近的水向轮胎轴向外侧引导,因此能够获得较好的排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右半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胎冠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胎冠花纹块和中间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胎肩花纹块的放大图。 
图中符号说明: 
1...充气轮胎;2...胎面部;3...主倾斜沟;4...一对内侧连接沟;5...一对外侧连接沟;6...胎冠花纹块;6B...最大宽度位置;6e...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6s...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6S...直线部;7...中间花纹块;7i...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8...胎肩花纹块;C...轮胎赤道;R...转动方向;Te...接地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是转动方向被指定的充气轮胎,在该例中表示四轮赛车(racing cart)所使用的赛车(cart)用轮胎。另外,轮胎转动方向R例如利用文字和/或符号等表示在胎侧部(省略图示)。 
在上述充气轮胎1的胎面部2上配置:主倾斜沟3,其从轮胎赤道C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以大致V字形(在图1和图2中,是反方向的大致V字形)延伸到两侧的接地端Te,并且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一对内侧连接沟4,它们配置在轮胎赤道C两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3、3之间;一对外侧连接沟5,它们配置在该内侧连接沟4的轮胎轴向外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3、3之间。 
在此,上述“接地端”Te是对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并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正规状态的轮胎加载正规载荷,并且以外倾角0度接地为平面时在轮胎轴向最外侧接地的位置,将该接地端Te、Te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设为接地宽度TW。另外,轮胎各部的尺寸等,在未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为上述正规状态下的值。 
另外,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的规格体系中,该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Design Rim”,或者如果是ETRTO则为“Measuring Rim”,但在不属于上述规格的情况下则为厂家推荐的轮辋。 
另外,上述“正规内压”是,上述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INFLATION PRESSURE”,在不属于上述规格的情况下则为厂家推荐的内压。但在轮胎是赛车用轮胎的情况下,上述正规内压为100KPa,在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为180KPa。 
另外,上述“正规载荷”为,上述规格按每一轮胎规定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荷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ON PRESSURES”所记载 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LOAD CAPACITY”。但在轮胎是赛车用轮胎的情况下,上述正规载荷为392N。 
另外,在胎面部2上设置有:在上述一对内侧连接沟4、4间划分的胎冠花纹块6、在上述内侧连接沟4与上述外侧连接沟5之间划分的一对中间花纹块7、形成于外侧连接沟5外侧的一对胎肩花纹块8。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沟3至5以及花纹块6至8,分别以轮胎赤道C为中心实质上形成为线对称,然而本发明不一定限定于这样的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主倾斜沟3从轮胎赤道C越过两侧的接地端Te进一步延伸。这样的主倾斜沟3能够利用轮胎转动时的接地压,将轮胎赤道C附近的水膜向接地端Te侧顺畅地引导并排出到轮胎外部。由此,确保较好的排水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主倾斜沟3的构成包括:小长度的中央部3a,其包括在胎冠花纹块6、6间相对于轮胎周向大致以90度(即,在轮胎轴向上)横跨轮胎赤道C延伸;一对中间部3b,它们从该中央部3a的两端向轮胎转动方向R的后着地侧且相对于轮胎周向以角度α1倾斜,包括在中间花纹块7、7间延伸;一对胎肩部3c,它们与上述中间部3b相连并且向轮胎转动方向R的后着地侧且相对于轮胎周向以角度α2倾斜,包括在胎肩花纹块8、8间延伸。另外,图1表示了主倾斜沟3的沟中心线3G,沟的角度是在该沟中心线3G处测量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主倾斜沟3中,中央部3a与中间部3b通过描画平滑的圆弧而连接。这有助于减小从中央部3a向中间部3b排水时的阻力。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部3b实质上以直线状形成,能够利用上述接地压将从中央部3a排送的水无阻力地向轮胎转动方向的后着地侧并且向轴向外侧输送。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中间部3b的上述角度α1优选为30°以上,更优选为45°以上,另外优选为80°以下,更优选为60°以下。 
此外,胎肩部3c的角度α2形成得大于中间部3b的角度α1。这样能够不损害排水性能且有效地提高转动时作用较大的横向力的胎肩花纹块8的横向刚性。为了有效地发挥这样的作用,胎肩部3c的上述角度α2优选为60°以上,更优选为75°以上,另外优选为90°以下,更优选为85°以下。特别是胎肩部3c在接地端Te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优选为60~90度。
此外,上述角度之差α2-α1优选为0°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另外优选为6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由此,能够将从中间部3b向胎肩部3c排水的阻力抑制到极小从而进一步提高排水性能,并且能够切实地提高胎肩花纹块8的横向刚性从而提高操纵稳定性。 
上述各内侧连接沟4朝向轮胎转动方向R的后着地侧并向轮胎赤道C侧倾斜并以直线状延伸。由此,形成于内侧连接沟4、4间的胎冠花纹块6形成朝向轮胎转动方向R的先着地侧轮胎轴向的宽度逐渐增加的前端鼓出的形状。 
内侧连接沟4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3虽未特殊限定,然而过大时,则存在降低利用内侧连接沟4的排水性能的趋势,相反过小时,则难以提高胎冠花纹块6的先着地侧的刚性。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角度α3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另外优选为4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上述各外侧连接沟5,朝向轮胎转动方向R的后着地侧并向轮胎轴向外侧倾斜并以直线状延伸。因此,在外侧连接沟5与上述内侧连接沟4之间划分的中间花纹块7的主要部分形成朝向轮胎转动方向R的后着地侧,轮胎轴向的宽度逐渐增加的后端鼓出的形状。 
外侧连接沟5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4,虽未特殊限定,然而过大时,则存在降低利用外侧连接沟5的排水性能的趋势,相反过小时,则难以提高胎肩花纹块8的后着地侧的刚性。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角度α4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另外优选为45°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下。 
这样的主倾斜沟3、内侧连接沟4以及外侧连接沟5的沟宽度(与沟的长度方向呈直角的沟宽)W和沟深度D,可以按照惯例适宜地决定,针对沟宽度W,作为一个例子,大体设为3mm以上,更优选为4mm以上,另外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10mm以下。另外,沟深度D作为一个例子,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4mm以上,另外优选为10mm以下,更优选为7mm以下。 
特别是为了较好地保持排水性能,针对主倾斜沟3优选为从轮胎赤道C侧朝向接地端Te其沟宽度W3逐渐增加。本实施方式的主倾斜沟3的中央部3a在轮胎赤道C上的沟宽度W3c、在中间部3b的沟宽度W3m以及在胎肩部3c的沟宽度W3s满足W3c<W3m<W3s的关系。另外,中间部3b和胎肩部3c的各沟宽度W3m和W3s实质上形成为不变。这样的主倾斜沟3能够防止排水的溢出,从而切实地期待排水性能的提高。特别是上述沟宽度之比W3m/W3c和W3s/W3m优选为1.0以上,更优选为1.1以上,另外优选为2.5以下,更优选为1.5以下。另外,在上述沟宽度变化的情况下,在中间部3b的沟宽度W3m是表示在轮胎赤道C与接地端Te的中间的位置的沟宽度,胎肩部3c的沟宽度W3s表示在接地端Te上的沟宽度。 
另外,关于连接沟的沟宽度,优选为外侧连接沟5的沟宽度W5大于内侧连接沟4的沟宽度W4。由此,能够提高轮胎赤道C侧的陆地比充分地发挥驱动时的牵引力,并且由于提高了在接地端Te侧的排水性,因此在转动时也能够获得充分的排水性能。 
如图3放大表示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胎冠花纹块6如先前所述具有前端鼓出的形状,更详细而言,该胎冠花纹块6的轮胎轴向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BW的位置6B形成在:与胎冠花纹块6的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6s的距离为该胎冠花纹块6的轮胎周向长度L1的1/3以内的先着地侧区域S。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胎冠花纹块6,从上述最大宽度BW的位置6B朝向轮胎转动方向R的先着地侧和后着地侧,各自的轮胎轴向宽度逐渐减小。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胎冠花纹块6的踏面的轮廓形状关于轮胎赤道C实质上以线对称的大致卵形状而形成。 
这样的胎冠花纹块6相对地提高了其先着地侧区域S的轮胎周向的剪断刚性,特别是能够抵抗驱动时较大的剪断力。因此,能够发挥驱动时较大的牵引力。另外,这样的胎冠花纹块6由于减小驱动时的滑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往往在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6s产生的胎踵磨损和花纹块缺损等。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最大宽度BW的位置6B设置在比上述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6s更靠后着地侧,更优选设置在从端部6s隔开上述长度L1的10~33.3%的距离的位置。 
另外,在胎冠花纹块6中,与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6s的距离为该胎冠花纹块6的轮胎周向长度L1的1/3以内的先着地侧区域S 的外缘6M1,优选由向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突出的单一的圆弧或复合圆弧的平滑的曲线来形成。另外,外缘是指花纹块踏面的外缘的意思。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外缘6M1由连接两种圆弧的复合圆弧的曲线来形成。具体地说,外缘6M1的构成包括:中央圆弧C1,其经过上述端部6s、曲率半径为R1;外侧圆弧c2,其分别与中央圆弧C1两侧相连并且曲率半径R2大于上述曲率半径R1,外缘6M1关于轮胎赤道C以线对称的形状形成。这样的胎冠花纹块6在湿路面上直行行驶时,与路面最先接触的上述端部6s将路面上的水膜左右分开为两路,因此能够顺畅地向主倾斜沟3的中间部3b以及胎肩部3c引导。 
为了充分地保持上述端部6s较高的刚性,并且确保上述排水性能,上述中央圆弧C1的曲率半径R1优选为5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优选为100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另外,为了均衡地提高先着地侧区域S整体的刚性,上述外侧圆弧c2的曲率半径R2优选为3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另外优选为100mm以下,更优选为50mm以下。优选地,上述曲率半径之比R2/R1为0.1~1.0的范围。 
另外,胎冠花纹块6的包括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的端部6k的外缘6M2由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平滑地突出的曲率半径R3的圆弧曲线c3构成。该曲率半径R3大于上述曲率半径R1和R2,优选为7mm以上,更优选为10mm以上,另外优选为1000mm以下,更优选为200mm以下。这样的胎冠花纹块6的后着地侧的外缘6M2过度地降低轮胎轴向的宽度相对较小的后着地侧的刚性,能够防止操纵稳定性变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胎冠花纹块6的轮胎转动方向R先着地侧的外缘6M1和其后着地侧的外缘6M2之间由直线部6S形成。 
另外,胎冠花纹块6优选为,上述最大宽度BW与其轮胎周向长度L1之比L1/BW为1.0~3.0。在上述比L1/BW小于1.0的情况下,易降低胎冠花纹块6的周向刚性,因此存在增大制动时或驱动时的变形量,进而无法充分地获得制动力和驱动力的趋势。相反在上述比L1/BW超过3.0的情况下,由于降低轮胎轴向的刚性,因此转动时有可能无法发挥足够的横向力。 
特别是在轮胎为赛车的前轮用轮胎的情况下,由于转动时施加较大 的偏离角,因此为了充分地提高胎冠花纹块6的横向刚性,上述比L1/BW优选为1.0~2.5的范围。另一方面,在轮胎是赛车的后轮用轮胎的情况下,由于受到与路面之间较大的轮胎周向的剪断力,因此为了提高驱动时的轮胎周向刚性,上述比L1/BW优选为1.5~3.0的范围。 
上述中间花纹块7轮胎周向的两侧缘7M1、7M2实质上平行,并且形成轮胎轴向外侧的侧缘7M4的长度大于轮胎轴向内侧的侧缘7M3的大致梯形状。另外,如先前所述,中间花纹块7的主要部分形成朝向轮胎转动方向R的后着地侧轮胎轴向的宽度逐渐增加的后端鼓出的形状。这样的后端鼓出的形状由于相对地提高中间花纹块7的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的刚性,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剪断刚性,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制动时较大的制动力。另外,由于中间花纹块7能够将制动时的滑动抑制到较小,因此有助于长期抑制胎趾磨损等不均匀磨损。 
作为优选方式,中间花纹块7的踏面各拐角部用圆弧进行圆滑倒角。其结果,有助于减小在中间花纹块7周围流动的排水的阻力,即,在主倾斜沟3的中间部3b、内侧连接沟4以及外侧连接沟5的流水阻力,从而提高排水性。 
另外,如图4所示,胎冠花纹块6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6e形成为比与该胎冠花纹块6相邻的上述中间花纹块7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7i位于轮胎轴向外侧0.1~10.0mm。即,胎冠花纹块6的最外端6e和轮胎赤道C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6,与中间花纹块7的最内端7i和轮胎赤道C的轮胎轴向的距离L7之差L6-L7被设定为0.1~10.0mm。 
包括胎冠花纹块6的最外端6e的外端部分,由于接近轮胎轴向外侧,因此接地压相对的减小。另一方面,包括中间花纹块7的最内端7i的内端部分,由于靠近轮胎赤道C侧因而接地压变大。因此,减小胎冠花纹块6与中间花纹块7的接地压之差,从而使两个花纹块的磨损均匀化,进一步提高抗磨损性。 
根据发明人的各种实验的结果发现,在上述重叠长度L6-L7小于0.1mm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获得上述接地压的均匀化作用。相反,在上述重叠长度超过10.0mm的情况下,在内侧连接沟4易发生排水性变差,并且易发生由于各花纹块6,7的最外端6e和/或最内端7i锐角化而以该部分为起点的不均匀磨损。根据这样的观点,上述重叠长度优选 为4.0mm以上,另外优选为10.0mm以下。 
另外,当上述最内端7i的位置过于偏向后着端侧时,则胎冠花纹块6与中间花纹块7之间的沟宽度(即,主倾斜沟3的中央部3a、中间部3b的沟宽度)变得过小,因此有可能降低排水性。相反当上述最内端7i的位置过于偏向先着端侧时,则内侧连接沟4的倾斜角α3变得过大,因而有可能降低排水性。因此图2所示,根据确保排水性的观点,中间花纹块7的上述最内端7i优选形成在:与中间花纹块7的轮胎周向长度L2的中间位置7H的距离为上述轮胎周向长度L2的20%以内的区域。由此,特别是确保了在主倾斜沟3的中央部3a、中间部3b以及内侧连接沟4的排水性。为了进一步发挥这样的效果,上述最内端7i优选形成在与中间位置7H的距离为上述长度L2的10%以内的区域。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中间花纹块7中,该最内端7i的位置为中间花纹块7的最大宽度位置。 
另外,如图4所示,经过胎冠花纹块6的上述最外端6e的轮胎周向线6G,与该胎冠花纹块6相邻的(在上述主倾斜沟3、3间相邻的)中间花纹块7在两个交点7a、7b处相交。该交点7a、7b间的轮胎周向距离L4优选为0.1mm以上,更优选为5mm以上,另外优选为30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下。由此,使胎冠花纹块6和中间花纹块7的接地压进一步均匀化,并且确保内侧连接沟4的排水性。 
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胎肩花纹块8的构成包括:从接地端Te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的外侧部8a、与该外侧部8a相连且形成于接地端Te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内侧部8b。 
上述外侧部8a在直行行驶时实质上不接地,然而转动时接地于路面,因此提高横向抓地力从而提高操纵稳定性。另外,内侧部8b形成为在轮胎周向上较长的纵长状,并且轮胎轴向的宽度朝向轮胎转动方向R的先着地侧逐渐增加。这样的内侧部8b与胎冠花纹块6相同,在驱动时能够发挥较好的牵引性能方面是优选的。此外,形成在胎肩花纹块8的内侧部8b的踏面的两个拐角部也用圆弧进行圆滑倒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赛车用的充气轮胎1中,为了获得稳定的转动力,在包括轮胎转动轴的轮胎子午线截面中,胎面部2外表面的曲率半径优选设定为100mm以上,更优选为200mm以上,另外,优选设定 为1000mm以下,更优选为500mm以下的范围。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例示的实施方式,当然也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来实施。 
实施例: 
为了确认本发明的效果,试制了基于表1的规格且具有图1的胎面部的赛车用的充气轮胎(前轮10×4.50-5、后轮11×7.10-5)。并且对它们测试了各种性能。具体的尺寸如下。这里,除表1表示的规格以外,全部为相同规格。 
(前轮/后轮) 
主倾斜沟: 
中央部的沟宽度W3c:3.5~4.5mm/4.0~5.0mm 
中间部的沟宽度W3m:5.5~6.5mm/9.0~10.0mm 
胎肩部的沟宽度W3s:7.5~9.0mm/10.5~11.5mm 
中央部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60~90度/70~90度 
中间部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1:55度/60度 
胎肩部在接地端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2:80度/85度 
内侧连接沟: 
沟宽度W4:4.0mm/6.0mm 
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3:10~20度/15~25度 
外侧连接沟: 
沟宽度W5:4.0mm/6.0mm 
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α4:10~20度/5~15度 
其它: 
各沟的沟深度D:5.5mm/5.5mm 
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大宽度BW:22mm/30mm 
胎冠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L1:31mm/40mm 
另外,测试方法如下。 
排水/操纵稳定性能: 
在轮辋为前轮4.50、后轮8.0以及内压100KPa(前后相同)的内压条件下,将各测试轮胎安装于排气量100cc的摩托车或四轮的赛车上。并且在1圈734m的测试线路为湿沥青路面状态下,利用该测试车辆全速行驶了7圈。通过参加测试的驾驶员的官能,采用5分法对此时的排水、侧抓地力、牵引力以及制动性能进行了评价。数值越大越优越。操纵稳定性能是侧抓地力、牵引力以及制动性能的综合评价。 
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并且在测试行驶结束后,通过参加测试的驾驶员目视观察,确认胎面部有无不均匀磨损及其状态。采用将不均匀磨损严重的状态设为1,将无不均匀磨损的状态设为5的5分法进行了评价。数值越大越优越。 
将测试的结果等表示于表1。 
表1 
测试结果可以确认,实施例的轮胎与比较例相比,能够保持排水性能并且提高操纵稳定性能和抗不均匀磨损性能。 

Claims (4)

1.一种充气轮胎,是转动方向被指定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通过在胎面部上配置:
主倾斜沟,其从轮胎赤道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以大致V字形延伸到两侧的接地端,并且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
一对内侧连接沟,它们配置在轮胎赤道两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之间,且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而向轮胎赤道侧延伸,并且以轮胎赤道为中心形成为线对称;
一对外侧连接沟,它们配置在上述内侧连接沟的轮胎轴向外侧并且连接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之间,且朝向轮胎转动方向后着地侧而向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并且以轮胎赤道为中心形成为线对称,
由此胎面部具备:
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上述主倾斜沟间,由上述一对内侧连接沟划分的胎冠花纹块;
在上述内侧连接沟与上述外侧连接沟之间所划分的一对中间花纹块;
形成在上述外侧连接沟外侧的一对胎肩花纹块,
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宽度为最大的最大宽度位置形成在:与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的端部的距离为该胎冠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1/3以内的先着地侧区域,并且
上述胎冠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外端比与该胎冠花纹块相邻的上述中间花纹块的轮胎轴向的最内端还向轮胎轴向外侧突出0.1~10.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上述胎冠花纹块的上述先着地侧区域的外缘由向轮胎转动方向先着地侧突出的单一的圆弧或复合圆弧的曲线来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上述中间花纹块的上述最内端形成在:与该中间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中间位置的距离为该中间花纹块的轮胎周向长度的20%以内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上述主倾斜沟在接地端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是60~90度。
CN201110061695.0A 2010-03-15 2011-03-11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899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58002 2010-03-15
JP2010058002A JP5060573B2 (ja) 2010-03-15 2010-03-15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89900A CN102189900A (zh) 2011-09-21
CN102189900B true CN102189900B (zh) 2015-01-21

Family

ID=44599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169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89900B (zh) 2010-03-15 2011-03-11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5060573B2 (zh)
KR (1) KR20110103862A (zh)
CN (1) CN1021899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83758A1 (ja) * 2012-11-30 2014-06-05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739862B2 (ja) * 2012-12-26 2015-06-2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043265B2 (ja) * 2013-10-04 2016-12-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555549B (zh) * 2013-10-04 2017-10-3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6356961B2 (ja) * 2013-12-16 2018-07-11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タイヤ
EP3323638B1 (en) * 2016-11-11 2020-01-0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Tire
JP7120146B2 (ja) * 2019-04-26 2022-08-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2177620A (ja) * 2021-05-18 2022-12-01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4107A (en) * 1995-12-04 1999-09-21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radial ti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08606B2 (ja) * 1992-10-30 1995-11-22 オーツタイヤ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H07172107A (ja) * 1993-12-20 1995-07-11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11334319A (ja) * 1999-05-10 1999-12-07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750240B2 (ja) * 1999-09-07 2011-08-17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07019719A1 (de) * 2007-04-26 2008-11-06 Continental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luftreifen
JP4299870B2 (ja) * 2007-11-29 2009-07-22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878120B (zh) * 2007-11-28 2012-09-2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4107A (en) * 1995-12-04 1999-09-21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radial tir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10103862A (ko) 2011-09-21
JP5060573B2 (ja) 2012-10-31
CN102189900A (zh) 2011-09-21
JP2011189846A (ja) 2011-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89900B (zh) 充气轮胎
AU2013211447B2 (en) Pneumatic tyre
US10377184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4057785B (zh) 充气轮胎
US9150056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4144802B (zh) 充气轮胎
US9889708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2673318B (zh) 充气轮胎
RU2471639C2 (ru) Пневматическая шина
CN103895453B (zh) 充气轮胎
CN108688411B (zh) 充气轮胎
EP3705314B1 (en) Tyre
CN105564160A (zh) 充气轮胎
AU2014208728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2529595A (zh) 充气轮胎
CN103381741A (zh) 充气轮胎
CN103707722A (zh) 充气轮胎
CN104097459A (zh) 充气轮胎
KR101898453B1 (ko) 공기입 타이어
US20160297249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6794717A (zh) 充气轮胎
CN102049973A (zh) 充气轮胎
JP3035278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7791751A (zh) 轮胎
CN104118279B (zh) 充气轮胎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121

Termination date: 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