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95011B - 门用线束的外保护组件以及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 - Google Patents

门用线束的外保护组件以及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95011B
CN101595011B CN2007800507279A CN200780050727A CN101595011B CN 101595011 B CN101595011 B CN 101595011B CN 2007800507279 A CN2007800507279 A CN 2007800507279A CN 200780050727 A CN200780050727 A CN 200780050727A CN 101595011 B CN101595011 B CN 1015950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 harness
flange
door
assembly
out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7800507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95011A (zh
Inventor
丰鹫见守彦
辻勋
永易大树
坂田勉
藤田哲也
金成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04790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820774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07/071093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8068980A1/ja
Publication of CN1015950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50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950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9501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一种门用线束跨越于机动车辆的门内板和车身之间,并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一种外保护组件包括凸缘向外装配部,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被安装在从所述车身的面对门的表面突出的凸缘的外表面上,并限定用于使所述线束通过的线束穿过空间。可将经过所述凸缘的向外装配部中的所述线束穿过空间的所述线束布置在车身内板中。所述外保护组件包括内罩和外罩。所述内罩和外罩彼此联接以限定用于并置所述线束的电线的扁平空间。所述内罩和外罩在所述凸缘周围以U形构造弯曲,从而限定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

Description

门用线束的外保护组件以及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门用线束(以下简称为″门线束″)的外保护组件以及由该外保护组件保护的门线束的布置结构。更具体而言,将从门跨越至车身的门线束布置在车身中的车身内板的内表面上,而未将门线束插入车身内板中的通孔内,也能容易地将门线束的末端连接至布置在车身上的线束的末端。
发明背景
以往,在电气部件安装于机动车辆的侧门中的情况下,布置在侧门中并被引入车身的门线束被布置在限定于侧门的门外板与门内板之间的空间中。跨越于门和车身之间的部分由护套包覆。设置在护套的相对端上的车身接合部被装配在门板的车身侧端面中的通孔中以及车身板的通孔中。
将线束插入门板的通孔中的工作已经成为非常艰巨的任务。另外,由于现有技术中的门线束被布置在车身与门之间的铰链的旋转轴附近,因此,门线束在门打开和关闭时仅经受弯曲和扭转作用,而不受拉伸和压缩作用,并且通孔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外侧。因此,由于必须在包覆门线束的跨越部分的护套上设置防水结构,所以存在将护套附接至通孔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的问题。
为克服以上问题,如图15所示,本申请人已在JP HEI 10(1998)-934(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线束的布置结构。在此线束的布置结构中,门1的内板1a在车内侧表面上设有大致三角形的空间1c。线束W/H设有能随着门的打开和关闭操作的余下的长部。该余下的长部容纳于三角形空间1c内,并被从三角形空间1c中的出口引出而到达车身。
根据以上构造,在门1打开时,线束W/H被从三角形空间1c引出,并且在门1关闭时,线束W/H的余下的长部容纳于三角形空间1c中。由此,线束W/H能随着门1的打开和关闭操作。此外,由于线束W/H被布置比挡风条4更靠近车内侧,因此,不需要设置防水结构。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上述结构中,尽管不将线束W/H插入门1的内板1a中的通孔内便能将线束W/H引入车身,但必须将线束W/H插入车身2的外板2b中的通孔2b内,而且必须经由连接器将所插入的线束W/H连接至车身2上的线束,从而在车身侧工作上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这便产生改进的空间。
专利文献1:JP HEI 10(1998)-934
发明内容
由本发明解决的问题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从门到车身布置门线束,而不将线束插入车身板中的通孔内以及门中的通孔内,并且容易地将门线束连接至车身线束。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门用线束的外保护组件,其中所述线束跨越于机动车辆的门内板和车身之间,并且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所述外保护组件包括凸缘向外装配部,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被安装在从所述车身的面对门的表面突出的凸缘的外表面上,并且限定用于使所述线束通过的线束穿过空间;以及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中的所述线束穿过空间穿过的所述线束被布置在车身内板中,所述外保护组件还包括内罩和外罩,所述内罩和外罩彼此联接而限定用于并置所述线束的电线的扁平空间,所述内罩和外罩在所述凸缘周围以U形构造弯曲,从而限定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并且所述电线在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中弯曲,其中所述内罩和外罩联接至护套的车身侧端,所述护套经过所述线束的跨越部分;其中所述护套包括筒部、外板接触部以及覆盖部,所述外板接触部环绕所述筒部中的车身侧开口并且与比所述车身上的凸缘突出位置更靠近车外侧的车身外板接触,所述覆盖部与所述外板接触部邻接,并且所述覆盖部在凸缘的侧面从外板接触部以U形构造弯曲;其中所述外罩被重叠在所述护套的内表面上,并且设有与所述护套中的所述筒部开口连通的开口;其中所述内罩包括与所述外罩平行的基板部以及位于所述基板的相对端上的侧壁;以及其中所述侧壁与所述外罩接触以限定所述扁平空间,并且所述基板设有接合夹,用于与所述车身外板接合。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由于用于引导至车身的门线束被插入外保护组件内,并且由于该外保护组件的凸缘向外装配部包覆使得车身的内板和外板彼此互连的凸缘,因此,门线束能绕过该凸缘,并能被从车身外板引导至车身内板,由此,将门线束连接至位于内板侧的车身线束。
由此,不必将跨越在门和车身之间的门线束插入车身板中的通孔内,由此使将门线束附接至车身板的工作容易。
另外,由于门线束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因此,不必在门线束的跨越部上设置防水结构。
如上所述,由于位于车辆侧面的外保护组件包括内罩和外罩,该内罩和外罩能夹紧门线束并使得门线束在扁平空间中穿过,从而将门线束的电线并置在扁平空间中。因此,可以容易地使得门线束在外保护组件中穿过,并且减少门线束的从车身板突出的量。由此,可以通过减小突出量来防止乘客或司机与门线束接触,并且可以使得门线束在外表上并不显眼。
此外,由于外保护组件的凸缘向外装配部使得门线束弯曲,则即便门线束在门打开和关闭时摇动,门线束的摇动作用也能由门线束的弯曲部吸收。
外保护组件的内罩可以是由具有硬度的树脂模制品制成的片材。外罩可由具有硬度的树脂模制品制成。该片状内罩可粘附于外罩的内表面。在此情况下,由于该片状内罩薄,则可以减小车身侧安装元件的整个厚度,并减小从车身板的面对门的表面的突出量。
可将外保护组件形成为一体的筒状模制品。
由于车身侧上的外保护组件的内罩和外罩彼此联接、使门线束穿过,并被装配在护套的覆盖部中,因此,内罩和外罩可与护套成一体。由于凸缘向外装配部固定至车辆侧面上的凸缘,则可以容易地将内罩和外罩附接至车身。此外,由于内罩设有接合夹,并且该内罩通过所述夹固定至车身外板,所以可以牢固地将外保护组件固定至车辆侧板。
第二发明提供了一种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其中,外保护组件包覆线束,该线束跨越于机动车辆的门内板与车身之间,并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
在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中,将外保护组件的凸缘向外装配部附接至车身板的凸缘具有以下三种方式。
在第一种方式中,覆盖车身凸缘的开口饰板被截断。外保护组件的凸缘向外装配部被装配在开口饰板的截断部中。凸缘向外装配部被直接附接至凸缘。
根据以上构造,由于凸缘向外装配部被固定至暴露于开口饰板截断部的凸缘,因此,附接至凸缘的凸缘向外装配部不会从开口饰板极大地突出,从而防止乘客或司机与凸缘向外装配部接触。这将是非常优良的设计。
在第二种方式中,外保护组件的凸缘向外装配部附接至覆盖凸缘的开口饰板。
根据以上构造,由于不必执行将外保护组件附接至凸缘和开口饰板的工作,因而可降低生产成本,但不会降低凸缘的强度。
在第三种方式中,凸缘在一部分外缘上设有用于附接的阶梯状凹部。外保护组件的凸缘向外装配部附接至该阶梯状凹部。开口饰板覆盖凸缘向外装配部的表面。
根据以上构造,由于开口饰板覆盖安装在凸缘上的凸缘向外装配部,因此,可以肯定将外保护组件固定至凸缘。由于不能通过开口饰板从外面看到外保护组件的凸缘向外装配部,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设计。
另外,在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中,优选地,连接至线束的电线的末端的连接器被保持在外保护组件的凸缘向外装配部的末端上,并从该末端突出,上述线束被从外保护组件的凸缘向外装配部引出,并被布置于车身内板的车内侧。联接至所述门侧连接器的配合连接器经由连接器固定元件被附接至车身内板的车内侧。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门线束的布置结构,门线束被从门引出、并且跨越至车身,并通过外保护组件沿着车身板的面对门的表面被导向至车身内板的内表面。通过外保护组件支承在门线束的车身侧远端上的连接器能被连接至车辆侧面线束的远端上的配合连接器,该配合连接器在备用情况下被固定至车身内板。
也就是,不必将门线束插入甚至位于车身侧的车身板中的通孔内,将外保护组件附接至车身的凸缘,而将门线束远端上的连接器联接至固定在车身内板上的配合备用连接器。由此,可将门线束连接至车身线束。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经过外保护组件的门线束在凸缘向外装配部中弯曲,因此,可以吸收在开门和关门时造成的振动。因此,不会将极大的负载直接施加给容纳于车身远端线束上的连接器中的接线端子,从而可以防止接线端子被损坏或在接触过程中导致故障。
此外,在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中,优选地,布置在机动车辆门中的门线束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地从门内板的车内侧延伸至车身,而不用将门线束插入设置在门板中的通孔内,并且门侧板和车身侧板不设有通孔。
更具体而言,护套包覆跨越于门和车身之间的门线束。护套的门侧远端被从门内板的车内侧引出,且护套的车身侧远端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接触位置更靠近车内侧。外保护组件附接至护套的车身侧远端,而不将该护套插入门侧板和车辆侧板中的任何通孔内。
根据以上布置结构,由于不必将门线束插入门侧和车身侧上的两个板中的通孔内,因此,可以使得门线束的布置比现有技术的门线束布置更容易,而且可以显著提高门线束附接过程中的工作效率。
另外,由于门线束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因此,不需要防水措施。
此外,如果以大约50到100mm(毫米)的距离将门线束布置在关门器下方,则可以通过关门器的保护来防止乘客或司机与门线束接触。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用于布置在依据第一发明的车身侧上的门线束用外保护组件,由于门线束被插入外保护组件的凸缘向外装配部内,而该外保护组件的凸缘向外装配部包覆使得车身的内板和外板彼此互连的凸缘,因此,门线束能绕过该凸缘,并能从车身外板延伸至车身内板,由此将门线束连接至位于内板侧的车身线束。由此,不必将跨越于门和车身之间的门线束插入车身板中的通孔内。
另外,由于门线束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因此,不必在门线束的跨越部分上设置防水结构。
根据依据第二发明的门线束的布置结构,由于可以将门线束插入外保护组件,并使得门线束绕过车身板的凸缘,而且由于能减小外保护组件从凸缘的突出量,因此,可以将门线束布置在车身内板的车内侧上而不会造成显眼的外表。
此外,如果将外保护组件所支承的门线束的车身侧远端连接器联接至固定在车身内板上的车身侧线束远端上的配合连接器,则在将外保护组件附接至车身侧凸缘之后,将门线束远端连接器联接至固定在车身内板上的配合备用连接器,由此,简化电连接工作。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门线束的布置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图2是图1所示外保护组件的透视图,示出了用于将外保护组件附接至车身的方法。
[图3]图3是附接至车身的外保护组件的剖视图。
[图4]图4是布置在外保护组件内的门线束的横截面图。
[图5]图5A是外罩的透视图。图5B是图5A所示外罩的仰视图。
[图6]图6是内罩的透视图。
[图7]图7A是图5A所示外罩的透视图,示出了图6所示内罩所附接的外罩。图7B是图7A的侧视图。
[图8]图8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其示出了在组件附接至车身之前布置在适当位置的外保护组件。图8B是图8A的类似图,示出了在组件附接至车身之后布置在适当位置的外保护组件。
[图9]图9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透视图,其示出了在组件附接至车身之前布置在适当位置的外保护组件。
[图10]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改型的透视图,其示出了在组件附接至车身之前布置在适当位置的外保护组件。
[图11]图11是第四实施例中的外保护组件和护套的分解侧视图。
[图12]图12是第四实施例中的外保护组件的侧向剖视图,其示出了附接至车身的组件。
[图13]图13是第四实施例中的外保护组件的横截面图,其示出了门线束所插入的组件。
[图14]图14A是本发明第6实施例的透视图,其示出了在将开口饰板附接至组件之前布置在适当位置的外保护组件。图14B是图14A所示外保护组件的剖视图。
[图15]图15是现有技术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的透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门
11  门外板
12  门内板
14  挡风条
20  车身
21  车身外板
22  车身内板
23  凸缘
24  开口饰板
30  护套
30a 波纹状筒部
40  外保护组件
40c 凸缘向外装配部
41  外罩
42  内罩
43  连接器
50  配合连接器
S  线束穿过空间
W/H 门线束
W/H2 车身侧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照附图,下面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门用线束的外保护组件的实施例以及由该外保护组件保护的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的实施例。
图1至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外保护组件的第一实施例以及布置结构。门用线束W/H(以下简称为″门线束W/H″)被布置在机动车辆的侧门10内,并被引导至车身20。护套30包覆跨越于侧门10和车身20之间的线束W/H的一部分。外保护组件40覆盖门线束W/H的延伸至车身20的一部分。外保护组件40顺沿车内侧的形状从车身外板21上的挡风条接触位置P(图3)弯曲。
如图1所示,门线束W/H被布置在门内板12的车内侧上,该门内板于侧门10(以下简称为″门″10)的侧面被联接至门外板11。门线束W/H容纳于门内板12和覆盖门内板12的车内侧的门饰板13之间的空间中。门线束W/H从饰板13中的开口13a被引出而到达车身20。门线束W/H比挡风条14更靠近车内侧地跨越于门10以及车身20之间。
此外,线束W/H绕过使得车身20的车身外板21与车身内板22彼此互连的凸缘23、沿着车身内板22的车内侧表面布置,并连接至布置在车身20上的线束W/H2上的连接器50,如图2所示,上述凸缘朝着面对门的表面突出。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覆盖车身20侧面上的凸缘23的开口饰板24彼此分开,从而形成截断部。外保护组件40的凸缘向外装配部40c装配在截断部中,从而将凸缘向外装配部40c直接附接至凸缘23。
由橡胶或弹性体制成的护套30包覆门线束W/H的跨越部分,而设置在护套30的波纹状筒部30a的车身侧远端上的接合部30b被附接至外保护组件40的接合部40a,并与该接合部40a连通。
如图3所示,外保护组件40包括由树脂模制品制成的外罩41和内罩42,该树脂模制品由聚丙烯等等制成。内罩42和外罩41相互平行且靠近扁平布线空间S布置。如图4所示,从护套30引出的门线束W/H的电线并置在布线空间S内,且内罩42被安装在这些电线上,以使它们成一体。
如图3所示,使得内罩42和外罩41彼此互连的外保护组件40于车身侧的远端容纳护套30的接合部30b。外保护组件40包括接合部40a、弯曲部40b、凸缘向外装配部40c以及连接器保持部40d,该接合部将与车身外板21的面对门侧的表面接合,该弯曲部从接合部40a弯曲,该凸缘向外装配部与弯曲部40b邻接,并以U形构造弯曲以装配至使得车身内板22和车身外板21彼此互连的凸缘23,而连接器保持部与凸缘向外装配部40c的末端邻接。
如图5A和图5B所示,外罩41包括被弯曲成所需形状的外侧壁41a以及从外侧壁41a的相对端缘向内突出的侧壁41b、41b。外罩41在接合部40a侧面的末端上设有截断部41c。护套30的接合部30b被装配在截断部41c周围的周面上。外罩41在连接器保持部40b侧面的末端内表面上也设有连接器容纳槽41d(图3)用以保持连接器43。此外,外罩41在相对侧壁41b的内表面上的期望位置上设有用以锁固内罩42的接合爪41e。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内罩42包括内侧壁42a和侧壁42b,内侧壁42a被弯曲成所需形状,从而沿着车身内板22和车身外板21延伸,而侧壁42b从内侧壁42a的相对端缘向外突出。内罩42在接合部40a侧面的末端上设有将与车身板接合的夹子42c,并在连接器保持部40d侧面的末端内表面上设有用以容纳连接器43的连接器装配凹槽42d(图3)。此外,内罩42在相对侧壁42b上的所需位置设有与外罩41的接合爪41e接合的接合孔42e和接合爪42f。
在内罩42和外罩41彼此联接时,它们被形成为如图7A和图7B所示的构造。
从护套30的车身侧端引出的门线束W/H沿着外罩41的外侧壁41a的内表面布置。护套30的接合部30b与截断部41c周围的周面接合。由此,将护套30附接至外罩41。连接器43的在门线束W/H远端上的部分容纳于连接器容纳槽41d中。
在上述情况下,内罩42被锁固在外罩41的内表面侧上,且内罩42和外罩41夹紧并保持连接器43。此时,连接器43的位于装配侧的远端从包括内罩42和外罩41的外保护组件40突出。
接合孔21a设置在车身侧上,外保护组件40附接至该车身侧,从而将外保护组件40的夹子42d插入接合孔21a,并与该接合孔接合。连接至线束W/H2的布置在车身上的末端的配合连接器50通过螺栓被固定至车身内板22,以用作备用连接器。更详细而言,配合连接器50在外表面上设有螺栓孔50a(图3),而车身内板22设有用于使螺栓B穿过的通孔22a。螺栓B被插入车身内板22中的通孔22a内,并被拧入配合连接器50中的螺栓孔50a内。由此,将配合连接器50固定至车身内板22。
设定配合连接器50的附接位置,以便在将安装于门线束W/H上的外保护组件40附接至车身板时,将连接至门线束W/H远端的连接器43装配至配合连接器50。
如上所述,如图3所示,在将夹子42c插入车身侧中的接合孔42c内,并与该接合孔接合时,凸缘向外装配部40c被安装在凸缘23上,外保护组件40附接至车身板,门线束W/H末端上的连接器43联接至固定于车身内板22的配合连接器50以及由护套30包覆的门线束W/H,且外保护组件40连接至布置在车身上的线束W/H2。
由此,可将从门10跨越至车身20的门线束W/H布置在车身内板22的车内侧上,而不用使得门线束W/H穿过车身板中的通孔。
护套30容纳于门内板12与门10侧面上的饰板13之间的空间内,以便护套30能处于灵活状态。当门打开时,波纹状筒部30a以大致直线从饰板13中的开口被引出。当门关闭时,波纹状筒部30a以弯曲状态容纳于门内板12与饰板13之间的空间内,从而将波纹状筒部的余下的长度吸纳于该空间内。
根据以上构造,由于包覆门线束W/H的外保护组件40覆盖使得车身内板22和车身外板21互连的凸缘23,因此,门线束W/H能绕过凸缘23,并能从车身20的车身外板21到车身内板22布置该门线束。车身侧线束W/H2的连接器50作为备用连接器附接至车身内板22,并连接至门线束W/H。包覆门线束W/H的外保护组件40附接至车身板。门线束W/H远端上的连接器43连接至配合连接器50。由此,可以将门线束W/H在车身内板21上容易地连接至布置在车身20上的线束W/H2。因此,不必将跨越于门10和车身20之间的门线束W/H插入车身板中的通孔内,并且可以便于使得将容纳门线束W/H的护套30附接至车身板的工作。
另外,如图3所示,由于门线束W/H弯曲并以S形姿态被布置在外保护组件40内,因此,在门10打开和关闭时,门线束W/H的弯曲部能吸收电线中所造成的摇动作用和张紧作用,从而防止将极大的负载施加给门线束W/H末端上的接线端子。
此外,由于门线束W/H被布置得比挡风条14更靠近车内侧,因此,不必在门线束W/H的跨越部分上设置防水结构。
另外,由于护套30的凸缘向外装配部被固定至暴露于开口饰板24截断部的凸缘23,因此,护套30的凸缘向外装配部不会极大地从开口饰板24突出。可以防止凸缘向外装配部与乘客或司机接触。该凸缘向外装配部为优良设计。
应当注意的是,外保护组件40并不限于以上构造。可将外保护组件40的内罩形成为由树脂(诸如聚四氟乙烯(PTFE))等制成的片材60。片材60粘附于外罩41的内表面从而形成柱状体,且可将门线束W/H布置在该柱状体内。在此情况下,连接至门线束W/H的连接器由外罩牢固地保持,且车身接合夹设置在该外罩上。
上述外保护组件不必由分离的内罩和外罩形成,而是可将该组件形成为具有扁平筒形的一体模制品。
图8A和图8B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
在第二实施例中,用于将外保护组件40附接至凸缘2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不同。
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例中,覆盖凸缘23的开口饰板24不设有截断部。外保护组件40的凸缘向外装配部40c被直接装配在开口饰板24的外表面上。
图8A和图8B中省略了连接至门线束W/H远端的连接器。
根据以上构造,不必将跨越于门10和车身20之间的门线束W/H插入车身板中的通孔内,这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形相同。
另外,由于不必执行将护套30附接至凸缘23和开口饰板24的工作,因此可降低生产成本,且不会降低凸缘的强度。
由于第二实施例中的其它构造和操作效果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相同,由此,通过给予相同元件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凸缘23在一部分外缘上设有阶梯状凹部23a,外保护组件40的凸缘向外装配部40c附接至阶梯状凹部23a,且开口饰板24覆盖凸缘向外装配部40c。
图9中省略了连接至门线束W/H远端的连接器。
根据以上构造,不必将跨越于门10和车身20之间的门线束W/H插入车身板中的通孔内,这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形相同。
此外,由于开口饰板24覆盖外保护组件40的安装在凸缘23上的凸缘向外装配部40c,因此,可以肯定将外保护组件40固定至凸缘23。由于开口饰板24的覆盖而不能从外面看到的外保护组件40的凸缘向外装配部40c,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设计。
由于第三实施例中的其它构造和操作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由此,通过给予相同元件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以它们的说明。
图10示出了第三实施例的改型。
在第三实施例的改型中,凸缘23在一侧上设有用于附接的阶梯状凹部23a,而在另一侧上设有与阶梯状凹部23a相对的阶梯状突起23b,从而使得凸缘23的宽度均匀。
图10中省略了连接至门线束W/H远端的连接器。
根据以上构造,由于凸缘23中的凸缘23在阶梯状凹部23a处的宽度不会变窄,因此,可以防止降低凸缘的强度。
由于第三实施例的改型的其它构造和操作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由此,通过给予相同元件相同附图标记而省略对它们的说明。
图11至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关于用于外罩41的覆盖部被设置在护套31上的事实而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该护套包覆跨越于门和车身之间的门线束W/H。用于将外保护组件40附接至车身2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覆盖凸缘23的开口饰板24被截断,护套30的凸缘向外装配部装配在该截断部上,且凸缘向外装配部被直接附接至凸缘23。
包覆门线束跨越部分的护套31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或弹性体制成。护套31环绕筒部31a的车辆侧面远端中的开口,并包括外板接触部31b和覆盖部31c,该外板接触部从车身20的凸缘突出位置在车内侧面与车身侧外板21接触,且上述覆盖部在凸缘23的侧面从外板接触部31b以U形构造弯曲。
筒部31a在相对端上设有波纹状筒部31a-1,而在波纹状筒部31a-1之间的中间部上设有具有均匀直径的扁平筒部31a-2,且峰部和谷部在轴向上交替地被形成在波纹状筒部31a-1上。通过将带子缠绕在门线束和开口端周围,并在门10的侧面将门线束W/H固定至筒部31a的开口端。护套31在该开口端处设有两个在径向上相对的舌状件31d,从而有利于绕带操作。
外板接触部31b和覆盖部31c设有沿着部31b和31c的外缘延伸的周缘部31e(图13)。如图13所示,周缘部31e以与门线束W/H的穿过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被布置在部31b和31c的相对侧上。每一个周缘部31e在一端向内弯曲成L形构造,从而形成用于与盖件32接合的接合部31e-1。此外,外肋31f从周缘部31e的外周面向外突出并且向下倾斜。
如图12所示,外罩41的外侧壁41a被装配在护套31的周缘部31e内,从而与外板接触部31b的内表面和覆盖部31c的内表面接触。
第四实施例的其它构造和操作效果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图14A和图14B示出了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
在第5实施例中,包覆跨越于门和车身之间的门线束的护套60延伸作为车辆侧面的护套部,该护套的形状与上述实施例不同,且不需要上述实施例的内罩和外罩。
第5实施例中的护套60不设有外板接触部,且包括筒部61和凸缘装配筒部62,门线束W/H穿过上述筒部,且上述凸缘装配筒部与筒部61邻接,并具有更大直径,且其中心轴线与筒部61的中心轴线对齐。凸缘装配筒部62在外周面上设有装配在阶梯状凹部23a边缘内的装配凹槽62a,上述阶梯状凹部23a的边缘通过截断凸缘23而形成。
在将门线束W/H插入护套60的筒部61,并从凸缘装配筒部62将该线束引出之后,将护套60的凸缘装配筒部62中的装配凹槽62a装配在凸缘23的阶梯状凹部23a中,将护套60附接至凸缘23,并将开口饰板24安装在凸缘23上。
根据以上构造,不必将跨越于门10和车身20之间的门线束W/H插入车身20侧面的板中的通孔内。

Claims (6)

1.一种门用线束的外保护组件,其中所述线束跨越于机动车辆的门内板和车身之间,并且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
所述外保护组件包括凸缘向外装配部,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被安装在从所述车身的面对门的表面突出的凸缘的外表面上,并且限定用于使所述线束通过的线束穿过空间;以及
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中的所述线束穿过空间穿过的所述线束被布置在车身内板中,
所述外保护组件还包括内罩和外罩,所述内罩和外罩彼此联接而限定用于并置所述线束的电线的扁平空间,所述内罩和外罩在所述凸缘周围以U形构造弯曲,从而限定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并且所述电线在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中弯曲,
其中所述内罩和外罩联接至护套的车身侧端,所述护套经过所述线束的跨越部分;
其中所述护套包括筒部、外板接触部以及覆盖部,所述外板接触部环绕所述筒部中的车身侧开口并且与比所述车身上的凸缘突出位置更靠近车外侧的车身外板接触,所述覆盖部与所述外板接触部邻接,并且所述覆盖部在凸缘的侧面从外板接触部以U形构造弯曲;
其中所述外罩被重叠在所述护套的内表面上,并且设有与所述护套中的所述筒部中的车身侧开口连通的开口;
其中所述内罩包括与所述外罩平行的基板以及位于所述基板的相对端上的侧壁;以及
其中所述侧壁与所述外罩接触以限定所述扁平空间,并且所述基板设有接合夹,用于与所述车身外板接合。
2.一种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其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保护组件包覆所述线束,所述线束跨越于机动车辆的门内板和车身之间,并且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
在车身侧,覆盖所述凸缘的开口饰板被截断,所述外保护组件的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被装配在所述开口饰板的截断部中,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被直接附接至所述凸缘。
3.一种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其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保护组件包覆所述线束,所述线束跨越于机动车辆的门内板与车身之间,并且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
在车身侧,所述外保护组件的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附接至覆盖所述凸缘的开口饰板。
4.一种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其中,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保护组件包覆所述线束,所述线束跨越于机动车辆的门内板与车身之间,并且被布置得比挡风条更靠近车内侧;
在车身侧,所述凸缘在一部分外缘上设有用于附接的阶梯状凹部,所述外保护组件的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附接至所述阶梯状凹部,并且开口饰板覆盖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的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其中,连接至所述线束的所述电线末端的连接器被保持在所述外保护组件的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的末端上,并且从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的末端突出,所述线束被从所述外保护组件的所述凸缘向外装配部引出,并且被布置于所述车身内板的车内侧;
其中,用于联接至所述连接器的配合连接器经由连接器固定元件被附接至所述车身内板的所述车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4中任一项所述的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其中,从所述门内板的车内侧引出所述护套,并且所述门侧板和车身侧板不设有供护套插入的任何通孔。
CN2007800507279A 2006-12-06 2007-10-30 门用线束的外保护组件以及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50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29782A JP4984862B2 (ja) 2006-12-06 2006-12-06 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グロメットおよび該グロメットを用いた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329782/2006 2006-12-06
JP2007047903A JP2008207741A (ja) 2007-02-27 2007-02-27 ドア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047903/2007 2007-02-27
PCT/JP2007/071093 WO2008068980A1 (ja) 2006-12-06 2007-10-30 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外装保護材および該ドア用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5011A CN101595011A (zh) 2009-12-02
CN101595011B true CN101595011B (zh) 2012-10-10

Family

ID=39603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50727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95011B (zh) 2006-12-06 2007-10-30 门用线束的外保护组件以及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84862B2 (zh)
CN (1) CN1015950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86756A (ja) 2008-05-30 2009-12-10 Fujifilm Finechemicals Co Ltd トリアゾール誘導体またはその塩
JP5743138B2 (ja) * 2011-02-16 2015-07-01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のハーネスカバー
JP2012176646A (ja) * 2011-02-25 2012-09-13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JP5806483B2 (ja) * 2011-03-09 2015-11-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カウル付き車両
JP6200238B2 (ja) * 2013-08-20 2017-09-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
CN107284375B (zh) * 2017-06-19 2020-11-10 宁波兴亚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门线束护套
JPWO2019102819A1 (ja) * 2017-11-22 2020-11-1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はり部材
JP7133596B2 (ja) * 2020-09-10 2022-09-0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グロメット
JP2023105904A (ja) * 2022-01-20 2023-08-01 株式会社カーメイト フレキシブルケーブル及び電線引き込み構造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2189A (zh) * 1999-01-26 2000-08-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保护器
CN1511735A (zh) * 2002-11-29 2004-07-14 ס�ѵ�װ��ʽ���� 用于束线的护环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58005B2 (ja) * 1994-08-18 2003-10-2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ドア用配線構造
JPH0948241A (ja) * 1995-08-09 1997-02-18 Kansei Corp 車両用ドアハーネス配索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2189A (zh) * 1999-01-26 2000-08-09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线束保护器
CN1511735A (zh) * 2002-11-29 2004-07-14 ס�ѵ�װ��ʽ���� 用于束线的护环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平10-934A 1998.01.06
JP特开平8-58491A 1996.03.05
JP特开平9-48241A 1997.02.18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95011A (zh) 2009-12-02
JP2008143232A (ja) 2008-06-26
JP4984862B2 (ja) 2012-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5011B (zh) 门用线束的外保护组件以及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
KR101037309B1 (ko) 도어용 와이어 하네스의 외장 보호 어셈블리 및 도어용 와이어 하네스의 배치 구조
US9481329B2 (en) Grommet and wire harness
US6120327A (en) Foam wire harness with shape memory
JPS63140613A (ja) 導線を保護するための合成樹脂製管装置
US8998644B2 (en) Connector holder
CN101600600A (zh) 门用线束的布置结构
EP2838763B1 (en) Wiring harness
CN103502054B (zh) 线束配线构造部
JPH0939687A (ja) 自動車用ワイヤハーネス
JPWO2019103030A1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プロテクタ及びハーネスアセンブリ
JPH0976837A (ja) 自動車のドア用ハーネスの取付構造
JPH0710524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H1169562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外装材の継手部材
JP3687540B2 (ja) 防水モールドコネクタ
JP2005001627A (ja) 車両の電気配線構造およびその補修方法
JPH08205356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
JP7028663B2 (ja) アームカバー、ワイヤハーネスの配索構造及び配索方法
JP4336297B2 (ja) クリップ、線条体の取付構造及び線条体の組付方法
JP4218203B2 (ja) 車両用の端子保護装置
RU2310959C2 (ru) Основание монтажного короба, элемент закрытия, элемент облицовки и монтажный короб (варианты)
JPH11136831A (ja) ワイヤハーネス用の排水プロテクタ
US20230365078A1 (en) Door wiring module and composite service hole cover
CN215663301U (zh) 线束护盒及车辆
CN210212239U (zh) 用于车辆的行李架和具有它的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10

Termination date: 20131030