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18803A - 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618803A
CN101618803A CN200910147267A CN200910147267A CN101618803A CN 101618803 A CN101618803 A CN 101618803A CN 200910147267 A CN200910147267 A CN 200910147267A CN 200910147267 A CN200910147267 A CN 200910147267A CN 101618803 A CN101618803 A CN 101618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unit
temperature
heater
warm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47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618803B (zh
Inventor
奥村启二
山口义广
杉岛芳雄
泉地祥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M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Mita Corp filed Critical Kyocera M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618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88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6188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6188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00Separating articles from piles
    • B65H3/46Supplementary devices or measures to assist separation or prevent double feed
    • B65H3/60Loosening articles in pi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02Supply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Cassettes therefor
    • G03G15/6511Feeding devices for picking up or separation of copy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4Modifying physical properties
    • B65H2301/5143Warm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6/00Means using fluid
    • B65H2406/10Means using fluid made only for exhausting gaseous medi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所述供纸装置用于提供薄片体形记录介质,其包括:薄片体容纳部,容纳由多个薄片体形记录介质构成的薄片体摞;以及第一暖风单元,所述第一暖风单元具有第一吹出口,所述第一吹出口向容纳在所述薄片体容纳部中的薄片体摞的上面吹拂暖风。由此,本发明的供纸装置与以往的大型侧向暖风辅助相比,薄片体的分开效率高,而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Description

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利用暖风辅助的薄片体分开机构的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打印机、复印机以及传真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作为连续地提供给图像形成部的薄片体形记录介质,通常使用优质纸或复印机制造商指定的普通纸等裁切好的薄片体。这种优质纸或普通纸等裁切好的薄片体的表面光滑度低,所以薄片体间的贴紧力较低。因此,在从供纸盒等薄片体放置部将薄片体一张张送出时,比较容易防止多张裁切好的薄片体贴紧在一起被提供的重叠输送。此外,在使用这些裁切好的薄片体的情况下,即使发生重叠输送,通过设置分离滚轮、分离衬垫或分离爪等,也能够较好地将裁切好的薄片体一张一张地送出。
但近年来,薄片体形记录介质正不断向多样化发展,已经并不是仅使用优质纸或普通纸等表面光滑度低的薄片体。尤其是伴随图像形成装置的彩色化技术的发展,目前也使用白度增加并发出光泽的涂布纸(为了适当改进印刷,在薄片体的双面或单面上涂布作为一种涂料的涂布颜色的复合薄片体)等表面光滑度高的薄片体。即,对同一种机器,不仅仅使用优质纸或普通纸,也使用如上所述的涂布纸,以及胶片薄片体、描图纸(tracing paper)等。其中,涂布纸、胶片薄片体、描图纸等由于薄片体间的贴紧力强,所以很难防止薄片体的重叠输送,因而对于供纸(送出薄片体)必需要有特别的对策。
此外,放在薄片体放置部的薄片体摞的上面或外周部分因与外部空气接触,所以容易吸收较多湿气。即,薄片体摞的上面和侧面由于吸湿而膨润,另一方面,薄片体摞的内侧与上面和侧面相比由于吸收湿气少所以膨润度低。结果,薄片体摞的内侧空间(薄片体之间的空间)变为负压,导致薄片体之间贴紧。
因此,在大型复印机等中,为了在供纸之前化解薄片体间的贴紧、分开薄片体摞,采用具有向薄片体摞侧面吹拂暖风的机构(以下称为“侧向暖风辅助”)的供纸装置。
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48366号公开了一种技术,即,在利用侧向暖风辅助的薄片体分开方法中,通过适当调整吹拂薄片体摞侧面的侧向暖风的湿度,来提高薄片体的干燥效率。
但是,在上述利用侧向暖风辅助的以往的薄片体分开技术中,由于暖风难以到达离开暖风吹出口的区域,所以不容易使暖风吹入贴紧性特别强的薄片体的外周附近而分开薄片体。即,在以往的利用侧向暖风辅助的情况下,作为所需要的暖风吹拂装置、加热装置以及驱动源等结构,如果不使用大型的装置,则得不到良好的分开效果。因此,利用侧向暖风辅助的以往的薄片体分开技术仅适用于容纳张数从2000张到4000张左右的相对大型的供纸台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能够设置在小空间并利用暖风辅助的薄片体分开机构的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纸装置,用于提供薄片体形记录介质,所述供纸装置包括:薄片体容纳部,容纳由多个薄片体形记录介质构成的薄片体摞;以及第一暖风单元,具有第一吹出口,所述第一吹出口向容纳在所述薄片体容纳部中的薄片体摞的上面吹拂暖风。
按照上述的结构,作为利用暖风吹拂(暖风辅助)的薄片体分开机构,具备向薄片体摞的上面吹拂暖风的第一暖风单元。该暖风以覆盖薄片体摞外周的方式流动。薄片体摞的上面和侧面由于吸湿而膨润,贴紧性高难以分开,但利用上述结构,可以向薄片体摞的上面和外周附近集中送入暖风。由此,可以使薄片体摞的上面和外周部分的吸湿度立刻降低,通过消除该部分的膨润状态,也可以消除薄片体摞内侧(薄片体形记录介质之间的空间)的负压。由此,可以使容纳在薄片体容纳部内的薄片体形记录介质之间的贴紧力降低,可以在供纸之前有效地分开薄片体摞。
此外,由于第一暖风单元将暖风集中送入由于吸湿而膨润的整个薄片体摞的上面和外周附近,所以与以往的大型侧向暖风辅助相比,薄片体的分开效率高,可以使供纸装置小型化。
在所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吹出口在所述薄片体摞的上方,与所述薄片体摞的上面相对设置。按照该结构,可以可靠地向薄片体摞的上面吹拂暖风。
在所述结构中,可以还包括:薄片体放置板,其供纸方向的上游一侧端部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薄片体容纳部内,所述薄片体放置板用于放置所述薄片体形记录介质;以及升降机构,使所述薄片体放置板的供纸方向下游一侧的端部升降,以使所述薄片体放置板在能够提供薄片体形记录介质的第一位置与从该第一位置退避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所述的悬臂升降机构(利用升降机构使供纸方向上游一侧端部被支撑成转动自如的薄片体放置板升降的机构)大多用于小型的供纸装置。如上所述,利用第一暖风单元的暖风分开机构,由于薄片体分开效率高,所以即使是少量的暖风也可以在供纸之前有效地分开容纳在薄片体容纳部中的薄片体形记录介质。因此,如果将第一暖风单元组装在具有悬臂升降机构的小型供纸装置内,则可以充分发挥分开效果,非常适用于小型的供纸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搓纸辊,当所述薄片体放置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搓纸辊与所述薄片体摞的上面抵接,送出该薄片体摞最上面的薄片体形记录介质,其中,所述第一暖风单元配置在供纸方向上比所述搓纸辊更靠向上游一侧。
按照该结构,第一暖风单元设置在所述搓纸辊的供纸方向的上游一侧。这样,通过利用供纸装置内空余的空间设置薄片体分开效率高的第一暖风单元,可以实现也能适用于小型化供纸装置的利用暖风辅助的薄片体分开机构。
即,在使用悬臂升降机构的情况下,设置所述搓纸辊的供纸方向的下游一侧由于要提升薄片体摞,并且设置该搓纸辊等,几乎没有富余空间。另一方面,所以供纸方向的上游一侧由于不需提升薄片体摞,相对的在空间上有富余。如果将第一暖风单元组装在该有富余的空间内,则不需要为了设置第一暖风单元而使装置的外形变大,可以实现供纸装置的小型化。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第二暖风单元,所述第二暖风单元具有向所述薄片体摞的平行供纸方向的侧面吹拂暖风的第二吹出口。
按照该结构,作为利用暖风的薄片体分开机构,除了薄片体分开效率高的第一暖风单元,还包括向由多个薄片体形记录介质构成的薄片体摞的侧面吹拂暖风的第二暖风单元,所以可以得到更好的薄片体分开效果。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第二暖风单元,具有第二吹出口,所述第二吹出口向由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薄片体放置板所支撑的薄片体摞的平行于供纸方向的侧面吹拂暖风;以及高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出所述薄片体摞的上面与所述搓纸辊抵接;其中,所述第二吹出口在供纸方向的垂直剖面上,定向于所述搓纸辊与薄片体摞的上面抵接的点,所述第二暖风单元根据所述高度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向所述侧面吹拂暖风。
按照该结构,在高度检测机构检测到薄片体摞的上面处于与搓纸辊抵接的供纸位置后,第二暖风单元动作。此外,第二暖风单元的第二吹出口在供纸方向的垂直剖面上,定向于所述搓纸辊与薄片体摞的上面抵接的点。因此,可以将暖风集中吹向恰好位于由所述搓纸辊取出位置的薄片体形记录介质的侧面,可以有效地向该部分的薄片体之间吹拂暖风。由此,即使第二暖风单元不是大型的,也可以在供纸之前有效地分开薄片体摞。其结果,既可以实现具备利用暖风的薄片体分开机构的供纸装置整体的小型化,薄片体分开效果又好。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搓纸辊配置成与所述薄片体摞的供纸方向前端一侧的上面接触;所述第二吹出口定向为:相对于与所述供纸方向垂直的方向具有角度,以向所述薄片体摞的中央方向吹出暖风。
按照该结构,可以将从第二吹出口吹出的暖风封在薄片体摞的薄片体之间。即,在相对于与所述供纸方向垂直的方向成一定角度,以向所述薄片体摞的中央方向吹出暖风的情况下,由于薄片体的重量,供纸方向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下垂,成为像用盖子盖住的状态,使暖风不向外散失而是大范围地吹入到薄片体摞的深处。由此,即使是相同量的暖风,在供纸之前也可以更有效地分开薄片体摞。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温度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供纸装置内的温度,所述第一暖风单元包括:第一吸入口,能够吸入空气;第一送风部,从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产生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流;以及第一加热部,加热由所述第一送风部吸入的空气;所述第二暖风单元包括:第二吸入口,能够吸入空气;第二送风部,从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产生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流;以及第二加热部,加热由所述第二送风部吸入的空气;所述温度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动作,控制所述供纸装置内的温度。
按照该结构,通过利用温度控制部控制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的动作,可以使所述供纸装置内的温度成为适合薄片体摞分开的温度。
在这种情况下,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加热部的温度,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所述供纸装置内的空气,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所述供纸装置内或供纸装置外的空气,所述温度控制部从供纸准备期间开始起,使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都动作,如果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达到规定的上限温度,则所述温度控制部使所述第一加热部停止动作,在所述第一加热部的动作停止后,所述温度控制部将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作为所述供纸装置内的温度,控制该供纸装置内的温度。
按照该结构,从供纸准备期间开始起,温度控制部使第一加热部和第二加热部双方都动作。因此,通过在该供纸准备期间内使供纸装置内的温度瞬间上升,可以使供纸装置内的薄片体摞的相对湿度瞬间降低,从而使薄片体摞在供纸之前处于容易分开的状态。
此外,如果利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第一加热部的温度达到上限温度,则所述温度控制部使所述第一加热部停止动作。其中,由于从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供纸装置内的空气,所以因第一加热部停止动作,使该第一加热部的温度渐渐降低,最后与该供纸装置内的温度大体相等。因此,此后第一温度检测部就作为检测供纸装置内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起作用。由此,根据第一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可以管理供纸装置内的温度。
通过具备这种温度控制机构,可以将供纸装置内的温度保持在使薄片体摞的吸湿度降低的合适温度。由此,在供纸之前就可以更有效地分开薄片体,能可靠地防止发生重叠输送等问题。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加热部的温度,如果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达到规定的上限温度,则所述温度控制部使所述第二加热部停止动作。
按照该结构,第一加热部停止动作后,第二加热部继续动作,直到第二温度检测部检测到所述第二加热部的温度达到上限温度为止。而且,如果第二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第二加热部的温度达到上限温度,则所述温度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述第二加热部也停止动作。其后,如果检测供纸装置内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部检测到第一加热部的温度(供纸装置内的温度)降低到下限温度,则所述温度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述第二加热部再次动作。
通过具备这种控制供纸装置内温度的温度控制机构,可以更容易且准确地进行控制,将供纸装置内的温度保持在合适温度。由此,在供纸之前,可以更有效地分开薄片体,从而能可靠地防止发生重叠输送等问题。
或者,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加热部的温度,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所述供纸装置内或供纸装置外的空气,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所述供纸装置内的空气,所述温度控制部从供纸准备期间开始起,使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都动作,如果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达到规定的上限温度,则所述温度控制部使所述第二加热部停止动作,在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动作停止后,所述温度控制部将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作为所述供纸装置内的温度,控制该供纸装置内的温度。
按照该结构,与上述情况相反,根据第二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可以管理供纸装置内的温度,也具有相同的优点。
在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加热部的温度,如果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达到规定的上限温度,则所述温度控制部使所述第一加热部停止动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供纸装置,用于提供薄片体形记录介质;以及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括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在从所述供纸装置提供的薄片体形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其中,所述供纸装置具有如上所述的任意一种供纸装置的结构。
按照该结构,作为利用暖风的薄片体分开机构,有具备与以往的大型侧向暖风辅助相比薄片体分开效率更高的第一暖风单元的供纸装置。由此,可以实现供纸装置的小型化,所以也使得具备利用暖风的薄片体分开机构的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整体小型化。
在上述结构中,优选的是:所述供纸装置能够多层重叠地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下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打印机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打印机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将图3所示的供纸装置中的供纸盒从供纸装置主体拉出状态的立体图。
图5A、图5B是表示供纸装置所搭载的位置检测传感器的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供纸装置所搭载的上暖风单元的暖风吹拂方向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上暖风单元的暖风吹拂方向的模式图。
图8是用于说明上暖风单元的搭载位置的供纸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上暖风单元的主要部分结构的垂直方向的剖面图。
图10是上暖风单元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0的供纸装置所搭载的侧向暖风单元的主要部分水平方向的剖面图。
图13是侧向暖风单元的立体图。
图14和图15是表示侧向暖风单元的暖风吹出口配置位置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侧向暖风单元的暖风吹拂方向的说明图。
图17A、图17B是用于说明侧向暖风单元的暖风吹拂状态的说明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侧向暖风和上暖风吹拂方向的供纸盒的立体图。
图19A、图19B、图19C是表示侧向暖风和上暖风吹拂方向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第三、第四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部的功能框图。
图21是表示利用第三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部的供纸单元内温度控制工序的流程图。
图22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工序的时序图。
图23是表示利用第四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部的供纸单元内温度控制工序的流程图。
图24是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工序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带有相同附图标记的部件等表示相同的组成部分,酌情省略对这些部件的重复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对于进行说明时不需要的部件等,也酌情省略图示。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和图2,对具备本发明一种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供纸装置(供纸单元130)的图像形成装置(彩色打印机1)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结构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彩色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主体(装置主体)200,直接或经由LAN与个人计算机(PC)等(图中没有表示)连接;以及薄片体供给部100,设置在打印机主体200的下方,能将各种尺寸的薄片体P与其尺寸对应分别容纳。此外,彩色打印机1也具有控制该彩色打印机1动作的控制电路等通常设置在彩色打印机中的其他构成要素。
如图2所示,打印机主体200包括调色剂容器900Y、900M、900C及900K、中间转印单元92、图像形成单元93、曝光单元94、薄片体供给部100、定影单元97、出纸单元96、装置主体的壳体90、上盖911以及前盖912。
图像形成单元93具有黄色用调色剂容器900Y、品红色用调色剂容器900M、青色用调色剂容器900C、黑色用调色剂容器900K以及配置在它们下方的对应YMCK各颜色的显影装置10Y、10M、10C、10K。
图像形成单元93还分别具有承载各颜色调色剂像的感光鼓17(以电子照相方式形成潜影的感光体)。感光鼓17可以采用使用非晶态硅(a-Si)类材料的感光鼓。分别从对应的调色剂容器900Y、900M、900C以及900K向各感光鼓17提供黄色、品红色、青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此外,图像形成单元93是可以形成所述全彩色图像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形成黑白图像或非全彩色的彩色图像的结构。
在感光鼓17的周围,配置有带电器16、显影装置10(10Y、10M、10C、10K)、转印器(转印辊)19以及清洁装置18等。带电器16使感光鼓17的表面均匀带电。带电后的感光鼓17的表面由曝光单元94进行曝光形成静电潜影。显影装置10Y、10M、10C以及10K使用分别从调色剂容器900Y、900M、900C以及900K提供的各颜色的调色剂,使在各感光鼓17上形成的静电潜影显影(可视化)。转印辊19隔着中间转印带921与感光鼓17形成夹缝部,将感光鼓17上的调色剂像第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921上。清洁装置18清扫转印调色剂像后的感光鼓17的圆周面。
各显影装置10Y、10M、10C以及10K具有箱体20,在该箱体20的内部装有具有磁性载体和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此外,在箱体20内箱体底部附近,以能够转动的方式配置有将长边方向作为轴向、并排的两个搅拌辊11、12(显影剂搅拌部件)。
在箱体20内部的底面,设置有显影剂的循环路径,搅拌辊11、12设置在所述循环路径内。在搅拌辊11、12之间的轴向上设置有从箱体底部直立设置的隔板201。该隔板201划分所述循环路径,使所述循环路径以环绕隔板201周围的方式形成。双组分显影剂沿该循环路径由搅拌辊11和12搅拌,边被输送边带电。
双组分显影剂边由搅拌辊11和12搅拌边在箱体20内循环,使调色剂带电,并且搅拌辊11上的双组分显影剂由位于上侧的磁辊14吸引而被输送。被吸引的双组分显影剂在磁辊14上形成磁刷(图中没有表示)。磁刷由刮板13限制层厚。利用磁辊14与显影辊15之间的电位差在显影辊15上形成调色剂层,并利用该调色剂层使感光鼓17上的静电潜影显影。
曝光单元94具有光源、多面反射镜、反射镜、偏转镜等各种光学类设备,通过向分别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单元93中的感光鼓17的圆周面照射基于图像数据的光,形成静电潜影。
中间转印单元92具备中间转印带921、驱动辊922以及从动辊923。中间转印带921从多个感光鼓17以重叠涂覆的状态第一次转印调色剂像,在第二次转印部98,将该调色剂像第二次转印到从供纸单元130提供的薄片体P上。驱动辊922和从动辊923驱动中间转印带921周向转动。驱动辊922和从动辊923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图中省略的壳体上。
定影单元97对从中间转印单元92第二次转印到薄片体P上的调色剂像实施定影处理。定影处理结束后附有彩色图像的薄片体P向形成在装置主体200上部的出纸单元96排出。
出纸单元96将从定影单元97输送来的薄片体P排出到作为出纸盘的上盖911上。
薄片体供给部100具备以装拆自如的方式安装在打印机主体200中的多层(在本实施方式为三层)的供纸单元130(供纸装置)。供纸单元130装有由将形成图像的多个薄片体P构成的薄片体摞S,并安装成相对于壳体90可以装拆。在各层的供纸单元130中,分别储存所述的各种尺寸的薄片体摞S。在图像形成动作过程中,在被选择的供纸单元130中,利用设置在该供纸单元130中的搓纸辊40的驱动,将薄片体摞S最上层的薄片体P一张张地取出送向供纸通道133,并导入图像形成部93。
各供纸单元130具备在打印机主体200的下部多个重叠、可以后安装的输送机构,这样,所希望层数的供纸单元130什么时候都能后安装到打印机主体200中。即,通过在打印机主体200的下部将各供纸单元130多个重叠,各供纸单元130所具有的输送机构相互结合,形成向打印机主体200延伸的一个供纸通道133。由此,可以将供纸单元130多个重叠进行后安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了薄片体供给部100由三层的供纸单元130构成的例子,但不限于此,对于薄片体供给部100由一层、两层、或四层以上的供纸单元构成的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也同样可以适用。
下面,参照图1、图3至图9,对供纸单元13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供纸单元130包括供纸盒130A和供纸单元主体130B。供纸盒130A可以相对于供纸单元主体130B进退滑动。供纸盒130A和供纸单元主体130B可以采用通常的滑动机构(拉出机构)。
图3是供纸单元130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将供纸盒130A从供纸单元主体130B拉出状态的立体图,图5A、图5B是表示供纸单元130所搭载的位置检测传感器39的图,图6是用于说明供纸单元130所搭载的上暖风单元140(第一暖风单元)的暖风吹拂方向的立体图。图7是用于说明上暖风单元140的暖风吹拂方向的模式图。图8是用于说明上暖风单元140的搭载位置的供纸单元130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上暖风单元140主要部分结构的垂直方向的剖面图。
如图3和图4所示,供纸单元130在薄片体容纳部35的内底面上具备提升板31(薄片体放置板),用于放置由多张薄片体P(薄片体形记录介质)构成的薄片体摞S。该提升板31的供纸方向的上游一侧的端部(图3中的左侧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由支撑部38支撑。即,提升板31在薄片体容纳部35的内部,以下游一端作为自由端靠支撑部38可以在垂直面内转动。支撑部38设置在薄片体容纳部35的两侧壁部上,该薄片体容纳部35的两侧壁部在薄片体P的宽度方向上(与供纸方向垂直的方向)相对配置。
供纸单元130的供纸盒130A具备:宽度调整游标对34a、34b,对容纳在薄片体容纳部35内的薄片体P的宽度方向进行定位;以及后端游标33,使薄片体P的后端对齐。宽度调整游标对34a、34b设置成可以沿图中没有表示的导向导轨分别在薄片体宽度方向(图4的箭头AA′方向)上进行往复移动。其中,为了将薄片体P向图4的箭头B方向送出,后端游标33设置成可以沿导向导轨33a、33b与薄片体输送方向平行(图4的箭头BB′方向)进行往复移动。在宽度调整游标对34a、34b和后端游标33被移动到与放置的薄片体尺寸一致的状态下,薄片体摞S容纳在供纸单元130内规定的位置。供纸单元130具备盒盖43,盒盖43的表面一侧(从图4的箭头C方向看到的一侧)露出外部,构成彩色打印机1的封装面的一部分。
在提升板31的供纸方向下游部分的下方,设有驱动轴36、推升部件32以及驱动连接部件(没有图示)来作为使提升板31升降的升降机构。此外,在供纸单元主体130B一侧,设有与所述驱动连接部件对应的接受部件(没有图示)以及与该接受部件连接的可以正反转的电动机(没有图示)。在供纸盒130A容纳于供纸单元主体130B的状态下,供纸盒130A一侧的薄片体容纳部35的驱动连接部件与供纸单元主体130B一侧的接受部件卡合并连接。由此,可以将所述电动机的动力传递给驱动轴36。升降机构使提升板31在供纸位置(第一位置)与从该供纸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其包括驱动轴36、推升部件32、驱动连接部件、接受部件以及电动机。所述供纸位置是提升板31上升、放置在提升板31上的薄片体摞S的上面与搓纸辊40抵接处于可以供纸状态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提升板31下降到最下方的位置。
此外,如图3所示,供纸单元130具备:供纸辊41,设置在搓纸辊40输送方向的下游一侧;以及分开辊42,设置在供纸辊41的下方。此外,在搓纸辊40和供纸辊41的输送方向下游一侧,设有输送辊37。供纸辊41与搓纸辊40一起设置在供纸单元主体130B一侧,分开辊42和输送辊37设置在供纸盒130A一侧。在供纸盒130A安装于供纸单元主体130B的状态下,供纸辊41与分开辊42抵接。
供纸辊41将由搓纸辊40从薄片体摞S取出的薄片体P提供给输送辊37。供纸辊41向能够使薄片体P向下游输送的方向转动,而分开辊42向将薄片体P送回上游的方向转动。利用该分开辊42,即使在由搓纸辊40取出的薄片体P重叠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最上层的薄片体P以外的薄片体向输送辊37方向提供,而仅将最上层的薄片体P由供纸辊41向输送辊37输送。输送辊37将薄片体P向供纸通道133(参照图2)输送。
此外,如图5A和图5B所示,供纸单元130具备位置检测传感器39,用于检测出放置在提升板31上的薄片体摞S最上层的薄片体P处于供纸位置。位置检测传感器39包括遮光部件39A以及光传感器39B。光传感器39B包括:发光元件,固定设置在搓纸辊40附近;以及受光元件,接收由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另一方面,遮光部件39A设置在搓纸辊40的支撑部件50上。此外,支撑部件50能以供纸辊41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由此,如果放置在提升板31上的薄片体摞S的上面,由于提升板31的上升移动到图5B所示的供纸位置,则搓纸辊40被最上层的薄片体P推升,以供纸辊41的转动轴为中心转动并略向上方移动。此时,遮光部件39A与搓纸辊40联动地向上方抬起,遮断光传感器39B的光路,所以可以检测出薄片体摞S的上面处于供纸位置。
在上述结构的供纸单元130中,通过所述电动机的运转,推升部件32边与提升板31的底面卡合边将提升板31的下游端一侧推升。由此,放置在提升板31上的薄片体摞S的上面移动到与设置在供纸盒130A上方的搓纸辊40抵接的供纸位置。
此时,如图5B所示,如果位置检测传感器39检测到搓纸辊40向供纸位置移动,则停止所述电动机的驱动。此外,当供纸过程中由于薄片体P的减少,使位置检测传感器39不能正常检测时,所述电动机运转,将薄片体摞S抬起到供纸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搓纸辊40的支撑部件50上设置被检测部(遮光部件39A),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直接检测搓纸辊40附近的薄片体摞S的上面,还可以使用除光传感器以外的检测机构。
如图2、图3、图6至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供纸单元130具备上暖风单元140作为利用暖风吹拂(暖风辅助)的薄片体分开机构。该上暖风单元140设置在供纸单元主体130B。如图8所示,在供纸单元主体130B的上面架设有顶板56,由该顶板56封闭薄片体容纳空间的上部。在顶板56上设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安装有上暖风单元140。
如图9所示,该上暖风单元140包括:吸入口144,吸入空气;暖风吹出口145(第一吹出口),设置在薄片体容纳部35中的薄片体摞S上面的上方;以及上暖风室143,为暖风通过的空间。从暖风吹出口145向处于容纳在薄片体容纳部35中状态的薄片体摞S的上面吹拂暖风。
此外,上暖风单元140在上暖风室143内,具备第一风扇141(第一送风部)及加热器142(第一加热部)。吸入口144设置在上暖风室143上面,位于风扇141的上方。即,利用第一风扇141的转动,使上暖风室143的空气向加热器142一侧移动,从吸入口144向上暖风室143内吸入外部空气。移动到加热器142一侧的空气,由加热器142加热,从设置在上暖风室143下表面的暖风吹出口145向薄片体摞S的上面吹出。在将上暖风单元140安装在供纸单元130中的状态下,暖风吹出口145位于该上暖风单元140内的供纸方向下游一侧。
图10是上暖风单元140的立体图。如图10所示,在加热器142的上面安装有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第一温度检测部)。第一温度传感器146可以使用由热敏电阻构成的电阻温度传感器等通常的温度传感器。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选择了用于图像形成的规定的供纸单元130,则提升板31被驱动上升,薄片体摞S向搓纸辊40方向上升,并且上暖风单元140被驱动,从暖风吹出口145向薄片体摞S的上面吹拂暖风。
其中,如图7所示,在薄片体摞S中,其上面和外周部分由于接触外部空气而容易含有大量湿气。即,薄片体摞S的上面和侧面由于吸湿而膨润,另一方面,薄片体摞S的内侧与上面和侧面相比由于湿气少,膨润度相对低。其结果,薄片体摞S的内侧(薄片体之间的空间)变为负压,出现薄片体之间贴紧的现象。
但是,若采用本实施方式的供纸单元130,由于具备上暖风单元140,所以可以使供纸单元130内的薄片体摞S的相对湿度(薄片体摞S的上面、外周部分与除此以外部分的相对湿度)瞬间下降。
即,如图6和图7所示,上暖风单元140可以从贴紧性特别高的薄片体摞S的上面向外周附近集中均匀地送入暖风。这样,可以使薄片体摞S的上面和外周部分的吸湿度迅速下降,消除该部分的膨润状态。因此,薄片体摞S的相对湿度瞬间下降,薄片体摞S内侧(薄片体之间的空间)的负压也可以消除。由此,可以降低薄片体之间贴紧力,在供纸之前先有效地分开薄片体摞S。
此外,如图3所示,上暖风单元140设置在搓纸辊40的供纸方向的上游一侧,供纸单元130内靠供纸方向的后方。其中,暖风吹出口145由于如前所述设置在上暖风单元140内的供纸方向的下游一侧,所以可以很好地从暖风吹出口145向容纳在薄片体容纳部35中的薄片体摞S的上面吹拂暖风。
这样,通过有效地利用供纸单元130内空余的空间设置薄片体分开效率高的上暖风单元140,可以实现小型供纸装置也能适用的利用暖风辅助的薄片体分开机构。
即,如本实施方式的供纸单元130利用悬臂升降机构使放置在提升板31上的薄片体摞S升降的结构,大多用于比较小型的供纸装置。在利用该悬臂升降机构的情况下,设置搓纸辊40的供纸方向下游一侧,为了提升薄片体摞S,并且设置搓纸辊40和供纸辊41等薄片体输送机构,所以几乎没有富余空间。另一方面,供纸方向上游一侧由于不提升薄片体摞S,所以相对而言具有富余空间。如果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该富余的空间内,安装上暖风单元140,则不必为了设置上暖风单元140而使供纸单元130的外形变大,所以对小型的供纸装置也合适。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1至图19C,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纸单元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纸单元230(供纸装置)结构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供纸单元230所搭载的侧向暖风单元150(第二暖风单元)的主要部分的水平方向的剖面图,图13是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立体图,图14和图15是表示侧向暖风单元150的暖风吹出口155的形成位置的说明图,图16是表示利用侧向暖风单元150的暖风吹拂方向的说明图,图17A、图17B是用于说明侧向暖风单元150的暖风吹拂状态的说明图,图18是用于说明侧向暖风和上暖风吹拂方向的供纸单元230的立体图,图19A至图19C是表示侧面暖风和上暖风的吹拂方向的说明图。此外,为便于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附图中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如图11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纸单元230的利用暖风辅助的薄片体分开机构,除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上暖风单元140,还有侧向暖风单元150,所述侧向暖风单元150向位于供纸位置的薄片体摞S的侧面吹拂暖风。上暖风单元140的结构等由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如图11所示,侧向暖风单元150沿着供纸盒230A的供纸方向的一个侧面设置。如图12所示,该侧向暖风单元150具备设置在侧向暖风室153内的第二风扇151(第二送风部)和加热器152(第二加热部)。侧向暖风单元150与上暖风单元140不同,是从设置在供纸单元230内的吸入口154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的空气。如果利用第二风扇151的转动,侧向暖风室153内的空气移动到加热器152一侧,则从吸入口154向侧向暖风室153内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的空气。移动到加热器152一侧的空气,由加热器152加热,从暖风吹出口155(第二吹出口)向薄片体摞S的侧面吹出。
如图13所示,在加热器152的上面,安装有第二温度传感器156(第二温度检测部)。第二温度传感器156可以使用热敏电阻等电阻温度传感器等通常的温度传感器。
其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向位于供纸位置的薄片体摞S的侧面吹拂暖风的侧向暖风单元150的暖风吹出口155在薄片体输送方向的垂直剖面上,定向于搓纸辊40与薄片体摞S的上面抵接的点N。由此,不管是在如图14所示状态的薄片体剩余量多的情况下,还是在如图15所示状态的薄片体剩余量少的情况下,与薄片体剩余量无关,都可以使暖风集中吹向恰好位于由搓纸辊40取出薄片体位置的薄片体摞S的侧面,可以向该部分的薄片体之间有效地吹入暖风。因此,即使不是大型的侧向暖风单元150,也可以在供纸之前先有效地分开薄片体摞S。
此外,暖风吹出口155不是沿薄片体的宽度方向(与薄片体的供纸方向垂直的图16的箭头C方向)笔直地(平行)吹出暖风,而是如图16中箭头B所示,定向为相对于薄片体摞S的宽度方向具有角度,以向薄片体的中央方向吹出暖风。其理由如下所述:
在向图16的箭头C方向吹出暖风的情况下,如图17B所示,暖风从薄片体摞S的侧面散失到供纸方向下游一侧。因此,暖风难以到达薄片体摞S的深处,利用侧向暖风分开薄片体摞S的效率降低。因此,如图16的箭头B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侧向暖风单元150形成向被提供的薄片体中央一侧吹拂暖风的暖风吹出口155。由此,如图17A所示,从暖风吹出口155吹出的暖风可以封在薄片体摞S的薄片体之间。即,在向薄片体摞S的中央一侧吹拂暖风的情况下,由于薄片体P的重量,供纸方向的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下垂,像被盖上盖子,所以暖风不会向外部散失,而是大范围地吹入到薄片体之间的深处。由此,即使是相同的暖风量也可以在供纸之前先有效地分开薄片体摞S。
按照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纸单元230,如图18所示,利用上暖风单元140向薄片体摞S的上面(箭头A所示的方向)吹拂暖风,并且利用侧向暖风单元150向恰好位于由搓纸辊40取出薄片体位置的薄片体摞S的侧面(箭头B所示的方向)吹拂暖风。由此,与仅具备上暖风单元140的结构相比,可以更有效地在供纸之前分开薄片体摞S。
在上述结构中,如果选择了用于图像形成的规定的供纸单元230,则提升板31被驱动上升,薄片体摞S向搓纸辊40方向上升,并且上暖风单元140被驱动,从暖风吹出口145向薄片体摞S的上面吹拂暖风。此外,如果位置检测传感器39检测到薄片体摞S的上面与搓纸辊40抵接,薄片体摞S上升到供纸位置,则侧向暖风单元150被驱动,从暖风吹出口155向恰好位于搓纸辊40取出位置的薄片体摞S的侧面吹拂暖风。
图19A至图19C示意地表示利用上暖风单元140和侧向暖风单元150如何有效地分开薄片体摞S。最初,薄片体摞S的上面和侧面由于吸湿而膨润,薄片体摞S的内侧(薄片体之间的空间)变成负压,使薄片体之间贴紧。但是,如图19A所示,利用上暖风单元140和侧向暖风单元150这两个暖风的吹拂,立刻转变到图19B所示的状态。
即,上暖风单元140将暖风从贴紧性特别高的薄片体摞S的上面集中均匀地送入到外周附近。由此,使薄片体摞S的上面和外周部分的吸湿度立刻降低,消除了该部分的膨润状态。特别是,从上暖风单元140直接接受暖风的薄片体摞S的上面,与从上暖风单元140和侧向暖风单元150同时接受暖风的薄片体摞S的侧向暖风单元150一侧的侧面,最先消除膨润状态,成为如图19B所示的状态。并进一步由此立刻转变到图19C所示的状态(薄片体摞S被分开的状态)。
即,利用上暖风单元140和侧向暖风单元150的暖风吹拂,薄片体摞S与侧向暖风单元150相反一侧的侧面的膨润状态也瞬间被消除,来自侧向暖风单元150的暖风贯通薄片体之间,向薄片体摞S的外部排出去,将薄片体摞S分开。
第三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从上暖风单元140和侧向暖风单元150双方向薄片体摞S吹拂暖风的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仍采用第二实施方式的供纸单元230的结构,它是表示对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能适当进行管理的控制结构的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彩色打印机1中,具备控制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的温度控制部70。图20是表示该温度控制部70的功能结构的功能框图。图21是表示利用温度控制部70进行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控制工序的流程图。图22是说明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控制工序的时序图。此外,彩色打印机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此外供纸单元230的结构与在先说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在此省略说明。
温度控制部70控制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为了进行该温度控制,温度控制部70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46及第二温度传感器156的测温结果,对上暖风单元140的加热器142(以下称为第一加热器142)及侧向暖风单元150的加热器152(以下称为第二加热器152)进行接通-断开控制。温度控制部70例如包括CPU、存储器(ROM及RAM等)、输入接口和输出接口,并且,在功能上具有信息输入部71、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存储部74以及控制信号输出部75。
来自检测第一加热器142(第一加热部)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的检测信号、来自检测第二加热器152(第二加热部)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56的检测信号、来自打印机主体200一侧的CPU210的盒选择信号、暖风请求信号等都输入到信息输入部71。输入到该信息输入部71的各种信号,被送到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或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
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判断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的检测结果是否在上限温度以上,并且判断该检测结果是否在下限温度以下。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判断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56的检测结果是否在上限温度以上,并且判断该检测结果是否在下限温度以下。
存储部74存储用于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和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进行上述判断的阈值(上述的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的值)、用于进行该判断的动作程序等。其中,可以将第一加热器142、第二加热器152的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设定为相同的温度,也可以设定为不同的温度。此外,在存储部74中,设有暂时存储判断结果和其他信息的存储区域。
控制信号输出部75向第一加热器142输出对应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的判断结果的控制信号(控制接通/断开的信号),并且向第二加热器152输出对应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的判断结果的控制信号(控制接通/断开的信号)。
接着,参照图20至图22,对利用第三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部70的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控制工序进行说明。
通过将来自打印机主体200的CPU210的盒选择信号和暖风请求信号输入信息输入部71,开始所选择的盒(供纸单元)的供纸准备期间。根据这些输入信号,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和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将使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接通的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输出部75输出到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步骤S1)。由此,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加热器142和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加热器152开始加热动作。与此同时,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风扇141(第一送风部)和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风扇151(第二送风部)也开始动作,开始向薄片体摞S的上面和侧面吹拂暖风。
接着,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根据通过信息输入部71输入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56的检测结果,判断第二加热器152的温度是否在上限温度以上(步骤S2)。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的上限温度都设定为70℃。在第二加热器152的温度比上限温度低的情况下(步骤S2中为“否”),继续利用第二加热器152加热。另一方面,在第二加热器152的温度在上限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2中为“是”),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将使第二加热器152断开的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输出部75输出到第二加热器152(步骤S3)。由此,停止利用第二加热器152加热。此时,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风扇151继续动作。
此外,侧向暖风单元150的吸入口154(以下称为第二吸入口154)为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空气的结构,而上暖风单元140的吸入口144(以下称为第一吸入口144)为吸入供纸单元230外部空气的结构。因此,如图22的时序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加热器152比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加热器142先达到上限温度(70℃)。
在步骤S3中,在停止利用第二加热器152加热后,如上所述由于第二风扇151继续动作,所以侧向暖风单元150继续由第二吸入口154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的空气并从第二吹出口155吹出空气的动作。因此,侧向暖风单元150内的温度在第二加热器152的余热消失的时侯,与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大体相等。因此,此后第二温度传感器156作为检测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起作用。由此,根据第二温度传感器156的检测结果,可以管理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
接着,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根据通过信息输入部71输入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的检测结果,判断第一加热器142的温度是否在上限温度(70℃)以上(步骤S4)。在第一加热器142的温度比上限温度低的情况下(步骤S4中为“否”),继续利用第一加热器142加热。另一方面,在第一加热器142的温度在上限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4中为“是”),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将使第一加热器142断开的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输出部75输出到第一加热器142(步骤S5)。由此,停止利用第一加热器142加热。此时,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风扇141继续动作。
在该状态下,由于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都不动作,所以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渐渐降低。其后,根据通过信息输入部71输入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56的检测结果,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判断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是否在下限温度以下(步骤S6)。其中,在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比下限温度高的情况下(步骤S6中为“否”),保持第一加热器142断开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在下限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6中为“是”),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通过控制信号输出部75,将使第一加热器142接通的控制信号输出到第一加热器142(步骤S7)。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吸入口144为吸入供纸单元230外部空气的结构。但是,只要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吸入口154为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空气的结构,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吸入口144可以是吸入供纸单元230外空气的结构,也可以是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空气的结构。
如上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供纸单元230具备:第二风扇151,将通过第二吸入口154从供纸单元230内吸入到侧向暖风室153内的空气,从第二吹出口155向与所述薄片体摞S的供纸方向平行的侧面吹拂;第二加热器152,加热从第二吸入口154吸入到侧向暖风室153中的空气;第二温度传感器156,检测第二加热器152的温度;第一风扇141,将从供纸单元230外通过第一吸入口144吸入的空气,从第一吹出口145向薄片体摞S的上面吹拂;第一加热器142,加热从第一吸入口144吸入到上暖风室143内的空气;以及温度控制部70,控制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温度控制部70从供纸准备期间开始起,使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都动作,另一方面,如果利用第二温度传感器156的检测结果达到上限温度,则停止第二加热器152的动作,在第二加热器152的动作停止后,将利用第二温度传感器156的检测结果作为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控制该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
按照上述结构,利用温度控制部70进行控制,从供纸准备期间开始起,就使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都动作。因此,在该供纸准备期间内,通过使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瞬间提高,可以使薄片体摞S的吸湿度立刻下降,使薄片体摞在供纸之前处于容易分开的状态。
温度控制部70如果利用第二温度传感器156检测到侧向暖风单元150内的温度达到上限温度(本实施方式中为70℃),则停止第二加热器152的动作。通过停止第二加热器152的动作,从第二吸入口154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空气的侧向暖风单元150内的第二加热器152的温度渐渐降低,迟早变成与该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大体相等。因此,此后第二温度传感器156就作为检测供纸单元230内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起作用。由此,根据利用第二温度传感器156的检测结果,可以管理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
另一方面,第二加热器152的动作停止后,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加热器142持续动作,一直到第一温度传感器146检测到第一加热器142的温度达到上限温度。如果利用第一温度传感器146检测到第一加热器142的温度达到上限温度,则温度控制部70进行控制使第一加热器142的动作也停止。
此后,检测供纸单元230内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56如果检测到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第二加热器152的温度)降低到下限温度(本实施方式中为40℃),则进行控制使第一加热器142再次动作。
通过具备这种温度控制机构,可以使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保持在使薄片体摞S的吸湿度降低的合适温度。由此,可以在供纸之前更有效地分开薄片体,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发生重叠输送等问题。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20、图23和图24对第四实施方式的供纸单元说明如下。图23是表示利用第四实施方式的温度控制部70′进行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控制的流程图。图24是说明温度控制工序的时序图。此外,为了便于说明,与第三实施方式的附图所示的部件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是: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的检测结果,管理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图9、图10所示的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吸入口144为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空气的结构,如图11、图12所示的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吸入口154为吸入供纸单元230外部空气的结构。供纸单元230的其他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
温度控制部70′的功能结构基本上也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但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和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的动作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这是因为第四实施方式是根据上暖风单元140所具备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的温度检测结果来管理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
如图20所示,通过将来自打印机主体200的CPU210的盒选择信号和暖风请求信号输入信息输入部71,开始所选择的盒(供纸单元)的供纸准备期间。根据输入的来自所述CPU210的盒选择信号,温度控制部70′的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和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将使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接通的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输出部75分别输出到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步骤S11)。由此,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加热器142和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加热器152开始加热动作。与此同时,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风扇141和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风扇151也开始动作,向薄片体摞S的上面和侧面开始吹拂暖风。
接着,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根据通过信息输入部71输入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的检测结果,判断第一加热器142的温度是否在上限温度以上(步骤S12)。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将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的上限温度都设定为70℃。在第一加热器142的温度比上限温度低的情况下(步骤S12中为“否”),继续利用第一加热器142加热。另一方面,在第一加热器142的温度在上限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2中为“是”),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将使第一加热器142断开的控制信号通过控制信号输出部75输出到第一加热器142(步骤S13)。由此,停止利用第一加热器142的加热。此时,第一风扇141继续动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吸入口154为吸入供纸单元230外空气的结构,而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吸入口144为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空气的结构。因此,如图24的时序图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加热器142比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加热器152先达到上限温度(70℃)。
在步骤S13中,当停止利用第一加热器142加热后,如上所述,第一风扇141继续动作,所以上暖风单元140继续由第一吸入口144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的空气并从第一吹出口145吹出空气的动作。因此,上暖风单元140内的温度,在第一加热器142的余热消失时,与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大体相等。因此,此后第一温度传感器146就作为检测供纸单元230内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起作用。由此,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的检测结果,可以管理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
接着,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根据通过信息输入部71输入的第二温度传感器156的检测结果,判断第二加热器152的温度是否在上限温度(70℃)以上(步骤S14)。在第二加热器152的温度比上限温度低的情况下(步骤S14中为“否”),继续利用第二加热器152加热。另一方面,在第二加热器152的温度在上限温度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4中为“是”),第二加热器判断部73′通过控制信号输出部75将使第二加热器152断开的控制信号输出到第二加热器152(步骤S15)。由此,停止利用第二加热器152加热。此时,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风扇151继续动作。
在该状态下,由于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都不动作,所以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渐渐降低。其后,根据通过信息输入部71输入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的检测结果,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判断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是否在下限温度以下(步骤S16)。其中,在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比下限温度高的情况下(步骤S16中为“否”),保持第二加热器152为断开状态。另一方面,在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在下限温度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16中为“是”),第一加热器判断部72′通过控制信号输出部75将使第二加热器152接通的控制信号输出到第二加热器152(步骤S17)。
如上所述,第四实施方式的供纸单元230具备控制供纸单元230内温度的温度控制部70′。该温度控制部70′从供纸准备期间开始起,就使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都动作,另一方面,如果利用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的检测结果达到上限温度,则进行控制使第一加热器142停止动作,在第一加热器142停止动作后,将利用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的检测结果作为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控制该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
按照上述结构,利用温度控制部70′,从供纸准备期间开始起,就使第一加热器142和第二加热器152都动作,所以通过在该供纸准备期间使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瞬间上升,可以立刻降低薄片体摞S的吸湿度,使薄片体摞S在供纸之前处于容易分开的状态。
此外,如果利用第一温度传感器146检测到上暖风单元140内的温度达到上限温度(本实施方式中为70℃),则温度控制部70′停止第一加热器142的动作。通过停止第一加热器142的动作,从第一吸入口144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空气的上暖风单元140内的第一加热器142的温度降低,变成与该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大体相等。因此,此后第一温度传感器146就作为检测供纸单元230内温度的温度检测装置起作用。由此,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146的检测结果,可以管理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
另一方面,在第一加热器142停止动作后,第二加热器152继续动作,直到第二温度传感器156检测到第二加热器152的温度达到上限温度。如果利用第二温度传感器156检测到第二加热器152的温度达到上限温度,则温度控制部70′控制第二加热器152停止动作。
此后,检测供纸单元230内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46如果检测到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第一加热器142的温度)降低到下限温度(本实施方式中为40℃),则温度控制部70′控制第二加热器152再次动作。
通过具备如上所述的控制供纸单元230内温度的温度控制机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可以将供纸单元230内的温度保持在使薄片体摞S的吸湿度下降的合适温度。由此,可以在供纸之前更有效地分开薄片体,能更可靠地防止发生重叠输送等问题。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将第一加热器142、第二加热器152的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设定成相同的温度。但也可以酌情分别设定温度,例如将第一加热器142的上限温度设定成比第二加热器152的上限温度高等,所述第一加热器142从供纸准备期间开始一直到达到上限温度为止都动作,当达到上限温度后则保持断开状态。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侧向暖风单元150的第二吸入口154为吸入供纸单元230外部空气的结构。但只要上暖风单元140的第一吸入口144为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空气的结构,第二吸入口154可以是吸入供纸单元230外空气的结构,也可以是吸入供纸单元230内空气的结构。
此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加热器142、第二加热器152、第一风扇141、第二风扇151分别一体地设置在上暖风单元140和侧向暖风单元150中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这些部件不一定非要一体地设置,例如可以将加热器和风扇中的一方设置在供纸盒230A一侧,将另一方设置在供纸单元主体230B一侧。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供纸装置对于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或具有这些设备功能的数码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都适用,特别适合用于小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14)

1.一种供纸装置,用于提供薄片体形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
薄片体容纳部,容纳由多张薄片体形记录介质构成的薄片体摞;以及
第一暖风单元,具有第一吹出口,所述第一吹出口向容纳在所述薄片体容纳部中的薄片体摞的上面吹拂暖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吹出口在所述薄片体摞的上方,与所述薄片体摞的上面相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薄片体放置板,其供纸方向的上游一侧端部以能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撑在所述薄片体容纳部内,所述薄片体放置板用于放置所述薄片体形记录介质;以及
升降机构,使所述薄片体放置板的供纸方向下游一侧的端部升降,以使所述薄片体放置板在能够提供薄片体形记录介质的第一位置与从该第一位置退避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搓纸辊,当所述薄片体放置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搓纸辊与所述薄片体摞的上面抵接,送出该薄片体摞最上面的薄片体形记录介质,其中,
所述第一暖风单元配置在供纸方向上比所述搓纸辊更靠向上游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第二暖风单元,所述第二暖风单元具有向所述薄片体摞的平行于供纸方向的侧面吹拂暖风的第二吹出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
第二暖风单元,具有第二吹出口,所述第二吹出口向由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薄片体放置板所支撑的薄片体摞的平行于供纸方向的侧面吹拂暖风;以及
高度检测机构,用于检测出所述薄片体摞的上面与所述搓纸辊抵接;其中,
所述第二吹出口在供纸方向的垂直剖面上,定向于所述搓纸辊与薄片体摞的上面抵接的点,
所述第二暖风单元根据所述高度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向所述侧面吹拂暖风。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搓纸辊配置成与所述薄片体摞的供纸方向前端一侧的上面接触;
所述第二吹出口定向为:相对于与所述供纸方向垂直的方向具有角度,以向所述薄片体摞的中央方向吹出暖风。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温度控制部,用于控制所述供纸装置内的温度,
所述第一暖风单元包括:第一吸入口,能够吸入空气;第一送风部,从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产生从所述第一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流;以及第一加热部,加热由所述第一送风部吸入的空气;
所述第二暖风单元包括:第二吸入口,能够吸入空气;第二送风部,从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空气,并产生从所述第二吹出口吹出的空气流;以及第二加热部,加热由所述第二送风部吸入的空气;
所述温度控制部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动作,控制所述供纸装置内的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加热部的温度,
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所述供纸装置内的空气,
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所述供纸装置内或供纸装置外的空气,
所述温度控制部从供纸准备期间开始起,使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都动作,
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达到规定的上限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温度控制部使所述第一加热部停止动作,
在所述第一加热部的动作停止后,所述温度控制部将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作为所述供纸装置内的温度,控制该供纸装置内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加热部的温度,
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达到规定的上限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温度控制部使所述第二加热部停止动作。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第二温度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加热部的温度,
所述第一吸入口吸入所述供纸装置内或供纸装置外的空气,
所述第二吸入口吸入所述供纸装置内的空气,
所述温度控制部从供纸准备期间开始起,使所述第一加热部和所述第二加热部都动作,
在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达到规定的上限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温度控制部使所述第二加热部停止动作,
在所述第二加热部的动作停止后,所述温度控制部将所述第二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作为所述供纸装置内的温度,控制该供纸装置内的温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供纸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纸装置还包括第一温度检测部,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加热部的温度,
在所述第一温度检测部的检测结果达到规定的上限温度的情况下,所述温度控制部使所述第一加热部停止动作。
13.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纸装置,用于提供薄片体形记录介质;以及
装置主体,具有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在从所述供纸装置提供的薄片体形记录介质上形成图像;其中,
所述供纸装置为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供纸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纸装置能够多层重叠地安装在所述装置主体的下方。
CN2009101472672A 2008-07-01 2009-06-17 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88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72523 2008-07-01
JP2008172523 2008-07-01
JP2008-172523 2008-07-01
JP2008194723 2008-07-29
JP2008194723 2008-07-29
JP2008-194723 2008-07-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8803A true CN101618803A (zh) 2010-01-06
CN101618803B CN101618803B (zh) 2012-06-20

Family

ID=414637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4726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18803B (zh) 2008-07-01 2009-06-17 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83084B2 (zh)
JP (1) JP5216698B2 (zh)
CN (1) CN10161880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1109A (zh) * 2011-12-29 2012-06-13 特新机电(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机
CN104709738A (zh) * 2015-01-19 2015-06-17 哈尔滨市君诚信电子有限公司 进纸仓分纸机构
CN110716401A (zh) * 2018-07-11 2020-01-2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1453477A (zh) * 2019-01-21 2020-07-28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纸张搬送机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4111245A (zh) * 2021-10-15 2022-03-01 南通华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半成品纸张悬浮绕流式烘干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64805A (ja) * 2008-09-08 2010-03-25 Kyocera Mita Corp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155186A (ja) * 2011-01-27 2012-08-16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472650B2 (ja) * 2011-06-16 2014-04-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30174B2 (ja) * 2014-08-21 2018-11-28 株式会社東芝 紙葉類取出装置および紙葉類処理装置
JP7047252B2 (ja) * 2017-03-10 2022-04-05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古紙供給装置、シート製造装置
JP7278839B2 (ja) * 2019-04-05 2023-05-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89810B2 (ja) 2020-03-31 2024-05-24 キヤノンファインテックニスカ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JP2023008503A (ja) * 2021-07-06 2023-01-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SE2250320A1 (en) * 2022-03-14 2023-09-15 Plockmatic Int Aktiebolag Sheet feeding device comprising a heating uni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62664A (ja) * 1981-10-09 1983-04-14 Ricoh Co Ltd 複写機
JPS63202523A (ja) * 1987-02-13 1988-08-22 Minolta Camera Co Ltd 給紙装置
JPH0494337A (ja) * 1990-08-07 1992-03-26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JPH0632473A (ja) * 1992-07-17 1994-02-08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JPH0683221A (ja) * 1992-08-28 1994-03-2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12359A (ja) 1993-06-25 1995-01-17 Tomeji Kawasaki 集合住宅の調理用排気装置
JP3791581B2 (ja) 1999-08-11 2006-06-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3630636B2 (ja) * 2001-03-21 2005-03-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
JP4002424B2 (ja) 2001-11-12 2007-10-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複写装置
JP2004284782A (ja) * 2003-03-24 2004-10-14 Fuji Xerox Co Ltd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73058B2 (ja) * 2003-08-26 2009-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64917A (ja) 2005-03-24 2006-10-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464336B2 (ja) * 2005-08-30 2010-05-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ユニット、シートカセット、シート給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US7451973B2 (en) 2005-08-30 2008-11-1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unit,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89531B2 (ja) 2006-05-19 2011-05-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70717B2 (ja) * 2006-11-21 2011-09-14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116344B2 (ja) * 2007-04-03 2013-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8011652B2 (en) * 2008-03-21 2011-09-06 Fuji Xerox Co., Ltd. Sheet feed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91109A (zh) * 2011-12-29 2012-06-13 特新机电(东莞)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机
CN104709738A (zh) * 2015-01-19 2015-06-17 哈尔滨市君诚信电子有限公司 进纸仓分纸机构
CN110716401A (zh) * 2018-07-11 2020-01-21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11453477A (zh) * 2019-01-21 2020-07-28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纸张搬送机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453477B (zh) * 2019-01-21 2022-03-11 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研发(无锡)有限公司 纸张搬送机构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4111245A (zh) * 2021-10-15 2022-03-01 南通华椿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半成品纸张悬浮绕流式烘干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18803B (zh) 2012-06-20
JP2010052942A (ja) 2010-03-11
US7883084B2 (en) 2011-02-08
US20100001454A1 (en) 2010-01-07
JP5216698B2 (ja) 2013-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618803B (zh) 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734500B (zh) 供纸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8152159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controlled elevator mechanism
US8282093B2 (en) Sheet feed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US8246040B2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23876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heet feeding device with rear end detection portion
CN101643158B (zh) 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US7938396B2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heet feeding device with a sheet feeding preparation period
CN101643157B (zh) 供纸装置以及具备该供纸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12020845A (ja) シート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548806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058927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712279B2 (en) Warm air generating apparatus,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warm air generating apparatus and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JP5117956B2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13209A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651796B2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27938B2 (ja) 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3513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76912A (ja) 給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14074859A (zh) 后处理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