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78752B - 车辆的转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转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78752B
CN101778752B CN2008801026088A CN200880102608A CN101778752B CN 101778752 B CN101778752 B CN 101778752B CN 2008801026088 A CN2008801026088 A CN 2008801026088A CN 200880102608 A CN200880102608 A CN 200880102608A CN 101778752 B CN101778752 B CN 1017787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insulator
rack bar
connector
protrusion
upp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801026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78752A (zh
Inventor
藤本雅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7787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87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787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787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7/00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 B62D7/06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for individually-pivoted wheels, e.g. on king-pins
    • B62D7/08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for individually-pivoted wheels, e.g. on king-pins the pivotal axes being situated in a single plane transverse to the longitudinal centre line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7/00Steering linkage; Stub axles or their mountings
    • B62D7/16Arrangement of linkage connections
    • B62D7/163Arrangement of linkage connections substantially in axial direction, e.g. between rack bar and tie-ro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19Gearing
    • Y10T74/19642Directly cooperating gears
    • Y10T74/1967Rack and pinion

Abstract

在中心拆卸式的车辆的转向装置中,恰当地遮挡来自发动机等热源的热辐射。托架41以整体位移的方式被固定在根据转向盘11的转向操作而在左右方向上位移的齿条杆21的中央位置。在托架41上安装由球窝接头机构50A、50B。球窝接头机构50A、50B可旋转地支撑转向横拉杆31、32,根据齿条杆21的位移使转向横拉杆31、32摇摆,对左右前轮FW1、FW2转向。热绝缘器61以具有彼此相对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方式来一体形成,并以覆盖球窝接头机构50A、50B的方式固定在托架41上。

Description

车辆的转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根据齿条杆的左右方向的位移对左右转向轮进行转向,而将左右的转向横拉杆的内侧端与齿条杆的中央部连接的中心拆卸式的车辆的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11-321694号公报所示的那样,已知有中心拆卸式的车辆的转向装置。该车辆装置包括:齿条杆,该齿条杆使其轴线方向为左右方向而延伸设置,并根据转向盘的转向操作而在左右方向上位移;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在外侧端分别连接左右转向轮并通过摇摆使左右转向轮分别向左右转向;以及连结器,被固定在齿条杆的轴线方向的中央部上,并具有分别可旋转地连接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的内侧端的一对连结部,所述连结器为了使左右转向轮向左右转向而使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摇摆。
发明内容
该情况下,能够使连结部由将左右的转向横拉杆的内侧端向任一方向都能旋转地支撑的球窝接头机构构成,或者由将左右转向横拉杆的内侧端能向与齿条杆垂直的方向旋转地支撑的圆筒状的旋转支撑机构构成。在这些机构中,为了使转向横拉杆的内侧端顺畅地旋转,介装有树脂部件、橡胶部件等,并涂敷润滑脂等。但是,在中心装卸式的转向装置中转向横拉杆内侧端的位置变高,容易接收位于转向横拉杆内侧端的斜前下方的发动机及其附属装置的热辐射。并且,由于该热辐射树脂部件容易变形、橡胶部件以及润滑脂等容易变质,转向装置的强度、耐久性、摩擦特性等的性能恶化。
本发明就是针对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有效地遮挡从发动机及其附属装置向将转向横拉杆的内侧端连接到齿条杆的中央部的连结器的热辐射,并能够良好地保持转向装置的强度、耐久性、摩擦特性等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齿条杆,该齿条杆使其轴线方向为左右方向而延伸设置,并根据转向盘的转向操作在左右方向上位移;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在外侧端分别连接左右转向轮,通过摇摆将所述左右转向轮向左右分别转向;连结器,被固定在所述齿条杆的轴线方向的中央部,并具有分别连接所述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的内侧端以使其能够旋转的连结部,连结器与齿条杆一体地在左右方向上位移,并为了使左右转向轮向左右转向而使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摇摆;以及热绝缘器,该热绝缘器被一体形成,具有上板部和下板部,该上板部和下板部在其前后方向的与齿条杆相反侧的端部被连结并彼此相对,所述热绝缘器以覆盖一对连结部的方式被固定在连结器上,遮挡从位于连结器的前方的热源对一对连结部的热辐射。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特征,由于在分别可旋转地连接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的连接部附近、即远离作为热源的发动机及其附属部件的位置设置了热绝缘器,因此能够有效地遮挡从热源到连结部的热辐射。例如,与在发动机及其附属部件侧设置热绝缘器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遮挡所述热辐射。由此,能够有效地从热源遮挡包含由于热而容易变形和变质的树脂部件、橡胶部件、润滑脂等的连结部,能够良好地保持连结器的性能。另外,热绝缘器由于被固定在与齿条杆一起位移的连结器侧,因此即使齿条杆为了左右转向轮的转向而在左右方向上位移,或者转向横拉杆的内侧端由于左右前轮的跳动以及由于跳动而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热绝缘器也总是以相同的状态覆盖连结部。由此,与将热绝缘器设置在齿条杆和转向横拉杆相对位移的车体侧等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热绝缘器来构成。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在所述连结器上的、距所述齿条杆的距离比从齿条杆到连结部的距离短的位置处,通过固定部件固定热绝缘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只要在尽量接近齿条杆的位置上将热绝缘器固定在连结器上即可。由此热绝缘器的热大多被传递给具有较大热容量的齿条杆,能够防止热绝缘器自身的温度上升,并还能够抑制向连接部的热的传递量较少。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连结部的温度上升,并能够减少连接部受热的影响,良好地保持连结部的性能。另外,该情况下,所述固定部件可以由金属制的螺栓构成。由此,热绝缘器的热经由螺栓和连结器更容易传递给齿条杆。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在于,在连结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某一个的靠齿条杆侧的位置处形成平坦的座面部,并在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处形成平面部,使热绝缘器的平面部的内侧面贴紧连结器的座面部,并通过固定部件进行固定。该情况下,由于热绝缘器在齿条杆侧的位置被固定在连结器上,因此热绝缘器成为悬梁状被支撑在连结器上,热绝缘器的与齿条杆相反侧的端部侧部分容易在上下方向上发生振动。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由于使热绝缘器的平面部的内侧面贴紧连结器的座面部,因此热绝缘器以面接触状态被固定在连结器上,能够抑制所述振动。换而言之,与连结器的座面部面接触的热绝缘器的平面部作为用于抑制振动的肋而起作用,能够良好地抑制热绝缘器的振动。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特征在于,将热绝缘器在上下两点上固定到连结器上。如上所述,热绝缘器由于以悬梁状被连结器支撑,因此在与连结器的同齿条杆相反侧的座面部端接触的热绝缘器的边界线上集中所述热绝缘器基于振动而产生的应力。但是如前述特征所述,由于将热绝缘器在上下两点上固定于连结器上,因此能够将集中在所述边界线上的应力分散到上板部和下板部,并能提高热绝缘器的刚性。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特征在于,在连结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至少一个上设置台阶部,使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至少一个的端面的一部分抵接在设置于连结器上的台阶部的端面上。该情况下,也可以构成为设置于连结器的台阶部被形成得在齿条杆侧变高,并使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至少一个的靠齿条杆侧的端面抵接在设置于连结器上的台阶部的端面上。
另外,在所述设置于连结器上的台阶部被形成得在齿条杆侧变高的情况下,还可以在台阶的靠齿条杆侧变高的部分设置沿前后方向的槽。并且,在热绝缘器的靠齿条杆侧的端面的一部分上设置突出部,使该突出部向齿条杆侧突出,使热绝缘器的突出部进入到连结器的槽,并将突出部的左侧面或者右侧面抵接在槽的内壁上,并使热绝缘器的突出部以外的靠齿条侧的端面抵接在连结器的台阶部的端面上。该情况下,突出部例如是方形。
另外,在齿条杆侧变高的部分,连结器的台阶部通过方形的凹部构成,所述方形的凹部以进入到齿条杆侧的方式形成,将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至少一个的齿条杆侧的端部形成为方形,并使方形的端部进入到形成于连结器上的方形的凹部,将热绝缘器的方形的端部的与齿条杆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端面抵接在连结器的凹部的与齿条杆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端面上,并且使热绝缘器的方形的端部的与齿条杆的轴线方向垂直的两个端面中的一个抵接在连结器的凹部的与齿条杆的轴线方向垂直的两个端面中的一个上。
另外,可以构成为:设置在连结器的台阶部通过槽构成,在所述齿条杆侧位置处,所述槽的宽度随着朝向齿条杆侧而变窄,在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至少一个的靠齿条杆侧的端部上形成突出部,该突出部的宽度随着朝向齿条杆侧而变窄,使突出部进入到槽,使突出部的两个侧面分别抵接在槽的两个内侧面上。
如上所述,通过使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至少一个的端面的一部分抵接在设置于连结器的台阶部的端面,来正确地完成热绝缘器相对于连结器的定位,提高热绝缘器安装到连结器上的精度。其结果是,即使热绝缘器与齿条杆一起在左右上位移并且转向横拉杆根据齿条杆的左右位移而摇摆,也不存在热绝缘器和包含转向横拉杆的周边部件的干扰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特征在于,在热绝缘器的与所述固定部件相比靠齿条杆侧的位置上,通过销来定位热绝缘器和连结器。即使这样,也能正确地完成热绝缘器相对于连结器的定位,提高热绝缘器安装到连结器上的精度,不存在热绝缘器和包含转向横拉杆的周边部件的干扰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特征在于,使热绝缘器中的上板部的面积比下板部的面积小。该情况下,例如可以将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形成为从方形将齿条杆侧的左右两侧向斜前方切除的形状,并且将下板部形成为方形。该情况下,即使连结部由于齿条杆左右位移而在任一左右位置位移,上板部和下板部也能保持总是遮挡从热源对连结部的热辐射的状态。由此,由于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所夹的空间内的高热量的空气容易向上方流动,在热绝缘器内不会充满热量,因此也能良好地抑制连结部的温度上升。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特征在于,形成连结器使得安装热绝缘器的所述连结器的上下座面间的上下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齿条杆侧而变厚,构成热绝缘器使得上板部和下板部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随着朝向齿条杆侧而变大,并且,在将热绝缘器安装在连结器之前的状态下,使由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所夹的角度比由连结器的上下座面所夹的角度小。由此,当将热绝缘器安装到连结器上时,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产生要夹住连结器的阻碍力,并在热绝缘器上产生要远离连结器的逃脱力,在这两个力平衡的位置上,热绝缘器由处于静止在连结器上的倾向。因此,只要利用该力的平衡,将热绝缘器固定在连结器上,热绝缘器安装到连结器上的位置稳定。其结果是,即使由于该特征,也能提高热绝缘器安装到连结器上的精度,不会存在对热绝缘器和包含转向横拉杆的周边部件的干扰问题。
另外,本发明的又一特征在于,将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中的至少一个的靠齿条杆侧的端部向连结器侧弯折,并使弯折的部分抵接在连结器的靠齿条杆侧的端面上。通过该弯折的部分对连结器的端面的抵接,能够提高热绝缘器安装到连结器上的精度,不会存在对热绝缘器和包含转向横拉杆的周边部件的干扰问题。特别是该情况下,与将热绝缘器安装到连结器上时产生阻碍力和逃脱力的所述结构并用,定位精度变得更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转向装置的整体外观图;
图2是由图1的双点划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横向截面图;
图3A是表示热绝缘器安装到托架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3B是表示沿着图3A的3B-3B线观看的截面图;
图4A是托架的主视图,即在安装到车辆的状态下从前方观看托架;
图4B是托架的俯视图;
图4C是托架的侧视图;
图4D是沿图4A的4D-4D线观看的托架的截面图;
图4E是沿图4A的4E-4E线观看的托架的截面图;
图5A是热绝缘器的主视图,即在安装到车辆的状态下从前方观看热绝缘器的图;
图5B是热绝缘器的俯视图;
图5C是热绝缘器的侧视图;
图5D是由图5C的箭头5D所示的部分的热绝缘器的部分放大图;
图5E是由图5C的箭头5E所示的部分的热绝缘器的部分放大图;
图6是用于说明热绝缘器的作用的、表示针对到热源距离的温度的变化特性的曲线图;
图7是说明相对于托架的热绝缘器的安装状态的说明图;
图8A是表示变形例涉及的热绝缘器安装到托架上的状态的部分俯视图;
图8B表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热绝缘器安装到托架上的状态的部分俯视图;
图8C表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热绝缘器安装到托架上的状态的部分俯视图;
图8D表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热绝缘器安装到托架上的状态的部分俯视图;
图9A是表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热绝缘器安装到托架前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9B是表示图9A的变形例涉及的热绝缘器安装到托架后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图10是表示其他变形例涉及的热绝缘器安装到托架后的状态的纵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该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的转向装置的整体外观图。图2是由图1的双点划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横向截面图。在本申请说明书中,前后方向表示车辆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表示车辆的左右方向。
该车辆的转向装置包括转向盘11、齿条杆21、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31、32、连结器40以及热绝缘器61。转向盘11为了对作为转向轮的左右前轮FW1、FW2进行转向而由驾驶者进行转向操作。齿条杆21根据转向盘11的转向操作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发生位移。转向横拉杆31、32根据向齿条杆21的左右方向的位移而进行摇摆,将左右前轮31、32向左右转向。连结器40连接齿条杆21和转向横拉杆31、32,并根据向齿条杆21的左右方向的位移而使转向横拉杆31、32摇摆。热绝缘器61覆盖连结器40并遮挡从热源对连结器40的热辐射。
齿条杆21由金属材料形成为长杆状,并在齿条杆21的一部分上具有齿条齿。使齿条杆21与齿条杆壳体22的轴线方向相同,并使得齿条杆21能够在轴线方向上位移地被组装在由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筒状的齿条杆壳体22中。在齿条杆21的齿条齿上啮合有小齿轮,该小齿轮在被组装于齿条杆壳体22上的齿轮箱12中被设置在转向轴13的下端部。在转向轴13的上端安装转向盘11。当转动转向盘11时,转向轴13绕轴线旋转,齿条杆21在左右方向上发生位移。在齿条杆21的中央前面侧,在齿条杆21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隔着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在左右对称位置分别形成圆形的凹部21a、21b。另外,在齿条杆21的中央前面侧,从凹部21a、21b的底面中心位置朝向后方形成有在内周面形成内螺纹的有底的螺孔21c、21d。
齿条杆壳体22在向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状态下被固定在未图示的车体上。为了允许齿条杆21和连结器40一体的左右方向的位移,在齿条杆壳体22的中央部前侧设置有横向长度的方形的开口部22a。该开口部22a的横向的长度被设定为比齿条杆21向左右方向的最大位移量稍长。
除齿条杆壳体22的左右两端部以外的部分由防尘罩23覆盖。防尘罩23由橡胶材料一体成型,使其中央部23a形成为厚壁,在中央部23a的两侧具有薄壁的蛇纹管部23b、23c。中央部23a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前侧部分具有形成垂直平面的凹部23a1。在该凹部23a1上,在当齿条杆21处于中立状态时螺孔21c、21d所面对的位置处设置有通孔23a2、23a3。防尘罩23的两端部被固定在齿条杆壳体22的外周上。防尘罩23的中央部23a具体如后所述通过连结器40被安装到齿条杆21上。因此,防尘罩23的中央部23a根据齿条杆21的左右方向的位移伴随蛇纹管部23b、23c的伸缩的同时在左右方向位移。
转向横拉杆31、32在各外端侧经由未图示的转向节臂分别与左右前轮FW1、FW2连结,能够通过摇摆使左右前轮FW1、FW2转向。连杆31、32的各内侧端与连结器40连接,使得根据连结器40的左右方向的位移而在左右方向上发生位移。
连结器40包括托架41以及所有一对球窝接头机构50A、50B。如图4A~4E所示,托架41包括主体部41a和安装部41b、41c,所述托架41将金属材料一体成型而形成为平面视角下的T字形。图4A是托架41的主视图,即在安装到车辆的状态下从前方观看托架41。图4B是托架41的俯视图。图4C是托架41的侧视图。图4D是沿图4A的4D-4D线观看的托架41的截面图,图4E是沿图4A的4E-4E线观看的托架41的截面图。
主体部41a形成为从前端到后端附近位置在横向方向上具有相同宽度、并且横向的宽度在后端部朝向后方慢慢变大的形状。另外,该主体部41a从横向看,在前部具有U字形(即圆弧形)的上下对称的外形,在后部具有直线状的上下对称的外形。并且,后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形成平面,该后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构成将热绝缘器61安装到托架41上时的座面41a1、41a2。在主体部41a的后端部设置有突出部41a3、41a4,从横向看,所述突出部41a3、41a4从座面41a1、41a2向上方和下方分别突出,并在座面41a1、41a2的后端形成在横向上沿直线延伸的台阶。这些突出部41a3、41a4的前后方向的宽度比座面41a1、41a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小。在主体部41a的前部,设置有横向贯穿并在内周面上形成内螺纹的螺孔41a5。在主体部41a的中间部从座面41a1、41a2朝向内部设置有在内周面上形成了内螺纹的有底的螺孔41a6、41a7。
安装部41b、41c从主体部41a的后端部(与突出部41a3、41a4的前后位置对应)向左右方向分别延伸设置。安装部41b、41c的前后方向的宽度与突出部41a3、41a4的前后方向的宽度相等。安装部41b、41c从正面观察具有U字形(即圆弧形)的左右对称的外形。另外,在两个安装部41b、41c上设置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的孔41b1、41c1。
托架41通过安装部41b、41c使用一对螺栓42、43固定在齿条杆21上。螺栓42、43贯穿安装部41b、41c的孔41b1、41c1以及防尘罩23的通孔23a2、23a3,与齿条杆21的螺孔21c、21d螺合。为了将连结器41稳固地固定在齿条杆21和防尘罩23的正确的位置,在螺栓42、43的外周上安装有金属制的环管44、45以及树脂制的支撑部件46。环管44、45形成为分级的圆筒状,在使前端部嵌合到齿条杆21的凹部21a、21b的同时,使后端部嵌合到防尘罩23的通孔23a2、23a3,并使螺栓42、43贯穿。支撑部件46一体成型为长圆形并具有一对通孔,使通孔贯穿螺栓42、43以及环管44、45。另外,支撑部件46介装在环管44、45的台阶部和防尘罩23的凹部23a1之间,并使凹部23a1夹在支撑部件46与连结器40之间。
球窝接头机构50A、50B具有金属制的球座部件51、52以及金属制的球部件53、54。球座部件51、52将设置在它们内侧部的外螺纹部51a、52a从外侧分别螺合到托架41的螺孔41a5中,从而被固定在托架41上。球座部件51、52的球座部51b、52b经由树脂制的座55、56支撑球部件53、54的球状的球部53a、54a,使其能够旋转。球座部51b、52b被橡胶制的防尘罩57、58覆盖。分别设置在球部件53、54的外侧部分的外螺纹部53b、54b与设置于转向横拉杆31、32的内侧端部的内周面上的内螺纹螺合连接。并且,球部件53、54通过锁紧螺母59、60被稳固地固定在转向横拉杆31、32上。另外,为了确保球部53a、54a的顺畅旋转,在球座部51b、52b中封入润滑脂等。这样的球窝接头机构50A、50B构成分别可旋转地连接转向横拉杆31、32的内侧端的本发明的连结部。
热绝缘器61从前侧覆盖连结器40,并通过遮挡从位于连结器40的前下方的发动机及其附属部件对连结器40的热辐射来保护连结器40。特别是热绝缘器61遮挡对连结器40内的座55、56以及封入到球座部51b、52b内的润滑脂等的所述热辐射,来保护球窝接头结构50A、50B。该热绝缘器61如图5A~图5E所示。图5A是热绝缘器61的主视图,即在安装到车辆的状态下从前方观看热绝缘器61的图。图5B是热绝缘器61的俯视图,图5C是热绝缘器61的侧视图,图5D是由图5C的箭头5D所示的部分的热绝缘器的部分放大图。图5E是由图5C的箭头5E所示的部分的热绝缘器61的部分放大图。
热绝缘器61是弯曲加工金属板(例如,铁制的金属板)而形成的,具有上板部61b和下板部61c,在热绝缘器61被安装到连结器40的状态下,该上板部61b和下板部61c通过位于前侧的连结部61a被一体连接。上板部61b和下板部61c彼此上下相对,与连结部61a一起形成向纵向截面U字状的向后方开放的空间SP。另外,该空间SP在左右方向上也是开放的。下板部61c形成为方形,左右前端部中左右对称地切成较小的圆弧状。上板部61b也被形成为与下板部61c相同的方形,从中央部左右对称地向斜前方较大地切口。并且,上板部61b的面积被设定为比下板部61c的面积小。换而言之,上板部61b覆盖空间SP的面积比下板部61c覆盖空间SP的面积小上板部61b向所述斜前方切掉的面积量。另外,连结部61a、上板部61b以及下板部61c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得比外侧部分凹陷。
在上板部61b和下板部61c的中央位置从前端附近位置朝向后方形成预定宽度的平面部61b1、61c1。平面部61b1、61c1的后端部分与从它们的左右外侧的上板部61b和下板部61c的后端面突出并呈方形,构成突出部61b2、61c2。在突出部61b2、61c2的前方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形成有与设置在托架41上的螺孔41a6、41a7相同直径的圆形通孔61b3、61c3。从这些通孔61b3、61c3的入口的最后方的位置到突出部61b2、61c2的前端的长度与从托架41的螺孔41a6、41a7的入口的最后方到设置在座面41a1、41a2上的突出部41a3、41a4的台阶的长度相等。这是由于:在将热绝缘器61安装到托架41上时,通过将热绝缘器61的突出部61b2、61c2的后端面抵接在托架41的突出部41a3、41a4的台阶面上来定位热绝缘器61。热绝缘器61最好是通过冲压机冲孔来高精度地加工突出部61b2、61c2的端面。另外,托架41的突出部41a3、41a4最好是通过切削等机械加工来高精度地成形突出部41a3、41a4的台阶面。
这样构成的热绝缘器61如图3A和图3B所示被固定在托架41的主体部41a上。图3A是表示从图1和图2中仅取出托架41和热绝缘器61并将热绝缘器61安装到托架41上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B是沿图3A的3B-3B线观察的截面图。
热绝缘器61使上板部61b的平面部61b1的下表面贴紧到托架41的座面41a1上,同时使下板部61c的平面部61c1的下表面贴紧到托架41的座面41a2上。并且使热绝缘器61的上板部61b的突出部61b2的后端面与托架41的突出部41a3的台阶面抵接,并使热绝缘器61的下板部61c的突出部61c2的后端面与托架41的突出部41a4的台阶面抵接。并且,使螺栓62、63经由热绝缘器61的通孔61b3、61c3进入到托架41的螺孔41a6、41a7中螺合。由此,热绝缘器61被固定在托架41上。
对如上所述构成的实施方式的动作进行说明。当驾驶者向左右转动操作转向盘11时,转向盘11的转动经由转向轴13被传递给齿条杆21,齿条杆21向左右方向发生位移。通过该齿条杆21的左右方向的位移,托架41以及球座部件51、52也与齿条杆21一体地向左右位移。通过球座部件51、52的左右方向的位移,伴随着球部件53、54的球部53a、54a的旋转的同时,转向横拉杆31、32与球部件53、54一体地摇摆,左右前轮FW1、FW2被转向。进而,左右前轮FW1、FW2通过转向盘11的旋转操作被转向。
另外,热绝缘器61遮挡从发动机以及附属部件对连结器40、特别是球窝接头结构50A、50B的座55、56、球座部51b、52b、球部53a、54a的热辐射。从而,由于座55、56、球座部51b、52b中的润滑油等不会上升到较高温度,因此座55、56、润滑油等难以由于热而发生变质以及变形,维持了球窝接头机构50A、50B的良好的动作。
接着,对上述构成并且进行动作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热源应该保护的对象物即球窝接头机构50A、50B附近设置了热绝缘器61。换而言之,不是在发动机及其附属部件即热源侧而是在远离热源的位置设置了热绝缘器61。由此,能够有效地遮挡从热源对球窝接头机构50A、50B的座55、56、球座部51b、52b以及球部53a、54a的热辐射。这也能够从表示距热源的距离和隔开该距离的位置的温度的关系的图6曲线图中看出。在图6的曲线图中,单点划线表示不设置热绝缘器61时的距离和温度的关系,虚线表示在热源附近位置配置了热绝缘器61时的距离和温度的关系。实线表示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距热源远的位置配置了热绝缘器61时的距离和温度的关系,此时,特别地能够恰当抑制由于热源而应该保护的对象物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维持容易受热影响的球窝接头机构50A、50B的座55、56、球座部51b、52b以及球部53a、54a的良好动作。
另外,热绝缘器61被固定在与齿条杆21一起位移的连结器40上。从而,即使连接杆21由于左右前轮FW1、FW2的转向而在左右方向上位移、或者转向横拉杆31、32的内侧端通过左右前轮FW1、FW2的跳动以及由于跳动在上下方向上发生位移,热绝缘器61都总是以基本相同的状态覆盖球窝接头机构50A、50B的座55、56、球座部51b、52b以及球部53a、54a。由此,与将热绝缘器61设置在齿条杆21以及转向横拉杆31、32相对位移的车体侧等的情况相比,能够缩小热绝缘器61。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热绝缘器61在前后方向中的球座部件51、52和齿条杆21之间的位置(在图2中由虚线所示的位置P1)使用螺栓62、63被固定在托架41上。即,热绝缘器61在距齿条杆21的距离比从齿条杆21到球窝接头机构50A、50B的座55、56、球座部51b、52b以及球部53a、54a的距离短的托架41上的位置被固定。从而,热绝缘器61的热经由螺栓63、63以及托架41被较多地传递给具有较大热容量的齿条杆21,能够防止热绝缘器61自身的温度上升。另外,也能够较少地抑制对座55、56、球座部51b、52b以及球部53a、54a的热的传递量。这个如果假定在比球座部件51、52靠前方的位置将热绝缘器61固定在托架41上是容易被理解的。其结果是,能够有效地抑制座55、56、球座部51b、52b以及球部53a、54a的温度上升,并能够减少球窝接头机构50A、50B的热影响,良好地保持球窝接头机构50A、50B的性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托架4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齿条杆21侧的位置分别形成平坦的座面41a1、41a2,并在热绝缘器61的上板部61b和下板部61c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分别形成平面部61b1、61c1。并且,如图7所示,使热绝缘器61的平面部61b1、61c1的内侧面分别贴紧在托架41的左面41a1、41a2上,将热绝缘器61使用螺栓62、63在上下两点固定在托架41上。该情况下,由于热绝缘器61在齿条杆21侧的位置被固定在托架41上,因此热绝缘器61以悬梁状被托架41支撑,热绝缘器61的与齿条杆21的相反一侧的端部侧部分容易在上下方向上发生振动。但是,如前所述,由于使热绝缘器61的平面部61b1、61c1的内侧面分别与托架41的座面41a1、41a2贴紧,因此热绝缘器61以面接触状态即在图7附加的情形的部分被固定在托架41上,能够抑制所述振动。换而言之,与托架41的座面41a1、41a2面接触的热绝缘器61的平面部61b1、61c1起到抑制振动作用,能够良好地防止热绝缘器61的振动。
另外,如前所述,由于热绝缘器61以悬梁状被托架41支撑,因此在与托架41的、与齿条杆21相反侧的座面41a1、41a2的端部接触的热绝缘器61的边界线L1集中基于热绝缘器61的振动而产生的应力。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将热绝缘器61在上下的两点固定在托架41上,因此能够使集中在所述边界线L1上的应力分散到上板部61b和下板部61c,并能够提高热绝缘器61的刚性。即使在上侧或者下侧的一侧将热绝缘器61固定在托架41上,只要能够充分地抑制热绝缘器61的与齿条杆21相反侧的端部侧部分的上下方向的振动,并且能够提高热绝缘器61的刚性,那么也可以仅使热绝缘器61的平面部61b1、61c1的一个内侧面贴紧到托架41的座面41a1、41a2的一个上,并仅使用螺栓62、63中一个将热绝缘器61在上侧或者下侧的一点固定在托架41上。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托架41的上下的座面41a1、41a2的齿条杆21侧的端部分别设置向上方和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1a3、41a4,在座面41a1、41a2上分别设置与齿条杆21的轴线方向平行的台阶部。并且,如图3A和图3B所示,使热绝缘器61的平面部61b1和平面部61c1的齿条杆21侧的端面分别抵接在所述台阶部的端面上。由此,准确地完成热绝缘器61安装到托架41上的定位,提高热绝缘器61安装到托架41上的精度。其结果是,热绝缘器61与齿条杆21一起左右位移,另外转向横拉杆31、32即使对应齿条杆21的左右的位移而摇摆,也不存在干扰热绝缘器61和包含转向横拉杆31、32的周边部件的问题。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热绝缘器61的上板部61b的面积比下板部61c的面积小。具体而言,热绝缘器61的上板部61b从方形形成为将齿条杆21侧的左右两侧向斜前方切口形状,并且,下板部61c形成为方形。下板部61c的齿条杆21侧的两端被切去若干量而成圆形。另外,即使托架41由于齿条杆21的左右的位移而在任一左右位置上位移,上板部61b和下板部61c也被构成为总是遮挡从热源对球窝接头机构50A、50B的球座部51b、52b、球部53a、54a以及座55、56的热辐射。由此,由于夹在热绝缘器61的上板部61b和下板部61c的空间SP中的高热的空气容易流向上方,在热绝缘器61中不会充满热量,因此也能良好地防止托架41的温度上升。
并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采用各种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设置在托架41的突出部41a3的前端面简单地形成为平面。但是,取而代之,在突出部41a3的左右方向的一部分中,如图8A所示,可以形成从前端面向后方延伸的方形的槽41a8。该槽41a8的左右侧面被形成为平面,底面是与座面41a1是相同平面。另一方面,在热绝缘器61的突出部61b2的后端面的左右方向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向后方突出的方形的第二突出部61b4。第二突出部61b4的左右方向的宽度比设置在托架41上的槽41a8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第二突出部61b4的底面与突出部61b2相同。并且,在将热绝缘器61安装到托架41上时,使第二突出部61b4从前方进入到齿条杆21的槽41a8中,使第二突出部61b4的左右侧面的一个与槽41a8的左右内侧面的一个抵接。另外,使热绝缘器61的突出部61b2的第二突出部61b4以外的后端面抵接到托架41的突出部41a3的前端面。
另外,没有图示,但是在托架41的下面侧的突出部41a4也与槽41a8形成同样的槽,在热绝缘器61的下板部61c的突出部61c2也设置有与第二突出部61b4同样的第二突出部。另外,所述槽41a8在所述变形例中从突出部41a3的前端面延伸设置到后端面,但是即使不使槽41a8从突出部41a3的前端面延伸设置到后端面,而是设为到突出部41a3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也可以。根据该变形例,也恰当地完成了针对热绝缘器61的旋转的定位。
另外,如图8B所示,可以从托架41的突出部41a3的前端面朝向后方设置方形凹部41a9。该凹部41a9的左右以及后侧的内表面被形成为平面,底面是与座面41a1相同的平面。另一方面,热绝缘器61的突出部61b2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比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稍长,突出部61b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凹部41a9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稍短。另外,突出部61b2的左右侧面也与后端面同样形成为平面。并且,在将热绝缘器61安装到齿条杆41上时,使突出部61b2从前方进入到齿条杆41的凹部41a9,使突出部61b2的后端面抵接到托架41的凹部41a9的后面,并使突出部61b2的左右侧面的一个与凹部41a9的左右内侧面的一个抵接。
另外,没有图示,但是在托架41的下面侧的突出部41a4也形成与凹部41a9同样的凹部,热绝缘器61的下板部61c的突出部61c2与该变形例涉及的突出部61b2同样地构成。即使通过该变形例也能够恰当地完成针对热绝缘器61的旋转的定位。
另外,如图8C所示,可以从托架41的突出部41a3的前端面朝向后方变窄宽度的槽41a10即锥状的槽41a10。该槽41a10的左右内侧面同时形成为平面,底面是与座面41a1相同的平面。另一方面,热绝缘器61的突出部61b2也具有与所述槽41a10相同的倾斜朝向后方变窄的宽度即锥状。突出部61b2的左右两侧面也被形成为平面。突出部61b2的后端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槽41a10的前端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比槽41a10的后端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长。突出部61b2的前端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槽41a10的前端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长。并且,在将热绝缘器61安装到齿条杆41上时,使突出部61b2从前方进入到齿条杆41的槽41a10,使突出部61b2的左右两侧面分别抵接到托架41的槽部41a10的左右内侧面。
另外,没有图示,但是在托架41的下面侧的突出部41a4也被形成与槽41a10同样的槽,热绝缘器61的下板部61c的突出部61c2与该变形例涉及的突出部61b2同样地被构成。另外,所述槽41a10在所述变形例中从突出部41a3延伸设置到后端面,但是可以不使槽41a10从突出部41a3的前端面延伸设置到后端面,可以延伸到突出部41a3的前后方向的中间位置。根据该变形例,能够恰当地完成针对热绝缘器61的旋转的定位。
另外,如图8D所示,可以从托架41的突出部41a3的前端面朝向后方设置沿前后方向的槽41a11.该槽41a11的底面是与底座41a1相同的平面。另一方面,热绝缘器61的突出部61b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比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稍长,突出部61b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比槽41a11的左右方向稍短。另外,在槽41a11以及突出部61b2的面对位置设置有销孔。并且在将热绝缘器61安装到齿条杆41上时,使突出部61b2从前方进入到齿条杆41的槽41a11,将销47压入到设置在槽41a11和突出部61b2的销孔,由此确定热绝缘器61的相对于托架41的位置。
另外,没有图示,但是在托架41的下面侧的突出部41a4也设置与槽41a10同样的槽以及销孔,热绝缘器61的下板部61c的突出部61c2也与该实施例涉及的突出部61b2同样地构成。即使通过该变形例也能恰当地完成热绝缘器61的定位。
另外,在上述图8A~图8D的变形例中,将设置在托架41的突出部41a3、41a4的槽41a8、41a10以及凹部41a9、设置在热绝缘器61上的第二突出部61b4和61b2、以及销47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上下相同位置。但是,取而代之,也可以将设置在这些托架41的突出部41a3、41a4的槽41a8、41a10和凹部41a9、设置在热绝缘器61上的第二突出部61b4和61b2、以及销47设置在左右方向的上下相同位置。由此,能够避免将热绝缘器61上下颠倒地安装在托架41上。
并且,使用热绝缘器61相对于托架41的紧固力也能将热绝缘器61安装到托架41上。此时,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去掉设置在托架41上的突出部41a3、41a4,座面41a1、41a2被延长到托架41的后端面。另外,该情况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在托架41的后端部,左右延伸设置安装部41b、41c。热绝缘器61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被构成。
并且,该变形例具有以下特征。托架41按照该座面41a1、41a2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朝向齿条杆21侧变厚来形成。热绝缘器61也按照平面部61b1、61c1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厚度朝向齿条杆21侧变厚来形成。并且,被热绝缘器61的上板部61b的平面部61b1和下板部61c的平面部61c1所夹的角度θ1设定的比被托架41的上下座面41a1、41a2所夹的角度θ2小。
在这样构成的变形例中,如图9A所示,当将热绝缘器61从托架41的前方向后方施加安装力F1时,热绝缘器61的上下的平面部61b1、61c1沿托架41的上下的座面41a1、41a2滑动,并向后方移动。此时,由于两平面61b1、61c1之间的角度θ1设定得比两座面41a1、41a2之间的角度θ2小,因此,如图9B所示,热绝缘器61产生将托架41在上下方向上紧固的阻碍力F2(即紧固力F2),并受到向想要远离托架41的前方的逃脱力F3.并且,在这两个力F2、F3平衡了的位置,热绝缘器61处于静止在托架41的倾向。另外,此时,在托架41和热绝缘器61之间也作用一点摩擦力。
从而,施加所述安装力F1将热绝缘器61向前方较大程度地推入后,当解除所述安装力F1后,热绝缘器61返回到前方。并且,在所述力F2、F3平衡并且热绝缘器61静止在托架41上的状态下,通过螺栓62、63将热绝缘器61固定在托架41上。由此,热绝缘器61安装到托架41的位置稳定。其结果是,即使根据该变形例,热绝缘器安装到托架41的精度提高,不会称为热绝缘器61和包含转向横拉杆31、32的周围部件的干扰问题。
另外,也能够将上述实施方式如下进行变形。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代替设置在托架41的突出部41a3、41a4,而如图10所示,在托架41的后端部设置从上侧的座面41a1朝向下方台阶面41a12,并设置从下侧的座面41a2朝向上方的台阶面41a13。并且,该情况下也由于与所述变形例相同的结构,而设定为被热绝缘器61的上板部61b的平面部61b1和下板部61c的平面部61c1所夹的角度θ1比托架41的上下的座面41a1、41a2所夹的角度θ2小。
并且,在该情况下,将热绝缘器61从托架41的前方向后方施加安装力,以使热绝缘器61的上下的平面部61b1、61c1的后端面与托架41的上下的座面41a1、41a2的后端面比而位于后方,来使热绝缘器61向后方移动。之后,将平面部61b1的后端部铆接到下方并抵接到托架41的台阶面41a12上,并将平面部61c1的后端部铆接到上方并抵接到托架41的台阶面41a13上。另外,平面部61b1、61c1的后端部的铆接位置预先被确定。在铆接该平面部61b1、61c1的后端部的状态下,热绝缘器61如图10所示,在所述铆接部分产生回归力F4。
由于产生所述回归力F4,热绝缘器61相对于托架41在前后方向被正确地定位。并且,在该状态下,通过螺栓62、63将热绝缘器61固定在托架41上。其结果是,即使通过该变形例也能够提高热绝缘器61安装到托架41上的精度,没有对热绝缘器61和包含转向横拉杆31、32的周边部件的干扰问题。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将热绝缘器61的上下后端部分别固定在托架41的上下后端部。但是,如果能够消除热绝缘器61相对托架41的所述的振动和定位的问题,则也可以仅将热绝缘器61的上侧的后端部或者下侧的后端部的一个固定在托架41的上侧的后端部或者下侧的后端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将平面部61b1、61c1贴紧到座面41a、41b上,所述平面部61b1、61c1将热绝热器61的上板部61b和下板部61c的一部分形成为平面,所述座面41a、41b将托架4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一部分形成为平面。但是,只要是能够使与所述平面部61b1、61c1相符的热绝缘器61的部分和托架41的座面41a、41b贴紧,不必要特别是将热绝缘器61的所述部分而合托架41的座面41a、41b设为平面。例如,可以将热绝缘器61的所述部分和托架41的座面41a、41b形成为截面圆弧状或者形成为球面状来维持弯曲。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弯曲加工一张金属板来一体形成具有连结部61a、上板部61ba以及下板部61cb的热绝缘器61。但是,取而代之,在分别形成的上板部61ba和下板部61c中,可以在其后分别连接分别形成的上板部61ba和下板部61cb。该情况下,可以将上板部61ba和下板部61cb用相同材料构成,但是也可以用不同材料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球窝接头机构50A、50B将转向横拉杆31、32的内侧端相对于托架41可旋转地连接。优选使用球窝接头机构50A、50B,本发明能够广泛地应用在以下车辆的转向装置上:经由包含树脂、橡胶等的连结器将转向横拉杆31、32的内侧端在齿条杆21的中央部位置可旋转地连接,根据齿条杆21的左右方向的位移使转向横拉杆31、32摇摆动对左右前轮FW1、FW2进行转向。具体而言,例如,也能使用在如下方式构成的转向装置:贯穿形成在转向横拉杆31、32的内侧端的圆筒部而设置固定在齿条杆21上的螺栓,使圆筒状的橡胶衬套介于圆筒部的内周面和螺栓的外周面之间。该情况下即使齿条杆21为了使左右前轮FW1、FW2转向而在左右方向上位移或者转向横拉杆31、32的内侧端通过左右前轮FW1、FW2的跳动以及由于跳动而在上下方向上位移,热绝缘器61为了遮挡从发动机及其附属部件对圆筒状的橡胶套筒的热辐射,只要将包含螺栓、橡胶套筒等的连结器从前方向后方覆盖即可。

Claims (15)

1.一种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齿条杆,该齿条杆使其轴线方向为左右方向而延伸设置,并根据转向盘的转向操作在左右方向上位移;
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在外侧端分别连接左右转向轮,通过摇摆将所述左右转向轮向左右分别转向;
连结器,被固定在所述齿条杆的轴线方向的中央部,并具有分别连接所述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的内侧端以使其能够旋转的连结部,所述连结器与所述齿条杆一体地在左右方向上位移,并为了使所述左右转向轮向左右转向而使所述左右一对转向横拉杆摇摆;以及
热绝缘器,该热绝缘器被一体形成,具有上板部和下板部,该上板部和下板部在其前后方向的与所述齿条杆相反侧的端部被连结并彼此相对,所述热绝缘器以覆盖所述一对连结部的方式被固定在所述连结器上,遮挡从位于所述连结器的前方的热源对所述一对连结部的热辐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固定部件将所述热绝缘器固定在所述连结器上的、距所述齿条杆的距离比从所述齿条杆到所述连结部的距离短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部件是金属制的螺栓。
4.如权利要求2或者3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某一个的靠所述齿条杆侧的位置处形成平坦的座面部,并在所述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中的至少一个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处形成平面部,
使所述热绝缘器的平面部的内侧面贴紧所述连结器的座面部,并通过所述固定部件进行固定。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热绝缘器在上下两点处固定到所述连结器上。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结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至少一个上设置台阶部,
使所述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至少一个的端面的一部分抵接在设置于所述连结器上的台阶部的端面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连结器上的台阶部被形成得在所述齿条杆侧变高,
使所述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至少一个的靠所述齿条杆侧的端面抵接在设置于所述连结器上的台阶部的端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设置于所述连结器上的台阶部的靠所述齿条杆侧的变高的部分,设置沿前后方向的槽,
在所述热绝缘器的靠所述齿条杆侧的端面的一部分上设置突出部,使该突出部向所述齿条杆侧突出,
使所述热绝缘器的所述突出部进入到所述连结器的槽,并将所述突出部的左侧面或者右侧面抵接在所述槽的内壁上,并使所述热绝缘器的所述突出部以外的靠所述齿条侧的端面抵接在所述连结器的台阶部的端面上。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器的台阶部在所述齿条杆侧变高的部分上通过方形的凹部构成,所述方形的凹部以进入到所述齿条杆侧的方式形成,
将所述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至少一个的靠所述齿条杆侧的端部形成为方形,并使所述方形的端部进入到形成于所述连结器上的方形的凹部,将所述热绝缘器的方形的端部的与所述齿条杆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端面抵接在所述连结器的凹部的与齿条杆的轴线方向平行的端面上,并且使所述热绝缘器的方形的端部的与所述齿条杆的轴线方向垂直的两个端面中的一个抵接在所述连结器的凹部的与齿条杆的轴线方向垂直的两个端面中的一个上。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在所述连结器上的台阶部在所述齿条杆侧位置处通过槽构成,所述槽的宽度随着朝向齿条杆侧而变窄,
在所述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的至少一个的靠所述齿条杆侧的端部上形成突出部,该突出部的宽度随着朝向所述齿条杆侧而变窄,
使所述突出部进入到所述槽,使所述突出部的两个侧面分别抵接在所述槽的两个内侧面上。
11.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绝缘器的与所述固定部件相比靠所述齿条杆侧的位置上,通过销来定位所述热绝缘器和所述连结器。
12.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所述热绝缘器中的上板部的面积比下板部的面积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形成为从方形将所述齿条杆侧的左右两侧向斜前方进行切除的形状,并且将所述下板部形成为方形。
1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形成所述连结器,使得安装所述热绝缘器的所述连结器的上下座面间的上下方向的厚度随着朝向所述齿条杆侧而变厚,
构成所述热绝缘器,使得所述上板部和下板部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随着朝向所述齿条杆侧而变大,并且,
在将所述热绝缘器安装在所述连结器之前的状态下,使由所述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所夹的角度比由所述连结器的上下座面所夹的角度小。
1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热绝缘器的上板部和下板部中的至少一个的靠所述齿条杆侧的端部向所述连结器侧弯折,并使所述弯折的部分抵接在所述连结器的靠所述齿条杆侧的端面上。
CN2008801026088A 2007-08-09 2008-08-06 车辆的转向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787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07370A JP4816589B2 (ja) 2007-08-09 2007-08-09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07-207370 2007-08-09
PCT/JP2008/064495 WO2009020230A1 (ja) 2007-08-09 2008-08-06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78752A CN101778752A (zh) 2010-07-14
CN101778752B true CN101778752B (zh) 2011-08-24

Family

ID=40341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0260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778752B (zh) 2007-08-09 2008-08-06 车辆的转向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387742B2 (zh)
EP (1) EP2174858B1 (zh)
JP (1) JP4816589B2 (zh)
KR (1) KR101036113B1 (zh)
CN (1) CN101778752B (zh)
WO (1) WO200902023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003896A1 (en) * 2011-07-01 2013-01-10 Retrotech Developments Pty Ltd A steering system arrangement with releasable connection means
FR2978111B1 (fr) * 2011-07-22 2013-08-09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Mecanisme a cremaillere de systeme de direction de vehicule, a carter a interface de couplage
CN103395443B (zh) * 2013-08-08 2016-04-13 隆鑫通用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车用转向总成及其沙滩车
JP6335486B2 (ja) * 2013-11-20 2018-05-30 Ntn株式会社 車両
US9657771B1 (en) * 2015-08-31 2017-05-23 William G. Trout Connector assemblies
JP2019031211A (ja) * 2017-08-09 2019-02-28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200144229A (ko) * 2019-06-18 2020-12-2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의 조향장치
JP7317695B2 (ja) * 2019-12-26 2023-07-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8849A (zh) * 2001-09-28 2004-12-29 Zf操作系统有限公司 齿条-转向装置
CN2714407Y (zh) * 2004-07-30 2005-08-03 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转向器齿条侧衬套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57061A (en) * 1962-03-22 1964-11-17 Eng Productions Clevedon Ltd Steering gear
GB2071033B (en) * 1980-03-08 1984-05-02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Hydraulic rack-an-pinion steering system
DE3118254C2 (de) * 1981-05-08 1986-06-26 Zahnradfabrik Friedrichshafen Ag, 7990 Friedrichshafen Zahnstangenlenkgetriebe,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US4428450A (en) * 1982-09-15 1984-01-3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JPS6038262A (ja) * 1983-08-12 1985-02-27 Jidosha Kiki Co Ltd ラツクピニオン型舵取装置
US4683971A (en) * 1985-09-13 1987-08-0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Concentric mot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for rack and pinion gear with center take-off
US4653602A (en) * 1985-10-17 1987-03-31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ic motor driven rack and pinion steering gear with take-off from axially slidable nut
DE4336286C1 (de) * 1993-10-25 1995-01-26 Daimler Benz Ag Zahnstangenlenkung für Kraftfahrzeuge
JPH10338150A (ja) * 1997-06-10 1998-12-22 Showa:Kk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ギヤハウジング構造
GB2327234A (en) * 1997-07-11 1999-01-20 Ford Motor Co Motor vehicle steering linkage ball joint protective clip
JP3998327B2 (ja) * 1998-05-11 2007-10-24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センターテイクオフ型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におけるタイロッドの取付け構造
JP3537324B2 (ja) * 1998-09-25 2004-06-1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6098742A (en) * 1998-12-14 2000-08-08 Trw Inc. Steering apparatus
JP4180208B2 (ja) * 1999-11-25 2008-11-12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センターテイクオフ型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におけるタイロッドの取付け構造
JP3439432B2 (ja) * 2000-06-27 2003-08-2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US7401677B2 (en) * 2002-02-13 2008-07-22 Trw Inc. Self-centering steering system
ITTO20040168A1 (it) * 2004-03-15 2004-06-15 Skf Ab Attuatore elettromeccanico lineare per un impianto sterzante di un veicolo a motore
US8186325B2 (en) * 2006-01-05 2012-05-29 Federal-Mogul World Wide, Inc. Heat shield having locating and retention features
JP2008213597A (ja) * 2007-03-01 2008-09-18 Nsk Ltd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遮熱板
JP2009040219A (ja) * 2007-08-09 2009-02-26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0137707A (ja) * 2008-12-11 2010-06-24 Jtekt Corp 遮熱板の取付構造
JP2010149597A (ja) * 2008-12-24 2010-07-08 Jtekt Corp 遮熱板の取付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58849A (zh) * 2001-09-28 2004-12-29 Zf操作系统有限公司 齿条-转向装置
CN2714407Y (zh) * 2004-07-30 2005-08-03 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汽车转向器齿条侧衬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036113B1 (ko) 2011-05-23
JP2009040218A (ja) 2009-02-26
CN101778752A (zh) 2010-07-14
KR20090129515A (ko) 2009-12-16
US8387742B2 (en) 2013-03-05
EP2174858A1 (en) 2010-04-14
US20100175491A1 (en) 2010-07-15
JP4816589B2 (ja) 2011-11-16
EP2174858A4 (en) 2012-05-23
WO2009020230A1 (ja) 2009-02-12
EP2174858B1 (en) 2013-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8752B (zh) 车辆的转向装置
US7677132B2 (en) Tilt and telescopic steering system
US8141903B2 (en) Reinforcing structure for steering support member
US5927429A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JP2006281847A (ja) 車両の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取付構造
JPH1120717A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07696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090152035A1 (en) Snowmobile
US10654510B2 (en)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apparatus
US7780176B2 (en) Center take-off rack-and-pinion steering apparatus
JP5056230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4567502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5654967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7103455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ギヤハウジングの製造方法
JP7091997B2 (ja) 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の支持構造
JP4379442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6668619B2 (ja) テレスコピック式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装置
JP6877937B2 (ja) 車両の操舵装置
JP4524753B2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H08216895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コラム支持装置
JP6896956B2 (ja) サイドブラケットの取付構造
JP2007062631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KR20190113283A (ko) 스티어링 칼럼
CN101003296A (zh) 机车防甩结构
JP2017061267A (ja) ステアリングサポートビーム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824

Termination date: 2015080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