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50938B - 显影装置和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和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750938B
CN101750938B CN2009101739113A CN200910173911A CN101750938B CN 101750938 B CN101750938 B CN 101750938B CN 2009101739113 A CN2009101739113 A CN 2009101739113A CN 200910173911 A CN200910173911 A CN 200910173911A CN 101750938 B CN101750938 B CN 1017509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er
transfer body
downstream
flexible sheet
described develo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3911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750938A (zh
Inventor
坂本孝
久保圭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7509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09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7509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7509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03G15/0898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for preventing toner scattering during operation, e.g. se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显影装置和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显影装置包括:壳体,其具有容纳部分、上游边缘和下游边缘、以及与显影区相对的矩形开口,该矩形开口位于上游边缘与下游边缘之间;圆筒状显影剂传送体,其旋转经过矩形开口,该圆筒状显影剂传送体将显影剂传送到显影区;以及挠性片状部件,其包括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该上游端部固定在壳体的下游边缘上,该下游端部是自由端并且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所述矩形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沿着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与显影剂层接触。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和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装置和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使用电子照相系统、静电记录系统等的图像形成装置(诸如打印机、复印机和传真机等)中,使用了通过粉状显影剂对在诸如感光体等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
关于显影装置,例如已知这样一种显影装置,其包括壳体和圆筒状显影剂传送体,其中,在壳体中形成与显影区相对的显影开口,圆筒状显影剂传送体设置为在局部暴露于壳体的显影开口的状态下旋转并且通过将显影剂保持在显影剂传送体上来传送显影剂,其中,至少在壳体的与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显影区后的外周表面相对的位置形成凸起,所述凸起与显影剂保持部件的外周表面形成最窄的间隙(见JP-A-2008-89730(这里使用的术语“JP-A”是指“已公开但未经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影装置和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显影装置能够防止显影剂从形成于显影剂容纳壳体中的显影开口的边缘中的位于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下游边缘与显影剂传送体的外周表面之间泄露到壳体的外部。
(1)一种显影装置,包括:
壳体,包括:
容纳部分,其容纳显影剂;
上游边缘和下游边缘,其分别位于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以及
矩形开口,其与使用显影剂执行显影的显影区相对,所述矩形开口位于所述上游边缘与下游边缘之间;
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旋转经过所述矩形开口,并且所述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通过将显影剂保持在外周表面上来将显影剂传送到所述显影区;以及
挠性片状部件,其包括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所述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分别位于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挠性片状部件的上游端部固定在壳体的下游边缘上,挠性片状部件的下游端部是自由端并且在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矩形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沿着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与显影剂层接触,该显影剂层保持在显影剂传送体的外周表面的作为显影剂保持区的部分上。
(2)根据以上(1)中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壳体还具有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该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位于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分别与外周表面的沿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位于显影剂保持区外侧的两个端部接触,以及
片状部件的在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均延伸到与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3)根据以上(2)中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在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的与显影剂传送体的显影剂保持区相邻的端部上,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具有朝向显影剂保持区侧突起的凸起,该凸起包括与片状部件重叠的部分。
(4)根据在以上(2)或(3)中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片状部件具有凹槽部分,以避免在与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重叠的两个端部与泄露防止部件的一部分接触。
(5)根据在以上(1)中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挠性片状部件是厚度在50μm到300μm之间并且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膜状部件。
(6)根据在以上(5)中所述的显影装置,
其中,合成树脂包含聚氨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至少一者。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成像装置,其使用从显影装置提供的显影剂对在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图像,
其中,显影装置包括:
壳体,包括:
容纳部分,其容纳显影剂;
上游边缘和下游边缘,其分别位于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以及
矩形开口,其与使用显影剂执行显影的显影区相对,该矩形开口位于上游边缘与下游边缘之间;
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旋转经过所述矩形开口,并且所述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通过将显影剂保持在外周表面上来将显影剂传送到所述显影区;以及
挠性片状部件,其包括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所述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分别位于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挠性片状部件的上游端部固定在壳体的下游边缘上,挠性片状部件的下游端部是自由端并且在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矩形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沿着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与显影剂层接触,该显影剂层保持在显影剂传送体的外周表面的作为显影剂保持区的部分上。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成像装置,其使用从显影装置提供的显影剂对在图像保持部件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形成图像,
其中,显影装置包括:
壳体,包括:
容纳部分,其容纳显影剂;
上游边缘和下游边缘,其分别位于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以及
矩形开口,其与使用显影剂执行显影的显影区相对,该矩形开口位于所述上游边缘与下游边缘之间;
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位于壳体内部旋转经过矩形开口,该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通过将显影剂保持在外周表面上来将显影剂传送到显影区;
挠性片状部件,其包括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所述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分别位于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挠性片状部件的上游端部固定在壳体的下游边缘上,挠性片状部件的下游端部是自由端并且在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矩形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沿着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与显影剂层接触,该显影剂层保持在显影剂传送体的外周表面的作为显影剂保持区的部分上;以及
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其位于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分别与外周表面的沿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位于显影剂保持区外侧的两个端部接触,
其中,片状部件的在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均延伸到与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以及
片状部件具有凹槽部分,以避免在与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重叠的两个端部与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的一部分接触。
根据以上发明(1)的显影装置,与没有设置挠性片状部件的情况相比,可以防止显影剂在壳体的开口边缘中的下游边缘与显影剂传送体的外周表面之间泄露到壳体的外部。
例如,即使当保持在显影剂传送体上的显影剂与挠性片状部件接触时,也可以阻止保持在显影剂传送体上的显影剂泄露到壳体的外部。另外,即使当容纳在壳体的容纳部分中的显影剂在开口的下游边缘与显影剂传送体的外周表面之间通过以进行泄露时,也可以通过挠性片状部件阻挡显影剂并且防止显影剂泄露到壳体的外部。
在以上发明(2)到(6)的显影装置中,与不具有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较,可以减小显影剂从挠性片状部件与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之间向壳体外部的泄露。
根据以上发明(7)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防止显影剂从形成于显影装置的壳体中的显影开口的边缘中的位于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下游边缘与显影剂传送体的外周表面之间泄露到壳体的外部,并且不用担心产生任何麻烦,例如显影剂附着并累积在壳体的下游边缘上,或者累积的显影剂成块地掉落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以导致污染。
在以上发明(8)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不具有本发明的结构的情况相比较,可以减小显影剂从挠性片状部件与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之间向壳体外部的泄露,并且可以更加成功地消除对产成诸如显影剂累积或由于显影剂掉落而造成污染的上述麻烦的担心。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面的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示出使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用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显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从上方看到的图2的显影装置的外壳盖部分去除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2的显影装置的外壳盖部分翻转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图4的外壳盖部分与显影辊(套筒)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图2的显影装置的一部分(开口的下游边缘及其外围的状态)的放大视图;
图7是图4中的虚线包围的圆Q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8是示出膜部件、端部密封部件和显影辊(套筒)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是以进一步放大的方式示出图7所示部分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
图10是示出膜部件的另一个结构实例的主要部分的透视图;以及
图11是示出关于膜部件等的另一个结构实例的主要部分的放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在下文中,简单称作“示例性实施例”)。
图1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显影装置1的图像形成装置6的主要部分,图2示出了显影装置1。
在图像形成装置6中,成像装置60设置在由支撑部件、外盖等(未示出)构成的壳体的内部空间中,成像装置60通过使用已知的电子照相方法等形成由作为显影剂的调色剂构成的调色剂图像。
该成像装置60采用使用诸如带状部件的中间转印部件71的中间转印系统,并且实际上具有如下构造:沿着中间转印部件71的旋转运动的方向布置形成彼此颜色不同的调色剂图像的多个成像装置60(在图1中,其它成像装置布置在右侧)。
在成像装置60中,通过充电装置62将沿箭头所示方向(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沿逆时针方向)受旋转驱动的鼓状感光体61的用作图像形成区的外周表面充电到预定电势,并且基于图像信息(信号)的光(H)从曝光装置63照射在已充电的感光体61的外周表面上以形成具有电势差的静电潜像。
接下来,在成像装置60中,使用从显影装置1提供的预定颜色的调色剂对在感光体6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以将图像显现为调色剂图像,并且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装置65转印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71,其中带状中间转印部件71在与感光体61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旋转运动。通过清洁装置66去除转印以后残留在感光体61的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等。
在成像装置60中,通过这种成像过程形成调色剂图像。在布置了多个成像装置60的情况下,在其它成像装置中也通过与上述成像过程类似的成像过程形成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并且这些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1上并且彼此对准地重叠。另外,在上述成像过程中,从电源(未示出)向充电装置62、显影装置1和一次转印装置65分别施加充电电压、显影电压和一次转印电压。
转印到中间转印部件71上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到纸张9上,其中纸张9从供给装置(未示出)通过二次转印装置72进行传送并且被输送到中间转印部件71与二次转印装置72之间。带状中间转印部件71布置在位于成像装置60的上侧的状态,具体地讲,悬挂在多个带支撑辊71a到71d等上从而沿箭头所示方向旋转。支撑辊71b是张紧辊,支撑辊71c是与二次转印装置抵靠接触的支承辊。在二次转印步骤中,从电源(未示出)向二次转印装置72施加二次转印电压。
在图像形成装置6中,定影装置75在壳体(未示出)的内部空间中设置在位于二次转印装置72的上侧的状态。通过在壳体内设置加热旋转体76和加压旋转体77来构成定影装置75,其中,加热旋转体76采用辊、带等的形式,沿箭头所示方向被旋转驱动并且由加热单元加热并保持在预定的表面温度;加压旋转体77采用辊、带等的形式,在预定压力之下大致沿着轴向与加热旋转体76接触并且跟随加热旋转体76旋转。
通过采用中间转印系统的成像装置60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9送入定影装置75。在定影装置75中,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9在通过加热旋转体76与加压旋转体77之间的接触部分时被加热和加压,由此调色剂图像被熔化并定影在纸张9上。定影结束后,纸张9从定影装置75排出,然后被传送到排出纸张容纳部分等(未示出)。
这里,在曝光装置63中,基于图像处理信号执行曝光,所述图像处理信号是在通过图像处理设备(未示出)对从连接到或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6中的信息源输入的图像信息执行预定处理以后获得的,所述信息源例如是原稿读取装置、外部连接的装备或记录介质读取装置等。采用的曝光装置63例如是组合了多个发光二极管(LED)或各种光学元件的LED阵列。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具有这样一种结构的曝光装置63,在这种结构中,输出用于曝光的光(H)的光输出部分63a一体地设置在曝光装置主体的顶部,同时,包括光输出部分63a的整个装置位于感光体61下侧的位置。
下面详细描述成像装置60中的显影装置1。
如图2到图5等所示,显影装置1包括作为壳体的外壳10、作为显影剂传送体的显影辊20、作为层限制部件的层厚度限制板25和作为显影剂搅拌传送部件的两个推运器30A和30B。在图2中,附图标记3指示包含非磁性调色剂和磁性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其沉积表面等),附图标记E表示当显影装置1执行显影时感光体61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区。
对外壳10进行如下设计:沿着感光体61的旋转轴线方向在与显影区E相对的一侧的位置上形成大致矩形的开口12,并且在开口12的相反侧上形成用作容纳双组分显影剂3的内部空间的显影剂容纳部分13。容纳部分13采用这样一种结构:两排平行的显影剂循环传送通道13b和13c在两个端部彼此连接并且在中心部分通过分隔壁13a分隔。在分隔壁13a的两个端部中,存在分别连接两排显影剂循环传送通道13b和13c的通路14a和14b。
另外,外壳10具有被划分成主体部分10A和盖部分(上盖)10B的结构,其中,主体部分10A位于下侧,在主体部分10A中形成开口12和容纳部分13的主要结构部分,盖部分(上盖)10B连接成覆盖主体10A的上表面部分(顶板),由此形成外壳13的开口12和其余部分(顶部)。图3示出了在去除外壳10的盖部分10B的状态下的外壳主体10A,图4示出了在从主体10A取下并且翻转的状态下的外壳盖部分10B。
显影辊20由圆筒状套筒21和磁辊22构成,套筒21位于外壳10的内部以旋转经过开口12,磁辊22固定在套筒21的内部空间中。显影装置1设置在如下状态:显影辊20(其套筒21)与感光体61的用作显影区E的外周表面部分保持预定距离并且不会与该外周表面部分进行接触。
显影辊20的套筒21由旋转驱动装置(未示出)提供动力并且在箭头所示的方向A(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顺时针方向)上被旋转驱动,同时,从电源(未示出)提供用于在套筒与感光器61之间形成显影电场的显影电压。关于显影电压,例如施加与交流成分叠加的直流电压。另外,套筒21由非磁性材料(例如,不锈钢、铝等)构成,并且形成圆筒形形状,该圆筒形形状的宽度(长度)与感光体6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图像形成区的宽度(长度)基本相同。另外,套筒21布置为与感光体61相对,并且其旋转轴线方向B(见图5和图8)与感光体的旋转轴线方向基本平行。磁辊22具有这样一种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以预定角度布置了多个磁极,这些磁极产生磁场线等从而通过预定磁力将显影剂的磁性载体附着到套筒21的外周表面上。
层厚度限制板25做成板状,其长度与显影剂保持区21a的沿套筒21的旋转轴线方向B的长度基本相同,并且使用非磁性材料(例如,不锈钢)形成。层厚度限制板25安装在外壳10的主体10A中,并且其末端25a以一定间隔与显影辊20(其套筒21)的外周表面相对,用于将保持在外周表面上的双组分显影剂3的层厚度限制为预定厚度。
螺旋推运器30A和30B形成为如下状态:通过搅拌传送双组分显影剂3的突起刮板部分32以预定间距螺旋缠绕在旋转轴31上。螺旋推运器30A和30B安装为在一定方向上受到驱动,从而使得外壳10的显影剂容纳部分13中的两排显影剂循环传送通道13b和13c中的显影剂3沿进入两个传送通道的固定方向(在图3中,箭头C1和C2)传送。
这里,在图2中,附图标记35是磁传感器,用于检测传送通道13b中的显影剂3的调色剂浓度。磁传感器35安装为使检测表面位于在传送通道13b的底部形成的检测和安装开口15(图3)中。另外,在图2中,附图标记28是用于阻挡显影装置1的一部分(上游边缘12b)与感光体61之间的间隙的密封部件。密封部件(间隙阻挡部件)28布置如下:其底端固定到外壳10的开口12的边缘中的上游边缘12b上,其中该上游边缘12b沿显影辊20的套筒21的旋转方向A位于上游侧,并且密封部件28的顶端沿着旋转轴线方向与感光体61的外周表面接触。
在图3中,附图标记16是显影剂补充通道。例如,显影剂补充通道16形成为沿着螺旋推运器30A的轴线方向从传送通道13b的一个端部伸出,并且布置为允许螺旋推运器30A延伸进入补充通道中,同时,在补充通道的侧端侧的顶部形成用于接收从显影剂补充装置(未示出)传送和补充的显影剂的接收口17。从接收口17接收到的补充显影剂通过螺旋推运器30A的传送力传送到传送通道13b。另外,在图4等中,附图标记18表示当将外壳盖部分10B安装到外壳主体10A上时使用的挂钩突起,附图标记19是在进行该安装时使用的挂钩爪。
在显影装置1中,如图2和图4到图6所示,设置了膜部件40,该膜部件40布置如下:一个端部固定在外壳10的开口12的边缘中的下游边缘12a所在侧上,其中该下游边缘12a沿显影辊20中的套筒21的旋转方向A位于下游侧,与上述一个端部相对的一个端部是自由端,并且在通过下游边缘12a以后与保持在套筒21的外周表面部分上的显影剂的层接触。膜部件40位于外壳盖部分10B中。
膜部件40是这样一种部件,即:整体上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并且在套筒21的至少显影剂保持区21a的旋转轴线方向B上的长度大于宽度(在图5中,附图标记W)。关于膜部件40,例如使用形成厚度为50到300μm或大致50到300μm的膜状的合成树脂(例如聚氨酯和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在膜部件40中,纵向端部中的位于套筒21的旋转方向A上游侧的一个端部40a通过诸如双面胶或压敏粘合剂等固定单元连接并固定到形成在外壳10的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上的内壁表面部分10a上。关于用于连接膜部件的一个端部40a的内壁表面部分10a,当膜部件40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接触时,例如基于调整接触角θ的观点设置表面的高度(位置)、水平度等。
另外,膜部件40布置如下:纵向端部中的位于套筒21的旋转方向A下游侧的另一个端部40b是位于外壳10内部的自由端,并且在通过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以后与保持在套筒21的外周表面上的显影剂层(在图6中,由双点划线3a显示的显影剂层的顶面)接触。此时,膜部件40设置成至少在锐角范围内(优选的是,使图6中的接触角θ处于选自θ=15°到60°的数值范围的角度)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接触的状态。
如图6所示,接触角θ是基本与弧K的中心角对应的角度,该弧K是如下圆的位于连接到内壁表面部分10a的内部边缘上的膜部件40的下表面部分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弧,所述圆是以下述的点P为中心点的圆中通过膜部件40的所述下表面部分并且与所述套筒21的外周表面相交的圆,所述点P是连接到壁表面部分10a上的膜部件40首先与所述套筒21的外周表面(不具有显影剂层的状态下的外周表面)接触的点。
如图6所示,这样设置的膜部件40存在于如下状态:逐渐靠近套筒21的外周表面(显影剂的层3a)并且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显影剂的层3a)接触,同时在套筒21的旋转方向A下游侧变小(形成锥状),以在与外周表面接触之前与外周表面一起形成整体上是楔形截面的空间S。此时,作为自由端的另一个端部40b所在侧处于如下状态:可以容易地变形(移动)从而根据要接触的对象的条件产生偏斜。另外,膜部件40处于如下状态:阻挡外壳10的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与套筒21的至少显影剂保持区21a中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
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在显影装置1中,设置了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其中,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在通过外壳10的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以后分别与位于显影辊的套筒21中的显影保持区21a的外侧的外周表面的两个端部21b和21c接触。
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是长边沿着套筒21的旋转方向A的大致矩形部件,并且通过诸如双面胶或压敏粘合剂等固定单元连接/固定到外壳盖部分10B的内壁表面部分上,从而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的两个端部21b和21c接触预定宽度和预定长度。关于端部密封部件50,例如,使用由特氟隆(注册商标)等形成的2到6mm厚的毡。如图8所示,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布置为在与套筒21的显影剂保持区21a的外侧边界(由图中的虚线指示的部分)形成间隙α的状态下与套筒端部21b和21c接触。
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B阻挡外壳盖部分10B与套筒21的两个端部21b和21c的上部之间的间隙,由此阻止显影剂3(主要是调色剂)从开口12通过该间隙泄露到外部。
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膜部件40设置为允许在沿着显影辊的套筒21的旋转轴线方向B的纵向上的两个端部40c和40d延伸到与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到图6所示,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的位于开口的下游边缘12a侧的上游端部50a与膜部件40的一个端部40a相比位于外壳10的更靠后侧(套筒21的旋转方向A下游侧)。因此,膜部件40与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的上游端部50a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如图8所示,由于这种重叠,在开口的下游边缘12a所在侧,通过膜部件40阻挡套筒21的显影剂保持区21a与端部密封部件50A或50B之间的间隙(由上述间隙α指示的套筒端部区域),并且消除了可能允许外壳10内部(外壳部分13)的显影剂3泄露到外壳外部的间隙通道。
如图5到图9所示,在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中,在与套筒21的显影剂保持区21a相邻的端部50c处,形成了向显影剂保持区21a突起的凸起52,凸起52包括与膜部件40重叠的部分。如果凸起52突入到套筒21的至少显影剂保持区21a与端部密封部件50A或50B之间的间隙中,则凸起52是足够的。另外,该凸起设置为其进入套筒21的显影剂保持区21a内部的部分的尺寸可以尽可能的小。
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的凸起52阻止套筒21的显影剂保持区21a与端部密封部件50A或50B之间的间隙与开口的下游边缘12a侧连通,由此可靠地阻断了可能允许外壳10(外壳部分13)中的显影剂3穿过间隙并泄露到外壳外部的间隙通道。
另外,如图4、图7到图9所示,在膜部件40中,在与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重叠的端部40c和40d上形成凹槽部分42,该凹槽部分42避免与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的最伸向膜部件40侧的角部50e接触。对凹槽部分42的位置、形状和尺寸进行设置以便不会与端部密封部件的角部50e部分接触,使得当将端部密封部件的端部40c和40d布置在与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重叠的状态下时,可以保持不会担心骑在端部密封部件的角部50e上并且由于角部的影响而局部变形的状态(姿势)。
由于存在凹槽部分42,即使当膜部件40的端部40c和40d布置为与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重叠时,也可以防止上述端部40c和40d骑在端部密封部件的角部50e上以及局部变形,并且可以将端部40c和40d保持在与除端部40c和40d以外的中心部分的状态相同的状态。
下面描述显影装置1的操作。
首先,在显影装置1中,当图像形成装置6进入图像形成的操作时间时,显影辊20和螺旋推运器30A和30B开始进行旋转,同时对显影辊20施加显影电压。结果,分别通过旋转螺旋推运器30A和30B的搅拌在箭头C1和C2的方向上经由显影剂容纳部分13的循环通道13b和13c传送容纳在外壳10的显影剂容纳部分13中的双组分显影剂3,由此整体循环的状态下传送显影剂(见图3)。此时,双组分显影剂3中的调色剂与载体被彻底搅拌,并且被摩擦充电和静电附着到载体的表面上。
接下来,由靠近显影辊20侧的螺旋推运器30B传送的双组分显影剂3的一部分通过磁力被吸附到显影辊20上并且保持在显影辊20上,也就是说,保持如下状态:大量附着有调色剂的磁性载体通过磁辊22的磁力连接成链条一样并且象麦穗一样竖立,以在显影辊20的旋转套筒21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磁刷。然后,在随着套筒21的旋转而被传送的过程中,保持在套筒21上的双组分显影剂3通过与层厚度限制板25形成的固定间隙,其中,对通过状态进行限制以产生基本恒定的层厚度(磁刷的高度)。
具有这种限制后的层厚度的双组分显影剂3通过显影辊20的套筒21的旋转传送到外壳10的开口12中的与感光体61相对的显影区E。然后,在磁刷的末端与感光体61的外周表面接触的状态下,传送到显影区E的双组分显影剂3通过显影区E,并且在通过过程中,通过由施加到显影辊20上的显影电压在显影辊20与感光体61之间形成的显影(交替)电场的作用,仅仅调色剂被静电附着到感光体61上的静电潜像上,由此执行通过显影装置1进行的静电潜像的显影。
另一方面,显影辊20上的没有参与显影的双组分显影剂3在通过显影区E以后在被保持在套筒21的外周表面上的状态下通过开口12,并且传送到外壳10的内部,然后,显影剂原则上与套筒21分离并且返回到外壳10的内部(容纳部分)。分离并返回的显影剂3在外壳10的显影剂容纳部分13中被再次搅拌,并且在显影剂容纳部分13中受到搅拌的双组分显影剂3被供应并且保持在显影剂从其分离的显影辊20上,从而可以基于上述的原理重新补充显影剂。
在显影装置1中,在外壳10的显影剂容纳部分13的内部产生的显影剂3(实际上,调色剂)是漂浮的,并且一部分漂浮的显影剂3在外壳盖部分10B的内壁表面上滑动,从而经由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泄露到外部。
然而,在本发明的显影装置1中,如上所述,通过膜部件40阻止漂浮的显影剂从外壳10的内部(容纳部分13)泄露到外部,并且阻止漂浮的显影剂经由开口的下游边缘12a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泄露到外部,其中,所述膜部件40用于阻挡外壳盖部分10B的开口的边缘中的下游边缘12a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
另外,在显影装置1中,在通过外壳盖部分10B的开口的边缘中的下游边缘12a以后保持在显影辊的套筒21上的双组分显影剂3的磁刷层(3a)与膜部件40接触并且通过该膜部件40,其中该膜部件40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接触并且从下游边缘12a逐渐地接近外壳10的内部。
此时,如上所述,膜部件40在套筒21的旋转方向A下游侧逐渐减小,从而在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显影剂的层3a)接触之前与该外周表面一起形成整体上为楔形截面的空间S。因此,套筒21上的双组分显影剂3的磁刷层(3a)在通过下游边缘12a以后通过膜部件40,并且与膜部件40柔和地接触,不会对膜部件40的底表面产生瞬间的强烈碰撞。也就是说,该磁刷层可以通过膜部件40而不会由于与膜部件的接触而受到有力碰撞。
此外,膜部件40具有可变形的挠性以便承受偏转,并且同时保持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接触侧的端部40b自由,由此,即使当保持在套筒21上的显影剂3的保持量(层厚度、磁刷的高度、传送量)改变时,膜部件也可以变形或偏移以适应改变后的状态。另外,通过这种变形或偏移,套筒21上的显影剂3的磁刷层在通过下游边缘12a以后可以通过膜部件40而不会由于与膜部件的接触而受到有力撞击。
结果,防止保持在套筒21上的显影剂3在通过下游边缘12a以后由于与膜部件40进行接触时的撞击而从磁刷部分脱落和漂浮,由此防止这些显影剂3经由外壳10的开口的下游边缘12a泄露到外部。
另外,在显影装置1中,外壳10内部(容纳部分3)的显影剂不能从膜部件40与端部密封部件50A或50B之间部分地泄露。
因此,在显影装置1中,泄露到外壳10的外部的显影剂没有位于外壳10的开口12的边缘中的下游边缘12a与显影辊的套筒21的外周表面之间。
基于这些效果,对于显影装置1来说,不用担心从外壳10的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与套筒21的外周表面之间泄露的显影剂3漂浮并附着到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的外周表面侧并且逐渐累积,或者不用担心附着并累积的显影剂3由于一些振动等而成块掉落。
另外,对于使用这种显影装置1的图像形成装置6来说,不用担心累积在显影装置1中的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的外周表面侧上的显影剂3成块掉落并从而污染图像形成装置6的壳体内部。尤其是,对于这种图像形成装置6来说,不用担心显影剂3掉落或漂浮以附着到位于显影区E下面的位置的曝光装置63的光输出部分62a以及光输出部分62a受到显影剂3的污染而导致曝光故障。
[其它实施例]
在以上示例性实施例的显影装置1中,如图10所示,也可以使用在端部40c和40d中没有形成凹槽部分42的膜部件40B作为膜部件40。当膜部件几乎不会遭受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的上游端部50a的与膜部件重叠的角部50e的影响(例如,变形)时,例如当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是软材料或者与膜部件重叠的部分的厚度较小时,可以采用这种膜部件40B。此外,对于膜部件40B,还可以应用由其它材料构成的或具有其它形式、尺寸等的片状部件,只要该片状部件至少具有挠性即可。
另外,关于将膜部件40固定到外壳10的方法,除了以上示例性实施例的方式(图6)以外,例如,还可以采用下面的结构。作为实例,可以采用如图11所示的方法,其中,膜部件40B的在磁辊21的旋转方向A上游侧的一个端部40a缠绕在外壳10的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上,以将膜部件固定在向下游边缘12a的外表面部分进行延伸的状态;还可以采用如虚线所示的方法,其中,膜部件40C的一个端部40a固定到内壁上的与外壳10的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相比更靠近内侧的位置。
另外,在显影装置1中,还可以应用没有形成凸起52的端部密封部件作为端部密封部件50A和50B。另外,在显影装置1中,如图11中的虚线所示,可以相对于外壳10的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在磁辊21的旋转方向A下游侧的内壁表面上形成凸起49,该凸起49突起以靠近磁辊21的外周表面。在这种情况下,凸起49的形成位置例如位于磁辊21的旋转方向A下游侧上的另一个端部40b(膜部件40的端部40b)的上方(凸起49A),或者位于与膜部件40的另一个端部40b相比更靠近磁辊21的旋转方向A上的下游侧的内壁表面上(凸起49B)。
设置有膜部件40的显影装置优选是这样一种显影装置,其中,与以上示例性实施例的实例一样,外壳10的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位于显影辊20(套筒21)的旋转中心点的上方,但是也可以是这样一种显影装置,其中,开口12的下游边缘12a位于显影辊20(套筒21)的旋转中心点的下方。此外,设置有膜部件40的显影装置例如还可以是使用由调色剂构成的所谓的单成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只要它是有效的即可。
使用设置有膜部件40的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6可以是使用一个或多个成像装置61而没有采用中间转印系统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关于成像装置61中的曝光装置,替代在以上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曝光装置,还可以应用这样一种曝光装置,其中,光输出部分63a形成为与曝光装置的主体分开的独立单元,并且光输出部分63a位于感光体61下方的位置。
上面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是用于展示和说明的目的的,而不穷尽性的或者意在将本发明限制于公开的具体形式。显而易见的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多种变型和改变。选择并描述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由此使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可以明白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并且本发明具有适于所设想的具体应用的各种变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8)

1.一种显影装置,包括:
壳体,包括:
容纳部分,其容纳显影剂;
上游边缘和下游边缘,其分别位于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以及
矩形开口,其与使用所述显影剂执行显影的显影区相对,所述矩形开口位于所述上游边缘与下游边缘之间;
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且旋转经过所述矩形开口,并且所述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通过将所述显影剂保持在外周表面上来将所述显影剂传送到所述显影区;
挠性片状部件,其包括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所述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分别位于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所述挠性片状部件的上游端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下游边缘上,所述挠性片状部件的下游端部是自由端并且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所述矩形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沿着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与显影剂层接触,所述显影剂层保持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外周表面的作为显影剂保持区的部分上;以及
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所述矩形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分别与所述外周表面的沿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位于所述显影剂保持区外侧的两个端部接触,
其中,所述挠性片状部件的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均延伸到与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所述挠性片状部件具有凹槽部分,所述凹槽部分位于所述挠性片状部件的与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重叠的端部,以避免与在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的沿着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端形成的角部接触;并且
所述挠性片状部件在其沿着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凹槽部分下游的部分处与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平面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在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的与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所述显影剂保持区相邻的端部上,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具有朝向所述显影剂保持区侧突起的凸起,所述凸起包括与所述挠性片状部件重叠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挠性片状部件具有所述凹槽部分,以避免在与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重叠的两个端部与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的一部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挠性片状部件是厚度在50μm到300μm之间并且由合成树脂构成的膜状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合成树脂包含聚氨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至少一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中,
所述挠性片状部件在15°到60°的接触角度范围内与所述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的外周表面接触。
7.一种显影装置,包括:
壳体,包括:
容纳部分,其容纳显影剂;
上游边缘和下游边缘,其分别位于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以及
矩形开口,其与使用所述显影剂执行显影的显影区相对,所述矩形开口位于所述上游边缘与所述下游边缘之间;
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且旋转经过所述矩形开口,并且所述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通过将所述显影剂保持在外周表面上来将所述显影剂传送到所述显影区;
挠性片状部件,其包括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所述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分别位于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所述挠性片状部件的上游端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下游边缘上,所述挠性片状部件的下游端部是自由端并且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所述矩形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沿着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与显影剂层接触,所述显影剂层保持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外周表面的作为显影剂保持区的部分上;以及
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所述矩形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分别与所述外周表面的沿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位于所述显影剂保持区外侧的两个端部接触,
其中,所述挠性片状部件的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均延伸到与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的一部分重叠的位置;
在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的与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所述显影剂保持区相邻的端部上形成有凸起部件,所述凸起部件朝向所述显影剂保持区侧突起并且包括与所述挠性片状部件重叠的部分,
所述挠性片状部件具有凹槽部分,所述凹槽部分位于所述挠性片状部件的与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重叠的端部,以避免与在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的沿着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端形成的角部接触;以及
所述挠性片状部件在其沿着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位于所述凹槽部分下游的部分处与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平面接触。
8.一种显影装置,包括:
壳体,包括:
容纳部分,其容纳显影剂;
上游边缘和下游边缘,其分别位于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以及
矩形开口,其与使用所述显影剂执行显影的显影区相对,所述矩形开口位于所述上游边缘与下游边缘之间;
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且旋转经过所述矩形开口,并且所述圆筒状的显影剂传送体通过将所述显影剂保持在外周表面上来将所述显影剂传送到所述显影区;
挠性片状部件,其包括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所述上游端部和下游端部分别位于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所述挠性片状部件的上游端部固定在所述壳体的下游边缘上,所述挠性片状部件的下游端部是自由端并且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所述矩形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沿着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与显影剂层接触,所述显影剂层保持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外周表面的作为显影剂保持区的部分上;以及
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部,并且在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通过所述矩形开口的下游边缘的位置分别与所述外周表面的沿所述显影剂传送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位于所述显影剂保持区外侧的两个端部接触,
其中,所述挠性片状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平面接触,
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包括凸起部分,所述凸起部分从所述挠性片状部件与所述显影剂泄露防止部件平面接触的部分朝向所述显影剂保持区侧突起,并且
所述挠性片状部件与所述凸起部分、除所述凸起部分以外的部分平面接触。
CN2009101739113A 2008-12-17 2009-09-17 显影装置和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175093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20520 2008-12-17
JP2008320520A JP4683122B2 (ja) 2008-12-17 2008-12-17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750938A CN101750938A (zh) 2010-06-23
CN101750938B true CN101750938B (zh) 2013-12-25

Family

ID=42240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39113A Active CN101750938B (zh) 2008-12-17 2009-09-17 显影装置和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69737B2 (zh)
JP (1) JP4683122B2 (zh)
KR (1) KR101300262B1 (zh)
CN (1) CN1017509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109649A (ja) * 2012-11-30 2014-06-12 Brother Ind Ltd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4109648A (ja) 2012-11-30 2014-06-12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
JP6362023B2 (ja) 2014-02-18 2018-07-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61813A (ja) * 2014-02-27 2015-09-0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制限機構、清掃装置、像保持体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612547B2 (en) * 2015-03-05 2017-04-04 Ricoh Company, Ltd.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6167046A (ja) * 2015-03-05 2016-09-15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210039054A (ko) 2019-10-01 2021-04-09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공기 유입을 차단하는 탄성 필름을 구비하는 현상기
JP7482392B2 (ja) 2020-04-21 2024-05-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19504B2 (ja) * 1991-12-19 2001-10-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とそれを備えた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4161404B2 (ja) * 1998-05-01 2008-10-08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3441980B2 (ja) * 1998-08-31 2003-09-0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US6826378B2 (en) * 2003-02-24 2004-11-30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eveloping device and developing method
JP2007271735A (ja) * 2006-03-30 2007-10-18 Oki Data Corp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82641B2 (ja) 2006-09-29 2012-02-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1-316500A 1999.11.16
JP特开平6-130804A 1994.05.13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683122B2 (ja) 2011-05-11
US8369737B2 (en) 2013-02-05
CN101750938A (zh) 2010-06-23
JP2010145570A (ja) 2010-07-01
US20100150603A1 (en) 2010-06-17
KR101300262B1 (ko) 2013-08-23
KR20100070284A (ko) 2010-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50938B (zh) 显影装置和使用该显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0435040C (zh) 显影装置和印刷装置
US777857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CN100535797C (zh) 成像设备和密封牵引器
CN103163765A (zh) 成像装置
CN102645873A (zh) 显影装置和成像设备
JP5476695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6371303B (zh) 清洁装置和具有该清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5919666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3922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とトナー補給方法
US2007008680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pplying developing bias voltage i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091962B2 (en) Cartridge, developing cartridg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20109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7437103B2 (en) Imaging apparatus
US698076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070048028A1 (en) Developer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818024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2942671B1 (en) Developing unit, image form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829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39977A (ja) 一成分現像装置
JP2007292974A (ja) 現像装置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69368A (ja) 帯電装置、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167282A (ja) 一成分現像装置
JPH10307463A (ja) 一成分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が装着された電子写真装置
JPH0375668A (ja) 現像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