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72143B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72143B
CN101872143B CN2010101678856A CN201010167885A CN101872143B CN 101872143 B CN101872143 B CN 101872143B CN 2010101678856 A CN2010101678856 A CN 2010101678856A CN 201010167885 A CN201010167885 A CN 201010167885A CN 101872143 B CN101872143 B CN 1018721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heel
clamping
support
medial surface
hol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6788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72143A (zh
Inventor
市桥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721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21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721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721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31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0136Details of unit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or vice versa, mode switch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54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by measu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image on a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or drum, conveyo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25Machine control, e.g. regulating different parts of the machine
    • G03G2215/00029Image density detection
    • G03G2215/00059Image density detection on intermediate image carrying member, e.g. transfer bel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9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G03G2215/019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ulticolou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fer member separable from recording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the transfer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在避免感光体的多余驱动发生的同时,即使是通过接触分离装置在移动中间转印带(61)的时候,也能够使标尺传感器(71)来检测安装在中间转印带(61)里的多个标记,并高精度地抑制因中间转印带(61)的速度变动而导致的颜色偏差。其方案在于将标尺传感器(71)固定到第1托架(72)里,以使得通过接触分离装置移动的第1托架(72)和由此保持的K用的1次转印辊62K一起移动。然后,无论摆动第1托架(72)的接触分离动作如何,中间转印带(61)和标尺传感器(71)之间的距离都是一定的。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分别载置于多个像载置体上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环状移动的轮带部件的表面,或轮带部件上的记录部件的表面里的串列式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串列式图像形成设备一般是如下所述地形成多色的调色剂像。即,将用于载置互为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像的多个像载置体分别与轮带部件抵接后形成多个转印夹持。然后,在转印夹持处,将载置在这些像载置体里的颜色互为不同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轮带部件或记录部件的表面里后形成多色的调色剂像。在该构成中,即使对驱动轮带部件的驱动马达以一定的速度来驱动,也会在轮带部件里引起速度的变动。该速度变动的原因可以例举为:张架轮带部件的张架辊的偏心,驱动齿轮的偏心,轮带部件在圆周方向里的厚度不均等。在对轮带部件进行调色剂像的重叠转印时,如果发生轮带部件的速度变动,就会因该速度变动而导致调色剂像的形状表现为颜色偏差,从而使得画质劣化非常明显。
作为可以抑制因轮带部件的速度变动而产生颜色偏差的串列式图像形成设备,可知的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该图像形成设备在轮带部件里设置有标尺(scale),该标尺包括在轮带圆周方向里以规定的间距排列的多个标记。然后,通过标尺传感器来检测标尺中的各个标记,根据所检测到的时间间隔来检测轮带部件的速度,并根据该检测结果来控制轮带驱动马达的驱动速度,以减小轮带部件的速度变动。
然而,在这种图像形成设备中,因为下列的理由而不能高精度地抑制因轮带部件的速度变动而产生的颜色偏差。即,各色调色剂像的形状的混乱是因为转印夹持内轮带部件的速度变动引起轮带部件和像载置体之间的线速度差后发生的。另一方面,轮带部件的速度变动并不是在轮带部件的全周长范围里发生的。例如,如图7所示,以配设在环状内侧里的驱动辊202、从动辊203、张紧辊204和4个转印辊205a-d来支持轮带部件201。在这些辊中,是将轮带部件201较大地卷绕在驱动辊202、从动辊203以及张紧辊204里,使得轮带部件201在该卷绕位置处作较大的方向变换。相对于此,对于4个转印辊205a-d,仅有很少的轮带部件201与它们卷绕接触。在这种构成中,因为感光体210a、b、c、d和转印辊205a、b、c、d的抵接,各转印夹持中的轮带表面速度会因为进入卷绕驱动辊202位置里的轮带部件201的领域的不同而变化。具体来说是,轮带部件201在圆周方向中具有不少的厚度不均。另外,在驱动辊202或张紧辊204里,存在有微小的偏心。对于卷绕驱动辊202的位置,当轮带部件201的圆周方向中厚度比较大的领域进入时,该卷绕位置处的轮带表面速度会相对加快,同时,各转印夹持处的轮带表面速度也会相对加快。另外,对于卷绕驱动辊202的位置,当轮带部件201的圆周方向中厚度比较小的领域进入时,该卷绕位置处的轮带表面速度会相对减慢,同时,各转印夹持处的轮带表面速度也会相对减慢。以上,对于卷绕驱动辊202的位置里的轮带部件201的厚度变动而引起各转印夹持处轮带速度的变动进行了说明,在各转印夹持中,由于驱动辊202的偏心而导致轮带速度变动的发生。因此,各转印夹持处实际测得的轮带速度的变动是轮带的厚度变动所引起的变动成分,和因为驱动辊202的偏心而引起的变动成分的叠加。如此,各转印夹持处的轮带表面速度虽然变化,张紧辊204和从动辊203之间的轮带伸展领域中的轮带表面速度与各转印夹持处的轮带表面速度并不相同。在该轮带伸展领域中,除驱动辊202的位置中的轮带厚度变动以及因辊偏心而导致的轮带速度变动之外,还发生有张紧辊204的位置中的轮带厚度变动以及偏心所引起的轮带速度变动。在该轮带伸展领域中的轮带的表面里,就发生了叠加有上述速度变动的速度变动。虽然如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设备中,是在图示的张紧辊204和从动辊203之间的轮带伸展领域处来检测轮带部件201的标记的。如此,这种将标尺传感器配设在远离夹持排列位置的部位里的构成,是不能正确检测到各转印夹持处的轮带部件的速度变动的。因此也就不能高精度地抑制因轮带部件的速度变动而导致的颜色偏差。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设备中,之所以将标尺传感器配设在远离夹持排列位置的部位里,是因为有以下的考虑。即,该图像形成设备作为像载置体的感光体,设置有用于载置黄色(Y)、洋红色(M)、青色(C)、黑色(K)的调色剂像的Y、M、C、K等4个感光体。在这种构成中,一般地,设置有使轮带部件根据需要对于Y、M、C用的感光体进行抵接分离的抵接分离装置。在不使用Y、M、C用的感光体的黑白模式的打印动作中,其目的是避免这些感光体的多余动作,以及避免没有驱动的这些感光体与轮带部件之间的滑动摩擦。另外,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增大感光体或轮带部件的寿命,还提案有包括在设备停止时将轮带部件与所有感光体分离的抵接分离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在设置抵接分离装置的构成中,即使通过抵接分离装置来进行抵接分离动作,也希望可以通过标尺传感器来检测标记。
然而,将标尺传感器固定在感光体的附近位置里后,在对轮带部件进行使其离开感光体的分离动作时,因为轮带部件远离标尺传感器,就会发生不能检测标记的情况。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设备中,考虑有将标尺传感器配设在远离各色感光体所排列的夹持排列位置的部位里。详细来说是,关于轮带部件与感光体的抵接分离动作,一般是如下来实现的。即,伴随着在转印夹持的里侧支持轮带部件的夹持里侧辊的接近或远离感光体,通过改变轮带部件的张架姿势来实现。在将夹持里侧辊接近感光体以使轮带部件与感光体抵接时,为了不至于使轮带部件的张紧度过大,而将支持轮带部件的多个辊中的一个,作为根据张紧度的变化而可以自由移动的张紧辊。在这种构成中,轮带部件的圆周方向的全领域中靠近多个感光体的附近,轮带表面随着抵接分离装置的抵接分离动作而移动,但在远离感光体的领域里,轮带表面基本上不因抵接分离动作而移动。于是,为了检测后者的领域的标记,通过将标尺传感器配设在远离夹持排列位置的部位里,无论抵接分离装置如何进行抵接分离动作,也能够通过标尺传感器来检测标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1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在避免像载置体的多余的驱动发生的同时,无论抵接分离装置的抵接分离动作如何,都能够通过标记检测装置来检测轮带部件的标记,并且能够高精度地抑制因轮带部件的速度变动而引起的颜色偏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在设置载置调色剂像的N个(N≥2)像载置体的同时,还包括:
环状轮带部件,其由配设在自身的环的内侧里的M个(M>N)轮带支持体来支持,并且将自身的环的外面与N个像载置体分别抵接,在形成N个转印夹持的同时作环状移动;
转印装置,其在各个转印夹持处,将像载置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该轮带部件的环的外面或者夹入到转印夹持里的记录部件的表面里;
保持体,其为M个的轮带支持体中分别对应于N个的像载置体,在转印夹持的内侧面处分别支持该轮带部件的轮带支持体,从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到第N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为止,至少对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进行保持;
接触分离装置,其随着将上述保持体向接近对应于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像载置体的方向里移动,或向远离所述像载置体的方向里移动,使所述轮带部件在圆周方向里的全领域之中的,由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领域的第1被支持领域与所述像载置体进行接触分离;
标记检测装置,其对相对于所述轮带部件在圆周方向里以规定的间距排列而形成的多个标记进行检测,
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标记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保持体里以使得通过所述接触分离装置移动的所述保持体和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一起移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所述标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轮带部件的驱动速度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根据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配设在N个所述转印夹持中处于转印工序最后段的最后段夹持处来支持所述轮带部件,并且作为所述接触分离装置,通过所述保持体的第1保持体的移动来使所述第1被支持领域与对应于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像载置体接触分离的第1接触分离装置,
和通过对其他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进行保持的保持体的第2保持体的移动,来使轮带部件和其他像载置体接触分离的第2接触分离装置,
并且,将所述标记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最后段夹持处,将黑色的调色剂像从像载置体转印到所述轮带部件或记录部件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5根据技术方案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N个的所述转印夹持之中,在最前段的转印工序所实施的最前段夹持的内侧面处对所述轮带部件进行支持的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第N个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邻接位置里设置轮带支持体,并将该轮带支持体固定在所述第2保持体里,
并在相对于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轮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邻接位置里,配设轮带支持体的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并将该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
而且,从通过相对于所述第N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处邻接的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开始,到通过所述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位置的轮带区间,以一直线的形状伸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6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邻接位置里,配设轮带支持体的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并将该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7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标记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以对通过所述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和通过所述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之间的轮带区间里的标记进行检测。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8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将多个所述标记安装到所述轮带部件的环内周面里的同时,将所述标记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以在所述轮带部件的环内侧面里对所述轮带区间里的标记进行检测。
在这些技术方案中,在多个像载置体之中,通过将轮带部件与对应于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辊的像载置体进行分离,即使是其他像载置体与轮带部件抵接的同时驱动中,也能够仅停止对应于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辊的像载置体的驱动。如此,通过停止对应于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辊的像载置体的驱动,就能够避免该像载置体的不必要的驱动的发生。
另外,在这些技术方案中,使固定在保持体里的标记检测装置与由保持体上的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一起移动。如此,通过使标记检测装置与所述轮带领域一起移动,无论接触分离装置的接触分离动作如何,都能够使标记检测装置和所述轮带领域的距离基本保持一定。由此,无论接触分离装置的接触分离动作如何,都能够使标记检测装置来检测轮带部件的标记。
另外,在这些技术方案中,相对于固定在保持体里的标记检测装置,在通过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辊所支持的轮带领域和对应于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辊的抵接所形成的转印夹持附近,通过检测轮带部件的标记,就能够检测包含该转印夹持的多个转印夹持所排列的夹持排列位置里的轮带领域的标记。在这种检测中,比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设备那样,使标记检测装置对位于远离夹持排列位置里的轮带领域的标记进行的检测来,能够对各转印夹持中的轮带部件的速度进行更高精度的检测。由此,比起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设备来,能够对轮带部件的速度变动所导致的颜色偏差进行更高精度的抑制。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2是该复印机中打印部的内部构成的一部分的放大构成图。
图3是该打印部的Y用的处理组件的放大构成图。
图4是与4个感光体全部抵接状态时的中间转印带的放大构成图。
图5是4个感光体中,仅与K用的感光体抵接状态时的中间转印带的放大构成图。
图6是与全部感光体分离状态时的中间转印带的放大构成图。
图7是以往的轮带部件中张架方式的放大构成例示图。
【符号说明】
3Y、M、C、K    感光体(像载置体)
60   转印组件(转印装置)
61   中间转印带(轮带部件)
62Y、M、C、K    1次转印辊(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
62Y  Y用1次转印辊(第N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
62K  K用1次转印辊(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
69   夹持列出口辊(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
70   K夹持上游辊70(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
71   标尺传感器(标记检测装置)
72   第1托架(第1保持体)
S    记录纸(记录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适用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设备,对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图像的复印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首先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印机1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图1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印机的概要构成图。该复印机包括打印部120、白纸供给设备100,及原稿搬送读取组件150。原稿搬送读取组件150包括固定在打印部120上的原稿读取设备的扫描仪160,和支持在其上的原稿搬送设备的ADF170。
白纸供给设备100包括多段地配设在纸库101内的2个供纸盒102、103,和两组分离辊对104、105,及供纸路径106和多个搬送辊对107等。2个供纸盒102、103分别将未图示的记录片材,以多页重叠的纸束状态收容于其内部。然后,根据打印部120来的控制信号,转动驱动送出辊102a、103a后,将纸束中最上面的记录片材送向供纸路径106。被送出的记录片材通过分离辊对104、105被一页一页地分离后,送到供纸路径106内。之后,经过设置在供纸路径106内的多个搬送辊对107的搬送夹持后,被送到打印部120的第1接受分支路径30里。
打印部120包括用于形成黄色(Y)、洋红色(M)、青色(C)、黑色(K)的调色剂像的4个处理卡盒2Y、M、C、K。此外,还包括有第1接受分支路径30、接受搬送辊对31、手动盘32、捡拾辊33、第2接受分支路径34、分离辊35、转印前搬送路径36、对位辊对37、搬送带组件39、定影组件43、反转装置46、排纸辊对47、排纸盘48、切换爪49、光写入组件50、转印组件60等。另外,处理卡盒2Y、M、C、K包括潜像载置体的鼓状感光体3Y、M、C、K。
在后述的2次转印夹持之前用于搬送记录片材的转印前搬送路径36,在纸张搬送方向的上游侧处分支成第1接受分支路径30和第2接受分支路径34。由白纸供给设备100的供纸路径106送出的记录片材进入第1接受分支路径30之后,经过配设在第1接受分支路径30内的接受搬送辊对31的搬送夹持后被送到转印前搬送路径36里。
在打印部120的框体的侧面里,手动盘32被配设为相对于框体是可以开关的,在相对于框体为打开的状态下时,纸束被手动地放置在盘上。被手动放置的纸束中最上面的记录片材通过捡拾辊33被分拣捡拾后,被分离辊35一张一张地分离,然后送入到第2接受分支路径34里。之后,经过对位辊对37的对位夹持,被送到转印前搬送路径36里。
光写入组件50包括未图示的激光二极管、多面镜、各种透镜等,根据后述的扫描仪160所读取的图像情报,或由外部的计算机送来的图像情报,来驱动激光二极管。然后,对处理卡盒2Y、M、C、K的感光体3Y、M、C、K进行光扫描。具体来说是,处理卡盒2Y、M、C、K的感光体3Y、M、C、K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分别沿图中的反时针方向被转动驱动。光写入组件50通过将激光(图2中的L)偏向于各自的转动轴线方向地照射到驱动中的感光体3Y、M、C、K里,来进行光扫描处理。由此,在感光体3Y、M、C、K里就形成了依据于Y、M、C、K图像情报的静电潜像。
图2所示是打印部120内部构成的一部分的部分放大构成图。各色的处理卡盒2Y、M、C、K分别将像载置体的感光体和配设在其周围的各种设备作为1个组件来支持在共通的支持体里,并且相对于打印部本体是可以装卸的。然后,相互之间除了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互为不同之外,其他的构成都相同。以Y用的处理卡盒2Y为例,在感光体3Y之外,还包括用于将形成在其表面里的静电潜像显影为Y调色剂像的显影设备4Y。在本复印机中,采用的是将4个处理卡盒2Y、M、C、K相对于后述的中间转印带61,沿着其环状移动方向排列的串列型构成。
图3所示是Y用处理卡盒2Y的放大构成图。如该图所示,处理卡盒2Y在感光体3Y的周围设置有显影设备4Y、鼓状清洁设备18Y、除电灯17Y、带电辊16Y等。
作为感光体3Y,采用的是在铝等的芯管上涂敷具有感光性的有机感光材以形成感光层的鼓状物。但是,也可以采用环状带状物。
显影设备4Y使用包含有未图示的磁性载体和非磁性的Y调色剂的双成分显影剂(以下简称显影剂)来显影潜像。并包括在对收容在内部的显影剂搅拌的同时进行搬送的搅拌部5Y,和对感光体3Y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部9Y。另外,作为显影设备4Y,除了双成分的显影剂之外,也可以采用通过不包含磁性载体的单成分显影剂来进行显影的方式。
搅拌部5Y被设置在低于显影部9Y的位置里,其包括被相互平行配设的第1搬送螺杆6Y及第2搬送螺杆7Y,以及设置上述螺杆之间的隔离板,和设置在箱体底面里的调色剂浓度传感器8Y等。
显影部9Y包括通过箱体的开口与感光体3Y相向而对的显影辊10Y,以及将自己的前端靠近上述辊的刮刀13Y等。显影辊10Y包括由非磁性材料构成的筒状显影套筒11Y,和设置在其内部,不能转动的磁辊12Y。该磁辊12Y在圆周方向里排列有多个磁极。这些磁极各自在转动方向的规定位置处,将磁力作用到套筒上的显影剂里。由此,在将搅拌部5Y送来的显影剂吸引并载置到显影套筒11Y表面里的同时,在套筒表面上形成沿着磁力线方向的磁刷。
磁刷随着显影套筒11Y的转动,在通过与刮刀13Y相向而对的位置时被限制到适当的层厚里后,被搬送到与感光体3Y相向而对的显影领域里。之后,通过施加在显影套筒11Y里的显影偏压和感光体3Y的静电潜像之间的电位差,使Y调色剂转移到静电潜像上去进行显影。然后,随着显影套筒11Y的转动再次返回到显影部9Y内,通过形成在磁辊12Y的磁极之间的相斥磁场的影响从套筒表面脱离之后被返回到搅拌部5Y内。在搅拌部5Y内,根据调色剂浓度传感器8Y的检测结果,调色剂被适量地补充到显影剂里。
作为鼓状清洁设备18Y,既可以采用将聚氨酯橡胶制成的清洁刮刀20Y抵押到感光体3Y里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为了提高清洁性能,在本复印机中采用的是将外周面与感光体3Y接触的毛刷19Y沿图中箭头所示方向可以自由转动的方式。该毛刷19Y兼有将未图示的固体润滑剂上的润滑剂刮取后使其成为微小的粉末,并涂敷到感光体3Y表面里的作用。
附着在毛刷19Y里的调色剂转移到电场辊21Y里,该辊在反时针方向里与毛刷19Y接触转动的同时,被施加有偏压。然后,通过刮板(scraper)22Y从电场辊21Y刮落后,落到回收螺杆23Y上。
回收螺杆23Y将回收调色剂向鼓状清洁设备18Y中垂直于图纸面的方向的端部里搬送后,传送到外部的再利用搬送设备里。未图示的再利用搬送设备将传送来的调色剂送到显影设备4Y里以进行再利用。
除电灯17Y通过光照射来对感光体3Y进行除电。除电后的感光体3Y的表面通过带电辊16Y被均匀带电后,由上述光写入组件来进行光扫描。另外,带电辊16Y在从未图示的电源接受带电偏压的同时作转动驱动。除了上述采用带电辊16Y的带电方式之外,也可以采用以非接触方式来对感光体3Y进行带电处理的电晕(scorotron)充电方式。
在上述图2中,在4个处理卡盒2Y、M、C、K的感光体3Y、M、C、K表面里,形成有经过上述步骤的Y、M、C、K调色剂像。
在4个处理卡盒2Y、M、C、K的下方,配设有转印组件60。该转印组件60将通过多个辊来张架的轮带部件的中间转印带61与像载置体的感光体3Y、M、C、K抵接的同时,根据驱动辊68的转动驱动沿图中顺时针方向做环状移动。由此,就形成了感光体3Y、M、C、K和中间转印带61抵接的Y、M、C、K用的1次转印夹持。
在Y、M、C、K用的1次转印夹持附近,通过配设在轮带环内侧里的1次转印辊62Y、M、C、K,来将中间转印带61向感光体3Y、M、C、K里按压。在作为夹持的内侧支持体的这些1次转印辊62Y、M、C、K里,分别通过未图示的电源被施加有1次转印偏压。由此,在Y、M、C、K用的1次转印夹持里,就形成了使感光体3Y、M、C、K上的调色剂像向中间转印带61里作静电移动的1次转印电场。
在随着图中顺时针方向的环状移动而依次通过Y、M、C、K用的1次转印夹持的中间转印带61的正面里,调色剂像在各1次转印夹持处被依次重叠地1次转印。通过该重叠的1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1的正面里就形成了多色调色剂像。
在中间转印带61的图中下方里,配设有2次转印辊75,其在中间转印带61中相对于转印相对辊65绕转部位里,以轮带表面抵接后形成2次转印夹持。由此,就形成了中间转印带61的正面与2次转印辊75相抵接的2次转印夹持。
轮带环内的转印相对辊65和轮带环外的2次转印辊75中的某一方通过未图示的电源被施加有2次转印偏压。而另一方被电气接地。由此,在2次转印夹持内就形成了2次转印电场。
在2次转印夹持的图中右侧方里,配设有未图示的上述对位辊对,来将夹在辊之间的记录片材以与中间转印带61上的4色调色剂像同步后的时机送到2次转印夹持里。在2次转印夹持内,中间转印带61上的多色调色剂像通过2次转印电场或夹持压力的影响被一起2次转印到记录片材里,而成为与记录片材的白色相间的全彩色图像。
在通过2次转印夹持的中间转印带61的正面里,附着有在2次转印夹持处没有被转印到记录片材里的转印残留调色剂。该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与中间转印带61抵接的轮带清洁设备76被清洁除去。
在上述图1中,作为通过2次转印夹持的记录部件的记录片材,从中间转印带61分离后被送到搬送轮带组件39里。该搬送轮带组件39在将环状搬送轮带40张架在驱动辊41和从动辊42上的同时,通过驱动辊41的转动驱动沿图中反时针方向做环状移动。之后,将2次转印夹持送来的记录片材保持在轮带上部的张架面里,并伴随着轮带的环状移动搬送后送到定影组件43里。
定影组件43将通过驱动辊和内含发热源的加热辊而张架的定影带,随着驱动辊的转动驱动在图中顺时针方向里进行环状移动。然后,将配设在定影带下方里的加压辊45与定影带的下部张架面抵接后形成定影夹持。被送到定影组件43里的记录片材在该定影夹持内被加压或加热后,其表面上的全彩色图像就被定影了。然后,从定影组件43内被送向切换爪49。
切换爪49通过未图示的电磁元件进行摆动,随着该摆动,来将记录片材的搬送路径切换成排纸路径和反转路径。当通过切换爪49选择了排纸路径时,从定影组件43内送出的记录片材在经过排纸路径和排纸辊对47之后,被排出到机器外面堆垛在排纸盘48上。
在定影组件43或搬送轮带组件39的下方里,配设有反转设备46。当通过切换爪49而选择了反转路径时,从定影组件43内送出的记录片材在经过反转路径被上下反转后,送到反转设备46里。然后,再次进入2次转印夹持里后,在另一面里也进行图像的2次转印处理和定影处理。
固定在打印部120上的扫描仪160作为用以读取未图示原稿的图像的读取装置,包括有固定读取部161和移动读取部162。包括有光源、反射镜、CCD等图像读取传感器的固定读取部161被配设在未图示的第1接触玻璃的正下面,该玻璃被固定在扫描仪160的箱体上壁里与原稿相接触。由ADF170搬送来的原稿在通过第1接触玻璃上面时,使光源发射的光依次在原稿面进行反射,同时通过多个反射镜由图像读取传感器来接受反射光(受光)。由此,不需要移动由光源和反射镜等构成的光学系统,就可以进行原稿的扫描。
另一方面,移动读取部162被配设在未图示的第2接触玻璃的正下面,该玻璃被固定在扫描仪160的箱体上壁里与原稿相接触,能够使得由光源或反射镜等构成的光学系统在图中左右方向里移动。然后,在将光学系统从图中左侧向右侧移动的过程中,将光源发射的光通过载置在第2接触玻璃上的原稿(未图示)来反射后,经过多个反射镜之后,由固定在扫描仪本体里的图像读取传感器来接受反射光(受光)。由此,在移动光学系统的同时,对原稿进行扫描。
图4所示是作为转印装置的转印组件60和4个感光体3Y、M、C、K的放大构成图。在该图中,环状的中间转印带61在通过配设在该环内侧里的轮带支持体的11根辊来支持的同时,沿图中顺时针方向做环状移动。为了将中间转印带61中的图中左下部分的伸展领域向轮带环内侧弯曲以实现轮带张架领域的集约化,在该伸展领域里,通过按压辊74从轮带环外侧的抵接,来使得该伸展领域向环内侧弯曲。
在轮带环内侧对中间转印带61进行支持的11根辊具体如下,即,4个1次转印辊62Y、M、C、K,以及夹持列进口辊63,张紧辊64、转印相对辊65、2次转印夹持进口辊67、驱动辊68、夹持列出口辊69、K夹持上游辊70等。
K用的1次转印夹持是4个1次转印夹持中,处于转印工序最后阶段的最后段夹持。另外,Y用的1次转印夹持是4个1次转印夹持中,处于转印工序最前阶段的最前段夹持。然后,在本复印机中,在K用的1次转印夹持的里侧对中间转印带61进行支持的K用的1次转印辊62K成为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作为夹持里侧轮带支持体,还有第2夹持里侧轮带支持体的C用1次转印辊62C、第3夹持里侧轮带支持体的M用1次转印辊62M、第4(=第N)夹持里侧轮带支持体的Y用1次转印辊62Y等。
对于第N夹持里侧轮带支持体的Y用1次转印辊62Y,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处,邻接有作为轮带支持体的夹持列进口辊63。另外,对于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K用的1次转印辊62K,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处,邻接有作为轮带支持体的夹持列出口辊69。更进一步地,对于K用的1次转印辊62K,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处,邻接有作为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的K夹持上游辊70。
相互之间依次连续排列的K夹持上游辊70、K用的1次转印辊62K以及夹持列出口辊69通过作为第1保持体的第1托架72来保持。转印组件60包括第1偏心凸轮73,或对此进行转动驱动的第1凸轮马达等构成的第1接触分离装置77。该第1接触分离装置77通过第1偏心凸轮73的驱动,来变化其与以摇动轴72a为中心可以摆动的第1托架72的接触部位,由此来摆动第1托架72。如此,通过将保持在第1托架72里的K用的1次转印辊62K向接近K用的感光体3K的方向里移动,或向离开K用的感光体3K的方向里移动,来使得中间转印带61与K用的感光体3K接触分离。通过该接触分离动作,中间转印带61中的图中右上部分的张架形状虽然会变化,由于被保持为可以在未图示的托架里进行移动,并对轮带内侧面进行施力的张紧辊64根据上述变化进行适应性移动,所以能够避免轮带张紧力的大幅度变化。
还有,互相之间依次连续排列的夹持列进口辊63、Y用1次转印辊62Y、M用1次转印辊62M、C用1次转印辊62C等通过作为第2保持体的第2托架272来保持。转印组件60包括第2偏心凸轮273,或对此进行转动驱动的第2凸轮马达等构成的第2接触分离装置277。该第2接触分离装置277通过第2偏心凸轮273的驱动,来变化其与以摇动轴272a为中心可以摆动的第2托架272的接触部位,由此来摆动第2托架272。如此,如图5所示,通过使保持在第2托架272里的Y、M、C用的1次转印辊62Y、M、C接近或离开Y、M、C用的感光体3Y、M、C,来使得中间转印带61与感光体3Y、M、C接触分离。通过该接触分离动作,中间转印带61中的图中左上部分的张架形状虽然会变化,但由于张紧辊64根据上述变化进行适应性移动,所以能够避免轮带张紧力的大幅度变化。
实施方式中的复印机在进行彩色模式的打印动作时,如图4所示地,将中间转印带61与所有的感光体(3Y、M、C、K)抵接后来形成Y、M、C、K用的4个转印夹持。然后,在驱动所有的处理卡盒2Y、M、C、K的同时,从各感光体对中间转印带61进行各色调色剂像的重叠转印。
另一方面,在进行黑白的打印动作时,就如图5所示地,将中间转印带61与Y、M、C用的3个感光体3Y、M、C分离,仅与K用的感光体3K抵接。然后,在4个处理卡盒2Y、M、C、K之中,仅对K用的处理卡盒2K进行驱动,同时从K用的感光体3K对中间转印带进行K调色剂像的转印。如此,在黑白模式中,通过将不使用的Y、M、C用的感光体3Y、M、C与中间转印带61分离并停止对它们的驱动,就可以避免这些感光体因无谓的驱动而导致使用寿命的降低。更进一步地,也可以避免因这些感光体和中间转印带的无谓的接触而导致的这些感光体或中间转印带的使用寿命的降低。
另外,实施方式中的复印机在停止打印动作时,如图6所示地,将中间转印带61与所有的感光体3Y、M、C、K分离。由此,对于所有的感光体,可以避免设备停止时因与中间转印带61的持续抵接而导致的感光体或轮带的使用寿命的降低。
在中间转印带61的内周面中靠轮带宽度方向的一端侧里,安装了在轮带圆周方向里以规定的间距排列的具有多个标记的标尺(未图示)。该标尺中的多个标记通过由配设在中间转印带61的环内侧里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所组成的标尺传感器71来检测。然后,标尺传感器71将各标尺的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80里。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印机通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RAM(Random Access Memory)、ROM(Read Only Memory)等构成的控制部180,来对复印机全体的各机器进行控制。该控制部180根据标尺传感器71送来的标记检测信号的时间间隔,来把握中间转印带61的移动速度。然后,根据该把握的结果,以与中间转印带61的速度变动呈反位相关系的驱动速度模式(pattern)来驱动轮带驱动马达181,由此来实行对中间转印带61的速度变动进行抑制的反馈控制。
下面,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印机的特征构成进行说明。
如上述图4所示,在本复印机中,是将标记检测装置的标尺传感器71固定在作为第1保持体的第1托架72里。然后,相对于中间转印带61中的K夹持上游辊70和K用的1次转印夹持62K之间的伸展领域内侧面,介由规定的间隙,使标尺传感器71的标记检测面(图中朝向上侧的面)与其相对。
在K用的转印夹持的内侧面处,与支持轮带部件的K用的1次转印辊62K一起被保持在第1托架72里的标尺传感器71,在K用的1次转印夹持附近对中间转印带61内侧面的多个标记进行检测。由此,来高精度地检测K用的1次转印夹持内中间转印带61的速度。
由于K夹持上游辊70、K用的1次转印夹持62K以及标尺传感器71都被保持在第1托架72里,因此无论第1托架72里如何摆动动作,上述伸展领域内侧面和标尺传感器71的标记检测面之间的间隙都是一定的。如此,无论第1接触分离装置77的动作如何,也能够高精度地抑制中间转印带的速度变动所引起的颜色偏差。
以上虽然是以将标尺传感器71固定在第1托架72里来检测安装在中间转印带61内侧面里的标尺为例来说明的,也可以是将标尺传感器71固定在第1托架72里,利用C型钢等,来检测安装在轮带正表面里的标尺。此时,轮带正表面中标尺的设置位置以位于轮带宽度方向中图像形成对象领域的外侧里为好。
还有,作为标尺,虽然是以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1里不能消去的为例进行了说明,也可以是利用通过某种颜色的处理卡盒在轮带正表面里形成多个补块(patch)调色剂像所构成的标尺。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4-177507号公报所记载的补块调色剂像等。
如上所述,在本复印机中,将中间转印带61和通过第1托架72的摆动来与K用的感光体3K进行接触分离的第1接触分离装置77,以及通过第2托架272的摆动来与Y、M、C用的感光体3Y、M、C进行接触分离的第2接触分离装置277一起设置。在这种构成中,虽然也可以将标尺传感器71固定到第2托架272里以代替固定到第1托架72里,但是固定到第1托架72里可以获得以下的效果。即,在4个1次转印夹持以规定间隔在一直线上排列的夹持排列位置之中,依据将第1托架72最靠近哪一个1次转印夹持,就可以确定对因轮带速度变动而导致调色剂像的形状紊乱进行最有效抑制的颜色。如本复印机所示,在将标尺传感器固定到第1托架72里时,因为在各色之中对K用的1次转印夹持处的轮带移动速度的检测精度最高,所以就能够对K用的调色剂像的形状紊乱进行最有效的抑制。由于K色在各色之中的输出频率通常是最高的,所以,通过将标尺传感器71固定在第1托架72里,就能够对各色之中输出频率最高的K调色剂像的形状紊乱进行最有效的抑制。
另外,使得标尺传感器71和中间转印带61的标记被检测领域之间的距离不因第1接触分离装置77的接触动作而变化后,还能够避免将标尺传感器71按压到中间转印带61里时,损伤或弯折轮带等问题的发生。
不仅是如本复印机那样地将标尺传感器71固定到第1托架里,如下所述,也可以对彩色模式或黑白模式中的K用的1次转印夹持处的轮带速度进行高精度的检测。即,在中间转印带61的环外侧里,将标尺传感器配设在K用的1次转印夹持的进口附近或出口附近。但是,这时候,在将第1托架72向远离K用的感光体3K的方向里移动,以使中间转印带61与K用的感光体3K分离时,中间转印带61就会远离标尺传感器。因此,在使中间转印带61离开K用的感光体3K时,就会变得难以检测到轮带速度。在要求缩短从停止状态到可以打印状态的启动时间的近年中,即使是在将中间转印带61与K用的感光体3K分开时,有时也会要求检测轮带速度。对此,在本复印机中,因为是无论第1托架的摆动动作如何,中间转印带61和标尺传感器71的标记检测面之间的距离也保持为基本一定,所以,为了将中间转印带61与K用的感光体3K接触分离而使其移动的时候,对于标尺传感器71来说,也能够检测轮带上的标记。
作为轮带支持体的夹持列进口辊63被配设在下述位置里,即,在Y、M、C、K用的4个(=N个)1次转印夹持之中,相对于在最前段夹持的Y用1次转印夹持的内侧面处对中间转印带61进行支持的Y用的1次转印夹持62Y来说,是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邻接位置里。另外,作为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的夹持列出口辊69被配设在下述位置里,即,相对于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K用的1次转印辊62K来说,是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处邻接的位置里。然后,转印组件60将通过夹持列进口辊63来支持的轮带领域开始,到由夹持列出口辊69支持的轮带领域为止的轮带区间,如图所示地以一根直线的形状来伸展。在该构成中,在各个1次转印夹持的进口处,相对于1次转印夹持,使得轮带进入角度相互相同。另外,在各个1次转印夹持的出口处,使得离开1次转印夹持的轮带排出角度相互相同。其结果是,使得夹持或夹持附近的1次转印条件在1次转印夹持处互为相同后,就能够抑制各色的转印性的误差。
另外,在本复印机中,相对于第1托架72,在对作为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的夹持列出口辊69进行保持之外,还对作为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的K夹持上游辊70进行保持。由此,通过对K夹持上游辊70、K用的1次转印辊62K以及夹持列出口辊69等三者进行一体的动作,无论第1接触分离装置77的接触分离动作或第2接触分离装置277的接触分离动作如何,都可以将从K用的1次转印夹持的进口到K用的1次转印夹持的出口为止的轮带伸展形状基本维持为图示的一直线状。由此,无论第1接触分离装置77的接触分离动作或第2接触分离装置277的接触分离动作如何,都可以将K用的1次转印夹持的进口处相对于夹持的轮带进入角度,或出口处离开夹持的轮带排出角度保持为一定。如此,无论第1接触分离装置77的接触分离动作或第2接触分离装置277的接触分离动作如何,都能够将K用的1次转印夹持或其前后的转印条件维持为一定。
至此,虽然对于将形成于各色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表面里的复印机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将形成于各色感光体上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在环状的轮带部件表面里进行保持并搬送的记录部件里的图像形成设备,本发明同样能够适用。
还有,虽然对将标尺传感器71固定到第1托架72里的复印机进行了说明,对于将补块检测传感器代替标尺传感器71来固定在第1托架72里的图像形成设备来说,本发明也能够适用。该补块检测传感器是颜色偏差补正控制中,用以对形成在轮带部件上的补块图像进行检测的传感器。还有,颜色偏差补正控制是指为了对伴随着温度变化由光写入组件等光学系统内发生的光路的微妙偏差而导致的颜色偏差进行补正,对光学系统部件的角度进行变化或对光写入时机进行变更等的控制。为了把握各色的颜色偏差量,对形成于轮带上的补块进行检测。
以上,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印机中,将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K用的1次转印辊62K,配设到最后段夹持的K用的1次转印夹持的内侧面处支持中间转印带61的位置里,并且,作为接触分离装置,设置了通过第1保持体的第1托架72的移动,来使得轮带的第1被支持领域和对应于K用的1次转印辊62K的K用的感光体3K进行接触分离的第1接触分离装置77,以及通过对其他的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Y、M、C用的1次转印辊62Y、M、C进行支持的作为第2保持体的第2托架272的移动,来使中间转印带61与Y、M、C用的感光体3Y、M、C接触分离的第2接触分离装置277。然后,在最后段夹持处,将K调色剂像从感光体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1里。在这种构成中,如上所述,能够对各色的调色剂像中,因输出频率最高的K调色剂像中的轮带速度变动而导致的形状紊乱,进行最有效的抑制。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印机中,在4个(=N个)1次转印夹持之中,相对于在最前段夹持的Y用1次转印夹持的内侧面处对中间转印带61进行支持的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Y用1次转印辊62Y来说,是将夹持列进口辊63固定在第2托架272里,来将轮带支持体的夹持列进口辊63配设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邻接位置里。另外,相对于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K用1次转印辊62K,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邻接位置里,将夹持列出口辊69固定在第1托架72里地,来配设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的夹持列出口辊69。更进一步地,从通过相对于第N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Y用的1次转印辊62Y,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处邻接的夹持列进口辊63所支持的轮带领域开始,到通过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的夹持列出口辊69所支持的轮带领域为止的轮带领域,以一直线的形状来伸展。在这种构成中,如上所述地,使夹持或夹持附近的1次转印条件在各1次转印夹持处都互为相同,就能够抑制各色的转印性的误差。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印机中,相对于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K用1次转印辊62K,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邻接位置里,配设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的K夹持上游辊70,并将其固定到第1托架72里。在这种构成中,如上所述,无论第1接触分离装置77的接触分离动作或第2接触分离装置277的接触分离动作如何,相对于K用的1次转印夹持的进口处的夹持的轮带进入角度,或出口处离开夹持的轮带排出角度是一定的。如此,无论第1接触分离装置77的接触分离动作或第2接触分离装置277的接触分离动作如何,都能够将K用的1次转印夹持或其前后的转印条件维持为一定。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印机中,将标尺传感器71固定在第1托架72里,以检测通过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的K夹持上游辊70所支持的轮带领域,和通过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的夹持列出口辊69所支持的轮带领域之间的轮带区间的标记。在这种构成中,能够高精度地检测K用的1次转印夹持中的轮带表面速度。
另外,在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复印机中,在将多个标记安装在中间转印带61的环内周面里的同时,将标尺传感器71固定在第1托架72里,以从中间转印带61的环内侧来检测上述轮带区间的标记。在这种构成中,能够避免将标尺传感器71配设在轮带环外侧里而导致的轮带周围的布置自由度的恶化。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前述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前述各实施方式所示之外,还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专利说明书的公开内容不局限于上述的说明。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09年4月22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9-103879,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12)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在设置载置调色剂像的N个像载置体的同时,还包括:
环状轮带部件,其由配设在自身的环的内侧里的M个轮带支持体来支持,并且将自身的环的外面与N个像载置体分别抵接,在形成N个转印夹持的同时作环状移动,其中N大于等于2,且M大于N;
转印装置,其在各个转印夹持处,将像载置体表面上的调色剂像重叠转印到该轮带部件的环的外面或者夹入到转印夹持里的记录部件的表面里;
保持体,其为M个的轮带支持体中分别对应于N个的像载置体,在转印夹持的内侧面处分别支持该轮带部件的轮带支持体,从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到第N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为止,至少对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进行保持;
接触分离装置,其随着将上述保持体向接近对应于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像载置体的方向里移动,或向远离所述像载置体的方向里移动,使所述轮带部件在圆周方向里的全领域之中的,由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领域的第1被支持领域与所述像载置体进行接触分离;
标记检测装置,其对相对于所述轮带部件在圆周方向里以规定的间距排列而形成的多个标记进行检测,
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标记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保持体里以使得通过所述接触分离装置移动的所述保持体和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一起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所述标记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轮带部件的驱动速度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配设在N个所述转印夹持中处于转印工序最后段的最后段夹持处来支持所述轮带部件,并且作为所述接触分离装置,通过所述保持体的第1保持体的移动来使所述第1被支持领域与对应于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像载置体接触分离的第1接触分离装置,
和通过对其他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进行保持的保持体的第2保持体的移动,来使轮带部件和其他像载置体接触分离的第2接触分离装置,
并且,将所述标记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最后段夹持处,将黑色的调色剂像从像载置体转印到所述轮带部件或记录部件里。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N个的所述转印夹持之中,在最前段的转印工序所实施的最前段夹持的内侧面处对所述轮带部件进行支持的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第N个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邻接位置里设置轮带支持体,并将该轮带支持体固定在所述第2保持体里,
并在相对于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轮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邻接位置里,配设轮带支持体的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并将该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
而且,从通过相对于所述第N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处邻接的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开始,到通过所述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位置的轮带区间,以一直线的形状伸展。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邻接位置里,配设轮带支持体的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并将该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标记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以对通过所述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和通过所述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之间的轮带区间里的标记进行检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将多个所述标记安装到所述轮带部件的环内周面里的同时,将所述标记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以在所述轮带部件的环内侧面里对所述轮带区间里的标记进行检测。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N个的所述转印夹持之中,在最前段的转印工序所实施的最前段夹持的内侧面处对所述轮带部件进行支持的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第N个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邻接位置里设置轮带支持体,并将该轮带支持体固定在所述第2保持体里,
并在相对于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轮带移动方向的下游侧的邻接位置里,配设轮带支持体的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并将该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
而且,从通过相对于所述第N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在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处邻接的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开始,到通过所述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位置的轮带区间,以一直线的形状伸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相对于所述第1夹持内侧面轮带支持体的轮带移动方向的上游侧的邻接位置里,配设轮带支持体的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并将该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标记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以对通过所述第1夹持上游侧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和通过所述第1夹持下游侧轮带支持体所支持的轮带领域之间的轮带区间里的标记进行检测。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将多个所述标记安装到所述轮带部件的环内周面里的同时,将所述标记检测装置固定在所述第1保持体里,以在所述轮带部件的环内侧面里对所述轮带区间里的标记进行检测。
CN2010101678856A 2009-04-22 2010-04-22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18721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03879/09 2009-04-22
JP2009103879A JP5267946B2 (ja) 2009-04-22 2009-04-22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72143A CN101872143A (zh) 2010-10-27
CN101872143B true CN101872143B (zh) 2013-01-23

Family

ID=42992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678856A Active CN101872143B (zh) 2009-04-22 2010-04-22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571450B2 (zh)
JP (1) JP5267946B2 (zh)
CN (1) CN10187214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74232B2 (ja) * 2009-12-14 2015-02-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375592B2 (ja) * 2009-12-24 2013-12-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75060A (ja) 2010-02-24 2011-09-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0952B2 (ja) 2010-05-19 2014-03-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5085B2 (ja) 2010-11-15 2016-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553736B2 (ja) * 2010-12-07 2014-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4975B2 (ja) 2011-03-02 2015-08-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9063472B2 (en) 2011-03-17 2015-06-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lt tensioning unit
JP6041193B2 (ja) 2011-11-08 2016-12-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794477B2 (ja) * 2011-11-25 2015-10-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32524B2 (ja) * 2012-01-26 2016-11-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75825B2 (ja) 2012-03-19 2017-08-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984042B2 (ja) * 2012-03-21 2016-09-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19965B2 (ja) 2012-09-10 2016-11-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656955B2 (ja) * 2012-10-30 2015-01-2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19597A (ja) * 2012-12-17 2014-06-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6187857B2 (ja) 2013-02-14 2017-08-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160907B2 (ja) 2013-04-17 2017-07-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047421B2 (ja) * 2018-02-02 2022-04-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558148B2 (en) 2018-03-30 2020-02-11 Ricoh Company, Ltd. Bel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7341797B2 (ja) * 2019-08-30 202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022732A (ja) * 2021-08-03 2023-02-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29133A (ja) * 2002-06-21 2004-01-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77507A (ja) * 2002-11-25 2004-06-24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48302A (ja) * 2003-11-13 2005-06-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55446A (zh) * 2006-04-14 2007-10-17 夏普株式会社 色彩配准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2229B2 (ja) 1990-05-14 2000-01-24 川崎製鉄株式会社 溶接継手の疲労強度向上法
JPH1124507A (ja) 1997-07-07 1999-01-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2682454Y (zh) * 2002-07-26 2005-03-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包括转印带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4252295A (ja) * 2003-02-21 2004-09-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87337A (ja) * 2003-03-25 2004-10-1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JP4564314B2 (ja) * 2004-09-17 2010-10-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13523A (ja) * 2004-09-17 2006-04-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09042A (ja) * 2005-01-25 2006-08-10 Ricoh Co Ltd ベルト駆動制御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56549A (ja) * 2006-03-23 2007-10-0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84242A (ja) * 2007-01-26 2008-08-14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207636B2 (ja) * 2007-02-22 2013-06-12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75060A (ja) 2010-02-24 2011-09-08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29133A (ja) * 2002-06-21 2004-01-2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77507A (ja) * 2002-11-25 2004-06-24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48302A (ja) * 2003-11-13 2005-06-09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055446A (zh) * 2006-04-14 2007-10-17 夏普株式会社 色彩配准方法和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571450B2 (en) 2013-10-29
CN101872143A (zh) 2010-10-27
US20100272478A1 (en) 2010-10-28
JP5267946B2 (ja) 2013-08-21
US8798511B2 (en) 2014-08-05
JP2010256459A (ja) 2010-11-11
US20140016970A1 (en) 201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72143B (zh) 图像形成设备
JP551704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6188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08563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6331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5784674A (en) Inner face cleaning member for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device
JP564587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749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89542B2 (ja) 記録体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84042B2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75176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15097B2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0423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638994B2 (ja) タンデム式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3975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856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2565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7904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267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4922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69264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846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761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972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520A (ja) 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