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847533B - 着座检测开关 - Google Patents

着座检测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847533B
CN101847533B CN201010185347XA CN201010185347A CN101847533B CN 101847533 B CN101847533 B CN 101847533B CN 201010185347X A CN201010185347X A CN 201010185347XA CN 201010185347 A CN201010185347 A CN 201010185347A CN 101847533 B CN101847533 B CN 1018475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film
detection switch
crowd
seating det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8534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847533A (zh
Inventor
川平哲也
石井崇裕
小岛干人
新藤丰彦
熊切直隆
吉福正嗣
古川孝
小代田信洋
寺崎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ura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Fujikura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3478950&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847533(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ujikura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8475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75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8475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847533B/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ayers, e.g. by their material or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2Seats provided with an occupancy detection means mounted therein or there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5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r position of passengers, passenger seats or child seats, and the related safety parameters therefor, e.g. speed or timing of airbag inflation in relation to occupant position or seat belt 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9/00Layers
    • H01H2209/01Increasing rigidity; Anti-cree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09/00Layers
    • H01H2209/012Layers avoiding too large deformation or stres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1/00Applications
    • H01H2231/026Ca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可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的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夹着薄膜状的垫片(5)而在该垫片的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基材(3),在另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部材(7),在所述薄膜状基材的一面上粘着具有第1端子部(9)和与其电导通的第1电极部(11A)的第1导体(13)和具有第2端子部(15)和与其电导通的第2电极部(17A)的第2导体(19),在所述薄膜状部材(7)上粘着当乘员着座了时使所述第1电极部和所述第2电极部导通的第3导体(21A)。根据该构成,按薄膜状基材和薄膜状部材分开设置了端子部,解决了不易连接端子部与电线束等中设置的电线等的连接用端子的问题。

Description

着座检测开关
本申请为2004年5月1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0480013790.1的、发明名称为“着座检测开关”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检测人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的着座检测开关,特别是涉及按顺序叠合薄膜状的基材、薄膜状的垫片和薄膜状的部材而构成3重构造的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
背景技术
以前,公知的是例如特开平9-315199号公报、专利第2909961号公报记载的,可检测人坐在了座椅上的事件的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着座检测开关具有:与一对薄膜的一方的薄膜面粘着且由1条线电连接的电极部;与另一方薄膜的与一方薄膜的相对面粘着且由1条线电连接的另一方电极部;以及使这些电极部常分开且相对而配置在两薄膜间的垫片。这样,人坐在配置了着座检测开关的座椅上的话,由于坐了的人的体重,相对的电极部就会接触、导通。
图1是表示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的概略构成的图,图2是表示
图1的II-II剖面的图。
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是如图2所示,夹着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的垫片304,在该垫片304的一面上配置薄膜状基材302,在垫片304的另一面上配置薄膜状部材306而构成的。
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是配置在例如人可着座的座椅的表皮的背侧来使用的,用作根据座椅上着座了的乘员的体重而动作、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的着座检测装置。
图3是表示构成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的薄膜状基材302的概略构成的图。为了检测乘员的着座,如图2、图3所示,在薄膜状基材302的薄膜状部材306侧的面(内侧的面)上,相互分开而设置了多个接点部308A~308D。
接点部308A~308D,如图3所示,由在内侧的面上布设的导线(导通路径)310互相电连接。在导线310的一侧,设置了使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与其它电气设备连接的(用于取出来自着座检测开关的信号的)第1端子部312。
导线310设置成向着离开端子部312的方向分为多个分枝。各接点部308A~308D设置在分枝延伸的布线上(参照图3)。
图4是表示构成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的垫片304的概略构成的图。垫片304形成为与薄膜状基材302同样的形状,并且具有多个贯通孔320A~320D。各贯通孔320A~320D设置在与各接点部308A~308D被设置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图5是表示构成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的薄膜状部材306的概略构成的图。薄膜状部材306形成为与薄膜状基材302同样的形状。在薄膜状部材306的薄膜状基材302侧的面(内侧的面)上,与各接点部308A~308D和各贯通孔320A~320D对应而设置了多个接点部314A~314D。还有,在上述内侧的面上,与薄膜状基材302同样,设置了导线(导通路径)316、用于取出来自着座检测开关的信号的第2端子部318(参照图2,图5)。
图6是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的电路图。与接点部308A~308D对应的接点部314A~314D夹着垫片304而常分开。在乘员着座时,薄膜状基材302、薄膜状部材306就会挠曲,接点部308A~308D和对应的接点部314A~314D(例如,接点部308A和接点部314A)接触,第1端子部312和第2端子部318互相电导通(连接),就能检测着座。
在现有着座检测开关中,把形成了一方电极部的面作为表面(主面),把形成了另一方电极部的面作为背面的话,靠电线与一方电极部导通的端子部就设置在现有着座检测开关的表面(主面)上。还有,靠电线与另一方电极部导通的端子部就设置在现有着座检测开关的背面上。
这样,一方端子部和另一方端子部设置在不同的面上,因而把电线束等中设置的电线的连接用端子与一方端子部连接之后,另一方端子部也要连接,有时就必须把现有着座检测开关翻过来。因此,把电线束等中设置的电线(信号线)的连接用端子与各端子部连接很麻烦,这是存在的问题。
还有,把现有着座检测开关设置在例如座椅上,人坐在该座椅上的话,现有着座检测开关的一部分(例如座椅靠背部近旁的部位)就会很大地弯曲。
现有着座检测开关是在一对薄膜之间设置了垫片的3层构造,因而有时由于很大地弯曲的部分,着座检测开关内部就会产生大的应力,着座检测开关就会损坏。
再有,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构成为,在由接点部308A~308D和相对的接点部314A~314D构成的接点对(例如由接点部308A和接点部314A构成的接点对)中的1个相对的接点部接触的话,第1端子部312和第2端子部318就会电导通。
因此,由于例如行李的边沿存在于1个接点对的上侧,1个接点对的接点部就会互相接触,虽然实际上人未着座,但是会做出人着座了的误检测,这是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它是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可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该着座检测开关的各端子部与电线束等中设置的电线等的连接用端子容易连接。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它是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可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即使由于着座而很大地弯曲,该很大地弯曲的部位也不易损坏。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它是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可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能极力防止误检测。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根据本发明的1个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它是可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的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其构成为,具有: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基材;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一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第1端子部,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第1电极部的第1导体;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一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第2端子部,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第2电极部,与上述第1导体绝缘的第2导体;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一面侧,夹介垫片而与上述薄膜状基材稍微分开,与上述薄膜状基材大体上平行设置的薄膜状部材;以及在上述薄膜状部材上的上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粘着的第3导体,上述着座检测开关设置在座椅上,当乘员在上述座椅上着座了时,由于乘员的体重,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一部分和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就会挠曲,借助于上述第3导体,上述第1电极部和上述第2电极部就会互相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上述第1端子部和上述第2端子部互相接近而设置,在上述端子部之间,上述薄膜状基材连续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加强了由于乘员坐在上述座椅上而很大地弯曲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在上述很大地弯曲的部分,去掉了上述垫片和上述薄膜状部材,覆盖上述第1导体和上述第2导体而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一面上设置了绝缘性的薄的抗蚀剂层,从而加强了上述很大地弯曲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上述抗蚀剂层稍微进入了上述垫片和上述薄膜状基材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上述抗蚀剂层的表面被具有柔软性的薄的薄膜状的保护带所覆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在上述第1导体的上述另一端部侧形成了多个第1电极部,在上述第2导体的上述另一端部侧形成了与上述多个第1电极部对应的多个第2电极部,与上述第1电极部和上述第2电极部对应而在上述薄膜状部材上形成了多个第3导体,从而形成了或电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在上述第1导体的上述另一端部侧形成了多个第1电极部,在上述第2导体的上述另一端部侧形成了与上述多个第1电极部对应的多个第2电极部,与上述第1电极部和上述第2电极部对应而在上述薄膜状部材上形成了多个第3导体,从而形成了与电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内部具有分别与多个端子部中的1个导通的多个接点,配置在座椅的表皮的背侧,可通过检测上述接点是否互相导通来检测乘员是否在上述座椅上着座了的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中,上述端子部设置在上述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的一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它是可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的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其构成为,具有: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的基材;在上述基材的一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第1端子部,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第1电极部的第1导体;由绝缘体构成,在上述基材的上述一面侧,夹介垫片而与上述基材稍微分开,与上述基材大体上平行设置的薄膜状的部材;在上述部材的上述基材侧的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第4电极部,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第3电极部的第3导体;以及在上述基材的上述一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第2端子部,在另一端部侧具有与上述第3导体的第3电极部导通的第2电极部,与上述第1导体绝缘,与第2电极部导通的第2导体,上述着座检测开关设置在座椅上,当乘员在上述座椅上着座了时,由于乘员的体重,上述基材的一部分和上述部材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就会挠曲,上述第1电极部和上述第4电极部就会互相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具有薄膜状基材、板状的垫片、薄膜状部材、第1端子部和第2端子部,夹着上述垫片互相背离而平行设置了上述薄膜状基材和上述薄膜状部材,设置在座椅上,当乘员在上述座椅上着座了时,由于乘员的体重,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一部分和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就会挠曲,上述第1端子部上述第2端子部就会互相导通的构成的着座检测开关中,在由于乘员坐上而很大地弯曲的部分,代替上述垫片而设置了比上述垫片薄的双面胶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具有:在由绝缘体构成的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一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上述第1端子部,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第1电极部的第1导体;以及在由绝缘体构成的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一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上述第2端子部,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第2电极部的第2导体,上述着座检测开关设置在座椅上,当乘员在上述座椅上着座了时,上述第1电极部和上述第2电极部就会互相接触,上述第1端子部和上述第2端子部就会互相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具有:在由绝缘体构成的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一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上述第1端子部,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第1电极部的第1导体;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一面上粘着,设为长的,在一端部侧具有上述第2端子部,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第2电极部,与上述第1导体绝缘的第2导体;以及在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一面上粘着的第3导体,上述第1端子部和上述第2端子部互相接近而设置,在上述端子部之间连续形成了上述薄膜状基材,上述着座检测开关设置在座椅上,当乘员在上述座椅上着座了时,上述第1电极部和上述第2电极部就会夹介上述第3导体而互相接触,上述第1端子部和上述第2端子部就会互相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上述双面胶带是在具有柔软性的无纺布等基材中浸渍粘着剂而形成的,或者是只用粘着剂形成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夹着薄膜状的垫片,在该垫片的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基材,在上述垫片的另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部材而构成的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中,其构成为,具有: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上设置的第1端子部;与上述第1端子部分开而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上设置的第2端子部;包含设置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1端子部电导通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1接点群;包含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1接点群很大地分开而设置的,与上述第2端子部电导通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2接点群;包含在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上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1的各接点部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3接点群;以及包含在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上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2的各接点部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4接点群,上述第3接点群的适当的接点部和上述第4接点群的适当的接点部直接电导通,或者夹介在上述薄膜状基材和/或上述薄膜状部材上设置的其它接点群而互相电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构成上述第3接点群和上述第4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构成上述第3接点群的一部分的接点部和构成上述第4接点群的一部分的接点部互相电导通,构成上述第3接点群的另一部分的接点部和构成上述第4接点群的另一部分的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具有:包含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1接点群和上述第2接点群很大地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5接点群;包含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1接点群、上述第2接点群和上述第5接点群很大地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6接点群;包含在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上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5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7接点群;以及包含在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上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6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8接点群,构成上述第5接点群和上述第6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构成上述第3接点群和上述第7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构成上述第4接点群和上述第8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具有:包含在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上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3接点群和上述第4接点群很大地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5接点群;包含在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上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5接点群的各接点部对应,与上述第5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稍微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6接点群;以及包含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由上述第5的各接点部和上述第6的各接点部构成的适量的接点对分别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7接点群,构成上述第3接点群和上述第5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构成上述第4接点群和上述第6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夹着薄膜状的垫片,在该垫片的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基材,在上述垫片的另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部材而构成的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中,其构成为,具有: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上设置的第1端子部;与上述第1端子部分开而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上设置的第2端子部;包含设置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1端子部电导通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1接点群;包含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1接点群很大地分开而设置的,与上述第2端子部电导通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2接点群;包含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1接点群的各接点部对应,与上述第1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稍微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3接点群;包含在上述薄膜状基材的上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上述第2接点群的各接点部对应,与上述第2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稍微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4接点群;包含在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上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由上述第1接点群的各接点部和上述第3接点群的各接点部构成的适量的接点对分别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5接点群;以及包含在上述薄膜状部材的上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由上述第2接点群的各接点部和上述第4接点群的各接点部构成的适量的接点对分别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6接点群,上述第5接点群的适当的接点部和上述第6接点群的适当的接点部直接电导通,或者夹介在上述薄膜状基材和/或上述薄膜状部材上设置的其它接点群而互相电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构成上述第3接点群和上述第4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侧面,提供一种着座检测开关,即在上述着座检测开关中,构成上述第3接点群的一部分的接点部和构成上述第4接点群的一部分的接点部互相电导通,构成上述第3接点群的另一部分的接点部和构成上述第4接点群的另一部分的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现有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是表示图1的II-II剖面的图。
图3是表示构成现有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基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4是表示构成现有着座检测开关的垫片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构成现有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部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6是现有着座检测开关的电路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8是表示图7的VIII-VIII剖面的图。
图9是表示图7的IX-IX剖面的图。
图10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基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1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的垫片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2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部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4是表示在汽车的座椅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的状态的图。
图15是放大了图13的XV部的透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7是表示在汽车的座椅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的状态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0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基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1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的垫片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2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部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4是表示图23的XXIV-XXIV剖面的图。
图25是表示图23的XXV-XXV剖面的图。
图26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基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7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的垫片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8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部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30是表示在汽车的座椅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的状态的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32是表示在汽车的座椅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的状态的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34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基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35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部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36是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电路图。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3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部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39是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电路图。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41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基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42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垫片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43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部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44是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电路图。
图4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46是表示图45的XLVI-XLVI剖面的图。
图47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基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48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部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49是本发明的第1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电路图。
图5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5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基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52是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电路图。
图5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54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基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55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垫片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56是表示构成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薄膜状部材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57是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该发明的实施方式。对于同一或类似的部材,付以同一或类似的标号。
[第1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1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8是表示图7的VIII-VIII剖面的图,图9是表示图7的IX-IX剖面的图。图8、图9放大描绘了着座检测开关1的厚度方向(图8的上下方向,图9的左右方向)。
着座检测开关1是配置在例如汽车的座椅的表皮的背侧,可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的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
着座检测开关1具有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基材3。在薄膜状基材3的一面侧,夹介由绝缘体构成的垫片5,与薄膜状基材3稍微分开、与薄膜状基材3大体上平行而设置了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部材7。
图10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1的薄膜状基材3的概略构成的图。在薄膜状基材3的上述一面(图10的表侧的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端子部(第1端子部)9,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电极部(第1电极部)11A、11B、11C、11D的又薄又长的导体(第1导体)13。在薄膜状基材3的上述一面上还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端子部(第2端子部)15,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电极部(第2电极部)17A、17B、17C、17D,与导体13绝缘的又薄又长的导体(第2导体)19。
图11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1的垫片5的概略构成的图。垫片5在两面具有粘性,固定着薄膜状基材3和薄膜状部材7(参照图8,图9)。
图12是表示座检测开关1的薄膜状部材7的概略构成的图。在薄膜状部材7上的薄膜状基材3侧的面(图12的背面)上粘着薄的导体(第3导体)21A、21B、21C、21D。
图7所示的着座检测开关1是在图10所示的薄膜状基材3之上(主面),不翻过来而原样重叠图11所示的垫片5,再在垫片5之上(主面)不翻过来而原样重叠图12所示的薄膜状部材7而构成的。
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在薄膜状基材3上,电极部11A和电极部17A例如相对而互相接近。电极部11B和电极部17B、电极部11C和电极部17C、电极部11D和电极部17D也分别同样设置。各电极部形成为例如梳齿状。
如图11所示,在垫片5上设置了贯通孔23A、23B、23C、23D。如图7所示,在薄膜状基材3的规定位置,通过例如粘贴而固定了垫片5的场合,贯通孔23A就位于与电极部11A和电极部17A对应的位置。同样,贯通孔23B位于与电极部11B和电极部17B对应的位置,贯通孔23C位于与电极部11C和电极部17C对应的位置,贯通孔23D位于与电极部11D和电极部17D对应的位置。
贯通孔23A比设置了各电极部11A、17A的部位大,包围着设置了电极部11A、17A的部位。其它各贯通孔23B、23C、23D也与贯通孔23A大体上同样,比设置了对应的电极部11B、17B等的部位大,包围着设置了对应的电极部11B、17B等的部位。
在粘贴在薄膜状基材3上的垫片5的规定位置,通过例如粘贴而固定了薄膜状部材7的场合,导体21A就位于与电极部11A、电极部17A和贯通孔23A对应的位置。同样,导体21B位于与电极部11B、电极部17B和贯通孔23B对应的位置,导体21C位于与电极部11C、电极部17C和贯通孔23C对应的位置,导体21D位于与电极部11D、电极部17D和贯通孔23D对应的位置。
贯通孔23A比导体21A大,包围着导体21A。其它各贯通孔23B、23C、23D也与贯通孔23A大体上同样,比各导体21B、21C、21D大,包围着各导体21B、21C、21D。
导体21A形成为包围电极部11A和电极部17A的外径(电极部11A的外径和电极部17A的外径的包络线的外径)的大小。同样,各导体21B、21C、21D也形成为包围各电极部11A、17A等的外径的大小。
在着座检测开关1中,在薄膜状基材3的一面上,互相接近、平行地设置了例如形成为长方形状的端子部9和同样形成为长方形状的端子部15。在端子部9、15之间由薄膜状基材3连续相连而形成(参照图7,图10)。
如图7所示,在设置了端子部9、15的部位及其近旁,未设置垫片5及薄膜状部材7。因此,垫片5及薄膜状部材7的端面25位于与端子部9、15稍微分开的部位,露出了端子部9、15及导体13、19的端子部9、15侧的一部分。
各端子部9、15通过连接器或扣眼(ハトメ)等而与电线束的各信号线27、29连接(参照图7,图9)。也可以对露出的导体13、19的部分施加薄的绝缘性的涂层来保护露出的导体13、19的部分。另外,通过适当的印刷等来形成各电极部、各端子部、各导体。
其次,说明设置在汽车的座椅上的场合的着座检测开关1的动作。
着座检测开关1在常态下,薄膜状部材7的导体21A与电极部11A、17A(至少与电极部11A、电极部17A中的某一方)是绝缘的,使得电极部11A和电极部17A互相绝缘(参照图8)。
其它各导体21B、21C、21D也与对应的电极部11B、17B等绝缘。在该状态下,着座检测开关1成为关断的状态。
当乘员在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1的座椅上着座了时,由于乘员的体重,薄膜状基材3的一部分(设置了电极部11A、17A等的部位)、设置了薄膜状部材7的一部分(设置了导体21A等的部位)中的至少一方就会挠曲(由于图8所示的箭头AR1、箭头AR3方向的力而弯曲)。并且,借助于导体21A、21B、21C、21D中的至少1个,电极部11A和17A、电极部11B和17B、电极部11C和17C、电极部11D和17D中的至少1组电极部就会互相导通。
借助于该导通,端子部(第1端子部)9和端子部(第2端子部)15互相导通,着座检测开关1就成为接通状态,该事件通过电线束的信号线而传递给汽车的例如控制装置(未图示)。
着座检测开关1中,端子部9、15设置在着座检测开关1(薄膜状基材3)的一面上,因而在端子部9、15与电线束等中设置的电线(信号线)的连接用端子连接的场合,不需要把着座检测开关1翻过来。因此,连接着座检测开关1的端子部9、15与电线束等中设置的电线等的连接用端子就变得容易了。
还有,着座检测开关1中,端子部9和端子部15互相接近而设置,在端子部9、15之间,薄膜状基材3连续(相连)形成。这样,只要例如信号线27、29中的某一方中拉伸力起作用,在端子部9、15间的薄膜状基材3的连续部分就能受到拉伸力。因此,对于从着座检测开关1延伸出来的信号线所施加的拉伸等外力,强度变高了。
此处,在着座检测开关1中,把由电极部11A、17A和导体21A构成的部分作为开关部(接点)31A。同样,把由电极部11B、17B等和导体21B等构成的部分分别作为开关部31B、开关部31C、开关部31D(参照图7)。另外,从上述记载可以理解,由开关部31A、31B、31C、31D形成了或电路。
在着座检测开关1中,形成了4个开关部31A、31B、31C、31D,不过,开关部的件数也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及以上的多个。
在着座检测开关1中,薄膜状基材3(着座检测开关1)在端子部9、15侧成为1条而延伸,在开关部31A、31B、31C、31D侧分为2个而延伸,不过,如后述的第2实施方式所示,可以把薄膜状基材(着座检测开关)的形状适当变更为其它形状。
还有,可以按照变更了薄膜状基材的形状、开关部的件数来变更导体13、导体19的形状、设置位置。
只要能形成开关部31A、31B、31C、31D,如图7中两点点划线所示,也可以以例如圆形状的分立部材33A、33B、33C、33D来形成垫片5、薄膜状部材7。
[第2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41的概略构成的图。
着座检测开关41与着座检测开关1的不同点在于薄膜状基材43、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的形状以及设置了9个开关部49A~49I。其它点与着座检测开关1大体上是同样构成。
即,着座检测开关41的薄膜状基材43、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在设置了端子部9、15的一侧的相反侧分为3个分枝,每枝上设置了3个开关部。开关部49A~49I构成了或电路。
在薄膜状基材43的设置了端子部9、15的一侧,去掉了垫片45和薄膜状部材47的部位(部分)51设为长的。
其次,说明在汽车的座椅53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41的状态。
图14是除去了覆盖座椅53的外侧的表皮来表示的在汽车的座椅53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41的状态的图。因此,在设置了座椅53的汽车被销售、使用的状态下,着座检测开关41被表皮覆盖,从外部看不见。
座椅53由着座部55和靠背部57构成,着座部5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为了让乘员坐得舒服,分割为前侧部位55A、中间部位55B、后侧部位55C这3个部位。
着座检测开关41沿着后侧部位55C的表面而设置,去掉了垫片、薄膜状部材的部位51侧朝向座椅53后方。部位51的前端部(座椅53的后方侧的前端部)进入了着座部55和靠背部57之间,电线束从设置在部位51的前端部的各端子部9、15延伸出来。另外,端子部9、15及电线束隐藏在座椅53背后,在图14中未出现。
乘员坐上座椅53的话,由于该乘员的体重,开关部49A~49I中的至少1个就会导通(成为接通),在后侧部位55C上,乘员的体重大量施加的部位,即从比后侧部位55C和靠背57的分界线稍微靠前方的位置到后侧部位55C和中间部位55B的分界线的部位会很大地向下侧塌陷。着座检测开关41会随着该凹坑而在部位51很大地弯曲(挠曲)。
对于部位51,如上所述,去掉了垫片45和薄膜状部材47,由薄膜状基材43和与其粘着的导线构成,厚度变薄了。这样,即使在部位51着座检测开关41在厚度方向很大地弯曲(挠曲),在部位51薄膜状基材43上产生的应力也会变小。因此,即使反复进行乘员坐上座椅53然后从座椅53起来的动作,使得在部位51反复进行大的弯曲,部位51也不易损坏。
还有,部位51上未设置两面具有粘性的垫片45。这样,即使反复进行大的弯曲,与薄膜状基材43粘着的导线(第1导体)59A、导线(第2导体)59B也不会从薄膜状基材43转印到垫片45上而剥离。因此,能极力抑制导线59A、59B的断线所造成的着座检测开关41的故障的产生。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中,通过很薄地形成部位51而针对弯曲加强了部位51,不过,也可以通过其它构成来加强部位51。
此处,提出具体例来说明该加强。
图15是放大了图13的XV部的透视图。
作为很大地弯曲的部分的部位51是通过去掉垫片45和薄膜状部材47,覆盖第1导体(导线)59A和第2导体(导线)59B而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设置绝缘性的薄的抗蚀剂层200来进行加强的。
抗蚀剂层200由聚酯等合成树脂构成,通过印刷而设置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抗蚀剂层200厚15μm的程度,具有柔软性。
抗蚀剂层200是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形成导体59A、导体59B之后,在着座检测开关41很大地弯曲的部分(部位51),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形成的。
薄膜状部材47由厚度为100μm程度的绝缘性的部材构成。垫片45由例如厚度为150μm程度的绝缘性的部材构成,为了使薄膜状基材43和薄膜状部材47互相粘合,在两面上具有粘着层。垫片45的厚度是为了使薄膜状基材43的接点和薄膜状部材47的接点在常态下互相预先背离所必要的厚度。
此处,对着座检测开关41这样的板状的部材施加弯曲力矩,使其一面成为凸状,另一面成为凹状而弯曲的话,在板状部材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的部位,变形量大体上是零,不过,随着从中心线到一面或另一面(大体上成比例),变形量就会增加。另外,板状部材在一面侧伸长,在另一面侧收缩。
在具有薄膜状部材47和垫片45的部分,换句话说,在薄膜状基材43和薄膜状部材47夹介垫片45而互相粘合的部分,着座检测开关41很大地弯曲的话,层间的挠曲就会变大。即,在该部分,由于薄膜状基材43、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的叠合,着座检测开关41变厚了,从该厚度的中心线到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的距离变大了,因而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设置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的变形量大。
因此,由于该部分的弯曲,或者由于弯曲的反复,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设置的导线(导线59A和导线59B)损坏、断线的可能性变大了。
再有,低温时使着座检测开关41在该部分很大地弯曲的话,在垫片45上设置的粘着层就会固化。由于该固化,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设置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就会被转印在粘着层上,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就可能损坏、断线。
不过,在着座检测开关41的很大地弯曲的部分(部位51;尾部51),去掉垫片45和薄膜状部材47,覆盖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而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设置了绝缘性的薄的抗蚀剂层200。这样,在很大地弯曲的部分,从厚度方向中心线到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的距离变小了,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设置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的变形量就小。
因此,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设置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的变形量比设置了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的部分小,由破损造成的断线难以产生。还有,因为抗蚀剂层200没有粘性层,具有柔软性,因而低温时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也不会被转印到抗蚀剂层200上,不会产生由转印造成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的断线。
此处,为了容易理解,提出具体的数值来说明,不过,本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数值。只要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形成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不易由于着座检测开关41的部位51弯曲而断线,可以适当地变更以下的数值。
薄膜状基材43的厚度为100μm,垫片45的厚度为150μm,薄膜状部材47的厚度为100μm,抗蚀剂层200的厚度为15μm。另外,忽略与上述各部材的厚度相比极薄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的厚度和垫片45的粘着层的厚度。
在设置了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的部分,着座检测开关41的厚度为350μm(100μm+150μm+100μm)。因此,该部分的厚度方向中心线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1的一面(薄膜状基材43的面)175μm(350μm/2)的部位。还有,在薄膜状基材43上设置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1的一面75μm(175μm-100μm)的部位。
另一方面,在去掉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而设置了抗蚀剂层200的部分,着座检测开关41的厚度为115μm(100μm+15μm)。因此,该部分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1的一面(薄膜状基材43的面)57.5μm(115μm/2)的部位。还有,在薄膜状基材43上设置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9B)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1的一面42.5μm(100μm-57.5μm)的部位。
因此,在使着座检测开关41弯曲的场合,在去掉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而设置了抗蚀剂层200的部分弯曲,与在设置了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的部分弯曲相比,导线的变形量小。
还有,在着座检测开关41中,抗蚀剂层200是稍微进入垫片45和薄膜状基材43之间而形成的。
换句话说,与垫片45和薄膜状部材47存在的部位和被去掉的部位的境界相比,在垫片45和薄膜状部材47存在的部位侧,抗蚀剂层200有一点点长度延伸而在垫片45和薄膜状基材43之间形成(参照图15的抗蚀剂层200A)。即,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和抗蚀剂层200只重叠一点点距离。
着座检测开关41中,因为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和抗蚀剂层200重叠了,所以在垫片45和薄膜状部材47存在的部位和被去掉的部位的境界,能避免应力在薄膜状基材43上设置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8B)上集中,能减小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8B)损坏、断线的可能性。
还有,着座检测开关41中,抗蚀剂层200由表面具有柔软性的薄的薄膜状的保护带202来覆盖。
保护带202在一面上具有粘着层。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形成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8B),形成抗蚀剂层200,设置了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之后,保护带202由粘着层粘贴在抗蚀剂层200的表面上。
保护带202可以在垫片45和薄膜状部材47存在的部位(形成图15所示的202A的部位)上重叠,也可以在抗蚀剂层200的薄膜状部材47侧的整面上形成。
设置了保护带202能保护抗蚀剂层200。还有,由于设置了抗蚀剂层200,保护带202的粘着部就不会直接接触在薄膜状基材43的一面上设置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8B)。因此,即使在着座检测开关41弯曲了的场合也能防止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8B)的剥离。
再有,例如,把保护带202的厚度设为50μm的话,在设置了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的部分,着座检测开关41的厚度就成为350μm(100μm+150μm+100μm)。因此,该部分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就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1的一面(薄膜状基材的面)175μm(350μm/2)的部位。还有,在薄膜状基材43上设置的导体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1的一面75μm(175μm-100μm)的部位。
另一方面,在去掉垫片45、薄膜状部材47而设置了抗蚀剂层200的部分,着座检测开关41的厚度为165μm(100m+15μm+50μm)。因此,该部分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就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1的一面(薄膜状基材43的面)82.5μm(165μm/2)的部位。还有,在薄膜状基材43上设置的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8B)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1的一面17.5μm(100μm-82.5μm)的部位。
因此,在使着座检测开关41弯曲的场合,设置了保护带202的场合比起未设置保护带202的场合来,能进一步使导体(导线59A和导线58B)的变形量减小,由弯曲造成的导线的破损就难以产生。
[第3实施方式]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61的概略构成的图。
着座检测开关61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41的不同点在于,去掉了垫片和薄膜状部材的部位63A、63B、63C与端子部9、15更分开了,分枝为3个的薄膜状基材63的中间部分别形成为长的。其它点与着座检测开关41大体上是同样构成。
其次,说明在汽车的座椅73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61的状态。
图17是表示在汽车的座椅73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61的状态的图。
座椅73由着座部75和靠背部77构成,着座部7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为了让乘员坐得舒服,分割为前侧部位75A、中间部位75B、后侧部位75C这3个部位,这一点与座椅53同样,不过,中间部位75B和后侧部位75C的分界线PL1设得比座椅53靠后侧,这一点不同。
使得着座检测开关61的部位63A、63B、63C跨分界线PL1而在座椅73上设置着座检测开关61。
乘员坐上座椅53的话,由于该乘员的体重,开关部49A~49I中的至少1个就会导通(成为接通)。还有,因为乘员的体重大量施加在后侧部位75C或中间部位75B中的某一方上,所以在分界线PL 1就会产生台阶,由于该台阶,着座检测开关61的部位63A、63B、63C就会很大地弯曲。
即使部位63A、63B、63C这样很大地弯曲,由于着座检测开关61中很薄地形成了部位63A、63B、63C,因而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也能防止很大地弯曲的部位63A、63B、63C的破损和断线。还有,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也可以在部位63A、63B、63C上设置抗蚀剂层、保护带。
[第4实施方式]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81的概略构成的图。
另外,图18只表示了在薄膜状基材上设置的各导体、各电极部、各端子部。
着座检测开关81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1的不同点在于,开关部83A和开关部83B构成了与电路83C,开关部85A和开关部85B构成了与电路85C,并且与电路83C和与电路85C构成了或电路。其它点与着座检测开关1大体上是同样构成。
即,着座检测开关81具有: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的基材(未图示);在薄膜状基材的一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端子部(第1端子部)86,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电极部(第1电极部)87的又薄又长的导体(第1导体)89;在薄膜状基材的上述一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端子部(第2端子部)91,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电极部(第2电极部)93,与导体(第1导体)89绝缘的又薄又长的导体(第2导体)95;以及在薄膜状基材的上述一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与第1电极部对应的电极部96,在另一端部侧具有与第2电极部对应的电极部97,与导体(第1导体)89及导体(第2导体)95绝缘的薄的导体99。
还有,着座检测开关81具有:在薄膜状基材的上述一面侧,夹介垫片(未图示)而与薄膜状基材稍微分开,与薄膜状基材大体上平行设置的薄膜状部材(未图示);在薄膜状部材上的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粘着的薄的导体(第3导体)101;以及在薄膜状部材上的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粘着,与导体101绝缘的薄的导体103。
当乘员坐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81的座椅时,由于乘员的体重,薄膜状基材的一部分、薄膜状部材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就会挠曲,借助于导体101,电极部87和电极部96就会互相导通(开关部83A导通),借助于导体103,电极部93和电极部97就会互相导通(开关部83B导通)。
开关部85A、85B与开关部83A、83B大体上也是同样构成。
着座检测开关81除了开关部的一部分构成了与电路这一点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1大体上同样动作,大体上具有同样的效果。
[第5实施方式]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111的概略构成的图。
另外,图19所示的着座检测开关111是在图20所示的薄膜状基材113之上(主面)不翻过来而原样重叠图21所示的垫片115,再在垫片115之上(主面)不翻过来而原样重叠图22所示的薄膜状部材117而构成的。
着座检测开关111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1的不同点在于,一方电极部、从该一方电极部延伸出来的导体和2个端子部设置在薄膜状基材上,另一方电极部、从该另一方电极部延伸出来的另一方导体设置在薄膜状部材上,电极部构成了开关部。其它点与着座检测开关1大体上是同样构成。
即,着座检测开关111具有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基材113。在薄膜状基材113的一面侧,夹介由绝缘体构成的垫片115,与薄膜状基材113稍微分开,与薄膜状基材113大体上平行而设置了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部材117。
图20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111的薄膜状基材113的概略构成的图。在该薄膜状基材113的一面上(图20的主面)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端子部(第1端子部)119,在另一端部侧具有各电极部(第1电极部)121A~121D的又长又薄的导体(第1导体)123。
还有,在薄膜状基材113的上述一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端子部(第2端子部)131,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电极部(第2电极部)133,与导体(第1导体)123绝缘的长的导体(第2导体)135。
图21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111的垫片115的概略构成的图。在与电极部121A~121D对应的垫片115的位置,分别形成了比各电极部121A~121D大的贯通孔137A~137D,在与电极部133对应的垫片115的位置,形成了比电极部133大的贯通孔137E。
图22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111的薄膜状部材117的概略构成的图。在薄膜状部材117的薄膜状基材113侧的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与电极部121A~121D对应的电极部(第4电极部)125A~125D,在另一端部侧具有与导体135的电极部(第2电极部)133导通的电极部(第3电极部)127的长的导体129(第3导体)。
当乘员在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111的座椅上着座了时,由于乘员的体重,薄膜状基材113的一部分、薄膜状基材117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就会挠曲,各电极部121A~121D和电极部125A~125D就会互相导通。
这样构成,着座检测开关111就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1大体上同样动作,大体上具有同样的效果。
另外,着座检测开关111不必一定是上述构成。可以适当变更着座检测开关111的构成,只要形成在内部具有与各端子部119、131导通的接点(开关部),可配置在座椅的表皮的背侧,根据各接点(端子部119、131间)是否导通来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的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各端子部119、131设置在着座检测开关的一面上就行。
还有,在第1、第4、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中,也可以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对很大地弯曲的部位进行加强。
其次,说明第6实施方式至第9实施方式的着座检测开关。
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至第9实施方式的着座检测开关具有薄膜状基材、板状的垫片、薄膜状部材、第1端子部和第2端子部。薄膜状基材和薄膜状部材夹着垫片(与垫片的两面分别接触),互相背离而平行设置。着座检测开关设置在座椅上,当乘员在座椅上着座了时,由于乘员的体重,薄膜状基材的一部分、薄膜状部材的一部分中的至少一方就会挠曲,第1端子部和第2端子部就会互相导通。
在着座检测开关的由于乘员坐了而很大地弯曲的部分,代替垫片而设置了比垫片薄的双面胶带。
[第6实施方式]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401的概略构成的图。
还有,图24是表示图23的XXIV-XXIV剖面的图,图25是表示图23的XXV-XXV剖面的图。另外,图24和图25放大描绘了着座检测开关401的厚度方向(图24的上下方向,图25的左右方向)。
着座检测开关401是如上所述,配置在例如汽车的座椅的表皮的背侧,可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的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具有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基材403。在薄膜状基材403的一面侧,夹介由绝缘体构成的垫片405,与薄膜状基材403稍微分开、与薄膜状基材403大体上平行而设置了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部材407。
图26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401的薄膜状基材403的概略构成的图。在薄膜状基材403的上述一面(图26的表侧的面;在组装到了着座检测开关401上的场合,与垫片405相接而位于薄膜状部材407一侧的面)上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端子部(第1端子部)409,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第1)电极部(接点部)411A、411B、411C、411D的又薄又长的(第1)导体(导通路径)413。
在薄膜状基材403的上述一面上还粘着在一端部侧具有端子部(第2端子部)415,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电极部(第2电极部)417A、417B、417C、417D,与导体413绝缘的又薄又长的导体(第2导体)419。
图27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401的垫片405的概略构成的图。垫片405在两面上具有粘性,固定着薄膜状基材403和薄膜状部材407。
图28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401的薄膜状部材407的概略构成的图。在薄膜状部材407的一面(图28的背侧的面;在组装到了着座检测开关401上的场合,与垫片405相接而位于薄膜状部材403一侧的面)上粘着薄的导体(第3导体)421A、421B、421C、421D。
另外,图23所示的着座检测开关401是在图26所示的薄膜状基材403之上(主面)不翻过来而原样重叠图27所示的垫片405,再在垫片405之上(主面)不翻过来而原样重叠图28所示的薄膜状部材407而构成的。因此,薄膜状基材403的上述一面和薄膜状部材407的上述一面是相对的。
具体而言,如图26所示,在薄膜状基材403中,电极部411A和电极部417A是例如相对而互相接近的。电极部411B和电极部417B、电极部411C和电极部417C、电极部411D和电极部417D也分别同样设置。各电极部形成为例如梳齿状(未图示)。
如图27所示,在垫片405上设置了贯通孔423A、423B、423C、423D。如图23所示,在薄膜状基材403的规定位置,例如通过粘贴而固定了垫片405的场合,贯通孔423A就位于与电极部411A和电极部417A对应的位置。同样,贯通孔423B位于与电极部411B和电极部417B对应的位置,贯通孔423C位于与电极部411C和电极部417C对应的位置,贯通孔423D位于与电极部411D和电极部417D对应的位置。
贯通孔423A比设置了电极部411A、417A的部位大,包围着设置了电极部411A、417A的部位。还有,其它各贯通孔423B、423C、423D也与贯通孔423A大体上同样,比对应的各电极部411B、417B等大,包围着设置了对应的各电极部411B、417B等的部位。
在粘贴在薄膜状基材403上的垫片405的规定位置,通过例如粘贴而固定了薄膜状部材407的场合,导体421A就位于与电极部411A、电极部417A和贯通孔423A对应的位置。同样,导体421B位于与电极部411B、电极部417B和贯通孔423B对应的位置,导体421C位于与电极部411C、电极部417C和贯通孔423C对应的位置,导体421D位于与电极部411D、电极部417D和贯通孔423D对应的位置。
贯通孔423A比导体421A大,包围着导体421A。其它各贯通孔423B、423C、423D也与贯通孔423A大体上同样,比各导体421B、421C、421D大,包围着各导体421B、421C、421D。
导体421A形成为包围电极部411A和电极部417A的外径(上述电极部411A的外径和电极部417A的外径的包络线的外径)的大小。同样,各导体421B、421C、421D也形成为包围各电极部411A、417A等的外径的大小。
在着座检测开关401中,在薄膜状基材403的上述一面上,形成为例如长方形状的端子部409和同样形成为长方形状的端子部415互相接近而平行设置。在端子部409、415之间连续形成了薄膜状基材403(参照图23,图26)。
如图23所示,在设置了端子部409、415的部位及其极近旁,未设置薄膜状部材407。因此,薄膜状部材407的端面426位于与端子部409、415稍微分开的部位,露出了端子部409、415及导体413、419的各端子部409、415侧的一部分。
在从设置了端子部409、415的部位的近旁到离端子部409、415一定距离的位置的部位(图23所示的薄膜状部材407的端面426和垫片405的端面425之间的部位)428,如图25所示,代替垫片405而设置了比垫片405薄的双面胶带430。
双面胶带430形成为薄膜状,在表(主)面及背面上具有粘性。因此,与垫片405的场合同样,由双面胶带430来固定薄膜状基材403和薄膜状部材407。
双面胶带430是例如在具有柔软性的无纺布等基材上浸渍粘着剂而形成的。或者不用基材,只用例如粘性高、难流动的粘着剂来形成。
各端子部409、415通过连接器或扣眼等而与电线束的各信号线427、429连接(参照图23,图25)。
其次,说明着座检测开关401的动作。
着座检测开关401在常态下借助于薄膜状部材407的导体421A对电极部411A、417A(至少是电极部411A、电极部417A中的某一方)绝缘而使电极部411A和电极部417A互相绝缘(参照图24)。
其它各导体421A、421B、421C、421D也与对应的电极部411B、417B等绝缘。在该状态下,着座检测开关401成为关断状态。
当乘员在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401的座椅上着座了时,由于乘员的体重,薄膜状基材403的一部分(设置了电极部411A、417A等的部位)、薄膜状部材407的一部分(设置了各导体421A等的部位)中的至少一方就会挠曲(由于图24所示的箭头AR1、箭头AR3方向的力而弯曲。并且,借助于导体421A、421B、421C、421D中的至少1个,电极部411A和417A、电极部411B和417B、电极部411C和417C、电极部411D和417D中的至少1组电极部就会互相导通。
借助于该导通,端子部409和端子部415就会互相导通,着座检测开关401成为接通状态,通过电线束的信号线而传递给汽车的例如控制装置(未图示)。
在座椅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401的场合,例如,部位428(参照图23)就是由于乘员坐了而很大地弯曲的部分。
着座检测开关401中,在很大地弯曲的部分428,代替垫片405而设置了比垫片405薄的双面胶带,因而在部位428,着座检测开关401的厚度变薄了。
此处,对着座检测开关41这样的板状的部材施加弯曲力矩,使其一面成为凸状,另一面成为凹状而弯曲的话,在板状部材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的部位,变形量大体上是零,不过,随着从中心线到一面或另一面(大体上成比例),变形量就会增加。另外,板状部材在一面侧伸长,在另一面侧收缩。
在具有薄膜状基材403、薄膜状部材407和垫片405的部分,换句话说,在薄膜状基材403和薄膜状部材407夹介垫片405而互相粘合的部分,着座检测开关401很大地弯曲的话,层间的挠曲就会变大。
即,在该部分,由于薄膜状基材403、垫片405、薄膜状部材407的叠合,着座检测开关401变厚了,从该厚度的中心线到薄膜状基材403的另一面(垫片405的相反侧的面)的距离和从该厚度的中心线到薄膜状部材407的另一面(垫片405的相反侧的面)的距离都变大了。
另一方面,在着座检测开关401的部位428,由于采用了比垫片405薄的双面胶带430,着座检测开关401变薄了,从部位428上的着座检测开关401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到薄膜状基材403的另一面(垫片405的相反侧的面)的距离和从中心线到薄膜状部材407的另一面(垫片405的相反侧的面)的距离都变小了。
这样,即使在部位428,着座检测开关401在厚度方向很大地弯曲(挠曲),在部位428的薄膜状基材403、薄膜状部材407上产生的变形和应力也会变小。因此,即使反复进行乘员坐上座椅然后从座椅起来的动作,使得在部位51反复进行大的弯曲,部位428也不易损坏。
总之,在座椅上设置可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的薄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401,即使由于乘员在该座椅上着座而使其很大地弯曲,着座检测开关401也不易损坏。
还有,即使在部位428,着座检测开关401在厚度方向很大地弯曲(挠曲),在部位428的薄膜状基材403上设置的各导线413、419上产生的变形和应力也比垫片405存在的部位小。因此,即使反复进行乘员坐上座椅然后从座椅起来的动作,使得在部位428反复进行大的弯曲,各导线413、419被转印到双面胶带430上而损坏的可能性也变小了。
总之,在部位428,代替在两面具有粘性的垫片405而设置了比垫片405薄、具有柔软性的双面胶带430,因而即使部位428反复进行大的弯曲,在薄膜状基材403上粘着的导体(与双面胶带430相接的导线)413、419从薄膜状基材403被转印到双面胶带430上而剥离的可能性也变小了。因此,能极力抑制由各导线(导体)413、419的断线造成的着座检测开关401的故障的产生。
双面胶带430在低温时一般也会不损坏柔软性,因而即使在低温时着座检测开关401在部位428很大地弯曲,导线413、419被转印到双面胶带430上的可能性也很小,由转印造成的的各导线413、419的断线不易产生。
此处,为了容易理解,提出具体的数值来说明,不过,本实施方式不限于以下数值,只要在薄膜状基材403的一面上形成的导体(导线413和导线419)不易由于着座检测开关401的部位428的弯曲而断线,就可以适当地变更以下的数值。
薄膜状基材403的厚度为100μm,垫片405的厚度为150μm,薄膜状部材407的厚度为100μm,双面胶带430的厚度为15μm。忽略与上述各部材的厚度相比极薄的导体(导线413和导线419)的厚度和垫片405的粘着层的厚度。另外,垫片405的厚度是为了使薄膜状基材403的接点和薄膜状部材407的接点在常态下互相预先背离所必要的厚度。
在设置了垫片405、薄膜状部材407的部分,着座检测开关401的厚度为350μm(100μm+150μm+100μm)。因此,该部分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01的一面(薄膜状基材403的面)175μm(350m/2)的部位。还有,在薄膜状基材403上设置的导体413、导线419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01的一面75μm(175μm-100μm)的部位。
另一方面,在去掉垫片405而设置了双面胶带430的部分,着座检测开关401的厚度为215μm(100m+15μm+100μm)。因此,该部分的厚度方向的中心线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01的一面(薄膜状基材403的面)107.5μm(215μm/2)的部位。还有,在薄膜状基材403上设置的导体(导线413和导线419)位于离着座检测开关401的一面7.5μm(107.5μm-100μm)的部位。
因此,在使着座检测开关401弯曲的场合,在去掉垫片405而设置了双面胶带430的部分弯曲,与在设置了垫片405的部分弯曲相比,薄膜状基材403、薄膜状部材407、导线413、419的变形量小,薄膜状基材403、薄膜状部材407、导线413、419上产生的应力小。
着座检测开关401中,端子部409、415设置在着座检测开关401(薄膜状基材403)的一面上,因而在端子部409、415与电线束等中设置的电线(信号线)的连接用端子连接的场合,不需要把着座检测开关401翻过来。因此,连接着座检测开关401的各端子部409、415与电线束等中设置的电线等的连接用端子就变得容易了。
还有,着座检测开关401中,端子部409和端子部415互相接近而设置,在端子部409、415之间,薄膜状基材403连续形成。这样,只要例如信号线427、429中的某一方中拉伸力起作用,在薄膜状基材403的连续形成的部分就能受到拉伸力。因此,对于从着座检测开关401延伸出来的信号线所施加的拉伸等外力,强度变高了。
此处,在着座检测开关401中,把由电极部411A、417A和导体421A构成的部分作为开关部(接点)431A。同样,把由电极部411B、417B等和导体421B等构成的部分分别作为开关部431B、开关部431C、开关部431D(参照图23)。另外,从上述记载可以理解,由开关部431A、431B、431C、431D形成了或电路,不过,也可以由开关部431A、431B、431C、431D构成与电路。
在着座检测开关401中,形成了4个开关部431A、431B、431C、431D,不过,开关部的件数也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2个及以上的多个。
在着座检测开关401中,薄膜状基材403(着座检测开关401)在端子部409、415侧成为1条而延伸,在开关部431A、431B、431C、431D侧分为2个而延伸,不过,也可以把薄膜状基材(着座检测开关)的形状适当变更为其它形状。
还有,可以按照变更了薄膜状基材的形状、开关部的件数来变更导体413、导体419的形状、设置位置。
只要能形成开关部431A、431B、431C、431D,如图23中两点点划线所示,也可以以例如圆形状的分立部材433A、433B、433C、433D来形成垫片405、薄膜状部材407。
[第7实施方式]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441的概略构成的图。
着座检测开关441与第6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401的的不同点在于薄膜状基材443、垫片445、薄膜状部材447的形状以及设置了9个开关部449A~449I。其它点与着座检测开关401大体上是同样构成。
即,着座检测开关441的薄膜状基材443、垫片445、薄膜状部材447在设置了端子部409、415的一侧的相反侧分为3个分枝,每枝上设置了3个开关部。开关部449A~449I构成了或电路。
在薄膜状基材443的设置了端子部409、415的一侧,代替垫片445而设置了比垫片445薄的双面胶带(与第6实施方式的双面胶带430大体上同样构成的双面胶带)430A的部位(部分)451形成为长的。
其次,说明在汽车的座椅453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441的状态。
图30是除去了覆盖座椅453的外侧的表皮来表示的在汽车的座椅453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441的状态的图。因此,在设置了座椅453的汽车被销售、使用的状态下,着座检测开关441被表皮覆盖,从外部看不见。
座椅453由着座部455和靠背部457构成,着座部45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为了让乘员坐得舒服,分割为前侧部位455A、中间部位455B、后侧部位455C这3个部位。
着座检测开关441沿着后侧部位455C的表面而设置,去掉了垫片、薄膜状部材的部位451侧朝向座椅453后方。部位451的前端部(座椅453的后方侧的前端部)进入了着座部455和靠背部457之间,电线束从设置在部位451的前端部的各端子部409、415延伸出来。另外,端子部409、415及电线束隐藏在座椅453背后,在图30中未出现。
乘员坐上座椅453的话,由于该乘员的体重,开关部449A~449I中的至少1个就会导通(成为接通),并且在后侧部位455C上,乘员的体重大量施加的部位,即从比后侧部位455C和靠背457的分界线稍微靠前方的位置到后侧部位455C和中间部位455B的分界线的部位就会很大地向下侧塌陷。着座检测开关441会随着该凹坑而在部位451很大地弯曲(挠曲)。
着座检测开关441与着座检测开关401大体上是同样构成,因而与着座检测开关401同样动作,大体上具有同样的效果。
在部位451,如上所述,代替垫片445而设置了双面胶带430A,厚度变薄了。这样,像着座检测开关401一样,即使在部位451着座检测开关441在厚度方向很大地弯曲(挠曲),在部位451薄膜状基材443上产生的应力也会变小。因此,即使反复进行乘员坐上座椅453然后从座椅453起来的动作,使得在部位451反复进行大的弯曲,部位451也不易损坏。
还有,在部位451未设置两面具有粘性的垫片445。这样,即使反复进行大的弯曲,与薄膜状基材443粘着的导线459A、459B也不会从薄膜状基材443转印到垫片445上而剥离。因此,能极力抑制导线459A、459B的断线所造成的着座检测开关441的故障的产生。
[第8实施方式]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461的概略构成的图。
着座检测开关461与第7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441的不同点在于,去掉垫片而设置了双面胶带430B的部位463A、463B、463C与端子部409、415更分开了,分枝为3个的薄膜状基材463的中间部分别形成为长的。其它点与着座检测开关441大体上是同样构成。
着座检测开关461与着座检测开关401、441大体上是同样构成,因而与着座检测开关401、441大体上同样动作,大体上具有同样的效果。
此处,说明在汽车的座椅473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461的状态。
图32是表示在汽车的座椅473上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461的状态的图。
座椅473由着座部475和靠背部477构成,着座部475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为了让乘员坐得舒服,分割为前侧部位475A、中间部位475B、后侧部位475C这3个部位,这一点与座椅453同样,不过,中间部位475B和后侧部位475C的分界线PL 1设得比座椅453靠后侧,这一点不同。
使得着座检测开关461的部位463A、463B、463C跨分界线PL1而在座椅473上设置着座检测开关461。
乘员坐上座椅473的话,由于该乘员的体重,各开关部449A~449I中的至少1个就会导通(成为接通)。还有,因为乘员的体重大量施加在后侧部位475C或中间部位475B中的某一方上,所以在分界线PL1上就会产生台阶,由于该台阶,着座检测开关461的各部位463A、463B、463C就会很大地弯曲。
即使部位463A、463B、463C这样很大地弯曲,由于着座检测开关461中很薄地形成了部位463A、463B、463C,因而与第7实施方式同样,也能极力防止很大地弯曲的部位463A、463B、463C的破损和断线。
[第9实施方式]
在第9实施方式中,在薄膜状基材和薄膜状部材上设置的导体和端子部的构成与第6至第8实施方式不同,其它点与第6至第8实施方式大体上是同样构成。
在第6至第8实施方式中,在薄膜状基材上设置了2个端子部和导体,在薄膜状部材上设置了导体,借助于该薄膜状部材上设置的导体,端子部就会导通。另一方面,在第9实施方式中,在薄膜状基材和薄膜状部材上分别设置了端子部及导体,在薄膜状基材上设置的导体和在薄膜状部材上设置的导体导通,在薄膜状基材上设置的端子部和在薄膜状部材上设置的端子部就会导通。
即,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具有:设置在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基材的一面(薄膜状部材侧的面;垫片侧的面)上,在一端部侧具有第1端子部,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第1电极部的第1导体;以及粘着在由绝缘体构成的薄膜状部材的一面(薄膜状部材侧的面;垫片侧的面)上,在一端部侧具有第2端子部,在另一端部侧具有第2电极部的第2导体。薄膜状基材的上述一面和薄膜状部材的上述一面相对,当乘员在设置了着座检测开关的座椅上着座了时,第1电极部和第2电极部接触,第1端子部和第2端子部就会导通。
因此,第9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与上述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同样,具有在很大地弯曲的部位不易产生破损、断线等的效果。
[第10实施方式]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的概略构成的图。
着座检测开关201与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和第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111同样,配置在例如人可着座的座椅的表皮的背侧,用作根据座椅上着座了的乘员的体重而动作、检测乘员是否在座椅上着座了的着座检测装置。
着座检测开关201具有与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的垫片304(参照图4)同样的垫片。在垫片304的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基材203,在垫片304的另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部材205。薄膜状基材203和垫片304、薄膜状部材205和垫片304例如由粘着剂来粘接。
着座检测开关201的接点部的剖面(着座检测开关201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图33所示的II-II剖面)与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同样形成(参照图2)。
图34是表示构成着座检测开关201的薄膜状基材203的概略构成的图。
薄膜状基材203由PEN树脂、PET树脂等绝缘体很薄地构成为薄膜状,具有挠性。
薄膜状基材203具有很薄地形成并且以规定的宽度很长地形成为带状的基端部侧部位203A。在基端部侧部位203A的前端部侧,一体性地设置了很薄地形成并且以规定的宽度很长地形成为带状的中间部位203B。
基端部侧部位203A的较长方向和中间部位203B的较长方向大体上正交,并且中间部位203B的较长方向的中央部连接到基端部侧部位203A的前端部侧,由基端部侧部位203A和中间部位203B形成了「T」字状的部位。
在中间部位203B的较长方向的一端部,一体性地设置了很薄地形成并且以规定的宽度很长地形成为带状的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中间部位203B的较长方向和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的较长方向大体上正交,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的较长方向的中央部连接着中间部位203B的较长方向的一端部。
在中间部位203B的较长方向的另一端部,与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同样,一体性地设置了与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同样构成的第2前端部侧部位203D。由中间部位203B、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和第2前端部侧部位203D形成了「H」字状的部位。
根据上述构成,薄膜状基材203随着从基端部向着前端部而分枝为多个。还有,对于通过基端部侧部位203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而在基端部侧部位203A的较长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L1,薄膜状基材203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第1、第2的各前端部侧部位203C、203D的各端末部互相很大地分开而配置。
在薄膜状基材203的一面上,即基端部侧部位203A的基端部侧(中间部位203B的相反侧),分开设置了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第1端子部207位于设置了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的一侧,第2端子部209位于设置了第2前端部侧部位203D的一侧。还有,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设置在对中心线CL1线对称的位置。
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用于在从其它电气设备(例如汽车的控制装置)延伸出来的连接器上电连接着座检测开关201。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由例如连接器、扣眼等连接装置连接于其它电气设备。
在薄膜状基材203的薄膜状部材205侧的面(内侧的面;薄膜状基材203的一面)上设置了与第1端子部207电导通,构成第1接点群211的适量的接点部211A、211B。
详细说明的话,在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的较长方向的两端部(端子)侧,即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分别设置了接点部211A、211B。在薄膜状基材203的薄膜状部材205侧的面上还形成了第1导通路径213,第1端子部207和接点部211A、211B通过第1导通路径213而电导通。
第1导通路径213在基端部侧部位203A的宽度方向的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侧,从第1端子部207到中间部位203B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在基端部侧部位203A的较长方向直线状延伸,从中间部位203B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到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在中间部位203B的较长方向直线状延伸。
再有,第1导通路径213在延伸到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时分枝为2个,该分枝了的一部分在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的较长方向直线状延伸到第1的一方接点部211A,连接到第1的一方接点部211A。
还有,分枝了的另一部分在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的较长方向直线状延伸到第1的另一方接点部211B,连接到第1另一方接点部211B。
换句话说,在从薄膜状基材203的中间部位203B到了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时薄膜状基材203分枝为多个,与此对应,第1导通路径213也分枝为多个,在分枝了的第1导通路径213的各前端部设置了接点部211A、211B。
还有,在薄膜状基材203的薄膜状部材205侧的面(内侧的面;薄膜状基材203的一面)上,构成第2接点群215的适量的接点部215A、215B设置在相对于中心线CL1而与第1接点群211的接点部211A、211B对称的位置。
接点部215A、215B设置在与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很大地分开的第2前端部侧部位203D上,从而设置成与第1接点群201(接点部211A、211B)很大地分开。
在着座检测开关201中,接点群211、215之间的距离比构成1个接点群的接点部彼此之间的距离长。例如,构成第1接点群211的一方接点部211A和构成第2接点群215的一方接点部215A之间的距离比构成第1接点群211的一方接点部211A和另一方接点部211B之间的距离长。
在薄膜状基材203的薄膜状部材205侧的面上还形成了第2导通路径217,借助于第2导通路径217,第2端子部209和接点部215A、215B就会电导通。
第2导通路径217设置成相对于中心线CL1而与第1导通路径213线对称。
接点部211A、211B、215A、215B、导通路径213、217是在例如薄膜状基材203的表面上,在通过印刷而很薄地粘着了的银之上,很薄地设置碳而形成的。
垫片304(参照图4)与薄膜状基材203同样,由PEN树脂、PET树脂等绝缘体很薄地构成为薄膜状,具有挠性。
垫片304的外形形状形成为与薄膜状基材203大体上同样的形状。即,在为形成座检测开关201而在垫片304的一面上粘贴、设置了薄膜状基材203的场合,垫片304的外形和薄膜状基材203的外形大体上一致。
此处,在垫片304的一面上粘贴、设置了薄膜状基材203的场合,使得设置在薄膜状基材203上的端子部207、209不隐藏而露出而在垫片304上去掉与薄膜状基材203的基端部侧部位203A的基端部侧对应的部位(薄膜状基材203上与设置了各端子部207、209的部位对应的部位)。
在与设置了接点部211A、211B、215A、215B的部位对应的垫片304的部位,分别设置了在垫片304的厚度方向贯通了的贯通孔320A~320D。
图35是表示构成着座检测开关201的薄膜状部材205的概略构成的图。
薄膜状部材205与薄膜状基材203、垫片304同样,由PEN树脂、PET树脂等绝缘体很薄地构成为薄膜状,具有挠性。
薄膜状部材205的外形形状形成为与垫片304同样的形状。
在薄膜状部材205的薄膜状基材203一侧的面(内侧的面;薄膜状部材205一面)上,设置了由与第1接点群的各接点部211A、211B相对、可接触地设置了的适量的接点部219A、219B构成的第3接点群219和由与第2接点群的各接点部215A、215B相对、可接触地设置了的适量的接点部221A、221B构成的第4接点群221。
换句话说,在为形成着座检测开关201而按顺序叠合薄膜状基材203、垫片304和薄膜状部材205的场合,构成第1接点群211的一方接点部211A和构成第3接点群219的一方接点部219A夹着垫片304(夹着垫片304的贯通孔320A)而互相分开、相对(参照图2)。同样,构成第1接点群211的另一方接点部211B和构成第3接点群219的另一方接点部219B互相分开、相对,构成第2接点群215的一方接点部215A和构成第4接点群221的一方接点部221A互相分开、相对,构成第2接点群215的另一方接点部215B和构成第4接点群221的另一方接点部221B互相分开、相对。
第3接点群219的适当的接点部和第4接点群221的适当的接点部直接电导通。例如,如图35所示,借助于在薄膜状部材205的薄膜状基材203侧的面上设置的第3导通路径223,构成第3接点群219和第4接点群221的所有接点部219A、219B、221A、221B就会电导通。
第3导通路径223设置在薄膜状部材205的薄膜状基材203侧的面上,由把第3接点群219的一方接点部219A和另一方接点部219B互相连接起来的第1直线状部分223A、把第4接点群221的一方接点部221A和另一方接点部221B互相连接起来的第2直线状部分223B和把第1直线状部分223A的较长方向的中间部和第2直线状部分223B的较长方向的中间部互相连接起来的第3直线状部分223C构成,整体形成为「H」字状。
接点部219A、219B、221A、221B及第3导通路径223是与薄膜状基材203的各接点部211A、211B、215A、215B及导通路径213、217同样,在薄膜状基材205的表面上,在通过印刷而很薄地粘着了的银之上,很薄地设置碳而形成的。
另外,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接点部、导通路径是与上述接点部、导通路径同样构成的。
图36表示着座检测开关201的电路图。
在座椅上设置着座检测开关201,人坐在该座椅上的话,着座检测开关201(薄膜状基材203及薄膜状部材205)就会挠曲。于是,第1接点群211的一方接点部211A和第3接点群219的一方接点部219A,或第1接点群211的另一方接点部211B和第3接点群219的另一方接点部219B接触,且第2接点群215的一方接点部215A和第4接点群221的一方接点部221A,或第2接点群215的另一方接点部215B和第4接点群221的另一方接点部221B接触了时,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会电导通,就能检测人的着座。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不是在互相很大地分开的2处接点对中接点部互相接触,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不会电导通。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着座检测开关201中仅1处的接点对的接点部互相接触,端子部不会互相电导通,能极力防止着座的误检测。
换句话说,要检测着座,必须在多个部位的接点对中接点部互相接触,着座检测开关201作为着座检测的条件而构成了AND电路。
在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中,由于行驶中等的振动,在1个接点对的接点部彼此的接触·背离会反复发生,在汽车等上设置的警告灯(在尽管人着座了但座椅安全带未系上的场合点灯的警告灯)就会忽亮忽灭,使驾驶者感到不愉快。
不过,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中,如果不是在互相分开了的2个接点对中接点部彼此接触,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不会电导通,能极力防止警告灯的误亮灭,能极力避免使驾驶者感到不愉快。
还有,在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中,由于构成着座检测开关300的各部材(薄膜状基材302、垫片304、薄膜状部材306)的加工精度、这些部材互相组装时的构造精度,有时在各接点对中接点部彼此的间隔会有差异。例如,在常态(人未着座的状态)下,有时接点部308A和接点部314A之间的距离会比接点部308B和接点部314B之间的距离、接点部308C和接点部314C之间的距离小。
于是,在接点部彼此间隔小的接点对中,由于行驶中的振动等,接点部彼此就会互相接触,尽管人未着座,也会做出人着座了的误检测。
不过,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中,如果不是在互相分开了的2个接点对中接点部彼此互相接触,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不会电导通,因而能极力防止由加工精度、构造精度造成的误检测。
还有,在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中,由于着座检测开关300的设置状态,与涉及加工精度、构造精度的场合同样,有时在各接点对中接点部彼此的间隔会有差异。例如,有的是1个接点对与其它接点对相比,位于座椅面的曲率半径小的部位,有的是在该曲率半径小的部位着座检测开关稍微弯曲,1个接点对上的接点部的间隔比在其它接点对上的接点部的间隔小。
于是,在接点部彼此间隔小的接点对中,由于行驶中的振动等,接点部彼此就会互相接触,尽管人未着座,也会做出人着座了的误检测。
不过,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中,如果不是在互相分开了的2个接点对中接点部彼此互相接触,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不会电导通,因而能极力防止由上述设置状态造成的误检测。
[第11实施方式]
图3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a的概略构成的图。
着座检测开关201a中,使在薄膜状部材206上设置的接点部219A、219B、221A、221B互相导通的导通路径的构成与第10实施方式不同。其它点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构成,具有同样的效果。
图38是表示构成着座检测开关201a的薄膜状部材206的概略构成的图。
在薄膜状部材206上,代替第10实施方式中的第3导通路径223而设置了:与薄膜状部材206的形状对应而形成为「コ」字状的第4导通路径225;以及与第4导通路径225分离,与薄膜状部材206的形状对应而形成为「コ」字状的第5导通路径227。薄膜状部材206的外形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状部材205的外形同样构成。
构成第3接点群219的接点部219A和构成第4接点群221的接点部221A通过第4导通路径225而互相电导通。构成第3接点群219的另一接点部219B和构成第4接点群221的另一接点部221B通过第5导通路径227而互相电导通。
即,与第3接点群219的接点部成对的第4接点群221的接点部通过导通路径而互相电连接。
图39表示着座检测开关201a的电路图。即,着座检测开关201a组合了多个AND电路和多个OR电路而构成。
在座椅上设置着座检测开关201a,人坐在该座椅上的话,着座检测开关201a就会挠曲。于是,第1接点群211的一方接点部211A和第3接点群219的一方接点部219A接触且第2接点群215的一方接点部215A和第4接点群221的一方接点部221A接触,或者,第1接点群211的另一方接点部211B和第3接点群219的另一方接点部219B接触且第2接点群215的另一方接点部215B和第4接点群221的另一方接点部221B接触了时,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会电导通,就能检测人的着座。
[第12实施方式]
图4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b的概略构成的图。
着座检测开关201b构成为,在薄膜状部材233上设置的第3接点群219的适当的接点部和第4接点群221的适当的接点部通过其它接点群而互相电导通,这一点与第10实施方式不同。其它点与第10实施方式大体上同样构成,大体上具有同样的效果。
着座检测开关201b的接点部的剖面(着座检测开关201的厚度方向的剖面;图40所示的II-II剖面)与现有着座检测开关300、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同样(参照图2)。
图41是表示构成着座检测开关201b的薄膜状基材229的概略构成的图。
薄膜状基材229上的与第10实施方式的薄膜状基材203的不同点在于,在中间部位203B的较长方向的中间部的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附近,设置了带状的第1突出部位229A,在中间部位203B的较长方向的中间部的第2前端部侧部位203D附近,设置了与第1突出部位229A同样的带状的第2突出部位229B。
在薄膜状基材229的薄膜状部材233侧的面上,即第1突出部位229A的前端部侧,设置了由适量的第5接点部235A构成的第5接点群235。接点部235A设置成与第1接点群211和第2接点群215很大地分开。
再有,在薄膜状基材229的薄膜状部材233侧的面上,即第2突出部位229B的前端部侧,设置了由适量的第6接点部237A构成的第6接点群237。接点部237A设置得与第1接点群211、第2接点群215和第5接点群235很大地分开。
第5接点群235的接点部235A和第6接点群237的接点部237A通过与第1突出部位229A、第2突出部位229B、中间部位203B的形态对应而形成为「コ」的字状的第3导通路径239而互相电导通。
图42是表示垫片231的概略构成的图。
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垫片231的外形与薄膜状基材229的外形大体上同样形成。因此,在垫片231上设置了与第1突出部位229A对应的第1突出部位231A和与第2突出部位229B对应的第2突出部位231B。在突出部位231A、231B上,与构成在薄膜状基材229上设置的第5、第6接点群的接点部235A、237A对应而分别设置了贯通孔231C、231D。
图43是表示薄膜状部材233的概略构成的图。
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薄膜状部材233的外形与薄膜状基材229的外形大体上同样形成。因此,在垫片233上设置了与第1突出部位229A对应的第1突出部位233A和与第2突出部位229B对应的第2突出部位233B。
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在薄膜状部材233上设置了由第3的各接点部219A、219B构成的第3接点群219和由第4的各接点部221A、221B构成的第4接点群221。
在薄膜状部材233的、第1突出部位233A的前端部侧,与构成第5接点群235的接点部235A相对、可接触地设置了构成第7接点群241的适量的接点部241A。
同样,在第2突出部位233B的前端部侧,与构成第6接点群237的接点部237A相对、可接触地设置了构成第8接点群243的适量的接点部243A。
构成第3接点群219的接点部219A、219B和构成第7接点群241的接点部241A通过第4导通路径245而互相电导通。
同样,构成第4接点群221的接点部221A、221B和构成第8接点群243的接点部243A通过第5导通路径247而互相电导通。
换句话说,构成在薄膜状基材229上设置的第5接点群235和第6接点群237的所有接点部235A、237A通过第3导通路径239而互相电导通,构成在薄膜状部材233上设置的第3接点群219和第7接点群241的所有接点部219A、219B、241A通过第4导通路径245而互相电导通,构成第4接点群221和上述第8接点群243的所有接点部221A、221B、243A通过第5导通路径247而互相电导通。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第3接点群219的适当的接点部和第4接点群221的适当的接点部通过其它接点群而互相电导通。
即,例如第3接点群219的一方接点部219A和第4接点群221的一方接点部221A通过第4导通路径245、第7接点群241的接点部241A和与该接点部241A相对的第5接点群235的接点部235A、第3导通路径239、第6接点群237的接点部237A和与该接点部237A相对的第8接点群243的接点部243A和第5导通路径247而互相电导通。
图44表示按上述方式构成的着座检测开关201b的电路图。
在座椅上设置着座检测开关201b,人坐在该座椅上的话,着座检测开关201b就会挠曲。于是,第1接点群211的一方接点部211A和第3接点群219的一方接点部219A或第1接点群211的另一方接点部211B和第3接点群219的另一方接点部219B接触,且第2接点群215的一方接点部215A和第4接点群221的一方接点部221A或第2接点群215的另一方接点部215B和第4接点群221的另一方接点部221B接触,且第5接点群235的接点部235A和第7接点群241的接点部241A接触,且第6接点群237的接点部237A和第8接点群243的接点部243A接触了时,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会电导通,就能检测人的着座。
总之,如果不是在互相很大地分开的4处的接点对中接点部互相接触,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不会电导通。
因此,根据第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b,能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地极力防止着座的误检测,并且能进一步抑制误检测的产生。
[第13实施方式]
图45是表示第1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c的概略构成的图。图46是表示图45的XLVI-XLVI剖面的图。
着座检测开关201c中,在薄膜状基材249上形成的接点部,使这些接点部和第1端子部207、第2端子部209电导通连接的导通路径,在薄膜状部材251上形成的接点部的形态与第10实施方式不同。其它点与第10实施方式大体上同样构成,大体上具有同样的效果。
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着座检测开关201c构成为,夹着薄膜状的垫片304(参照图4),在该垫片304的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基材249,在垫片304的另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部材251。
图47是表示构成着座检测开关201c的薄膜状基材249的概略构成图。
薄膜状基材249设置了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状基材203不同形态的接点部、导通路径,其它点与薄膜状基材203大体上是同样构成。
即,薄膜状基材249与薄膜状基材203同样,具有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还有,在薄膜状基材249的薄膜状部材251侧的面上,设置了由通过第1端子部207和第1导通路径255而电导通的适量的接点部253A、253B构成的第1接点群253。
第1接点群253的一方接点部253A设置在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的较长方向的一端部侧,第1接点群253的另一方接点部253B设置在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的较长方向的另一端部侧。
还有,在薄膜状基材249的上述薄膜状部材251侧的面上,设置了由通过第2端子部209和第2导通路径259而电导通的适量的接点部257A、257B构成的第2接点群257。
第2接点群257的接点部257A、257B也与第1接点群253的接点部253A、253B同样,分别设置在第2前端部侧部位203D的较长方向的一端部侧、另一端部侧。第2前端部侧部位203D与第1前端部侧部位203C很大地分开,从而与第1接点群253很大地分开而设置了第2接点部257A、257B。
在薄膜状基材249的薄膜状部材251侧的面上,还按照薄膜状部材205的电路构成,设置了与第1接点群253的接点部253A、253B对应,与接点部253A、253B稍微分开,由适量的接点部261A、261B构成的第3接点群261。
详细说明的话,构成第3接点群261的接点部261A设置在从构成第1接点群253的接点部253A稍微偏向中间部位203B侧(内侧)的部位。另一方接点部261B设置在从构成第1接点群253的另一方接点部253B稍微偏向中间部位203B侧。
在薄膜状基材249的薄膜状部材251侧的面上,与第2接点群257接点部257A、257B对应,与接点部257A、257B稍微分开而设置了由适量的接点部263A、263B构成的第4接点群263。与第3接点群261的接点部261A、261B同样,第4接点群263的接点部263A、263B也设置在第2接点群257的接点部257A、257B的内侧。
第3接点群261的适当的接点部和第4接点群263的适当的接点部直接电导通。详细说明的话,第3接点群261和第4接点群263的所有接点部261A、261B、263A、263D通过在薄膜状基材249的薄膜状部材251侧的面上设置的第3导通路径265而互相电导通。
根据如上所述的构成,对于通过薄膜状基材249的基端部侧部位203A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而在基端部侧部位203A的较长方向延伸的中心线CL1,导通路径255、259、265形成为线对称的形状。还有,构成接点群253、257、261、263的接点部配置在对于中心线CL1线对称的位置。
由第1接点群253的一方接点部253A和第3接点群261的一方接点部261A构成的接点对262A设置在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的第1接点群211的一方接点部211A对应的位置(参照图34)。同样,由其它接点部(例如,接点部253B、接点部261B)构成的其它接点对(例如,接点对262B)也设置在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的其它接点部(例如,接点部211B)对应的位置。
图48是表示构成着座检测开关201c的薄膜状部材251的概略构成的图。
在薄膜状部材251上,设置了用于进行成对的接点部253A和261A、253B和261B、253C和261C、253D和261D的通电的各接点部267A、267B、269A、269B。
即,在薄膜状部材251的薄膜状基材249侧的面上,设置了由适量的接点部267A、267B构成的第5接点群267。
第5接点群267的接点部267A、267B设置成与由第1接点群253的接点部253A、253B和第3接点群261的接点部261A、261B构成的适量的第1接点对262A、262B分别相对、可接触。
例如,与由第1接点群253的一方接点部253A和第3接点群261的一方接点部261A构成的第1接点对262A相对而设置了第5接点群267的一方接点部267A。
同样,在薄膜状部材251的薄膜状基材249侧的面上,设置了由与由第2接点群257的接点部257A、257B和第4接点群263的接点部263A、263B构成的适量的第2接点对264A、264B分别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269A、269B构成的第6接点群269。
图49表示按上述方式构成的着座检测开关201c的电路图。电路图是与第10实施方式的电路图(参照图36)类似的电路构成。
这样,对于薄膜状基材249,在使成对的接点部彼此接近而设置的构成中,不需要用于使薄膜状部材251的接点部彼此电连接的导通路径,能简化薄膜状部材251的构成。还有,即使不用薄膜状部材251,也能在薄膜状基材249上使成对的接点部彼此电连接,能容易地试验薄膜状基材249的导通路径255、259的断线的有无。
在座椅上设置着座检测开关201c,人坐在该座椅上的话,着座检测开关201c就会挠曲。于是,第1接点群253的一方接点部253A和第3接点群261的一方接点部261A与第5接点群267的一方接点部267A接触或第1接点群253的另一方接点部253B和第3接点群261的另一方接点部261B与第5接点群267的另一方接点部267B接触,且第2接点群257的一方接点部257A和第4接点群263的一方接点部263A与第6接点群269的一方接点部269A接触或第2接点群257的另一方接点部257B和第4接点群263的另一方接点部263B与第6接点群269的另一方接点部269B接触了时,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会电导通,就能检测人的着座。
[第14实施方式]
图5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d的概略构成的图。
着座检测开关201d中,使在薄膜状基材271上设置的第3接点群261的接点部261A、261B、第4接点群263的接点部263A、263B导通的导通路径的构成与第13实施方式不同。其它点与第13实施方式同样构成,具有同样的效果。
图51是表示着座检测开关201d的薄膜状基材271的概略构成的图。薄膜状基材271形成为与第1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c的薄膜状基材249同样的外形形状。
在薄膜状基材271上,代替第13实施方式中的第3导通路径265而设置了:与薄膜状部材271的形状对应而形成为「コ」字状的第4导通路径273;以及与第4导通路径273分离,与薄膜状部材271的形状对应而形成为「コ」字状的第5导通路径275。
构成第3接点群261的接点部261A和构成第4接点群263的接点部263A通过第4导通路径273而互相电导通。构成第3接点群261的另一接点部261B和构成第4接点群263的另一接点部263B通过第5导通路径275而互相电导通。
图52表示按上述方式构成的着座检测开关201d的电路图。
在座椅上设置着座检测开关201d,人坐在该座椅上的话,着座检测开关201d(薄膜状基材271、薄膜状部材251)就会挠曲。于是,第1接点群253的一方接点部253A和第3接点群261的一方接点部261A与第5接点群267的一方接点部267A接触且第2接点群257的一方接点部257A和第4接点群263的一方接点部263A与第6接点群269的一方接点部269A接触,或第1接点群253的另一方接点部253B和第3接点群261的另一方接点部261B与第5接点群267的另一方接点部267B接触且第2接点群257的另一方接点部257B和第4接点群263的另一方接点部263B与第6接点群269的另一方接点部269B接触了时,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会电导通,就能检测人的着座。
另外,在第1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c、第1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d中,第3接点群的接点部和第4接点群的接点部通过导通路径而直接电连接,不过,也可以像第1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b一样,构成为通过其它接点群而互相电导通。
[第15实施方式]
图5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着座检测开关201e的概略构成的图。
着座检测开关201e构成为,在薄膜状部材281上设置的第3接点群219的适当的接点部和第4接点群221的适当的接点部通过其它接点群而互相电导通,这一点与第10实施方式不同。其它点与第10实施方式大体上同样构成,大体上具有同样的效果。
着座检测开关201e的接点部的1个剖面(XLVI-XLVI剖面;参照图46)与第13实施方式同样构成,另外1个剖面(II-II剖面;参照图2)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构成。
图54是表示构成着座检测开关201e的薄膜状基材277的概略构成的图。
薄膜状基材277与第10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薄膜状基材203的不同点在于,在中间部位203B的较长方向的中间部,设置了带状的第1突出部位277A,在突出部位277A的前端部侧,设置了由适量的接点部279A构成的第7接点群279。接点部279A设置成与第1接点群211及第2接点群215很大地分开。
图55是表示垫片280的概略构成的图。
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垫片280的外形与薄膜状基材277的外形大体上同样形成。因此,在垫片280上设置了与突出部位277A对应的突出部位280A,在突出部位280A上,与在薄膜状基材277上设置的第7接点群279的接点部279A对应而设置了贯通孔280D。
图56是表示薄膜状部材81的概略构成的图。
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薄膜状部材281的外形与薄膜状基材277的外形大体上同样形成。因此,在垫片281上设置了与突出部位277A对应的突出部位281A。
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在薄膜状部材281上设置了由接点部219A、219B构成的第3接点群219和由接点部221A、221B构成的第4接点群221。
在薄膜状部材281的薄膜状基材277侧的面上,即突出部位281A的前端部侧,设置了由与第3接点群219及第4接点群221很大地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283A构成的第5接点群283和由与第5接点部283A对应、与第5接点部283A稍微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285A构成的第6接点群285。
构成在薄膜状基材277上设置的第7接点群279的接点部279A设置成与由构成第5接点群283的接点部283A和构成第6接点群285的接点部285A构成的接点对286A相对、可接触。
构成第3接点群219的接点部219A、219B和构成第5接点群283的接点部283A通过第3导通路径287而电导通。
同样,构成第4接点群221的接点部221A、221B和构成第6接点群285的接点部285A通过第4导通路径289而电导通。
根据上述构成,第3接点群219的适当的接点部和第4接点群221的适当的接点部就可通过其它接点群(第5~第7接点群279、283、285)而电导通。
图57表示按上述方式构成的着座检测开关201e的电路图。
在座椅上设置着座检测开关201e,人坐在该座椅上的话,着座检测开关201e就会挠曲。于是,第1接点群211的一方接点部211A和第3接点群219的一方接点部219A接触或第1接点群211的另一方接点部211B和第3接点群219的另一方接点部219B接触,且第5接点群283的接点部283A和第6接点群285的接点部285A与第7接点群279的接点部279A接触,且第2接点群215的一方接点部215A和第4接点群221的一方接点部221A接触或第2接点群215的另一方接点部215B和第4接点群221的另一方接点部221B接触了时,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会电导通,就能检测人的着座。
总之,在着座检测开关201e中,如果不是在互相很大地分开的3处的接点对中接点部接触,第1端子部207和第2端子部209就不会电导通。
因此,根据着座检测开关201e,能与第10实施方式同样地极力防止着座的误检测,并且能进一步抑制误检测的产生。
在第10~第1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装置之,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也可以对在座椅上设置了开关装置时由于乘员坐在座椅上而很大地弯曲的部分进行加强。
例如,在第10~第1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装置很大地弯曲的部分,也可以去掉垫片和薄膜状部材,覆盖在薄膜状基材上设置的导通路径而在薄膜状基材的一面上设置薄的绝缘性的抗蚀剂层,加强很大地弯曲的部分。
抗蚀剂层也可以稍微进入垫片和薄膜状基材之间而形成。
还有,也可以用具有柔软性的薄的薄膜状的保护带来覆盖抗蚀剂层的表面。
再有,也可以在第10~第1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开关装置的很大地弯曲的部分,去掉垫片和薄膜状基材,覆盖在薄膜状部材上设置的导通路径而在薄膜状部材的一面上设置薄的绝缘性的抗蚀剂层,以加强很大地弯曲的部分。
抗蚀剂层也可以稍微进入垫片和薄膜状基材之间而形成。
还有,也可以用具有柔软性的薄的薄膜状的保护带来覆盖抗蚀剂层的表面。
再有,也可以在第10~第15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各开关装置的很大地弯曲的部分,代替垫片304而设置比垫片304薄的双面胶带。
作为双面胶带,可以采用在具有柔软性的无纺布等基材上浸渍粘着剂而形成的带,或者只用粘着剂形成的带。
根据第1~第5实施方式的着座检测开关,其效果在于,着座检测开关的端子部与在电线束等中设置的电线等的连接用端子容易连接。
根据第6~第9实施方式的着座检测开关,其效果在于,即使由于着座而很大地弯曲,该很大地弯曲的部位也不易损坏。
根据第10~第15实施方式的着座检测开关,其效果在于,能极力防止误检测。
各实施方式以汽车的座椅为例进行了揭示说明,不过,各实施方式的着座检测开关也可适用于汽车以外的交通工具的座椅及交通工具以外使用的座椅等(例如事务用的椅子)。
另外,参照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03-141513号(2003年5月20日申请)的全部内容而编成了本说明书。
还有,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发明的实施的方式,而是可以进行适当的变更,以其它方式来实施。

Claims (8)

1.一种着座检测开关,是夹着薄膜状的垫片,在该垫片的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基材,在所述垫片的另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部材而构成的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其构成为,具有:
在所述着座检测开关上设置的第1端子部;
与所述第1端子部分开而在所述着座检测开关上设置的第2端子部;
包含设置在所述薄膜状基材的所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1端子部电导通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1接点群;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基材的所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1接点群很大地分开而设置的,与所述第2端子部电导通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2接点群;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部材的所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1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3接点群;以及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部材的所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2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4接点群,
所述第3接点群的适当的接点部和所述第4接点群的适当的接点部直接电导通,或者夹介在所述薄膜状基材和/或所述薄膜状部材上设置的其它接点群而互相电导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着座检测开关,其中,构成所述第3接点群和所述第4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着座检测开关,其中,构成所述第3接点群的一部分的接点部和构成所述第4接点群的一部分的接点部互相电导通,构成所述第3接点群的另一部分的接点部和构成所述第4接点群的另一部分的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着座检测开关,具有: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基材的所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1接点群和所述第2接点群很大地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5接点群;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基材的所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1接点群、所述第2接点群和所述第5接点群很大地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6接点群;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部材的所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5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7接点群;以及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部材的所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6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8接点群,
构成所述第5接点群和所述第6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构成所述第3接点群和所述第7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构成所述第4接点群和所述第8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着座检测开关,具有: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部材的所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3接点群和所述第4接点群很大地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5接点群;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部材的所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5接点群的各接点部对应,与所述第5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稍微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6接点群;以及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基材的所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由所述第5接点群的各接点部和所述第6接点群的各接点部构成的适量的接点对分别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7接点群,
构成所述第3接点群和所述第5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构成所述第4接点群和所述第6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6.一种着座检测开关,是夹着薄膜状的垫片,在该垫片的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基材,在所述垫片的另一面上配置了薄膜状部材而构成的薄膜状的着座检测开关,其构成为,具有:
在所述着座检测开关上设置的第1端子部;
与所述第1端子部分开而在所述着座检测开关上设置的第2端子部;
包含设置在所述薄膜状基材的所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1端子部电导通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1接点群;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基材的所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1接点群很大地分开而设置的,与所述第2端子部电导通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2接点群;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基材的所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1接点群的各接点部对应,与所述第1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稍微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3接点群;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基材的所述薄膜状部材侧的面上与所述第2接点群的各接点部对应,与所述第2接点群的各接点部稍微分开而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4接点群;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部材的所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由所述第1接点群的各接点部和所述第3接点群的各接点部构成的适量的接点对分别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5接点群;以及
包含在所述薄膜状部材的所述薄膜状基材侧的面上,与由所述第2接点群的各接点部和所述第4接点群的各接点部构成的适量的接点对分别相对、可接触地设置的适量的接点部的第6接点群,
所述第5接点群的适当的接点部和所述第6接点群的适当的接点部直接电导通,或者夹介在所述薄膜状基材和/或所述薄膜状部材上设置的其它接点群而互相电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着座检测开关,其中,构成所述第3接点群和所述第4接点群的所有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着座检测开关,其中,构成所述第3接点群的一部分的接点部和构成所述第4接点群的一部分的接点部互相电导通,构成所述第3接点群的另一部分的接点部和构成所述第4接点群的另一部分的接点部互相电导通。
CN201010185347XA 2003-05-20 2004-05-19 着座检测开关 Expired - Lifetime CN1018475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41513 2003-05-20
JP2003-141513 2003-05-20
JP2003-180632 2003-06-25
JP2003180632 2003-06-25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80013790.1A Division CN1791954B (zh) 2003-05-20 2004-05-19 着座检测开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847533A CN101847533A (zh) 2010-09-29
CN101847533B true CN101847533B (zh) 2012-02-22

Family

ID=334789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85347XA Expired - Lifetime CN101847533B (zh) 2003-05-20 2004-05-19 着座检测开关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6) US7304256B2 (zh)
EP (6) EP1975957B1 (zh)
JP (3) JP2008153232A (zh)
CN (1) CN101847533B (zh)
DE (5) DE602004021300D1 (zh)
WO (1) WO20041050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975957B1 (en) * 2003-05-20 2009-05-27 Fujikura Ltd. Seating detection switch
WO2005000637A1 (de) 2003-06-23 2005-01-06 I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 Engineering S.A. Sitzbelegungssensor
JP4430381B2 (ja) * 2003-11-20 2010-03-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乗員検知装置
JP2006064572A (ja) * 2004-08-27 2006-03-09 Aisin Seiki Co Ltd 座席状態検出装置、車両用ヘッドランプの照射方向調節装置及び着座検出装置
JP4218614B2 (ja) * 2004-08-27 2009-02-04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座席状態検出装置、車両用ヘッドランプの照射方向調節装置及び着座検出装置
LU91130B1 (en) * 2005-01-26 2006-07-27 Iee Sarl Pressure sensitive element and seat sensor
US7763815B2 (en) * 2006-11-07 2010-07-27 Symbol Technologies, Inc. Key for an electronic keyboard
DE102007056238B4 (de) 2006-11-29 2012-05-31 Denso Corporation Lastsensor
CN201315050Y (zh) * 2007-09-04 2009-09-23 苹果公司 紧凑输入装置
JP5571652B2 (ja) 2008-03-25 2014-08-13 ジョンソン コントロールズ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縫合の代わりに接着剤を使用する車両トリムの応用
JP4877358B2 (ja) * 2009-05-08 2012-02-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着座センサ
WO2010137464A1 (ja) * 2009-05-29 2010-12-0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着座センサ
US9403437B1 (en) 2009-07-16 2016-08-02 Scott D. McDonald Driver reminder systems
JP5495067B2 (ja) 2010-08-06 2014-05-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乗員検知センサ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604257B2 (ja) * 2010-10-22 2014-10-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座席装置
JP5604277B2 (ja) * 2010-12-06 2014-10-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着座センサ、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座席装置
JP5234128B2 (ja) * 2011-03-04 2013-07-1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乗員検知センサ
JP5637059B2 (ja) * 2011-04-22 2014-12-10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荷重検出装置
JP5604566B1 (ja) * 2013-07-05 2014-10-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及び座席装置
LU92378B1 (en) * 2014-02-17 2015-08-18 Iee Internat Electronics & Enigineering Sa Occupant sensor and seat with such an occupant sensor
CN104095441A (zh) * 2014-06-30 2014-10-15 张全成 一种由座椅控制空调并清点人数的系统
EP3251890B1 (en) 2015-01-27 2019-09-18 Fujikura Ltd. Load detection sensor unit
WO2016158758A1 (ja) * 2015-03-27 2016-10-06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検出器付きのシート
JP6565345B2 (ja) * 2015-06-04 2019-08-28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検知装置
NL2014995B1 (en) * 2015-06-19 2017-01-23 Desso B V System for forming a floor for detecting a pressure applied thereon, device for use in such system, flooring provided therewith and connection element for the device.
JP6574213B2 (ja) * 2017-03-08 2019-09-1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センサ
IT201700059985A1 (it) * 2017-06-01 2018-12-01 Digital S A S Di Ermanno Bonetto E C Dispositivo di sicurezza per seggiolino auto
JP7022274B2 (ja) * 2017-10-06 2022-02-18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着座センサ
CN111819647B (zh) * 2018-04-12 2023-02-03 株式会社藤仓 就座传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024236A (en) * 1971-07-01 1978-01-10 Allied Chemical Corporation Vehicle seat belt warning system
US3718791A (en) * 1971-09-16 1973-02-27 Gen Motors Corp Pressure responsive switch
US3859485A (en) * 1973-02-26 1975-01-07 Essex International Inc Occupant sensor seat switch
JPS54129769U (zh) 1978-02-28 1979-09-08
US4315238A (en) * 1979-09-24 1982-02-09 Eventoff Franklin Neal Bounceless switch apparatus
JPH0448069Y2 (zh) 1986-09-18 1992-11-12
JPH0629677A (ja) 1992-07-10 1994-02-04 Fujitsu Ltd スイッチ基板ユニット
JP2977145B2 (ja) * 1993-03-18 1999-11-10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キーボード回路装置
JPH06326424A (ja) 1993-05-17 1994-11-25 Sharp Corp 多層配線板
JP2909961B2 (ja) 1996-05-29 1999-06-23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着座検知装置
JPH10154436A (ja) 1996-11-22 1998-06-09 Hosiden Corp 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
US5986221A (en) * 1996-12-19 1999-11-16 Automotive Systems Laboratory, Inc. Membrane seat weight sensor
JPH10214537A (ja) 1997-01-30 1998-08-11 Fujikura Ltd 着座センサ及びエアバック制御方法
DE19717273C1 (de) 1997-04-24 1998-07-30 Volkswagen Ag Vorrichtung mit einem Foliendrucksensor zur Sitzbelegungserkennung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JPH117857A (ja) * 1997-06-17 1999-01-12 Denso Corp 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
LU90106B1 (de) 1997-07-18 1999-01-19 Iee Sarl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Erfassen verschiedener Parameter einer auf einer Unterlage sitzenden Person
LU90116B1 (fr) 1997-07-30 1999-02-01 Iee Sarl Méthode et circuit pour surveiller l'intégrité des conducteurs dans in arrangement d'éléments de circuit connectés en matrice
JPH11297153A (ja) * 1998-04-10 1999-10-29 Fujikura Ltd 着座センサ
JPH11306914A (ja) 1998-04-16 1999-11-05 Fujikura Ltd 実装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27875B2 (ja) * 1999-01-27 2006-09-2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
JP2000348564A (ja) 1999-06-07 2000-12-15 Alps Electric Co Ltd 感圧装置
JP2001116636A (ja) * 1999-10-22 2001-04-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感圧スイッチ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着座検出装置
LU90578B1 (de) * 2000-05-05 2001-11-06 Iee Sarl Sensormatte fuer Fahrzeug
JP2002063827A (ja) 2000-08-21 2002-02-28 Shinmei Sangyo:Kk マットスイッチ
JP2002182854A (ja) 2000-12-18 2002-06-28 Hitachi Ltd 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画面入力型表示装置
DE10143326A1 (de) 2001-09-05 2003-03-27 Bosch Gmbh Robert Vorrichtung zur Gewichtsklassifizierung von Personen
JP3943367B2 (ja) 2001-10-31 2007-07-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乗員頭部検出装置
EP1975957B1 (en) * 2003-05-20 2009-05-27 Fujikura Ltd. Seating detection switch
DE102004015408B4 (de) 2004-03-26 2015-08-0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itzbelegungsdrucksensor
WO2005000637A1 (de) 2003-06-23 2005-01-06 I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 Engineering S.A. Sitzbelegungssensor
EP1491408A1 (de) 2003-06-23 2004-12-29 IEE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S & ENGINEERING S.A. Sitzbelegungssensor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0-348564A 2000.12.15
JP特开平11-297153A 1999.10.29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7528333B2 (en) 2009-05-05
JP2009224337A (ja) 2009-10-01
US20110024279A1 (en) 2011-02-03
US20090120776A1 (en) 2009-05-14
EP1970927A3 (en) 2008-09-24
JP2008305809A (ja) 2008-12-18
US20090127089A1 (en) 2009-05-21
EP1968087B1 (en) 2009-11-18
JP2008153232A (ja) 2008-07-03
US20080053798A1 (en) 2008-03-06
US20090152091A1 (en) 2009-06-18
EP1626423A1 (en) 2006-02-15
EP1975957A1 (en) 2008-10-01
EP1975957B1 (en) 2009-05-27
US8044311B2 (en) 2011-10-25
US8053692B2 (en) 2011-11-08
DE602004023144D1 (de) 2009-10-22
EP2003668B1 (en) 2010-01-13
JP4722202B2 (ja) 2011-07-13
EP1626423B1 (en) 2008-11-26
US20060278513A1 (en) 2006-12-14
DE602004024258D1 (de) 2009-12-31
DE602004025160D1 (de) 2010-03-04
EP1626423A4 (en) 2007-06-20
EP1968087A1 (en) 2008-09-10
EP1970927B1 (en) 2009-09-09
WO2004105065A1 (ja) 2004-12-02
EP2003668A1 (en) 2008-12-17
CN101847533A (zh) 2010-09-29
EP2175464A1 (en) 2010-04-14
DE602004021300D1 (de) 2009-07-09
EP1970927A2 (en) 2008-09-17
DE602004017986D1 (de) 2009-01-08
EP2175464B1 (en) 2012-02-08
US7304256B2 (en) 2007-12-04
US8013264B2 (en) 2011-09-06
JP4676521B2 (ja) 2011-04-27
US8258417B2 (en) 2012-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47533B (zh) 着座检测开关
CN100478216C (zh) 座席状态检测装置以及车辆用照明灯的照射方向调节装置
CN101339855B (zh) 着座检测开关
US20100101858A1 (en) Conductive fiber connecting method and structure
CN101006331A (zh) 座席状态检测装置以及车辆用照明灯的照射方向调节装置
JP2008157914A (ja) 荷重センサ
JP4448379B2 (ja) 着座検出スイッチ
US20040211882A1 (en) Image sensor having a rough contact surface
JPH11297157A (ja) 着座センサ用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の固定方法及び着座センサ用メンブレン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040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KURA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Patentee before: Fujikura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